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23776C - 废料上升防止机构 - Google Patents
废料上升防止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23776C CN1323776C CNB038132230A CN03813223A CN1323776C CN 1323776 C CN1323776 C CN 1323776C CN B038132230 A CNB038132230 A CN B038132230A CN 03813223 A CN03813223 A CN 03813223A CN 1323776 C CN1323776 C CN 1323776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punch die
- air
- punch
- communicating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6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087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858 star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18 cin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52 prim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8 roug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8/00—Shaping by press-cutting; Perforating
- B21D28/24—Perforating, i.e. punching holes
- B21D28/34—Perforating tools; Die hold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45/00—Ejecting or stripping-off devices arranged in machines or tools dealt with in this subclass
- B21D45/003—Ejecting or stripping-off devices arranged in machines or tools dealt with in this subclass in punching machines or punching too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83/00—Cutting
- Y10T83/202—With product handling means
- Y10T83/2066—By fluid curren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83/00—Cutting
- Y10T83/869—Means to drive or to guide tool
- Y10T83/8727—Plural tools selectively engageable with single drive
- Y10T83/8732—Turret of too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83/00—Cutting
- Y10T83/929—Tool or tool with support
- Y10T83/9411—Cutting couple type
- Y10T83/9423—Punching too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83/00—Cutting
- Y10T83/929—Tool or tool with support
- Y10T83/9411—Cutting couple type
- Y10T83/9423—Punching tool
- Y10T83/9425—Tool p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unching Or Pierc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其具有:形成有用于传送压缩流体的第1连通管的模座(23);形成有与上述第1连通管相连通、用来向该第1连通管传送压缩流体的第2连通管(30),放置并固定上述模座(23)的安装台(7);形成有多个用于喷出来自上述第1连通管的压缩流体的倾斜喷出管(32)并设置在上述冲模的下方的流体喷射部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适用于冲床,且能够适用于从大口径的模具到小型模具以及具有旋转机构的模具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
背景技术
以前,转塔式六角孔冲床例如图1所示,具有上部转塔96与下部转塔97,上部转塔96中,介由冲头座94安装有冲头P,下部转塔97中,介由模座95安装有冲模D。
通过该构成,由冲击器(图示省略)对冲头P进行冲压,该冲头P下降,通过与冲模D的协动,使夹板93所夹持的工件W例如被冲孔。
然后,冲孔之后的落下来的废料W1,经废料排出孔90自然落下,被收集在所备有的落渣包等中。
另外,冲孔加工之后,使冲头P上升,回到原来的位置。
但是,有时上述冲孔时所产生的废料W1(图1),会附着在冲头P的前端,随着上升的冲头P一起上升,从而附着在工件W的上面。
其结果是,使工件W受损伤,成为质量下降的原因。
用于防止这样的废料上升的机构,被公布在例如实公昭52-50475(图2),以及特开2000-51966(图3)中。
这些机构都采用以给定的角度θ向下设置一个与空气源相连接的空气喷出孔91(图2)、92(图3)的方法。
冲床中,有一种构造是,具有设置在能够旋转的转塔上的多个模具,通过使该模具旋转分度来选择出所希望的模具,成为适用于进行冲压加工的构造。然而,图2、图3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都只具有固定的单个模具。
另外,作为适用于转塔式冲床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有图4至图12所示的机构。
其中,图4至图7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使冲头P的冲击量H增大(图4、图5),通过在冲头P的前端设置废料推动器98(图6),或者使冲头P的前端形成为斜角(图7),分别强制废料W1落下,防止废料上升。
另外,图8至图12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通过使冲模D的内表面变粗糙(图8),或者在冲模D的内表面形成凹沟(图9、图10),或者在冲模D的内表面形成凸部(图11),或者使冲模D的刃的直边部变短(例如图12中仅为h)形成薄刃冲模D,分别使冲模D与废料W1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从而使废料W1不会随着冲头P的上升而上升,防止废料上升。
然而,这种通过在如图4至图12所示的模具P、D上施以加工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受到模具大小的限制,特别是有时很难使用在小型的模具中。另外,由于在模具P、D上进行追加加工或形成特殊的形状,因此不能够使用标准模具,需要专用模具。结果导致费用增加。
另外,其他例子中,作为用于防止如上所述的废料上升的机构有,例如在冲头P的前端设置废料推动器的机构,或者利用空气的机构(例如特愿2002-166876)。
然而,这些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在冲头P的刃边,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冲模孔的刃边的大小例如为5mm×40mm这种大口径·薄刃边模具的情况下,效果很小。
即,在大口径·薄刃边模具的情况下,冲头P的宽度变小,很难设置废料推动器。
另外,利用空气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将冲模D搭载在喷管或喷嘴部件上,在该喷管或喷嘴部件的侧面设置多个空气喷射口。
因此,上述多个空气喷射口的上下方向的位置,远离用来对工件W进行冲孔的冲模孔,且在大口径·薄刃边的模具的情况下,由于喷管或喷嘴部件的口径也较大,使得上述多个空气喷射口的左右方向的位置,远离中央部。
其结果是,不仅仅是产生负压的位置远离冲模孔,而且所产生的负压自身也较小,从而使得从冲模孔所吸入的外部空气的量变少,空气的吸引力降低,因此,无法将对工件W进行冲孔时所产生的大(例如上述的5mm×40mm)废料W1排出。
另外,利用空气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在冲模D的下方形成有非常宽阔的废料排出孔,因此,从上述冲模孔所吸入的外部空气,在该宽阔的废料排出孔中分散,使得吸引效果较小。
另外,上述先行例子(特愿2002-166876)中所说明的采用空气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安装冲模D的模座95是固定的,不能够适用于能够旋转的模座。
即,有一种公知的情况是,冲头座94、模座95分别安装有能够旋转的冲头托、冲模托,将冲孔形状的具有方向性的给定的冲头P、冲模D在冲床中心定位之后,使该冲头P、冲模D以需要的角度旋转,之后对工件W进行冲孔加工。
但是,在具有这种模具旋转机构的转塔式冲床中,以前,由于无法提供用于防止废料上升的空气,因此,加工中所产生的废料W1无法排出,其结果是,采用空气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的适用范围很窄。
换言之,以前采用空气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只能够适用于模具P、D被固定的场合,无法使用在模具P、D能够旋转的场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第1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冲床,且能够适用于从大口径的模具到小型模具以及具有旋转机构的模具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冲模装置、冲模以及喷嘴部件。
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适用于薄刃边模具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的冲模装置、冲模以及喷嘴部件。
本发明的第3目的在于,通过使具有模具旋转机构的冲床,不管模具被定位在哪个角度,都能够供给空气,从而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旋转模具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基于本发明的第1方案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在由配置在能够旋转的上部转塔6与下部转塔7上的多个冲头P与冲模D所构成的模具中,在冲床中央C选择出所需要的模具,对定位于该冲床中央C处的工件W实施给定的冲压加工的转塔式冲床中,包括以下: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其特征在于,在设置于上述冲床中央C的盘架24的上表面上设置空气供给口28,在对应于该空气供给口28的正上方的下部转塔7的下表面的位置上,设置与冲模D下方的废料排出孔35相连通的空气导入口29;喷嘴部件46,其特征在于,具有能够与形成于用于对工件进行冲孔的冲模D中的冲模孔53相连通的排出孔47,设有朝向该排出孔47向下倾斜喷射空气A的多个喷射口32、以及向各个喷射口32导入空气A的导入部31;具有用来对工件W进行冲孔的冲模孔53的冲模D。
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冲模D的下方,设有具有与冲模孔53相连通的排出孔47的喷嘴部件46,上述喷嘴部件46中设有朝向该排出孔47向下倾斜喷射空气A的多个喷射口32,以及向各个喷射口32导入空气A的导入部31。
另外,上述冲模D的下方设有喷嘴部件46,该喷嘴部件46具有喷射用来将在冲模孔53中从工件W上所冲孔下来的废料W1向下吸引的空气A的多个喷射口32,上述模座23中设有与向该喷嘴部件46导入空气A的导入部31相连通来供给空气A的连通管30。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构成,例如在下部转塔7上的各个模座23中,对应于各个轨道T1、T2、T3的数在半径方向上安装有3个冲模D的情况下,对应于3个冲模D,盘架24的上表面上设有3个空气供给口28,同时,下部转塔7的下表面上,对应于上述空气供给口28的正上方的位置上,3个空气导入口29对各个模座23分别设置,这种情况下,使转塔6、7同步旋转,将下部转塔7上的安装有应当选择的所需要的冲模D的模座23定位于冲床中央C处,将下部转塔7的下表面上所设置的相应空气导入口29,定位于上述盘架24的上表面上所设置的空气供给口28的正上方。
在该状态下,对应于冲击器2的轨道位置C1、C2、C3,切换切换阀34,只让上述3个空气供给口28中相应的空气供给口28与空气源25相连接,只向所选择的冲模D下方的废料排出孔35喷射出空气A,在冲模孔53的下方产生负压,将工件W加工时所产生的废料W1,从冲模孔53向下强力吸引,从废料去除孔45通过废料排出孔35向外排出,因此防止了废料上升。
这样,上述本发明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以及喷嘴部件、冲模、冲模装置,也能够适用于转塔式冲床,另外,由于像上面那样利用空气A防止废料上升,因此,与以前的对模具P、D进行加工的场合相比,既能够适用标准模具,又能够适用小型模具。
因此,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适用于转塔式冲床、而且既能够适用标准模具,又能够适用小型模具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以及喷嘴部件、冲模、冲模装置。
为实现上述第2目的,基于本发明的第2方案的模具装置,包括:具有用来对工件W进行冲孔的冲模孔153的冲模D;上述冲模D内设有喷嘴部件146,喷嘴部件146具有与冲模孔153连通的排出孔147,朝向该排出孔147向下倾斜喷射空气A的多个喷射口132;设置在上述喷嘴部件146中并向各个喷射口132导入空气A的导入部131。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构成,例如通过将设在上述冲模D内的喷嘴部件146的排出孔147的开口,形成为比冲模孔153的开口稍大,同时,通过安装与该喷嘴部件146的排出孔147相连通且比其更大的开口的导管149,朝向排出孔147向下倾斜喷射空气A的多个喷射口132,趋近冲模孔153,另外,被集中设置在中央部附近的更小的区域内,并且,在冲模D的下方的宽废料排出孔135内设置有导管149。
这样,从上述多个喷射口132所喷出的空气,由于被集中在导管49内的位置C处,因此以该位置C为中心的负压的产生位置更加接近冲模孔153,另外,该负压变得更大,并且由该大负压通过冲模孔153从外部吸引进来的空气B也不分散,而是集中在上述导管149内,因此,空气B的吸引力增大,在通过大口径·薄刃边模具对工件W进行冲孔的情况下,产生例如5mm×40mm的细长的废料W1,该废料W1被具有上述强大吸引力的空气B所强力吸引,从而向外排出。
因此,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能够适用于大口径·薄刃边模具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的冲模模具。
为实现上述第3目的,基于本发明的第3方案的装置,是一种模座223中安装有具有用来对工件W进行冲孔的冲模孔253的冲模D,该模座223被安装在能够旋转的冲模托264中的冲模装置,其包括:设置在上述能够旋转的冲模托264的外侧面,使从外部所供给的空气A循环的环状沟231a;从该环状沟231a,给朝向废料排出孔235向下倾斜的多个喷射口232导入空气A的导入部。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构成,通过在能够旋转的冲模托264的外侧面上设置上述环状沟231a,例如在插入在冲模托264的开口部241中的喷管233中,在设有多个喷射口232的情况下,利用与该环状沟231a连通的冲模托264的水平贯通孔231b、以及与该水平贯通孔231b以及多个喷射口232连通的喷管233的外侧面的环状沟231c构成空气导入部的话,不管将冲模D定位于哪个角度(例如α)上,从外部供给的空气A,都能够从环状沟231a经由上述空气导入部从多个喷射口232喷射出来,例如集中在喷管233内的位置E处,因此,通过在冲模孔253的下侧产生负压,经冲模孔253从外部吸引空气B,强力吸引工件W加工时所产生的废料W1,从而向外排出。
因此,采用本发明,在具有模具旋转机构的冲床中,不管将模具P、D定位于哪个角度上,都能够供给空气,这样,利用空气形成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也能够适用于旋转模具,从而扩大了其适用范围。
基于本发明的第4方案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在由配置在能够旋转的上部转塔与下部转塔上的多个冲头与冲模所构成的模具中,在冲床中央选择出所需要的模具,对定位于该冲床中央处的工件W实施给定的冲压加工的转塔式冲床中,设置在上述冲床中央的盘架的上表面上设有空气供给口,对应于该空气供给口的正上方的下部转塔的下表面的位置上,设有与冲模下方的废料排出孔相连通的空气导入口。
基于本发明的第5方案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在上述第4方案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中,上述下部转塔上的各个模座中,在对应于轨道数在半径方向上安装有多个冲模的情况下,对应于多个冲模设有多个空气供给口,同时,多个空气导入口对每个模座分别设置。
基于本发明的第6方案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在上述第4方案或第5方案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中,通过对应于冲击器的轨道位置切换上述多个空气供给口与空气源之间的连接,只让上述多个空气供给口中的相应的空气供给口与空气源连接,只向所选择的冲模下方的废料排出孔喷射空气。
基于本发明的第7方案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在上述第4、第5或第6方案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中,上述废料排出孔插入有搭载冲模的喷管,在该喷管的侧面设有多个与下部转塔上的空气导入口相连通的向下倾斜的喷出口。
基于本发明的第8方案的喷嘴部件,具有能够与形成于冲模中的用于对工件进行冲孔的冲模孔相连通的排出孔,并设有朝向该排出孔向下倾斜喷射空气的多个喷射口,以及向各个喷射口导入空气的导入部。
基于本发明的第9方案的喷嘴部件,在上述第8方案的喷嘴部件中,上述导入部由形成于外周面的沟构成。
基于本发明的第10方案的冲模,在具有用来对工件进行冲孔的冲模孔的冲模中,在上述冲模的下方设有具有与冲模孔相连通的排出孔的喷嘴部件,上述喷嘴部件中设有朝向该排出孔向下倾斜喷射空气的多个喷射口,以及向各个喷射口导入空气的导入部。
基于本发明的第11方案的冲模装置,在模座的冲模插入孔中,可装卸地安装有具有用来对工件进行冲孔的冲模孔的冲模的冲模装置中,上述冲模的下方设有喷嘴部件,该喷嘴部件具有喷射应当将在冲模孔中从工件上所冲孔下来的废料向下吸引的空气的多个喷射口,上述模座中设有与向该喷嘴部件导入空气的导入部相连通来供给空气的连通管。
基于本发明的第12方案的冲模装置,在上述第11方案的冲模装置中,上述连通管介由水平管或垂直管与导入部连通。
基于本发明的第13方案的冲模模具,在具有用来对工件进行冲孔的冲模孔的冲模中,上述冲模内设有具有与冲模孔相连通的排出孔的喷嘴部件,上述喷嘴部件中设有朝向该排出孔向下倾斜喷射空气的多个喷射口,以及向各个喷射口导入空气的导入部。
基于本发明的第14方案的冲模模具,在上述第13方案的冲模模具中,上述喷嘴部件的排出孔的开口比冲模孔的开口稍大,安装有与喷嘴部件的排出孔连通且具有比其稍大的开口的导管。
基于本发明的第15方案的冲模模具,在上述第13或第14方案的冲模模具中,在上述排出孔的两侧的喷嘴部件的上表面设有导入空气的导入部,各个导入部由T型沟构成,该T型沟由设置在各个排出孔的附近且与其平行的在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喷射口的平行部分、以及与该平行部分连通且与其垂直向外延伸的垂直部分构成,各个垂直部分与设置在喷嘴部件的上表面的外周上的空气通道相连通。
基于本发明的第16方案的冲模模具,在上述第13、第14或第15方案的冲模模具中,在隔着遮盖上述喷嘴部件的上表面且与该喷嘴部件的排出孔相连通并具有与其开口大小几乎相同的开口的贯通孔的遮盖框的状态下,使该喷嘴部件密合在冲模的废料去除孔的壁面上。
基于本发明的第17方案的冲模装置,在模座中安装有具有用来对工件进行冲孔的冲模孔的冲模,该模座被安装在能够旋转的冲模托中的冲模装置中,在上述能够旋转的冲模托的外侧面设有使从外部所供给的空气循环的环状沟,并设有从该环状沟向朝着废料排出孔向下倾斜的多个喷射口导入空气的空气导入部。
基于本发明的第18方案的冲模装置,在第17方案的冲模装置中,在上述冲模被放置在插入构成废料排出孔的冲模托的开口部的喷管上,在喷管中设有多个喷射口的情况下,空气导入部由与设置在冲模托的外侧面的环状沟连通的设置在冲模托中的水平贯通孔,以及与该水平贯通孔和多个喷射口连通,设置在喷管的外侧面上的环状沟构成。
基于本发明的第19方案的冲模装置,在第17或第18方案的冲模装置中,在上述冲模被放置在插入构成废料排出孔的冲模托的开口部的喷管上,位于喷管的上方且设在冲模内的喷嘴部件中设有多个喷射口的情况下,空气导入部由以下部件构成:与设置在冲模托的外侧面的环状沟连通而设置在冲模托中的L型贯通孔;与该L型贯通孔连通而设置在喷管的凸缘上的垂直贯通孔;与该垂直贯通孔连通而设置在冲模中的倒L型贯通孔;与该倒L型贯通孔以及多个喷射口连通而设置在喷嘴部件上表面的T型沟。
基于本发明的第20方案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其包括:与冲头协动保持对板状的工件进行冲孔加工的多组冲模对应的多个模座,各模座中均形成有用来传送压缩流体的第1连通管;放置并固定上述模座的可以旋转的安装台,其形成有与形成于上述模座中的上述第1连通管相连通,用来向该第1连通管传送压缩流体的第2连通管;以及设置在上述冲模的下方的流体喷射部件,其形成有多个用来喷出来自上述第1连通管的压缩流体的倾斜喷出管;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喷出管在由上述冲头以及冲模所冲孔下来的冲孔片应当下降的空间中,向下方喷出压缩流体。
基于本发明的第21方案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在第20方案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中,上述喷出管的半径被设定为比上述第1连通管的半径小。
基于本发明的第22方案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在第20方案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中,上述流体喷射部件为向下延伸的管状部件;上述多个喷出管朝向上述管状部件的中央、且向下方倾斜。
基于本发明的第23方案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在第20方案至第22方案中的任一个废料上升防止机构中,上述流体喷射部件为嵌合在上述冲模的下方的凹部中的喷嘴部件;上述多个喷出管朝向上述喷嘴部件的中央、且向下方倾斜。
基于本发明的第24方案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在第20方案至第23方案中的任一个废料上升防止机构中,上述放置并固定模座的安装台,为设置在单工位(シングルステ一シヨン)冲床中的基台。
基于本发明的第25方案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在第20方案至第24方案中的任一个废料上升防止机构中,上述模座为用来对上述冲模进行旋转分度的分度齿轮;上述基台被设置为与上述分度齿轮能够一体旋转;在上述基台中,形成有用来向形成在上述分度齿轮中的上述第1连通管传送压缩流体的上述第2连通管;在上述基台的周围设有不管上述基台停止在哪个旋转位置上,都能够固定向上述第2连通管供给压缩流体的接头。
基于本发明的第26方案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在第20方案至第25方案中的任一个废料上升防止机构中,上述放置并固定模座的安装台,为转塔式冲床的下部转塔盘。
基于本发明的第27方案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在第20方案至第26方案中的任一个废料上升防止机构中,在上述下部转塔盘的加工位置且该下部转塔盘的下方设有盘架;在上述盘架中设有用来向形成于上述下部转塔盘中的第2连通管供给上述压缩流体的第3连通管。
基于本发明的第28方案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在第20方案至第27方案中的任一个废料上升防止机构中,上述第2、第3连通管分别形成有多个;在上述第3连通管与上述压缩流体的流体源之间,设有与上述第3连通管的个数相同的个数的用来切换上述压缩流体的流向的切换阀。
附图说明
图1为以前的转塔式冲床的一般示意图。
图2为第1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图3为第2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图4至图7为第3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图8至图12为第4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图13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整体图。
图14为说明构成本发明的盘支架的空气供给口与下部转塔的空气导入口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3轨道方式的情况)。
图15为说明1轨道方式的情况下的空气供给口与空气导入口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6为说明2轨道方式的情况下的空气供给口与空气导入口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7为说明构成本发明的废料排出孔的示意图。
图18为说明在本发明具有喷管的情况下的废料排出孔与喷射口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9为说明在本发明不具有喷管的情况下的废料排出孔与喷射口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20为说明在图19中,设有使用喷嘴部件的喷射口的情况下的实施方式的示意图(3轨道方式的情况)。
图21为说明用喷嘴部件向图20中的最内侧的冲模D的废料排出孔供给空气的路线的示意图(α-α)。
图22为说明图21中的喷嘴部件与连通管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23为说明图21中的喷嘴部件与连通管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24为说明用喷嘴部件向图20中的正中的冲模D的废料排出孔供给空气的路线的示意图(β-β剖面图)。
图25为说明图24中的喷嘴部件与连通管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26为说明图24中的喷嘴部件与连通管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27为说明用喷嘴部件向图20中的最外侧的冲模D的废料排出孔供给空气的路线的示意图(γ-γ剖面图)。
图28为说明图27中的喷嘴部件与连通管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29为说明图27中的喷嘴部件与连通管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30为说明在图19中,设有使用喷嘴部件的喷射口的情况下的实施方式的示意图(2轨道方式的情况)。
图31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局部剖面俯视图(3.5英寸的模具P、D的场合)。
图32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局部剖面主视图(3.5英寸的模具P、D的场合)。
图33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2的部分改变状态的局部剖面俯视图(2英寸的模具P、D的场合)。
图34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2的部分改变状态的局部剖面主视图(2英寸的模具P、D的场合)。
图35为图34以及图35中所示的装置的立体图。
图36为对本发明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局部剖面俯视图。
图37为对本发明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局部剖面主视图。
图38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整体图。
图39为说明本发明所使用的模具旋转机构的示意图。
图40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要部的俯视图(1·1/4英寸的模具P、D的场合)。
图41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要部的局部剖面主视图(1·1/4英寸的模具P、D的场合)。
图42为说明图40以及图41中所示的装置的空气导入部的示意图。
图43为对图40以及图41中所示的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44为对图40以及图41中所示的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的部分剖面主视图。
图45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俯视图(2英寸的模具P、D的场合)。
图46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局部剖面主视图(2英寸的模具P、D的场合)。
图47为说明图45以及图46中所示的装置的空气导入部的示意图。
图48为对图45以及图46中所示的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49为对图45以及图46中所示的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的部分剖面主视图。
图50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气导入部的局部俯视图。
图51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气导入部被部分变更之后的例子的局部俯视图。
图52为图50的LII-LII剖面俯视图。
图53为图53的LIII-LIII剖面俯视图。
图54为说明图53的空气导入部被部分变更之后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55为用来说明具有基于本发明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的实施方式6的单冲床的主视图。
图56为说明上述单冲床的活塞与具有旋转机构的冲头·冲模的剖面图。
图57为说明配备在上述单冲床的冲模周边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的截面图。
图58是用截面表示局部变更图57中所示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之后的机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通过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图13为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整体图。图13中所示的转塔式冲床,具有上部转塔6与下部转塔7,在该上部转塔6与下部转塔7中,介由冲头座22以及模座23配置有多个冲头P与冲模D所构成的模具。
如图所示,在上述上部转塔6的旋转轴8与下部转塔7的旋转轴9上,分别卷绕有链子4与5,同时,该链子4与5被绕在驱动轴3上。通过这样的构成,启动马达M使驱动轴3旋转,使链子4与5循环,就能够使上部转塔6与下部转塔7同步旋转,在冲床中心C从上述多个模具中选择出所需要的模具。
图13所示的转塔式冲床,使转塔6、7旋转,首先将包含所需要的模具的例如半径方向的3个轨道的模具定位于冲床中央C。之后,驱动后述的冲压气缸21,使冲击器2定位于对应的任一个轨道位置C1、C2、C3处,通过该被定位的冲击器2对所选择的模具的冲头P进行冲撞,与冲模D协动,对工件W实施冲压加工。
上述冲击器2能够在冲床中心C定位于Y轴方向,该冲击器2与活塞20滑动连接,并与安装在其外侧面上的冲压气缸21相结合,该活塞20通过设置在上部框架1上的活塞气缸19进行上下运动。
利用该结构驱动冲压气缸21的话,能够将冲击器2定位于应当选择的模具P、D的正上方的轨道位置C1、C2或C3处,在该状态下,通过驱动活塞气缸19,使活塞20下降,就能够如上所述,通过冲击器2对上述所选择的冲头P进行冲撞,进行给定的冲压加工。
在上述冲床中心C处,在下部转塔7的下方设有盘架24,在通过上述冲击器2冲撞冲头P时,能够承受转塔7所受到的压力。在上述盘架24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与能够在上述冲床中心C进行选择的半径方向的模具P、D的个数对应的个数的空气供给口28。(P24)例如,如图所示,在冲床中心C,能够选择在3轨道的半径方向上的3个模具的情况下,在盘架24的上表面设置3个空气供给口28。
上述3个空气供给口28,通过分路管27与切换阀34(例如电磁阀)相结合,该切换阀34通过主管26与空气源25相结合。利用该结构,构成后述的NC装置50的冲击器位置控制部50D,根据来自冲压气缸21的编码器的反馈信号,检测出冲击器的轨道位置C1、C2、C3之后,通过结合该轨道位置C1、C2、C3切换上述切换阀34,能够只让上述3个空气供给口28中相应的空气供给口28与空气源25相连接。
这样,启动上述空气源25之后,从主管26、以及与切换阀34对应的空气供给口28供给空气A,由对应的空气导入口29导入,通过后述的连通管30,向所选择的冲模D下方的废料排出孔35喷射出来(图18、图19)。与上述盘架24的空气供给口28的正上方相对应的下部转塔7的下表面的位置上,设置有与后述的冲模D下方的废料排出孔35相连通的空气导入口29。
并且,上述空气导入口29,如下所述(图14),对每个模座23分别设置,为每个模座23所分别设置的空气导入口29的个数,与上述空气供给口28的个数相同,例如为3个。即,如上所述,在图13、图14中,能够选择3个轨道的半径方向上的3个模具,这样,下部转塔7上(图14)的各个模座23中,在各个轨道T1、T2、T3的半径方向上分别安装有冲模D。这样,对应于模座23上所安装的3个冲模D,在下部转塔7的下表面上,对应于上述空气供给口28的正上方的位置上,3个空气导入口29对各个模座23分别设置。
因此,驱动上述马达M(图13),使转塔6、7同步旋转,将下部转塔7上的(图14)安装有应当选择的所需要的冲模D的模座23定位于于冲床中央C处,将下部转塔7的下表面上所设置的空气导入口29定位于上述盘架24的上表面上所设置的空气供给口28的正上方。在该状态下,如上所述,对应于冲击器2的轨道位置C1、C2、C3切换切换阀34,只让相应的空气供给口28与空气源25相连接,只向所选择的冲模D下方的废料排出孔35(图17)喷射出空气A,通过据此所产生的负压,将废料W1(图18)强力吸引到冲模孔53的下方,防止废料上升。另外,在只能够选择1个轨道T的(图15)模具P、D的情况下,对应于盘架24的上表面上的3个空气供给口28,下部转塔7的下表面上的空气导入口29只有1个。
通过该构成,使转塔6、7同步旋转,将安装有应当选择的1个冲模D的模座23定位于冲床中央C处,将下部转塔7的下表面上的1个空气导入口29定位于盘架24的上表面上的3个空气供给口28中,例如面向图15的最上方的空气供给口28的正上方,同时,只让该最上方的空气供给口28与空气源25相连接,只向上述所选择的冲模D下方的废料排出孔35喷射出空气A,通过据此所产生的负压,将废料W1强力吸引到冲模孔53的下方,防止废料上升。另外,在只能够选择2个轨道T1、T2的(图16)模具P、D的情况下,对应于盘架24的上表面上的3个空气供给口28,下部转塔7的下表面上的空气导入口29有2个。
通过该构成,同样,使转塔6、7同步旋转,将安装有应当选择的2个冲模D的模座23定位于冲床中央C处,将下部转塔7的下表面上的2个空气导入口29定位于盘架24的上表面上的3个空气供给口28中,例如面向图4的最上方以及正中的空气供给口28的正上方,同时,只让相应的例如最上方的空气供给口28与空气源25相连接,只向所选择的例如外侧的冲模D下方的废料排出孔35(图17)喷射出空气A,通过据此所产生的负压,将废料W1(图18)强力吸引到冲模孔53的下方,防止废料上升。
在上述各个模座23上(图17)所安装的例如3个冲模D的下方,设有废料排出孔35,在该废料排出孔35中,在模具交换时被插入上压冲模D的喷管33。即,如图18所示,废料排出孔35由形成于冲模D的下方的模座23上的开口部41、形成于下部转塔7上的开口部42、形成于盘架24上的开口部43以及形成于下部框架18上的开口部44构成。并且,在插入孔40的凸缘部40A中,卡定有搭载有冲模D的喷管33的凸缘,该喷管33通过向下延伸,而插入上述废料排出孔35中。
另一方面,连通管30从下部转塔7的下表面上的空气导入口29向上延伸,贯通下部转塔7,弯折之后进入模座23,该连通管30与上述喷管33的外侧面的环状沟31相连通,在该环状沟31中,形成有多个朝向喷管33的内侧向下倾斜的喷出口32。通过该构成,如上所述,对应于冲击器2(图13)的轨道位置C1、C2、C3,从与空气源25相连接的空气供给口28(图18)所供给的空气A,从空气导入口29通过连通管30之后,通过上述喷管33的环状沟31,从向下倾斜的喷出口32向废料排出孔35喷射。其结果是,在冲模D上所形成的用来对工件W进行冲孔的冲模孔53的下方产生的负压,通过冲模孔53吸引外部的空气。
因此,工件W加工时所产生的废料W1,利用基于来自上述喷管33的向下倾斜的喷出口32的空气A所产生的负压,被强力吸引到冲模孔53的下方,从废料去除孔45通过废料排出孔35,被强制排出到外部。
另外,如图19所示,在废料排出孔35中没有插入喷管33的情况下,模座23中形成有多个上述的向下倾斜的喷出口32,使从上述空气导入口29一直延伸到模座23的连通管30分支而与各个喷出口32相连通。这样,同样,对应于冲击器2(图13)的轨道位置C1、C2、C3,从与空气源25相连接的空气供给口28(图19)所供给的空气A,从空气导入口29通过连通管30之后,分路从上述模座23的向下倾斜的喷出口32向废料排出孔35喷射。其结果是,同样在冲模D上所形成的用来对工件W进行冲孔的冲模孔53的下方产生的负压,通过冲模孔53吸引外部的空气。
因此,工件W加工时所产生的废料W1,利用基于来自上述模座23的向下倾斜的喷出口32的空气A所产生的负压,被强力吸引到冲模孔53的下方,从废料去除孔45通过废料排出孔35,被强制排出到外部。
图20~27为上述图19所说明的废料排出孔35中没有插入喷管33的情况下的具体例子,都采用喷嘴部件46代替喷管33,在该喷嘴部件46中设有多个喷射口32。在图20中,在下部转塔7上的模座23中的上部模座23A,配置有冲模D,在下部模座23B中配置有喷嘴部件46。
在下部模座23B中(图21、图23、图25),形成有构成上述废料排出孔35的开口部41,该开口部41的上部,如图所示,变宽了若干,该变宽的了部分中,插入有喷嘴部件46。在该喷嘴部件46中,装载有上述冲模D,该冲模D从上部模座23A的冲模插入孔40向上方伸出。
喷嘴部件46(图22、图24、图26)对各个冲模D具有共通构造,几乎为圆筒状,内侧与上述冲模孔53连通,形成有构成上述废料排出孔35的(图21、图23、图25)的一部分的排出孔47,在外周面上形成有环状的沟31。该环状的沟31构成向后述的喷射口32导入空气A的导入部。并且,在该环状沟31中,形成有多个向着内侧的上述排出孔47向下倾斜、如上所述喷射空气A的喷射口32。
另一方面,从上述下部转塔7(图13)的下表面上的空气导入口29延伸出来的3根连通管30(图20)中,向最内侧的冲模D的废料排出孔35(图21)供给空气A的连通管30,被保持在与该冲模D的喷嘴部件46的沟31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上,在这种状态下进入下部模座23B并笔直地延伸到该喷嘴部件46的附近。并且,该连通管30(图22A),在喷嘴部件46的旁边,和与其垂直的水平管30A相连接,该水平管30A的出口进入到该喷嘴部件46的沟31内。
通过该构成,在选择最内侧的冲模D(图20)的情况下,通过与上述空气源25(图13)相连接的空气供给口28,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空气导入口29,进入到该连通管30内的空气A(图22),在水平管30A处转一个直角,从该出口被提供给喷嘴部件46的沟31,从向下倾斜的多个喷射口32向废料排出孔35(图21)喷射。其结果是,同样在冲模孔53的下方产生负压,通过冲模孔53吸引外部的空气。
因此,工件W加工时所产生的废料W1,通过根据来自上述喷嘴部件46的向下倾斜的喷出口32的空气A所产生的负压,被强力吸引到冲模孔53的下方,从废料去除孔45通过废料排出孔35,被强制排出到外部。另外,上述3根连通管30(图20)中,向正中的冲模D的废料排出孔35(图23)提供空气A的连通管30,被保持在比上述用于最内侧的冲模D(图20)的连通管30低的高度位置上,进入下部模座23B并笔直地延伸到该喷嘴部件46的附近。
这种情况下,进入到下部模座23B的连通管30(图23),从Y轴方向看的话,在喷嘴部件46的沟31侧大约变位一半。并且,该连通管30(图25),在喷嘴部件46的旁边,和与其垂直的垂直管30B相连接。上述垂直管30B向上方延伸,大约一半48深入到喷嘴部件46的下方凸缘46A之后,如图所示,在这种状态下,以一半为开放状态通过沟31,与上方凸缘46B接触,顶部49被封闭。这样,向正中的冲模D的废料排出孔35(图24)提供空气A的连通管30,通过有效地利用狭窄的下部模座23B内的空间,与垂直管30B协动,与喷嘴部件46的沟31连通。
通过该构成,在选择正中的冲模D的情况下,通过与上述空气源25(图13)相连接的相应的空气供给口28,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空气导入口29,进入到该连通管30内的空气A(图25、图26),在垂直管30B处转一个直角,从包括深入到喷嘴部件46的下方凸缘46A的垂直管30B的一半48在内的开放部分,被提供给喷嘴部件46的沟31,再从向下倾斜的多个喷射口32向废料排出孔35(图24)喷射。
其结果是,在冲模孔53的下方产生负压,并通过该冲模孔53吸引外部的空气。因此,工件W加工时所产生的废料W1,通过根据来自上述喷嘴部件46的向下倾斜的喷出口32的空气A所产生的负压,被强力吸引到冲模孔53的下方,再从废料去除孔45通过废料排出孔35,并被强制排出到外部。
另外,上述3根连通管30(图20)中,向最外侧的冲模D的废料排出孔35(图23)提供空气A的连通管30,相对于开口部41,在与上述正中的冲模D用的连通管30(图24至图26)相反的一侧被保持在几乎相同的高度位置上,进入下部模座23B并笔直地延伸到最外侧的喷嘴部件46的附近。
这种情况下,进入到下部模座23B的连通管30(图30),从Y轴方向看的话,如前所述,被配置在与正中的冲模D用连通管30(图24)相反的一侧,同样,在该喷嘴部件46(图27)的沟31侧大约变位一半。并且,该连通管30(图28),在喷嘴部件46的旁边和与其垂直的垂直管30C相连接。
上述垂直管30C向上方延伸,几乎一半51深入到喷嘴部件46的下方凸缘46A之后,如图所示,在这种状态下,以一半为开放状态通过沟31,与上方凸缘46B接触,顶部52被封闭。这样,向最外侧的冲模D的废料排出孔35(图27)提供空气A的连通管30,通过有效地利用狭窄的下部模座23B内的空间,与垂直管30C协动,与喷嘴部件46的沟31连通。
通过该构成,在选择最外侧的冲模D(图20)的情况下,通过与上述空气源25(图13)相连接的相应的空气供给口28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空气导入口29,进入到该连通管30内的空气A(图28、图29),在垂直管30C处转一个直角,从包括深入到喷嘴部件46的下方凸缘46A的垂直管30B的一半51在内的开放部分,被提供给喷嘴部件46的沟31,再从向下倾斜的多个喷射口32向废料排出孔35(图27)喷射。
其结果是,在冲模孔53的下方产生负压,并通过该冲模孔53吸引外部的空气。因此,工件W加工时所产生的废料W1,通过根据来自上述喷嘴部件46的向下倾斜的喷出口32的空气A所产生的负压,被强力吸引到冲模孔53的下方,从废料去除孔45通过废料排出孔35,被强制排出到外部。
图30表示使用喷嘴部件46设置喷射口32的情况下的其他实施方式,与图8不同,是在半径方向上可以选择2个模具P、D的2轨道方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图16),下部转塔7上的各个模座23上,该下部转塔7的下表面上分别设有2个空气导入口29,从该空气导入口29延伸的2根连通管30(图30),进入到下部模座23B中。
该内侧与外侧的冲模D用的2根连通管30,具有与图20中的最内侧的冲模D用连通管30以及最外侧的连通管30相同的构造,进入下部模座23B之后,分别与喷嘴部件46的沟31相连通。即,内侧的冲模D用连通管30(图30),如图所示,被保持在与该冲模D的喷嘴部件46的沟31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上,以这种状态进入下部模座23B并笔直地延伸到该喷嘴部件46的附近,之后,同样和与其垂直的水平管30A(相当于图22、图23)相结合,该水平管30A的出口进入到该喷嘴部件46的沟31内。
另外,用于外侧的冲模D的连通管30(图30),在低于上述内侧的冲模D用的连通管30的高度位置上的若干喷嘴部件46侧,换言之,在该喷嘴部件46的(相当于图27)沟31侧保持几乎变位一半的位置,以这种状态进入下部模座23B并笔直地延伸到该喷嘴部件46的附近,之后,同样和与其垂直的垂直管30C(相当于图28、图29)相结合,该垂直管30C利用以叙述过的构成(图28)与沟31相连通。
在图30中,其他构成与图20完全相同,省略其说明。另外,在1轨道方式的情况下(图15),各个模座23上只安装有1个冲模D,与其相对应,空气导入口29以及连通管30也分别有1个,该连通管30与喷嘴部件46的关系,以及喷嘴部件46的结构,与上述图20的最内侧的冲模D,以及图30的内侧的冲模D的相关说明完全相同。
上述废料W1被剪断的原工件W,加工中被夹板13(图13)所夹持,该夹板13被安装在支架12上。支架12介由X轴导轨16被安装在支架基11上,该支架12中螺合有X轴马达Mx的滚珠螺杆15。另外,支架基座11与下部框架18上的Y轴导轨17滑动结合,在该支架基座11中螺合有Y轴马达My的滚珠螺杆。
通过这种结构,启动X轴马达Mx与Y轴马达My之后,由于支架12在支架基座11上在X轴方向上移动,支架基座11在Y轴方向上移动,因此,能够将安装在支架12上的夹板13所夹持的工件W传送到加工台10上,并定位于冲床中央C处,进行例如冲孔加工。具有上述结构的转塔式冲床的控制机构,由NC装置50(图13)构成,该NC装置50由CUP50A、加工控制部50B、转塔旋转控制部50C、冲击器位置控制部50D、输入输出部50E、存储部50F以及工件定位控制部50G构成。
CPU50A是NC装置50的判断主体,对加工控制部50B、转塔旋转控制部50C等图1所示的全部装置进行总括控制。加工控制部50B通过启动活塞气缸19使定位于给定的轨道位置C1、C2、C3上的冲击器2下降,从而对所选择的冲头P进行撞击并与对应的冲模D协动,对工件W实施给定的加工,另外,加工中启动空气源25,介由与该空气源25相连接的空气供给口28供给空气A。
转塔旋转控制部50C,启动马达M,以转塔中心R为中心使转塔6、7同步旋转,将安装有应当选择的所需要的模具P、D的座22、23定位于冲床中心C处。冲击器位置控制部50D启动冲击器气缸21,使冲击器2定位于给定的轨道位置C1、C2、C3处,同时,如前所述,根据来自冲击器气缸21的编码器的反馈信号,对应于冲击器2的轨道位置C1、C2、C3切换上述切换阀34,只让盘架24的上表面上的相应空气供给口28与空气源25相连接。
输入输出控制部50E,通过键盘、鼠标等输入加工程序、数据等,在画面中对其进行确认,所输入的加工程序等被保存在存储部50F中。工件定位控制部50G,启动X轴马达Mx与Y轴马达My,将夹板13所夹持的工件定位于冲床中央C处。
以下,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动作进行说明。例如,在转塔式冲床(图13)中从工件传入传出装置(图示省略)传入工件W之后,对此进行检测的CPU50A控制工件定位控制部50G,驱动X轴马达Mx与Y轴马达My,将夹板13所夹持的工件W定位于冲床中央C处。
接下来,CUP50A通过转塔旋转控制部50C启动马达M,使转塔6、7同步旋转,将安装有应当选择的所需要的模具P、D的座22、23定位于到冲床中心C处。
接下来,CPU50A通过冲击器位置控制部50D启动冲击器气缸21,将冲击器2定位于应当选择的模具P、D的给定轨道位置C1、C2、C3处之后,对加工控制部50B进行控制,启动活塞气缸19,使上述被定位的冲击器2下降,对所选择的冲头P进行冲撞并与对应的冲模D协动,给工件实施给定的加工。
另外,CPU50A同时对冲击器位置控制部50D进行控制,启动冲击器气缸21,根据来自冲击器气缸的编码器的反馈信号,对应于冲击器2的轨道位置C1、C2、C3切换上述切换阀34,只让盘架24的上表面上的相应空气供给口28与空气源25相连接。
这样,从与空气源25相连接的相应空气供给口28(例如图18)所供给的空气A,从空气导入口29通过连通管30之后,通过喷管33的环状沟31,从向下倾斜的喷出口32向废料排出孔35喷射。
因此,利用基于来自上述喷管33的向下倾斜的喷出口32的空气A,在冲模孔53的下方产生负压,工件W加工时所产生的废料W1,被强力吸引到冲模孔53的下方,从废料去除孔45通过废料排出孔35,被强制排出到外部。
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转塔式冲床,且标准模具以及小型模具都能够使用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以及喷嘴部件、冲模、冲模装置。
其次,参照图31至图3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图31、图32示出了局部改变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样子,图33、图34示出了局部改变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样子,前者用于3.5英寸,后者用于2英寸,都在构成大口径·薄刃边模具的冲模D内安装有遮盖框151和喷嘴部件146,在喷嘴部件146中设有导管149。
在上述图中,只是冲模D、遮盖框151、喷嘴部件146、导管149以及喷管133的大小不同,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完全相同,下面主要对图33、图34(2英寸用)进行详述。
在图33、图34中,在介由键156·键槽157安装在模座123(图34)上的冲模D的下方,设有废料排出孔135,在该废料排出孔135中,插入有在交换模具时将冲模D上压的喷管133。即,废料排出孔135由形成于插入具有冲模D的模座123上的开口部141、形成于下部转塔107上的开口部142、形成于盘架124上的开口部143以及形成于下部框架118上的开口部144构成。
在插入孔140的凸缘部140A中,卡定有装载冲模D的喷管133的凸缘,该喷管133通过向下延伸,从而插入在上述废料排出孔135中,在该喷管133内,喷嘴部件146的下表面上所安装的导管149,一直延伸到喷管133的几乎一半高度位置上。
另一方面,连通管130从下部转塔107的下表面上的空气导入口129向上延伸,贯通下部转塔107,弯折之后进入模座123,该连通管130贯通上述喷管133,与形成于冲模D上的空气流入口148连通。
并且,空气流入口148与形成于喷嘴部件146上的导入部131相连通,在该导入部131中,形成有多个朝着喷嘴部件146的排出孔147的内侧向下倾斜的喷出口132。在上述冲模D中,通过遮盖框151安装有喷嘴部件146,该喷嘴部件146中,安装有导管149。这其中的喷嘴部件146,例如为扁平的圆筒状(图35),内侧形成有上述冲模孔153以及与后述的遮盖框151的贯通孔154相连通的排出孔147。
上述排出孔147的开口,比冲模孔153的开口稍大,例如为7mm×44mm,该排出孔147的(图36)的两侧,喷嘴部件146的上表面146A中,形成有T型沟131,该T型沟131构成向后述的喷射口132导入空气A的导入部。
上述T型沟131由设置在排出孔147的旁边且与其平行的部分131A、以及与该平行部分131A连通且与其相垂直相交并向外延伸的部分131B构成。
其中,平行部分131A中(图36),如图所示,在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喷射口132,各个喷射口132朝着排出孔147向下倾斜。这种情况下,排出孔147的两侧的喷射口132的倾斜角θ(图37),是能够使从两侧的喷射口132所喷射出来的空气A,集中在位于排出孔147的出口的正下方的导管149内的位置C处的角度。
另外,喷嘴部件146的上表面146A的外周(图35),如图所示,形成有阶梯差从而低了一阶且向下倾斜的环状的空气通道55。该环状的空气通道155,与构成上述T型沟131的垂直部分131B连通。
另一方面,遮盖框151例如为尼龙制品,具有通过对上述喷嘴部件146的上表面146A进行遮盖,使上述T型沟131与外周的空气通道155被封闭,使该喷嘴部件146密合在冲模D的废料去除孔145的壁面上的功能,在其中央部形成有大小与该喷嘴部件146的排出孔147的开口几乎一样的开口(例如7mm×44mm)的贯通孔154。
并且,导管149例如是全体为长方体形状的筒,其开口比上述喷嘴部件146的排出孔147的开口稍大,例如为8mm×45mm,两侧安装有托架152。
如上所述,该导管149具有将从多个喷射口132所喷射出来的空气A集中到位置C(图36、图37)处,同时,以该位置C为中心产生极大的负压,并给予该负压将从冲模孔153所吸引进来的外部空气集中在狭窄的区域中,从而强化吸引力,利用该强化了的吸引力使被吸引的废料W1通过的功能。
通过该构成,在喷嘴部件146的(图35)上表面146A放置遮盖框151,使其贯通孔154与喷嘴部件146的排出孔147相吻合,该遮盖框151与冲模D的废料去除孔145的天井相接触,导管149的入口与喷嘴部件146的排出孔147的出口相吻合的状态下,使托架152与喷嘴部件146的下表面相接触。
在该状态下,如果从喷嘴部件146的下表面,使螺钉穿过孔158、159拧在冲模D的废料去除孔145的天井上,同时,从托架152的下方,将螺钉161穿过孔162拧在喷嘴部件146的下表面上,就能够在通过遮盖框151安装导管有149的状态下,通过使喷嘴部件146密合在废料去除孔145的壁面上,从而组合在冲模D内。这样,例如使构成左侧的T型沟131(图37)的上述垂直部分131B的入口与冲模D的空气流入口148连通,另外,利用上述遮盖框151封闭排出孔147的两侧的T型沟131,利用该遮盖框151与冲模D的废料去除孔145的壁面,将喷嘴部件146的外周的环状的空气通道155封闭。
因此,从冲模D的空气流入口148进来的空气A(图36),一方通过左侧的T型沟131的垂直部分131B,进入平行部分131A,从多个喷射口132喷射出来,另一方,在环状的空气通道155循环,通过右侧的T型沟131的垂直部分131B之后,进入平行部分131A,同样从多个喷射口132喷射出来。
这样,如前所述,由于从喷嘴部件146的(图37)排出孔147的两侧的喷射口132所喷射出来的空气A,被集中在位于该排出孔147的出口的正下方的导管149内的位置C处,因此以该位置C为中心产生极大的负压。
因此,基于该极大的负压,介由冲模孔153大量吸引外部的空气B,该大量的空气B通过遮盖框151的贯通孔154以及喷嘴部件146的排出孔147之后,集中在导管149内并从中通过。这样,工件W加工时所产生的废料W1,被强有力地从冲模孔53吸引到下方,通过遮盖框151的贯通孔154与喷嘴部件146的排出孔147以及导管149,被强制排出到外部,即使对于通过大口径·薄刃边模具所形成的大废料W1,也能够很容易地防止废料上升。
图38所示的转塔式冲床,具有上部转塔206与下部转塔207,在该上部转塔206与下部转塔207中,介由冲头座222以及模座223配置有多个冲头P与冲模D所构成的模具。
在上述上部转塔206的旋转轴208与下部转塔207的旋转轴209上,如图所示,分别卷绕有链子204与205,同时,该链子204与205被绕在驱动轴203上。
通过这样的构成,启动马达M使驱动轴203旋转,使链子204与205循环,就能够使上部转塔206与下部转塔207同步旋转,在冲床中心C上从上述多个模具中选择出所需要的模具。
图38所示的转塔式冲床,使转塔206、207旋转,首先将包含所需要的模具、例如半径方向的3轨道的模具定位于冲床中央C处。
然后,驱动后述的冲压气缸221,使冲击器202定位于对应的任一个轨道位置C1、C2、C3处,通过该被定位的冲击器202对所选择的模具的冲头P进行冲撞并与冲模D协动,对工件W实施冲压加工。
上述冲击器202,能够在冲床中心C定位于Y轴方向该冲击器202与活塞220滑动连接,并与安装在其外侧面上的冲击器气缸221相结合,该活塞220通过设置在上部框架1中的活塞气缸219进行上下运动。
利用这种结构驱动冲压气缸221的话,能够将冲击器202定位于应当选择的模具P、D的正上方的轨道位置C1、C2或C3处,在该状态下,通过驱动活塞气缸219使活塞220下降,就能够如上所述,通过冲击器2对上述所选择的冲头P进行冲撞,进行给定的冲压加工。
这种情况下,将冲击器202定位于置决定在哪个轨道位置C1、C2或C3处,依赖于作为安装在座222、223上的模具P、D的个数的轨道数,在3轨道的情况下,定位于3个轨道位置C1、C2或C3中的任一个处,在2轨道的情况下,定位于外侧与内侧的2个轨道位置C1、C3中的任一个处,在1轨道的情况下,定位于正中的轨道位置C2处。
另一方面,在上述冲床中心C处,在下部转塔207的下方设有盘架224,在通过上述冲击器202冲撞冲头P时,能够承受转塔207所受到的压力。
在上述盘架224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与能够在上述冲床中心C进行选择的半径方向的模具P、D的个数对应的个数的空气供给口228。
例如,如图所示,在冲床中心C,能够在3轨道的半径方向上的3个模具中选择1个的情况下,在盘架224的上表面设置3个空气供给口228。
上述3个空气供给口228,通过分支管227与切换阀234(例如电磁阀)相结合,该切换阀234通过主管226与空气源225相结合。
通过这种结构,构成后述的NC装置250的冲击器位置控制部250D,根据来自冲压气缸221的编码器的反馈信号,检测出冲击器202的轨道位置C1、C2、C3之后,通过对应于该轨道位置C1、C2、C3切换上述切换阀234,能够只让上述3个空气供给口228中相应的空气供给口228与空气源225相连接。
在与上述盘架224的空气供给口228的正上方相对应的下部转塔207的下表面的位置上,设置有与后述的喷射口232(例如图41)相连通的空气导入口229。
并且,上述空气导入口229像下面所述的那样,对每个模座223分别设置,为每个模座223所分别设置的空气导入口229的个数,与该模座223中所安装的冲模D的个数,即轨道数相对应。
例如在图38中,能够从3轨道的半径方向的3个模具中选择1个,这样,在下部转塔207上的各个模座223中,对每个轨道T1、T2、T3在半径方向上安装有冲模D。
这样,对应于模座223上所安装的3个冲模D,在下部转塔207的下表面上,对应于上述空气供给口228的正上方的位置上,3个空气导入口229对各个模座223分别设置。
另外,在能够从2轨道T1、T2的模具P、D中选择1个的情况下,对应于盘架224上表面上的3个空气供给口228,下部转塔207的下表面上的空气导入口229为2个。
再有,在只能够选择1轨道的模具P、D的情况下,对应于盘架224上表面上的3个空气供给口228,下部转塔207的下表面上的空气导入口229为1个。
通过该结构,使转塔206、207(图38)同步旋转,将安装有应当选择的1个冲模D的模座223定位于冲床中央C处之后,将下部转塔207的下表面上的1个空气导入口229定位于上述盘架224的上表面上的3个空气供给口228中,例如面向图4的最上方的空气供给口228的正上方,同时只让该最上方的空气供给口228与空气源225(图38)相连接。
另外,在1轨道的情况下,安装有冲头P、冲模D的冲头座222、模座223有时能够旋转,这样,能够使定位于冲床中央C处的冲头P、冲模D旋转所需要的角度,采用本发明,如下所述(图41至图49),不管将冲头P、冲模D定位于哪个角度,都能够供给空气A,这样,能够利用空气来防止废料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冲头座222、模座223被安装在设置在上部转塔206(图35)、下部转塔207上所设置的冲头托263、冲模托264上,该冲头托263、冲模托264的外周设有蜗轮265、266,该蜗轮265、266与蜗杆267、268相啮合。
如图所示,上部转塔206、下部转塔207上,分别相对配置有2个冲头托263、冲模托264。2个冲头托263、冲模托264的蜗杆267、268,其外侧安装有离合器271B、272B,内侧由具有万向接头271A、272A以及振动抑制用闸273、274的连接轴271、272相连接。
另外,在图39中,跟前的螺杆267、268的从动侧离合器271B、272B,与驱动侧离合器275B、276B相面对,该动侧离合器275B、276B像众所周知的那样,利用中间驱动部275(例如气缸)、276,能够相对于从动侧离合器271B、272B自由卡定·离开,在中间驱动部275、276的后方,如图所示,设置有以旋转驱动部279(例如马达)为驱动源的旋转驱动装置。
通过该结构,将相应的冲头P、冲模D定位于冲床中央C处之后,驱动气缸275、276,使与其结合的传导轴286、287伸出,传导齿轮G5、G7因此在Y轴方向上在在长中间齿轮G4、G6上滑动,该传导轴286、287的前端的驱动侧离合器275B、276B,与从动侧离合器271B、272B相配合。
在该状态下,驱动马达279的话,使驱动轴281的旋转运动从其前端的齿轮G1经上下方向的齿轮G2、G3传递给带有万向接头277A、278A的输入轴277、278,该输入轴277、278的旋转运动,通过带有齿的同步带282、283传递给中间轴284、285,并且,通过中间齿轮G4、G6与传导齿轮G5、G7传递给传导轴286、287,并像前面所述的那样,通过卡定的离合器275B与271B、276B与272B传递给连接轴271、272。
这样,由于螺杆267、268旋转,使与其啮合的蜗轮265、266也旋转,使得冲头托263、冲模托264旋转,从而能够使冲头P、冲模D以所需要的角度旋转。
图40、图4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图45、图46示出了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部分改变了的第4实施方式,前者用于小口径(例如1·1/4英寸),后者用于大口径(例如2英寸),图中,连通管230从下部转塔207上的上述空气导入口229向上延伸,穿过下部转塔207并进入后述的环状沟231a中。
接下来,参照图38至图49,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40、图41中,介由键156·键槽157安装有冲模D的模座223,被拧在具有上述蜗轮266的能够旋转的冲模托264上,该冲模托264的外侧面上设有环状沟231a。
上述冲模托264的插入孔240的凸缘部240A中,卡定有放置冲模D的喷管233的凸缘,该喷管233向下延伸,与该冲模托264的开口部241、下部转塔207的开口部242、盘支架224的开口部243以及下部框架218的开口部244所构成的废料排出孔235同心配置,这样,喷管233,像公知的那样,在模具交换时上压冲模D。
并且,安装有搭载在上述喷管233上的冲模D的模座223、冲模托264,该蜗轮266以及连接部件280,如图所示,在下部转塔207上被罩子270所覆盖。
设置在上述冲模托264的外侧面上的环状沟231a,被固定在下部转塔207上的连接部件280所封闭,因此形成环状的空气通道,该空气通道与上述的与空气源225(图38)相连接的连通管230连通。
在该冲模托264的外侧面上的环状沟231a中,设有在水平方向上穿过该冲模托264的开口部241的孔231b。
该水平贯通孔231b(图40)例如设有2个,各个水平贯通孔231b与上述喷管233的外侧面的环状沟231c连通,该环状沟231c中,形成有多个朝着喷管233的内侧向下倾斜的喷射口232。
利用该结构,将冲头P、冲模D定位于冲床中央C处之后,通过使冲头托263、冲模托264旋转,使冲模D只以例如所所需要的角度α(图43)旋转。
在该状态开始加工的话,空气A通过连通管230,在只以所需要的角度α旋转的冲模托264的环状沟231a中循环。
这样,不管将冲模托264即冲模D定位于哪个角度α(图43),都能使从外部供给的空气A从冲模托264的环状沟231a通过该冲模托264的2根水平的贯通孔231b,进入喷管233的环状沟231c中,并从多个喷射口232向喷管233的内侧喷射。
这样,由于从喷射口232(图44)所喷射出来的空气A,被集中在喷管233内的位置E处,所以,在冲模孔253的下侧产生负压,并基于该负压,介由冲模孔253吸引外部的空气B。
因此,工件W(图41)加工时所产生的废料W1,被从冲模孔253强有力地吸引到下方,从废料去除孔245通过废料排出孔235,被强制排出到外部,防止废料上升。
在图45、图46中,安装有冲模D的模座223被安装在能够旋转的冲模托264上,冲模托264的外侧面设有环状沟231a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3是共通的,主要是冲模D内组装有喷嘴部件246,该喷嘴部件246内设有上述多个喷射口232,以此从环状沟231a向喷射口232导入空气A的导入部向上这一点(图49),以及喷嘴部件246的下表面上设有导管249这一点,二者不同。
这样,像众所周知的那样,负压产生位置F趋近冲模D的冲模孔253,同时,使该负压增大,经冲模孔253从外部吸入的空气B的吸引力增大,从而能够防止大废料W1冒口。
即,在图45、图46的冲模D内,通过遮盖框251组装有喷嘴部件246,该喷嘴部件246中安装有导管249,该导管249一直延伸到喷管133的几乎一半高度位置上。
这其中的喷嘴部件246,例如为扁平的圆筒状(图47),在内侧形成有上述冲模孔253以及与后述的遮盖框251的贯通孔254相连通的排出孔247。
在上述排出孔247的(图48)的两侧,喷嘴部件246的上表面246A中,形成有T型沟231,该T型沟231构成从已叙述过空气循环路280向后述的喷射口232导入空气A的导入部的一部分。
上述T型沟231(图48),由设置在排出孔247的旁边且与其平行的部分231A,以及与该平行部分231A连通且与其相垂直并向外延伸的部分231B构成。
其中,平行部分231A中,如图所示,在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喷射口232,各个喷射口232朝着排出孔247向下倾斜。
另外,喷嘴部件246的上表面246A的外周,形成有具有阶梯差从而低了一阶且向下倾斜的环状的空气通道255。
并且,该环状的空气通道255,与构成上述T型沟231的垂直部分231B连通。
另一方面,遮盖框251例如为尼龙制品,具有通过对上述喷嘴部件246的上表面246A进行遮盖,而使上述T型沟231与外周的空气通道255封闭,并使该喷嘴部件246密合在冲模D的废料去除孔245的壁面上的功能,在其中央部形成有大小与该喷嘴部件246的排出孔247的开口几乎一样的开口的贯通孔254。
再有,导管249例如是全体为长方体形状的筒,其开口比上述喷嘴部件246的排出孔247的开口稍大,两侧安装有托架252。
该导管249,如上所述,具有将从多个喷射口232所喷射出来的空气A集中到位置F(图49)处,同时,产生以该位置F为中心的极大的负压,基于该负压将从冲模孔253所吸引进来的外部空气集中在狭窄的区域中,从而强化吸引力,使被该强化了的吸引力所吸引的废料W1通过的功能。
另一方面,图45、46的情况下也一样,在安装有模座223的冲模托264的外侧面上设有环状沟231a。
并且,在冲模托264中设有从上述环状沟231a以及上表面264A之间穿过的L型贯通孔231d,该L型贯通孔231d,与设置在喷管233的凸缘上的垂直方向的贯通孔231e连通,该垂直贯通孔231e与设置在冲模D上的倒L型贯通孔248连通,另外,倒L型贯通孔248与上述的例如左侧的T型沟231(图48)的垂直部分231B连通。
通过该结构,将冲头P、冲模D定位于冲床中央C处之后,通过使冲头托263、冲模托264旋转,使冲模D只以例如所需要的角度α’(图48)旋转。
然后,在该状态开始加工,空气A通过连通管230在只以所需要的角度α’旋转的冲模托264的环状沟231a中循环。
这样,不管将冲模托264,即冲模D定位于哪个角度α’(图48)上,从外部供给的空气A都能够一边在冲模托264的环状沟231a中循环,一边通过该冲模托264的L型贯通孔231d(图49),向上进入喷管233的凸缘的垂直贯通孔231e之后,从冲模的倒L型贯通孔248通过喷嘴部件246上的T型沟231,从多个喷射口232喷射出来。
这种情况下,进入到冲模D的倒L型贯通孔248的空气A(图48),一方通过左侧的T型沟231的垂直部分231B,进入平行部分231A,从多个喷射口232喷射出来,另一方,在环状的空气通道255中循环,通过右侧的T型沟231的垂直部分231B之后,进入平行部分231A,同样从多个喷射口232喷射出来。
通过这样做,就像前面已叙述过的那样,由于从喷嘴部件246的(图49)排出孔247的两侧的喷射口232所喷射出来的空气A,被集中在位于该排出孔247的出口的正下方的导管249内的位置F处,因此在冲模孔253的下侧产生极大的负压。
因此,利用这种极大的负压,通过冲模孔253大量吸引外部的空气B,该大量的空气B通过遮盖框251的贯通孔254以及喷嘴部件246的排出孔247之后,集中在导管249内并从中通过。
这样,工件W(图46)加工时所产生的废料W1,被从冲模孔253强力向下吸引,通过遮盖框251的贯通孔254与喷嘴部件246的排出孔247以及导管249,被强制排出到外部,即使对于通过大口径模具所形成的大废料W1,也能够容易地防止废料上升。
另外,在冲模D内组装有喷嘴部件246的情况下,像众所周知的那样,在喷嘴部件246的上表面246A中搭载有遮盖框251,使该贯通孔254与喷嘴部件246的排出孔247相吻合,使该遮盖框251与冲模D的废料去除孔245的天井相接触,在导管249的入口与喷嘴部件246的排出孔247的出口相吻合的状态下,使托架252与喷嘴部件246的下表面相接触。
在该状态下,如果从喷嘴部件246的下方使螺钉260穿过孔258、259拧在冲模D的废料去除孔245的天井上,同时,从托架252的下方使螺钉261穿过孔262拧在喷嘴部件246的下表面上,就能够在借助遮盖框251安装导管249的状态下,通过使喷嘴部件246密合在废料去除孔245的壁面上,从而组装在冲模D内。
因此,例如使构成左侧的T型沟31(图49)的上述垂直部分231B的入口与冲模D的倒L型贯通孔248连通,另外,利用上述遮盖框251封闭排出孔247的两侧的T型沟231,利用该遮盖框251与冲模D的废料去除孔245的壁面,将喷嘴部件246的外周的环状空气通道255封闭。
上述废料W1被剪去的原工件W,加工中被夹板213(图38)所夹持,该夹板213被安装在支架212上。
支架212经X轴导轨216被安装在支架基211上,该支架212中螺合有X轴马达Mx的滚珠螺杆215。
另外,支架基211与下部框架218上的Y轴导轨217滑动结合,该支架基座211中螺合有Y轴马达My的滚珠螺杆214。
利用该结构启动X轴马达Mx与Y轴马达My之后,由于支架212在支架基座211上在X轴方向上移动,支架基座211在Y轴方向上移动,因此,能够将安装在支架212上的夹板213所夹持的工件W传送到加工台210上,并定位于冲床中央C处,进行例如冲孔加工。
具有上述结构的转塔式冲床的控制机构,由NC装置250(图38)构成,该NC装置250,由CUP250A、加工控制部250B、转塔旋转控制部250C、模具旋转控制部250D、冲击器位置控制部250E、输入输出部250E、存储部50G以及工件定位控制部250H构成。
CPU250A作为NC装置250的判断主体,对加工控制部250B、转塔旋转控制部250C、模具旋转控制部250D等图38中所示的装置全体进行总括控制。
加工控制部250B通过启动活塞气缸219,使定位于给定的轨道位置C1、C2、C3上的冲击器202下降,对所选择的冲头P进行撞击,并与对应的冲模D协动对工件实施给定的加工,另外,加工中启动空气源225,通过与该空气源225相连接的空气供给口228供给空气A。
转塔旋转控制部250C启动马达M,以转塔中心R为中心使转塔206、207同步旋转,将安装有应当选择的所需要的模具P、D的座222、223定位于冲床中心C处。
模具旋转控制部250D将上述所期望的模具P、D定位于冲床中央C处之后,通过启动马达279(图39)使冲头托263、冲模托264旋转,将该模具P、D旋转到需要的角度。
冲击器位置控制部250E启动冲击器气缸221,将冲击器202定位于给定的轨道位置C1、C2、C3处,同时,如前所述,根据来自冲击器气缸221的编码器的反馈信号,对应于冲击器202的轨道位置C1、C2、C3切换上述切换阀234,只让盘架224的上表面上的相应空气供给口228与空气源225相连接。
输入输出控制部250F通过键盘、鼠标等输入加工程序、数据等,在画面中对其进行确认,所输入的加工程序等被保存在存储部250G中。
工件位置决定控制部250H启动X轴马达Mx与Y轴马达My,将夹板213所夹持的工件W定位于冲床中央C处。
以下,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动作进行说明。
例如,在转塔式冲床(图38)中从工件传入传出装置(图示省略)传入工件W之后,检测该工件的CPU250A控制工件定位控制部250G,驱动X轴马达Mx与Y轴马达My,将夹板215所夹持的工件W定位于冲床中央C处。
接下来,CPU250A通过转塔旋转控制部250C启动马达M,使转塔206、207同步旋转,将安装有应当选择的所需要的模具P、D的座222、223定位于冲床中心C处。
之后,CPU250A通过模具旋转控制部250D启动马达279(图39),通过使冲头托263、冲模托264旋转,将该模具P、D只旋转给定的角度例如α(图43),或α’(图48)。
接下来,CPU250A通过冲击器位置控制部250E启动冲击器气缸221,将冲击器202定位于应当选择的模具P、D的给定轨道位置C1、C2、C3处之后,对加工控制部250B进行控制,启动活塞气缸219,使上述被定位了的冲击器202下降,对所选择的冲头进行冲撞,并与对应的冲模D协动对工件W实施给定的加工。
例如,像本发明这种的1轨道的情况下(图40、图41、图45、图46),如前面所叙述的那样,冲击器2被定位于正中的轨道位置C2处,在该状态下启动活塞气缸219,通过冲头P与冲模D协动,给工件W(图41、46)实施冲孔的加工,产生废料W1。
另外,CPU250A(图38)同时对冲击器位置控制部250E进行控制,根据来自冲击器气缸221的编码器的反馈信号,对应于冲击器202的上述轨道位置C2切换上述切换阀234,如前所述,只让盘架224的上表面上的相应空气供给口228与空气源225相连接。
这样,从与空气源225相连接的相应空气供给口228所供给的空气A,从空气导入口229通过连通管230之后,在只以所需要期望的角度α或α’旋转的冲模托264的环状沟231a中循环。
这样,不管将冲模托264,即冲模D定位于哪个角度α、α’,从外部供给的空气A,都能够从上述空气循环路280通过前述的导入部,从向下倾斜的多个喷出口232喷射出来,被集中在位置E或F处,因此,通过在冲模孔253的下侧所产生负压,从冲模孔253吸引空气B,工件W加工时所产生的上述废料W1,被强力吸引到冲模孔253的下方,从而被强制排出到外部。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将具有用来对工件进行冲孔的冲模孔的冲模安装在模座上,在将该模座安装在能够旋转的冲模托的冲模装置中,通过在上述能够旋转的冲模托的外侧面上,设置使从外部所供给的空气循环的环状沟,以及从该环状沟向朝着废料排出孔向下倾斜的多个喷射口导入空气的空气导入部,在具有模具旋转机构的转塔式冲床中,不管模具被定位于在哪个角度上,都能够供给空气,使得通过空气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也能够适用于旋转模具中,起到扩大适用范围的效果。
接下来,参照图50至图54,对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50、52所示,空气供给管357与总管355相连接,经切换阀359、361通过连接管363、365,向形成于盘架353上的连通孔367、369供给空气。向上述连通孔367、369所供给的空气,被提供给形成于下部转塔307上的连通孔371、373。
上述连通孔373由一直贯通到上述下部转塔307的上表面的3根纵孔构成,在其各自的上端部具有3个开口328-1、328-2、328-3(图50)。另一方面,上述连通孔371由一直贯通到上述下部转塔307的上表面的2根纵孔构成,在其各自的上端部具有2个开口328-4、328-5。
因此,形成于上述盘架353中的连通孔367、369也分别由2根以及3根构成,与形成于上述下部转塔307上的5根连通孔371、373相连通。
为了有选择地给上述5根连通孔367、369供给空气,上述切换阀359、361也在符号359所示侧由2个构成,在符号361所示侧由3个构成。
图50中例示了3轨道的情况,下部转塔307中安装有能够组装3个冲模的模座323。下部转塔307旋转并停在所需要的位置上之后,上述切换阀361变成3个都打开的状态,空气经过3根连通孔369,被提供给形成于上述下部转塔307中的3根连通孔373,并被提供给形成于上述模座323中的连接沟375。连接沟375,形成为从设置在上述模座323中的开口29向3个冲模用孔C1、C2、C3导入空气的形状(图52)。另外,上述连接沟375,通过与上述下部转塔307的上表面密合,成为管状,从而成为能够向所期望的位置供给空气的结构。
还有,供给上述连接沟375的空气,经过纵孔377被提供给形成于上述冲模用孔C3的周围的环状沟379,并被导入到形成在冲模上的孔内。上述连接沟375,详细的说,为图53所示的形状。
接下来,参照图51,对模座323-2中形成有2个冲模用孔C1、C2的例子进行说明。
下部转塔307旋转并停在所需要的位置上之后,上述切换阀359变成2个都打开的状态,空气经过2根连通孔367,被提供给形成于上述下部转塔307中的2根连通孔371,并被提供给形成于上述模座323-2中的连接沟375。连接沟375-2形成为从设置在上述模座323-2中的开口29向2个冲模用孔(C1、C2)导入空气的形状。
供给上述连接沟375-2的空气,经过纵孔被提供给形成于上述冲模用孔的周围的环状沟(379),导入到形成于冲模上的孔内。上述连接沟375-2,详细的说,为图54所示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模座323中形成有1个冲模用孔(C1)的状态的情况下,可以以能够从形成于下部转塔307中的上述开口328-4、328-5的任一方的位置向冲模用孔(C1)导入空气的形状,在上述模座323的下表面形成连接沟。
另外,形成于上述下部转塔307中的2根连通孔371以及3根连通孔373,既可以在上述下部转塔307的放置上述模座323的各个角上,分别形成2根连通孔371以及3根连通孔373,合计5根,也可以预先区分3根连通孔373的角以及2根连通孔37的角来形成。
不管哪种情况下,由于上述切换阀359设有2个,上述切换阀361设有3个,因此通过适当地切换这5个阀,能够向用来给进行冲孔加工的冲模供给空气的连通路集中送气。因此,提高了防止废料上升的效果。
接下来,参照图55至图58,对单工位(シングルステ一シヨン)的冲床中具有本发明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的实施方式6进行说明。
图55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相关冲床401。该冲床401中,构成门型形状的框架的上部框架405与下部框架407之间具有缝隙G。在位于该缝隙G处的加工位置K上,冲头P被上部框架405所支持,并能够上下自由运动,同时,冲模D被下部框架407所支持,并能够上下自由运动。
另一方面,在缝隙G中,设有支持被加工的工件W并决定其位置的工件移动定位装置409。该工件移动定位装置409中,加工台411,沿着设置在Y轴方向(图55中的左右方向)上的1对导轨滑动,加工台411的图55的右端部设有支架基座,该支架基通过Y轴马达(图示省略)在Y轴方向自由移动·定位。另外,上述支架基座中,具有设有夹持工件W的多个工件夹,向X轴方向(图55的纸面的前后方向)自由移动·定位的X支架。
通过上述结构,工件W被上述工件夹所夹持,移动并定位于K位置之后,冲撞冲头P并通过冲头P与冲模D的协动对工件W进行冲压加工。
另外,在冲床401的图55中的左侧设有收纳多个冲头P以及冲模D的模具收纳装置421。在该模具收纳装置421与冲床401之间设有用来将使用过的模具从冲床401搬出并收纳到模具收纳装置421中,将下一个使用的新模具搬进冲床401的模具交换装置423。另外,在冲床401的右侧设有用来控制油压气缸等的油压单元。
图56至图58中,示出了支持冲头P的冲头支持部427以及支持冲模D的冲模支持部429。
上述冲头支持部427的具有阶梯差的圆筒状的支持体431被固定在上部框架405上,支持体431的中心部空间设有活塞气缸433,在向上方延伸的上活塞连杆435U的上端部,安装有分度用传动装置437。
该分度用传动装置437通过部439与上活塞连杆435U连接,与其一体旋转,且相对自由上下运动,利用分度用马达(图示省略)介由齿轮(图示省略)旋转驱动,使冲头P旋转。
从上述活塞气缸433向下延伸的下活塞连杆435L的下端部,设有作为上部主轴的冲床滑块部441,通过活塞气缸433的作用,能够在加工高度位置以及模具交换高度位置上进行定位。该冲床滑块441的内侧,设有作为夹持并锁定冲头P的冲头夹的锁定机构443。
上述锁定机构443,设置有开闭自如的弹簧夹头。因此,通过使该弹簧夹头开闭,能够有选择地安装以及卸下所需要的形状·大小的上述冲头P。
另外,参照图56,在冲模支持部429中,圆筒状的上下支持体491U、491L通过螺栓93结合为一体,且固定在上述下部框架407上。
下部支持体491L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部495,设置有与该螺纹部495相螺合且相对下支持体491L自由上下运动的升降部件97。该升降部件97的下端部,经花键部499设置有升降用齿轮401,该升降用齿轮能够相对升降部件97上下自由运动且与其一体旋转,升降用齿轮401在固定位置上旋转。利用升降用马达405,介由齿轮403等使该升降用齿轮401旋转。
因此,升降用马达405介由齿轮403等使该升降用齿轮401旋转之后,升降部件97因螺纹部495的作用,沿着下支持体491L上下运动,使加工时的冲模D的上表面定位于轧制线的加工高度位置(图57所示的状态)上。
接下来,参照图57以及图58,在上述升降部件97的上侧设有作为沿着上述上支持体491U的内周面上下自由运动的下部主轴的支持台407,能够有选择地决定加工高度位置与模具交换高度位置。在该支持台407的上端部设有作为流体压气缸的成形气缸409。该成形气缸409的活塞连杆部件411的中央部,成为空心状的空间被设置在上下处,能够使冲孔时所产生的去除废料落下并排出。
在上述活塞连杆部件411的上部外周面中,介由花键部415(图56)设置有分度用齿轮417(图56),该分度用齿轮417能够相对活塞连杆部件411上下自由运动且与其一体旋转,通过分度用马达419在固定位置上旋转。
另外,在分度用齿轮471的上侧设有作为模具安装部的冲模支持部件421,该冲模支持部件421,穿过分度用齿轮417,利用弹簧423一直向下施加弹力,与上端的螺纹部425U所拧入的分度用齿轮417一体旋转。
因此,通过分度用马达419使分度用齿轮417旋转,能够进行冲模D的旋转分度。
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基于参照上述附图31、图32所说明的上述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因此,省略关于该废料上升防止机构的详细说明。
图57所示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安装有大口径·薄刃边模具的3.5英寸的模具(冲模D),该冲模D内组装有遮盖框467以及喷嘴部件469,该喷嘴部件469中设有导管485。
在上述冲模支持部429的上述分度用齿轮417的下方设有中空的圆筒部件455,形成横向的连通孔457,纵向的连通孔459。在上述圆筒部件455的外周设有弹性连接将空气提供给上述连通孔457的回转接头451。因此,即使在上述冲模支持部429被上述分度用马达419分度到任意角度位置上的状态下,也能够使来自空气源的空气,经由该回转接头451的连通孔453供给给上述连通孔457。
再有,供给连通孔459的空气,经由形成于上述分度用齿轮417上的连通孔461、463,被提供给形成于冲模D上的连通孔465。
在上述喷嘴部件469中形成有排出孔451,并且形成有多个朝着该排出孔451的内侧向下倾斜的喷出口432。
这样,如基于图32的结构的实施方式所述,从喷嘴部件469的排出孔451的两侧的喷射口432所喷射出来的空气,被集中在位于该排出孔451的出口的正下方处的导管485内的位置C处,因此,以该位置C为中心产生极大的负压。
因此,利用这种极大的负压,从冲模D的孔大量吸引外部的空气,该大量的空气通过上述排出孔451之后,集中在导管485内并从其中通过。这样,工件W加工时所产生的废料W1,从冲模D的孔被向下强力吸引,从而被强制排出到外部,即使是大口径·薄刃边模具所形成的大废料W1,也能够很容易地防止废料上升。
接下来,参照图58,对改变图57中所示的机构的一部分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58中所示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中设有上述冲模支持部429的下部框架407。在该下部框架407上形成横向的连通孔475,纵向的连通孔477。在上述下部框架407的外周设有弹性连接将空气提供给上述连通孔475的回转接头。在上述回转接头形成有与上述连通孔475相连通的连通孔473。因此,即使在上述冲模支持部429被上述分度用马达419分度到任意角度位置上的状态下,也能够使来自空气源的空气,经由该回转接头的连通孔473供给上述连通孔475。
并且,供给连通孔477的空气,经由形成于上述分度用齿轮417上的连通孔479,被提供给位于冲模D的下方的活塞部件413上所形成的多个连通孔481。
这样,由上述回转接头所提供的空气从上述连通孔481喷射出来,工件W加工时所产生的废料W1,被向下强力吸引,从而被强制排出到外部,即使是由大口径·薄刃边模具所形成的大废料W1,也能够很容易地防止废料上升。
因此,即使在利用模具交换装置将冲头P以及冲模D的模具安装在加工台上的单工位(シングルステ一シヨン)冲床中,也能够设置空气喷出负压吸引机构。因此,即使在单工位(シングルステ一シヨン)冲床中,也能够防止废料上升,进行高速加工。
另外,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02-166876号(2002年6月7日申请)、第2002-210883号(2002年1月19日申请)以及第2002-323501号(2002年11月7日申请)的全部内容,被参照编入本申请的说明书中。
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发明的实施方式,还能够通过适当的变更,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
Claims (9)
1.一种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与冲头协动保持对板状的工件进行冲孔加工的多组冲模对应的多个模座,各模座中均设有用于传送压缩流体的第1连通管;
放置并固定上述多个模座的可以旋转的安装台,形成有与形成于上述模座中的上述第1连通管相连通,用于向该第1连通管传送压缩流体的第2连通管;以及
设置在上述冲模的下方的流体喷射部件,形成有多个用于喷出来自上述第1连通管的压缩流体的倾斜喷出管,
在上述结构中,
上述喷出管在由上述冲头以及冲模所冲孔下来的冲孔片应当下降的空间中,向下方喷出压缩流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喷出管的半径被设定为比上述第1连通管的半径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流体喷射部件为向下延伸的管状部件,
上述多个喷出管朝向上述管状部件的中央、且向下方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流体喷射部件为嵌合在上述冲模的下方凹部中的喷嘴部件,
上述多个喷出管朝向上述喷嘴部件的中央、且向下方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其特征在于:
放置并固定上述模座的安装台为设置在单工位(シングルステ一シヨン)冲床中的基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模座为用于对上述冲模进行旋转分度的分度齿轮;
上述基台被设置为与上述分度齿轮能够一体旋转;
上述基台中形成有用于向形成于上述分度齿轮中的上述第1连通管传送压缩流体的上述第2连通管;
直向上述第2连通管供给压缩流体的接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其特征在于:
放置并固定上述模座的安装台,为转塔式冲床的下部转塔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下部转塔盘的加工位置且该下部转塔盘的下方,设有盘架;以及
在上述盘架中,设有用于向形成于上述下部转塔盘中的第2连通管供给上述压缩流体的第3连通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废料上升防止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第3连通管分别形成有多个;
上述第3连通管与上述压缩流体的流体源之间,设有与上述第3连通管的个数相同的个数的用来切换上述压缩流体的流向的切换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66876/2002 | 2002-06-07 | ||
JP2002166876A JP4162077B2 (ja) | 2002-04-16 | 2002-06-07 | カス上がり防止機構 |
JP2002210883 | 2002-07-19 | ||
JP210883/2002 | 2002-07-19 | ||
JP2002323501A JP4139995B2 (ja) | 2002-11-07 | 2002-11-07 | ダイ装置 |
JP323501/2002 | 2002-11-0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58985A CN1658985A (zh) | 2005-08-24 |
CN1323776C true CN1323776C (zh) | 2007-07-04 |
Family
ID=29740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381322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3776C (zh) | 2002-06-07 | 2003-06-06 | 废料上升防止机构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20050247181A1 (zh) |
EP (1) | EP1550521B1 (zh) |
CN (1) | CN1323776C (zh) |
TW (1) | TWI221431B (zh) |
WO (1) | WO200310387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TE396803T1 (de) | 2002-06-18 | 2008-06-15 | Amada Co Ltd | Matrize |
JP4668709B2 (ja) * | 2004-08-06 | 2011-04-13 | 株式会社アマダ | 加工材及び表面保護シート並びに加工方法 |
JP5567254B2 (ja) * | 2007-05-22 | 2014-08-06 | 株式会社アマダ | パンチ金型 |
CN101497098B (zh) * | 2008-02-02 | 2010-10-20 | 三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冲孔模仁组 |
CN102281962B (zh) * | 2009-01-22 | 2014-07-30 | 有限会社旺兹 | 薄板金属的开孔装置及其方法 |
ES2372377B2 (es) * | 2010-06-25 | 2012-10-25 | Fineblanking Press Systems, S.L. | Prensa de estampación. |
DE102011100680A1 (de) * | 2011-05-06 | 2012-11-08 | Iwk Verpackungstechnik Gmbh | Transport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bführen von Schneidabfällen aus einer Verpackungsmaschine |
CN102848424A (zh) * | 2011-06-30 | 2013-01-02 | 苏州品翔电通有限公司 | 自动冲压装置上的废料回收结构 |
US8789449B1 (en) * | 2013-11-07 | 2014-07-29 | Hirofumi Saito | Piercing apparatus with scrap removing capability |
US9931758B2 (en) * | 2015-08-05 | 2018-04-03 | Totani Corporation | Plastic film punching apparatus |
CN105149414A (zh) * | 2015-08-21 | 2015-12-16 | 无锡海特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 一种防跳废料的空调翅片冷冲模具 |
CN107234187A (zh) * | 2017-06-27 | 2017-10-10 | 深圳市汇创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吹气产生吸附力的金属弹片加工配件 |
CN107931477A (zh) * | 2017-11-24 | 2018-04-20 | 中山复盛机电有限公司 | 冲压细小孔防塞屑的方法 |
CN108435898B (zh) * | 2018-05-18 | 2019-05-21 | 湘潭市和信标准件有限公司 | 防堵塞抽气排屑冲孔装置 |
JP2021154352A (ja) * | 2020-03-27 | 2021-10-0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搬送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155519A (ja) * | 1988-12-07 | 1990-06-1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プレス装置 |
JPH05261454A (ja) * | 1992-03-18 | 1993-10-12 | Seiko Epson Corp | プレス金型内打抜きカス搬出方法 |
JPH07155865A (ja) * | 1993-12-07 | 1995-06-20 | Amadasonoike Co Ltd | パンチングプレス |
JPH08150433A (ja) * | 1994-11-28 | 1996-06-11 | Japan Radio Co Ltd | 打ち抜きかす除去装置 |
JPH10166082A (ja) * | 1996-12-05 | 1998-06-2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プレス打抜きカス排出装置 |
JPH11320000A (ja) * | 1998-05-20 | 1999-11-2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プレス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370116A (en) * | 1920-06-12 | 1921-03-01 | Johnson Aron | Adjustable die for punch-presses |
US1958705A (en) * | 1930-03-15 | 1934-05-15 | Snap On Tools Inc | Apparatus for thin wall broaching |
US2049624A (en) * | 1936-04-09 | 1936-08-04 | Ronning Adolph | Hose gasket making device |
US2660245A (en) * | 1950-08-07 | 1953-11-24 | Allan O Marsh | Sheet stock punch head housing |
US2837161A (en) * | 1955-04-14 | 1958-06-03 | Wales Strippit Corp | Perforating apparatus |
US3465959A (en) * | 1967-03-20 | 1969-09-09 | Burroughs Corp | Punch selector mechanism |
US3580120A (en) * | 1968-11-05 | 1971-05-25 | Schjeldahl Co G T | Multipurpose punch |
US3710666A (en) * | 1970-11-23 | 1973-01-16 | Dayton Progress Corp | Die assemblies |
US3738569A (en) * | 1970-11-30 | 1973-06-12 | J Killaly | Punch press |
US3715947A (en) * | 1970-12-28 | 1973-02-13 | Unipunch Prod Inc | Perforating device |
US3935755A (en) * | 1974-07-10 | 1976-02-03 | U.S. Amada, Ltd. | Turret alignment apparatus |
JPS5514610Y2 (zh) | 1975-10-09 | 1980-04-03 | ||
JPS5250475A (en) | 1975-10-18 | 1977-04-22 | Keiichi Ito | Shock absorber for vehicle |
JPS56131023A (en) * | 1980-03-18 | 1981-10-14 | Amada Co Ltd | Turret punch press |
US4656900A (en) * | 1985-11-15 | 1987-04-14 | Mobil Oil Corporation | Rotary tube punching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punching holes into a moving web material |
US4821614A (en) * | 1986-03-10 | 1989-04-18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Programmable magnetic repulsion punching apparatus |
DE3809291A1 (de) | 1988-03-19 | 1989-09-28 | Messer Griesheim Gmbh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schneiden metallischer werkstuecke |
JPH0829371B2 (ja) * | 1990-05-14 | 1996-03-27 |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 複合加工機械 |
JPH05304396A (ja) * | 1991-07-12 | 1993-11-16 | Canon Inc | 部品の実装順序の決定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US5205149A (en) * | 1991-09-11 | 1993-04-27 | Amada Mfg. America Inc. | Press machine having adjustable striker |
JPH0716728B2 (ja) * | 1992-04-15 | 1995-03-01 | 株式会社ツボタテクニカ | タレットパンチプレスにおける給油方法および給油装置 |
US5259100A (en) * | 1992-05-27 | 1993-11-09 | Amada Engineering & Service Co., Inc. | Milling tool for turret punch press |
JP2587759B2 (ja) * | 1992-10-09 | 1997-03-05 | リョービ株式会社 | 鋳造機の排気ライン欠陥検出装置及び方法 |
SE502070C2 (sv) * | 1993-11-19 | 1995-07-31 | Aplicator System Ab | Anordning för repetitiv utmatning av fiberknippen med spridd fiberriktning från en magasinsrulle med fibertråd |
US5787775A (en) * | 1994-04-08 | 1998-08-04 | Finn-Power International, Inc. | Multidirectional cutting tool in a punch press environment |
DE19636659C2 (de) * | 1996-09-10 | 2000-11-23 | Krupp Berco Bautechnik Gmbh | Fluidbetriebenes Schlagwerk mit automatischer Hubumschaltung |
US5907985A (en) * | 1997-07-22 | 1999-06-01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Punch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slug removal efficiency |
US6003418A (en) * | 1997-07-31 | 1999-12-21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Punched slug removal system |
US6109159A (en) * | 1998-05-01 | 2000-08-29 | Amada Mfg America, Inc. | Turret punch press |
JP2000051966A (ja) | 1998-08-14 | 2000-02-2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ダイボタン |
JP4382916B2 (ja) * | 1999-09-08 | 2009-12-16 | 株式会社アマダ | タレットパンチプレスのワーク下面エアブロー装置 |
JP2002166876A (ja) | 2000-11-30 | 2002-06-11 |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 浮体構造物の係留機構 |
US6634269B2 (en) * | 2001-03-15 | 2003-10-21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ssociating cut sheet sections with a moving carrier web |
ATE396803T1 (de) | 2002-06-18 | 2008-06-15 | Amada Co Ltd | Matrize |
JP3793125B2 (ja) | 2002-07-18 | 2006-07-05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デバイスチップの製造方法 |
-
2003
- 2003-06-06 US US10/515,632 patent/US2005024718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3-06-06 EP EP03730852.5A patent/EP1550521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06-06 TW TW92115348A patent/TWI221431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6-06 WO PCT/JP2003/007205 patent/WO200310387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3-06-06 CN CNB038132230A patent/CN132377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9-30 US US13/249,928 patent/US838750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155519A (ja) * | 1988-12-07 | 1990-06-1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プレス装置 |
JPH05261454A (ja) * | 1992-03-18 | 1993-10-12 | Seiko Epson Corp | プレス金型内打抜きカス搬出方法 |
JPH07155865A (ja) * | 1993-12-07 | 1995-06-20 | Amadasonoike Co Ltd | パンチングプレス |
JPH08150433A (ja) * | 1994-11-28 | 1996-06-11 | Japan Radio Co Ltd | 打ち抜きかす除去装置 |
JPH10166082A (ja) * | 1996-12-05 | 1998-06-2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プレス打抜きカス排出装置 |
JPH11320000A (ja) * | 1998-05-20 | 1999-11-2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プレス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221431B (en) | 2004-10-01 |
EP1550521B1 (en) | 2018-04-25 |
WO2003103871A1 (ja) | 2003-12-18 |
US20050247181A1 (en) | 2005-11-10 |
CN1658985A (zh) | 2005-08-24 |
EP1550521A4 (en) | 2010-06-23 |
US8387500B2 (en) | 2013-03-05 |
US20120017734A1 (en) | 2012-01-26 |
EP1550521A1 (en) | 2005-07-06 |
TW200404626A (en) | 2004-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323776C (zh) | 废料上升防止机构 | |
CN1297389C (zh) | 粉末成型装置 | |
CN1059398C (zh) | 积层剥离容器中空气导入孔的穿孔方法及其穿孔装置 | |
CN1098200C (zh) | 液体喷出泵 | |
CN1603039A (zh) | 车床 | |
CN1669379A (zh) | 零件插入头装置、零件插入装置以及零件插入方法 | |
CN101043114A (zh) | 复合电连接器、用于其的保持台、荧光管的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 |
CN1299875C (zh) | 零件安装机 | |
CN1608853A (zh) | 喷墨打印机 | |
CN1835701A (zh) | 用于制备热饮料的设备 | |
CN1080230A (zh) | 部件组合式加工中心 | |
CN1280919A (zh) | 供液方法、供液容器、负压生成部件容器和液体容器 | |
CN1678439A (zh) | 贴合基板的基板截断系统及基板截断方法 | |
CN1219268A (zh) | 盘片装置 | |
CN1174175C (zh) | 螺纹连接构造及螺纹连接方法 | |
CN1822159A (zh) | 光盘装置 | |
CN1871098A (zh) | 定位装置和具有该定位装置的夹持系统 | |
CN1726119A (zh) | 注射成型方法和设备 | |
CN101043106A (zh) | 复合接触件 | |
CN1270320C (zh) | 滑块的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和滑块加工用负荷施加装置 | |
CN1783273A (zh) | 盘片装置 | |
CN1747838A (zh) | 喷墨打印机中的气泡去除 | |
CN1530887A (zh) | 纸币存储单元的状况检测单元 | |
CN1070778C (zh) | 印刷机的夹紧驱动装置 | |
HK1044447A1 (zh) | 電子零件供給裝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704 Termination date: 20210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