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1907A - 喷墨记录设备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91907A CN101791907A CN201010105044A CN201010105044A CN101791907A CN 101791907 A CN101791907 A CN 101791907A CN 201010105044 A CN201010105044 A CN 201010105044A CN 201010105044 A CN201010105044 A CN 201010105044A CN 101791907 A CN101791907 A CN 1017919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k
- cap
- projection
- board member
- record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284 re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5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36 elastome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3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by applying vacuum onl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05—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8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for paper-width or non-reciprocating print head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喷墨记录设备包括:喷墨头,具有形成多个喷射口的喷射面;帽,包括:支撑构件;环形突起,固定到支撑构件且与喷射面接触,与支撑构件合作以限定覆盖多个喷射口的凹部;和排出口,形成在凹部的底面中;排出机构,通过墨排出口将墨排出;和板构件,设置在该凹部中,使得在板构件和底面之间形成空间,并使得在帽的内周面和板构件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产生毛细现象,还包括:多个突起,在板构件的上表面上沿喷墨头的纵向方向布置,且每个突起在与纵向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从上表面的沿与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和多个分隔部,每个分隔部将相应一个突起在与纵向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划分成段。该设备能防止墨停留在板构件上且能有效地排出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造成在记录介质上喷墨的喷墨记录设备。
背景技术
下面的专利文献1描述了一种构造成执行清除操作的喷墨记录设备,在清除操作中,墨排出到帽中以恢复记录头的喷射性能。在该公开的喷墨记录设备的帽中,设置了一种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形状的流动限制构件。该流动限制构件形成有分布在整个流动限制构件上的多个通孔。形成在流动限制构件中央部分的通孔具有比形成在其相对端部的通孔小的直径。根据该布置,当经过墨排出口抽吸帽中的墨时,从中央部分到墨排出口的墨流动阻力比从相对端部到墨排出口的墨流动阻力大。因此,帽中的墨流动可能不均匀。
专利文献:JP-A-7-195712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由于在流动限制构件中形成大量通孔,所以当墨从帽排出时经过每个通孔抽吸墨的力相当大地降低。因此,大量的墨趋向于保留在帽中,特别是保留在流动限制构件上,而没被抽吸。保留在流动限制构件上的墨趋向于接触空气,从而墨趋向于变干。当记录头的喷射面被如此形成的帽覆盖来防止记录头的喷墨口中的墨变干时,流动限制构件上变干的墨吸收喷墨口附近的墨的水分,从而喷墨口附近的墨的粘度不希望地增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其能够防止墨停留或保留在设置在帽中的板构件上,而且能够有效地排出墨。
根据本发明的原理可以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包括:
喷墨头,所述喷墨头具有喷射面,其中形成有多个喷射口,墨经过所述多个喷射口喷射;
帽,所述帽包括:支撑构件;环形突起,所述环形突起固定到所述支撑构件并且与所述喷射面接触,所述环形突起与所述支撑构件合作以限定用于覆盖所述多个喷射口的凹部;和排出口,所述排出口形成在所述凹部的底面中;
排出机构,所述排出机构构造成经过墨排出口将从所述喷墨头清除到所述帽中的墨排出;
板构件,所述板构件设置在所述帽的所述凹部中,使得在所述板构件和所述底面之间形成空间,并使得在所述帽的内周面和所述板构件之间形成产生毛细现象的间隙;
多个突起,所述多个突起在所述板构件的上表面上形成为布置在所述喷墨头的纵向方向上,且所述多个突起的每一个沿与所述纵向方向交叉的方向从所述上表面的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方向上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和
多个分隔部,所述多个分隔部的每一个将所述多个突起的相应一个突起在与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划分成段。
在如上述构造的喷墨记录设备中,当从喷墨头清除到帽中的墨通过排出机构排出时,板构件上的墨由于表面张力聚集或堆积在由每个突起的任一侧面和板构件的上表面限定的每个角部处,聚集或堆积的墨由于帽的内周面和板构件一端和另一端处的每个侧面之间的毛细现象向板构件的一端和另一端吸引。如此吸引到帽的内周面和板构件的每个侧面之间的墨流入板构件的下表面和凹部底面之间的空间。因此,能够不在板构件上形成大量通孔、换言之,不降低抽吸墨的抽吸力的情况下,防止墨停留或保留在板构件上并且有效排出墨。此外,由于分隔部被形成在每个突起中,作用到由于表面张力聚集或堆积在每个上述角部的墨上的毛细力在每个突起的与纵向方向交叉方向的相对两端不平衡,换言之,存在于分隔部一侧的墨仅在突起相对两端之一处经受毛细力。因此,聚集或堆积在角部的墨趋向于吸引到板构件的一端和另一端,从而墨不趋向于停留或保留在板构件上。
在根据本发明构造的喷墨记录设备中,所述多个分隔部可以形成在所述上表面的与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中部。根据该布置,墨趋向于容易向板构件的一端和另一端吸引。
在上述布置中,所述板构件可以形成有贯通其厚度的多个通孔,并且所述多个通孔的开口到所述上表面的开口部布置在所述纵向方向上,从而位于任何所述多个分隔部处,并且所述通孔的每个所述开口部具有比所述排出口的尺寸小的尺寸,当从垂直于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面的方向看时所述通孔的每个所述开口部不与所述排出口重叠。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墨可以经过所述多个通孔流入该空间。
此外,在上述布置中,所述上表面的所述中部不位于比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的高度低的高度处,并且所述上表面的从所述中部到所述一端的部分和所述上表面的从所述中部到所述另一端的部分中的至少一个是倾斜的。在这种情况下,墨可以更容易向板构件的一端和另一端中的至少一个流动。
在根据本发明构造的喷墨记录设备中,所述多个突起的每一个在与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根据该布置,分隔部和相应突起的每个相对端之间的距离可减少,从而墨可以容易地向板构件的一端和另一端吸引。
在根据本发明构造的喷墨记录设备中,所述多个突起的每一个在相对于与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该布置使得即使在板构件和帽的至少一个在纵向方向倾斜的情况下墨也能够向板构件的一端和另一端流动。
在根据本发明构造的喷墨记录设备中,由所述上表面的所述一端和所述板构件的与所述一端相应的一个侧面限定的角以及由所述上表面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板构件的与所述另一端相应的另一个侧面限定的角被倒圆或斜切。根据该布置,墨趋向于流入板构件和帽之间的间隙。
在根据本发明构造的喷墨记录设备中,所述多个突起的每一个突起的顶部被倒圆或呈锥形。根据该布置,墨不趋向于停留或保留在每个突起的顶部。
在根据本发明构造的喷墨记录设备中,还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构造成使所述帽和所述喷墨头的至少一个移动,使得所述环形突起选择性地置于所述环形突起与所述喷射面接触的状态和所述环形突起与所述喷射面间隔开的状态之一。根据该布置,可选择性地建立这两个状态。
附图说明
当与附图结合考虑时,通过阅读下面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将更好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势和技术及工业重要性,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的外透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喷墨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是示出用于使输送单元向上和向下移动的上/下移动机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4A是帽的平面图,图4B是沿图4A的线4B-4B截取的剖面图,和图4C是沿图4A的线4C-4C截取的剖面图;
图5A和5B是示出维护单元的透视图;
图6A-6C是用于说明封盖操作的喷墨打印机的部分侧视图;
图7是图1的喷墨打印机的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8A-8D是示出当清除的墨从帽排出时墨流动状态的剖面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中的帽的平面图;和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中的帽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如图1所示,喷墨打印机1,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设备,具有壳体1a,该壳体1a是长方体,并且具有形成在壳体1a前面(图1中壳体1a的前表面)上的四个开口3a-3d。在开口3a中,设置门4a从而可关于位于开口3a下端的水平轴线打开和关闭。片材供应单元4b、墨单元4c和废墨单元4d分别插入开口3b、开口3c和开口3d中。在壳体1a的上部,设置排出片材接收部15。门4a设置为使得在主扫描方向、即壳体1a的深度方向上与输送单元50相对。
接下来将说明喷墨打印机1的内部结构。如图2所示,从壳体1a顶部看,喷墨打印机1的壳体1a的内部划分成三个空间A、B和C。在空间A中,从顶部按顺序设置用于分别喷射品红墨、青墨、黄墨和黑墨的四个喷射头2、维护单元30和输送单元50。
在空间B中,当片材供应单元4b安装在壳体1a上时设置该单元4b。空间C被划分成两个子空间C1和C2。在子空间C1中,当墨单元4c安装在壳体1a上时设置该单元4c。在子空间C2中,当废墨单元4d安装在壳体1a上时设置该单元4d。这些单元4a-4d在主扫描方向、即与图2的页面垂直的方向上可与壳体1a连接或从壳体1a拆离。在本实施例中,副扫描方向是与片材P通过输送单元50输送的片材输送方向G平行的方向,而主扫描方向是与副扫描方向垂直且水平的方向。喷墨打印机1还包括用于控制片材供应单元4b、输送单元50、维护单元30、喷墨头2等的控制器100。
四个喷墨头2的每一个具有在主扫描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四个喷墨头2设置为在副扫描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且固定到框架7。也就是说,喷墨打印机1是行式打印机。
每个喷墨头2具有层状体和促动器,该层状体具有:流动通道单元,其中形成有包括压力腔室的墨通道;和促动器,用于对压力腔室中的墨施加压力。流动通道单元和促动器(都未示出)彼此结合到一起从而提供层状体。每个喷墨头2的底面形成为喷射面2a,墨从该喷射面喷出。在喷射面2a中,形成有多个喷射口(未示出,墨经过喷射口喷射。
墨单元4c具有盒托盘11和四个墨盒12,其中沿副扫描方向按以下顺序分别存储品红墨、青墨、黄墨和黑墨。当在四个墨盒12连接到盒托盘11的情况下墨单元4c安装到壳体1a上时,四个墨盒12连接到各自的墨供应通道(未示出),各个墨供应通道连接到各自的喷墨头2,从而各个墨盒12中的墨可以供应到相应的喷墨头2。在墨供应通道的一部分,设置有泵装置13(图7),该泵装置构造成在控制器100的控制下将每个墨盒12中的墨强制地馈送到相应的喷墨头2。
废墨单元4d连接到与各个帽31连通的墨排出通道,帽31将在后面描述。在墨排出通道的一部分,设置有作为排出机构的抽吸泵装置40(图7),该抽吸泵装置构造成在控制器100的控制下抽吸每个帽31中的墨从而将抽吸的墨经过形成在帽31中的墨排出口31a排出到废墨单元4d中。如图2所示,由诸如海绵的多孔构件形成的墨吸收构件71设置在废墨单元4d中用于吸收排出的墨。废墨单元4d构造成可与壳体1a连接或从壳体1a拆离。因此,废墨单元4d可以换成新的。
在喷墨打印机1内部,形成有片材传输或输送路径,从片材供应单元4b沿着图2表示的实箭头经过该路径向排出片材接收部15传输或输送片材P。片材供应单元4b具有能够容纳多张片材P的片材盘23、连接到片材盘23的片材供应辊25和构造成使片材供应辊25旋转的片材供应马达121(图7)。
片材供应辊25构造成供应容纳在片材盘23中的最上面的一张片材P。如图2中看到的,在输送单元50的左侧部分设置有:每一个都以弯曲形式从片材盘23向输送单元50延伸的片材引导件27a、27b;和设置在片材引导件27a、27b之间的馈送辊对26。馈送辊对26的一个辊通过馈送马达122(图7)旋转,而另一个辊是通过该一个辊的旋转而旋转的从动辊。片材供应马达121和馈送马达122被控制器100控制。
在上述结构中,片材供应辊25和馈送辊对26的辊在控制器100的控制下旋转,从而接触片材供应辊25的片材P被传输到片材引导件27a,接着在被馈送辊对26的辊保持的同时传输到片材引导件27b,最后到输送单元50。
输送单元50包括两个带辊51、52、缠绕两个带辊51、52从而在两个带辊51、52之间伸展的环形输送带53和构造成使带辊52旋转的输送马达123(图7)。输送单元50构造成在图2中表示的片材输送方向G上输送片材P。
输送带53形成有多个贯通其厚度的通孔(未示出)。这些孔形成为分布在整个输送面54(外周面)54上,片材P保持或支撑在该输送面上。
如图2所示,附着装置60设置在由输送带53包围的区域中而与喷墨头2相对。附着装置60包括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压板61和设置在压板61下方的风扇62。压板61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贯通压板61厚度的孔(未示出)。这些孔分布在整个压板61上。
如图2所示,在带53形成的环的上部,压板61的上表面保持与输送带53的内周面接触,从而从环的内部支撑带53。根据该布置,在环的上部,输送带53与喷墨头2的喷射面2a彼此相对从而彼此平行,并且在喷射面2a和输送带53的输送面54之间形成一微小间隙。该间隙部分构成片材传输路径。
压辊58设置在四个喷墨头2中的设置在片材输送方向G的最上游侧的一个喷墨头2的上游侧,从而与带辊51相对,输送带53介于压辊58的带辊51之间。压辊58被诸如弹簧的弹性构件向输送面54偏置,并且构造成将从片材供应单元4b供应的片材P压到输送面54上。压辊58是从动辊,构造成随着输送带53的旋转运动而旋转。
在该结构中,输送带53在控制器100的控制下通过带辊52的旋转(在图2中为顺时针旋转)而旋转。在这种情况下,带辊51和压辊58也通过输送带53的旋转运动而旋转。此外,风扇62在控制器100的控制下被驱动,从而空气经过形成在风扇62中的抽吸部和形成在压板61中的多个孔被抽吸。根据该布置,从片材供应单元4b供应的片材P在片材输送方向G上输送同时附着到输送面54上。在该结构中,当被输送带53的输送面54输送且保持的片材P通过四个喷墨头2的正下方时,喷墨头2在控制器100的控制下向片材P喷射各自的墨,从而在片材P上形成希望的彩色图像。
如图3所示,输送单元50构造成通过上/下移动机构80相对于喷墨头2在记录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向上和向下移动,其中在记录位置,用从喷墨头2喷射的墨在片材P上记录或打印图像,在缩回位置,喷射面2a和输送单元50彼此分开的距离大于当喷墨头2和输送单元50处于记录位置时喷射面2a和输送单元50彼此分开的距离。记录位置和缩回位置都由喷墨头2和输送单元50的相对位置限定。换言之,输送单元50在输送单元50靠近喷墨头2的图2所示记录位置和输送单元50位于低于记录位置的高度的缩回位置之间向上和向下移动。
在进行喷墨头2的维护操作的情况下,进行输送单元50从记录位置到缩回位置的移动。虽然在本实施例中输送单元50构造成通过上/下移动机构80相对于喷墨头2向上和向下移动,但是喷墨头2可以构造成通过上/下移动机构80相对于输送单元50向上和向下移动。此外,喷墨头2和输送单元50二者都可以构造成向上和向下移动,使得输送机构50和喷墨头2彼此靠近或彼此分离。
如从图2中看,在喷墨头2的右侧部分,设置有:每个都从输送单元50向排出片材接收部15以弯曲形式延伸的片材引导件29a、29b;和两个馈送辊对28。在图2中,从输送单元50排出的片材P在被馈送辊对28保持的同时经过片材引导件29a、29b向上传输,并且最终排出到排出片材接收部15上。
如图2所示,维护单元30设置在四个喷墨头2和输送单元50之间。维护单元30具有四个构造成覆盖各个喷墨头2的喷射面2a的帽31。每个帽31在副扫描方向测量的宽度小于任何两个相邻喷墨头2之间的距离。换言之,四个喷墨头2在副扫描方向上布置成彼此分开一定距离,该距离大于每个帽31在副扫描方向测量的宽度。
如图2和4所示,每个帽31具有在主扫描方向较长的形状,并且帽31的纵向方向平行喷墨头2的纵向方向。每个帽31在其初始状态位于相应喷墨头2的沿片材输送方向G的紧接上游侧。更具体地,四个帽31中的沿片材输送方向G的最上游一个帽31位于四个喷墨头2中最上游一个喷墨头2的上游侧,其它三个帽31每个均位于相应两个喷墨头2之间从而在片材输送方向G上按顺序布置。四个帽31随着维护单元30的运动相对于相应喷墨头2如图2中所见的沿向左和向右方向以及向上和向下方向移动。
如图4A-4C所示,每个帽31具有支撑构件41和环形突起42,该支撑构件41具有向上开口的凹陷形状,该环形突起42固定到支撑构件41的开口端面。环形突起42由诸如橡胶的弹性材料形成。环形突起42构造成与喷射面2a接触和与支撑构件41合作来限定用于覆盖多个喷射口的凹部,如图6C所示。在支撑构件41的底面41a的中央部分,即在凹部的底面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墨排出口31a,如图4A所示。
如图4B所示,作为板构件的帽薄片43设置在每个帽31中。帽薄片43固定到形成在底面41a上的多个突出部41b上,并且形成帽薄片43和底面41a之间的空间44。帽薄片43固定到突出部41b上从而在支撑构件41的内周面41c和帽薄片43之间形成间隙45,该间隙45的尺寸允许发生毛细现象。
在帽薄片43的上表面43a上,多个突起46在主扫描方向上彼此等间隔布置。每个突起46沿副扫描方向从上表面43a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即在上表面43a沿宽度方向的相对两端之间延伸。在上表面43a的沿副扫描方向的中部,形成有多个分隔部47,每一个突起46在副扫描方向上由相应一个分隔部47划分成两段。在该布置中,可以认为两个突起46在副扫描方向上彼此对准,且其间有一定间隔。每个突起46的顶部被倒圆,如图4C所示,从而墨不趋向于保留在每个突起46上。每个突起46的顶部可以通过倒角形成锥形。与具有倒圆顶部的突起46相同,具有锥形顶部的突起也能有效防止墨保留其上。
如图4A所示,帽薄片43形成有多个贯通其厚度从而连接其上下表面的通孔48,由此墨可以经过通孔48流入空间44。通孔48布置在主扫描方向上,并且通孔48的开口部位于任何分隔部47中。也就是说,除了从帽薄片43上方看(换言之,从竖直方向、即与支撑构件41的底面41a垂直的方向看)与墨排出口31a重叠的两个分隔部47之外,通孔48的开口部位于所有分隔部47中。每个通孔48具有比墨排出口31a小的直径,换言之,每个通孔48的开口部的尺寸小于墨排出口31a的尺寸,且从帽薄片43上方看(换言之,从竖直方向或与支撑构件41的底面41a垂直的方向看)不与墨排出口31a重叠。该布置防止经过墨排出口31a的抽吸力减少,即防止经过通孔48和间隙45的抽吸力减少。
如图4B所示,由帽薄片43上表面43a的一端(即上表面43a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端之一)和帽薄片43的相应于该一端的一个侧面限定的角被倒圆。虽然未示出,由帽薄片43上表面43a的另一端和帽薄片43的相应于该另一端的另一个侧面限定的角同样也被倒圆。根据该布置,墨趋向于流入帽薄片43和支撑构件41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45。角可以通过倒角被斜切,从而获得相同效果。
如图5A所示,维护单元30包括四个板32和一对内框架33,该四个板在副扫描方向上彼此间隔相等,每个板具有设置在其上表面的帽31,板32保持在该一对内框架33之间。每个内框架33在其各个相对端具有向上延伸的突出角部33a。在每个内框架33的一个角部33a上,固定到驱动马达126(图7)的轴上的小齿轮34设置为与水平设置的齿条35啮合。在图5A中,仅示出一个内框架33(即在图5A中看位于前侧)的小齿轮34。
如图5B所示,维护单元30还包括设置为包围该对内框架33的外框架36。图5A示出的齿条35固定在外框架36的内部。外框架36设置有固定到驱动马达127(图7)的轴上的小齿轮37。小齿轮37设置为和竖直设置的齿条38啮合。齿条38设置为在壳体1a中竖直延伸。
在上述布置中,当两个小齿轮34在控制器100控制下同步旋转时,内框架33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此外,当小齿轮37在控制器100的控制下旋转时,外框架36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更具体地,当维护单元30位于图2中示出的初始位置时,每个板32位于相应喷墨头2的沿片材输送方向G的紧接上游侧,并且任何相邻两个板32之间的三个开口39a以及沿片材输送方向G的最下游的板32和内框架33的角部33a之间的一个开口39b与各个喷射面2a相对。当进行用相应帽31覆盖喷射面2a的封盖操作时,外框架36首先在竖直向上向下移动,从而帽31移动到居间位置,在该位置,帽31位于喷墨头2和输送单元50之间,并且从副扫描方向上看时帽31和喷射面2a彼此分开,如图6A所示。在该情形下,帽31位于帽31不与喷射面2a相对的位置。
之后,该对内框架33向片材输送方向G的下游移动,从而帽31位于帽31面对相应喷射面2a的面对位置,如图6B所示。然后外框架36在竖直方向上向上移动,从而帽31位于封盖位置,在该位置,帽31接触相应喷射面2a从而将其覆盖,如图6C所示。根据该过程,喷射面2a被各个帽31覆盖。帽31通过进行相反顺序的过程返回初始位置。驱动马达127、小齿轮37和齿条38构成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构造成使维护单元30移动,使得帽31选择性地置于环形突起42保持与相应喷射面2a接触的状态和环形突起42与相应喷射面2a间隔开的状态之间。
在输送单元50已经通过上/下移动机构80从记录位置向下移动到位于缩回位置的情况下进行上述封盖操作。此外,当进行用于消除喷墨头2的喷墨故障状态的清除操作时进行封盖操作。注意图6示出输送单元50已经通过上/下机构80从记录位置移动到位于缩回位置的状态。
接下来,将参考图7说明控制器100。控制器100例如由通用个人计算机构成。该计算机具有诸如CPU、ROM、RAM、硬盘等硬件。在硬盘中存储各种软件,包括控制打印机1的操作的程序。控制器100控制喷墨头2、马达82、86、121-127、风扇62、泵装置13和抽吸泵装置40。
接下来,将参考图8说明维护操作。在图8中,在剖面图中帽31的部分没有加阴影线。相反,为了容易看出墨在帽31中的状态对帽31中的墨加阴影线。维护操作包括清除操作、废墨排出操作等。当喷墨头2发生喷墨故障时,例如进行经过喷射口清除墨的清除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100控制上/下马达82、86将输送单元50从记录位置移动到缩回位置。接下来,控制器100控制驱动马达127将维护单元30移动到居间位置。然后控制器100控制驱动马达126将帽31移动到面对位置且随后控制驱动马达127将帽31移动到封盖位置。之后,控制器100驱动泵装置13一预定时间,从而每个墨盒中的墨被强制馈送到相应喷墨头2,并且喷墨头2中的墨被清除,从喷墨头进入相应的帽31。在该情形下,墨从喷墨头2清除到帽31中使得墨的液位在突起46的顶部之上,如图8A所示。清除之后,控制器100控制驱动马达127将帽31从封盖位置移动到居间位置,进行下面描述的废墨排出操作。
然后控制器100驱动抽吸泵装置40一预定时间,例如20-30秒,使得每个帽31中的墨经过墨排出口31a、相应板32的与墨排出口31a连通的孔口32a、连接到孔口32a的管32b排出到废墨单元4d中。抽吸泵装置40设置在连接到各个板32的孔口32a的管32b的适当部分。帽薄片43上的墨通过抽吸泵装置40的抽吸力经过间隙45和通孔48流入空间44并且经过墨排出口31a排出。
当帽31中墨的液位在突起46的顶部之下时,墨难于保留在突起46的顶部,因为突起46的顶部被倒圆了。此外,由于分别由帽薄片43的上表面43a的沿副扫描方向的相对端和帽薄片43的相应侧面限定的角被倒圆了,所以帽薄片43上的墨趋向于容易流入间隙45。
当墨的液位在与上表面43a基本相同的高度时,如图8B和8C所示,帽薄片43上的墨由于表面张力聚集或堆积在由每个突起46的任一侧面和上表面43a限定的角部处。聚集或堆积在该角部的墨最初由于通过抽吸泵装置40在整个间隙45上产生的抽吸力向上表面43a的沿副扫描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吸引,之后流入空间44,最后从墨排出口31a排出。由于墨被排出,墨排出口31a在通孔48和间隙45的某处与大气连通,从而间隙45处的抽吸力下降。然而,堆积在该角部的墨由于间隙45的毛细现象向帽薄片43的上表面43a的沿副扫描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吸引。如图8D所示被吸引到间隙45的墨流入空间44,并且从墨排出口31a排出。虽然帽31中的墨在某种程度上保留在空间44中,但墨难于保留在帽薄片43上。此外,保留在空间44中的墨难于接触大气,从而墨不容易变干。因此,在喷射面2a用相应帽31覆盖的情况下,即使喷墨头2相当长时间不使用,也能防止喷墨头2的喷射口附近的墨中的水分被吸收,从而喷射口附近的墨的粘度不会增加。
此外,由于在每个突起46中形成分隔部47,所以在每个突起46的相对端毛细力不平衡,换言之,存在于分隔部47一侧的墨仅在突起46的相对端的一端受到毛细力。因此,堆积在角部的墨由于表面张力趋向于容易向帽薄片43的一端和另一端吸引,从而墨不趋向于停留在帽薄片43上。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在帽薄片43中形成多个通孔48,但通孔48具有相当小的直径且通孔48的数目少于分隔部47的数目,换言之,形成在帽薄片43中的通孔48的数目不是太多。因此,与在帽薄片43中形成大量通孔的布置相比,该布置能够在不降低抽吸力的情况下使墨有效排出。注意可以不在帽薄片43中形成通孔48以进一步增加抽吸力。即使在不形成通孔48的情况下,帽薄片43的角上的墨也可以经过间隙45流入空间44,从而防止墨保留在帽薄片43上,抽吸力可以增强以有效排出墨。
之后,控制器100停止抽吸泵装置40的驱动,从而墨从帽31的排出停止。因此,废墨排出操作结束。在这点上,即使在废墨排出操作结束时墨保留在帽薄片43上,由于上述表面张力和毛细现象墨也被引入空间44。
随后,控制器100控制驱动马达126、127以使帽31从面对位置移动回到帽31不与相应喷射面2a面对的位置,并且将维护单元30从居间位置移动回到初始位置。然后控制器100控制上/下马达82、86以将输送单元50从缩回位置移动到记录位置。因此,包括清除操作和废墨排出操作的维护操作结束。
在如上述构造的喷墨打印机1中,当从每个喷墨头2清除且进入相应帽31中的墨通过抽吸泵装置40排出时,帽薄片43上的墨由于表面张力聚集或堆积在由每个突起46的任一侧面和帽薄片43的上表面43a限定的角部处,并且聚集的墨被吸引到间隙45中。然后如此吸引到间隙45中的墨流入空间44。因此,可以在没有在帽薄片43中形成大量通孔(换言之,没有降低抽吸力)的情况下防止墨停留在帽薄片43上并且有效排出墨。
每个分隔部47形成在上表面43a的沿副扫描方向的中部,从而墨容易向帽薄片43的沿副扫描方向上的一端和另一端吸引。此外,由于每个突起46在副扫描方向上延伸,所以在副扫描方向上测量的分隔部47和突起46的相对端的每端之间的距离较小。因此,墨趋向于容易向帽薄片43的一端和另一端吸引,即进入间隙45。
下面将参考图书9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帽薄片。第二实施例不同于已阐述的第一实施例之处在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帽薄片243的突起246的形状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帽薄片43的突起46的形状略有不同。因此,在阐述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相同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相同部件,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第二实施例的帽薄片243中,每个突起246在相对于副扫描方向略倾斜的方向上延伸,如图9所示。由于如此构造的突起246,即使在帽薄片243和帽31中的至少一个在主扫描方向(纵向方向)上倾斜使得其沿主扫描方向的相对端部之一(也就是其纵向方向的相对端部之一)位于比其沿主扫描方向的相对端部的另一端部(也就是纵向方向的相对端部的另一端部)较高或较低的高度,墨也趋向于容易向帽薄片243的沿副扫描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流动。
下面将参考图书10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帽薄片。第三实施例不同于已阐述的第一实施例之处在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帽薄片343的剖面形状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帽薄片43的剖面形状略有不同。因此,在阐述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相同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相同部件,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第三实施例的帽薄片343中,其上表面343a构造成使得上表面343a的沿副扫描方向的中部位于比其沿副扫描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的高度高的高度处,如图10所示。更具体地,上表面343a的从中部到一端的部分344a和上表面343a的从中部到另一端的部分344b都是倾斜的。由于上表面343a的如此倾斜的部分344a、344b,墨趋向于更容易流向帽薄片343的沿副扫描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作为变型例,仅部分344a、344b中的一个是倾斜的,而部分344a、344b中的另一个可以制成水平的,从而部分344a、344b中的倾斜的一个可以使墨容易流入间隙。换言之,在这些布置中,上表面343a的中部不位于比上表面343a的一端和另一端的高度低的高度处。
虽然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可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的细节,而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背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体现不同的其它变化和变型。例如,在第一到第三实施例中示出的分隔部47可形成在上表面43a、343a的沿副扫描方向的中部以外的部分。每个突起46的顶部可不被倒圆或呈锥形。帽薄片43的分别由帽薄片43的相应侧面和帽薄片43的上表面43a限定的角可不被倒圆或斜切。代替由驱动马达127、小齿轮37和齿条38构成的移动机构,可以提供用于使喷墨头2上下移动的移动机构。
Claims (9)
1.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包括:
喷墨头,所述喷墨头具有喷射面,所述喷射面中形成有多个喷射口,通过所述多个喷墨口喷射墨;
帽,所述帽包括:支撑构件;环形突起,所述环形突起固定到所述支撑构件并且与所述喷射面接触,所述环形突起与所述支撑构件合作以限定用于覆盖所述多个喷射口的凹部;和排出口,所述排出口形成在所述凹部的底面中;
排出机构,所述排出机构构造成通过墨排出口将从所述喷墨头清除到所述帽中的墨排出;和
板构件,所述板构件设置在所述帽的所述凹部中,使得在所述板构件和所述底面之间形成空间,并使得在所述帽的内周面和所述板构件之间形成有间隙,在所述间隙中产生毛细现象,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突起,所述多个突起设置在所述板构件的上表面上从而布置在所述喷墨头的纵向方向上,且所述多个突起中的每一个突起在与所述纵向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从所述上表面的沿与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和
多个分隔部,所述多个分隔部的每一个将所述多个突起中的相应一个突起在与所述纵向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划分成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多个分隔部形成在所述上表面的沿与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中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板构件形成有贯通其厚度形成的多个通孔,并且所述多个通孔的对所述上表面开放的开口部布置在所述纵向方向上,从而位于任何所述分隔部处,并且
其中所述通孔的每个所述开口部具有比所述排出口的尺寸小的尺寸,当从与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面垂直的方向看时,所述通孔的每个所述开口部不与所述排出口重叠。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上表面的所述中部不位于比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的高度低的高度处,并且
其中所述上表面的从所述中部到所述一端的部分和所述上表面的从所述中部到所述另一端的部分中的至少一个是倾斜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多个突起中的每一个突起在与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多个突起中的每一个突起在相对于与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由所述上表面的所述一端和所述板构件的与所述一端相应的一个侧面限定的角以及由所述上表面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板构件的与所述另一端相应的另一个侧面限定的角被倒圆或斜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多个突起中的每一个突起的顶部被倒圆或呈锥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设备,还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构造成使所述帽和所述喷墨头中的至少一个移动,使得所述环形突起选择性地置于所述环形突起与所述喷射面接触的状态和所述环形突起与所述喷射面间隔开的状态之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019137 | 2009-01-30 | ||
JP2009019137A JP4710984B2 (ja) | 2009-01-30 | 2009-01-30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91907A true CN101791907A (zh) | 2010-08-04 |
CN101791907B CN101791907B (zh) | 2012-02-22 |
Family
ID=42397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050442A Active CN101791907B (zh) | 2009-01-30 | 2010-01-27 | 喷墨记录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231200B2 (zh) |
JP (1) | JP4710984B2 (zh) |
CN (1) | CN10179190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24221B2 (ja) * | 2010-06-07 | 2015-05-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メンテナンス装置、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
JP6098930B2 (ja) * | 2013-02-25 | 2017-03-2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JP6172440B2 (ja) * | 2013-03-27 | 2017-08-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US10105944B2 (en) | 2016-09-14 | 2018-10-23 | Ricoh Company, Ltd. | Liquid discharge head, liquid discharge device, and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
JP6988505B2 (ja) * | 2017-03-17 | 2022-01-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吸引装置 |
WO2018168517A1 (en) * | 2017-03-17 | 2018-09-20 | Ricoh Company, Ltd. |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and suction apparatus |
JP6921662B2 (ja) | 2017-07-07 | 2021-08-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55528B2 (ja) * | 1993-12-30 | 2002-02-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
JPH0820120A (ja) * | 1994-07-07 | 1996-01-23 | Fuji Xerox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5912681A (en) * | 1994-10-24 | 1999-06-1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pping mechanism for ink jet recorder |
JP3166518B2 (ja) * | 1994-11-18 | 2001-05-1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及びワイピング部材 |
JPH09300641A (ja) * | 1996-05-20 | 1997-11-25 | Fuji Electric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6312092B1 (en) | 1997-03-25 | 2001-11-0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suction method of the recording head |
JPH10264402A (ja) * | 1997-03-26 | 1998-10-06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ヘッドのキャッピング装置 |
JP2001088326A (ja) * | 1999-09-27 | 2001-04-03 | Nec Niigata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ヘッド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JP4051916B2 (ja) * | 2000-12-14 | 2008-02-2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04034477A (ja) * | 2002-07-02 | 2004-02-05 | Seiko Epson Corp | ワイピング部材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2004050581A (ja) * | 2002-07-18 | 2004-02-19 | Seiko Epson Corp | キャップ部材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CN2715993Y (zh) * | 2002-07-26 | 2005-08-10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喷墨记录设备、油墨导引部件和清除装置 |
JP2005271458A (ja) * | 2004-03-25 | 2005-10-06 | Ricoh Co Ltd | 液体吐出装置の維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701889B2 (ja) * | 2005-07-15 | 2011-06-1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液滴吐出ヘッド用のキャップ部材、メンテナンスユニット、及び、液滴吐出装置 |
JP4696820B2 (ja) * | 2005-09-30 | 2011-06-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4479649B2 (ja) * | 2005-11-24 | 2010-06-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07196443A (ja) * | 2006-01-24 | 2007-08-09 | Fuji Xerox Co Ltd | 液滴吐出装置 |
JP4826745B2 (ja) * | 2006-01-31 | 2011-11-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
2009
- 2009-01-30 JP JP2009019137A patent/JP471098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1-05 US US12/652,458 patent/US823120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1-27 CN CN2010101050442A patent/CN101791907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00194819A1 (en) | 2010-08-05 |
JP2010173205A (ja) | 2010-08-12 |
CN101791907B (zh) | 2012-02-22 |
US8231200B2 (en) | 2012-07-31 |
JP4710984B2 (ja) | 2011-06-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91907B (zh) | 喷墨记录设备 | |
JP5444843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6098099B2 (ja) |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060132572A1 (en) | Liquid ejec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liquid ejection in liquid ejecting device | |
JP536527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5793049A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JP4269960B2 (ja) |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
JP4586923B2 (ja) |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
JP4241420B2 (ja) |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380160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023374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4586924B2 (ja) |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
JP2009034867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5598654B2 (ja) |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3988747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17189896A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JP6579091B2 (ja) | 記録ヘッド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4765970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5875757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JP200600118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204083B2 (ja) | 印刷装置 | |
JP398878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487951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24061212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08207542A (ja) | 液滴吐出ヘッ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