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11927B - 端子台 - Google Patents
端子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511927B CN108511927B CN201711153278.2A CN201711153278A CN108511927B CN 108511927 B CN108511927 B CN 108511927B CN 201711153278 A CN201711153278 A CN 201711153278A CN 108511927 B CN108511927 B CN 10851192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corporating section
- terminal
- contact
- opening portion
- condu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4
- 210000000707 wris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86 st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15—Terminal blocks providing connections to wires or cab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475—Means facilitating correct wiring, e.g. marking plates, identification ta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03—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 H01R11/07—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being of the same type but different siz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64—Press fitt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2—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cable being clamped between assembled parts of the hou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09—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 H01R4/48185—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adapted for axial insertion of a wire end
- H01R4/4819—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adapted for axial insertion of a wire end the spring shape allowing insertion of the conductor end when the spring is unbiased
- H01R4/4821—Single-blade spr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09—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 H01R4/484—Spring housing details
- H01R4/4842—Spring housing details the spring housing being provided with a single opening for insertion of a spring-activating too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416—Means for guiding or retaining wires or cables connected to terminal block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42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6—Clip-on terminal blocks for side-by-side rail- or strip-mounting
- H01R9/2683—Marking plates or tab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09—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 H01R4/4846—Busbar detai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50—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 H01R4/52—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cam, wedge, cone or ball also combined with a screw which is spring loaded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端子台,可准确地对使用者告知电线的连接状况。端子台包括: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60),伴随导体部的自第1开口部(111)向收纳部(12)的插入来进行转动,从而产生操作感;以及第1突起部(63),在导体部与端子电极部(20)自非连接状态成为连接状态以后,能够与通过导体部的自第1开口部(111)向收纳部(12)的插入而转动的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60)接触,配置于收纳部(12)。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60)具有:第1接触部(61),能够与插入至收纳部(12)中的导体部接触;以及第2接触部(62),具有与第1突起部(63)接触而产生操作感的第2突起部(7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推入连接式的端子台。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一种端子台,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端子连接面,具有能够插拔电线的开口部及与该开口部邻接而配置的观测窗;以及收纳部,设于内部且连接于开口部。在所述端子台中,与电线的插拔相应地,在收纳部的与端子连接面交叉的方向的大致中心将绕转动轴转动的长条的显示体设于收纳部。在该显示体中设有设于长边方向的一端且配置为能够通过显示体的转动而自观测窗露出的显示部,通过该显示部是否自观测窗露出,来对使用者告知电线的连接状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实用新案登录第30989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所述端子台中,例如于在昏暗的作业环境下进行电线的连接的情况下,难以进行显示部是否自观测窗露出的判断,有无法对使用者告知准确的电线的连接状况的担忧。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准确地对使用者告知电线的连接状况的端子台。
[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端子台包括:
绝缘性的壳体,具有:端子连接面,呈直线排列而设有能够供电线的导体部插拔的第1开口部、及与所述第1开口部邻接且能够供夹具插拔的第2开口部;以及收纳部,设于内部且连接于所述第1开口部及所述第2开口部;
端子电极部,配置于所述收纳部且能够与自所述第1开口部插入至所述收纳部中的所述导体部接触;
板弹簧,具有一端及另一端,所述一端为固定部且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另一端为弹性部且与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发生弹性变形,所述板弹簧以如下方式配置于所述收纳部内,即,所述弹性部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之间夹持自所述第1开口部插入至所述收纳部中的所述导体部,将所述导体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设为连接状态,并且与自所述第2开口部插入至所述收纳部中的所述夹具接触,解除所述弹性部与所述导体部的接触,将所述导体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设为非连接状态;
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靠近所述端子电极部的一侧,且能够绕在相对于所述端子连接面的所述第1开口部及所述第2开口部排列的方向而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转动地支撑于所述壳体,并且伴随所述导体部的自所述第1开口部向所述收纳部的插入来进行转动,从而产生操作感;以及
第1突起部,在所述导体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自所述非连接状态成为所述连接状态以后,能够与通过所述导体部的自所述第1开口部向所述收纳部的插入而转动的所述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接触,配置于所述收纳部;
所述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具有:
第1接触部,能够与自所述第1开口部插入至所述收纳部中的所述导体部接触;以及
第2接触部,能够经由所述弹性部而与自所述第2开口部插入至所述收纳部中的所述夹具接触,并且具有与所述第1突起部接触而产生操作感的第2突起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端子台,包括: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能够伴随电线的导体部的自第1开口部向收纳部的插入而转动;以及第1突起部,配置为在导体部与端子电极部自非连接状态成为连接状态以后,能够与通过导体部的自第1开口部向收纳部的插入而转动的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接触;在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上设有与第1突起部接触而产生操作感的第2突起部。由此,例如即便于在昏暗的作业环境下将电线连接于端子台的情况下,也可利用通过第1突起部与第2突起部的接触而产生的操作感来准确地对使用者告知电线的连接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端子台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端子台的正面图。
图3是将电线的导体部插入至图1的端子台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4是将电线的导体部与夹具插入至图1的端子台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5是图1的端子台的端子电极部的立体图。
图6是图1的端子台的显示用可动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图1的端子台的状态显示部的立体图。
图8是图1的端子台的变形例的正面图。
图9是图8的端子台的端子电极部的立体图。
图10是图8的端子台的显示用可动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图8的端子台的状态显示部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端子台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端子台的正面图。
图14是图12的端子台的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的立体图。
图15是将电线的导体部插入至图12的端子台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16是将电线的导体部与夹具插入至图12的端子台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17是用以对图12的端子台的操作感进行说明的图。
图18是图12的端子台的变形例的正面图。
图19是图18的端子台的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的立体图。
图20是将电线的导体部插入至图16的端子台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21是将电线的导体部与夹具插入至图16的端子台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22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端子台的平面图。
图23是将电线的导体部插入至图19的端子台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24是将电线的导体部与夹具插入至图19的端子台的状态的正面图。
[符号的说明]
1:端子台
10:壳体
11:端子连接面
12:收纳部
13:电线插入引导壁部
14:倾斜壁部
20、120:端子电极部
21:横板部
22:第1纵板部
23:第2纵板部
24、124a:矩形贯通孔
25:固定用孔
26、42、642:突出部
30:板弹簧
31:固定部
32:弹性部
33:弯曲部
40、140:状态显示部
41:圆柱体
43:连接显示区域
44:非连接显示区域
45:切口部
50、150:显示用可动构件
51、151:本体部
52:接触部
53:弹性腕部(施力部的一例)
54:第1爪部(转动机构部的一例)
55:第2爪部(转动机构部的一例)
56、146:贯通孔
60: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
61:第1接触部
62:第2接触部
63:第1突起部
64:移动限制部
65:转动部
66:第1构件
67:第2构件
68、168、641:腕部
70:第2突起部
80:电线
81:导体部
90:夹具
100:电线插入区域
101:第1壁部
102:第2壁部
103:第3壁部
104:第4壁部
105:第1收纳凹部
106:第2收纳凹部
107:阶差部
110:夹具插入区域
111:第1开口部
112:第2开口部
113:第3开口部
121:第1区域
122:第2区域
123:第1通路部
124:第2通路部
125:显示收纳部
126:第1可动构件用倾斜面
127:第2可动构件用倾斜面
141:板弹簧用倾斜面
142:第1间隙形成面
143:第2间隙形成面
144、145:间隙
147:收纳切口部
401、601:转动轴
521:接触面
611:第1面
612:第2面
A、B、C:位移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依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再者,以下的说明中,视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或位置的用语(例如,包含“上”、“下”、“右”、“左”的用语),但这些用语的使用是为了容易理解参照附图的发明,并非通过这些用语的含义来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以下的说明从本质上来说只不过为例示,并非意图限制本发明、其应用物、或者其用途。进而,附图为示意性者,各尺寸的比率等未必与实际者一致。
(第1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的端子台1如图1所示,包括具有矩形盒状的绝缘性的壳体10。该壳体10具有设有能够插拔电线80的导体部81(图6及图7所示)的第1开口部111、能够供夹具90(图7所示)插拔的第2开口部112、及第3开口部113的端子连接面11。
在所述端子台1中,端子连接面11为壳体10的上部的矩形面(图1的上表面),第1开口部111、第2开口部112、及第3开口部113是沿端子连接面11的长边方向隔开间隔且呈直线排列而设置。第1开口部111配置于第2开口部112及第3开口部113之间。即,第2开口部112及第3开口部113分别与第1开口部111邻接。
壳体10如图2所示,含有具有端子连接面11的第1壁部101、与第1壁部101相对向的第2壁部102、与第1壁部101及第2壁部102大致正交且相互相对向的第3壁部103及第4壁部104,厚度方向的其中一面(图2的纸面贯通方向的跟前侧的面)开口。
另外,壳体10具有设于由第1壁部101、第2壁部102、第3壁部103、第4壁部104包围的内部,并且与第1开口部111、第2开口部112、及第3开口部113连接的收纳部12。该收纳部12包含连接有第1开口部111及第2开口部112的第1区域121、与连接有第3开口部113的第2区域122,第1区域121中收纳有端子电极部20与板弹簧30,第2区域122中收纳有状态显示部40与显示用可动构件50。再者,将第2壁部102的与端子连接面11相对向的内面设为收纳部12的底面。
收纳部12的第1区域121与第2区域122是由自第1开口部111沿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大致正交)的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以支撑端子电极部20的方式延伸的电线插入引导壁部13分隔。另外,在电线插入引导壁部13与第2壁部102之间设有将第1区域121与第2区域122相连的第1通路部123。
收纳部12的第1区域121中设有沿壳体10的厚度方向的俯视时具有大致台形状的倾斜壁部14。该倾斜壁部14具有:板弹簧用倾斜面141,与电线插入引导壁部13相对向,且以随着朝向电线80的插入方向(自图2的上侧至下侧)而接近电线插入引导壁部13的方式倾斜;第1间隙形成面142,与第3壁部103相对向,且相对于电线插入引导壁部13大致平行地延伸;以及第2间隙形成面143,与第2壁部102相对向,且在与第1间隙形成面142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板弹簧用倾斜面141与电线插入引导壁部13之间设有电线插入区域100与夹具插入区域110,所述电线插入区域100为存在经由第1开口部111而插入电线80的导体部81的可能性的区域,所述夹具插入区域110为存在经由第2开口部112而插入夹具90的可能性的区域。在第1间隙形成面142与第3壁部103之间及第2间隙形成面143与第2壁部102之间分别设有能够配置端子电极部20的间隙144、145。
再者,第2壁部102中设有将第2壁部102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贯通并与壳体10的外部相连的两个贯通孔146。各贯通孔146分别配置于与后述的端子电极部20的横板部21的两端部相对应的第2壁部102的部分。
收纳部12的第2区域122中设有第2通路部124,其是由电线插入引导壁部13与第4壁部104构成,沿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与第1通路部123及第3开口部113相连。在该第2通路部124的第3开口部113附近设有收纳状态显示部40的显示收纳部125。
另外,第2通路部124的第1通路部123与显示收纳部125之间设有第1可动构件用倾斜面126与第2可动构件用倾斜面127。第1可动构件用倾斜面126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设于较具有端子连接面11的第1壁部101而言靠近第2壁部102的第4壁部104上,且以随着接近端子连接面11的第3开口部113而远离电线插入引导壁部13的方式倾斜。该第1可动构件用倾斜面126与后述的显示用可动构件50的弹性腕部53接触,产生朝向端子连接面11而对显示用可动构件50施力的施加力。另外,第2可动构件用倾斜面127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设于较第2壁部102而言靠近第1壁部101的第4壁部104上,且以随着接近端子连接面11的第3开口部113而接近电线插入引导壁部13的方式倾斜。该第2可动构件用倾斜面127与显示用可动构件50的弹性腕部53接触,限制显示用可动构件50的朝向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的移动。
端子电极部20如图2及图3所示,为沿壳体10的厚度方向的俯视时具有大致U字形状的板状体,且包含:矩形板状的横板部21,相对于端子连接面11大致平行地延伸;第1纵板部22及第2纵板部23,分别自该横板部2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在与端子连接面11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该端子电极部20如图2所示,横板部21配置于第2间隙形成面143与第2壁部102之间的间隙145,第1纵板部22配置于第1间隙形成面142与第3壁部103之间的间隙144,第2纵板部23沿电线插入引导壁部13而配置。
如图3所示,在端子电极部2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设有将端子电极部20在板厚方向贯通的矩形贯通孔24。该矩形贯通孔24跨越横板部21与各纵板部22、23的一部分而延伸,如图2所示,配置有后述的显示用可动构件50的接触部52。第1纵板部22上设有用以利用紧固构件(未图示)将端子电极部20固定于壳体10的固定用孔25。另外,第2纵板部23上设有朝向第1纵板部22突出的突出部26。再者,第2纵板部23的矩形贯通孔24被设置为不会妨碍显示用可动构件50的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的移动。
板弹簧30如图2所示,具有一端的固定部31、能够相对于固定部31发生弹性变形的另一端的弹性部32、以及将固定部31与弹性部32连结的弯曲部33。固定部31固定于端子电极部20的第1纵板部22。弹性部32具有其板面沿倾斜壁部14的板弹簧用倾斜面141而成的形状,其前端延伸至端子电极部20为止而与突出部26接触。该弹性部32构成为能够朝向固定部31并通过(横切)电线插入区域100至夹具插入区域110为止发生弹性变形。
弹性部32在与端子电极部20的第2纵板部23之间夹持经由第1开口部111而插入至收纳部12的第1区域121中的电线80的导体部81,能够将电线80的导体部81与端子电极部20连接(参照图6)。另外,弹性部32与自第2开口部112插入至收纳部12的第1区域121中的夹具90接触,从而能够解除弹性部32与导线80的导体部81的接触(参照图7)。
状态显示部40如图2所示,是在第3开口部113中显示电线80的导体部81与端子电极部20进行连接的连接状态,还是导线80的导体部81与端子电极部20的连接已解除的非连接状态。该状态显示部40配置于收纳部12的第2区域122的显示收纳部125中,且能够绕在相对于自端子连接面11的第1开口部111至第3开口部113为止排列的方向而交叉的方向(图2的纸面贯通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401转动地支撑于壳体10。
具体而言,状态显示部40如图4所示,具有:圆柱体41,中心轴构成转动轴401;以及切口部45,设于该圆柱体41的外周的一部分且沿中心轴延伸。该切口部45的圆柱体41的外周的中间部设有朝与转动轴401交叉(大致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42。再者,沿转动轴401方向的俯视下的切口部45占圆柱体41的面积的比率变得小于1/2。
另外,切口部45以外的圆柱体41的相对于转动轴401的外周面上设有连接显示区域43与非连接显示区域44。连接显示区域43例如为以红色或黄色等明显的颜色进行着色的区域,非连接显示区域44例如为以与圆柱体41的材料相同的颜色进行着色的区域(或者,在以与圆柱体41相同的材料形成状态显示部40的情况下,为非着色区域)。状态显示部4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自端子连接面11朝向壳体10的外部稍微突出。
显示用可动构件50如图2所示,具有本体部51、接触部52、作为施力部的一例的弹性腕部53、作为转动机构部的一例的第1爪部54及第2爪部55。
本体部51如图2所示,具有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板状,能够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往返移动地配置于第2通路部124。如图5所示,在该本体部51的大致中央设有将本体部51在其板厚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56。
接触部52如图2所示,以自本体部51的与电线插入引导壁部13相对向的板面的长边方向的下端部朝向第1区域121突出的方式设置,并配置于第1通路部123。即,该接触部52配置于本体部51的端子电极部20的附近。该接触部52如图5所示,具有矩形棒状,且在其上表面(与端子连接面11相对向的面)具有接触面521。该接触面521配置为能够与经由第1开口部111而插入至收纳部12的第1区域121中的电线80的导体部81接触。
当自第1开口部111向收纳部12的第1区域121插入电线80的导体部81时,与电线80的导体部81接触的接触部52被按压至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且远离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图2的下方)。伴随于此,接触部52被按压至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且远离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而本体部51也朝向第2壁部102移动(参照图6)。
弹性腕部53如图5所示,连接于本体部51的贯通孔56的上端缘部,自本体部51朝向第4壁部104且沿第2可动构件用倾斜面127延伸。该弹性腕部53在自第1开口部111向收纳部12的第1区域121插入电线80的导体部81时,朝向端子连接面11而对本体部51施力。详细而言,当自第1开口部111向收纳部12的第1区域121插入电线80的导体部81,本体部51朝向第2壁部102移动时,弹性腕部53的前端与第1可动构件用倾斜面126接触,朝向本体部51发生弹性变形。通过该弹性腕部53的弹性变形,朝向端子连接面11对本体部51施力(参照图6)。
第1爪部54及第2爪部55如图2所示,配置于本体部51的端子连接面11的附近且状态显示部40的附近,能够与本体部51的往返移动相应地在连接状态与非连接状态之间变更状态显示部40的显示而使状态显示部40转动。详细而言,第1爪部54及第2爪部55分别在自端子连接面11的所述第1开口部至所述第3开口部为止排列的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配置为相互隔开间隔且能够通过本体部51的往返移动而分别个别地与状态显示部40的突出部42接触。
第1爪部54在本体部51的往返移动的方向、即本体部51的长边方向上配置于端子连接面11的附近,且自本体部51的与第4壁部104相对向的板面朝向第4壁部104突出。另外,第2爪部55在本体部51的长边方向上较本体部51的第1爪部54而言远离端子连接面11而配置,与第1爪部54同样地,自本体部51的与第4壁部104相对向的板面朝向第4壁部104突出。
另外,在第1爪部54与第2爪部55之间配置有状态显示部40的突出部42,第1爪部54及第2爪部55中的任一者能够与突出部42接触。即,通过本体部51朝远离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图2的下方)移动,以第1爪部54在状态显示部40的切口部45内与突出部42接触而显示连接状态的方式使状态显示部40转动(参照图6),通过本体部51朝靠近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图2的上方)移动,以在状态显示部40的切口部45内第1爪部54远离突出部42而第2爪部55与突出部42接触而显示非连接状态的方式使状态显示部40转动(参照图2)。
其次,使用图2、图6、及图7对将电线80的导体部81插入至第1开口部111、将夹具90插入至第2开口部112时的端子台1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将电线80的导体部81自端子台1的第1开口部111插入至收纳部12的第1区域121的电线插入区域100时,经插入的电线80的导体部81与板弹簧30的弹性部32接触,将板弹簧30的弹性部32按压至远离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由此,板弹簧30的弹性部32对抗其弹簧力而发生弹性变形,电线80的导体部81如图6所示,被夹持在板弹簧30的弹性部32与端子电极部20的第2纵板部23之间,电线80的导体部81与端子电极部20成为连接状态。
进而,当将电线80的导体部81插入至收纳部12的第1区域121的电线插入区域100时,经插入的电线80的导体部81与显示用可动构件50的接触部52的接触面521接触,如图6所示,将显示用可动构件50的接触部52的接触面521按压至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且远离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直至接触部52与第2壁部102接触为止。
此时,通过电线80的导体部81对接触部52的按压,显示用可动构件50的本体部51朝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且远离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移动,第1爪部54与状态显示部40的突出部42接触,使状态显示部40绕图2所示的俯视下的逆时针方向自图2所示的位置(突出部42与端子连接面11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位置)转动至图6所示的位置(突出部42在与端子连接面11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位置)。由此,自第3开口部113露出连接显示区域43的至少一部分,第3开口部113中显示为电线80的导体部81与端子电极部20为连接状态。
继而,当自图6所示的电线80的导体部81与端子电极部20为连接状态的端子台1的第2开口部112插入夹具90时,如图7所示,夹具90的前端与板弹簧30的弹性部32接触,使板弹簧30的弹性部32对抗其弹簧力进一步发生弹性变形。由此,解除板弹簧30的弹性部32与电线80的导体部81的接触,电线80的导体部81与端子电极部20成为非连接状态。以后可将收纳部12内的电线80的导体部81拔出至收纳部12外。
当在将收纳部12内的电线80的导体部81拔出至收纳部12外后,将收纳部12内的夹具90拔出至收纳部12外时,因夹具90而发生弹性变形的板弹簧30的弹性部32利用弹簧力而朝向端子电极部20的第2纵板部23移动,恢复至弹性部32的前端与端子电极部20的第2纵板部23的突出部26接触的图2所示的状态。
此时,解除由电线80的导体部81及夹具90对接触部52的按压,与第1可动构件用倾斜面126接触而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腕部53朝向端子连接面11而对本体部51施力。由此,本体部51朝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且接近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移动,第2爪部55与状态显示部40的突出部42接触,使状态显示部40绕图2所示的俯视下的顺时针方向自图6所示的位置转动至图2所示的位置。由此,自第3开口部113露出非连接显示区域44,第3开口部113中显示为电线80的导体部81与端子电极部20为非连接状态。
在第1实施方式的端子台1中,包括显示第3开口部113中导体部81与端子电极部20为连接状态还是非连接状态的状态显示部40。由此,例如即便为小型的端子台1,也可在收纳部12中确保状态显示部40的转动区域,可对使用者告知准确的电线80的连接状况。
另外,通过本体部51朝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且远离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移动,以第1爪部54在状态显示部40的切口部45内与突出部42接触而显示连接状态的方式使状态显示部40转动,通过本体部51朝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且靠近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移动,以第2爪部55在状态显示部40的切口部45内与突出部42接触而显示非连接状态的方式使状态显示部40转动。由此,例如即便为小型的端子台1,也可在收纳部12中充分地确保状态显示部40的转动区域,可对使用者告知更准确的电线80的连接状况。
另外,状态显示部40的连接显示区域43配置为在连接状态下自第3开口部113的至少一部分中露出。即,连接显示区域43是以若自第3开口部113的至少一部分中露出,则电线80的导体部81与端子电极部20为连接状态的方式配置。由此,进而即便为小型的端子台1,也可对使用者告知准确的电线80的连接状况。
另外,状态显示部40的圆柱体41的一部分自第3开口部113向壳体10的外部突出。由此,容易看到连接显示区域43,从而可对使用者告知更准确的电线80的连接状况。
再者,端子电极部、状态显示部、及显示用可动构件并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的端子电极部20、状态显示部40、及显示用可动构件50。例如,可采用图9~图11所示的端子电极部120、状态显示部140、及显示用可动构件150。
图9所示的端子电极部120中设有跨越横板部21与各纵板部22、23的一部分而延伸,且宽度方向的一者与外部相连的切口状的矩形贯通孔124a。图10所示的状态显示部140具有设于圆柱体41的转动轴401方向的一部分,且沿转动轴401方向的俯视时切口部45占圆柱体41的面积的比率变得大于1/2的切口部45。在该状态显示部140中,在切口部45以外的圆柱体41的外周面仅设有连接显示区域43。另外,图11所示的显示用可动构件150具有长条棒状的本体部151。
如图8所示,在包括图9~图11所示的端子电极部120、状态显示部140、及显示用可动构件150的端子台1中,以如下方式进行配置,即,通过显示用可动构件150的本体部151穿过切口部45而朝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且远离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移动,第1爪部54在切口部45内与突出部42接触,通过本体部151穿过切口部45而朝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且靠近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移动,在切口部45内第1爪部54远离突出部42而第2爪部55与突出部42接触。由此,可使收纳部12省空间。
另外,显示用可动构件50的弹性腕部53并不限于与本体部51一体地形成的情况,可与本体部51分开构成。
另外,端子连接面11并不限于包含一个平面,可包含各开口部分别地或任意地组合配置而成的多个平面。
(第2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端子台1如图12~图16所示,在包括具有第2突起部70的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60及第1突起部63的方面,以及不包括端子连接面11的第3开口部113、收纳部12的第2区域122、状态显示部40、及显示用可动构件50的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再者,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编号并省略说明,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方面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在壳体10的收纳部12的第2壁部102的内面(即,收纳部12的底面)设有配置于第4壁部104侧端部的第1收纳凹部105、与较该第1收纳凹部105而言配置于第3壁部103侧的第2收纳凹部106。第1收纳凹部105中在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的面的第4壁部104侧的面较第4壁部104的内面而言位于外侧并形成阶差部107。
另外,在收纳部12的倾斜壁部14的板弹簧用倾斜面141的第2壁部102侧的端部设有朝板弹簧用倾斜面141开口的收纳切口部147。再者,在第2实施方式的端子台1中,第4壁部104兼任电线插入引导壁部13。
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60如图13所示,配置于收纳部12的端子电极部20的附近,且构成为:能够绕在相对于端子连接面11的第1开口部111及第2开口部112排列的方向而交叉的方向(图13的纸面贯通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601转动地支撑于壳体10,并且能够伴随电线80的导体部81(图15及图16所示)的自第1开口部111向收纳部12的插入来进行转动,从而产生操作感。
具体而言,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60如图14所示,具有:第1接触部61,能够与自第1开口部111插入至收纳部12中的电线80的导体部81接触;以及第2接触部62,能够经由板弹簧30的弹性部32而与自第2开口部112插入至收纳部12中的夹具90(图16所示)接触,并且具有与第1突起部63接触而产生操作感的第2突起部70。第1接触部61及第2接触部62可分开构成。
第1接触部61具有:第1面611,与电线80的导体部81接触;以及第2面612,与第1面相对向。第1接触部61的第1面611上设有自第1面611朝向端子连接面11突出的第1突起部63。
另外,第1接触部61的第2面612上设有配置于收纳部12的第1收纳凹部105的移动限制部64。移动限制部64包含:腕部641,自第2面612朝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大致正交)且远离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延伸;以及突出部642,自该腕部641朝向第4壁部104突出。通过该突出部642与阶差部107来限制第1接触部61的朝接近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的移动。即,通过移动限制部64来将第1接触部61的移动范围限制在第1收纳凹部105内。
第2接触部62具有:转动部65,在中心配置有转动轴601;第1构件66,自转动部65在与转动轴601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以及第2构件67,自转动部65在与转动轴601正交且与第1构件66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与第1接触部61的第2面612接触。
转动部65配置于收纳部12的第2收纳凹部106。另外,第1构件66配置为朝向端子连接面11延伸,第2构件67配置为朝向第4壁部104延伸。再者,第1构件66如图13所示,当电线80的导体部81与端子电极部20为非连接状态时,被收纳在倾斜壁部14的收纳切口部147。
另外,第1构件66具有沿第2构件67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腕部68。在该腕部68设有在远离第1构件66的前端朝向第2构件67突出的第2突起部70。
其次,使用图13、及图15~图17来对将电线80的导体部81插入至第1开口部111、将夹具90插入至第2开口部112时的端子台1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将电线80的导体部81自端子台1的第1开口部111插入至收纳部12的电线插入区域100时,经插入的电线80的导体部81与弹性部32接触,将板弹簧30的弹性部32按压至远离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由此,板弹簧30的弹性部32对抗其弹簧力而发生弹性变形,电线80的导体部81如图15所示,被夹持在板弹簧30的弹性部32与端子电极部20的第2纵板部23之间,电线80的导体部81与端子电极部20成为连接状态。
进而,当将电线80的导体部81插入至收纳部12的电线插入区域100时,经插入的电线80的导体部81与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60的第1接触部61接触,如图15所示,将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60的第1接触部61按压至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且远离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直至第1接触部61的第2面612与第2壁部102接触为止。
此时,通过电线80的导体部81对第1接触部61的按压,第2接触部62的第2构件67朝与端子连接面11交叉且远离端子连接面11的方向被按压,使第2接触部62绕图13所示的俯视下的顺时针方向自图13所示的位置(第1构件66被收纳在倾斜壁部14的收纳切口部147的位置)转动至图15所示的位置(第1构件66在与端子连接面11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位置)。
电线80的导体部81与端子电极部20自非连接状态成为连接状态以后的第2接触部62的转动中,第2接触部62的第1构件66的第2突起部70与第1接触部61的第1突起部63接触而产生操作感。即,通过操作感来对使用者告知导体部81与端子电极部20自非连接状态成为连接状态。再者,该操作感通过第2突起部70与第1突起部63接触至越过第1突起部63为止的电线80的导体部81在收纳部12中的插入负荷的变化、及第2突起部70越过第1接触部61时与第1接触部61的第1面611碰撞而产生的碰撞音来形成。
继而,当自图15所示的电线80的导体部81与端子电极部20为连接状态的端子台1的第2开口部112插入夹具90时,如图16所示,夹具90的前端与板弹簧30的弹性部32接触,使板弹簧30的弹性部32对抗其弹簧力进一步发生弹性变形。由此,解除板弹簧30的弹性部32与电线80的导体部81的接触,电线80的导体部81与端子电极部20成为非连接状态。以后可将收纳部12内的电线80的导体部81拔出至收纳部12外。
此时,通过夹具90并经由板弹簧30来将第2接触部62的第1构件66朝向倾斜壁部14的板弹簧用倾斜面141按压,使第2接触部62绕图13所示的俯视下的逆时针方向自图15所示的位置转动至图13所示的位置。由此,第2接触部62的第1构件66被收纳在倾斜壁部14的收纳切口部147,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60恢复至图13所示的状态。
另外,图17表示将电线80的导体部81插入至收纳部12直至图15所示的位置为止时的插入负荷的变化。图17的纵轴表示对电线80的导体部81的前端施加的负荷,图17的横轴表示将端子连接面11设为基准(=位移量零)时的电线80的导体部81的前端的位置。
如图17所示,对电线80的导体部81的前端施加的负荷随着将导体部81自第1开口部111插入至收纳部12而变大,在导体部81的前端与板弹簧30的弹性部32的前端接触而导体部81与端子电极部20成为连接状态时(位移量A的位置),达到第1峰值。
进而,若将导体部81插入至收纳部12,则在导体部81的前端超过板弹簧30的弹性部32的前端时,对导体部81的前端施加的负荷一下子变小,在该状态下暂且持续平稳的状态。
而且,通过导体部81的在收纳部12中的插入,第2接触部62进行转动,在第2接触部62的第1构件66的第2突起部70与第1接触部61的第1突起部63接触而即将越过第1突起部63之前(位移量B的位置),对导体部81的前端施加的负荷也达到第2峰值。
之后,进而当将导体部81插入至收纳部12,第2突起部70越过第1突起部63时,对导体部81的前端施加的负荷一下子变小,第1接触部61与第2壁部102接触(位移量C的位置),从而导体部81的在收纳部12中的插入结束。
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端子台1,包括: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60,能够伴随导体部81的自第1开口部111向收纳部12的插入而转动;以及第1突起部63,配置为在导体部81与端子电极部20自非连接状态成为连接状态以后,能够与通过导体部81的自第1开口部111向收纳部12的插入而转动的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60接触;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60上设有与第1突起部63接触而产生操作感的第2突起部70。由此,例如即便于在昏暗的作业环境下将电线80连接于端子台1的情况下,也可利用通过第1突起部63与第2突起部70的接触而产生的操作感来准确地对使用者告知电线80的连接状况。
另外,第1接触部61与第2接触部62可分开构成。由此,例如可分别利用不同的材料来构成第1接触部61与第2接触部62,从而可容易地调整第2突起部70越过第1接触部61时与第1接触部61的第1面611碰撞而产生的碰撞音。
再者,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60并不限于第1接触部61与第2接触部62分开构成的情况。例如,如图18~图21所示,可一体地构成第1接触部61与第2接触部62。该情况下,如图19所示,第1接触部61与第2接触部62的第2构件67一体地形成,在第2接触部62的第1构件66上具有在相对于转动部65而与第1接触部61(第2构件67)相反的方向(图16的左方)上延伸的腕部168,在该腕部168的远离第2接触部62的前端设有朝第2接触部62的延伸方向且靠近转动部65的方向突出的第2突起部70。另外,在收纳部12的倾斜壁部14的收纳切口部147的第2壁部102侧的开口边设有朝向端子连接面11突出的第1突起部63。再者,在第2壁部102未设置第1收纳凹部105,仅设有第2收纳凹部106。
如此,通过一体地构成第1接触部61与第2接触部62,可削减端子台1的零件件数。由此,端子台1的组装变得容易,并且可减少制造成本。
(第3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端子台1如图22~图24所示,在以下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不同:包括第1实施方式的端子连接面11的第3开口部113、收纳部12的第2区域122、状态显示部40、以及显示用可动构件50,且包括第2实施方式的具有第2突起部70的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60。
再者,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编号并省略说明,对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方面进行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的端子台1中,显示用可动构件50的接触部52兼任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60的第1接触部61。即,在显示用可动构件50的接触部52的接触面521设有第1突起部63。
如此,通过端子台1包括状态显示部40及显示用可动构件50、与第2实施方式的具有第2突起部70的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60及第1突起部63,导线80的导体部81与端子电极部20的连接状况除利用状态显示部40显示以外,也可通过利用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60的第2突起部70与第1突起部63的接触产生操作感,来对使用者告知电线80的连接状况。因此,例如即便于在噪声及振动大的作业环境下将电线80连接于端子台1的情况下,以及即便于在昏暗的作业环境下将电线80连接于端子台1的情况下,均可对使用者告知准确的电线80的连接状况。
再者,关于利用状态显示部40告知连接状态、与通过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60的第2突起部70与第1突起部63接触产生操作感来告知连接状态,例如可通过调整显示用可动构件50的第1爪部54与状态显示部40的突出部42接触的时机并以任意的顺序来进行。
例如,在明亮但噪声及振动大的作业环境下,通过先进行利用状态显示部40的显示,然后产生由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60的第2突起部70与第1突起部63的接触引起的操作感,可进行以可视性优先的告知。另外,在昏暗但噪声及振动小的作业环境下,通过先产生由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60的第2突起部70与第1突起部63的接触引起的操作感,然后进行利用状态显示部40的显示,可进行以操作感优先的告知。进而,通过同时进行利用状态显示部40的显示、与由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60的第2突起部70与第1突起部63的接触引起的操作感的产生,可进行诉之于多种感觉的告知。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最后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端子台包括:
绝缘性的壳体,具有:端子连接面,呈直线排列而设有能够供电线的导体部插拔的第1开口部、及与所述第1开口部邻接且能够供夹具插拔的第2开口部;以及收纳部,设于内部且连接于所述第1开口部及所述第2开口部;
端子电极部,配置于所述收纳部且能够与自所述第1开口部插入至所述收纳部中的所述导体部接触;
板弹簧,具有一端及另一端,所述一端为固定部且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另一端为弹性部且与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发生弹性变形,所述板弹簧以如下方式配置于所述收纳部内,即,所述弹性部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之间夹持自所述第1开口部插入至所述收纳部中的所述导体部,将所述导体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设为连接状态,并且与自所述第2开口部插入至所述收纳部中的所述夹具接触,解除所述弹性部与所述导体部的接触,将所述导体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设为非连接状态;
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靠近所述端子电极部的一侧,且能够绕在相对于所述端子连接面的所述第1开口部及所述第2开口部排列的方向而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转动地支撑于所述壳体,并且伴随所述导体部的自所述第1开口部向所述收纳部的插入来进行转动,从而产生操作感;以及
第1突起部,在所述导体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自所述非连接状态成为所述连接状态以后,能够与通过所述导体部的自所述第1开口部向所述收纳部的插入而转动的所述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接触,配置于所述收纳部;
所述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具有:
第1接触部,能够与自所述第1开口部插入至所述收纳部中的所述导体部接触;以及
第2接触部,能够经由所述弹性部而与自所述第2开口部插入至所述收纳部中的所述夹具接触,并且具有与所述第1突起部接触而产生操作感的第2突起部。
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端子台,包括: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能够伴随导体部的自第1开口部向收纳部的插入而转动;以及第1突起部,配置为在导体部与端子电极部自非连接状态成为连接状态以后,能够与通过导体部的自第1开口部向收纳部的插入而转动的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接触;在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上设有与第1突起部接触而产生操作感的第2突起部。由此,例如即便于在昏暗的作业环境下将电线连接于端子台的情况下,也可利用通过第1突起部与第2突起部的接触而产生的操作感来准确地对使用者告知电线的连接状况。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端子台中,
所述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的所述第1接触部与所述第2接触部分开构成,
所述第1接触部具有:
第1面,与所述导体部接触;以及
第2面,与所述第1面相对向;
所述第2接触部具有:
转动部,在中心配置有所述转动轴;
第1构件,自所述转动部在与所述转动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以及
第2构件,自所述转动部在与所述转动轴正交且与所述第1构件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与所述第1接触部的所述第2面接触;
所述第2接触部的所述第1构件具有沿所述第2构件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腕部,
在所述腕部的远离所述第1构件的前端设有朝向所述第2构件突出的所述第2突起部,在所述第1接触部的所述第1面设有自所述第1面突出的所述第1突起部。
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端子台,例如可分别利用不同的材料来构成第1接触部与第2接触部,从而可容易地调整第2突起部越过第1接触部时与第1接触部的第1面碰撞而产生的碰撞音。
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端子台中,
所述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具有:
转动部,在中心配置有所述转动轴;
所述第1接触部,自所述转动部在与所述转动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以及
所述第2接触部,自所述转动部在与所述转动轴正交且与所述第1接触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所述转动部、所述第1接触部、及所述第2接触部一体地构成,
所述第2接触部具有在相对于所述转动部而与所述第1接触部相反的方向上延伸的腕部,在所述腕部的远离所述第2接触部的前端设有朝所述第2接触部的延伸方向且靠近所述转动部的方向突出的所述第2突起部,
在所述收纳部中设有所述第1突起部。
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端子台,可削减端子台的零件件数。由此,端子台的组装变得容易,并且可减少制造成本。
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端子台中,
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端子连接面呈直线排列而配置有所述第1开口部及所述第2开口部,且设有连接于所述收纳部的第3开口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端子台包括:
状态显示部,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靠近所述端子连接面的一端,且能够绕在相对于自所述端子连接面的所述第1开口部至所述第3开口部为止排列的方向而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转动地支撑于所述壳体,并且在所述第3开口部中显示所述导体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为所述连接状态还是所述非连接状态;以及
显示用可动构件,具有:本体部,沿与所述端子连接面交叉的方向延伸,且能够在与所述端子连接面交叉的方向上往返移动;接触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靠近所述端子电极部的一端,且能够与自所述第1开口部插入至所述收纳部中的所述导体部接触;施力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且当自所述第1开口部向所述收纳部中插入所述导体部时,朝向所述端子连接面而对所述本体部施力;以及转动机构部,配置于所述本体部的靠近所述端子连接面的一端且所述本体部的靠近所述状态显示部的一侧,能够与所述本体部的往返移动相应地在所述连接状态与所述非连接状态之间变更所述状态显示部的显示而使所述状态显示部转动;且配置于所述收纳部中。
根据第4实施方式的端子台,例如于在噪声及振动大的作业环境下将电线连接于端子台的情况下,以及于在昏暗的作业环境下将电线连接于端子台的情况下,均可对使用者告知准确的电线的连接状况。
再者,通过适宜地组合所述各种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可发挥各自所具有的效果。另外,能够实现实施方式彼此的组合或实施例彼此的组合或者实施方式与实施例的组合,并且也能够实现不同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中的特征彼此的组合。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例如可应用于德国工业标准(Deutsche Industrie Normen,DIN)导轨安装型的端子台。
Claims (4)
1.一种端子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性的壳体,具有:端子连接面,呈直线排列而设有能够供电线的导体部插拔的第1开口部、及与所述第1开口部邻接且能够供夹具插拔的第2开口部;以及收纳部,设于内部且连接于所述第1开口部及所述第2开口部;
端子电极部,配置于所述收纳部且能够与自所述第1开口部插入至所述收纳部中的所述导体部接触;
板弹簧,具有一端及另一端,所述一端为固定部且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另一端为弹性部且与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发生弹性变形,所述板弹簧以如下方式配置于所述收纳部内,即,所述弹性部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之间夹持自所述第1开口部插入至所述收纳部中的所述导体部,将所述导体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设为连接状态,并且与自所述第2开口部插入至所述收纳部中的所述夹具接触,解除所述弹性部与所述导体部的接触,将所述导体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设为非连接状态;
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靠近所述端子电极部的一侧,且能够绕在相对于所述端子连接面的所述第1开口部及所述第2开口部排列的方向而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转动地支撑于所述壳体,并且伴随所述导体部的自所述第1开口部向所述收纳部的插入来进行转动,从而产生操作感;以及
第1突起部,在所述导体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自所述非连接状态成为所述连接状态以后,能够与通过所述导体部的自所述第1开口部向所述收纳部的插入而转动的所述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接触,配置于所述收纳部;
所述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具有:
第1接触部,能够与自所述第1开口部插入至所述收纳部中的所述导体部接触;以及
第2接触部,能够经由所述弹性部而与自所述第2开口部插入至所述收纳部中的所述夹具接触,并且具有与所述第1突起部接触而产生操作感的第2突起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的所述第1接触部与所述第2接触部分开构成,
所述第1接触部具有:
第1面,与所述导体部接触;以及
第2面,与所述第1面相对向;
所述第2接触部具有:
转动部,在中心配置有所述转动轴;
第1构件,自所述转动部在与所述转动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以及
第2构件,自所述转动部在与所述转动轴正交且与所述第1构件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与所述第1接触部的所述第2面接触;
所述第2接触部的所述第1构件具有沿所述第2构件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腕部,
在所述腕部的远离所述第1构件的前端设有朝向所述第2构件突出的所述第2突起部,在所述第1接触部的所述第1面设有自所述第1面突出的所述第1突起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感产生用可动构件具有:
转动部,在中心配置有所述转动轴;
所述第1接触部,自所述转动部在与所述转动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以及
所述第2接触部,自所述转动部在与所述转动轴正交且与所述第1接触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所述转动部、所述第1接触部、及所述第2接触部一体地构成,
所述第2接触部具有在相对于所述转动部而与所述第1接触部相反的方向上延伸的腕部,在所述腕部的远离所述第2接触部的前端设有朝所述第2接触部的延伸方向且靠近所述转动部的方向突出的所述第2突起部,
在所述收纳部中设有所述第1突起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台,其中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端子连接面呈直线排列而配置有所述第1开口部及所述第2开口部,且设有连接于所述收纳部的第3开口部,所述端子台的特征在于包括:
状态显示部,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靠近所述端子连接面的一端,且能够绕在相对于自所述端子连接面的所述第1开口部至所述第3开口部为止排列的方向而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转动地支撑于所述壳体,并且在所述第3开口部中显示所述导体部与所述端子电极部为所述连接状态还是所述非连接状态;以及
显示用可动构件,具有:本体部,沿与所述端子连接面交叉的方向延伸,且能够在与所述端子连接面交叉的方向上往返移动;接触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的靠近所述端子电极部的一端,且能够与自所述第1开口部插入至所述收纳部中的所述导体部接触;施力部,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且当自所述第1开口部向所述收纳部中插入所述导体部时,朝向所述端子连接面而对所述本体部施力;以及转动机构部,配置于所述本体部的靠近所述端子连接面的一端且所述本体部的靠近所述状态显示部的一侧,能够与所述本体部的往返移动相应地在所述连接状态与所述非连接状态之间变更所述状态显示部的显示而使所述状态显示部转动;且配置于所述收纳部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37550A JP6801516B2 (ja) | 2017-02-28 | 2017-02-28 | 端子台 |
JP2017-037550 | 2017-02-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511927A CN108511927A (zh) | 2018-09-07 |
CN108511927B true CN108511927B (zh) | 2019-09-20 |
Family
ID=60331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153278.2A Active CN108511927B (zh) | 2017-02-28 | 2017-11-17 | 端子台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103460B2 (zh) |
EP (1) | EP3367509B1 (zh) |
JP (1) | JP6801516B2 (zh) |
CN (1) | CN10851192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970611B2 (ja) * | 2017-12-27 | 2021-11-24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端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力変換装置 |
JP6939663B2 (ja) * | 2018-03-14 | 2021-09-22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ソケット |
CN208782091U (zh) * | 2018-05-15 | 2019-04-23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JP6813130B1 (ja) * | 2019-11-01 | 2021-01-1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磁接触器 |
JP7334583B2 (ja) * | 2019-11-11 | 2023-08-29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端子台 |
DE102019131143A1 (de) * | 2019-11-19 | 2021-05-20 |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 Anschlusseinrichtung zum Anschließen einer elektrischen Leitung |
US11095053B1 (en) * | 2020-06-10 | 2021-08-17 | Dinkle Enterprise Co., Ltd. | Tool-less terminal block |
USD1037169S1 (en) * | 2021-11-30 | 2024-07-30 | Schweitzer Engineering Laboratories, Inc | Terminal block connection device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720863A1 (fr) * | 1994-06-01 | 1995-12-08 | Legrand Sa | Appareil électrique à borne de connexion équipé d'un voyant, tel que bloc de jonction ou autre. |
EP0803937A1 (en) * | 1996-04-26 | 1997-10-29 |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 Inertia locking connector |
JP3098937U (ja) * | 2003-06-30 | 2004-03-18 | 春日電機株式会社 | ネジ無端子台の電線接続検知構造 |
US7115001B1 (en) * | 2005-09-30 | 2006-10-03 |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 Wire actuated terminal spring clamp assembly |
CN202712442U (zh) * | 2012-06-29 | 2013-01-30 | 上海乐深电子有限公司 | 软性电路板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707754B2 (ja) | 1989-09-08 | 1998-02-04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記録媒体の残留検出方法 |
US6074221A (en) * | 1997-10-01 | 2000-06-13 | Enplas Corporation | Socket for a display panel |
JP2000048874A (ja) * | 1998-07-30 | 2000-02-18 | Osada:Kk | 端子台 |
EP1353407B1 (de) * | 2002-04-12 | 2011-01-19 |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KG | Anschlussvorrichtung für Leiter |
JP4085681B2 (ja) * | 2002-04-12 | 2008-05-14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配線用ジョイントボックス |
JP2003346933A (ja) * | 2002-05-22 | 2003-12-05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電線接続端子 |
US7101231B2 (en) * | 2003-10-09 | 2006-09-05 | Cooper Technologies Company | Locking spring-clamp terminal block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the same |
DE102005050267B4 (de) * | 2005-10-20 | 2007-12-27 |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 Reihenklemme |
DE102006047254B3 (de) * | 2006-10-06 | 2008-05-21 | Abb Ag | Installationsschaltgerät |
DE102007051900B4 (de) * | 2007-10-29 | 2009-09-10 |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 Federkraftanschluss |
US8137145B2 (en) * | 2009-05-29 | 2012-03-20 | Leviton Manufacturing Co., Inc. | Wiring termination mechanisms and use thereof |
DE102011056410B4 (de) * | 2011-12-14 | 2013-06-27 |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 Anschlussklemme |
DE202013100740U1 (de) * | 2013-02-19 | 2013-03-08 |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KG | Federkraftklemme für Leiter |
US9954331B2 (en) * | 2013-04-16 | 2018-04-24 | Pivot Electronics Pty Ltd | Terminal and disconnection link |
-
2017
- 2017-02-28 JP JP2017037550A patent/JP6801516B2/ja active Active
- 2017-11-16 EP EP17202105.7A patent/EP3367509B1/en active Active
- 2017-11-17 US US15/815,715 patent/US10103460B2/en active Active
- 2017-11-17 CN CN201711153278.2A patent/CN10851192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720863A1 (fr) * | 1994-06-01 | 1995-12-08 | Legrand Sa | Appareil électrique à borne de connexion équipé d'un voyant, tel que bloc de jonction ou autre. |
EP0803937A1 (en) * | 1996-04-26 | 1997-10-29 |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 Inertia locking connector |
JP3098937U (ja) * | 2003-06-30 | 2004-03-18 | 春日電機株式会社 | ネジ無端子台の電線接続検知構造 |
US7115001B1 (en) * | 2005-09-30 | 2006-10-03 |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 Wire actuated terminal spring clamp assembly |
CN202712442U (zh) * | 2012-06-29 | 2013-01-30 | 上海乐深电子有限公司 | 软性电路板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511927A (zh) | 2018-09-07 |
JP6801516B2 (ja) | 2020-12-16 |
US20180248283A1 (en) | 2018-08-30 |
EP3367509B1 (en) | 2020-04-22 |
EP3367509A1 (en) | 2018-08-29 |
US10103460B2 (en) | 2018-10-16 |
JP2018142511A (ja) | 2018-09-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511927B (zh) | 端子台 | |
CN108512012B (zh) | 端子台 | |
US7544103B2 (en) | Terminal block for connecting electrical conductors | |
US9276331B2 (en) | Printed circuit board terminal | |
JP5059710B2 (ja) | 差込み可能なプリントクリップ | |
KR102364124B1 (ko) | 단자대 | |
US7780457B2 (en) | Electric terminal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 |
CN101174523B (zh) | 用于插接在电气转换开关装置上的插接装置 | |
EP1630906A3 (en) | Coaxial connector having a switch | |
EP2048751A2 (en) | Buffer, adapter, and connecting device for attaching the same buffer or adapter | |
WO2019176661A1 (ja) | 端子台 | |
JP5693720B2 (ja) | 絶縁変位端子と係留される絶縁ボディとを含むプラグインコネクタ | |
JP2015536537A (ja) | 絶縁部品を有する差込式コネクタ | |
EP1914769A2 (en) | Connecting conductor and finger module of air circuit breaker | |
JP2013525963A (ja) | 電気プラグイン接触子 | |
TW200843222A (en) | International socket | |
CN204516946U (zh) | 防溃pin端子及超薄卡座 | |
US6139353A (en) | Electrical connection arrangement medical use | |
TWI835347B (zh) | 連接器 | |
TW201941502A (zh) | 端子台 | |
KR100322278B1 (ko) | 콘센트 | |
TW302490B (zh) | ||
US20110226596A1 (en) | Electric slide switch | |
KR100549028B1 (ko) | 스위치 장치 | |
CN201029159Y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