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45769A - 鐵道車輛 - Google Patents
鐵道車輛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345769A TW201345769A TW102111035A TW102111035A TW201345769A TW 201345769 A TW201345769 A TW 201345769A TW 102111035 A TW102111035 A TW 102111035A TW 102111035 A TW102111035 A TW 102111035A TW 201345769 A TW201345769 A TW 201345769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bridge
- unit
- cab
- driver
- ceil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C—LOCOMOTIVES; MOTOR RAILCARS
- B61C17/00—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e of control gear and control systems
- B61C17/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driving cabins, footplates or engine rooms; Ventilation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17/00—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 B61D17/04—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with bodies of metal; with composite, e.g. metal and wood body structures
- B61D17/043—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with bodies of metal; with composite, e.g. metal and wood body structures 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1D17/046—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with bodies of metal; with composite, e.g. metal and wood body structures 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readily releasable, i.e. dismountable or collapsible sub-units, e.g. for shipp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17/00—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 B61D17/04—Construction details of vehicle bodies with bodies of metal; with composite, e.g. metal and wood body structures
- B61D17/06—End wa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鐵道車輛(100),係具備有駕駛室(10)。在駕駛室(10)之中車輛寬度方向之一側之部分,由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形成。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包含有以分散於駕駛室(10)之車輛寬度方向之一側之複數個區域之方式配置之複數個第1駕駛台側機器、連結不同區域之第1駕駛台側機器之彼此之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29)、以及形成駕駛室(10)之一側之外緣之第1駕駛台側地板板部(21)、第1駕駛台側側板部(22)、第1駕駛台側背板部(23)及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部(24),且該等係以成為一體之方式形成箱狀。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具備有駕駛室之鐵道車輛之構造。
在鐵道車輛之駕駛室,於其受限之空間配置有許多的機器。例如,若是在中央具有通道之駕駛室,不僅配置夾著通道而於車輛寬度方向一側之前方設置之駕駛台或於另一側之前方設置之駕駛台,亦於駕駛座之側之壁面或天花板配置機器。進一步地,該等機器之一部分,為了交換訊號而相互地以電線接續。習知,連結機器彼此之接續作業,係以將配線鋪設於駕駛室之壁面之背側、將機器安裝於駕駛室、且在其上將已鋪設之配線接續至各個機器之順序進行。然而,由於該一連串之作業無法同時進行而非常地費時,成為使製造線整體之製造步驟延遲之原因。
此處,在鐵道車輛之製造中,存在有採用稱之為單元工法(模組工法)之工法。該單元工法,係將鐵道車輛之一部分作為單元(模組)而於車外製造,且將其搬入車內並安裝於既定之位置之工法。作為關於單元工法之文獻,有引用文獻1及引用文獻2。在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將已單元化之艤裝品(裝備品)搬入車內安裝之鐵道車輛之製作方法,可謀求作業之效率化。但是,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並未觸及關於駕駛室之單元工法。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9-7690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2-29418號公報
駕駛室之情形,不僅是機器之設置,亦於配線之接續作業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尤其是,將不同區域之機器以電線進行接續之接續作業非常地費工夫。因此,即使已將駕駛室部分單元化,連接不同之單元彼此之接續作業亦必需於車內進行,使製造步驟延遲之接續作業並未減少。本發明係有鑒於上述般之情事而完成者,目的在提供一種具備有減少於車內之配線接續作業之駕駛室之鐵道車輛。
本發明之一形態之鐵道車輛,係具備有駕駛室,該駕駛室之中車輛寬度方向之一側之部分係由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形成,且該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包含有分散於該駕駛室之車輛寬度方向之一側之複數個區域而配置之複數個第1駕駛台側機器、連結不同區域之該第1駕駛台側機器彼此之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以及形成該駕駛室之一側之外緣之第1駕駛台側地板板部、第1駕駛台側側板部、第1駕駛台側背板部、及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部,且該等係以成為一體之方式形成為箱狀。
在所述構成之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中,包含駕駛室之外緣部分。此外,該外緣部分,亦係安裝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之部位。因此,根據所述之構成,可將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包含於該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且可於車外進行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之接續作業。
如上述般,根據本發明,由於可於車外進行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之接續作業,因此可減少在車內之配線之接續作業。
10‧‧‧駕駛室
11‧‧‧構造體
20‧‧‧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
21‧‧‧第1駕駛台側地板板部
22‧‧‧第1駕駛台側側板部
23‧‧‧第1駕駛台側背板部
24‧‧‧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部
29‧‧‧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
30‧‧‧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
31‧‧‧第2駕駛台側地板板部
32‧‧‧第2駕駛台側側板部
33‧‧‧第2駕駛台側背板部
34‧‧‧第2駕駛台側天花板部
39‧‧‧第2駕駛台側機器配線
40‧‧‧單元間配線
50‧‧‧結合構件
100‧‧‧鐵道車輛
圖1,係實施形態之鐵道車輛之駕駛室周邊之一部分分解立體圖。
圖2,係圖1所示之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及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之立體圖。
圖3,係圖1所示之鐵道車輛之分解立體圖。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進行說明。在以下,對遍及所有之圖式為相同或相當之元件標記相同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首先,參照圖1及圖2,針對本實施形態之鐵道車輛100進行說明。另外,關於在以下之說明中所使用之方向之用語,係以在駕駛室進行駕駛操作之駕駛員之視點作為基準者。例如,稱為「前方」時,意指由駕駛員觀察為前方之方向。此處,圖1,係鐵道車輛100之駕駛室10周邊之一部分分解立體圖。在圖1中,省略各種之配線。此外,圖2,係後述之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及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之立體圖。另外,圖1及圖2中,左斜下方係前方。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鐵道車輛100,具備有形成鐵道車輛100之外緣之構造體11、及配置於該構造體11之內側之駕駛室10。構造體11,係以熔接不銹鋼或鋁等之金屬而形成。構造體11,主要係由在前方側形成有開口部12之筒狀之構造體本體13、及覆蓋構造體本體13之開口部12之端構造體14構成。在本實施形態中,端構造體14以可從構造體本體13取出之方式構成。圖1,係從該構造體本體13取出端構造體14之狀態之圖式。此外,構造體本體13,天花板部分形成為圓弧狀,車輛寬度
方向中央部分形成為較兩端部分為高。
駕駛室10,主要係由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單元間配線40、結合構件50、及背面分隔板60構成。以下,針對該等之各構成元件依序進行說明。
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係位於駕駛室10之中車輛寬度方向之一側(圖1之紙面右側)之單元。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如圖2所示,形成為箱狀,且在車外組裝後,搬入構造體本體13之內部。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包含有形成駕駛室10之中一側之外緣之第1駕駛台側地板板部21、第1駕駛台側側板部22、第1駕駛台側背板部23、及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部24。該等之各板部21~24,以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可維持箱狀之形態之方式,由具有剛性之構件形成。形成各板部21~24之構件雖未特別限定,但例如可使用積層有金屬板與非發泡樹脂之板之複合板材。另外,各板部21~24之主面,以成為長方形之方式形成。此外,關於第1駕駛台側側板部22,係形成有用以安裝乘務員之進出用之門之開口部25。
此外,在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安裝有第1駕駛台26、背面機器箱27、及天花板機器箱28。其中,第1駕駛台26,位於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之前方側之區域即第1駕駛台側前方區域,且安裝或收容有機器(以下,稱為「第1駕駛台側前方機器」)。背面機器箱27,位於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之背面側之區域即第1駕駛台側背面區域,且安裝或收容有機器(以下,稱為「第1駕駛台側背面機器」)。天花板機器箱28,位於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之天花板側之區域即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區域,且安裝或收容有機器(以下,稱為「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機器」)。以下,集合
「第1駕駛台側前方機器」、「第1駕駛台側背面機器」、及「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機器」而稱為「第1駕駛台側機器」。也就是,第1駕駛台側機器,係分散於駕駛室10之車輛寬度方向之一側之複數個區域而配置。
進一步地,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包含有連結第1駕駛台側機器之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29。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29,不僅連結相同區域之第1駕駛台側機器,亦連結不同區域之第1駕駛台側機器。其中,連結收容於背面機器箱27之第1駕駛台側背面機器、與收容於天花板機器箱28之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機器之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29,配置於第1駕駛台側背板部23之駕駛室10之室外側面(以下,簡稱背面)及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部24之駕駛室10之室外側面(以下,簡稱背面)。此外,連結安裝於第1駕駛台26之第1駕駛台側前方機器與收容於天花板機器箱28之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機器之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29,係以通過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之前面側,且通過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部24之背面之方式配置。如此,連結配置於不同區域之第1駕駛台側機器之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29,配置於駕駛室10之室外面側。如此,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29可包含於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係由於在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包含有形成駕駛室10之外緣之各板部21~24之故。藉由所述之構成,可於車外進行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29之接續作業,且可減少在車內之配線之接續作業。
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係位於駕駛室10之中車輛寬度方向之另一側(圖1之紙面左側)之單元。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所設置之具體之機器等,雖與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不同,但其構成基本上係與第1
駕駛台機器單元20相同。也就是,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形成為箱狀,且可在車外組裝。而且,在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包含駕駛室10之中形成另一側之外緣之第2駕駛台側地板板部31、第2駕駛台側側板部32、第2駕駛台側背板部33、及第2駕駛台側天花板部34。
此外,在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安裝有第2駕駛台36、背面機器箱37、及天花板機器箱38。其中,第2駕駛台36,位於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之前方側之區域即第2駕駛台側前方區域,且安裝或收容有機器(以下,稱為「第2駕駛台側前方機器」)。背面機器箱37,位於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之背面側之區域即第2駕駛台側背面區域,且安裝或收容有機器(以下,稱為「第2駕駛台側背面機器」)。天花板機器箱38,位於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之天花板側之區域即第2駕駛台側天花板區域,且安裝或收容有機器(以下,稱為「第2駕駛台側天花板機器」)。以下,集合「第2駕駛台側前方機器」、「第2駕駛台側背面機器」、及「第2駕駛台側天花板機器」而稱為「第2駕駛台側機器」。也就是,第2駕駛台側機器,係分散於駕駛室10之車輛寬度方向之另一側之複數個區域而配置。
此外,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包含有連結第2駕駛台側機器之第2駕駛台側機器配線39。而且,第2駕駛台側機器配線39,不僅連結相同區域之第2駕駛台側機器,亦連結不同區域之第2駕駛台側機器。其中,連結收容於背面機器箱37之第2駕駛台側機器與收容於天花板機器箱38之第2駕駛台側機器之第2駕駛台側機器配線39,配置於第2駕駛台側背板部33之駕駛室10室外側面(以下,亦簡稱背面)及第2駕駛台側天花板部34之駕駛室10室外側面(以下,亦簡稱背面)。此外,連結安裝於第2
駕駛室36之第2駕駛台側機器與收容於天花板機器箱38之第2駕駛台側機器之第2駕駛台側機器配線39,係以通過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之前面側,且通過第2駕駛台側天花板部34之背面之方式配置。
單元間配線40,係連結安裝於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內之第1駕駛台側機器與安裝於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內之第2駕駛台側機器之配線。在本實施形態中,單元間配線40,係以跨及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之上面與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之上面之方式配置。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雖形成為往上方側膨起之弧狀,但亦可為往下方側下垂。此外,單元間配線40,係使用泛用之電氣配線,且具有可撓性。
結合構件50,係配置於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與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之間之構件。結合構件50,主要係由位於地板面側之地板面結合構件51、及位於天花板側之天花板結合構件52構成。其中,地板面結合構件51形成駕駛室10之通道,天花板側結合構件52形成通道部分之天花板。地板面結合構件51及天花板結合構件52,兩者皆為主面具有長方形之板形狀,且兩者皆於車輛寬度方向之一側(圖1之紙面右側)之端邊密接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於車輛寬度方向之另一側(圖1之紙面左側)之端邊密接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
此處,地板面結合構件51及天花板結合構件52,其車輛寬度方向之尺寸,係以在完成狀態之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與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之距離成為一致之方式構成。也就是,使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及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密接於地板面結合構件51及天花板結合構件52之車輛寬度方向之兩側之端邊,藉此無需進行尺寸測定等,而可以預先決
定之距離進行配置。此外,結合構件50,亦發揮作為防止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及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往相互接近之方向移動之停止器(stopper)之功能。換言之,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及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若為可移動,則一旦取出結合構件50則兩單元20、30可往相互接近之方向移動。如此,在本實施形態中,未將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與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設成一剛體,而以在該等之間設置結合構件50,且在取出結合構件50下可使兩單元20、30接近之方式構成。關於以如此方式構成之效果,將於以下進行說明。
背面分隔板60,係分隔駕駛室10與客室15之構件。使用於背面分隔板60之構件並無特別限定,但可使用例如積層有金屬板與非發泡樹脂之板之複合板材。另外,在背面分隔板60,形成有安裝駕駛室10與客室15之間之通道門之開口部(未圖示)。此外,背面分隔板60,亦發揮作為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及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之車輛長邊方向之定位之基準之功能。但是,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及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以在與背面分隔板60之間產生間隙之方式配置。藉由如此方式配置,確保上述之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29及第2駕駛台側機器配線39之設置空間。
接著,參照圖3,針對本實施形態之鐵道車輛100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圖3,係本實施形態之鐵道車輛100之分解立體圖。在此處,成為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及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在車外既先組裝,且兩單元20、30以單元間配線40連結。此外,如圖3所示,在此處成為端構造體14處於從構造體本體13取出之狀態。
首先,如圖3所示,於構造體本體13將背面分隔板60設置
於既定之位置。背面分隔板60,從構造體本體13之開口部12搬入。在設置完背面分隔板60後,將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及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搬入構造體本體13。具體而言,使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與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接近,在此狀態下搬入構造體本體13。如上所述,單元間配線40具有可撓性,因此即使因兩單元20、30接近而些微彎曲亦不會破損。進一步地,單元間配線40,以跨及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之上面與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之上面之方式配置,因此,單元間配線40,成為當兩單元20、30接近時往上方或下方位移。
另外,使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與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接近之理由,同以下說明。由於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與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亦係形成包含駕駛室10之側面或天花板之外緣部分者,因此車輛寬度方向及上下方向尺寸相當地大。另一方面,構造體11之內部之車輛寬度方向及上下方向尺寸,相對於駕駛室10之車輛寬度方向及上下方向尺寸並非如此程度般大。談到關於構造體11之車輛寬度方向尺寸,由於從構造體11突出有用以將各單元20、30與構造體11結合之內骨骼(未圖示),因此一旦將兩單元20、30維持原狀態搬入,恐將與構造體本體13接觸。此外,談到關於構造體11之上下方向尺寸,由於構造體本體13之中車輛寬度方向之兩端部分之高度較低,因此一旦將兩單元20、30維持原狀態搬入,恐將與構造體本體13接觸。此處,在本實施形態中,使兩單元20、30接近,且在此狀態下從構造體本體13之車輛寬度方向中央附近搬入。該情形,在各單元20、30與構造體本體13之側面及天花板部分之間產生較大的間隙,因此將降低構造體本體13與各單元20、30接觸之危險性。而且,如此成為可使
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與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接近般,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未將兩單元20、30設成一剛體,而在該等之間設置有與兩單元20、30為不同體之結合構件50。
接著,在將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與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搬入構造體本體13之後,將兩單元20、30以該等之間變寬之方式移動,且各自以位於構造體本體13之側壁附近之方式配置。此時,無需將兩單元20、30配置於預先決定之正確之位置。之後,將地板面結合構件51及天花板結合構件52插入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與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之間。如上述般,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及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藉由使其等密接於地板面結合構件51及天花板結合構件52之車輛寬度方向之兩側之端邊,而可相互地以預先決定之距離配置。另外,單元間配線40,由於係考慮天花板結合構件52之尺寸而決定長度,因此若將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與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之距離配合於天花板結合構件52,則不會以成為天花板結合構件52之設置障礙之程度下垂。因此,單元間配線40,不會成為設置天花板結合構件52時之障礙。
接著,將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與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固定於構造體本體13,並且進行電源用之配線接續等與駕駛室外部之間之最小限度之配線接續作業。另外,在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內之接續作業、在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內之接續作業、及跨及兩單元20、30之接續作業,由於在車外既已完成,因此係為不需要。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由於無需於車內進行費時之許多的配線接續作業,因此可效率佳地進行作業。
如此般在形成駕駛室10後,最後將構造體本體13之開口部
12以端構造體14填塞,且將端構造體14固定於構造體本體13。然後,以進行其他必要之組裝作業而完成鐵道車輛100。以上,係本實施形態之鐵道車輛100之製造方法。
如同以上,本實施形態之鐵道車輛,係具備有駕駛室之鐵道車輛,在該駕駛室之中車輛寬度方向之一側之部分由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形成,該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包含有分散於該駕駛室之車輛寬度方向之一側之複數個區域而配置之複數個第1駕駛台側機器、連結不同區域之該第1駕駛台側機器之彼此之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以及形成該駕駛室之一側之外緣之第1駕駛台側地板板部、第1駕駛台側側板部、第1駕駛台側背板部及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部,且該等係以成為一體之方式形成箱狀。如此,由於在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包含駕駛室之外緣部分,因此亦可包含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且可在車外進行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之接續作業。藉此,可減少於車內之配線接續作業。
進一步地,在本實施形態中,在該駕駛室之中車輛寬度方向之另一側之部分由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形成,該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包含有分散於該駕駛室之車輛寬度方向之另一側之複數個區域而配置之複數個第2駕駛台側機器、連結不同區域之該第2駕駛台側機器之彼此之第2駕駛台側機器配線、以及構成形成該駕駛室之另一側之外緣之部分之第2駕駛台側地板板部、第2駕駛台側側板部、第2駕駛台側背板部及第2駕駛台側天花板部,且該等係以成為一體之方式形成箱狀。藉由所述之構成,可減少於車內之配線接續作業,係與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之情形相同。
此外,該駕駛室,具有位於該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與該
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之間並形成該駕駛室之外緣之一部分,並且防止該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及該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往相互接近之方向移動之結合構件。如上述,藉由設置與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及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為不同構造體之結合構件(亦即以避免兩單元成為一剛體),可使兩單元接近,其結果為使得往構造體本體之搬入變容易。
此外,該駕駛室,具有連結該第1駕駛台側機器與該第2駕駛台側機器,且以跨及該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之上面與該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之上面之方式配置之單元間配線。根據所述之構成,單元間配線,由於係以跨及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之上面與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之上面之方式配置,因此亦不會成為結合構件(天花板結合構件)之插入之障礙。
此外,該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以密接於該結合構件之車輛寬度方向之一側之端邊之方式設置,並且該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以密接於該結合構件之車輛寬度方向之另一側之端邊之方式設置。此係結合構件作為分隔板(gauge)而發揮功能之故,且使得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20與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30之定位變容易。
此外,該各第1駕駛台側機器,係以至少分散於該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之前方側之第1駕駛台側前方區域、該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之背面側之第1駕駛台側背面區域、及該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之天花板側之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區域之方式配置,且連結配置於該第1駕駛台側背面區域之第1駕駛台側背面機器與配置於該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區域之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機器之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係配置於該第1駕駛台側背板部及該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部之該駕駛室室外側面側。如此,第1駕
駛台側機器配線,即使在配置於第1駕駛台側背板部及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部之駕駛室室外側面側之情形,亦可於車外進行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之接續作業。
此外,該各第2駕駛台側機器,係以至少分散於該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之前方側之第2駕駛台側前方區域、該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之背面側之第2駕駛台側背面區域、及該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之天花板側之第2駕駛台側天花板區域之方式配置,且連結配置於該第2駕駛台側背面區域之第2駕駛台側背面機器與配置於該第2駕駛台側天花板區域之第2駕駛台側天花板機器之第2駕駛台側機器配線,係配置於該第2駕駛台側背板部及該第2駕駛台側天花板部之該駕駛室室外側面側。即使在如此之情形,亦可於車外進行第2駕駛台側機器配線之接續作業。
以上,針對實施形態已參照圖式進行了說明,但具體之構成並非限定於該等之實施形態者,即使具有不脫離該發明要旨之範圍之設計變更等,亦包含在本發明內。
根據本發明,在製造鐵道車輛時,可減少在車內之配線接續作業。藉此,本發明在鐵道車輛之技術領域上係具有貢獻性。
20‧‧‧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
21‧‧‧第1駕駛台側地板板部
22‧‧‧第1駕駛台側側板部
23‧‧‧第1駕駛台側背板部
24‧‧‧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部
25‧‧‧開口部
26‧‧‧第1駕駛台
27‧‧‧(第1駕駛台側)背面機器箱
28‧‧‧(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機器箱
29‧‧‧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
30‧‧‧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
31‧‧‧第2駕駛台側地板板部
32‧‧‧第2駕駛台側側板部
33‧‧‧第2駕駛台側背板部
34‧‧‧第2駕駛台側天花板部
36‧‧‧第2駕駛台
37‧‧‧(第2駕駛台側)背面機器箱
38‧‧‧(第2駕駛台側)天花板機器箱
39‧‧‧第2駕駛台側機器配線
40‧‧‧單元間配線
Claims (7)
- 一種鐵道車輛,係具備有駕駛室,其特徵在於:該駕駛室之中車輛寬度方向之一側之部分,由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形成;該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包含有:複數個第1駕駛台側機器,分散於該駕駛室之車輛寬度方向之一側之複數個區域而配置;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連結不同區域之該第1駕駛台側機器之彼此;以及第1駕駛台側地板板部、第1駕駛台側側板部、第1駕駛台側背板部、及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部,形成該駕駛室之一側之外緣;該等係以成為一體之方式形成為箱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鐵道車輛,其中,該駕駛室之中車輛寬度方向之另一側之部分,由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形成;該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包含有:複數個第2駕駛台側機器,分散於該駕駛室之車輛寬度方向之另一側之複數個區域而配置;第2駕駛台側機器配線,連結不同區域之該第2駕駛台側機器之彼此;以及第2駕駛台側地板板部、第2駕駛台側側板部、第2駕駛台側背板部、及第2駕駛台側天花板部,構成形成該駕駛室之另一側之外緣之部分;該等係以成為一體之方式形成為箱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鐵道車輛,其中, 該駕駛室,具有位於該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與該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之間並形成該駕駛室之外緣之一部分,並且防止該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及該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往相互接近之方向移動之結合構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鐵道車輛,其中,該駕駛室,具有連結該第1駕駛台側機器與該第2駕駛台側機器,且以跨及該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之上面與該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之上面之方式配置之單元間配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鐵道車輛,其中,該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以密接於該結合構件之車輛寬度方向之一側之端邊之方式設置,並且該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以密接於該結合構件之車輛寬度方向之另一側之端邊之方式設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鐵道車輛,其中,該各第1駕駛台側機器,以至少分散於該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之前方側之第1駕駛台側前方區域、該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之背面側之第1駕駛台側背面區域、以及該第1駕駛台機器單元之天花板側之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區域之方式配置;連結配置於該第1駕駛台側背面區域之第1駕駛台側背面機器與配置於該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區域之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機器之第1駕駛台側機器配線,係配置於該第1駕駛台側背板部及該第1駕駛台側天花板部之該駕駛室室外面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鐵道車輛,其中,該各第2駕駛台側機器,以至少分散於該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之前方側之第2駕駛台側前方區域、該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之背面側之第2駕駛台側背面區域、以及該第2駕駛台機器單元之天花板側之第2駕駛台側天 花板區域之方式配置;連結配置於該第2駕駛台側背面區域之第2駕駛台側背面機器與配置於該第2駕駛台側天花板區域之第2駕駛台側天花板機器之第2駕駛台側機器配線,係配置於該第2駕駛台側背板部及該第2駕駛台側天花板部之該駕駛室室外面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74747A JP5886669B2 (ja) | 2012-03-28 | 2012-03-28 | 鉄道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45769A true TW201345769A (zh) | 2013-11-16 |
TWI510395B TWI510395B (zh) | 2015-12-01 |
Family
ID=49259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11035A TWI510395B (zh) | 2012-03-28 | 2013-03-28 | Railway vehicles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02683B2 (zh) |
EP (1) | EP2832619B1 (zh) |
JP (1) | JP5886669B2 (zh) |
CN (1) | CN104093620B (zh) |
TW (1) | TWI510395B (zh) |
WO (1) | WO201314572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86669B2 (ja) * | 2012-03-28 | 2016-03-16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鉄道車両 |
CN107792098B (zh) * | 2016-08-28 | 2024-07-12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层轨道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234284B2 (zh) * | 1973-12-05 | 1977-09-02 | ||
JPH0976905A (ja) | 1995-09-12 | 1997-03-25 | Hitachi Ltd | 鉄道車両およびその製作方法 |
DE19643337A1 (de) | 1996-10-21 | 1998-04-23 | Abb Patent Gmbh | Schienenfahrzeug |
FR2765543B1 (fr) * | 1997-07-02 | 2005-01-07 | Alstom Ddf | Vehicule ferroviaire comportant au moins un module d'extremite interchangeable |
DE19731120A1 (de) * | 1997-07-19 | 1999-01-21 | Talbot Gmbh & Co Kg | Stromlinienförmiger Doppelstock-Steuerwagen |
JPH11268640A (ja) * | 1998-03-23 | 1999-10-05 | Kinki Sharyo Co Ltd | 鉄道車両の製造方法と鉄道車両 |
JP4232919B2 (ja) * | 1998-05-25 | 2009-03-04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鉄道車両の製造方法 |
JP2001151108A (ja) * | 1999-11-25 | 2001-06-05 | Kinki Sharyo Co Ltd | 鉄道車両の内装構造 |
JP3675714B2 (ja) * | 2000-12-20 | 2005-07-27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鉄道車両の妻の製作方法及び鉄道車両の車体 |
JP2002029418A (ja) | 2001-06-11 | 2002-01-29 | Hitachi Ltd | 鉄道車両の製作方法 |
FR2840274B1 (fr) | 2002-05-31 | 2004-07-23 | Alstom | Dispositif contre l'intrusion d'une vitre dans une cabine de vehicule ferroviaire lors d'un choc |
AT412203B (de) | 2002-09-12 | 2004-11-25 | Siemens Sgp Verkehrstech Gmbh | Schienenfahrzeug mit einem an einer frontseite angeordneten notausgang |
JP4324446B2 (ja) | 2003-10-27 | 2009-09-02 | 東急車輛製造株式会社 | 車両用艤装構造 |
RU2334637C1 (ru) * | 2007-05-03 | 2008-09-27 |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РИФ" | Модуль кабины управления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преимущественно для магистральных локомотивов |
CN102015407B (zh) * | 2009-03-25 | 2013-10-30 | 西日本旅客铁道株式会社 | 铁道车辆 |
KR101064273B1 (ko) * | 2009-07-13 | 2011-09-14 | 현대로템 주식회사 | 전동차용 운전실 모듈 및 전동차용 운전실 모듈 조립방법 |
FR2952339B1 (fr) * | 2009-11-10 | 2016-07-22 | Gestion De Materiels Ferroviaires | Procede de renovation et de modernisation d'une locomotive |
CN201863834U (zh) * | 2010-11-19 | 2011-06-15 | 江阴奥派联盛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动车组司机室操纵台 |
JP5496361B2 (ja) * | 2010-11-30 | 2014-05-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CN102358299A (zh) | 2011-08-29 | 2012-02-22 | 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 铁路车辆司机操纵台分体上车式装配工艺 |
JP5802160B2 (ja) * | 2012-03-27 | 2015-10-28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運転室及び運転室を備えた鉄道車両 |
JP5878806B2 (ja) * | 2012-03-27 | 2016-03-08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鉄道車両の二重構造型収納箱、及びそれを備える鉄道車両 |
JP5886669B2 (ja) * | 2012-03-28 | 2016-03-16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鉄道車両 |
-
2012
- 2012-03-28 JP JP2012074747A patent/JP5886669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3-26 EP EP13768886.7A patent/EP2832619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3-26 WO PCT/JP2013/002054 patent/WO201314572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3-26 US US14/388,962 patent/US9302683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3-26 CN CN201380008180.1A patent/CN104093620B/zh active Active
- 2013-03-28 TW TW102111035A patent/TWI510395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832619B1 (en) | 2017-03-01 |
CN104093620A (zh) | 2014-10-08 |
TWI510395B (zh) | 2015-12-01 |
CN104093620B (zh) | 2015-10-21 |
WO2013145722A1 (ja) | 2013-10-03 |
JP5886669B2 (ja) | 2016-03-16 |
US20150040795A1 (en) | 2015-02-12 |
EP2832619A1 (en) | 2015-02-04 |
EP2832619A4 (en) | 2015-12-02 |
JP2013203255A (ja) | 2013-10-07 |
US9302683B2 (en) | 2016-04-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10396B (zh) | Cab and railway vehicles with cabs | |
KR101656196B1 (ko) | 캡 및 작업 기계 | |
JP2015117004A (ja) | 車両における高圧電線の配設構造 | |
TWI510395B (zh) | Railway vehicles | |
TWI526348B (zh) | Railway vehicle construction and railway vehicles with its | |
US9393973B2 (en) | Dual-structure storage box of railcar and railcar including same | |
KR20140121228A (ko) | 트럭 적재함의 플로어패널 | |
JP5721271B2 (ja) | 三方枠据付構造および三方枠据付方法 | |
CN104577897A (zh) | 一种车用集线器 | |
JP6234266B2 (ja) | フロアクロスメンバの補強構造 | |
JP5347613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JP6734147B2 (ja) | バス | |
JP6977524B2 (ja) | 車両上部構造 | |
JP2021008163A (ja) | 車両下部構造 | |
CN106394699B (zh) | 车身底部构造 | |
JP5701088B2 (ja) | 軌道系車両 | |
JP2013203255A5 (zh) | ||
JP6380810B2 (ja) |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 |
CN108025776A (zh) | 轴距可调节的机动车辆的车身 | |
WO2015072405A1 (ja) | 車体構造 | |
JP6201543B2 (ja) | 車体下部フレーム構造 | |
JP2011231556A (ja) | 建設機械の電装品配設構造 | |
JP2011116244A (ja) | 自動車のインパネ取付け構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