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43158U - 一种装载机后车架及装载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装载机后车架及装载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743158U CN220743158U CN202322673038.2U CN202322673038U CN220743158U CN 220743158 U CN220743158 U CN 220743158U CN 202322673038 U CN202322673038 U CN 202322673038U CN 220743158 U CN220743158 U CN 22074315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ssembly
- reinforcing
- side plate
- loader
- reinforcing ri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9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92 add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15 recomb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798 recomb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装载机后车架及装载机,包括铰接组件、尾板组件和两个侧板组件,所述铰接组件和所述尾板组件分别连接在所述侧板组件的两端;所述侧板组件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设置在所述侧板组件的中部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且所述加强部件沿延伸方向设置有加强通道。如此设置,通过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加强部件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加强结构,并通过加强部件上设置的加强通道,可以提升侧板组件在多个不同方向上的承载强度和抗弯折性能,进而提升装载机后车架的结构强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装载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载机后车架及装载机。
背景技术
装载机后车架是装载机的关键部件,也是装载机受力最复杂的部件,装载机的大部分零部件都是安装在后车架上,如发动机、变速箱、驱动桥、驾驶室、散热器、机罩灯,所以后车架要满足各部件安装的功能需求,同时由于装载机受力工况比较复杂,在作业过程中还会受到各个方向的冲击载荷作用,后车架还要满足自身的强度要求和刚度要求,保证整机能正常使用。
现有技术中,后车架具有左右两个侧板组件,侧板组件的内侧设置有加强筋,但是,左右两个侧板组件以及加强筋均采用单板结构,致使后车架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偏弱。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装载机后车架,其能够解决后车架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偏弱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装载机后车架,包括铰接组件、尾板组件和两个侧板组件,所述铰接组件和所述尾板组件分别连接在所述侧板组件的两端;所述侧板组件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设置在所述侧板组件的中部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且所述加强部件沿延伸方向设置有加强通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一端靠近所述铰接组件、另一端远离所述铰接组件。
可选地,所述加强部件设置为槽钢,所述加强通道位于所述加强部件上朝向所述侧板组件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侧板组件上设置有变速箱支座和转向缸支座,所述变速箱支座和所述转向缸支座均与所述加强部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转向缸支座包括上座体和下座体,所述上座体与所述变速箱支座一体成型。
可选地,两个所述侧板组件之间连接有固定摆架组件,所述固定摆架组件连接在所述加强部件远离所述铰接组件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侧板组件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一端与所述固定摆架组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尾板组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固定摆架组件的档距设置为200-300毫米。
可选地,所述侧板组件的外侧面设置有第四加强筋,所述第四加强筋与所述尾板组件连接,所述第四加强筋和所述尾板组件上设置有用于固定配重的安装位。
可选地,所述侧板组件的顶部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一端与所述铰接组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尾板组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铰接组件包括多层上铰接板和多层下铰接板,所述第一加强筋与下层的所述上铰接板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与下层的所述下铰接板连接。
一种装载机,包括有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装载机后车架。
本申请提供的装载机后车架及装载机,侧板组件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加强部件,加强部件设置在侧板组件的中部,并分别连接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可以使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加强部件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加强结构,以增强装载机后车架的刚度和强度。而且,加强部件上设置有加强通道,该加强通道的延伸方向与加强部件的延伸方向一致,通过加强通道的设置,可以提升加强部件在延伸方向上结构强度和抗弯折性能,由于加强部件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侧板组件上的应力会通过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作用于加强部件,进而通过加强通道对加强部件的加强,可以提升侧板组件在多个不同方向上的承载强度和抗弯折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些实施例示出的装载机后车架的立体图一;
图2为一些实施例示出的装载机后车架的剖视图;
图3为一些实施例示出的装载机后车架的立体图二;
图4为一些实施例示出的侧板组件的结构图;
图5为一些实施例示出的固定摆架组件的立体图;
图6为一些实施例示出的桥和固定摆架组件的分解图。
图中:1、铰接装置;2、侧板组件;3、固定摆架组件;4、尾板组件;5、变速箱支座;6、转向缸支座;7、驾驶舱支座;8、发动机支座;9、牵引销组件;10、驱动桥;11、上铰接板;12、下铰接板;13、立柱;21、第一加强筋;22、第二加强筋;23、第三加强筋;24、第四加强筋;25、加强部件;26、加强板;31、桥安装座;41、安装位;61、上座体;62、下座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载机后车架,包括铰接组件1、尾板组件4和两个侧板组件2,两个侧板组件2的前端均连接铰接组件1,两个侧板组件2的后端均连接尾板组件4,两个侧板组件2分别连接在铰接组件1和尾板组件4的左右两侧,以使铰接组件1、尾板组件4和两个侧板组件2构成整体后车架框架。
侧板组件2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一加强筋21、第二加强筋22和加强部件25,加强部件25设置在侧板组件的中部,并分别连接第一加强筋21和第二加强筋22,可以使第一加强筋21、第二加强筋22和加强部件25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加强结构,以增强装载机后车架的刚度和强度。而且,加强部件25上设置有加强通道,该加强通道的延伸方向与加强部件25的延伸方向一致,通过加强通道的设置,可以提升加强部件25在延伸方向上结构强度和抗弯折性能,由于加强部件25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加强筋21和第二加强筋22,侧板组件上的应力会通过第一加强筋21和第二加强筋22作用于加强部件25,进而通过加强通道对加强部件25的加强,可以提升侧板组件在多个不同方向上的承载强度和抗弯折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的侧板上的加强筋均设置为单板结构,而在本方案中,侧板组件的中部的加强部件25设置有加强通道,通过加强通道的设置,可以使加强部件25相对于单板形式的加强筋具有更好的加强效果,进而提升装载机后车架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刚性。
如此设置,通过第一加强筋21、第二加强筋22和加强部件25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加强结构,并通过加强部件25上设置的加强通道,可以提升侧板组件在多个不同方向上的承载强度和抗弯折性能,进而提升装载机后车架的结构强度。
本方案中,第一加强筋21和第二加强筋22均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加强筋21和第二加强筋22的第一端靠近铰接组件1、第二端远离铰接组件1,以使第一加强筋21和第二加强筋22由铰接组件1的位置朝向尾板组件4延伸设置,通过第一加强筋21和第二加强筋22对侧板组件2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承载强度的加强。这里,第一加强筋21和第二加强筋22的延伸路径可以设置为直线,也可以设置为曲线,具体地,第一加强筋21位于侧板组件2的内侧面的中部并沿直线延伸,第二加强筋22位于侧板组件2的底部并沿侧板组件2的底部边沿呈曲线延伸,比如,第一加强筋21为连接在侧板组件2的中部的板筋,第二加强筋22为与侧板组件2一体成型并向内侧折弯的折弯筋。
相对应地,加强部件25连接第一加强筋21和第二加强筋22,以围成朝向铰接组件1开口的半封闭框型结构,进而增强装载机后车架的刚度和强度。具体地,加强部件25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加强筋21和第二加强筋22,以使该半封闭框型结构为朝向铰接组件1开口的U型或者工字型,也可以是第一加强筋21和第二加强筋2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在加强部件25上,以使该半封闭框型结构为朝向铰接组件1开口的F型或者π型。而且,加强部件25的一端靠近侧板组件2的顶部、另一端靠近侧板组件2的底部,加强通道的延伸方向与加强部件25的延伸方向一致,通过加强通道的设置,可以提升侧板组件2在上下方向上进行承载强度和抗弯折性能。同时,由于第一加强筋21、第二加强筋22和加强部件25连接成半封闭框型结构,即形成一个整体的加强结构,可以使侧板组件2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刚度和强度进一步加强。
当然,在其他方案中,第一加强筋21和第二加强筋22的延伸方向并不局限于靠近和远离铰接组件的方向,也可以是上下方向,或者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均存在夹角的方向。
具体方案中,加强部件25设置为槽钢(截面为槽型的条形结构),槽钢的一侧设置有通槽,该通槽朝向侧板组件2,以使槽钢和侧板组件2围成上述的加强通道,该加强通道朝向侧板组件2。这里,选用槽钢的设计,便于取材,可以减少加工工序,提升生产效率。当然,加强部件25也可以设置为方钢等管状结构。
一些优选方案中,铰接组件1设置为多层板结构,包括多层上铰接板11和多层下铰接板12,多层上铰接板11和多层下铰接板12的两侧通过立柱13连接,以构成整个铰接组件,具体地,上铰接板11和下铰接板12均设置有两层。第一加强筋21与下层的上铰接板11连接,第二加强筋22与下层的下铰接板12连接,这样,将第一加强筋21和第二加强筋22连接在铰接组件1上,使得第一加强筋21、第二加强筋22、加强部件25和铰接组件1连接成一个封闭的框型整体,既可以提升铰接组件1与侧板组件2的连接强度,又可以提升整个装载机后车架的刚性和强度。
由于两个侧板组件2上的第一加强筋21、第二加强筋22和加强部件25相向设置,以使第一加强筋21、第二加强筋22、加强部件25、铰接组件1和两个侧板组件2围成位于装载机后车架的前部的箱型结构,进而增强装载机后车架的前部的刚度和强度。
一些实施例中,侧板组件2上设置有变速箱支座5,变速箱支座5与加强部件25连接,这样,在变速箱支座5同时连接侧板组件2和加强部件25,通过变速箱支座5可以对侧板组件2的结构强度进行加强,且变速箱支座5具有较好的连接可靠性,进而提升变速箱安装的稳定性。具体地,变速箱支座5与加强部件25焊接,可以保证变速箱支座5的连接强度。
侧板组件2上设置有转向缸支座6,转向缸支座6与加强部件25连接,这样,在转向缸支座6同时连接侧板组件2和加强部件25,通过转向缸支座6可以对侧板组件2的结构强度进行加强,且转向缸支座6具有较好的连接可靠性,进而提升油缸安装的稳定性。具体地,转向缸支座6与加强部件25焊接,可以保证转向缸支座6的连接强度。
其中,转向缸支座6包括上座体61和下座体62,上座体61和下座体62均同时连接侧板组件2和加强部件25,以实现对油缸的稳定支撑。这里,上座体61与变速箱支座5一体成型,将转向缸支座6和变速箱支座5合并,一体化设计,可以优化焊接结构及焊接空间,有利于提高焊接质量,提升装配加工效率。
本方案中,两个侧板组件2之间设置有固定摆架组件3,固定摆架组件3的两侧分别连接在侧板组件2的内侧面中部,同时,固定摆架组件3还连接在加强部件25远离铰接组件1的一侧,如此,既可以提升两个侧板组件2之间的结构强度,又可以提升固定摆架组件3的安装稳定性。
侧板组件2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三加强筋23,第三加强筋23一端与固定摆架组件3连接、另一端与尾板组件4连接,第三加强筋23在对侧板组件2进行加强的同时,还连接了固定摆架组件3和尾板组件4,可以提升装载机后车架的后部的结构强度,并进一步提升了装载机后车架的整体性。
这里,固定摆架组件3设置为小档距形式,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900毫米的档距而言,本固定摆架组件3的档距设置为200-300毫米,这样,通过将固定摆架组件3的相邻两个桥安装座31的间距(档距)减小,使得驱动桥10上的安装间距减小,可以降低装载机后车架的应力,有利于提高后车架的强度和刚度。
如图3所示,侧板组件2的外侧面设置有第四加强筋24,第四加强筋24靠近尾板组件4并与尾板组件4连接,进一步提高装载机后车架的尾部的刚度和强度。而且,第四加强筋24和尾板组件4上设置有用于固定配重的安装位41(比如螺栓孔、销孔等结构),这样,通过第四加强筋24和尾板组件4同时对配重进行外置固定,既可以提升配重的安装稳固性,又可以提升装载机后车架的结构强度。
侧板组件2的顶部设置有加强板26,加强板26一端与铰接组件1连接(具体地加强板26与铰接组件1中的上层的上铰接板11连接)、另一端与尾板组件4连接,以使加强板26和侧板组件2的板体构成T型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单板结构而言,可以提升侧板组件2的结构强度。
具体地,铰接组件1中的上层的上铰接板11和两个侧板组件2的加强板26的上侧面设置有多个驾驶舱支座7,比如驾驶舱支座7设置四个,两个对称设置在铰接组件1中的上层的上铰接板11上,另外两个对称设置在两个侧板组件2的加强板26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前后方向对应于图4中的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对应与图4中的上下方向。侧板组件2的内侧面为两个侧板组件2相向的侧面,侧板组件2的外侧面为两个侧板组件2相背的侧面。
下面结合上述实施例对本装载机后车架的结构装配进行具体说明。铰接组件1包括多层上铰接板11、多层下铰接板12和立柱13,多层上铰接板11和多层下铰接板12分别拼接焊接在立柱13的上部和下部;组件加工成型后的铰接组件1作为装载机后车架的拼接基准,通过定位,将两个侧板组件2、固定摆架组件3和尾板组件4拼装焊接,以形成整个后车架框架;再将第一加强筋21、第二加强筋22和加强部件25,以及变速箱支座5和转向缸支座6焊接在侧板组件2上,形成前部的箱型结构;发动机支座8、第三加强筋23对称焊接在两个侧板组件2的内侧面,多个驾驶舱支座7对称焊接在上层上铰接板11和两个侧板组件2的加强板26上,牵引销组件9焊接在尾板组件4上,以形成装载机后车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载机,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装载机后车架,如此设置,通过第一加强筋21、第二加强筋22和加强部件25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加强结构,并通过加强部件上设置的加强通道,可以提升侧板组件在多个不同方向上的承载强度和抗弯折性能,进而提升装载机后车架的结构强度。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申请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本申请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的装置、设备和方法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申请的等效方案。
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申请。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因此,本申请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描述中所用到的限定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仅用于更清楚的阐述技术方案,并不能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给出了以上描述。此外,此描述不意图将本申请的实施例限制到在此公开的形式。尽管以上已经讨论了多个示例方面和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其某些变型、修改、改变、添加和子组合。
Claims (10)
1.一种装载机后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铰接组件、尾板组件和两个侧板组件,所述铰接组件和所述尾板组件分别连接在所述侧板组件的两端;所述侧板组件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设置在所述侧板组件的中部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且所述加强部件沿延伸方向设置有加强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载机后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一端靠近所述铰接组件、另一端远离所述铰接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载机后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设置为槽钢,所述加强通道位于所述加强部件上朝向所述侧板组件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载机后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组件上设置有变速箱支座和转向缸支座,所述变速箱支座和所述转向缸支座均与所述加强部件连接;
其中,所述转向缸支座包括上座体和下座体,所述上座体与所述变速箱支座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载机后车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板组件之间连接有固定摆架组件,所述固定摆架组件连接在所述加强部件远离所述铰接组件的一侧;
所述侧板组件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一端与所述固定摆架组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尾板组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载机后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摆架组件的档距设置为200-300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载机后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组件的外侧面设置有第四加强筋,所述第四加强筋与所述尾板组件连接,所述第四加强筋和所述尾板组件上设置有用于固定配重的安装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载机后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组件的顶部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一端与所述铰接组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尾板组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载机后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组件包括多层上铰接板和多层下铰接板,所述第一加强筋与下层的所述上铰接板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与下层的所述下铰接板连接。
10.一种装载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装载机后车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673038.2U CN220743158U (zh) | 2023-10-07 | 2023-10-07 | 一种装载机后车架及装载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673038.2U CN220743158U (zh) | 2023-10-07 | 2023-10-07 | 一种装载机后车架及装载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743158U true CN220743158U (zh) | 2024-04-09 |
Family
ID=90567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673038.2U Active CN220743158U (zh) | 2023-10-07 | 2023-10-07 | 一种装载机后车架及装载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743158U (zh) |
-
2023
- 2023-10-07 CN CN202322673038.2U patent/CN22074315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869136B2 (en) | Rea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 |
CN108349537B (zh) | 前副车架结构 | |
EP2740651B1 (en) | Vehicle body lateral structure | |
US9096276B2 (en) | Front subframe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 |
CN103909971B (zh) | 汽车的副车架结构 | |
US10086881B2 (en) |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KR101454726B1 (ko) | 수지 루프 패널 구조 | |
CN103786788B (zh) |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及相应的汽车 | |
US20180237071A1 (en) | Vehicle lower section structure | |
JP5493971B2 (ja)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
CN115140166A (zh) | 副车架 | |
CN1772548A (zh) | 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 | |
CN220743158U (zh) | 一种装载机后车架及装载机 | |
CN112789213B (zh) | 副车架构造 | |
KR102359712B1 (ko) |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 | |
CN213566147U (zh) | 后轮罩加强结构及车辆 | |
CN112752701B (zh) | 车身后部构造 | |
JPH04300792A (ja) |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
JPH08142911A (ja) | 低床バスのフレーム構造 | |
KR100445876B1 (ko) | 자동차 카울부의 보강구조 | |
KR102429001B1 (ko) | 차량용 서브 프레임 보강유닛 | |
CN215826810U (zh) |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 |
CN110949525A (zh) | 后副车架结构 | |
KR20070047101A (ko) | 차량용 서스펜션의 로어 암 마운팅 구조 | |
KR102453129B1 (ko) | 전기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