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66613B - 显影剂容器和包括该显影剂容器的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影剂容器和包括该显影剂容器的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66613B CN102866613B CN201210230264.7A CN201210230264A CN102866613B CN 102866613 B CN102866613 B CN 102866613B CN 201210230264 A CN201210230264 A CN 201210230264A CN 102866613 B CN102866613 B CN 10286661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veloper
- transfer member
- partition wall
- room
- donor roller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显影剂容器和包括该显影剂容器的图像形成设备。该显影剂容器包括:显影剂容纳室;以及输送构件,被配置为弹性变形和旋转,用于输送容纳在所述显影剂容纳室中的显影剂。所述显影剂容纳室包括分隔壁,通过与所述输送构件滑动接触来使所述输送构件变形。所述显影剂容纳室还包括连通部,用于使被所述滑动部弹性变形了的所述输送构件恢复。所述显影剂容纳室还包括接触部。被所述连通部恢复了的所述输送构件与所述接触部相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以及配置在该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显影剂容器。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照相彩色打印机,迄今为止已知一种中间转印型彩色打印机,该打印机包括多个显影单元,并排配置在显影单元的上方、与各显影单元相对应的多个感光鼓,从感光鼓的上侧与每个感光鼓相接触的环状带,以及与环状带的一端相接触的二次转印辊。
作为配置在这类中间转印型彩色打印机中的显影单元,例如,提出了这样的显影单元,该显影单元包括显影室和位于显影室下方的显影剂容纳室,在显影室中设置有供给辊、显影辊和搅拌构件,显影剂容纳室容纳例如调色剂的显影剂,并且在显影剂容纳室中设置有用于将显影剂输送到显影室的输送构件(例如,参见日本特开2008-170951)。
此外,在这类显影单元中,容纳在显影剂容纳室中的显影剂由可旋转地设置的输送构件从输送构件的旋转方向装载到显影室,并在显影室中在由搅拌构件搅拌的同时供给到供给辊。
发明内容
然而,在这类显影室位于显影剂容纳室上方的显影单元中,显影剂克服重力从显影剂容纳室供给到显影室。因此,担心显影剂不能均匀地供给到显影室,这可能导致显影剂水平面不均匀(uneven levelofdeveloper)。此外,由于显影剂的这种水平面不均匀,显影剂可能不均匀地供给到供给辊,进而可能不均匀地承载在显影辊上,导致图像形成缺陷。
因此,在上述显影单元中,通过设置搅拌构件搅拌显影剂来抑制显影剂水平面不均匀。
但是,当在显影室中设置搅拌构件时,显影单元的结构变复杂,难以实现显影单元的小型化和低成本。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影剂容器,该显影剂容器在具有简单的结构的同时,能够防止由于显影剂水平面不均匀所引起的图像形成缺陷,并且还提供一种具有该显影剂容器的图像形成设备。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影剂容器,包括:
显影剂容纳室,用于容纳显影剂;以及
输送构件,被配置为弹性变形和在所述显影剂容纳室中旋转,用于输送容纳在所述显影剂容纳室中的显影剂,
其中,所述显影剂容纳室包括:
分隔壁,其具有滑动部,所述滑动部通过与所述输送构件滑动接触来使所述输送构件变形,所述分隔壁限定所述显影剂容纳室的一部分,以分隔所述显影剂容纳室和所述显影剂容纳室的上部空间;
连通部,其相对于所述滑动部位于沿所述输送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所述连通部连通所述显影剂容纳室的内侧和外侧,所述连通部用于使被所述滑动部弹性变形了的所述输送构件恢复;以及
接触部,其相对于所述连通部位于沿着所述输送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已被所述连通部恢复了的所述输送构件与所述接触部相接触,
所述显影剂容器还包括显影室和供给辊,所述显影室在所述连通部与所述显影剂容纳室相连通,所述供给辊以能旋转的方式布置在所述显影室中,
所述供给辊的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连通部布置在沿所述输送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
通过该配置,输送构件通过旋转与滑动部滑动接触,沿着滑动部的形状弹性变形。此外,当输送构件进一步旋转,从滑动部移动到连通部时,滑动部与输送构件之间的滑动接触终止,变形了的输送构件朝着旋转方向的下游侧恢复,或者换句话说,朝着接触部恢复。因此,随着输送构件的恢复,被输送构件输送的显影剂中的一部分由于排出到连通部而分散开。此外,尚未排出到连通部的显影剂朝着接触部输送,与输送构件一起与接触部相碰撞。
由于显影剂碰撞接触部,在排出时已输送到接触部的显影剂由于输送构件与接触部相碰撞所产生的气流而从接触部供给到显影剂容纳室的外侧。此外,由于气流,排出到连通部的显影剂也供给到显影剂容纳室的外侧。换句话说,分散开的显影剂从与输送构件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供给到显影剂容纳室的外侧。因此,与由输送构件将显影剂从输送构件的旋转方向装载到显影剂容纳室外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供给到显影剂容纳室外侧的显影剂水平面不均匀。
因此,能够在实现小型化和低成本的同时,抑制供给到显影剂容纳室的显影剂水平面不均匀,防止由于显影剂水平面不均匀而产生的图像形成缺陷。
在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容器中,所述接触部包括凹部,所述凹部用于允许被所述输送构件输送的显影剂流入到所述凹部中。
通过该配置,当输送构件已与接触部接触时,由输送构件输送的显影剂流入凹部所限定的空间。因此,能够防止显影剂进入输送构件和接触部之间,防止显影剂由于输送构件的旋转力而被压缩凝聚(聚集)。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显影剂产生聚集。
在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容器中,所述接触部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且沿水平方向具有间隔地布置的一对凸起,所述凹部位于所述一对凸起之间。
换句话说,在接触部包括一对凸起的情况下,朝上开放的凹部形成在两个凸起之间。通过该配置,当输送构件已与接触部(凸起)接触时,被输送构件输送的显影剂流入每个凹部。此外,由于凹部的上部开放,因此已流入每个凹部的显影剂从每个凹部朝上喷。因此,能够在抑制显影剂产生聚集的同时,增加显影剂的供给量。
在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容器中,所述接触部包括用于限定所述凹部的端部的阻挡部,使得所述阻挡部截断已流入所述凹部的显影剂的朝下流动。
通过该配置,限制流入凹部的显影剂的朝下流动。因此,由于能够实现增加从凹部朝上喷的显影剂的量,能够实现增加显影剂的供给量。
在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容器中,还包括气流产生部,所述气流产生部用于产生从所述接触部朝着所述连通部的气流。
通过该配置,由于产生从接触部朝着连通部的气流,通过所产生的气流,在与接触部相碰撞时分散开的显影剂沿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良好地供给到显影剂容纳室的外侧。
在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容器中,所述显影剂容纳室包括接触壁,所述接触壁包括所述接触部,
所述接触壁形成为倾斜的,使得所述接触壁具有所述接触壁的上部与虚拟平面之间的第一距离和所述接触壁的下部与所述虚拟平面之间的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所述虚拟平面沿竖直方向延伸,包括所述接触壁与所述连通部之间的边界线。
通过该配置,接触部位于连通部附近。因此,对于通过与接触部相碰撞并从其反射来沿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从连通部供给到显影剂容纳室外侧的显影剂来说,能够实现增加其供给量。
在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容器中,所述接触壁的上端位于所述分隔壁在所述连通部侧的端部的上方。
通过该配置,能够进一步将连通部设置得靠上。因此,能够实现增加从连通部供给到显影剂容纳室的外侧的显影剂的供给量。
在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容器中,由沿所述分隔壁延伸且与所述输送构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直线与沿所述接触壁延伸且与所述输送构件的所述旋转轴线垂直的直线所形成的角的补角不小于90度且不大于160度。
当由沿分隔壁的直线与沿接触壁的直线所形成的角的补角小于90度或大于160度时,显影剂即使与接触部相碰撞也不沿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供给到显影剂容纳室外侧,落入显影剂容纳室的显影剂的比例增加。相反,当由沿分隔壁的直线与沿接触壁的直线所形成的角的补角在上述范围内时,由于落入显影剂容纳室的显影剂的比例相对减小,因此能够实现增加沿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供给到显影剂容纳室的显影剂的供给量。
在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容器中,所述滑动部包括能弹性变形的弹性部。
通过该配置,当输送构件已与滑动部滑动接触时,输送构件与弹性部相接触。因此,输送构件振动,能防止输送到输送构件的显影剂聚集。
在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容器中,还包括:显影室,其在所述连通部与所述显影剂容纳室相连通;显影辊,布置在所述显影室中,用于保持显影剂;以及供给辊,布置在所述显影室中所述显影辊的下方,被配置为旋转以将显影剂供给到所述显影辊。所述显影室布置在所述分隔壁的上方,从而使所述滑动部布置在所述输送构件与所述供给辊之间。
通过该配置,当输送到输送构件时,通过排出到连通部而分散开了的显影剂和通过与接触部相碰撞而分散开了的显影剂,通过由输送构件与接触部相碰撞而产生的气流,从连通部供给到显影室。因此,能抑制显影室中显影剂水平面不均匀。其结果是,由于显影剂均匀地供给到供给辊,并且均匀地保持在显影辊上,因此,能够防止图像形成缺陷。
在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容器中,所述供给辊的旋转方向与所述输送构件的旋转方向相反。
通过该配置,由于能够通过使显影剂从供给辊的连通部侧上升,而非将显影剂压入供给辊的下侧,来将从连通部侧供给的显影剂供给到显影辊,因此,能防止显影剂填塞在供给辊与分隔壁之间,以将显影剂充足地供给到显影辊。此外,能抑制将由于累积在显影室中而产生的显影剂聚集物供给到显影辊。因此,能防止显影剂填塞在供给辊与分隔壁之间,抑制由于供给到显影辊的显影剂聚集而引起的图像形成缺陷的产生。
在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容器中,所述分隔壁包括:第一内侧面,其相对于所述分隔壁位于沿所述输送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以及第二内侧面,其相对于所述分隔壁位于沿所述输送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所述分隔壁从所述第一内侧面朝着所述第二内侧面朝上倾斜延伸。
通过该配置,已供给到显影室的显影剂沿着分隔壁的倾斜表面移动,累积在显影室的一侧,或者换句话说,累积在供给辊附近因此,能将显影剂稳定地供给到供给辊,抑制由于供给到显影辊的显影剂不足而引起的图像形成缺陷的产生。
在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容器中,所述分隔壁的上端部位于所述供给辊的旋转中心的上侧,
所述分隔壁被布置为,在将所述显影室中的显影剂的坍塌角定义为θ,将所述供给辊与如下交点之间沿水平方向的距离定义为A,将所述分隔壁的所述上端部与所述交点之间沿竖直方向的距离定义为h的情况下,其中所述交点是沿所述竖直方向延伸的、包括所述分隔壁的所述上端部的直线与沿所述水平方向延伸的、包括所述供给辊的所述旋转中心的直线的交点,则θ、A和h满足如下关系:
h>Atanθ。
通常,随着显影剂因显影操作而降质,以及显影剂流动性恶化,显影剂的坍塌角θ变大。由于坍塌角θ变大,“Atanθ”的值变得大于h,显影剂有时不能供给到供给辊旋转中心的上侧。
但是,通过该配置,即使当显影剂的坍塌角θ变大时,也能将显影剂供给到供给辊旋转中心的上侧。因此,能将显影剂充足地从供给辊供给到显影辊。
在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容器中,所述连通部位于所述供给辊的所述旋转中心的上侧。
通过该配置,连通部的下端缘,或者换句话说,分隔壁的自由端部位于供给辊旋转中心的上方。因此,能将显影室中的显影剂累积到显影剂水平面在供给辊旋转中心上方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将显影剂稳定地供给到供给辊,进一步抑制由于供给到显影辊的显影剂不足而引起的图像形成缺陷。
在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容器中,还包括层厚限制构件,所述层厚限制构件从所述接触部侧朝着所述显影辊延伸,位于所述连通部的上方,并且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用于限制保持在所述显影辊上的显影剂的层厚。
通过该配置,已供给到显影室的显影剂通过在层厚限制构件上方移动由层厚限制构件的下表面限制。因此,能防止显影剂在不由供给辊供给的情况下供给到(附着到)显影辊。其结果是,能防止意外供给(附着)到显影辊的显影剂而引起的图像形成缺陷。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用于在介质上形成图像,包括:
多个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显影剂容器;
多个位于所述显影剂容器的上方、与多个所述显影剂容器相对应的感光鼓;
位于所述感光鼓上方的环状带;
多个一次转印辊,布置成与所述感光鼓相面对,在所述一次转印辊和所述感光鼓之间夹着所述环状带;以及
二次转印辊,位于所述环状带的一端侧。
通过该配置,由于显影剂均匀地供给到供给辊,并且均匀地保持在显影辊上,因此能防止图像形成缺陷。
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中,能在实现小型化和低成本的同时,抑制显影室中的显影剂水平面不均匀,防止由于显影剂水平面不均匀而引起的图像形成缺陷。
在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中,能在实现小型化和低成本的同时,抑制供给到显影剂容纳室外侧的显影剂的水平面不均匀,防止由于显影剂水平面不均匀而引起的图像形成缺陷。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显影剂容器,包括:
壳,其限定用于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容纳室,所述壳具有连通所述显影剂容纳室的内侧和外侧的开口;以及
能弹性变形的输送构件,被配置为沿第一方向旋转,以输送容纳在所述显影剂容纳室中的显影剂,所述输送构件位于所述壳的所述开口的下方,
所述壳包括:
滑动部,位于相对于所述开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上游侧,所述滑动部用于使所述输送构件弹性变形,所述开口用于使被所述滑动部弹性变形了的所述输送构件恢复;以及
接触部,位于相对于所述开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下游侧,用于与恢复了的所述输送构件相接触,
所述显影剂容器还包括显影室和供给辊,所述显影室在所述开口与所述显影剂容纳室相连通,所述供给辊以能旋转的方式布置在所述显影室中,
所述供给辊的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开口布置在沿所述输送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图像形成设备的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的侧剖视图;
图2是侧剖视图,示出图1所示显影单元的实施方式;
图3是图1所示显影单元的接触部的主视图;
图4是图1所示显影单元的显影室的放大图;以及
图5是侧剖视图,示出显影单元的另一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A.彩色打印机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作为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例子的彩色打印机1是水平安装型的中间转印型彩色打印机。
彩色打印机1包括:主体壳2;给纸部3,用于给送纸张P;以及图像形成部4,用于在所供给的纸张P上形成图像。给纸部3和图像形成部4容纳在壳2中。
<1.主体壳>
主体壳2呈在侧视图中大致矩形的盒状,用于容纳给纸部3和图像形成部4。前盖5可摆动地或可枢转地设置在主体壳2的一个侧壁上。前盖5的下端部作为枢转的支撑点安装在该一个侧壁上。
在以下说明中,将前盖5的所在侧定义为前侧,将其相反侧定义为后侧。换句话说,将图1中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定义为前侧和后侧。此外,左、右以从前侧看彩色打印机1时为基准。
<2.给纸部>
给纸部3包括给纸盘6,用于容纳纸张P。给纸盘6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壳2内侧底部。
给纸部3设置有:拾取辊9,位于给纸盘6后端部的上侧;给纸辊10,位于拾取辊9的后侧;给纸垫11,面对给纸辊10的下侧;一对输送辊12,位于给纸辊10的后上侧;以及一对定位辊13,位于输送辊12的前上侧,并且相互面对。
容纳在给纸盘6中的纸张P(参见图1中的实线)通过拾取辊9的旋转输送到给纸辊10和给纸垫11之间,并通过给纸辊10的旋转一张张分离。然后,分离后的纸张P向上朝两个定位辊13之间的间隙给送,通过定位辊13在预定时刻的旋转供给到图像形成部4(后述中间转印带30和二次转印辊27之间)。
<3.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部4位于给纸部3的上方,包括处理单元15、转印单元17和定影单元18。
<3-1.处理单元>
处理单元15设置在给纸盘6的上侧,可在安装位置和拉出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安装位置是处理单元15安装在主体壳2中的位置,拉出位置是处理单元15从主体壳2拉出的位置。
处理单元15包括处理框体20和作为显影剂容器的一个例子的显影单元25,显影单元25由处理框体20可拆卸地保持。
处理框体20呈大致矩形的盒状,在侧视图中沿前后方向延伸。此外,处理框体20可沿前后方向滑动。
处理框体20包括:作为感光体的一个例子的四个感光鼓22;个电晕带电器23;四个鼓清洁辊24;四个LED(发光二极管)单元44;以及带清洁单元43。
每个感光鼓22呈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的大致圆筒状,四个感光鼓22沿前后方向有间隔地并排布置,从而感光鼓22的上部从处理框体20的上端缘露出。每个感光鼓22由处理框体20的未图示的两个侧壁可旋转地支撑。
每个电晕带电器23布置成在相应感光鼓22的后下侧有间隔地面对相应感光鼓22,沿左右方向延伸,由处理框体20的未图示的两个侧壁支撑。
每个鼓清洁辊24布置成在电晕带电器23的上侧且相应感光鼓22的后侧面对感光鼓22,使得鼓清洁辊24与感光鼓22相接触。每个鼓清洁辊24沿左右方向延伸,由处理框体20的未图示的两个侧壁可旋转地支撑。
每个LED单元44由处理框体20支撑,从下侧面对相应的感光鼓22。LED单元44基于预定的图像数据来曝光相应的感光鼓22的表面。
带清洁单元43位于处理框体20内侧的前侧,包括在侧视图中呈矩形盒状的废显影剂容纳部45,设置在废显影剂容纳部45内侧上端的清洁辊46,刮辊47,以及刮片48。中间转印带30(将在后面说明)表面上的显影剂由清洁辊46清洁,一旦保持在刮辊47上之后,显影剂被刮片48刮削,从而容纳在废显影剂容纳部45中。
设置四个对应于各颜色的显影单元25。显影单元25以由处理框体20保持的状态布置在相应感光鼓22的前下侧,沿前后方向有间隔地并排布置。
如后面详细说明的,显影单元25包括显影框体32,显影框体32包括显影室67和显影剂容纳室68。
显影室67设置有显影辊33、供给辊34和层厚限制片35。
显影剂容纳室68设置有输送构件37,并且容纳相应颜色的显影剂。
<3-2.转印单元>
转印单元17布置在处理单元15的上方,包括带单元26和二次转印辊27。
带单元26沿前后方向布置,从上侧面对各感光鼓22。
带单元26包括驱动辊28,从动辊29,作为环状带的一个例子的中间转印带30,以及四个一次转印辊31。
驱动辊28布置成沿前后方向有间隔地面对从动辊29。
中间转印带30位于每个感光鼓22上方,从而中间转印带30的下部与每个感光鼓22相接触,中间转印带30绕驱动辊28和从动辊29设置。中间转印带30通过驱动辊28的驱动和从动辊29的从动而旋转,使得中间转印带30与每个感光鼓22相接触的下部从前侧朝后侧移动。
各一次转印辊31设置为夹着中间转印带30的下部面对各感光鼓22。
二次转印辊27设置在带单元26的后侧(中间转印带30的一端侧),夹着中间转印带30面对驱动辊28。
<3-3.定影单元>
定影单元18布置在二次转印辊27的上方,包括加热辊38和从上侧与加热辊38相接触的施压辊39。
<3-4.图像形成操作>
<3-4-1.显影操作>
显影单元25中的显影剂供给到供给辊34,然后供给到显影辊33。
供给到显影辊33的显影剂的厚度随着显影辊33的旋转由层厚限制片35限制,作为厚度固定的薄层承载在显影辊33的表面上。
另一方面,在感光鼓22的表面由电晕带电器23均匀带正电荷之后,感光鼓22的表面被LED单元44曝光。因此,在感光鼓22的表面上形成与将要形成在纸张P上的图像相对应的静电潜像。
随着感光鼓22进一步旋转,承载在显影辊33表面上的显影剂被供给到形成在感光鼓22表面上的静电潜像。因此,感光鼓22上的静电潜像变成可见图像,通过反转显影在感光鼓22的表面上形成显影剂图像。
<3-4-2.转印定影操作>
承载在感光鼓22表面上的显影剂图像在从前侧向后侧移动的中间转印带30的下部依次进行一次转印。因此,在中间转印带30上形成彩色图像。
在中间转印带30经过面对二次转印辊27的位置的同时,形成在中间转印带30上的彩色图像在从给纸部3供给的纸张P上进行二次转印。
接下来,在纸张P经过加热辊38和施压辊39之间的同时,已转印到纸张P的彩色图像在定影单元18中被加热和施压而热定影在纸张P上。
<4.排纸>
在定影单元18中定影了显影剂图像的纸张P被排纸辊50排出到排纸盘51上,排纸盘51形成在主体壳2的上表面。
<B.显影单元的详细说明>
<1.显影框体>
如图2所示,显影框体32(壳的一个例子)形成为着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中空状,其左侧和右侧的两个端部分别由未图示的两个侧壁封闭。
显影框体32包括下框体54以及邻接下框体54的上侧的上框体55。
下框体54包括圆弧壁56和接触壁57。
圆弧壁56在侧视图中呈大致圆弧形,朝后上侧开放。
接触壁57呈大致平板状,形成为从圆弧壁56的后端部朝前上倾斜地突出。
接触壁57的内侧面(前表面)作为接触部58。
在接触部58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多个凸起62。
如图3所示,每个凸起62的剖面呈朝前突出的大致三角形。凸起62沿左右方向(水平方向)有间隔地并排布置。作为凹部的一个例子的凹部66形成在相邻的凸起62之间。
限定各凹部66的端部的阻挡部88设置在该凹部66的两个相邻凸起62之间。
如图2所示,阻挡部88在侧视图中呈大致矩形,布置在沿竖直方向距每个凹部66的上端部大致1/3凹部66长度的位置。
在接触壁57的外侧面(后表面)设置有片支撑部63。
片支撑部63包括基部64和支撑板65。
基部64在侧视图中呈朝后突出的大致矩形,形成在接触壁57外侧面上端部。
支撑板65在侧视图中呈朝前弯的字母“L”形,固定在基部64的后表面。将基部64和支撑板65布置成支撑板65朝前弯的部分和基部64的上表面沿竖直方向有间隔地面对。
上框体55的下部83呈沿着供给辊34的外周面的大致圆弧形,上框体55的上部84形成为从下部83的上端部向上延伸,并且朝前弯。
下框体54和上框体55相连接,其中,上框体55的下部83的下端部和下框体54的圆弧壁56的上端部相连接。
在显影框体32的内部空间中设置有分隔壁59。
分隔壁59呈平板状,从圆弧壁56与下部83的连接点,沿输送构件37的旋转方向X(后面将说明),朝着接触部58朝上倾斜延伸地突出。分隔壁59的上端部被切成朝后突出的斜面,从而分隔壁59的上侧比其下侧更朝后突出。
分隔壁59的上端部相对于接触壁57的上端部位于前下侧。换句话说,分隔壁59的上端部和接触壁57的上端部彼此隔着距离地相面对。此外,分隔壁59的上端部沿前后方向有距离地面对凸起62的前端部。
可以将角θ1的补角θ2设置在90~160度的范围,其中,角θ1由沿分隔壁59突出方向的直线L1和沿接触壁57突出方向的直线L2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补角θ2设置为126度。可选地,也可将补角θ2设置为145度。
分隔壁59的上端部和接触壁57的上端部形成连通部60。
因此,显影框体32的内部空间被分为分隔壁59上侧的空间和分隔壁59下侧的空间,这两个空间通过连通部60相连通。
更具体地,通过上框体55的内侧面和分隔壁59的上表面分隔出分隔壁59上侧的空间作为显影室67。通过下框体54的内侧面(圆弧壁56的内侧面和接触部58)和分隔壁59的下表面(滑动部80(后述))分隔出分隔壁59下侧的空间作为显影剂容纳室68。
换句话说,分隔壁59将显影框体32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位于上侧的显影室67和位于下侧的显影剂容纳室68。显影室67和显影剂容纳室68通过连通部60相连通。
分隔壁59的下表面形成滑动部80。
滑动部80位于输送构件37和供给辊34之间的、面对输送构件37和供给辊34的区域。
<2.显影剂容纳室>
显影剂容纳在显影剂容纳室68中。
显影剂的一个例子是调色剂。具体来说,例如正带电非磁性单成分调色剂。这类调色剂的一个例子可以例举聚合物调色剂。聚合物调色剂呈球形,具有极佳的流动性,能够形成高质量的图像。
显影剂容纳室68设置有输送构件37,例如搅拌器,该输送构件37用于搅拌容纳在显影剂容纳室68中的显影剂,并将显影剂输送到显影室67。
输送构件37包括旋转轴70和输送片71。
旋转轴70在侧剖视图中大致位于显影剂容纳室68的中央位置,沿左右方向延伸。旋转轴70由显影框体32的两个侧壁(未图示)可旋转地支撑。
固定输送片71的固定部72一体形成在旋转轴70上。
固定部72在侧视图中呈大致字母“L”形,其一个端部连接到旋转轴70的周面。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只有一个固定部72,但可以设置两个固定部72沿旋转轴70的径向相互面对(参见图5)。
输送片71由挠性片形成,呈可弹性变形的大致平板状。输送片71固定到固定部72的自由端部(位于固定部72与旋转轴70相反侧的端部),朝输送构件37旋转方向的外侧延伸。
当驱动输送构件37旋转时,输送片71的自由端部(位于与固定部72相反侧的端部)与圆弧壁56的内侧面、滑动部80和接触部58(例如,凸起62的前端部)滑动接触。
来自未图示的、设置在主体壳2的驱动源例如马达的驱动力输入输送构件37。随着驱动力输入到旋转轴70,旋转轴70被驱动旋转,因此,输送片71沿旋转方向X(从其右侧看时为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2中的箭头所示。
换句话说,分隔壁59的基端部侧是输送构件37旋转方向X的上游侧,自由端侧是输送构件37旋转方向X的下游侧。
滑动部80、连通部60和接触部58从输送构件37旋转方向X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一个接着一个)布置。
<3.显影室>
显影室67设置有供给辊34、显影辊33和作为层厚限制构件的一个例子的层厚限制片35。
供给辊34布置在上框体55的下部83的内侧且分隔壁59的基端部的上侧,使得旋转中心与上框体55的下部83的圆弧的中心相一致。
供给辊34沿左右方向延伸,由显影框体32未图示的两个侧壁可旋转地支撑。
当从左右方向看时,供给辊34的旋转中心位于连通部60的下端缘的下侧,或者换句话说,位于分隔壁59的上端部的下侧。
供给辊34满足以下的关系式(1)。这里,如图4所示,将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包括分隔壁59的上端部的直线L3,与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包括供给辊34的旋转中心的直线L4的交点,定义为交点Q。将交点Q与供给辊34的表面(Q1)之间沿水平方向的距离定义为距离A。将分隔壁59上端部与交点Q之间沿竖直方向的距离定义为距离h,并将显影剂坍塌角(collapse angle of developer)定义为θ。
关系式(1):
h>Atanθ
显影剂坍塌角是当堆积成锥形的显影剂顶点由于供给到显影室67的显影剂的冲击而坍塌时的斜面的角度,以当显影单元25完成了最大打印数量的显影时储存在显影剂容纳室68中的显影剂为基准来计算。
具体来说,显影剂坍塌角θ的范围在14~20度。
显影时,来自未图示的、设置在主体壳2的驱动源例如马达的驱动力传递到供给辊34。此外,在显影时,将供给偏压从未图示的电源施加到供给辊34。随着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供给辊34,供给辊34与显影辊33面对面接触的部分(将在后面说明)如图2所示沿与显影辊3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换句话说,供给辊34被驱动为沿图2中的箭头所示的旋转方向Y(在右视图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换句话说,供给辊34的旋转方向Y是与输送构件37的旋转方向X相反的方向。
显影辊33布置为在供给辊34旋转中心的上侧面对供给辊34,从而显影辊33前下侧的外周面与供给辊34后上侧的外周面有压力地接触。此外,显影辊33布置在显影室67内的上侧,使得显影辊33上侧的表面和后侧的表面从显影框体32露出。
显影辊33沿左右方向延伸,由显影框体32未图示的两个侧壁可旋转地支撑。
显影时,来自未图示的、设置在主体壳2的驱动源例如马达的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33。此外,显影时,将显影偏压从未图示的电源施加到显影辊33。随着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33,显影辊33被驱动为沿图2中的箭头方向(在右视图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显影辊33与供给辊34面对面接触的部分沿与供给辊34相反的方向旋转。
层厚限制片35呈大致平板状,设置为遍及显影框体32的整个左右方向。
层厚限制片35的一个端部固定在支撑板65的自由端部,从而与显影辊33下侧的外周面弹性接触。层厚限制片35布置为在连通部60的上侧从接触部58侧朝显影辊33延伸。
层厚限制片35和显影辊33之间相接触的部分在显影辊33的下半部分,与显影辊33和供给辊34相接触的部分相比,位于沿显影辊33的旋转方向的下游方向。
当从竖直方向看时,层厚限制片35和显影辊33相接触的部分位于连通部60的前方。
<4.显影操作的详细说明>
接下来,以下将具体说明显影单元25中的显影操作。
随着在显影操作时驱动力输入到旋转轴70,输送构件37沿旋转方向X旋转。
这时,输送片71的自由端部沿着圆弧壁56的内周面的形状抵抗弹力地变形。具体来说,输送片71沿着与旋转方向X相反的方向弯曲。
随着输送构件37的旋转,容纳在显影剂容纳室68中的显影剂在进入圆弧壁56的内周面和输送片71之间的同时,朝着滑动部80输送。
接下来,由于输送片71的自由端部到达滑动部80,输送片71的自由端部与滑动部80滑动接触。进而,保持有显影剂的输送片71被维持在沿滑动部80的形状弹性变形的状态。
随着输送构件37进一步旋转,输送片71的自由端部在与滑动部80滑动接触的同时,沿倾斜的分隔壁59移动。
随着输送片71的自由端部到达分隔壁59的自由端部,输送片71的自由端部在沿着分隔壁59的自由端部的倾斜表面进一步朝后移动之后,到达连通部60。
这时,输送片71的自由端部与滑动部80之间的滑动接触终止。因此,输送片71从弹性变形状态(沿与旋转方向X相反的方向弯曲的状态)恢复为大致平板状。换句话说,输送片71的自由端部朝着输送构件37旋转方向X的下游侧移动。
因此,随着输送片71的恢复,被输送片71输送的显影剂中的一部分被输送到输送构件37旋转方向X的下游侧,换句话说,被朝着接触部58输送,当与接触部58碰撞时分散开。
由于输送构件37与接触部58相碰撞时所产生的气流,分散开了的显影剂通过连通部60沿与输送构件37的旋转方向X相反的供给方向Z供给到显影室67。供给方向Z由图2中沿逆时针方向的箭头示出。
显影剂流入设置在接触部58的凹部66所限定的空间,与凹部66的底部(凹部66的前表面)相碰撞。随着显影剂与凹部66的底部相碰撞,显影剂由于凹部66的底部的反射而分散开。
分散开的显影剂的朝下流动被设置在凹部66之间的阻挡部88阻挡。由于凹部66在上侧开口,分散开的显影剂从凹部66的上侧喷,当在空间中散布时,沿与输送构件37的旋转方向X相反的供给方向Z供给到显影室67。
这时,由于层厚限制片35设置在连通部60的上侧,散布在空间中的显影剂被层厚限制片35的下表面限制移动到层厚限制片35的上方。
接下来,供给到显影室67的显影剂由于重力而落下,均匀沉积在分隔壁59的上表面,累积在显影室67中。
由于分隔壁59是倾斜的,因而显影剂沿着分隔壁59的斜坡朝着基端部移动,或者换句话说,朝着供给辊34附近的区域移动。
这时,与已累积在显影室67中的显影剂相比,新供给的显影剂在供给辊34的连通部60侧(后半部)累积在沿供给辊34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因此,新供给的显影剂比已累积的显影剂更优先由供给辊34供给到显影辊33。
供给到显影辊33的显影剂如上所述由层厚限制片35限制厚度,保持在显影辊33的表面上。
保持在显影辊33上的显影剂供给到感光鼓22的表面上所形成的静电潜像。因此,通过反转显影在感光鼓22的表面上形成显影剂图像。
另一方面,已通过连通部60的输送片71碰撞每个凸起62的前端部,随着输送构件37的旋转再次产生弹性变形。
<C.技术效果>
根据如图2所示的显影单元,由于输送构件37的输送片71的自由端部到达连通部60,与滑动部80的滑动接触终止,并且由于弹力,输送片71从弯曲变形状态恢复到大致平板状。
因此,随着输送片71的恢复,输送到输送片71的显影剂中的一部分在显影剂排出到连通部60时分散开。尚未排出到连通部60的显影剂朝着接触部58输送,当与输送构件37一起与接触部58相碰撞时分散开。
因此,通过与接触部58碰撞了的输送构件37所产生的气流,分散开了的显影剂从连通部60供给到显影室67。换句话说,良好地分散开了的显影剂从与输送构件37的旋转方向X相反的供给方向Z供给到显影室67。
因此,可以抑制显影室67中显影剂水平面不均匀。
其结果是,由于显影剂均匀地供给到供给辊34,并且均匀地承载在显影辊33上,因此能防止图像形成缺陷。
因此,在显影单元25中,能够在实现小型化和低成本的同时,抑制显影室67中显影剂水平面不均匀,防止由于显影剂水平面不均匀而导致的图像形成缺陷。此外,供给辊34的旋转方向Y与输送构件37的旋转方向X相反。
因此,能在供给辊34将显影剂输送到显影辊33侧将显影剂输送到供给辊34。换句话说,由于能在图2中供给辊34的后侧将显影剂输送到供给辊34,因此能防止显影剂填塞在供给辊34和分隔壁59的上表面之间,从而能将显影剂充足地供给到显影辊33。此外,在显影室67中,能抑制将由于累积而产生的显影剂聚集物供给到显影辊33。
因此,能防止显影剂填塞在供给辊34和分隔壁59的上表面之间,并且防止由于将显影剂聚集物供给到显影辊33而导致的图像形成缺陷。接触部58包括多个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凸起62,这些凸起62沿水平方向有间隔地布置,从而允许显影剂流入它们之间。相邻凸起62之间的空间成为凹部66。
因此,当输送片71已碰撞凸起62的前端部时,由输送片71输送的显影剂流入由每个凹部66所限定的空间。
其结果是,能防止显影剂进入输送片71和接触部58之间,从而防止显影剂由于输送构件37的旋转力而被压缩聚集。
此外,由于每个凹部66的上侧是开放的,因此,已流入各凹部66的显影剂从各凹部66朝上喷。
因此,能在抑制显影剂产生聚集的同时,实现增加显影剂供给量。此外,阻挡各凹部66的阻挡部88设置在各凹部66相邻凸起62之间的区域。
因此,已流入各凹部66的显影剂被限制朝下流动。
其结果是,能实现增加从各凹部66朝上喷的显影剂的量,实现增加供给到显影室67的显影剂的量。此外,分隔壁59形成为从下框体54与上框体55的连接部朝后侧朝上倾斜。换句话说,分隔壁59形成为从显影框体32前侧的内侧面(第一内侧面)朝着后侧的内侧面(第二内侧面)朝上倾斜地延伸。
因此,供给到显影室67的显影剂沿着分隔壁59的斜坡移动,累积在显影室67的前侧,或者换句话说,累积在供给辊34的附近的区域。
因此,能够稳定地将显影剂供给到供给辊34,抑制由于供给到显影辊33的显影剂不足而引起的图像形成缺陷的发生。此外,分隔壁59的前端部位于供给辊34旋转中心的上侧。这里,如图4所示,将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包括分隔壁59上端部的直线L3与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包括供给辊34旋转中心的直线L4的交点定义为交点Q。这时,这样进行布置,使得交点Q与供给辊34的表面(Q1)之间沿水平方向的距离A、分隔壁59上端部与交点Q之间沿竖直方向的距离h、以及显影剂坍塌角θ满足关系式h>Atanθ。
因此,即使显影剂坍塌角θ随着显影单元25的显影操作变大,也能将显影剂供给到供给辊34旋转中心上方。
具体来说,能够将显影剂供给到直线L4与供给辊34表面的交点Q1上方。
其结果是,能够将显影剂从供给辊34充足地供给到显影辊33。此外,接触壁57形成为沿朝上的方向朝着连通部60(朝前侧)突出倾斜。
因此,接触部58布置在连通部60附近。
因此,对于当被接触部58碰撞和反射时,从连通部60沿着供给方向Z供给到显影室67的显影剂来说,能够实现增加显影剂的量。此外,接触壁57的上端位于分隔壁59的上端的上方。
因此,能进一步将接触部58设置得靠上,或者换句话说,更朝着显影室67。因此,能实现增加显影剂的供给量。当沿左右方向投影时,连通部60位于供给辊34旋转中心的上方。换句话说,连通部60的下端缘,或者换句话说分隔壁59的自由端部(上端部),位于供给辊34旋转中心的上方。
因此,能够在显影室67中累积显影剂,直到显影剂水平面到达供给辊34旋转中心上方为止。
其结果是,能够稳定地将显影剂供给到供给辊34,进一步抑制由于供给到显影辊33的显影剂不足而导致的图像形成缺陷的发生。此外,显影单元25包括层厚限制片35。
层厚限制片35在连通部60的上方从接触部58朝着显影辊33延伸。
因此,已供给到显影室67的显影剂,特别是已注入空间的显影剂,被层厚限制片35的下表面限制移动到层厚限制片35的上方。
因此,能防止显影剂在不由供给辊34供给的情况下供给到(附着到)显影辊33。
其结果是,能防止由于意外供给到显影辊33的显影剂(沉积、附着)而导致的图像形成缺陷。此外,由沿分隔壁59的突出方向的直线与沿接触壁57的突出方向的直线形成的角的补角为90~160度。(例如,该补角为126度。)
因此,能够实现增加供给到显影室67的显影剂的量。此外,彩色打印机1包括显影单元25。
因此,彩色打印机1能在实现小型化和低成本的同时,抑制显影室67中的显影剂水平面不均匀,防止由于显影剂水平面不均匀所引起的图像形成缺陷。
<D.变形实施方式>
在上述显影单元25中还可以包括风扇86,作为气流产生部的一个例子。
在这种情况下,风扇86设置在接触壁57的上端部,如图2中的虚线所示。更具体地,风扇86设置在基部64的上表面,从而在连通部60的上方(其上侧)产生从接触部58侧(后侧)朝连通部60(前侧)的气流。
在本变形实施方式中,因为气流是从接触部58侧(后侧)朝着连通部60(前侧)产生的,由于该气流,当碰撞接触部58时被反射而散布在空间中的显影剂良好地供给到显影室67。因此,能够实现增加显影剂的供给量。
此外,在显影单元25中还可以包括弹性部87。
在这种情况下,弹性部87由可弹性变形构件(例如橡胶)形成为大致片状,如图2中的虚线所示粘在滑动部80上。
在本变形实施方式中,当输送片71与滑动部80滑动接触时,输送片71与弹性部87接触。因此,输送片71振动,使得能防止由输送片71输送的显影剂聚集物。
此外,在显影单元25中,输送构件37包括一个输送片71和一个固定到输送片71的固定部72。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输送构件37可包括任意数量的输送片71和固定部72。例如,输送构件37可包括两个输送片71和两个固定部72。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固定部72设置为沿旋转轴70的径向相互面对。
在本变形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容纳在显影剂容纳室68中的显影剂高效率地输送到显影室6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显影单元25作为显影剂容器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还适用于任意显影剂容器。例如,显影剂容器可以是调色剂盒。
可以适当组合上述各变形实施方式。
本申请要求2011年7月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151771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所记载的内容通过引用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17)
1.一种显影剂容器,包括:
显影剂容纳室,用于容纳显影剂;以及
输送构件,被配置为弹性变形和在所述显影剂容纳室中旋转,用于输送容纳在所述显影剂容纳室中的显影剂,
其中,所述显影剂容纳室包括:
分隔壁,其具有滑动部,所述滑动部通过与所述输送构件滑动接触来使所述输送构件变形,所述分隔壁限定所述显影剂容纳室的一部分,以分隔所述显影剂容纳室和所述显影剂容纳室的上部空间;
连通部,其相对于所述滑动部位于沿所述输送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所述连通部连通所述显影剂容纳室的内侧和外侧,所述连通部用于使被所述滑动部弹性变形了的所述输送构件恢复;以及
接触部,其相对于所述连通部位于沿所述输送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被所述连通部恢复了的所述输送构件与所述接触部相接触,使得分散开的显影剂从与所述输送构件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供给到所述显影剂容纳室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包括凹部,所述凹部用于允许被所述输送构件输送的显影剂流入到所述凹部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且沿水平方向具有间隔地布置的一对凸起,
所述凹部位于所述一对凸起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包括用于限定所述凹部的端部的阻挡部,使得所述阻挡部截断已流入所述凹部的显影剂的朝下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流产生部,所述气流产生部用于产生从所述接触部朝着所述连通部的气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剂容纳室包括接触壁,所述接触壁包括所述接触部,
所述接触壁形成为倾斜的,使得所述接触壁具有所述接触壁的上部与虚拟平面之间的第一距离和所述接触壁的下部与所述虚拟平面之间的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所述虚拟平面沿竖直方向延伸,包括所述接触壁与所述连通部之间的边界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壁的上端位于所述分隔壁在所述连通部侧的端部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由沿所述分隔壁延伸且与所述输送构件的旋转轴线垂直的直线与沿所述接触壁延伸且与所述输送构件的所述旋转轴线垂直的直线所形成的角的补角不小于90度且不大于160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部包括能弹性变形的弹性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显影室,其在所述连通部与所述显影剂容纳室相连通;
显影辊,布置在所述显影室中,用于保持显影剂;以及
供给辊,布置在所述显影室中所述显影辊的下方,被配置为旋转以将显影剂供给到所述显影辊,
所述显影室布置在所述分隔壁的上方,从而使所述滑动部布置在所述输送构件与所述供给辊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给辊的旋转方向与所述输送构件的旋转方向相反。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壁包括:
第一内侧面,其相对于所述分隔壁位于沿所述输送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以及
第二内侧面,其相对于所述分隔壁位于沿所述输送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
所述分隔壁从所述第一内侧面朝着所述第二内侧面朝上倾斜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壁的上端部位于所述供给辊的旋转中心的上侧,
所述分隔壁被布置为,在将所述显影室中的显影剂的坍塌角定义为θ,将所述供给辊与如下交点之间沿水平方向的距离定义为A,将所述分隔壁的所述上端部与所述交点之间沿竖直方向的距离定义为h的情况下,其中所述交点是沿所述竖直方向延伸的、包括所述分隔壁的所述上端部的直线与沿所述水平方向延伸的、包括所述供给辊的所述旋转中心的直线的交点,则θ、A和h满足如下关系:
h>Atanθ。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位于所述供给辊的所述旋转中心的上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影剂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层厚限制构件,所述层厚限制构件从所述接触部侧朝着所述显影辊延伸,位于所述连通部的上方,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用于限制保持在所述显影辊上的显影剂的层厚。
16.一种图像形成设备,用于在介质上形成图像,包括:
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影剂容器;
多个位于所述显影剂容器的上方、与多个所述显影剂容器相对应的感光鼓;
位于所述感光鼓上方的环状带;
多个一次转印辊,布置成与所述感光鼓相面对,在所述一次转印辊和所述感光鼓之间夹着所述环状带;以及
二次转印辊,位于所述环状带的一端侧。
17.一种显影剂容器,包括:
壳,其限定用于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容纳室,所述壳具有连通所述显影剂容纳室的内侧和外侧的开口;以及
能弹性变形的输送构件,被配置为沿第一方向旋转,以输送容纳在所述显影剂容纳室中的显影剂,所述输送构件位于所述壳的所述开口的下方,
所述壳包括:
滑动部,位于相对于所述开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上游侧,所述滑动部用于使所述输送构件弹性变形,所述开口用于使被所述滑动部弹性变形了的所述输送构件恢复;以及
接触部,位于相对于所述开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下游侧,用于与恢复了的所述输送构件相接触,使得分散开的显影剂从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供给到所述显影剂容纳室的外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51771 | 2011-07-08 | ||
JP2011-151771 | 2011-07-08 | ||
JP2012137523A JP5888139B2 (ja) | 2011-07-08 | 2012-06-19 | 現像剤収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137523 | 2012-06-1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66613A CN102866613A (zh) | 2013-01-09 |
CN102866613B true CN102866613B (zh) | 2015-07-01 |
Family
ID=47438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30264.7A Active CN102866613B (zh) | 2011-07-08 | 2012-07-05 | 显影剂容器和包括该显影剂容器的图像形成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971768B2 (zh) |
JP (1) | JP5888139B2 (zh) |
CN (1) | CN10286661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42475B2 (ja) * | 2012-02-29 | 2016-06-2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JP5929423B2 (ja) * | 2012-03-30 | 2016-06-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剤容器 |
JP6047965B2 (ja) * | 2012-07-12 | 2016-12-2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剤供給装置 |
JP5915461B2 (ja) * | 2012-08-27 | 2016-05-1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容器および現像装置 |
JP6562656B2 (ja) * | 2015-02-27 | 2019-08-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容器、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953893B2 (ja) * | 2017-08-16 | 2021-10-27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装置、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39973A (ja) * | 1997-02-24 | 1998-09-11 | Fuji Xerox Co Ltd | 現像装置 |
CN1854935A (zh) * | 2005-04-26 | 2006-11-0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剂盒 |
JP2007219410A (ja) * | 2006-02-20 | 2007-08-30 | Brother Ind Ltd |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攪拌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170951A (ja) * | 2006-12-11 | 2008-07-24 | Canon Inc | 現像剤容器、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31649A (ja) * | 1998-02-10 | 1999-08-27 | Fuji Xerox Co Ltd | 回転式現像装置 |
JPH11242379A (ja) * | 1998-02-26 | 1999-09-07 | Seiko Epson Corp | 現像装置 |
JP3515049B2 (ja) * | 2000-06-21 | 2004-04-0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トナー補給装置 |
US6421517B1 (en) * | 2000-06-06 | 2002-07-16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supply device with rotatable agitating element |
EP2363753B1 (en) | 2005-04-26 | 2012-10-24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cartridge for image-forming device |
JP2008129152A (ja) * | 2006-11-17 | 2008-06-05 | Murata Mach Ltd | 現像装置 |
JP5219462B2 (ja) * | 2007-01-31 | 2013-06-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4407703B2 (ja) * | 2007-02-20 | 2010-02-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548511B2 (ja) * | 2008-04-30 | 2010-09-2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196307B2 (ja) * | 2008-08-08 | 2013-05-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剤供給装置、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剤供給方法 |
JP4863525B2 (ja) * | 2009-07-16 | 2012-01-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12
- 2012-06-19 JP JP2012137523A patent/JP5888139B2/ja active Active
- 2012-07-05 CN CN201210230264.7A patent/CN102866613B/zh active Active
- 2012-07-06 US US13/542,802 patent/US897176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39973A (ja) * | 1997-02-24 | 1998-09-11 | Fuji Xerox Co Ltd | 現像装置 |
CN1854935A (zh) * | 2005-04-26 | 2006-11-0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剂盒 |
JP2007219410A (ja) * | 2006-02-20 | 2007-08-30 | Brother Ind Ltd |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攪拌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170951A (ja) * | 2006-12-11 | 2008-07-24 | Canon Inc | 現像剤容器、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888139B2 (ja) | 2016-03-16 |
CN102866613A (zh) | 2013-01-09 |
US8971768B2 (en) | 2015-03-03 |
US20130011163A1 (en) | 2013-01-10 |
JP2013037343A (ja) | 2013-0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66613B (zh) | 显影剂容器和包括该显影剂容器的图像形成设备 | |
US7899367B2 (en) | Toner cartridge, agitating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use therewith | |
US9519262B1 (en) | Positioning features and electrical contacts for a replaceable unit of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 |
JP2007199651A (ja) | 現像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203628B1 (en) | Toner agitator assembly | |
US7764911B2 (en) | Developer unit, process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6395617B2 (ja) | 現像剤容器、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3627718B2 (ja) | プロセス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638035B2 (ja) | 現像剤収容体、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184515A (ja)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7813672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er cartridge | |
EP1302815A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8229334B2 (en) | Developer unit, process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4109319A (ja) | プロセス装置、現像器、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異物除去部材 | |
JP3624896B2 (ja) | プロセス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83358B2 (ja) |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00201B2 (ja) |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83356B2 (ja) |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EP4439187A1 (en) | Developing device | |
CN103838103A (zh) | 显影装置和包括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24050938A (ja)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14647169A (zh) | 调色剂输送装置、清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5560680B2 (ja) | 現像剤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3270937A (ja) |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7207527A (ja)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