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20205B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820205B CN112820205B CN201911122033.2A CN201911122033A CN112820205B CN 112820205 B CN112820205 B CN 112820205B CN 201911122033 A CN201911122033 A CN 201911122033A CN 112820205 B CN112820205 B CN 11282020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lecting
- reflective
- light
- unit
- display pa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以及位于所述驱动背板一侧多个分立的发光器件;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包括多个第一反射结构,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位于相邻所述发光器件之间,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中具有第一反射颗粒,且所述第一反射结构朝向相邻所述发光器件的侧面暴露出若干所述第一反射颗粒。本发明实施例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光线利用率,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显示面板产品发展十分迅猛,越来越多的显示面板逐渐上市,消费者对于显示面板显示画面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而显示面板的亮度、彩色化效果以及分辨率直接影响到显示面板的画面品质。
现有技术制备的显示面板的质量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光线利用率,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以及位于所述驱动背板一侧多个分立的发光器件;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包括多个第一反射结构,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位于相邻所述发光器件之间,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中具有第一反射颗粒,且所述第一反射结构朝向相邻所述发光器件的侧面暴露出若干所述第一反射颗粒。
第一反射结构朝向相邻发光器件的侧面暴露出若干第一反射颗粒,因而第一反射结构朝向发光器件的侧面具有一定粗糙度,即该侧面具有哑光特性,使得照射在该侧面上的光发生漫反射。如此,被第一反射结构反射的光线能够照射至位于发光器件上方的不同区域内,使得该光线能够得到有效利用,提高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利用率,从而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例如,发光器件上方具有色彩转换单元,被第一反射结构反射的光线能够入射至色彩转换单元的不同区域,进而提高色彩转换单元的出射光均匀性;且由于光线入射至色彩转换单元的不同区域内,有利于实现光线的完全转换,避免光线在未经转换的情况下透射出色彩转换单元,从而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另外,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包括第一反射单元,所述第一反射颗粒分布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内,且所述第一反射颗粒的材料的反射率大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的材料的反射率;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的材料的光透过率小于所述第一反射颗粒的材料的光透过率。如此,能够增大第一反射结构朝向发光器件的侧面的反射率,进一步提高光线利用率。
另外,所述第一反射结构还包括:第二反射单元,所述第二反射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与所述驱动背板之间,且所述第一反射单元至少覆盖所述第二反射单元朝向所述发光器件的表面;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的反射率大于所述第二反射单元的反射率,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的光密度值小于所述第二反射单元的光密度值;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的材料包括白色光阻或者彩色光阻,所述第二反射单元的材料包括黑色光阻。
另外,所述第一反射颗粒包括金属颗粒或金属氧化物颗粒;优选地,所述金属颗粒的材料包括镍、铁或银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所述金属氧化物颗粒的材料包括三氧化二铝或二氧化钛;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射颗粒的粒径为0.1μm~100μm。第一反射颗粒的粒径处于该数值范围内时,第一反射结构具有较好的漫反射效果。
所述第一反射结构朝向相邻所述发光器件的侧面与所述反射结构朝向所述驱动背板的底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优选地,在垂直于所述驱动背板表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剖面形状为正梯形或正三角形。
还包括:多个色彩转换单元,所述多个色彩转换单元与所述发光器件对应设置,位于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优选地,所述还包括:遮挡层,所述遮挡层包括多个第二反射结构,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位于相邻所述色彩转换单元之间,第二反射结构中具有第二反射颗粒,且所述第二反射结构朝向所述色彩转换单元的侧面暴露出若干所述第二反射颗粒;优选地,在垂直于驱动背板表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剖面形状为倒梯形或者倒三角形。第二反射结构的设置,有利于进一步的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进一步的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驱动背板;在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设置多个分立的发光器件;形成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包括多个第一反射结构,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中具有第一反射颗粒,且在形成所述反射层以及设置所述发光器件之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位于相邻所述发光器件之间,所述第一反射结构朝向相邻所述发光器件的侧面暴露出若干所述第一反射颗粒。
另外,形成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工艺步骤包括:在驱动背板上形成多个第二反射单元;在所述第二反射单元侧面形成第一反射单元,且所述第一反射颗粒分布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内;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的材料包括白色光阻或者彩色光阻,所述第二反射单元的材料包括黑色光阻。
另外,在设置所述发光器件之前,形成所述第一反射结构;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形成步骤包括后烘处理,且所述后烘处理采用的工艺温度为45℃~230℃。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至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各步骤对应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至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各步骤对应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显示面板通常包括发光器件和色彩转换层,目前为了防止相邻发光单元之间的光串扰,在相邻发光器件之间设有阻挡层,阻挡层能够阻挡部分出射方向朝向相邻发光单元的光线,从而减少相邻发光单元之间的光串扰现象。
上述方案中,经阻挡层反射而入射至色彩转换层内的光线只会集中入射至色彩转换层的特定区域,导致色彩转换层不同区域接收到的光线数量有较大的差异,进而使得色彩转换层出射光的均匀性较差;且当进入该特定区域的光线数量超出该区域的色彩转换材料的最大转换负荷,部分光线会在未经转换的情况下直接出射进而导致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较差。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位于相邻发光器件之间的第一反射结构中具有第一反射颗粒,且第一反射结构朝向相邻发光器件的侧面暴露出若干第一反射颗粒。本发明实施例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光线利用率,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1,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11以及位于驱动背板11一侧多个分立的发光器件12;反射层,反射层包括多个第一反射结构13,第一反射结构13位于相邻两个发光器件12之间,第一反射结构13中具有第一反射颗粒,且第一反射结构13朝向相邻发光器件12的侧面暴露出若干第一反射颗粒。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中,以显示面板为LED显示面板为例;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可以为Micro-LED显示面板、Mini-LED显示面板或者OLED显示面板。
驱动背板11用于向发光器件12提供驱动信号,驱动背板11通过控制驱动信号的发送来控制发光器件12的发光,以及通过调节驱动信号来控制发光器件12的发光亮度。
本实施例中,发光器件12为LED,且发射白光;多个分立的发光器件12在驱动背板11上呈阵列式分布。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发光器件还可以发射紫外光或者蓝光,且排列方式还可以是正六边形分布等分布方式。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多个色彩转换单元14,位于发光器件12远离驱动背板11的一侧,用于将接收到的光线进行色彩转换,以发出预设颜色的光。其中,接收到的光线包括发光器件12直射至色彩转换单元14内的光线以及经第一反射结构13反射形成的光线。
本实施例中,以显示面板基于红绿蓝(RGB)三原色原理进行显示为例,多个色彩转换单元14包括红光色彩转换单元、蓝光色彩转换单元以及绿光色彩转换单元。每一色彩转换单元14的位置与每一发光器件12的位置相对应,红光色彩转换单元用于将光线转换为红光,蓝光色彩转换单元用于将光线转换为蓝光,绿光色彩转换单元用于将光线转换为绿光。可以理解的是,当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为蓝光时,相应蓝光色彩转换单元无需进行光线转换,蓝光色彩转换单元可以为透明填充单元。
本实施例中,色彩转换单元14的材料包括量子点。量子点由核心以及包围核心的外壳构成,核心的材料可以为硒化镉(CdSe)、碲化镉(CdTe)、硫化镉(CdS)、磷化铟(InP)或钙铁矿中一种或多种,外壳的材料可以为硫化锌(ZnS)。
第一反射结构13位于相邻发光器件12之间。第一反射结构13朝向相邻发光器件12的侧面暴露若干第一反射颗粒132,因此第一反射结构13朝向相邻发光器件12的侧面可视为粗糙面,即第一反射结构13朝向相邻发光器件12的侧面为哑光表面,光线照射在该粗糙面会发生漫反射,漫反射是指投射在粗糙表面上的光向各个方向反射的现象,当一束平行的入射光线射到粗糙的表面时,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所以入射线虽然互相平行,由于各点的法线方向不一致,造成反射光线向不同的方向无规则地反射,这种反射称之为“漫反射”或“漫射”。举例来说,发光器件12发出相平行的第一光线a和第二光线b,第一光线a和第二光线b经过该粗糙面反射后形成两条出射光线,且两条出现光线不再为平行光线。
反射层能够阻挡发光器件12发出的光线进入不期望区域,如能够阻挡发光器件12发出的光线进入未与该发光器件12正对的色彩转换单元14中,从而防止光串扰问题。此外,反射层可以将原本不会入射至相应色彩转换单元14中的光线进行反射,形成的反射光可以入射至相应色彩转换单元14中,提高光线利用率,提高色彩转换单元14的光转换能力。并且,反射层还起到对发光器件12发出的光线的进行漫反射的作用,经由反射层反射形成的光线方向变多,进一步的提升色彩转换单元14的出光率。
具体地,经第一反射结构13朝向相邻发光器件12的侧面反射后的光线能够入射至色彩转换单元14的各个区域,进而使得色彩转换单元14的出射光更为均匀柔和;其次,当色彩转换单元14的光转换速率具有阈值上限时,光线入射至色彩转换单元14的各个区域,有利于保证各个区域接收到的光线数量处在该区域色彩转换单元的光转换能力范围内,避免光线未经转换直接透射出色彩转换单元14,提高光利用率,且保证色彩转换单元14的发光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反射结构13朝向相邻发光器件12的侧面暴露若干第一反射颗粒132,可以为,该侧面暴露出第一反射颗粒132的局部表面,在保证该侧面具有的漫反射效果的同时,保证第一反射结构13对第一反射颗粒132具有较强的包裹性,从而防止第一反射颗粒132脱落的问题,提高显示面板可靠性。
第一反射结构13的顶面高度可以大于或等于发光器件12的顶面高度。如此,第一反射结构13可以有效的阻拦并反射发光器件12发出的大角度出射光,防止相邻发光器件12之间产生光串扰,提高出光率。
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结构13的顶面高于发光器件12的顶面,第一反射结构13的顶面高度与发光器件12的顶面高度的差值为0μm~5μm,进一步地,该差值可以为1μm、3μm或4μm,在保证第一反射结构13的挡光以及反光效果的同时,进一步的有利于减小显示面板的整体厚度。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反射结构的顶面还可以低于发光器件的顶面,如此,当采用先形成第一反射结构后设置发光器件的顺序形成显示面板时,有利于降低设置发光器件的工艺难度。通常显示面板包括遮挡层,该遮挡层与色材转换单元同层设置,因此在第一反射结构的顶面低于发光器件顶面的情况下,遮挡层可以进一步的起到挡光的效果,从而有效的解决光串扰问题。可以理解的是,为保证第一反射结构具有优良的挡光效果以及反射效果,第一反射结构顶面低于发光器件顶面时,第一反射结构顶面高度与发光器件顶面高度的差值为0μm~5μm。
第一反射颗粒132包括金属颗粒或非金属颗粒;金属颗粒的材料包括镍、铁或银中的一种或多种,非金属颗粒的材料包括三氧化二铝或二氧化钛。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反射颗粒132的粒径为0.1μm~100μm,第一反射颗粒132的粒径处于该数值范围内,第一反射结构13具有较好的漫反射效果。进一步地,第一反射颗粒132的粒径可以为0.2μm、0.4μm、0.8μm、1μm或10μm,第一反射颗粒132的粒径相对较小,有利于提高第一反射颗粒132在第一反射单元131中的分布均匀性,从而进一步的改善第一反射单元131朝向发光器件12侧面的粗糙度的均匀性,进一步的提高漫反射效果,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显示面板的光线利用率。
第一反射结构13与发光器件12之间具有间隙,且第一反射结构13朝向相邻发光器件12的侧面与第一反射结构13朝向驱动背板11的底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如此,发光器件12发出的相互平行的光线在照射到第一反射结构13侧壁后,能够更多地被反射为朝向色彩转换单元14的反射光,有利于进一步的提高光线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反射结构13朝向相邻发光器件12的侧面与第一反射结构13朝向驱动背板11的底面之间的夹角的大小与发光器件12以及第一反射结构13的相对位置关系有关。举例来说,第一反射结构13与发光器件12之间的距离越远,相应该夹角越小。
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驱动背板11表面的方向上,第一反射结构13的剖面形状为正梯形,第一反射结构13朝向驱动背板11的表面面积大于第一反射结构13远离驱动背板11的表面面积;第一反射结构13的剖面形状为正梯形,有利于降低第一反射结构13的制备工艺难度。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垂直于驱动背板表面的方向上,第一反射结构的剖面形状也可以为正三角形,有利于在保证第一反射结构具有的挡光以及反射光的效果的同时,减小第一反射结构占据的空间位置,从而减小显示面板的体积。
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结构13包括第一反射单元131,第一反射颗粒132分布于第一反射单元131内,且第一反射颗粒132材料的反射率大于第一反射单元131材料的反射率。如此,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反射结构13朝向相邻发光器件12的侧面的平均反射率,进一步提高光线利用率。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颗粒132可均匀分布于第一反射单元131内,即第一反射结构13内具有均匀分布的第一反射颗粒132;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颗粒132还可以仅分布于第一反射单元131朝向发光器件12的侧壁区域内,以保证反射结构13朝向发光器件12侧面暴露出第一反射颗粒132。并且,由侧面露出的第一反射颗粒132既可以是无规则分布,也可以是等距分布等规则分布方式。
此外,第一反射单元131的材料的光透过率小于第一反射颗粒132的材料的光透过率。以进一步提高第一反射结构13整体具有的挡光效果,进一步的减少光串扰。
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单元131的材料为黑色光阻,即为黑色矩阵材料。由于黑色光阻具有高光密度值(OD,Optical Density),即黑色光阻具有吸光效果好的优势,因此采用黑色光阻作为第一反射单元131的材料,有利于提高第一反射结构13的挡光效果,进一步的防止光串扰问题。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单元的材料也可以为白色光阻或者彩色光阻,一般而言,白色光阻和彩色光阻的光密度值均小于黑色光阻的光密度值,但白色光阻和彩色光阻的反射率均大于黑色光阻的反射率,因此,采用白色光阻或者彩色光阻作为第一反射单元的材料,有利于提高第一反射结构的反射光线的效果,进一步的提高光线利用率。例如,彩色光阻可以为黄色光阻或者红色光阻等。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遮挡层,遮挡层用于防止相邻色彩转换单元14之间的光串扰问题,且进一步的阻挡发光器件12的发出的光线入射至相邻的色彩转换单元14中。遮挡层的材料可以为黑色光阻。
本实施例中,遮挡层也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反射结构151,第二反射结构151位于相邻色彩转换单元14之间,第二反射结构151中具有第二反射颗粒(未图示),且第二反射结构151朝向色彩转换单元14的侧面暴露出第二反射颗粒。其中,每一第二反射结构151与每一第一反射结构13的位置相对应。
关于第二反射结构151的详细说明,可参考前述第一反射结构13的详细说明。即,第二反射结构151可以包括第一遮挡单元,第二反射颗粒分布于第一遮挡单元内。有关第一遮挡单元的说明可参考第一反射单元131,有关第二反射颗粒的说明可参考第一反射颗粒132。
第二反射结构151的设置,在起到进一步防止光串扰作用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具体地,色彩转换单元14出射的光线中存在难以出射至屏体或者显示面板外部的倾斜光线,该倾斜光线经由第二反射结构151侧壁反射后改变光线方向,使得该倾斜光线能够出射至屏体或者显示面板外部,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
此外,第二反射结构151的设置,还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匀性。具体地,由前述分析可知,第二反射结构151朝向色彩转换单元14的表面为漫反射表面,倾斜光线经由该漫反射表面反射后的出射光线方向较多,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均匀性,进而改善显示均匀性。
第二反射结构151朝向色彩转换单元14的侧面与第二反射结构151远离发光器件12的表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有利于保证经由第二反射结构151反射后的光线出射至屏体或者显示面板外部。
在垂直于驱动背板11表面的方向上,第二反射结构151的剖面形状为倒梯形或者倒三角形,即第二反射结构151靠近发光器件12的表面面积大于第二反射结构151远离发光器件12的表面面积。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盖板16,色彩转换单元14和遮挡层位于盖板16靠近驱动背板的11的一侧,盖板16可通过封装层(未图示)与驱动背板11固定在一起。
盖板16的材料通常为透明光学材料,例如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及聚酰亚胺(Polyimide,PI)等材料。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第一反射结构13朝向相邻发光器件12的侧面暴露出若干第一反射颗粒132,因而朝向发光器件12的侧面具有一定粗糙度,即该侧面具有哑光特性,使得照射在该侧面上的光线发生漫反射,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光线利用率,第一反射结构13侧面的漫反射率可大于或等于80%。且漫反射后的光线能够入射至色彩转换单元14的不同区域,有利于提高色彩转换单元14的出射光均匀性,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本发明又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与前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结构还包括第二反射单元,第二反射单元位于第一反射单元与驱动背板之间,且第一反射单元至少覆盖第二反射单元朝向发光器件的表面。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特征,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应说明,以下不做赘述。
图2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21;发光器件22;反射层,反射层包括多个第一反射结构23,第一反射结构23包括第一反射单元231,第一反射颗粒232分布于第一反射单元231内,第一反射结构23还包括第二反射单元233,第二反射单元233位于第一反射单元231与驱动背板21之间,且第一反射单元231至少覆盖第二反射单元233朝向发光器件22的侧面。
第一反射单元231主要用于提供漫反射的侧壁表面,第二反射单元233主要用于阻挡光串扰问题。具体地,若有部分光线穿透第一反射单元231时,第二反射单元233将吸收该部分光线,从而进一步防止相邻发光器件22之间发生光串扰。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有利于在进一步提高光利用率的同时,进一步的防止光串扰;此外,第二反射单元233中无需设置第一反射颗粒,因而有利于降低显示面板的制备成本。
第一反射结构23为叠层结构,还具有降低显示面板的制备工艺难度且提高第一反射结构性能的效果。理由包括:第一反射结构23的制备步骤通常包括曝光处理步骤,若一次直接形成厚度较厚的第一反射结构,则在曝光处理过程中用于形成第一反射结构的膜层底部区域的曝光程度相对较弱,相应形成的第一反射结构的性能相对较差。而本实施例中,可以在形成第二反射单元233之后形成第一反射单元231,第二反射单元233的厚度以及第一反射单元231的厚度均比第一反射结构23的厚度薄,因此相对来说第一反射单元231和第二反射单元233的制备工艺难度下降,且有利于改善曝光处理的曝光效果,进而提高第一反射单元231和第二反射单元233的形成质量。
第一反射单元231除位于第二反射单元233朝向发光器件22的侧面外,还可以位于第二反射单元233远离驱动背板21的表面。如此,有利于简化第一反射单元231的制备工艺,降低显示面板的制造难度。第一反射单元231顶面高度低于发光器件22的顶面高度。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单元也可以仅位于第二反射单元朝向发光器件的侧面。
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单元231的反射率大于第二反射单元233的反射率,第一反射单元231的光密度值小于第二反射单元233的光密度值。这样设置的好处包括:第一反射单元231具有相对较大的反射率,因而第一反射单元231朝向发光器件22的侧壁表面对于光线具有良好的反射效果,提高第一反射单元231的反射能力,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光线利用率;第二反射单元233具有相对较大的光密度值,有利于进一步的保证第一反射结构23具有良好的挡光效果,例如,当光线穿透第一反射单元231后进入至第二反射单元233内,第二反射单元233具有的吸光能力强,因而能够有效的吸收光线,进一步的防止光线对相邻的发光器件22造成干扰。也就是说,有利于进一步的改善第一反射结构23的挡光效果以防止光串扰的同时,进一步的提高光线利用率,从而进一步的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性能。
其中,第一反射单元231的材料包括白色光阻或者彩色光阻,第二反射单元233的材料包括黑色光阻。由前一实施例的说明可知,白色光阻和彩色光阻的反射率均大于黑色光阻的反射率,白色光阻和彩色光阻的光密度值均小于黑色光阻的光密度值。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单元和第二反射单元的材料还可以相同,例如均为黑色光阻、白色光阻或者彩色光阻。
或者,第一反射单元的反射率小于第二反射单元的反射率,第一反射单元的光密度值大于第二反射单元的光密度值;第二反射单元具有相对较小的光密度值。如此,有利于进一步的降低第一反射结构的制备难度,便于制备出性能良好且厚度厚的第二反射单元,其原因包括:第二反射单元的制备步骤通常包括曝光处理步骤,由于第二反射单元的光密度值较小,因此曝光处理过程中用于形成第二反射单元的膜层对曝光光线吸收率小,有利于进一步的改善该膜层底部区域的曝光质量,从而提高形成的第二反射单元的质量且减小曝光难度,其中,底部区域指的是远离曝光光源的区域。
第二反射单元233朝向相邻发光器件22的侧面与第一反射单元231远离第二反射单元233的表面的距离为第一反射单元231的厚度,第一反射单元231的厚度为1μm~4μm。进一步地,第一反射单元231的厚度为2μm、2.5μm或3μm,在保证第一反射单元231朝向发光器件22的表面粗糙度以提高漫反射效果的同时,进一步的保证第一反射结构23的挡光效果,从而进一步的防止光串扰问题。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多个色彩转换单元24,位于发光器件22远离驱动背板21的一侧;遮挡层,遮挡层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反射结构251,第二反射结构251中具有第二反射颗粒,第二反射结构251位于相邻色彩转换单元24之间,且第二反射结构251朝向色彩转换单元24的侧面暴露出若干第二反射颗粒。
有关第二反射结构251的详细说明可参考第一反射结构23的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盖板26,盖板26位于色彩转换单元24以及遮挡层远离驱动背板21的一侧。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第一反射结构23由第一反射单元231和第二反射单元233共同构成,且第一反射单元231至少覆盖第二反射单元233朝向发光器件22的侧面,在提高显示面板出光均匀性的同时,进一步的提高第一反射结构23的挡光效果,从而进一步的防止光串扰问题,进一步的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用于制备上述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驱动背板;在驱动背板的一侧设置多个分立的发光器件;形成反射层,反射层中包括多个第一反射结构,第一反射结构中具有第一反射颗粒,且在形成反射层以及设置发光器件之后,第一反射结构位于相邻发光器件之间,且第一反射结构朝向相邻发光器件的侧面暴露出若干第一反射颗粒。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3至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各步骤对应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3至图5,提供驱动背板11;形成反射层,反射层包括多个第一反射结构13,第一反射结构13中具有第一反射颗粒132。
本实施例,先形成反射层,后续再设置发光器件。如此,形成反射层的工艺过程中,无需考虑形成反射层的工艺参数是否会对发光器件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有利于提高形成的反射层的质量,如形成反射层过程中采用的后烘处理的工艺温度高,因而形成的反射层的质量得到提高;并且,反射层的材料选择性得到提高。
第一反射结构13包括第一反射单元131,且第一反射颗粒132分布于第一反射单元131内。第一反射单元131的材料可以为白色光阻、彩色光阻或者黑色光阻,有利于缩短形成第一反射单元131所需的曝光处理的曝光时间。
具体地,形成反射层的工艺步骤包括:
参考图3,在驱动背板11整面形成反射膜130。
本实施例中,形成反射膜的步骤可以包括:提供用于形成第一反射单元131(参考图5)的材料以及第一反射颗粒132(参考图5);混合用于形成第一反射单元131的材料以及第一反射颗粒132以得到混合物;利用混合物形成反射膜130。
参考图4,对反射膜130进行曝光处理。
反射膜的材料为正性光刻胶材料时,曝光处理的区域为后续形成的相邻第一反射结构13(参考图5)之间的区域,为了便于图示和说明,图4中以箭头示意出曝光出来的区域。
反射膜的材料为负性光刻胶时,曝光处理的区域为后续形成第一反射结构13所在的区域。
参考图5,在曝光处理之后,进行显影处理,形成第一反射结构13;在显影处理之后,对第一反射结构13进行后烘处理,以使第一反射结构13内的溶剂进行蒸发,提高第一反射结构13的硬度,改善第一反射结构13的性能。
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结构13的形成步骤包括后烘处理。由于在后烘处理过程中驱动背板11上未设置发光器件,因而后烘处理可以采用较高的工艺温度。具体地,后烘处理采用的工艺温度为45℃~230℃。进一步地,后烘处理采用的工艺温度可以为150℃、170℃或190℃,在这些工艺温度下进行的后烘处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第一反射结构13的硬度,即进一步提高第一反射结构13的坚膜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设置发光器件之后,形成反射层。相应的,形成反射层的工艺步骤中采用的后烘处理的工艺温度为45℃~85℃,以避免工艺温度过高对发光器件与驱动背板之间的焊点(pad)造成不良影响,且避免工艺温度过高对发光器件本身造成不良影响。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喷枪等设备直接在预设位置喷涂混合物,从而形成反射层,而无需进行额外的图案化工。
参考图6,在形成反射层之后,设置发光器件12。
发光器件12可通过倒装焊的工艺固定于驱动背板11上,实现与驱动背板11的电连接。具体地,可以使用批量转移技术或者整面绑定后激光剥离的方式使得发光器件12与驱动背板11电连接。
其中发光器件12采用低温焊接工艺进行焊接,焊接温度小于或等于5℃。焊接剂包括锡或铟。
参考图1,在设置发光器件12之后,还可以形成多个色彩转换单元14。
本实施例中,形成色彩转换单元14的工艺中包括:提供盖板16;在盖板16上形成多个色彩转换单元14,而后通过封装层将盖板16和驱动背板11固定在一起,使得色彩转换单元14位于发光器件12远离驱动背板11的一侧。
还可以形成遮挡层,该遮挡层包括多个第二反射结构151,第二反射结构151位于相邻色彩转换单元14之间第二反射结构151中具有第二反射颗粒,且第二反射结构151朝向色彩转换单元14的侧面暴露出若干第二反射颗粒。相应的,可以在形成色彩转换单元14之前形成遮挡层,也可以在形成色彩转换单元14之后形成遮挡层。
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结构13朝向相邻发光器件12的侧面暴露出若干第一反射颗粒132,使得照射在该侧面上的光线发生漫反射,漫反射后的光线能够入射至色彩转换单元14的不同区域,有利于提高色彩转换单元14的出射光均匀性,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此外,在设置发光器件12之前形成第一反射结构13,使得在形成第一反射结构13的工艺过程中,无需考虑第一反射结构13的工艺参数是否会对发光器件12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有利于提高形成的第一反射结构13的质量,同时有利于增加第一反射单元131的材料的可选范围。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与前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形成第一反射结构的工艺步骤包括:在驱动背板上形成多个第二反射单元;在第二反射单元侧面形成第一反射单元,且第一反射颗粒分布第一反射单元内。
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图7至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各步骤对应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与上一方法实施例相同或者相应的制备步骤,可参考上一方法实施例的相应说明,以下不做赘述。
参考图7,提供驱动背板21;在驱动背板21上形成第二反射单元233。
第二反射单元233用于作为后续形成的第一反射结构的一部分,在起到支撑后续形成的第一反射单元的作用的同时,起到进一步吸收光线的作用,防止光线从第一反射结构透过,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第一反射结构的整体挡光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二反射单元233的材料为黑色光阻。形成第二反射单元233的工艺步骤包括曝光处理、显影处理以及后烘处理,有关具体工艺步骤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说明。
后续形成的第一反射单元可以覆盖第二反射单元233远离驱动背板21的表面,第二反射单元233的厚度小于第一反射结构的厚度,也就是说,第二反射单元233具有相对来说较薄的厚度,因而形成第二反射单元233工艺步骤中的曝光处理的工艺难度相对较低,且有利于提高形成的第二反射单元233的质量。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反射单元的材料还可以为白色光阻或者彩色光阻。
参考图8及图9,在第二反射单元233朝向发光器件22的侧面形成第一反射单元231,且第一反射颗粒232分布于第一反射单元231内。
本实施例中,形成的第一反射单元231还位于第二反射单元233远离驱动背板21的表面。
形成第一反射单元231的工艺步骤包括:
参考图8,形成第一反射膜230,第一反射膜230覆盖第二反射单元233侧面以及远离驱动背板21的表面,且还覆盖驱动背板21表面。
第一反射膜230的材料可以为白色光阻或者彩色光阻,且第一反射颗粒(未图示)分布于第一反射膜230内。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反射膜的材料可以为黑色光阻。
参考图9,对第一反射膜230(参考图8)进行曝光处理、显影处理以及后烘处理,形成第一反射单元231。第一反射单元231和第二反射单元233共同构成第一反射结构23。
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单元231的材料为白色光阻或者彩色光阻。
后续的工艺中包括:在驱动背板21上设置多个分立的发光器件22;形成多个色彩转换单元;形成遮挡层。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先设置发光器件,后形成第二反射单元以及第一反射单元。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第一反射结构23的整体挡光效果,且还有利于降低第一反射结构23的制备工艺难度,改善形成的第一反射结构23的性能,从而进一步的改善显示面板的效果。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含上述显示面板。
由于显示面板中第一反射结构朝向相邻发光器件的侧面暴露出若干第一反射颗粒,因而朝向发光器件的侧面具有一定粗糙度,即该侧面具有哑光特性,使得照射在该侧面上的光发生漫反射。被第一反射结构反射的光线能够入射至色彩转换单元的不同区域,进而提高色彩转换单元的出射光均匀性;且由于光线入射至色彩转换单元的不同区域内,有利于实现光线的完全转换,避免光线在未经转换的情况下透射出色彩转换单元,从而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使得包括上述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的性能得到改善。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自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背板以及位于所述驱动背板一侧多个分立的发光器件;
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包括多个第一反射结构,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位于相邻所述发光器件之间,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中具有第一反射颗粒,且所述第一反射结构朝向相邻所述发光器件的侧面暴露出若干所述第一反射颗粒;
多个色彩转换单元,所述多个色彩转换单元与所述发光器件对应设置,位于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色彩转换单元用于将接收到的光线进行色彩转换,其中,接收到的光线包括所述发光器件直射至所述色彩转换单元内的光线以及经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发射形成的光线;
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包括第一反射单元,所述第一反射颗粒分布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内,且所述第一反射颗粒材料的反射率大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材料的反射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还包括:第二反射单元,所述第二反射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与所述驱动背板之间,且所述第一反射单元至少覆盖所述第二反射单元朝向所述发光器件的表面;
遮挡层,所述遮挡层包括多个第二反射结构,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位于相邻所述色彩转换单元之间,第二反射结构中具有第二反射颗粒,且所述第二反射结构朝向所述色彩转换单元的侧面暴露出若干所述第二反射颗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的反射率大于所述第二反射单元的反射率,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的光密度值小于所述第二反射单元的光密度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的材料包括白色光阻或者彩色光阻,所述第二反射单元的材料包括黑色光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颗粒包括金属颗粒或金属氧化物颗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颗粒的材料包括镍、铁或银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氧化物颗粒的材料包括三氧化二铝或二氧化钛。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颗粒的粒径为0.1μm~100μ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朝向相邻所述发光器件的侧面与所述反射结构朝向所述驱动背板的底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剖面形状为正梯形或正三角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所述驱动背板表面方向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剖面形状为倒梯形或者倒三角形。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12.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驱动背板;
在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设置多个分立的发光器件;
形成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包括多个第一反射结构,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中具有第一反射颗粒,且在形成所述反射层以及设置所述发光器件之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位于相邻所述发光器件之间,所述第一反射结构朝向相邻所述发光器件的侧面暴露出若干所述第一反射颗粒;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包括第一反射单元,所述第一反射颗粒分布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内,且所述第一反射颗粒材料的反射率大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材料的反射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还包括:第二反射单元,所述第二反射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与所述驱动背板之间,且所述第一反射单元至少覆盖所述第二反射单元朝向所述发光器件的表面;
形成多个色彩转换单元,所述多个色彩转换单元与所述发光器件对应设置,位于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色彩转换单元用于将接收到的光线进行色彩转换,其中,接收到的光线包括所述发光器件直射至所述色彩转换单元内的光线以及经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发射形成的光线;
形成遮挡层,所述遮挡层包括多个第二反射结构,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位于相邻所述色彩转换单元之间,第二反射结构中具有第二反射颗粒,且所述第二反射结构朝向所述色彩转换单元的侧面暴露出若干所述第二反射颗粒。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的材料包括白色光阻或者彩色光阻,所述第二反射单元的材料包括黑色光阻。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设置所述发光器件之前,形成所述第一反射结构;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形成步骤包括后烘处理,且所述后烘处理采用的工艺温度为45℃~23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122033.2A CN112820205B (zh) | 2019-11-15 | 2019-11-15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122033.2A CN112820205B (zh) | 2019-11-15 | 2019-11-15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20205A CN112820205A (zh) | 2021-05-18 |
CN112820205B true CN112820205B (zh) | 2023-01-31 |
Family
ID=75852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122033.2A Active CN112820205B (zh) | 2019-11-15 | 2019-11-15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82020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03223B (zh) * | 2021-08-18 | 2022-07-26 |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
CN113921555B (zh) * | 2021-09-30 | 2023-10-17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发光基板的制作方法及发光基板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049814A (ja) * | 2004-06-28 | 2006-02-16 | Kyocera Corp | 発光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
WO2011065721A2 (ko) * | 2009-11-27 | 2011-06-03 |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색변환층을 구비하는 유기발광소자 |
TW201219919A (en) * | 2010-11-11 | 2012-05-16 | Coretronic Corp | Backlight module |
CN102913825A (zh) * | 2012-11-02 | 2013-02-0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发光单元、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CN103322440A (zh) * | 2012-03-23 | 2013-09-25 | 潘文莘 | 通过内部反射来改变光行进路径的发光模块 |
CN107431115A (zh) * | 2015-03-16 | 2017-12-01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带光反射层的光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带光反射层和荧光体层的光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 |
CN107579166A (zh) * | 2017-08-31 | 2018-01-1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制作方法 |
CN108172608A (zh) * | 2018-01-31 | 2018-06-15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高对比度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
CN208953836U (zh) * | 2018-10-19 | 2019-06-07 | 深圳市珏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CN109980060A (zh) * | 2017-12-27 | 2019-07-05 |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585889C (zh) * | 2006-09-30 | 2010-01-27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发光装置及具有其的面光源装置和平面显示装置 |
KR101241511B1 (ko) * | 2011-03-22 | 2013-03-11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광 변환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
TWM461732U (zh) * | 2013-04-10 | 2013-09-11 | Wintek Corp | 光源模組 |
CN103928594A (zh) * | 2014-03-21 | 2014-07-1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发光装置 |
CN105304679B (zh) * | 2015-09-29 | 2018-03-1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底发光型oled显示面板 |
JP6536325B2 (ja) * | 2015-09-30 | 2019-07-03 |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発光装置 |
KR102497784B1 (ko) * | 2015-10-06 | 2023-02-09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
KR20180081647A (ko) * | 2017-01-06 | 2018-07-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발광 패키지 |
KR102342052B1 (ko) * | 2017-08-17 | 2021-12-2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상기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을 이용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N110224012B (zh) * | 2019-06-18 | 2022-11-0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2019
- 2019-11-15 CN CN201911122033.2A patent/CN11282020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049814A (ja) * | 2004-06-28 | 2006-02-16 | Kyocera Corp | 発光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
WO2011065721A2 (ko) * | 2009-11-27 | 2011-06-03 |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색변환층을 구비하는 유기발광소자 |
TW201219919A (en) * | 2010-11-11 | 2012-05-16 | Coretronic Corp | Backlight module |
CN103322440A (zh) * | 2012-03-23 | 2013-09-25 | 潘文莘 | 通过内部反射来改变光行进路径的发光模块 |
CN102913825A (zh) * | 2012-11-02 | 2013-02-0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发光单元、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CN107431115A (zh) * | 2015-03-16 | 2017-12-01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带光反射层的光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带光反射层和荧光体层的光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 |
CN107579166A (zh) * | 2017-08-31 | 2018-01-1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制作方法 |
CN109980060A (zh) * | 2017-12-27 | 2019-07-05 |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设备 |
CN108172608A (zh) * | 2018-01-31 | 2018-06-15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高对比度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
CN208953836U (zh) * | 2018-10-19 | 2019-06-07 | 深圳市珏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20205A (zh) | 2021-05-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670429B1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
JP3980890B2 (ja) | 導光板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 |
US10338300B2 (en) | Backlight assembly including optical member guiding light and converting wavelength of light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
US12032179B2 (en) | Color conversion component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13126363A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JP6841292B2 (ja) | 発光モジュール | |
JP2015032373A (ja) | 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
JP4182076B2 (ja) | 導光板および平面照明装置 | |
US10877316B2 (en) |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 |
JP2015035504A (ja) | 光源装置 | |
US20200117051A1 (en) |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JP6866903B2 (ja) | 発光モジュール | |
GB2614126A (en) |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CN112820205B (zh)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WO2022247941A1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JP6324683B2 (ja) | 直下型光源装置 | |
TW202037975A (zh) | 顯示裝置 | |
WO2020151604A1 (zh) | Led显示屏 | |
WO2020019856A1 (zh) | 灯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WO2020063155A1 (zh) | 一种led显示屏 | |
CN111477117A (zh) | Led显示屏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4464604B (zh) |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背光模组的封装方法 | |
CN115407551B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CN111665662A (zh) |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 |
CN112713165B (zh)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