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69675A - 汽车车身后部的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车身后部的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69675A CN101269675A CNA2008100880044A CN200810088004A CN101269675A CN 101269675 A CN101269675 A CN 101269675A CN A2008100880044 A CNA2008100880044 A CN A2008100880044A CN 200810088004 A CN200810088004 A CN 200810088004A CN 101269675 A CN101269675 A CN 1012696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bridge
- fixed
- floor panel
- pair
- header bo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45—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ire wal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隔板沿着第一方向延伸以将客厢与车身后部中的行李箱分隔,并且设置有开口。地板面板沿着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分别设置在X形形状的加强杆的一对右和左上端部分中的上部连接部分固定于形成在该隔板上的上部被连接部分。分别设置在该加强杆的一对右和左下端部分中的下部连接部分固定于形成在该地板面板上的下部被连接部分。
Description
包括说明书、附图和权利要求书的2007年3月2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07-075526号的公开内容通过参考被全部结合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后部的结构,其中开口部分设置在用于将客厢(passenger room)和在汽车车身后部的行李箱分隔的隔板上(partitionpanel)。
背景技术
关于采用上述结构的汽车,提供两种汽车类型。一种汽车类型是所谓的行李箱贯穿型汽车,其中当后座的座椅靠背倾翻时,客厢和行李箱彼此连通。另一种汽车类型是所谓的座椅靠背固定型汽车,其中后座的座椅靠背固定于车身。
为了使行李箱贯穿型汽车和座椅靠背固定型汽车这二者共同使用相同的车身,在隔板上形成大的开口部分。该隔板包括:基本上竖直地设置在座椅靠背后侧上的前隔板;和基本上水平地设置并且从该前隔板上端部延伸到汽车后侧的后隔板。上述的开口部分形成在前隔板上。
在上述座椅靠背固定型汽车中,不使用开口部分。因此,希望通过减少由于在前隔板上形成开口部分而引起的刚度下降,来增强车身后部的刚度。在开口部分的周边上,用树脂制造的隔板利用夹子被固定,以便封闭该开口部分。但是,不能通过该隔板来增强车身后部的刚度。
因此,为了增强车身后部的刚度,在第一种现有技术中,用于封闭该开口部分的、由金属制造的加强板的周边边缘部分被焊接并固定于地板面板或后窗台板。而且,在第二种现有技术中,X形形状的加强杆的端部用螺栓沿着汽车的纵向固定于车身(见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号61-94482A。
但是,根据第一种现有技术,加强板非常大,以致车身变得沉重。根据第二种现有技术(其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X形形状的加强杆端部的所有螺栓的固定方向相对于车身与汽车的纵向相同。因此,在扭转力施加于该加强杆的情况下,该力从螺栓固定部分偏移。因此,不能充分增强刚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座椅靠背固型汽车中的车身的后部结构,其中当用于分隔客厢与车身后部中的行李箱的隔板具有开口部分时,在采用比较简单的增强结构的同时,增强后部的刚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包括:隔板,其沿着第一方向延伸以分隔客厢与车身后部中的行李箱,并且设置有开口;地板面板(floor panel),其沿着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X形形状的加强杆(reinforcing bar);其中,分别设置在该加强杆的一对右和左上端部分中的上部连接部分(attaching portion)固定于形成在该隔板上的上部被连接部分(attachedportion);其中,分别设置在该加强杆的一对右和左下端部分中的下部连接部分固定于形成在地板面板上的下部被连接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加强杆能够做成比用于封闭开口的金属制造的现有技术的加强板更轻。因此,车身后部的重量能够被做成很轻。
在这种连接中,当汽车行驶时,力从悬架连接部分传递到车身。这种力扭转车身。隔板设置在接近于该悬架连接部分的位置。根据上述结构,加强杆的上部连接部分被固定于该隔板的上部被连接部分。同时,加强杆的下部连接部分被固定于地板面板的下部被连接部分。因此,这种结构能够足以抵抗从该悬架连接部分产生的扭转力。结果,能够增强车身的刚度。
增强杆的上部连接部分相对于隔板的上部被连接部分的固定方向是第一方向。另一方面,该加强杆的下部连接部分相对于地板面板的下部被连接部分的固定方向是第二方向。由于第二方向不同于第一方向,即便当从悬架连接部分向车体产生扭转力时,该力不从的上部连接部分与上部被连接部分的连接部分偏移。而且,该力不从下部连接部分与下部被连接部分的连接部分偏移。因此,能够充分地增强车身后部结构的刚度。
而且,设置在加强杆的前面的座椅靠背能够被加强杆沿着汽车的纵向保护。也就是,当装载在行李箱中的行李向着座椅靠背侧移动时,所述行李能够被加强杆承受(receive),以便能够保护座椅靠背。即便在碰撞的情况下,当从后侧产生冲击时,座椅靠背能够被加强杆保护。而且,能够从其汽车的后侧由加强杆承受并支撑座椅靠背。
该加强杆可以包括:其中心部分彼此连接以形成X形形状的一对管子;一对右和左上部连接支架,每个该上部连接支架焊接并固定于每个该管子的上端部分;和一对右和左下部连接支架,每个该下部连接支架焊接并固定于每个该管子的下端部分;该上部连接部分可以设置在该上部连连接支架中,而下部连接部分可以设置在该下部连接支架中。
利用上述结构,由于加强杆用管子制成,虽然加强杆的重量轻,但是能够增强杆的机械强度。由于上部连接支架和下部连接支架被焊接并固定于该杆的每个上端部和下端部,在连接支架已经被形成为预定的形状之后,通过将该上部连接支架和下部连接支架焊接并固定于该杆,能够很容易将连接支架形成为预定的形状。在汽车行驶时,当扭转力从悬架连接部分施加于车身时,压力或拉力作用在每个管子上,并且加强杆抵抗该压力或拉力。
该上部连接部分可以设置有一对右和左被接合部分,其适于与设置在座椅靠背中的接合部分相接合。
利用上述结构,如上所述,由于加强杆具有足够的刚度并且所述被接合部分设置在加强杆的上部连接部分上,能够通过加强杆稳定地支撑座椅靠背。而且,不需要将具有被接合部分的专用件连接于隔板。可选地,可以减少连接于隔板的上述专用件的数目。因此,能够省去用于连接该件所需要的劳力和时间,并且能够减少部件的数目。
每个被接合部分可以设置有其上侧开口的槽,使得接合部分从上面与该被接合部分相接合。利用上述结构,通过从上面放下座椅,该接合部分能够接合到该被接合部分,并且由此能够简化座椅靠背的连接工作。
该隔板可以包括: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并设置在座椅靠背后侧的前板(front panel);和从该前板的上端部分延伸到车身后侧的后板;沿着汽车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具有L形形状截面部分的分隔部件可以被设置在该前板的上端部分的背侧;该分隔部件纵壁的上端部分可以连接于后板;形成在该分隔部件的横向壁的前端部分中的弯曲部分可以固定于前板的背面。第一加强件可以固定于该弯曲部分的背面;该上部被连接部分可以形成在该前板、该弯曲部分和第一加强件的重叠部分中;并且上部连接部分可以连接于前板的前面,并且用螺栓固定于该上部被连接部分。
利用上述结构,环形截面(纵向截面)由L形形状的分隔部件、前板和后板形成。因此,能够增强该隔板的上端部分的刚度。在增强了刚度的部分的附近,上部连接部分被设置在前板的前面,然后该上部连接部分、前板、弯曲部分和第一加强件被用第一连接螺栓紧固并固定在一起。因此,上部连接部分能够用上述连接和固定结构牢固地连接于上部被连接部分。
第二加强件可以固定于地板面板的下表面,下部被连接部分可以形成在地板面板和第二加强件的重叠部分中;并且下部连接部分可以连接于地板面板的上表面,并且用螺栓固定于该下部被连接部分。
沿着汽车长度方向延伸并具有U形形状的截面的后侧部件(rearside member)可以设置在地板面板下面,该后侧部件的两端部可以连接于地板面板的背面。
通过其上侧开口的U形形状的后侧部件和地板面板,形成环形截面(纵向的截面),以便能够增强地板面板的刚度。下部连接部分设置在地板面板的上表面上,并且然后该下部连接部分、地板面板和第二加强件用第二连接螺栓紧固并且固定在一起。因此,通过上述连接和固定结构,该下部连接部分能够被牢固地连接于下部被连接部分。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其优选的示例性实施例,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图1是示出设置在隔板上的开口部分,并且还示出该开口部分的周边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设置有隔板的车身后部结构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设置有座椅靠背的车身后部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示出前分隔杆和车身的连接结构的透视图;
图5是示出在上侧上的连接部分和上侧上的被连接部分的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在下侧上的连接部分和下侧上的被连接部分的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图7(a)是示出其中支架连接于构成前分隔杆的管子的两个端部分的状态的俯视图;以及
图7(b)是示出与图7(a)所示的相同状态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关于采用上述结构的汽车,提供两种汽车类型。一种汽车型是所谓的行李箱贯穿型汽车,其中当后座的座椅靠背3倾翻时,客厢和行李箱彼此连通。另一种汽车型是所谓的座椅靠背固定型汽车,其中后座的座椅靠背3固定于车身。形成开口部分2,使得汽车能够被制造成行李箱贯穿型。但是,即便在座椅靠背固定型汽车中,为了使用公用的车身,开口部分2被形成在隔板1上。本实施例的汽车是座椅靠背固定型的,并且不采用所述开口部分2。因此,非常希望由形成开口部分2所引起的车身后部刚度的下降被抑制,并且增强刚度。因此,提供用于加强车身的加强结构。这种加强结构将在下面说明。
如图1所示,开口部分2的上半部分形成在隔板1上,而开口部分2的下半部分形成为被右和左轮室内板6和地板面板7围绕。如图2所示,隔板8的形状基本上与开口部分2的形状一致。隔板8用夹子固定于该开口2的周边部分,使得不能从行李箱侧看见座椅靠背3的后侧。
[隔板1的结构]
如图1和图5所示,隔板1包括:竖直地设置在座椅靠背3的后侧的前板5(前隔板);和基本上水平地设置并从该前板5的上端部分延伸到该汽车后侧的后板4(后隔板)。更详细地说,该前板5沿着向前的方向向下倾斜,并且前板5的上端部分向后侧弯曲。在该前板5的上端部分的后侧上,设置沿着汽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分隔部件13,其截面形成为L形形状。形成在该分隔部件13的纵向壁81的上端部分内的向后弯曲的第一弯曲部分13A从上侧设置在后板4的前端部分4A上,并且被焊接于后板4的前端部分4A。对于前板5的后侧,第二弯曲部分5B的后端部分5B1从上侧设置在第一弯曲部分13A上,并且被焊接于第一弯曲部分13A。
而且,对于形成在该分隔部件13的横向壁82的前端部分中的下侧,第三弯曲部分13B设置在前板63的后表面上,并被焊接于前板63的后表面。其形状为板形形状并且弯曲成C形形状的第一加强件15被焊接并固定于该分隔部件13的横向壁82的前端部分82A的下表面、第三弯曲部分13B的后表面和位于下部的前板63的后表面。
一对第一螺母95分别焊接并固定于第一加强件15的上半部分15A的后表面和下半部分15B的后表面。其中心与第一螺母95的中心相同的第一螺栓插入孔形成在其中前板63、第三弯曲部分13B和第一加强部件15被设置在彼此上的一隆起(piling)部分中,并且还形成在其中前板部分63和第一加强件1被5设置在彼此上的一隆起部分中。
[具有轮室内板6的隔板1的连接结构]
如图6所示,在轮室内板6侧上的地板面板67的下侧上,设置有沿着汽车的纵向延伸的后侧部件19,其形状为向上侧开口的U形形状。后侧部件19的一个侧壁60被连接于轮室内板6。另一侧壁61的上端部分被连接于地板面板67的下表面。地板面板67的一个侧部分连接于轮室内板6。第二加强件35(座椅安全带加强件)设置在地板面板67的下表面上。
后侧部件19的一个侧壁60向上延伸,并且其延伸的端部60A被设置在并且焊接到轮室内板6的下端部分的内侧面上。形成在另一侧壁61上、沿着汽车宽度方向向内弯曲的第四弯曲部分61A被设置在并焊接到地板面板67的下表面。而且,沿着汽车宽度方向设置在第二加强件35的一个侧部分上的第一上升壁35A,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被从内侧设置在并且焊接到一个侧壁部分60C上,该侧壁部分60C比后侧部件19的延伸部分60A低。沿着汽车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地板面板7的一个侧部分上的第二上升壁37的上半部分37A,沿着汽车的宽度方向,被从内侧设置在并且焊接到后侧部件19的一个侧壁60的延伸端部60A上。该第二上升壁37的下半部分37B被沿着汽车的宽度方向从内侧设置在并且焊接到第一上升壁35A上。一对第二螺母38被焊接并固定到第二加强件的35的下表面。在地板面板67和第二加强件35的隆起部分,形成其中心与第二螺母38相同的第二螺栓插入孔。虽然在图6中没有示出,但是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在第二加强件35的中心部分侧上的一部分被插入在第四弯曲部分61A和地板面板7之间。更详细地说,在第四弯曲部分61A、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在第二加强件35的中心部分侧上的所述部分以及地板面板7被设置在彼此之上的状态下,这三个部件用点焊焊接并固定。
[后车身的加强结构]
如图2至图4所示,对应于加强杆的X形形状的前分隔杆10以一定间隔设置在隔板8的前面。在该前分隔杆10的四个端部中的、分别设置在上侧上的一对端部中的上侧上的连接部分22,被分别连接并固定于在该上侧上的一对被连接部分42,所述被连接部分42分别从车辆的前侧设置在前板5的前表面上的上部。在上面所述的四个端部中的、分别设置在下侧上的一对端部中的下侧上的连接部分32,被分别连接并固定于设置在地板面板7的上表面上的该下侧上的一对连接部分52。
[前分隔杆10的结构]
如图4所示,前分隔杆10包括:以这样的形式构成的X形形状的杆体11,即,沿着由金属制造的一对圆管12的纵向的中心部分彼此连接;以及,焊接并固定于该杆体11的端部的由金属片制造的连接支架20、30。
如图7(a)和7(b)所示,沿着圆管12的纵向的中心部分被压扁并且沿着汽车的纵向设置在彼此上,并且用第三螺栓57彼此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汽车的纵向是“其中前板5朝前地向下倾斜,并且前表面彼此交叉成直角的方向”。在纵向上的一侧上的圆管部分12a朝着与另一侧上的圆管部分12a相对的、纵向上的中心部分的扁平面的背侧,稍微地弯曲。第三螺栓57的头部被焊接并固定于沿着该圆管12的纵向的中心部分。
在四个连接支架20、30中,在上侧的一对连接支架20具有相同的结构。当上侧上的连接部分22被连接并固定于上侧上的被连接部分42的状态时,该对右和左连接支架20沿着横向彼此对称。如图4、5、7(a)和7(b)所示,每个连接支架20具有其截面为半圆形的第一连接部分21。该第一连接部分21从汽车的前侧外部地连接并焊接于该圆管12的一个端部。而且,所述上侧上的连接部分22从第一连接部分21沿着该圆管12的纵向向外延伸。如上所述,该上侧上的连接部分22被分别设置在上侧上的该对连接支架20内。
当沿着汽车的纵向看时,上侧上的连接部分22被形成为基本三角形的板。该上侧上的连接部分22设置有一对第三螺栓插入孔23。其为该上侧连接部分22的一个板面的第一连接表面24指向汽车的后侧。更详细地说,汽车的后侧是“沿着其中前板5向下倾斜并且所述前表面彼此成直角交叉的方向中的汽车的后侧”。沿着该第一连接部分2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即,沿着对应于该圆管12的径向的方向的两端部,沿着该圆管12的径向向外延伸。该上侧上的连接部分22的延伸的端部和圆周部分在汽车的前侧升高,因此能够构成加强肋25。
上侧上的连接部分22的一个侧部(该上侧上的连接部分22的圆周部分的一部分),相对于圆管12的纵向倾斜,所述一个侧部沿着圆管12的纵向位于圆管12的外侧。当这一侧部比加强肋25升高更长时,形成第三升高壁26。在这个第三上升壁26上,通过切割而形成对应于被接合部分的接合槽27。该接合槽27被形成为细长槽。在上侧上的连接部分22连接于前板5的上侧上的被连接部分42的状态下,该接合槽27的上侧敞开。在上侧上的连接部分22连接于上侧上的被连接部分42的状态下,第三升高部分26的两个壁表面指向汽车的横向(车辆宽度方向)。因此,第三升高部分26的两个壁表面沿着汽车的纵向和竖直方向布置。设置在座椅靠背3中的电线束(wire)40的端部40A、40B从上面与接合槽27接合,所述端部40A、40B对应于接合部分。沿着电线束40的纵向中心部分与设置在该前板5的横向中心的上部的接合槽接合。座椅靠背3的下部用螺栓紧固并固定于车身。上侧上的该对连接部分20比下侧上的该对连接支架30更厚。
下侧上的该对右和左支架30具有相同的结构。当下侧上的连接部分32被连接并固定到下侧上的被连接部分52时,该对右和左支架30沿着横向彼此对称。如图4、6、7(a)和7(b)所示,下侧上的该对右和左支架30分别具有其截面为半圆形的第二连接部分31。该第二连接部分31从上侧外部地接合并焊接于该圆管12的一个端部。该下侧上的连接部分32从第二连接部分31沿着圆管12的纵向向外延伸。如上所述,下侧上的该对右和左连接部分30在下侧上分别设置有连接部分32。
当从上面看时,该下侧上的连接部分32形成为矩形的板形形状,其沿着汽车的纵向较长。该下连接部分32通过一对第四螺栓插入孔33设置于汽车的前部和后部。该下侧上的连接部分32对应于地板面板7的上表面上的凸起形状而向下弯曲。当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看时,其为该下侧上的连接部分32的一个板表面(下板表面)的该第二连接表面34被形成为C形形状。该板件70设置在并焊接到其中一个第四螺栓插入孔33的侧面上的上表面部分。该第二连接部分34向下指向。因此,该第二连接表面34相对于第一连接表面24扭转。
[前分隔杆10的连接结构]
(1)上侧上的连接部分22到上侧上的被连接部分42的连接和固定结构
该上侧上的被连接部分42设置在前板部分63、第三弯曲部分13B和第一加强件15上。更详细地说,如上所述,第一螺栓插入孔之一形成在前板部分63、孔第三弯曲部分13B和第一加强部件15上。另一个第一螺栓插入孔形成在前板部分63和第一加强件15上。以这种方式,构成该上侧上的被连接部分42。该上部侧连接部分22设置在前板部分63的前表面上。上侧上的连接部分22、前板部分63、第三弯曲部分13B和第一加强件15被用第一螺栓55紧固并固定在一起,该第一螺栓55插入第一螺栓插入孔中的一个。该上部连接部分22、前板部分63和第一加强件15被用第一连接螺栓55彼此紧固并固定,该第一螺栓55插入第一螺栓插入孔中的另一个。该两个第一螺栓55被拧入并紧固于两个第一螺母95。如上所述,在该前分隔杆10的四个端部中,分别设置在上侧上的一对右和左端部中的该上侧上的连接部分22被从汽车的上侧分别连接并固定于该上侧上的一对右和左被连接部分42上,该对右和左被连接部分42设置在隔板1的前表面上的上部。
该前板5的右和左上的两端部向下延伸,并且连接于膨胀进入客厢的轮室内板6的上部。结果,前板5的刚性增强。
(2)下侧上的连接部分32到下侧上的被连接部分52的连接结构
在下侧上的上述被连接结构52设置在地板面板部分67和第二加强件35上。更详细地说,如上所述,该第二插入孔形成在地板面板67和该第二加强件35上,以便能够构成该下侧上的被连接部分52。该下部连接部分32设置在地板面板67的上表面上。该下侧上的连接部分32、地板面板67和第二加强件35被用插入第二螺栓插入孔中的第二连接螺栓56紧固并固定在一起。该第二连接螺栓56螺栓被拧入并紧固于第二螺母38。如上所述,分别设置在该前分隔杆10的四个端部中的该下侧上的一对右和左端部上的该下侧上的连接部分32,分别连接并固定于设置在地板面板7的上表面上的下侧上的该对右和左被连接部分52上。
[另一个实施例]
管子12的两个端部可以被压扁,并且上侧上的连接部分22和下侧上的连接部分32可以设置在所形成扁平部分上,而无须提供连接支架20、30。
在上述实施例中,连接部分用螺栓固定于被连接部分。但是,该连接部分可以用诸如焊接的其他连接方式而固定。
虽然已经参考具体优选的实施例示出并描述本发明,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这里的教导,各种变化和修改将变得明显。这种变化和修改显然被认为是属于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实质、范围和构思内。
Claims (7)
1.一种车身后部的结构,包括:
隔板,其沿着第一方向延伸以将客厢与车身后部中的行李箱分隔,并且设置有开口;
地板面板,其沿着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
X形形状的加强杆;
其中,分别设置在所述加强杆的一对右和左上端部分中的上部连接部分固定于形成在所述隔板上的上部被连接部分;
其中,分别设置在该加强杆的一对右和左下端部分中的下部连接部分固定于形成在该地板面板上的下部被连接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结构,
其中所述加强杆包括:
一对管子,其中心部分彼此连接,以形成X形形状;
一对右和左上部连接支架,每个该上部连接支架被焊接并固定于每个所述管子的上端部分;和
一对右和左下部连接支架,每个该下部连接支架被焊接并固定于每个所述管子的下端部分;
其中,所述上部连接部分设置在该上部连连接支架中,并且
其中,所述下部连接部分设置在该下部连接支架中。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结构,其中该上部连接部分设置有一对右和左被接合部分,其适于与设置在座椅靠背中的接合部分相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3的结构,其中每个被接合部分设置有其上侧开口的槽,使得该接合部分从上面与该被接合部分相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1的结构,
其中所述隔板包括:
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并设置在座椅靠背后侧的前板;和
从该前板的上端部分延伸到车身后侧的后板;
其中,沿着汽车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具有L形形状截面的分隔部件设置在该前板的上端部分的后侧;
其中,该分隔部件的纵壁的上端部分连接于该后板;
其中,形成在该分隔部件的横向壁的前端部分中的弯曲部分固定于该前板的背面;
其中,第一加强件固定于该弯曲部分的背面;
其中,该上部被连接部分形成在该前板、该弯曲部分和第一加强件的重叠部分上;并且
其中,该上部连接部分连接于前板的前表面,并且用螺栓固定于该上部被连接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的结构,
其中,第二加强件固定于地板面板的下表面;
其中,该下部被连接部分形成在地板面板和第二加强件的重叠部分上;并且
其中,该下部连接部分连接于地板面板的上表面,并且用螺栓固定于该下部被连接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的结构,
其中,沿着汽车长度方向延伸并具有U形形状截面的后侧部件设置在地板面板的下面;
其中,该后侧部件的两端部连接于地板面板的背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075526A JP4893949B2 (ja) | 2007-03-22 | 2007-03-22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JP2007-075526 | 2007-03-2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69675A true CN101269675A (zh) | 2008-09-24 |
CN101269675B CN101269675B (zh) | 2011-01-26 |
Family
ID=39713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8800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69675B (zh) | 2007-03-22 | 2008-03-24 | 汽车车身后部的结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806467B2 (zh) |
JP (1) | JP4893949B2 (zh) |
CN (1) | CN101269675B (zh) |
DE (1) | DE102008015221B4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81363A (zh) * | 2010-08-30 | 2012-03-21 | 铃木株式会社 | 车辆分隔梁结构 |
CN104015809A (zh) * | 2013-03-01 | 2014-09-0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构造 |
CN104044646A (zh) * | 2013-03-14 | 2014-09-17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车体后部构造 |
CN109515525A (zh) * | 2018-11-02 | 2019-03-26 | 靖江市新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轿车车用轻量化后行李箱隔板以及生产工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6043262A1 (de) * | 2006-09-11 | 2008-03-27 | Thyssenkrupp Steel Ag | Hybridquerträger für ein 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und zum Einbau eines Hybridquerträgers |
JP5077541B2 (ja) * | 2007-08-29 | 2012-11-21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JP5057222B2 (ja) * | 2007-09-05 | 2012-10-24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US8414046B2 (en) * | 2010-11-19 | 2013-04-09 |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 Reinforced vehicle structure |
JP5581297B2 (ja) * | 2011-11-16 | 2014-08-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 |
US8534748B1 (en) * | 2012-06-26 | 2013-09-1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afety cross-brace structure for vehicles |
KR101439145B1 (ko) * | 2013-03-19 | 2014-09-11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의 리어 패키지트레이 구조 |
JP2017024428A (ja) * | 2013-11-06 | 2017-02-0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荷室構造 |
CN104648256A (zh) * | 2014-06-19 | 2015-05-27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汽车卷收式行李箱隔板 |
US9216768B1 (en) | 2014-09-09 | 2015-12-22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crash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
JP6358014B2 (ja) * | 2014-09-26 | 2018-07-18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構造 |
JP7139863B2 (ja) * | 2018-10-15 | 2022-09-2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構造 |
US10864947B2 (en) | 2019-03-27 | 2020-12-15 | Honda Motor Co., Ltd. | Rear support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
US11850931B2 (en) * | 2021-03-17 | 2023-12-26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frames for battery powered electric vehicles |
US11772578B2 (en) | 2021-04-29 | 2023-10-03 | Honda Motor Co., Ltd. | Plastic vehicle body components and related attachment method |
JP2022172544A (ja) * | 2021-05-06 | 2022-11-17 | 株式会社明電舎 | ジャッキアップポイントの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712547A (en) * | 1926-05-21 | 1929-05-14 | Studebaker Corp | Body construction |
US2198653A (en) * | 1935-03-11 | 1940-04-30 | Chrysler Corp | Motor vehicle body |
JPS598936Y2 (ja) * | 1978-08-03 | 1984-03-2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ハ−ドトップ車の後部車体補強構造 |
JPS59156871A (ja) * | 1983-02-24 | 1984-09-06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体構造 |
JPS6194482A (ja) * | 1984-10-15 | 1986-05-1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監視用ビデオカメラ |
JPS6274731A (ja) * | 1985-09-27 | 1987-04-06 | Nissan Motor Co Ltd | トランクスル−型リヤシ−ト |
JPS63185783A (ja) * | 1985-12-11 | 1988-08-01 | ウ−ル・リサ−チ・オ−ガナイゼイシヨン・オブ・ニユ−ジ−ランド・インコ−ポレイテツド | 可撓性繊維ストランドの接合 |
JPH05338558A (ja) | 1992-06-08 | 1993-12-21 |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 自動車用補強部材の取付構造 |
JP3185839B2 (ja) * | 1994-03-31 | 2001-07-11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の補強構造 |
AUPM783794A0 (en) * | 1994-08-31 | 1994-09-22 | Rees Operations Pty Ltd | Improved safety barrier for motor vehicles |
US5788322A (en) * | 1995-12-13 | 1998-08-04 | Dr. Ing. H.C.F. Porsche Ag | Body structure for a rear carriage of a convertible |
US5819408A (en) * | 1996-07-10 | 1998-10-13 | Xcorp, Inc. | Recyclable, low cost, collision-resistant automobile chassis and body |
JP3139984B2 (ja) * | 1997-06-06 | 2001-03-05 | 株式会社協豊製作所 | 管状構造部材、車両用ボデーの管状構造部材、およびその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 |
JPH1178984A (ja) * | 1997-09-11 | 1999-03-23 |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 後部車体構造 |
DE19843025C1 (de) | 1998-09-19 | 2000-04-20 | Daimler Chrysler Ag | Trennanordnung für eine selbsttragende Karosserie |
DE19843024C2 (de) * | 1998-09-19 | 2003-10-23 | Daimler Chrysler Ag | Aussteifung für eine selbsttragende Karosserie eines Kraftwagens |
JP4296643B2 (ja) * | 1999-07-30 | 2009-07-15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バックロック装置 |
DE10023110A1 (de) * | 2000-05-11 | 2001-11-15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 Y-Heckverstrebung zur Erhöhung der Biege- und Torsionssteifigkeit von Rohkarosserien |
US6302463B1 (en) * | 2000-07-03 | 2001-10-16 | Polytech Netting, L.P. | Load restraining vehicular barrier device |
JP2002205614A (ja) * | 2001-01-10 | 2002-07-23 | Suzuki Motor Corp | バンパー取付構造 |
DE10149245B4 (de) * | 2001-10-05 | 2005-06-16 | Daimlerchrysler Ag | Trennanordnung für Fahrzeugkarosserie |
US6692057B2 (en) * | 2001-10-12 | 2004-02-17 |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 Latch attachment structure |
JP4032702B2 (ja) * | 2001-10-31 | 2008-01-16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JP3978711B2 (ja) * | 2001-12-28 | 2007-09-19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スプラッシュガードの構造 |
JP3866176B2 (ja) * | 2002-09-18 | 2007-01-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JP4144362B2 (ja) * | 2003-01-20 | 2008-09-03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ブラケット取付構造 |
ATE418478T1 (de) * | 2004-02-18 | 2009-01-15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 Fahrzeugkarosserie |
JP4421380B2 (ja) * | 2004-06-01 | 2010-02-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JP4096940B2 (ja) * | 2004-12-06 | 2008-06-04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JP2006176060A (ja) | 2004-12-24 | 2006-07-06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体床部の補強構造 |
JP4575810B2 (ja) * | 2005-03-10 | 2010-11-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リアトレイ構造 |
JP2007075526A (ja) | 2005-09-16 | 2007-03-29 | Olympia:Kk | 遊技機 |
JP4654917B2 (ja) * | 2006-01-12 | 2011-03-23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US20090039677A1 (en) * | 2006-02-02 | 2009-02-12 | Eun-Woo Lee | Automobile Impact Beam with Integrated Brackets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2007
- 2007-03-22 JP JP2007075526A patent/JP489394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3-20 US US12/052,188 patent/US780646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3-20 DE DE102008015221.8A patent/DE102008015221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3-24 CN CN2008100880044A patent/CN10126967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81363A (zh) * | 2010-08-30 | 2012-03-21 | 铃木株式会社 | 车辆分隔梁结构 |
CN102381363B (zh) * | 2010-08-30 | 2013-07-03 | 铃木株式会社 | 车辆分隔梁结构 |
CN104015809A (zh) * | 2013-03-01 | 2014-09-0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构造 |
CN104015809B (zh) * | 2013-03-01 | 2016-09-2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构造 |
CN104044646A (zh) * | 2013-03-14 | 2014-09-17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车体后部构造 |
CN109515525A (zh) * | 2018-11-02 | 2019-03-26 | 靖江市新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轿车车用轻量化后行李箱隔板以及生产工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806467B2 (en) | 2010-10-05 |
JP2008230518A (ja) | 2008-10-02 |
DE102008015221A1 (de) | 2008-09-25 |
JP4893949B2 (ja) | 2012-03-07 |
DE102008015221B4 (de) | 2014-01-23 |
US20080231080A1 (en) | 2008-09-25 |
CN101269675B (zh) | 2011-01-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69675B (zh) | 汽车车身后部的结构 | |
JP4010169B2 (ja) | 車体構造 | |
CN107042843B (zh) | 汽车车身结构 | |
US7429076B2 (en) |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 |
US8814248B2 (en) |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 |
CN105799781B (zh) | 车辆的副车架结构 | |
JP5467084B2 (ja) |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 |
EP1642810B1 (en) | Automobile underbody structure | |
US7559402B2 (en) | Vehicle chassis | |
US20170096169A1 (en)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
JP5545124B2 (ja) | 車両のルーフ骨格構造 | |
WO2008029559A1 (fr) | Structure pour la partie arrière de carrosserie de véhicule | |
CN100999232A (zh) | 车体后部构造 | |
CN103391874A (zh) | 汽车的车身前部构造 | |
CN103717481A (zh) | 车体侧部构造 | |
JP2010523389A (ja) | 自動車のアンダーフレーム | |
CN104709358A (zh) | 后部车身加强结构 | |
CN107097855B (zh) | 电池固定结构 | |
CN100390007C (zh) | 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 | |
CN106004280B (zh) | 车身后部结构 | |
JP5215917B2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JP6122968B2 (ja) | チャイルドアンカー構造 | |
JP4535538B2 (ja) | 車両用アシストグリップ取付構造 | |
CN218662041U (zh) | 汽车后副车架及汽车 | |
KR102703585B1 (ko) | 차체구조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26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