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22690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22690A CN105322690A CN201510305943.XA CN201510305943A CN105322690A CN 105322690 A CN105322690 A CN 105322690A CN 201510305943 A CN201510305943 A CN 201510305943A CN 105322690 A CN105322690 A CN 10532269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tor
- face
- core
- type circle
- main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on from ingress, e.g. water or fing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08—Insulating cas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1—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73—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 H02K5/1732—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抑制大型化且能够定位汇流条保持架的结构的马达。本发明的一方式中的马达包括转子、定子、支承轴的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汇流条单元以及筒状的外壳部,所述转子具有轴,所述外壳部保持汇流条单元、定子以及第一轴承,外壳部包括圆形的底部和保持第一轴承且沿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轴承保持部,所述底部具有贯通孔,外壳部具有向第一侧开口的输出轴孔,轴的第一侧的端部通过贯通孔从输出轴孔向外壳部的外部突出,汇流条单元包括汇流条和支承汇流条的汇流条保持架,汇流条保持架包括第二轴承保持部和筒状的主体部,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支承第二轴承,主体部借助定子被定位于一方向以及轴的径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例如如日本公报第2010-136596号公报所记载的,公知一种将支承转子的旋转轴的一侧的轴承保持于配置有汇流条的保持架,另一侧的轴承保持于容纳有保持架的托架的马达。
发明内容
在如上所述的马达中,在托架的开口部设置有第一开口部以及比第一开口部的内径大的第二开口部,在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之间配置有倾斜面部。即,在托架的内侧设置有台阶。保持架通过嵌入到设置于该托架的内侧的台阶而被定位。
但是,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托架的内侧设置有台阶,因此托架在径向大型化,其结果是产生马达在径向大型化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形成本发明的一方式,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具有能够抑制大型化且能够定位汇流条保持架的结构的马达。
本发明的一方式中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包括:转子,所述转子具有以沿一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定子,所述定子包围所述转子,且使所述转子绕所述轴旋转;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配置在所述定子的所述一方向的第一侧,且支承所述轴;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配置在所述定子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且支承所述轴;汇流条单元,所述汇流条单元向所述定子提供驱动电流;以及外壳部,所述外壳部为筒状,且所述外壳部保持所述汇流条单元、所述定子以及所述第一轴承,所述外壳部包括圆形的底部和第一轴承保持部,所述底部具有贯通孔,所述第一轴承保持部保持所述第一轴承且沿所述一方向延伸,所述外壳部具有向所述第一侧开口的输出轴孔,所述第一轴承保持部具有所述输出轴孔的至少一部分,所述轴的所述第一侧的端部通过所述贯通孔从所述输出轴孔向所述外壳部的外部突出,所述汇流条单元包括与所述定子电连接的汇流条和支承所述汇流条的汇流条保持架,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包括第二轴承保持部和筒状的主体部,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保持所述第二轴承,所述主体部借助所述定子而在所述一方向以及所述轴的径向上被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具有能够抑制大型化且能够定位汇流条保持架的结构的马达。
通过以下的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以上所述以及其他的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前外壳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前外壳部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前外壳部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后外壳部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后外壳部的仰视图。
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后外壳部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汇流条单元的平面图。
图10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汇流条单元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马达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马达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3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突出部的平面图。
图13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突出部的平面图。
图1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另一例的马达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另一例的马达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马达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7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马达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8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马达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变更。并且,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各结构,有时实际的结构与各结构的比例尺或数量等不同。
并且,在附图中,优选以三维正交坐标系示出XYZ坐标系,将Z轴方向作为图1所示的轴31的轴向(一方向),将图1所示的汇流条单元60的长度方向即图1的左右方向作为X轴方向,将汇流条单元60的宽度方向即与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Y轴方向。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侧(+Z侧)作为后侧(第二侧),将Z轴方向的负侧(-Z侧)作为前侧(第一侧)。并且,将绕轴31的轴线的方向作为θZ方向。并且,如果不做特别的说明,以下说明中的轴向的意思是轴31的轴向。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0的剖视图。图1所示的截面是穿过后述的定子40的齿部42的截面。
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0是无刷马达。如图1所示,马达10包括外壳部20、具有轴31的转子30、定子40、汇流条单元60、多个O型圈、前轴承(第一轴承)51、后轴承(第二轴承)52以及油封80。多个O型圈包括前侧O型圈(第一O型圈)71和后侧O型圈(第二O型圈)72。
[外壳部]
外壳部20是将汇流条单元60压入内侧的筒状的金属制部件。外壳部20包括前外壳部(第一外壳部)21和后外壳部(第二外壳部)22。在外壳部20的内侧保持有转子30、定子40、汇流条单元60、前轴承51、后轴承52、前侧O型圈71、后侧O型圈72以及油封80。
(前外壳部)
图2至图4是示出前外壳部21的图。图2是立体图。图3是平面图即从后侧(+Z侧)观察的图。图4是主视图。
如图1至图3所示,前外壳部21呈两端包括前侧开口部24和输出轴孔27的多台阶的圆筒形状。即,外壳部20具有输出轴孔27。
前外壳部21按如下顺序沿轴向(Z轴方向)包括:前侧开口部24侧(+Z侧)、前侧凸缘部28、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第一筒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第一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换言之,外壳部20包括前侧凸缘部28、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以及油封保持部21d。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前轴承保持部21c、油封保持部21d分别呈同心的圆筒形状,且直径按所述顺序变小。
前侧凸缘部28从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21a的后侧(+Z侧)的端部向径向的外侧扩展。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前侧凸缘部28具有沿厚度方向(Z轴方向)贯通的贯通孔28a、28b、28c。不特别限定贯通孔28a至28c的俯视(从XY面观察)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例如呈圆角长方形状。
如图1所示,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21a从轴31的径向的外侧包围汇流条单元60的前侧(-Z侧)的端部。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21a具有前侧开口部24。
如图1以及图3所示,俯视时定子保持部21b(从XY面观察)具有圆形的底部21e,底部21e具有贯通孔21f。换言之,外壳部20具有底部21e。贯通孔21f与输出轴孔27连通。定子40的外周面即后述的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外侧面41a与定子保持部21b的内周面23嵌合。由此,在前外壳部21保持有定子40。
前轴承保持部21c保持前轴承51。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轴承保持部21c的内周面与前轴承51的外周面嵌合。前轴承保持部21c沿轴向(Z轴方向)延伸。
油封保持部21d将油封80保持于内部。油封保持部21d比前轴承保持部21c进一步向轴向(Z轴方向)前侧(+Z侧)延伸。
输出轴孔27由前轴承保持部21c的内部和油封保持部21d的内部构成。换言之,前轴承保持部21c和油封保持部21d分别具有输出轴孔27的至少一部分。
(后外壳部)
如图1所示,后外壳部22设置在前外壳部21的汇流条单元60侧(+Z侧)即后侧。
图5至图7是示出后外壳部22的图。图5是立体图。图6是仰视图,即从前侧(-Z侧)观察的图。图7是主视图。
如图5至图7所示,后外壳部22包括汇流条保持架压入部(第二筒部)22a、盖部22b以及后侧凸缘部29。
如图1以及图5至图7所示,汇流条保持架压入部22a呈具有向前侧(-Z侧)开口的后侧开口部25的筒状。汇流条保持架压入部22a从轴31的径向的外侧包围汇流条单元60,更详细地说是包围后述的汇流条单元60的主体部61a的后侧(+Z侧)的端部。汇流条保持架压入部22a通过前侧凸缘部28以及后侧凸缘部29与前外壳部21的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21a的后侧(+Z侧)的端部连接。
汇流条保持架压入部22a的俯视(从XY面观察)形状呈以圆形连接矩形而成的形状。汇流条保持架压入部22a的内周面具有圆柱面状的压入用内周面25a。在汇流条保持架压入部22a的矩形部分具有沿轴向(Z轴方向)切除一部分的缺口部25b。即,后外壳部22具有沿轴向(Z轴方向)切除的汇流条保持架压入部22a的一部分的缺口部25b。
盖部22b与汇流条保持架压入部22a的后侧(+Z侧)的端部连接。盖部22b覆盖主体部61a的后侧(+Z侧)的端部。盖部22b密封后述的外壳部62的轴向(Z轴方向)后侧(+Z侧)。盖部22b的前侧(-Z侧)的面与后侧O型圈72的整周接触。
后侧凸缘部29从汇流条保持架压入部22a的前侧(-Z侧)的端部向径向的外侧扩展。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后侧凸缘部29具有沿厚度方向(Z轴方向)贯通的贯通孔29a、29b、29c。不特别限定贯通孔29a至29c的俯视(从XY面观察)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呈圆形。
如图1所示,前外壳部21以及后外壳部22使前侧凸缘部28以及后侧凸缘部29重叠而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用开口部26由前外壳部21的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21a的后侧(+Z侧)端部即前侧凸缘部28和后外壳部22的缺口部25b构成。换言之,连接器用开口部26由前外壳部21和后外壳部22构成。连接器用开口部26向与轴向(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开口。
[转子]
如图1所示,转子30包括轴31、转子铁芯32以及转子磁铁33。
轴31以沿一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轴31借助前轴承51和后轴承52支承为能够绕轴(θZ方向)旋转。轴31的前侧(-Z侧)端部通过位于定子保持部21b的底部21e的贯通孔21f从输出轴孔27向外壳部20的外部突出。绕着轴31的轴线设置有油封80。
转子铁芯32绕轴(θZ方向)包围轴31,且固定于轴31。
转子磁铁33固定于沿转子铁芯32的绕轴(θZ方向)的外周面。
转子铁芯32以及转子磁铁33与轴31一体旋转。
[定子]
定子40绕轴(θZ方向)包围转子30,且使转子30绕轴31旋转。定子40包括具有铁芯背部41和齿部42的定子铁芯45、配置于齿部42的线圈部43以及设置有线圈部43的绕线架(绝缘件)44。
定子铁芯45的铁芯背部41的形状呈与轴31同心的圆筒状。
定子铁芯45的齿部42从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内侧面41b(参照图15)朝轴31延伸。在齿部42延伸的末端与转子磁铁33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83。即,在齿部42与转子30之间具有第二间隙83。齿部42设置为多个,且等间隔地配置在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内侧面41b的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第二间隙是设置在定子的齿部与转子部之间的间隙。
线圈部43由导线43a构成。导线43a卷绕于绕线架44。绕线架44安装于各齿部42。由此,绕线架44至少存在且设置在定子铁芯45与线圈部43之间。
绕线架44包括绕线架主体部44e、内侧绕线架突出部(绝缘件突出部)44a以及外侧绕线架突出部(绝缘架突出部)44b。
绕线架主体部44e是卷绕有导线43a的部分。
内侧绕线架突出部44a设置于绕线架主体部44e的径向的内侧的端部。外侧绕线架突出部44b设置在绕线架主体部44e的径向的外侧的端部。内侧绕线架突出部44a和外侧绕线架突出部44b从绕线架主体部44e向轴向后侧(+Z侧)延伸。即,内侧绕线架突出部44a和外侧绕线架突出部44b设置在定子铁芯45的后侧(+Z侧)且沿轴向(Z轴方向)延伸。在内侧绕线架突出部44a与外侧绕线架突出部44b之间设置有线圈部43。
[汇流条单元]
图8至图10是示出汇流条单元60的图。图8是立体图。图9是平面图。图10是侧视图。图8至图10所示的汇流条单元60示出未保持于外壳部20的状态。图11以及图12是示出马达10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截面与图1所示的截面相同,都是穿过定子40的齿部42的截面。
汇流条单元60是向定子40提供驱动电流的单元。如图1、图8以及图9所示,汇流条单元60包括线圈连接汇流条(汇流条)91、传感器连接汇流条92以及汇流条保持架61。
(线圈连接汇流条)
线圈连接汇流条91是与定子40电连接,且向定子40提供驱动电流的汇流条。虽省略图示,线圈连接汇流条91设置为多个。线圈连接汇流条91的一端设置为从后述的连接器部61b的电源用开口部67的底面突出,且向外壳部20的外部露出。外部电源与向该外部露出的线圈连接汇流条91的一端连接。
在多个线圈连接汇流条91的另一端设置有线圈连接部91a、91b、91c、91d、91e、91f。虽省略图示,线圈连接部91a至91f设置为从后述的汇流条保持架61的外壳部62的内周面突出与分别对应的定子40的线圈部43电连接。由此,线圈连接汇流条91与定子40电连接。
(传感器连接汇流条)
传感器连接汇流条92是与未图示的各种霍尔传感器电连接且向各种传感器提供电流的汇流条。各种传感器例如是磁传感器、光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加速度传感器等。虽省略图示,传感器连接汇流条92设置为多个。传感器连接汇流条92的一端设置为从后述的连接器部61b的电源用开口部67的底面突出,且向外部露出。外部电源与向该外部露出的传感器连接汇流条92的一端连接。传感器连接汇流条92的另一端与各种传感器连接。
(汇流条保持架)
汇流条保持架61是支承线圈连接汇流条91和传感器连接汇流条92的由树脂制成的保持架。如图1所示,汇流条保持架61的后侧(+Z侧)容纳于后外壳部22的汇流条保持架压入部22a。汇流条保持架61的前侧(-Z侧)容纳于前外壳部21的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21a。
构成汇流条保持架61的材料不特别限定于具有绝缘性的树脂的范围。汇流条保持架61例如由注塑成型而一体制成。如图1以及图8至图10所示,汇流条保持架61包括主体部61a、连接器部61b以及后轴承保持部(第二轴承保持部)61c。
主体部61a呈筒状。如图9所示,主体部61a包括外壳部62、连接部64a、64b、64c以及多个突出部(接触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突出部设置为三个以上。作为图9中的一例,示出设置有突出部(接触部)65a、65b、65c这三个作为多个突出部的例子。即,在主体部61a设置有突出部65a至65c。
外壳部62是沿周向包围中心轴线J的筒状的部分。在外壳部62的后侧(+Z侧)的端面,存在沿外壳部62的外形的O型圈用后侧槽部74。后侧O型圈72嵌入O型圈用后侧槽部74。
如图12所示,外壳部62与盖部22b在轴向(Z轴方向)分离。即,在外壳部62与盖部22b之间设置有第三间隙81。换言之,在主体部61a与盖部22b之间设置有第三间隙81。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第三间隙81是存在于主体部61a与盖部22b之间的间隙。
外壳部62包括外壳容纳外周部62a、连接器连接部62b以及O型圈保持部62c。即,主体部61a包括外壳容纳外周部62a、连接器连接部62b以及O型圈保持部62c。
如图9所示,与外壳容纳外周部62a的中心轴线J垂直的截面(XY截面)的形状以及俯视(从XY面观察)形状呈与后侧轴承保持部61c同心且中心角φ为240度以上的圆弧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容纳外周部62a压入后外壳部22的汇流条保持架压入部22a。即,外壳容纳外周部62a压入外壳部20。由此,汇流条单元60压入外壳部20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容纳外周部62a只压入后外壳部22。
连接器连接部62b是与连接器部61b连接的部分。连接器连接部62b连接到外壳容纳外周部62a的两端部且呈朝连接器部61b侧(+X侧)凸出的形状。连接器连接部62b贯穿插入连接器用开口部26,且向外部露出。即,连接器连接部62b从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21a的内侧向径向的外侧突出。
如图11所示,连接器连接部62b与作为前外壳部21的后侧(+Z侧)的端部的前侧凸缘部28在轴向上(Z轴方向)分离。即,在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21a的后侧(+Z侧)的端部与连接器连接部62b之间设置有第四间隙82。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第四间隙82是存在于主体部61a与盖部22b之间的间隙。
O型圈保持部62c保持前侧O型圈71。如图8以及图10所示,O型圈保持部62c设置于外壳容纳外周部62a的前侧(-Z侧)。O型圈保持部62c位于外壳部62的前侧端部。即,主体部61a在前侧具有O型圈保持部62c。O型圈保持部62c包括O型圈保持部主体63和凸部63a、63b、63c。
O型圈保持部主体63呈与外壳容纳外周部62a同心的圆筒形状。在沿O型圈保持部主体63的绕轴(θZ方向)的外周面的前侧(-Z侧)设置有朝向前侧径变小一级的小径台阶部69。小径台阶部69包括O型圈保持部主体63即O型圈保持部62c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小径部侧面(第二侧面)63g和与小径部侧面63g相交的小径部台阶面(第二端面)63d。
小径部侧面63g与小径部台阶面63d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径部台阶面63d是平坦的面,且与轴向(Z轴方向)垂直。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径部侧面63g与轴向平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侧O型圈71和后侧O型圈72中,前侧O型圈71保持于小径台阶部69。即,马达10具有的O型圈的一部分保持在小径台阶部69。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O型圈的一部分是指包括示出设置有多个O型圈中的几个O型圈的情况和示出一个O型圈的局部的情况。
如图11所示,在O型圈保持部主体63的内周面的前侧(-Z侧)设置有朝向前侧径变大一级的大径台阶部68。即,主体部61a具有大径台阶部68。大径台阶部68包括沿径向延伸的大径部台阶面(第一端面)63f和沿轴向(Z轴方向)延伸的大径部侧面(第一侧面)63e。换言之,主体部61a包括大径部台阶面63f和大径部侧面63e。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径部台阶面63f与大径部侧面63e连接。
大径部台阶面63f是O型圈保持部主体63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大径部台阶面63f从大径部侧面63e向径向的内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径部台阶面63f是平坦的面。大径部台阶面63f例如与轴向(Z轴方向)垂直。大径部台阶面63f与铁芯背部41的后侧(+Z侧)的铁芯背部端面(端面)41c接触。即,大径部台阶面63f与定子铁芯45的后侧(+Z侧)的铁芯背部端面41c接触。
大径部侧面63e位于大径部台阶面63f的径向的外侧,且从大径部台阶面63f向前侧(-Z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径部侧面63e是沿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外侧面41a的面。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径部侧面63e是沿定子40的侧面的面。大径部侧面63e的轴向(Z轴方向)的尺寸比大径部台阶面63f的径向尺寸大。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沿轴向延伸不仅包括严格地沿轴向(Z轴方向)延伸的情况,也包括在小于45度的范围内沿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沿径向延伸不仅包括严格地沿径向即与轴向(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也包括在小于45度的范围内沿相对于径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省略图示,大径部侧面63e随着朝向前侧(-Z侧)而向从定子40离开的方向稍微倾斜。大径部侧面63e的倾斜角度例如相对于轴向(Z轴方向)倾斜1度以下左右。由此,大径台阶部68的内径即大径部侧面63e处的O型圈保持部主体63的内径随着朝向前侧(-Z侧)逐渐变大。换言之,O型圈保持部主体63的内径向前侧(-Z侧)的端部即向开口端扩展。
作为O型圈保持部主体63的内周面的大径部侧面63e与铁芯背部41的径向的外侧的铁芯背部外侧面(外侧面)41a接触,或隔着未图示的第一间隙对置。铁芯背部外侧面41a是定子铁芯45的侧面。即,大径部侧面63e与定子铁芯45的侧面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隙对置。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第一间隙是存在于主体部61a与定子铁芯45之间的间隙。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定子40的后侧端面包括定子铁芯45的后侧端面以及绕线架44的后侧端面。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定子40的侧面包括定子40的与径向相交的面,即,定子40的侧面包括定子40的定子铁芯45的设置在径向的内侧或径向的外侧的面,和定子40的绕线架44的设置在径向的内侧或径向的外侧的面等。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在定子40的定子铁芯45具有孔和槽等的情况下,所谓的定子40的侧面也包括在该孔和槽等内壁面中与径向相交的面。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面与面接触或隔着间隙对置,包括面与面在整体上无间隙地接触的状态、面与面一部分接触而另一部分隔着间隙对置的状态以及面与面在整体上隔着间隙对置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径部侧面63e和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外侧面41a例如间隙配合。即,在大径部侧面63e与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外侧面41a之间至少局部存在有第一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径部侧面63e与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外侧面41a之间存在的第一间隙的径向尺寸比图1所示的齿部42与转子磁铁33之间存在的第二间隙83的径向尺寸W3小。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第一间隙的径向尺寸包括第一间隙中的径向尺寸最大的部分的径向尺寸。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第二间隙的径向尺寸包括第二间隙中的径向尺寸最小的部分的径向尺寸。
如图8以及图10所示,凸部63a、63b、63c从小径部侧面63g向径向的外侧突出。凸部63a、63b、63c设置在与小径部台阶面63d分离的位置。换言之,在小径部侧面63g的与小径台阶部69的小径部台阶面63d分离的位置设置有凸部63a、63b、63c。
凸部63a、63b、63c沿O型圈保持部主体63的周向延伸。凸部63a、63b、63c等间隔地配置在小径部侧面63g的周向。在俯视(从XY面观察)时,凸部63a、63b、63c的周向的中心位置分别与设置有突出部65a、65b、65c的位置相同。
O型圈用前侧槽部73a、73b、73c由凸部63a、63b、63c的后侧(+Z侧)的面、小径部台阶面63d以及O型圈保持部主体6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即小径部侧面63g形成。前侧O型圈71嵌入O型圈用前侧槽部73a、73b、73c。
连接部64a、64b、64c连接外壳部62与设置在外壳部62的内侧的后轴承保持部61c。
连接部64a在后轴承保持部61c的外周的半周连续连接。
连接部64b、64c呈细长形状。连接部64b、64c以使后轴承保持部61c的外周中与连接部64a未连接的部分以三等分的方式与连接部64a一同被连接。
在后轴承保持部61c与外壳部62之间设置有间隙64d、64e、64f。即,主体部61a包括间隙64d、64e、64f。
间隙64d由连接部64a、连接部64b、外壳部62以及后轴承保持部61c形成。间隙64e由连接部64b、连接部64c、外壳部62以及后轴承保持部61c形成。间隙64f由连接部64c、连接部64a、外壳部62以及后轴承保持部61c形成。
设置有间隙64d的位置在俯视时是包括线圈连接部91a、91b的位置。设置有间隙64e的位置在俯视时是包括线圈连接部91c、91d的位置。设置有间隙64f的位置在俯视时是包括线圈连接部91e、91f的位置。
图13A、图13B是示出突出部65b的平面图。图13A是示出主体部61a未被压入汇流条保持架压入部22a的状态的图。图13B是示出主体部61a被压入汇流条保持架压入部22a的状态的图。
如图8至图10以及图13A所示,突出部65a至65c设置在沿外壳容纳外周部62a的绕轴(θZ方向)的圆柱面状的外周面62d。突出部65a至65c从外周面62d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突出部65a至65c沿轴31的轴向(Z轴方向)即中心轴线J延伸。突出部65a至65c的截面(XY截面)形状不特别限定,可以是半圆形,可以是半椭圆形,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多边形。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65a至65c的截面形状例如呈半椭圆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65a至65c设置在轴31的轴向(Z轴方向)的前侧O型圈71与后侧O型圈72之间。
突出部65b设置在与设置有后轴承保持部61c的连接器连接部62b侧的相反侧(-X侧)的外壳容纳外周部62a的端部。
突出部65a、65c与突出部65b一同设置在三等分外壳容纳外周部62a周向的位置。即,多个突出部65a至65c等间隔地配置在外壳容纳外周部62a的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等间隔不仅包括相邻的突出部之间的周向距离完全地相同的情况,也包括设计误差的范围内不同的情况。具体地说,所谓的等间隔例如包括相邻的突出部之间的周向距离之比0.9以上且1.1以下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3A所示的突出部65b的突出高度W1以及宽度W2在整个轴向(Z轴方向)上相同。突出部65b具有在没有压入主体部61a的状态下从汇流条保持架压入部22a的内径向的外侧探出的高度。突出部65a、65c也相同。外壳容纳外周部62a的外周面62d位于汇流条保持架压入部22a的压入用内周面25a的内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以及图13B所示,在压入主体部61a的状态下,突出部65b与压入用内周面25a接触,且从压入用内周面25a受到应力。即,突出部65b与后外壳部22接触,且从外壳部20的内周面受到应力。由此,突出部65b发生弹性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突出部65a至65c等间隔地配置在外壳容纳外周部62a的周向,因此突出部65a至65c均匀地发生弹性变形。突出部65a、65c也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入用内周面25a与主体部61a在突出部65a至65c处接触。由此,在外壳容纳外周部62a的外周面62d设置有与压入用内周面25a分离的非接触部66。即,非接触部66与外壳部20的内周面分离。
连接器部61b是与未图示的外部电源连接的部分。如图1以及图8至图10所示,连接器部61b从连接器连接部62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向轴31的径向的外侧(+X侧)延伸,呈向径向的外侧(+X侧)开口的大致长方体的筒状。汇流条保持架61的连接器部61b的整体通过连接器用开口部26向外壳部20的外部露出。
在连接器部61b有向汇流条保持架6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X侧)开口的电源用开口部67。如上所述,在电源用开口部67的底面突出且设置有线圈连接汇流条91和传感器连接汇流条92。
后轴承保持部61c设置在外壳部62的内侧。后轴承保持部61c保持后轴承52。后轴承保持部61c的俯视(从XY面观察)形状呈圆形,且中心轴线J穿过俯视的后轴承保持部61c的中央。后轴承保持部61c具有与中心轴线J同心的中心孔61e。
[前侧O型圈以及后侧O型圈]
前侧O型圈71设置在前外壳部21的内侧。前侧O型圈71保持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O型圈保持部62c。具体地说,前侧O型圈71嵌入O型圈用前侧槽部73a、73b、73c,且保持于O型圈保持部主体63的外周面的小径部侧面63g。换言之,在前外壳部21与汇流条保持架61之间设置有前侧O型圈71。
前侧O型圈71与前侧外壳部21(另一侧的外壳部)的内周面,更详细地说是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21a的内周面以及主体部61a的外周面,更详细地说是O型圈保持部62c的小径部侧面63g在一周连续接触。即,前侧O型圈71在一周与主体部61a以及外壳部20接触。前侧O型圈71从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21a的内周面受到应力。
前侧O型圈71配置在比突出部65a至65c靠前外壳部21侧(-Z侧,另一外壳部侧)的位置。即,前侧O型圈71配置在与突出部65a至65c不同的位置。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O型圈71的轴向(Z轴方向)的前侧(-Z侧)的端部位于比定子40的轴向后侧(+Z侧)的端部即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端面41c靠前侧的位置。换言之,前侧O型圈71的前侧一部分在轴向上配置在定子40与主体部61a重叠的范围。
后侧O型圈72设置在后外壳部22的内侧。后侧O型圈72嵌入位于主体部61a的外壳部62的O型圈用后侧槽部74。即,后侧O型圈72配置在外壳部62的轴向(Z轴方向)的后侧(+Z侧)。换言之,在后外壳部22与汇流条保持架61之间设置有后侧O型圈72。
后侧O型圈72的整周与后外壳部22的盖部22b的前侧(-Z侧)的面接触。即,后侧O型圈72在一周与主体部61a以及外壳部20接触。后侧O型圈72从盖部22b的前侧(-Z侧)的面受到应力。
后侧O型圈72在轴向上(Z轴方向)配置在比后外壳部22的汇流条保持架压入部22a的突出部65a至65c靠里侧(+Z侧)的位置。即,后侧O型圈72配置在与突出部65a至65c不同的位置。
前侧O型圈71和后侧O型圈72在轴31的轴向(Z轴方向)上配置在与设置有突出部65a至65c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外壳部21与后外壳部22的接合面位于轴向(Z轴方向)上的前侧O型圈71与后侧O型圈72之间。
前侧O型圈71以及后侧O型圈72的结构不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任何已知的O型圈。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O型圈71以及后侧O型圈72例如是通过圈状加工具有圆截面的细长的硅橡胶而形成的。
[前轴承以及后轴承]
前轴承51保持于前外壳部21的前轴承保持部21c。即,前轴承51配置在定子40的前侧(-Z侧)。
后轴承52保持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后轴承保持部61c。即,后轴承52配置在定子40的后侧(+Z侧)。
前轴承51与后轴承52的轴向(Z轴方向)之间配置有定子40。前轴承51和后轴承52支承转子30的轴31。
前轴承51以及后轴承52的结构不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任何已知的轴承。
[油封]
油封80绕轴31的轴(θZ方向)安装在油封保持部21d的内部。油封80抑制水和油等从前外壳部21的油封保持部21d与轴31之间侵入外壳部20内。油封80的结构不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任何已知的油封。
外部电源通过连接器部61b连接到马达10。连接的外部电源与从连接器部61b具有的电源用开口部67的底面突出的线圈连接汇流条91以及传感器连接汇流条92电连接。由此,通过线圈连接汇流条91以及传感器连接汇流条92给定子40的线圈部43以及未图示的各种传感器提供驱动电流。提供给线圈部43的驱动电流例如相应于通过各种传感器中的磁传感器测量的转子30的旋转位置而被控制。若给线圈部43提供驱动电流,则产生磁场,通过该磁场使具有轴31的转子30旋转。由此,马达10获得旋转驱动力。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0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使前轴承51、定子40以及转子30保持于前外壳部21。具体地说,使前轴承51保持于前外壳部21的前轴承保持部21c。使定子40的外周面嵌合于前外壳部21的定子保持部21b的内周面23,而固定定子40。将转子30的轴31插入前轴承51,借助前轴承51支承转子30。
接着,使后轴承52保持于汇流条单元60的后轴承保持部61c,使前侧O型圈71和后侧O型圈72分别嵌入O型圈用前侧槽部73a、73b、73c以及O型圈用后侧槽部74。
接下来,将汇流条单元60从前侧开口部24插入前外壳部21的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21a。此时,轴31的后侧(+Z侧)的端部插入保持于汇流条单元60的后轴承52。由此,转子30的轴31成为被前轴承51和后轴承52两端支承的状态。
主体部61a的O型圈保持部62c成为插入到前外壳部21的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21a的状态。此时,O型圈保持部62c的内周面的大径部侧面63e与定子40的径向的外侧的侧面即与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外侧面41a嵌合,且大径部台阶面63f与定子40的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端面41c接触。
通过大径部侧面63e与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外侧面41a嵌合,来定位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主体部61a的径向位置。即,主体部61a借助定子40在轴31的径向上被定位。
设置于O型圈保持部62c的外周面的前侧O型圈71与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21a的内周面接触,且受到应力。由此,主体部61a隔着前侧O型圈71受到从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21a的内周面的应力。
主体部61a隔着前侧O型圈71受到从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21a的内周面的应力,使主体部61a被按压于定子40,如上所述,通过定子40而被定位的主体部61a的径向位置被固定。由此,汇流条单元60相对于前外壳部21的径向位置被固定。
并且,通过大径部台阶面63f与定子40的外缘部接触,汇流条单元60相对于前外壳部21的轴向(Z轴方向)位置被定位。即,主体部61a借助定子40在轴向上被定位。
之后,在汇流条单元60,后外壳部22被后侧(+Z侧)覆盖,且主体部61a的外壳部62的外壳容纳外周部62a压入汇流条保持架压入部22a。压入进行至前侧凸缘部28与后侧凸缘部29接触为止。此时,后外壳部22的盖部22b的前侧(-Z侧)的面与后侧O型圈72的整周接触。由此,汇流条单元60被压入固定于后外壳部22。
接着,接合前外壳部21与后外壳部22。前外壳部21与后外壳部22的接合方法不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能够选择不用铆钉来铆接的方法。
具体地说,在位于前侧凸缘部28的贯通孔28a、28b、28c分别与位于后侧凸缘部29的贯通孔29a、29b、29c对齐的状态下,前侧凸缘部28与后侧凸缘部29重叠。在该状态下,将凹模配置在后侧凸缘部29侧(+Z侧),且从前侧凸缘部28侧(-Z侧)打入凸模。由此,前侧凸缘部28的打入部分28d、28e、28f,以及后侧凸缘部29的打入部分29d、29e、29f被压入凹模且向后侧(+Z侧)突出,前外壳部21与后外壳部22接合。
由此,前外壳部21与后外壳部22的相对位置被固定,且汇流条单元60被固定于外壳部20。
接着,从输出轴孔27将油封80设置于轴31周围。
如上组装马达10。
根据本实施方式,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主体部61a借助定子40在轴向以及轴31的径向上被定位。因此,不必设置用于将汇流条保持架61定位于外壳部20的台阶,能够抑制外壳部20大型化。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具有能够抑制大型化且能够定位汇流条保持架61的结构的马达10。
并且,在汇流条保持架61借助外壳部20被定位的情况下,汇流条保持架61相对于定子40的位置借助外壳部20而定位。因此,存在累计仅借助外壳部20而被定位的设计误差,而使定子40与汇流条保持架61的相对位置精度下降的危险。
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主体部61a直接借助定子40而被定位,因此能够抑制汇流条保持架61与定子40的相对位置精度下降。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汇流条保持架61相对于刚性比较高的定子40而被定位,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定位汇流条保持架61与定子40。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大径台阶部68的大径部台阶面63f与定子铁芯45的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端面41c接触,因此主体部61a在轴向上被定位。并且,由于大径台阶部68的大径部侧面63e与定子铁芯45的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外侧面41a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隙对置,因此主体部61a在径向上被定位。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通过面与面的接触或对置来定位主体部61a,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定位主体部61a。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大径部侧面63e与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外侧面41a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隙对置,因此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主体部61a在定子40的径向的外侧的端部在径向上被定位。由此,由于以如上方式来定位主体部61a,因此不会将主体部61a的一部分配置在定子40的径向的内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以如上方式来定位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主体部61a,因此不需要相对于以往的定子结构来变动定子40的径向的内侧的结构、即定子部42和线圈部43、绕线架44等设计。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大径部侧面63e与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外侧面41a之间存在的第一间隙的径向尺寸比齿部42与转子30之间的第二间隙83的径向尺寸W3小。因此,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主体部61a由于存在的第一间隙而在径向稍微移动,即使随着该移动转子30经由后轴承52而在径向稍微移动,转子30与定子40的齿部42也不接触。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用于在轴向定位主体部61a的大径部台阶面63f是平坦的面,用于在径向定位主体部61a的大径部侧面63e是沿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外侧面41a的面。因此,能够增大大径部台阶面63f与铁芯背部端面41c的接触面积以及大径部侧面63e与铁芯背部外侧面41a的接触面积。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易于规定主体部61a与定子40的铁芯背部41的接触面,且能够更高精度地定位主体部61a。
并且,例如在通过旋转层叠构成定子铁芯45的情况下,有时定子铁芯45的相对于轴31的径向位置产生偏移,该偏移在各层的周向存在偏差。该情况下,借助定子铁芯45在径向上被定位的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主体部61a的位置相应于大径部侧面63e接触或对置的定子铁芯45的层的偏移,存在相对于轴31偏离的情况。
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主体部61a的大径部侧面63e的轴向尺寸比主体部61a的大径部台阶面63f的径向尺寸大。因此,能够使大径部侧面63e接触或对置的定子铁芯45的层数增多。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主体部61a的径向位置取决于定子铁芯45的多个层的偏移,因此能够抑制主体部61a向一个方向偏移,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主体部61a的径向位置相对于轴31偏离。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大径台阶部68的内径即位于大径部侧面63e处的O型圈保持部主体63的内径朝向前侧(-Z侧)逐渐变大。因此,例如在通过注塑成型来制造汇流条保持架61的情况下,成型主体部61a的前侧的模具易于从主体部61a的内侧脱落。由此,在制造汇流条保持架61时,能够抑制脱模时主体部61a的大径台阶部68的歪斜。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外壳部20包括前外壳部21和后外壳部22。因此,在组装马达10时,在将定子40固定于前外壳部21之后,能够借助前外壳部21的前侧开口部24相对于露出的定子40定位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主体部61a。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组装马达10时,容易进行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主体部61a相对于定子40的定位。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定位汇流条保持架61之后,从后侧将后外壳部22覆盖于汇流条保持架61,由于能够将汇流条保持架61容纳于外壳部20内,因此能够提高汇流条保持架61的保护性能。
并且,在组装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0时,通过使后外壳部22与前侧凸缘部28以及后侧凸缘部29接触,能够在轴向上对前外壳部21定位。此时,在前侧凸缘部28与后侧凸缘部29接触之前,在后外壳部22的盖部22b与主体部61a接触的情况下,后外壳部22与前外壳部21不能接合,且汇流条保持架61不能容纳于外壳部20。
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主体部61a与盖部22b之间设置有第三间隙81,因此在组装马达10时,能够防止盖部22b与前侧凸缘部28以及后侧凸缘部29接触之前,与主体部61a接触,且能够定位主体部61a。
并且,在由树脂制成的汇流条保持架61的热膨胀率比由金属制成的外壳部20的热膨胀率大的情况下,由汇流条保持架61的热膨胀引起的变形量比由外壳部20的热膨胀引起的变形量大。由于汇流条保持架61比外壳部20膨胀地较大,因此汇流条保持架61有可能破损。
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主体部61a与盖部22b之间设置有第三间隙81,则由汇流条保持架61的热膨胀引起产生的变形量与由外壳部20的热膨胀引起的变形量的差能够被第三间隙81吸收。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由于热膨胀而损坏汇流条保持架61。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主体部61a设置有与后外壳部22接触的突出部65a至65c,因此,能够将汇流条保持架61稳定地固定于后外壳部22。
并且,在组装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0时,在将汇流条单元60从前侧开口部24插入前外壳部21时,在主体部61a的大径部台阶面63f与定子铁芯45的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端面41c接触之前,在连接器连接部62b与前外壳部21的前侧凸缘部28接触的情况下,不能借助定子40定位主体部61a。
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21a的后侧端部即前侧凸缘部28与连接器连接部62b之间设置有第四间隙82。因此,能够在主体部61a的大径部台阶面63f与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端面41c接触之前,防止连接器连接部62b与前侧外壳部21的前侧凸缘部28接触。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借助定子40定位主体部61a。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前侧凸缘部28与连接器连接部62b之间设置有第四间隙82,因此与上述相同,能够抑制由于热膨胀而损坏汇流条保持架61。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前外壳部21与汇流条保持架61之间以及后外壳部22与汇流条保持架61之间分别设置有O型圈即前侧O型圈71以及后侧O型圈72。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水和油等从外壳部20与汇流条保持架61之间的间隙到达转子30和定子40。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小径台阶部69设置有前侧O型圈71,主体部61a隔着前侧O型圈71受到从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21a的内周面的应力。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使主体部61a被按压于定子40,且能够固定主体部61a的径向位置。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前侧O型圈71的前侧的一部分沿轴向配置于定子40与主体部61a重叠的范围。由此,主体部61a隔着前侧O型圈71受到从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21a的内周面的应力时,能够增大主体部61a被按压于定子40的力。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更稳定地将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主体部61a固定于定子40。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O型圈保持部62c设置有小径台阶部69。因此,在将汇流条保持架61插入前外壳部21时,能够借助小径台阶部69的小径部台阶面63d,抑制前侧O型圈71向后侧(+Z侧)偏离以及脱落。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O型圈保持部62c包括凸部63a、63b、63c。因此,在将汇流条保持架61插入到前外壳部21时,能够通过凸部63a、63b、63c抑制前侧O型圈71从前侧(-Z侧)偏离以及脱落。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通过凸部63a、63b、63c和小径部台阶面63d形成有O型圈用前侧槽部73a、73b、73c,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前侧O型圈71。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凸部63a、63b、63c等间隔地配置在小径部侧面63g的周向,因此O型圈用前侧槽部73a、73b、73c等间隔地设置在小径部侧面63g的周向。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更稳定的保持前侧O型圈7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采用以下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径部台阶面63f也可以不是平坦的面,也可以不垂直于轴向。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径部侧面63e可以不沿定子40的侧面,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不沿铁芯背部外侧面41a,也可以沿轴向不平行。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径部侧面63e的轴向尺寸也可以比大径部台阶面63f的径向尺寸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径部侧面63e的轴向尺寸也可以与大径部台阶面63f的径向尺寸相同。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径部台阶面63d也可以不垂直于轴向。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径部侧面63g也可以不与轴向平行。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壳部62与盖部22b之间也可以不设置有第三间隙8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汇流条保持架插入部21a的后侧(+Z侧)端部与连接器连接部62b之间也可以不设置有第四间隙82。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有突出部65a至65c。此时,例如也可以是如图14所示的结构。
图1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另一例的马达110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4所示的截面与图1等所示的截面相同。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针对与以上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有时通过适宜标注相同的符号等省略说明。
如图14所示,马达11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161。
汇流条保持架161的主体部161a具有外壳部162。在该结构中,与上述说明的外壳部62不同,在外壳部162的外周面未设置有突出部。
外壳部162的后侧(+Z侧)的端部的外缘与后外壳部22接触。即,在外壳部162的后侧端部的外缘设置有与后外壳部22接触的接触部165。换言之,在主体部161a设置有与后外壳部22接触的接触部165,接触部165设置在汇流条保持架161的后侧端部的外缘。
在该结构中,在汇流条保持架161插入到后外壳部22的状态下,外壳部162的后侧端部的外缘165a设置在比后外壳部22的内侧面靠外侧的位置。因此,在组装马达110时,若将汇流条保持架161插入到后外壳部22,则外缘165a与后外壳部22的内侧面接触,且外缘165a被压坏。由此,在外壳部162的后侧端部的外缘设置有与后外壳部22接触的接触部165。
根据该结构,与上述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将汇流条保持架161稳定地固定在后外壳部22。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是相对于定子铁芯45的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外侧面41a来对主体部61a进行径向定位的结构,但不限于此。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相对于定子铁芯45的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内侧面(内侧面)41b来径向定位主体部261a的结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径向定位主体部的定子铁芯45的侧面能够采用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外侧面41a或铁芯背部内侧面41b的结构。
图1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另一例的马达210的局部放大剖视图。与图1和图11等不同,图15所示的截面是避开了齿部42的位置的截面。即,相对于图1和图11等,图15是示出稍微绕轴线(θZ方向)旋转的状态的剖视图。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针对与以上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有时通过适宜标注相同的符号等省略说明。
如图15所示,马达21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261,所述汇流条保持架261具有主体部261a。
汇流条保持架261的主体部261a包括外壳部262和连接部64a。
外壳部262包括外壳容纳外周部62a、O型圈保持部262c以及定位部268。
O型圈保持部262c除了在内侧未设置有大径台阶部,是与上述说明的O型圈保持部62c相同的结构。
定位部268设置在比O型圈保持部262c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定位部268从连接部64a的前侧(-Z侧)的面突出。虽省略图示,定位部268与相邻的齿部42之间的间隙对应地设置为多个。定位部268包括基部268a和末端突出部268b,所述基部268a具有定位端面(第一端面)268d,所述末端突出部268b具有定位侧面(第一侧面)268c。
基部268a与连接部64a前侧(-Z侧)的面连接。定位端面268d是基部268a前侧(-Z侧)的端面。定位端面268d是从定位侧面268c向径向的外侧延伸的平坦的面。定位端面268d与定子铁芯45的铁芯背部41的后侧(+Z侧)的铁芯背部端面41c接触。
末端突出部268b从基部268a的定位端面268d的径向的内侧端部向前侧(-Z侧)突出。末端突出部268b位于相邻的齿部42之间的间隙。
定位侧面268c是末端突出部268b的径向的外侧的侧面。定位侧面268c与定位端面268d连接,且从定位端面268d向轴向(Z轴方向)前侧(-Z侧)延伸。定位侧面268c同上述说明的大径部台阶面63f与大径部侧面63e的关系不同,位于定位端面268d的径向的内侧。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在径向上定位主体部的第一侧面能够采用如大径部侧面63e那样位于第一端面即大径部台阶面63f的径向的外侧的结构或如定位侧面268c那样位于第一端面即定位端面268d的径向的内侧的结构。
定位侧面268c与铁芯背部41的径向的内侧的铁芯背部内侧面41b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隙对置。换言之,定位侧面268c与定子铁芯45的侧面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隙对置,定子铁芯45的侧面是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内侧面41b。
关于上述点之外的结构,定位端面268d以及定位侧面268c能够采用与上述说明的大径部台阶面63f以及大径部侧面63e相同的结构。
通过多个定位部268的定位端面268d与定子铁芯45的铁芯背部端面41c接触,能够定位主体部261a的轴向(Z轴方向)位置。通过多个定位部268的定位侧面268c与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内侧面41b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隙对置,能够决定主体部261a的径向位置。
由此,根据该结构,与上述说明相同,主体部261a借助定子40在轴向(Z轴方向)以及轴31的径向上被定位。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外壳部20大型化。
另外,在该结构中,定位侧面268c与定位端面268d也可以不连接。所谓的定位侧面268c与定位端面268d不连接是指如下的情况:例如在外壳容纳外周部62a的前侧端部分别另外设置有具有作为第一侧面的定位侧面的定位部和具有作为第一端面的定位端面的定位部。
并且,在该结构中,定位部268也可以不具有末端突出部268b。在该情况下,O型圈保持部262c的内侧面是能够与定子铁芯45的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外侧面41a接触,或能够隔着第一间隙对置的结构。即,在该情况下,通过定位部268的基部268a的定位端面268d与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端面41c接触,主体部261a在轴向上被定位。而且,通过O型圈保持部262c的内侧面与定子铁芯45的铁芯背部41的铁芯背部外侧面41a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隙对置,主体部261a在径向上被定位。
并且,如该结构的定位部268,在通过多个突出的部分对主体部261a进行径向定位的情况下,定位侧面268c也可以是平坦的面。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径部侧面63g如设置有凸部63a至63c那样,是设置有多个凸部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小径部侧面63g的凸部也可以是一个。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整个前侧O型圈71配置在定子40与主体部61a在轴向上重叠的范围的结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采用前侧O型圈71的前侧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定子40与主体部61a在轴向上重叠的范围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汇流条保持架61的主体部61a的外壳容纳外周部62a是只压入后外壳部22的结构,但不限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外壳容纳外周部62a既可以是压入前外壳部21以及后外壳部22这两者的结构,也可以是只压入前外壳部21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连接器用开口部26由前外壳部21和后外壳部22构成,但是不限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用开口部26例如也可以是设置于后外壳部22的盖部22b的后侧(+Z侧)的面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后外壳部2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外壳部21与后外壳部22也可以是一体部件。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是在前外壳部21的内侧设置有前侧O型圈71,在后外壳部22的内侧设置有后侧O型圈72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前外壳部21和后外壳部22中的至少一方的内侧设置有O型圈的结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前侧O型圈71和后侧O型圈72中任一方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马达10只具有前侧O型圈71和后侧O型圈72中的前侧O型圈71的情况下,将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0具有的所有O型圈、即仅有的前侧O型圈71保持于O型圈保持部62c的小径台阶部69。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采用在小径台阶部69保持有马达10具有的O型圈的至少一部分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前侧O型圈71和后侧O型圈72这两方。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前侧凸缘部28与后侧凸缘部29合并的接合面设置有O型圈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有油封80。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在借助定子铁芯的齿部定位主体部这一点上不同。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针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有时通过适宜标注相同的符号等省略说明。
图1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310的剖视图。图16所示的截面与图1所示的截面相同,是穿过定子340的齿部342的截面。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310包括定子340和具有主体部361a的汇流条保持架361。
除了齿部342设置为比绕线架44向径向的内侧突出这一点,定子340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定子40相同的结构。
汇流条保持架361的主体部361a包括外壳部362和连接部64a。
外壳部362包括外壳容纳外周部62a、O型圈保持部262c以及定位部368。
定位部368设置在比绕线架44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定位部368从连接部64a的前侧(-Z侧)的面突出。定位部368既可以呈筒状,也可以根据齿部342设置为多个。定位部368包括基部368a和末端突出部368b,所述基部368a具有定位端面(第一端面)368d,所述末端突出部368b具有定位侧面(第一侧面)368c。
基部368a与连接部64a的前侧(-Z侧)的面连接。定位端面368d是基部368a的前侧端面。定位端面368d是从定位侧面368c向径向的外侧延伸的平坦的面。定位端面368d与定子铁芯345的齿部342的后侧(+Z侧)的齿端面(端面)342b接触。
末端突出部368b从基部368a的定位端面368d的径向的内侧的端部向前侧(-Z侧)突出。末端突出部368b位于齿部342与转子30的第二间隙383。定位侧面368c是末端突出部368b的径向的外侧的侧面。
定位侧面368c与定位端面368d连接,且从定位端面368d向前侧(-Z侧)延伸。定位侧面368c位于定位端面368d的径向的内侧。定位侧面368c与齿部342的径向的内侧的齿内侧面(内侧面)342a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隙对置。换言之,定位侧面368c与定子铁芯345的侧面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隙对置,定子铁芯345的侧面是齿部342的齿内侧面342a。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存在于定位侧面368c与定子铁芯345之间的第一间隙的径向尺寸比齿部342与转子30之间的第二间隙383的径向尺寸W4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尺寸W4比设置在齿部342与转子30之间的末端突出部368b的径向尺寸大。
关于上述一点之外的结构,定位端面368d以及定位侧面368c能够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大径部台阶面63f以及大径部侧面63e相同的结构。
通过使定位部368相对于各齿部342被定位,能够决定主体部361a的轴向(Z轴方向)位置以及径向位置。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主体部361a通过定子340在轴向(Z轴方向)以及轴31的径向上被定位,因此能够抑制外壳部20大型化。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定子铁芯具有槽部,且汇流条保持架嵌合于槽部。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针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有时通过适宜标注相同的符号等省略说明。
图1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马达410的剖视图。图17所示的截面与图15所示的截面相同,是避开齿部42的位置的截面。
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410包括定子440和汇流条保持架461,所述汇流条保持架461具有主体部461a。
定子440包括定子铁芯445和线圈部43,所述定子铁芯445具有铁芯背部441和齿部42。
铁芯背部441向后侧(+Z侧)的铁芯背部端面(端面)441c开口,且具有向前侧(-Z侧)凹陷的槽部(凹部)441d。换言之,定子铁芯445具有从后侧的铁芯背部端面441c向前侧凹陷的槽部441d。铁芯背部441除了具有槽部441d,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铁芯背部41相同的结构。
槽部441d既可以设置为俯视时(从XY面观察)呈圆环状,也可以沿周向在铁芯背部441的铁芯背部端面441c设置多个。
汇流条保持架461的主体部461a具有外壳部462。
外壳部462包括外壳容纳外周部62a和O型圈保持部462c。
O型圈保持部462c在小径台阶部69的前侧(-Z侧)还设置有一级外径变小的第二小径台阶部469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图15所示的O型圈保持部262c不同。
O型圈保持部462c包括O型圈保持部主体463和末端突出部468。
O型圈保持部主体463具有前侧(-Z侧)的端面即定位端面(第一端面)468b。定位端面468b与铁芯背部441的铁芯背部端面441c接触。
末端突出部468在O型圈保持部主体463的定位端面468b的径向的内侧端部设置为向前侧(-Z侧)突出。末端突出部468容纳于槽部441d的内部。末端突出部468的前侧(-Z侧)端部位于比槽部441d的底面靠后侧(+Z侧)的位置。在例如槽部441d在俯视时设置为圆环状的情况下,末端突出部468设置为筒状,在槽部441d沿周向设置为多个的情况下,末端突出部468根据槽部441d设置为多个。
末端突出部468具有径向的外侧的侧面即定位侧面(第一侧面)468a。定位侧面468a与槽部441d的内壁面中的径向的外侧的内壁面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隙对置。换言之,定位侧面468a与定子铁芯445的侧面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隙对置,定子铁芯445的侧面是槽部441d的内壁面。由此,汇流条保持架461与槽部441d嵌合。
第二小径台阶部469由O型圈保持部主体463的定位端面468b和末端突出部468的定位侧面468a形成。关于上述点之外的结构,定位端面468b以及定位侧面468a能够采用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定位端面368d以及定位侧面368c相同的结构。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由于主体部461a通过定子440在轴向(Z轴方向)以及轴31的径向上被定位,因此能够抑制外壳部20大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末端突出部468的定位侧面468a也可以是径向的内侧的侧面。在该情况下,定位侧面468a与槽部441d的内壁面中的径向的内侧的内壁面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隔对置。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末端突出部468是包含于O型圈保持部462c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在O型圈保持部462c之外另外设置有与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定位部268相同的定位部。在该情况下,定位部的末端突出部容纳于槽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445也可以具有孔部等凹部的结构来代替槽部441d。
<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在借助定子的绕线架定位主体部这一点上不同。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针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有时通过适宜标注相同的符号等省略说明。
图1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510的剖视图。图18所示的截面与图1所示的截面相同,是穿过定子40的齿部42的截面。
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510包括汇流条保持架561,所述汇流条保持架561具有主体部561a。
汇流条保持架561的主体部561a包括外壳部562和连接部64a。
外壳部562包括外壳容纳外周部62a、O型圈保持部262c以及定位部568。
定位部568设置在比O型圈保持部262c靠径向的内侧的位置。定位部568从外壳容纳外周部62a的前侧(-Z侧)的端部向前侧突出。定位部568包括基部568a和末端突出部568b,所述基部568a具有定位端面(第一端面)568d,所述末端突出部568b具有定位侧面(第一侧面)568c。
基部568a与外壳容纳外周部62a的前侧(-Z侧)的端部连接。定位端面568d是基部568a的前侧端面。定位端面568d是从定位侧面568c向径向的内侧延伸的平坦的面。定位端面568d与绕线架44的外侧绕线架突出部44b的后侧(+Z侧)的绕线架端面(端面)44c接触。
末端突出部568b从基部568a的定位端面568d的径向的外侧端部向前侧(-Z侧)突出。定位侧面568c是末端突出部568b的径向的内侧的侧面。定位侧面568c与定位端面568d连接,且从定位端面568d向前侧(-Z侧)延伸。定位侧面568c位于定位端面568d的径向的外侧。定位侧面568c与外侧绕线架突出部44b的径向的外侧的侧面即绕线架外侧面(外侧面)44d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隙对置。
关于上述点之外的结构,定位端面568d以及定位侧面568c能够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小径部台阶面63d以及大径部侧面63e相同的结构。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由于主体部561a通过定子40的绕线架44在轴向(Z轴方向)以及轴31的径向上被定位,因此能够抑制外壳部20大型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以下的结构。
在上述说明中,末端突出部568b的径向的内侧的定位侧面568c是与外侧绕线架突出部44b的径向的外侧的绕线架外侧面44d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隙对置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末端突出部568b的径向的外侧的侧面也可以是与外侧绕线架突出部44b的径向的内侧的侧面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隙对置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定位部568的定位端面568d与内侧绕线架突出部44a的端面接触,定位部568的定位侧面568c与内侧绕线架突出部44a的侧面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隙对置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主体部的第一端面都与第一侧面是同一部件,例如是相对于铁芯背部、齿部、绕线架而被定位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主体部的第一端面和第一侧面也可以分别相对于分体部件被定位。例如,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既可以是第一端面与铁芯背部的后侧端面接触,第一侧面与齿部的内侧面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隙对置的结构,也可以是第一端面与绕线架的后侧端面接触,第一侧面与铁芯背部的侧面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隙对置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是通过汇流条保持架的主体部的第一端面与定子后侧的端面接触,来进行主体部的轴向定位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在定子的侧面设置有槽,且在主体部设置有向前侧突出且末端呈钩状的定位部,并通过将其定位部的钩状的末端插入定子侧面的槽,来定位主体部的轴向位置。
并且,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都是通过汇流条保持架的主体部的第一侧面与定子侧面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隙对置,来进行主体部的径向定位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借助定子在轴向以及轴的径向上进行定位的范围内,可以任意配置主体部和定子。
并且,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适当地组合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
Claims (21)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包括:
转子,所述转子具有以沿一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
定子,所述定子包围所述转子,且使所述转子绕所述轴旋转;
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配置在所述定子的所述一方向的第一侧,且支承所述轴;
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配置在所述定子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且支承所述轴;
汇流条单元,所述汇流条单元向所述定子提供驱动电流;以及
外壳部,所述外壳部为筒状,且所述外壳部保持所述汇流条单元、所述定子以及所述第一轴承,
所述外壳部包括圆形的底部和第一轴承保持部,所述底部具有贯通孔,所述第一轴承保持部保持所述第一轴承且沿所述一方向延伸,
所述外壳部具有向所述第一侧开口的输出轴孔,
所述第一轴承保持部具有所述输出轴孔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轴的所述第一侧的端部通过所述贯通孔从所述输出轴孔向所述外壳部的外部突出,
所述汇流条单元包括与所述定子电连接的汇流条和支承所述汇流条的汇流条保持架,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包括第二轴承保持部和筒状的主体部,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保持所述第二轴承,
所述主体部借助所述定子而在所述一方向以及所述轴的径向上被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一侧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定子的所述第二侧的端面接触,且沿所述径向延伸,
所述第一侧面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所述径向的外侧或所述径向的内侧,且沿所述一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定子的侧面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隙对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线圈部,所述定子铁芯包括铁芯背部和齿部,所述线圈部配置在所述齿部,
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第二侧的端面接触,
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定子铁芯的侧面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隙对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铁芯的侧面是所述铁芯背部的外侧面或内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铁芯的侧面是所述齿部的内侧面,
所述第一端面从所述第一侧面向所述径向的外侧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铁芯具有凹部,所述凹部从所述第二侧的端面向所述第一侧凹陷,
所述定子铁芯的侧面是所述凹部的内壁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包括:
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包括铁芯背部和齿部;
线圈部,所述线圈部配置在所述齿部;以及
绝缘件,所述绝缘件至少存在于所述定子铁芯与所述线圈部之间,
所述绝缘件具有绝缘件突出部,所述绝缘件突出部设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第二侧,且沿所述一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绝缘件突出部的端面接触,
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绝缘件突出部的侧面接触,或隔着第一间隙对置。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铁芯背部的形状呈与所述轴同心的圆筒状,
所述齿部从所述铁芯背部的内侧面向所述轴延伸,
所述齿部设置为多个,且等间隔地配置在所述铁芯背部的内侧面的周向,
所述齿部与所述转子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所述第一间隙在所述径向上的尺寸比所述第二间隙在所述径向上的尺寸小。
9.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侧面连接,
所述第一端面是平坦的面,
所述第一侧面是沿所述定子的侧面的面。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面在所述一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第一端面在所述径向上的尺寸大。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大径台阶部,所述大径台阶部包括所述第一端面以及所述第一侧面,
所述大径台阶部的内径随着朝向所述第一侧逐渐变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部包括第一外壳部和第二外壳部,
在所述第一外壳部保持有所述定子,
所述第一外壳部具有第一筒部,所述第一筒部从所述轴的径向的外侧包围所述汇流条单元的所述第一侧的端部,
所述第二外壳部包括盖部和第二筒部,所述盖部覆盖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二侧的端部,所述第二筒部从所述径向的外侧包围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二侧的端部且与所述第一筒部的所述第二侧的端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盖部之间设置有第三间隙。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外壳部接触的接触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设置在所述汇流条保持架的所述第二侧的端部的外缘。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与外部电源连接的连接器部,
所述主体部具有与所述连接器部连接的连接器连接部,
所述连接器连接部从所述第一筒部的内侧向所述径向的外侧突出,
在所述第一筒部的所述第二侧的端部与所述连接器连接部之间设置有第四间隙。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外壳部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外壳部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之间分别设置有O型圈。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O型圈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一方向中所述定子与所述主体部重叠的范围。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第一侧具有O型圈保持部,
在所述O型圈保持部的外周面的所述第一侧设置有外径变小的小径台阶部,
在所述小径台阶部保持有所述O型圈的至少一部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径台阶部包括所述O型圈保持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即第二侧面和与所述第二侧面相交的第二端面,
在所述第二侧面的与所述小径台阶部的所述第二端面分离的位置设置有凸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设置为多个,
所述多个凸部等间隔地配置于所述第二侧面的周向。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537088.9A CN108768037B (zh) | 2014-07-14 | 2015-06-05 | 马达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44334A JP6476623B2 (ja) | 2014-07-14 | 2014-07-14 | モータ |
JP2014-144334 | 2014-07-14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537088.9A Division CN108768037B (zh) | 2014-07-14 | 2015-06-05 | 马达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22690A true CN105322690A (zh) | 2016-02-10 |
CN105322690B CN105322690B (zh) | 2018-06-01 |
Family
ID=54286570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385255.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706977U (zh) | 2014-07-14 | 2015-06-05 | 马达 |
CN201510305943.XA Active CN105322690B (zh) | 2014-07-14 | 2015-06-05 | 马达 |
CN201810537088.9A Active CN108768037B (zh) | 2014-07-14 | 2015-06-05 | 马达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385255.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4706977U (zh) | 2014-07-14 | 2015-06-05 | 马达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537088.9A Active CN108768037B (zh) | 2014-07-14 | 2015-06-05 | 马达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11545B2 (zh) |
JP (1) | JP6476623B2 (zh) |
CN (3) | CN204706977U (zh) |
DE (1) | DE102015212704A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49512A (zh) * | 2017-02-03 | 2019-09-17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10476332A (zh) * | 2017-03-31 | 2019-11-19 | 日本电产高科电机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11033958A (zh) * | 2017-09-28 | 2020-04-17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11527678A (zh) * | 2017-12-28 | 2020-08-11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单元和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
CN111756150A (zh) * | 2019-03-27 | 2020-10-09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汇流条装置、马达以及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 |
CN112075013A (zh) * | 2018-04-25 | 2020-12-11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单元以及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
CN113949200A (zh) * | 2020-07-17 | 2022-01-18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和电气产品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174666A1 (ja) * | 2013-04-26 | 2014-10-3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JP6476623B2 (ja) * | 2014-07-14 | 2019-03-06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WO2017026550A1 (ja) * | 2015-08-10 | 2017-02-16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6601127B2 (ja) * | 2015-10-08 | 2019-11-0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駆動装置 |
JP5990346B1 (ja) * | 2016-01-15 | 2016-09-14 |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6635338B2 (ja) * | 2016-04-15 | 2020-01-22 |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 回転装置 |
US11139715B2 (en) * | 2016-11-02 | 2021-10-0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WO2018100966A1 (ja) * | 2016-11-30 | 2018-06-07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US11411453B2 (en) * | 2017-09-28 | 2022-08-09 | Nidec Corporation | Motor |
KR102493905B1 (ko) * | 2017-11-02 | 2023-01-31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모터 |
JP7271537B2 (ja) | 2017-11-02 | 2023-05-11 | エルジー イノテック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モーター |
KR102493906B1 (ko) * | 2017-11-02 | 2023-01-31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모터 |
WO2019131423A1 (ja) * | 2017-12-28 | 2019-07-04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ユニット |
KR102608055B1 (ko) * | 2018-07-19 | 2023-11-30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모터 |
CN112514209B (zh) * | 2018-08-03 | 2024-05-28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定子以及电机 |
CN111668972B (zh) * | 2019-03-05 | 2023-08-22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无刷马达及包含该无刷马达的电气产品 |
KR20210141854A (ko) * | 2020-05-14 | 2021-11-23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모터용 버스바 유닛 |
KR20230149963A (ko) * | 2022-04-21 | 2023-10-30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모터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34897A (en) * | 1993-05-24 | 1994-08-02 | North American Philips Corporation | Electric motor with encased housing |
CN1170266A (zh) * | 1996-06-13 | 1998-01-14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与磁盘存储装置相配的主轴电机 |
US20060068617A1 (en) * | 2004-09-29 | 2006-03-30 | Nidec Corporation | Motor and bus bar |
JP2010136596A (ja) * | 2008-12-08 | 2010-06-17 | Nippon Densan Corp | モータ |
CN101926075A (zh) * | 2008-03-13 | 2010-12-22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03368314A (zh) * | 2012-03-31 | 2013-10-23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03516102A (zh) * | 2013-10-23 | 2014-01-15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用电机 |
CN204706977U (zh) * | 2014-07-14 | 2015-10-14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11671B2 (ja) | 2002-05-30 | 2007-05-09 |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DE20302174U1 (de) * | 2003-02-11 | 2004-09-09 | Minebea Co., Ltd. | Wellendichtung für einen Elektromotor und Elektromotor, insbesondere für ein automatisches Schaltgetriebe eines Kraftfahrzeuges |
JP5217117B2 (ja) * | 2006-06-05 | 2013-06-19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JP4939244B2 (ja) * | 2007-01-31 | 2012-05-23 | アイチエレック株式会社 | 回転機用巻線接続装置、回転機用固定子及び回転機 |
EP2557666B1 (en) * | 2011-08-10 | 2020-05-20 | LG Innotek Co., Ltd. | EPS motor |
JP5813463B2 (ja) * | 2011-11-02 | 2015-11-17 | 株式会社東芝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固定子用ホルダ、回転電機、及び自動車 |
JP2013247761A (ja) * | 2012-05-25 | 2013-12-09 | Jtekt Corp |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装置 |
CN202798409U (zh) * | 2012-08-30 | 2013-03-13 | 中山大洋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直流无刷电机结构 |
-
2014
- 2014-07-14 JP JP2014144334A patent/JP647662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
- 2015-03-31 US US14/674,102 patent/US1041154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06-05 CN CN201520385255.4U patent/CN204706977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 2015-06-05 CN CN201510305943.XA patent/CN105322690B/zh active Active
- 2015-06-05 CN CN201810537088.9A patent/CN108768037B/zh active Active
- 2015-07-07 DE DE102015212704.4A patent/DE102015212704A1/de not_active Ceased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34897A (en) * | 1993-05-24 | 1994-08-02 | North American Philips Corporation | Electric motor with encased housing |
CN1170266A (zh) * | 1996-06-13 | 1998-01-14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与磁盘存储装置相配的主轴电机 |
US20060068617A1 (en) * | 2004-09-29 | 2006-03-30 | Nidec Corporation | Motor and bus bar |
CN101926075A (zh) * | 2008-03-13 | 2010-12-22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JP2010136596A (ja) * | 2008-12-08 | 2010-06-17 | Nippon Densan Corp | モータ |
CN103368314A (zh) * | 2012-03-31 | 2013-10-23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03516102A (zh) * | 2013-10-23 | 2014-01-15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用电机 |
CN204706977U (zh) * | 2014-07-14 | 2015-10-14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49512A (zh) * | 2017-02-03 | 2019-09-17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10476332A (zh) * | 2017-03-31 | 2019-11-19 | 日本电产高科电机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10476332B (zh) * | 2017-03-31 | 2022-09-06 | 日本电产高科电机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11033958B (zh) * | 2017-09-28 | 2022-04-08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11033958A (zh) * | 2017-09-28 | 2020-04-17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 |
CN111527678A (zh) * | 2017-12-28 | 2020-08-11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单元和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
CN111527678B (zh) * | 2017-12-28 | 2022-08-05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单元和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
CN112075013A (zh) * | 2018-04-25 | 2020-12-11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单元以及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
CN112075013B (zh) * | 2018-04-25 | 2023-08-18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单元以及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
CN111756150A (zh) * | 2019-03-27 | 2020-10-09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汇流条装置、马达以及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 |
CN111756150B (zh) * | 2019-03-27 | 2023-01-24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汇流条装置、马达以及汇流条装置的制造方法 |
CN113949200A (zh) * | 2020-07-17 | 2022-01-18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和电气产品 |
CN113949200B (zh) * | 2020-07-17 | 2024-08-16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马达和电气产品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15212704A1 (de) | 2016-01-14 |
CN108768037B (zh) | 2020-08-18 |
CN204706977U (zh) | 2015-10-14 |
US20160013697A1 (en) | 2016-01-14 |
JP6476623B2 (ja) | 2019-03-06 |
JP2016021812A (ja) | 2016-02-04 |
CN108768037A (zh) | 2018-11-06 |
US10411545B2 (en) | 2019-09-10 |
CN105322690B (zh) | 2018-06-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706977U (zh) | 马达 | |
CN204706979U (zh) | 马达 | |
CN205105027U (zh) | 马达 | |
CN1811457B (zh) | 旋转检测传感器 | |
EP1870684B1 (en) | Torque detec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yoke assembly | |
CN106716789B (zh) | 马达 | |
US8164230B2 (en) | Stator | |
JP2016073116A (ja) | モータ | |
US20090108700A1 (en) | Motor | |
CN105656253B (zh) | 马达 | |
US10666103B2 (en) | Rotor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 |
US9120161B2 (en) | Center hole machining method for shaft blank and center hole machining apparatus | |
US20120262033A1 (en) | Motor ro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otor rotor | |
CN104956569A (zh) | 旋转电机的转子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3998204A (zh) | 用于制造传感器的方法和传感器 | |
JP6723475B2 (ja) | 回転電機の電機子鉄心、及び回転電機の電機子鉄心の製造方法 | |
JP6147226B2 (ja) | 回転電機用ロータ | |
KR102543658B1 (ko) | 차량용 센싱 장치, 휠 베어링 조립체 및 차량용 센싱 장치의 제조방법 | |
JP5306309B2 (ja) | 外転型の電動機 | |
TWI745382B (zh) | 旋轉電機之定子 | |
JP4855069B2 (ja) | 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 |
AU2007202428B2 (en) | Method for removing a crack in electromechanical rotor, method for preventing crack growth in the same, electromechanical rotor and rotary electrical machine | |
JP4626318B2 (ja) | 回転検出センサ | |
CN103591117A (zh) | 坯件、驱动轴、静液压机和静液压机驱动轴的制造方法 | |
JP5696642B2 (ja) | ステータ固定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