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6087B - 定影装置、成像装置和分离构件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成像装置和分离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86087B CN103186087B CN201210599348.8A CN201210599348A CN103186087B CN 103186087 B CN103186087 B CN 103186087B CN 201210599348 A CN201210599348 A CN 201210599348A CN 103186087 B CN103186087 B CN 10318608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xing band
- backs
- separating member
- axial direction
- clo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定影带,所述定影带是可旋转的且是环形的;带保持构件,所述带保持构件在轴向方向的每一个端部保持所述定影带;热源,所述热源加热所述定影带;夹合形成构件,所述夹合形成构件被设置在所述定影带内部;对置转动体,所述对置转动体通过经由所述定影带而在所述对置转动体和所述定影带之间形成夹合部,和分离构件,所述分离构件延伸靠近所述夹合部且将记录介质从所述定影带的表面分离。所述分离构件的前端设有后退部和处于在轴向方向上与所述后退部的位置不同位置的接近部。所述接近部被设置成比所述后退部被设置之处更靠近所述夹合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用于将记录介质从定影转动体分离的分离构件的定影装置、包括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装置以及该分离构件。
背景技术
最近几年中,对于成像装置,例如打印机、复印机和传真机,市场强烈需要速度增加和能源节约。通过成像处理,例如电子照像记录、静电记录和磁记录,成像装置通过图像转印方法或直接方法在记录介质例如记录介质片材、打印纸张、感光纸张或静电记录纸张上形成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为了定影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定影装置经常采用接触加热方法,例如热辊方法、膜加热方法或电磁传导加热方法。
作为这种定影装置的示例,已知带型定影装置(例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No.2004-286922)和利用陶瓷加热器的SURF定影(膜定影)的定影装置(例如见日本专利No.2861280)。
最近已经希望带型定影装置具有更短的预热时间(例如在上电时从正常温度条件达到预定可打印温度(重新加载温度)所需的时间)或更短的首页打印时间(接收到打印请求、打印准备和打印操作之后完成纸张排出所需的时间)(目标1)。随着成像装置的速度增加,每单位时间馈送片材的数量增加,需要更大的热量,特别在连续打印的开始导致热量缺乏的问题,这是所谓的温度的下降(目标2)。
同时,利用陶瓷加热器的SURF定影类型,与带型定影装置相比,其热容和尺寸可被减少,因此,能够解决目标1。然而,由于仅SURF定影类型的夹合部被局部加热,其它部分不加热,在夹合片材等的入口处带是最冷的,导致容易发生定影故障的问题。特别地,高速机器更容易面对更高可能性的定影故障的问题,这是因为带旋转快且在除了夹合部之外的其它部分带的热量释放增加(目标3)。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目标1至目标3,已经建议即使当定影装置被安装在包括环形带的高产能的成像装置上时(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No.2007-334205),定影装置能够提供优秀的定影性能。
如图13所示,定影装置包括环形带100、安装在环形带100内部具有管状的金属导热器200、安装在金属导热器200内部的热源300和通过经由环形带100抵靠在金属导热器200上以形成夹合部N的加压辊400。加压辊400的旋转使得环形带100一起旋转,此时金属导热器200引导环形带100的运动。金属导热器200内部的热源300经由金属导热器200加热环形带100,从而允许整个环形带100被加热。因而,能够缩短自加热待机时间起的首页打印时间,并且能够解决高速旋转时热量缺乏的问题。
然而,为了进一步节省能源和提高首页打印时间,需要进一步提高热效率。为此,已经建议了环形带被直接加热(不经由金属导热器)来替代经由金属导热器间接加热环形带的构造(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No.2007-233011)。
在该构造中,如图14所示,从环形带100内部去除管状金属导热器,且在与加压辊400面对的位置形成板状夹合形成构件500。在该构造的情况下,环形带100的除了设有夹合形成构件500之外的位置可被热源300直接加热,因而,导热效率大大提高且能量消耗减少。结果,可进一步缩短自加热待机时间起的首页打印时间。而且,通过省略金属导热器可实现成本减少。
如图14所示,在采用直接加热环形带的构造的情况下,沿着整个长度不存在保持定影带的构件(例如图13中示出的金属导热器200),因此,引起定影带的径向剖面在轴向方向上不稳定和变化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定影带和用于将通过定影夹合部的片材从定影带分离的分离构件之间的间隙变得在轴向方向上不均匀。例如,这可能导致由于分离故障引起的纸张堵塞(卡纸)或由于与分离构件的接触而引起的定影带损坏。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其中分离构件和定影带之间的分离间隙大体上均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是至少部分解决传统技术中的上述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定影带,所述定影带是可旋转的且是环形的;带保持构件,所述带保持构件在所述定影带的轴向方向上的每一个端部保持所述定影带;热源,所述热源加热所述定影带;夹合形成构件,所述夹合形成构件被设置在所述定影带内部;对置转动体,所述对置转动体通过经由所述定影带抵靠到所述夹合形成构件而在所述对置转动体和所述定影带之间形成夹合部;和分离构件,所述分离构件延伸靠近所述夹合部且将记录介质与所述定影带的表面分离。所述分离构件的前端设有后退部和处于在轴向方向上与所述后退部的位置不同位置的接近部。所述接近部被设置成沿所述分离构件的所述延伸方向比所述后退部被设置之处更靠近所述夹合部。
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包括定影装置的成像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定影带,所述定影带是可旋转的且是环形的;带保持构件,所述带保持构件在所述定影带的轴向方向的每一个端部保持所述定影带;热源,所述热源加热所述定影带;夹合形成构件,所述夹合形成构件被设置在所述定影带内部;对置转动体,所述对置转动体通过经由所述定影带抵靠到所述夹合形成构件上而在所述对置转动体和所述定影带之间形成夹合部;和分离构件,所述分离构件延伸靠近所述夹合部且将记录介质与所述定影带的表面分离。所述分离构件的前端设有后退部和处于在轴向方向上与所述后退部的位置不同位置的接近部。所述接近部被设置成沿所述分离构件的所述延伸方向比所述后退部被设置之处更靠近所述夹合部。
在又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分离构件,所述分离构件具有前端,所述前端被构造成靠近可旋转环形定影带设置,所述定影带的轴向方向上的两端部由带保持构件保持,且被构造成使记录介质从所述定影带的表面分离。所述前端在所述轴向方向上具有不同厚度。
当与附图结合考虑时,通过阅读以下本发明现有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优势和技术及工业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示意性构造的剖面图;
图2是示出安装在成像装置上的定影装置的示意性构造的剖面图;
图3A至图3C示出定影带在轴向方向上的端部的构造,图3A对应于透视图,图3B对应于平面图,图3C对应于径向剖面图;
图4是分离构件的透视图;
图5A和图5B表示定影带和分离构件之间的关系,图5A对应于定影带的端部附近的径向剖面图,图5B对应于定影带在轴向方向上的中央附近的径向剖面图;
图6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分离构件的前视图;
图7是在轴向方向上的中央处分离构件的前端的放大剖面图;
图8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分离构件的前视图;
图9是示出定影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10A至图10D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分离构件的构造的说明图,图10A对应于在分离单元延伸的方向上看时的前视图,图10B对应于沿图10A的线B-B截取的剖面图,图10C对应于沿图10A的线C-C截取的剖面图,图10D对应于沿图10A的线D-D截取的剖面图;
图11A和图11B表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分离构件和定影带之间的关系,11A对应于定影带的端部的附近的径向剖面图,图11B对应于定影带在轴向方向的中央的径向剖面图;
图12A至图12D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分离构件,图12A对应于在分离单元延伸的方向上看时的前视图,图12B对应于沿图12A的线B-B截取的剖面图,图12C对应于沿图12A的线C-C截取的剖面图,图12D对应于沿图12A的线D-D截取的剖面图;
图13是示出传统定影装置的示意性构造的剖面图;和
图14是示出另一传统定影装置的示意性构造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基于附图描述实施例。注意在用于实施例说明的附图中,构造中具有相同功能或相同形状的构件或结构部件用相同附图标记表示,只要可以区别,从而其描述不再重复。
第一实施例
首先,参考图1描述根据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整体构造和操作。图1中示出的成像装置1是彩色激光打印机,四个成像单元4Y、4M、4C和4K被设置在装置本体的中央。成像单元4Y、4M、4C和4K具有相同构造,除了它们分别包含与彩色图像的颜色分离成分对应的黄(Y)、品红(M)、青(C)和黑(K)不同颜色的显影剂。
具体地,例如,成像单元4Y、4M、4C和4K的每一个包括作为潜像承载件的鼓状感光元件5、用于充电感光元件5的表面的充电装置6、用于将调色剂供应到感光元件5的表面的显影单元7和用于清洁感光元件5的表面的清洁装置8。注意在图1中,仅黑色成像单元4K中的感光元件5、充电装置6、显影单元7和清洁装置8用附图标记表示,其它成像单元4Y、4M和4C中的附图标记被省略。
用于曝光感光元件5的表面的曝光装置9被设置在成像单元4Y、4M、4C和4K下方。曝光装置9包括光源、多角镜、f-θ透镜、反射镜等,基于图像数据将激光递送到每个感光元件5的表面。
转印装置3被安装在成像单元4Y、4M、4C和4K上方。转印装置3包括作为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30、作为初次转印单元的四个初次转印辊31、作为二次转印单元的二次转印辊36、二次转印支承辊32、清洁支承辊33、张力辊34和带清洁装置35。
中间转印带30是环形带,且通过二次转印支承辊32、清洁支承辊33和张力辊34延伸。这里,二次转印支承辊32的旋转驱动使中间转印带30绕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行进(旋转)。
四个初次转印辊31的每一个与保持在初次转印辊31和感光元件5之间的中间转印带30形成初次转印夹合部。每个初次转印辊31被连接到示未出的电源,从而预定直流(DC)和/或交流(AC)被施加到每个初次转印辊31。
二次转印辊36与保持在二次转印辊36和二次转印支承辊32之间的中间转印带30形成二次转印夹合部。以与初次转印辊31同样的方式,二次转印辊36也连接到未示出的电源,从而预定直流(DC)和/或交流(AC)被施加到二次转印辊36。
带清洁装置35包括设置成与中间转印带30抵靠的清洁刷和清洁刀片。未示出的从带清洁装置35延伸的废调色剂传输软管被连接到未示出的废调色剂容器的入口。
打印机本体的上部设有瓶容器2。包含补充调色剂的四个调色剂瓶2Y、2M、2C和2K被可拆卸地安装到瓶容器2。未示出的供应路径被设置在调色剂瓶2Y、2M、2C和2K的每一个和每个显影单元7之间。通过该供应路径,调色剂被从调色剂瓶2Y、2M、2C和2K的每一个供应到显影单元7。
其间,打印机本体的下部设有容纳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P的纸盒10、用于将纸张P传送出纸盒10的纸张馈送辊11等。除了普通纸之外,记录介质还包括厚纸、明信片、信封、铜版纸(包括涂布纸和加工印刷纸)、描图纸、OHP片等。尽管未示出,可以设置旁路馈送系统。
打印机本体内部设置用于将纸张P从纸盒10经过二次转印夹合部排出到装置之外的馈送路径R。在馈送路径R中,作为用于将纸张P输送到二次转印夹合部的输送单元的一对配准辊12被设置在二次转印辊36的纸张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
用于定影转印到纸张P的未定影图像的定影装置20被设置在二次转印辊36的纸张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上。此外,用于将片材排出到装置之外的一对排出辊13被设置在定影装置20的馈送路径R的纸张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上。用于存储从装置排出的纸张的排出盘14被设置在打印机本体的上表面部。
接下来,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的操作。在成像操作开始时,成像单元4Y、4M、4C和4K的每个感光元件5通过未示出的驱动装置在附图中顺时针旋转和驱动,每个感光元件5的表面被充电装置6均匀充电以具有预定极性。每个感光元件5的被充电表面被来自曝光装置9的激光照射,从而在每个感光元件5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在该场合下,通过曝光形成在每个感光元件5上的图像信息是通过将希望的全彩色图像分离成黄、品红、青和黑色的颜色信息获得的单色图像信息。通过每个显影单元7供应的调色剂,形成在每个感光元件5上的静电潜像被可视化(可见)为调色剂图像。
在成像操作开始之后,二次转印支承辊32被沿附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且驱动以使中间转印带30绕由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行进。然后,以恒定电压或恒定电流控制且其极性与被充电的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电压被施加到每个初次转印辊31。因而,在每个初次转印辊31和每个感光元件5之间的初次转印夹合部中形成转印电场。
之后,当在感光元件5上每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随着每个感光元件5的旋转已到达初次转印夹合部时,感光元件5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形成在初次转印夹合部上的转印电场被顺序地重叠到中间转印带30上。以该方式,全彩色调色剂图像被传送在中间转印带30的表面上。在到中间转印带30的转印完成之后,残留在每个感光元件5上的调色剂被清洁装置8去除。之后,感光元件5的表面的电荷被未示出的中和装置消除,从而表面电势被初始化。
在成像装置的下部,纸张馈送辊11开始旋转和驱动,从而将纸张P从纸盒10馈送到馈送路径R。发送到馈送路径R的纸张P根据配准辊12确定的定时被馈送到二次转印辊36和二次转印支承辊32之间的二次转印夹合部。在该场合,具有与中间转印带30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充电极性相反极性的转印电压被施加到二次转印辊36,从而在二次转印夹合部上形成转印电场。
之后,当中间转印带30上的调色剂图像随着中间转印带30的行进已到达二次转印夹合部时,中间转印带30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形成在二次转印夹合部上的转印电场被集中转印到纸张P上。而且,残留在中间转印带30上的不能转印到纸张P的调色剂被带清洁装置35去除,且去除的调色剂被传输到且收集在未示出的废调色剂容器中。
之后,纸张P被输送到定影装置20,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定影装置20定影到纸张P上。然后,纸张P被排出辊13排出到装置之外且被存储在排出盘24上。
以上描述应用到用于在纸张上形成全彩色图像的成像操作,可替代地,可使用四个成像单元4Y、4M、4C的4K的任一个形成单色图像,或者也可使用两个或三个成像单元形成两色或三色图像。
接下来,参考图2描述定影装置20的构造。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20包括:作为可旋转定影转动体的定影带21、可旋转地设置成与定影带21面对的作为相反转动体的加压辊22、作为用于加热定影带21的热源的卤素加热器23、设置在定影带21内部的夹合形成构件24、作为用于支撑夹合形成构件24的支撑构件的支柱25、用于将从卤素加热器23发射的光反射到定影带21的反射构件26、作为用于检测定影带21的温度的温度检测器的温度传感器27、用于将纸张从定影带21分离的分离构件28、用于将加压辊22压靠到定影带21的未示出的加压单元等。
定影带21包括薄且柔性的环形带(包括膜)。更具体地,定影带21包括利用金属材料(例如镍或SUS)或树脂材料(例如聚酰亚胺(PI))形成的在内周侧的基材,和利用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PFA)共聚物、聚四氟乙烯(PTEE)等形成在外周侧的释放层。在基材和释放层之间可以设置利用橡胶材料、例如硅橡胶、可扩展硅橡胶或氟橡胶形成的弹性层。
加压辊22包括:芯金属22a、包括设置在芯金属22a表面上的可扩展硅橡胶、硅橡胶、氟橡胶等的弹性层22b和包括设置在弹性层22b的表面上的PFA、PTFE等的释放层22c。加压辊22被未示出的加压单元朝定影带21挤压以经由定影带21抵靠夹合形成构件24。在加压辊22和定影带21通过挤压彼此接触的部分,加压辊22的弹性层22b被挤压以形成预定宽度的夹合部N。而且,加压辊22被构造成通过设置用于打印机本体的未示出的驱动源例如马达旋转且驱动。随着加压辊22的旋转和驱动,驱动能量经由夹合部N传递到定影带21,接着是定影带21的旋转。
尽管加压辊22在本实施例中是实心辊,加压辊22可以是中空辊。在这种情况下,热源例如卤素加热器可被设置在加压辊22内部。在没有弹性层的情况下,热容被减少以增加定影性能,然而有如下风险:带的表面上微观不均匀通过定影由于未定影调色剂的压碎而被转印到图像以引起图像的平坦部分光泽不均匀。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理想地设置具有100μm或更大的厚度的弹性层。通过提供具有100μm或更大的厚度的弹性层,弹性层的弹性变形能够吸收微观不均匀,从而能够避免出现光泽不均匀。弹性层22b可以是实心橡胶,当挤压辊22的内部不设置热源时,可以是海绵橡胶。海绵橡胶的使用是更理想的,因为绝热性能增加以使得它难以从定影带21取得热量。定影带21和加压辊22可以具有它们简单地彼此接触而不是通过施加压力而彼此接触的构造。
卤素加热器23的两端固定到定影装置20的侧板(未示出)上。每个卤素加热器23被构造成产生热量同时其输出被设置用于打印机本体的电源部控制。基于来自温度传感器27的定影带21的表面温度的检测结果执行输出控制。通过卤素加热器23的输出控制,定影带21的温度(定影温度)能够被设定在理想温度。作为用于加热定影带21的热源,可使用IH、电阻加热器、碳加热器等来代替卤素加热器。
夹合形成构件24包括基垫241和设置用于基垫241的表面的可滑动片(低摩擦片)240。在定影带21的轴向方向或加压辊22的轴向方向上,基垫241被设置成矩形形式,通过从加压辊22接收压力来确定夹合部N的形状。基垫241由支柱25固定且支撑。这防止夹合形成构件24由于来自加压辊22的压力而弯曲,且允许夹合部在加压辊22的轴向方向上具有均匀宽度。为了满足夹合形成构件24的防弯曲功能,支柱25理想地利用具有高机械强度的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或铁形成。基垫241也理想地用具有一定程度硬度的材料形成以保证强度。作为基垫241的材料,可以使用例如液晶聚合物(LCP)的树脂、金属、陶瓷等。基垫241的面对加压辊22的平面被形成为平坦表面形式,因此夹合部N被形成为具有直线形式。通过夹合部N的直线形式,可以减少由加压辊22施加的压力。
基垫241包括能够抵抗200℃或更高温度的热量的耐热构件。这防止夹合形成构件24在调色剂定影温度范围内热变形,从而保证夹合部N的稳定状态且稳定输出的图像质量。对于夹合形成构件24,可使用通常的耐热树脂,例如聚醚砜(PES)、聚苯硫醚(PPS)、液晶聚合物(LCP)、聚醚腈(PEN)、聚酰胺-酰亚胺(PAI)或聚醚醚酮(PEEK)。
可滑动片240可被设置在至少基垫241的面对定影带21的表面上。因而,在定影带21的旋转期间,定影带21的驱动扭矩通过定影带21相对于低摩擦片的滑动而减少,从而减少由于定影带21上的摩擦能量引起的负载。在该构造中可滑动片240可被省略。
反射构件26被设置在支柱25和卤素加热器23上。在该实施例中,反射构件26被固定到支柱25。反射构件26的材料是铝、不锈钢等。通过以这种方式提供反射构件26,从卤素加热器23朝支柱25发射的光被反射到定影带21。因此,递送到定影带21的光量可被增加,从而定影带21可被有效地加热。而且,能够抑制辐射热量从卤素加热器23到支柱25等的传播,从而节约能量。
为了进一步节约能量且提高首页打印时间等,对于根据该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构造各种构造装置。
具体地,定影带21在夹合部N之外的部分被卤素加热器23直接加热(直接加热方法)。在该实施例中,在图2中,在卤素加热器23和定影带21的左部之间不提供任何部件,从而来自卤素加热器23的辐射热量被直接施加到定影带21的所述部分。
此外,为了减少定影带21的热容,定影带21的厚度和直径被减少。具体地,定影带21的基材、弹性层和释放层的厚度被分别设置在20至50μm、100至300μm和10至50μm范围内,从而总厚度被设置为1mm或更少。此外,定影带21的直径被设置在20至40mm的范围内。为了进一步减少热容,定影带21的总厚度理想地被设定为0.2mm或更少,更理想的0.16mm或更少。定影带21的直径理想的是30mm或更少。
在该实施例中,加压辊22的直径被设置在20至40mm的范围内,从而定影带21的直径和加压辊22的直径彼此相等。然而,构造不限于此。例如,定影带21的直径可以小于加压辊22的直径。在这种情况下,定影带21在夹合部N处的曲率半径小于加压辊22的曲率半径,从而从夹合部N排出的记录介质容易从定影带21分离。
作为如上所述减少定影带21的直径的结果,定影带21内部的空间减少,然而,当支柱25被形成为具有两侧折起的凹面形状,且在凹面形状内部容纳卤素加热器23时,支柱25和卤素加热器23可被设置在小空间内部。
为了在小空间中设置尽可能大的支柱25,相反,夹合形成构件24被形成为很小。具体地,使基垫241在纸张输送方向上的宽度比支柱25在纸张输送方向上的宽度小。而且,在图2中,构造满足h1≤h3和h2≤h3,其中h1和h2分别表示基垫241的在纸张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24a和下游侧端部24b距夹合部N或其虚拟延伸线E的高度,且h3表示基垫241的除了上游侧端部24a和下游侧端部24b之外的部分距夹合部N或其虚拟延伸线E的最大高度。通过如上所述的构造,在纸张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上,基垫241的上游侧端部24a和下游侧端部24b不存在于定影带21和支柱25的每个折起部之间;因此,每个折起部可被设置成靠近定影带21的内周面。这允许支柱25在定影带21中的小空间内设置得尽可能大,且保证支柱25的强度。结果,可防止通过加压辊22造成夹合形成构件24的弯曲,且可提高定影性能。
为了进一步保证支柱35的强度,在该实施例中,支柱25包括在纸张输送方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上延伸与夹压形成构件24接触的基部25a和从基部25a的在纸张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上的每一个朝加压辊22的抵靠方向(朝图2的左侧)延伸的上升部25b。就是说,通过在支柱25中提供上升部25b,支柱25具有在加压辊22的加压方向上延伸的水平长横截面,从而截面模数增加以提高支柱25的机械强度。
当上升部25b被形成为在加压辊22的抵靠方向上越长时,支柱25的强度被提高。上升部25b的前端理想地尽可能靠近地面对定影带21的内周表面。然而,旋转涉及定影带21的某些程度振动(行为紊乱),因此当上升部25b的前端太靠近定影带21的内周表面时,有定影带21接触上升部25b的前端的风险。特别地,在包括如本实施例中的薄定影带21的构造中,定影带21的振动强烈,在这种情况下,上升部25b的前端的位置需要小心地设定。
具体地,在该实施例中,在加压辊22的抵靠方向上上升部25b前端和定影带21的内周表面之间的距离d优选至少2.0mm,理想地是3.0mm或更多。其间,当定影带21厚到某种程度以使得几乎不振动时,距离d可被设定为0.02mm。当如本实施例,反射构件26被安装到上升部25b的前端时,距离d需要被设定为使得反射构件26不接触定影带21。
通过设置上升端25b的前端尽可能靠近定影带21的内周面,上升部25b可被设置得在加压辊22的抵靠方向上长。因而,即使在包括具有小直径的定影带21的构造中能够提高支柱25的机械强度。
图3A至图3C示出定影带的端部的构造。图3A至图3C中,图3A对应于透视图,图3B对应于平面图,图3C对应于沿定影带的旋转轴线方向截取的侧视图。尽管图3A至图3C示出一侧的端部的构造,相对侧也具有同样构造,从而以下基于图3A至图3C仅对一侧的端部进行描述。
如图3A或图3B所示,带保持构件40在定影带21的在轴向方向上的每一端部处被插入。带保持构件40一体地包括:其外周面形成部分柱面形状的柱面部40a和具有比柱面部大的直径的凸缘部40b。如图3C所示,带保持构件40的柱面部40a被形成为类似字母C的形状,开口在夹合部N的位置(设置夹合形成构件24之处)。柱面部40a宽松地装配到定影带21的内周面中,从而柱面部40a可旋转地保持定影带21的端部。支柱25的端部的位置通过被带保持构件40固定而确定。
因为如上所述形成直线形式的夹合部N,将形状改变为具有在夹合部N的正交方向上的短轴的椭圆形的力正交地作用在定影带21上。这增加定影带21中的扭曲,且随着旋转期间曲率半径的改变使带重复地变型,因此,除非进行任何特殊反措施,从定影带21的端部开始发生破碎等以使定影带21的耐久性大大恶化。相反,当定影带21的每个端部被带保持构件40保持以限制定影带21在每个端部处的剖面为圆形时,能够防止上述问题。
如图3A或图3B所示,作为用于保护定影带21的端部的保护构件的滑动环41被设置在定影带21在轴线方向上的端面和带保持构件40的与定影带的端面面对的表面(凸缘部40b的端面)之间。因此,当定影带21中在轴向方向上发生偏离时,能够防止定影带21的端部直接抵靠到带保持构件40上且能够防止端部的摩擦摩损和损坏。由于滑动环41通过边缘装配到带保持构件40的柱面部40a的外周,当定影带21的端部与滑动环41接触时,滑动环41可与定影带21一起旋转。在该场合,滑动环41不必需一起旋转,而是可以静止不动。对于滑动环41的材料,优选具有优秀耐热性的材料,例如超级工程塑料,诸如PEEK、PPS、PAI或PTFE。
尽管未示出,在定影带21的轴向方向的每个端部处在定影带21和卤素加热器23之间设置用于阻挡来自卤素加热器23的热量的阻挡构件。这能够抑制连续纸张馈送期间在定影带的纸张非馈送区域的过度温度升高,且防止定影带的热恶化或损坏。
参考图2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基本操作。通过开启打印机本体的电源开关,能量被供应到卤素加热器23,且加压辊22开始在图2中顺时针旋转且驱动。因而,定影带21通过与加压辊22的摩擦能量在图2中相应地逆时针旋转。
之后,承载未定影图像T的纸张P被在前面提到的成像处理中在图2的箭头A1的方向上输送,同时纸张P被未示出的引导板引导,且被发送到在压接状态下的定影带21和加压辊22的夹合部N中。用通过卤素加热器23加热的定影带21的热量和定影带21与加压辊22之间的压力,调色剂图像T被定影在纸张P的表面上。
具有定影于其上的调色剂图像T的纸张P被在图2的箭头A2的方向上从夹合部N输送。在这种场合下,通过使纸张P的前端与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接触,纸张P从定影带21分离。之后,分离的纸张P通过排出辊排出机器且存储在如上所述的排出盘中。
通过这种方式,仅具有上述构造的定影带21的每个端部被带保持构件40保持,因此,两端之间的定影带21除了夹合部N之外处于自由可变形状态。而且,因为形成直线形式的夹合部N,将形状改变为椭圆形状的力正交地在定影带21上作用。因此,在定影带21的旋转期间,如图5A所示,在定影带21的两端径向剖面几乎是圆形的,但是如图5B所示其它部分变形成椭圆形。从圆形到椭圆形的变形范围的程度从定影带21的轴向方向上的两端朝其中央逐渐增加。在以这种方式旋转期间定影带的径向剖面在轴向方向上变化的构造中,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和定影带21的面对前端28a的表面S之间的分离间隙g在轴向方向上变化。具体地,定影带21的轴向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宽度Ta(见图5A)大于轴向方向上的中央处的宽度Tb(见图5B)。当分离间隙g的宽度在轴向方向上以该方式改变时,例如,由于分离故障可能发生卡纸或由于与分离构件28接触可能发生定影带21的损坏(发生异常图像)。
下面描述已经采取了克服上述问题的措施的分离构件28的构造。
分离构件28是在轴向方向上延伸的矩形构件,且包括板状分离单元281和从分离单元的一端在与之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竖立部282,从而形成如图4所示具有类似字母L形状的剖面。竖立部282包括多个孔285。在分离构件28的每一端,抵靠部283和支架部284一体地形成。通过将支架部284可拆卸地安装到以突出方式安装在装置本体中的销(未示出),分离构件28通过用作轴向方向的中央的轴线O(见图2)可旋转地支撑。通过抵靠部283抵靠在例如带保持构件40的凸缘部40b上,分离构件28相对于夹合部N定位。在该定位状态下,如图2所示,分离构件28的分离单元281在接近夹合部N的方向上延伸,且在前端28a和定影带21的表面S之前形成分离间隙g。分离单元281的前端23a的厚度在轴向方向上恒定。
图6和图7分别是分离构件28的前视图(在分离单元281的表面的正交方向上看)和在分离单元281的轴向方向的中央处前端28a附近的剖面图。如从图5A和图5B中清楚地,实际上分离间隙g不在与分离单元281的表面相同的表面上,然而,为了描述方便,在移动到与图6中分离单元281的表面相同的平面上之后对应分离间隙g被示出(也应用到图8)。
如图6和图7所示,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设有其位置在轴向方向上不同的后退部28a1和接近部28a2。后退部28a1位于从夹合部N沿分离构件28(特别地分离单元281)朝夹合部N延伸的方向后退,接近部28a2与后退部28a1相比沿相同方向位于接近夹合部N之处。在图6中,为了帮助理解,后退部28a1和接近部28a2之间的最大宽度L的图示被夸大。
在该实施例的分离构件28中,接近部28a2被设置在后退部28a1在轴向方向上的每一侧上。后退部28a1和接近部28a2形成弯曲线(严格地,弯曲表面)且都平滑连续。因此,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形成凹入曲线,其在轴向方向上的中央后退。后退部28a1和接近部28a2的形状尺寸确定成使得前端28a的曲线与在旋转期间经由分离间隙面对前端28a的定影皮带21的表面S(凸起曲线)的形状一致。
在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传统上如图6中虚线示出的形成在轴向方向上类似一个直线的情况下,定影带21的每一端处的分离间隙的宽度t2远大于在轴向方向的中央处的分离间隙的宽度t1。相反,当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被形成为由实线示出的凸起曲线时,分离构件28的轴向方向上分离间隙t1完全一致。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分离故障出现卡纸、由于与分离构件28接触造成的定影带21的损坏、由于该损坏造成的异常图像的出现等。
图6中示出的实施例示例了分离构件28的整个前端28a被形成为凸起曲线的情况,然而,前端28a的在纸张P经过的区域外部的形状是任意的,例如,该区域之外的前端28a可被形成为类似在轴向方向上的直线。
图8示出分离构件28的另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以与图6中示出的实施例同样的方式,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设有从夹合部N后退的后退部28a1和接近夹合部N的接近部28a2,接近部28a2被设置在后退部28a1的轴向方向上的每一侧。其间,与图6中示出的实施例不同,后退部28a1和接近部28a2都形成为类似在轴向方向上的直线且都经由台阶28b连接。
通过形成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为直台阶形且在后退部28a1的轴向方向上的每一侧上设置接近部28a2。前端28a的形状可与对应于定影带21的表面S的形状(凸起曲线)近似的凹入曲线。因而,分离间隙g中的变化可以与图6中示出的实施例同样的方式减少,能够防止由于分离故隙出现卡纸、定影带21由于与分离构件28接触而损坏和出现异常图像。在图6中示出的实施例中,分离间隙g的宽度t1均匀,从而分离性能优秀,然而,前端28a的尺寸测量和尺寸管理不同。相反,具有图8中示出形状的前端28a可解决这种问题。
在图8中示出的实施例中,后退部28a1和接近部28a2都设置在纸张P通过的区域中。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至少接近部28a2的一部分被设置在纸张P通过的区域就足够了。例如,高度差部28b被设置成从纸张P的每端向内偏离5mm。即使在上述构造中,在纸张P的每一端处分离间隙g的最小宽度t2和纸张P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中央的分离间隙g的最小宽度t1之间的差别减少,且能够实现与上述同样的操作效果。通过使最小宽度t1和t2彼此一致,能够进一步提高分离性能。
如图8所示,接近部28a2可被设置在后退部28a1的轴向方向中的一端和另一侧的每一个上的多个位置处(图中是两个)。在这种情况下,外侧的接近部28a2与内侧的接近部28a2相比在接近夹合部N的方向上伸出。因而,与接近部28a2被设置在后退部28a1的轴向方向上的每一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与定影带21的表面S的形状的近似性,能够进一步抑制部分28a1、28a2、28a3处的间隙g的最小宽度t1、t2、t3的变化。通过使得最小宽度t1、t2、t3彼此相同,进一步提高分离性能。
如图8所示,当后退部28a1和所有接近部28a2被设置在具有比纸张P更大的宽度的纸张P’通过的区域中,对于具有不同宽度的每种纸张P和P’可防止分离间隙g中的变化,因而,对于具有不同尺寸的各种纸张P能够保证稳定的分离性能。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至少接近部28a2的外侧的一部分位于纸张P’通过的区域中就足够了。
当如图8虚线示出的定影带21的旋转速度增加或减少时,定影带21的表面形状S也对应地改变(在旋转速度增加时定影带21的隆起增加)。因此,需要设计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的形状或分离构件28的位置,例如,从而即使当旋转速度最大时最小的宽度t1、t2、t3的每一个大于或等于作为分离间隙g的必需最小宽度。
图9示出定影装置20的另一实施例。根据该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包括三个作为热源的卤素加热器23。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每个卤素加热器23的热产生区域不同,定影带21可被在与各种纸张宽度对应的区域中加热。在这种情况下,金属片250还被设置围绕夹合形成构件24,夹合形成构件24由支柱25经由该金属片250支撑。除此之外的构造基本类似于图2中示出的上述实施例的构造。
在该实施例中,以与图6和图8中示出的上述实施例同样的方式,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设有从夹合部N后退的后退部28a1和接近夹合部N的接近部28a2,且接近部28a2被设置在后退部28a1的轴向方向的每一侧上。这能够以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方式抑制分离间隙g的变化。
上述分离构件28和定影装置20的特征如下所述。
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设有后退部28a1和在轴向方向上与后退部28a1不同位置的接近部28a2,且接近部28a2被设置成与后退部28a1相比沿分离构件28的延伸方向接近夹合部N,因此,通过适当地调整后退部28a1和接近部28a2之间的位置关系或各自的形状,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的形状可被设定成与旋转定影带21的表面S的形状对应。因此,即使在旋转定影带21的径向剖面在轴向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不同时,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和定影带21的表面S之间的间隙g中的变化可减少或间隙g可均匀。因而,能够防止定影装置20中出现卡纸,或定影带21由于与分离构件28接触而损坏,而且能够防止图像异常。
通过将接近部28a2设置在后退部28a1的轴向方向上的每一侧上,仅定影带21的每个端部被带保持构件40保持,因此,即使当定影带21的两端成为圆形且两端之间的部分变形成为椭圆形时,能够确实地抑制分离间隙g中的变化。
通过在纸张P通过的区域设置后退部28a1和接近部28a2,至少在纸张P通过的区域能够抑制分离间隙的变化,从而提高分离性能。
只要后退部28a1和接近部28a2每一个被形成为曲线状且二者被形成为平滑地连续,通过适当地确定后退部28a1和接近部28a2的形状,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的形状可与定影带21的表面S的形状近似。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形成后退部28a1和接近部28a2使得在旋转期间与面对这些部分的定影带表面S的分离间隙g彼此相等,分离构件28的分离性能进一步提高。
通过将后退部28a1和接近部28a2每一个形成为在轴向方向上直线状,能够便利地实现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的尺寸测量和尺寸管理,大规模生产时分离构件28的质量能够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形成后退部28a1和接近部28a2使得在旋转期间距面对这些部分的定影带表面S的分离间隙的最小宽度t1、t2、t3彼此相等,实际上能够充分地抑制间隙g中的变化。而且,通过提供多个接近部28a2,该多个接近部对于后退部28a1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的每一个接近夹合部M不同量,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对于定影带21的表面的近似性增加且分离性能提高,从而能够抑制对于不同纸张宽度的各种纸张P、P’的分离间隙g的变化且获得优秀的分离性能。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的分离构件28的构造不同的构造示例。注意由于成像装置和定影装置的构造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同,通过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不进行多余的描述。下面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分离构件28的构造。
图10A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分离构件28的在分离单元281延伸的方向上看的前视图(图12A也是)。图10B是沿图10A的线B-B截取的剖面图,图10C是沿图10A的线C-C截取的剖面图,图10D是沿图10A的线D-D截取的剖面图。图11A和图11B是表示分离构件28和定影带21之间的关系的剖面图,图11A是定影带21的轴向方向上的每个端部处的剖面图,图11B是定影带21在轴向方向的中央处的剖面图。
如图10A至图10D和图11A及图11B所示,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设有与定影带21的表面S面对且与该表面S形成分离间隙g的间隙形成表面28c。间隙形成表面28c的厚度在轴向方向上变化,间隙形成表面28c设有其位置在轴向方向上不同的后退部28c1和伸出部28c2。后退部28c1被设置成在分离构件28(分离单元281)的前端28a的厚度方向上(图10B中的X方向)与定影带21的表面S分离,伸出部28c2被设置成与后退部28c1相比在厚度方向X上接近定影带21的表面S。位于分离单元281的侧面上的与间隙形成表面28c相反的外表面28e被形成为平表面形式,因此,分离单元281的前端28a在后退部28c1中比在伸出部28c2中薄。注意在图10A至图10D中,为了帮助理解,后退部28c1和伸出部28c2之间的最大宽度L的图示被夸大,实际最宽度L是0.1mm至1.0mm的范围内。
在该实施例的分离构件28中,伸出部28c2被设置在后退部28c1在轴向方向上的每一侧。后退部28c1和伸出部28c2每一个形成具有在径向方向上的曲率半径的弯曲表面,且都平滑地连续。因此,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的间隙形成表面28c具有凹入弯曲表面,其在轴向方向上的中央后退的模式。后退部28c1和伸出部28c2的形状尺寸被确定使得间隙形成表面28c的弯曲表面形状与定影单元21的在轴向方向上经由分离间隙g面对间隙形成表面28c的表面S的形状(凸起弯曲表面)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后退部28c1和伸出部28c2之间的边界可被任意地设定,例如,在图6A至图6D中,边界在C-C剖面附近,在轴向方向上的端部间隙形成表面28c超出边界的部分被用作伸出部28c2,在轴向方向上的中央部间隙形成表面28c超出边界的部分被用作后退部28c1。
如图10A中的虚线所示,当分离构件28的间隙形成表面28c被形成为类似于传统上的平坦表面形式时,分离间隙在定影带21的两端的宽度t2远大于分离间隙g在轴向方向上的中央处的宽度t1。相反,如实线所示,当分离构件28的间隙形成表面28c被形成为凹入弯曲表面形式时,分离间隙g的宽度t1可在整个分离构件28在轴向方向上均匀。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分离故障出现卡纸、由于与分离构件28接触导致定影带21的损坏、由于该损坏出现异常图像等。分离单元281的形状可被任意选择,只要与后退部28c1相比,伸出部28c2沿着分离构件的前端28a的厚度方向X向定影带21的表面侧突出。
而且,图10A至图10D示出的实施例已经描述了分离构件28的整个间隙形成表面28c被形成为在轴向方向上的凹入表面形式的情况,然而,间隙形成表面28c中纸张P通过的区域之外的形状是任意的。例如,纸张通过的区域之外的间隙形成表面28c可以被形成为在轴向方向上延伸的平坦表面形式。
参考图12A至图12D描述分离构件28的其它实施例。以与图10A至图10D示出的实施例同样的方式,在该实施例中,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设有后退部28c1和在轴向方向上位置与后退部28c1的位置不同的伸出部28c2,与后退部28c1相比,伸出部28c2被设置成沿分离构件的前端28a的厚度方向X朝定影带21的表面侧伸出。其间,与图10A至图10D示出的实施例不同,后退部28c1和伸出部28c2每一个形成为在轴向方向上延伸的平坦表面形式且经由高度差部28d彼此连接。
以这种方式,通过将分离构件28的间隙形成表面28c形成为台阶平坦表面形式且通过将伸出部28c2设置在后退部28c1在轴向方向上的每一侧,间隙形成表面28c的形状能够近似于与定影带21的表面S的形状(凸起弯曲形状)对应的凹入弯曲表面形式。因此,能够减少分离间隙g的变化,以与图10A至图10D示出的实施例相同,能够防止由于分离故障出现卡纸、由于与分离构件28接触造成定影带21的损坏、由于该损坏出现异常图像等。在图10A至图10D中示出的实施例,分离间隙g的宽度t1均匀,从而分离性能优秀,而间隙形成表面28c的尺寸测量和尺寸管理困难,但是,通过间隙形成表面28c具有图12A至图12D所示的形状而解决这种问题。
在图12A至图12D示出的实施例中,后退部28c1和伸出部28c2被设置在纸张P通过的区域内。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至少伸出部28c2的一部分(内部)设置在通过区域中就足够了。例如,高度差部28d被设置成从纸张的每一端向内偏离5mm。即使有上述结构,纸张P的两端部处的分离间隙g的最小宽度t2和纸张P的轴向方向的中央处的分离间隙g的最小宽度t1之间的差小,能够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操作效果。通过使最小宽度t1和t2彼此一致,可进一步提高操作特性。
如图12A至图12D所示,伸出部28c2可被设置在后退部28c1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的每一个的多个(图中两个)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伸出部28c2的外侧和伸出部28c2的内侧从后退部28c1的伸出宽度不同,与内侧的伸出部28c2相比,外侧的伸出部28c2进一步伸出到定影带21的表面S侧。因而,与伸出部28c2被设置在后退部28c1在轴向方向上的每一侧的情况相对,能够增加分离构件28的间隙形成表面28c与定影带21的表面S的形状的近似性,能够进一步抑制在部分28c1、28c2处分离间隙g的最小宽度t1、t2、t3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分离性能。通过使所有最小宽度t1、t2、t3彼此一致,进一步增加分离性能。
如在图12A至图12D所示,当后退部28c1和所有伸出部28c2被设置在具有比纸张P大的宽度的纸张P’通过的区域中,对于具有不同宽度的纸张P、P’的每一个能够防止分离间隙g变化,因而,对于具有不同尺寸的纸张P能够保证稳定分离性能。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至少伸出部28c2外侧的一部分位于纸张P’通过的区域内。
通过这种方式,当如图12A的虚线所示定影带21的旋转速度增加或减少时,定影带21的表面形状S也相应地改变(定影带21的隆起随着旋转速度增加而增加)。因此,需要设计分离构件28的间隙形成表面28c的形状或分离构件28的位置,例如,即使当旋转速度最大时,最小宽度t1、t2、t3的每一个大于或等于作为分离间隙g的所需最小宽度。
以与图10A至图10D和图12A至图12D中示出的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在根据上述图9的其它实施例的定影装置20中,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在轴向方向上具有不同厚度,且设有后退部28c1和在轴向方向上位置与后退部28c1的位置不同的伸出部28c2,且与后退部28c1相比,伸出部28c2被设置成沿分离构件的前端28a的厚度方向X进一步朝定影带21的表面侧伸出。这能够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方式抑制分离间隙g中的变化。
上述定影装置20的特征如下所述。
在定影装置20中,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具有不同厚度,从而前端28a具有后退部28c1和在轴向方向上位置与后退部28c1的位置不同的伸出部28c2。伸出部28c2被设置成与后退部28c1相比沿分离构件的前端28a的厚度方向X进一步朝定影带21的表面S侧伸出。因此,通过适当地调整位置后退部28c1和伸出部28c2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形状,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的形状可被根据旋转定影带21的表面S的形状设定。因此,即使当旋转定影带21的径向部分在轴向方向上处于多个不同位置时,也能够减少分离构件28的间隙形成表面28c和定影带21之间的分离间隙g的变化或能够使分离间隙g均匀。因而,也能够防止由于分离故障出现卡纸、由于与分离构件28接触造成的定影带21的损坏、由于该损坏出现异常图像等。
通过在后退部28c1的轴向方向上的每一侧提供伸出部28c2,仅定影带21的每一端由带保持构件40保持,因此,定影带21的两端成为圆形的(见图5A)且两端之间的部分成为椭圆形的(见图5B),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确实地抑制分离间隙g的变化。
通过将后退部28c1和伸出部28c2设置在纸张P通过的区域,能够防止至少在纸张P通过的区域分离间隙g变化,从而提高分离性能。
通过将后退部28c1和伸出部28c2每一个以使二者平滑地连续的方式形成弯曲表面形式,通过适当确定后退部28c1和伸出部28c2的形状,分离构件28的间隙形成表面28c的形状可近似于定影带21的与那些部分面对的表面S的形状。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形成后退部28c1和伸出部28c2使得分离间隙g从与这些部分面对的旋转定影带表面S的分离间隙g彼此相等,进一步提高分离构件28的分离性能。
通过将后退部28c1和伸出部28c2每一个形成为平坦表面形式,能够使分离构件28的前端28a的尺寸测量和尺寸管理便利,且在大规模生产时分离构件28的质量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后退部28c1和伸出部28c2形成为在旋转期间距面对这些部分的定影带表面S的分离间隙的最小宽度t1、t2、t3彼此相等,实践中充分地抑制了分离间隙g的变化。而且,通过在后退部28c1在轴向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的每一个对后退部28c1提供具有不同伸出宽度的多个伸出部28c2,分离构件28的间隙形成表面28c与定影带21的表面S的近似性增加,且分离性能提高,从而能够抑制对于具有不同纸张宽度的分离间隙g的变化,且获得优秀的分离性能。
迄今为止已经描述了实施例,但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定影装置,其中定影带的厚度和直径减少以提高能量节约性能等。定影装置可被不仅安装在图1中示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上,也可以是单色成像装置、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这些功能的复合机等。另外,在不脱离内容的情况下进行变化变型。
根据实施例,分离构件的前端设有后退部和接近部,因此,通过适当调整后退部和伸出部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和相应形状,分离构件的前端的形状可根据定影带的面对表面的形状而改变。结果,即使当旋转期间定影带的径向截面形状在轴向方向上的多个位置不同,例如,能够抑制分离构件的前端和定影带之间的分离间隙的变化或分离间隙的宽度可均匀。通过稳定分离构件的分离性能,能够防止出现卡纸。而且,能够防止由于与分离构件接触而引起的定影带的损坏和出现从而引起的图像异常。
在又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包括:环形定影带,所述环形定影带是可旋转的;带保持构件,所述带保持构件在定影带的轴向方向的每个端部保持定影带;热源,所述热源加热定影带;夹合形成构件,所述夹合形成构件设置在定影带内部;对置转动体,所述对置转动体通过经由定影带抵靠在夹合形成构件上在转动体和定影带之间形成夹合部;和分离构件,所述分离构件的前端被设置成靠近定影带,定影带的轴向方向上的两端由带保持构件保持,使前端的厚度在轴向方向上改变,且被构造成将记录介质从定影带的表面分离。
尽管为了完整和清楚地公开,已经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不限于此,而是被构建成包含完全落入本文阐述的基本教导中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作出的变化和替代。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要求2011年12月28日在日本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1-288988、2012年2月9日在日本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2-026217和2012年10月22日在日本提交的日本专利中请No.2012-232949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在此并入。
Claims (10)
1.一种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
定影带,所述定影带是可旋转的且是环形的;
带保持构件,所述带保持构件在所述定影带的轴向方向上的每一个端部保持所述定影带;
热源,所述热源加热所述定影带;
夹合形成构件,所述夹合形成构件被设置在所述定影带内部;
对置转动体,所述对置转动体通过经由所述定影带抵靠到所述夹合形成构件而在所述对置转动体和所述定影带之间形成夹合部,和
分离构件,所述分离构件在所述夹合部附近延伸且将记录介质与所述定影带的表面分离,其中:
所述分离构件的前端一体地设有:
后退部,和
处于在轴向方向上与所述后退部的位置不同位置的接近部,并且
所述接近部被设置成沿所述分离构件的所述延伸方向比所述后退部被设置之处更靠近所述夹合部,并且
其中,接近部被设置在后退部的轴向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每个端部,并且,后退部和接近部在它们各自的轴向方向上形成为直线,并且分离构件的前端在轴向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每个端部从接近部以台阶方式向后退部后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后退部和所述接近部被设置在记录介质通过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后退部和所述接近部被形成为使得所述后退部和所述接近部和所述定影带在旋转期间与所述后退部和所述接近部面对的表面之间的分离间隙的最小宽度彼此相等。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后退部的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的每一个设有多个接近部,所述多个接近部具有接近所述夹合部的不同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定影带的径向截面形状在旋转期间在所述轴向方向上改变。
6.一种包括定影装置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定影装置包括:
定影带,所述定影带是可旋转的且是环形的;
带保持构件,所述带保持构件在所述定影带的轴向方向上的每一个端部保持所述定影带;
热源,所述热源加热所述定影带;
夹合形成构件,所述夹合形成构件被设置在所述定影带内部;
对置转动体,所述对置转动体通过经由所述定影带抵靠到所述夹合形成构件上而在所述对置转动体和所述定影带之间形成夹合部,和
分离构件,所述分离构件在所述夹合部附近延伸且将记录介质与所述定影带的表面分离;其中
所述分离构件的前端一体地设有:
后退部,和
处于在轴向方向上与所述后退部的位置不同位置的接近部,并且,
所述接近部被设置成沿所述分离构件的所述延伸方向比所述后退部被设置之处更靠近所述夹合部,并且
其中,接近部被设置在后退部的轴向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每个端部,并且,后退部和接近部在它们各自的轴向方向上形成为直线,并且分离构件的前端在轴向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每个端部从接近部以台阶方式向后退部后退。
7.一种分离构件,所述分离构件具有前端,所述前端被构造成靠近可旋转环形定影带设置,所述定影带的轴向方向上的两端部由带保持构件保持,且
所述前端被构造成使记录介质从所述定影带的表面分离,其中
所述前端在所述轴向方向上具有不同厚度,并且
所述分离构件的所述前端一体地设有后退部和伸出部,所述伸出部的在轴向方向上的位置与所述后退部的位置不同;
所述伸出部与所述后退部相比沿所述分离构件的所述前端的厚度方向进一步朝所述定影带的表面侧伸出;
所述伸出部被设置在所述后退部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的两侧的每一个上;
所述后退部和所述伸出部的每一个被形成为平坦表面形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离构件,其中所述后退部和所述伸出部被设置在记录介质通过的区域内。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离构件,其中所述后退部和所述伸出部被形成为使得所述后退部和所述伸出部与所述定影带的在旋转时与所述后退部和所述伸出部相对的表面之间的分离间隙的最小宽度彼此相等。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离构件,其中所述后退部在所述轴向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的每一个设有多个伸出部,所述伸出部具有与所述后退部不同的伸出宽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88988A JP2013137457A (ja) | 2011-12-28 | 2011-12-28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288988 | 2011-12-28 | ||
JP2012-026217 | 2012-02-09 | ||
JP2012026217 | 2012-02-09 | ||
JP2012232949A JP6051767B2 (ja) | 2012-02-09 | 2012-10-22 | 分離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232949 | 2012-10-2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86087A CN103186087A (zh) | 2013-07-03 |
CN103186087B true CN103186087B (zh) | 2016-08-03 |
Family
ID=48677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599348.8A Active CN103186087B (zh) | 2011-12-28 | 2012-12-27 | 定影装置、成像装置和分离构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63480B2 (zh) |
CN (1) | CN10318608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043666A (ja) * | 2009-08-21 | 2011-03-03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174383A (ja) | 2013-03-11 | 2014-09-22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205766B2 (ja) | 2013-03-12 | 2017-10-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84201B2 (ja) * | 2013-09-26 | 2015-09-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9703241B2 (en) * | 2013-09-30 | 2017-07-1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Fix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nip member capable of preventing outflow of lubricant |
JP6413528B2 (ja) | 2014-03-17 | 2018-10-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5194678A (ja) | 2014-03-18 | 2015-11-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用紙搬送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874839B2 (en) | 2015-06-23 | 2018-01-23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583716B2 (ja) | 2015-07-07 | 2019-10-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7072683A (ja) | 2015-10-06 | 2017-04-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分離補助機構、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597148B2 (ja) | 2015-10-08 | 2019-10-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摺動部材 |
JP2017083520A (ja) | 2015-10-23 | 2017-05-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869952B2 (en) | 2015-11-11 | 2018-01-16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friction reducer including a lubricant |
EP3404490B1 (en) | 2016-01-15 | 2021-04-28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10012937B2 (en) | 2016-03-18 | 2018-07-03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fixing belt, a presser, and a gap retainer |
US10012936B2 (en) | 2016-03-18 | 2018-07-03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9996035B2 (en) | 2016-03-18 | 2018-06-12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movable presser which moves a fixing belt |
JP6753148B2 (ja) * | 2016-05-31 | 2020-09-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定着装置 |
JP7052443B2 (ja) | 2018-03-15 | 2022-04-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WO2020125975A1 (en) * | 2018-12-19 | 2020-06-25 | Federal-Mogul S.A. | Windscreen wiper device of the flat blade type |
WO2021197569A1 (en) * | 2020-03-30 | 2021-10-07 | Trico Belgium S.a. | A windscreen wiper device of the flat blade type |
JP2023008286A (ja) | 2021-07-05 | 2023-0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接離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3008288A (ja) | 2021-07-05 | 2023-0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DE102021004211A1 (de) * | 2021-08-18 | 2023-02-23 | A.Raymond Et Cie | System für einen Wischerarm und Wischerarm |
US12013652B2 (en) | 2022-03-17 | 2024-06-18 | Ricoh Company, Ltd. |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rotator holder and reflector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68438A (ja) * | 2001-03-12 | 2002-09-18 | Fuji Xerox Co Ltd | 定着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861280B2 (ja) | 1990-06-11 | 1999-02-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加熱装置 |
JP2001188432A (ja) * | 2000-01-04 | 2001-07-10 | Minolta Co Ltd | 定着装置 |
JP4170690B2 (ja) | 2002-05-31 | 2008-10-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286922A (ja) | 2003-03-20 | 2004-10-14 | Minolta Co Ltd | ベルト定着装置 |
JP4370845B2 (ja) | 2003-07-29 | 2009-11-2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剥離案内板、剥離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US7609988B2 (en) | 2003-12-08 | 2009-10-27 | Ricoh Company, Ltd. | Heater, 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power supplied from chargeable auxiliary power supplying unit varied per unit time |
JP2005257968A (ja) | 2004-03-11 | 2005-09-22 | Fuji Xerox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925177B2 (en) | 2004-07-21 | 2011-04-12 | Ricoh Co, Ltd. | Image fixing apparatus stably controlling a fixing temperatur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JP4875385B2 (ja) | 2006-02-28 | 2012-02-15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US7437110B2 (en) | 2006-02-13 | 2008-10-14 | Kyocera Mita Corportation | Fixing device |
JP2007279669A (ja) | 2006-03-13 | 2007-10-25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の定着ニップ形成方法 |
JP2007310353A (ja) | 2006-04-17 | 2007-11-29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322975A (ja) | 2006-06-05 | 2007-12-13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818826B2 (ja) | 2006-06-19 | 2011-11-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15398A (ja) * | 2006-07-10 | 2008-01-24 | Fuji Xerox Co Ltd | ベルト定着装置 |
JP4890991B2 (ja) | 2006-07-31 | 2012-03-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4982000B2 (ja) | 2006-07-31 | 2012-07-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EP1927902B1 (en) | 2006-11-28 | 2015-10-14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Fixing Device |
JP2008158482A (ja) | 2006-11-28 | 2008-07-10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216825A (ja) | 2007-03-07 | 2008-09-18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163931B2 (ja) | 2007-03-08 | 2013-03-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177348B2 (ja) | 2007-03-12 | 2013-04-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233790A (ja) | 2007-03-23 | 2008-10-02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121406B2 (ja) | 2007-11-13 | 2013-01-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065871B2 (ja) | 2007-12-11 | 2012-11-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286869B2 (ja) | 2008-03-25 | 2013-09-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5552732B2 (ja) | 2008-03-31 | 2014-07-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272498B2 (ja) | 2008-04-30 | 2013-08-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噴出気体利用の用紙分離機構及び定着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JP5648263B2 (ja) | 2008-05-30 | 2015-01-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066347A (ja) | 2008-09-09 | 2010-03-25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177412B2 (ja) | 2008-09-19 | 2013-04-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183391B2 (ja) | 2008-09-25 | 2013-04-17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091595A (ja) | 2008-10-03 | 2010-04-22 | Kyocera Mita Corp |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170842B2 (ja) | 2008-10-14 | 2013-03-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87884B2 (ja) | 2008-10-14 | 2014-01-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201478B2 (ja) | 2009-02-09 | 2013-06-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04656B2 (ja) | 2009-03-18 | 2014-05-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48561B2 (ja) | 2009-05-15 | 2013-11-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60686B2 (ja) | 2009-05-27 | 2013-12-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47726B2 (ja) * | 2009-06-02 | 2013-11-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64411B2 (ja) | 2009-07-29 | 2014-04-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043666A (ja) | 2009-08-21 | 2011-03-03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21776B2 (ja) | 2009-08-24 | 2014-06-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18068B2 (ja) | 2009-08-26 | 2014-02-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21905B2 (ja) | 2009-09-01 | 2013-10-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56343B2 (ja) | 2009-09-03 | 2014-07-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82455B2 (ja) | 2009-09-03 | 2014-09-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10886B2 (ja) | 2009-09-08 | 2014-06-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49160B2 (ja) | 2009-09-10 | 2014-07-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299690B2 (ja) | 2009-09-10 | 2013-09-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41608B2 (ja) | 2009-09-10 | 2014-07-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66005B2 (ja) | 2009-09-10 | 2013-12-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17208B2 (ja) | 2009-09-10 | 2014-11-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75469B2 (ja) | 2009-09-14 | 2013-12-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081338A (ja) | 2009-09-14 | 2011-04-21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 |
JP2011064726A (ja) | 2009-09-15 | 2011-03-31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81634B2 (ja) | 2009-09-15 | 2014-09-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064767A (ja) | 2009-09-15 | 2011-03-31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40922B2 (ja) | 2009-09-28 | 2014-03-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72605B2 (ja) | 2009-10-09 | 2014-04-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40777B2 (ja) | 2009-11-17 | 2014-03-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32977B2 (ja) | 2009-11-30 | 2014-06-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742165B2 (ja) | 2009-12-01 | 2011-08-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5333194B2 (ja) | 2009-12-22 | 2013-11-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03264B2 (ja) | 2010-01-13 | 2014-01-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04881B2 (ja) | 2010-01-15 | 2014-10-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81746B2 (ja) | 2010-01-26 | 2014-01-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600276B2 (en) | 2010-01-27 | 2013-12-03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Heat conduction uni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5445189B2 (ja) | 2010-02-08 | 2014-03-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81776B2 (ja) | 2010-02-12 | 2014-01-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69997A (ja) | 2010-02-17 | 2011-09-01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64981B2 (ja) | 2010-02-25 | 2014-08-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56236B2 (ja) | 2010-02-26 | 2014-07-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5509936B2 (ja) | 2010-03-03 | 2014-06-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31676B2 (ja) | 2010-03-03 | 2014-06-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18913B2 (ja) | 2010-03-04 | 2014-02-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00970B2 (ja) | 2010-03-08 | 2014-10-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20870B2 (ja) | 2010-03-10 | 2015-05-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40278B2 (ja) | 2010-03-10 | 2014-03-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33386B2 (ja) | 2010-03-10 | 2014-12-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71634B2 (ja) | 2010-03-11 | 2014-04-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488981B2 (en) | 2010-03-11 | 2013-07-16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JP5408553B2 (ja) | 2010-03-12 | 2014-02-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30040B2 (ja) | 2010-03-15 | 2014-11-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25406B2 (ja) | 2010-03-16 | 2014-1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91607A (ja) | 2010-03-16 | 2011-09-29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91591A (ja) | 2010-03-16 | 2011-09-29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97154A (ja) | 2010-03-17 | 2011-10-06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定着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5515898B2 (ja) | 2010-03-17 | 2014-06-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47045B2 (ja) | 2010-03-18 | 2014-03-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97183A (ja) | 2010-03-18 | 2011-10-06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89526B2 (ja) | 2010-03-18 | 2014-09-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15906B2 (ja) | 2010-03-18 | 2014-06-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10721B2 (ja) | 2010-05-07 | 2014-06-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10058B2 (ja) | 2010-05-19 | 2014-06-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510727B2 (ja) | 2010-06-21 | 2014-06-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17431B2 (ja) | 2010-08-19 | 2014-11-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93973B2 (ja) | 2010-08-30 | 2014-09-2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99999B2 (ja) | 2010-08-31 | 2014-05-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610148B2 (ja) | 2010-10-18 | 2014-10-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088491A (ja) | 2010-10-19 | 2012-05-10 | Ricoh Co Ltd | 定着ローラ、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07867B2 (ja) | 2010-11-01 | 2015-04-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36889B2 (ja) | 2010-11-09 | 2014-12-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118481A (ja) | 2010-11-10 | 2012-06-21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5625779B2 (ja) | 2010-11-12 | 2014-1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47502B2 (ja) | 2010-11-12 | 2015-07-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2453316B1 (en) | 2010-11-12 | 2021-03-24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JP5625860B2 (ja) | 2010-12-14 | 2014-1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25865B2 (ja) | 2010-12-16 | 2014-1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89820B2 (ja) | 2010-12-17 | 2014-09-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40750B2 (ja) | 2011-01-07 | 2014-12-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制御方法 |
JP5672540B2 (ja) | 2011-01-11 | 2015-02-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定着装置の使用方法 |
JP5625924B2 (ja) | 2011-01-11 | 2014-1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電磁誘導加熱方式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
JP5825545B2 (ja) | 2011-01-11 | 2015-12-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69010B2 (ja) | 2011-01-11 | 2015-02-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796303B2 (ja) | 2011-02-16 | 2015-10-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60505B2 (ja) | 2011-02-25 | 2015-08-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185295A (ja) | 2011-03-04 | 2012-09-27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68507B2 (ja) | 2011-03-17 | 2015-08-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12
- 2012-12-27 CN CN201210599348.8A patent/CN103186087B/zh active Active
- 2012-12-27 US US13/728,304 patent/US906348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68438A (ja) * | 2001-03-12 | 2002-09-18 | Fuji Xerox Co Ltd | 定着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063480B2 (en) | 2015-06-23 |
US20130170877A1 (en) | 2013-07-04 |
CN103186087A (zh) | 2013-07-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86087B (zh) | 定影装置、成像装置和分离构件 | |
CN103207553B (zh)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10935911B2 (en) | Fixing device capable of enhancing durability of endless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 |
JP5904325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955408B (zh)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9599940B2 (en) | Fixing device with nip forming member having a high thermal-conductive layer with a low thermal conductive portion | |
CN103676581B (zh) |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 |
JP6794815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3926818B (zh)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9158248B2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3137471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492945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8005101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5075525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6014867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044856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953848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682840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5132854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578754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828583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052376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0144223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051767B2 (ja) | 分離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3137457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