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90521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390521U CN212390521U CN202021922798.2U CN202021922798U CN212390521U CN 212390521 U CN212390521 U CN 212390521U CN 202021922798 U CN202021922798 U CN 202021922798U CN 212390521 U CN212390521 U CN 2123905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conditioner
- heat exchanger
- air duct
- fan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间隔开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以及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在所述第一风道内;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设在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被构造成蒸发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另一个被构造成冷凝器;底盘,所述底盘设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底盘与壳体可转动地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通过底盘与壳体可转动地相连,有利于使得空调器具有多种出风功能,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已经逐步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电器产品,但是由于空调器安装步骤繁琐,且无法移动,具有便携性的空调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在现有技术中,具有便携性空调器的功能单一,无法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用户体验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空调器,通过底盘与壳体可转动地相连,有利于使得空调器具有多种出风功能,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间隔开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以及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在所述第一风道内;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设在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被构造成蒸发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另一个被构造成冷凝器;底盘,所述底盘设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底盘与壳体可转动地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底盘与壳体可转动地相连,有利于使得空调器具有多种出风功能,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由于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各自独立分开,互不影响,充分利用了空间,使空调器外观小巧精美,携带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盘和所述壳体的一个上设有枢转轴,所述底盘和所述壳体的另一个上设有枢转孔,所述枢转轴可转动地设在所述枢转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连接在所述底盘上;外齿轮,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外齿轮相连;内齿轮,所述内齿轮与所述壳体的底部相连,所述内齿轮形成为环形且环绕所述外齿轮,所述外齿轮与所述内齿轮啮合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在上下方向上间隔排布且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第二风道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侧且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侧且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风机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一风道内以驱动气流由所述第一进风口流向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风机组件为贯流风机组件,且所述第一风机组件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风机组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二风道内以驱动气流由所述第二进风口流向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风机组件为离心风机组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机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方,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内,且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下方,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构成冷媒流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形成为圆柱形。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B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1中C-C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1中D-D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壳体的左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壳体的右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壳体的右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内齿轮与外齿轮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9中E-E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底盘的仰视图;
图14是图11的侧视图;
图15是图14中F-F处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壳体1;第一风道11;第一进风口111;第一出风口112;第二风道12;第二进风口121;第二出风口122;枢转孔123;提手部13;圆角部14;
第一换热器2;第一凹腔21;
第二换热器3;第二凹腔31;
底盘4;枢转轴41;
压缩机5;
驱动电机6;外齿轮61;内齿轮62;
第一风机组件7;
风道件71;隔板711;风道部712;进口713;出口714;气流流道715;翻边部716;安装口717;
第一风机72;贯流风轮721;轴套722;第一电机723;
安装盖73;
第二风机组件8;第二风机81;离心风轮811;第二电机812;蜗壳813;上蜗壳8131;下蜗壳8132;
底盘架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参照图1和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壳体1、第一换热器2、第二换热器3、底盘4和压缩机5。
参照图2-图4所示,壳体1内具有间隔开的第一风道11和第二风道12,壳体1上设有与第一风道11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一出风口112以及与第二风道12连通的第二进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2。其中,第一风道11内设有第一风机72,在第一风机72的驱动下,室内气流可以通过第一进风口111流入第一风道11内,并经过第一出风口112排向室内空间;第二风道12内设有第二风机81,在第二风机81的驱动下,室内气流可以通过第二进风口121流入第二风道12内,并经过第二出风口122排向室内空间。
参照图5和图6所示,第一换热器2设在第一风道11内,第二换热器3设在第二风道12内,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中的一个被构造成蒸发器,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中的另一个被构造成冷凝器,换言之,如图5所示,第一换热器2被构造成蒸发器,第二换热器3被构造成冷凝器;或者,第一换热器2被构造成冷凝器,第二换热器3被构造成蒸发器,底盘4设在壳体1的底部,底盘4与壳体1可转动地相连。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器100还包括压缩机5和节流装置,压缩机5与第一换热器2、第二换热器3和节流装置构成冷媒回路。
例如,参照图5所示,第一换热器2被构造成蒸发器,第二换热器3被构造成冷凝器,具体而言,当压缩机5运行时,第一换热器2可向第一风道11内的气流放冷,第二换热器3可向第二风道12内的气流放热,当壳体1转动至第一出风口112朝向使用者时,由第一出风口112排出的冷风吹向使用者,即为制冷模式,以达到给用户降温的目的;当壳体1转动至第二出风口122朝向使用者时,由第二出风口122排出的热风吹向使用者,即为制热模式,以达到给使用者升温的目的;当压缩机5不运行、第一换热器2与第二换热器3不工作时,即空调器100处于吹风模式,第一出风口112与第二出风口122均有气流排出,流动的气流在空调器100机身周围均有覆盖,从而有利于提高使用者舒适性。
又如,如图1和图5所示,第一换热器2被构造成冷凝器,第二换热器3被构造成蒸发器,具体而言,当压缩机5运行时,第一换热器2可向第一风道11内的气流放热,第二换热器3可向第二风道12内的气流放冷,当将壳体1转动至第一出风口112朝向使用者时,由第一出风口112排出的热风吹向使用者,即为制热模式,以达到给用户升温的目的;当壳体1转动至第二出风口122朝向使用者时,由第二出风口122排出的冷风吹向使用者,即为制冷模式,可以达到降温的目的;当压缩机5不运行,第一换热器2与第二换热器3不工作时,即空调器100处于吹风模式,第一出风口112与第二出风口122均有气流排出,流动的气流在空调器100机身周围均有覆盖,从而有利于提高使用者舒适性。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底盘4与壳体1可转动地相连,有利于使得空调器100具有多种出风功能,从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由于第一风道11和第二风道12各自独立分开,互不影响,充分利用了空间,使空调器100外观小巧精美,携带方便。
例如,参照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进风口111、第一出风口112、第二进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2均设有格栅结构,从而可以保证风量,并且可以避免外界杂物通过第一进风口111、第一出风口112、第二进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2进入壳体1内,有利于保证空调器100工作的可靠性。
可选地,在一些示例中,参照图6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提手部13,提手部13与壳体1可转动地相连。从而用户可以通过握持提手部13以将空调器100移动到所需位置,省力且方便,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15所示,底盘4和壳体1的一个上设有枢转轴41,底盘4和壳体1的另一个上设有枢转孔123,枢转轴41可转动地设在枢转孔123内。其中,可以是如图5所示的底盘4上设有枢转轴41,壳体1上设有枢转孔123,或者也可以是底盘4上设有枢转孔123,壳体1上设有枢转轴41。例如,如图5所示,枢转轴41的中心轴线与枢转孔123的中心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在同一条直线上。由此,在壳体1旋转时,枢转轴41与枢转孔123相互配合可以起到保证壳体1相对底盘4稳定旋转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安装的优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1和图15所示,空调器100还可以包括驱动电机6、外齿轮61和内齿轮62,驱动电机6连接在底盘4上,驱动电机6的输出轴与外齿轮61相连,内齿轮62与壳体1的底部相连,内齿轮62形成为环形且环绕外齿轮61,外齿轮61与内齿轮62啮合配合。其中,驱动电机6工作时,驱动电机6的输出轴带动外齿轮61转动,外齿轮61与内齿轮62啮合配合以带动内齿轮62转动,壳体1固定在内齿轮62上并随着内齿轮62的转动而转动,通过控制驱动电机6的输出轴的转动角度,就可以实现控制壳体1的转动角度。可以理解是,驱动电机6和空调器100的控制装置有信号的传递,从而有利于实现对壳体1的角度的智能化控制。
在一些示例中,参照图12所示,底盘4的中心轴线处设有枢转轴41,内齿轮62形成环形且围绕枢转轴41设置,驱动电机6和外齿轮61位于枢转轴41和内齿轮62之间,内齿轮62的中心轴线与枢转轴41的中心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可选地,壳体1相对底盘4可以360°转动,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壳体1相对底盘4的可转动角度还可以小于360°或大于360°,关于壳体1相对底盘4的可转动角度可以根据空调器100的具体机型调整设计。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驱动电机6为步进电机。可以理解的是,步进电机的性能及结构方面都非常稳定,同时也能够稳定发挥功能,工作的可靠性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风道11和第二风道12在上下方向上间隔排布且第一风道11位于第二风道12的上方。由此,可以达到节省空间、减少空调器100的占地面积的目的,进而方便把空调器100设置到房间的不同位置。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风道11位于第二风道12的正上方。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一风道11还可以位于第二风道12的斜上方,或者,第一风道11和第二风道12还可以在水平方向上间隔开设置,其中,关于第一风道11和第二风道12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根据空调器100的具体机型调整设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6和图7所示,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22位于壳体1相对的两侧。可以理解的是,当空调器100内部第一换热器2与第二换热器3工作时,第一出风口112与第二出风口122其中的一个输出热空气流,另一个输出冷空气流,由此,通过将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22分别设置于壳体1相对的两侧,可以避免空调器100处于制冷或制热模式时,冷空气流与热空气流同时吹向人体,有利于保证制冷或制热效果。
例如,参照图1所示,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22位于壳体1前后两侧,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22还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夹角设置,只要保证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22的送风方向不同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所示,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2位于壳体1的同侧且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排布。例如,第一出风口112位于第二出风口122的前侧,第一进风口111位于第二出风口122的正上方,第一进风口111位于第一出风口112的后侧。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得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二出风口122位于壳体1的同侧且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排布,可以避免从第一出风口112排出的与第一换热器2后的气流,直接通过第一进风口111进入到第一风道11内,有利于保证第一换热器2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其中,当用户正对空调器100的第一出风口112时,靠近用户的胸部的方向为前,远离用户的方向为后,用户的头顶方向为上,用户的脚底方向为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和图7所示,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二进风口121位于壳体1的同侧且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排布。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出风口112位于第二出风口122的前侧,第一出风口112位于第二进风口121的正上方,第二进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2分别位于壳体1的前后两侧。由此,通过使得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二进风口121位于壳体1的同侧且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排布,可以避免从第二出风口122排出的与第二换热器3换热后的气流,直接通过第二进风口121进入到第二风道12内,有利于保证第二换热器3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参照图1所示,在上下方向上,第二出风口122位于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二进风口121之间,从而可使得第二出风口122从空调器100的中部出风,从而保证第二风道12的送风效果,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风机组件7,第一风机组件7设在第一风道11内以驱动气流由第一进风口111流向第一出风口112,第一风机组件7为贯流风机组件,且第一风机组件7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由此,有利于增大第一风道112的送风面积和送风范围。
例如,参照图5所示,第一风机组件7包括风道件71和第一风机72,第一风机72包括贯流风轮721和第一电机723,风道件71具有隔板711和风道部712,风道部712设在隔板711上,风道部712和隔板711共同限定出气流流道715,贯流风轮721设在气流流道715内且贯流风轮721的中心轴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第一电机723包括电机本体和电机轴,电机本体与第一风道11的内顶壁固定相连,电机轴与贯流风轮721的上端相连以带动贯流风轮721转动,贯流风轮721的下端与轴套722可转动地相连,轴套722固定在隔板711的顶壁上。
在一些示例中,参照图5、图8和图9所示,风道部712的顶壁具有安装口717,安装口717与风道部712的气流通道连通,贯流风轮721适于通过安装口717安装到气流通道内,空调器100还包括安装盖73,安装盖73封盖风道部712的安装口717且与风道部712可拆卸相连。具体而言,在将贯流风轮721安装到风道部712内时,首先,将轴套722通过安装口717安装到隔板711上,然后将贯流风轮721自上而下通过安装口717安装气流流道715内,且使得贯流风轮721的下端与轴套722可转动相连,接着将第一电机723的输出轴安装至贯流风轮721上,最后将安装盖73连接到风道部712以封盖安装口717,并将第一电机723固定在安装盖73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换热器2支撑在隔板711上且位于风道部712的一侧,风道部712朝向第一换热器2的侧壁上设有进口713,风道部712的远离第一换热器2的侧壁上设有出口714,出口714与第一出风口112相对设置。当第一电机723工作时,第一电机723的输出轴带动贯流风轮721转动,气流从第一进风口111进入第一风道11,并流经第一换热器2后流向风道部712的进口713,最后依次通过风道部712的出口714、第一出风口112流向室内环境以调节室内温度。由此,可以保证离开第一风道11的气流流动性强,并且无紊流现象出现,还可以保证出风均匀,同时可以使得第一换热器2和第一风道11组件之间的结构紧凑。
在一些示例中,参照图2所示,第一换热器2的横截面形成为外凸的弧形且内侧具有第一凹腔21,贯流风轮72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凹腔21内。其中,贯流风轮72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凹腔21内可以理解为,贯流风轮721的部分位于第一凹腔21内,或者,整个贯流风轮721都位于第一凹腔21内。由此,可使得第一换热器2和贯流风轮721之间的结构紧凑,有利于减少空调器100的空间占用,同时,保证第一换热器2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风道部712的外侧壁上设有翻边部716,翻边部716与第一换热器2的边板相连。由此,有利于保证第一换热器2和风道部712之间的可靠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5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二风机组件8,第二风机组件8设在第二风道12内以驱动气流由第二进风口121流向第二出风口122,第二风机组件8为离心风机组件,第二风机组件8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由此,有利于使得空调器100的结构紧凑,从而减少空调器100的空间占用,并且离心风机的叶轮为后倾式结构,运行时无摩擦,从而可解决空调器100工作噪音过大的问题,且离心风轮811的风量大,有利于提高空调器100的能效。
例如,参照图3和图5所示,第二风机组件8的下端进风,第二风机组件8的径向出风且第二风机组件8的出风端与第二出风口122相对设置,具体地,第二风机组件8包括第二风机81和蜗壳813,蜗壳813包括上蜗壳8131和下蜗壳8132,上蜗壳8131和下蜗壳8132共同限定出安装空间,第二风机81包括离心风轮811和第二电机812,第二电机812与上蜗壳8131相连,第二电机812的第二电机812的输出轴与离心风轮811相连以驱动离心风轮811转动。具体而言,第二电机812带动离心风轮811转动,在离心风轮811的驱动下,气流通过第二进风口121进入第二风道12内,接着流经第二换热器3并向上流入蜗壳813的进风端,最后依次经过蜗壳813的出风端、第二出风口122流向室内以改变室内环境的温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4和图5所示,第二风机组件8位于第二换热器3的上方,第二出风口122位于第二进风口121的上方。例如,第二风机组件8位于第一风机组件7和第二换热器3之间,第二风机组件8的出风端与第二出风口122相对设置,第二出风口122位于第二进风口121的上方且位于壳体1的中部。由此,可使得第二风机组件8、第一风机组件7和第二换热器3在上下方向上排布,布局合理,有利于使得空调器100的结构紧凑。可选地,第二换热器3为双排换热器,第二换热器3垂直水平面设置,且第二换热器3的横截面形成为弧形,从而有利于增大第二换热器3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空调器100的制冷制热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压缩机5,压缩机5位于第二风道12内,且位于第二风机组件8的下方,压缩机5与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构成冷媒流路。由此,通过将压缩机5设置在第二风道12内,进一步地提高了空调器100内的空间利用率,同时,也有利于降低空调器100的重心,增加了空调器100的工作稳定性。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参照图4所示,第二换热器3的横截面形成为外凸的弧形且内侧具有第二凹腔31,压缩机5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凹腔31内。其中,压缩机5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凹腔31内,可以理解为,压缩机5的部分位于第二凹腔31内,或者,整个压缩机5都位于第二凹腔31内。由此,可使得第二换热器3和压缩机5之间的结构紧凑,有利于减少空调器100的空间占用,同时,保证第二换热器3的换热效率。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3所示,壳体1的底部还形成有圆角部14,从而有利于减少壳体1与底盘4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减少壳体1与底盘4之间的摩擦,有利于降低能耗,同时,有利于提高空调器100的外观美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6所示,空调器100的壳体1形成为圆柱形。由此,有利于进一步减少空调器100的空间占用,使空调器100具有更加良好的便携性,同时,由于空调器100的壳体1形成为圆柱形,在壳体1转动时,在用户的视角上空调器100的形状不发生变化,可提高用户的视觉体验。例如,参照图14和图15所示,空调器100还包括底盘架9,底盘架9设置在壳体1的底部,压缩机5和第二换热器3均设置在底盘架9上,内齿轮62与底盘架9固定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间隔开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以及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在所述第一风道内;
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设在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被构造成蒸发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另一个被构造成冷凝器;
底盘,所述底盘设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底盘与壳体可转动地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和所述壳体的一个上设有枢转轴,所述底盘和所述壳体的另一个上设有枢转孔,所述枢转轴可转动地设在所述枢转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连接在所述底盘上;
外齿轮,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外齿轮相连;
内齿轮,所述内齿轮与所述壳体的底部相连,所述内齿轮形成为环形且环绕所述外齿轮,所述外齿轮与所述内齿轮啮合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在上下方向上间隔排布且所述第一风道位于所述第二风道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侧且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同侧且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风机组件,所述第一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一风道内以驱动气流由所述第一进风口流向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风机组件为贯流风机组件,且所述第一风机组件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风机组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设在所述第二风道内以驱动气流由所述第二进风口流向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风机组件为离心风机组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方,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上方。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内,且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下方,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构成冷媒流路。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形成为圆柱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922798.2U CN212390521U (zh) | 2020-09-04 | 2020-09-04 | 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922798.2U CN212390521U (zh) | 2020-09-04 | 2020-09-04 | 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390521U true CN212390521U (zh) | 2021-01-22 |
Family
ID=74254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922798.2U Active CN212390521U (zh) | 2020-09-04 | 2020-09-04 | 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39052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923535A (zh) * | 2021-04-10 | 2021-06-08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
CN114216172A (zh) * | 2020-09-04 | 2022-03-2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
2020
- 2020-09-04 CN CN202021922798.2U patent/CN21239052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16172A (zh) * | 2020-09-04 | 2022-03-2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12923535A (zh) * | 2021-04-10 | 2021-06-08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65847B (zh) |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 |
CN110360655B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EP3410023A1 (en) |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 |
CN212390521U (zh) | 空调器 | |
CN105953395A (zh) | 落地式空调器 | |
CN211041162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
CN111121165A (zh) | 一种可上下送风的旋转式空调器 | |
CN114216172A (zh) | 空调器 | |
CN209926450U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0141623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115183323B (zh) | 空调器 | |
CN212390520U (zh) | 空调器 | |
CN212390517U (zh) | 空调器 | |
CN216346702U (zh) | 空调器 | |
CN217031378U (zh) |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5723644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213514108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1119698U (zh) | 移动式空调 | |
CN210463252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3747011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0441333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9763293U (zh) |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9099509B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 |
CN113310112A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09655458U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