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914838A - 收发装置以及收发方法 - Google Patents

收发装置以及收发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14838A
CN1914838A CNA2005800036892A CN200580003689A CN1914838A CN 1914838 A CN1914838 A CN 1914838A CN A2005800036892 A CNA2005800036892 A CN A2005800036892A CN 200580003689 A CN200580003689 A CN 200580003689A CN 1914838 A CN1914838 A CN 19148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ignal
unit
receiving system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0368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14838B (zh
Inventor
松元淳志
二木贞树
西尾昭彦
今村大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 Fi Networks LLC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148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148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148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1483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够防止系统容量下降、提高系统吞吐量、抑制装置功率消耗的收发装置。在该装置中,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根据在传播路径估计单元(126)中计算出的信道估计值等的传播路径估计信息,对接收的多载波信号的使用频带的所有范围内的传播路径状况进行判断,并从OFDM的使用频带中,确定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频率范围。具体来说,使用频带被分割为由更小的规定频宽构成的多个频带(子带)。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通过选择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子带,确定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频率范围。发送单元(110)向基站通知该子带信息。

Description

收发装置以及收发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发装置以及收发方法,用于OFDMA(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复用接入)方式的通信系统中。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增加通信系统的吞吐量,将数据映射至在频率轴上相互正交的副载波信号(载波)上,并将这些信号复用(多载波化)后再发送的OFDMA方式的通信系统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为了进行效率更高的通信,不仅积极研究了对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移动站优先进行发送分组的分配(时间性)的调度,而且也对着眼于频率方向上、对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副载波优先进行发送分组的分配的频率调度技术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或者非专利文献1)。
在该频率调度技术中,为了进行发送分组的分配,基站在调度时,需要预先掌握本站与移动站之间的传播路径的状态(频率特征)。因此,在OFDMA-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频分双工)系统中,移动站对下行线路的使用频带中的传播路径状况进行测量,通过上行线路向基站报告其测量结果,基站根据该信息,进行发送分组的调度。另外,在OFDMA-TDD(TimeDivision Duplex,时分双工)系统中,对与FDD系统一样地让移动站报告有关下行线路的传播路径状况的信息的方法,以及对利用TDD系统的上行线路/下行线路对称性,根据上行线路的传播路径状况进行下行线路调度的方法,进行了研讨。
不过,作为移动站向基站报告下行线路信息的类似技术,有HSDPA(HighSpeed Downlink PacketAccess,高速下行分组接入)方式。在该方式中,基站根据由移动站所报告的下行线路的接收质量信息,决定对该移动站发送的信号的调制方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2-252619号公开公报(第5-6页)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3-199173号公开公报(第8页、第5图)
非专利文献1:“「周波数スケジユ一リソゲを用いたMC-CDM方式」信学技報、RCS2002-129、2002年7月、p.61-66(“利用频率调度的MC-CDM方式”,信学技报,RCS2002-129,2002年7月,第61-66页)。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例如如上所示的OFDMA-FDD系统,当移动站利用上行线路向基站通知下行线路的传播路径状况时,表示传播路径状况的信息通过上行线路进行发送,并消耗上行线路的资源。因此存在系统容量下降的问题。这时,基站如果不对上行线路的信号进行解码,就不能提取其信息,所以会发生处理延迟,而使系统整体的吞吐量下降。
另外,例如如上所示的OFDMA-TDD系统,利用传播路径的上行线路/下行线路可逆性时,由于移动站对于能够调度的频带的全部区域,需要发送导频信号等的一些码元,因此存在消耗上行线路的资源,系统容量下降的问题。另外,这时也增加了移动站的功率消耗。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为了增大上行线路的吞吐量,削减移动站的功率消耗等,由基站就发送数据进行事先通知之后,移动站对基站开始发送有关接收质量的信息,并在从基站接收了发送数据的停止通知的时候,停止信息的发送。但是,由于需要基站对移动站进行发送数据的事先通知,所以消耗了下行线路的资源,并且因此仍然有系统容量下降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旨在提供能够防止系统容量下降的、提高系统吞吐量和最小化功率消耗的收发装置和收发方法。
本发明用于解决该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接收装置包括:判断单元,对接收的多载波信号所经由的传播路径的状态进行判断;确定单元,根据该判断结果,从所述接收多载波信号的使用频带中,确定传播路径状况好于等于规定电平的范围;通知单元,向发送装置通知表示该被确定范围的范围信息。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使用频带中,向发送方通知的只是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范围,所以不仅能够削减数据量,而且还能够提高通信系统吞吐量。此外,还能够减少接收装置的功率消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系统容量的下降,提高系统吞吐量还能够控制收发装置的功率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移动站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2A是将由实施方式1涉及的传播路径判断单元选择出的子带与下行线路的传播路径状况,同时表示的图
图2B是将实施方式1涉及的由传播路径判断单元选择处理的子带与下行线路的传播路径状况,同时表示的图
图3A是表示予带与副载波信号的关系的信号结构图
图3B是表示子带与副载波信号的关系的信号结构图
图4是进一步详细表示1个子带内的副载波信号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频率选择单元的详细内部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序列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基站装置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8是将从基站装置所发送的多载波信号的结构与要接收的多载波信号的结构,同时表示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用户选择单元的内部结构的方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频率选择单元的内部结构的方框图
图11是表示子带与副载波信号的关系的其它形态的信号结构图
图12是表示基站装置的接收质量的频率特征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移动站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14A是将分配了优先顺序的子带与下行线路的传播路径状况,同时表示的图
图14B是将分配了优先顺序的子带与下行线路的传播路径状况,同时表示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导频选择单元选择的导频类别的示例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频率选择单元的内部结构的方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用户选择单元的内部结构的方框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另一频率选择单元的内部结构的方框图
图19是表示解决争执关系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分配子带的具体示例的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移动站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移动判断单元和数据种类判断单元的线路停止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23是说明实施方式4涉及的收发方法的概要的图
图24是概略性示意实施方式4涉及的移动站的方框图
图25是概略性示意实施方式4涉及的基站装置的方框图
图26是表示实施方式4涉及的移动站的OFDMA发送单元内部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27是表示实施方式4涉及的移动站的OFDMA接收单元内部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28是表示实施方式4涉及的基站装置的OFDMA发送单元内部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图29是表示实施方式4涉及的基站装置的OFDMA接收单元内部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详细的说明。另外,在这里,作为收发装置,以OFDMA-TDD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和移动站为例进行说明。另外,假设该通信系统进行自动重发请求(ARQ:AutomaticRepeat reQuest)。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移动站100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
移动站100具有发送单元110和接收单元120。另外,发送单元110具有导频选择单元111、调制单元112、频率选择单元113、IFFT单元114、GI插入单元115、RF单元116和发送天线117。另外,接收单元120具有接收天线121、RF单元122、GI删除单元123、FFT单元124、分离/选择单元125、传播路径估计单元126、传播路径补偿单元127、解调单元128、解码单元129、差错检测单元130和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
移动站100的各个单元,进行下面的操作。
在接收单元120中,RF单元122对通过接收天线121接收的下行线路的多载波信号实施下变频等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GI删除单元123删除经过无线接收处理的多载波信号中的保护间隔(GI)。FFT单元124对删除GI后的多载波信号施行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并获得N个信号。分离/选择单元125从N个信号中将导频信号和数据信号进行分离,另外,从数据信号中选择用于移动站的数据,将导频信号输出到传播路径估计单元126,将用于移动站的数据信号输出到传播路径补偿单元127。传播路径估计单元126根据被接收信号复用的导频信号,对于OFDM的使用频率的全部频带,估计接收信号在传播路径中受到的传播路径的变动,并将所得到的例如信道估计值等的传播路径估计信息,输出到传播路径补偿单元127和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传播路径补偿单元127利用该信道估计值,对由分离/选择单元125输出的接收信号的传播路径进行补偿。解调单元128对传播路径补偿后的接收信号实施解调处理。解码单元129对解调后的信号进行解码,而得到接收数据。差错检测单元130检测接收数据中的错误,并且为将检测结果反馈到基站装置而将ACK/NACK信息输出到导频选择单元111。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利用由传播路径估计单元126输出的信道估计值,进行传播路径状况的判断,并将判断结果输出到发送单元110的频率选择单元113。
在发送单元110中,导频选择单元111从事先所存储的多种导频信号的模式(导频模式)中,选择对应于由接收单元120的错误检测单元130所输出的ACK/NACK信息的模式,并生成由该模式形成的导频信号。调制单元112对该导频信号实施调制处理。频率选择单元113根据接收单元120的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的判断结果,选择发送信号使用的频带,将发送信号映射在各个频带内的副载波上。IFFT单元114对分配到各个频带的发送信号实施逆快速傅立叶变换(IFFT),生成多载波信号。GI插入单元115在得到的多载波信号中插入GI。RF单元116对插入GI后的发送多载波信号实施上变频等的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并通过发送天线117将所述信号作为无线信号进行发送。
具有上述结构的移动站100的特征特别地是在接收单元120内的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和发送单元110内的频率选择单元113的操作。下面分别对每个所述操作进行详细说明。
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根据传播路径估计单元126所计算出的信道估计值等的传播路径估计信息,对接收多载波信号的使用频带全部区域内的传播路径状况,即对OFDM使用频带全部区域的传播路径状况进行判断。然后,从传播路径估计单元131 OFDM使用频带中,确定出传播路径状况最好的频率范围。
具体来说,OFDM的使用频带,被分割成包含更小的规定带宽的多个频带(子带),在各个子带中附加了相互能够识别的信息(例如,识别号码)。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通过比较每个子带的传播路径状况,选择最佳传播路径状况的子带(在本实施方式中的1个子带),来确定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频率范围。
图2A和图2B是将由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选择的子带与下行线路传播路径状况同时表示的图。另外,图2A表示用户#1的情况,图2B表示用户#2的情况。还有,为了更易于理解,不用信道估计值,而用移动站的接收信号的接收电平来表示传播路径状况。
如图2A、图2B所示,由于频率选择性衰落等的影响,用户#1和用户#2具有的移动站100接收的多载波信号的传播路径状况(接收电平),根据频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在每个子带上对传播路径状况进行比较,选择传播路径状况最好的子带。如图的例子中,用户#1的状况下,选择频率为f8~f9的子带,用户#2的状况下,选择频率为f7~f8的子带。若基站装置通过这些子带对各个用户(用于所拥有的移动站100)进行下行线路通信的话,基本不受频率选择性衰落等的影响。所以传播路径状况的变动也小,而用户方的接收状态将会变好。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在判断结束之后,将判断结果(子带的选择信息)通知到发送单元110的频率选择单元113。
为了向基站装置通知从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得到的子带选择信息,频率选择单元113通过由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选择的子带发送确定的通知信号。基站装置接收由各个移动站发送来的通知信号,通过识别该通知信号使用的子带,来掌握各个移动站的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子带。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实施自动重发请求,频率选择单元113将ACK/NACK信号作为上述的通知信号来使用。即ACK/NACK信号担负着二项职责:一是在自动重发请求中,向基站装置通知是否重发;二是向基站装置通知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子带。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只向基站装置通知传播路径状况最好的一个子带,所以通知信号只要一个即可。由此,同样的只发送一个ACK/NACK信号,也能够通知选择的子带。
图3A和图3B的每一个是表示子带与副载波信号的关系的信号结构图。另外,在这里表示用户数为2的情况,图3A是用户#1的信号结构图,图3B是用户#2的信号结构图。
如上所述,各个子带具有预定的带宽,其中能够配置多个副载波(在图中的示例中有4个副载波)。图3A表示用户#1选择了子带#2的状态。
因此,用户#1利用子带#2内的副载波(这里,副载波号码为#4和#6的副载波)发送ACK/NACK信号。另一方面,因为图3B的用户#2选择了子带#1,所以用子带#1内的副载波(这里,为副载波#1、#3)发送ACK/NACK信号。
另外,ACK/NACK信号由多个副载波(例如,图3A中副载波#4、#6)发送。据此,基站装置通过合成由各个移动站所发送的多个ACK/NACK信号,就能够判断ACK/NACK。因此,能够进行ACK/NACK的高精度判断。
此外,ACK/NACK信号由导频(已知)信号的导频模式进行识别。即,在ACK信号和NACK信号中,使用相互不同的导频模式,据此,基站装置能够对ACK/NACK进行识别。
图4是进一步详细表示一个子带内的副载波信号结构的图。另外,图4上部表示用户#1的情况、图4中部表示用户#2的情况、图4下部表示用户#3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通信系统中,各个副载波被固定地分配给各个用户。具体来说,对用户#1一直分配副载波编号为#0、#3、#6的副载波(参照图4上部),对用户#2一直分配副载波编号为#2、#5的副载波(参照图4中部),对用户#3一直分配副载波编号为#1、#4的副载波(参照图4下部)。通过采用这样的信号结构,即使多个用户使用相同的子带,也能够将多个信号复用在同一副载波中,而不会相互干扰。
另外,基站装置如果事先知道如何对各个用户分配副载波,那么只要通过调查各个副载波的使用状况,该基站装置就能够识别二个信息,即哪个用户发送来了通知信号,以及该用户选择了哪个子带。
另外,在移动站100需要在上行线路发送数据的情况,在作为上述通知信号的ACK/NACK信号之后接着发送该数据。据此,ACK/NACK信号的导频序列也实现作为发送数据的导频的职责。因此,可以实现更高效率的数据传送。
图5是表示频率选择单元113的详细内部结构的方框图。
频率选择单元113具有:切换要使用的子带的开关107、S/P变换单元108(108-1、108-2、…、108-n),以及切换要使用的副载波的开关109(109-1、109-2、…、109-n)。
开关107根据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的判断结果(子带信息),选择ACK/NACK信号应该使用的子带。具体来说,将由调制单元112输出来的ACK/NACK信息,经由对应于选择的子带而切换到的输出端子来输出。
S/P变换单元108与各个子带对应的被设置,其对由开关107输出的每个子带的ACK/NACK信号实施S/P变换,分割成多个副载波信号,并将所述多个副载波信号输出到与各个S/P变换单元108对应设置的各个开关109。
开关109选择各个子带内对各个用户分配的副载波。具体来说,开关109经由对应于所选择的副载波而切换到的输出端子来输出由S/P变换单元108所输出的ACK/NACK信号。由各个输出端子输出的ACK/NACK信号,被输入到IFFT单元114。
以上是关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站100的说明。下面是关于具有移动站100和容纳了移动站100的基站装置150的通信系统的说明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通信系统的信号序列的图。
基站装置150对移动站100发送数据(ST1010)。移动站100接收该信号,如前所述地通过进行传播路径变动估计等来判断传播路径的状态(ST1020)。然后,移动站100选择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子带(ST1030),通过使用该子带发送ACK/NACK信号(ST1040),由此向基站装置150通知已选择的子带。基站装置150,根据由来自各个移动站的ACK/NACK信号通知的子带信息,决定对各个移动站分配的子带,同时也进行时间轴方向的调度,以决定最后的发送调度表(ST1050)。然后,按照该调度表,基站装置150进行数据的发送(ST1060)。移动站100对于由基站装置150进行频率调度并发送来的数据,实施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以得到发往移动站100的数据(ST1070)。另外,移动站100所进行的无线接收处理,只限于对事先向基站装置150发出通知的子带(在被通知的子带的全部范围内进行)。
这个通信系统是上行线路与下行线路不对称(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副载波数不同)的系统。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在上行线路中,因为减少了副载波的数量,因此可以降低PAPR(Peak Average Power Ratio,最高平均功率),即,能够最小化峰值,还能够降低载波之间的干扰。因此,在减少移动站100的功率消耗的同时,能够改善接收性能。
另外,由于移动站100不从基站装置150接收到信号就不能进行上述传播路径的判断,所以假设基站装置150定期地发送一些无用信号、导频信号或者各个移动站为确立与基站装置150通信所必需的同期信号。这样,即使是移动站100先发送数据,移动站100也能够进行上述传播路径的判断。另外,基站装置150也可以利用事先决定的子带进行首次的数据发送而不用发送无用信号。
下面,关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基站装置150,进行解说。
图7是表示基站装置150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另外,在这里以用户数为2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基站装置150具有发送单元160和接收单元170。另外,发送单元160具有缓冲器161(161-1、161-2)、编码单元162(162-1、162-2)、调制单元163(163-1、163-2)、频率选择单元164、复用单元165、IFFT单元166、GI添加单元167、RF单元168、发送天线169、以及调制单元159。另外,接收单元170具有接收天线171、RF单元172、GI删除单元173、FFT单元174、用户选择单元175以及判断单元176(176-1、176-2)。
基站装置150的各个单元进行以下的操作。
在接收单元170中,RF单元172对通过接收天线171接收的无线多载波信号实施下变频等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GI删除单元173从接收的多载波信号中删除GI。FFT单元174对删除GI后的接收的多载波信号实施快速傅立叶变换,得到N个信号。用户选择单元175从FFT单元174输出的信号中按照每个用户进行选择,通过判断该信号是否包含了ACK/NACK信号,来识别使用的频带(使用的子带),输出使用子带的信息。判断单元176对于接收信号,根据预定的导频模式进行相关计算或者模式匹配,判断各个用户是否需要数据的重发,并将判断结果输出到各个缓冲器161。
在发送单元160中,缓冲器161暂时保存要发送的数据#1和数据#2,在第一次发送时迅速地将这些数据输出到编码单元162,同时有来自接收单元170的判断单元176的重新发送的指示时,读出并输出要重新发送的数据对象。编码单元162,对暂时保存在缓冲器161中的发送数据进行编码。调制单元163对编码后的数据实施预定的调制处理。频率选择单元164根据用户选择单元175所通知的用户选择信息,选择发送多载波信号所使用的频带,并向各个频带分配发送信号。复用单元165将由调制单元159输出的调制后的导频信号复用在分配给各个频带的发送信号。IFFT单元166对进行了复用的导频信号执行逆快速傅立叶变换。GI添加单元167在逆快速傅立叶变换后的信号中插入GI。RF单元168对插入了GI的信号实施上变频等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并通过发送天线169发送该结果。
图8是将由基站装置150所发送的多载波信号的结构与基站装置150接收的多载波信号的结构共同表示的图。即,该图表示了上行线路与下行线路两者的多载波信号的关系。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通信系统采用TDD方式,所以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信号在时间轴方向被复用(基站装置和移动站分别以不同的时间发送上行线路信号和下行线路信号)。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通信系统,因为采用了OFDM方式,发往多个用户(移动站)的信号在频率轴方向被复用(在频率轴上相互正交的副载波上映射发往各个用户的数据)。
基站装置150通过由移动站100通知的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子带,对发往用户的数据进行发送。即,如图所示,用户的上行线路信号及与其对应的下行线路信号使用相同的频带(子带)。
另外,这里虽然是以在接收到下行线路的多载波信号之后,立即发送上行线路的多载波信号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的,但是下行线路的多载波信号的发送定时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基站装置150可以在接收了上行线路的多载波信号后,经过预定的时间经过之后再发送下行线路的多载波信号。
图9和图10是分别表示实现上述操作的接收单元170内的用户选择单元175和发送单元160内的频率选择单元164的内部结构的方框图。
图9的用户选择单元175具有开关181(181-1、181-2、…、181-n)、P/S变换单元182(182-1、182-2、…、182-2n),以及按每个用户提供的检测单元183(183-1、183-2)。
开关181将由FFT单元174分离的各个副载波信号按每个用户进行分离。具体来说,因为基站装置150事先知道有可能分配给各个用户的副载波,所以集中(选择)每个用户的各个副载波信号,使这些信号连接到按照各个用户设置的各个P/S变换单元182。例如,开关181-1集中发往用户#1的副载波信号,将其输出到P/S变换单元182-1,且集中发往用户#2的副载波信号,将其输出到P/S变换单元182-2。
P/S变换单元182对于来自开关181的按每个用户集中并输出的信号,实施P/S变换,并将结果信号作为一个序列信号输出到检测单元183。这里,对于每个用户存在多个P/S变换单元182,并且针对用户#1的信号输出到检测单元183-1,针对用户#2的信号将输出到检测单元183-2。
检测单元183按每个用户检测各个子带所包含的ACK/NACK信号,并且检测实际上用于ACK和NACK信号发送的子带。然后,检测单元183将ACK/NACK信号输出到判断单元176,同时将子带的检测结果(使用的子带的位置信息)输出到发送单元160的频率选择单元164。
判断单元176对于各个用户,通过相关计算、模式匹配等,对接收信号是ACK信号还是NACK信号进行判断。
图10的频率选择单元164具有开关151(151-1、151-2)、调节单元152、以及S/P变换单元153(153-1、153-2、…、153-n)。
开关151按照来自用户选择单元175的使用子带信息,对由调制单元163输出到用户的调制信号进行切换,并将调制信号与适当的子带相连接。
调节单元152基本上是通过各个开关将发往各个用户的数据输出至选择出的子带,但是在同一子带上,多个用户的请求重叠时,则进行调整以避免重叠。另外,由于在实施方式2中需要进行更复杂的调整的事例中,对调整处理进行说明,因此在此省略该调整处理。
S/P变换单元153为了将由调节单元152输出的信号多载波化,而执行S/P变换,并将结果输出到复用单元165。
以上,是对基站装置150进行的说明。
正如上述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移动站100的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判断接收的多载波信号经由的传播路径的状况,在OFDM的使用频带内确定传播路径状态良好的频率范围。具体来说,因为OFDM的使用频带被分割成由发送方以及接收方的双方已知的预定带宽构成的多个频带(子带),所以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从OFDM的使用频带中,选择传播路径状况等于或好于规定电平的子带。然后,移动站100只将该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选择的子带通知给作为发送方的基站装置150。因此,通知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频率范围时,所需要的信号只包含用来识别被选择的子带的信息,所以能够削减数据量,亦能够提高通信系统的吞吐量。另外,通过这种方法,上行线路的数据量也被消减,所以能够最小化移动站100的功率消耗。此外,该特征不限于自动重发请求。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各个子带的带宽大于或等于规定值,以便可以在1个子带内配置多个副载波。另外,也是在一个子带内,为了使1个子带内的衰落大致相同,带宽基于频率选择性衰落的特征而小于或等于规定值。因此,在传播路径状况被判定为良好的子带内,不管使用哪个副载波进行数据发送,接收方的接收性能都会得到提高。不过该特征不限于自动重发请求。
再者,在上述的结构中,在移动站100的频率选择单元113将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子带通知到基站装置150时,通过由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选择的子带发送通知信号。因此,基站装置150只需确认移动站100使用的子带(对于通知信号不执行解码等的处理),就能够识别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频率范围。另外,由于基站装置150不进行解码等的处理,而不会发生处理延迟。不过该特征不限于自动重发请求。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移动站100的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将上述通知信号视为自动重发请求控制中的ACK/NACK信号。由于ACK/NACK信号原本就是自动重发请求控制所必需的信号,所以将该信号作为上述的通知信号能够进一步削减上行线路的数据量。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由移动站100发送的ACK/NACK信号中,由于相互使用不同的导频模式,所以ACK以及NACK可以被识别。
自动重发请求控制是实现接收差错较小的高质量分组通信所必需的技术。但是,伴随着分组通信的高速和高质量化,为了不产生不必要的重发等,对于通过反方向的信道发送的ACK/NACK信号,也要求高质量化。
因此,以往对于ACK/NACK信号,应用了卷积编码与Turbo编码这样的纠错编码技术。但是,一般来说,纠错编码以及解码需要的处理量较大(纠错能力强的Turbo编码的解码处理中,所需的处理量特别庞大),从而在接收方就会发生大量的处理延迟的问题。另外,由于处理的延迟,通信系统整体的吞吐量降低,接收装置的电路规模也会增大。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ACK/NACK信号,只使用相互不同的导频模式,不使用纠错编码。这是因为在本实施方式中,ACK/NACK信号是通过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频带被发送的,所以接收方就认为可以无差错地接收这些信号。因此,即使不使用数据量过度增大的高级的纠错编码,也能够提高ACK/NACK信号的可靠性,所以能够削减上行线路的数据量。另外,基站装置150的判断单元176的ACK/NACK判断处理可以通过导频模式的相关处理、模式匹配等来进行。即,基站装置150不需要解调处理以及纠错等解码处理。因此,能够减小处理延迟,且能够提高通信系统的吞吐量。另外,也将减小基站装置150的电路规模。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发送单元110在通知了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子带之后,接收单元120以后的接收处理限定在该子带中。因此,在减小接收处理的同时可以减少功率消耗。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以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从OFDM的使用频带中,选择传播路径状况最好的1个子带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也可以确定传播路径状况等于或好于规定电平的频率范围。也即,此时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向基站装置150通知传播路径状况等于或好于规定电平的多个子带。然后,基站装置150从被通知的多个子带中,选择实际供移动站100使用的子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选择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子带时,虽然是以进行传播路径变动的估计的情况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是也可以通过测定包含了下行线路信号中的用于其他用户的数据的全体频带数据区域的接收功率来选择接收功率高的子带,以替代传播路径变动的估计。另外,也可以利用SNR(Signal-to-Noise Ratio,信噪比)、SIR(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信干比)等的接收质量,来替代接收电平。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当移动站100接收由基站装置150发送的被频率调度的数据时,限定以事先通知的子带进行无线接收处理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基站装置150可以在数据发送之前,通过用户的专用信道,将实际分配给移动站的下行线路通知给移动站。据此,移动站100只需在基站装置150通知的限定子带上进行无线接收处理,能够进一步减少要经过处理的子带的数量。所以,能够减小处理延迟,且能够削减功率消耗。再者,此时专用信道也可以使用按每个用户事先设定的副载波。据此,副载波成为用户特定的副载波,所以在用户之间信号相互正交,从而能够可靠地将用户复用。另外,在下行线路的分配中,发生争执的情况也一样,基站装置150通过控制信道,将解决该争执关系后最终分配的子带通知给移动站100,这样移动站100的处理量就被减轻。该方法在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通信系统用于现有系统(例如,第3代的移动通信系统)时特别有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以TDD方式的通信系统为例,上行线路与下行线路使用同样的频带。通过在下行线路中选择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子带,经由相同的子带在上行线路中发送通知信号,便可以将选择的子带通知给基站装置。不过,即使在上行线路与下行线路使用不同频带的通信系统中,只要事先设定好下行线路的子带#1与上行线路的子带#10相对应,即上行线路的子带与下行线路的子带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可以应用本发明。也就是说,在下行线路中选择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子带,通过与该子带对应的上行线路的子带发送通知信号,便可以将选择的子带通知给基站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各个子带中配置了多个副载波的情况,也就是将连续位置的多个副载波进行分组作为1个子带为例进行了说明(参照图3),但子带的设定方法并不限于此。例如,图11是表示子带与副载波信号关系的其它形态的信号结构图。图11下方的信号图是为了容易理解,而将图11上方表示的各个副载波信号按每个子带划分的示意图。另外,在这些图中,SB是子带的简称。在该例中,将相隔预定频率的多个副载波进行分组作为1个子带。具体来说,副载波#1、#4、#7形成子带#1;副载波#2、#5、#8形成子带#2;副载波#3、#6、#9形成子带#3。然后,移动站100例如求出子带#1所包含的各个副载波的接收功率的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与在其它子带上同样求出的平均值进行比较,由此来选择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子带。通过采用这样的信号结构,可以在以频率轴来表示周期性衰落特征的传播路径环境中,确定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频率范围,进行频率调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通过导频信号的导频模式来识别ACK/NACK信号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根据ACK/NACK信号的接收功率进行识别。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通过导频信号的导频模式来区别ACK/NACK信号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法来区别ACK/NACK信号。例如,也可以设置数据生成单元以替代导频选择单元111,ACK/NACK分别设成0和1,通过譬如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二进制移项键控技术)的抗错能力强的调制方式进行调制,再进行发送。据此,接收方即使不进行纠错,也能够识别ACK/NACK。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发送方使用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子带发送数据,因此提高了接收方的接收性能。据此,例如,在如HSDPA方式那样的在接收方向发送方请求实施发送信号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调制和编码方式)的通信系统中,能够选择传送率更高(耐差错性要弱)的MCS。
另外,当通信系统中容纳的用户数较少时,可以使ACK/NACK信号的导频码元重复。据此,能够提高接收方的接收性能。另外,由于这样能够提高ACK/NACK信号的可靠性,所以能够提高通信系统的吞吐量。另外,基站装置按照用户数设定重复的次数,并对移动站进行指示。
另外,导频码元的重复可以通过多个子带进行发送。据此,能够向多个发送方通知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子带。
另外,还可以通过编码复用等的方法,在各个子带上复用发往多个用户的信号。据此,能够增加可以容纳的用户数。另外,即使同一子带上集中了多个用户时,也能够容纳并且互不干扰。
另外,对于上行线路发送的数据,可以对优先程度高的用户分配低频带,对相对的优先程度低的用户分配高频带。图12是表示基站装置中,接收质量(这里是SIR)的频率特性的图。如图所示,当在上行线路上适用OFDM方式时,由于各个移动站的取样不稳定所引起的ICI(Inter-Carrier-Interference,载波间干扰)的影响,基站装置的接收SIR随着频率变高而有变差的趋势。据此,通过对优先程度高的用户分配低频带(例如,低中间频率的载波),对相对来说优先程度低的用户分配高频带,便可以提高通信系统整体的吞吐量。
(实施方式2)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涉及的移动站200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另外,移动站200与图1所示的移动站100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并且在相同的结构要素上标注相同的符号以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站200的特点是,接收单元220的传播路径判断单元23从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子带起按照降序赋予优先顺序,向发送单元210的导频选择单元211以及频率选择单元213双方输出该优先顺序信息。导频选择单元211以及频率选择单元213用规定的方法将上述信息通知给基站装置。
在各个用户具有的移动站200中,传播路径估计单元126对使用的OFDM下行线路频带的全部区域,计算信道估计值等,得到传播路径变动的信息。传播路径判断单元231根据该信息,从传播路径状况良好(或者接收电平或SNR较高的)的子带起,按照降序对子带赋予优先顺序。该优先顺序分配到规定数目(规定级别)为止。然后传播路径判断单元231将包含了该优先顺序的子带信息通知到导频选择单元211以及频率选择单元213。
图14A以及图14B是将由传播路径判断单元231赋予优先顺序的子带与下行线路的传播路径状况同时表示的图。另外,图14A表示用户#1的情况,图14B是表示用户#2的情况。另外,为了易于理解,不用信道估计值,而是用移动站的接收信号的接收电平来表示传播路径状况。
图14A表示的用户#1的情况,由于频率f8~f9的子带的接收电平最高,所以首先选择该子带,并且赋予其的优先顺序为1级。其次,由于频率f6~f7的子带的接收电平次高,所以选择该子带,并且赋予其的优先顺序为2级。如果规定的优先顺序数目只有2级,那么就结束优先顺序赋予的处理。图14B表示的用户#2的情况也是如此,按照频率f7~f8、f6~f7的顺序,对子带赋予优先顺序。
导频选择单元211根据下列双方的信息,即由差错检测单元130所输出的ACK/NACK信息,与由传播路径判断单元231所输出的被赋予优先顺序的各个用户的子带信息,从多个导频模式中选择特定的对应的导频模式。即,利用多种导频模式,向要被发送的ACK/NACK信号给出有关优先顺序的信息。图15是表示导频选择单元211选择的导频模式的示例图。
如图所示,导频信号由2位的导频模式构成,最初的1位为识别ACK/NACK信号的位,其次的1位为表示优先顺序的位。根据该导频模式,可以表示ACK/NACK信息以及优先顺序信息双方的信息。另外,该图表示的是规定的优先顺序到2级为止的示例。
图16是表示实现上述操作的频率选择单元213的内部结构的方框图。
频率选择单元213具有与图5所示的频率选择单元113相同的基本结构,所不同的是,来自调制单元212的多个ACK/NACK信号输入到开关207。虽然由调制单元212输入的多个ACK/NACK信号分别被赋予优先顺序,但是频率选择单元213并不考虑优先顺序,仅仅是切换到对应的子带的输出端子,并分别连接各自的信号。
以上是关于移动站200的说明。下面,是关于接收由移动站200所发送的多载波信号的基站装置250的说明。
另外,基站装置250的基本结构由于与实施方式1中的图7所表示的基地装置150相同,则省略对其基本结构的说明。
图17是表示基站装置250内的用户选择单元175a的内部结构的方框图。另外,该用户选择单元175a的基本结构,也与图9所表示的用户选择单元175相同,仅就其不同点,进行说明。
检测单元283(283-1、283-2)检测移动站200使用的多个子带,将每个子带所接收的ACK/NACK信号输出给判断单元176,同时将这些子带的位置信息输出给频率选择单元164a。此时,由于ACK/NACK信号中也被赋予了优先顺序信息,因此,测定单元283通过相关计算、模式匹配等,进一步提取出优先顺序信息,也将该信息输出给频率选择单元164a。
图18是表示基站装置250内的频率选择单元164a的内部结构的方框图。另外,由于该频率选择单元164a的基本结构也与图10所示的频率选择单元164相同,仅就其不同点进行说明。
调节单元255根据由用户选择单元175a所输出的各个用户的子带的位置信息以及优先顺序信息,调节并决定发往各用户的调制信号该分配给哪个子带,并将分配信息输出给开关151。开关151根据由调节单元255输出的子带分配的信息,将由调制单元163输出的发往各用户的调制信号进行切换,并输出结果信号给开关256。开关256将通过开关151输入的发往各用户的数据与适当的子带相连接。
下面,就调节单元255的分配子带的调节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调节单元255首先判断各用户的第1优先顺序的子带是否与其它用户有争执。然后,当某用户的第1优先顺序的子带与其它用户的第1优先顺序的子带争执时,调节单元255按照下面的过程消除这些用户的争执关系。
图19是表示争执关系的消除处理过程的流程图。另外,这里为了简化说明,认为用户#1与用户#2之间产生上述的争执关系。另外,图中用户#1简称为U1;用户#2简称为U2;第1优先顺序的子带简称为SB1;第2优先顺序的子带简称为SB2。
调节单元255首先判断用户#1的第2优先顺序的子带与其它用户的(第2优先顺序的子带)是否发生了争执(ST2010)。当没有发生争执关系时,确认该第2优先顺序的子带是否已经被其它用户使用(被分配)(ST2020)。当已经被其它用户使用时,对用户#1分配第1优先顺序的子带,对用户#2分配第2优先顺序的子带(ST2030)。在ST2020中,当用户#1的第2优先顺序的子带还没有被使用时,调节单元225对用户#1分配第2优先顺序的子带,对用户#2分配第1优先顺序的子带(ST2040)。另外,在ST2010中,当在用户#1的第2优先顺序的子带上发生了争执关系时,对用户#1分配第1优先顺序的子带,对用户#2分配第2优先顺序的子带(ST2050)。
此外,即使根据上述处理,也没有消除第1优先顺序的子带的争执关系时,例如,在ST2050中,当应该分配给用户#2的第2优先顺序的子带已经分配给其它用户时,就将ST2010中的第2优先顺序更改为第3优先顺序并重新进行之后的处理。
归纳上述的调节方法的要点,调节单元255当在第n优先顺序的子带上发生了争执关系时,确认用于用户的(第n+1优先顺序)是否存在无法将该(第n+1优先顺序)分配给该用户的不方便因素。然后,当一个用户的第n+1优先顺序的子带上存在不方便因素时,则优先将第n优先顺序的子带分配给存在该不方便因素的用户。下面就采用该过程的理由进行说明。
图20是表示按照上述流程进行的子带分配的具体示例图。
例如,用户#2的第1优先顺序的子带“7”,由于没有与其它用户争执,所以对用户#2直接分配子带“7”。此时,用户#1的第2优先顺序的子带“7”,由于已被用户#2决定使用,所以就从用户#1的优先顺序列表中被删除。
另一方面,用户#1以及用户#3的第1优先顺序的子带发生争执。因此就不能这样进行分配,而要着眼于第2优先顺序的子带。用户#1的第2优先顺序的子带“7”如上所述,已经不能使用。也就是说,用户#1的第2优先顺序的子带,存在无法用于分配子带的不方便因素。因此,就让用户#1使用第1优先顺序的子带“5”。这样,由于用户#3的第1优先顺序的子带“5”正在使用,因此对用户#3分配第2优先顺序的子带“6”。
假如,对用户#3分配了第1优先顺序的子带“5”的话,那么向用户#1分配的子带是对用户#1来说第3优先顺序的子带,是不理想的状态。根据上述分配方法,就能够回避出现这种分配的状况。这就是进行上述分配方法的理由。
基站装置250内的调节单元255根据上述方法,能够进行子带分配的调节。
移动站200对所有的赋予了优先顺序且通知了的子带进行接收处理,而只对发往移动站200的数据进行解调。据此,即使在下行线路发生了争执关系,即使没有来自基站装置250的关于分配信息的通知,移动站200也能够接收发往该移动站200的数据。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移动站对下行线路中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多个子带分配优先顺序,并将所述子带通知给基站装置,所以基站装置可以考虑多个用户的状况(在多个用户之间进行调整),来进行频率调度。这样,能够提高通信系统的吞吐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以按照传播路径状况的良好次序向子带赋予预定级别的优先顺序的情况为例进行的说明,不过例如,接收单元220的传播路径判断单元231,可以首先选择传播路径状况等于或好于规定电平的多个子带,其次,对这些所有的子带赋予优先顺序。通过该方法,也能够削减上行线路的数据量。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分配优先顺序时考虑各个子带的传播路径状况的情况为例进行的说明,不过也可以将子带内的传播路径变动的激烈程度考虑在内。也就是说,通过信道估计值的分散等,掌握子带内的传播路径变动的激烈程度,降低分散大的子带被赋予的优先顺序。
再者,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移动站200根据导频模式的不同区别优先顺序信息后对基站装置进行通知的情况为例进行的说明,不过移动站200也可以通过对ACK/NACK信号的发送功率加以区别,来区别和发送优先顺序信息。据此,就可以将多个发送的导频信号的导频模式设成同样的,且在基站装置一方可以合成码元,而提高ACK/NACK信号的依赖性。据此,多个移动站在选择相同的子带时,通过根据优先顺序分配下行线路的子带,对多个移动站可以保证高质量的通信,能够提高通信系统的吞吐量。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移动站200也可以以相同的发送功率来发送ACK和NACK信号。即,虽然移动站一方不向基站装置一方通知优先顺序信息,但是在基站装置一方可以对由移动站发送来的多个ACK/NACK信号的接收电平进行比较,从接收电平高的子带开始以降序赋予优先顺序。据此,即使以下行线路的传播路径状况为标准选择的子带的传播路径状况随时间的经过,在上行线路通信的时候发生了变动,也会因为直接考虑了上行线路的传播路径的变动来赋予优先顺序,而可以进行更准确的频率调度。
(实施方式3)
图2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涉及的移动站300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另外,该移动站300具有与图1所示的移动站100相同的基本结构,对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且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站300的特点是,还具有移动判断单元301以及数据类别判断单元302,并且当移动站300不处于移动状态时,或者接收的数据属于确定的数据类别时,使不需要运作的某一规定电路停止。
移动判断单元301从由传播路径估计单元126输出的信道估计值来测定多普勒频率,并根据该测定,判断移动站装置300是否处于移动状态。然后,当判断出移动站300不处于移动状态时,移动判断部分301将控制信号(停止信号)C31输出到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使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停止一定的时间。另外,移动状态的判断也可以利用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信号。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作为传播路径状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大的原因是移动站自身的移动。据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移动判断单元301判断移动站不处于移动状态时,在推测在比较短的时间中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让不需要运作的规定电路,即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停止一定的时间。据此,能够使移动站300的功率消耗降低。
另外,移动判断单元301在输出停止的控制信号C31,且经过了规定时间后,输出开始运作的控制信号C31,使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重新开始运作。并且,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前,检测出移动站300处于移动状态时,移动站301也输出开始运作的控制信号C31,使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的运作重新开始。
数据类别判断单元302判断由解码单元129输出的接收数据,即语音数据、流(streaming)数据、分组数据等的类别。然后,当接收的数据属于确定的数据类别时,数据类别判断单元302将控制信号(停止信号)C32输出到发送单元110,使ACK/NACK信号的发送停止一定的时间。
移动站300如上所述,向基站装置通知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子带。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对于基站装置所发送的数据,移动站300错误接收到的概率较低。一方面,作为接收数据的类别,有语音数据、用于视频流分配的流数据、类似电子邮件的分组数据等。这里,语音数据、流数据等数据的特点为,实时性强、基本上是从基站装置连续地发送数据,以及可以容许稍微的接收差错。另一方面,分组数的特点为实时性弱、容许一定程度的发送延迟,间歇性地发送。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接收的数据是由基站装置连续地发送来的数据时,在假设在向基站装置通知了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子带后短时间内,移动站300错误接收从基站装置发送的数据的概率较低的情况下,使ACK/NACK信号的发送,即自动重发请求控制停止一定的时间。据此,可以达到使移动站300的功率消耗降低的目的。
另外,在接收数据为容许有稍微的接收差错的数据时,也可以让自动重发请求控制停止。在这样的情况下,使自动重发请求控制停止一段规定的时间或者直到数据类别发生变化为止。
另外,在基站装置发送数据的同时也通知该数据的类别的情况下,即使不设置数据类别判断单元302,也能够进行上述的操作。
图22是表示移动判断单元301以及数据类别判断单元302的电路停止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首先,移动判断单元301测定移动站300的移动状态(ST3010)。然后,移动判断单元301判断移动站300是处于移动中还是处于静止中(ST3020)。当判断移动站300为正在移动的情况下,进行在实施方式1以及2中已经说明的常规处理(ST3030)。另一方面,在判断移动站300为静止的情况下,移动判断单元301让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停止(ST3040)。此时,随着传播路径判断单元131的停止,频率选择单元113则保持开关的状态(维持现状)。
其次,数据类别判断单元302判断接收数据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即数据类别(ST3050)。然后,当接收数据为语音数据、流数据等时(ST3060),数据类型判断单元302停止ACK/NACK信号的发送(ST3070)。随后,处理流程返回ST3010,移动判断单元301再次监视(测量)移动状态。另一方面,在ST3060中,当接收数据不是语音数据等时,处理流程直接返回ST3010。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当移动站300不处于移动状态时,或者接收数据是被连续发送的数据时,由于让不需要运作的规定的一部分电路停止,所以能够达到使移动站300的功率消耗降低的目的。
(实施方式4)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涉及的收发方法的概要的说明图。这里是以进行下行线路频率调度,并且频率调度的更新周期,即,对各个用户变更各个子带的分配的周期与上行线路ACK/NACK信号的发送周期不同的通信系统为例进行的说明。
在该通信系统中,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站只有在更新下行线路的频率调度时(区间P2),通过上述实施方式1所示的方法进行上行线路的ACK/NACK的发送。另一方面,在频率调度更新时间时隙以外的时间时隙(上行线路时隙)中(区间P1、P3),1个用户占有并使用通过上次频率调度所分配的子带。
具体来说,区间P1采用常规的上行线路时隙结构,这里,用户#1、用户#2、…、用户#N在区间P1中连续使用分别通过频率调度分配的子带#1、子带#2、…、子带#N。例如,在时间时隙t1、t2中,用户#1、用户#2、…、用户#N分别使用子带#1、子带#2、…、子带#N进行上行线路信号的发送。
接着,频率调度的更新定时,具体来说时间时隙t11在移动站以及基站装置是已知的,所以在该时隙中,各个用户(移动站)如实施方式1所示的那样,利用ACK/NACK信号向基站装置通知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子带。基站装置对各用户的ACK/NACK信号使用的子带进行识别,根据该子带信息进行频率调度,即,对各个用户进行子带分配。也就是说,在区间P2中,适用实施方式1所示的收发方法。例如,对传播路径状况的判断,可以用整个区间P1的传播路径估计值等的平均值,也可以用区间P1内的特定区间的传播路径估计值来进行。
在区间P3中,各个用户按照区间P2内决定的子带分配进行通信。这里表示了向用户#1分配子带#N,向用户#2分配子带#1、向用户#N分配子带#2的示例。
图24以及图25分别是概略性地表示实现上述操作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站400以及基站装置450的方框图。另外,移动站400以及基站装置450都采用相同的结构。
具体来说,在移动站400中,对进行一般的OFDMA收发的OFDMA收发单元411、423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收发单元110、120,按照频率调度的更新周期进行切换。在基站装置450中,对进行一般的OFDMA收发的OFDMA收发单元461、473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收发单元160、170,按照频率调度的更新周期进行切换。收发单元110、120、160、170不具有与OFDMA收发单元411、423、461、473共享的RF单元、天线等,所以在附图中表示成收发单元110a、120a、160a、170a。
另外,上述的切换操作,在移动站400中通过控制单元401控制开关412、422,在基站装置450中通过控制单元451控制开关462、472来进行。不过省略有关RF单元413、421、463、471以及天线402、452的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在图中未示出。
图26以及图27是表示上述移动站400的OFDMA发送单元411以及OFDMA接收单元423内部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此外,图28以及图29是表示上述基站装置450的OFDMA发送单元461以及OFDMA接收单元473内部的主要结构的方框图。另外,这些装置具有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发送单元110、160,接收单元120、170相同的基本结构(参照图1、图7)。在相同的结构上标注相同的符号,且省略其说明。另外,也省略作为一般结构的编码单元、解调单元、解码单元的说明。
下面,对有关上述移动站400的控制单元401以及基站装置450的控制单元451的操作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另外,控制单元401、控制单元451的基本操作是相同的。
频率调度更新之后,OFDMA发送单元411、OFDMA接收单元423保持经更新处理后的各用户的子带的分配。具体来说,通过OFDMA发送单元411的频率选择单元113、OFDMA接收单元423的分离/选择单元125、OFDMA发送单元461的频率选择单元164、OFDMA接收单元473的用户选择单元175保持子带的分配。另外,频率调度更新周期就移动站400以及基站装置450而言是双方已知的并已事先决定的值,是根据帧数确定的。
控制单元401以及控制单元451按照内部计数器切换各个开关。以控制单元401为例进行说明。具体来说,控制单元401每1个无线帧就使帧数测量计数器增加1,如果计数器值与频率调度更新周期相等,就将开关切换控制信号C41输出到开关412、422,分别让发送单元110a与RF单元413连接,接收单元120a与RF单元421连接。此时,帧数测量计数器被清零。另一方面,当计数器值与频率调度更新周期不同时,控制单元401通过开关切换控制信号C41,让OFDMA发送单元411与RF单元413连接,OFDMA接收单元423与RF单元421连接。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下行线路的频率调度更新周期与上行线路的ACK/NACK发送周期不同的系统中,只在下行线路的频率调度更新时,通过实施方式1所示的方法,进行上行线路的ACK/NACK发送。因此,能够削减用于频率调度的反馈信息量,并且能够降低ACK/NACK发送的差错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站400中,作为与OFDMA发送单元411成对的发送单元,虽然是以使用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发送单元110类似的结构的发送单元110a的情况为例来说明的,不过也可以使用与本实施方式2所示的发送单元210类似的结构。同样,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移动站400中,作为与OFDMA接收单元423成对的接收单元,虽然是以使用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接收单元120类似的结构的接收单元120a的情况为例来说明的,不过也可以使用与实施方式2所示的接收单元220类似的结构,或者是与实施方式3记载的接收单元320类似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以1个用户使用1个子带进行通信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的,不过1个用户也可以使用多个子带,例如用户#1可以使用子带#1以及子带#2进行通信。
以上,是关于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的说明。
本发明涉及的收发装置不受上述实施方式1~4的限制,能够进行各种变化来施行。例如可以适当地组合实施方式1~4来施行。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收发装置也适用于ADSL(Asymmetric Digital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等的有线通信系统,由此可以提供一种频率调度效率好的有线通信系统。
另外,虽然在此以TDD方式的通信系统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受其限制,例如,也可以是FDD方式的通信系统。
另外,在此,虽然以用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形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能够通过软件来实现。例如,通过编程语言,对本发明涉及的接收方法或者发送方法的算法进行记述,并在内存中保存该程序并通过信息处理装置来实行,从而能够实现与本发明的接收装置或者发送装置相同的功能。
另外,用于说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各个功能块典型的可以以集成电路组成的LSI来实现的。也可以将这些功能块单独地做成一个个芯片,或者部分或全部地包含在一个芯片上。
另外,这里虽然使用LSI,但根据集成度的不同,也可以适用被称为IC、特级LSI、超LSI的芯片。
并且,集成电路的技术并不局限于LSI,也可以使用专用电路或者是通用处理器来实现。制造LSI后,也可以利用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能够重建LSI内部的线路单元的连接或设定的可再配置处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
再有,如果依据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者是派生的其他技术,出现可以替换LSI的集成电路技术的话,当然也可以用该技术使功能块集成化。也有可能应用生物技术等。
本发明接收装置的第一种形态采用的结构包括:判断单元,对接收的多载波信号所经由的传播路径的状态进行判断;确定单元,根据该判断结果,从上述接收的多载波信号的使用频带中,确定传播路径状况好于或等于规定电平的范围;以及通知单元,向发送装置通知表示该确定范围的范围信息。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使用频带中,只向发送方通知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范围,所以不仅能够削减数据量,而且还能够提高通信系统的吞吐量。此外能够控制接收装置的功率消耗。
本发明接收装置的第二种形态采用在上述结构中的一种结构,其中:所述接收的多载波信号使用的频带被分割成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双方已知的多个频带;上述确定单元具有选择单元,其在上述多个频带内选择传播路径状况好于或等于规定电平的频带;所述通知单元通过所述选择单元选择的频带发送通知信号,并向发送装置通知所述范围信息。
根据该结构,接收装置选择传播路径状况好于或等于规定电平的子带,通过选择的子带将通知信号发送到发送方。据此,发送方只是对通知信号所使用的子带进行确认(对通知信号即使不执行解码等处理也可以),就能够识别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频率领域。另外,因为不进行解码等的处理,所以处理延迟也不会发生。
本发明接收装置的第三种形态采用在上述结构中的一种结构,其中所述通知信号包括用于自动重发请求控制的ACK信号或NACK信号。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ACK/NACK信号用做通知信号,能够进一步削减数据量。另外,ACK/NACK信号因为是经由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区域被发送的,所以能够实现高质量的传送。
本发明接收装置的第四种形态采用在上述结构中的一种结构,其中所述ACK信号以及NACK信号根据导频模式或者发送功率的不同来进行区别。
根据该结构,导频模式的ACK/NACK判断处理能够通过相关处理、模式匹配等进行。即,不需要进行解调处理以及纠错等的解码处理。据此,不仅能够降低处理的延迟,还能够提高通信系统的吞吐量。
本发明接收装置的第五种形态采用在上述结构中的一种结构,其中所述接收装置根据所述接收的多载波信号的接收质量,设定发送信号的调制方式,其中,所述通知信号通过具有比基于上述接收质量所设定的调制方式要高的传送率的调制方式进行调制。
根据该结构,由于发送方是使用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子带来发送数据,因而接收方的接收性能也随之提高,例如,在HSDPA方式中,能够选择更高传送率的MCS。
本发明接收装置的第六种形态在上述结构中还包括产生单元,产生有关由上述选择单元所选择的频带的附加信息;其中,所述选择单元选择多个包含于上述传播路径状况好于或等于规定电平范围中的频带;所述产生单元根据传播路径状态对由上述选择单元所选择的多个频带分配优先顺序,并将该顺序包含在附加信息中;所述通知单元除所述范围信息外还向发送装置通知所述附加信息。
根据该结构,移动站对下行线路中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多个子带赋予优先顺序,并将所述子带通知给基站,因而基站装置能够考虑多个用户的状况(在多个用户之间进行调整),来进行频率调度。据此,能够提高通信系统的吞吐量。
本发明接收装置的第七种形态采用在上述结构中的一种结构,其中所述通知单元按照由所述产生单元分配的优先顺序来改变所述通知信号的导频模式或者发送功率,并向发送装置通知所述附加信息。
根据该结构,不进行解调处理或者解码处理就可以判别通知信号的内容。据此,不仅能够降低处理的延迟,而且能够提高通信系统的吞吐量。
本发明接收装置的第八种形态采用在上述结构中的一种结构,其中通知了所述范围信息后,在由所述确定单元所确定的范围内,进行所述接收的多载波信号的接收处理。
根据该结构,减少接收处理的同时,能够降低功率消耗。
本发明接收装置的第九种形态采用在上述结构中的一种结构,还包括:识别单元,对映射在所述接收的多载波信号上的数据类别进行识别;控制单元,当识别出的数据类别对应于由发送装置连续发送的数据时,或者对应于被允许有规定范围内的接收差错的数据时,该控制单元让一部分电路停止规定的时间。
本发明接收装置的第十种形态采用在上述结构中的一种结构,还包括:判断单元,判断所述接收装置是否处于静止状态;控制单元,当判断出所述接收装置处于静止状态时,让一部分电路停止规定的时间。
根据这些结构,由于让不需要运作的部分电路停止,所以能够降低功率消耗。
本发明接收装置的第十一种形态采用在上述结构中的一种结构,还包括取得单元,取得所述接收装置所属的通信系统内的通信终端数:其中,当取得处理的通信终端数少于或等于规定值时,所述通知单元重复上述通知信号。
本发明接收装置的第十二种形态采用在上述结构中的一种结构,其中接收装置作为通信系统的通信终端使用,其中所述取得单元由所述通信系统的基站通知所述通信终端数。
本发明接收装置的第十三种形态采用在上述结构中的一种结构,其中所述判断单元对上述接收的多载波信号进行传播路径的变动估计和接收质量的测量中的任意一种处理,来判断所述接收的多载波信号的传播路径状况。
本发明接收装置的第十四种形态采用在上述结构中的一种结构,其中所述频带中所包含的多个副载波信号,事先被分配给所述接收装置以及其它接收装置。
本发明接收装置的第十五种形态采用在上述结构中的一种结构,其中上述通知信号被码分复用。
本发明发送装置的第一种形态采用的结构包括:取得单元,从接收装置取得表示多个频带内的传播路径状况好于或等于规定电平的频带的频带信息,所述多个频带是发送多载波信号使用的频带分割而成的并且是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双方已知的;以及发送单元,经由上述频带信息所指示的频带将信号发往接收装置。
本发明发送装置的第二种形态采用的结构包括: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取得单元包括:识别单元,对来自上述接收装置的信号所经由的频带进行识别;判定单元,判定所识别的频带是上述传播路径状态好于或等于规定电平的频带。
本发明发送装置的第三种形态采用在上述结构中的一种结构,其中发送装置作为容纳多个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的基站来使用,上述取得单元,除了上述频带信息,还从各个通信终端取得上述频带的传播路径状态的优先顺序;上述发送单元,根据上述频带信息以及上述频带的传播路径状态的优先顺序,决定分配给发往各通信终端的信号的频带。
本发明发送装置的第四种形态采用在上述结构中的一种结构,其中上述发送单元在对各个通信终端发送信号之前,向上述各个通信终端通知通过频率调度所决定的频带。
本发明发送装置的第五种形态采用在上述结构中的一种结构,其中上述发送单元通过由频率调度决定的频带,发送通知信号。
本发明发送装置的第六种形态采用在上述结构中的一种结构,其中上述发送单元将载波中心频率的较低的频带分配给优先顺序高的通信终端。
本发明发送装置的第七种形态采用上述结构中的一种结构,上述发送单元按照容纳的通信终端数,向各个通信终端指示上述频带信息的重复次数。
本发明接收方法的第一种形态包括以下步骤:判断接收的多载波信号所经由的传播路径的状态;根据该判断结果,从上述接收的多载波信号的使用频域中,确定传播路径状态好于或等于规定电平的范围;向发送装置通知表示该确定范围的范围信息。
本发明发送方法的第一种形态包括以下步骤:将发送多载波信号的使用频域分割成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双方已知的多个频带;从接收装置中取得表示上述多个频带内的传播路径状态好于或等于规定电平的频带的频带信息;经由上述频带信息所指示的频带将信号发送至上述接收装置。
本说明书基于2004年1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4-021198号以及2005年1月2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5-018149号。其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收发装置具有提高系统吞吐量的效果,在OFDMA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用作收发装置等是有优势的。

Claims (29)

1、一种接收装置,包括:
判断单元,对接收的多载波信号所经由的传播路径的状况进行判断;
确定单元,根据该判断结果,从上述接收的多载波信号的使用频带中,确定传播路径状况好于或等于规定电平的范围;以及
通知单元,向发送装置通知表示该确定范围的范围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上述接收的多载波信号使用的频带被分割成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双方已知的多个频带;
上述确定单元具有选择单元,其在上述多个频带内选择传播路径状况好于或等于规定电平的频带;
上述通知单元通过上述选择单元选择的频带发送通知信号,并向发送装置通知上述范围信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上述通知信号包括用于自动重发请求控制的ACK信号或NACK信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上述ACK信号和NACK信号通过导频模式或者发送功率的不同来进行区分。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收装置,
其中所述接收装置根据上述接收的多载波信号的接收质量,来设定发送信号的调制方式;和
上述通知信号通过具有比基于上述接收质量所设定的调制方式要高的传送率的调制方式来进行调制。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收装置,
还包括产生单元,产生有关由上述选择单元所选择的频带的附加信息;
其中,上述选择单元选择多个包含于上述传播路径状况好于或等于规定电平的范围中的频带;
上述产生单元根据传播路径状态,对由上述选择单元所选择的多个频带分配优先顺序,并将该顺序包含在附加信息中;
上述通知单元除上述范围信息外还向发送装置通知上述附加信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上述通知单元按照由上述产生单元分配的优先顺序来改变上述通知信号的导频模式或者发送功率,并向发送装置通知上述附加信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通知了上述范围信息之后,在由上述确定单元所确定的范围内,进行上述接收的多载波信号的接收处理。
9、如权利请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包括:
识别单元,对映射在上述接收的多载波信号上的数据类别进行识别;
控制单元,当识别出的数据类别对应于由发送装置连续发送的数据时,或者对应于被允许有规定范围内的接收差错的数据时,该控制单元让一部分电路停止规定的时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包括:
判断单元,判断所述接收装置是否处于静止状态;
控制单元,当判断出所述接收装置处于静止状态时,让一部分电路停止规定的时间。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收装置,
还包括取得单元,取得所述接收装置所属的通信系统内的通信终端数;
其中,当取得的通信终端数少于或等于规定值时,上述通知单元重复上述通知信号。
12、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上述判断单元对上述接收的多载波信号进行传播路径的变动估计和接收质量的测量中的任意一种处理,来判断上述接收的多载波信号的传播路径状况。
13、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上述频带中所包含的多个副载波信号,事先被分配给所述接收装置和其它接收装置。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上述通知信号被码分复用。
15、一种发送装置,包括:
取得单元,从接收装置取得表示多个频带内传播路径状况好于或等于规定电平的频带的频带信息,所述多个频带是发送多载波信号使用的频带分割而成的并且是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双方已知的;以及
发送单元,经由上述频带信息所指示的频带将信号发往上述接收装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
上述取得单元包括:
识别单元,对来自上述接收装置的信号所经由的频带进行识别;以及
判定单元,判定所识别的频带是上述传播路径状况好于或等于规定电平的频带。
17、一种通信终端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
18、一种通信终端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送装置。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
上述通知单元当分配给各个通信终端的频带被更新时,进行上述通知。
20、一种基站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
21、一种基站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送装置。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上述取得单元除了上述频带信息,还从各个通信终端取得上述频带的传播路径状况的优先顺序;
上述发送单元根据上述频带信息以及上述频带的传播路径状况的优先顺序,决定分配给发往各个通信终端的信号的频带。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上述发送单元在对各个通信终端发送信号之前,向上述各个通信终端通知所决定的频带。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上述发送单元经由所决定的频带,发送通知信号。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上述发送单元将载波的中心频率较低的频带分配给优先顺序高的通信终端。
26、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上述发送单元按照容纳的通信终端数,向各个通信终端指示上述频带信息的重复次数。
27、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上述取得单元在更新分配给各个通信终端的频带时,进行上述取得处理。
28、一种接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接收的多载波信号所经由的传播路径的状况;
根据该判断结果,从上述接收的多载波信号的使用频域中,确定传播路径状况好于或等于规定电平的范围;以及
向发送装置通知表示该确定范围的范围信息。
29、一种发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发送多载波信号的使用频域分割成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双方已知的多个频带;
从接收装置中取得表示上述多个频带内的传播路径状态好于或等于规定电平的频带的频带信息;以及
经由上述频带信息所指示的频带将信号发送至上述接收装置。
CN2005800036892A 2004-01-29 2005-01-27 收发装置以及收发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148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21198/2004 2004-01-29
JP2004021198 2004-01-29
JP2005018149A JP4418377B2 (ja) 2004-01-29 2005-01-26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JP018149/2005 2005-01-26
PCT/JP2005/001103 WO2005074178A1 (ja) 2004-01-29 2005-01-27 送受信装置および送受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14838A true CN1914838A (zh) 2007-02-14
CN1914838B CN1914838B (zh) 2010-09-29

Family

ID=34829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0368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14838B (zh) 2004-01-29 2005-01-27 收发装置以及收发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064897B2 (zh)
EP (1) EP1705818A1 (zh)
JP (1) JP4418377B2 (zh)
KR (1) KR101065156B1 (zh)
CN (1) CN1914838B (zh)
BR (1) BRPI0507202B1 (zh)
WO (1) WO2005074178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4207A (zh) * 2008-01-04 2010-12-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信道配置方法和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CN103190101A (zh) * 2010-11-02 2013-07-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
CN103597897A (zh) * 2011-05-27 2014-02-19 京瓷株式会社 基站及无线资源的分配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18377B2 (ja) 2004-01-29 2010-02-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KR100800795B1 (ko) 2004-05-31 2008-02-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 링크 응답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EP1798884A4 (en) * 2004-10-07 2012-12-19 Sharp Kk BASE STATION DEVIC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TRANSMISSION METHOD
JP4455389B2 (ja) * 2005-04-01 2010-04-2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KR20080031377A (ko) * 2005-08-05 2008-04-08 마츠시타 덴끼 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멀티캐리어 통신에 있어서의 무선 통신 기지국 장치 및무선 통신 방법
JP4611385B2 (ja) 2005-08-23 2011-01-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装置
CN1941669B (zh) * 2005-09-29 2012-07-25 上海原动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公共导频的插入方法
EP1940059A4 (en) 2005-09-30 2011-09-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A2622392A1 (en) * 2005-10-21 2007-04-2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ement reporting in a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1288254B (zh) * 2005-10-31 2012-10-31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发送/接收系统、发送设备及其中使用的导频信号复用方法
US8027299B2 (en) 2005-11-25 2011-09-27 Gal Zuckerman Hybrid system having multiple downlink channels and a single uplink channel
KR101265628B1 (ko) 2006-01-05 2013-05-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무선 자원 스케줄링 방법
KR101268200B1 (ko) 2006-01-05 2013-05-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무선자원 할당방법
KR101319870B1 (ko) 2006-01-05 2013-10-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핸드오버 방법
BRPI0706841A8 (pt) 2006-01-05 2018-04-17 Lg Electronics Inc transmissão de dados em um sistema e comunicação móvel
WO2007078171A2 (en) 2006-01-05 2007-07-1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333918B1 (ko) 2006-01-05 2013-11-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의 점-대-다 서비스 통신
AU2007203852B2 (en) 2006-01-05 2010-08-26 Lg Electronics Inc. Transmitting data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211807B1 (ko) 2006-01-05 2012-12-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단말의 동기상태 관리방법
KR101203841B1 (ko) 2006-01-05 2012-11-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페이징 메시지 전송 및 수신 방법
BRPI0706353B1 (pt) 2006-01-05 2023-01-2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étodo para alocar recursos de rádio em um sistema de comunicação móvel
KR100912784B1 (ko) 2006-01-05 2009-08-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데이터 송신 방법 및 데이터 재전송 방법
KR20070080552A (ko) 2006-02-07 2007-08-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응답 정보 전송 방법
AU2007200144A1 (en) * 2006-01-18 2007-08-02 Nec Australia Pty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orting scalable bandwidth
WO2007088583A1 (ja) * 2006-01-31 2007-08-09 Fujitsu Limited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装置及び同装置におけるピーク抑圧方法
US8493854B2 (en) 2006-02-07 2013-07-2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voiding collision using identifier in mobile network
KR101216751B1 (ko) 2006-02-07 2012-12-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식별자를 이용한 충돌 회피 방법
KR101358469B1 (ko) * 2006-02-07 2014-02-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네트워크(network) 안에서 상향(uplink)및 하향(downlink) 대역폭(bandwidth)의선택 및 신호 방법
JP4799202B2 (ja) 2006-02-08 2011-10-2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
GB2436416A (en) 2006-03-20 2007-09-26 Nec Corp Signal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a plurality of subcarriers
KR101387475B1 (ko) 2006-03-22 2014-04-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복수의 네트워크 엔터티를 포함하는 이동 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JP5089900B2 (ja) 2006-03-24 2012-12-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端末装置、無線基地局の制御方法、無線端末装置の制御方法
WO2007111010A1 (ja) 2006-03-29 2007-10-04 Hitachi, Ltd. 広帯域無線通信における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方法、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端末装置
JP2007274159A (ja) * 2006-03-30 2007-10-18 Toshiba Corp 基地局、無線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139550B2 (en) * 2006-04-28 2012-03-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CK/NACK messag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WO2007145272A1 (ja) * 2006-06-14 2009-11-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リソースブロック割当方法
JP2007336435A (ja) * 2006-06-19 2007-12-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ジタル放送の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US8234534B2 (en) 2006-06-21 2012-07-3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supporting data retransmiss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070121513A (ko) 2006-06-21 2007-12-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의 상향 접속 방법
EP2033341B1 (en) 2006-06-21 2018-03-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adio access information using a message separation in a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KR101369135B1 (ko) 2006-06-21 2014-03-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멀티미디어 및 방송서비스의 품질보장 방법 및 그 단말
KR20070121505A (ko) 2006-06-21 2007-12-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링크 재설정 방법
US20110051599A1 (en) * 2006-09-08 2011-03-03 Kyocera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Device, Radio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08067320A (ja) * 2006-09-11 2008-03-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端末装置
US9949278B2 (en) 2006-09-11 2018-04-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power amplifier backoff
EP2432150A3 (en) 2006-10-24 2013-06-26 Qualcomm Incorporated(1/3) Acknowledgement channel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JP4973726B2 (ja) 2007-03-02 2012-07-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割り当て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4913641B2 (ja) * 2007-03-20 2012-04-1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通信端末、送信方法、受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
US8270985B2 (en) 2007-03-29 2012-09-18 Kyocera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WO2008129639A1 (ja) * 2007-04-12 2008-10-30 Fujitsu Limited 無線端末および無線基地局
JP5033474B2 (ja) * 2007-04-26 2012-09-26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基地局装置
WO2009019759A1 (ja) 2007-08-06 2009-02-12 Fujitsu Limited 基地局装置、上りsinr測定方法、上り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および受信品質測定方法
KR101455981B1 (ko) 2007-08-14 2014-11-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하향링크 상황에 따른 적응적 채널 품질 지시자 생성 방법및 이를 위한 사용자 기기
EP2398272B1 (en) * 2007-08-16 2013-03-20 Panasonic Corporation Signalling and mapping of measurement reports
WO2009068799A1 (fr) * 2007-11-23 2009-06-04 France Telecom Creation d'un canal pilote dans un systeme de radiocommunication opportuniste
JP4718595B2 (ja) * 2007-12-27 2011-07-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携帯端末装置
KR20090095434A (ko) 2008-03-03 2009-09-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다중 주파수 밴드를 이용한 신호송수신 시스템 및 방법
US8406342B2 (en) * 2008-06-19 2013-03-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mproving frame decoding performance using known information
JP5177527B2 (ja) * 2008-07-28 2013-04-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受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CN101656599B (zh) * 2008-08-19 2012-10-03 富士通株式会社 子信道选择方法和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接收机
KR101271430B1 (ko) * 2009-11-30 2013-06-0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수신 신호 검출 방법 및 장치
US8477642B2 (en) 2010-04-21 2013-07-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nging and distance based spectrum selection in cognitive radio
US8792326B2 (en) * 2010-04-26 2014-07-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nging and distance based wireless link spectrum selection
JP5307095B2 (ja) * 2010-09-03 2013-10-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768263B2 (en) * 2010-12-01 2014-07-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termining an uplink control path with blind decoding
JP2012175335A (ja) * 2011-02-21 2012-09-10 Sharp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送信装置、及びプロセッサ
US9008124B2 (en) * 2011-03-15 2015-04-1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AC protocols with subbanding
US20140098663A1 (en) * 2012-10-05 2014-04-10 Sierra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radio resource allocation
EP2904864B1 (en) 2012-10-05 2019-09-18 Sierra Wireles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uplink radio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n lt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40070987A (ko) * 2012-12-03 2014-06-11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다중 대역을 이용하는 무선 링크 방법 및 시스템
WO2015198571A1 (ja) * 2014-06-25 2015-12-3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マルチキャリア光送信器、マルチキャリア光受信器、およびマルチキャリア光伝送方法
JP6387835B2 (ja) 2015-01-07 2018-09-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伝送装置および伝送方法
US9806871B2 (en) * 2015-05-17 2017-10-31 Imagination Technologies Selective sub-carrier processing
US11637612B2 (en) 2015-08-25 2023-04-25 Cellium Technologies, Ltd. Macro-diversity using hybrid transmissions via twisted pairs
JP6645077B2 (ja) 2015-09-03 2020-02-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ビット割当方法
JPWO2023100367A1 (zh) * 2021-12-03 2023-06-08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26978A (en) * 1995-06-22 1998-03-1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daptive channel allocation in a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ed system
JP3670445B2 (ja) * 1997-06-30 2005-07-13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3107528B2 (ja) * 1997-08-07 2000-11-13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誤り補償方法およびマルチキャリア伝送装置
JP2966821B2 (ja) * 1997-11-12 1999-10-25 株式会社次世代デジタルテレビジョン放送システム研究所 伝送制御信号送信方式と送受信装置
JP2003324496A (ja) * 1998-11-30 2003-11-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ータ伝送方法,及びパケットデータ構造
EP1919117B1 (en) * 1998-11-30 2014-10-15 Panasonic Corporation Packet retransmission control using priority information
JP2001148678A (ja) * 1999-11-19 2001-05-29 Yrp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Key Tech Res Lab Co Ltd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装置
FI19992695A (fi) * 1999-12-15 2001-06-16 Nokia Networks Oy Kanava-allokointimenetelmä solukkoradioverkossa
JP2001235335A (ja) * 2000-02-24 2001-08-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地図データ送信装置、地図データ中継局、地図データ送信システム、地図データ送信方法、地図データ送信及び中継方法、地図データ送信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及び地図データ送信及び中継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3826653B2 (ja) * 2000-02-25 2006-09-27 Kddi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サブキャリア割当方法
JP3719956B2 (ja) * 2000-06-26 2005-11-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CN1185902C (zh) * 2000-06-26 2005-01-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
JP2002252619A (ja) * 2001-02-26 2002-09-06 Yrp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Key Tech Res Lab Co Ltd パケット通信装置
JP3801460B2 (ja) * 2001-04-19 2006-07-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EP1267513A3 (en) * 2001-06-11 2006-07-26 Unique Broadband Systems, Inc. Multiplexing of multicarrier signals
JP3742760B2 (ja) * 2001-07-03 2006-02-0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3675433B2 (ja) * 2001-10-17 2005-07-2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制御方法並びにそれに用いる基地局、移動局
KR100533205B1 (ko) * 2001-10-17 2005-12-05 닛본 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통신 제어 방법, 이것에 사용되는기지국 및 이동국
US7050395B1 (en) * 2001-11-30 2006-05-23 Redback Network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abling an interface between network element data processing units
US6882850B2 (en) * 2001-12-03 2005-04-19 Sprint Spectrum L.P. Method and system for zone-based capacity control
US7020110B2 (en) * 2002-01-08 2006-03-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IMO-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3679759B2 (ja) * 2002-01-17 2005-08-0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
EP1494381B1 (en) * 2002-04-09 2013-06-12 Panasonic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Ofd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ofdm communication device
JP4022744B2 (ja) * 2002-08-01 2007-12-1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ベストセル変更方法並びにそれに用いる基地局制御装置
US7295517B2 (en) * 2002-11-27 2007-11-1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quality metric generation within a packet-based multicarrier modul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489683B1 (ko) * 2002-12-02 2005-05-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랜에 있어서 다중 액세스 포인트의 부하 분산 장치및 그 방법
JP4073322B2 (ja) * 2003-01-23 2008-04-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スペクトラム拡散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4276009B2 (ja) * 2003-02-06 2009-06-1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局、基地局、無線伝送プログラム、及び無線伝送方法
US7668125B2 (en) * 2003-09-09 2010-02-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cremental redundancy transmission for multiple parallel channels in a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5142766A (ja) * 2003-11-05 2005-06-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基地局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におけるリソースの割り当て方法
JP4418377B2 (ja) 2004-01-29 2010-02-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4207A (zh) * 2008-01-04 2010-12-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信道配置方法和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CN101904207B (zh) * 2008-01-04 2014-02-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信道配置方法和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CN103716146B (zh) * 2008-01-04 2017-04-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基站及移动台装置、资源块分配及数据接收方法、集成电路
CN103190101A (zh) * 2010-11-02 2013-07-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
CN103597897A (zh) * 2011-05-27 2014-02-19 京瓷株式会社 基站及无线资源的分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064897B2 (en) 2011-11-22
WO2005074178A1 (ja) 2005-08-11
US20070155323A1 (en) 2007-07-05
BRPI0507202A8 (pt) 2016-08-02
KR20060130153A (ko) 2006-12-18
BRPI0507202B1 (pt) 2018-12-18
JP4418377B2 (ja) 2010-02-17
CN1914838B (zh) 2010-09-29
BRPI0507202A (pt) 2007-06-12
EP1705818A1 (en) 2006-09-27
JP2005244958A (ja) 2005-09-08
KR101065156B1 (ko) 2011-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14838A (zh) 收发装置以及收发方法
CN1816993A (zh) 关于多载波通信装置及反馈信息通信方法
CN101053269A (zh) 通信网络中的资源分配
CN101064577A (zh) 下行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826745A (zh) 无线发送装置和调制方式的选择方法
CN1320779C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优化调制和编码方案及多代码的方法
CN1853367A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副载波分配方法
CN1226892C (zh) 基站、控制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CN1243422C (zh) 正交频分复用发送接收装置及正交频分复用发送接收方法
CN1829141A (zh) 发送机和发送控制方法
CN1659803A (zh) 数据分配装置和发送方法
CN1613201A (zh) 多址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系统
CN1550080A (zh) 无线通信装置与无线通信方法
CN1448015A (zh) Ofdm系统的实时服务和非实时服务的多路复用
CN1941682A (zh) 数据传输系统和方法
CN1647413A (zh) 部分信道状态信息(csi)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功率控制
CN1568586A (zh) 在多信道通信系统中应用选择性信道求逆法处理传输数据的方法与设备
CN1386389A (zh) 通信终端装置和基站装置
CN1830161A (zh)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535508A (zh) 多信道通信系统内使用选择性信道传输处理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555612A (zh) 控制无线通信系统上行链路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01039297A (zh) 虚拟资源块到物理资源块的映射方法及系统
CN1771752A (zh) 基站装置和移动通信系统
CN1675940A (zh) 多信道通信系统的速率控制
CN1552132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05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624

Address after: Texas, USA

Patentee after: WI-FI networks LLC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29

Termination date: 202201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