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49512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249512A CN110249512A CN201880009885.8A CN201880009885A CN110249512A CN 110249512 A CN110249512 A CN 110249512A CN 201880009885 A CN201880009885 A CN 201880009885A CN 110249512 A CN110249512 A CN 1102495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strate
- cover
- motor
- motor body
- up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on from ingress, e.g. water or fing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3—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 B62D5/0406—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including housing for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一种马达,其具有:马达主体,其包含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和具有线圈的定子;控制部,其位于马达主体的上侧,对转子的旋转进行控制;以及罩,其从径向外侧和上侧包围控制部,控制部具有:基板,其沿着与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配置,并且连接有从定子延伸的线圈线;压入配合引脚,其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与基板电导通;以及支承部件,其与马达主体的朝向上侧的第一接触面和罩的朝向下侧的第二接触面接触并被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夹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近年来,正在采用将控制部一体化的机电一体型的马达。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旋转电机(马达),其具有控制基板和罩,该罩收纳控制基板,并且粘接固定于框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401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的构造中,多个部件介于马达主体与罩之间,因此存在罩相对于马达主体的轴向位置容易出现偏差这一问题。因此,例如在罩对与外部设备的连接端子进行支承的情况下等,存在连接端子的轴向位置出现偏差从而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变得不稳定等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提高了收纳控制部的罩的轴向上的位置精度的马达。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具有:马达主体,其包含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和具有线圈的定子;控制部,其位于所述马达主体的上侧,对所述转子的旋转进行控制;以及罩,其从径向外侧和上侧包围所述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具有:基板,其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配置,并且连接有从所述定子延伸的线圈线;压入配合引脚,其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基板电导通;以及支承部件,其与所述马达主体的朝向上侧的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罩的朝向下侧的第二接触面接触并被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夹着。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了提高了收纳控制部的罩的轴向上的位置精度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通过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中心轴线的剖视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中的马达主体的俯视图。
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控制部的立体图。
图5是图1的区域V的放大图。
图6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中的马达主体与罩的边界部分的外观图。
图7是通过变形例的马达的中心轴线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中的比例尺、数量等不同。
另外,在附图中,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垂直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是图1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这双方垂直的方向。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侧(+Z侧、一侧)称为“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侧(-Z侧、另一侧)称为“下侧”。另外,“上侧”和“下侧”仅是用于说明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另外,除非另有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着中心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俯视”是指沿轴向观察时的状态。
(马达)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剖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中的马达主体3的俯视图。图3是马达1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1所示,马达1具有马达主体3、控制部5以及罩90。马达主体3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20。控制部5位于马达主体3的上侧。控制部5对转子20的旋转进行控制。罩90从径向外侧和上侧包围控制部5。
<马达主体>
马达主体3具有马达壳体11、转子20、定子30、上侧轴承24、下侧轴承25、传感器磁铁63、轴承保持架(散热器)40、盖体70以及散热脂(散热材料)G,其中,该转子20具有轴21。
[马达壳体]
马达壳体11呈在上侧(+Z侧)开口的筒状。马达壳体11收纳马达主体3的各部件。
马达壳体11具有第一筒状部14、第一底部13以及下侧轴承保持部18。第一筒状部14呈筒状,包围定子30的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筒状部14例如呈圆筒状。第一筒状部14在上端嵌入有在轴承保持架40的周缘设置的台阶部40b。在第一筒状部14的内侧面上固定有定子30。
第一底部13设置于第一筒状部14的下侧(-Z侧)的端部。在第一底部13上设置有沿轴向(Z轴方向)贯通第一底部13的输出轴孔部13a。下侧轴承保持部18设置在第一底部13的上侧(+Z侧)的面上。下侧轴承保持部18保持下侧轴承25。
[转子]
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2以及转子磁铁23。轴21以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轴21被下侧轴承25和上侧轴承24支承为能够绕着中心轴线J旋转。轴21的下侧(-Z侧)的端部经由输出轴孔部13a而突出到马达壳体11的外部。在轴21的下侧的端部例如压入有用于与输出对象连接的联接器(省略图示)。在轴21的上端面21a上设置有孔。轴21的孔与安装部件62嵌合。安装部件62是沿轴向延伸的棒状部件。
转子铁芯22固定于轴21。转子铁芯22在周向上包围轴21。转子磁铁23固定于转子铁芯22。更详细地说,转子磁铁23固定于转子铁芯22的沿着周向的外侧面。转子铁芯22和转子磁铁23与轴21一同旋转。
[定子]
定子30包围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绕线架32以及线圈33。绕线架32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构成。绕线架32覆盖定子铁芯31的至少一部分。在马达1驱动时,线圈33对定子铁芯31进行励磁。线圈33是通过卷绕线圈线33a而构成的。线圈线33a隔着绕线架32而卷绕于定子。线圈线33a的端部被向上侧引出。被引出的线圈线33a贯通轴承保持架40,延伸至后述的第一基板66的上侧而与第一基板66连接。
[上侧轴承和下侧轴承]
上侧轴承24将轴21的上端部支承为可旋转。上侧轴承24位于定子30的上侧(+Z侧)。上侧轴承24被轴承保持架40保持。
下侧轴承25将轴21的下端部支承为可旋转。下侧轴承25位于定子30的下侧(-Z侧)。下侧轴承25被马达壳体11的下侧轴承保持部18保持。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轴承24和下侧轴承25是球轴承。但是,上侧轴承24和下侧轴承25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轴承。
[传感器磁铁]
传感器磁铁63在轴21的上侧经由安装部件62而固定于轴21。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磁铁63呈圆环状。传感器磁铁63与固定于轴21的安装部件62的外周面嵌合。传感器磁铁63与轴21一同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进行旋转。另外,传感器磁铁63的形状和安装构造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例如,传感器磁铁63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等而直接安装于轴21的前端。
[轴承保持架]
轴承保持架40位于定子30的上侧(+Z侧)。轴承保持架40保持上侧轴承24。轴承保持架40的俯视(从XY面观察)时的形状例如是与中心轴线J同心的圆形形状。轴承保持架40是金属制的。轴承保持架40被夹在马达壳体11与罩90之间。
在轴承保持架40上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45。俯视时,贯通孔45位于轴承保持架40的大致中央。轴21的上端部和传感器磁铁63配置于贯通孔45的内侧。
在贯通孔45的内周面上设置有朝下台阶面45a、朝上台阶面45b、下侧内周面45c、中间内周面45d以及上侧内周面45e。
朝下台阶面45a是朝向下侧的台阶面。朝下台阶面45a位于靠近贯通孔45的下侧的位置。朝上台阶面45b是朝向上侧的台阶面。朝上台阶面45b位于靠近贯通孔45的上侧的位置。下侧内周面45c位于比朝下台阶面45a靠下侧的位置。中间内周面45d位于朝下台阶面45a与朝上台阶面45b之间。上侧内周面45e位于比朝上台阶面45b靠上侧的位置。沿轴向观察时,下侧内周面45c、中间内周面45d以及上侧内周面45e为同心的圆形形状。另外,下侧内周面45c和上侧内周面45e的内径大于中间内周面45d的直径。
贯通孔45在比朝下台阶面45a靠下侧的区域(由下侧内周面45c包围的区域)内收纳上侧轴承24。贯通孔45在朝下台阶面45a与朝上台阶面45b之间的区域(由中间内周面45d包围的区域)内收纳传感器磁铁63。另外,贯通孔45在比朝上台阶面45b靠上侧的区域(由上侧内周面45e包围的区域)内收纳盖体70。
上侧轴承24的外圈的上表面隔着波形垫圈46与朝下台阶面45a接触。另外,下侧内周面45c与上侧轴承24的外圈嵌合。通过设置朝下台阶面45a,能够容易地将上侧轴承24相对于轴承保持架40定位。另外,通过使波形垫圈46介于朝下台阶面45a与上侧轴承24的外圈之间,能够对上侧轴承24赋予预压。
轴承保持架40具有第一上表面40a、第二上表面(密封面)3a以及第三上表面(第一接触面)3b。即,马达主体3具有第一上表面40a、第二上表面3a以及第三上表面3b。第一上表面40a、第二上表面3a以及第三上表面3b是朝向上侧的面。
收纳凹部41在上侧开口。在收纳凹部41内插入有间隔件80。间隔件80具有沿着收纳凹部41内侧面的侧壁部81、沿着收纳凹部41的底面的底壁部82、以及位于侧壁部81的上端的凸缘部83。间隔件80由绝缘材料构成。
如图2所示,在第一上表面40a上设置有四个凸部40d。四个凸部40d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轴承保持架40在凸部40d的上表面(第四上表面)40c处与第一基板66接触。凸部40d的上表面40c是马达主体3的朝向上侧的面(即,上表面)之一。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凸部40d的上表面40c作为马达主体3或轴承保持架40的第四上表面40c进行说明。
俯视时,第二上表面3a设置为从径向外侧包围第一上表面40a的环状。在第二上表面3a上设置有在上侧开口的槽部4。俯视时,槽部4呈环状延伸,沿周向包围中心轴线J。如在后文中说明那样,罩90的下端部91插入于槽部4中。另外,在槽部4的内部填充有粘接剂(密封部件)AD。由此,马达主体3与罩90彼此固定起来。
俯视时,第三上表面3b位于第一上表面40a的内侧。如图3所示,第三上表面3b是从第一上表面40a向上侧突出的圆柱状的凸部3h的上侧的面。
[散热脂(散热材料)]
如图1所示,散热脂G位于轴承保持架40的第一上表面40a与第一基板66的下表面66a之间。散热脂G将在第一基板66和安装于第一基板66的安装部件中产生的热传递给轴承保持架40。轴承保持架40将从散热脂G传来的热量向外部散热。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轴承保持架40作为散热器发挥功能。
[盖体]
盖体70安装于轴承保持架40的贯通孔45中。盖体70覆盖并封闭贯通孔45的上侧的开口。盖体70抑制散热脂G进入到贯通孔45内。盖体70为圆盘形状。盖体70与贯通孔45的上侧内周面45e嵌合。
<控制部>
如图1所示,控制部5具有:第一基板66;第二基板67;多个压入配合引脚51,它们将第一基板66和第二基板67连接起来;以及一对支承部件52,它们支承压入配合引脚51。
另外,在马达1中使用的基板的块数不限于两块,也可以是一块,也可以是三块以上。
[第一基板、第二基板]
第一基板66和第二基板67控制马达1。在第一基板66和第二基板67上安装有电子部件。在第一基板66和第二基板67上安装的电子部件是旋转传感器61、电解电容器、扼流线圈等。另外,第一基板66与从定子30引出并向上侧延伸的线圈线33a连接。
电子部件中的发热元件优选安装于第一基板66。由此,能够将从发热元件产生的热经由轴承保持架40高效地散热。在该情况下,轴承保持架40作为散热器发挥功能。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发热元件是指安装在基板上的电子部件中的发热而成为高温的元件。作为发热元件,能够例示场效应晶体管、电容器、场效应晶体管驱动用驱动器集成电路、电源用集成电路、开关元件、半导体开关元件等,但只要是会成为高温的元件即可,其种类没有限定。
在第一基板66和第二基板67上安装有同等功能的两个安装部件。此外,在第一基板66和第二基板67中构成了将各安装部件连起来的同等的两个电路。安装部件和电路构成控制电路。即,控制部5具有同等功能的两个控制电路。由此,控制部5的冗余性提高。即使一个系统的控制电路出现任何不良情况,控制部5也能够通过另一个系统的控制电路来继续进行马达1的驱动。
第一基板66配置于轴承保持架40的上侧(+Z侧)。第一基板66和第二基板67为相似形状,沿轴向观察时,它们彼此整体重叠(参照图4)。第二基板67配置于第一基板66的上侧并且罩90的第二底部99的下侧。第一基板66和第二基板67的板面方向都与轴向垂直。即,第一基板66和第二基板67沿着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配置。第一基板66和第二基板67配置为沿轴向观察时彼此重叠。在第一基板66与第二基板67之间设置有沿着轴向的间隙。
第一基板66具有下表面66a和上表面66b。同样地,第二基板67具有下表面67a和上表面67b。第一基板66的上表面66b和第二基板67的下表面67a隔着间隙而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第一基板66的下表面66a与轴承保持架40的第四上表面40c直接接触。即,第一基板66与马达主体3的第四上表面接触。在第一基板66的下表面66a与轴承保持架40的第一上表面40a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散热脂G。另外,第二基板67的上表面67b与罩90的下表面97a直接接触。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两个部件“接触”是如下概念:只要两个部件彼此的位置在接触的方向上唯一地决定即可,也包含“隔着”另外准备的其他部件而“接触”的情况。因此,第一基板66与马达主体3的第一上表面40a接触。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两个部件在共同的接触面上接触的情况表述为“直接接触”。
在第一基板66的下表面66a上安装有旋转传感器61。另外,旋转传感器61配置为沿轴向观察时与第一基板66的传感器磁铁63重叠。旋转传感器61检测传感器磁铁63的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传感器61是磁阻元件。旋转传感器61例如也可以是霍尔元件。
在第一基板66和第二基板67上分别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多个孔66c、67c。第一基板66的多个孔66c和第二基板67的多个孔67c配置为沿轴向观察时彼此重叠。压入配合引脚51的前端部51a、51b分别插入于孔66c、67c中。
[压入配合引脚]
如图1所示,压入配合引脚51沿上下方向延伸。压入配合引脚51具有位于下侧的第一前端部51a和位于上侧的第二前端部51b。第一前端部51a和第二前端部51b的直径稍大于在第一基板66和第二基板67上设置的孔66c、67c的直径。第一前端部51a从上表面66b侧被压入第一基板66的孔66c中。另外,第二前端部51b从下表面67a侧被压入第二基板67的孔67c中。由此,压入配合引脚51与第一基板66和第二基板67电导通。即,压入配合引脚51的两端(第一前端部51a和第二前端部51b)分别插入于在不同的基板66、67上设置的孔66c中并电导通。
另外,前端部51a、51b的形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例如,前端部51a、51b也可以是尖细的锥形状,也可以是以上下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板状。在前端部51a、51b采用尖细的锥形状的情况下,只要前端部51a的插入于第一基板66和第二基板67中的深度处的直径大于孔66c、67c的直径即可。此外,在前端部51a、51b采用板状的情况下,只要前端部51a、51b在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截面内的最大长度大于孔66c、67c的直径即可。由此,能够使得在孔66c、67c的内周面与前端部51a、51b的接触部分产生接触压并且电连接。
同样地,第一和第二基板66、67的孔66c、67c的俯视形状不限于圆形,例如也可以是沿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长孔。在孔66c、67c为长孔、前端部51a、51b呈圆柱状的情况下,只要长孔状的孔66c、67c的短边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前端部51a、51b的直径即可。
[支承部件]
支承部件52位于第一基板66与第二基板67的上下方向之间。一对支承部件52分别支承多个压入配合引脚51。即,压入配合引脚51相对于支承部件52被固定。支承部件52的结构材料是树脂等绝缘材料。通过支承部件52支承多个压入配合引脚51,能够抑制压入配合引脚51彼此导通。
如图3所示,支承部件52具有支承部件主体部52a、一对第一突起部53以及一对第二突起部54。
支承部件主体部52a位于第一基板66与第二基板67之间,保持压入配合引脚51。
第一突起部53从支承部件主体部52a向上侧突出。第一突起部53穿过在第一基板66上设置的第一贯通孔66h。第一突起部53的下端面与马达主体3的第三上表面3b接触。
第二突起部54从支承部件主体部52a向下侧突出。第二突起部54穿过在第二基板67上设置的第二贯通孔67h。第二突起部54的下端面与罩90的下表面97a接触。
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部件52在第一突起部53处与马达主体3的第三上表面3b接触,在第二突起部54处与罩90的下表面97a接触。因此,支承部件52在上下方向上以与马达主体3和罩90接触的状态被马达主体3和罩90夹着。支承部件52根据与第一突起部53下表面和第二突起部54的上表面的距离而进行马达主体3与罩90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定位。即,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进行第一突起部53与第二突起部54的上下方向上的精密的尺寸管理,能够提高罩90相对于马达主体3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精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支承部件52中设置有两个插入于第一基板66的第一贯通孔66h中的第一突起部53。压入配合引脚51以被支承部件52支承的状态被压入于第一基板66。第一突起部53的下表面位于比压入配合引脚51的下侧的前端靠下侧的位置。因此,在压入工序中,当使支承部件52向下侧移动时,在压入开始之前,第一突起部53会插入于第一贯通孔66h中。当将两个以上的第一突起部53分别插入于第一贯通孔66中时,能够使支承部件52相对于第一基板66在水平方向上定位。此外,能够抑制支承部件52相对于第一基板66倾斜。因此,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定位了的状态下进行压入配合引脚51向第一基板66的压入。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稳定地进行压入配合引脚51相对于第一基板66的压入。另外,对于第二突起部54,也实现相同的效果。即,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支承部件52中设置有两个以上的第二突起部54,能够稳定地进行压入配合引脚51相对于第二基板67的压入。
图4是马达1的控制部5的立体图。另外,在图4中,为了便于说明,用双点划线来示出第二基板67。
如图4所示,一对支承部件52隔着中心轴线J而分别位于径向的相反侧。俯视时,一对支承部件52分别配置于第一基板66的径向两侧的端部66e、66f。同样地,俯视时,一对支承部件52分别配置于第二基板67的径向两侧的端部67e、67f。即,俯视时,一对支承部件52分别位于第一基板66和第二基板67的径向一侧的第一端部66e、67e以及径向另一侧的第二端部66f、67f。
在第一基板66和第二基板67中,配置支承部件52的区域很难被用作安装区域。通过将支承部件52配置于端部66e、66f、67e、67f,能够将第一基板66和第二基板67的中央附近的区域用作安装区域。由此,能够提高第一基板66和第二基板67的导体图案以及安装部件的配置的自由度。
一对支承部件52只要配置于第一基板66和第二基板67中的任意一方的第一端部66e、67e以及任意一方的第二端部66f、67f即可。以第一基板66和第二基板67配置为沿轴向观察时彼此错位的情况举例。在该情况下,一对支承部件52例如可以分别配置于第一基板66的第一端部66e和第二基板67的第二端部67f。
在本说明书中,基板的端部是指俯视时位于比基板的端面靠内侧并且位于端面的附近的区域。更具体而言,是指从端面朝向径向内侧处于端面与中心线的距离的30%以内的区域。这里,端面是指基板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面。
一对支承部件52分别支承28根压入配合引脚51。多个压入配合引脚51分类为被一个支承部件52支承的第一引脚组58A和被另一个支承部件52支承的第二引脚组58B。在第一和第二引脚组58A、58B中,压入配合引脚51排成两排地沿着水平面内(即,X-Y平面内)的一个方向排列。如上所述,控制部5具有两个系统的控制电路。第一引脚组58A负责两个系统的控制电路中的一方的控制电路的一部分,第二引脚组58B负责另一方的控制电路的一部分。
支承部件52的支承部件主体部52a对位于压入配合引脚51的前端部51a、51b之间的部分进行保持。俯视时,第一突起部53和第二突起部54分别位于压入配合引脚51的排列方向的两侧。因此,针对一个支承部件52各设置有两个第一突起部53和第二突起部54。因此,在控制部5中,第一突起部53和第二突起部54分别各设置有四个。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突起部53和第二突起部54分别在控制部5中设置有三个以上。由此,能够相对于马达主体3在3点以上支承罩90。因此,能够以不产生相对的倾斜的方式将马达主体3和罩90在轴向上定位。
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52在第一突起部53和第二突起部54处分别与马达主体3和罩90接触。然而,支承部件52只要在朝向下侧的面处与马达主体3接触、在朝向上侧的面处与马达主体3接触即可,也可以不具有第一突起部53和第二突起部54。作为一例,也可以是,设置有从马达主体和罩朝向支承部件突出的突起部,在该突起部处,马达主体和罩与支承部件接触。
<罩>
如图1所示,罩90位于马达主体3的上侧(+Z侧)。罩90呈在下侧(-Z侧)开口的筒状。罩90收纳控制部5。
罩90的下侧的开口被马达主体3覆盖。
罩90具有第二筒状部98和第二底部99。
第二底部99设置于第二筒状部98的上侧(+Z侧)的端部。第二底部99覆盖第二筒状部98的上侧的开口。
如图3所示,第二底部99具有底主体部99a和相对于底主体部99a向下侧凹陷的台阶部97。台阶部97具有下表面(第二接触面)97a。下表面97a是朝向下侧的面。下表面97a与第二基板67的上表面67b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并接触。另外,下表面97a与支承部件52的第二突起部54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并接触。
如图1所示,第二筒状部98包围控制部5的径向外侧。第二筒状部98具有圆筒状的筒主体98a、位于筒主体98a的下侧的下端部91、位于筒主体98a与下端部91之间的外侧凸缘部94和内侧凸缘部96。即,罩90具有下端部91、外侧凸缘部94以及内侧凸缘部96。
下端部91插入于填充有粘接剂AD的槽部4中。马达主体3与罩90通过粘接剂AD而固定起来。此外,粘接剂AD作为密封部件发挥功能。即,马达主体3的第二上表面3a与罩90的下端部91被密封部件(粘接剂AD)密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采用粘接剂AD作为密封部件的情况。然而,作为封闭马达主体3与罩90之间的间隙的密封部件,能够采用衬垫等。
<组装工序>
接下来,主要根据图3对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马达主体3来组装控制部5和罩90的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将间隔件80插入于在马达主体3的第一上表面40a上设置的收纳凹部41中。
接着,将第一基板66隔着间隔件80搭载于第一上表面40a。
接着,将间隔件80和第一基板66螺钉固定于马达主体3。
接着,将对多个压入配合引脚51进行保持的一对支承部件52配置于第一基板66的上侧。然后,使支承部件52向下侧移动,直至第一突起部53与马达主体3的第三上表面3b接触。伴随着支承部件52向下侧的移动,压入配合引脚51被压入第一基板66的孔66c中。
接着,向槽部4的内部填充粘接剂AD。
这里,另外准备部分组装品,该部分组装品是将第二基板67固定于罩90而成的。部分组装品是通过将第二基板67螺钉固定于罩90而组装得到的。
接着,使部分组装品向下侧移动直至第二突起部54与罩90的下表面97a接触。在该阶段中,在马达主体3和罩90中,搭扣配合部6(参照图6,在后文中说明)发挥作用。搭扣配合部6在粘接剂AD固化之前的期间对马达主体3和罩90进行临时固定。
接着,等待直至粘接剂AD的表面固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使支承部件52向下侧移动至第一突起部53与马达主体3的第三上表面3b接触的位置,由此压入配合引脚51相对于第一基板66的压入完成。因此,能够容易地控制压入配合引脚51的第一前端部51a的压入深度。换言之,能够抑制压入配合引脚51相对于第一基板66的轴向上的位置的偏差。另外,对于第二突起部54,也实现相同的效果。即,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罩90向下侧移动至第二突起部54与罩90的下表面97a接触的位置,由此压入配合引脚51相对于第二基板67的压入完成。因此,能够抑制压入配合引脚51相对于第二基板67的轴向上的位置的偏差。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压入配合引脚51被支承部件52支承,因此将压入配合引脚51压入时的载荷施加于支承部件52。由此,能够抑制压入配合引脚51的屈曲等破损。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支承部件52一并地支承多个压入配合引脚51,能够同时进行多个压入配合引脚51的压入,能够简化压入作业。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上下方向上,支承部件52介于马达主体3与罩90之间。由此,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在马达主体3与罩90之间设置间隙。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主体3与罩90被粘接剂(密封部件)AD密封。换言之,支承部件52在上侧和下侧所接触的两个部件与彼此被密封起来的两个部件是相同的部件。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支承部件52在上侧和下侧所接触的部件彼此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能够通过将密封部件配置于该间隙中而将罩90的内外密封。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马达主体3的朝向上侧的面,设置有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上表面40a、3a、3b。此外,第一上表面40a隔着间隔件80而与第一基板66的下表面66a接触。第三上表面3b与支承部件52的第一突起部53接触。然而,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上表面40a、3a、3b也可以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处于同一平面。即,间隔件80与第一突起部53接触的面可以是同一面。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罩90的下表面97a与支承部件52的第二突起部54和第二基板67的上表面67b接触。然而,也可以是以下构造:罩90具有各自的轴向上的位置不同的两个下表面,一方与第二突起部54接触,另一方与第二基板67的上表面67b接触。
[密封构造]
接下来,对基于马达主体3与罩90之间的粘接剂AD的密封构造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5是图1的区域V的放大图。
如图5所示,在下端部91、外侧凸缘部94以及内侧凸缘部96与马达主体3之间设置有第一至第五空间A、B、C、D、E。第二空间B、第五空间E、第三空间C、第四空间D、第一空间A依次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排列。在第一至第五空间A、B、C、D、E中填充有粘接剂AD。
本实施方式的粘接剂AD是湿气固化型的粘接剂。湿气固化型的粘接剂会因空气中的水分而固化。通过使用湿气固化型的粘接剂作为粘接剂AD,能够抑制由于水分而导致的粘接剂劣化,能够提高罩90与马达主体3之间的防水的可靠性。
下端部91沿上下方向延伸。另外,下端部91沿周向延伸。下端部91插入于在马达主体3的第二上表面(以下,称为密封面)3a上设置的槽部4中。如图2所示,槽部4呈包围中心轴线J的环状延伸。下端部91以俯视时与槽部4重叠的方式呈环状延伸。下端部91在槽部4的整个长度范围内插入于槽部4中。
如图4所示,下端部91具有作为朝向下侧的面的下表面91a、朝向径向外侧的第一侧面91b、以及朝向径向内侧的第二侧面91c。另一方面,槽部4具有朝向上侧的底面4a、朝向径向内侧的第一内壁面4b、以及朝向径向外侧的第二内壁面4c。
下端部91的下表面91a隔着第三空间C而与槽部4的底面4a在上下方向上对置。下端部91的第一侧面91b隔着第四空间D而与槽部4的第一内壁面4b在径向上对置。另外,下端部91的第二侧面91c隔着第五空间E而与槽部4的第二内壁面4c在径向上对置。在第三至第五空间C、D、E中填充有粘接剂AD。即,在槽部4中填充有粘接剂AD。
下端部91的第一侧面91b与槽部4的第一内壁面4b在水平方向上分开了第一水平距离(距离)d1。另外,下端部91的第二侧面91c与槽部4的第二内壁面4c在水平方向上分开了第二水平距离(距离)d2。第一水平距离(距离)d1与第二水平距离(距离)d2相等。即,第四空间D的沿着径向的尺寸与第五空间E的沿着径向的尺寸相等。
外侧凸缘部94位于下端部91的上侧。外侧凸缘部94从下端部91的上端向径向外侧延伸。
外侧凸缘部94具有下表面94b。下表面94b是朝向下侧的面。外侧凸缘部94在下表面94b处隔着第一空间A而与密封面3a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在第一空间A中填充有粘接剂AD。
外侧凸缘部94的下表面94b具有水平部94c和倾斜部94d。水平部94c从下端部91的上端沿着与轴向垂直的方向(X轴方向)向径向外侧延伸。倾斜部94d位于水平部94c的径向外侧,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朝向上侧倾斜。
外侧凸缘部94在径向外端94a与密封面3a在上下方向上分开了第一铅直距离(距离)h1。另外,外侧凸缘部94在比径向外端94a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与密封面3a在上下方向上分开了第二铅直距离(距离)h2。第一铅直距离h1大于第二铅直距离h2。
内侧凸缘部96位于下端部91的上侧。内侧凸缘部96从下端部91的上端向径向内侧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凸缘部96从筒主体98a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即,内侧凸缘部96位于比筒主体98a的下端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但是,筒主体98a的下端部与内侧凸缘部96和外侧凸缘部94的沿径向的位置关系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作为一例,内侧凸缘部96也可以从筒主体98a的下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凸缘部96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与外侧凸缘部94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一致。但是,内侧凸缘部96和外侧凸缘部94也可以设置在上下方向上的不同位置。
内侧凸缘部96具有下表面96b。下表面96b是朝向下侧的面。内侧凸缘部96在下表面96b处隔着第二空间B而与密封面3a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在第二空间B中填充有粘接剂AD。
内侧凸缘部96的下表面96b具有水平部96c和倾斜部96d。水平部96c从下端部91的上端沿着与轴向垂直的方向(X轴方向)向径向内侧延伸。倾斜部96d位于水平部96c的径向内侧,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朝向上侧倾斜。
内侧凸缘部96在径向内端96a与密封面3a在上下方向上分开了第三铅直距离(距离)h3。另外,内侧凸缘部96在比径向内端96a靠径向外侧的部分与密封面3a在上下方向上分开了第四铅直距离(距离)h4。第三铅直距离h3大于第四铅直距离h4。
另外,也可以省略外侧凸缘部94和内侧凸缘部96的水平部94c、96c。另外,也可以在相当于水平部94c、96c的部分设置向与倾斜部94d、96d的倾斜方向相反的一侧倾斜的面。
接下来,对将马达主体3和罩90粘接固定起来的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向马达主体3的槽部4的内部填充未固化的粘接剂AD。
接着,使罩90从上侧接近马达主体3并将下端部91插入于槽部4中。由此,未固化的粘接剂AD会从槽部4的开口溢出。由此,粘接剂AD流入到外侧凸缘部94和内侧凸缘部96与密封面3a之间(即,第一空间A和第二空间B),第一空间A和第二空间B被粘接剂AD填满。
接着,使粘接剂AD固化。
通过以上的工序,马达主体3和罩90被粘接固定起来。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侧凸缘部94隔着填充有粘接剂AD的第一空间A而与密封面3a对置。粘接剂AD朝向径向外侧露出。因此,在使用湿气固化型的粘接剂作为粘接剂AD的情况下等,能够缩短粘接剂AD的固化时间。此外,湿气固化型的粘接剂在暴露于空气的表面部分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反应而从表面向深部逐渐固化。通过使用湿气固化型的粘接剂作为粘接剂AD,在马达1的组装线上,能够在第一空间A的露出部分固化了的时刻进行下一工序。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显著缩短工序中的用于粘接剂AD的固化的等待时间。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侧凸缘部94与密封面3a之间的距离在外侧凸缘部94的下表面94b的倾斜部94d处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变大。因此,能够确保填充于第一空间A中的粘接剂AD的朝向径向外侧的露出部分较大。由此,能够确保暴露于空气中的粘接剂AD的面积较大,促进粘接剂的固化。该效果是对于内侧凸缘部96与密封面3a之间(第二空间B)的粘接剂AD也能够期待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一空间A中,粘接剂AD朝向径向外侧露出。因此,能够从外观确认粘接剂AD在第一空间A中的填充状态和固化状态等。因此,容易确保制造线上的产品的品质。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空间A在外侧凸缘部94的径向外端94a的附近在轴向上变宽,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能够存储更多的粘接剂AD。因此,即使在粘接剂AD的填充量出现了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第一空间A中在倾斜部94d的下侧存储粘接剂AD。由此,能够抑制粘接剂AD从外侧凸缘部94的径向外端94a向径向外侧溢出。另外,能够提供外观设计性高的马达1。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空间B在内侧凸缘部96的径向内端96a的附近在轴向上变宽,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能够存储更多的粘接剂AD。因此,即使在粘接剂AD的填充量出现了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第二空间B中在倾斜部96d的下侧存储粘接剂AD。由此,能够抑制粘接剂AD从内侧凸缘部96的径向内端96a向径向内侧溢出。另外,能够抑制在罩90的内部粘接剂AD附着于电子部件,能够提供提高了可靠性的马达1。
根据本实施方式,内侧凸缘部96隔着填充有粘接剂AD的第二空间B而与密封面3a对置。即,罩90不仅在外侧凸缘部94也在内侧凸缘部96与马达主体3的密封面3a粘接固定起来。由此,能够确保罩90与马达主体3之间的粘接面积较大,从而提高粘接强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外侧凸缘部94和内侧凸缘部96与密封面3a之间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空间A和第二空间B。另外,在下端部91的下表面91a与槽部4的底面4a之间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三空间C。即,马达主体3与罩90在上下方向上不直接接触。因此,能够在其他部分使马达主体3与罩90接触以在其他部分进行上下方向上的定位。更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将支承部件52夹在马达主体3与罩90之间,能够进行马达主体3与罩90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定位。因此,能够通过提高尺寸管理容易的其他部件(本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件52)的上下尺寸的精度而抑制罩90相对于马达主体3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的偏差。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槽部4沿着周向延伸并且设置为包围中心轴线J的环状。因此,通过在槽部4中填充粘接剂AD以将马达主体3和罩90固定起来,能够将槽部4的内侧可靠地密封,能够提高马达1的防水性能和防尘性能。此外,由于能够沿周向同样地设置粘接剂AD,因此能够以针对来自各方向的应力而言稳定的粘接强度将马达主体3和罩90彼此固定起来。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下端部91的外表面与槽部4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被粘接剂AD填满的第三至第五空间C、D、E。由此,下端部91与槽部4的接触面积增加,能够将罩90和马达主体3牢固地固定起来。
假定对马达主体3和罩90施加了彼此相反方向的应力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对填满第三空间C的粘接剂AD施加了底面4a和下表面91a的法线方向上的剥离力。另一方面,对第四空间D和第五空间E施加了剪切方向上的剥离力。通常,粘接剂的相对于面的法线方向的剥离力较强。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下端部91的下表面91a与槽部4的底面4a之间设置有填满了粘接剂AD的第三空间,对于轴向的应力,能够将马达主体3和罩90牢固地粘接起来。
假定对马达主体3和罩90施加了彼此为相反侧的径向的应力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对填满第四空间D和第五空间E内的粘接剂AD中的一方赋予拉伸方向的剥离力,对另一方赋予压缩力。虽然对于拉伸方向的剥离力,粘接剂AD有时会被剥离,但对于压缩力,粘接剂AD不会被剥离。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隔着下端部91在第四空间D和第五空间E中分别填满了粘接剂AD,对于径向的应力,能够将马达主体3和罩90牢固地粘接起来。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第一水平距离d1与第二水平距离d2相等,能够使径向上的粘接剂AD的厚度均匀,能够使针对来自各方向的应力的粘接强度稳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四空间D的第一水平距离d1与第五空间E的第二水平距离d2相等。在将下端部91插入于填满了未固化的粘接剂AD的槽部4中时,能够使在第四空间D和第五空间E中流动的粘接剂AD的状态成为彼此接近的状态。能够使从槽部4的开口溢出的粘接剂AD的量在径向内侧和外侧大致相同。由此,能够使外侧凸缘部94与密封面3a之间(第一空间A)和内侧凸缘部96与密封面3a之间(第二空间B)的粘接剂AD的量大致相同。另外,能够使粘接剂AD充分遍布第一空间A和第二空间B双方,能够进行稳定的固定。
槽部4的第一内壁面4b和第二内壁面4c向随着从底面4a朝向开口侧而彼此远离的方向倾斜。即,槽部4的沿着径向的尺寸随着朝向上侧而变大。根据实施方式,在将下端部91插入于填满了未固化的粘接剂AD的槽部4中时,能够使粘接剂AD沿着槽部4的第一内壁面4b和第二内壁面4c顺畅地流动。由此,能够使粘接剂AD充分遍布第一空间A和第二空间B双方,能够进行稳定的固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水平距离d1和第二水平距离d2分别是沿着轴向而大致均匀的距离。但是,在第一水平距离d1和第二水平距离d2沿着轴向而不均匀的情况下,只要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同位置第一水平距离d1和第二水平距离d2相等,则能够实现上述的效果。
图6是马达主体3与罩90的边界部分的马达1的外观图。
马达主体3和罩90通过搭扣配合部6而彼此固定起来。在马达1中沿周向设置有多个搭扣配合部6。
搭扣配合部6由设置于罩90的钩挂部93和设置于马达主体3的爪部48构成。
罩90的钩挂部93具有:一对延伸部93a,它们从外侧凸缘部94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U字部93b,它们从一对延伸部93a的径向侧的端部向下侧延伸。
爪部48在马达主体3的轴承保持架40中位于与密封面3a相连的外周面47。爪部48从外周面47向径向外侧突出。爪部48具有上侧倾斜面48a和位于比上侧倾斜面48a靠下侧的位置的钩挂面48b。上侧倾斜面48a随着朝向下侧而朝向径向外侧倾斜。钩挂面48b是朝向下侧的平面。
在组装工序中,随着作业者将罩90沿轴向接近马达主体3,钩挂部93的U字部93b移动至爪部48的钩挂面48b的下侧。由此,钩挂部93钩挂于爪部48。搭扣配合部6抑制罩90相对于马达主体3向上侧移动,将马达主体3和罩90固定起来。搭扣配合部6是为了在从将罩90组装于马达主体3之后至粘接剂AD固化为止的期间,相对于马达主体3来保持罩90而设置的。
<变形例>
在图7中示出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马达101的剖视示意图。另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本变形例的马达101具有马达主体3、位于马达主体3的上侧的控制部105、以及从径向外侧和上侧包围控制部105的罩190。
罩190位于马达主体3的上侧(+Z侧)。罩190呈在下侧(-Z侧)开口的筒状。罩190收纳控制部105。罩190的下侧的开口被马达主体3覆盖。
罩190具有筒状部198、底部199以及连接器保持部107。筒状部198从径向外侧包围控制部105。底部199覆盖筒状部198的上侧的开口。
连接器保持部107与底部199连结。连接器保持部107具有从底部199的上表面199b向上侧延伸的连接器保持部107a和位于连接器保持部107a的上侧的连接器外壳部107b。连接器保持部107a保持连接器部108。连接器外壳部107b包围连接器部108的周围而保护连接器部108。
控制部105对马达主体3的转子20的旋转进行控制。控制部105具有基板166、连接器部108以及支承部件152。
基板166沿着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配置。基板166连接有从定子30被引出的线圈线33a的端部。此外,在基板166上设置有供支承部件152的突起部153穿过的贯通孔166h和供连接器部108的压入配合引脚108a插入的孔166c。贯通孔166h和孔166c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基板166。
连接器部108是为了将在基板166中构成的控制电路与外部设备9连接而设置的。连接器部108由导线性的金属材料构成。连接器部108具有压入配合引脚108a、屈曲部108b以及外部连接端子108c。即,控制部105具有压入配合引脚108a。
压入配合引脚108a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压入配合引脚108a的下侧前端部108d从基板166的上表面166b侧被压入在基板166上设置的孔166c中。由此,压入配合引脚108a与基板166电导通。即,压入配合引脚108a插入于在基板166上设置的孔166c中并电导通。
外部连接端子108c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外部连接端子108c的靠下侧的部分埋入罩190的连接器保持部107a中。外部连接端子108c的比埋入连接器保持部107a的部分靠上侧的部分向罩190的外侧突出。即,外部连接端子108c以一部分埋入连接器保持部107a的方式向罩190的外侧突出。连接器部108在外部连接端子108c的前端与外部设备9连接。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例示了外部连接端子108c相对于马达主体3沿着上侧延伸而与位于马达1的上侧的外部设备9连接的情况。然而,外部连接端子108c延伸的方向不限于本变形例。例如,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在与马达主体3的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而与位于马达1的横侧的外部设备9连接。
屈曲部108b将压入配合引脚108a的上端和外部连接端子108c的下端连结起来。如图7所示,压入配合引脚108a与外部连接端子108c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在本变形例中为径向)上错开配置。因此,屈曲部108b沿着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此外,屈曲部108b沿着罩190的下表面190a延伸。屈曲部108b与罩190的下表面190a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并接触。由此,能够在罩190的下表面190a上承受将压入配合引脚108a向基板166压入时的应力。因此,在通过嵌件成型等而将连接器部108与罩190组装起来的状态下,使罩190相对于马达主体3向下侧移动,由此能够将压入配合引脚108a容易地压入基板166。
支承部件152具有支承部件主体部152a和突起部153。支承部件主体部152a位于作为罩190的朝向下侧的面的底部199的下表面199a与基板166的上表面166b之间。支承部件主体部152a在下端面处与基板166的上表面166b接触。支承部件主体部152a在上端面处与罩190的下表面199a接触。突起部153穿过在基板166上设置的贯通孔166h。突起部153与作为马达主体3的朝向上侧的面的上表面103b接触。
根据本变形例,连接器部108具有被压入于基板166的压入配合引脚108a。因此,连接器部108与基板166的电连接无需使用焊料等,能够简化组装工序。
根据本变形例,支承部件152与罩190的底部199和马达主体3接触并被罩190的底部199和马达主体3夹着。因此,通过进行支承部件152的上下方向上的精密的尺寸管理,能够提高罩190相对于马达主体3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精度。此外,伴随此,能够抑制压入配合引脚108a的压入深度的偏差。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连接器部108与罩190为一体。然而,连接器部108与罩190也可以为分体。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接下来,对搭载有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或者,变形例的马达101)的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马达1搭载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的示意图。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搭载于汽车的车轮的转向机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是借助马达1的动力来直接减轻转向力的齿条式的助力转向装置。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具有马达1、转向轴914以及车轴913。
转向轴914将来自方向盘911的输入传递给具有车轮912的车轴913。马达1的动力经由省略图示的滚珠丝杠而传递给车轴913。在齿条式的助力转向装置2中采用的马达1安装于车轴913并露出到外部,因此需要防水构造。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具有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因此,能够得到实现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
另外,这里,作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使用方法的一例,举出了助力转向装置2,但马达1的使用方法没有限定。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及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个例子,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不被实施方式限定。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用于将基板彼此连接起来的压入端子称作“压入配合引脚”而进行了说明。然而,所采用的端子只要是在与基板的连接中具有压入机构的压入端子即可,不受“压入配合引脚”的名称所限定,也可以使用可替代的任何端子。例如,也可以是一个前端部通过压入而连接并且另一个前端部通过熔接或焊料而连接的端子。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压入配合引脚与支承压入配合引脚的支承部件也可以是一体的。作为一例,也可以采用使用树脂对压入配合引脚进行模制而成的支承部件。
本申请基于在2017年2月3日申请的作为日本特许申请的2017-019073号主张优先权,引用在该日本特许申请中记载的所有记载内容。
标号说明
1、101:马达;3:马达主体;4:槽部;5、105:控制部;9:外部设备;20:转子;30:定子;33:线圈;33a:线圈线;51、108a:压入配合引脚;52、152:支承部件;53:第一突起部;54:第二突起部;66:第一基板(基板);67:第二基板(基板);66c、67c、166c:孔;66e、66f、67e、67f:端部;66h:第一贯通孔(贯通孔);67h:第二贯通孔(贯通孔);90、190:罩;91:下端部;108:连接器部;153:突起部;166h:贯通孔;AD:粘接剂(密封部件);J:中心轴线。
Claims (9)
1.一种马达,其具有:
马达主体,其包含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和具有线圈的定子;
控制部,其位于所述马达主体的上侧,对所述转子的旋转进行控制;以及
罩,其从径向外侧和上侧包围所述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具有:
基板,其沿着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配置,并且连接有从所述定子延伸的线圈线;
压入配合引脚,其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基板电导通;以及
支承部件,其与所述马达主体的朝向上侧的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罩的朝向下侧的第二接触面接触并被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夹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支承所述压入配合引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控制部具有沿上下方向层叠的多个所述基板,
所述压入配合引脚的两端分别插入于在不同的所述基板上设置的孔中并电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中,
多个所述基板包含与所述马达主体的上表面接触的第一基板和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上侧并且与所述罩的下表面接触的第二基板,
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上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
所述支承部件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
第一突起部,其穿过所述第一基板的贯通孔,与所述第一接触面接触;以及
第二突起部,其穿过所述第二基板的贯通孔,与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控制部具有向所述罩的外侧突出并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部,
所述连接器部具有与所述基板连接的所述压入配合引脚。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控制部具有一对所述支承部件,
俯视时,一对所述支承部件分别位于所述基板的径向一侧和另一侧的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马达主体的上表面与所述罩的下端部被密封部件密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马达主体的朝向上侧的面上设置有在上侧开口的槽部,
所述罩的下端部插入于所述槽部中,
在所述槽部的内部填充有粘接剂。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马达主体与所述罩隔着空间而对置,
在所述空间中填充有粘接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19073A JP6981006B2 (ja) | 2017-02-03 | 2017-02-03 | モータ |
JP2017-019073 | 2017-02-03 | ||
PCT/JP2018/003372 WO2018143328A1 (ja) | 2017-02-03 | 2018-02-01 | モー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49512A true CN110249512A (zh) | 2019-09-17 |
CN110249512B CN110249512B (zh) | 2022-07-26 |
Family
ID=63040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09885.8A Active CN110249512B (zh) | 2017-02-03 | 2018-02-01 | 马达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177715B2 (zh) |
JP (1) | JP6981006B2 (zh) |
CN (1) | CN110249512B (zh) |
DE (1) | DE112018000679T5 (zh) |
WO (1) | WO2018143328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02722A (zh) * | 2020-01-30 | 2021-08-03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电动压缩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715312B1 (ko) * | 2018-12-04 | 2024-10-11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모터 |
JP2020188653A (ja) | 2019-05-17 | 2020-11-1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駆動装置 |
JP7504564B2 (ja) * | 2019-05-17 | 2024-06-2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駆動装置 |
KR102352230B1 (ko) * | 2020-06-05 | 2022-01-18 | 주식회사 코아비스 | 제어부 일체형 모터 및 이를 포함한 워터 펌프 |
WO2022145195A1 (ja) * | 2020-12-28 | 2022-07-07 |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 電子制御装置 |
JP2023042467A (ja) * | 2021-09-14 | 2023-03-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駆動装置 |
BE1031418B1 (de) * | 2023-03-10 | 2024-10-08 | Thyssenkrupp Presta Ag | Power Pack für ein elektromechanisches Lenksystem eines Kraftfahrzeuges |
Citation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16164A (en) * | 1984-03-28 | 1986-10-07 | Eaton Corporation | Feedback servo actuator |
US5077503A (en) * | 1989-12-06 | 1991-12-31 | Mitsuba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 Water drain device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
EP1460747A1 (de) * | 2003-03-19 | 2004-09-22 | Minebea Co., Ltd. | Lagerungshalter und Gehäuse eines Elektromotors |
CN1953295A (zh) * | 2005-10-21 | 2007-04-25 | 佳能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及光量调节装置 |
JP2009284793A (ja) * | 2008-05-28 | 2009-12-10 | Shimano Inc | 電動リールのモータ |
CN101924416A (zh) * | 2009-06-11 | 2010-12-22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电动机 |
CN102842993A (zh) * | 2011-06-22 | 2012-12-26 | 国产电机株式会社 | 泵用直流电动机 |
CN103118923A (zh) * | 2010-11-23 | 2013-05-2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 |
CN203326802U (zh) * | 2012-04-24 | 2013-12-04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带制动器马达 |
CN103580360A (zh) * | 2012-08-03 | 2014-02-12 | 日本电产伺服有限公司 | 旋转电机 |
CN103975510A (zh) * | 2012-03-14 | 2014-08-06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电动机 |
CN203984139U (zh) * | 2011-09-08 | 2014-12-0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动机以及搭载有电动机的泵、空调机、热水器及热源机 |
CN104716806A (zh) * | 2015-03-16 | 2015-06-17 | 南京奥特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汽车电动/汽油模式快速切换用无刷直流电机 |
US20150236570A1 (en) * | 2014-02-18 | 2015-08-20 | Denso Corporation | Rotational electric machine |
CN204706977U (zh) * | 2014-07-14 | 2015-10-14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05322723A (zh) * | 2014-07-31 | 2016-02-10 | 株式会社电装 | 驱动单元和包括驱动单元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CN105358409A (zh) * | 2013-07-08 | 2016-02-24 | 菲高公司 | 电驱动设备 |
CN105379075A (zh) * | 2013-07-12 | 2016-03-02 | 株式会社美姿把 | 电动机装置 |
JP2016059209A (ja) * | 2014-09-11 | 2016-04-21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動流体ポンプ |
CN105720747A (zh) * | 2014-12-22 | 2016-06-29 | 株式会社电装 | 驱动装置 |
CN105720748A (zh) * | 2014-12-22 | 2016-06-29 | 株式会社电装 | 驱动装置 |
WO2016117144A1 (ja) * | 2015-01-23 | 2016-07-2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用モータ駆動制御装置 |
CN105993115A (zh) * | 2014-02-14 | 2016-10-0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带有控制装置的旋转电机、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和带有控制装置的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
CN106026433A (zh) * | 2015-03-31 | 2016-10-12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US20160344251A1 (en) * | 2013-03-08 | 2016-11-24 | Regal Beloit America, Inc. | Motor pump assembly and a motor for a pump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53820B2 (ja) * | 2012-03-29 | 2016-02-0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駆動装置 |
WO2015145630A1 (ja) * | 2014-03-26 | 2015-10-0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365209B2 (ja) * | 2014-10-09 | 2018-08-0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気装置、電気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動圧縮機 |
JP6443055B2 (ja) * | 2015-01-08 | 2018-12-2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駆動装置、および、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6540986B2 (ja) * | 2015-01-26 | 2019-07-1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 |
JP6425085B2 (ja) | 2015-01-26 | 2018-11-2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575192B2 (ja) | 2015-07-14 | 2019-09-18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電磁チャック、及び電磁チャックを備えた複合研削盤 |
-
2017
- 2017-02-03 JP JP2017019073A patent/JP6981006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2-01 US US16/482,279 patent/US11177715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2-01 CN CN201880009885.8A patent/CN110249512B/zh active Active
- 2018-02-01 WO PCT/JP2018/003372 patent/WO201814332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2-01 DE DE112018000679.4T patent/DE112018000679T5/de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16164A (en) * | 1984-03-28 | 1986-10-07 | Eaton Corporation | Feedback servo actuator |
US5077503A (en) * | 1989-12-06 | 1991-12-31 | Mitsuba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 Water drain device of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
EP1460747A1 (de) * | 2003-03-19 | 2004-09-22 | Minebea Co., Ltd. | Lagerungshalter und Gehäuse eines Elektromotors |
CN1953295A (zh) * | 2005-10-21 | 2007-04-25 | 佳能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及光量调节装置 |
JP2009284793A (ja) * | 2008-05-28 | 2009-12-10 | Shimano Inc | 電動リールのモータ |
CN101924416A (zh) * | 2009-06-11 | 2010-12-22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电动机 |
CN103118923A (zh) * | 2010-11-23 | 2013-05-2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 |
CN102842993A (zh) * | 2011-06-22 | 2012-12-26 | 国产电机株式会社 | 泵用直流电动机 |
CN203984139U (zh) * | 2011-09-08 | 2014-12-0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动机以及搭载有电动机的泵、空调机、热水器及热源机 |
CN103975510A (zh) * | 2012-03-14 | 2014-08-06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电动机 |
CN203326802U (zh) * | 2012-04-24 | 2013-12-04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带制动器马达 |
CN103580360A (zh) * | 2012-08-03 | 2014-02-12 | 日本电产伺服有限公司 | 旋转电机 |
US20160344251A1 (en) * | 2013-03-08 | 2016-11-24 | Regal Beloit America, Inc. | Motor pump assembly and a motor for a pump |
CN105358409A (zh) * | 2013-07-08 | 2016-02-24 | 菲高公司 | 电驱动设备 |
CN105379075A (zh) * | 2013-07-12 | 2016-03-02 | 株式会社美姿把 | 电动机装置 |
CN105993115A (zh) * | 2014-02-14 | 2016-10-0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带有控制装置的旋转电机、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和带有控制装置的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
US20150236570A1 (en) * | 2014-02-18 | 2015-08-20 | Denso Corporation | Rotational electric machine |
CN105322690A (zh) * | 2014-07-14 | 2016-02-10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CN204706977U (zh) * | 2014-07-14 | 2015-10-14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05322723A (zh) * | 2014-07-31 | 2016-02-10 | 株式会社电装 | 驱动单元和包括驱动单元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JP2016059209A (ja) * | 2014-09-11 | 2016-04-21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動流体ポンプ |
CN105720747A (zh) * | 2014-12-22 | 2016-06-29 | 株式会社电装 | 驱动装置 |
CN105720748A (zh) * | 2014-12-22 | 2016-06-29 | 株式会社电装 | 驱动装置 |
WO2016117144A1 (ja) * | 2015-01-23 | 2016-07-2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用モータ駆動制御装置 |
CN104716806A (zh) * | 2015-03-16 | 2015-06-17 | 南京奥特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汽车电动/汽油模式快速切换用无刷直流电机 |
CN106026433A (zh) * | 2015-03-31 | 2016-10-12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02722A (zh) * | 2020-01-30 | 2021-08-03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电动压缩机 |
CN113202722B (zh) * | 2020-01-30 | 2023-02-17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电动压缩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8143328A1 (ja) | 2018-08-09 |
CN110249512B (zh) | 2022-07-26 |
JP6981006B2 (ja) | 2021-12-15 |
US11177715B2 (en) | 2021-11-16 |
US20190372420A1 (en) | 2019-12-05 |
JP2018126043A (ja) | 2018-08-09 |
DE112018000679T5 (de) | 2019-1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249512A (zh) | 马达 | |
CN110249507A (zh) | 马达 | |
CN110140284B (zh) |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
CN110249506A (zh) | 马达 | |
CN108702078B (zh) | 马达 | |
JP4697597B2 (ja) | ブスバーおよびモータ | |
CN107921995A (zh) | 电动驱动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
JP2016192851A (ja) | 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US20090196121A1 (en) | Ultrasound sensor, in particular, a motor vehicle ultrasound sensor | |
CN110601388A (zh) | 马达 | |
CN107921998A (zh) | 电动驱动装置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
CN101740407A (zh) | 四方扁平无外引脚封装结构的封装工艺 | |
JP4884406B2 (ja) | 樹脂封止型電子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樹脂封止成形方法 | |
US11171547B2 (en) | Electric actuator having rotation sensor on outer surface of case | |
CN109668507A (zh) | 传感器装置 | |
CN109716632B (zh) | 马达控制装置、马达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
CN105698830A (zh) | 光电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光电编码器 | |
US20100282507A1 (en) | Molded housing used in force fit method | |
CN107112863B (zh) | 电机装置 | |
US20220128588A1 (en) | Inductive rotational speed senso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 |
CN105957837A (zh) | 用于三维系统级封装的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 | |
CN102483425A (zh) | 用于制造传感器的方法 | |
US11128048B2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oil component and jig used for manufacturing the coil component | |
US7361885B2 (en) | Two-dimensional image detector | |
CN101681904A (zh) | 多芯片封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