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3262B - 光學成像鏡頭 - Google Patents
光學成像鏡頭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73262B TWI773262B TW110114319A TW110114319A TWI773262B TW I773262 B TWI773262 B TW I773262B TW 110114319 A TW110114319 A TW 110114319A TW 110114319 A TW110114319 A TW 110114319A TW I773262 B TWI773262 B TW I77326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axis
- optical
- optical imaging
- object sid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Glass Compositions (AREA)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該光學成像鏡頭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八片透鏡。透過設計八片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使得光學成像鏡頭的整體長度被縮短時,同時可兼顧成像品質與光學性能。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尤指一種八片式的光學成像鏡頭。
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規格日新月異,追求輕薄短小的腳步也未曾放慢,因此光學鏡頭等電子產品的關鍵零組件在規格上也必須持續提升,以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光學鏡頭最重要的特性為成像品質與體積,此外提升視場角度及擴大光圈也日趨重要。就成像品質而言,隨著影像感測技術之進步,消費者對於成像品質等的要求也將更加提高,因此在設計光學鏡頭除了追求薄型化之外,同時也必須兼顧鏡頭成像品質及性能。
然而,光學鏡頭設計並非單純將成像品質佳的鏡頭等比例縮小就能製作出兼具成像品質與微型化的光學鏡頭,設計過程不僅牽涉到材料特性,還必須考量到製作、組裝良率等生產面的實際問題。
近年來,光學成像鏡頭不斷演進,利用增加光學鏡片數來修飾像差及色散等問題以達到越來越高的成像品質要求,而隨著光學鏡片數的增加,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較大將不利手機、數位相機及車用鏡頭的薄型化。因此,設計出一個成像品質良好及輕薄短小的光學成像鏡頭一直都是設計的發展目標。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可用於拍攝影像及錄影,例如:手機、相機、平板電腦、車用鏡頭及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的光學成像鏡頭,透過八片透鏡的表面凹凸配置,達到薄型化且兼顧成像品質。
在本發明說明書揭示內容中,使用以下表格列出的參數,但不侷限於只使用這些參數:
[表1]
參數 | 定義 |
T1 | 第一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 |
G12 | 第一透鏡的像側面至第二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 |
T2 | 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 |
G23 | 第二透鏡的像側面至第三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 |
T3 | 第三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 |
G34 | 第三透鏡的像側面至第四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 |
T4 | 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 |
G45 | 第四透鏡的像側面至第五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 |
T5 | 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 |
G56 | 第五透鏡的像側面至第六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 |
T6 | 第六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 |
G67 | 第六透鏡的像側面至第七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 |
T7 | 第七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 |
G78 | 第七透鏡的像側面至第八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 |
T8 | 第八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 |
G8F | 第八透鏡的像側面至濾光片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 |
TF | 濾光片在光軸上的厚度 |
GFP | 濾光片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 |
f1 | 第一透鏡的焦距 |
f2 | 第二透鏡的焦距 |
f3 | 第三透鏡的焦距 |
f4 | 第四透鏡的焦距 |
f5 | 第五透鏡的焦距 |
f6 | 第六透鏡的焦距 |
f7 | 第七透鏡的焦距 |
f8 | 第八透鏡的焦距 |
n1 | 第一透鏡的折射率 |
n2 | 第二透鏡的折射率 |
n3 | 第三透鏡的折射率 |
n4 | 第四透鏡的折射率 |
n5 | 第五透鏡的折射率 |
n6 | 第六透鏡的折射率 |
n7 | 第七透鏡的折射率 |
n8 | 第八透鏡的折射率 |
V1 | 第一透鏡的阿貝數值 |
V2 | 第二透鏡的阿貝數值 |
V3 | 第三透鏡的阿貝數值 |
V4 | 第四透鏡的阿貝數值 |
V5 | 第五透鏡的阿貝數值 |
V6 | 第六透鏡的阿貝數值 |
V7 | 第七透鏡的阿貝數值 |
V8 | 第八透鏡的阿貝數值 |
HFOV | 光學成像鏡頭的半視角角度 |
Fno | 光學成像鏡頭的光圈值 |
EFL | 光學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 |
TTL | 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 |
ALT | 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第七透鏡以及第八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總和,即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在光軸上的八個透鏡厚度總和 |
AAG | 第一透鏡的像側面至第二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第二透鏡的像側面至第三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第三透鏡的像側面至第四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第四透鏡的像側面至第五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第五透鏡的像側面至第六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第六透鏡的像側面至第七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以及第七透鏡的像側面至第八透鏡的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之總和,即第一透鏡至第八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七個空氣間隙寬度總和 |
BFL | 光學成像鏡頭的後焦距,即第八透鏡之像側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 |
TL | 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第八透鏡的像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 |
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光學成像鏡頭,該光學成像鏡頭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一第七透鏡以及一第八透鏡,每一透鏡具有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以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其中: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該第二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該第五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該第七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且該第七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該第八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上述八片透鏡。
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光學成像鏡頭,該光學成像鏡頭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一第七透鏡以及一第八透鏡,每一透鏡具有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以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其中: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該第二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該第五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該第七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該第八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該光學成像鏡頭具的透鏡只有上述八片透鏡;以及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16):EFL/AAG≧2.200。
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光學成像鏡頭,該光學成像鏡頭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一第七透鏡以及一第八透鏡,每一透鏡具有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以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其中: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該第二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該第七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且該第七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該第八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上述八片透鏡;以及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18):(T1+T3)/G34≧1.500及條件式(15):(T6+T7)/T2≦3.800。
依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光學成像鏡頭,該光學成像鏡頭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一第七透鏡以及一第八透鏡,每一透鏡具有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以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其中: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該第五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該第七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該第八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上述八片透鏡;以及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18)及條件式(15)。
上述光學成像鏡頭的實施例,還可選擇地滿足下列任一條件式:
條件式(1):ALT/(T1+G23)≦5.000;
條件式(2):AAG/(T1+T5)≦2.500;
條件式(3):(T7+T8)/T6≦3.300;
條件式(4):(T4+G45+T5)/G34≧1.500;
條件式(5):EFL/(T6+T7)≧3.900;
條件式(6):TL/BFL≦5.500;
條件式(7):(T6+G67+T7+G78+T8)/(T1+G12+T2)≦2.200;
條件式(8):(T3+G34)/(T2+G23)≦2.800;
條件式(9):(T1+G12)/(T5+G56)≦2.200;
條件式(10):T1/T8≧1.200;
條件式(11):TTL/ALT≦2.200;
條件式(12):AAG/(G12+G34)≧2.000;
條件式(13):T1/(G12+T2)≧1.300;
條件式(14):(T3+T5)/T4≧2.500;
條件式(17):(G34+G45)/G23≦4.000;
條件式(19):ALT/AAG≧1.600。
本說明書之光學系統包含至少一透鏡,接收入射光學系統之平行於光軸至相對光軸呈半視角(HFOV)角度內的成像光線。成像光線通過光學系統於成像面上成像。所言之「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或負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鏡以高斯光學理論計算出來之近軸屈光率為正(或為負)。所言之「透鏡之物側面(或像側面)」定義為成像光線通過透鏡表面的特定範圍。成像光線包括至少兩類光線:主光線(chief ray)Lc及邊緣光線(marginal ray)Lm(如圖1所示)。透鏡之物側面(或像側面)可依不同位置區分為不同區域,包含光軸區域、圓周區域、或在部分實施例中的一個或多個中繼區域,該些區域的說明將於下方詳細闡述。
圖1為透鏡100的徑向剖視圖。定義透鏡100表面上的二參考點:中心點及轉換點。透鏡表面的中心點為該表面與光軸I的一交點。如圖1所例示,第一中心點CP1位於透鏡100的物側面110,第二中心點CP2位於透鏡100的像側面120。轉換點是位於透鏡表面上的一點,且該點的切線與光軸I垂直。定義透鏡表面之光學邊界OB為通過該透鏡表面徑向最外側的邊緣光線Lm與該透鏡表面相交的一點。所有的轉換點皆位於光軸I與透鏡表面之光學邊界OB之間。除此之外,若單一透鏡表面有複數個轉換點,則該些轉換點由徑向向外的方向依序自第一轉換點開始命名。例如,第一轉換點TP1(最靠近光軸I)、第二轉換點TP2(如圖4所示)及第N轉換點(距離光軸I最遠)。
定義從中心點至第一轉換點TP1的範圍為光軸區域,其中,該光軸區域包含中心點。定義距離光軸I最遠的第N轉換點徑向向外至光學邊界OB的區域為圓周區域。在部分實施例中,可另包含介於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之間的中繼區域,中繼區域的數量取決於轉換點的數量。
當平行光軸I之光線通過一區域後,若光線朝光軸I偏折且與光軸I的交點位在透鏡像側A2,則該區域為凸面。當平行光軸I之光線通過一區域後,若光線的延伸線與光軸I的交點位在透鏡物側A1,則該區域為凹面。
除此之外,參見圖1,透鏡100還可包含一由光學邊界OB徑向向外延伸的組裝部130。組裝部130一般來說用以供該透鏡100組裝於光學系統之一相對應元件(圖未示)。成像光線並不會到達該組裝部130。組裝部130之結構與形狀僅為說明本發明之示例,不以此限制本發明的範圍。下列討論之透鏡的組裝部130可能會在圖式中被部分或全部省略。
參見圖2,定義中心點CP與第一轉換點TP1之間為光軸區域Z1。定義第一轉換點TP1與透鏡表面的光學邊界OB之間為圓周區域Z2。如圖2所示,平行光線211在通過光軸區域Z1後與光軸I在透鏡200的像側A2相交,即平行光線211通過光軸區域Z1的焦點位於透鏡200像側A2的R點。由於光線與光軸I相交於透鏡200像側A2,故光軸區域Z1為凸面。反之,平行光線212在通過圓周區域Z2後發散。如圖2所示,平行光線212通過圓周區域Z2後的延伸線EL與光軸I在透鏡200的物側A1相交,即平行光線212通過圓周區域Z2的焦點位於透鏡200物側A1的M點。由於光線的延伸線EL與光軸I相交於透鏡200物側A1,故圓周區域Z2為凹面。於圖2所示的透鏡200中,第一轉換點TP1是光軸區域與圓周區域的分界,即第一轉換點TP1為凸面轉凹面的分界點。
另一方面,光軸區域的面形凹凸判斷還可依該領域中通常知識者的判斷方式,即藉由近軸的曲率半徑(簡寫為R值)的正負號來判斷透鏡之光軸區域面形的凹凸。R值可常見被使用於光學設計軟體中,例如Zemax或CodeV。R值亦常見於光學設計軟體的透鏡資料表(lens data sheet)中。以物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為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當R值為負時,判定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反之,以像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當R值為負時,判定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此方法判定的結果與前述藉由光線/光線延伸線與光軸的交點判定方式的結果一致,光線/光線延伸線與光軸交點的判定方式即為以一平行光軸之光線的焦點位於透鏡之物側或像側來判斷面形凹凸。本說明書所描述之「一區域為凸面(或凹面)」、「一區域為凸(或凹)」或「一凸面(或凹面)區域」可被替換使用。
圖3至圖5提供了在各個情況下判斷透鏡區域的面形及區域分界的範例,包含前述之光軸區域、圓周區域及中繼區域。
圖3為透鏡300的徑向剖視圖。參見圖3,透鏡300的像側面320在光學邊界OB內僅存在一個轉換點TP1。透鏡300的像側面320的光軸區域Z1及圓周區域Z2如圖3所示。此像側面320的R值為正(即R>0),因此,光軸區域Z1為凹面。
一般來說,以轉換點為界的各個區域面形會與相鄰的區域面形相反,因此,可用轉換點來界定面形的轉變,即自轉換點由凹面轉凸面或由凸面轉凹面。於圖3中,由於光軸區域Z1為凹面,面形於轉換點TP1轉變,故圓周區域Z2為凸面。
圖4為透鏡400的徑向剖視圖。參見圖4,透鏡400的物側面410存在一第一轉換點TP1及一第二轉換點TP2。定義光軸I與第一轉換點TP1之間為物側面410的光軸區域Z1。此物側面410的R值為正(即R>0),因此,光軸區域Z1為凸面。
定義第二轉換點TP2與透鏡400的物側面410的光學邊界OB之間為圓周區域Z2,該物側面410的該圓周區域Z2亦為凸面。除此之外,定義第一轉換點TP1與第二轉換點TP2之間為中繼區域Z3,該物側面410的該中繼區域Z3為凹面。再次參見圖4,物側面410由光軸I徑向向外依序包含光軸I與第一轉換點TP1之間的光軸區域Z1、位於第一轉換點TP1與第二轉換點TP2之間的中繼區域Z3,及第二轉換點TP2與透鏡400的物側面410的光學邊界OB之間的圓周區域Z2。由於光軸區域Z1為凸面,面形自第一轉換點TP1轉變為凹,故中繼區域Z3為凹面,又面形自第二轉換點TP2再轉變為凸,故圓周區域Z2為凸面。
圖5為透鏡500的徑向剖視圖。透鏡500的物側面510無轉換點。對於無轉換點的透鏡表面,例如透鏡500的物側面510,定義自光軸I起算至透鏡表面光學邊界OB之間距離的0~50%為光軸區域,自光軸I起算至透鏡表面光學邊界OB之間距離的50~100%為圓周區域。參見圖5所示之透鏡500,定義光軸I至自光軸I起算到透鏡500表面光學邊界OB之間距離的50%為物側面510的光軸區域Z1。此物側面510的R值為正(即R>0),因此,光軸區域Z1為凸面。由於透鏡500的物側面510無轉換點,因此物側面510的圓周區域Z2亦為凸面。透鏡500更可具有組裝部(圖未示)自圓周區域Z2徑向向外延伸。
為了說明本發明確實可縮短鏡頭長度同時,維持良好的成像品質,以下提供多個實施例以及其詳細的光學數據。首先請一併參考圖6至圖9,其中圖6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7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8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9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
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aperture stop)1'00、一第一透鏡1'10、一第二透鏡1'20、一第三透鏡1'30、一第四透鏡1'40、一第五透鏡1'50、一第六透鏡1'60、一第七透鏡1'70以及一第八透鏡1'80。一濾光片1'90及一影像感測器(圖未顯示)的一成像面1'93皆設置於光學成像鏡頭1的像側A2。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第七透鏡1'70、第八透鏡1'80及濾光片1'90分別包含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以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在本實施例中,濾光片1'90為紅外線濾光片(IR cut filter)且設於第八透鏡18'0與成像面1'93之間。濾光片1'90將經過光學成像鏡頭1'且具有特定波長的光線加以吸收。舉例來說,紅外光將被濾光片1'90所吸收,而人眼無法看到的紅外光將不會成像於成像面1'93。
在本實施例中,光學成像鏡頭1'的每個透鏡的細部結構可參照圖式。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第七透鏡1'70及第八透鏡1'80可為塑膠材質。
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0具有正屈光率。第一透鏡1'10的物側面1'11的光軸區域1111及圓周區域1112皆為凸面。第一透鏡1'10的像側面1'12的光軸區域1121及圓周區域1121皆為凹面。
第二透鏡1'20具有負屈光率。第二透鏡1'20的物側面1'21的光軸區域1211及圓周區域1212皆為凸面。第二透鏡1'20的像側面1'22的光軸區域1221及圓周區域1222皆為凹面。
第三透鏡1'30具有正屈光率。第三透鏡1'30的物側面1'31的光軸區域1311為凸面以及第三透鏡1'30的物側面1'31之圓周區域1312為凹面。第三透鏡1'30的像側面1'32的光軸區域1321為凹面以及第三透鏡1'30的像側面1'32之圓周區域1322為凸面。
第四透鏡1'40具有負屈光率。第四透鏡1'40的物側面1'41的光軸區域1411為凸面以及第四透鏡1'40的物側面1'41之圓周區域1412為凹面。第四透鏡1'40的像側面1'42的光軸區域1421為凹面以及第四透鏡140的像側面1'42之圓周區域1422為凸面。
第五透鏡1'50具有正屈光率。第五透鏡1'50的物側面1'51的光軸區域1511及圓周區域1512皆為凹面。第五透鏡1'50的像側面1'52的光軸區域1521及圓周區域1522皆為凸面。
第六透鏡1'60具有負屈光率。第六透鏡1'60的物側面1'61的光軸區域1611為凸面以及第六透鏡1'60的物側面1'61的圓周區域1612為凹面。第六透鏡1'60的像側面1'62的光軸區域1621為凹面以及第六透鏡1'60的像側面1'62的圓周區域1622為凸面。
第七透鏡1'70具有正屈光率。第七透鏡1'70的物側面1'71的光軸區域1711及圓周區域1712皆為凸面。第七透鏡1'70的像側面1'72的光軸區域1721為凹面以及第七透鏡1'70的像側面1'72的圓周區域1722為凸面。
第八透鏡1'80具有負屈光率。第八透鏡1'80的物側面1'81的光軸區域1811及圓周區域1812皆為凹面。第八透鏡1'80的像側面1'82的光軸區域1821為凹面以及第八透鏡1'80的像側面1'82的圓周區域1822為凸面。
第一透鏡1'10的物側面1'11及像側面1'12、第二透鏡1'20的物側面1'21及像側面1'22、第三透鏡1'30的物側面1'31及像側面1'32、第四透鏡1'40的物側面1'41及像側面1'42、第五透鏡1'50的物側面1'51及像側面1'52、第六透鏡1'60的物側面1'61及像側面1'62、第七透鏡1'70的物側面1'71及像側面1'72以及第八透鏡1'80的物側面1'81及像側面1'82共計16個非球面皆是依下列非球面曲線公式定義:+
Z表示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頂點之切面,兩者間的垂直距離);
R表示透鏡表面之曲率半徑;
Y表示非球面曲面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
K為錐面係數(Conic Constant);為第2i階非球面係數。
各個非球面之參數詳細數據請一併參考圖9。
圖7(a)繪示本實施例的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的縱向球差的示意圖,其中橫軸定義為焦距,縱軸定義為視場。圖7(b)繪示本實施例的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的弧矢(Sagittal)方向的場曲像差的示意圖,橫軸定義為焦距,縱軸定義為像高。圖7(c)繪示本實施例的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的子午(Tangential)方向的場曲像差的示意圖,其中橫軸定義為焦距,而縱軸定義為像高。圖7(d)繪示本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示意圖,橫軸為百分比,縱軸為像高。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於的成像點附近。每一種波長所成的曲線皆很靠近,說明每一種波長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在成像點附近。從圖7(a)中每一曲線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 0.025 mm。因此,本實施例確實明顯改善不同波長的縱向球差,此外,參閱圖7(b),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3 mm的範圍。參閱圖7(c),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7 mm的範圍內。參閱圖7(d)的橫軸,畸變像差維持在±1.2%的範圍內。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0之物側面1'11至成像面1'93在光軸上之長度(TTL)大約5.308 mm,光圈值(Fno)為1.6,半視角(HFOV)為37.043度。依據上述各種相差的數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達到薄型化且兼顧成像品質。
關於本實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數值,請參考圖62A及圖62B。
另請一併參考圖10至圖13,其中圖10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1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12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13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2或2',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2'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2'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
如圖10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2'00、一第一透鏡2'10、一第二透鏡2'20、一第三透鏡2'30、一第四透鏡2'40、一第五透鏡2'50、一第六透鏡2'60、一第七透鏡2'70及一第八透鏡2'80。
物側面2'11、2'21、2'31、2'41、2'51、2'61、2'71、2'81及像側面2'22、2'32、2'42、2'52、2'62、2'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然而像側面2'12、2'72之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此外,第二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具體而言,第一透鏡2'10的像側面2'12的圓周區域2122為凸面,第七透鏡2'70的像側面2'72的圓周區域2722為凹面。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12。
從圖11(a)中每一曲線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 0.012 mm。參閱圖11(b),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2 mm的範圍。參閱圖11(c),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6 mm的範圍內。參閱圖11(d)的橫軸,光學成像鏡頭2'的畸變像差維持在±0.35%的範圍內。
關於本實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數值,請參考圖62A及圖62B。
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縱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及畸變像差較小,且半視角較大。
另請一併參考圖14至圖17,其中圖14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5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16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17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3或3',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3'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3'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
如圖14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3'00、一第一透鏡3'10、一第二透鏡3'20、一第三透鏡3'30、一第四透鏡3'40、一第五透鏡3'50、一第六透鏡3'60、一第七透鏡3'70及一第八透鏡3'80。
物側面3'11、3'21、3'31、3'41、3'51、3'61、3'71及像側面3'12、3'22、3'32、3'42、3'52、3'62、3'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然而物側面3'81及像側面3'72之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此外,第三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具體而言,第七透鏡3'70的像側面3'72的圓周區域3722為凹面,第八透鏡3'80的物側面3'81的圓周區域3812為凸面。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16。
從圖15(a)中每一曲線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 0.012 mm。參閱圖15(b),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35 mm的範圍。參閱圖15(c),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5 mm的範圍內。參閱圖15(d)的橫軸,光學成像鏡頭3'的畸變像差維持在±0.14 %的範圍內。
關於本實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數值,請參考圖62A及圖62B。
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縱向球差、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及畸變像差較小。
另請一併參考圖18至圖21,其中圖18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9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20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21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4或4',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4'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4'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
如圖18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4'00、一第一透鏡4'10、一第二透鏡4'20、一第三透鏡4'30、一第四透鏡4'40、一第五透鏡4'50、一第六透鏡4'60、一第七透鏡4'70及一第八透鏡4'80。
物側面4'11、4'21、4'31、4'41、4'51、4'61、4'71及像側面4'12、4'22、4'32、4'42、4'52、4'62、4'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然而物側面4'81及像側面4'72之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此外,第四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具體而言,第七透鏡4'70的像側面4'72的圓周區域4722為凹面,第八透鏡4'80的物側面4'81的圓周區域4812為凸面。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20。
從圖19(a)中每一曲線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 0.013 mm。參閱圖19(b),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2 mm的範圍。參閱圖19(c),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35 mm的範圍內。參閱圖19(d)的橫軸,光學成像鏡頭4'的畸變像差維持在±0.4 %的範圍內。
關於本實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數值,請參考圖62A及圖62B。
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縱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及畸變像差較小。
另請一併參考圖22至圖25,其中圖22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3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24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25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5或5',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5'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5'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
如圖22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5'00、一第一透鏡5'10、一第二透鏡5'20、一第三透鏡5'30、一第四透鏡5'40、一第五透鏡5'50、一第六透鏡5'60、一第七透鏡5'70及一第八透鏡5'80。
物側面5'11、5'31、5'41、5'51、5'61及像側面5'12、5'22、5'32、5'52、5'62、5'72、5'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然而物側面5'21、5'71、5'81、像側面5'4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第六透鏡的屈光率與第一實施例不同。此外,第五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具體而言,第六透鏡的屈光率為正,第二透鏡5'20的物側面5'21的圓周區域5512為凹面、第四透鏡5'40的像側面5'42的圓周區域5422為凹面、第七透鏡5'70的物側面5'71的圓周區域5712為凹面,第八透鏡5'80的物側面5'81的圓周區域5812為凸面。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24。
從圖23(a)中每一曲線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 0.014 mm。參閱圖23(b),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3 mm的範圍。參閱圖23(c),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9 mm的範圍內。參閱圖23(d)的橫軸,光學成像鏡頭5'的畸變像差維持在±0.8 %的範圍內。
關於本實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數值,請參考圖62A及圖62B。
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縱向球差及畸變像差較小,此外易於製造因此良率較高。
另請一併參考圖26至圖29,其中圖26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7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28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29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6,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6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6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
如圖26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600、一第一透鏡610、一第二透鏡620、一第三透鏡630、一第四透鏡640、一第五透鏡650、一第六透鏡660、一第七透鏡670及一第八透鏡680。
物側面611、621、641、651、661、671及像側面612、622、632、642、652、662、672、6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然而物側面631、681之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此外,第六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具體而言,第三透鏡630的物側面631的圓周區域6312為凸面、第八透鏡680的物側面681的圓周區域6812為凸面。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28。
從圖27(a)中每一曲線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 0.016 mm。參閱圖27(b),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2 mm的範圍。參閱圖27(c),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3 mm的範圍內。參閱圖27(d)的橫軸,光學成像鏡頭6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 %的範圍內。
關於本實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數值,請參考圖62A及圖62B。
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縱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及畸變像差較小。
另請一併參考圖30至圖33,其中圖30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1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32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33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7,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7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7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
如圖30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7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700、一第一透鏡710、一第二透鏡720、一第三透鏡730、一第四透鏡740、一第五透鏡750、一第六透鏡760、一第七透鏡770及一第八透鏡780。
物側面711、731、741、751、761、781及像側面712、722、732、742、752、762、772、7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然而物側面721、771之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此外,第七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具體而言,第二透鏡720的物側面721的圓周區域7212為凹面、第七透鏡770的物側面771的圓周區域7712為凹面。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7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32。
從圖31(a)中每一曲線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 0.035 mm。參閱圖31(b),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4 mm的範圍。參閱圖31(c),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14 mm的範圍內。參閱圖31(d)的橫軸,光學成像鏡頭7的畸變像差維持在±2 %的範圍內。
關於本實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數值,請參考圖62A及圖62B。
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易於製造因此良率較高。
另請一併參考圖34至圖37,其中圖34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5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36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37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8,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8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8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
如圖34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8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800、一第一透鏡810、一第二透鏡820、一第三透鏡830、一第四透鏡840、一第五透鏡850、一第六透鏡860、一第七透鏡870及一第八透鏡880。
物側面811、821、831、841、851、861、871及像側面822、832、842、852、862、872、8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然而物側面881、像側面812之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此外,第八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具體而言,第一透鏡810的像側面812的圓周區域8122為凸面、第八透鏡880的物側面881的圓周區域8812為凸面。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8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36。
從圖35(a)中每一曲線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 0.018 mm。參閱圖35(b),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2 mm的範圍。參閱圖35(c),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25 mm的範圍內。參閱圖35(d)的橫軸,光學成像鏡頭8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4 %的範圍內。
關於本實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數值,請參考圖62A及圖62B。
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及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較小。
另請一併參考圖38至圖41,其中圖38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9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40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41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9,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9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9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
如圖38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9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900、一第一透鏡910、一第二透鏡920、一第三透鏡930、一第四透鏡940、一第五透鏡950、一第六透鏡960、一第七透鏡970及一第八透鏡980。
物側面911、921、931、941、951、961、971及像側面912、922、932、942、952、962、972、9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然而物側面981之表面凹凸配置以及第一透鏡910、第三透鏡930、第五透鏡950及第七透鏡970的屈光率與第一實施例不同。此外,第九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具體而言,第八透鏡980的物側面981的圓周區域9812為凸面。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9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40。
從圖39(a)中每一曲線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 0.015 mm。參閱圖39(b),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2 mm的範圍。參閱圖39(c),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6 mm的範圍內。參閱圖39(d)的橫軸,光學成像鏡頭9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 %的範圍內。
關於本實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數值,請參考圖62A及圖62B。
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及畸變像差較小。
另請一併參考圖42至圖45,其中圖42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3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44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45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10,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10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10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
如圖42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1000、一第一透鏡1010、一第二透鏡1020、一第三透鏡1030、一第四透鏡1040、一第五透鏡1050、一第六透鏡1060、一第七透鏡1070及一第八透鏡1080。
物側面1011、1021、1031、1041、1051、1061、1071及像側面1022、1032、1042、1052、106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然而物側面1081、像側面1012、1072、1082之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此外,第十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具體而言,第一透鏡1010的像側面1012的圓周區域10122為凸面,第七透鏡1070的像側面1072的圓周區域10722為凹面,第八透鏡1080的物側面1081的圓周區域10812為凸面以及像側面1082的圓周區域10822為凹面。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44。
從圖43(a)中每一曲線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 0.025 mm。參閱圖43 (b),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5 mm的範圍。參閱圖43 (c),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6 mm的範圍內。參閱圖43 (d)的橫軸,光學成像鏡頭10的畸變像差維持在±2 %的範圍內。
關於本實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數值,請參考圖62A及圖62B。
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的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較小。
另請一併參考圖46至圖49,其中圖46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7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48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49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11',例如第三透鏡的物側面為11'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11'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
如圖46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1'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11'00、一第一透鏡11'10、一第二透鏡11'20、一第三透鏡11'30、一第四透鏡11'40、一第五透鏡11'50、一第六透鏡11'60、一第七透鏡11'70及一第八透鏡11'80。
物側面11'11、11'21、11'41、11'51、11'61、11'71、11'81及像側面11'12、11'22、11'32、11'42、11'52、11'62、11'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然而物側面11'31、像側面11'72之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此外,第十一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具體而言,第三透鏡11'30的物側面11'31的圓周區域11'312為凸面,第七透鏡11'70的像側面11'72的圓周區域11'722為凹面。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1'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48。
從圖47(a)中每一曲線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 0.025 mm。參閱圖47 (b),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2 mm的範圍。參閱圖47 (c),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12 mm的範圍內。參閱圖47 (d)的橫軸,光學成像鏡頭11'的畸變像差維持在±2.5 %的範圍內。
關於本實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數值,請參考圖62A及圖62B。
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的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較小。
另請一併參考圖50至圖53,其中圖50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1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二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52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53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12',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12'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12'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
如圖50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2'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12'00、一第一透鏡12'10、一第二透鏡12'20、一第三透鏡12'30、一第四透鏡12'40、一第五透鏡12'50、一第六透鏡12'60、一第七透鏡12'70及一第八透鏡12'80。
物側面12'11、12'21、12'31、12'41、12'51、12'61及像側面12'12、12'22、12'32、12'42、12'52、12'62、12'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然而物側面12'71、12'81像側面12'72之表面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此外,第十二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具體而言,第七透鏡12'70的物側面12'71的圓周區域12'712為凹面及像側面12'72的圓周區域12'722為凹面,第八透鏡12'80的物側面12'81的圓周區域12'812為凸面。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2'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52。
從圖51(a)中每一曲線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 0.015 mm。參閱圖51 (b),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2 mm的範圍。參閱圖51 (c),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5 mm的範圍內。參閱圖51 (d)的橫軸,光學成像鏡頭12'的畸變像差維持在±2 %的範圍內。
關於本實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數值,請參考圖62A及圖62B。
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及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較小。
另請一併參考圖54至圖57,其中圖54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5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三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56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57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13',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13'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13'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
如圖54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3'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13'00、一第一透鏡13'10、一第二透鏡13'20、一第三透鏡13'30、一第四透鏡13'40、一第五透鏡13'50、一第六透鏡13'60、一第七透鏡13'70及一第八透鏡13'80。
物側面13'11、13'21、13'31、13'41、13'51、13'61、13'71、13'81及像側面13'12、13'22、13'32、13'42、13'52、13'62、13'72、13'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此外,第十三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3'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56。
從圖55(a)中每一曲線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 0.012 mm。參閱圖55 (b),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2 mm的範圍。參閱圖55 (c),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5 mm的範圍內。參閱圖55 (d)的橫軸,光學成像鏡頭13'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 %的範圍內。
關於本實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數值,請參考圖62A及圖62B。
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子午方向的場曲像差及畸變像差較小。
另請一併參考圖58至圖61,其中圖58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9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四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60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61繪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14',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14'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14'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
如圖58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4'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14'00、一第一透鏡14'10、一第二透鏡14'20、一第三透鏡14'30、一第四透鏡14'40、一第五透鏡14'50、一第六透鏡14'60、一第七透鏡14'70及一第八透鏡14'80。
物側面14'11、14'21、14'31、14'41、14'51、14'61、14'71、14'81及像側面14'12、14'22、14'32、14'42、14'52、14'62、14'72、14'82之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此外,第十四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及有效焦距的光學參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
在此為了更清楚繪示本實施例之圖面,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4'的各透鏡之光學特性,請參考圖60。
從圖59(a)中每一曲線的縱向球差,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之偏差控制在± 0.014 mm。參閱圖59 (b),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2 mm的範圍。參閱圖59 (c),三種代表波長(470nm, 555nm, 650nm)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落在± 0.09 mm的範圍內。參閱圖59 (d)的橫軸,光學成像鏡頭14'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2 %的範圍內。
關於本實施例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數值,請參考圖62A及圖62B。
相較於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弧矢方向的場曲像差較小。
圖62A及圖62B列出以上十四個實施例的之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的數值,可看出本發明之光學成像鏡頭確實可滿足前述條件式(1)至(19)。本發明各實施例提供一個光圈值(Fno.)小且有良好成像品質的光學成像鏡頭,透過鏡片的凹凸搭配設計,例如: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凹面;第三透鏡的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第四透鏡的像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凸面;第五透鏡的像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凸面;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七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七透鏡的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以達到修正光學系統球差、像差以及降低畸變的目的。可替代地,第三透鏡的物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凹面以及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第四透鏡的像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凸面;第五透鏡的像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凸面;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七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七透鏡的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可替代地,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凹面;第四透鏡的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以及像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凸面;第五透鏡的像側面的圓周區域為凸面;第六透鏡的物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凸面;第七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七透鏡的像側面的光軸區域為凹面。
為了達成縮短透鏡系統長度及確保成像品質,將透鏡間的空氣間隙縮小或是透鏡厚度適度的縮短是本案的手段之一,但又同時考量製作的難易程度,因此本發明的各實施例選擇地滿足以下條件式之數值限定,能有較佳的配置:
條件式(1):ALT/(T1+G23)≦5.000,較佳的範圍為2.600≦ALT/(T1+G23)≦5.000;
條件式(2):AAG/(T1+T5)≦2.500,較佳的範圍為0.400≦AAG/(T1+T5)≦2.500;
條件式(3):(T7+T8)/T6≦3.300,較佳的範圍為1.200≦(T7+T8)/T6≦3.300;
條件式(4):(T4+G45+T5)/G34≧1.500,較佳的範圍為6.200≧(T4+G45+T5)/G34≧1.500;
條件式(5):EFL/(T6+T7)≧3.900,較佳的範圍為8.000≧EFL/(T6+T7)≧3.900;
條件式(6):TL/BFL≦5.500,較佳的範圍為4.400≦TL/BFL≦5.500;
條件式(7):(T6+G67+T7+G78+T8)/(T1+G12+T2)≦2.200,較佳的範圍為1.000≦(T6+G67+T7+G78+T8)/(T1+G12+T2)≦2.200;
條件式(8):(T3+G34)/(T2+G23)≦2.800,較佳的範圍為1.600≦(T3+G34)/(T2+G23)≦2.800;
條件式(9):(T1+G12)/(T5+G56)≦2.200,較佳的範圍為0.700≦(T1+G12)/(T5+G56)≦2.200;
條件式(10):T1/T8≧1.200,較佳的範圍為3.300≧T1/T8≧1.200;
條件式(11):TTL/ALT≦2.200,較佳的範圍為1.300≦TTL/ALT≦2.200;
條件式(12):AAG/(G12+G34)≧2.000,較佳的範圍為3.300≧AAG/(G12+G34)≧2.000;
條件式(13):T1/(G12+T2)≧1.300,較佳的範圍為2.800≧T1/(G12+T2)≧1.300;
條件式(14):(T3+T5)/T4≧2.500,較佳的範圍為7.000≧(T3+T5)/T4≧2.500;
條件式(15):(T6+T7)/T2≦3.800,較佳的範圍為2.300≦(T6+T7)/T2≦3.800;
條件式(16):EFL/AAG≧2.200,較佳的範圍為4.700≧EFL/AAG≧2.200;
條件式(17):(G34+G45)/G23≦4.000,較佳的範圍為1.600≦(G34+G45)/G23≦4.000;
條件式(18):(T1+T3)/G34≧1.500,較佳的範圍為6.500≧(T1+T3)/G34≧1.500;
條件式(19):ALT/AAG≧1.600,較佳的範圍為4.700≧ALT/AAG≧1.600。
本發明之各個實施例所揭露之光學參數的組合比例關係所得的包含最大最小值以內的數值範圍皆可據以實施。
透過本發明各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場曲像差、畸變皆符合使用規範。另外,紅、綠、藍三種代表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在成像點附近,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皆獲得控制而具有良好的球差、像差、畸變抑制能力。進一步參閱成像品質數據,紅、綠、藍三種代表波長彼此間的距離亦相當接近,顯示本發明在各種狀態下對不同波長光線的集中性佳而具有優良的色散抑制能力,故透過上述可知本發明具備良好光學性能。
有鑑於光學系統設計的不可預測性,在本發明的架構之下,符合上述條件式能較佳地使本發明鏡頭長度縮短、光學系統球差、像差以及畸變小、光學成像系統視場角度擴大及成像品質提升,或組裝良率提升而改善先前技術的缺點。
以上敍述依據本發明多個不同實施例,其中各項特徵可以單一或不同結合方式實施。因此,本發明實施方式之揭露為闡明本發明原則之具體實施例,應不拘限本發明於所揭示的實施例。進一步言之,先前敍述及其附圖僅為本發明示範之用,並不受其限囿。其他元件之變化或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
12:
100、200、300、400、500:透鏡
110、410、510:物側面
120、320:像側面
130:組裝部
211、212:平行光線
A1:物側
A2:像側
CP:中心點
CP1:第一中心點
CP2:第二中心點
TP1:第一轉換點
TP2:第二轉換點
OB:光學邊界
I:光軸
Lc:主光線
Lm:邊緣光線
EL:延伸線
Z1:光軸區域
Z2:圓周區域
Z3:中繼區域
M、R:相交點
1'、2'、3'、4'、5'、6、7、8、9、10、11'、12'、13'、14':光學成像鏡頭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12'10、13'10、14'10:第一透鏡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12'20、13'20、14'20:第二透鏡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11'30、12'30、13'30、14'30:第三透鏡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11'40、12'40、13'40、14'40:第四透鏡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11'50、12'50、13'50、14'50:第五透鏡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11'60、12'60、13'60、14'60:第六透鏡
1'70、2'70、3'70、4'70、5'70、 670、770、870、970、1070、11'70、12'70、13'70、14'70:第七透鏡
1'80、2'80、3'80、4'80、5'80、 680、780、880、980、1080、11'80、12'80、13'870、14'80:第八透鏡
1'90、2'90、3'90、4'90、5'90、690、790、890、990、1090、11'90、12'90、13'90、14'90:濾光片
1'93、2'93、3'93、4'93、5'93、693、793、893、993、1093、11'93、12'93、13'93、14'93:成像面
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1、1011、1021、1031、1041、1051、1061、1071、1081、1091、11'11、11'21、11'31、11'41、11'51、11'61、11'71、11'81、11'91、12'11、12'21、12'31、12'41、12'51、12'61、12'71、12'81、12'91、13'11、13'21、13'31、13'41、13'51、13'61、13'71、13'81、1391、14'11、14'21、14'31、14'41、14'51、14'61、14'71、14'81、14'91:物側面
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2'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3'12、3'22、3'32、3'42、3'52、3'62、3'72、3'82、3'9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4'92、5'12、5'22、5'32、5'42、5'52、5'62、5'72、5'82、5'92、612、622、632、642、652、662、672、682、692、712、722、732、742、752、762、772、782、792、812、822、832、842、852、862、872、882、892、912、922、932、942、952、962、972、982、992、1012、1022、1032、1042、1052、1062、1072、1082、1092、11'12、11'22、11'32、11'42、11'52、11'62、11'72、11'82、11'92、12'12、12'22、12'32、12'42、12'52、12'62、12'72、12'82、12'92、13'12、13'22、13'32、13'42、13'52、13'62、13'72、13'82、13'92、14'12、14'22、14'32、14'42、14'52、14'62、14'72、14'82、14'92 像側面
1111、1121、1211、1221、1311、1321、1411、1421、1511、1521、1611、1621、1711、1721、1811、1821:光軸區域
1112、1122、1212、1222、1312、1322、1412、1422、1512、1522、1612、1622、172、1812、1822、2122、3722、3812、4722、4812、5212、5422、5712、5812、6312、6812、7212、7712、8122、8812、9812、10122、10722、10812、10822、11'312、11'722、12'712、12'722、12'812:圓周區域
為了更清楚理解本發明說明書中的實施例,請結合參照以下圖式:
[圖1]繪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透鏡的徑向剖視圖。
[圖2]繪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透鏡面形與光線焦點的關係示意圖。
[圖3]繪示範例一的透鏡面形與有效半徑的關係圖。
[圖4]繪示範例二的透鏡面形與有效半徑的關係圖。
[圖5]繪示範例三的透鏡面形與有效半徑的關係圖。
[圖6]繪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7]繪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8]繪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9]繪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10]繪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1]繪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12]繪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13]繪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14]繪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5]繪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16]繪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17]繪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18]繪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9]繪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20]繪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21]繪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22]繪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3]繪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24]繪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25]繪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26]繪示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7]繪示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28]繪示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29]繪示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30]繪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1]繪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32]繪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33]繪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34]繪示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5]繪示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36]繪示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37]繪示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38]繪示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9]繪示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40]繪示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41]繪示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42]繪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3]繪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44]繪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45]繪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46]繪示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7]繪示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48]繪示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49]繪示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50]繪示本發明之第十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51]繪示本發明之第十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52]繪示本發明之第十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53]繪示本發明之第十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54]繪示本發明之第十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55]繪示本發明之第十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56]繪示本發明之第十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57]繪示本發明之第十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58]繪示本發明之第十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59]繪示本發明之第十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60]繪示本發明之第十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61]繪示本發明之第十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62A及圖62B]繪示上述本發明十四個實施例的T1、G12、T2、G23、T3、G34、T4、G45、T5、G56、T6、G67、T7、G78、T8、G8F、TF、GFP、AAG、ALT、BFL、TTL、TL、EFL、ALT/(T1+G23)、AAG/(T1+T5)、(T7+T8)/T6、(T4+G45+T5)/G34、EFL/(T6+T7)、TL/BFL、(T6+G67+T7+G78+T8)/(T1+G12+T2)、(T3+G34)/(T2+G23)、(T1+G12)/(T5+G56)、T1/T8、TTL/ALT、AAG/(G12+G34)、T1/(G12+T2)、(T3+T5)/T4、(T6+T7)/T2、EFL/AAG、(G34+G45)/G23、(T1+T3)/G34以及ALT/AAG之數值比較表。
無
1':光學成像鏡頭
1'00:光圈
1'10:第一透鏡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第四透鏡
1'50:第五透鏡
1'60:第六透鏡
1'70:第七透鏡
1'80:第八透鏡
1'90:濾光片
1'93:成像面
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物側面
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像側面
1111、1211、1311、1411、1521、1611、1711、1121、1221、1321、1421、1511、1621、1721、1811、1821:光軸區域
1112、1212、1322、1422、1522、1622、1712、1722、1822、1122、1222、1312、1412、1512、1612、1812:圓周區域
A1:物側
A2:像側
Claims (20)
-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一第七透鏡以及一第八透鏡,每一透鏡具有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以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其中: 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 該第二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 該第五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 該第七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且該第七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 該第八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 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上述八片透鏡。
-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一第七透鏡以及一第八透鏡,每一透鏡具有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以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其中: 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 該第二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 該第五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 該第七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 該第八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 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上述八片透鏡;以及 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EFL/AAG≧2.200; 其中EFL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AAG代表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八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七個空氣間隙寬度總和。
- 如請求項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T1代表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12代表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二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T5代表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56代表該第五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六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一距離,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T1+G12)/(T5+G56)≦2.200。
- 如請求項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T1代表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8代表該第八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T1/T8≧1.200。
- 如請求項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ALT代表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八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八個透鏡厚度總和、T1代表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23代表該第二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三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ALT/(T1+G23)≦5.000。
- 如請求項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T7代表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8代表該第八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6代表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T7+T8)/T6≦3.300。
- 如請求項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T6代表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67代表該第六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七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T7代表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78代表該第七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八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T8代表該第八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1代表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12代表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二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T6+G67+T7+G78+T8)/(T1+G12+T2)≦2.200。
- 如請求項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T6代表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7代表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T6+T7)/T2≦3.800。
- 如請求項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T1代表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3代表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34代表該第三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四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T1+T3)/G34≧1.500。
-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一第七透鏡以及一第八透鏡,每一透鏡具有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以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其中: 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 該第二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 該第七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凸面,且該第七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 該第八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 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上述八片透鏡;以及 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T1+T3)/G34≧1.500及(T6+T7)/T2≦3.800; 其中T1代表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3代表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34代表該第三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四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T6代表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7代表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
-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一物側至一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一第七透鏡以及一第八透鏡,每一透鏡具有一朝向該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以及一朝向該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其中: 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 該第五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圓周區域為凹面; 該第七透鏡的該像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 該第八透鏡的該物側面的一光軸區域為凹面; 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透鏡只有上述八片透鏡;以及 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T1+T3)/G34≧1.500及(T6+T7)/T2≦3.800; 其中T1代表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3代表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34代表該第三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四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T6代表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7代表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
- 如請求項10或1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AAG代表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八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七個空氣間隙寬度總和、T5代表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AAG/(T1+T5)≦2.500。
- 如請求項10或1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T4代表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45代表該第四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五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T5代表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T4+G45+T5)/G34≧1.500。
- 如請求項10或1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EFL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EFL/(T6+T7)≧3.900。
- 如請求項10或1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G23代表該第二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三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T3+G34)/(T2+G23)≦2.800。
- 如請求項10或1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AAG代表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八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七個空氣間隙寬度總和、G12代表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二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AAG/(G12+G34)≧2.000。
- 如請求項10或1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G12代表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二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T1/(G12+T2)≧1.300。
- 如請求項10或1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G45代表該第四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五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G23代表該第二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第三透鏡的該物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G34+G45)/G23≦4.000。
- 如請求項1、10或1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ALT代表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八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八個透鏡厚度總和、AAG代表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八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七個空氣間隙寬度總和,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ALT/AAG≧1.600。
- 如請求項1、2、10或1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TTL代表該第一透鏡之該物側面至一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ALT代表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八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八個透鏡厚度總和,該光學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TTL/ALT≦2.200。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481864.XA CN108227145A (zh) | 2017-12-29 | 2017-12-29 | 光学成像镜头 |
CN201711481864.X | 2017-12-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29340A TW202129340A (zh) | 2021-08-01 |
TWI773262B true TWI773262B (zh) | 2022-08-01 |
Family
ID=62646384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16660A TWI730772B (zh) | 2017-12-29 | 2018-01-12 | 光學成像鏡頭 |
TW110114319A TWI773262B (zh) | 2017-12-29 | 2018-01-12 | 光學成像鏡頭 |
TW108127008A TWI698675B (zh) | 2017-12-29 | 2018-01-12 | 光學成像鏡頭 |
TW111123845A TW202240231A (zh) | 2017-12-29 | 2018-01-12 | 光學成像鏡頭 |
TW107101193A TWI673537B (zh) | 2017-12-29 | 2018-01-12 | 光學成像鏡頭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16660A TWI730772B (zh) | 2017-12-29 | 2018-01-12 | 光學成像鏡頭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27008A TWI698675B (zh) | 2017-12-29 | 2018-01-12 | 光學成像鏡頭 |
TW111123845A TW202240231A (zh) | 2017-12-29 | 2018-01-12 | 光學成像鏡頭 |
TW107101193A TWI673537B (zh) | 2017-12-29 | 2018-01-12 | 光學成像鏡頭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10705319B2 (zh) |
CN (2) | CN115561882A (zh) |
TW (5) | TWI73077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21056A (zh) * | 2017-12-29 | 2018-06-05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TWI668482B (zh) * | 2018-08-21 | 2019-08-11 | 佳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鏡頭 |
CN110068915B (zh) * | 2019-05-10 | 2024-04-02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TWI694268B (zh) * | 2019-06-12 | 2020-05-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10471168B (zh) * | 2019-08-19 | 2022-01-07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0515183B (zh) * | 2019-08-19 | 2021-06-29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0456490B (zh) * | 2019-09-20 | 2024-04-23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摄像透镜组 |
CN110531503B (zh) * | 2019-10-10 | 2024-05-28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0554482B (zh) * | 2019-10-14 | 2024-06-07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TWI709777B (zh) * | 2019-11-15 | 2020-11-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714368B (zh) | 2019-11-27 | 2020-12-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像用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12859287B (zh) * | 2019-11-27 | 2022-02-11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用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WO2021114240A1 (zh) * | 2019-12-13 | 2021-06-17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1061038B (zh) * | 2019-12-13 | 2022-03-01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WO2021114247A1 (zh) * | 2019-12-13 | 2021-06-17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WO2021114239A1 (zh) * | 2019-12-13 | 2021-06-17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WO2021114241A1 (zh) * | 2019-12-13 | 2021-06-17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1025534B (zh) * | 2019-12-13 | 2022-03-01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WO2021114250A1 (zh) * | 2019-12-13 | 2021-06-17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0967813B (zh) * | 2019-12-13 | 2022-01-07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WO2021114238A1 (zh) * | 2019-12-13 | 2021-06-17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WO2021114236A1 (zh) * | 2019-12-13 | 2021-06-17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0989136A (zh) * | 2019-12-20 | 2020-04-10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1025540B (zh) * | 2019-12-20 | 2024-08-13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0927931A (zh) * | 2019-12-20 | 2020-03-27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WO2021127816A1 (zh) * | 2019-12-23 | 2021-07-01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1142223B (zh) * | 2019-12-23 | 2021-09-24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1007629B (zh) * | 2019-12-23 | 2022-01-07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1007631B (zh) * | 2019-12-23 | 2021-09-24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1142224B (zh) * | 2019-12-23 | 2021-12-14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1007627B (zh) * | 2019-12-23 | 2021-11-02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WO2021128380A1 (zh) * | 2019-12-28 | 2021-07-01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TWI725714B (zh) * | 2020-01-20 | 2021-04-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影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11208627A (zh) * | 2020-03-03 | 2020-05-29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摄像镜头组 |
JP6748322B1 (ja) * | 2020-03-25 | 2020-08-26 | エーエーシー オプティックス 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 撮像レンズ |
JP7555754B2 (ja) | 2020-08-04 | 2024-09-25 | 東京晨美光学電子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CN111929813A (zh) * | 2020-08-17 | 2020-11-13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1929814A (zh) * | 2020-08-17 | 2020-11-13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1929815B (zh) * | 2020-08-17 | 2022-07-15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4185148A (zh) * | 2020-08-24 | 2022-03-15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镜头组件及移动终端 |
KR102448465B1 (ko) * | 2020-09-24 | 2022-09-28 | (주)코아시아옵틱스 | 초고화소 모바일 광학계 |
CN112180541B (zh) * | 2020-09-29 | 2022-05-31 |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2180543B (zh) * | 2020-09-29 | 2021-12-14 |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2180542B (zh) * | 2020-09-29 | 2022-07-12 |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1929858B (zh) * | 2020-10-14 | 2020-12-15 | 常州市瑞泰光电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2394487B (zh) * | 2020-12-09 | 2023-06-02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3267879B (zh) * | 2021-05-27 | 2022-11-04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KR20230046530A (ko) * | 2021-09-30 | 2023-04-06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및 카메라 모듈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20120505A1 (en) * | 2010-11-17 | 2012-05-17 | Tamron Co., Ltd. | Wide angle lens |
TW201706659A (zh) * | 2015-08-11 | 2017-02-16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像用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201706658A (zh) * | 2015-08-11 | 2017-02-16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338155B (en) * | 2007-08-31 | 2011-03-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Projection lens |
JP5196306B2 (ja) * | 2008-08-02 | 2013-05-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結像レンズ、カメラ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
JP5963040B2 (ja) * | 2012-03-19 | 2016-08-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結像レンズ、撮像装置および情報装置 |
CN104238083B (zh) * | 2014-05-29 | 2017-02-01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
TWM512713U (zh) * | 2015-07-01 | 2015-11-2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取像裝置 |
CN205049805U (zh) * | 2015-09-21 | 2016-02-24 |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像素、低成本、大光圈、小体积光学系统 |
JP6478903B2 (ja) * | 2015-12-21 | 2019-03-06 |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JP2017142363A (ja) * | 2016-02-10 | 2017-08-17 | 株式会社トヨテック | 広角レンズ |
KR102620545B1 (ko) * | 2016-04-06 | 2024-01-03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촬상 광학계 |
CN107300750B (zh) * | 2017-04-28 | 2020-02-04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TWI636279B (zh) * | 2017-08-18 | 2018-09-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光學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2017
- 2017-12-29 CN CN202211301432.7A patent/CN115561882A/zh active Pending
- 2017-12-29 CN CN201711481864.XA patent/CN108227145A/zh active Pending
-
2018
- 2018-01-12 TW TW109116660A patent/TWI730772B/zh active
- 2018-01-12 TW TW110114319A patent/TWI773262B/zh active
- 2018-01-12 TW TW108127008A patent/TWI698675B/zh active
- 2018-01-12 TW TW111123845A patent/TW202240231A/zh unknown
- 2018-01-12 TW TW107101193A patent/TWI673537B/zh active
- 2018-03-12 US US15/918,239 patent/US10705319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5-28 US US16/885,686 patent/US11614602B2/en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2-13 US US18/168,079 patent/US1204483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20120505A1 (en) * | 2010-11-17 | 2012-05-17 | Tamron Co., Ltd. | Wide angle lens |
TW201706659A (zh) * | 2015-08-11 | 2017-02-16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像用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201706658A (zh) * | 2015-08-11 | 2017-02-16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2044830B2 (en) | 2024-07-23 |
TW202129340A (zh) | 2021-08-01 |
TWI698675B (zh) | 2020-07-11 |
TW202043836A (zh) | 2020-12-01 |
TW202240231A (zh) | 2022-10-16 |
TWI730772B (zh) | 2021-06-11 |
US20190204560A1 (en) | 2019-07-04 |
US10705319B2 (en) | 2020-07-07 |
US11614602B2 (en) | 2023-03-28 |
US20200386971A1 (en) | 2020-12-10 |
US20230288674A1 (en) | 2023-09-14 |
TW201930948A (zh) | 2019-08-01 |
TWI673537B (zh) | 2019-10-01 |
TW201945784A (zh) | 2019-12-01 |
CN115561882A (zh) | 2023-01-03 |
CN108227145A (zh) | 2018-06-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7326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60213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73340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803729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60780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64466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82494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2125028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803558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72540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5778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85869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2006417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2208916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2208918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5784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99575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2127088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789031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2221375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