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1708224B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08224B
CN111708224B CN202010611955.6A CN202010611955A CN111708224B CN 111708224 B CN111708224 B CN 111708224B CN 202010611955 A CN202010611955 A CN 202010611955A CN 111708224 B CN111708224 B CN 1117082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ottom plate
backlight module
light source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1195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08224A (zh
Inventor
林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1195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082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08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082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082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082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00Arrangements for 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10/10Image acquisition
    • G06V10/12Details of acquisition arrangemen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G06V10/14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ice performing the acquisition or on the illumination arrangements
    • G06V10/147Details of sensors, e.g. sensor len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18Sensors therefor using electro-optical elements or layers, e.g. electroluminescent sen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包括:壳体、导光板、第一柔性电路板、多个第一光源;导光板、第一光源和第一柔性电路板设置在壳体的底板和侧板形成的容纳空间内;底板包括沿第一方向连接排布的第一底板部、凸起部和第二底板部,第一底板部与导光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底板部与导光板之间的距离;第一光源和至少部分第一柔性电路板在底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底板部;背光模组包括生物识别光源,生物识别光源位于底板背离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且在底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凸起部;第二底板部还设置有第一开口,生物识别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开口射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减小玻璃盖板的长度,有利于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为了实现全面屏或接近全面屏效果,屏下生物特征检测技术应运而生,也就是将生物特征检测单元放在显示屏的下方,通过显示屏发送或发射检测光束实现生物特征检测。以指纹识别技术为例,显示装置通常采用屏下指纹识别技术实现其指纹识别功能;其实现原理是通过将指纹识别传感器设置在显示模组中,利用为指纹识别提供检测光线的光源发射检测光线,部分光线经过指纹反射至指纹识别传感器上,传感器收集信号并经过光电信号转化形成指纹图像。现有技术中,用于为指纹识别提供检测光线的光源具有直下式和侧边式两种设置方式;当光源采用侧边式设置方式时,光源可设置在玻璃盖板的下侧或是显示装置的外壳上;但是如此一来就会导致玻璃盖板的长度较大,不利于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另外手指检测中心距离显示区大概8.5~10.5mm;光线的感应灵敏度与距离成正比,距离较远,感应灵敏度也会下降;而且,为使光线达到指纹识别区,光源需要放置成一定角度,同时光源摆放角度也需要考虑显示面板中的电路板是否会对检测光线形成遮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生物识别光源占用玻璃盖板的长度,从而解决玻璃盖板长度增加问题,有利于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同时提高生物识别光线的有效利用,提升生物识别检测精度。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壳体,包括侧板和底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形成一容纳空间;
导光板,位于所述底板朝向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
多个第一光源,位于所述导光板至少一侧边与所述侧板之间,且所述第一光源的出光方向朝向所述导光板;
第一柔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底板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导光板、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
所述底板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排布的第一底板部、凸起部和第二底板部,所述第一底板部和所述第二底板部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平行,所述凸起部所在平面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相交;所述第一底板部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底板部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光源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底板部;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生物识别光源,所述生物识别光源位于所述底板背离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且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凸起部;所述第二底板部还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生物识别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开口射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第一方面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光电检测单元;
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所述光电检测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外部对象透射的检测光束,并转换接收到的检测光束为相应的电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方面,通过将生物识别光源设置在反组背光模组底板的凸起部,能够有效利用反组背光模组现有的容置空间和底板支撑结构,在尽量不增加背光模组整体厚度的情况下,当显示装置使用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组时,有利于缩小使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的玻璃盖板的长度,从而有利于减小边框;另一方面,将生物识别光源设置在侧入式背光光源靠近生物识别检测区的一侧,能够有效缩短生物识别光源与生物识别检测区的距离,可提升生物识别有效光线的感应强度,进而可以提高生物识别效果;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的生物识别光源设置在第一柔性电路板或主电路板靠近生物识别检测区的一侧,能够避免第一柔性线路板或主电路板对生物识别光线的遮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光线损耗,当生物识别光源传输的为指纹检测光束时,提高了入射至手指的光线强度,当光线被手指反射至指纹识别区域内的传感器时,指纹谷和指纹脊对应的反射光线的强度差异就会增大,从而能够对指纹谷和指纹脊进行更精确的识别。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背光模组的一种AA’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2中背光模组的又一种AA’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2中背光模组的又一种AA’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2中背光模组的又一种AA’截面示意图;
图7为图2中背光模组的又一种AA’截面示意图;
图8为图2中背光模组的又一种AA’截面示意图;
图9为图2中背光模组的又一种AA’截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显示装置的一种CC’截面膜层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为了更好地阐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本发明首先对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光电式指纹识别技术一般包括发光单元(可以为红外发光光源)04’和指纹传感单元05’,显示装置001’包括相对设置的背光模组01’和显示面板02’,显示面板02’位于背光模组01’出光面的一侧,显示面板02’远离背光模组01’的一侧设有玻璃盖板03’,相关技术中,光电式指纹识别技术的设置方式可分为侧边式和直下式,直下式即为红外发光光源04’和指纹传感单元05’均设置在显示装置的正下方,侧边式即为将红外发光光源04’放在玻璃盖板03’正下方的显示面板02’的边缘一侧,而指纹传感单元05’设置在显示装置的正下方(如图1所示),指纹识别检测时,红外发光光源04’发射指纹检测用的红外光,出射至触摸主体06’表面(如手指表面),经过手指指纹的谷和脊反射回来后,被指纹传感单元05’识别,由于指纹的谷和脊的反射的红外光信号不同,则指纹传感单元05’可以接收到不同的指纹信息,最终形成指纹图像。对于此种屏下指纹识别结构,由于红外发光光源04’需要放置在玻璃盖板03’正下方的显示面板02’的边缘一侧,因此玻璃盖板03’的长度需要增加1-1.8mm(如图1中A’区域)用于设置红外发光光源04’,造成显示装置边框较宽,红外发光光源04’还需要放置成一定角度,并且很有可能显示面板02’边缘一侧的柔性线路板07’(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会遮挡部分红外光,影响指纹识别精度。并且由于红外发光光源04’发射的光线传输范围有限,指纹传感单元05’需要设置在能够保证红外发光光源照射到的范围之内,因此指纹传感单元05’设置的区域需要尽量靠近红外发光光源04’,即指纹传感单元05’与显示面板02’的显示区靠近红外发光光源04’一侧的边缘(如图1中的边缘B’)之间的最大距离变小了,因而指纹传感单元05’设置的区域比较局限。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将生物识别光源设置在反组背光模组底板的凸起部,能够有效利用反组背光模组现有的容置空间和底板支撑结构,在尽量不增加背光模组整体厚度的情况下,当显示装置使用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组时,有利于缩小使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的玻璃盖板的长度,从而有利于减小边框和成本耗材;以上是本发明的核心思想,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背光模组的一种AA’截面示意图,请参见图2和图3,该背光模组100为侧入式背光模组。背光模组100包括壳体10,导光板30,多个第一光源40,第一柔性电路板50;其中壳体10包括有侧板102和底板101,底板101和侧板102形成一容纳空间20;导光板30、第一光源40和第一柔性电路板50设置于该容纳空间20内;其中导光板30位于底板101朝向背光模组100出光面的一侧;多个第一光源40位于导光板30至少一侧边与侧板102之间,且第一光源40的出光方向朝向导光板30;第一柔性电路板50设置于底板101靠近导光板30的一侧,第一光源40与第一柔性电路板50第一柔性电路板50电连接;
底板101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排布的第一底板部1011、凸起部1013和第二底板部1012,第一底板部1011和第二底板部1012与背光模组100出光面平行,凸起部1013所在平面与背光模组100出光面相交;第一底板部1011与导光板30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底板部1012与导光板30之间的距离;第一光源40和至少部分第一柔性电路板50在底板10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底板部1011。
该背光模组100还包括生物识别光源60,生物识别光源60位于底板101背离背光模组100出光面的一侧,且在底板101上的正投影位于凸起部1013;第二底板部1012还设置有第一开口70,生物识别光源60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开口70射向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100为侧入式的反组背光模组100,壳体10由底板101和侧板102一体成型并形成一容纳空间20,壳体10作为背光模组100的承载壳体,能够提高背光模组100的制作效率,并且增强背光模组100的结构稳定性。背光模组100的背光光源来自侧入式的多个第一光源40,多个第一光源40位于导光板30至少一侧边与侧板102之间,且第一光源40的出光方向朝向导光板30;侧入式的第一光源40射出的光由导光板30的侧边入射到导光板30内进行混光转化为面光源,经过导光板30的传导然后从导光板30的正面射出。第一柔性电路板50设置于底板101靠近导光板30的一侧,第一光源40与第一柔性电路板50电连接,具体而言,第一光源40与第一柔性电路板50的电连接可以采用表面贴装技术(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SMT);将第一柔性线路板30固定设置于背光模组100的底板101靠近导光板30的表面上,多个第一光源40位于柔性线路板远离底板101的一侧,即反组背光结构,背光的反组有利于背光模组100边框的进一步收缩,从而提高使用该背光模组100的显示装置的屏幕占比。
底板101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排布的第一底板部1011、凸起部1013和第二底板部1012,第一底板部1011和第二底板部1012与背光模组100出光面平行,凸起部1013所在平面与背光模组100出光面相交;第一底板部1011与导光板30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底板部1012与导光板30之间的距离;如此,可以在第一底板部1011和凸起部1013之间形成一个面向背光模组100出光面一侧的凹槽,以及在凸起部1013和第二底板部1012之间形成一个背离背光模组100出光面一侧的凸槽;当第一光源40和至少部分第一柔性电路板50在底板10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底板部1011时;凹槽对第一柔性线路板30和第一光源40的安装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避免在做跌落实验过程中,第一光源40会因为冲击力撞击导光板30,造成第一光源40浮起、死灯或是柔性线路板断裂的风险。进一步可选的,在导光板30靠近第一底板101一侧的凹槽位置处设置一个凸起结构(图中未示意),通过个凸起结构对导光板3030进行限位,同样可以避免在做跌落实验过程中,第一光源40会因为冲击力撞击导光板30,造成第一光源40浮起、死灯或是柔性线路板断裂的风险。
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还包括生物识别光源60,生物识别光源60用于发射可被外界对象感测的检测光束,检测光束能够用于外部对象的生物特征检测。可选地,生物识别光源60可以为能发射不可见光的发光二极管LED,不可见光包括近红外光或者红外光;生物识别光源60位于底板104背离背光模组100出光面的一侧,且在底板101上的正投影位于凸起部1013;第二底板部1012还设置有第一开口70,生物识别光源60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开口70射向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如前面所述,凸起部1013连接第一底板部1011和第二底板部1012,当第一底板部1011与导光板30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底板部1012与导光板30之间的距离时;凸起部1013和第二底板部1012之间形成一个背离背光模组100出光面一侧的凸槽,该凸槽的存在为生物识别光源60提供一个现成的容置空间;通过将生物识别光源60设置在反组背光模组100底板的凸起部1013,能够充分利用凸起部1013与第二底板部1012自然形成的容置空间来放置生物识别光源60,且生物识别光源60在第一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间与部分凸起部1013在第一方向上占用的空间重合,生物识别光源60无需额外占用其他空间,无需为放置生物识别光源60单独增设容纳空间,在尽量不增加背光模组100整体厚度的情况下,当显示装置使用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时,有利于缩小使用该背光模组100的显示装置的玻璃盖板的长度,从而有利于减小边框。而且,利用底板101自身的强度可为生物识别光源60提供稳定的支撑力,无须单独设置支撑装置,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显示装置的制作成本,有利于实现显示装置的低成本制作。此外,生物识别光源60设置在凸起部1013,即位于侧入式第一光源40靠近背光模组100有效出光面的一侧,背光模组100有效出光面的至少部分会复用为生物识别检测区,如此设计,能够有效缩短生物识别光源60与生物识别检测区的距离,可提升检测光束被外部对象感应的强度,进而可以提高生物识别效果;再者,本申请实施例的生物识别光源60设置在第一柔性电路板50靠近生物识别检测区的一侧,能够避免第一柔性电路板50对检测光束的遮挡,降低光线损耗,提高了检测光束的光线强度,外部对象对应的反射光线的强度差异就会增大,提高生物识别的检测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图2和图3仅是示意性画出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相关的背光模组100的结构,可以理解的是,背光模组100的结构不仅限于此,还可以包括其他能够实现背光功能的结构,可选的,背光模组000至少还可以包括反射片、扩散片和增亮片(图中均未标出),反射片位于导光板30靠近底板101的一侧,扩散片位于导光板30远离底板101的一侧,增亮片位于扩散片远离导光板30的一侧,导光板30下方的反射片用于增加背光的利用率,同时防止漏光;导光板30上的扩散片和增亮片等对光起到扩散和收聚作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请继续参见图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侧板102远离底板101一端还包括延伸部1022,延伸部1022与侧板102一体成型,延伸部1022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延伸部1022所在平面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平行。
示例性的,侧板102远离底板101一端还包括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部1022,延伸部1022的设置相当于将壳体10的侧板102往朝向容纳空间20的方向进一步进行了延伸,可以避免背光模组100与显示面板贴合时,壳体10的侧板102的端部碰撞显示面板的玻璃基板边缘造成破片风险。延伸部1022与侧板102一体成型,具体可以利用注塑方式一次成型制作,结构整体性和强度较高,制作工艺较为简单。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请继续参见图3,延伸部1022远离底板101一侧还设有遮光胶带80,遮光胶带80与延伸部1022远离底板10一侧的表面贴合固定并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遮光胶带80向底板10的正投影至少覆盖第一光源40和部分导光板30向底板的正投影。
示例性的,遮光胶带80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遮光胶带80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与第一光源40和至少部分导光板30向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正投影相互交叠。不仅可以起到遮光作用,避免第一光源40位置处的漏光;而且当背光模组100和显示面板组装时,遮光胶带90还可以起到固定背光模组100与显示面板的作用。
在以下的附图中,与图2和图3相同之处的均可参照对图2和图3的描述,仅对各附图中不同之处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图4为图2中背光模组的又一种AA’截面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还包括第二柔性电路板90,生物识别光源60与第二柔性电路板90电联接。
示例性的,生物识别光源60与第二柔性电路板90实现电连接,以实现在第二柔性电路板90控制下提供的电源作用下发光。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柔性电路板90可单独控制,也可与背光模组100中第一柔性电路板50电联接实现集中控制。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请继续参照图4,生物识别光源60固定连接在凸起部1013,至少部分生物识别光源60的出光面朝向背光模组100的出光方向。
示例性的,生物识别光源60可通过表面贴装技术或者打件技术设置在第二柔性电路板90上,通过调整设置至少部分生物识别光源60的出光面朝向背光模组100的出光方向,可有效实现生物识别光源60发射出的检测光束传输至生物识别检测区并被感应。
图5为图2中背光模组的又一种AA’截面示意图,可选地,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0的凸起部1013还设置有第二开口110,生物识别光源60在凸起部1013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开口110内并固定连接在凸起部1013,至少部分生物识别光源60的出光面朝向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
示例性的,通过在背光模组100的凸起部1013设置第二开口110,将生物识别光源60设置在该第二开口110处,不仅可对生物识别光源60提供一定程度的固定限位作用,提升指纹识别光源60的牢固安置效果;还可以对生物识别光源60的尺寸选择提供较大的可选择空间,当生物识别光源60的尺寸较大时,可将其通过第二开口110部分伸入到铁框内部进行小幅度调整;再者可以将生物识别光源60的第二柔性电路板90设置在第一底板部1011和凸起部1013形成的朝向出光面一侧的凹槽内,进而增加生物识别光源60可放置的容纳空间。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请继续参照图5,该背光模组100中的第一柔性电路板50可复用为第二柔性电路板90。
示例性的,生物识别光源60与第二柔性电路板90电连接,以实现在第二柔性电路板90控制下提供的电源作用下发光,由于背光模组100的凸起部1013设置有第二开口110,通过将第一柔性电路板50沿着第一方向延长至凸起部1013,并通过第二开口110实现与生物识别光源的电联接60,如此设计,可进一步节省工艺步骤,提升装置的集成度;并且第一柔性电路板50通过自身的张力和强度对生物识别光源60提供固定作用,结合凸起部1013实现对生物识别光源的固定连接,以提升生物识别光源60的安装稳固性。
图6为图2中背光模组的又一种AA’截面示意图,可选地,如图6所示,凸起部1013所在平面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为A,0<A≤90°。
如果凸起部1013所在平面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为0,也即凸起部1013与第一底板部1011和第二底板部1012平行,不仅无法实现对第一柔性线路板30和第一光源40的安装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而且生物识别光源60设置在凸起部1013背离出光面的一侧,生物识别光源60发射出的光束完全无法达到背光模组出光面一侧的生物识别检测区内,也就无法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正常情况下,背光模组100的凸起部1013在背光模组100出光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背光模组100的有效发光区,该有效发光区的定义是指,当背光模组100与显示面板组合后,在垂直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方向上,该有效发光区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重叠。当生物识别光源60固定在凸起部1013上时,凸起部1013的倾斜角度会影响检测光束的有效利用率,通过调整凸起部1013的倾斜角度可以控制生物识别光源60的发光角度朝向生物识别检测区,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生物识别光源60光效利用率。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6,在垂直于背光模组100出光面的方向上,第一底板部1011所在平面和第二底板部1013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D范围为0.15-0.26mm。
示例性的,当生物识别光源60为红外发光二极管(IR LED)时,一般现有IR LED芯片的尺寸为:0.5mm(长)×0.15mm(宽)×0.1mm(高);如要满足凸起部1013下部对应的空间能够容纳该尺寸的IR LED,需要保证凸起部1013对应处至少部分位置的高度要高于IR LED的高0.1mm,但此种情况下,需要在IR LED的下方另设第二柔性线路板90和/或用于固定的双面胶带,固定用的双面胶的厚度范围一般为0.05mm,第二柔性线路板90的厚度一般在0.08mm,因此,需要的容纳高度至少大于0.15mm。此外,当凸起部1013与第一方向的角度为90°时,此时需要的容纳高度也至少高于IR LED的宽0.15mm;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中,凸起部1013连接第一底板部1011和第二底板部1013,第一底板部1011所在平面和第二底板部1013所在平面均与背光模组100出光面平行,因而,如要满足放置IR LED,第一底板部1011所在平面和第二底板部1013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范围D需要大于等于0.15mm;再者,第二柔性线路板90、IR LED、双面胶带的厚度之和的范围为0.24-0.26mm,因此本实施例设置在垂直于背光模组000的出光面E的方向Z上,第一底板部1011和第二底板部1013之间的距离D范围为0.15-0.26mm,保证了背光模组100的光学膜片的平整的同时,有利于减小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提升背光效果。
图7为图2中背光模组的又一种AA’截面示意图,可选地,如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光阻挡结构120,光阻挡结构120固定连接在第二底板部1012背离背光模组100出光面的一侧,且光阻挡结构120在第二底板部1012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围绕生物识别光源60和第一开口70在第二底板部1012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示例性的,请继续参见图7,当生物识别光源设置在凸起部1013时,其发射出的检测光束至少部分会朝着与第一方向相同的方向传输,这样会造成极大一部分生物识别检测光束能耗损失,降低到达生物识别检测区内的光线强度。当将光阻挡结构120固定连接在第二底板部1012背离背光模组100出光面的一侧,且光阻挡结构120在第二底板部1012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生物识别光源60和第一开口70在第二底板部1012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时,可有效抑制该部分光线的损失,同时可以防止漏光现象。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请继续参照图7,光阻挡结构120远离第二底板部1012的一端到第二底板部1012的垂直高度E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底板部1011所在平面与第二底板1012部所在平面的高度差。
示例性的,请继续参见图7,光阻挡结构120位于第二底板部1012远离背光模组100出光面的一侧,并朝向背离出光面的方向延伸,当光阻挡结构120远离第二底板部1012的一端超出第一底板部1011所在平面时,不仅会增加背光模组100的厚度,而且当背光模组100和显示装置的其他结构组装时,也会带来工艺制作难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请继续参照图7,本发明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中的光阻挡结构120可以为硅胶垫。需要说明的是,光阻挡结构120为硅胶垫只是一种示例性的说明,其他能够达到光阻挡效果的材料也应涵盖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图8为图2中背光模组的又一种AA’截面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地,如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还包括光反射结构130,光阻挡结构120包括远离第二底板部1012的第一端面1201,凸起部1013包括靠近第一底板部1011的第一分界端1013a,光反射结构130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一端面1201与第一分界端1013a之间。
示例性的,请继续参见图8,当生物识别光源60设置在凸起部1013时,其发光面发射出的检测光束至少部分会朝着背离背光模组100出光面的一侧传输,该部分光线不能有效得到利用。当在第一端面1201与第一分界端1013a之间设置光反射结构130时,生物识别光源60朝着背离背光模组100出光面的一侧传输的光线至少部分可以向上反射,并通过第一开口70传输至生物识别检测区内,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漏光,还可提高光利用率。
图9为图2中背光模组的又一种AA’截面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地,如图9所示,光反射结构130还包括子光反射部1301,所述子光反射部1301设置在光阻挡结构120面向生物识别光源60的内表面。
示例性的,请继续参见图9,如上所述,当生物识别光源60设置在凸起部1013时,其发射出的检测光束至少部分会朝着与第一方向相同的方向传输,这样不仅会造成漏光,还会造成极大一部分生物识别检测光束损失。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光阻挡结构120面向生物识别光源60的内表面设置子光反射结构1301,利用光反射结构130和子光反射结构1301形成光循环利用,可以进一步提升光利用率。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也可通过调整子光反射结构1301的倾斜角度,调整被反射的部分光线的出射角度。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有益效果,相同之处可参照上述对显示面板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膜层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0和图11,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001包括: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显示面板200、光电检测单元300;显示面板200位于背光模组100出光面的一侧;光电检测单元300用于接收外部对象反射或透射的检测光束,并转换接收到的检测光束为相应的电信号。
示例性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001,包括显示面板200和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0,其中显示面板200为液晶显示面板,显示面板200位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一侧。图10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001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001,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001,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001,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背光模组1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001还包括光电检测单元300,光电检测单元300位于背光模组100远离显示面板200的一侧,且光电检测单元300与背光模组100的底板101固定连接;光电检测单元300接收外部对象透射的检测光束,并转换接收到的检测光束为相应的电信号。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光电检测单元300与背光模组100的底板101固定连接,背光模组100可在光电检测单元300相应位置处可开设透光孔(图中未示出)用于光线的通过;光电检测单元300通过透光孔接收外部对象反射并透射回的检测光束,并转换接收到的检测光束为相应的电信号。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光电检测单元300也可设置于位于显示面板200的内部或者背光模组100的内部;例如可将光电检测单元300设置在显示面板200的电路阵列基板内,或者在底板101上开设通孔,将光电检测单元300直接设置在该通孔内,如此有利于整个显示装置的进一步减薄。
需要说明的是,光电检测单元300接收外部对象透射的检测光束并获取外部对象的生物特征信息或图像信息,进而能够检测外部对象的生物特征信息、和/或对外部对象进行图像绘制、和/或检测外部对象的空间坐标。例如但不限于:指纹检测,体温检测,心率检测,活体检测等。上述的实施例或变更实施例中,外部对象可以是手指,光电检测单元300能够进行指纹检测和识别。但是本申请对外部对象并不局限,其他的一些变更实施例中,外部对象还可以是脸部,手掌,虹膜,血管等,所述光电检测单元300还可以用于检测外部对象的脸部特征,虹膜特征,掌纹,心率,体温等。
图12为图10中显示装置的一种CC’截面膜层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地,请结合参照图10和图12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和至少部分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NA,非显示区NA包括台阶区SA;
显示装置001还包括主电路板140,至少部分主电路板140弯折到背光模组100远离显示面板200的一侧;主电路板14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401、弯折部1402和第二连接部1403,第一连接部1401和第二连接部1403分别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平行,弯折部1402与背光模组100出光面相交;
示例性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200,显示面板200包括对置设置的阵列基板201和彩膜基板203,以及位于阵列基板201和彩膜基板203之间的液晶层202,沿第一方向,阵列基板201相对于彩膜基板203的延长部包括上述台阶区SA,台阶区SA的作用与本领域中其他现有技术中记载的功能并无明显区别。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主电路板140,主电路板14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401、弯折部1402和第二连接部1403,第一连接部1401和第二连接部1402分别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平行,弯折1402部与背光模组100出光面相交;第一连接部1401的一端与台阶区SA电连接;第二连接部1403位于背光模组100远离显示面板200的一侧并固定连接到底板101上,至少部分第二连接部1403在底板上的正投影覆盖凸起部1013和第一开口70之间的区域。通过将主电路板140的第二连接部1403弯折到背光模组100的底板101背面,并令其在底板101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凸起部1013和第一开口120,不仅能够对生物识别光源60发出的背离显示面板200一侧的检测光束进行阻挡,降低光能损耗;而且当设置有光阻挡结构120和/或光反射结构130时。通过将主电路板140固定在底板101上,能对光阻挡结构120和/或光反射结构130提供支撑作用;增强上述结构设置的牢固性。
需要说明的是,可选的,台阶区SA还包括邻近主电路板140中第一连接部1401一端的集成电路(图中未标示出),集成电路通过COG(chip on glass,即芯片被直接绑定在玻璃上)工艺设置在台阶区上,集成电路例如但不限于为显示驱动电路芯片。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也可将光阻挡结构120和/或光反射结构130直接固定在生物识别光源60和第一开口70对应位置处的主电路板140上,然后再通过主电路板140与底板101的固定连接实现搭接。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也可将生物识别光源60直接固定设置在与底板101的凸起部1013对应位置处的主电路板140上,然后再通过主电路板140与底板101的固定连接实现搭接固定,如此设计,能进一步提升生物识别光源60发出的检测光束的强度和有效获取率,进一步降低工艺难度。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一方面,通过将生物识别光源设置在反组背光模组底板的凸起部,能够有效利用反组背光模组现有的容纳空间和底板支撑结构,在尽量不增加背光模组整体厚度的情况下,当显示装置使用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组时,有利于缩小相关技术中使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的玻璃盖板的长度,从而有利于减小边框;另一方面,将生物识别光源设置在侧入式背光光源靠近指纹识别区的一侧,能够有效缩短指纹识别光源与指纹识别区的距离,可提升生物识别有效光线的感应强度,进而可以提高生物识别效果;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的生物识别光源设置在柔性电路板靠近指纹识别区的一侧,能够避免柔性线路板对生物识别光线的遮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光线损耗,提高了入射至手指的光线强度,当光线被手指反射至指纹识别区域内的传感器时,指纹谷和指纹脊对应的反射光线的强度差异就会增大,从而能够对指纹谷和指纹脊进行更精确的识别。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5)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侧板和底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形成一容纳空间;
导光板,位于所述底板朝向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
多个第一光源,位于所述导光板至少一侧边与所述侧板之间,且所述第一光源的出光方向朝向所述导光板;
第一柔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底板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导光板、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
所述底板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排布的第一底板部、凸起部和第二底板部,所述第一底板部和所述第二底板部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平行,所述凸起部所在平面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相交;所述第一底板部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底板部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光源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底板部;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生物识别光源,所述生物识别光源位于所述底板背离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且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凸起部;所述第二底板部还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生物识别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开口射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
所述凸起部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A,0<A≤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柔性电路板,所述生物识别光源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电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识别光源固定连接在所述凸起部,至少部分所述生物识别光源的出光面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还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生物识别光源在所述凸起部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内并固定连接在所述凸起部,至少部分所述生物识别光源的出光面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复用为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底板部所在平面和所述第二底板部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范围D为0.15-0.26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阻挡结构,所述光阻挡结构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底板部背离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且所述光阻挡结构在所述第二底板部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生物识别光源和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二底板部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阻挡结构远离所述第二底板部的一端到所述第二底板部的垂直高度E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底板部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底板部所在平面的高度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阻挡结构为硅胶垫。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反射结构,所述光阻挡结构包括远离所述第二底板部的第一端面,所述凸起部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底板部的第一分界端,所述光反射结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分界端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反射结构还包括子光反射部,所述子光反射部设置在所述光阻挡结构面向所述生物识别光源的内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远离所述底板一端还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侧板一体成型,所述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所述延伸部所在平面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平行。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底板一侧还设有遮光胶带,所述遮光胶带与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底板一侧的表面贴合固定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所述遮光胶带向所述底板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第一光源和部分所述导光板向所述底板的正投影。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光电检测单元;
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所述光电检测单元用于接收外部对象透射的检测光束,并转换接收到的检测光束为相应的电信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包括台阶区;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主电路板,至少部分所述主电路板弯折到所述背光模组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主电路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弯折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平行,所述弯折部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相交;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台阶区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背光模组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并固定连接到所述底板上,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凸起部和所述第一开口之间的区域。
CN202010611955.6A 2020-06-29 2020-06-29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7082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11955.6A CN111708224B (zh) 2020-06-29 2020-06-29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11955.6A CN111708224B (zh) 2020-06-29 2020-06-29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08224A CN111708224A (zh) 2020-09-25
CN111708224B true CN111708224B (zh) 2022-07-15

Family

ID=72543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11955.6A Active CN111708224B (zh) 2020-06-29 2020-06-29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082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35269B (zh) * 2021-10-08 2023-08-2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900303B (zh) * 2021-10-21 2024-05-10 合肥京东方显示光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387871A (zh) * 2021-11-30 2022-04-22 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25451B (zh) * 2017-04-27 2019-11-0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133613B (zh) * 2017-06-06 2020-06-3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108718A (zh) * 2018-01-05 2018-06-01 敦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屏内光学指纹辨识的薄膜晶体管面板
CN108037620B (zh) * 2018-01-31 2023-09-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电子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安装方法
CN110174723B (zh) * 2019-04-29 2020-05-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08224A (zh) 2020-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61946B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0770746B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708224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8596080B (zh) 指纹识别组件、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WO2020133378A1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0186523A1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036396B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9863507B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9061925B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8540605B (zh) 电子装置
CN110569825B (zh) 显示屏组件及屏下指纹识别电子设备
CN108615005B (zh) 指纹识别组件、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8615004B (zh) 指纹识别组件、显示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0598657B (zh) 屏下光学指纹识别电子设备
CN111801685B (zh) 指纹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2160687U (zh) 一种生物特征检测装置
CN209911987U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801686B (zh) 指纹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0864262U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和指纹特征检测模组
CN210155685U (zh) 生物特征检测系统及其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CN210402398U (zh) 光学检测装置
CN210401727U (zh) 生物特征检测系统及其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CN210573820U (zh) 生物特征检测系统
CN111788576B (zh) 指纹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0155683U (zh) 生物特征检测系统及其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