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7532805A - 热源单元 - Google Patents

热源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2805A
CN107532805A CN201680023038.8A CN201680023038A CN107532805A CN 107532805 A CN107532805 A CN 107532805A CN 201680023038 A CN201680023038 A CN 201680023038A CN 107532805 A CN107532805 A CN 1075328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ource
source unit
heat exchanger
air heat
machine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30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本圭佑
大越靖
伊藤拓也
山口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328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28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8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0Electric components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having a single U-ben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BSTEAM OR VAPOUR CONDENSERS
    • F28B1/00Condensers in which the steam or vapour is separate from the cooling medium by walls, e.g. surface condenser
    • F28B1/06Condensers in which the steam or vapour is separate from the cooling medium by walls, e.g. surface condenser using air or other gas as the cooling mediu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得到基于零件数量、加工成本削减、空气热交换器等的高效的配置、制冷剂回路压损部削减的性能改善。一种热源单元,在俯视观察呈长方形形状的机器室(1)的上部,以从短边方向观察成为V字状的方式扩宽上部侧的间隔地左右相向配置有使供制冷剂流通的多个管相对于散热片在其板厚方向上插通而与散热片结合的多个空气热交换器(2),其中,空气热交换器(2)包括管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侧被折弯而形成为由长边部(2a)和短边部(2b)构成的L字状的第1至第4空气热交换器(2A~2D),以该第1至第4空气热交换器的设置形状成为俯视观察呈长方形的框状的方式,将短边部(2b)都配设于长方形的短边侧。

Description

热源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空气调节装置、热泵热水供给装置等的热源单元。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热源单元,存在如下热源单元:所述热源单元具备多个空气热交换器,该多个空气热交换器是多张翅片相互隔开规定间隔地排列并将热交换管贯通于这些翅片而成的,具备沿着两侧部向同一方向折弯的折弯片部,多个空气热交换器以两个空气热交换器的折弯片部彼此相互相向、各个空气热交换器的下端部相互接近且上端部相互分离的方式倾斜地设置,并且以折弯片部的至少一部分露出的方式设置,另外,在与两个空气热交换器相向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设有多个,以相向的空气热交换器的间隔从上端向下方变窄的方式倾斜而在侧视观察时呈大致V字状,设置于该热交换器部的下部的机器室以进深方向从上端向下方逐渐扩大的方式在侧视观察时呈大致倒V字状,从而热源单元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中央部分被收紧的大致鼓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在框体内收容有空气用热交换器、送风机、压缩机以及热交换器等热泵结构设备的热泵式的热源机中,存在如下热源机:框体具备使正面观察时的左右两侧面以宽度向下方缩小的方式倾斜地形成的上部框体、以及与上部框体下表面连续地设置的下部框体,空气用热交换器设置于上部框体的左右两侧,送风机以使从上部框体的左右两侧吸入的空气通过空气用热交换器而从上部框体排出的方式设置于上部框体,压缩机以及热交换器设置于下部框体,下部框体形成为正面形状以及背面形状为矩形形状的长方体形状,下部框体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设定为与上部框体下表面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相同,上部框体上表面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与下部框体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之差设定为400mm以上,下部框体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尺寸设定成比下部框体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557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0133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热源单元中,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将空气热交换器细致分开地进行组装,因此需要大量的构成框体以及制冷剂回路的零件数量;由于存在空气热交换器相互在靠近的位置处相向的部位,空气热交换器的吸入压损变大,因此风扇效率恶化;由于空气热交换器的集管部分配置在冷却器的里侧的部分,因此维护性差;由于热源单元下部的机器室为底边宽的梯形形状,因此连结设置时的吸入压损变大,另外,难以确保机器室的维护空间。
另外,在如专利文献2所示的热源单元中,虽然与专利文献1所示的热源单元相比,连结设置时的机器室维护性以及吸入压损、及对空气热交换器集管部以及机器室的维护性、空气热交换器的效率性、零件数量得以改善,但由于只在热源单元的长边方向上有空气热交换器的设置面,难以确保热交换的面积,因此存在难以确保输出容量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点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构造简单且维护性及热交换效率得以改善、而且容易制造的热源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热源单元在俯视观察呈长方形形状的机器室的上部,以从短边方向观察成为V字状的方式扩宽上部侧的间隔地左右相向配置有多个空气热交换器,在所述多个空气热交换器中,将规定数量的板状的散热片在其板厚方向上空出间隔地配置,使供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流通的多个管相对于散热片在其板厚方向上插通而与散热片结合,其中,空气热交换器包括管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侧被折弯而形成为由长边部和短边部构成的L字状的第1至第4空气热交换器,以使该第1至第4空气热交换器的设置形状成为俯视观察呈长方形的框状的方式,将短边部都配设于俯视观察呈长方形形状的机器室的短边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空气热交换器包括管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侧被折弯而形成为由长边部和短边部构成的L字状的第1至第4空气热交换器,以使该第1至第4空气热交换器的设置形状成为俯视观察呈长方形的框状的方式,将短边部都配设于长方形的短边侧,从而消除相向的空气热交换器的通风部分相互接近的部位,因此热交换效率得以改善,另外,所使用的空气热交换器为L字状,所以弯曲部位少,因此制造也容易。另外,例如能够将空气热交换器的集管仅配置于机器室的短边侧,因此能够提高连结设置时的维护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却器装置的热源单元的图,(a)是表示外观的立体图,(b)是示意地表示空气热交换器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2是不显示图1的机器室面板等地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3是不显示图1的喇叭口等地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不显示图2的空气热交换器以上的元件地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放大地表示图4的机器室的控制箱附近的立体图。
图6是不显示图5的机器室的空气热交换器基部地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7是从短边侧观察图5的机器室的图,(a)是主视图,(b)是从机器室的背面侧观察由图7(a)的虚线B包围的部分的表示排水配管的细节图。
图8是从长边方向相反侧观察图2的热源单元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8的热交换装置的具体例的图,(a)是从图8的视点C观察的图,(b)是从图8的视点D观察的图,(c)是表示在机器室内设置有利用侧的泵的例子的图。
图10是将图1的热源单元中的风扇的配置与以往例比较来进行说明的图,(a)是实施方式1的情况,(b)是以往例的情况。
图11是从热源单元的短边侧的方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源单元的图。
图12是示意地表示图11的热源单元的连结状况的图,(a)是从热源单元的长边侧观察的图,(b)是热源单元的俯视图。
图13是将图11所示的热源单元的中央部的空气热交换器处的吸入压损分布与以往例比较来进行说明的图,(a)是实施方式2的情况,(b)是以往例的情况。
图14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热源单元的连结状况的图,(a)是从热源单元的长边侧观察的图,(b)是其俯视图。
图15是表示相对于控制系统的控制盘的结构的图,(a)是通常的情况,(b)是使整个控制系统的控制盘通用化的情况,(c)是使空气交换器位于同一长边面上的控制系统彼此的控制盘通用化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却器装置的热源单元的图,(a)是表示外观的立体图,(b)是示意地表示空气热交换器的配置的俯视图。图2是不显示图1的机器室面板等地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3是不显示图1的喇叭口等地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4是不显示图2的空气热交换器以上的元件地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5是放大地表示图4的机器室的控制箱附近的立体图,图6是不显示图5的机器室的空气热交换器基部地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7是从短边侧观察图5的机器室的图,(a)是主视图,(b)是从机器室的背面侧观察由图7(a)的虚线D包围的部分的表示排水配管的细节图。此外,本发明的热源单元例如用作如下冷却器装置的热源装置:通过将从装配在该热源单元的外部的利用侧的装置供给的水或防冻液等传热流体冷却或加热,输送到利用侧,并进行循环,从而向利用侧供给冷能或热能。
在图中,热源单元100具备:用于设置构成热源侧的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等的制冷剂回路11、包括后述的由利用侧的传热流体的板式热交换器构成的热交换装置3等的元件设备的长方体状的机器室1;在机器室1的上部以从该机器室1的箭头A所示的短边侧观察呈V字状的方式扩宽上部侧的间隔地左右相向配置的、所谓的翅片管(fin and tube)式的多个空气热交换器2;设置在空气热交换器2的上部的风扇装置4等。空气热交换器2将平面状的热交换器在通风方向上重叠1列或多列而成的结构在下述管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侧以90度折弯成圆弧状,形成为由长边部2a和短边部2b构成的L字状,在所述平面状的热交换器中,将规定数量的板状的散热片在其板厚方向上空出间隔地配置,使供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流通的多个管相对于散热片在其板厚方向上贯通而与各散热片结合。
作为热源单元100,使用第1至第4空气热交换器2(2A~2D)。此外,除了需要特别区分的情况之外,将这4台空气热交换器2A~2D简称为“空气热交换器2”。第1至第4空气热交换器2A~2D以在将它们组合并从热源单元的上方观察时如图1(b)所示地整体形状成为长方形的框状的方式,设置成各短边部2b位于机器室1的短边侧,弯曲成L字状的空气热交换器2的弯曲部位于该长方形的角部。此外,图1(b)示意地示出空气热交换器2在机器室1上的抵接部分,没有表现空气热交换器2的上部侧的扩宽及将空气热交换器重叠多列的状态等。
作为由长边部2a和短边部2b构成的L字状的空气热交换器2,需要L字部分的弯曲方向为L字状的空气热交换器(空气热交换器2B和2C)和倒L字状的空气热交换器(空气热交换器2A和2E)这两种,当然,在即使上下翻转也不对相对于制冷剂回路的连接或向机器室1上的安装、固定等产生障碍的情况下也可以是1种。另外,每种空气热交换器都优选制作成回弯部2c位于空气热交换器2的长边部2a的端部,集管部2d位于短边部2b的端部。各空气热交换器的集管部2d都设置成从机器室1的短边侧观察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回弯部2c设置成从机器室1的长边侧观察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由此,具有比以往容易进行空气热交换器2的回弯部2c的维护的优点。
第1至第4空气热交换器2A~2D在配置于机器室1上的具有向外倾斜的上表面的热交换器基部21(参照图4、图5)上,隔着橡胶片21a,以从热源单元100或者机器室1的短边侧观察成为大致V字状的方式使上侧的间隔比下侧的间隔宽地如图1所示相向地设置。相邻的空气热交换器2相互的外侧面的间隙由空气热交换器侧面面板22a(长边面)和空气热交换器侧面面板22b(短边面)挡住。空气热交换器2的下部经由空气热交换器支承金属件(长边面)23a(参照图4)和空气热交换器支承金属件(短边面)23b而固定于热交换器基部21,空气热交换器2的上部直接固定于热源单元框体的顶框29(参照图1)或经由将顶框29与空气热交换器2连结的未图示的连结件固定于顶框29。
另外,如图1、图3所示,设置于构成热源单元的框体的顶框29的风扇装置4由风扇40、驱动风扇40的风扇马达41、支承风扇马达41的风扇马达支承构件42、设置在风扇40的上部的风扇罩43、安装有风扇罩43的喇叭口44等构成,所述风扇装置4经由喇叭口固定构件45安装于框体顶框29。在由热交换器基部21、第1至第4空气热交换器2A~2D、空气热交换器侧面面板22a、22b以及风扇装置4等包围的内侧空间形成有送风机室5。
机器室上部梁12由安装于机器室底框13的机器室门柱131和机器室中间柱132支承、固定,以将轮廓由机器室底框13、机器室门柱131以及机器室中间柱132包围的面挡住的方式安装机器室面板(长边面)141、机器室面板(短边面)142。另外,在机器室1的长边方向中央部设置包括压缩机等的制冷剂回路,在机器室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侧配置以在构成制冷循环的热源侧的制冷剂回路与利用侧的传热流体的循环路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方式形成的冷却器装置的热交换装置3,在机器室1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侧配置具有控制制冷剂回路11的功能的控制盘组17,这些各构成构件都固定于底框13。
热交换器基部21隔着在机器室1内部倾斜地设置的送风机室排水集板15而固定在具有从热源单元短边侧观察时上边向热源单元内侧倾斜的构造的机器室上部梁12上。在送风机室排水集板15的热源单元中央侧端部的下方,在热源单元长边方向上倾斜地设置有送风机室排水槽16,在其下游部设有排水排出口16a(参照图7(b))。此外,在寒冷地区等低温环境下使用的情况下,在送风机室排水集板15及送风机室排水槽16的下表面贴装加热器(省略图示)。
图8是从长边方向相反侧观察图2的热源单元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图8的热交换装置3的具体例的图,(a)是从图8的视点C观察的图,(b)是从图8的视点D观察的图,(c)是表示在机器室内设置有利用侧的泵的例子的图。图10是将图1的热源单元中的风扇的配置与以往例比较来进行说明的图,(a)是实施方式1的情况,(b)是以往例的情况。
设置在机器室1的内部的制冷剂回路11在本实施方式1中构成为相对于各空气热交换器2并排设置相互独立的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因此,压缩机等也与各空气热交换器2对应地设有合计4台。另外,设置于热源单元10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侧的热交换装置3由板式热交换器组构成,该板式热交换器组用于在从装配于热源单元100的外部的未图示的热源的利用侧供给的例如水或防冻液等传热流体与构成制冷剂回路11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此外,该情况下的热交换装置3也被称为水热交换器等。
热交换装置3在图9的例子中是使用流路由板式热交换器连接用配管32连结的多个板式热交换器31A、31B构成的。在该例中,设置成将两个板式热交换器并联而成的结构串联地连接。该热交换装置3的1次侧由连接管11a、11b连接于热源侧的制冷剂回路11,2次侧以向利用侧输送传热流体的输送管34和接收从利用侧返回的传热流体的回流管33延伸到外部的形式连接,构成为在热源侧和利用侧循环。此外,在该例中设置有具有相互独立的4个系统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因此热交换装置3中的连接管11a、11b设有与在该热交换装置3的内部相互独立地形成的流路连接的4组(省略细节图示)。另外,在无法通过热源单元设置场所的设备来准备传热流体的循环用的供给动力的情况下,如图9(c)所示,以在回流管33的安装部连结液泵35的方式提供产品。
接下来,对如上所述构成的实施方式1的动作进行说明。使制冷剂回路11动作,使安装于空气热交换器2的上部的风扇马达41工作,使风扇40旋转,从而外部气体从空气热交换器2的外侧的侧面部通过空气热交换器2的未图示细节的多个翅片之间而被导入到由从短边方向观察以V字状相向的空气热交换器2包围的空间构成的热源单元的送风机室5的内部。被导入的外部气体再从喇叭口44的口部向热源单元100的上部排出。通过该动作,从制冷剂回路11输送来的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器2的侧面的周围的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外部气体被排出到热源单元上部。
此处,热交换后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1内包含的热交换装置3中与经由回流管33(参照图9)供给的水、防冻液等传热流体进行热交换,制冷剂再次返回到制冷剂回路11内,从外部供给的传热流体经由输送管34被排出到外部。此外,在从外部供给传热流体时,在无法在利用侧准备供给传热流体的动力源的情况下,如图9(c)所示,将液泵35插入到回流管33,在热源单元侧使该液泵35运行,从而进行传热流体从外部的供给及循环。
此外,通过在制冷剂回路11内设置四通阀,颠倒使被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流通到空气热交换器2和热交换装置3的顺路,从而能够对从外部供给的传热流体进行冷却以及加热这两方。
本热源单元假设会向室内以及室外这两方设置,在向室外设置的情况下,雨或雪会经由喇叭口44进入到送风机室5内。另外,在热源单元周围的外部气体温度为摄氏0度左右以下的低温的情况下,如果继续进行对从利用侧供给的传热流体进行加热的制热运转,则外部气体中所包含的水蒸气会在空气热交换器2的表面冷凝,进一步由于结冻而生成霜。该霜妨碍空气热交换器2中的外部气体的通过,使热源单元100的性能降低,因此作为用于维持性能的控制,临时切换到制冷运转。通过进行制冷运转,空气热交换器2的表面温度上升,因此附着于空气热交换器2的表面的霜融化,外部气体照常通过。在该情况下,霜融化而产生的大量的水向送风机室内的下部方向滴下。
这样进入到送风机室5内的雨水或除霜运转所产生的水直接落到送风机室排水集板15,或顺着热交换器基部21的上表面落到送风机室排水集板15。送风机室排水集板15以向热源单元100的短边方向中心下降的方式倾斜,因此水沿着送风机室排水集板15向热源单元短边方向中心侧流动,并落到送风机室排水槽16。送风机室排水槽16在热源单元长边方向上倾斜,从安装于送风机室排水槽16的下游侧的排水排出口16a排出水。此外,在使用环境为寒冷地区等气温低的环境的情况下,在送风机室排水集板15和送风机室排水槽16的下表面侧贴装加热器,能够构成为进行基于温度传感器的运转控制。在如流入到送风机室排水集板15和送风机室排水槽16的水结冻那样的低温环境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水的冻结,进行使未图示的加热器工作的运转。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1,与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回路的1个系统连结的空气热交换器2是单一的,所以不需要制冷剂的分配,因此与如以往例1那样1个系统的制冷剂回路使用多个空气热交换器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构成制冷剂回路的空气热交换器的个数、配管零件的个数、框体零件的个数等、组装所需的零件数量,还能够减少组装工时,因此能够进行更低成本的生产。另外,还能够减少空气热交换器侧面面板(长边面)22a、空气热交换器侧面面板(短边面)22b等用于挡住除空气热交换器2以外的部分处的空气的流动的面板类的个数等,因此同时能够实现更低成本。另外,由于能够避免因制冷剂的分配所导致的压损,因此使得热源单元的性能提高。
另外,L字状的空气热交换器2的弯曲部位为1处,因此具有弯曲加工比以往容易的优点。另外,空气热交换器2为了提高性能,往往重叠多列地使用,各个列的空气热交换器在集管侧被集中固定。因此,在将重叠多列而成的空气热交换器进行弯曲的情况下,为了吸收在弯曲圆角部的内侧和外侧产生的路径差,抓住一般被固定的集管侧,一边挪动回弯侧的端部,一边进行弯曲。为了制造如以往例那样的コ字状的空气热交换器,需要两次弯曲加工,在第一次弯曲中,与本发明的空气热交换器的弯曲同样地抓住集管侧进行弯曲,但在进行第二次弯曲加工时,与第一次弯曲相比需要抬起长度较长的平板部分来进行弯曲,因此与如本发明的情况那样一次弯曲即可的情况相比,需要更多的弯曲机的转矩及用于加工的空间。
另外,热源单元中的空气热交换器2的形状、配置和风扇40的位置关系在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如图10(a)所示,相对于此,在以往例1的情况下如图10(b)所示。此外,实线的圆示意地示出风扇40的情况,虚线的圆示意地示出增大了该风扇40的直径的情况。首先,在以往例1的情况下,在长边方向上相邻的空气热交换器的通风部分在靠近的位置处相向,相对于此,在实施方式1中没有相向的部分,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利用空气热交换器2。另外,在为了提高性能而例如将扇径调整得大的情况下,在以往例1中如虚线所示将扇径增大某种程度的情况下,空气热交换器2的端部会配置在风扇的正下方,因此风扇效率有可能会下降,但例如如图10(a)所示,在本发明的空气热交换器的配置中,在送风机室的长边部的中途,空气热交换器端部未折入到送风机室内侧,因此能够比以往例更有优势进行空气热交换器不位于风扇40的正下方的范围内的扇径增大设计,因此能够不用担心风扇效率下降地进行性能设计。
另外,相对于如以往例2那样的结构的热源单元,能够将每单元底面积的空气热交换器面积确保得更大,因此可以提高性能。并且,在为了得到大容量的热源而沿热源单元短边方向连结设置有多个热源单元时,在由相邻的热源单元形成的、空气向空气热交换器流动的风洞中,随着靠近单元长边方向的中央,空气热交换器将外部气体吸起时的压损变大,但由于与独立制冷剂回路对应的空气热交换器在单元长边方向上对称地设置,因此对空气热交换器造成负荷的压损分布在所有的空气热交换器中相同,稳定的高效的输出控制变得容易。
另外,对于空气热交换器2的集管部2d而言,在以往例中如图10(b)所示,将コ字形状的热交换器相向而成的结构排列设置,因此存在配置于并非热源单元的短边侧且位于里侧的部分的集管,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如图1(b)及图10(a)所示,能够仅在易于操作的短边侧配置集管部2d,因此连结设置时的空气热交换器2的集管的维护性比以往提高。另外,从短边侧观察的机器室1的形状在以往例1中为底边长的梯形形状,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为长方形形状,因此能够使在机器室的外部进行作业的空间更大,因此机器室的维护变得容易。
另外,与如以往例2那样的将没有弯曲部的平面状的空气热交换器设置于长方形的机器室的长边侧、短边侧中的任意一方的情况相比,在本发明中在长方形的机器室的短边侧也配置空气热交换器2的短边部2b,因此相对于热源单元的同一设置面积,能够使空气热交换器的面积更大,因此能够得到性能更优良的热源单元。
另外,能够在确保空气热交换器的总面积的同时高效地利用,并且可以使能够高效地利用风扇性能的范围内的扇径调整变得容易,对于为了提高性能而增大扇径的情况下的调整余量而言,能够将不降低风扇效率的范围确保得更大。
另外,与如日本实公平1-16990号公报所公开的空气调节机那样的在使折弯成L字状的空气热交换器在垂直方向上竖立的状态下配置成コ字状并将该结构成对设置、并以コ字开口部相互相向的形式在长方形上配置空气热交换器的情况相比,在本发明中空气热交换器的集管侧上部的空间得以确保,因此只要将空气热交换器的集管配置于上部,就能够在确保空气热交换器的总面积的同时确保集管的维护空间。
实施方式2.
图11是从热源单元的短边侧的方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源单元的图,图12是示意地表示图11的热源单元的连结状况的图,(a)是从热源单元的长边侧观察的图,(b)是热源单元的俯视图。图13是将图11所示的热源单元的中央部的空气热交换器处的吸入压损分布与以往例比较来进行说明的图,(a)是实施方式2的情况,(b)是以往例的情况。此外,在图13中,(a)、(b)的上层侧都是从上面观察热源单元的空气热交换器的示意图,下层侧都是从机器室的短边侧观察连结的热源单元的示意图。
在图中,热源单元100是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多个(此处为3个单元)热源单元100A~100C以在短边方向上连结的方式并排设置并分别与主回流管63以及主输送管64连接而成的。各热源单元100A~100C的回流管33全部与流路直径比其大的主回流管63连结,输送管34全部与流路直径比其大的主输送管64连结。另外,这些主回流管63和主输送管64与使用大量的热的未图示的利用侧的设备连结。
在使用这样的设置方式的热源单元100将热供给到利用侧的设备的情况下,连结的热源单元一边调整成能够总体上供给所需的热量,一边进行运转控制。另外,例如在所需的热量临时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按照其供给量仅使所需的台数的热源单元运转,从而能够进行热量的调整。
以下,以正常的运用即装配的所有热源单元都运转的情况为例,对实施方式2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连结的3个热源单元100A~100C中的、除两端以外的热源单元100B中,如图13(a)的箭头所示,空气热交换器2为了进行热交换而吸入的空气从在热源单元的短边侧形成的邻接的热源单元的间隙沿热源单元长边方向流动,并在空气热交换器2的长边部2a各部被吸入到形成为长方形的框状的热源单元送风机室5的内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若将图13(b)所示的以往例1的连结设置方式与本发明中由邻接的热源单元构成的空气的吸入空间进行比较,则在以往例1中形成空气的吸入空间面的五边形E的底边与邻接的边形成的角度为钝角,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能够使其垂直,因此本发明能够将空气的吸入空间确保得更大,因此由于空气的吸入而产生的压损减少,能够进行效率更高的运转。
另外,向热源单元组的连结方向的两端部以外的单元的空气热交换器、此处为连结的3台中的中央部的热源单元100B的空气热交换器2吸入的吸入压损如在图13中利用如“大”或“小”那样的文字来表示相对的区别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情况以及以往例1的情况下都为在靠近吸入部的部分为“小”、在远离吸入部的部分为“大”那样的分布。此外,L字状的粗的实线所示的是表示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形成为L字状的1台空气热交换器,コ字状的粗的实线所示的是表示在以往例1中所示的形成为コ字状的1台空气热交换器。而且,包围这些空气热交换器的细的虚线作为假想线表示由位于被同一虚线包围的区域中的空气热交换器形成一个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另外,对于在热源单元组的连结方向的两端部的单元的热交换器、此处为连结的3台中的两端部的热源单元100A、100C而言,向与连结方向两端部相当的空气热交换器2吸入的吸入压损比其它空气热交换器2少,因此为了表示相对的区别,记载为“无”。
从图13可明确,在(a)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热源单元中,构成位于中央的热源单元100B的4个系统的制冷剂回路的空气热交换器全部为相互相同的吸入压损,相对于此,在(b)所示的以往例1的热源单元中,构成位于中央的热源单元的4个系统的制冷剂回路中的、位于外部气体的吸入侧的图中上下两端的两个系统的热源单元的空气热交换器的吸入压损为“小”,另一方面,图中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两个系统的热源单元的空气热交换器的吸入压损为“大”,在制冷剂系统中产生偏差。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使各制冷剂回路的压缩机转速等的控制一致,从而不论各制冷剂回路如何,都能够使输出等同。因此,对于进行运转控制时的参数的研究而言,仅通过进行与制冷剂回路11的1个系统相应的研究就能够进行稳定的输出控制。另外,在进行使包括压缩机等元件设备的运转效率在内的整个热源单元的运转效率最佳化的设计时,在以往例1中与各制冷剂回路系统对应的空气热交换器的压损分布状况不同,因此需要复合地考虑多个制冷剂回路系统的状况,但在本发明中,在多个制冷剂回路系统中作用于空气热交换器的压损的状态等同,因此在与制冷剂回路的1个系统相应的范围内进行运转效率的设计即可,能够简易地进行性能设计。并且,在以往例1中需要进行使多个制冷剂回路系统的输出之和变大那样的控制设计,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仅进行制冷剂回路的1个系统的控制设计即可,因此能够进行可得到更高效的输出的控制设计。而且,向空气热交换器的吸入压损比以往少,能够进行更高效的热源单元的运转。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2所示的控制各制冷剂回路11的控制盘组17通常如图15(a)所示,以将与各控制系统对应的逐个的控制盘集中的形式构成,但如果例如采用如图15(b)所示地使控制各控制系统的控制盘通用化的方式,则由于即使如实施方式2所示使制冷剂回路1个系统的控制通用化也能够得到高效的输出,因此与逐个地分配各制冷剂回路11的控制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维持输出效率的状态下降低成本。
另外,在实施方式2所示的各制冷剂回路11的控制方法的情况下,向热源单元组的连结方向的两端部的单元的空气热交换器、此处为连结的3台中的两端部的热源单元100A、100C的空气热交换器2吸入的吸入压损在连结的外侧的面和内侧的面不同,因此在两端部的热源单元中,与除两端部以外的热源单元相比,运转效率会下降。虽然只要连结单元数多就能够减小连结的热源单元整体的运转效率下降的程度,但在连结数少的情况或要求的运转效率的水准高的情况下,如图15(c)所示,仅使在热源机长边方向的同一面配置空气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彼此之间的控制机构通用化,从而能够在实现某种程度的控制机构的简化的同时实现比实施方式2更高效的运转。
实施方式4.
图14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热源单元的连结状况的图,(a)是从热源单元的长边侧观察的图,(b)是其俯视图。在图中,在热源单元100中,沿短边方向连结3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热源单元100A~100C,这一点与实施方式2相同。与实施方式2不同的点在于,向利用侧输送的主输送管64和从利用侧回流的主回流管63设置成在机器室1的短边方向上贯通该机器室,且在主输送管64和主回流管63的短边方向的各端部设置有连接部60,所述连接部60用于在连结热源单元100A~100C时将相邻的主输送管64或者主回流管63相互连结。由此,在该实施方式4中如图14(b)所示,主输送管64和主回流管63设置成以直线状贯通连结的各热源单元。此外,各热源单元的输送管34和回流管33(参照图9)在机器室1的内部分别与对应的主输送管64和主回流管63连接。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实施方式4中,内置于各热源单元100A~100C的机器室1的未图示的水配管集管彼此在该机器室的内部与对应的主输送管64或主回流管63连结。只要是这样的结构,就能够将以往向连续设置有热源单元的空间的外侧突出的附加热源的传热流体的供给排出的配管收纳于连续设置有热源单元的空间内,因此能够削减设置空间。另外,在本发明中,仅利用连接部60使内置于热源单元的配管连结即可,因此能够削减所需的工时及零件数量,因此能够实现现场的安装作业的简化,并且能够实现安装所需的配管等的进一步的成本降低。
此外,本发明能够在其发明的范围内,对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自由地进行组合,或者对各实施方式适当地进行变形、省略。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将4台空气热交换器2A~2D连接于相互独立的4个系统的制冷回路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变更,例如将4台空气热交换器2A~2D两台两台地连接于相互独立的两个系统的制冷回路等。
另外,还能够颠倒空气热交换器2的回弯部2c的位置与集管部2d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虽然集管部2d的维护性变差,但由于集管部2d的位置成为机器室1的长边方向中央部,因此与设置于该中央部的制冷剂回路11的压缩机等的距离变近,因此具有能够缩短制冷回路的配管长度的优点。
附图标记说明
1:机器室;11:制冷剂回路;17:控制盘组;2(2A~2D):空气热交换器;2a:长边部;2b:短边部;2c:回弯部;2d:集管部;3:热交换装置;33:回流管;34:输送管;40:风扇;5:送风机室;60:连接部;63:主回流管;64:主输送管;100(100A、100B、100C):热源单元。

Claims (9)

1.一种热源单元,所述热源单元在俯视观察呈长方形形状的机器室的上部,以从短边方向观察成为V字状的方式扩宽上部侧的间隔地左右相向配置有多个空气热交换器,在所述多个空气热交换器中,将规定数量的板状的散热片在其板厚方向上空出间隔地配置,使供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流通的多个管相对于所述散热片在其板厚方向上插通而与所述散热片结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热交换器包括所述管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侧被折弯而形成为由长边部和短边部构成的L字状的第1至第4空气热交换器,以该第1至第4空气热交换器的设置形状成为俯视观察呈长方形的框状的方式,将所述短边部都配设于所述俯视观察呈长方形形状的机器室的短边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至第4空气热交换器的所述短边部的端部设置有集管部,在所述长边部的端部设置有回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至第4空气热交换器与相互独立的系统的制冷回路对应地连接,构成为能够按照每个该制冷回路运行。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器室形成为长方体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机器室的内部设置有以在构成所述制冷循环的热源侧的制冷剂回路与利用侧的传热流体的循环路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方式形成的冷却器装置的热交换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利用侧的循环路的、向所述利用侧输送的主输送管和从所述利用侧回流的主回流管设置成在所述机器室的短边方向上贯通该机器室,且在所述主输送管和所述主回流管的短边方向的各端部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循环路连结的连接部。
7.一种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单元是将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所述热源单元在短边方向上连结多个而成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连结多个而成的热源单元的各单元中,使各制冷剂回路的控制盘的控制机构在空气热交换器配置于热源机长边方向的同一面的制冷剂回路彼此之间通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连结多个而成的热源单元的各单元中,使各制冷剂回路的控制盘的控制机构在各制冷剂回路之间通用。
CN201680023038.8A 2015-04-21 2016-04-20 热源单元 Pending CN10753280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6397 2015-04-21
JP2015086397 2015-04-21
PCT/JP2016/062527 WO2016171177A1 (ja) 2015-04-21 2016-04-20 熱源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2805A true CN107532805A (zh) 2018-01-02

Family

ID=57143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3038.8A Pending CN107532805A (zh) 2015-04-21 2016-04-20 热源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36458B2 (zh)
EP (1) EP3287706B1 (zh)
JP (2) JP6433582B2 (zh)
CN (1) CN107532805A (zh)
WO (1) WO20161711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69717B2 (ja) * 2016-04-21 2018-01-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源ユニット
ES2930282T3 (es) * 2016-05-03 2022-12-09 Carrier Corp Disposición de intercambiadores de calor
WO2019012619A1 (ja) * 2017-07-12 2019-01-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源ユニット
US11454420B2 (en) * 2019-02-06 2022-09-27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Service plate for a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WO2021024405A1 (ja) * 2019-08-07 2021-02-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チリングユニット及びチリングユニットシステム
WO2021024408A1 (ja) * 2019-08-07 2021-02-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チリングユニット
EP4012291A4 (en) * 2019-08-07 2022-08-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OOLING UNIT
EP3936784A1 (en) * 2020-07-07 2022-01-12 Carrier Corporation Coil cleaning easy access
IT202100030377A1 (it) * 2021-12-01 2023-06-01 Hiref S P A Raffreddatore di liquidi ad aria
JP2024010814A (ja) * 2022-07-13 2024-01-25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ユニット、位置決め方法、及び、熱交換器ユニットの組立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1642U (ja) * 1983-07-19 1985-0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3240276A (ja) * 2002-02-13 2003-08-27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用室外機
CN102472536A (zh) * 2009-07-28 2012-05-23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热源单元
CN204085299U (zh) * 2013-09-11 2015-01-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809B2 (ja) * 1976-07-06 1984-01-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房装置
JPS6021642Y2 (ja) * 1980-06-24 1985-06-27 太産工業株式会社 電磁ポンプ駆動回路
EP0095865A3 (en) 1982-06-01 1984-02-08 Celanese Corporation Thermoformed shaped articles of thermotropic liquid crystal polymers and methods of production thereof
JPS6021642A (ja) * 1983-07-15 1985-02-04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移動通信呼処理方式
DE3582152D1 (de) 1984-07-24 1991-04-18 Multistack Int Pty Ltd Modulares kuehlsystem.
JPS6229851A (ja) 1985-07-30 1987-02-07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JPH072859U (ja) * 1993-05-28 1995-01-17 ヤンマーディーゼル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H0914698A (ja) 1995-06-23 1997-01-17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3731095B2 (ja) * 1996-10-22 2006-01-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制御装置
US6969422B2 (en) * 2000-09-20 2005-11-29 Goodrich Corporation Inorganic matrix composition and composites incorporating the matrix composition
JP2004183906A (ja) 2002-11-29 2004-07-02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US7921904B2 (en) * 2007-01-23 2011-04-12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KR20100015374A (ko) * 2007-04-05 2010-02-12 존슨 컨트롤스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열교환기
US7942020B2 (en) * 2007-07-27 2011-05-17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Multi-slab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
JP4937240B2 (ja) 2008-12-10 2012-05-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20100121961A (ko) * 2009-05-11 2010-11-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5493736B2 (ja) 2009-11-10 2014-05-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室外機
JP2011158109A (ja) 2010-01-29 2011-08-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凍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CN105004027B (zh) * 2010-02-15 2019-03-12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致冷单元
JP5500725B2 (ja) * 2010-06-30 2014-05-21 株式会社日本イトミック ヒートポンプ式の熱源機
JP5517801B2 (ja) 2010-07-13 2014-06-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この熱交換器を搭載した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JP2013160445A (ja) 2012-02-06 2013-08-19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熱交換ユニット及び熱交換装置
CN104204693B (zh) 2012-04-04 2016-06-01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复合二元制冷循环装置
JP5951475B2 (ja) * 2012-12-27 2016-07-13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室外熱交換器
US10837720B2 (en) * 2013-11-06 2020-11-17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Heat exchanger with aluminum tubes rolled into an aluminum tube support
CN103759553B (zh) 2014-02-17 2016-05-11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和热源单元
CN103925742B (zh) * 2014-04-18 2016-06-29 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换热模块、换热装置和热源单元
KR20160131577A (ko) * 2015-05-08 2016-11-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열교환기
US20170130974A1 (en) * 2015-11-09 2017-05-11 Carrier Corporation Residential outdoor heat exchanger uni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1642U (ja) * 1983-07-19 1985-0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3240276A (ja) * 2002-02-13 2003-08-27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用室外機
CN102472536A (zh) * 2009-07-28 2012-05-23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热源单元
CN103822394A (zh) * 2009-07-28 2014-05-28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热源单元
CN204085299U (zh) * 2013-09-11 2015-01-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冯玉琪: "《新型空调制冷设备及配件选用手册》", 31 March 199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87706A1 (en) 2018-02-28
WO2016171177A1 (ja) 2016-10-27
JP6433582B2 (ja) 2018-12-05
EP3287706A4 (en) 2019-01-16
US10436458B2 (en) 2019-10-08
JPWO2016171177A1 (ja) 2017-07-13
JP2019015503A (ja) 2019-01-31
US20180080667A1 (en) 2018-03-22
EP3287706B1 (en) 2023-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2805A (zh) 热源单元
US11619402B2 (en) Modula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9127867B2 (en) Heat source unit
CN107110577B (zh) 热交换装置及具备该热交换装置的空调机
CN106233077B (zh) 空调装置
CN101086352B (zh) 空气调节器
CN206459329U (zh) 具有成角度的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机
JP6351494B2 (ja) 空気調和機
WO2017073096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および室内機
JPWO2016158193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EP3650798B1 (en) Heat exchanger
CN103062838B (zh) 具有过冷却回路的热交换器
CN102809314A (zh) 一种三维热管热交换器及生产方法
CN104246377A (zh) 空调装置的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JP2017040389A (ja) ヒートポンプ応用機器の熱交換装置
CN203798027U (zh) 换热器以及使用该换热器的冷冻循环空调装置
CN207081124U (zh) 用于空调装置的室外换热器及空调装置
AU2021243677B2 (en) Heat exchanger
EP3141824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WO2017042940A1 (ja) 熱交換器
JP2019027614A (ja) 熱交換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19015432A (ja) 熱交換器及び熱交換ユニット
CN101749808A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111902683B (zh) 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7850320A (zh) 顶部设置型空气调和机及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