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47694A - 拉鏈滑件及拉鏈 - Google Patents
拉鏈滑件及拉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347694A TW201347694A TW102112726A TW102112726A TW201347694A TW 201347694 A TW201347694 A TW 201347694A TW 102112726 A TW102112726 A TW 102112726A TW 102112726 A TW102112726 A TW 102112726A TW 201347694 A TW201347694 A TW 201347694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ull tab
- pull
- tab
- slider
- tapered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262—Pull members; Ornamental attachments for slider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拉鏈滑件(100)包括:滑件本體(10),其包括上翼板(16)、下翼板(15)、及連結上翼板(16)與下翼板(15)間之連結柱(17);拉片安裝柱(20),其設置於滑件本體(10)上;以及拉片(50),其藉由拉片安裝柱(20)而可相對於滑件本體(10)旋動地安裝,且可於上翼板(16)或下翼板(15)上倒伏及倒立;拉片(50)包括至少局部具有彈性之線材,且包含在成為該拉片(50)之旋動之中心之基部與就與該基部之關係而言位於另一端之自由端間延伸之一組延伸棒部(51b、51d),拉片安裝柱(20)包含使一組延伸棒部(51b、51d)進行滑動之一組側面(21p、21q、23p、23q、71p、71q、73p、73q),該一組側面(21p、21q、23p、23q、71p、71q、73p、73q)之間隔係為了使自倒伏狀態向立起狀態之姿勢變化過程之拉片(50)之一組延伸棒部(51b、51d)之間隔擴寬,而自倒伏狀態之拉片側向倒立狀態之拉片側逐漸變寬。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拉鏈滑件及拉鏈,特別是關於一種具有使拉片自動恢復倒伏狀態之功能者。
已製造開發出各種種類之拉鏈滑件,其中,有具有使拉片自動恢復倒伏狀態之功能者。
專利文獻1揭示有如下內容:如該文獻之圖1所示,拉片2包括線簧20,將其兩端之樞軸部21配置於非同一直線上,且,於一方之樞軸部21設置有停止爪23。揭示有如下內容:若使拉片2倒立,則拉片2成為扭曲之狀態,藉此,拉片2自動地朝本體1上呈橫倒地倒伏(參照該文獻之段落0025及圖3等)。
專利文獻2係關於一種使拉片自動恢復倒立狀態之拉鏈滑件而非使拉片自動恢復倒伏狀態之拉鏈滑件。於該文獻中,揭示有如下內容:如該文獻之圖2所示,利用鋼線使拉片6形成為環狀,且使鋼線之一端及另一端上下固定於上翼板8上之柱體11。揭示有於環狀部12產生自倒伏時朝倒立方向之應力。
專利文獻3係關於一種使拉片自動恢復倒立狀態之拉鏈滑件而非使拉片自動恢復倒伏狀態之拉鏈滑件。於該文獻中,揭示有如下內容:如該文獻之圖23及圖24所示,對應於帶條(strap)1之特有之形狀而可撓性拉片2恢復倒立狀態。關於該文獻之圖27至圖29亦相同。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1-871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實開昭63-138116號公報
專利文獻3:美國專利第2045626號說明書
拉片可相對於拉鏈滑件之本體自由移動之自由滑件為簡單之構成,一般而言能夠以低成本進行生產。然而,有根據拉鏈之用途而不希望自由滑件之拉片之自由的移動之情形。為了確保拉片卡扣功能而於滑件本體設置凸部,另一方面,於拉片設置夾持該凸部之結構,既便如此亦需要較大程度地變更現有之自由滑件之拉片與滑件本體之兩者之結構。
由上述之例示性的課題說明可掌握,要求確保利用簡單之構成之拉鏈滑件來限制拉片之自由移動之功能。
本發明之拉鏈滑件包括:滑件本體,其包括上翼板、下翼板、及連結上述上翼板與上述下翼板間之連結柱;拉片安裝柱,其設置於上述滑件本體上;以及拉片,其藉由上述拉片安裝柱而可相對於上述滑件本體旋動地安裝,且可於上述上翼板或上述下翼板上倒伏及倒立;上述拉片包括至少局部具有彈性之線材,且包含在成為該拉片之上述旋動之中心之基部與就與該基部之關係而言位於另一端之自由端間延伸之一組延伸棒部,上述拉片安裝柱包含一組上述延伸棒部進行滑動之一組側面,該一組側面之間隔係為了使自倒伏狀態向立起狀態之姿勢變化過程之上述拉片之一組上述延伸棒部之間隔擴寬,而自倒伏狀態之上述拉片側向倒立狀態之上述拉片側逐漸變寬。根據本構成,可確保利用簡單之構成之拉鏈滑件限制拉片之自由移動之功能,
顯然,可確保拉片之自動倒伏功能。再者,如於本案中所揭示,亦可使拉鏈滑件具有將拉片保持為立起狀態之功能。
較佳為一組上述側面之兩者自倒伏狀態之上述拉片側向倒立狀態之上述拉片側逐漸傾斜。亦可僅使一組上述側面中之一者傾斜,但較理想為使兩者傾斜。
較佳為上述拉片安裝柱包括複數個上述錐形部,且複數個上述錐形部沿著以上述基部為中心之上述拉片之旋動方向配置。各錐形部所發揮之作用為任意。
較佳為複數個上述錐形部包含第1及第2錐形部,上述第1錐形部係以隨著沿著上述拉片之上述旋動方向自上述第2錐形部離開而變成窄幅之方式構成,上述第2錐形部係以隨著沿著上述拉片之上述旋動方向自上述第1錐形部離開而變成窄幅之方式構成。
較佳為上述拉片安裝柱包含在上述上翼板或上述下翼板上將上述第1錐形部及第2錐形部間連接之中繼部,該中繼部係由上述拉片之一組上述延伸棒部所夾入。
較佳為上述錐形部所具有之上述一組側面分別沿著上述拉片之上述旋動方向同步地傾斜。
較佳為上述拉片包括連接一組上述延伸棒部間之連結棒部,該連結棒部係由上述拉片安裝柱至少局部地包圍並於上述拉片安裝柱與上述滑件本體之間旋轉自如地保持。
較佳為配置於上述滑件本體上之上述拉片安裝柱具有於自滑件本體離開之方向上變化之寬度,藉此,上述拉片卡扣於滑件本體上。
本發明之拉鏈係包括上述之任一種拉鏈滑件之拉鏈。
根據本發明,可確保利用簡單之構成之拉鏈滑件來限制拉片之自由移動之功能。
10‧‧‧滑件本體
10a‧‧‧鏈齒導引路徑
15‧‧‧下翼板
15a、15b‧‧‧下凸緣
16‧‧‧上翼板
16a、16b‧‧‧上凸緣
17‧‧‧連結柱
20‧‧‧拉片安裝柱
21‧‧‧後錐形部
21p‧‧‧右傾斜面
21q‧‧‧左傾斜面
22‧‧‧中間平行部
22p‧‧‧右側面
22q‧‧‧左側面
23‧‧‧前錐形部
23p‧‧‧右傾斜面
23q‧‧‧左傾斜面
24‧‧‧長條錐形部
24p‧‧‧右傾斜面
24q‧‧‧左傾斜面
25a‧‧‧基部
25b‧‧‧主體部
25c‧‧‧前端部
25m‧‧‧前端部
26‧‧‧限制部
27‧‧‧緣
28‧‧‧緣
29‧‧‧定位錐形部
50‧‧‧拉片
51‧‧‧棒部
51a~51e‧‧‧棒部
55‧‧‧基端
56‧‧‧自由端
60‧‧‧握持部
62‧‧‧槽部
62a、62b‧‧‧壁部
70‧‧‧拉片安裝柱
71‧‧‧左錐形部
71p‧‧‧前傾斜面
71q‧‧‧後傾斜面
72‧‧‧拉片保持中間部
72a‧‧‧錐形面
73‧‧‧右錐形部
73p‧‧‧前傾斜面
73q‧‧‧後傾斜面
100‧‧‧拉鏈滑件
A‧‧‧位置
AX‧‧‧旋轉軸
B‧‧‧位置
CL‧‧‧中心線
CL2‧‧‧中心線
H21a‧‧‧定位錐形部29之上下寬度
H21b‧‧‧後錐形部21之上下寬度
H21c‧‧‧中間平行部22之上下寬度
L21‧‧‧後錐形部21之前後長度(長條錐形部24之前後長度)
L22‧‧‧中間平行部22之前後長度
L23‧‧‧前錐形部23之前後長度
L26‧‧‧限制部26之前後長度
SP1‧‧‧空間
SP2‧‧‧空間
SP3‧‧‧空間
W20a‧‧‧寬度
W20b‧‧‧寬度
W20c‧‧‧長條錐形部24之最大寬度
W21a‧‧‧定位錐形部29之最小左右寬度
W21b‧‧‧後錐形部21之最小寬度
W21c‧‧‧中間平行部22之左右寬度
W26‧‧‧限制部26之寬度
W51‧‧‧拉片50之夾入寬度
W62‧‧‧槽寬度
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滑件之概略立體圖。
圖2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滑件之概略側視圖。
圖3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滑件之概略俯視圖。
圖4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滑件之概略側視圖,且表示拉片之姿勢變化。
圖5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滑件之概略局部俯視圖,且模式性地表示拉片之姿勢變化。
圖6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拉鏈滑件之概略俯視圖。
圖7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拉鏈滑件之概略立體圖。
圖8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拉鏈滑件之概略俯視圖。
圖9係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拉鏈滑件之概略後側面部分模式圖,且表示拉片被卡扣之狀態。
圖10係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拉鏈滑件之滑件本體之概略側視圖。
圖11係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之拉鏈滑件,(a)表示拉片為倒伏狀態之拉鏈滑件之滑件本體之概略俯視圖,圖11(b)表示剖面觀察倒立狀態之拉片之拉鏈滑件之滑件本體之概略俯視圖。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各實施形態並非各自獨立,毋庸贅言,只要為本領域之技術人員便可適當組合,亦可掌握該組合之協同效應。實施形態間之重複說明原則上予以省略。參照圖式係以發明說明為主要目的,因而適當簡化。
以下,於參照各圖進行說明時,以插著於左右一對鏈帶之狀態之拉鏈滑件之移動方向為基準,將使拉鏈鏈齒嚙合之方向設為「前」,將解除拉鏈鏈齒之嚙合之方向設為「後」。再者,所謂鏈帶係
指如於本技術領域中周知般在鏈布之側緣固定有拉鏈鏈齒者。又,拉鏈鏈齒係如於本技術領域中周知般包含連續之環扣(coil)、金屬或樹脂鏈齒之排等之用語。
進而,以藉由拉鏈滑件而開閉之左右一對鏈帶為基準,使用「左」、「右」之用語。根據該說明而掌握之左右方向係於圖1所示之情形時,與安裝於拉鏈滑件之拉片安裝柱之拉片之旋轉軸AX一致,於圖11所示之情形時,與拉片之旋轉軸AX存在正交關係。再者,根據上述之說明而掌握之前後方向係與圖1所示之情形之旋轉軸AX存在正交關係,於圖11所示之情形時與拉片之旋轉軸AX一致。
進而,以連結拉鏈滑件之上下翼板之連結柱之延伸方向為基準而使用「上」、「下」之用語。根據該說明而掌握之上下方向係與圖1及圖11所示之情形之旋轉軸AX存在正交關係。
以上,為了容易理解地說明本發明而定義有前後、左右、上下,但只要以圖式為參考,則例如於圖3中之紙面上自拉鏈滑件進行觀察,紙面上側成為前且下側成為後。又,於該紙面上自拉鏈滑件進行觀察,左側成為左且右側成為右。於圖2中之紙面上,自拉鏈滑件進行觀察,紙面上側成為上且下側成為下。再者,各方向係以鏈帶之一部分為基準進行說明,但只要為本領域之技術人員,則根據拉鏈滑件容易想像鏈帶之位置關係,故而未必進行圖示。
參照圖1至圖5對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係拉鏈滑件之概略立體圖。圖2係拉鏈滑件之概略側視圖。圖3係拉鏈滑件之概略俯視圖。圖4係拉鏈滑件之概略側視圖,且表示拉片之姿勢變化。圖5係拉鏈滑件之概略局部俯視圖,且模式性地表示拉片之姿勢變化。
如圖1及圖2所示,拉鏈滑件100包括滑件本體10、拉片安裝柱20及拉片50。滑件本體10係一對上翼板16及下翼板15經由連結柱17連結
而成者。於本例中,於上翼板16上而非下翼板15上一體地設置有拉片安裝柱20。於下翼板15之左右側部,設置有朝上翼板16突出之下凸緣15a、15b。於上翼板16之左右側部,設置有朝下翼板15突出之上凸緣16a、16b。左側下凸緣15a與左側上凸緣16a相互對向配置。右側下凸緣15b與右側上凸緣16b相互對向配置。
滑件本體10包括Y字形之鏈齒導引路徑10a,該鏈齒導引路徑10a係於下翼板15與上翼板16之間自滑件本體10之後端向前端延伸,藉由連結柱17而分支。鏈齒導引路徑10a係由下翼板15之上表面、上翼板16之下表面、及連結柱17之側面所區劃之拉鏈鏈齒之移動空間。鏈齒導引路徑10a亦由下翼板15之下凸緣15a、15b之內側面及上翼板16之上凸緣16a、16b之內側面區劃。鏈齒導引路徑10a包括2個導入口及1個嚙合口。2個導入口位於滑件本體10之前端,並配置於連結柱17之左右。1個嚙合口配置於滑件本體10之後端。
如圖1所示,於固定在滑件本體10之上翼板16上之拉片安裝柱20安裝有拉片50。拉片50為長條體,且包含例示為銅、鐵、鋁等之金屬線,上述長條體包括:基部55,其於滑件本體10之上翼板16上成為拉片50之旋動之中心;及自由端56,其位於基部55之另一端。例如,藉由將特定長度之金屬線彎折成矩形狀,而構成矩形環狀之拉片50。拉片50之構成材料並不限定於金屬,亦可為可彈性變形之其他材料,又,亦可為可彈性變形之複合材料。
如圖1所示,拉片50包括自線材之右端至左端連續且以如下之方式命名之棒部51a~51e。再者,棒部之通稱只是一例,例如亦可將棒部51a~51e依序稱為第1至第5棒部。
右端棒部51a係形成拉片50之構成線材之右端,且於左右方向直線地延伸。右長條棒部51b係自右端棒部51a與自身之間之彎折端向拉片安裝柱20直線地延伸。左端棒部51e係形成拉片50之構成線材之左
端,且於左右方向直線地延伸。左長條棒部51d係自左端棒部51e與自身之間之彎折端向拉片安裝柱20直線地延伸。軸棒部51c係將拉片安裝柱20側之右長條棒部51b及左長條棒部51d之各端部彼此連結,且於左右方向直線地延伸。拉片50係藉由利用任意之成形裝置等成形線材而製造。就連結右長條棒部51b及左長條棒部51d間之觀點而言,亦可將軸棒部51c稱為連結棒部。
右長條棒部51b、左長條棒部51d係平行地對向配置。右端棒部51a、左端棒部51e係並排地接近配置,右端棒部51a之前端位於靠左端棒部51e之彎折端,左端棒部51e之前端位於靠右端棒部51a之彎折端。左端棒部51e與軸棒部51c係平行地對向配置。關於右端棒部51a與軸棒部51c之關係亦相同。如上所述,拉片50係自線材右端之右端棒部51a至線材左端之左端棒部51e呈環狀折彎之1根金屬線材。於拉片50以軸棒部51c為旋轉軸進行旋動而拉片50自身之輪廓形狀彈性地變化之過程中,右端棒部51a與左端棒部51e可分別朝分離之方向位移,又,右長條棒部51b與左長條棒部51d可分別朝分離之方向彈性地位移。即,拉片50構成為其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之棒部間隔可變動。
如圖2所示,拉片安裝柱20具有將懸臂樑之前端向上翼板16壓倒之形狀。拉片安裝柱20包括自後方朝前方連結之基部25a、主體部25b、及前端部25c。基部25a係連結於上翼板16。主體部25b係於上翼板16上隔開空間SP1、SP2配置。前端部25c係於上翼板16上隔開空間SP3配置。前端部25c包括以封閉空間SP2之方式朝上翼板16側下降之前端部25m。於由主體部25b與前端部25c規定之空間SP2中配置有拉片50之棒部51c,且允許棒部51c之旋動。藉由拉片安裝柱20而安裝於上翼板16上之拉片50之旋動範圍係藉由拉片50之右長條棒部51b與左長條棒部51d碰撞到上翼板16之上表面,而得以阻止其更進一步之順時針或逆時針之旋動。再者,滿足空間SP1之上下間隔<空間SP3之
上下間隔<空間SP2之上下間隔。
參照圖3進一步說明。如圖3所示,拉片安裝柱20自後方至前方依序包括後錐形部(錐形部)21、中間平行部(中繼部)22、及前錐形部(錐形部)23。於拉片50之旋動過程中,拉片50處於自左右夾持後錐形部21、中間平行部22、及前錐形部23之狀態,且藉由後錐形部21、中間平行部22、及前錐形部23而適當地引導拉片50之旋動。
再者,於拉片50倒伏於上翼板16上時,拉片50無需夾入後錐形部21或前錐形部23。然而,藉由於拉片50之倒伏狀態下亦保持拉片50之後錐形部21或前錐形部23之夾入,可有效地抑制拉片50之擺動。
後錐形部21係以左右寬度自前方朝後方變窄之方式構成,且使左右側面以間隔自前方朝後方逐漸變窄之方式同步地賦予傾斜,顯然,包括沿著前後方向對稱地同步地傾斜之一組右傾斜面21p與左傾斜面21q(一組側面)。該等左右之傾斜面21p、21q係以圖3之二點鏈線所示之中心線CL為基準存在鏡像之關係。前錐形部23亦與後錐形部21同樣地構成,使其左右側面以間隔自後方朝前方逐漸變窄之方式同步地賦予傾斜,顯然,包括沿著前後方向對稱地同步地傾斜之一組右傾斜面23p與左傾斜面23q。該等左右之傾斜面23q、23q係以中心線CL為基準存在鏡像之關係。再者,中心線CL係於左右中央朝前後方向延伸之假想線。另一方面,中間平行部22係於上翼板16上位於後錐形部21與前錐形部23之間,且其右側面22p與左側面22q係平行地對向配置,各面之左右間隔於前後方向為固定。
後錐形部21之左右之傾斜面21p、21q係自後方倒伏狀態之拉片50側向倒立狀態之拉片50側逐漸變寬。就其他觀點而言,後錐形部21之左右之傾斜面21p、21q係沿著拉鏈滑件(100)之移動方向傾斜,且沿著以基部55為中心旋動之拉片50之旋動方向傾斜。再者,拉片50之旋動方向係拉片50於上翼板16上繞保持拉片50之旋轉軸之拉片安裝柱
20進行旋動之方向。關於前錐形部23亦可同樣地進行說明,其左右之傾斜面23p、23q係自前方倒伏狀態之拉片50側朝倒立狀態之拉片50側逐漸變寬。
後錐形部21之寬度係自後方朝前方逐漸增加,且自寬度W20a向寬度W20b變成寬幅。中間平行部22之寬度於前後方向為固定寬度W20b。前錐形部23之寬度係自後方朝前方逐漸減小,且自寬度W20b向寬度W20a變成窄幅。如此,拉片安裝柱20具有後端寬度W20a、中間寬度W20b、及前端寬度W20a,且於後端與前端之間具有左右寬度之最大值。後錐形部21之左右側面係一面自後方朝前方擴寬間隔,一面直線地傾斜。前錐形部23之左右側面係一面自後方朝前方縮小間隔,一面直線地傾斜。
如圖3所示,滿足中間平行部22之前後長度L22<後錐形部21之前後長度L21<前錐形部23之前後長度L23。藉由使前後長度L22為最小,可使遍及後錐形部21及前錐形部23間之拉片50之姿勢變化順利化。藉由設為前後長度L21<前後長度L23,可使於自後方使拉片50倒立之情形與自前方使拉片50倒立之情形之間拉片50之上提感覺不同。
由圖3可掌握,拉片50係於自倒伏狀態向倒立狀態推移之過程中,一面擴寬自左右夾入拉片安裝柱20之右長條棒部51b與左長條棒部51d間之間隔,一面於拉片安裝柱20之左右側部進行滑動同時倒立。拉片安裝柱20之左右寬度係自拉片安裝柱20之後端朝前後中央或自前端朝前後中央擴大,故而於使拉片50倒立之過程中拉片50彈性變形,拉片50之右長條棒部51b與左長條棒部51d間之間隔W51亦擴大。再者,拉片50係若自人等之握持釋放,則藉由其彈性恢復力而被向後方導引至錐形部21之左右之傾斜面21p、21q,同時,詳細而言,一面於該等傾斜面上滑動一面倒伏,或被向前方導引至錐形部23之左右之
傾斜面23p、23q,同時,一面於該等傾斜面上滑動一面倒伏,自倒立狀態自動恢復為倒伏狀態。以下,有將右長條棒部51b與左長條棒部51d之組簡稱為拉片50之「夾入部」之情形,且有將一組右長條棒部51b與左長條棒部51d之間隔W51稱為拉片50之「夾入間隔」之情形。如圖3所示,於拉片50向後方倒伏時,拉片50之夾入間隔W51窄於拉片安裝柱20之最大寬度W20b。
參照圖4及圖5對拉片50之姿勢變化之過程進行詳細說明。於拉片50自圖4所示之A位置向B位置進行旋動時,拉片50係一面於拉片安裝柱20之左右側部進行滑動一面倒立,於該過程中上述之夾入間隔擴大。如圖5模式性所示,拉片50之右長條棒部51b與左長條棒部51d之移動軌跡成為沿著拉片安裝柱20之左右側部之輪廓者。再者,以下有將右長條棒部51b及左長條棒部51d稱為延伸棒部之情形。
如圖4及圖5所示,於拉片50位於A位置時,朝後方倒伏之拉片50處於進行倒立之過程。於使拉片50倒立之過程中,拉片50之一組延伸棒部51b、51d於後錐形部21之左右側部進行滑動,由後錐形部21之左右側部向左右方向外側推壓,藉此,拉片50之夾入寬度W51向左右方向外側擴寬。
如圖5所示,於拉片50自A位置朝B位置進行旋動之過程中,一組延伸棒部51b、51d越過後錐形部21與中間平行部22間之緣27,藉此,拉片50之夾入寬度W51與拉片安裝柱20之最大寬度20b一致。於此狀態時,拉片50處於在上翼板16上大致直立之狀態。於拉片50自該狀態朝B位置進行旋動之過程中,一組延伸棒部51b、51d越過中間平行部22與前錐形部23間之緣28,其後,對應於拉片50之彈性恢復力而上述之寬度W51自然地變窄。對應於拉片50之彈性恢復力,一組延伸棒部51b、51d於前錐形部23之左右側部自後方朝前方進行滑動,拉片50之夾入寬度W51於左右方向變窄,且不會因拉片安裝柱20而向左右擴寬
/或適當地例如返回至較少地擴寬之初始值。
於將拉片50自人等之握持釋放時,若拉片50之夾入部夾持後錐形部21,則拉片50向後方倒伏。於將拉片50自人等之握持釋放時,若拉片50之夾入部夾持中間平行部22,則拉片50根據慣性力而朝前方或後方倒伏。於將拉片50自人等之握持釋放時,若拉片50之夾入部夾持前錐形部23,則拉片50朝前方倒伏。再者,亦可藉由機械手、機械等握持拉片50。亦可藉由磁力等之運用,而不與拉片50接觸地控制拉片50之姿勢。
由上述之說明而明確,於本實施形態中,拉片安裝柱20包括2個後錐形部21及前錐形部23,藉此,對應於拉片50之倒立,拉片50之右長條棒部51b、左長條棒部51d間之間隔W51擴寬。藉此,可一面維持自由滑件之簡單之構成,一面確保限制拉片之自由移動之功能。若將拉片50自人等之握持釋放,則根據拉片50自身之彈性恢復力,拉片50自動地自倒立狀態向倒伏狀態推移。
根據本構成,例如,無需於拉片50與上翼板16設置用以將拉片50位置固定於上翼板16之嵌合結構,即,可避免拉鏈滑件之構成之複雜化。需要對滑件本體10之成形模具進行變更,但拉片50自身可運用現有者。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拉鏈滑件100之後側視圖與下述之第4實施形態之圖9大致相同,但就如下之方面而言有所不同,即:未設置有圖9之定位錐形部29,作為代替而後錐形部21朝上翼板16側進一步延長。
參照圖6對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6係拉鏈滑件之概略俯視圖。由圖6可理解,於本實施形態中,未設置有複數個錐形部而設置單一之錐形部。即便於此種情形時亦可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效
果。藉由如本實施形態般充分地確保錐形部之前後長度,可將拉片之倒伏方向限制為特定方向。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僅允許拉片50之後方倒伏,而禁止拉片50之前方倒伏。
如圖6所示,長條錐形部24係構成為自前方朝後方自左右變為窄幅之錐形狀,且為了自前方朝後方間隔逐漸變窄而使其左右側面賦予傾斜,顯然,包括沿著前後方向對稱地同步傾斜之右傾斜面24p與左傾斜面24q。該等左右之傾斜面24p、24q係以圖6之二點鏈線所示之中心線CL為基準存在鏡像之關係。長條錐形部24之左右寬度係自後方朝前方緩慢地擴大,自寬度W20a緩慢地變為寬幅至寬度W20b為止。於長條錐形部24之前端,連結有限制拉片50向更前方倒伏之限制部26。限制部26為自拉片安裝柱20向前方突出之凸部,限制部26之寬度W26較長條錐形部24之最大寬度W20c寬,藉此,拉片50之向更前方之倒伏得以限制。如圖6所示,滿足長條錐形部24之前後長度L21>限制部26之前後長度L26。前後長度L21占拉片安裝柱20之前後長度之大部分。
藉由設為此種構成,於藉由人等之握持而使拉片50自倒伏狀態倒立時,無論於拉片50之旋動方向上拉片50位於哪個位置,當將拉片50自人等之握持釋放時,拉片50向後方倒伏。如本實施形態般將拉片50之倒伏方向設為後方,藉此,與拉片50之倒伏方向為前方之情形相比,可提高拉鏈滑件100之使用方便性。再者,本實施形態之拉片50之倒伏自動恢復之原理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依賴於拉片50之長條錐形部24之夾入與拉片50之旋動方向上之長條錐形部24之左右寬度之變化。
參照圖7及圖8對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7係拉鏈滑件之概略立體圖。圖8係拉鏈滑件之概略俯視圖。由圖7及圖8可理解,於本實
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於拉片50之自由端安裝握持部60。此種情形時,作為拉片50之前端之金屬線材之兩端由握持部60固定,但可藉由適當地選定拉片50之材質並適當地確保右長條棒部51b與左長條棒部51d之長度,而充分地確保拉片50之彈性變形。又,根據該構成,無需極端地阻礙拉片50之夾入寬度W51之擴大,便可獲得與上述之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亦可對第2實施形態之拉鏈滑件設置本實施形態之握持部。
如圖7及圖8所示,握持部60包括保持拉片50之自由端之槽部62。槽部62包括隔開固定之槽寬度W62而平行地對向之一組壁部62a、62b。例如,槽部62之槽寬度W62窄於構成拉片50之線材之直徑,藉此,可適當地藉由槽部62夾入固定拉片50。槽部62之槽長度與拉片50之左右寬度大致相等。
如圖8所示,拉片50之自由端成為變窄之構成,拉片50之構成線材以於拉片50之左右寬度之中央各端部鄰接之方式彎折。拉片50之右端棒部51a係隨著自與右長條棒部51b之間之彎折部分延伸而向左端棒部51e側緩慢地接近,其後,向與右長條棒部51b之延伸方向相同方向彎折而成為與左端棒部51e之前端側並列。左端棒部51e係隨著自與左長條棒部51d之間彎折部分延伸而向右端棒部51a側緩慢地接近,其後,向與左長條棒部51d之延伸方向相同方向彎折而成為與右端棒部51a之前端側並列。右端棒部51a、左端棒部51e之前端面係與握持部60之槽部62之底面相對向。
即便將握持部60設置於拉片50之自由端,亦允許拉片50之夾入寬度W51之變動。其原因在於:即便如上所述藉由握持部60限制拉片50之自由端之位置變動,亦藉由線材之材質、長度、進而大小等之調整而不會極端地妨礙接觸於拉片安裝柱20之拉片50之線材部分自身之彈性變形。
於本實施形態中,就與存在拉片50之平面之關係而言,自其上下夾入拉片50。如藉由圖8之虛線箭頭模式性所示,亦可允許拉片50之各端部之左右方向之移動,此情形時,可減少拉片50之夾入寬度W51之擴幅所需之力。典型而言,握持部60包含金屬材料,且握持部60與拉片50間之固定係藉由如下操作而完成,即:於將拉片50之線材之前端收納於槽部62中之狀態下利用一對壁部62a、62b將線材壓緊固定。然而,不應限定於該態樣,例如亦可藉由樹脂、橡膠等彈性材料相對於拉片50一體地射出成形握持部60。又,亦可採用其他材料。
參照圖9對第4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9係拉鏈滑件之概略後側面模式圖,表示拉片被卡扣之狀態。由圖9可理解,於本實施形態中,包括左右間隔自拉片安裝柱20之下朝上擴大之定位錐形部29。定位錐形部29係形成於在拉片50倒伏狀態下可與拉片50之一部分接觸之位置上,藉此,可有效地限制倒伏狀態之拉片50自由地立起。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拉片安裝柱20包括於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之後錐形部21及前錐形部23。沿拉片50之旋動方向依序配置有定位錐形部29、後錐形部21、中間平行部22、及前錐形部23。本實施形態可與上述之第1至第3實施形態中之任一者組合。再者,對拉片50進行定位之具體之態樣為任意,不應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中揭示之拉片安裝柱20之附有錐形之態樣。例如,即便設為如下述第6實施形態中之中繼部72之錐形面72a般包括與金屬線之輪廓形狀一致之傾斜面之基礎亦無問題。
如圖9所示,定位錐形部(定位部/定位機構)29之最小左右寬度W21a、後錐形部21之最小寬度(定位錐形部29之最大寬度)W21b、中間平行部22之左右寬度(後錐形部21之最大寬度)W21c滿足寬度W21a<寬度W21b<寬度W21c之關係。定位錐形部29之上下寬度H21a、後錐形部21之上下寬度H21b、及中間平行部22之上下寬度H21c滿足寬
度H21c<寬度H21a<寬度H21b之關係。
拉片50之夾入寬度W51之初始值大於定位錐形部29之最小左右寬度W21a,且小於後錐形部21之最小寬度(定位錐形部29之最大寬度)W21b。藉此,於拉片50倒伏於上翼板16上時,可抑制因拉片50之自重等而拉片50倒立之情況。如此,於在拉片50倒伏狀態下可與拉片50之一部分接觸之位置上設置沿上下方向寬度變動之錐形部,藉此,可適當地將拉片50卡扣。
較佳為於拉片50倒伏於上翼板16上之狀態下,處於拉片50將定位錐形部29夾入之狀態,且處於如下之狀態:藉由定位錐形部29而使拉片50之右長條棒部51b與左長條棒部51d以向左右外側分離之方式賦能,拉片50之夾入間隔因定位錐形部29而擴寬。藉此,可更佳地抑制拉片50相對於滑件本體10之擺動。
於使倒伏狀態之拉片50倒立之情形時,拉片50之右長條棒部51b與左長條棒部51d係於定位錐形部29之左右側面上進行滑動,於該過程中右長條棒部51b與左長條棒部51d間之間隔W51逐漸擴大。其後,拉片50之右長條棒部51b與左長條棒部51d越過定位錐形部29與後錐形部21間之緣,於後錐形部21之左右側面上進行滑動,於該過程中,右長條棒部51b與左長條棒部51d間之間隔W51進一步逐漸擴大。其後,拉片50之右長條棒部51b與左長條棒部51d係越過後錐形部21與中間平行部22間之緣,於中間平行部22之左右側面上進行滑動。於拉片50之右長條棒部51b與左長條棒部51d在中間平行部22之左右側面上進行滑動時,右長條棒部51b與左長條棒部51d間之間隔不變化。其後,右長條棒部51b與左長條棒部51d係越過中間平行部22與前錐形部23之緣,於前錐形部23之左右側面上進行滑動。於該過程中,右長條棒部51b與左長條棒部51d間之間隔W51逐漸減小。當結束於前錐形部23進行滑動時,拉片50成為倒伏於前方側之狀態。
參照圖10對第5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0係拉鏈滑件之滑件本體之概略側視圖。由圖10可理解,於本實施形態中,使拉片安裝柱20構成作為懸臂樑,使其前端部25c固定於上翼板16,空間SP2完全地封閉。即便於如此般拉片安裝柱20兩端固定於上翼板16之上表面之情形時,亦可獲得與上述之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拉片50為線材,對空間SP2之安裝較容易。
參照圖11對第6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1(a)係拉片為倒伏狀態之拉鏈滑件之滑件本體之概略俯視圖,圖11(b)係剖面觀察倒立狀態之拉片之拉鏈滑件之滑件本體之概略俯視圖。由圖11可理解,為了允許左右方向而非前後方向之拉片50之旋動,亦可對拉片安裝柱20安裝拉片50,此情形時,為了確保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拉片50之自動倒伏恢復,於左右方向上對拉片安裝柱20賦予錐形。即便於此種情形時亦可確保與上述之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
再者,關於拉片50之命名,亦可將上述之右端棒部51a、右長條棒部51b、左端棒部51e、及左長條棒部51d之通稱改變為前端棒部51a、前長條棒部51b、後端棒部51e、及後長條棒部51d來理解本實施形態之揭示內容。於基於上述之第1至第5棒部之理解而掌握拉片50之各部分之情形時,特別是無需實施形態間之各部分之命名變更。
如圖11所示,拉片安裝柱70包括左錐形部(錐形部)71、拉片保持中間部(中繼部)72、及右錐形部(錐形部)73。左錐形部71係以前後寬度自右向左變窄之方式構成,且使其前後側面以間隔自右向左逐漸變窄之方式賦予傾斜,顯然,包括沿左右方向對稱地同步傾斜之一組前傾斜面71p及後傾斜面71q。該等前後之傾斜面71p、71q係以圖11之二點鏈線所示之中心線CL2為基準存在鏡像之關係。再者,中心線CL2
係於拉片安裝柱20之前後中央向左右延伸之假想直線。右錐形部73係以前後寬度自左向右變窄之方式構成,其前後側面以間隔自左向右逐漸變窄之方式賦予傾斜,顯然,包括沿左右方向對稱地同步傾斜之一組前傾斜面73p與後傾斜面73q。
拉片保持中間部72係中繼左錐形部71與右錐形部73之間之拉片50之旋動之部分,為了保持倒立狀態之拉片50,其前側面朝後方呈凹狀凹陷,且其後側面朝前方呈凹狀凹陷。藉此,於拉片50倒立時,其前長條棒部51b與後長條棒部51d收納於上述之各凹部中,拉片50之倒立狀態得以維持。凹部成為自最深之位置朝左右方向具有曲面之錐形面72a,較佳為半球狀。藉此,可適當地收容保持剖面觀察為圓形之線材。再者,於使拉片50向倒伏狀態進行姿勢變化之情形時,以充分之力將立起狀態之拉片50之自由端56向左或右推壓,藉此,使前及後長條棒部自凹部脫離,與上述之實施形態同樣地,一面藉由左或右錐形部進行引導一面使拉片50自動恢復為倒伏於上翼板上之倒伏狀態。
於第1實施形態中對始終使拉片50自動倒伏於上翼板16上之情況進行敍述,但亦如本實施形態般,假定較理想為使拉片50暫時地倒立之情形。如本實施形態般於左右之錐形部間設置可暫時保持拉片之中繼部,藉此,可藉由相對簡單之構成確保拉片之最初之倒立。
若依據上述啟示,則只要為本領域之技術人員便可對各實施形態進行各種變更。申請專利範圍中所添加之符號係用於參考,不應以限定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目的進行參照。構成拉片之線材之各端部進行結合之部位為任意。錐形部之傾斜面只要自一方朝另一方傾斜便可,並不限定於平坦面,亦可為彎曲面。錐形部之左右之傾斜面與拉片之左右之長條棒部較佳為於某個範圍內面接觸,但亦可點接觸。亦可藉由各自分開之線材構成組成拉片之一組延伸棒部。可對除自由滑件以外之任意類型之拉鏈滑件應用本案中揭示之拉片安裝柱之構成,
本案之揭示不應限定於自由滑件。
10‧‧‧滑件本體
10a‧‧‧鏈齒導引路徑
15‧‧‧下翼板
15a、15b‧‧‧下凸緣
16‧‧‧上翼板
16a、16b‧‧‧上凸緣
20‧‧‧拉片安裝柱
50‧‧‧拉片
51‧‧‧棒部
51a~51e‧‧‧棒部
55‧‧‧基端
56‧‧‧自由端
100‧‧‧拉鏈滑件
AX‧‧‧旋轉軸
Claims (9)
- 一種拉鏈滑件,其包括:滑件本體(10),其包括上翼板(16)、下翼板(15)、及連結上述上翼板(16)與上述下翼板(15)間之連結柱(17);拉片安裝柱(20),其設置於上述滑件本體(10)上;以及拉片(50),其藉由上述拉片安裝柱(20)而可相對於上述滑件本體(10)旋動地安裝,且可於上述上翼板(16)或上述下翼板(15)上倒伏及倒立;上述拉片(50)包括至少局部具有彈性之線材,且包含在成為該拉片(50)之上述旋動之中心之基部與就與該基部之關係而言位於另一端之自由端間延伸之一組延伸棒部(51b、51d),上述拉片安裝柱(20)包含一組上述延伸棒部(51b、51d)進行滑動之一組側面(21p、21q、23p、23q、71p、71q、73p、73q),該一組側面(21p、21q、23p、23q、71p、71q、73p、73q)之間隔係為了使自倒伏狀態向立起狀態之姿勢變化過程之上述拉片(50)之一組上述延伸棒部(51b、51d)之間隔擴寬,而自倒伏狀態之上述拉片側向倒立狀態之上述拉片側逐漸變寬。
- 如請求項1之拉鏈滑件,其中一組上述側面(21p、21q、23p、23q、71p、71q、73p、73q)之兩者自倒伏狀態之上述拉片側向倒立狀態之上述拉片側逐漸傾斜。
-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滑件,其中上述拉片安裝柱(20)包括複數個上述錐形部(21、23、71、73),複數個上述錐形部(21、23、71、73)沿著以上述基部為中心之上述拉片之旋動方向配置。
- 如請求項3之拉鏈滑件,其中複數個上述錐形部(21、23、71、 73)包含第1及第2錐形部(21、23、71、73),上述第1錐形部(21、71)係以隨著沿著上述拉片(50)之上述旋動方向自上述第2錐形部(23、73)離開而變成窄幅之方式構成,上述第2錐形部(23、73)係以隨著沿著上述拉片(50)之上述旋動方向自上述第1錐形部(21、71)離開而變成窄幅之方式構成。
- 如請求項4之拉鏈滑件,其中上述拉片安裝柱(20)包含中繼部(22、72),上述中繼部(22、72)係於上述上翼板(16)或上述下翼板(15)上將上述第1錐形部(21、71)及第2錐形部(23、73)間連接,該中繼部(22、72)係由上述拉片(50)之一組上述延伸棒部(51b、51d)所夾入。
- 如請求項3之拉鏈滑件,其中上述錐形部(21、23、71、73)所具有之上述一組側面(21p、21q、23p、23q、71p、71q、73p、73q)分別沿著上述拉片(50)之上述旋動方向同步地傾斜。
- 如請求項1之拉鏈滑件,其中上述拉片(50)包括連接一組上述延伸棒部(51b、51d)間之連結棒部(51c),該連結棒部(51c)係由上述拉片安裝柱(20)至少局部地包圍並於上述拉片安裝柱(20)與上述滑件本體(10)之間旋轉自如地保持。
- 如請求項1之拉鏈滑件,其中配置於上述滑件本體(10)上之上述拉片安裝柱(20)具有於自滑件本體(10)離開之方向上變化之寬度,藉此,上述拉片(50)卡扣於滑件本體(10)上。
- 一種拉鏈,其包括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拉鏈滑件(100)。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2/060767 WO2013157141A1 (ja) | 2012-04-20 | 2012-04-20 | ファスナースライダ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47694A true TW201347694A (zh) | 2013-12-01 |
Family
ID=49383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12726A TW201347694A (zh) | 2012-04-20 | 2013-04-10 | 拉鏈滑件及拉鏈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201347694A (zh) |
WO (1) | WO2013157141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62914B (zh) * | 2018-05-09 | 2019-06-21 | 大陸商濰坊中傳拉鏈配件有限公司 | 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連接套環 |
CN110547552A (zh) * | 2018-05-30 | 2019-12-10 | Ykk株式会社 | 拉链的制造方法、组装机、单元以及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13803B (zh) * | 2015-05-25 | 2020-11-13 | Ykk株式会社 | 拉链的拉头 |
CN106388143B (zh) * | 2016-11-14 | 2023-03-24 | 理想(广东)拉链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弹簧拉头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228142A (en) * | 1939-01-26 | 1941-01-07 | Whitehall Patents Corp | Flat locking slider for fasteners |
JPS5418323Y2 (zh) * | 1972-12-29 | 1979-07-11 | ||
JP3008318U (ja) * | 1994-04-15 | 1995-03-14 | 浮田産業株式会社 | 開閉用つまみ具 |
JP3135346U (ja) * | 2007-06-29 | 2007-09-13 | 由 高橋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およびブーツ |
JP5489181B2 (ja) * | 2009-07-31 | 2014-05-14 | Ykk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
-
2012
- 2012-04-20 WO PCT/JP2012/060767 patent/WO201315714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
- 2013-04-10 TW TW102112726A patent/TW201347694A/zh unknown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62914B (zh) * | 2018-05-09 | 2019-06-21 | 大陸商濰坊中傳拉鏈配件有限公司 | 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連接套環 |
US10561207B2 (en) | 2018-05-09 | 2020-02-18 | Weifang Zhong Chuan Zip Fastener Accessory Co., Ltd. | Zipper slider assembly structure and connecting ring thereof |
CN110547552A (zh) * | 2018-05-30 | 2019-12-10 | Ykk株式会社 | 拉链的制造方法、组装机、单元以及系统 |
CN110547552B (zh) * | 2018-05-30 | 2022-07-29 | Ykk株式会社 | 拉链的制造方法、组装机、单元以及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3157141A1 (ja) | 2013-10-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7030123A1 (ja)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補強ストラップ | |
KR101153549B1 (ko) | 개방 분리 끼움 삽입구가 부착된 은폐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슬라이더 | |
US8453302B2 (en) |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 |
US20130139363A1 (en) | Slide Fastener | |
CN103153113B (zh) | 凸轮锁紧皮带扣 | |
EP1889552B1 (en) | Slide fastener with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 |
EP2853441B1 (en) | Vehicle seat | |
KR101559220B1 (ko) | 개방 분리 끼움 삽입구가 구비된 슬라이드 파스너 | |
US10130131B2 (en) | Controller, band, and band adjust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controller and the band | |
TW201347694A (zh) | 拉鏈滑件及拉鏈 | |
BRPI0504185B1 (pt) | Cursor para fecho corrediço dotado de dispositivo de travamento automático | |
WO2012020499A1 (ja)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
US10588383B2 (en) | Buckle | |
US6804865B2 (en) | Magnetic closure with mutual interlocking system for bags, rucksacks, items of clothing | |
JP3160840U (ja)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 |
KR101339502B1 (ko) | 버클 | |
WO2017063195A1 (zh) | 扣具 | |
JPH0628602B2 (ja) | スライドフアスナ用スライダ | |
TWI616150B (zh) | 繩索鎖定具 | |
US20130097828A1 (en) | Configuration of a Belt Attachment Part | |
US11627783B2 (en) | Lever-controllable magnetic buckle | |
WO2020115894A1 (ja) | バックル用のプラグ及びバックル | |
TWI531331B (zh) | Slider | |
US20130081236A1 (en) | Buckle assembly | |
WO2019116514A1 (ja)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