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4302B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164302B CN113164302B CN201980079674.6A CN201980079674A CN113164302B CN 113164302 B CN113164302 B CN 113164302B CN 201980079674 A CN201980079674 A CN 201980079674A CN 113164302 B CN113164302 B CN 11316430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bsorbent body
- wearer
- sheet
- core
- liqu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水样便的吸收性的吸收性物品。本发明是向穿戴者的下裆穿戴的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体(6C)和覆盖吸收体的穿戴者侧的面的液体透过性的片(6W、7),吸收体(6C)具有纸浆量为60g/m2以上且在长度方向上为500mm以上且在宽度方向上为100mm以上的大小的纸浆,液体透过性的片(6W、7)的与穿戴者接触的面的静摩擦系数为0.59以上,液体透过性的片(6W、7)具有将包住吸收体(6C)的芯包裹片(6W)的一部分与覆盖被芯包裹片包住的吸收体的顶片(7)重叠而得到的层叠部分,层叠部分中的各构件的通气阻力比0.0962kPa·sec/m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纸尿布、垫、卫生巾之类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以往,在吸收性物品中,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设置有在连结穿戴者的腹部侧与背部侧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吸收体。由该吸收体吸收被排泄的尿、经血之类的液体。吸收性物品通过将该吸收体配置于液体透过性的顶片(英文:top sheet)与液体不透过性的背片(英文:back sheet)之间,从而将向顶片排泄的尿利用吸收体来吸收,并将由吸收体吸收到的尿的漏出利用背片来防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14209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作为构成顶片的液体透过性的材料,例如使用无纺布。若是无纺布,则能够实现柔软的皮肤触感,因此作为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的顶片的材料是适宜的。但是,作为从穿戴者排泄的物体,除了尿、经血之外,还存在大便及水样便。大便大部分是固体物,水样便是固体物与液体的混合物。并且,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并不能够吸收固体物。由此,在吸收性物品的穿戴者排泄了大便或水样便的情况下,该吸收性物品被更换。
在更换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需要以不使残留于顶片的排泄物从吸收性物品掉落的方式进行更换作业。但是,在水样便的情况下,液体与固体物混合存在,因此,在与尿进行了比较的情况下,顶片中的液体的透过需要时间。因而,水样便在与尿及大便进行了比较的情况下,在吸收性物品被从穿戴者脱下时漏出的可能性高。并且,若水样便漏出,则不被吸收体吸收的固体物有可能一起漏出。
于是,本发明以提供能够提高水样便的吸收性的吸收性物品为目的。另外,本发明以提供能够提高水样便的吸收性且抑制固体物的漏出的吸收性物品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将吸收体设为具有纸浆(英文:pulp)量为60g/m2以上且在长度方向上为500mm以上且在宽度方向上为100mm以上的大小的纸浆,关于覆盖吸收体的穿戴者侧的面的液体透过性的片,使与穿戴者接触的面的静摩擦系数为0.59以上,并且使将包住吸收体的芯包裹片(日文:コアラップシート)的一部分与覆盖被芯包裹片包住的吸收体的顶片重叠而得到的层叠部分中的各构件的通气阻力比0.0962kPa·sec/m小。
详细而言,本发明是向穿戴者的下裆穿戴的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体和覆盖吸收体的穿戴者侧的面的液体透过性的片,吸收体具有纸浆量为60g/m2以上且在长度方向上为500mm以上且在宽度方向上为100mm以上的大小的纸浆,液体透过性的片的与穿戴者接触的面的静摩擦系数为0.59以上,液体透过性的片具有将包住吸收体的芯包裹片的一部分与覆盖被芯包裹片包住的吸收体的顶片重叠而得到的层叠部分,层叠部分中的各构件的通气阻力比0.0962kPa·sec/m小。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将吸收体设为具有纸浆量为60g/m2以上且在长度方向上为500mm以上且在宽度方向上为100mm以上的大小的纸浆,关于覆盖吸收体的穿戴者侧的面的液体透过性的片,使将包住吸收体的芯包裹片的一部分与覆盖被芯包裹片包住的吸收体的顶片重叠而得到的层叠部分中的各构件的通气阻力比0.0962kPa·sec/m小,将在液体透过性片形成凹部的开口部设置于吸收体。
详细而言,本发明是向穿戴者的下裆穿戴的吸收性物品,具备吸收体和覆盖吸收体的穿戴者侧的面的液体透过性的片,吸收体具有纸浆量为60g/m2以上且在长度方向上为500mm以上且在宽度方向上为100mm以上的大小的纸浆,液体透过性的片具有将包住吸收体的芯包裹片的一部分与覆盖被芯包裹片包住的吸收体的顶片重叠而得到的层叠部分,层叠部分中的各构件的通气阻力比0.0962kPa·sec/m小,吸收体具有通过朝向液体透过性的片开口而在液体透过性片形成凹部的开口部。
另外,可以是,吸收体具有从在吸收性物品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下位于该穿戴者的腹部侧的前大身区域经由位于下裆的下裆区域而延伸到位于背部侧的后大身区域的长度,开口部在吸收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
另外,可以是,吸收体具有下层吸收体和配置于比下层吸收体靠顶片侧处的上层吸收体,开口部是将上层吸收体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孔的开口部分。
另外,可以是,开口部是将吸收体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孔的开口部分。
另外,可以是,液体透过性的片的与穿戴者接触的面的静摩擦系数为0.59以上。
另外,可以是,液体透过性的片在芯包裹片与顶片之间具有1个或多个预定构件,该预定构件中的层叠部分的通气阻力分别比0.0962kPa·sec/m小。
另外,可以是,吸收体具有至少2个以上的层,在穿戴者侧的层中含有比其他的层多量的高吸收性聚合物即SAP的颗粒。
另外,可以是,吸收体具有2个以上的层,至少任一层是SAP颗粒的层。
发明的效果
若是上述的吸收性物品,则能够提高水样便的吸收性。另外,若是上述的吸收性物品,则能够提高水样便的吸收性且抑制固体物的漏出。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尿布的立体图。
图2是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将非穿戴状态下的尿布的长度方向的中心沿着宽度方向切断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图4是解说了验证水样便的吸收性的试验的方法的图。
图5是示出了在本验证中准备的试验样本的芯包裹片的种类的图。
图6是示出了试验结果的第1图。
图7是示出了通气阻力的测定结果的第1图。
图8是示出了通气阻力的测定结果的第2图。
图9是示出了试验结果的第2图。
图10是示出了穿戴感的测定结果的表。
图11是示出了在芯的验证中使用的顶片和芯包裹片的物性的图。
图12是示出了试验结果的第3图。
图13是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将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垫子的长度方向的中心沿着宽度方向切断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了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垫子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是例示,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的构成。
<第1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带(英文:tape)型一次性尿布(是在本申请中所说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例,以下,简称作“尿布”),将连结与穿戴者的腹部相对地配置的前大身和与背部相对地配置的后大身的方向设为长度方向。配置于穿戴者的下裆(与胯裆相对地配置)的下裆部位于这些前大身(长度方向的一侧)与后大身(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之间(长度方向的中央)。另外,在纸尿布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以下简称作“穿戴状态”)下,将朝向穿戴者的皮肤的一侧(在穿戴的状态下是内侧)设为皮肤面侧,在皮肤面侧的相反侧(在穿戴的状态下是外侧)设为非皮肤面侧。而且,将连结皮肤面侧与非皮肤面侧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将与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均正交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除此之外,将从厚度方向观察设为俯视。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尿布的立体图。尿布1具有:下裆区域1B,是与在穿戴状态下覆盖穿戴者的阴部的下裆区域对应的部位;前大身区域1F,是位于下裆区域1B的前侧且与穿戴者的前大身对应的部位;及后大身区域1R,是位于下裆区域1B的后侧且与穿戴者的后大身对应的部位。在后大身区域1R的左右两侧的边缘,设置有能够向设置于前大身区域1F的非皮肤面侧的面的前补片(英文:front patch)2F贴附的带2L、2R。由此,若在前大身区域1F配置于穿戴者的腹侧且后大身区域1R配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状态下带2L、2R向前补片2F贴附,则尿布1以包围穿戴者的腹围和大腿部的状态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由于尿布1以这样的形态固定于穿戴者的身体,所以穿戴者能够在装戴了尿布1的状态下站立行走。
在尿布1,主要以下裆区域1B附近为中心而配置有能够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垫子6。另外,在尿布1中,为了抑制在尿布1与穿戴者的皮肤之间形成成为液体的流出路径的间隙,在包围穿戴者的大腿部的部位设置有立体褶裥3BL、3BR,在包围穿戴者的腹围的部位设置有腰部褶裥3R。立体褶裥3BL、3BR和腰部褶裥3R通过线状橡胶的弹性力而紧贴于穿戴者的皮肤。由此,从穿戴者的阴部排泄的液体几乎不从尿布1漏出而被尿布1的垫子6吸收。
图2是尿布1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3是将非穿戴状态下的尿布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沿着宽度方向切断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尿布1具有在穿戴状态下形成外表面的罩片4。罩片4是具有在相当于长边的部位设置有缩窄部4KL、4KR的大致长方形的外观的片状的构件,形成尿布1的外装面。缩窄部4KL、4KR设置于穿戴者的大腿部所处的部位。罩片4为了背片5的加强、手感的提高而设置,例如,为了抑制排泄物的泄漏,能够使用由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无纺布作为其材料。作为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能够例示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罩片4不限于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具有内罩片及外罩片的多层构造。
并且,尿布1具有在罩片4的皮肤面侧的面依次层叠的背片5、垫子6、顶片7。背片5、垫子6、顶片7都是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外观的片状的构件,以长度方向与罩片4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依次层叠于罩片4。背片5与罩片4同样,是为了抑制排泄物的泄漏而以液体不透过性的热塑性树脂为材料而形成的片。另外,顶片7是以包覆垫子6的吸水面的方式配置于穿戴者的皮肤面侧的片状的构件。该顶片7在其一部分或全部具有液体透过性。因而,在尿布1被穿戴的状态下,从穿戴者排泄出的液体通过能够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的顶片7而进入垫子6,在此处被吸收。例如,纺织布、无纺布、多孔质膜能够作为顶片7的材料而采用。顶片7也可以具有亲水性。
背片5、垫子6、顶片7均从前大身区域1F延伸至后大身区域1R。由此,若利用层叠有背片5、垫子6及顶片7的罩片4来覆盖穿戴者的阴部,则背片5、垫子6及顶片7的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成为位于穿戴者的腹侧和背侧的状态。即,穿戴者的阴部成为从穿戴者的腹侧到背侧被垫子6覆盖的状态。因此,不管穿戴者以将肚子朝下的姿势和将后背朝下的姿势的哪个姿势将液体向体外排泄,排泄出的液体都会经由顶片7而与垫子6接触。
另外,尿布1具有用于形成上述的立体褶裥3BL、3BR的细长的带状的侧片8L、8R。侧片8L、8R是设置于顶片7的长边的部分的液体不透过性的片。在侧片8L、8R中,与尿布1的立体褶裥3BL、3BR同样,在穿戴者的大腿部所处的部位设置有缩窄部8KL、8KR。并且,在侧片8L、8R沿着长度方向编入有线状橡胶8EL、8ER。由此,若尿布1成为穿戴状态的形态、即尿布1成为侧视U字状的形态,则侧片8L、8R被线状橡胶8EL、8ER的收缩力在长度方向上拉近而从顶片7立起,成为防止液体的流出的立体褶裥。
另外,用于形成上述的腰部褶裥3R的线状橡胶9ER在比垫子6的端部进一步靠背侧的位置处设置于背片5与顶片7之间。线状橡胶9ER以成为伸缩方向的长度方向成为尿布1的左右方向的朝向、设置于背片5与顶片7之间。由此,若设置于线状橡胶9ER的左右两侧的带2L、2R在穿戴者的腹侧向前补片2F贴附,则线状橡胶9ER发挥收缩力而使尿布1紧贴于穿戴者,防止在尿布1与穿戴者的腹围之间形成间隙。此外,在罩片4也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防止在尿布1与穿戴者的腹围之间形成间隙的线状橡胶4SL、4SR。线状橡胶4SL、4SR以根据在尿布1中在设计上要求的弹性力(收缩力)等而决定的适当的根数而设置于适当的位置。
垫子6具有在纸浆纤维、人造纤维或棉纤维这样的纤维素系纤维的短纤维或对聚乙烯、聚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合成纤维实施亲水化处理而得到的短纤维的间隙、保持有能够吸收并保持水的具有交联构造的亲水性聚合物即SAP(高吸收性聚合物:Super Absorbent Polymer)等粒状的吸收性树脂的构造。由此,在垫子6中,吸收液体前后的吸收性树脂的体积变动基本上在将吸收性树脂保持于间隙的短纤维内进行。因此,若俯瞰观察垫子6整体,则可以说吸收了液体的垫子6的厚度的膨胀率不如吸收性树脂自身的膨胀率大。
本实施方式的SAP颗粒是指使包含SAP的树脂组合物成为粒状而得到的颗粒。在此所说的“包含SAP的树脂组合物”是包含仅由SAP构成的组合物、和以SAP为主成分且在其中以不会对吸水性造成不良影响的程度包含有其他物质的组合物这双方的概念。作为“其他物质”,能够举出添加剂(出于将颗粒表面进行疏水化的目的而添加的表面改性剂等)、在SAP的合成时残留的未反应的单体等。
如图3所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垫子6是将在粉碎后的纸浆(所谓的“绒毛浆”)中混合有SAP的芯6C(是在本申请中所说的“吸收体”的一例)利用芯包裹片6W包覆而得到的。并且,在尿布1中,芯6C的皮肤面侧的面(相当于在本申请中所说的“穿戴者侧的面”)由将包住芯6C的芯包裹片6W的一部分与覆盖被芯包裹片6W包住的芯6C的顶片7重叠而得到的层叠部分覆盖。芯包裹片6W和顶片7都是液体透过性的片,因此该层叠部分具有液体透过性。在该层叠部分中,也可以在顶片7与芯包裹片6W之间设置有1个或多个片(是在本申请中所说的“预定构件”的一例)。另外,芯6C可以是1层构造,或者也可以是具有2个以上的层的多层构造,在后者的情况下,可以是,至少任一层是由SAP颗粒构成的层。若设置有这样的由SAP颗粒构成的层,则垫子6快速吸收从穿戴者排出的尿、水样便的水分,能够尽可能地抑制水分与穿戴者的皮肤接触的时间。在芯6C例如成为了由粉碎后的纸浆构成的2个层和配置于这些层之间的SAP层的合计3层构造的情况下,作为中间层的SAP层成为上下的层之间,因此能够利用毛细管现象而使水分扩散,并且,由于在该区域中进行SAP对水分的吸收及保持,所以能够抑制由被芯6C吸收了的水分的逆流引起的水分向穿戴者的皮肤的接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在覆盖芯6C的皮肤面侧的面的芯包裹片6W和顶片7的层叠部分中,各构件各自的通气阻力为比0.0962kPa·sec/m小的值。该通气阻力是由加多株式会社制的通气性试验机(KES-F8-AP1)测定的值。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顶片7表面的静摩擦系数为0.59以上。因而,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与通气阻力或静摩擦系数处于该范围外的比较例的尿布相比,水样便被排泄了的情况下的吸收性如以下这样优异。
<液体流动的验证>
图4是解说了验证水样便的吸收性的试验的方法的图。在本验证中,作为相当于垫子6的试验样本,使用了横宽为280mm且长度为560mm的垫子。并且,在倾斜角为30度的斜面上,以长度方向与斜面的上下方向一致的朝向载置垫子,将模拟了水样便的试剂50g在与垫子的下端相距450mm的位置处掉落于垫子。然后,在本验证中,确认了模拟了水样便的试剂在垫子表面上流动的距离(扩散长度)、和被垫子吸收的量。在本验证中,试剂50g全部被垫子吸收而且扩散长度更短的试验样本优异。
在本验证中,准备10个种类的试验样本,比较了各自的吸收性。10个种类的试验样本使包住芯的芯包裹片的种类互相不同,芯都共通。芯都是不含有SAP的目付量260g/cm2的纸浆(横宽为280mm且长度为560mm)。图5是示出了在本验证中准备的试验样本的芯包裹片的种类的图。
在图5中,将10个种类的试验样本中的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垫子6的试验样本设为“实施例1~6”,将相当于比较例的试验样本设为“比较例1~4”。
在实施例1~3及比较例4中,对芯包裹片使用了以热风(英文:air through)方式制作出的无纺布。热风方式的无纺布通过将成为原料的纤维梳理(开松纤维)后利用热风处理使其热熔接而形成。关于芯包裹片的目付量,实施例1、3是20.0g/m2,实施例2是22.0g/m2,比较例4是21.0g/m2。
另外,在实施例4、5中,对芯包裹片使用了以纺粘方式制作出的无纺布。关于芯包裹片的目付量,实施例4是18.0g/m2,实施例5是17.5g/m2。纺粘方式的无纺布是通过“将成为原料的纤维梳理后利用高压的水使纤维彼此缠绕而片化,并使其干燥”而形成。
另外,在比较例1~3及实施例6中,对芯包裹片使用了纸巾(英文:tissue)。关于纸巾的目付量,比较例1是19.5g/m2,比较例2是16.0g/m2,比较例3是14.0g/m2,实施例6是14.0g/m2。
另外,在本验证中使用的试剂是向离子交换水加入膨润土并搅拌而成的,使用了制作后3日以内的试剂作为水样便的模拟品。试剂的水分量在重量比下是94%(例如,若是1kg的试剂,则混合940g的水和60g的膨润土而制作)。
关于这10个种类的试验样本,验证了水样便的吸收性,实施例1~6均得到了比比较例1~4良好的结果。图6是示出了试验结果的第1图。图6的“扩散范围”一栏所示的是拍摄了试验样本的表面而得到的照片。另外,图6的“扩散长度”一栏所示的是垫子的表面上的、从试剂掉落的位置到试剂流到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另外,图6的“泄漏量”一栏所示的表示从垫子泄漏了的试剂的量。在图6的“泄漏量”一栏中记载为“无泄漏”意味着试剂全部被垫子吸收。
观察图6可知:在比较例1~4中都是,试剂流动了比450mm长的距离,试剂向垫子的外侧流出。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6中都是,试剂停留于450mm以内,试剂未向垫子的外侧流出。尤其是,在对芯包裹片使用了以热风方式制作出的无纺布的实施例1~3中,确认了:试剂流动了的距离即使最长也为138mm以内,与比较例1~4相比,水样便的吸收性显著地高。另外,关于对芯包裹片使用了以纺粘方式制作出的无纺布的实施例4、5也确认了:虽然比实施例1~3差,但与比较例1~4相比,水样便的吸收性高。另外,关于对芯包裹片使用了纸巾的实施例6也确认了:与实施例1~3同样,水样便的吸收性显著地高。
以下,由于确认了在上述的试验样本中作为芯包裹片使用的各材料的物性,所以以下示出其确认结果。关于水样便是否不从垫子流出而停留于芯包裹片的表面,可认为主要是覆盖芯的表面的材料所形成的微细的开口的大小和顶片表面的摩擦系数这2个要素的影响大。于是,在本确认中,关于认为与开口的大小存在直接的相关性的通气度(通气阻力)及材料表面的摩擦系数这2点进行了确认。
<通气度>
在上述的验证中,是不配置顶片而使试剂向芯包裹片直接掉落的形态。但是,在本确认中,确认了与实际的使用形态更接近的形态、即顶片与芯包裹片的层叠部分中的各构件各自的通气阻力。不过,由于比较实施例1~6和比较例1~4的各芯包裹片的通气阻力的差异是本确认的目的,所以作为重叠于各芯包裹片的顶片,均使用了同种的无纺布(RNP公司制的KNT20)。通气阻力使用加多株式会社制的通气性试验机(KES-F8-AP1)而测定。图7是示出了通气阻力的测定结果的第1图。另外,图8是示出了通气阻力的测定结果的第2图。
观察图7可知,确认了:在实施例1~6中都是,层叠部分中的各构件的通气阻力成为比0.0962kPa·sec/m小的值。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3中都是,通气阻力为0.0962kPa·sec/m以上。因此,可知:覆盖芯的皮肤面侧的面的液体透过性的片只要至少通气阻力比0.0962kPa·sec/m小,附着于顶片的表面的水样便就会快速透过该片并被吸收体吸收。另外,观察图7可知:覆盖芯的皮肤面侧的面的液体透过性的片更优选的是,至少通气阻力为0.0352kPa·sec/m以下。
另外,观察图8可知:覆盖芯的皮肤面侧的面的液体透过性的片都是,若通气阻力均为0.0050kPa·sec/m以上,则不会发生SAP泄漏。关于图8的“SAP泄漏”,将与吸收体相连的孔用带堵住,拿着长度方向端部,以拍手的要领将端部彼此合拢、分离的动作反复3次,若SAP的颗粒洒落20粒以上则认为有SAP泄漏,若洒落19粒以下则认为无SAP泄漏。另外,图8的“强度”是基于日卫连规定而使合适的体型的被实验者穿戴5小时后通过目视确认了破裂的有无的结果。
根据该确认结果,认为:如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那样覆盖吸收体的皮肤面侧的面的芯包裹片与顶片的层叠部分中的各构件各自的通气阻力为0.0050~0.0962kPa·sec/m的范围内的吸收性物品与该范围外的吸收性物品相比,水样便被排泄了的情况下的吸收性优异,另外,具有实用的强度。
<静摩擦系数>
接着,对顶片表面的静摩擦系数的确认结果进行说明。静摩擦系数使用新东科学株式会社制的表面性测定机(TriboGearTYPE:14DR)而测定。测定方法遵循JISK7125。在本确认中,为了验证顶片表面的静摩擦系数对水样便的吸收性造成的影响,关于在上述验证中确认了水样便的吸收性最优异的实施例1,重叠使静摩擦系数互相不同的多种顶片,在该状态下进行了上述的液体流动的验证。图9是示出了试验结果的第2图。
图9所示的试验体的各顶片的材料从左侧起依次是以纺粘方式制作出的无纺布:目付16.0g/m2、以纺粘方式制作出的无纺布:目付18.0g/m2、以纺粘方式制作出的无纺布:目付20.0g/m2、以热风方式制作出的无纺布:目付25.0g/m2、以热风方式制作出的无纺布:目付22.0g/m2、以热风方式制作出的无纺布:目付20.0g/m2、以热风方式制作出的无纺布:目付18.0g/m2、以热风方式制作出的无纺布:目付16.0g/m2。
观察图9可知:顶片表面的静摩擦系数为0.59以上的顶片都是,试剂停留于450mm以内,试剂未向垫子的外侧流出。另一方面,在顶片表面的静摩擦系数为0.34以下的顶片中,试剂流动了比450mm长的距离,试剂向垫子的外侧流出。因此,认为:若顶片表面的静摩擦系数为0.59以上,则与静摩擦系数小于0.59的吸收性物品相比,水样便被排泄了的情况下的吸收性优异。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带型的一次性尿布,但在其他形态的吸收性物品中也能够应用。作为这样的吸收性物品,例如,能够举出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尿垫、轻失禁垫之类的带褶裥的各种形态的吸收性物品、无褶裥的平坦的吸收性物品。
根据上述的验证结果也可知:若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则由于介于穿戴者与芯6C之间的顶片7、芯包裹片6W等的层叠部分中的各液体透过性片的通气阻力比0.0962kPa·sec/m小,所以水分能够从穿戴者向芯6C快速移动。另外,由于顶片7表面的静摩擦系数为0.59以上,所以水样便中包含的固体成分不容易在顶片7的表面上滑动。因而,若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则通过水样便的吸收性的提高,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在尿布1被从穿戴者脱下时排泄物漏出的可能性。
此外,由于关于顶片表面的静摩擦系数与穿戴感的关系进行了测定,所以以下示出其结果。图10是示出了穿戴感的测定结果的表。关于穿戴感的测定,由20名参与者关于穿戴时的不适感的没有,以“无不适感”或“有不适感”的选择进行调查,通过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将◎及○设为了合格。
◎:“无不适感”为16人以上且20人以下时
○:“无不适感”为11人以上且15人以下时
△:“无不适感”为6人以上且10人以下时
×:“无不适感”为0人以上且5人以下时
如图10的测定结果所示,关于顶片确认了:表面的静摩擦系数比2.52小的顶片良好,更优选为1.91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98以下。
根据这样的静摩擦系数的确认结果,可以说: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1不管顶片表面的静摩擦系数怎样都行,但更优选的是,顶片表面的静摩擦系数为0.59以上。另外,可以说:若表面的静摩擦系数比2.52小,则进一步优选。
此外,由于关于芯的条件进行了验证,所以以下示出其结果。在上述验证中,芯都是不含有SAP的目付量260g/cm2的纸浆(横宽为280mm且长度为560mm),因此,在本验证中,准备多个使目付量互相不同的样本,验证了各芯中的水样便的吸收性。图11是示出了在芯的验证中使用的顶片和芯包裹片的物性的图。在本验证中,在使每单位面积的纸浆量互相不同的4个种类的芯上重叠图11所示的物性的顶片和芯包裹片,在该状态下进行了液体流动的验证。图12是示出了试验结果的第3图。
图12所示的试验体的各芯由每单位面积的纸浆量从左侧起依次为40g/m2、50g/m2、60g/m2、70g/m2的纸浆形成。观察图12可知:在芯的纸浆量为60g/m2以上的情况下都是,试剂在长度方向上停留于450mm以内,试剂未向垫子的外侧流出。另一方面,在芯的纸浆量小于60g/m2的情况下,试剂在长度方向上流动了比450mm长的距离,试剂向垫子的外侧流出。另外,在4个种类中都是,试剂在宽度方向上停留于100mm以下。因此,认为:若芯的纸浆量为至少60g/m2以上,则水样便被排泄了的情况下发挥优异的吸收性。另外,认为:若芯在长度方向上具有至少500mm以上的长度且在宽度方向上具有至少100mm以上的长度,则排泄出的水样便不向垫子的外侧流出。关于宽度方向的长度,考虑穿戴时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偏移、穿戴者的臀部的大小的个人差异等,可以为150mm以上,更优选为200mm以上。为了利用形成于左右各臀部的顶部间的间隙而使得被垫子吸收的大小便不容易与皮肤接触,这样使宽度方向的长度稍长是有效的,例如,芯也可以存在至尿布1的下裆区域1B的左右两端。
根据上述的各验证结果,认为:若是芯6C由纸浆量为60g/m2以上且在长度方向上为500mm以上且在宽度方向上为100mm以上的大小的纸浆形成、顶片7的表面的静摩擦系数为0.59以上、芯包裹片6W与顶片7重叠的层叠部分中的各构件的通气阻力比0.0962kPa·sec/m小的尿布1,则水样便的吸收性提高。这样的水样便的吸收性提高效果是基于芯包裹片6W与顶片7重叠的层叠部分中的水分的透过性能和处于该层叠部分的下侧的芯6C中的水样便的吸收性能的协同效应。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关于其他的构成、效果、各种验证结果(液体流动、水样便的吸收性、顶片与芯包裹片的层叠部分中的各构件各自的通气阻力、顶片表面的静摩擦系数、芯的条件等)设为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
图13是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分解立体图。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在垫子6的皮肤面侧的面及顶片7,形成有沿着垫子6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延伸的细长的凹部6U。凹部6U是使垫子6的皮肤面侧的面及顶片7凹陷成凹状的部位。由此,穿戴者的排泄物朝向该凹部6U或其周边排泄后,向垫子6的内部吸收或/且向顶片7的皮肤面侧的面付着。关于凹部6U的详情后述。
图14是将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垫子6的长度方向的中心沿着宽度方向切断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在图14中,为了使理解容易,以将垫子6的截面在厚度方向上拉伸的状态图示。如图14所示,芯6C为多层构造。即,芯6C具有配置于顶片7侧的上层芯6CU和配置于背片5侧的下层芯6CL。并且,芯包裹片6W以包住上层芯6CU及下层芯6CL的整体的方式围在上层芯6CU及下层芯6CL的周围。由此,芯包裹片6W的上层部分配置于顶片7与上层芯6CU之间。另外,芯包裹片6W的下层部分配置于背片5与下层芯6CL之间。芯包裹片6W例如使用卫生纸(英文:tissue paper)这样的薄叶纸、无纺布等。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通过将芯6C的整体利用芯包裹片6W包住,能够将尿等液体向芯6C的表面整体扩散并利用芯6C整体来吸收。另外,关于芯6C,在尿等液体被排泄后,配置于顶片7侧的上层芯6CU能够与下层芯6CL相比相对迅速地吸收尿。
对于上层芯6CU及下层芯6CL,使用将针叶树等的纤维材料粉碎而得到的绒毛浆、SAP颗粒、亲水性片等或将它们组合而成的材料。SAP颗粒吸收自重的100~1000倍左右的液体。对于SAP颗粒,例如使用在液体吸收前的状态下具有0.1~0.5mm左右的直径的粒状的材料。
并且,在芯6C设置有将上层芯6CU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而形成的上层开口部6KU。上层开口部6KU以在上层芯6CU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另外,上层开口部6KU形成于上层芯6CU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另外,在俯视下,上层开口部6KU具有前后的两端形成为圆弧状的长方形状。上层开口部6KU的前侧的端部位于前大身区域1F的中间,上层开口部6KU的后侧的端部位于后大身区域1R的前部。由于在芯6C的上层芯6CU形成有这样的上层开口部6KU,所以在包住芯6C的芯包裹片6W的皮肤面侧的面即垫子6的皮肤面侧的面及顶片7会形成上述的凹部6U。
由于通过设置于上层芯6CU的上层开口部6KU而形成有凹部6U,所以由穿戴者排泄出的水样便中包含的固体成分、大便会全部或一部分向凹部6U收容。由此,固体成分、大便从尿布1的漏出被抑制。另外,由于在芯6C的上层芯6CU形成有这样的上层开口部6KU,所以由穿戴者排泄出的尿等液体在上层开口部6KU内流动而扩散。另外,能够将排泄到上层芯6CU上的尿等液体经由上层开口部6KU而向下层芯6CL引导。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能够利用具有上层芯6CU及下层芯6CL的芯6C来吸收并保持液体。
另外,尿布1具有配置于上层芯6CU与下层芯6CL之间的SAP层6SL、6SR。SAP层6SL、6SR通过高吸收性聚合物(SAP)的颗粒聚集多个而形成。SAP层6SL、6SR包含多个SAP的颗粒,能够吸收并保持被引导到上层芯6CU与下层芯6CL之间的液体。如图4所示,在上层开口部6KU的左方配置有SAP层6SL,在上层开口部6KU的右方配置有SAP层6SR。另外,在将芯6C从皮肤面侧观察的俯视下,SAP层6SL、6SR以沿着上层开口部6KU的长度方向的方式配置于上层开口部6KU的两侧。另外,在将芯6C从皮肤面侧观察的俯视下,SAP层6SL、6SR形成为长方形状。SAP层6SL、6SR在俯视下也可以形成为其他的多边形状、椭圆形状而非长方形状。尿布1通过设置SAP层6SL、6SR,能够作为整体而使液体的吸收量增加。
SAP层6SL、6SR通过在下层芯6CL上散布SAP的颗粒而形成。另外,SAP层6SL、6SR夹持于上层芯6CU与下层芯6CL之间。因而,即使在通过穿戴者的动作而尿布1移动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SAP层6SL、6SR中包含的SAP的颗粒向上层开口部6KU的下方移动或者向下层芯6CL外掉落。通过设置这样的SAP层6SL、6SR,从而利用毛细管现象而使得水分向上层芯6CU与下层芯6CL之间扩散。并且,若SAP层6SL、6SR吸收水分而膨胀,则上层开口部6KU的有效容积增大,可谋求排泄物中包含的水分向芯6C的吸收的促进及向凹部6U的固体物的收容量增大。另外,通过处于上层芯6CU与下层芯6CL之间的SAP层6SL、6SR的水分吸收,从而进行距穿戴者的皮肤远的位置处的水分的吸收及保持,由被芯6C吸收了的水分的逆流引起的水分向穿戴者的皮肤的接触被抑制。
此外,上层开口部6KU在俯视下也可以形成为其他的多边形状、椭圆形状而非长方形状。另外,垫子6也可以不仅具有设置于上层芯6CU的上层开口部6KU,还具有设置于下层芯6CL的开口部。图15是示出了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的垫子的变形例的图。垫子6例如也可以如图15所示那样在下层芯6CL具有与设置于上层芯6CU的上层开口部6KU同样的下层开口部6KB。在该情况下,上层开口部6KU及下层开口部6KB能够理解为将芯6C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孔的开口部。
此外,形成凹部6U的开口部优选将凹部6U的宽度设为10mm以上。这是因为,若凹部6U的宽度小于10mm,则不仅作为固体成分的收容空间不足,在凹部6U的宽度只能形成小于10mm的开口部处,顶片7不容易凹陷。另外,形成凹部6U的开口部优选将凹部6U的宽度设为40mm以下。这是因为,若凹部6U的宽度比40mm大,则尿的吸收量会下降。另外,凹部6U优选从肛门起存在于半径40mm以内。这是因为,若凹部6U处于从肛门离开了大于40mm的位置,则会产生大小便不到达凹部6U的可能性。另外,凹部6U的长度优选为100mm以上。这是因为,在凹部6U的长度小于100mm的情况下,会产生凹部6U的大小作为固体成分的收容空间不足的可能性。
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也得到了与第1实施方式的各种验证结果同样的结果。此外,在<液体流动的验证>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作为相当于垫子6的试验样本,使用了横宽为280mm且长度为560mm的垫子,但该垫子相当于图15所示的变形例,作为相当于上层开口部6KU和下层开口部6KB的开口部,具有宽度25mm且在穿戴状态下从与肛门相对的假定位置向上侧(背侧)为45mm且向下侧(腹侧)为75mm的开口部,将相当于上层芯6CU的部分的厚度设为了8mm,将相当于下层芯6CL的部分的厚度设为了5mm。该厚度是不向垫子施加任何压力而测定的情况下的厚度。并且,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倾斜角为30度的斜面上,以长度方向与斜面的上下方向一致的朝向载置垫子,使模拟了水样便的试剂50g在与垫子的下端相距450mm的位置处掉落于垫子。关于其他与第1实施方式的验证结果是同样的。
附图标记说明
1··尿布
1B··下裆区域
1F··前大身区域
1R··后大身区域
2F··前补片
2L、2R··带
3BL、3BR··立体褶裥
3R··腰部褶裥
4··罩片
4KL、4KR··缩窄部
5··背片
6··垫子
6U··凹部
6C··芯
6CU··上层芯
6CL··下层芯
6KU··上层开口部
6KB··下层开口部
6SL··SAP层
6SR··SAP层
6W··芯包裹片
7··顶片
8··侧片
8KL、8KR··缩窄部
4SL、4SR、8EL、8ER、9ER··线状橡胶
Claims (7)
1.一种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物品向穿戴者的下裆穿戴,其特征在于,具备:
吸收体;和
液体透过性的片,覆盖所述吸收体的所述穿戴者侧的面,
所述吸收体具有形成为纸浆量为60g/m2以上且在长度方向上为500mm以上且在宽度方向上为100mm以上的大小的纸浆制的芯,
所述液体透过性的片的与所述穿戴者接触的面的静摩擦系数为0.59~0.98,
所述液体透过性的片具有将包住所述吸收体的芯包裹片(6W)的一部分与覆盖被所述芯包裹片(6W)包住的所述吸收体的顶片重叠而得到的层叠部分,所述层叠部分中的各构件的通气阻力比0.0352kPa·sec/m小,
所述吸收体具有通过朝向所述液体透过性的片开口而在所述液体透过性的片形成凹部(6U)的开口部,
所述开口部形成于所述吸收体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具有从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穿戴于穿戴者的状态下位于该穿戴者的腹部侧的前大身区域(1F)经由位于下裆的下裆区域(1B)而延伸到位于背部侧的后大身区域(1R)的长度,
所述开口部在所述吸收体的长度方向上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具有下层吸收体和配置于比所述下层吸收体靠所述顶片侧处的上层吸收体,
所述开口部是将所述上层吸收体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孔的开口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是将所述吸收体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孔的开口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透过性的片在所述芯包裹片(6W)与所述顶片之间具有1个或多个预定构件,该预定构件中的所述层叠部分的通气阻力分别比0.0352kPa·sec/m小。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具有至少2个以上的层,在所述穿戴者侧的层中含有比其他的层多量的高吸收性聚合物即SAP的颗粒。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具有2个以上的层,至少任一层是SAP颗粒的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227309 | 2018-12-04 | ||
JP2018227309 | 2018-12-04 | ||
JP2018-227313 | 2018-12-04 | ||
JP2018227313 | 2018-12-04 | ||
JP2019217694A JP7046896B2 (ja) | 2018-12-04 | 2019-12-02 | 吸収性物品 |
JP2019-217693 | 2019-12-02 | ||
JP2019217693A JP7046895B2 (ja) | 2018-12-04 | 2019-12-02 | 吸収性物品 |
JP2019-217694 | 2019-12-02 | ||
PCT/JP2019/047131 WO2020116415A1 (ja) | 2018-12-04 | 2019-12-03 | 吸収性物品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64302A CN113164302A (zh) | 2021-07-23 |
CN113164302B true CN113164302B (zh) | 2022-07-01 |
Family
ID=76877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79674.6A Active CN113164302B (zh) | 2018-12-04 | 2019-12-03 | 吸收性物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16430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7186765U (zh) * | 2021-01-26 | 2022-08-16 | 王子控股株式会社 |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及吸收性物品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70510A (zh) * | 2001-02-15 | 2002-09-25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一次性尿布 |
CN1947672A (zh) * | 2005-10-14 | 2007-04-18 | 王子妮飘株式会社 | 一次性尿布 |
CN101027026A (zh) * | 2004-10-14 | 2007-08-29 |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 吸收性物品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53126A (ja) * | 1996-03-25 | 1997-09-30 | Oji Paper Co Ltd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JPH11323715A (ja) * | 1998-05-14 | 1999-11-26 | Mitsui Chem Inc | 吸収性物品用トップシート材 |
JP5153975B2 (ja) * | 2000-05-09 | 2013-02-27 |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 吸収体 |
JP4394330B2 (ja) * | 2002-01-31 | 2010-01-06 |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 紙おむつ |
JP4474480B2 (ja) * | 2006-05-31 | 2010-06-02 |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および吸収要素の製造方法 |
JP2008220524A (ja) * | 2007-03-09 | 2008-09-25 | Oji Nepia Kk | 水様便漏れ防止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
JP5604041B2 (ja) * | 2007-12-10 | 2014-10-08 | 花王株式会社 | 伸縮性複合シート |
KR101528952B1 (ko) * | 2007-12-28 | 2015-06-15 | 다이오 페이퍼 코퍼레이션 | 일회용 흡수성 물품 |
JP2011062227A (ja) * | 2009-09-15 | 2011-03-31 | Kochi Prefecture | 吸収性物品 |
JP5618684B2 (ja) * | 2010-08-03 | 2014-11-05 | 花王株式会社 | 使い捨ておむつ |
US10058461B1 (en) * | 2013-03-04 | 2018-08-28 | Kpr U.S Llc | Lower surface friction absorbent articles and related methods therefor |
JP6259261B2 (ja) * | 2013-11-08 | 2018-01-10 | 日本製紙クレシア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JP6211412B2 (ja) * | 2013-12-13 | 2017-10-11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体 |
JP6441629B2 (ja) * | 2014-09-25 | 2018-12-19 |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WO2016114209A1 (ja) * | 2015-01-13 | 2016-07-21 |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JP6399306B2 (ja) * | 2015-02-02 | 2018-10-03 |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EP3340954B1 (en) * | 2015-08-26 | 2020-03-25 | The Procter and Gamble Company | Absorbent articles having three-dimensional substrates and indicia |
PL3352718T3 (pl) * | 2015-09-22 | 2021-06-28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Wyroby chłonne posiadające zakrzywione kanały |
JP6686256B2 (ja) * | 2015-10-27 | 2020-04-22 | 日本製紙クレシア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JP6674249B2 (ja) * | 2015-12-16 | 2020-04-01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JP6930054B2 (ja) * | 2016-12-26 | 2021-09-01 | 日本製紙クレシア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
2019
- 2019-12-03 CN CN201980079674.6A patent/CN11316430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70510A (zh) * | 2001-02-15 | 2002-09-25 |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一次性尿布 |
CN101027026A (zh) * | 2004-10-14 | 2007-08-29 | 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 吸收性物品 |
CN1947672A (zh) * | 2005-10-14 | 2007-04-18 | 王子妮飘株式会社 | 一次性尿布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64302A (zh) | 2021-07-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480610B2 (en) | Absorbent product | |
KR102313864B1 (ko) | 흡수성 물품 | |
EP2640331B2 (en) | Absorbent article | |
JP6399306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CN108618896B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6320785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2017108883A (ja) | 吸収性物品 | |
EP2640329B1 (en) | Absorbent article | |
JP2007144101A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6907430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CN113164302B (zh) | 吸收性物品 | |
JP2019022677A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7342513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7046896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7046895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WO2020116415A1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6926383B2 (ja) | 吸収性補助パッド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 |
JP7435251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7372889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CN113423372B (zh) | 吸收体以及设置有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 | |
JP7048173B2 (ja) | 吸収性補助パッド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 |
JP7039799B2 (ja) | 吸収性補助パッド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 |
JP6701555B2 (ja) | 吸収性物品 | |
JP2023126003A (ja) | 吸収性物品およ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 |
JP2020130656A (ja) | 吸収体及びそれを備える吸収性物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