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26810U -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826810U CN215826810U CN202120602009.5U CN202120602009U CN215826810U CN 215826810 U CN215826810 U CN 215826810U CN 202120602009 U CN202120602009 U CN 202120602009U CN 215826810 U CN215826810 U CN 2158268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r cross
- cross beam
- subframe
- vehicle
- mounting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391944 Commicarpus scande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所述的副车架,包括: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同侧一端与所述左纵梁相连,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同侧另一端与所述右纵梁相连;其中所述后横梁的左端和右端上均设置有应力卸载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通过在后横梁的左端和右端上设置应力卸载件,局部优化了副车架的结构,增加了副车架的强度,使其在各种工况中受力更加均匀,有效避免了因出现应力集中而导致断裂的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背景技术
副车架是底盘中的关键部件,主要用来承受动力总成载荷,提供动力扭矩的反作用力。强度作为副车架的基础性能,首先需保证副车架的结构强度,现有副车架在侧向冲击工况下,后下拉杆安装点附近的受力很大,局部应力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副车架,通过局部结构优化,解决了侧向冲击工况中应力集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副车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包括: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同侧一端与所述左纵梁相连,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同侧另一端与所述右纵梁相连;其中所述后横梁的左端和右端上均设置有应力卸载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通过在后横梁的左端和右端上设置应力卸载件,局部优化了副车架的结构,增加了副车架的强度,使其在各种工况中受力更加均匀,有效避免了因出现应力集中而导致断裂的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应力卸载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后横梁的左端和右端上的应力卸载槽。
进一步地,所述后横梁包括:后横梁本体,所述后横梁本体的左端与所述左纵梁相连,所述后横梁本体的右端与所述右纵梁相连;支脚,所述支脚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支脚中的一个形成在所述后横梁本体的左端下侧且朝向左下方延伸,两个所述支脚中的另一个形成在所述后横梁本体的右端下侧且朝向右下方延伸;其中两个所述支脚与所述后横梁本体的连接处均设置有所述应力卸载槽。
进一步地,所述应力卸载槽构造为“L”形且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竖直段设置在所述后横梁本体上,所述水平段设置在所述支脚上。
进一步地,所述应力卸载件还包括:适于安装后下控制臂的内凹安装槽,所述内凹安装槽设置在所述支脚上且构造为簸箕形,所述内凹安装槽的一端尺寸大于所述内凹安装槽的另一端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内凹安装槽朝内、朝上延伸,且所述内凹安装槽的上端和所述内凹安装槽的下端分别构造为所述内凹安装槽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内凹安装槽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0°-50°。
进一步地,所述后横梁本体上设置有减重孔。
进一步地,所述左纵梁的前端和后端、所述右纵梁的前端和右端均设置有悬置。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副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副车架100,
左纵梁10,右纵梁20,前横梁30,
后横梁40,
后横梁本体41,支脚42,
应力卸载槽401,内凹安装槽402,减重孔403,
悬置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副车架是底盘中的关键部件,主要用来承受动力总成的载荷,提供动力扭矩的反作用力,并作为结构件辅助下车体承载的作用。副车架的性能要求包括强度、碰撞、NVH、刚度、重量、成本等等,其中,强度是副车架的基础,在副车架结构设计时,需要先满足各种工况使用中的强度要求,主要有制动工况、转向工况、垂向冲击工况、纵向冲击工况、侧向冲击工况等等。
为了加强副车架100的强度,本实用新型中的副车架100是在现有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结构的局部优化,增加副车架100的强度,满足各种工况下副车架100的强度要求,尤其是在侧向冲击工况下,副车架100在后下拉杆安装点附近受力很大,导致局部应力较高,所以通过局部结构优化,很好的解决了该问题。
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副车架100,包括:左纵梁10、右纵梁20、前横梁30和后横梁40。
具体的,左纵梁10和右纵梁20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前横梁30和后横梁40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前横梁30和后横梁40的同侧一端与左纵梁10相连,前横梁30和后横梁40的同侧另一端与右纵梁20相连;其中后横梁40的左端和右端上均设置有应力卸载件。
副车架100由左纵梁10、前横梁30、右纵梁20和后横梁40依次相接组成,为了使应力分布均匀,减少后下拉杆安装点附近的受力,在后横梁40的左端和右端上均设置应力卸载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100,通过在后横梁40的左端和右端上设置应力卸载件,局部优化了副车架100的结构,增加了副车架100的强度,使其在各种工况中受力更加均匀,有效避免了因出现应力集中而导致断裂的情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应力卸载件包括:设置在后横梁40的左端和右端上的应力卸载槽401。
应力卸载槽401如图2所示,应力卸载槽401分别设置在后横梁40和左端和右端上,通过设计应力卸载槽401可以改善调节应力在后横梁40上的分布。
具体的,后横梁40包括:后横梁本体41和支脚42。
在一个实施例中,后横梁本体41的左端与左纵梁10相连,后横梁本体41的右端与右纵梁20相连;支脚42为两个且两个支脚42中的一个形成在后横梁本体41的左端下侧且朝向左下方延伸,两个支脚42中的另一个形成在后横梁本体41的右端下侧且朝向右下方延伸;其中两个支脚42与后横梁本体41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应力卸载槽40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应力卸载槽401构造为“L”形且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竖直段设置在后横梁本体41上,水平段设置在支脚42上。
应力卸载槽401具有导向作用,“L”形的应力卸载槽401可以使局部应力沿应力卸载槽401的方向布置,分散应力的方向,使叠加的应力趋于较小值,这样后横梁40不容易折断,可以认为是增加了副车架100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应力卸载件还包括:适于安装后下控制臂的内凹安装槽402,内凹安装槽402设置在支脚42上且构造为簸箕形,内凹安装槽402的一端尺寸大于内凹安装槽402的另一端尺寸;其中,内凹安装槽402朝内、朝上延伸,且内凹安装槽402的上端和内凹安装槽402的下端分别构造为内凹安装槽402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
内凹安装槽402也具有应力导向的作用,可以引导应力在内凹安装槽402位置的分布,具有加强后横梁40的强度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内”指的是朝向左纵梁10、右纵梁20、前横梁30和后横梁40围成的中心点的方向;“外”指的是远离左纵梁10、右纵梁20、前横梁30和后横梁40围成的中心点的方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内凹安装槽402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0°-5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左纵梁10的前端和后端、右纵梁20的前端和右端均设置有悬置50。
副车架100能够带来很好的悬挂连接刚度,在左纵梁10的前端、后端、右纵梁20的前端和右端添加悬置50装置与车身连接,既能保证其连接刚度,又能有很好的震动隔绝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后横梁本体41上设置有减重孔403。
增加副车架100虽然增加了车辆的紧凑性和舒适性,但是庞大的副车架100会增加车重,不利于车辆的轻量化。本实用新型在后横梁本体41上打通多个减重孔403,在不影响副车架100作用以及强度的基础上减轻整车的重量。
需要注意的是,应力卸载槽401、内凹安装槽402以及多个减重孔403在后横梁40上对称分布,这样有利于平衡副车架100上的受力以及维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能够平稳的驾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副车架100。
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100应力分布更加合理,继而增强了副车架100的强渡,满足了车辆在各种工况下行驶的强度需求,可以保证乘车人的安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
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在前后方向上间隔开,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同侧一端与所述左纵梁相连,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的同侧另一端与所述右纵梁相连;其中
所述后横梁的左端和右端上均设置有应力卸载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卸载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后横梁的左端和右端上的应力卸载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包括:
后横梁本体,所述后横梁本体的左端与所述左纵梁相连,所述后横梁本体的右端与所述右纵梁相连;
支脚,所述支脚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支脚中的一个形成在所述后横梁本体的左端下侧且朝向左下方延伸,两个所述支脚中的另一个形成在所述后横梁本体的右端下侧且朝向右下方延伸;其中
两个所述支脚与所述后横梁本体的连接处均设置有所述应力卸载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卸载槽构造为“L”形且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竖直段设置在所述后横梁本体上,所述水平段设置在所述支脚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卸载件还包括:适于安装后下控制臂的内凹安装槽,所述内凹安装槽设置在所述支脚上且构造为簸箕形,所述内凹安装槽的一端尺寸大于所述内凹安装槽的另一端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安装槽朝内、朝上延伸,且所述内凹安装槽的上端和所述内凹安装槽的下端分别构造为所述内凹安装槽的所述一端和所述另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安装槽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0°-50°。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本体上设置有减重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纵梁的前端和后端、所述右纵梁的前端和右端均设置有悬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602009.5U CN215826810U (zh) | 2021-03-24 | 2021-03-24 |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602009.5U CN215826810U (zh) | 2021-03-24 | 2021-03-24 |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826810U true CN215826810U (zh) | 2022-02-15 |
Family
ID=80187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602009.5U Active CN215826810U (zh) | 2021-03-24 | 2021-03-24 |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826810U (zh) |
-
2021
- 2021-03-24 CN CN202120602009.5U patent/CN21582681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810878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CN110949523B (zh) | 车体前部结构 | |
US10953921B2 (en)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
CN215826810U (zh) |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 |
EP2819911B1 (en) | Connecting device for connecting a vehicle sub-frame and a vehicle body and vehicle comprising the same | |
CN212579545U (zh) | 控制臂、多连杆悬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 |
WO2020065900A1 (ja) |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 |
CN212709672U (zh) | 一种汽车及其副车架 | |
KR100821783B1 (ko) | 차량용 서브 프레임 | |
CN209814099U (zh) | 一种前副车架 | |
CN217227691U (zh) | 后副车架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 |
JP7022841B2 (ja) |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 |
CN209888635U (zh) | 一种抗扭拉杆及其安装结构 | |
CN106275109A (zh) | 一种备胎坑及加强结构 | |
CN214492444U (zh) | 板簧托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4104113A (zh) | 一种汽车及其副车架 | |
CN212373495U (zh) | 副车架的车身支撑工装和车辆 | |
CN220842684U (zh) | 支撑架、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 |
CN217835756U (zh) |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 |
CN217835802U (zh) | 车辆的后备箱地板总成和车辆 | |
CN220743158U (zh) | 一种装载机后车架及装载机 | |
CN216232553U (zh) | 一种非承载式车架总成装置 | |
CN220430284U (zh) |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 |
CN213619311U (zh) | 拉杆装置 | |
CN218055365U (zh) | 一种副车架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