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72200B - Suspension system in 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 - Google Patents
Suspension system in 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272200B TWI272200B TW094114127A TW94114127A TWI272200B TW I272200 B TWI272200 B TW I272200B TW 094114127 A TW094114127 A TW 094114127A TW 94114127 A TW94114127 A TW 94114127A TW I272200 B TWI272200 B TW I27220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uel cell
- shock absorber
- vehicle body
- rear shock
-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12—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rocking arm pivoted on each fork leg
- B62K25/1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rocking arm pivoted on each fork leg with single arm on each fork leg
- B62K25/20—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rocking arm pivoted on each fork leg with single arm on each fork leg for rear whe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1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the engine beside or within the driven 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Fuel Cel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Description
1272200 (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_胃明’是關於在燃料電池車輛上改良了後避震器等 - 的配置方式的懸吊裝置。 【先前技術】 在習知的根據從燃料電池所供給的電力來驅動車輛驅 φ 動用馬達的燃料電池車輛,是具備有收容了上述馬達的馬 達單兀’該馬達單元的前端部是可自由擺動地被支承在車 體框架的樞支部,並且馬達單元的後端部,是經由後避震 器被支承在車體框架的後端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在該單元擺動式的燃料電池車輛,爲了使其構造的重心 變低’是將重量物也就是燃料電池搭載於車體的地板部附 ' 近。 w 〔專利文獻1〕 φ 日本特開2002 — 42843號公報 【發明內容】 % 〔發明欲解決的課題〕 , 在上述燃料電池車輛,除了燃料電池之外,還需要氫 氣鋼瓶、馬達驅動器、二次電池、散熱水箱及稀釋裝置等 的各種裝備零件,除了需要考慮這些零件對車體的搭載位 置之外,還希望能有效率地佈置後避震器。 在該發明’是在車體的地板部附近搭載有燃料電池的 (2) 1272200 燃料電池車輛,提供一種懸吊裝置,能有效率地佈置後避 震器及各種裝備零件。 ^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作爲上述課題的解決手段,第1發明,是具備有:搭 載於車體的地板部(例如實施例的地板部3 )附近的燃料 電池(例如實施例的燃料電池5 1 )、根據從該燃料電池所 φ 供給的電力來產生車輛的驅動力的馬達(例如實施例的馬 達31)、收容該馬達而可自由擺動地被支承於車體框架( 例如實施例的車體框架4 )的馬達單元(例如實施例的馬 達單元20)、以及中介設置在該馬達單元與車體框架之間 的後避震器(例如實施例的後避震器33 )的燃料電池車輛 的懸吊裝置,上述後避震器,是配置在上述燃料電池的下 •方。 ^ 藉由該構造,即使爲了確保燃料電池的離地高度,而 φ 將其配置在離地某高度的位置的情況,藉由將該燃料電池 下方所產生的空間有效利用爲後避震器的配置空間,則可 提升燃料電池所需要的各種裝備零件的佈置自由度。而可 ‘藉由後避震器來保護燃料電池。 第2發明,是具備有:用來將在上述燃料電池所沒有 消耗的氫氣進行稀釋的稀釋裝置(例如實施例的稀釋裝置 56),該稀釋裝置,是配置在上述燃料電池的下方,並且 上述後避震器,是配置在上述燃料電池的下端部與上述稀 釋裝置的下端部之間。 -5- (3) 1272200 藉由該構造,即使在將稀釋裝置配置於燃料電池的下 方的情況,也能將燃料電池的下端部與稀釋裝置的下端部 之間所產生的空間有效利用爲後避震器的配置空間。也藉 由稀釋裝置來保護燃料電池。並且,藉由使後避震裝置位 於較稀釋裝置的下端部更上方處,也不會減少後避震器所 造成的最低離地高度。 第3發明,是具備有:其中一端側被連結於上述馬達 p 單元,並且另一端側朝向車輛前方延伸的避震桿(例如實 施例的避震桿3 5 )、以及連結於該避震桿的另一端側,其 上側可自由擺動地被支承於上述車體框架,並且下側連結 於上述後避震器的前端部的避震臂(例如實施例的避震臂 36),且上述後避震器的後端部是被連結於上述車體框架 〇 藉由該構造,當馬達單元相對於車體框架朝上下方向 擺動時,其動作會經由避震桿被傳達到避震臂,讓該避震 Φ 臂朝前後方向擺動,藉由其動作讓後避震器朝前後方向進 行行程(往復)動作。也就是說,馬達單元的上下方向的 動作會轉換成後避震器的前後方向的動作,結果會限制後 避震器的上下動作。 第4發明,上述後避震器的前端部,是位在較上述燃 料電池更前方處。 藉由該構造,可使後避震器的長度也就是行程長度延 伸。 第5發明,是具備有連結於上述稀釋裝置的排出用配 -6 - (4) 1272200 管(例如實施例的排水管8 1 ),該排出用配管,是配置在 上述後避震器的側邊,並且配置成:當在側面觀察時,是 重疊於上述後避震器。 藉由該構造,藉由將排出用配管配置在後避震器的側 邊,則可使配置空間效率化。藉由將排出用配管配置成: 當側面觀察時,重疊於後避震器,則可保護排出用配管。 _ 〔發明效果〕 藉由第1發明,能夠有效利用燃料電池下方的空間, 有效率地佈置後避震器及各種裝備零件。而可更提升燃料 電池的保護性。 藉由第2發明,可提升後避震器及各種裝備零件的佈 置性及燃料電池的保護性,並且能確保車輛的最低離地高 度。 藉由第3發明,藉由限制後避震器的上下動作,則可 φ 確保該後避震器的離地高度。 藉由第4發明,使後避震器的行程長度延長,則可確 保較大的馬達單元的擺動範圍。 藉由第5發明,可增進後避震器周邊的空間配置的效 率,可確保較大的馬達單元的擺動範圍。 藉由第5發明,可增進後避震器周邊的配置效率,並 且可提升排出用配管的保護性。 【實施方式】 (5) 1272200 以下,參照圖面來說明該發明的實施例。在以下的說 明的前後左右的方向,如果沒有特別記載的話,則是與車 輛的方向相同。圖中箭頭FR代表車輛前方,箭頭LH代 > 表車輛左方,箭頭UP代表車輛上方。 第1圖〜第3圖所示的機車1,是根據從車體略中央 處所搭載的燃料電池5 1所供給的電力,來驅動用來驅動 車輛的馬達31來使其行駛的燃料電池車輛。機車1,是在 φ 其車體具有低式地板部(以下僅稱作地板部)3的速克達 型車輛,在該地板部3附近,配置了構成長方體狀的上述 燃料電池5 1,且在機車1的驅動輪也就是後輪32的輪胎 內,配置了所謂的胎內式馬達的上述馬達3 1。該馬達3 1 ,是在其殼體31a內具有馬達主體及減速機構而構成爲一 體的單元,在其輸出軸被配置成與後輪車軸3 2a同軸狀的 > 狀態下,例如從左側被安裝在輪胎內。 ' 機車1的前輪11,是被軸支承在左右的一對前叉12 φ 的下端部,各前叉12的上部,是經由轉向桿13可轉向地 被樞支在車體框架4前端部的頭管5。在轉向桿13的上端 部安裝著車把14,在該車把14的右把手部,配設著油門 ‘ 把手15,並且在左右的把手部前方,分別配設著後、及前 煞車柄16、17。 在車體框架4的後部,是設置有朝車體上下方向延伸 的樞支板8,在較該樞支板8的中間部較稍下方的部位, 後搖臂21的前端部,是以使其後端側可朝車體上下方向 擺動的方式,經由樞支軸9而被樞支著。後搖臂21,其左 (6) 1272200 臂體23是延伸到馬達31的前端部,而支承著該馬達31 的殼體31a,另一方面,右臂體24是延伸到後輪32的中 心位置而軸支承著後輪車軸3 2a。以這種後搖臂2 1與馬達 31爲主,構成了機車丨的作爲擺動單元的馬達單元2〇。 在車體框架4的下部且爲燃料電池51的下方的部位 ’是配置有:朝車體前後方向延伸的後避震器3 3。該後避 震器33的後端部,是被連結在車體框架4的下部,並且 φ 後避震器33的前端部,是經由連桿機構34,而被連結在 馬達單元20 (後搖臂21 )的下部。連桿機構34,是伴隨 著馬達單元20的上下方向的擺動,使後避震器33朝前後 方向進行行程(往復)動作,藉由該後避震器33的行程 (往復)動作,來吸收輸入到馬達單元20的衝擊或震動 〇 * 車體框架4,是具有:從頭管5的上部分歧爲左右部 • ,朝斜後下方延伸,在車體上下方向的略中間處的高度彎 Φ 曲,然後朝後方延伸的上管6、以及從頭管5的下部分歧 爲左右部,朝向斜後下方延伸,在車體下端部彎曲之後, 朝向後方延伸的下管7;各上管6的後端部及下管7的後 端部,是分別結合在位於燃料電池51更後方處的上述樞 支板8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以下,對於下管7,將從頭管 5到車體下端部的彎曲部7c的部位作爲前邊部7a,將從 上述彎曲部7c到樞支板8的部位作爲下邊部7b,來進行 說明。 各上管6,爲了到達車體後端部,是從樞支板8進一 -9- (7) 1272200 步向後方延伸,該各上管6的後半部分,是用作爲用來支 承乘坐者用的座墊41的座墊框架。 機車1,其車體主要是藉由以合成樹脂所構成的車體 外殻42所覆蓋。其車體外殻42是作爲擋風部的機能,且 其一部分是與車體框架4 一起構成上述地板部3。在車體 框架4的下部中央處,是安裝著:以直立狀態支承車體的 主腳架37,並且在車體框架4的下部左側,是安裝著:以 φ 朝左側傾斜的立起狀態來支承車體的側腳架3 8。 這裡參照第4圖針對機車1的燃料電池系統的槪要情 形來加以說明。 燃料電池51,是積疊了多數的單位電池而成的習知的 固體高分子膜型燃料電池(PEMFC ),在其陽極側供給作 爲燃料氣體的氫氣,藉由在陰極側供給了包含作爲氧化劑 氣體的氧氣的空氣,藉由電化學反應來產生電力,並且生 • 成水。 Φ 作爲上述燃料氣體的氫氣,是從氫氣鋼瓶52經由阻 斷閥5 3以預定壓力供給到燃料電池5 1,且在供應於發電 之後,被導入到氫氣循環流路54內。在該氫氣循環流路 54,未反應的氫氣,是與來自於氫氣鋼瓶52的新鮮氫氣 一起反覆被供給到燃料電池5 1。循環於氫氣循環流路54 內的氫氣,是經由純化閥55而可導入到稀釋裝置56內。 另一方面,作爲上述氧化劑氣體的空氣,在經由空氣 濾淸器裝置5 7被導入到加給機5 8內之後,在加壓至預定 壓力的狀態下,被供給到燃料電池5 1,且在供應發電之後 -10- 1272200
,被導入至稀釋裝置56內。圖號58a是 料電池5 1的空氣(氧化劑氣體)予以冷 號5 9是用來將水分供給到氧化劑氣體的力| 是當燃料電池51處於低溫時,不經由中; 器59來供給空氣的旁通閥,圖號58c是 池5 1的氧化劑氣體的壓力的背壓閥。 藉由讓氫氣循環流路54所設置的純 p ,將反應後的氫氣導入到稀釋裝置56內 56將其與來自於燃料電池51的排出空氣 處理之後,經由滅音器6 1排出到大氣中 燃料電池51的生成水,當與排出空氣一 器59內時會被聚集,會將其再利用作爲 體的水分。而在加濕器59沒有被聚集的 氣),會在經過稀釋裝置56之後與反應 排出、或在稀釋裝置56內凝結之後,經 φ 用配管)81被排出。而排水管81,是設 時機將其水路進行開閉的控制閥82。 燃料電池51的運轉,是藉由ECU ( 62所控制。具體來說,在ECU62,是輸 及氧化劑氣體的壓力及溫度的訊號、關於: 的轉數的訊號、以及關於燃料電池51及 號,因應這些各種訊號,來控制:加給機 、背壓閥58c、純化閥55、以及阻斷閥53 在ECU62,輸入了來自於油門把手1 用來將供給到燃 卻的中冷器,圖 ]濕器,圖號58b 令器58a及加濕 用來調整燃料電 ύ閥5 5開啓作動 ,在該稀釋裝置 進行混合、稀釋 。這裡的來自於 起被導入到加濕 供給到氧化劑氣 水分(例如水蒸 完成的氣體一起 由排水管(排出 置有=在預定的 電子控制單元) 入了:關於氫氣 車速及加給機5 8 其冷卻水溫的訊 58、旁通閥58b 的作動。 5的加速要求訊 -11 - (9) 1272200 號,因應該訊號來將後輪3 2驅動用的馬達3 1進行驅動控 制。馬達3 1,是將來自於燃料電池5 1或作爲二次電池的 電池63的直流電流,在作爲變頻器單元的馬達驅動器64 ' 轉換成三相的交流電流之後,進行供給而予以驅動的三相 交流馬達。 上述燃料電池系統的冷卻系統,是形成了冷卻水路66 ,該冷卻水路66,是使燃料電池5 1及馬達3 1的冷卻水套 φ 、中冷器58a內、以及馬達驅動器64所鄰接的冷卻板( 冷卻器)65內的各水路連通在一起;在該冷卻水路66是 設置有:冷卻水泵浦67、及散熱水箱68。 在這種冷卻系統,是藉由冷卻水泵浦67的作動,使 冷卻水流通、循環於冷卻水路66內,從燃料電池51、馬 達3 1、氧化劑氣體、及馬達驅動器64進行吸熱,並且以 * 散熱水箱68將其熱量進行放熱。而圖號69,是當燃料電 ’ 池5 1處於低溫時,不經由散熱水箱68而使冷卻水進行循 φ 環的恆溫器。 合倂參照第1圖〜第3圖來說明,氫氣鋼瓶52,是一 般具有圓筒狀的外觀的高壓氣體鋼瓶,是作成由金屬與纖 維強化塑膠所構成的一般的複合容器,在車體後部右側, 是配置成:讓其軸線C沿著前後方向,更詳細來看,上述 軸線C是稍微朝向前下方。此時的氫氣鋼瓶52,是配置 成··其右側端(外側端)是位於較車體右側的上管6的外 側端更稍外側處,且左側端(內側端)是位在較後輪32 的外側端更稍外側處。 -12- (10) 1272200 氫氣鋼瓶52的前後端部是形成爲球狀(換言之是前 端較細),是配置成:其前端部位於樞支板8的前方,並 且後端部位於車體後端部。在該氫氣鋼瓶5 2的後端部, 是配設有:該氫氣鋼瓶52的主栓部71及氫氣充塡口 72。 車體左側的上管6,是稍微朝後上方傾斜然後大致直 線地朝後方延伸,另一方面,車體右側的上管6,是設置 成:相對於車體左側的上管6,在樞支板8附近和緩地朝 p 向下方變化。 車體右側的上管6,其下側端是設置成:從車體的側 面觀察,是與氫氣鋼瓶52的下側端大致重疊,並且在車 體後端部朝向上方彎曲,是以避開氫氣鋼瓶52的主栓部 7 1及氫氣充塡口 72的方式,朝向車體左側延伸,之後朝 向下方彎曲,而被結合在車體左側的上管6的後端部。 燃料電池51,是作成朝車寬方向寬度較寬且上下方向 是扁平的,在其前壁部,是分別設置有:氧化劑氣體及氫 φ 氣的供給口及排出口、以及冷卻水的導入口及導出口。在 燃料電池51的上部後方,是接近配置有:具有車寬方向 較長的筐體的加濕器5 9。在該加濕器5 9左側部的斜後上 方,是接近配置著加給機5 8,在該加給機5 8的斜後下部 ,是連接著朝車寬方向延伸的導入導管57b的左側部。而 在加濕器59左側部的上方是接近配置著背壓閥58c。 導入導管57b的右側部,是設置成位於氫氣鋼瓶52 的下方,在該右側部,是連接著:同樣位於氫氣鋼瓶52 的下方的空氣濾淸器殻體57a的前端部。在空氣濾淸器殻 -13- (11) 1272200 體5 7a的後端部,是連接著沒有圖示的進氣導管,是以 些進氣導管、空氣濾淸器殼體5 7a、及導入導管57b爲 構成了上述空氣濾淸器裝置57。 在加濕器59右側部的後方接近配置著旁通閥58b, 該旁通閥58b的斜後下方接近配置著中冷器58a。該旁 閥58b及中冷器58a,是配置成:在車體前後方向位於 濕器59的右側部與導入導管57b的右側部之間。加給 p 5 8的下流側,是經由沒有圖示的導出導管,被連接在中 器 58a 〇 在車體後部左側,是將在車寬方向扁平的滅音器61 配置成:位於較車體左側的上管6更靠向車寬方向外側 該滅音器6 1,從車體側面觀察是構成大致方形,是在後 3 2的斜左上側配置成朝斜後上方傾斜的狀態。滅音器 ,是設置在朝斜後上方傾斜的排出管77的後半部分, 該滅音器61(排出管77)的後端部,是朝向後方突設 φ 尾管75,在該尾管75的後端形成有反應完成氣體的排 □ 76 〇 散熱水箱68,是分割構成爲:位在頭管5前方的較 型的上段散熱水箱68a、與位於各下管7的前邊部7a的 方的較大型的下段散熱水箱68b。在下段散熱水箱68b 右側後方是配置有冷卻水泵浦67,在該冷卻水泵浦67 斜後下方配置有恆溫器69。而在位於下段散熱水箱68b 兩側邊的車體外殼42的內側,是分別配置有其車寬方 爲扁平狀的電池63。 這 主 在 通 加 機 冷 輪 6 1 在 出 出 小 刖 的 的 的 向 -14- (12) 1272200 在各下管7的彎曲部7c間,是以較下邊部7b的下側 端更朝下方突出的方式,配置有稀釋裝置56。從稀釋裝置 56導出有排出短管78,該排出短管78是連接在車體左側 的下管7的下邊部7b前側,並且從該下邊部7b後側導出 上述排出管77。也就是說,車體左側的下管7構成了反應 完成氣體的排出路線的一部分,於是來自於稀釋裝置56 的排出氣體,是經由:排出短管78、下管7的下邊部7b p 、及排出管77,被排出到大氣中。 從排氣短管78的中間部分經由控制閥82而分歧的排 水管8 1,是沿著車體左側的下管7的下邊部7b,朝向後 方延伸。該排水管8 1,是配置在後避震器33的左側,且 從車體側面觀察,是配置成與後避震器33重疊(參照第5 圖)。排水管8 1,其後部是朝向斜後左側彎曲,使其後端 開口也就是排水口 79朝向斜後左側開口。 合倂參照第5圖來說明,馬達驅動器64,是構成爲從 φ 車體側面觀察爲略方形,是經由冷卻板65,而被安裝在後 搖臂21的左臂體23的車寬方向外側。在馬達驅動器64 的前端部,是連接著:用來供給來自於燃料電池5 1及電 池63的電力的高壓配線64a。而在冷卻板65的前端下部 及上部,是分別連接著:構成上述冷卻水路66的一部分 的供水管6 5 a及排水管6 5 b。 從馬達驅動器64的後端部導引出三相位的高壓配線 64b,各相位的高壓配線64b,是被連接在:位於馬達驅動 器64的正後方的馬達3 1前端部的供電端子。也就是說, -15- (13) 1272200 馬達驅動器6 4,是被配置成從車體側面觀察沒有與馬達 31重疊的程度。而圖中的圖號64c,是設置在各相位的高 壓配線6 4 b而用來檢測對於馬達31的供電量的電流感應 器64c,圖中的圖號64d,是作爲馬達驅動器64的一部分 的電壓穩定用電容器。 在馬達單元20,是安裝有作爲後搖臂21的一部分的 搖臂外殻21a。該搖臂外殼21a,是與後搖臂21及馬達31 p ,一起覆蓋:馬達驅動器64、冷卻板65、電壓穩定用電 容器64d、各高壓配線64a、64b、供水管65a及排水管 65b、以及電流感應器64c,來適當保護這些構造◊而在搖 臂外殼2 1 a,是分別設置有:可讓外氣流通到其內部的沒 有圖示的外氣導入口及導出口。 如第5圖、第6圖所示,連桿機構34,是具有:朝車 體前後方向延伸的避震桿35、以及設置在避震桿35的前 端側的較短的避震臂36。避震桿35,是使用橫架構件35b φ ,將配置在位於車寬方向略中央的後避震器33的兩側的 一對避震桿主體35a在其後部將其結合成一體,避震桿35 的後端部,是經由第一連結軸28a,被連結在:後搖臂21 的下部也就是樞軸附近所設置的低位安裝構件25。 避震桿35的前端部,是在燃料電池51的前方,經由 第二連結軸28b被連結在避震臂36的中間部,避震臂36 的上端部,同樣在燃料電池51的前方,經由第三連結軸 2 8c,被連結在橫跨於各下管7之間的前橫架構件26的安 裝部。避震臂36的下端部,是經由第四連結軸28d,被連 -16 - (14) 1272200 結在位於燃料電池5 1前方的後避震器3 3的前端部,該後 避震器33的後端部,是經由第五連結軸28e,被連結在涵 蓋各樞支板8的下端部之間的後橫架構件27的安裝部。 各連結軸28a〜28e,是與樞支軸9平行的軸部。 在該構造中,如第7圖所述,當馬達單元2 0相對於 車體框架4,以樞支軸9爲中心,以使後輪3 2及馬達3 1 朝上下方向移動的方式擺動時,其動作會經由避震桿35, φ 被傳達到:可擺動地被支承於車體框架4側的避震臂3 6, 該避震臂3 6,會以第三連結軸2 8 c爲中心,以使其下端側 朝向前後方向移動的方式擺動,而使該避震臂36的下端 部所連結的後避震器3 3的前端部朝前後方向移動。 由於後避震器33的後端部,是被軸支承在車體框架4 ,所以如果避震臂3 6朝前後方向擺動的話,結果會讓後 避震器3 3朝前後方向進行行程(往復)動作。後避震器 ' 33 ’是組合了彈簧與阻尼器的習知的構造,藉由使其前後 φ端部以接近分離的方式進行行程(往復)動作,則來自於 路面的衝擊或震動會轉換成彈簧的伸縮且藉由阻尼器使其 衰減而加以吸收。 如第5圖所示,在上述機車1,爲了使其重心變低, 是將較重的物件也就是燃料電池51搭載於車體下部的上 述地板部3附近,另一方面,爲了確保該燃料電池51的 離地高度,是配置成讓燃料電池51的下端位於較下管7 的下邊部7b的稍上方處,在利用這種配置方式所產生的 燃料電池5 1下方的空間,配置著後避震器3 3及連桿機構 -17- (15) 1272200 34 ° 後避震器3 3,雖然是配置成較下管7的下邊部7b更 朝下方突出,而其下側端部,是設定成:位於較後避震器 3 3前方的稀釋裝置5 6的下側端、及後避震器3 3後方的主 腳架37的下側端更稍上方處。稀釋裝置56及主腳架37 的下側端,是位於前後輪32之間的機車1的最低離地高 度(以圖中線T所示),於是後避震器3 3,並不會減少 其上述最低離地高度,而被配置在燃料電池51下方的空 間內。 如以上說明,上述實施例的燃料電池車輛(機車1 ) 的懸吊裝置,是具備有:搭載於車體的地板部3附近的燃 料電池5 1、根據從該燃料電池5 1所供給的電力來產生車 輛的驅動力的馬達31、收容該馬達31而可自由擺動地被 支承於車體框架4的馬達單元20、以及被中介設置在該馬 達單元20與車體框架4之間的後避震器33,後避震器33 ,是配置在燃料電池5 1的下方。 藉由該構造,即使在爲了確保燃料電池5 1的離地高 度而將其配置在距離地面某高度的位置的情況,藉由將該 燃料電池5 1的下方所產生的空間有效利用作爲後避震器 3 3的配置空間,則可將燃料電池51所需要的各種裝備零 件(氫氣鋼瓶52等)配置在馬達單元20的上方,而可提 升裝備佈置的自由度。因此,能夠將後避震器33及燃料 電池5 1用的各種裝備零件有效率地進行佈置。 由於能藉由後避震器3 3來保護燃料電池5 1的下部, -18- (16) 1272200 所以可更提昇燃料電池5 1的保護性。 上述懸吊裝置,是具備有:用來稀釋沒有被燃料電池 51所消耗的氫氣的稀釋裝置56,該稀釋裝置56的下端部 ,是位於較燃料電池51的下端部更下方處,並且後避震 器33是配置在燃料電池51的下端部與稀釋裝置56的下 端部之間。 藉由該構造,即使在稀釋裝置56位於較燃料電池51 _ 更下方的情況,也能將在燃料電池5 1的下端部與稀釋裝 置5 6的下端部之間所產生的空間有效利用爲後避震器3 3 的配置空間。而也藉由稀釋裝置56來保護燃料電池51。 並且,後避震器33是位於較稀釋裝置56及主腳架37的 下端部更上方處,則不會由於後避震器33而使機車1的 最低離地高度減少。 也就是說,能夠提昇:後避震器33及各種裝備零件 的佈置性及燃料電池51的保護性,並且能夠確保機車1 φ 的最低離地高度。 上述懸吊裝置,是具備有:其中一端側被連結於馬達 單元20,並且另一端側朝向車輛前方延伸的避震桿35、 以及連結於該避震桿3 5的另一端側,其上側可自由擺動 地被支承於車體框架4,並且下側連結於後避震器3 3的前 端部的避震臂36,且後避震器33的後端部是被連結於車 體框架4。 藉由該構造,當馬達單元20相對於車體框架4朝上 下方向擺動時,其動作會經由避震桿3 5被傳達到避震臂 -19- (17) 1272200 3 6,讓該避震臂3 6朝前後方向擺動,藉由其動作讓後 震器3 3朝前後方向進行行程(往復)動作。也就是說 馬達單元20的上下方向的動作會轉換成後避震器33的 後方向的動作,結果藉由限制後避震器3 3的上下動作 則可確保該後避震器3 3的離地高度。 在上述懸吊裝置,藉由讓後避震器33的前端部, 在較燃料電池5 1更前方處,則可使後避震器3 3的長度 p 就是行程長度延伸,所以能確保加大馬達單元20的擺 範圍。 上述懸吊裝置,是具備有連結於稀釋裝置56的排 管81,該排水管81,是配置在後避震器33的側邊,並 配置成··當在車體側面觀察時,是重疊於後避震器33。 藉由該構造,藉由將排水管81配置在後避震器33 側邊,則可使後避震器3 3周邊的配置空間效率化。藉 將排水管8 1配置成··當在車體側面觀察時’重疊於後 φ 震器3 3,則可提昇對排水管8 1的保護性。 上述實施例的連桿機構34的構造或稀釋裝置56的 置方式等,是該發明的一個例子,並且當然並不限定用 機車,在不脫離發明的主旨的範圍,當然可進行各種變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是該發明的實施例的燃料電池車輛(機車) 左側面圖。 避 , 刖 位 也 壬 動 水 且 的 由 避 佈 於 更 的 -20- (18) 1272200 第2圖是上述燃料電池車輛的右側面圖。 第3圖是上述燃料電池車輛的下面圖。 第4圖是上述燃料電池車輛的燃料電池系統的主要構 ^ 造圖。 第5圖是第1圖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第6圖是第3圖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第7圖是顯示後搖臂周邊的動作的右側面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3 :地板部 4 :車體框架 2 0 :馬達單元 3 1 :馬達 * 3 3 :後避震器 - 3 5 :避震桿 . 36 :避震臂 5 1 :燃料電池 5 6 :稀釋裝置 8 1 :排水管(排出用配管) -21 -
Claims (1)
1272200
(1) 十、申請專利範圍 第94 1 1 4 1 27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5曰修正 民國95.年1 月 1 · 一種燃料電池車輛上的懸吊裝置,是具備有··搭 載於車體的地板部附近的燃料電池、根據從該燃料電池所 供給的電力來產生車輛驅動力的馬達、收容該馬達而可自 由擺動地被支承於車體框架的馬達單元、以及中介設置在 該馬達單元與車體框架之間的後避震器的燃料電池車輛上 的懸吊裝置,其特徵爲: 上述後避震器,是配置在上述燃料電池的下方。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燃料電池車輛上的懸吊 裝置,其中是具備有:用來將在上述燃料電池沒有被消耗 的氫氣進行稀釋的稀釋裝置,該稀釋裝置,是配置在上述 燃料電池的下方,並且上述後避震器,是配置在上述燃料 電池的下端部與上述稀釋裝置的下端部之間。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燃料電池車輛上的 懸吊裝置,其中是具備有:其中一端側被連結於上述馬達 單元,並且另一端側朝向車輛前方延伸的避震桿、以及連 結於該避震桿的另一端側’其上側可自由擺動地被支承於 上述車體框架,並且下側連結於上述後避震器的前端部的 避震臂, 且上述後避震器的後端部是被連結於上述車體框架。 (2) 1272200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燃料電池車輛上的 懸吊裝置,其中上述後避震器的前端部,是位在較上述燃 料電池更前方處。 -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燃料電池車輛上的 . 懸吊裝置,其中是具備有連結於上述稀釋裝置的排出用配 管,該排出用配管,是配置在上述後避震器的側邊,並且 配置成:當在側面觀察時,是重疊於上述後避震器。
-2-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240698A JP4684598B2 (ja) | 2004-08-20 | 2004-08-20 | 燃料電池車両における懸架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607666A TW200607666A (en) | 2006-03-01 |
TWI272200B true TWI272200B (en) | 2007-02-01 |
Family
ID=34936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4114127A TWI272200B (en) | 2004-08-20 | 2005-05-02 | Suspension system in 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484582B2 (zh) |
EP (1) | EP1627805B1 (zh) |
JP (1) | JP4684598B2 (zh) |
CN (1) | CN100393574C (zh) |
CA (1) | CA2515994C (zh) |
DE (1) | DE602005013327D1 (zh) |
ES (1) | ES2323004T3 (zh) |
TW (1) | TWI27220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79430B2 (ja) * | 2003-07-11 | 2008-04-2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燃料電池車両 |
JP2008100609A (ja) * | 2006-10-19 | 2008-05-01 | Yamaha Motor Co Ltd | 電動車両 |
US7735590B2 (en) * | 2007-03-30 | 2010-06-15 | Honda Motor Co., Ltd. | Saddle ride, fuel cell powered vehicle |
US7913784B2 (en) * | 2007-03-30 | 2011-03-29 | Honda Motor Co., Ltd. | Saddle ride, fuel cell powered vehicle |
JP5071708B2 (ja) * | 2007-06-29 | 2012-11-1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燃料電池車両 |
JP5071710B2 (ja) * | 2007-07-20 | 2012-11-1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燃料電池車両 |
JP5046384B2 (ja) * | 2007-09-19 | 2012-10-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燃料電池三輪車 |
JP5387132B2 (ja) * | 2009-05-20 | 2014-01-15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燃料電池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支持構造 |
WO2011033613A1 (ja) * | 2009-09-15 | 2011-03-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二・三輪車における配線構造 |
US9027694B2 (en) * | 2010-11-18 | 2015-05-12 |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addle-type electric vehicle |
JP5352573B2 (ja) * | 2010-12-22 | 2013-11-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 |
DE102011082391A1 (de) * | 2011-09-09 | 2013-03-14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Antriebseinheit für ein Elektrofahrzeug sowie Verfahren zum Festlegen einer Antriebseinheit in einem Elektrofahrzeug |
ES2562304T3 (es) * | 2011-10-06 | 2016-03-03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Vehículo de propulsión eléctrica de dos ruedas traseras |
US9868490B2 (en) * | 2012-12-25 | 2018-01-16 |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ic vehicle |
JP6050699B2 (ja) * | 2013-02-22 | 2016-12-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式鞍乗型車両 |
JP6193304B2 (ja) * | 2015-05-29 | 2017-09-06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JP2017081326A (ja) * | 2015-10-27 | 2017-05-18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燃料電池二輪車の配管継手配置構造 |
JP6536351B2 (ja) * | 2015-10-27 | 2019-07-03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電動二輪車のスイングアーム |
NL2020889B1 (en) * | 2018-05-08 | 2019-05-22 | Royalty Bugaboo Gmbh | Improved tilting suspension for a vehicle |
JP2020104603A (ja) * | 2018-12-26 | 2020-07-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気自動車 |
JP2020108217A (ja) | 2018-12-26 | 2020-07-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気自動車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48543A (en) * | 1975-01-24 | 1976-04-06 | Macdonald John M | Motorcycle suspension system |
FR2306122A1 (fr) * | 1975-04-03 | 1976-10-29 | Doncque Pierre | Dispositif de suspension de bras oscillant de roue arriere de motocyclette |
US4415057A (en) * | 1980-09-23 | 1983-11-15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Rear wheel damper device for motorcycle |
US4621706A (en) * | 1981-06-01 | 1986-11-11 | Performance Industries, Inc. | Motorcycle drive wheel suspension system |
JPS5812875A (ja) * | 1981-07-13 | 1983-01-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後輪緩衝装置 |
US4463964A (en) * | 1982-03-26 | 1984-08-07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Rear suspension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s |
JPS58224876A (ja) * | 1982-06-23 | 1983-12-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フォーク構造 |
EP0104426B1 (en) * | 1982-08-27 | 1989-03-15 | Diafil International S.A. | Elastic suspension system provided with a shock absorber for the rear wheel of a motorcycle |
JPS60244689A (ja) * | 1984-05-19 | 1985-12-04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
FR2565529B1 (fr) * | 1984-06-08 | 1987-03-20 | Elf France | Dispositif de suspension et/ou d'amortissement pour un bras support de roue de vehicule |
US4781264A (en) * | 1984-10-12 | 1988-11-01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Motor vehicle with riding saddle and horizontally disposed cushioning unit |
US4724920A (en) * | 1985-12-06 | 1988-02-16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Rear suspension systems for automatic two-wheeled vehicles |
FR2596352B1 (fr) * | 1986-04-01 | 1990-11-23 | Elf France | Structure de support pour un ensemble moteur |
JP2524999B2 (ja) * | 1987-04-21 | 1996-08-1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2輪車の後輪支持装置 |
US5495913A (en) * | 1994-11-08 | 1996-03-05 | Salisbury; Frederick R. | Motor vehicle and suspension linkage |
JP3342254B2 (ja) * | 1995-09-07 | 2002-11-05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 |
JP3303020B2 (ja) * | 1995-11-22 | 2002-07-15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スノーモービルの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 |
JP3660046B2 (ja) * | 1996-03-26 | 2005-06-1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の後輪懸架装置 |
US5816357A (en) * | 1996-12-06 | 1998-10-06 | Slick Suspension, Inc. | Rear wheel suspension device for motorcycles |
WO1999029562A1 (en) * | 1997-12-05 | 1999-06-17 | All American Racers, Inc. | Motorcycle |
JP3422244B2 (ja) * | 1998-01-13 | 2003-06-30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の支持構造 |
US6550796B2 (en) * | 1999-01-05 | 2003-04-22 | Stephen V. Behr | Vehicle suspension |
JP2001095107A (ja) * | 1999-09-21 | 2001-04-06 | Yamaha Motor Co Ltd |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式移動体の電源制御方法 |
US6581711B1 (en) * | 2000-02-07 | 2003-06-24 | Robin Tuluie | Suspension assembly with compact design with low center of gravity application |
JP2001351653A (ja) * | 2000-06-02 | 2001-12-21 | Yamaha Motor Co Ltd |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
JP2001354179A (ja) * | 2000-06-14 | 2001-12-25 | Honda Motor Co Ltd | 燃料電池搭載自動二輪車 |
JP2002042843A (ja) | 2000-07-24 | 2002-02-08 | Yamaha Motor Co Ltd |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及び自動二輪車 |
JP2002037167A (ja) * | 2000-07-24 | 2002-02-06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JP3901954B2 (ja) * | 2001-04-04 | 2007-04-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取付構造 |
JP2003002277A (ja) * | 2001-06-27 | 2003-01-08 | Yamaha Motor Co Ltd | 電動式動力ユニット、電動車両および電動二輪車 |
JP3984139B2 (ja) * | 2001-10-19 | 2007-10-03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電動二輪車の動力伝達装置 |
US6568496B1 (en) * | 2001-11-20 | 2003-05-27 | Yung Ho Huang | Electromotive motorcycle arranged with power system using fuel cell |
JP3899006B2 (ja) * | 2001-12-14 | 2007-03-28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
US6691813B2 (en) * | 2002-05-16 | 2004-02-17 | The Electric Cycle Company | Frames for electric motor driven cycles |
ATE251068T1 (de) * | 2002-05-24 | 2003-10-15 | Ducati Motor Holding Spa | Hinterradfederung für ein motorrad |
US6722460B2 (en) * | 2002-09-16 | 2004-04-20 | Asia Pacific Fuel Cell Technologies, Ltd. | Electric scooter with fuel cell engine assembly |
JP4130377B2 (ja) * | 2003-04-04 | 2008-08-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スイングアーム式懸架装置 |
JP4093929B2 (ja) * | 2003-07-11 | 2008-06-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燃料電池車両 |
JP4079430B2 (ja) * | 2003-07-11 | 2008-04-2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燃料電池車両 |
JP2005125840A (ja) * | 2003-10-21 | 2005-05-19 | Yamaha Motor Co Ltd | 燃料電池搭載鞍乗型車両 |
US7255191B2 (en) * | 2003-10-31 | 2007-08-14 | Vectrix Corporation | Composite construction vehicle frame |
US7131511B2 (en) * | 2004-06-24 | 2006-11-07 | Honda Motor Co., Ltd. | Motorcycle with a rear suspension having a pull shock track system |
JP2006032209A (ja) * | 2004-07-20 | 2006-02-02 | Yamaha Motor Co Ltd | 直接メタノール型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輸送機器 |
-
2004
- 2004-08-20 JP JP2004240698A patent/JP468459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5-02 TW TW094114127A patent/TWI27220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05-13 DE DE602005013327T patent/DE602005013327D1/de active Active
- 2005-05-13 EP EP05010489A patent/EP1627805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5-05-13 ES ES05010489T patent/ES2323004T3/es active Active
- 2005-08-11 US US11/201,298 patent/US748458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8-12 CN CNB2005100914545A patent/CN10039357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8-15 CA CA002515994A patent/CA2515994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627805A1 (en) | 2006-02-22 |
CA2515994C (en) | 2008-06-10 |
JP4684598B2 (ja) | 2011-05-18 |
JP2006056402A (ja) | 2006-03-02 |
US20060060400A1 (en) | 2006-03-23 |
TW200607666A (en) | 2006-03-01 |
CN1736794A (zh) | 2006-02-22 |
CN100393574C (zh) | 2008-06-11 |
US7484582B2 (en) | 2009-02-03 |
DE602005013327D1 (de) | 2009-04-30 |
ES2323004T3 (es) | 2009-07-03 |
EP1627805B1 (en) | 2009-03-18 |
CA2515994A1 (en) | 2006-02-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272200B (en) | Suspension system in 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 | |
TWI249479B (en) | Drainage structure in 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 | |
TWI270481B (en) | High-voltage wire protecting constitution in electric vehicle | |
JP4583836B2 (ja) | 燃料電池車両 | |
JP5071708B2 (ja) | 鞍乗型燃料電池車両 | |
TWI328309B (en) | Intake structure in fuel cell powered vehicle, and motorcycle with fuel cell mounted thereon | |
TWI331818B (en) | Arrangement of intake and exhaust system components in a fuel cell powered vehicle | |
TWI276557B (en) | Controller cooling structure in electric vehicle | |
JP4498856B2 (ja) | 燃料電池車両における水素充填口配置構造 | |
TWI276556B (en) | Exhaust structure for fuel cell vehicles | |
US7389840B2 (en) | Two-wheeled fuel-cell vehicle with hydrogen sensor | |
JP4455222B2 (ja) | 燃料電池車両における吸排気系部材配置構造 | |
JP2007030688A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リアクッション配置構造 | |
JP4588543B2 (ja) | 燃料電池車両における吸気系部材の配置構造 | |
EP1627760A1 (en) | 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 | |
JP2006056432A (ja) | 燃料電池車両 | |
JP4547297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6232952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電動アシスト式ターボ装置、これを備えたエンジン、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 |
JP2009011130A (ja) | 鞍乗型燃料電池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