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92503A - 便携式终端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终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92503A CN101292503A CNA2006800388716A CN200680038871A CN101292503A CN 101292503 A CN101292503 A CN 101292503A CN A2006800388716 A CNA2006800388716 A CN A2006800388716A CN 200680038871 A CN200680038871 A CN 200680038871A CN 101292503 A CN101292503 A CN 1012925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tton
- ledge
- housing
- phone
- terminal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04M1/0218—The hinge comprising input and/or output user interface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0—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便携式电话1是便携式终端装置,在所述便携式终端装置中,电话接收壳体2通过连接部分4被连接到电话发射壳体3,以使得它们能够被打开和关闭。在电话接收壳体2中,突出部分21形成于第一表面S1的端部,所述第一表面S1在关闭状态中面对电话发射壳体3。在电话发射壳体3中,凹槽部分22形成于其端部,在所述电话发射壳体3中,设置所述突出部分21以使得突出部分与凹槽部分22可转动地连接。开关设置于突出部分21的内部,能够按压这个开关的次按键设置于突出部分21上。次按键设置在突出部分21的表面上使得次按键的按压方向在打开状态中与主按键的按压方向一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终端装置,例如便携式电话和笔记本电脑。
背景技术
便携式电话的功能已经增强了,例如,照相机模块被安装到了便携式电话上。在这样的便携式电话中,按键的数目被增加了。起初,按键仅用作输入通信对方的电话号码以建立电话呼叫这样的功能。然而,如今,不仅设置了数字按键和电话呼叫按键,还设置了各种附加的按键。
在专利公开出版物1中,作为对应按键总数增加的实例,公开了这样的可折叠的便携式电话。在所述的便携式电话中,按键设置于其中的侧表面上,在折叠型便携式电话的壳体被关闭的关闭状态中,所述的按键被暴露。
专利公开出版物1:JP-A-2002-204298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尽管所述的按键设置于壳体的侧表面的方法可能是一种解决手段,但是仅用这种方法对于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是不够的,并且设计的自由度也可能很小。例如,如果按键的数目需要增加,除了将数字按键和方向按键缩小的方法之外没有其它方法用来产生空间并将按键设置在所述空间中。否则,壳体的尺寸必须增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配备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的新型操作部分的、并能够放宽设计自由度的便携式终端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便携式终端装置,是一种第一壳体被连接到第二壳体以使得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能够被打开和关闭以形成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在关闭状态中设置于面对第二表面的第一表面上的显示部分;以及位于第一表面端部的突出部分,其中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在关闭状态中设置于面对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上的主按键;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端部上的凹槽部分,在所述凹槽部分中设置突出部分以使得所述突出部分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凹槽部分,其中开关设置于所述突出部分的内部,能够按压所述开关的次按键设置于所述突出部分上,并且其中所述次按键设置在所述突出部分的表面上以使得在打开状态中所述次按键的按压方向与所述主按键的按压方向一致。
并且可以优选围绕所述次按键的突出部分的表面的一部分形成切口。
并且可以优选将其上设置有所述次按键的所述突出部分的表面部分形成为平面,并且所述平面基本平行于所述第二表面。
并且优选地,在所述突出部分中,在其上设置有所述次按键的所述平面以及与所述平面相邻的侧表面之间的拐角部分形成有切口,并且所述次按键的顶表面是形成为在其中央具有突起的曲面。
并且优选地,在打开状态中由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表面限定的角度大于90°、小于180°。
并且,在所述突出部分的表面范围内,所述次按键的宽度比其上设置有所述次按键的部分的表面的宽度宽。
本发明的优势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配备有新型按键配置的便携式终端设备,所述便携式终端设备能够实现足够的设计自由度并且能够保证其可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在打开状态中的外观透视图;
图2(a)是图1所示的便携式电话在关闭状态中的外观透视图;
图2(b)是图1所示的便携式电话在关闭状态中的另一个外观透视图;
图3是在打开状态中接近图1所示的便携式电话的连接部分的区域的、从前表面一侧观察到的透视图;
图4是在打开状态中接近图1所示的便携式电话的连接部分的区域的、从后表面一侧观察到的透视图;
图5是在关闭状态中接近图1所示的便携式电话的连接部分的区域的、从连接部分一侧观察到的透视图;
图6是沿着图2中VI-VI线的箭头所指方向获得的便携式电话剖视图;
图7是照相机模块被卸下的状态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在打开状态中接近图1所示的便携式电话的连接部分的区域的透视图;
图9(a)是次按键的示意性结构的剖视图;
图9(b)是另一个次按键的示意性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用于将次按键安装于图1所示的便携式电话上的结构的视图。
附图标记和指示的描述
1便携式电话
2第一壳体
3第二壳体
4连接部分
17主按键部分
21突出部分
25台阶部分
22凹槽部分
27凹陷部分
33照相机模块
41保持器
60次按键
61凹面部分
62触觉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到图10,将介绍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配置的实施例。图1、图2(a)和图2(b)是根据本发明的所述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1的外观透视图。便携式电话1配置成所谓的可折叠的便携式电话,图1示出便携式电话1的打开状态,而图2(a)和图2(b)示出其关闭状态。
便携式电话1包括电话接收壳体(第一壳体)2和电话发射壳体(第二壳体)3。电话接收壳体2的端部通过连接部分4连接到电话发射壳体3的端部。并且,便携式电话1能够借助便携式电话1的一部分被打开和关闭,所述部分位于作为转动操作中心的连接部分4的侧部。电话接收壳体2和电话发射壳体3中的每一个都形成为大体细长的长方体形状。在关闭状态中,电话接收壳体2与电话发射壳体3重叠,以使得当便携式电话1被从一个壳体侧向另一个壳体侧观察时它们的轮廓基本上是相互一致的。
电话接收壳体2包括:位于表面(也就是,前表面,第一表面“S1”)一侧的前表壳(front case)6,所述表面在关闭状态中面对电话发射壳体3;以及位于其后表面侧的后表壳(rear case)7。前表壳6和后表壳7是由例如树脂注塑而成。用于电话通信的扬声器13的声音输出口位于电话接收壳体2的前表壳6中,而用于照相机模块的开放窗口14和用于闪存的开放窗口15位于后表壳7中。
位于前表面上的、用于显示图像的主显示部分(用户显示界面)11;以及位于后表面上的、用于显示图像的次显示部分12,设置于电话接收壳体2上。主显示部分11和次显示部分12是由例如液晶显示器配置的。主显示部分11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电话接收壳体2的前表面面积值的一半。电话接收壳体2的前部区域的主要部分由主显示部分11的保护盖11a覆盖。保护盖11a由例如丙烯酸板形成。
电话发射壳体3包括:位于表面(也就是,前表面,第二表面“S2”)一侧的前表壳8,所述表面在关闭状态中面对电话接收壳体2;位于其后表面侧的后表壳9;以及覆盖在后表壳9的后表面上的盖体10。前表壳8、后表壳9和盖体10是由例如树脂注塑而成的。用于电话通信的麦克风的声音收集口18位于电话发射壳体3的前表壳8中,而用于发声的扬声器的声音输出口19位于盖体10中。尽管没有在附图中显示,内置型的第一天线设置在用于电话通信的麦克风的声音收集口18的附近的内部中,也就是说,位于电话发射壳体3内的与连接部分4相对的一侧。
用于接收用户的操作的主按键部分(用户操作界面)17设置于电话发射壳体3上。各种按钮设置于主按键部分17上,并且从前表壳8暴露出来。这些按钮包括,例如,数字按键17a,光标按键17b,功能按键17c以及类似的其它按钮。应该理解,主按键部分17的各种按钮都以连续(邻接)的方式设置,因此,没有设置相互隔开所述各种按键的隔板(边框)。换句话说,在前表壳8的按键排列区域中设置一个开口部分8a,按键17a到17c从开口部分8a暴露出来。
图3是示出在打开状态中的、从前表面一侧观察到的、便携式电话1在其连接部分4的附近的部分的视图。图4是示出在打开状态中的、从后表面一侧观察到的、便携式电话1在其连接部分4的附近的部分的视图。图5是示出从平行于与电话接收壳体2和电话发射壳体3相对的表面观察到的、在关闭状态中的便携式电话1在其连接部分4的附近的部分的视图。图6是示出在关闭状态中的便携式电话1的连接部分4的附近的部分的剖视图(也就是,沿着图2(a)中VI-VI线的箭头所指方向的剖视图)。
如图3到图5所示,连接部分4被配置以使得从电话接收壳体2的一端突出的突出部分21被装配入在设置于电话发射壳体3的一端中的凹槽部分22中,并且,轴元件23被插入凹槽部分22的壁部分和突出部分21中。电话接收壳体2和电话发射壳体3可以以轴元件23为旋转轴相互转动。突出部分21从台阶部分25突出,并且构成了台阶部分25的一部分。如图6所示,在关闭状态中,台阶部分25处于构成凹槽部分22的凹陷部分27中,并且第一表面S1以比台阶部分25的基座部分高出第一表面S1的高度小的间隔与第二表面S2相对。应该注意到在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之间的间隙是由,例如,设置于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其中的一个表面上的突出部分11b保持,所述突出部分11b在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以内与另一个表面邻接。在这个实施例中,突出部分11b由橡皮制作的凸出状元件构成,并且设置于图1中的扬声器13的声音输出口的两侧上。
如图3到图6所示,突出部分21设置于电话接收壳体2的第一表面S1上。突出部分21和台阶部分25两者与前表壳面6由例如树脂或类似物整体形成。突出部分21的一部设置于沿转动轴的方向在中心部分上的电话接收壳体2的端部上,并且围绕所述转动轴形成为大体半圆柱形。突出部分21从第一表面S1的突出量设置为,例如,等于或者稍小于电话发射壳体3的厚度。结果,就可能避免在打开状态中和关闭状态中突出部分21从电话发射壳体3的前表面和后表面突出出来,这可能破坏它的设计特征。在转动轴方向上的突出部分21的长度“L1”要设置得相对长。例如,该长度“L1”设置为等于电话接收壳体2和电话发射壳体3的宽度的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
台阶部分25的基座部分形成为例如长方体形状,并且形成于比第一表面S1稍高的平面。在转动轴方向上,台阶部分25的基座部分的宽度被设置为与突出部分21的宽度相等。应该注意到由于突出部分21能够通过在凹槽部分22中插入的方式而被配合入凹槽部分22中,台阶部分25的基座部分的宽度要比凹槽部分22的宽度窄。在垂直于转动轴方向的方向上,台阶部分25的基座部分的宽度被设置得比突出部分21的宽度宽,并且突出部分21从靠近壳体端部的台阶部分25的位置处突出。应该注意到保护盖11a在连接部分4的侧部上有凹槽,并且形成设置在前表壳6上的台阶部分25以使得台阶部分25从所述凹槽部分突出。台阶部分25从第一表面S1伸出的高度在关闭状态中设置为比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之间的距离要长。
凹槽部分22形成为大体矩形形状,当从垂直于第一表面S2的方向观察时其尺寸基本与突出部分21的尺寸相等,并且凹槽部分22位于电话发射壳体3的端部的中心位置。如图6所示,在围绕转动轴的突出部分21的外轮廓表面与围绕转动轴的凹槽部分22的壁面22a之间形成非常小的间隙,以使得突出部分21能够相对于凹槽部分22转动。
如下面要讨论的,平面21a形成于突出部分21的末端部分表面,并且平面21a在打开状态中基本与第二表面S2平行。在所述平面21a上,设置了次按键60(注意如果图6是示出描述次按键60的部分的剖视图,那么平面21a不能被表示出来。因此,次按键60没有在图6中表示)。如图9(将在下面介绍)所示,尽管次按键60的表面的中心制成凸出形状,所述凸出形状能够被用户的手指按下,但是凸出部分的顶点部分到转动轴的距离设置成等于或者小于到突出部分21中的另一个表面的距离,以使当突出部分21在凹槽部分22内转动时所述顶点部分不与壁面22a接触。换句话说,次按键60的部分被配置以使得转动半径彼此相等。
并且,如图3所示,次按键60沿着便携式电话1纵向的宽度要比平面21a沿着便携式电话1纵向的宽度宽。结果,例如,在所述的用户通过使用手指软垫按下次按键60的情况下,由于手指软垫的按下操作没有受到平面21a在便携式电话1的纵向方向上的阻挡,因此次按键60能够被轻易地按下。
另一方面,如图3到图5所示,突出部分21的与转动轴垂直相交的端面21b,与夹住突出部分21的凹槽部分22的壁部分22b邻接。当便携式电话1被打开和关闭时,这些面是可滑动的。
凹陷部分27形成为在凹槽部分22和主按键部分17之间的区域中具有相对于第二表面S2的凹面。例如,如图6所示,凹陷部分27被配置以使得所述凹陷部分27的端部形成为凹面形状,所述凹面形状位于电话发射壳体3的前表壳8的连接部分4的一侧上,并且所述凹面部分用由铝或类似物制成的导电板31覆盖。由于设置了导电板31,所以由照相机模块33(将在下面描述)产生的噪音,以及传入照相机模块33的噪音被屏蔽了。应该注意到导电漆可能被喷涂用来代替导电板31。可替代地,如果这些导电部分被电连接到参考等势线,则即使带电荷的手指被放在主按键部分17上,静电能量也可能被接地连入参考等势线。可替代地,只有前表壳8可能被制成凹面形状,而可以不设置用于屏蔽的导电板和类似物。
如图6所示,凹陷部分27被形成以使得凹陷从主按键部分17的侧部到凹槽部分22的侧部逐渐变深,也就是说,凹陷部分27被形成以使得从与凹陷部分27相邻的光标按键17b的主表面和功能按键17c的主表面形成自然的坡度。换句话说,主按键部分17的侧部上相对于第二表面S2的凹陷量要比凹槽部分22的侧部上相对于第二表面S2的凹陷量小。
如图3所示,沿着垂直于第二表面S2的方向观察,凹陷部分27形成为大体梯形形状,所述梯形具有从凹槽部分22的侧部到主按键部分17的侧部加宽的宽度。在凹槽部分22的侧部上的凹陷部分27的宽度与凹槽部分22的宽度相等,并且在主按键部分17的侧部上的凹陷部分27的宽度等于在凹陷部分27的侧部上的主按键部分17的宽度。结果,在旋转轴的方向上,凹槽部分22的两边沿,凹陷部分27的两边沿,主按键部分17(用来暴露数字按键17a等的电话发射壳体3的开口部分)的两边沿组成了连线“LN1”。换句话说,在上述两边沿之间不存在台阶部分。例如,上述边沿部分以平滑曲线形状延伸,以使得所述边沿部分在凹槽部分22中相互平行地延伸,并且在所述边缘部分之间的间隔从靠近凹槽部分22和凹陷部分27之间的边缘的部分到主按键部分17逐渐变宽。
应该注意到,相对于突出部分21和台阶部分25的突出量的参照和相对于凹陷部分27的凹陷量的参照,可以通过例如定义连接面作为参照来衡量,所述连接面可以在电话接收壳体2和电话发射壳体3关闭时从外部被观察到。例如,对于突出部分21和台阶部分25的突出量的参照“ST1”可以基于主显示部分11的保护盖11a来定义。并且,对于相对于凹陷部分27的凹陷量的参照“ST2”可以基于,例如,主按键部分17的围绕部分8s(参照图3)来定义。
如图3和图6所示,轴元件23包括,例如,圆柱形部分,并且轴元件23被插入位于突出部分21的端面21b中的孔部分21d中,和位于凹槽部分22的壁部分22b上的另一孔部分22d中。轴元件23被沿轴向支撑于凹槽部分22和突出部分21的其中之一,注意到,尽管两个轴元件23对应于突出部分21的两个端面21b设置,但是图3仅示出了轴元件23中的一个。将电话接收壳体2和电话发射壳体3进行电连接的信号线29被插入两个轴元件的一个中。应该注意到能够产生便携式电话1打开和关闭时的喀哒声响感觉的产生声响的机构设置于两个轴元件23中的另一个轴元件上。
如图6所示,照相机模块33设置于连接部分4的侧部上电话接收壳体2的端部上。照相机模块33通过接收来自电话接收壳体2的开放窗口14的光来照相。如从垂直于第一表面S1的方向观察到的,照相机模块33的尺寸比台阶部分25的尺寸稍小。由于照相机模块33的后表面33a处于台阶部分25中,照相机模块33被设置在突出到电话发射壳体3的侧部的位置上,而不是第一表面S1(同样参照图5)的位置上。应该注意到,由于照相机模块33在突出部分21的根部一侧上从第一表面S1突出到电话发射壳体3的侧部,所以也有可能使照相机模块33的一部分处于突出部分21中。
图7是示出照相机模块33被从电话接收壳体2的前表壳6上卸下的分解透视图。注意到,从纸面上观察到的图7的后向对应于从纸面上观察到的图1的前向。
照相机模块33包括基本为长方体形状的壳体35。具有基本与壳体35的一半尺寸相等的尺寸的开放窗口35a位于壳体35中,并且光学模块处于开放窗口35a的侧部上的壳体35的将近一半的面积上。光学模块包括:包含从开放窗口35a露出的镜头36的光学镜头;用于打开和关闭光学镜头的光学路径的机械快门(未示出);以及成像元件(未示出),例如CCD或者CMOS,从光学镜头36透过的光线聚焦到所述成像元件上。并且用于驱动光学模块的机械快门的致动器处于壳体35的将近一半的面积上,所述壳体35与开放窗口35a相对。
照相机模块33处于盒状屏蔽箱37中,并且连接到将照相机模块33电连接到板或类似物上的柔性印刷电路(FPC)38上,其中所述板或类似物被设置在电话发射壳体3中。注意到由于屏蔽箱37被安装到照相机模块33,以避免噪声混入照相机模块33的成像元件中,所述屏蔽箱37可以被看作是照相机模块33的一部分。
多个用于固定照相机模块33的板状肋39在前表壳6上从前表面伸向后表面(也就是,壳体内侧)。照相机模块33被嵌入并插入肋39内以使其相对于前表壳6被固定。
并且,照相机模块33被设置成其后表面与台阶部分25的内侧表面25a和保持器41相对,所述保持器41设置于突出部分21内(也参照图6),并且相对于前表壳6和后表壳7两者固定,由此后表壳7从开放窗口35a的一侧覆盖照相机模块33。
保持器41包括与照相机模块33的后表面邻接的邻接部分41a;用于支撑邻接部分41a的支撑部分41b;以及开关安装部分41d(将在后面解释),所述开关安装部分41d位于支撑部分41b的端部和邻接部分41a的相对一侧。邻接部分41a包括,例如,板状元件,所述板状元件是与台阶部分25的内侧表面25a基本平行地延续的。支撑部分41b包括,例如,两片板状部分,所述板状部分与邻接部分41a垂直相交并且与转动轴平行。支撑部分41b与突出部分21的内侧表面邻接以支撑邻接部分41a。进一步,锚定部分41c形成于支撑部分41b上,当保持器41插入突出部分21中时,所述保持器41被配合入锚定部分41c的内侧表面的用于锚定的凹面部分21e中以使其被锚定。结果,有可能避免保持器41在装配步骤中脱出。注意到设置于未示出一侧的轴元件23和另一轴元件被插入由邻接部分41a、两片支撑部分41b以及开关安装部分41d形成的间隙中。此外,电子元件(例如用于振动器的马达)被保持器41固定在两个轴元件之间。由于用于振动器的马达被固定到保持器41的上述内侧表面上,所以振动器的振动能够被传播到整个便携式电话1上。
如图6所示,电话发射壳体3的后表壳9在壳体内侧表面和壳体外侧表面上形成有多个肋39以形成用于存储各种电子部件的存储空间,例如电池存储空间BS和类似物。盖体10覆盖在后表壳9上以使得盖体10覆盖形成在壳体外侧上形成的存储空间,所述存储空间包括电池存储空间BS。
在其上设置高频电路(未示出)和类似物的主板45被安装在后表壳9的壳体内侧上。用于屏蔽高频电路和类似物的屏蔽箱(未示出)覆盖主板45,且按键FPC46设置在所述屏蔽箱上,在所述按键FPC46上设置有多个按压开关(未示出)。设置按键座47以便于按下按键FPC46上的按压开关。当前表壳8覆盖在按键座47上时,按键座47被夹在按键FPC46和前表壳8之间以使其被固定。按键座47例如由硅树脂制成。
按键17a到17c被相对于按键座47固定。由于用户按下按键17a到17c,因此用户能够通过按键座47按下按键FPC46的按压开关。应该注意到主按键部分17包括按键17a到17c、按键座47以及按键FPC46。
在电话接收壳体2的侧部上如图3所示的信号线29的一端例如通过板和类似物连接到照相机模块33的FPC38,其中所述板和类似物被采用以便于控制主显示单元11。并且,在电话发射壳体3的侧部上的信号线29的另一端例如被连接到主板45(参照图6)。在主板45上,设置了CPU(未示出),而CPU输出响应于主按键部分17提供的信号的各种控制信号。结果,信号线29将例如由主按键部分17提供的信号通过主板45的CPU传输到照相机模块33。
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天线43设在电话发射壳体3内以便发射和接收电磁波。第二天线设置在连接部分4的侧部上的电话发射壳体3的端部,并且所述的部分夹住了突出部分21。结果,在关闭状态中,第二天线43在连接部分4的转动轴方向上至少没有与台阶部分25重叠。应该注意到由于第一天线位于与连接部分隔离的位置,所以很显然,在关闭状态中,所述第一天线没有与连接部分4重叠。采用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以实现电话通信,并能够发送和接收邮件,并且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中任一个可以用作持续使用的主天线,或者可以用作次天线。
接下来,将参照图8和图9对次按键60的配置进行介绍。图8和图9示出打开状态,在所述打开状态中,第一壳体2被相对于第二壳体3锚定以使得由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定义的角度可以大于90°而小于180°并且侧部的轴元件具有产生声响的机构以使当用户进行电话通信时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可以适合于用户的耳朵和嘴巴。优选地,由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定义的角度可以在从大约160°到大约170°之间选择。
如前面描述的,基本与第二表面S2平行的平面21a形成于突出部分21的末端表面21c。所述平面21a相对于第一表面S1轻微倾斜(大约10到20°),并且三个次按键60设置在所述平面21a上(在图3中,仅示出两个次按键60以便于显示轴元件23的周围结构)。并且,在平面21a和侧表面21f之间的拐角部分形成有切口以使其具有多个表面或者具有曲面,所述侧表面21f由端面21b夹住并且与平面21a相邻。并且,通过在表面21c上形成切口,三个大体呈椭圆形状的凹入部分61形成于突出部分的表面21c,所述突出部分的表面21c包含上述平面21a。然后,相似地也具有椭圆形状的次按键60分别设置在凹入部分61的中心。
图9(a)和9(b)示意性地示出次按键60的剖视图。此外,图10示出当次按键60和保持器41安装在电话接收壳体2的前表壳6中时的结构图,在所述状态中安装了保护盖11a。下面参照附图介绍关于次按键60周围的配置。
触觉开关62被固定在突出部分21内、对应于次按键60的下部的位置上以使得触觉开关41安装在开关安装部分41d上。用于按压触觉开关62的按压片(未示出)设置在次按键60的表面上,所述次按键60的表面与暴露在次按键60的表面上的按压面(由用户按压的表面)相反。并且,触觉开关62在次按键60的按压状态中被按下以激励开关。并且,如前所述,次按键60被配置以使得按压面的中心具有凸起形状的曲面。从旋转轴的中心到顶点部分的距离被设定为等于或者小于在突起部分21中的另一个表面部分到旋转轴的中心的距离。突出部分21的末端表面的拐角部分形成有切口,以使当末端表面回转运动时末端表面与凹槽部分22不会发生干涉,并且其横截面形成为以轴元件23为转动轴的大体弧形,并且,平面21a在其一部分上形成(参照图6)。换句话说,在平面21a如图9(b)中虚线“R”所示形成的方式中,次按键60的突出量被在次按键60在非按压状态中不会从上述的大体弧形中伸出的范围内调整。结果,当便携式电话1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转动时具有凸起形状的顶点部分也不与壁表面22a接触。并且,由于凹入部分61大体呈矩形,所以当凹入部分61被按下时,用户的手指软垫进入凹入部分61中,以使得即使很小的突起量也能够保证对按键的敲击。下面介绍安装顺序。也就是,如图10所示,首先,开关62被安装在保持器41的开关安装单元41d上,电子元件(例如振动器)被安装在所述保持器41中。接下来,次按键60(在本示例中,三个次按键相互之间整体连接以构成次按键60)被从突出部分21的内侧插入以使得按压面从形成于呈椭圆形的凹入部分61的中心的开口中暴露出来,之后,保持器41被装配在开关62被安装的位置。
并且,保持器41被配置成开关安装部分41d相对于邻接部分41a倾斜,以使得开关安装部分41d与平面21a平行。触觉开关62被设置在所述保持器41中并且次按键60设置在触觉按键62能正好在次按键60下被按下的位置。另外,次按键60与触觉开关62平行设置,也就是说,次按键60相对于第一表面S1被倾斜10到20度。由于触觉开关62是可以通过沿正下方按压而被激励的开关,所以次按键60的敲击变成与平行于触觉开关62的平面垂直相交的方向相一致的方向“X”。在电话发射壳体3的一侧,应该了解以下内容。也就是,第二表面S2、主板45、按压开关和按键座47,以及主按键部分17都相互平行地设置;并且按键被敲击的方向“Y”被设成与所述平行平面垂直的方向。换句话说,当便携式电话1处于打开状态时,平面21a与第二表面S2平行,以使得与主按键部分17和次按键60的按压方向(敲击方向)一致的方向“X”同方向“Y”平行。根据所述配置,关于按压敲击,主按键17和次按键60的操作感觉可以设成彼此相同的,以使得能够给与用户更多的自然操作。进一步,由于平面21a与第二表面S2基本平行,如果用户用同一手指操作主按键17和次按键60,则当用户操作次按键60时,次按键60从被定义为参考平面的第二表面S2的移动量可以被设置的小一些。因此,所述的小的移动量可以与自然的操作感一起提供给用户。
此外,当便携式电话1处于关闭状态时,如图2(b)所示,次按键60的凸起部分的顶点被配置以使所述顶点不从由盖体10所限定的平面突出。结果,有可能配置使次按键60可以被暴露,且不从所述平面突出。因此,当便携式电话1放于桌子上时不可能出现次按键60由于自重而被按下的情况,除非用户有意按下次按键60。
并且,如上所述,电话发射壳体3包括用于进行通信的第二天线43,所述天线43位于当便携式电话1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天线43沿着连接部分4的转动轴方向不与连接部分4重叠的位置处,以使得不会出现由包括触觉开关62的金属元件引起的电磁干扰。
并且,数字按键17a和功能按键17c被沿着在第二表面S2上的线“LN1”设置,进一步,次按键60被安排在与所述表面平行的表面上,以使得按键的位置能够用手指轻易地感知,这样,按键的操作可以很轻易地被执行。例如,手指沿着线LN1滑动,以使得手指能够与沿着线“LN1”设置的按键邻接。而且,由于凹陷部分27的凹槽在此时能够被手指感知,所以在连接部分4的侧部上的主按键部分17的边界能够被识别。结果,接触打字也可以很容易实现,并且,设置在连接部分4上的次按键60和主按键17之间的边界线也可以通过所述的凹陷部分27的手指软垫被感知。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而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
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可以是任何装置,在所述装置中,第一壳体通过第一壳体的突出部分和电话发射壳体3的凹槽部分连接到电话发射壳体3以使它们可以被打开和关闭,并且照相机模块设置在第一壳体中。也就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便携式电话,而还可以用于,例如,个人计算机,以及PDA(个人数字助理)。
并且,尽管打开状态以160度到170度为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如果用主按键部分17可以获得操作连续感,那么在电话接收壳体2和电话发射壳体3之间的打开角度(即,由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定义的角度)可替代地选择为所述的打开角度大于90度大而小于180度的状态。
台阶部分25和凹陷部分27两者并不总是都需要的。例如,在照相机模块比构成连接部分的凹槽部分小的情况中,整个照相机模块可以处于台阶部分中,并且,整个台阶部分被插入凹槽部分以构成连接部分。结果,凹槽部分可以替代地被省略。
主按键部分17不限于连续设置多个按键的主按键部分(在按键与按键之间没有隔板)。也就是,各个按键可以单独隔离,或者各个按键可替代地以预定的按键组隔离。应该注意到当按键与按键之间的隔板被去除时,主按键部分可能减小与被去除的隔板面积相等的空间,或者按键可能增加与省略的隔板面积相等的空间。
当按键与按键之间的隔板被去除时,有可能按键的位置很难用指尖感知到。然而,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提供凹陷部分和连线(LN1)来解决从而使按键设置区域的边界可以被指尖感知到。例如,在至少两个按键沿着所述按键与凹陷部分隔离的方向设置的情况中,由于凹陷部分可以通过指尖感知,所以在凹陷部分的侧部上的按键之间的边界可以被识别到。结果,与相关的按键相连的按键的位置也会被掌握。
本专利申请是基于2005年10月21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为2005-307594的日本专利而申请的,所述日本专利申请的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合并入本文中。
Claims (6)
1.一种便携式终端装置,在所述便携式终端装置中第一壳体被连接到第二壳体使得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能够被打开和关闭以形成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
显示部分,所述显示部分在关闭状态中设置于面对第二表面的第一表面上;以及
突出部分,所述突出部分位于第一表面端部,
其中所述第二壳体包括:
主按键,所述主按键在关闭状态中设置于面对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上;以及
凹槽部分,所述凹槽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端部,在所述凹槽部分中设置所述突出部分以使得所述突出部分可转动地与所述凹槽部分连接,
其中开关设置于所述突出部分的内部,能够按压所述开关的次按键设置于所述突出部分上,并且
其中所述次按键设置在所述突出部分的表面上,以使得在打开状态中所述次按键的按压方向与所述主按键的按压方向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
其中围绕所述次按键的突出部分的表面的一部分形成切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
其中将所述次按键设置于其上的所述突出部分的表面部分形成为平面,并且
其中所述平面基本并行于所述第二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
其中,在所述突出部分中,在将所述次按键设置于其上的所述平面以及与所述平面相邻的侧表面之间的拐角部分形成有切口,并且所述次按键的顶表面是形成为在其中央具有突起的曲面。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
其中在打开状态中由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表面所限定的角度大于90°且小于180°。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装置,
其中在所述突出部分的表面范围内,所述次按键的宽度比将所述次按键设置于其上的部分的表面的宽度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07594/2005 | 2005-10-21 | ||
JP2005307594A JP2007116550A (ja) | 2005-10-21 | 2005-10-21 | 携帯端末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92503A true CN101292503A (zh) | 2008-10-22 |
Family
ID=37962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800388716A Pending CN101292503A (zh) | 2005-10-21 | 2006-10-17 | 便携式终端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986522B2 (zh) |
JP (1) | JP2007116550A (zh) |
KR (1) | KR20080050504A (zh) |
CN (1) | CN101292503A (zh) |
WO (1) | WO2007046380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59193B (zh) * | 2009-04-13 | 2013-04-24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鼠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06551B (zh) * | 2007-11-06 | 2013-08-21 | Lg Electronics Inc | 行動式終端機 |
US8346308B2 (en) | 2008-09-08 | 2013-01-01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Communication device |
EP2161907B1 (en) | 2008-09-08 | 2010-10-27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two casings and with an actuatable switch between the two casings |
US8625305B2 (en) * | 2008-10-31 | 2014-01-07 | Kyocera Corporation | Portable electric device |
CN201774779U (zh) * | 2010-07-21 | 2011-03-23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防护结构及具有该防护结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
US8941981B2 (en) | 2010-10-22 | 2015-01-27 | Xplore Technologies Corp. | Computer with high intensity screen |
US8879273B2 (en) * | 2010-12-23 | 2014-11-04 | Sony Corporation | Mobile terminal and casing connecting structure |
KR102250447B1 (ko) * | 2017-03-15 | 2021-05-1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전기물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098389B1 (en) * | 1999-11-03 | 2005-04-13 | Q-Free MagCom AS | Portable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such as a portable telephone provided with frictional supporting means |
JP2002016685A (ja) * | 2000-06-30 | 2002-01-18 |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 携帯端末機 |
JP2002204298A (ja) | 2000-12-28 | 2002-07-19 | Kyocera Corp | 携帯電話装置 |
JP2003037657A (ja) * | 2001-07-24 | 2003-02-07 | Kyocera Corp | 携帯端末装置 |
JP2004007188A (ja) * | 2002-05-31 | 2004-01-08 | Toshiba Corp | 電子機器 |
JP2004228299A (ja) * | 2003-01-22 | 2004-08-1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携帯端末装置 |
KR20040079203A (ko) * | 2003-03-06 | 2004-09-1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휴대용 통신 장치 |
JP2004316684A (ja) * | 2003-04-11 | 2004-11-11 | Nec Corp | 折り畳み式携帯電話 |
JP4147481B2 (ja) * | 2003-07-23 | 2008-09-10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押しボタン |
WO2005015885A2 (en) * | 2003-08-08 | 2005-02-17 |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 Navigation unit in hinge |
JP2005124127A (ja) * | 2003-09-25 | 2005-05-12 | Sharp Corp | 携帯機器 |
JP4263067B2 (ja) * | 2003-10-01 | 2009-05-1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携帯機器 |
JP4314095B2 (ja) * | 2003-10-30 | 2009-08-12 | 埼玉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携帯電話機 |
JP2005217470A (ja) * | 2004-01-27 | 2005-08-1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折畳式電子機器 |
JP4201727B2 (ja) * | 2004-03-18 | 2008-12-24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 |
JP2005286430A (ja) * | 2004-03-26 | 2005-10-13 | Sharp Corp | 携帯機器 |
-
2005
- 2005-10-21 JP JP2005307594A patent/JP2007116550A/ja active Pending
-
2006
- 2006-10-17 CN CNA2006800388716A patent/CN101292503A/zh active Pending
- 2006-10-17 US US12/091,030 patent/US798652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10-17 KR KR1020087009382A patent/KR20080050504A/ko active Search and Examination
- 2006-10-17 WO PCT/JP2006/320661 patent/WO200704638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59193B (zh) * | 2009-04-13 | 2013-04-24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鼠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7046380A1 (ja) | 2007-04-26 |
US7986522B2 (en) | 2011-07-26 |
JP2007116550A (ja) | 2007-05-10 |
KR20080050504A (ko) | 2008-06-05 |
US20090122477A1 (en) | 2009-05-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92503A (zh) | 便携式终端装置 | |
US7228158B2 (en) | Portable terminal capable of providing stereo sound | |
JP5574680B2 (ja) | 携帯型表示装置 | |
EP2560351B1 (en) | Mobile terminal | |
EP1990980A1 (en) | Mobile terminal | |
US8095180B2 (en) | Mobile terminal | |
US20070213103A1 (en) | Mobile Terminal Device | |
EP3343884A1 (en) | Mobile terminal | |
KR20130076450A (ko) | 이동 단말기 | |
JP4771966B2 (ja) | 携帯端末装置 | |
EP3886407B1 (en) | Mobile terminal | |
JP4580432B2 (ja) | キー押下検出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及び通信機器 | |
US10582104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camera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camera device | |
JP4828937B2 (ja) | 無線端末装置 | |
KR20190140245A (ko) | 입력 장치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
JP4819773B2 (ja) | 携帯機器 | |
KR101474440B1 (ko) | 휴대 단말기 | |
JP2007143086A (ja) | 無線通信端末 | |
JP2008182601A (ja) | 携帯端末装置 | |
JP5071101B2 (ja) | 携帯電話機 | |
JP5108920B2 (ja) | キー押下検出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及び通信機器 | |
JP2006067523A (ja) | 無線通信端末 | |
JP2008252278A (ja) | 携帯端末装置 | |
KR101404753B1 (ko) | 휴대 단말기 | |
JP5275294B2 (ja) | キー押下検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8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