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95968B -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 Google Patents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95968B TWI495968B TW099119132A TW99119132A TWI495968B TW I495968 B TWI495968 B TW I495968B TW 099119132 A TW099119132 A TW 099119132A TW 99119132 A TW99119132 A TW 99119132A TW I495968 B TWI495968 B TW I495968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toner
- shutter
- toner container
- container
- lid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68—Toner cartridges fulfilling a continuous function within the electrographic apparatus during the use of the supplied developer material, e.g. toner discharge on demand, storing residual toner, acting as an active closure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7—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15/0872—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the developer cartridges being 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ed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81—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 G03G15/0886—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by mechanical means, e.g. shutter, plu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87—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 G03G15/0889—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for agitation or stirr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6—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 G03G2215/0692—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using a slidable sealing member, e.g. shutt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在影印機、印表機或此等的複合機等之畫像形成裝置中所設置之大致呈筒狀的碳粉容器,及設置有該碳粉容器之畫像形成裝置。
以往,影印機等之畫像形成裝置中,較多係使用有可裝卸自如地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之筒狀的碳粉容器(碳粉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2)。專利文獻1、2中,可交換自如地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之碳粉容器(碳粉瓶)主要是由容器本體(瓶本體)與蓋部(被保持部)所構成。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4-168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2-268344號公報
相對於以往的碳粉容器,當擴大碳粉搬運路徑的流路面積或碳粉排出口的開口面積時,為了以碳粉容器的長度方向為裝卸方向並藉由一個動作來裝卸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快門構件係以可在長度方向上移動之方式所構成,且亦考量到與碳粉容器朝向裝置本體之裝卸動作連動,使快門構件將碳粉排出口予以開閉之方法。然而,此時必須構
成為即使碳粉容器從裝置本體之脫離動作被進行,快門構件亦可確實地關閉碳粉排出口,使殘留於碳粉容器內之碳粉不會飛散至外部而污染裝置本體或碳粉容器者。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情形而創作出之發明,其在於提供一種不會伴隨著碳粉容器從裝置本體之脫離動作而使收納於碳粉容器內之碳粉飛散至外部之碳粉容器及畫像形成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並達成目的,本發明為一種碳粉容器,為在以長度方向為水平方向之狀態下相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裝卸自如地設置之碳粉容器,其特徵為具備有:於前述長度方向的一端側形成有開口部,同時以收納於內部之碳粉朝向前述開口部被搬運之方式所構成之筒狀的容器本體,及內插有前述容器本體的前述開口部,同時在底部具備有用以將從前述容器本體的前述開口部所排出之碳粉排出至容器外,亦即排出至垂直方向下方之碳粉排出口之蓋部,以及保持於前述蓋部的底部,同時藉由沿著前述蓋部的外周之移動,將前述碳粉排出口予以開閉之快門構件;前述蓋部,係在從形成有前述碳粉排出口之底面的兩側端分別朝向上方豎立之2個垂直面上,具備有:用以使前述快門構件將前述碳粉排出口予以開閉之方式導引前述快門構件並在前述長度方向上移動之快門軌;形成有前述快門軌之前述2個垂直面,係分別從位於將前述碳粉
排出口關閉之位置之前述快門構件的關閉方向的端部,連續地形成至朝向前述長度方向突出之位置為止。
本發明,由於將形成有用以導引快門構件的開閉動作之快門軌之垂直面,從位於將碳粉排出口關閉之位置之快門構件的關閉方向的端部,連續地形成至朝向長度方向突出之位置為止,故相對於畫像形成裝置上所設置之快門關閉機構將快門構件完全關閉之時機,快門關閉機構可將解除以垂直面為基準之快門構件的保持之時機予以延遲。藉此,係達到可提供一種不會伴隨著碳粉容器從裝置本體之脫離動作而使收納於碳粉容器內之碳粉飛散至外部之碳粉容器及畫像形成裝置之效果。
以下係參照圖面來詳細說明用以實施本發明之形態。各圖中,同一或相當之部分係附加同一圖號,並適當地簡化或省略該重複說明。
藉由第1圖~第44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首先說明畫像形成裝置全體的構成.動作。如第1圖所示,於位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的上方之碳粉容器收納部70,對應於各色(黃、洋紅、靛、黑)之4個碳粉容器
32Y、32M、32C、32K,係可裝卸自如(更換自如)地設置(亦可參照第3圖、第4圖、第38圖)。於碳粉容器收納部70的下方,配設有中間轉印單元15。並以與該中間轉印單元15的中間轉印皮帶8相對向之方式,並排設置有對應於各色(黃、洋紅、靛、黑)之成像部6Y、6M、6C、6K。於碳粉容器32Y、32M、32C、32K的下方,分別配設有碳粉補給裝置60Y、60M、60C、60K。收納於該碳粉容器32Y、32M、32C、32K之碳粉,分別藉由碳粉補給裝置60Y、60M、60C、60K供給(補給)至成像部6Y、6M、6C、6K的顯影裝置內。
參照第2圖,對應於黃色之成像部6Y,係由感光體滾筒1Y、配設在感光體滾筒1Y的周圍之帶電部4Y、顯影裝置5Y(顯影部)、清潔部2Y、及除電部(圖中未顯示)等所構成。在感光體滾筒1Y上,係進行成像程序(帶電工序、曝光工序、顯影工序、轉印工序、清潔工序),而在感光體滾筒1Y上形成黃色畫像。
其他3個成像部6M、6C、6K,除了所使用之碳粉的色彩為不同之外,亦與對應於黃色之成像部6Y為幾乎相同之構成,而形成對應於各碳粉色彩之畫像。以下適當地省略其他3個成像部6M、6C、6K,僅說明對應於黃色之成像部6Y。
參照第2圖,感光體滾筒1Y係藉由圖中未顯示的驅動馬達,在第2圖中的順時針方向上被旋轉驅動。在帶電部4Y的位置上,感光體滾筒1Y的表面被一致地帶電(帶電
工序)。然後,感光體滾筒1Y的表面到達從曝光裝置7(可參照第1圖)所發出之雷射光L的照射位置,並藉由該位置上的曝光掃描,形成對應於黃色之靜電潛像(曝光工序)。
接著,感光體滾筒1Y的表面到達與顯影裝置5Y之相對向位置,靜電潛像在該位置上被顯影,而形成黃色的碳粉像(顯影工序)。然後,感光體滾筒1Y的表面到達與中間轉印皮帶8及第1轉印偏向輥9Y之相對向位置,感光體滾筒1Y上的碳粉像在該位置上被轉印至中間轉印皮帶8上(1次轉印工序)。此時,雖僅為些許,但仍於感光體滾筒1Y上殘存著未轉印碳粉。
接著,感光體滾筒1Y的表面到達與清潔部2Y之相對向位置,殘存於感光體滾筒1Y上之未轉印碳粉,在該位置上藉由清潔板片2a進行機械性回收(清潔工序)。最後,感光體滾筒1Y的表面到達與圖中未顯示的除電部之相對向位置,感光體滾筒1Y上的殘留電位在該位置上被去除。如此,結束感光體滾筒1Y上所進行之一連串的成像程序。
上述成像程序,在其他成像部6M、6C、6K中,亦與黃色成像部6Y相同地進行。亦即,依據畫像資訊之雷射光L,從配設在成像部的下方之曝光部7朝向各成像部6M、6C、6K的感光體滾筒照射。詳細而言,曝光部7從光源發出雷射光L,一邊藉由被旋轉驅動之多邊鏡來掃描該雷射光L,一邊中介複數個光學元件照射在感光體滾筒上。然後將經過顯影工序而形成於各感光體滾筒上之各色的碳粉
像,重疊地轉印至中間轉印皮帶8上。如此,在中間轉印皮帶8上形成彩色畫像。
在此,參照第1圖,中間轉印單元15,係由中間轉印皮帶8、4個1次轉印偏向輥9Y、9M、9C、9K、2次轉印支撐輥12、複數個張力輥、及中間轉印清潔部等所構成。中間轉印皮帶8,係藉由複數個輥構件所伸展.支撐,同時藉由1個輥構件12的旋轉驅動而在第1圖的箭頭方向上無端點地移動。
4個1次轉印偏向輥9Y、9M、9C、9K,係分別將中間轉印皮帶8夾持於感光體滾筒1Y、1M、1C、1K之間而形成1次轉印夾。然後將與碳粉的極性為相反之轉印偏壓施加於1次轉印偏向輥9Y、9M、9C、9K。中間轉印皮帶8在箭頭方向上行進,並依序通過各感光體滾筒9Y、9M、9C、9K的1次轉印夾。如此,感光體滾筒1Y、1M、1C、1K上之各色的碳粉像,係重疊於中間轉印皮帶8上進行1次轉印。
然後,重疊轉印有各色的碳粉像之中間轉印皮帶8,到達與2次轉印輥19之相對向位置。2次轉印支撐輥12,在該位置上將中間轉印皮帶8夾持於與2次轉印輥19之間,而形成2次轉印夾。然後,形成於中間轉印皮帶8上之4色的碳粉像,係轉印在被搬運至該2次轉印夾的位置之轉印紙等的記錄媒體P上。此時,於中間轉印皮帶8上仍殘存有未被轉印至記錄媒體P之未轉印碳粉。
然後,中間轉印皮帶8到達中間轉印清潔部(圖中未
顯示)的位置。中間轉印皮帶8上之未轉印碳粉在該位置上被回收。如此,結束中間轉印皮帶8上所進行之一連串的轉印程序。
在此,被搬運至2次轉印夾的位置之記錄媒體P,係從配設在裝置本體100的下方之供紙部26,經由供紙輥27或套印輥對28等而被搬運。詳細而言,於供紙部26重疊收納有複數張轉印紙等的記錄媒體P。當供紙輥27往第1圖中的逆時針方向上被旋轉驅動時,最上方的記錄媒體P係朝向套印輥對28的輥之間而被搬運。
被搬運至套印輥對28之記錄媒體P,先在停止旋轉驅動後之套印輥對28的輥夾位置上停止。然後與中間轉印皮帶8上的彩色畫像配合時機來旋轉驅動套印輥對28,使記錄媒體P朝向2次轉印夾被搬運。如此,於記錄媒體P上轉印有期望的彩色畫像。
然後,在2次轉印夾的位置上轉印有彩色畫像之記錄媒體P,被搬運至定影部20的位置。在該位置上,藉由依據定影皮帶及加壓輥所形成之熱及壓力,使轉印在表面之彩色畫像被定影在記錄媒體P上。接著,記錄媒體P經由排紙輥對29的輥間而被排出至裝置外。藉由排紙輥對29被排出至裝置外之記錄媒體P,係作為輸出畫像而被堆疊在堆疊部30上。如此,結束畫像形成裝置之一連串的畫像形成程序。
接著藉由第2圖來詳細說明成像部之顯影裝置的構成.動作。顯影裝置5Y,係由與感光體滾筒1Y相對向之
顯影輥51Y、與顯影輥51Y相對向之板片52Y、收納於顯影劑收納部53Y、54Y之2根搬運螺桿55Y、及偵測出顯影劑中的碳粉濃度之濃度偵測感測器56Y等所構成。顯影輥51Y,係由固定設置在內部之磁鐵及在磁鐵的周圍旋轉之軸套等所構成。於顯影劑收納部53Y、54Y內,係收納有由載體與碳粉所構成之雙成分顯影劑G。顯影劑收納部54Y,係中介其上方所形成之開口而與碳粉落下搬運路徑64Y連通。
如此構成之顯影裝置5Y,係如下列所述地動作。顯影輥51Y的軸套,係在第2圖的箭頭方向上旋轉。藉由以磁鐵所形成的磁場被撐持於顯影輥51Y上之顯影劑G,係伴隨著軸套的旋轉而在顯影輥51Y上移動。
在此,顯影裝置5Y內的顯影劑G,係調整為使顯影劑中之碳粉的比率(碳粉濃度)成為預定範圍內。詳細而言,因應顯影裝置5Y內的碳粉消耗,被收納於碳粉容器32Y之碳粉,係中介碳粉補給裝置60Y(可參照第3圖等)被補給至顯影劑收納部54Y內。碳粉補給裝置的構成.動作將於之後詳細說明。
然後,被補給至顯影劑收納部54Y內之碳粉,係藉由2根搬運螺桿55Y,一邊與顯影劑G混合.攪拌,同時於2個顯影劑收納部53Y、54Y中循環(第2圖之紙面垂直方向上的移動)。顯影劑G中的碳粉係藉由與載體之摩擦帶電而吸附於載體,並藉由形成於顯影輥51Y上之磁力,與載體一同被撐持於顯影輥51Y上。
被撐持於顯影輥51Y上之顯影劑G,在第2圖的箭頭方向上被搬運,並到達板片52Y的位置。顯影輥51Y上之顯影劑G,在該位置上使顯影劑量經適量化後,被搬運至與感光體滾筒1Y之相對向位置(顯影區域)。藉由形成於顯影區域之電場,使碳粉被吸附於感光體滾筒1Y上所形成之潛像。然後,殘留於顯影輥51Y上之顯影劑G,伴隨著軸套的旋轉到達顯影劑收納部53Y的上方,並在該位置上從顯影輥51Y中脫離。
接著藉由第3圖及第4圖來詳細說明碳粉補給裝置60Y、60M、60C、60K。參照第3圖,設置在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納部70之各碳粉容器32Y、32M、32C、32K內的碳粉,因應各色於顯影裝置內的碳粉消耗,藉由分別設置在各碳粉色之碳粉補給裝置60Y、60M、60C、60K而適當地補給至各顯影裝置內。4個碳粉補給裝置60Y、60M、60C、60K與碳粉容器32Y、32M、32C、32K,除了使用在成像程序之碳粉的色彩為不同之外,其他幾乎為同一構造,故僅說明對應於黃色之碳粉補給裝置60Y與碳粉容器32Y,並適當地省略對應於其他3種色彩之碳粉補給裝置60M、60C、60K與碳粉容器32M、32C、32K的說明。
如第4圖所示,當碳粉容器32Y、32M、32C、32K被裝著於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納部70(箭頭Q方向上的移動)時,與該裝著動作連動,碳粉容器32Y、32M、32C、32K的快門構件34d移動而使碳粉排出口W被開放,同時使碳粉補給裝置60Y、60M、60C、60K的碳粉補給口73w
(可參照第3圖、第38圖等)與碳粉排出口W連通。藉此,收納於碳粉容器32Y、32M、32C、32K內之碳粉,從碳粉排出口W被排出,並從碳粉補給裝置60Y、60M、60C、60K的碳粉補給口73w貯留於碳粉槽部61Y內。
在此,參照第3圖的模式圖,碳粉容器32Y為大致呈筒狀的碳粉瓶,主要是由非旋轉地保持在碳粉容器收納部70之蓋部34Y、及一體地形成有齒輪33c之容器本體33Y(瓶本體)所構成。容器本體33Y,係以相對於蓋部34Y可相對地旋轉所保持,並藉由驅動部91(由驅動馬達、驅動齒輪81等所構成)在第3圖的箭頭方向上被旋轉驅動。由於容器本體33Y本身的旋轉,藉由螺旋狀地形成於容器本體33Y的內周面之突起33b,將收納於碳粉容器32Y(容器本體33Y)的內部之碳粉朝向長度方向搬運(從第3圖的左方往右方搬運),使碳粉從蓋部34Y的碳粉排出口W排出。亦即,藉由驅動部91將碳粉容器32Y的容器本體33Y適當地旋轉驅動,藉此將碳粉適當地供給至碳粉槽部61Y。碳粉容器32Y、32M、32C、32K,當分別到使用壽命時(被收納的碳粉幾乎完全被消耗而成為空瓶時),可更換新品。
參照第3圖,碳粉補給裝置60Y、60M、60C、60K,係由碳粉容器收納部70、碳粉槽部61Y、碳粉搬運螺桿62Y、攪拌構件65Y、碳粉用盡感測器66Y、及驅動部91等所構成。碳粉槽部61Y,係配設在碳粉容器32Y之碳粉排出口W的下方,並貯留有從碳粉容器32Y的碳粉排出口W所排
出之碳粉。碳粉槽部61Y的底部連接於碳粉搬運螺桿62Y的上游部。此外,於碳粉槽部61Y的壁面(距離底部為預定高度之位置),設置有用以偵測出貯留於碳粉槽部61Y之碳粉成為預定量以下者之碳粉用盡感測器66Y。碳粉用盡感測器66Y可使用壓電感測器等。然後,當控制部70偵測出(碳粉用盡偵測)經由碳粉用盡感測器66Y得知貯留於碳粉槽部61Y之碳粉成為預定量以下者時,在控制部70的控制下,藉由驅動部91(驅動齒輪81)將碳粉容器32Y的容器本體33Y旋轉驅動預定時間,來進行碳粉往碳粉槽部61Y之補給。再者,當即使重覆進行此控制亦無法解除由碳粉用盡感測器66Y所進行之碳粉用盡偵測時,係在裝置本體100的顯示部(圖中未顯示)上顯示出須更換碳粉容器32Y之內容,作為碳粉容器32Y內已無碳粉之表示。
此外,於碳粉槽部61Y的中央部(碳粉用盡感測器66Y的附近),設置有用以防止貯留於碳粉槽部61Y之碳粉的凝聚之攪拌構件65Y。攪拌構件65Y為軸部設置有可撓性構件者,並藉由在第3圖的順時針方向上旋轉,來攪拌碳粉槽部61Y內的碳粉。再者,攪拌構件65Y之可撓性構件的前端,藉由在旋轉周期內滑動接觸於碳粉用盡感測器66Y的偵測面,可使碳粉固著於碳粉用盡感測器66Y的偵測面以抑制偵測精度下降之缺失。
雖然圖示中省略,但碳粉搬運螺桿62Y係用以將貯留於碳粉槽部61Y之碳粉朝向斜上方搬運者。詳細而言,碳粉搬運螺桿62Y係從碳粉槽部61Y的底部(最低點)朝向
顯影裝置5Y的上方將碳粉直線地搬運。藉由碳粉搬運螺桿62Y所搬運之碳粉,在碳粉落下搬運路徑64Y(可參照第2圖)中依據本身重量落下,而被補給至顯影裝置5Y(顯影劑收納部54Y)內。
此外,參照第4圖,碳粉容器收納部70,主要是由用以保持碳粉容器32Y的蓋部34Y之蓋接受部73、用以保持碳粉容器32Y的容器本體33Y之瓶接受部72(容器本體接受部)、及於碳粉容器32Y的裝著動作時成為插入口之插入口部71所構成。關於碳粉容器收納部70(瓶接受部72、蓋接受部73)的構成,將使用第28圖~第42圖並於之後詳細說明。
在此,參照第1圖,當使設置在裝置本體100的面前側(第1圖之紙面垂直方向面前側)之本體蓋(圖中未顯示)時,碳粉容器收納部70(插入口部71)被暴露出。在將各碳粉容器32Y、32M、32C、32K的長度方向設為水平方向之狀態下,進行各碳粉容器32Y、32M、32C、32K從裝置本體100的面前側之裝卸動作(以碳粉容器的長度方向為裝卸方向之裝卸動作)。
在此,瓶接受部72,係以使其長度方向的長度與容器本體33Y之長度方向的長度幾乎同等之方式所形成。此外,蓋接受部73設置在瓶接受部72中之長度方向(裝著方向)的一端側,插入口部71設置在瓶接受部72中之長度方向(裝著方向)的另一端側。因此,伴隨著碳粉容器32Y的裝著動作,蓋部34Y在通過插入口部71後,不久即在瓶
接受部72上滑動,然後被設置在蓋接受部73。
此外,本實施形態1中,在碳粉容器32Y、32M、32C、32K可裝卸自如地排列設置之碳粉容器收納部70的蓋接受部73,設置有天線73e(RFID用天線)(可參照第34圖、第35圖等)。詳細而言,天線73e係用以與設置在碳粉容器32Y的蓋部34Y端面之作為電子資訊儲存構件的RFID用晶片35(可參照第5圖、第9圖等)進行通訊者。
然後,在碳粉容器32Y、32M、32C、32K的RFID用晶片35(電子資訊儲存構件)與裝置本體100的天線73e(RFID用天線)之間進行必要的資訊收授。雙方之間進行通訊之資訊,有碳粉容器的製造號碼、回收次數等資訊,或是碳粉容量、批號、色彩等資訊,或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的使用履歷等資訊。於RFID用晶片35(電子資訊儲存構件)中,此等電子資訊係於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之前預先被儲存(或是儲存有在設置後從裝置本體100所接收之資訊)。
接著藉由第5圖~第26圖來詳細說明碳粉容器32Y、32M、32C、32K。如第5圖~第7圖所示,碳粉容器32Y主要是由容器本體33Y(瓶本體)及設置在其頭部之蓋部34Y(瓶蓋)所構成。此外,參照第9圖,碳粉容器32Y除了容器本體33Y及蓋部34Y之外,亦被分解成攪拌構件33f、蓋密封材37、快門構件34d、作為密封構件之快門密封材36、作為電子資訊儲存構件之RFID用晶片35等。
於容器本體33Y的頭部,與容器本體33Y一體地旋轉
之齒輪33c、及開口部A,係設置在長度方向(第8圖的紙面垂直方向)的一端側(可參照第9圖)。開口部A被設置在容器本體33Y的頭部(裝著動作中成為前方之位置),且用以將收納於容器本體33Y內之碳粉朝向蓋部34Y內的空間(為空洞B,可參照第25圖)排出者。從容器本體33Y內朝向蓋部34Y內的空洞B之碳粉搬運(容器本體33Y的旋轉驅動),係在蓋部34Y內的碳粉不會低於預定的吃水線之程度內適當地進行。
齒輪33c,係與設置在裝置本體100的碳粉容器收納部70之驅動齒輪81嚙合,且以旋轉軸為中心用以將容器本體33Y旋轉驅動者。詳細而言,齒輪33c係以使開口部A的周圍成為1圈之方式所形成,且相對於容器本體33Y的旋轉軸而言輻射狀地形成有複數個齒。齒輪33c,其一部分係從形成於蓋部34Y之缺口部34x(可參照第19圖等)暴露出,並在第8圖中之斜下方的嚙合位置上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81嚙合。然後,從驅動齒輪81將驅動力傳達至齒輪33c,使容器本體33Y在第8圖的順時針方向上旋轉。本實施形態1中,驅動齒輪81及齒輪33c為正齒輪。
參照第5圖及第6圖,於容器本體33Y的長度方向另一端側(裝著方向後方的端部),設置有進行碳粉容器32Y的裝卸作業時用以讓使用者握持之握持部33d。使用者一邊握持握持部33d,一邊對裝置本體100進行碳粉容器32Y的裝著(碳粉容器32Y朝向第5圖的箭頭方向之移動)。
此外,於容器本體33Y的內周面,設置有螺旋狀的突
起33b(從外周面側觀看時為螺旋狀的槽)。此螺旋狀突起33b係用以將容器本體33Y朝向預定方向旋轉驅動而將碳粉從開口部A排出者。如此構成之容器本體33Y,可藉由吹出成形與配設在其周面上之齒輪33c或握持部33d一同地製造出。
參照第9圖及第10圖,本實施形態1之碳粉容器32Y,與容器本體33Y一同地旋轉之攪拌構件33f被嵌合於瓶口部33a(開口部A)。攪拌構件33f,為從蓋部34Y的空洞B朝向容器本體33Y延伸設置之棒狀構件(亦可參照第25圖)。藉由使攪拌構件33f與容器本體33Y的開口部A一同地旋轉,可提升碳粉從開口部A之排出性。
此外,參照第9圖及第10圖,於容器本體33Y的瓶口部33a,係以使外周成為1圈之方式,形成有卡合於蓋部34Y的鈎部34j(可參照第12圖、第26圖等)且用以連接兩者的構件33Y、34Y之嵌合部(凸部)。如此,容器本體33Y相對於蓋部34Y可相對地旋轉而嵌合。因此,齒輪33c相對於蓋部34Y可相對地旋轉。
此外,容器本體33Y之頭部(形成有齒輪33c之位置附近)的內徑,係形成為較收納有碳粉之收納部(形成有螺旋狀的突起33b之位置)的內徑更小(亦可參照第25圖)。然後,於容器本體33Y的頭部,設置有以其內周面朝向內部突出地形成之汲取部(以第9圖、第10圖的虛線所包圍之部分)。伴隨著容器本體33Y的旋轉藉由螺旋狀的突起33b朝向開口部A被搬運之碳粉,係藉由汲取部(以
第9圖、第10圖的虛線所包圍之部分)被汲取至頭部的小徑部。然後,被汲取至頭部的小徑部之碳粉,一邊由攪拌構件33f所攪拌,一邊從開口部A朝向蓋部34Y的空洞B被排出。
參照第11圖~第14圖,於碳粉容器32Y的蓋部34Y,設置有快門構件34d、快門密封材36(密封構件)、蓋密封材37、RFID用晶片35(電子資訊儲存構件)等。
蓋部34Y,係在以具有較空洞B更大的內徑之方式所形成之內插部34z(可參照第26圖),內插有容器本體33Y的開口部A。參照第17圖、第25圖等,於蓋部34Y的底部,形成有用以將從容器本體33Y的開口部A所排出之碳粉排出至容器外,亦即排出至垂直方向下方(依據本身重量落下)之碳粉排出口W。然後,於蓋部34Y的底部,用以進行碳粉排出口W的開閉之快門構件34d係可滑動移動地保持。具體而言,快門構件34d係藉由從蓋部34Y側至容器本體33Y側之長度方向上的相對移動(朝向第25圖的左方之移動)將碳粉排出口W開放,並藉由從容器本體33Y側至蓋部34Y側之長度方向上的相對移動(朝向第25圖的右方之移動)將碳粉排出口W關閉。快門構件34d的開閉動作(碳粉排出口W的開閉動作),係與碳粉容器32Y朝向碳粉容器收納部70(裝置本體100)之長度方向上的裝卸動作連動來進行。
第15圖~第17圖係顯示快門構件34d從碳粉排出口W的開放開始至開放完成為止之動作。此外,第18圖係顯示此
時之快門構件34d(快門變形部34d2)的開放動作之模式圖。
參照第11圖、第12圖等,於蓋部34Y的上部(頂部),形成有從與長度方向正交之蓋部34Y的端面朝向長度方向所延伸設置之第1孔部34a。此第1孔部34a,係成為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中之蓋部34Y的定位主基準。詳細而言,與碳粉容器32Y朝向碳粉容器收納部70之長度方向上的裝著動作連動,蓋部34Y的第1孔部34a卡合於蓋接受部73的主基準銷73a(可參照第35圖、第36圖等)。
此外,於蓋部34Y的下部(底部),從與長度方向正交之蓋部34Y的端面朝向長度方向所延伸設置之第2孔部34b,係以未到達碳粉排出口W的位置之方式所形成。此第2孔部34b,係成為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中之蓋部34Y的定位從屬基準。詳細而言,與碳粉容器32Y朝向碳粉容器收納部70之長度方向上的裝著動作連動,蓋部34Y的第2孔部34b卡合於蓋接受部73的從屬基準銷73b(可參照第35圖、第36圖等)。第2孔部34b,如第8圖所示,為將垂直方向設為長度方向(此「長度方向」與其他所記載之碳粉容器32Y的「長度方向」之涵義為不同)之長孔。
藉由如此構成之2個孔部34a、34b,來進行碳粉容器收納部70中之蓋部34Y的定位。此外,參照第8圖,當以與長度方向正交之平面來觀看時,通過第1孔部34a的中心之虛擬垂線與通過第2孔部34b的中心之虛擬垂線,係以成為同一直線且通過蓋部34Y的圓中心之方式所形成。
在此,參照第25圖等,第1孔部34a的孔深度(或主基準銷73a之長度方向的長度)係設定為較第2孔部34b的孔深度(或從屬基準銷73b之長度方向的長度)更長。藉此,在碳粉容器32Y朝向碳粉容器收納部70(蓋接受部73)之長度方向上的裝著動作中,當主基準銷73a朝向成為定位主基準之第1孔部34a的卡合開始後,從屬基準銷73b朝向成為定位從屬基準之第2孔部34b的卡合亦開始,而能夠進行碳粉容器32Y朝向碳粉容器收納部70(蓋接受部73)之平順的裝著。此外,此般在長度方向上較長之第1孔部34a,由於被設置在蓋部34Y的頂部(無被碳粉埋沒之部分),故不會對蓋部34Y中之碳粉的搬運性(流動性)造成影響。此外,在長度方向上較短之第2孔部34b,雖然被設置在蓋部34Y的底部,但可運用從蓋部34Y的端面至碳粉排出口W的位置為止之短小空間來設置,故可充分發揮作為定位從屬基準之功能。
此外,參照第11圖~第14圖等,於蓋部34Y的頂部,形成有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蓋接受部73)中之作為用以限制與蓋部34Y的長度方向正交之水平方向的姿勢之限制部的第1卡合部34e及第2卡合部34f。第1卡合部34e及第2卡合部34f,當以與長度方向正交之剖面(與第8圖的正視圖平行之剖面)來觀看時,均以相對於通過第1孔部34a的孔中心之虛擬垂線呈線對稱形之方式,從蓋部34Y的外周面朝向垂直方向上方突出,同時在長度方向(第8圖之紙面垂直方向)上延伸設置。然後,第1卡合部34e及第2卡
合部34f卡合於第34圖等所示之蓋接受部73的被卡合部73m(凸部),一邊限制蓋部34Y之水平方向的姿勢一邊將蓋部34Y相對於蓋接受部73進行裝卸,同時限制蓋部34Y被裝著於蓋接受部73的狀態下之蓋部34Y之水平方向的姿勢。
更詳細而言,第1卡合部34e(限制部),係形成於第1孔部34a的正上方,當以與長度方向正交之剖面來觀看時,具有大致呈矩形狀之剖面。此外,第1卡合部34e,係形成有相對於第1孔部34a的端面朝向長度方向(裝著方向)突出之突出部34e1。此突出部34e1的前端,如第11圖等所示,係形成為錐狀。另一方面,第2卡合部34f(限制部),係以夾持第1卡合部34e之方式形成於第1卡合部34e的兩側,當以與長度方向正交之剖面(與第8圖的正視圖平行之剖面)來觀看時,具有大致呈L字狀之剖面。此外,係以使第1卡合部34e進入於蓋接受部73上所形成之2個被卡合部73m之間之方式卡合,並以從外側整體地夾持2個被卡合部73m之方式,使2個第2卡合部34f卡合。在此,當蓋部34Y裝著於蓋接受部73時,由於第1孔部34a中之錐狀的突出部34e1較第2卡合部34f更先卡合於被卡合部73m,故可順利地進行蓋部34Y朝向蓋接受部73之裝著。
此外,參照第11圖~第14圖等,於蓋部34Y的兩側方部,分別形成有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蓋接受部73)中之作為用以限制蓋部34Y的旋轉方向的姿勢之第2限制部的側方突起34c。側方突起34c(第2限制部),當以與長度
方向正交之剖面來觀看時,係以配設在通過連結第1孔部34a的孔中心與第2孔部34b的孔中心之虛擬線的中點之虛擬水平線上之方式,從蓋部34Y的外周面朝向水平方向兩側突出,同時在長度方向(第8圖之紙面垂直方向)上延伸設置。2個側方突起34c(第2限制部),係卡合於第34圖等所示之蓋接受部73的側方槽73c(槽部),一邊限制蓋部34Y的旋轉方向的姿勢一邊將蓋部34Y相對於蓋接受部73進行裝卸,同時限制蓋部34Y被裝著於蓋接受部73的狀態下之蓋部34Y的旋轉方向的姿勢。
更詳細而言,側方突起34c,如第11圖等所示,其長度方向(裝著方向)的前端係形成為錐狀。在此,當蓋部34Y裝著於蓋接受部73時,首先卡合於被卡合部73m,然後第2卡合部34f卡合於被卡合部73m,同時前端形成為錐狀之2個側方突起34c卡合於側方槽73c,故可在確實地限制蓋部34Y的姿勢之狀態下,順利地進行朝向蓋接受部73之裝著。
參照第11圖、第12圖等,於蓋部34Y的端面上,在形成於第1孔部34a與第2孔部34b之間之設置部34k(以凸部所包圍)上,設置有儲存各種電子資訊之作為電子資訊儲存構件的RFID用晶片35。RFID用晶片35,係在蓋部34Y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納部70(蓋接受部73)之狀態下,以與蓋接受部73的天線73e間離預定距離而相對向之方式所構成。此外,RFID用晶片35,在蓋部34Y被保持在蓋接受部73之狀態下,與天線73e之間進行非接觸通訊(無線通
訊)。
在此,本實施形態1中,由於RFID用晶片35被固定設置在第1孔部34a(定位主基準)與第2孔部34b(定位從屬基準)之間,所以可對蓋接受部73的天線73e高精度地將位置定位。因此,可抑制RFID用晶片35相對於天線73e之(RFID用天線)之位置偏移所造成的通訊不良。
突出部34e1與突起部34m,分別以較設置部34k的周圍上所形成之凸部(肋部)更往前面側(第25圖的右側)突出之方式所形成。藉此,萬一碳粉容器32Y以容器本體33Y為上方且以蓋部34Y為下方被靜置時等,可抑制被保持於設置部34k內的RFID用晶片35直接接觸於靜置面而受損之缺失。
此外,參照第11圖、第12圖,於蓋部34Y的外周面上,設置有用以確保碳粉容器32Y的非相容性之凸部34g、34h。此凸部34g、34h,係以當碳粉容器32Y朝向碳粉容器收納部70之裝著操作為正確時(裝著於碳粉容器收納部70的正規位置時)可嵌合於所對應之嵌合構件71g、71h(形成於碳粉容器收納部70的插入口部71,可參照第27圖)之方式所構成。
具體而言,參照第27圖,因應收納於碳粉容器(裝置本體)之碳粉的色彩,將凸部34g、34h的位置配設在不同位置。對應於靛色之碳粉容器的凸部34g、34h,係形成於僅可卡合於碳粉容器收納部70(插入口部71C)的靛色用嵌合構件71g、71h(可參照第27圖(C)),對應於洋紅
色之碳粉容器的凸部34g、34h,係形成於僅可卡合於碳粉容器收納部70(插入口部71M)的洋紅色用嵌合構件71g、71h(可參照第27圖(B)),對應於黃色之碳粉容器的凸部34g、34h,係形成於僅可卡合於碳粉容器收納部70(插入口部71Y)的黃色用嵌合構件71g、71h(可參照第27圖(A)),對應於黑色之碳粉容器的凸部34g、34h,係形成於僅可卡合於碳粉容器收納部70(插入口部71K)的黑色用嵌合構件71g、71h(可參照第27圖(D))。
藉由此構成,可抑制不同色彩的碳粉容器(例如黃色的碳粉容器)被安裝在預定色彩的碳粉容器收納部(例如靛色的碳粉容器收納部),而無法形成期望的彩色畫像之缺失。亦即,可抑制碳粉容器被錯誤安裝在碳粉容器收納部者。
在此,該非相容性的凸部34g、34h,藉由將其一部分因應收納於碳粉容器之碳粉的種類(色彩)予以切斷,可賦予相對於各色之非相容性的功能。亦即,相對於形成有非相容性的凸部34g、34h(形成有左右合計為8個鈎部)之狀態下的蓋部34Y(第8圖的狀態者),可使用剪鉗、裁切器等之切斷工具來裁切必要的鈎部,藉此可形成種種形狀的非相容性用的凸部34g、34h(本實施形態1中,係形成第27圖(A)~(D)的4種)。
藉由此構成,不需製造出與碳粉容器(蓋部)的種類為相同數目之模具,能夠以1個模具來形成複數種類之具有非相容性的蓋部,故可降低複數種類之碳粉容器全體的
製造成本。
本實施形態1中,係形成第27圖(A)~(D)所示之4種具有非相容性的蓋部,但在非相容性的凸部34g、34h(形成有左右合計為8個鈎部)中,可藉由種種組合來裁切8個鈎部中的必要鈎部,藉此可形成更多複數種類之具有非相容性的蓋部。
參照第12圖,於蓋部34Y的外周面,設置有使容器本體33Y之齒輪33c的一部分暴露出之缺口部34x。在碳粉容器32Y被裝著於碳粉容器收納部70之狀態下,從蓋部34Y的缺口部34x暴露出之齒輪33c,係嚙合於蓋接受部73上所設置之驅動齒輪81(圖示中雖省略,但配設在第34圖等之單點虛線的位置上),並藉由驅動齒輪81,使容器本體33Y與齒輪33c一同地旋轉驅動。
參照第13圖、第14圖等,於蓋部34Y的底部,形成有當快門構件34d開放碳粉排出口W時,將快門構件34d的一部分(快門變形部34d2)收納於內部之快門收納部(收納部)34n。快門收納部34n,為從內插部34z朝向下方膨脹出之大致呈直方體之空間。此外,快門收納部(收納部)34n,係在保持快門變形部34d2的變形狀態(以與快門主部34d1之連接位置為基點朝向上方彈性變形之狀態)下,收納快門變形部34d2。在此,參照第11圖及第12圖,於快門收納部34n的內側面,形成有快門軌34t(可參照第19圖),同時形成具有可導引快門構件34d的開閉動作之軌道部的功能之滑動槽34n1。關於快門構件34d的構成.動
作將於之後詳細說明。
此外,參照第12圖,於快門收納部34n之外側面的一方,於碳粉容器32Y朝向碳粉容器收納部70的裝卸時,為了將通過瓶接受部72之蓋部34Y定位,係形成有卡合於瓶接受部72的按壓構件72c(可參照第30圖、第38圖等)之按壓用軌道34n2。按壓用軌道34n2係由凹部(槽部)所形成,係以相對於裝著方向(長度方向)呈平行之方式所設置。此外,按壓用軌道34n2,係涵蓋快門收納部34n之長度方向(裝卸方向)的全部區域所形成,該軌道兩端不具有壁部而被開放。於按壓用軌道34n2之裝著方向的前端部,為了順利地進行裝著動作時之按壓構件72c的卡合,係形成有錐部34n21。
再者,參照第11圖,於快門收納部34n之外側面的另一方,於碳粉容器32Y朝向碳粉容器收納部70的裝卸時,為了將通過瓶接受部72之蓋部34Y定位,係形成有可讓瓶接受部72的承壓構件72d(可參照第30圖、第38圖等)滑動之承壓面34n3。
藉由此構成,於碳粉容器32Y朝向碳粉容器收納部70的裝著時(或脫離時),裝著(或脫離)於蓋接受部73不久前(或不久後)之蓋部34Y,按壓用軌道34n2一邊卡合於由壓縮彈簧72e所彈壓之按壓構件72c並被彈壓,同時一邊滑動接觸於承壓構件72d並由承壓面34n3來接受該彈壓力。如此,通過瓶接受部72時之裝著(或脫離)於蓋接受部73不久前(或不久後)之蓋部34Y的姿勢可受到限制。
如此構成之蓋部34Y,係中介開口部A連通於容器本體33Y,並將從開口部A所排出之碳粉從碳粉排出口W排出(在第3圖中之虛線箭頭方向上的移動)。
在此,本實施形態1中,參照第25圖,於蓋部34Y的內部,形成有在長度方向(第25圖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存在之大致呈圓柱狀的空洞B(空間)。此空洞B的內徑係形成較第26圖所示之內插部34z(插入有容器本體33Y的頭部之部分)的內徑更小。再者,於蓋部34Y的內部,設置有從大致呈圓柱狀的空洞B之下方的周面朝向碳粉排出口W以一定的流路面積(流路剖面積)形成為柱狀之碳粉落下路徑C。藉此,從容器本體33Y的開口部A被排出至蓋部34Y的空洞B之碳粉,係在柱狀的碳粉落下路徑C中依據本身重量而落下,並可順利地從碳粉排出口W排出至容器外(碳粉槽部61Y)。
參照第19圖,蓋部34Y(快門構件34d或快門密封材36被取出之狀態),係將第1構件34Y1(可參照第20圖、第21圖)與第2構件34Y2(可參照第22圖)予以熔接而形成者。詳細而言,係將第1構件34Y1的側方突起34c或底部插入於第2構件34Y2的缺口部34Y2b、34Y2c,並將第2構件34Y2的內周面34Y2a對準於第1構件34Y1的接合部34Y1a並進行接合(熔接)。
如第20圖、第21圖所示,於第1構件34Y1的相對向面(與容器本體33Y的開口部A之周圍的瓶口部33a相對向之面),貼著有作為密封材之環狀的蓋密封材37。蓋密封材
37係在開口部A的周圍用以密封容器本體33Y與蓋部34Y之相對向面的間隙者,並由發泡聚胺基甲酸酯等的彈性材料(發泡樹脂材料)所形成。
此外,如第20圖所示,於第1構件34Y1的端面,形成有用以設置RFID用晶片35之設置部34k。設置部34k,為以其周圍從第1構件34Y1的端面突出之方式所形成之壁部。位於設置部34k的內部且為矩形壁部的四個角落上,設置有用以將大致呈矩形之RFID用晶片35的四個角落予以固定之台座部34k2。藉由將RFID用晶片35載置於此台座部34k2上,能夠以使形成於RFID用晶片35的內面(與第1構件34Y1相對向之面)之電子元件不會接觸於第1構件34Y1之方式來構成。RFID用晶片35在設置部34k上的固定,係以下列方式進行,亦即在將RFID用晶片35載置於台座部34k2上後,一邊將熱及壓力施加於台座部34k2的一部分使其熔解,然後再冷卻固化而接合於RFID用晶片35的四個角落。
此外,如第20圖、第21圖所示,於第1構件34Y1(蓋部34Y)的底部,於其兩側上形成有以使快門構件34d將碳粉排出口W予以開閉之方式來導引快門構件34d並在長度方向上移動之快門軌(軌道部)34t。此快門軌34t,係形成於從形成有碳粉排出口W之底面的兩側端分別朝向上方豎立之2個垂直面34s上者。換言之,係使用垂直面34s的一部分來形成快門軌34t。快門軌34t,係利用在形成有碳粉排出口W之底部的兩端(第25圖之紙面垂直方向的兩端)上所突出設置之突部的上面而形成者,並於該突部的
側端部上,形成有朝向上方豎立之垂直面34s。此外,分別形成於兩側端之2個垂直面34s,係分別從位於將碳粉排出口W關閉之位置之快門構件34d的關閉方向的端部,連續地形成至朝向長度方向(裝著方向)突出之位置為止(亦可參照第39圖)。
更詳細而言,於蓋部34Y,形成有從與長度方向正交之端面朝向長度方向(裝著方向)突起之2個突起部34m(角構件)。該2個突起部34m,係以位於第2孔部34b的下端附近並夾持第2孔部34b之方式所配設。上述2個垂直面34s,係以分別包含2個突起部34m中之側端的垂直面之方式所構成。亦即,突起部34m外側之側端的垂直面,係以與形成有快門軌34t之垂直面34s為同一面之方式所形成。
如此構成之垂直面34s,為藉由蓋接受部73(碳粉容器收納部70)的快門關閉機構73d(快門夾持機構)中之第1夾持部73d1所夾持之夾持面(可參照第41圖)。亦即,被設置在蓋接受部73之蓋部34Y中之快門構件34d的姿勢,係藉由亦具有快門夾持機構的功能之快門關閉機構73d所決定。
然後,藉由將具有夾持面的功能之垂直面34s,如上述般在裝著方向(第41圖的上方)上延伸設置為較長,當從碳粉容器收納部70取出碳粉容器32Y時,相對於快門關閉機構73d將快門構件34d完全地關閉之時機,快門關閉機構73d(第2夾持部73d2)可將解除以垂直面34s為基準之快門構件34d的保持之時機予以延遲。藉此,可抑制在快
門構件34d未將碳粉排出口W完全地關閉之間,碳粉容器32Y從裝置本體100被取出之缺失。尤其是2個突起部34m之長度方向(裝著方向)的前端部,由於位在從第1孔部34a的端面朝向長度方向(裝著方向)突出之位置,在蓋部34Y從蓋接受部73脫離時的最後時機中,係將由快門關閉機構73d(第2夾持部73d2)所進行之快門構件34d的保持予以解除,故防止上述快門構件34d的關閉不良之效果極為確實。關於快門關閉機構73d(快門夾持機構)的構成.動作,將使用第39圖~第41圖等並於之後詳細說明。
於如此構成之蓋部34Y的底部,係設置有快門密封材36(密封構件)被貼著於與碳粉排出口W之相對向面上之快門構件34d。此快門構件34d,如第15圖~第17圖所示,係用以與碳粉容器32Y朝向碳粉容器收納部70之裝卸動作連動來將碳粉排出口W予以開閉者。
詳細而言,參照第23圖及第24圖,快門構件34d係由板狀的快門主部34d1、及從快門主部34d1突出且厚度較快門主部34d1更薄並且具有彈性之快門變形部34d2所構成。快門主部34d1,於其兩外側形成有一對快門滑動器34d12,於其兩內側形成有一對快門軌卡合部34d15。快門滑動器34d12,為在快門主部34d1的側部上,相對於碳粉容器32Y的插入方向平行地延伸設置之突起。快門軌卡合部34d15,係在快門主部34d1的內側(快門滑動器34d12所突出之一側的相反側)上,與快門密封材36具有預定間隔而突出。此外,快門滑動器34d12,其相對於碳粉容器32Y
的插入方向之長度,在組裝於碳粉容器32Y之狀態下,係被設定為從後述快門軌34t的端部至快門軌34t上所形成之凸部34t1為止之長度。形成於快門收納部34n之滑動槽34n1,其相對於碳粉容器32Y的插入方向之長度,係被設定為與快門滑動器34d12的長度幾乎同等。
然後,快門主部34d1的快門滑動器34d12卡合於蓋部34Y的滑動槽34n1(軌道部),同時以蓋部34Y的快門軌34t(軌道部)被夾持於快門主部34d1的快門軌卡合部34d15與快門密封材36之間之方式卡合,藉由使快門構件34d沿著此等軌道部34n1、34t移動,可使快門主部34d1將碳粉排出口W予以開閉。
於快門主部34d1的上面(與碳粉排出口W相對向之面),貼著有作為密封構件之快門密封材36。快門密封材36,係在快門主部34d1(快門構件34d)將碳粉排出口W關閉之狀態下,用以防止碳粉從快門主部34d1與碳粉排出口W之間洩漏出者,可由發泡樹脂材料所形成。
在此,本實施形態1之快門密封材36,如第23圖及第24圖所示,係以從快門構件34d的關閉方向的端部朝向長度方向(裝著方向)突出之方式所配設。此快門密封材36的前端部(突出的部分),當蓋部34Y被裝著於蓋接受部73時,係抵接於碳粉補給口73w的周圍上所形成之壁部(可參照第34圖等),而具有用以防止碳粉容器32Y內的碳粉洩漏至碳粉補給口73w的周圍之密封材的功能。
參照第23圖及第24圖,快門構件34d的快門變形部
34d2,係與快門主部34d1一體地形成,並以與快門主部34d1之連接位置(以第18圖的虛線所包圍之部分)為基點,可在上下方向上彈性變形地形成。快門變形部34d2,係配設在相對於快門主部34d1為長度方向上且為容器本體33Y的一側(可參照第15圖等)。於此快門變形部34d2,形成有止動部34d22及止動解除部34d21。
快門變形部34d2的止動部34d22,為形成於快門變形部34d2之開放方向(第18圖的左右方向)的最端部(遠離快門主部34d1之快門變形部34d2的前端)之壁部,藉由使其抵接於蓋部34Y的快門收納部34n上所形成之抵接部34n5,可限制快門構件34d從關閉碳粉排出口W之狀態朝向開放碳粉排出口W之方向上的移動。亦即,碳粉容器32Y,在單體的狀態(未被安裝在裝置本體100之狀態)下,由於快門構件34d的止動部34d22抵接於抵接部34n5,所以不會產生快門構件34d獨自朝向開放方向移動而將碳粉排出口W開放之情形。
快門變形部34d2的止動解除部34d21(止動解除用突起部),係以朝向垂直方向下方突出之方式所形成,並且伴隨著藉由從下方承受外力而朝向快門變形部34d2的上方之彈性變形,使止動部34d22往上方移位而用來解除與抵接部34n5之抵接狀態者。止動解除部34d21,為形成於止動部34d22與連接位置(快門主部34d1與快門變形部34d2之連接位置)之間,且於長度方向的兩側形成斜率之山形的突起。此止動解除部34d21,係與碳粉容器32Y朝向碳粉
容器收納部70之裝著動作連動,抵接於瓶接受部72上所形成之止動解除彈壓部72b(可參照第28圖、第38圖等),並藉由止動解除彈壓部72b朝向上方被舉起,藉此(藉由從下方承受外力)使快門變形部34d2往上方彈性變形,而使止動部34d22亦往上方移位。如此,係解除止動部34d22與抵接部34n5之抵接狀態,能夠進行快門構件34d之開放方向上的移動。
以下使用第18圖(A)~第18圖(C)來詳細說明與碳粉容器32Y朝向碳粉容器收納部70之裝著動作連動之快門構件34d的動作。第18圖(A)~第18圖(C)之快門構件34d的位置,分別對應於第15圖~第17圖之快門構件34d的位置。
如第18圖(A)所示,開始碳粉容器32Y朝向碳粉容器收納部70之裝著動作(朝向第18圖的右方向之移動),當快門構件34d的止動解除部34d21未到達瓶接受部72上所形成之止動解除彈壓部72b(可參照第28圖、第38圖等)的位置上時,快門構件34d的止動部34d22抵接於抵接部34n5,使快門構件34d之開放方向上的移動受到限制。然後當碳粉容器32Y的裝著動作進行時,如第18圖(B)所示,止動解除部34d21藉由止動解除彈壓部72b被舉起,使快門變形部34d2以連接位置(虛線所包圍之部分)為基點而彈性變形。藉此解除止動部34d22與抵接部34n5之抵接狀態,而能夠進行快門構件34d之開放方向上的移動。
然後,快門構件34d抵接於蓋接受部73的碳粉補給口
73w的周圍上所形成之壁部(可參照第34圖等),使碳粉容器收納部70(蓋接受部73)中的移動受到限制(快門構件34d絕對不會在長度方向上移動)。然而,由於碳粉容器32Y之裝著方向上的移動正在進行,所以快門構件34d之開放方向上的相對移動被進行。亦即,如第18圖(C)所示,快門構件34d在容器本體33Y側相對地移動,該快門變形部34d2被收納於快門收納部(收納部)34n內。如此,係完全地結束依據快門構件34d之開放方向上的移動所進行之碳粉排出口W的開放。此時,快門構件34d的止動解除部34d21被收納於快門收納部34n的缺口部34n6(亦可參照第17圖等)。
如此,本實施形態1之碳粉容器32Y,係在快門構件34d中,設置有以與快門主部34d1之連接位置為基點而彈性變形之快門變形部34d2,並且於快門變形部34d2中,設置用以限制快門構件34d之開放方向上的移動之止動部34d22及解除此之止動解除部34d21,所以碳粉容器32Y在單體的狀態下不會讓快門構件34d隨意地開放碳粉排出口W,僅在將碳粉容器32Y安裝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時,與該裝著動作連動而使快門構件34d開放碳粉排出口W。
在此,快門主部34d1的快門軌卡合部34d15(可參照第23圖),亦具有抵接於蓋部34Y上所形成之第2抵接部(以第19圖、第20圖的虛線所包圍之部分)以限制快門構件34d朝向關閉方向(與藉由止動部34d22所限制之方向為相反方向)上的移動之第2止動部之功能。亦即,當快門
構件34d從開放碳粉排出口W之狀態(第17圖的狀態)移往關閉之狀態(第15圖的狀態)時,在關閉方向面前側,快門構件34d的快門軌卡合部34d15(第2止動部)抵接於第2抵接部(以第19圖、第20圖的虛線所包圍之部分),在關閉方向內側,快門構件34d的止動部34d22抵接於抵接部34n5,而決定快門構件34d之關閉時的位置。此時,快門構件34d的快門軌卡合部34d15,在剛超過快門軌34t上所形成之凸部34t1(可參照第20圖、第21圖)之後抵接於第2抵接部,藉此可獲得快門構件34d之關閉時的卡合感。
參照第19圖~第21圖,於快門軌34t的上方,在長度方向上延伸設置具有夾持槽部且位於含有快門軌34t的垂直面34s之虛擬平面上之垂直面(或相對於虛擬平面為平行之垂直面)之肋部34p。此肋部34p,藉由第41圖等所示之快門關閉機構73d(快門夾持機構)的第1夾持構件73d1,當快門軌34t的垂直面34s被夾持時,用以使第1夾持構件73d1不會進入於快門軌34t上方的槽部者。亦即,肋部34p與快門軌34t之間的距離(槽部的距離),係設定為較第1夾持構件73d1的高度(第41圖之紙面垂直方向的長度)更窄。
肋部34p,若往側方(第25圖的紙面垂直方向)突出同時朝向長度方向(第25圖的左右方向)延伸設置,則可達成該功能,故不一定需具有上述垂直面。
此外,參照第23圖、第24圖等,於快門構件34d的快門主部34d1的兩側端且為裝著方向前端上,形成有一對被
夾持部34d11。此被夾持部34d11,如第39圖~第41圖等所示,於快門構件34d的開閉動作時,用以藉由快門關閉機構73d(快門夾持機構)的第2夾持構件73d2所夾持者。被夾持部34d11係由豎立在快門主部34d1的裝著方向前端之卡合壁34d11a、在裝著方向上平行地延伸設置在被夾持部34d11的上方之抑制壁34d11b、及側壁34d11c(亦兼作快門主部34d1的側壁)所構成。
於快門構件34d的開閉動作時,快門構件34d的被夾持部34d11被快門關閉機構73d(快門夾持機構)的第2夾持構件73d2所夾持,蓋部34Y的垂直面34s被快門關閉機構73d(快門夾持機構)的第1夾持構件73d1所夾持,藉此來決定快門構件34d的開閉動作時之蓋接受部73上之快門構件34d及蓋部34Y的姿勢。此時,被夾持於快門關閉機構73d(快門夾持機構)的第2夾持構件73d2者,為被夾持部34d11(快門主部34d1)的側壁34d11c,抑制壁34d11b係發揮被夾持部34d11相對於第2夾持構件73d2朝向上下方向移動之功用。此外,雖於之後說明,但被夾持部34d11的卡合壁34d11a係卡合於第2夾持構件73d2。
在此,參照第17圖及第41圖,藉由上述構成的快門構件34d予以開閉之蓋部34Y的碳粉排出口W,當從垂直方向下方觀看時,係形成為六角形狀。
詳細而言,於蓋部34Y中,係在碳粉排出口W的周圍上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之緣部34r。此緣部34r,其長度方向(第41圖的上下方向)兩側的前端部34r1,分別朝向遠
離碳粉排出口W的中央部之方向,在長度方向上形成為尖狀。詳細而言,緣部34r,當從垂直方向下方觀看時,為具有沿著長度方向(第41圖的上下方向)互相對向之平行部34r2、及位於與長度方向相對向之前端部的2個頂角部34r1之六角形狀的緣部。碳粉排出口W係以沿著緣部34r的六角形狀之方式形成為六角形狀。
如此,藉由將碳粉排出口W周圍的緣部34r之長度方向(快門構件34d被開閉之方向)的前端部34r1形成為尖狀,貼著於快門構件34d之快門密封材36,當關閉快門構件34d時,係藉由尖狀的前端部34r1在較小的面積上開始與緣部34r的滑動接觸,且該滑動接觸面積逐漸擴大,所以不易因與緣部34r之接觸而對快門密封材36造成剝落或損傷。此外,即使在開放快門構件34d時,與緣部34r的滑動接觸面積逐漸縮小,所以與緣部34r之接觸對快門密封材36所造成之破壞亦少。
再者,參照第43圖,於蓋接受部73的碳粉補給口73w(亦可參照第38圖等)的周圍,亦貼著有由發泡樹脂材料所構成之密封材76,以防止來自於連通碳粉容器32Y的碳粉排出口W之碳粉補給口73w之碳粉的飛散。此外,即使伴隨著碳粉容器32Y之長度方向上的裝著動作,使蓋部34Y的緣部34r相對於設置在碳粉補給口73w之密封材76滑動接觸,由於尖狀的前端部34r1在較小的面積上開始與緣部34r及密封材76的滑動接觸,且該滑動接觸面積逐漸擴大,所以不易因與緣部34r之接觸而對碳粉補給口73w的快
門密封材76造成剝落或損傷。此外,即使在進行碳粉容器32Y之長度方向上的脫離動作時,碳粉補給口73w的密封材76與緣部34r之滑動接觸面積逐漸縮小,所以與緣部34r之接觸對碳粉補給口73w的快門密封材76所造成之破壞亦少。為了更容易明瞭碳粉補給口73w的密封材76與碳粉排出口W之位置關係,第43圖係將上下方向反轉來表示。
因此,可確實地抑制伴隨著碳粉容器32Y朝向裝置本體100之裝卸動作而使收納於碳粉容器32Y內之碳粉(或殘留的碳粉)飛散至外部之缺失。
參照第17圖,本實施形態1中,蓋部34Y的緣部34r,其面對長度方向(第41圖的上下方向)之面(接觸於前端部34r1之面),係以隨著遠離碳粉排出口W的中央部,朝向下方突出的量逐漸縮小之方式形成為錐狀。
藉由此構成,即使伴隨著碳粉容器32Y之長度方向上的裝卸動作使貼著於快門構件34d之快門密封材36與緣部34r摩擦,亦更不易對快門密封材36造成破壞。同樣的,即使伴隨著碳粉容器32Y之長度方向上的裝卸動作使設置在蓋接受部73的碳粉補給口73w的周圍之密封材76(參照第43圖)與緣部34r摩擦,亦更不易對該密封材76造成破壞。
在此,本實施形態1中,收納於碳粉容器32Y、32M、32C、32K內之碳粉,係使用以使下列關係成立之方式所形成之碳粉,亦即,當將體積平均粒徑設為Dv(μm),將個數平均粒徑設為Dn(μm)時,
3≦Dv≦8...(1)
1.00≦Dv/Dn≦1.40...(2)。
藉此,於顯影工序時可因應畫像圖型來選擇碳粉粒子以維持良好的畫質,同時即使在顯影裝置中經過長時間攪拌,亦可維持良好的顯影性。再者,不會使管71等之碳粉補給路徑阻塞,而能夠有效率且確實地搬運碳粉。
碳粉之體積平均粒徑及個數平均粒徑的測定,可使用具代表性之Coulter Counter式粒度分布測定器「Coulter Counter TA-2」(Coulter公司製)或「Coulter Multisizer 2」(Coulter公司製)來進行測定。
再者,本實施形態1中,收納於碳粉容器32Y、32M、32C、32K內之碳粉,係使用以使形狀係數SF-1成為100~180的範圍,形狀係數SF-2成為100~180的範圍之方式所形成之大致呈球狀的碳粉。藉此,可維持高轉印效率並抑制清潔性能的降低。再者,不會使管71等之碳粉補給路徑阻塞,而能夠有效率且確實地搬運碳粉。
在此,形狀係數SF-1係表示碳粉粒子的球形度,並藉由下列式所求取。
SF-1=(M2
/S)×(100n
/4)
上式中,M為碳粉粒子在投影面上的最大粒徑(分散的粒徑中之最大粒徑),S為碳粉粒子在投影面上的面積。因此,形狀係數SF-1為100之碳粉粒子,為真球狀,離100愈大,球形度愈低。
此外,形狀係數SF-2係表示碳粉粒子的凹凸度,並藉
由下列式所求取。
SF-2=(N2
/S)×(100/4n
)
上式中,N為碳粉粒子在投影面上的周長,S為碳粉粒子在投影面上的面積。因此,形狀係數SF-2為100之碳粉粒子,為無凹凸,離100愈大,凹凸愈大。
形狀係數SF-1及形狀係數SF-2,可使用畫像解析裝置「LUSEX 3」(Nireco公司製),針對藉由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800」(日立製作所公司製)所攝影之碳粉粒子的影像進行解析而求取。
接著藉由第28圖~第42圖來詳細說明碳粉容器收納部70(瓶接受部72、蓋接受部73)。
如先前第4圖所說明般,於碳粉容器收納部70設置有瓶接受部72與蓋接受部73與插入口部71。碳粉容器32Y,係藉由握持著握持部33d之使用者,在以長度方向為水平方向之狀態下,相對於容器本體33Y以蓋部34Y為前頭並以長度方向為裝著方向,從插入口部71裝著於碳粉容器收納部70。從插入口部71所插入之碳粉容器32Y,係一邊在瓶接受部72的瓶接受面72a(可參照第30圖、第31圖等)上滑動,一邊藉由使用者朝向蓋接受部73壓入。在此,參照第28圖、第29圖,於瓶接受部72形成有對應各色之瓶接受面72aY、72Ma、72aC、72aK,並插入有對應於此等各個之碳粉容器32Y、32M、32C、32K(白色箭頭方向的插入)。再者,參照第33圖,於蓋接受部73亦形成有瓶接受部73Y、73M、73C、73K,並插入有對應於此等各個之碳
粉容器32Y、32M、32C、32K(白色箭頭方向的插入),於該位置上以非旋轉方式保持有蓋部。
參照第28圖~第32圖,於碳粉容器收納部70的瓶接受部72,設置有瓶接受面72a、止動解除彈壓部72b、按壓構件72c、承壓構件72d、壓縮彈簧72e、及扭線圈彈簧72f等。
瓶接受面72a,係於碳粉容器32Y的裝卸動作時具有碳粉容器32Y的滑動面之功能,並且在碳粉容器32Y的安裝完成後,具有進行旋轉驅動之容器本體33Y的保持部之功能。
參照第29圖,止動解除彈壓部72b,為形成於瓶接受面72a的上方(碳粉容器32Y的裝著方向下游側)之梯形狀的肋部。如先前第18圖等所說明般,止動解除彈壓部72b,係與碳粉容器32Y的裝著動作連動,用以將快門構件34d的止動解除部34d21舉起,而解除止動部34d22與抵接部34n5之抵接狀態者(用以可進行快門構件34d的開放動作者)。
參照第29圖,按壓構件72c,係設置在碳粉容器32Y的裝著方向下游側且為瓶接受面72a的右方側壁上。如第30圖、第32圖所示,按壓構件72c,其前端形成為山形,於其底部連接有壓縮彈簧72e的一端。如此構成之按壓構件72c,係藉由壓縮彈簧72e朝向第29圖的左方被彈壓。
另一方面,參照第29圖,承壓構件72d,係設置在碳粉容器32Y的裝著方向下游側且為瓶接受面72a的左方側壁
(與按壓構件72c相對向之位置)上。如第31圖所示,承壓構件72d,其前端係使以2條曲線重疊之方式形成為反V字狀(V字的山谷與第29圖的右斜下方相對向之形狀),於其底部連接有扭線圈彈簧72f,並以插入有扭線圈彈簧72f的線圈部之軸部為中心可擺動地設置。
藉由如此構成之按壓構件72c與承壓構件72d,當碳粉容器32Y朝向碳粉容器收納部70裝著時,可使插入於蓋接受部73之蓋部34Y的位置被決定。具體而言,蓋部34Y的按壓用軌道34n2(可參照第12圖等)一邊卡合於按壓構件72c,蓋部34Y一邊藉由按壓構件72c朝向第29圖的左方被按壓。藉由按壓構件72c所按壓之蓋部34Y,該承壓面34n3(可參照第11圖等)一邊在承壓構件72d上滑動,一邊藉由承壓構件72d來承受按壓力,而在該處決定第29圖之左右方向的位置。
參照第33圖~第37圖,於碳粉容器收納部70的蓋接受部73,係設置有主基準銷73a、從屬基準銷73b、被卡合部73m、側方槽73c、快門關閉機構73d(快門夾持機構)、碳粉補給部73w、離隙孔部73k、天線73e(RFID用天線)、驅動齒輪81等。
如先前使用第11圖等所說明般,主基準銷73a及從屬基準銷73b分別卡合於蓋部34Y的第1孔部34a與第2孔部34b。然後進行蓋接受部73中之蓋部34Y的定位。在此,參照第37圖等,主基準銷73a係在長度方向上形成較從屬基準銷73b更長(成為根基部之基準面的位置形成在同一平
面上)。此外,主基準銷73a,其前端為尖細形狀。藉此,在碳粉容器32Y朝向蓋接受部73之長度方向上的裝著動作中,可順利地進行碳粉容器32Y朝向蓋接受部73之裝著。
被卡合部73m係卡合於碳粉容器32Y的蓋部34Y上所形成之第1卡合部34e及第2卡合部34f(限制部)。藉此,一邊限制蓋部34Y之水平方向的姿勢一邊將蓋部34Y相對於蓋接受部73進行裝卸,同時限制蓋部34Y被裝著於蓋接受部73的狀態下之蓋部34Y之水平方向的姿勢。此外,側方槽73c係卡合於碳粉容器32Y的蓋部34Y上所形成之側方突起34c(第2限制部)。藉此,一邊限制蓋部34Y之旋轉方向的姿勢一邊將蓋部34Y相對於蓋接受部73進行裝卸,同時限制蓋部34Y被裝著於蓋接受部73的狀態下之蓋部34Y的旋轉方向的姿勢。
參照第34圖、第38圖等,快門關閉機構73d(快門夾持機構)係配設在蓋接受部73內的底部且相對於碳粉補給部73w為碳粉容器32Y的裝著方向上游側。快門關閉機構73d,為以與第39圖的左右方向相對向之方式所配設之一對大致呈馬蹄形的構件,且能夠以設置有扭線圈彈簧之支軸部73d3為中心轉動地構成。快門關閉機構73d(快門夾持機構),於一端側形成有第1夾持構件73d1,於另一端側形成有第2夾持構件73d2。此外,如先前所說明般,於碳粉容器32Y之快門構件34d的開閉動作時,快門構件34d的被夾持部34d11被第2夾持構件73d2所夾持,蓋部34Y的
垂直面34s被第1夾持構件73d1所夾持,藉此來決定快門構件34d的開閉動作時之蓋接受部73上之快門構件34d及蓋部34Y的姿勢,而能夠順利地進行開閉動作。
第39圖~第41圖係顯示伴隨著快門構件34d的開閉動作之快門關閉機構73d(快門夾持機構)的動作之圖。於快門構件34d的開放動作時,首先如第39圖所示,伴隨著白色箭頭方向上之碳粉容器32Y的裝著動作,第1夾持構件73d1抵接於被突起部34m,第2夾持構件73d2抵接於快門構件34d的被夾持部34d11。
然後如第40圖所示,當白色箭頭方向上之碳粉容器32Y的裝著動作進行時,快門關閉機構73d(快門夾持機構)以支軸部73d3為中心旋轉,第1夾持構件73d1夾持蓋部34Y之突起部34m的垂直面34s,第2夾持構件73d2一邊卡合於快門構件34d之被夾持部34d11的卡合壁34d11a一邊夾持快門主部34d1(被夾持部34d11)的側壁34d11c(快門構件34d)。
之後,快門構件34d抵接於蓋接受部73之碳粉補給口73w的周圍上所形成之壁部(可參照第34圖等),並由該壁部與第2夾持構件73d2所夾持而使蓋接受部73中之快門構件34d的移動受到限制(快門構件34d絕對不會在長度方向上移動)。然而,由於碳粉容器32Y之裝著方向上的移動正在進行,所以快門構件34d之開放方向上的相對移動被進行。亦即,如第41圖所示,快門構件34d在容器本體33Y側相對地移動,而進行碳粉排出口W的開放。此時,
如第41圖所示,第1夾持構件73d1夾持蓋部34Y的垂直面34s,第2夾持構件73d2一邊卡合於快門構件34d的被夾持部34d11一邊在夾持快門構件34d之狀態下進行快門構件34d的開放動作,故可決定蓋接受部73上之快門構件34d及蓋部34Y的姿勢,而能夠順利地進行快門構件34d的開放動作。
另一方面,當從碳粉容器收納部70(蓋接受部73)使碳粉容器32Y被取出(脫離)時,係進行與上述裝著時的步驟為相反之步驟。亦即,依照第41圖、第40圖、第39圖的順序,來進行伴隨著快門構件34d的關閉動作之快門關閉機構73d(快門夾持機構)的動作。
在此,參照第40圖,本實施形態1中,由於將具有藉由第1夾持構件73d1所夾持之夾持面的功能之垂直面34s,在裝著方向(第40圖的上方)上延伸設置為較長(由於設置有突起部34m),當從碳粉容器收納部70取出碳粉容器32Y時,相對於快門關閉機構73d將快門構件34d完全地關閉之時機,快門關閉機構73d(第2夾持部73d2)可將解除以垂直面34s為基準之快門構件34d的保持之時機予以延遲。亦即,當進行快門構件34d的關閉動作時(從第41圖的狀態至第40圖的狀態之快門構件34d的相對移動),由於垂直面34s(突起部34m)以朝向第40圖的上方突出之方式形成為較長,故可在第1夾持構件73d1夾持突起部34m的垂直面34s且第2夾持構件73d2保持快門構件34d的被夾持部34d11之狀態下,快門關閉機構73d不會如第39圖所示般地
旋轉,而完全的結束快門構件34d的關閉動作。換言之,當垂直面34s未以朝向第40圖的上方突出之方式形成為較長時,第1夾持構件73d1會解除垂直面34s的夾持而使快門關閉機構73d如第39圖所示般地迅速旋轉,伴隨於此,第2夾持構件73d2亦解除,快門構件34d的被夾持部34d11之夾持,而無法完全地結束快門構件34d的關閉動作。
如以上所說明般,本實施形態1中,由於在蓋部34Y設置突起部34m,故可抑制在快門構件34d未完全將碳粉排出口W關閉當中使碳粉容器32Y從裝置本體100被取出之缺失。參照第34圖、第35圖等,係以蓋部34Y的突起部34m不會干涉蓋接受部73的壁面之方式,在該壁面上形成有離隙孔部73k。
參照第42圖(A)~(D),當進行碳粉容器32Y相對於碳粉容器收納部70之裝著動作時,瓶接受部72及蓋接受部73的各部位相對於蓋部34Y之步驟,係如下列所述。
首先,蓋部34Y一邊在瓶接受面72a上滑動,並藉由按壓構件72c及承壓構件72d來抑制即將插入於蓋接受部73之蓋部34Y的晃動。然後,第1卡合部34e及第2卡合部34f卡合於蓋接受部73的被卡合部73m,同時蓋部34Y的側方突起34c卡合於蓋接受部73的側方槽73c,來限制蓋接受部73中的蓋部34Y之上下左右方向的姿勢(從第42圖(A)的狀態移往第42圖(B)的狀態)。接著,蓋部34Y的第1孔部34a卡合於蓋接受部73的主基準銷73a來進行主基準的定位(第42圖(C)的狀態),然後,蓋部34Y的第2孔部34b
卡合於蓋接受部73的從屬基準銷73b,並完成主要及從屬基準的定位。此外,至該定位完成為止之間(至第2孔部34b與從屬基準銷73b之卡合完成為止前),藉由止動解除彈壓部72b來解除蓋部34Y之快門構件34d的止動部34d22與抵接部34n5之抵接狀態,並在藉由快門關閉機構73d(快門夾持機構)決定蓋接受部73中之快門構件34d及蓋部34Y的姿勢之狀態(第42圖(C)的狀態)下,進行快門構件34d的開放動作。再者,至第2孔部34b與從屬基準銷73b之卡合完成為止前,於蓋接受部73上,碳粉補給口73w的周圍上所設置之密封材76、與蓋部34Y之碳粉排出口W的周圍上所形成之緣部34r(壁部)滑動。然後,蓋部34Y中被開放之碳粉排出口W與蓋接受部73的碳粉補給口73w連通,而完成蓋接受部73(碳粉容器收納部70)中之蓋部34Y(碳粉容器32Y)的安裝(第42圖(D)的狀態)。此時,容器本體33Y的齒輪33c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81嚙合,同時使蓋部34Y的RFID用晶片35來到相對於裝置本體100的天線73e為最適於進行無線通訊之位置。
如以上所說明般,本實施形態1中,在碳粉容器32Y的裝著時,藉由快門關閉機構73d(快門夾持機構)來決定蓋接受部73中之快門構件34d及蓋部34Y的姿勢,故可抑制在蓋部34Y(快門構件34d)呈傾斜之狀態下進行快門構件34d的開放動作之缺失。
此外,在碳粉容器32Y的裝著時,在蓋部34Y的第1孔部34a卡合於蓋接受部73的主基準銷73a來進行主基準的定
位後,藉由快門關閉機構73d(快門夾持機構)來決定蓋接受部73中之快門構件34d及蓋部34Y的姿勢,然後蓋部34Y的第2孔部34b卡合於蓋接受部73的從屬基準銷73b而完成主要及從屬基準的定位,所以可在朝向蓋部34Y之從屬基準的定位完成前,校正蓋部34Y(快門構件34d)的姿勢。
此外,在蓋部34Y的第1孔部34a卡合於蓋接受部73的主基準銷73a來進行主基準的定位前,蓋部34Y的側方突起34c卡合於蓋接受部73的側方槽73c以限制蓋接受部73中之蓋部34Y之上下左右方向的姿勢,故可順利地進行蓋部34Y相對於蓋接受部73之定位。
此外,在藉由快門關閉機構73d(快門夾持機構)決定蓋接受部73中之快門構件34d及蓋部34Y的姿勢後,碳粉補給口73w的周圍上所設置之密封材76、與蓋部34Y的碳粉排出口W(緣部34r)滑動,然後蓋部34Y的第2孔部34b卡合於蓋接受部73的從屬基準銷73b而完成主要及從屬基準的定位,所以可在不承受密封材76的滑動阻力下,校正蓋部34Y(快門構件34d)的姿勢。
此外,本實施形態1中,快門關閉機構73d(快門夾持機構)並非在主基準銷73a附近,而是配設在從屬基準銷73b附近,故容易藉由快門關閉機構73d(快門夾持機構)來校正蓋接受部73中之快門構件34d及蓋部34Y的姿勢。
再者,在碳粉容器32Y的脫離時,在蓋部34Y的第2孔部34b與蓋接受部73的從屬基準銷73b之卡合被解除後至快
門構件34d的關閉動作完成為止,乃成為蓋部34Y的第1孔部34a卡合於蓋接受部73的主基準銷73a之狀態,故可抑制在蓋部34Y(快門構件34d)呈傾斜之狀態下進行快門構件34d的開放動作之缺失。
如以上所說明般,本實施形態1之畫像形成裝置中,使用者一邊握持握持部33d,一邊藉由使碳粉容器32Y朝向長度方向移動之一個動作(除了本體蓋110的開閉動作之外),與此動作連動,亦進行依據快門構件34d所進行之碳粉排出口W的開閉動作,而完成而完成碳粉容器32Y的裝著動作及關閉動作。
此外,本實施形態1之碳粉容器32Y,係使開口面積相對較大的碳粉排出口W朝向垂直方向下方而配設,並依據本身重量直接從碳粉排出口W進行碳粉的排出。
此外,碳粉容器32Y並非從碳粉容器收納部70(裝置本體100)的上方載置,而是從碳粉容器收納部70(裝置本體100)的前方進行裝卸,故可提高碳粉容器收納部70上方之佈局的自由度。例如,即使在碳粉補給裝置的正上方配設有掃描器(原稿讀取部)時,亦不會使碳粉容器32Y的裝卸之操作性.作業性降低。
此外,碳粉容器32Y係以其長度方向為水平方向設置於裝置本體100,所以不會對裝置本體100全體之高度方向上的佈局造成影響,可增多碳粉容器32Y的碳粉容量並降低其更換頻率。
最後,藉由第43圖來整理說明本實施形態1之碳粉容
器32Y的特徵性構成。如第43圖所示,本實施形態1之碳粉容器32Y之形成於碳粉容器32Y的碳粉排出口W的周圍之緣部34r(壁部),其長度方向兩側的前端部34r1分別形成為尖狀。此外,蓋部34Y的緣部34r(尤其是接觸於平行部34r2以外的前端部34r1之面),係以相對於垂直方向呈傾斜之方式形成為錐狀。藉由此構成,伴隨著碳粉容器32Y之長度方向上的裝卸動作,快門構件34d的快門密封材36或在蓋接受部73中碳粉補給口73w的周圍上所形成之密封材76,係以與緣部34r之接觸面積逐漸增加(或逐漸減少)之方式順利地滑動接觸,所以不易對快門密封材36或密封材76造成捲起或破壞。
緣部34r或碳粉排出口W的形狀,並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1者。例如,如第44圖(A)所示,亦能夠以隨著遠離碳粉排出口W的中央部,朝向下方突出的量逐漸縮小之方式,將緣部34r的前端部形成為錐狀。具體而言,亦可在緣部34r的頂角部34r1,設置相對於垂直方向呈傾斜之錐部34r3。
此外,如第44圖(B)所示,相對於外周形成為六角形狀之緣部34r,亦可將碳粉排出口W形成為矩形狀。此外,亦能夠以相對於垂直方向呈傾斜之方式,將緣部34r的頂部34r4形成為錐狀。然後,此等情況時,與本實施形態1相同,伴隨著碳粉容器32Y之長度方向上的裝卸動作,快門構件34d的快門密封材36或在蓋接受部73中碳粉補給口73w的周圍上所形成之密封材76,係以與緣部34r之接觸
面積逐漸增加(或逐漸減少)之方式順利地滑動接觸,所以不易對快門密封材36或密封材76造成捲起或破壞。
如以上所說明般,本實施形態1之碳粉容器32Y,在與碳粉排出口W相對向之快門構件34d的面上設置有快門密封材36(密封構件),於蓋部34Y中,係以不會因設置在碳粉排出口W的周圍之緣部34r而對快門密封材36造成剝落或損傷之方式,將緣部34r的前端部34r1形成為尖狀。藉此,可有效地確保碳粉容器32Y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時之設置空間,同時提高碳粉容器32Y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時之安裝性與操作性,即使是以依據本身重量從碳粉排出口W進行碳粉的排出之方式構成碳粉容器32Y時,亦可抑制伴隨著碳粉容器32Y朝向裝置本體100之裝卸動作而使收納於碳粉容器32Y內之碳粉飛散至外部之缺失。
上述碳粉容器,為在以長度方向為水平方向之狀態下相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裝卸自如地設置之碳粉容器,並具備有:於前述長度方向的一端側形成有開口部,同時以收納於內部之碳粉朝向前述開口部被搬運之方式所構成之筒狀的容器本體,及內插有前述容器本體的前述開口部,同時在底部具備有用以將從前述容器本體的前述開口部所排出之碳粉排出至容器外,亦即排出至垂直方向下方之碳粉排出口之蓋部,以及保持於前述蓋部的底部,同時藉由沿著前述蓋部的外周之移動,將前述碳粉排出口予以開閉之快門構件;前述快門構件,係在與前述碳粉排出口
相對向之面上具備有密封構件,前述蓋部係在前述碳粉排出口的周圍上具備朝向下方突出之緣部,前述蓋部的前述緣部,其前述長度方向之兩側的前端部,分別朝向遠離前述碳粉排出口的中央部之方向,在前述長度方向上形成為尖狀。
亦即,於快門構件34d,係在與碳粉排出口W相對向之面上設置有密封構件36。於蓋部34Y中,係在碳粉排出口W的周圍上具備朝向下方突出之緣部34r。緣部34r,其長度方向兩側的前端部34r1分別形成為尖狀。
此外,此碳粉容器,於上述中,當從垂直方向下方觀看時,係將前述蓋部的前述緣部,構成為具有沿著前述長度方向互相對向之平行部、及位於與前述長度方向相對向之前述前端部的2個頂角部之六角形狀的緣部。
此外,此碳粉容器,於上述中,當從垂直方向下方觀看時,前述碳粉排出口係以沿著前述緣部的六角形狀之方式形成為六角形狀。
此外,此碳粉容器,於上述中,前述緣部的前述前端部係以隨著遠離前述碳粉排出口的中央部,朝向下方突出的量逐漸縮小之方式形成為錐狀。
此外,此碳粉容器,於上述中,前述緣部係以隨著面對前述長度方向之面遠離前述碳粉排出口的中央部,朝向下方突出的量逐漸縮小之方式形成為錐狀。
此外,此碳粉容器,於上述中,前述密封構件係以從前述快門構件之關閉方向的端部朝向前述長度方向突出之
方式所配設。
此外,此碳粉容器,於上述中,前述蓋部係具備有:於其內部以在前述長度方向上延伸存在之方式所形成之圓柱狀的空洞,以及從前述空洞下方的周面朝向前述碳粉排出口以一定的流路面積形成為柱狀之碳粉落下路徑。
此外,此碳粉容器,於上述中,前述容器本體於其內周面具有螺旋狀的突起,同時相對於前述蓋部可旋轉地保持。
此外,此碳粉容器為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者。
因此,在與碳粉排出口相對向之快門構件的面上設置有密封構件,於蓋部中,係以不會因設置在碳粉排出口的周圍之緣部而對密封構件造成剝落或損傷之方式,將緣部的前端部形成為尖狀。藉此,可提供一種伴隨著碳粉容器從裝置本體之裝卸動作而使收納於碳粉容器內之碳粉飛散至外部的可能性低之碳粉容器及畫像形成裝置。
如以上所說明般,本實施形態1之碳粉容器32Y,係將形成有用以導引快門構件34d的開閉動作之快門軌34t之垂直面34s,從位於將碳粉排出口W關閉之位置之快門構件34d的關閉方向的端部,連續地形成至朝向長度方向(裝著方向)突出之位置為止,故相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上所設置之快門關閉機構73d將快門構件34d完全地關閉之時機,快門關閉機構73d可將解除以垂直面34s為基準之快門構件34d的保持之時機予以延遲。藉此,可有效地確保碳粉容器32Y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時之設置空
間,同時提高碳粉容器32Y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時之安裝性與操作性,即使是以依據本身重量從碳粉排出口W進行碳粉的排出之方式構成碳粉容器32Y時,亦可抑制伴隨著碳粉容器32Y從裝置本體100之脫離動作而使收納於碳粉容器32Y內之碳粉飛散至外部之缺失於未然。
以往的碳粉容器中,當擴大碳粉搬運路徑的流路面積或碳粉排出口的開口面積時,為了以碳粉容器的長度方向為裝卸方向並藉由一個動作來裝卸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快門構件係以可在長度方向上滑動移動之方式所構成,且亦考量到與碳粉容器朝向裝置本體之裝卸動作連動,使快門構件將碳粉排出口予以開閉之方法。然而,此時必須構成為當碳粉容器未設置在裝置本體而在單體的狀態下,以收納於碳粉容器內之碳粉不會洩漏至外部之方式,不會讓用以將碳粉排出口予以關閉之快門構件簡單地移動。
上述碳粉容器,為在以長度方向為水平方向之狀態下相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裝卸自如地設置之碳粉容器,並具備有:於前述長度方向的一端側形成有開口部,同時以收納於內部之碳粉朝向前述開口部被搬運之方式所構成之筒狀的容器本體,及內插有前述容器本體的前述開口部,同時在底部具備有用以將從前述容器本體的前述開口部所排出之碳粉排出至容器外,亦即排出至垂直方向下方之碳粉排出口之蓋部,以及保持於前述蓋部的底部,同時藉由沿著前述蓋部的外周之移動,將前述碳粉排出口予以開閉之快門構件;前述快門構件,係具備:卡合於前述蓋
部上所設置之軌道部並沿著該軌道部移動而藉此將前述碳粉排出口予以關閉之快門主部,以及與前述快門主部一體地形成,並以與快門主部之連接位置為基點,可在上下方向上彈性變形地形成之快門變形部;前述快門變形部,係具備:抵接於前述蓋部上所形成之抵接部,並限制前述快門構件從關閉前述碳粉排出口之狀態朝向開放前述碳粉排出口之方向上的移動之止動部,以及以朝向垂直方向下方突出之方式所形成,並且伴隨著藉由從下方承受外力而朝向該快門變形部的上方之彈性變形,使前述止動部往上方移位而用來解除與前述抵接部之抵接狀態之止動解除部。
亦即,在快門構件34d中,設置有以與沿著蓋部34Y的軌道部移動來將碳粉排出口予以關閉之快門主部34d1之連接位置為基點,而可彈性變形地形成之快門變形部34d2。此外,於快門變形部34d2中,設置用以限制快門構件34d朝向開放方向的移動之止動部34d22,以及藉由從下方承受外力來解除止動部34d22與抵接部34n5之抵接狀態之止動解除部34d21。
此外,此碳粉容器,於上述中,前述快門變形部係配設在相對於前述快門主部為長度方向上且為前述容器本體的一側,前述止動部係形成於遠離前述快門主部之前述快門變形部的前端,前述止動解除部係形成於前述止動部與前述連接位置之間。
此外,此碳粉容器,於上述中,前述蓋部係具備有當前述快門構件開放前述碳粉排出口時,保持前述快門變形
部的變形狀態,同時將前述快門變形部收納於內部之收納部。
此外,此碳粉容器,於上述中,前述快門主部更具備有抵接於前述蓋部上所形成之第2抵接部以限制前述快門構件朝向與藉由前述止動部所限制之方向為相反方向上的移動之第2止動部。
此外,此碳粉容器,於上述中,前述蓋部係具備有:於其內部以在前述長度方向上延伸存在之方式所形成之圓柱狀的空洞,以及從前述空洞下方的周面朝向前述碳粉排出口以一定的流路面積形成為柱狀之碳粉落下路徑。
此外,此碳粉容器,於上述中,前述容器本體於其內周面具有螺旋狀的突起,同時相對於前述蓋部可旋轉地保持。
此外,此碳粉容器為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者。
因此,根據此構成,係在快門構件中,設置有以與快門主部之連接位置為基點而彈性變形之快門變形部,並且於該快門變形部中,設置用以限制快門構件之開放方向上的移動之止動部及解除此之止動解除部。藉此,可提供一種碳粉容器在單體的狀態下,不會讓用以將碳粉排出口予以開閉之快門構件簡單地移動之碳粉容器及畫像形成裝置。
如以上所說明般,本實施形態1之碳粉容器32Y,係在快門構件34d中,設置有以與快門主部34d1之連接位置為基點而彈性變形之快門變形部34d2,並且於快門變形部
34d2中,設置用以限制快門構件34d之開放方向上的移動之止動部34d22及解除此之止動解除部34d21。藉此,可有效地確保碳粉容器32Y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時之設置空間,同時提高碳粉容器32Y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時之安裝性與操作性,即使是以依據本身重量從碳粉排出口W進行碳粉的排出之方式構成碳粉容器32Y時,亦可抑制碳粉容器32Y在單體的狀態下,讓用以將碳粉排出口W予以開閉之快門構件34d簡單地移動之缺失於未然。
藉由第45圖~第52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本實施形態2之碳粉容器,主要是攪拌構件33f的構成與前述實施形態1不同。
參照第45圖,本實施形態2之碳粉容器32Y,亦與前述實施形態1相同,主要是由容器本體33Y(瓶本體)及設置在其頭部之蓋部34Y(瓶蓋)所構成。此外,本實施形態2之碳粉容器32Y,除了容器本體33Y及蓋部34Y之外,亦被分解成攪拌構件33f、蓋密封材37、快門構件34d、作為密封構件之快門密封材36、作為電子資訊儲存構件之RFID用晶片35等。
此外,參照第45圖及第46圖,本實施形態2之碳粉容器32Y,亦與前述實施形態1相同,與容器本體33Y一同地旋轉之攪拌構件33f被嵌合於瓶口部33a(開口部A)。
在此,攪拌構件33f,為從蓋部34Y內的空洞B朝向容
器本體33Y內延伸設置之1對的板狀構件(亦可參照第50圖)。此攪拌構件33f,與前述實施形態1不同,1對的板狀構件係互為不同地傾斜。此外,攪拌構件33f,當組裝蓋部34Y與容器本體33Y時,其前端係以到達蓋部34Y內之碳粉排出口W的上方之方式所構成,同時其後端(相反側的端部)以到達汲取部(以第45圖、第46圖的虛線所包圍之部分)之方式所構成。藉由使攪拌構件33f與容器本體33Y的開口部A一同地旋轉,可提升碳粉從開口部A之排出性。尤其是本實施形態2之攪拌構件33f,該1對的板狀構件互為不同地傾斜,故可提升在開口部A的前後位置上之碳粉的攪拌性。
此外,參照第45圖及第46圖,於容器本體33Y的瓶口部33a,係以使外周成為1圈之方式,形成有卡合於蓋部34Y的鈎部34j(可參照第50圖等)且用以連接兩者的構件33Y、34Y之嵌合部(凸部)。如此,容器本體33Y(齒輪33c為一體地形成)相對於蓋部34Y可相對地旋轉而嵌合。
此外,容器本體33Y之頭部(形成有齒輪33c之位置附近)的內徑,係形成為較收納有碳粉之收納部(形成有螺旋狀的突起33b之位置)的內徑更小(亦可參照第50圖)。然後,於容器本體33Y的頭部,設置有以其內周面朝向內部突出地形成之汲取部(以第45圖、第46圖的虛線所包圍之部分)。伴隨著容器本體33Y的旋轉藉由螺旋狀的突起33b朝向開口部A被搬運之碳粉,係藉由汲取部(以第45圖、第46圖的虛線所包圍之部分)被汲取至頭部的小
徑部。然後,被汲取至頭部的小徑部之碳粉,一邊由攪拌構件33f所攪拌,一邊從開口部A朝向蓋部34Y的空洞B被排出。
參照第47圖~第50圖,於碳粉容器32Y的蓋部34Y,設置有快門構件34d、快門密封材36、蓋密封材37(密封材)、RFID用晶片35(電子資訊儲存構件)等。
蓋部34Y,係在以具有較空洞B更大的內徑之方式所形成之內插部34z(可參照第49圖),內插有容器本體33Y的開口部A。參照第49圖、第52圖等,於蓋部34Y的底部,形成有用以將從容器本體33Y的開口部A所排出之碳粉排出至容器外,亦即排出至垂直方向下方(依據本身重量落下)之碳粉排出口W。然後,於蓋部34Y的底部,用以進行碳粉排出口W的開閉之快門構件34d係可滑動移動地保持。具體而言,快門構件34d係藉由從蓋部34Y側至容器本體33Y側之長度方向上的相對移動(朝向第50圖的左方之移動)將碳粉排出口W開放,並藉由從容器本體33Y側至蓋部34Y側之長度方向上的相對移動(朝向第50圖的右方之移動)將碳粉排出口W關閉。快門構件34d的開閉動作(碳粉排出口W的開閉動作),係與碳粉容器32Y朝向碳粉容器收納部70(裝置本體100)之長度方向上的裝卸動作連動來進行。第51圖及第52圖係顯示快門構件34d從碳粉排出口W的開放開始至開放完成為止之動作。
參照第47圖、第48圖等,於蓋部34Y的上部(頂部),形成有從與長度方向正交之蓋部34Y的端面朝向長
度方向所延伸設置之第1孔部34a(主基準孔)。此第1孔部34a,係成為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中之蓋部34Y的定位主基準。詳細而言,與碳粉容器32Y朝向碳粉容器收納部70之長度方向上的裝著動作連動,蓋部34Y的第1孔部34a卡合於蓋接受部73的主基準銷73a。
此外,於蓋部34Y的下部(底部),從與長度方向正交之蓋部34Y的端面朝向長度方向所延伸設置之第2孔部34b(從屬基準孔),係以未到達碳粉排出口W的位置之方式所形成。此第2孔部34b,係成為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中之蓋部34Y的定位從屬基準。詳細而言,與碳粉容器32Y朝向碳粉容器收納部70之長度方向上的裝著動作連動,蓋部34Y的第2孔部34b卡合於蓋接受部73的從屬基準銷73b。藉由如此構成之2個孔部34a、34b,來進行碳粉容器收納部70中之蓋部34Y的定位。
此外,參照第47圖及第48圖,於蓋部34Y中,於形成內差部34z之部分的外周部且為其上方兩側上,分別形成有肩部34q。此肩部34q,其上面及側面是由平面所構成,此等平面係以大致呈正交之方式所構成。
肩部34q,當將碳粉容器32Y裝著於碳粉容器收納部70時,係與該裝著動作連動而接觸於碳粉容器收納部70的蓋接受部73上所設置之定位部(圖中未顯示)。藉此,可抑制蓋接受部73之蓋部34Y的振動而順利地進行蓋部34Y朝向蓋接受部73之裝著。
此外,參照第47圖、第48圖等,於蓋部34Y的兩側方
部,分別設置有朝向蓋部34Y的外周面上突出之側方突起34c(被按壓部)。本實施形態2之側方突起34c,當蓋部34Y被裝著(或脫離)於碳粉容器收納部70(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的蓋接受部73時,係藉由蓋接受部73的按壓部(圖中未顯示),往抵抗裝著方向(或脫離方向)的力之方向被按壓。因此,在碳粉容器32Y朝向蓋接受部73的裝著動作(或脫離動作)中,使用者在側方突起34c與按壓部卡合之位置上感受到抵抗裝著方向(或脫離方向)的操作力之反作用力後,可更進一步提高裝著方向(或脫離方向)的操作力並一次完成裝著動作(或脫離動作)。因此,使用者在碳粉容器32Y朝向蓋接受部73的裝著動作(或脫離動作)中,可感受到較高的卡合感。
更詳細而言,本實施形態2之側方突起34c,如第47圖、第48圖等所示,係沿著長度方向(裝著方向)形成為山形。此側方突起34c之山形的形狀,係以使前端側的斜率較容器本體的斜率更緩和之方式所形成。藉此,使用者在碳粉容器32Y朝向蓋接受部73的裝卸動作中,可一邊感受到較高的卡合感並順利地進行裝卸動作。
此外,參照第47圖、第48圖,於蓋部34Y的外周面上,設置有用以確保碳粉容器32Y之凸部34g、34h。此凸部34g、34h,係以當碳粉容器32Y朝向碳粉容器收納部70之裝著操作為正確時(裝著於碳粉容器收納部70的正規位置時)可嵌合於蓋接受部73的嵌合構件73c之方式所構成。藉由此構成,可抑制不同色彩的碳粉容器(例如黃色
的碳粉容器)被安裝在預定色彩的碳粉容器收納部(例如靛色的碳粉容器收納部),而無法形成期望的彩色畫像之缺失。亦即,可抑制碳粉容器被錯誤安裝在碳粉容器收納部者。
此外,參照第48圖,一方的凸部34g(非相容形狀部),為以輻射狀形成於蓋部34Y的前端上部之2個突起。此2個突起(非相容形狀部34g),分別由台座部34g1、及更從台座部34g1突出為2個之非相容鈎部34g2所構成。台座部34g1係以朝向外方變寬之方式形成為梯形狀。2個非相容鈎部34g2,係從該台座部34g1的上面朝向外側輻射狀地突出而形成。
該非相容鈎部34g2,藉由將其一部分因應收納於碳粉容器之碳粉的種類(色彩)予以切斷,可賦予相對於各色之非相容性的功能。亦即,相對於形成有左右合計為4個的非相容鈎部34g2之狀態下的蓋部34Y,可使用剪鉗、裁切器等之切斷工具來裁切必要的非相容鈎部34g2,藉此可形成種種形狀的非相容形狀部34g。藉由此構成,不需製造出與碳粉容器(蓋部)的種類為相同數目之模具,能夠以1個模具來形成複數種類之具有非相容性的蓋部,故可降低複數種類之碳粉容器全體的製造成本。
參照第48圖,係以可使用剪鉗、裁切器等之切斷工具而容易地裁切非相容鈎部34g2之方式,將非相容形狀部34g中之2個非相容鈎部34g2的間隔設定為某種程度較大。
此外,參照第48圖等,於本實施形態之蓋部34Y,為
了特定出碳粉容器的出貨地(例如國內用與北美用與歐洲用與其他地區用)等,係形成有非相容性的凸部34h。此凸部34h,係以當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本身為正確時(裝著於正規的裝置本體100時),可嵌合於瓶接受部72上所形成之嵌合構件(圖中未顯示)而構成。
在此,本實施形態2之碳粉容器32Y,亦與前述實施形態1相同,在與碳粉排出口W相對向之快門構件34d的面上設置有快門密封材36(密封構件),於蓋部34Y中,係以不會因設置在碳粉排出口W的周圍之緣部34r而對快門密封材36造成剝落或損傷之方式,將緣部34r的前端部34r1形成為尖狀。
藉此,本實施形態2中,亦與前述實施形態1相同,可有效地確保碳粉容器32Y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時之設置空間,同時提高碳粉容器32Y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時之安裝性與操作性,即使是以依據本身重量從碳粉排出口W進行碳粉的排出之方式構成碳粉容器32Y時,亦可抑制伴隨著碳粉容器32Y朝向裝置本體100之裝卸動作而使收納於碳粉容器32Y內之碳粉飛散至外部之缺失。
在此,本實施形態2之碳粉容器32Y,亦與前述實施形態1相同,係將形成有用以導引快門構件34d的開閉動作之快門軌34t之垂直面34s,從位於將碳粉排出口W關閉之位置之快門構件34d的關閉方向的端部,連續地形成至朝向長度方向(裝著方向)突出之位置為止,故相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上所設置之快門關閉機構73d將快門構件
34d完全地關閉之時機,快門關閉機構73d可將解除以垂直面34s為基準之快門構件34d的保持之時機予以延遲。
藉此,本實施形態2中,亦與前述實施形態1相同,可有效地確保碳粉容器32Y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時之設置空間,同時提高碳粉容器32Y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時之安裝性與操作性,即使是以依據本身重量從碳粉排出口W進行碳粉的排出之方式構成碳粉容器32Y時,亦可抑制伴隨著碳粉容器32Y從裝置本體100之脫離動作而使收納於碳粉容器32Y內之碳粉飛散至外部之缺失於未然。
在此,本實施形態2之碳粉容器32Y,亦與前述實施形態1相同,係在快門構件34d中,設置有以與快門主部34d1之連接位置為基點而彈性變形之快門變形部34d2,並且於快門變形部34d2中,設置用以限制快門構件34d之開放方向上的移動之止動部34d22及解除此之止動解除部34d21。
藉此,本實施形態2中,亦與前述實施形態1相同,可有效地確保碳粉容器32Y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時之設置空間,同時提高碳粉容器32Y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時之安裝性與操作性,即使是以依據本身重量從碳粉排出口W進行碳粉的排出之方式構成碳粉容器32Y時,亦可抑制碳粉容器32Y在單體的狀態下,讓用以將碳粉排出口W予以開閉之快門構件34d簡單地移動之缺失於未然。
藉由第53圖~第56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3。本實施形態3之碳粉容器,該攪拌構件33f的構成與前述實施形態2不同。
本實施形態3之碳粉容器32Y,亦與前述實施形態2相同,主要是由容器本體33Y(瓶本體)及設置在其頭部之蓋部34Y(瓶蓋)所構成。此外,本實施形態3之碳粉容器32Y,除了容器本體33Y及蓋部34Y之外,亦被分解成攪拌構件33f、蓋密封材37、快門構件34d、作為密封構件之快門密封材36、作為電子資訊儲存構件之RFID用晶片35等(可參照第45圖)。
此外,本實施形態3之碳粉容器32Y,亦與前述實施形態2相同,與容器本體33Y一同地旋轉之攪拌構件33f被嵌合於瓶口部33a(開口部A)。詳細而言,參照第53圖~第55圖,攪拌構件33f的嵌合部33f2,被壓入於第45圖所示之瓶口部33a(開口部A)。
此外,參照第53圖~第55圖,本實施形態3之攪拌構件33f中,亦設置有從蓋部34Y內的空洞B朝向容器本體33Y內所延伸設置之1對的板狀構件33f1。此攪拌構件33f的板狀構件33f1,與前述實施形態2相同,1對的板狀構件係互為不同地傾斜。此外,攪拌構件33f,當組裝蓋部34Y與容器本體33Y時,其前端(形成有擠壓板33f10之一側)係以到達蓋部34Y內之碳粉排出口W的上方之方式所構成,同時其後端(相反側的端部)以到達汲取部(以第45圖、第
46圖的虛線所包圍之部分)之方式所構成。藉由使攪拌構件33f與容器本體33Y的開口部A一同地旋轉,可提升碳粉從開口部A之排出性。
在此,第53圖~第55圖所示,本實施形態3之攪拌構件33f,與前述實施形態2不同,係於板狀構件33f1的前端(面對蓋部34Y內之一側)設置有擠壓板33f10。此擠壓板33f10為相對於板狀構件33f1的本體部大致呈垂直地豎立之板材,於其外周部上形成有錐部34f100。
如此,藉由在攪拌構件33f之板狀構件33f1的前端設置擠壓板33f10,伴隨著攪拌構件33f的旋轉,可使擠壓板33f10將碳粉朝向蓋部34Y內的碳粉排出口W按壓,即使在碳粉於碳粉排出口W的附近(碳粉落下路徑C)阻塞之狀態下,亦可順利地使碳粉從碳粉排出口W中排出。
第56-1圖的(A1)~(A4)係顯示在設置有擠壓板33f10所被設置之攪拌構件33f(本實施形態3者)之碳粉容器32Y中,攪拌構件33f正在旋轉之狀態之概略正視圖。相對於此,第56-2圖的(B1)~(B4)係顯示在設置有擠壓板33f10未被設置之攪拌構件33f(前述實施形態2者)之碳粉容器32Y中,攪拌構件33f正在旋轉之狀態之概略正視圖。
第56-1圖的(A1)及第56-2圖的(B1)中,黑色箭頭係表示藉由攪拌構件33f朝向碳粉排出口W(碳粉補給口73w)被搬運之碳粉的搬運方向。
如第56-2圖的(B1)所示,當在攪拌構件33f之板狀
構件33f1的前端未設置擠壓板33f10時,伴隨著攪拌構件33f的旋轉,可得知碳粉藉由擠壓板33f10沿著蓋部34Y的內周部在周方向上被搬運。相對於此,如第56-1圖的(A1)所示,藉由將擠壓板33f10設置在攪拌構件33f之板狀構件33f1的前端,伴隨著攪拌構件33f的旋轉,可得知碳粉藉由擠壓板33f10朝向碳粉排出口W被搬運(相對於蓋部34Y的內周部大致為法線方向上的搬運)。
在此,本實施形態3之碳粉容器32Y,亦與前述各實施形態相同,在與碳粉排出口W相對向之快門構件34d的面上設置有快門密封材36(密封構件),於蓋部34Y中,係以不會因設置在碳粉排出口W的周圍之緣部34r而對快門密封材36造成剝落或損傷之方式,將緣部34r的前端部34r1形成為尖狀。
藉此,本實施形態3中,亦與前述各實施形態相同,可有效地確保碳粉容器32Y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時之設置空間,同時提高碳粉容器32Y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時之安裝性與操作性,即使是以依據本身重量從碳粉排出口W進行碳粉的排出之方式構成碳粉容器32Y時,亦可抑制伴隨著碳粉容器32Y朝向裝置本體100之裝卸動作而使收納於碳粉容器32Y內之碳粉飛散至外部之缺失。
藉由第57圖~第59圖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4。本實施形態4之碳粉容器,在蓋部34Y之碳粉排出口W附近
設置有可撓性構件34u之點,係與前述實施形態3不同。
本實施形態4之碳粉容器32Y,亦與前述實施形態3相同,主要是由容器本體33Y(瓶本體)及設置在其頭部之蓋部34Y(瓶蓋)所構成。此外,本實施形態4之碳粉容器32Y,除了容器本體33Y及蓋部34Y之外,亦被分解成攪拌構件33f、蓋密封材37、快門構件34d、作為密封構件之快門密封材36、作為電子資訊儲存構件之RFID用晶片35等(可參照第45圖)。
此外,本實施形態4之碳粉容器32Y,亦與前述實施形態3相同,與容器本體33Y一同地旋轉之攪拌構件33f被嵌合於瓶口部33a(開口部A)。
此外,如第57圖所示,本實施形態4之攪拌構件33f中,亦設置有從蓋部34Y內的空洞B朝向容器本體33Y內所延伸設置之1對的板狀構件33f1(互為不同地傾斜)。再者,本實施形態4之攪拌構件33f,亦與前述實施形態3相同,於板狀構件33f1的前端(面對蓋部34Y內之一側)設置有擠壓板33f10。
在此,參照第57圖及第59圖,於本實施形態4之蓋部34Y,與前述實施形態3不同,由厚度0.188~0.5mm的Mylar等之可撓性材料所構成之可撓性構件34u,係從碳粉落下路徑C至空洞B之間被設置。詳細而言,如第58圖所示,可撓性構件34u係形成為一處呈彎曲之形狀,該固定部34u2(形成較可撓部34u1更寬廣)成為貼著面並貼著(固定)於碳粉落下路徑C的內壁(為接近於碳粉排出口W之內壁
,且為攪拌構件33f之旋轉方向下游側的內壁)。此外,係以使可撓性構件34u的彎曲部位於碳粉落下路徑C中之方式,將固定部34u2貼著於碳粉落下路徑C的內壁。此外,可撓性構件34u的可撓部34u1,係從碳粉落下路徑C朝向空洞B內延伸存在以作為自由端。該可撓部34u1的前端,藉由伴隨著攪拌構件33f的旋轉而接觸於擠壓板33f10,即使在碳粉於碳粉排出口W的附近(碳粉落下路徑C)阻塞之狀態下,亦可順利地使碳粉從碳粉排出口W中排出。
詳細而言,如第59圖(A)~(D)所示,伴隨著攪拌構件33f的旋轉,可撓性構件34u(可撓部34u1)被擠壓板33f10所擠壓而逐漸撓曲成弓狀。此時,在第59圖(A)的狀態下,即使碳粉於碳粉落下路徑C的內壁與可撓性構件34u之間阻塞,亦如第59圖(D)的狀態般,可撓性構件34u大幅撓曲成弓狀,使碳粉落下路徑C的內壁與可撓性構件34u之空間增大,而使阻塞於碳粉落下路徑C碳粉崩落。
然後,如第59圖(E)所示,擠壓板33f10的平面部與可撓性構件34u的平面部相互重疊,可撓性構件34u從固定部34u2至可撓部34u1之間變形為大致呈平面狀。此時,可撓性構件34u與碳粉之空間逐漸增大,碳粉持續崩落,同時碳粉藉由擠壓板33f10被擠壓而供給至該空間(第57圖的狀態)。藉此,可促進碳粉排出口W(碳粉落下路徑C)中之碳粉排出性與碳粉崩落。接著如第59圖(F)所示,可撓性構件34u成為完全翹回之狀態,然後解除與擠壓板33f10之接觸。之後如第59圖(G)所示,藉由可撓性
構件34u的彈力使可撓性構件34u回復至初期狀態。此時,依據可撓性構件34u的彈力所形成之回彈力作用於碳粉,而促進碳粉落下路徑C中之碳粉崩落與碳粉排出。
可撓性構件34u的形狀並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4者,例如亦可使用不具有彎曲部之形狀者,或是固定部34u2的形狀為不同者等,作為可撓性構件。
在此,本實施形態4之碳粉容器32Y,亦與前述各實施形態相同,在與碳粉排出口W相對向之快門構件34d的面上設置有快門密封材36(密封構件),於蓋部34Y中,係以不會因設置在碳粉排出口W的周圍之緣部34r而對快門密封材36造成剝落或損傷之方式,將緣部34r的前端部34r1形成為尖狀。
藉此,本實施形態4中,亦與前述各實施形態相同,可有效地確保碳粉容器32Y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時之設置空間,同時提高碳粉容器32Y設置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100時之安裝性與操作性,即使是以依據本身重量從碳粉排出口W進行碳粉的排出之方式構成碳粉容器32Y時,亦可抑制伴隨著碳粉容器32Y朝向裝置本體100之裝卸動作而使收納於碳粉容器32Y內之碳粉飛散至外部之缺失。
前述各實施形態中,係僅將碳粉收納於碳粉容器32Y、32M、32C、32K內,但對於將由載體與碳粉所構成之雙成分顯影劑適當地供給至顯影裝置之畫像形成裝置,亦可將雙成分顯影劑收納於碳粉容器32Y、32M、32C、32K內。此時,亦可獲得與上述之前述實施形態為同樣之
效果。
此外,前述各實施形態中,亦可將成像部6Y、6M、6C、6K的一部分或全部構成為處理匣。此時,亦可獲得與上述之前述實施形態為同樣之效果。
此外,前述各實施形態中,藉由將容器本體33Y構成可旋轉自如,使收納於容器本體33Y內部之碳粉朝向開口部A被搬運而構成。相對於此,亦可使容器本體33Y與蓋部34Y一同地以非旋轉方式保持在碳粉容器收納部70而構成,同時在容器本體33Y內設置有朝向開口部A來搬運碳粉之搬運構件(例如以軸部狀設置有搬運線圈或複數個搬運葉片,並藉由與容器本體為獨立之齒輪朝向預定方向旋轉之搬運構件),藉此使收納於容器本體33Y內部之碳粉朝向開口部A被搬運而構成(可參照第60圖)。
詳細而言,如第60圖所示,碳粉容器32Y,主要是由容器本體33Y及齒輪44Y及蓋部34Y(瓶蓋)所構成。於容器本體33Y的頭部設置有開口部A,齒輪44Y係可旋轉自如地設置在該開口部A的外周部。齒輪44Y係與裝置本體100的驅動齒輪嚙合,且將線圈46Y以旋轉中心軸為中心來進行旋轉驅動者。此外,開口部A係用以將收納於容器本體33Y內之碳粉朝向蓋部34Y內的空間排出者。旋轉軸45Y係一體地設置在齒輪44Y,於旋轉軸45Y上連結有螺旋狀的線圈46Y(搬運線圈)。旋轉軸45Y的一端被支撐在蓋部34Y的軸承部34Ya。線圈46Y,係從容器本體33Y內部的開口部A至底部之間被延伸設置。藉由使齒輪44Y在容器本
體33Y的周圍上旋轉,使旋轉軸45Y及線圈46Y亦被旋轉驅動。藉此,收納於容器本體33Y之碳粉,係藉由線圈46Y的碳粉搬運力被搬運至開口部A側。齒輪44Y,係以被容器本體33Y與蓋部34Y所夾持之方式插入設置在開口部A的外周部。齒輪44Y的兩端面當中,於一端面側上,在與容器本體33Y之間設置有橡膠構件47Y,於另一端面側上,在與蓋部34Y之間設置有密封構件48Y。藉由此構成,可確保碳粉容器32Y全體的密封性。亦即,可抑制碳粉從齒輪44Y、容器本體33Y、蓋部34Y的各個之間洩漏出之缺失。
對於此般碳粉容器32Y,與上述之前述實施形態同樣地適用本發明,亦可獲得與上述之前述實施形態為同樣之效果。
此外,前述各實施形態中,碳粉補給裝置60Y、60M、60C、60K,參照第1圖,其由碳粉槽部(61Y)、碳粉搬運部(62Y、63Y)、及碳粉落下搬運路徑(64Y)所形成之碳粉搬運路徑,均形成為反N字狀(俄羅斯文中的字狀)(從第1圖的紙面內側觀看時為N字狀)。然後,各色的碳粉搬運部(62Y、63Y),係設置在位於所對應之色彩的處理匣(成像部6Y)的上方且為相對於裝置本體100之處理匣的裝卸口的上方。此外,各色的碳粉容器(32Y)、碳粉槽部(61Y)、碳粉搬運部(62Y)的搬運方向上游側,並非在所對應之色彩的處理匣,而是設置在鄰接之處理匣(第1圖的左鄰)的上方。藉由此構成,在並
列地配設有複數個處理匣(成像部)之串接式畫像形成裝置中,當進行處理匣(成像部)的裝卸操作時,處理匣與碳粉補給裝置不會互相干涉,故可提供一種從各色的碳粉容器至處理匣為止之縱向的佈局達到緊緻化,同時不會產生碳粉補給量的不均之畫像形成裝置。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可明瞭的是在本發明之技術思想的範圍內,除了各實施形態中所提出者之外,各實施形態亦可進行適當地變更。此外,前述構成構件的數量、位置、形狀等,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可設定為適合於實施本發明之數量、位置、形狀等。
如上述般,本發明之碳粉容器及畫像形成裝置,對於影印機、印表機或含有此等功能之複合機等之畫像形成裝置等為有用,尤其適合於具有收納碳粉等粉體並裝著於裝置以供給該粉體之機構之裝置、系統。
5Y‧‧‧顯影裝置
32Y、32M、32C、32K‧‧‧碳粉容器
33Y‧‧‧容器本體
33b‧‧‧突起(螺旋狀的突起)
33c‧‧‧齒輪
33f‧‧‧攪拌構件
34Y‧‧‧蓋部
34a‧‧‧第1孔部(主基準孔)
34b‧‧‧第2孔部(從屬基準孔)
34c‧‧‧側方突起(第2限制部)
34d‧‧‧快門構件
34d1‧‧‧快門主部
34d11‧‧‧被夾持部
34d15‧‧‧快門軌卡合部(第2止動部)
34d2‧‧‧快門變形部
34d21‧‧‧止動解除部
34d22‧‧‧止動部
34e‧‧‧第1卡合部(限制部)
34e1‧‧‧突出部
34f‧‧‧第2卡合部(限制部)
34m‧‧‧突起部(2個突起部)
34n‧‧‧快門收納部(收納部)
34n1‧‧‧滑動槽(軌道部)
34r‧‧‧緣部
34r1‧‧‧頂角部
34r2‧‧‧平行部
34s‧‧‧垂直面
34t‧‧‧快門軌(軌道部)
35‧‧‧RFID用晶片(電子資訊儲存構件)
36‧‧‧快門密封材(密封構件)
37‧‧‧蓋密封材
60Y、60M、60C、60K‧‧‧碳粉補給裝置
70‧‧‧碳粉容器收納部
72‧‧‧瓶接受部
72b‧‧‧止動解除彈壓部
73‧‧‧蓋接受部
73a‧‧‧主基準銷
73b‧‧‧從屬基準銷
73c‧‧‧側方槽
73d‧‧‧快門關閉機構(快門夾持機構)
73d1‧‧‧第1夾持部
73d2‧‧‧第2夾持部
73d3‧‧‧支軸部
73m‧‧‧被卡合部
73w‧‧‧碳粉補給部
81‧‧‧驅動齒輪
100‧‧‧畫像形成裝置本體(裝置本體)
A‧‧‧開口部
B‧‧‧空洞
C‧‧‧碳粉落下路徑
W‧‧‧碳粉排出口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的畫像形成裝置之全體構成圖。
第2圖係顯示成像部之剖面圖。
第3圖係顯示在碳粉補給裝置中設置有碳粉容器之狀態之模式圖。
第4圖係顯示在碳粉容器收納部中設置有碳粉容器之
狀態之概略立體圖。
第5圖係顯示從斜上方觀看碳粉容器之立體圖。
第6圖係顯示從斜下方觀看碳粉容器之立體圖。
第7圖係顯示碳粉容器之六面圖。
第8圖係顯示從蓋部側觀看碳粉容器之正視圖。
第9圖係顯示碳粉容器之分解圖。
第10圖係顯示碳粉容器的容器本體之立體圖。
第11圖係顯示碳粉容器的蓋部之立體圖。
第12圖係顯示碳粉容器的蓋部之其他立體圖。
第13圖係從與容器本體之連接部側顯示碳粉容器的蓋部之立體圖。
第14圖係從與容器本體之連接部側顯示碳粉容器的蓋部之其他立體圖。
第15圖係顯示碳粉容器的快門構件將碳粉排出口關閉之狀態之立體圖。
第16圖係顯示碳粉容器的快門構件正要將碳粉排出口開放之狀態之立體圖。
第17圖係顯示碳粉容器的快門構件將碳粉排出口開放之狀態之立體圖。
第18圖係顯示與碳粉容器裝著於碳粉容器收納部的動作連動之快門構件的開放動作之模式圖。
第19圖係顯示快門構件被取出後之狀態的蓋部之立體圖。
第20圖係顯示蓋部的第1構件之立體圖。
第21圖係顯示蓋部的第1構件之其他立體圖。
第22圖係顯示蓋部的第2構件之立體圖。
第23圖係顯示快門構件之立體圖。
第24圖係顯示快門構件之其他立體圖。
第25圖係顯示碳粉容器的蓋部附近之剖面圖。
第26圖係顯示碳粉容器的蓋部內部之立體圖。
第27圖係從蓋部側顯示在插入口部插入有各種不同的碳粉容器之狀態之正視圖。
第28圖係顯示碳粉容器收納部的瓶接受部之立體圖。
第29圖係顯示碳粉容器收納部的瓶接受部之上方圖。
第30圖係顯示瓶接受部的前頭部附近之擴大立體圖。
第31圖係顯示瓶接受部的前頭部附近之其他擴大立體圖。
第32圖係顯示瓶接受部的前頭部附近之另外的擴大立體圖。
第33圖係顯示碳粉容器收納部的蓋接受部之立體圖。
第34圖係顯示蓋接受部的一部分之擴大立體圖。
第35圖係顯示蓋接受部的一部分之其他擴大立體圖。
第36圖係顯示蓋接受部的內部之立體圖。
第37圖係顯示蓋接受部之剖面圖。
第38圖係顯示在碳粉容器收納部裝著有碳粉容器之狀態之立體圖。
第39圖係顯示碳粉容器的快門構件一邊卡合於碳粉容器收納部的快門夾持機構一邊正要將碳粉排出口開放之狀
態之下方圖。
第40圖係顯示接續第39圖之下方圖。
第41圖係顯示接續第40圖之下方圖。
第42圖係顯示當進行碳粉容器的裝著動作時,蓋接受部的各部位接合於蓋部之步驟之模式圖。
第43圖係顯示碳粉容器的蓋部與碳粉容器收納部的密封材之概略立體圖。
第44圖係顯示其他形態之碳粉容器的蓋部與碳粉容器收納部的密封材之概略立體圖。
第45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之碳粉容器的一部分之分解圖。
第46圖係顯示第45圖之碳粉容器的容器本體中的頭部側之立體圖。
第47圖係顯示第45圖之碳粉容器的蓋部之立體圖。
第48圖係顯示第45圖之碳粉容器的蓋部之其他立體圖。
第49圖係顯示第45圖之碳粉容器的蓋部之剖面立體圖。
第50圖係顯示第45圖之碳粉容器的蓋部附近之剖面圖。
第51圖係顯示第45圖之碳粉容器的快門構件將碳粉排出口關閉之狀態之立體圖。
第52圖係顯示第45圖之碳粉容器的快門構件將碳粉排出口開放之狀態之立體圖。
第53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3之碳粉容器的攪拌構件之立體圖。
第54圖係顯示第53圖的攪拌構件之其他立體圖。
第55圖係顯示第53圖的攪拌構件之三面圖。
第56-1圖係顯示第53圖的攪拌構件進行旋轉之狀態之概略正視圖。
第56-2圖係顯示第45圖之碳粉容器的攪拌構件進行旋轉之狀態之概略正視圖。
第57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4之碳粉容器的蓋部之概略剖面圖。
第58圖係顯示設置在第57圖之碳粉容器的碳粉排出口附近之可撓性構件之立體圖。
第59圖係顯示第57圖之碳粉容器的攪拌構件進行旋轉之狀態之概略正視圖。
第60圖係顯示其他形態的碳粉容器之構成圖。
32Y‧‧‧碳粉容器
34d‧‧‧快門構件
34d2‧‧‧快門變形部
34d11‧‧‧被夾持部
34d21‧‧‧止動解除部
34s‧‧‧垂直面
34m‧‧‧突起部(2個突起部)
73d‧‧‧快門關閉機構(快門夾持機構)
73d1‧‧‧第1夾持部
73d2‧‧‧第2夾持部
73d3‧‧‧支軸部
Claims (12)
- 一種碳粉容器,設置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包含:第1夾持構件、第2夾持構件、及快門關閉機構;使碳粉容器的長度方向保持水平,其特徵為:具備有:用來排出碳粉的碳粉排出口;藉由沿著前述碳粉容器的外周之移動,將前述碳粉排出口予以開閉之快門構件;用以使前述快門構件將前述碳粉排出口予以開閉之方式導引前述快門構件並在前述長度方向上移動之快門軌;以及在長度方向從碳粉容器突起,在關閉方向上從快門構件的位於碳粉排出口關閉的位置的端部突起之突起,快門軌具有:分別設於碳粉容器的一側與另一側且在長度方向延伸的兩鉛直面,突起具有:分別與快門軌之鉛直面的平面位在相同平面的複數個表面;藉由在快門軌移動快門構件使碳粉排出口開啟並關閉,以第1夾持構件夾住鉛直面,快門構件在夾持狀態與開放狀態之間切換,在夾持狀態以第2夾持構件夾持快門構件,在開放狀態以第2夾持構件的旋轉使第2夾持構件對快門構件的夾持開放;當第1夾持構件夾持鉛直面時,快門關閉機構防止快門構件開啟,使第2夾持構件無法旋轉,進一步具備有:配設在其頂部,同時從與前述長度方向正交之該蓋部 的端面,在前述長度方向上延伸設置,而成為前述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中之該蓋部的定位主基準之第1孔部,及配設在其底部,同時以未到達前述碳粉排出口的位置之方式,從與前述長度方向正交之該蓋部的端面,在前述長度方向上延伸設置,而成為前述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中之該蓋部的定位從屬基準之第2孔部,與前述快門軌之前述垂直面位在相同平面的表面設置成在接近前述第2孔部之下端處夾隔前述第2孔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2個突起部設置成從底部的兩端部突起,並在接近前述第2孔部之下端處夾隔前述第2孔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2個突起部之前述長度方向的前端部,係位於從前述第1孔部的端面朝向前述長度方向突出之位置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碳粉容器,其中,進一步具備有:於前述長度方向的一端側形成有開口部,同時以收納於內部之碳粉朝向前述開口部被搬運之方式所構成之筒狀的容器本體,及內插有前述容器本體的前述開口部,同時在底部具備有用以將從前述容器本體的前述開口部所排出之碳粉排出至容器外,亦即排出至垂直方向下方之碳粉排出口之蓋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碳粉容器,其中,前 述蓋部係具備有:於其內部以在前述長度方向上延伸存在之方式所形成之圓柱狀的空洞,以及從前述空洞下方的周面朝向前述碳粉排出口以一定的流路面積形成為柱狀之碳粉落下路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容器本體於其內周面具有螺旋狀的突起,同時相對於前述蓋部可旋轉地保持。
- 一種畫像形成裝置,其特徵為: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設置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碳粉容器。
- 一種碳粉容器,用於畫像形成裝置,其包含:具有用來排出碳粉的碳粉排出口之底部平面;用來開啟及關閉碳粉排出口的快門構件;當快門構件移動將碳粉排出口開啟或關閉時導引快門構件的快門軌;在碳粉容器的長度方向上從碳粉容器的端部朝外突起的至少一個突起;以及其軸線方向平行於長度方向且在畫像形成裝置內與突起部對應之開口;快門軌具有與長度方向平行的第1平面,前述至少一突起包含複數個平面,各平面與前述第1平面為相同平面,前述開口設於至少一突起的複數個平面之間,前述至少一突起包含兩個突起部,該兩個突起部分別 包含第1平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碳粉容器,其中,包含其軸線方向平行於長度方向之另一開口;其他開口在畫像形成裝置內與另一突起部對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碳粉容器,其中,接受構件與另一接受構件設置成相對於碳粉容器的軸線大致對稱。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碳粉容器,其中,前述開口大致為橢圓形,前述其他開口大致為圓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碳粉容器,其中,突起在底部平面上包含兩個突起部,在兩個突起部之間設置有開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04368 | 2009-09-04 | ||
JP2009204459 | 2009-09-04 | ||
JP2009204403 | 2009-09-04 | ||
JP2010121974A JP4958325B2 (ja) | 2009-09-04 | 2010-05-27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121919A JP4958324B2 (ja) | 2009-09-04 | 2010-05-27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121808A JP5527018B2 (ja) | 2009-09-04 | 2010-05-27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15286A TW201115286A (en) | 2011-05-01 |
TWI495968B true TWI495968B (zh) | 2015-08-11 |
Family
ID=4493438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9119132A TWI495968B (zh) | 2009-09-04 | 2010-06-11 |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
TW103117139A TWI596452B (zh) | 2009-09-04 | 2010-06-11 |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17139A TWI596452B (zh) | 2009-09-04 | 2010-06-11 |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8909093B2 (zh) |
EP (1) | EP2474864B1 (zh) |
CN (2) | CN102597887B (zh) |
BR (1) | BR112012008152B1 (zh) |
CA (1) | CA2772918C (zh) |
HK (1) | HK1199109A1 (zh) |
MX (1) | MX2012002508A (zh) |
TW (2) | TWI495968B (zh) |
WO (1) | WO201102760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83101B2 (ja) * | 2009-09-04 | 2014-05-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TWI495968B (zh) * | 2009-09-04 | 2015-08-11 | Ricoh Co Ltd |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
TWI428714B (zh) * | 2010-03-01 | 2014-03-01 | Ricoh Co Ltd | 碳粉容器及影像形成裝置 |
WO2011111863A1 (en) | 2010-03-10 | 2011-09-15 | Ricoh Company, Ltd. |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
CA2795123C (en) | 2010-12-03 | 2017-08-29 | Ricoh Company, Ltd. | Powder container, powd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3562801B (zh) * | 2011-03-31 | 2016-12-21 | 株式会社理光 | 粉末材料容器和具有该粉末材料容器的图像形成设备及粉末材料补充方法 |
JP6083954B2 (ja) | 2011-06-06 | 2017-02-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現像剤補給システム |
US9164425B2 (en) | 2013-10-09 | 2015-10-20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Toner cartridge having loading and latching features |
KR102445073B1 (ko) | 2011-11-25 | 2022-09-19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리코 | 분체 수납 용기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
JP5435116B2 (ja) | 2012-03-15 | 2014-03-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粉体収納容器、その粉体収納容器から現像剤を補給する粉体補給装置、およびそれが搭載される画像形成装置 |
RU2597681C2 (ru) | 2012-06-03 | 2016-09-20 | Рикох Компани, Лимитед | Контейнер порошк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
JP6015252B2 (ja) | 2012-08-31 | 2016-10-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剤収納容器、現像剤補給装置、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465317B2 (en) | 2013-02-25 | 2016-10-11 | Ricoh Company, Ltd. | Nozzle insertion member,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064681B2 (ja) | 2013-03-01 | 2017-01-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収納容器から現像剤を補給する現像剤補給装置、それが搭載される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収納容器から粉体もしくは流体を搬送する搬送装置 |
AU2014230442B2 (en) | 2013-03-15 | 2017-04-06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180140B2 (ja) | 2013-03-19 | 2017-08-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 |
USD734386S1 (en) * | 2013-05-17 | 2015-07-14 | Ricoh Company, Ltd. | Portion of a powder container |
JP5983674B2 (ja) | 2013-05-21 | 2016-09-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07941B2 (ja) | 2013-05-21 | 2016-10-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75896B2 (ja) | 2013-05-21 | 2017-08-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補給現像剤収容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49509B2 (ja) | 2013-05-21 | 2017-06-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52699B2 (ja) | 2013-05-21 | 2017-06-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826211B2 (ja) * | 2013-05-23 | 2015-12-02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048346B2 (ja) * | 2013-08-29 | 2016-12-21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容容器 |
US9261851B2 (en) | 2013-11-20 | 2016-02-16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Positional control features of a replaceable unit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
JP6234293B2 (ja) * | 2014-03-25 | 2017-11-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370080B2 (ja) * | 2014-04-02 | 2018-08-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MX2021000039A (es) | 2014-08-01 | 2023-01-03 | Canon Kk | Cartucho de toner, mecanismo de suministro de toner y obturador. |
US9477177B2 (en) | 2014-09-02 | 2016-10-25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Toner cartridge having a shutter lock mechanism |
US9360816B1 (en) | 2014-12-15 | 2016-06-07 | Ricoh Company, Ltd. | Toner bottle driv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9436126B1 (en) * | 2015-04-08 | 2016-09-06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Toner inlet port alignment features for a developer unit of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
JP6561736B2 (ja) * | 2015-09-30 | 2019-08-2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剤の収容容器 |
JP6665597B2 (ja) * | 2016-03-08 | 2020-03-13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現像剤の収容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711672B2 (ja) * | 2016-04-05 | 2020-06-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919831B2 (ja) * | 2017-05-18 | 2021-08-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剤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1633452S (zh) * | 2018-09-21 | 2019-06-10 | ||
JP7387988B2 (ja) | 2019-02-26 | 2023-11-29 |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容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TWI727779B (zh) | 2020-05-01 | 2021-05-11 | 上福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用於碳粉匣之連動機構 |
CN113625536B (zh) * | 2020-05-06 | 2024-06-04 | 上福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碳粉匣的连动机构 |
DE102020116112B3 (de) | 2020-06-18 | 2021-11-04 | General Plastic Industrial Co., Ltd. | Verbindungsmechanismus für Tonerkartusche |
US11579545B2 (en) | 2020-11-17 | 2023-02-14 | Ricoh Company, Ltd. | Toner container having shutt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12666810B (zh) * | 2020-12-09 | 2023-06-02 | 江西凯利德科技有限公司 | 显影剂供应设备 |
JP2022158083A (ja) | 2021-04-01 | 2022-10-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705140A (en) * | 2005-06-07 | 2007-02-01 | Ricoh Co Ltd |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20090129827A1 (en) * | 2007-11-18 | 2009-05-21 | Fuji Xerox Co., Ltd. | Developer storage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681A (ja) | 1990-04-18 | 1992-01-0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JPH0414335A (ja) | 1990-05-08 | 1992-01-20 | Kokusai Electric Co Ltd | 時分割多重通信用利得制御回路 |
JPH04249994A (ja) | 1991-01-08 | 1992-09-04 | Fujitsu Ltd | 発信者識別呼出し方式 |
US5614996A (en) * | 1994-03-03 | 1997-03-25 | Kyocera Corporation | Toner storage unit, residual toner collect unit, toner container with these unit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uch toner container |
JP3545919B2 (ja) * | 1996-10-22 | 2004-07-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補給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補給容器を構成する部品のリサイクル使用方法 |
JP3565709B2 (ja) * | 1998-04-10 | 2004-09-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電子写真式画像形成装置 |
JP3445202B2 (ja) * | 1999-03-29 | 2003-09-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補給容器 |
JP3966639B2 (ja) * | 1999-03-31 | 2007-08-29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画像記録装置 |
JP3835510B2 (ja) * | 1999-09-17 | 2006-10-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JP2002268344A (ja) | 2001-03-06 | 2002-09-18 | Fuji Xerox Co Ltd | 現像剤補給装置 |
JP2002268356A (ja) | 2001-03-13 | 2002-09-18 | Canon Inc | シャッター装置、現像剤補給容器、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剤補給容器と現像カートリッジ、現像剤補給容器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6826381B2 (en) | 2001-12-28 | 2004-11-30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ation device and agent supplying device including absorber conveying by negative pressure |
JP3741691B2 (ja) | 2002-04-12 | 2006-02-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133629B2 (en) | 2002-04-12 | 2006-11-07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cluding as easy-to-handle large capacity toner container |
JP4047135B2 (ja) * | 2002-10-31 | 2008-02-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補給容器の再生産方法 |
JP4383898B2 (ja) | 2003-02-28 | 2009-12-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剤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968659B2 (ja) * | 2003-03-19 | 2007-08-29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トナー供給装置、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323852B2 (ja) * | 2003-04-11 | 2009-09-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補給容器の製造方法 |
KR100529332B1 (ko) * | 2003-07-04 | 2005-11-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폐토너 이송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인쇄기 |
KR100529334B1 (ko) * | 2003-07-04 | 2005-11-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폐토너 이송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인쇄기 |
JP4205531B2 (ja) | 2003-08-25 | 2009-01-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343074B2 (ja) | 2004-03-19 | 2009-10-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容器収納装置、該容器収納装置を備えた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1589384B1 (en) | 2004-04-23 | 2020-01-08 | Ricoh Company, Ltd. | Developer container |
JP2005352159A (ja) * | 2004-06-10 | 2005-12-22 | Canon Inc | 現像剤補給容器 |
US7720416B2 (en) | 2004-08-16 | 2010-05-18 | Ricoh Company, Ltd. | Method and toner bottl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effectively supplying toner to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396946B2 (ja) * | 2005-01-26 | 2010-01-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DK1859323T3 (da) | 2005-03-04 | 2014-06-30 | Canon Kk | Fremkalderforsyningsbeholder og fremkalderforsyningssystem |
JP4380639B2 (ja) | 2005-06-30 | 2009-12-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容器の製造方法 |
ES2529039T3 (es) * | 2005-04-27 | 2015-02-16 | Ricoh Company, Ltd. | Recipiente de tóner y aparato de formación de imagen |
JP4376851B2 (ja) * | 2005-10-07 | 2009-12-0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装置 |
JP4748576B2 (ja) * | 2005-10-18 | 2011-08-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補給装置、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376232B2 (ja) * | 2006-01-24 | 2009-12-0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トナー容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トナー補給装置 |
JP2007219417A (ja) | 2006-02-20 | 2007-08-30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イメージング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それらが取り付けられ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4215784B2 (ja) | 2006-07-13 | 2009-01-2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トナー容器、トナー供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33090A (ja) | 2006-07-31 | 2008-02-14 | Ricoh Co Ltd | 粉体搬送装置、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420915B2 (ja) * | 2006-10-16 | 2010-02-2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トナー搬送装置、トナー補給装置およびこれら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067865B2 (ja) | 2007-02-21 | 2012-11-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92544B2 (ja) | 2007-05-29 | 2012-12-0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109793A (ja) * | 2007-10-31 | 2009-05-21 | Ricoh Co Ltd | 粉体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4445022B2 (ja) | 2008-01-28 | 2010-04-07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トナー供給装置およびシャッタ構造 |
JP5056474B2 (ja) | 2008-02-27 | 2012-10-24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係数算出装置、係数算出方法、及び係数算出プログラム |
JP5486160B2 (ja) | 2008-02-27 | 2014-05-07 |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 検体分析装置及びその異常制御方法、並びに検体分析装置用プログラム |
JP2009204459A (ja) | 2008-02-28 | 2009-09-10 | Denso Corp | 車両用慣性力センサおよび車両の傾斜検出方法 |
JP5382499B2 (ja) | 2008-07-01 | 2014-01-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粉体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5321159B2 (ja) | 2008-07-02 | 2013-10-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4765259B (zh) | 2008-09-09 | 2019-09-06 | 株式会社理光 | 调色剂容器和成像设备 |
JP5476871B2 (ja) | 2008-11-04 | 2014-04-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121974A (ja) | 2008-11-17 | 2010-06-03 | Micronics Japan Co Ltd | 接触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的接続装置 |
JP2010121919A (ja) | 2008-11-18 | 2010-06-03 | Escoadvance Inc | 紙おむつ処理用小型焼却装置 |
JP2010121808A (ja) | 2008-11-18 | 2010-06-03 | Ihi Compressor & Machinery Co Ltd | 大空間の暖房方法及びその暖房装置 |
JP5531579B2 (ja) | 2008-11-27 | 2014-06-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粉体補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粉体容器 |
JP5303439B2 (ja) * | 2008-12-26 | 2013-10-02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トナー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894868B2 (ja) * | 2009-02-23 | 2012-03-1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収容容器、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958324B2 (ja) | 2009-09-04 | 2012-06-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TWI495968B (zh) * | 2009-09-04 | 2015-08-11 | Ricoh Co Ltd |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
JP5483101B2 (ja) | 2009-09-04 | 2014-05-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2381317A1 (en) | 2010-04-21 | 2011-10-26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Ton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2010
- 2010-06-11 TW TW099119132A patent/TWI495968B/zh active
- 2010-06-11 CA CA2772918A patent/CA2772918C/en active Active
- 2010-06-11 EP EP10813555.9A patent/EP2474864B1/en active Active
- 2010-06-11 TW TW103117139A patent/TWI596452B/zh active
- 2010-06-11 CN CN201080050002.1A patent/CN102597887B/zh active Active
- 2010-06-11 MX MX2012002508A patent/MX2012002508A/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0-06-11 CN CN201410211174.2A patent/CN104062870B/zh active Active
- 2010-06-11 BR BR112012008152-7A patent/BR112012008152B1/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06-11 WO PCT/JP2010/059968 patent/WO201102760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
- 2012-03-02 US US13/411,211 patent/US8909093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3-02 US US13/411,134 patent/US8792809B2/en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6-17 US US14/307,185 patent/US9146499B2/en active Active
- 2014-12-12 HK HK14112508.4A patent/HK1199109A1/zh unknown
-
2015
- 2015-08-18 US US14/829,320 patent/US941126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705140A (en) * | 2005-06-07 | 2007-02-01 | Ricoh Co Ltd |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20090129827A1 (en) * | 2007-11-18 | 2009-05-21 | Fuji Xerox Co., Ltd. | Developer storage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474864B1 (en) | 2019-04-17 |
MX2012002508A (es) | 2012-04-10 |
EP2474864A4 (en) | 2017-11-29 |
CN102597887B (zh) | 2014-06-18 |
TWI596452B (zh) | 2017-08-21 |
US20140294435A1 (en) | 2014-10-02 |
US8792809B2 (en) | 2014-07-29 |
EP2474864A1 (en) | 2012-07-11 |
US8909093B2 (en) | 2014-12-09 |
US9146499B2 (en) | 2015-09-29 |
TW201115286A (en) | 2011-05-01 |
US9411268B2 (en) | 2016-08-09 |
US20150355578A1 (en) | 2015-12-10 |
CA2772918A1 (en) | 2011-03-10 |
WO2011027604A1 (ja) | 2011-03-10 |
CN104062870B (zh) | 2017-04-19 |
CN102597887A (zh) | 2012-07-18 |
HK1199109A1 (zh) | 2015-06-19 |
CN104062870A (zh) | 2014-09-24 |
US20120219330A1 (en) | 2012-08-30 |
US20120163877A1 (en) | 2012-06-28 |
CA2772918C (en) | 2014-12-02 |
TW201432396A (zh) | 2014-08-16 |
BR112012008152B1 (pt) | 2020-09-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95968B (zh) |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 |
US8649713B2 (en) | Toner contain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and connecting structure for connecting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2884482B (zh) | 调色剂容器和成像设备 | |
CN105242508B (zh) | 调色剂容器以及成像设备 | |
TWI464545B (zh) | Toner containers | |
JP5569241B2 (ja) |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EP2703903A2 (en) | Developer container, developer replenishing device,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 |
JP4958325B2 (ja)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344326B2 (ja)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35245B2 (ja) | 現像剤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748113B2 (ja)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189920A (ja)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561603B2 (ja)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879871B2 (ja)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659815B2 (ja)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