CN105764779B - 车身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764779B CN105764779B CN201480062778.3A CN201480062778A CN105764779B CN 105764779 B CN105764779 B CN 105764779B CN 201480062778 A CN201480062778 A CN 201480062778A CN 105764779 B CN105764779 B CN 10576477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f
- crossbeam
- locking
- strengthening part
- vehicle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提高了座椅的固定强度,即使在对车身输入有追尾载荷或侧撞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座椅从座椅固定部脱落。车身后部构造具备用于将后座椅固定到搁板横梁(9)的座椅固定部(10),座椅固定部(10)具备:从搁板横梁(9)的开口部(9e)向车身前方侧露出的锁定部件(20);和沿着开口部(9e)周缘设置的锁定加强部件(11),锁定加强部件(11)被夹持于搁板(8)与搁板横梁(9)之间,且具备与搁板(8)和搁板横梁(9)一起焊接接合的接合片(11c)。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后座椅锁定托架的车身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座椅靠背架:对能够倾倒的架主体进行加强的管架形成为由上部和侧部组成的倒U字形状,对倾转进行锁定的锁定部件安装在管架的上部的大致中央。该锁定部件与车室后部的安装在车身上的锁定机构卡合来进行锁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3-082635公报(图3)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座椅靠背架需要将用于设置锁定机构的开口部设于车身的框架部件上,存在容易在该开口部产生应力集中而成为变形起点的课题。
由于上述开口部成为变形起点,而导致车身的刚性/强度降低,因此期望对开口进行加强。
本发明是鉴于这些问题而做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提高了座椅的固定强度,即使在对车身输入有追尾载荷或侧撞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座椅从座椅固定部脱落。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为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具备:搁板,其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将左右的侧壁面板相连;搁板横梁,其与上述搁板之间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和座椅固定部,其用于将后座椅固定到上述搁板横梁,所述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座椅固定部具备:从上述搁板横梁的规定开口部向车身前方侧露出的锁定部件;和沿着上述开口部周缘设置的锁定加强部件,上述锁定加强部件被夹持在上述搁板与上述搁板横梁之间,且具备与上述搁板和上述搁板横梁一起焊接接合的接合片。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对搁板横梁的开口部进行加强的锁定加强部件,开口部周缘的刚性/强度提高,即使在将开口部设于由搁板和搁板横梁构成的闭合截面上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闭合截面的刚性/强度的降低。另外,由于锁定加强部件在被夹持于搁板与搁板横梁之间的状态下焊接接合,所以能够抑制锁定加强部件的变形。因此,能够将输入到锁定加强部件的安装点的载荷向闭合截面分散,从而提高锁定加强部件的安装强度。由此,座椅的固定强度提高,即使在对车身输入有追尾载荷或侧撞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座椅从座椅固定部脱落。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搁板横梁通过前壁、下壁、后壁而形成为大致截面コ字状,并构成在与上述搁板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其中,该前壁与上述搁板的前端接合并向下方垂下,该下壁从上述前壁的下端向后方延伸,该后壁以与上述前壁相对的方式从下壁的后端向上方延伸并与上述搁板接合,上述搁板横梁具有横梁加强部件,其从上述搁板横梁中的上述后壁向前方延伸,且前端与上述锁定加强部件的后表面接合。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在搁板横梁的后壁与锁定加强部件的后表面之间以支撑状态配置有横梁加强部件,所以在产生碰撞载荷时,能够抑制由搁板和搁板横梁构成的闭合截面中的与座椅固定部对应的部位的截面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因截面变形而应力集中于座椅固定部,导致座椅锁定解除。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横梁加强部件的后端被上述搁板和上述搁板横梁夹持而进行接合,并且上述横梁加强部件随着从上述后端趋向于前方侧而向下方倾斜。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横梁加强部件随着趋向于前方侧而向下方倾斜,所以能够将由搁板和搁板横梁构成的闭合截面沿上下分隔来提高闭合截面的刚性/强度。
而且,由于横梁加强部件随着趋向于前方侧而向下方倾斜,所以能够与锁定加强部件的锁定紧固部的位置配合地,自由地设定横梁加强部件的前端所接合的高度位置。由于能够自由地设定横梁加强部件的前端所接合的高度位置,所以能够将来自锁定加强部件的载荷传递到安装强度得以提高的横梁加强部件的后端。另外,也能够从横梁加强部件向搁板中的闭合截面的后方部位顺畅地传递载荷。因此,设有座椅固定部的部位的载荷传递效率提高,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座椅固定部而导致座椅锁定解除。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锁定紧固部与上述搁板横梁的上述前壁、上述锁定加强部件和上述横梁加强部件共同紧固。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锁定部件的锁定紧固部与搁板横梁的前表面、锁定加强部件、横梁加强部件共同紧固,所以能够将施加于锁定紧固部的载荷传递并分散到各部件。因此,能够抑制载荷集中于锁定紧固部而导致接合解除。由此,即使在对车身输入有碰撞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锁定部件将座椅可靠地固定在座椅固定部(车身)上,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针对碰撞的安全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构造,提高了座椅的固定强度,即使在对车身输入有追尾载荷或侧撞载荷的情况,也能够抑制座椅从座椅固定部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车辆的从左前方俯视下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搁板横梁的主要部分放大主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剖面图。
图4是搁板横梁的主要部分的从左上俯视时的立体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锁定加强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搁板横梁、锁定加强部件和横梁加强部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说明中,对相同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在各图中用箭头表示的“前后”示出车辆前后方向,“上下”示出车辆上下方向,“左右”示出从驾驶席观察到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
如图1所示,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的车辆V是能够将车室CR和行李箱LR连通的所谓行李箱连通(trunk through)式的汽车。
车辆V主要具备后底板3、左右一对的侧架4、底板中间横梁5、左右一对的后车轮罩6、左右一对的侧壁面板7、搁板(parcel shelf)8、搁板横梁(parcel cross member)9、左右一对的搁板角撑板1、左右一对的支撑件(brace)2、和用于将后座椅固定在搁板横梁9上的座椅固定部10。
另外,车辆V在车室CR与行李箱LR的边界部具有直通行李箱开口部K。直通行李箱开口部K由后底板3、左右一对的后车轮罩6、左右一对的搁板角撑板1和搁板横梁9包围而形成。
<后底板>
后底板3是形成车辆V的底面的金属制部件。后底板3具有:具备收纳备胎用的凹部33的底板主体31、和分别与底板主体31的左右两端部结合的左右一对的底板侧构件32。
此外,本发明的“结合”是包含螺纹紧固和焊接接合双方的概念。
<侧架>
左右一对的侧架4是分别与后底板3的左右两端部的下表面结合的金属制部件。侧架4沿前后方向延伸,呈截面帽状。
<底板中间横梁>
底板中间横梁5沿车宽方向延伸,是将左右的侧架4相连的金属制部件。底板中间横梁5结合于后底板3、侧架4的适当部位。
<后车轮罩>
左右一对的后车轮罩6是分别与后底板3及侧架4的车外侧结合的金属制部件。后车轮罩6与后底板3及侧架4的上表面相比向上方延伸。后车轮罩6具有朝向车内侧鼓出形成为大致半圆状的后车轮罩内构件61、和朝向车外侧鼓出形成为大致半圆状的后车轮罩外构件62。后车轮罩内构件61在比搁板8靠下方的位置与后车轮罩外构件62的车内侧端部结合。后车轮罩内构件61与侧壁面板7相比向车内侧仅以规定长度伸出。
<侧壁面板>
左右一对的侧壁面板7是分别设在车身后部的左右两侧的金属制部件。侧壁面板7与后车轮罩外构件62的上端连续地一体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后车轮罩外构件62构成了侧壁面板7的一部分。此外,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侧壁面板7与后车轮罩外构件62独立地形成,并将侧壁面板7的下端与后车轮罩外构件62的上端结合。
<搁板>
搁板8沿着车宽方向延伸,是将左右的侧壁面板7相连的金属制部件。搁板8相对于后底板3向上方隔开间隔而设置。搁板8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固定在侧壁面板7的车内侧的侧面上。
<搁板横梁>
搁板横梁9沿着车宽方向延伸,是与搁板8的前端结合的金属制部件。搁板横梁9在与搁板8之间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15(参照图3)。
图2是搁板横梁的主要部分放大主视图。如图2所示,在搁板横梁9的前表面的中央部设有开口部9e、和由设置于开口部9e的锁定部件20等构成的座椅固定部10。关于座椅固定部10将在后记述。
如图3所示,搁板横梁9具备:与搁板8的前端8a接合并向下方垂下的前壁9a、从该前壁9a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壁9b、以与前壁9a相对的方式从下壁9b的后端向上方延伸并与搁板8接合的后壁9c、和后壁9c的后端部的凸缘部9d,该搁板横梁9形成为大致截面コ字状。前壁9a形成为从上端部沿铅垂方向垂下并从中途朝向前方折曲的、从截面观察时的く字状。在前壁9a上形成有安装锁定部件20(参照图2)用的开口部9e(参照图2及图6)和紧固螺栓23(参照图3)用的贯穿孔9f。如图4所示,开口部9e主要在前壁9a的朝向前方折曲的平坦部上开口,一部分切入至上述从截面观察时的く字状的折曲部的上侧。开口部9e形成为在角部形成有圆角的矩形形状。
<搁板角撑板>
左右一对的搁板角撑板1沿着上下方向延伸,是在后车轮罩内构件61到搁板8(搁板横梁9)的范围内配置的金属制部件。
搁板角撑板1与侧壁面板7接合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上端与搁板横梁9接合。
<支撑件>
如图1所示,左右一对的支撑件2是以斜撑状(ハ字状)配置在搁板角撑板1与搁板横梁9之间的金属制部件。支撑件2以从下方朝向上方而逐渐位于车内侧的方式倾斜。
支撑件2从与搁板角撑板1的长度方向中途接合的下端向上方侧且向车宽内侧延伸,上端与搁板横梁9的前壁9a接合。
<座椅固定部>
座椅固定部10安装在搁板横梁9的车宽方向中心部,用于将设于后座椅的门型的锁扣(图示省略)固定到搁板横梁9。
如图2所示,座椅固定部10具备:锁定部件20,其以从搁板横梁9的开口部9e向车身前方侧露出的方式安装;和锁定加强部件11,其在面方向上覆盖搁板横梁9的开口部9e的周缘,提高搁板横梁9的车宽中央部的刚性。
<锁定部件>
如图2、图4所示,锁定部件20从搁板横梁9的开口部9e向车身前方侧露出。锁定部件20具备与搁板横梁9的开口部9e的周缘处的车身前方侧的表面部接合的锁定紧固部21。
锁定紧固部21将搁板横梁9、锁定加强部件11和横梁加强部件12共同紧固。即,如图3所示,将螺栓23插入到锁定紧固部21、搁板横梁9的贯穿孔9f、锁定加强部件11的贯穿孔11b和横梁加强部件12的贯穿孔12d,并相对于固定于贯穿孔12d的螺母22共同紧固。
<锁定加强部件11>
如图5所示,锁定加强部件11由金属制部件构成,是对安装座椅固定部10的搁板横梁9的开口部9e进行加强的部件。锁定加强部件11具备:以与搁板横梁9的开口部9e相同的形状形成的开口部11a;设在开口部11a的两侧的紧固螺栓23(参照图3)用的贯穿孔11b;沿着搁板横梁9的前壁9a的立起形状折曲而延伸并成为焊接接合部(后述)的接合片11c;和在接合片11c的相反侧以从搁板横梁9的前壁9a沿着下壁9b折曲的形状延伸的后端部11d。
锁定加强部件11在面方向上覆盖搁板横梁9的开口部9e的周缘,提高搁板横梁9的车宽中央部的刚性。锁定加强部件11在搁板横梁9的前壁9a的下端到上端的范围内延伸,并且沿着开口部9e周缘设置。
如图3、图6所示,锁定加强部件11大致沿着搁板横梁9的前壁9a的形状而配置。即,锁定加强部件11的开口部11a与搁板横梁9的开口部9e相对,同时接合片11c沿着搁板横梁9的前壁9a的立起形状折曲,并且后端部11d以从搁板横梁9的前壁9a沿着下壁9b折曲的形状延伸,由此,从内部以面方式对搁板横梁9进行加强。
锁定加强部件11的接合片11c被夹持在搁板8的前端8a与搁板横梁9的前壁9a之间,并且与搁板8的前端8a和搁板横梁9的前壁9a一起焊接接合(参照图3的×标记)。
另外,锁定加强部件11的后端部11d与搁板横梁9的下壁9b之间被焊接(参照图3的×标记)。由此,锁定加强部件11的上部的接合片11c固定在搁板横梁9和搁板8上,另外下部的后端部11d固定在搁板横梁9上。
<横梁加强部件>
如图3、图6所示,车身后部构造具有一对横梁加强部件12,其从搁板横梁9中的后壁9c向前方延伸,且前端12b与锁定加强部件11的接合片11c(后述)接合。
如图6所示,横梁加强部件12具备加强部件主体12a、从加强部件主体12a沿着搁板横梁9的前壁9a延伸的前端12b、从加强部件主体12a沿着后方延伸的后端12c、和形成在前端12b的紧固螺栓23(参照图3)用的贯穿孔12d。如图6所示,在加强部件主体12a及前壁9a的搁板横梁9的开口部9e侧的侧面形成有肋,提高了横梁加强部件12的刚性。如图3所示,横梁加强部件12随着从后端12c侧趋向于前端12b侧而向下方倾斜。
如图3所示,横梁加强部件12通过后端12c被搁板8与搁板横梁9的后壁9c的凸缘部9d夹持并进行点焊(参照图3的×标记)而接合。
如图6所示,在横梁加强部件12的贯穿孔12d的后表面,焊接固定有螺母22。在贯穿孔12d中,从搁板横梁9的外侧经由锁定部件20的锁定紧固部21和锁定加强部件11的贯穿孔11b而穿插有螺栓23。而且,通过紧固螺栓23而将锁定加强部件11、搁板横梁9和横梁加强部件12共同紧固。由此,配置在闭合截面15内的锁定部件20在闭合截面15内被固定。
以下,说明上述那样构成的车身后部构造的作用效果。
如图1所示,搁板横梁9与左右的车身侧面的搁板角撑板1接合,而且通过支撑件2将前壁9a与搁板角撑板1之间斜着接合来进行加强。详细地说,搁板横梁9主要仅固定在左右的车身侧面,搁板横梁9的车宽方向中心部依赖于基于形成为大致截面コ字状的闭合截面构造得到的刚性。因此,在想要将搁板横梁9的车宽方向的长度设置得长的车辆构造的情况下,不得不将搁板横梁9长尺寸化,从而要求确保车宽方向中心部的刚性。
如图2所示,在搁板横梁9的车宽方向中心部设有座椅固定部10。由于该座椅固定部10构成为将锁定部件20安装于设在搁板横梁9的前壁9a上的开口部9e,所以容易受到应力而可能降低开口部9e的周缘部的刚性。而且,考虑到会受到在将座椅固定于座椅固定部10或从座椅固定部10释放时的冲击,导致开口部9e的周缘部发生挠曲。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固定部10设有在从搁板横梁9的前壁9a的下端到上端的范围内延伸并且沿着开口部9e周缘设置的锁定加强部件11。
锁定加强部件11对安装座椅固定部10的搁板横梁9的开口部9e进行加强。通过锁定加强部件11,开口部9e周缘的刚性/强度提高,即使在将开口部9e设于由搁板8和搁板横梁9构成的闭合截面15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闭合截面15的刚性/强度的降低。
另外,由于在锁定加强部件11被夹持于搁板8与搁板横梁9之间的状态下将接合片11c与搁板横梁9的前壁9a和搁板8的前端8a焊接接合,所以能够抑制锁定加强部件11的变形。
由此,能够将输入到锁定加强部件11的安装点的载荷向闭合截面15分散,从而提高锁定加强部件11的安装强度。由此,座椅的固定强度提高,即使在对车身输入有追尾载荷或侧撞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座椅从座椅固定部10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车身后部构造具备从搁板横梁9中的后壁9c向前方延伸且前端12b与锁定加强部件11的后表面接合的横梁加强部件12。
由此,由于在搁板横梁9的后壁9c与锁定加强部件11的后表面之间以支撑状态配置有横梁加强部件12,所以在产生碰撞载荷时,能够抑制由搁板8和搁板横梁9构成的闭合截面15中的与座椅固定部10对应的部位的截面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因截面变形而应力集中于座椅固定部10,导致座椅锁定解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横梁加强部件12通过后端12c被搁板8和搁板横梁9的后壁9c的凸缘部9d夹持并进行点焊(参照图3的×标记)而接合。
通过该结构,由于横梁加强部件12的后端被夹持在搁板8与搁板横梁9之间而进行接合,所以能够将输入到横梁加强部件12的后端的接合部的载荷向由搁板8和搁板横梁9构成的闭合截面15分散,从而能够提高横梁加强部件12的安装强度。
如图3所示,横梁加强部件12随着从后端12c趋向于前方侧而向下方倾斜。由于横梁加强部件12随着趋向于前方侧而向下方倾斜,所以能够将由搁板8和搁板横梁9构成的闭合截面15沿上下分隔来提高闭合截面15的刚性/强度。
而且,由于横梁加强部件12随着趋向于前方侧而向下方倾斜,所以能够与锁定加强部件11的锁定紧固部21的位置配合地,自由地设定横梁加强部件12的前端12b所接合的高度位置。由于能够自由设定横梁加强部件12的前端12b所接合的高度位置,所以能够将来自锁定加强部件11的载荷传递到安装强度得以提高的横梁加强部件12的后端。基于同样的原因,也能够从横梁加强部件12向搁板8中的闭合截面15的后方部位顺畅地传递载荷。因此,设有座椅固定部10的部位的载荷传递效率提高,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座椅固定部10而导致座椅锁定解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部件20具备从开口部9e向车身前方侧露出、且与开口部9e的周缘中的车身前方侧的表面部接合的锁定紧固部21。如图3所示,锁定紧固部21与搁板横梁9的前壁9a、锁定加强部件11的锁定紧固部21、横梁加强部件12的前端12b共同紧固。
通过该结构,由于将锁定部件20的锁定紧固部21与搁板横梁9的前壁9a、锁定加强部件11的锁定紧固部21、横梁加强部件12的前端12b共同紧固,所以能够将施加于锁定紧固部21的载荷传递并分散到各部件。因此,能够抑制载荷集中于锁定紧固部21而导致接合解除。由此,即使在对车身输入有碰撞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锁定部件20可靠地将座椅固定于座椅固定部10(车身),能够进一步提高针对碰撞的安全性。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具备用于将后座椅固定于搁板横梁9的座椅固定部10,座椅固定部10具备:从搁板横梁9的开口部9e向车身前方侧露出的锁定部件20、和沿着开口部9e周缘设置的锁定加强部件11,锁定加强部件11被夹持在搁板8与搁板横梁9之间且具备与搁板8和搁板横梁9一起焊接接合的接合片11c。
通过锁定加强部件11,开口部9e周缘的刚性/强度提高,即使在将开口部9e设于由搁板8和搁板横梁9构成的闭合截面15上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闭合截面15的刚性/强度的降低。
另外,由于在锁定加强部件11被夹持于搁板8与搁板横梁9之间的状态下将接合片11c与搁板横梁9的前壁9a和搁板8的前端8a焊接接合,所以能够抑制锁定加强部件11的变形。由此,能够将输入到锁定加强部件11的安装点的载荷向闭合截面15分散,从而提高锁定加强部件11的安装强度。由此,座椅的固定强度提高,即使在对车身输入有追尾载荷或侧撞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座椅从座椅固定部脱落。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构造,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 搁板角撑板
2 支撑件
3 后底板
4 侧架
5 底板中间横梁
6 后车轮罩
7 侧壁面板
8 搁板
8a 前端
9 搁板横梁
9a 前壁
9b 下壁
9c 后壁
9d 凸缘部
9e 开口部
9f、11b、12c 贯穿孔
10 座椅固定部
11 锁定加强部件
11c 接合片
12 横梁加强部件
12b 前端
15 闭合截面
Claims (4)
1.一种车身后部构造,具备:
搁板,其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将左右的侧壁面板相连;
搁板横梁,其与所述搁板之间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和
座椅固定部,其用于将后座椅固定到所述搁板横梁,
所述车身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固定部具备:从所述搁板横梁的规定的开口部向车身前方侧露出的锁定部件;和沿着所述开口部的周缘设置的锁定加强部件,
所述锁定加强部件被夹持在所述搁板与所述搁板横梁之间,且具备与所述搁板和所述搁板横梁一起焊接接合的接合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搁板横梁通过前壁、下壁、后壁而形成为大致截面コ字状,其中,所述前壁与所述搁板的前端接合并向下方垂下,所述下壁从所述前壁的下端向后方延伸,所述后壁以与所述前壁相对的方式从下壁的后端向上方延伸并与所述搁板接合,
具有横梁加强部件,其从所述搁板横梁中的所述后壁向前方延伸,且前端与所述锁定加强部件的后表面接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梁加强部件的后端被所述搁板和所述搁板横梁夹持而进行接合,并且所述横梁加强部件随着从所述后端趋向于前方侧而向下方倾斜。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身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部件具备与所述搁板横梁的所述开口部的周缘处的车身前方侧的表面部接合的锁定紧固部,所述锁定紧固部与所述搁板横梁的所述前壁、所述锁定加强部件和所述横梁加强部件共同紧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39248 | 2013-11-19 | ||
JP2013-239248 | 2013-11-19 | ||
PCT/JP2014/080462 WO2015076247A1 (ja) | 2013-11-19 | 2014-11-18 | 車体後部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764779A CN105764779A (zh) | 2016-07-13 |
CN105764779B true CN105764779B (zh) | 2018-09-07 |
Family
ID=53179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62778.3A Active CN105764779B (zh) | 2013-11-19 | 2014-11-18 | 车身后部构造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109337B2 (zh) |
CN (1) | CN105764779B (zh) |
WO (1) | WO201507624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3074130B1 (fr) * | 2017-11-30 | 2020-12-25 | Renault Sas | Renfort d'une doublure de custod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e ouverture de bol a carburant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03328A (ja) * | 2002-12-26 | 2004-07-22 | Mitsubishi Motors Corp | 車体構造 |
JP2007045409A (ja) * | 2006-09-29 | 2007-02-22 | Nissan Motor Co Ltd |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アンカー構造及びアンカー部材の製造方法 |
CN102574550A (zh) * | 2009-10-13 | 2012-07-1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构造 |
CN202728355U (zh) * | 2012-07-11 | 2013-02-13 | 东风汽车公司 | 一种汽车后隔板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90635U (ja) * | 1983-06-06 | 1984-12-18 |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 トランクスル−形リヤシ−トのロツク装置 |
JPS60137633U (ja) * | 1984-02-24 | 1985-09-1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リヤシ−トロツク装置 |
JPH02117941U (zh) * | 1989-03-10 | 1990-09-21 | ||
JP2676639B2 (ja) * | 1990-03-07 | 1997-11-17 | 関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トランクスルー型車両の積載物固定装置 |
US6113180A (en) * | 1997-09-25 | 2000-09-05 | Chrysler Corporation | Closed loop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for laterally spaced suspension components |
JP2001171484A (ja) * | 1999-12-14 | 2001-06-26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両のリヤシート構造 |
JP3899799B2 (ja) * | 2000-09-28 | 2007-03-28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アンカー構造及びアンカー部材の製造方法 |
JP2012144102A (ja) * | 2011-01-07 | 2012-08-02 | Kanto Auto Works Ltd | 車両のアッパーバック構造 |
-
2014
- 2014-11-18 WO PCT/JP2014/080462 patent/WO201507624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11-18 JP JP2015549148A patent/JP6109337B2/ja active Active
- 2014-11-18 CN CN201480062778.3A patent/CN10576477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03328A (ja) * | 2002-12-26 | 2004-07-22 | Mitsubishi Motors Corp | 車体構造 |
JP2007045409A (ja) * | 2006-09-29 | 2007-02-22 | Nissan Motor Co Ltd |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アンカー構造及びアンカー部材の製造方法 |
CN102574550A (zh) * | 2009-10-13 | 2012-07-1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构造 |
CN202728355U (zh) * | 2012-07-11 | 2013-02-13 | 东风汽车公司 | 一种汽车后隔板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5076247A1 (ja) | 2015-05-28 |
JPWO2015076247A1 (ja) | 2017-03-16 |
CN105764779A (zh) | 2016-07-13 |
JP6109337B2 (ja) | 2017-04-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75582B2 (en) |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 |
US10967908B2 (en) |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 |
US8678484B2 (en) | Uppe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 |
JP5467084B2 (ja) |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 |
US8991906B2 (en) |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US11192594B2 (en) |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US20200269922A1 (en) |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US11332196B2 (en) |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US9079618B2 (en) |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US20150217809A1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US9248863B2 (en) | Vehicle body superstructure | |
JP2008230518A (ja)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
US10787202B2 (en) | Vehicle chassis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 |
US7040639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employing gussets fastened to cross member portion between damper bases | |
JP2010228482A (ja) |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 |
JP6181099B2 (ja) | 車体の後部構造 | |
JP6137205B2 (ja) |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 |
CN100390007C (zh) | 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 | |
JP4438416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CN105764779B (zh) | 车身后部构造 | |
JP2009067328A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JP2010184598A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JP2008068755A (ja) | 自動車用シートベルト装置の取付構造 | |
JP2018052181A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JP2011131685A (ja)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