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2425004B - 电缆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缆用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5004B
CN112425004B CN201980047106.8A CN201980047106A CN112425004B CN 112425004 B CN112425004 B CN 112425004B CN 201980047106 A CN201980047106 A CN 201980047106A CN 112425004 B CN112425004 B CN 1124250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nection object
contact portion
actuato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710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25004A (zh
Inventor
池上文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4250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50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250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50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5Ground or shield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3Contact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e.g. plating, or coating material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电缆用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以及第二端子,具有可插拔板状的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槽的绝缘体,和致动器。第一端子通过和致动器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来可旋转地支撑致动器。第二端子具有包括通过在连接对象物的板厚方向弹性变形来和连接对象物的一边的表面接触的第一接触部的第一腕部,和在远端包括在板厚方向和第一腕部相对并且和连接对象物的另一边的表面接触的第二接触部的第二腕部。第一接触部是形成为从第一腕部的端部延伸,在该端部向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折返的弹性片的一部分。第二接触部相比于第一接触部位于连接对象物的拔出方向侧。

Description

电缆用连接器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8年7月27日的日本国的发明专利申请特愿2018-141787的优先权,并以参考为目的,将该申请的全部公开并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缆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提高内部配线的作业性,电子设备中广泛使用了FPC(FlexiblePrinted Circuit)以及FFC(Flexible Flat Cable)(以下将它们称为“FPC”等)。已知的有,在电子设备内部将FPC等电连接到印刷电路板等的连接器(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346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电缆用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以及第二端子,绝缘体和致动器。所述绝缘体支撑所述第一端子以及所述第二端子,并且具有可插入以及拔出板状的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槽。所述致动器具有可相对于所述绝缘体旋转的被卡合部。所述第一端子通过和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来可旋转地支撑所述致动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第一腕部以及第二腕部。所述第一腕部包括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通过在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板厚方向弹性变形,来和所述连接对象物的一边的表面接触。所述第二腕部在远端包括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板厚方向和所述第一腕部相对,并且和所述连接对象物的另一边的表面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是弹性片的一部分,所述弹性片形成为从所述第一腕部的端部延伸,在该端部向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折返。所述第一接触部相比于所述致动器的被卡合部,位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侧。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相比于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拔出方向侧。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对象物以及连接器的分离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从其他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连接对象物以及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爆炸立体图。
图4是从其他方向观察图1的连接器的爆炸立体图。
图5是图3所示的第一触点的侧视图。
图6是图3所示的第二触点的侧视图。
图7是沿图1所示的Ⅰ-Ⅰ线的连接对象物以及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1所示的Ⅱ-Ⅱ线的连接对象物以及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9是在插入了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使致动器旋转到关闭状态时的与图7对应的剖视图。
图10是在插入了连接对象物的状态下使致动器旋转到关闭状态时的与图8对应的剖视图。
图11是变形例的连接器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顺便提及,随着近年的通信技术的发展等,在连接电子设备内部以及模块、连接模块间的FPC等的传输信号的传输速度的高速化也在发展。当信号的传输速度高速化时,假如FPC等受到外部的噪声的影响的情况和/或从FPC等产生的电噪影响到其他部件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可能会误动作。
作为应对上述噪声的对策等,可列举利用在单边的表面或者两边的表面形成可作为接地利用的接地层的FPC等。由此,可屏蔽给FPC等带来影响的外部的噪声。在从FPC等产生的电噪中,由于通过接地层屏蔽了噪声,因此抑制了对其他部件的影响。作为在该情况下利用的连接器,已知的有和FPC等的接地层接触的连接器。在利用这种连接器的情况下,以往,需要根据FPC等的接地层是在单边的表面形成,还是在两边的表面形成,来分开使用构成连接器的触点。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电缆用连接器,其不会被接地层是在板状的连接对象物的单边的表面形成还是在两边的表面形成影响,而能够与其电连接。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公开中,如图1所示,上下方向是指连接器20被重叠到电路板CB的方向。或者,上下方向是指与板状的连接对象物10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对应连接对象物10的厚度方向即板厚方向。如图1所示,前后方向是指连接对象物10相对于连接器20被插拔的插拔方向。插拔方向是包括了连接对象物10被插入连接器20的插入方向和连接对象物10从连接器20被拔出的拔出方向的方向。插入方向是从前方朝向后方的方向。拔出方向是从后方朝向前方的方向。如图1所示,左右方向是指第一触点40等排列的方向。或者,左右方向是指从前方观察连接器20时的左右的方向。
图1是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对象物10以及连接器20的分离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从其他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连接对象物10以及连接器20的立体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连接对象物10为板状形状。以下,以FPC作为连接对象物10进行说明。连接对象物10并不限定于FPC。连接对象物10只要是可插入连接器20的板状形状,可以是任意的结构物。例如,连接对象物10也可以是FFC。连接对象物10可以通过连接器20电连接到图1所示的电路板CB。电路板CB可以是刚性基板,或者也可以是其他的任意的电路板。
连接对象物10通过将多件薄膜材相互粘接而构成。换言之,连接对象物10具有层叠结构。如图1以及图2所示,连接对象物10包括信号用的导电层11,和接地用的接地层12、13。在此,如图1以及图2所示的连接对象物10,分别在两边的表面具有接地用的接地层12、13。本公开的连接对象物10也可以只在单边的表面具有接地用的接地层。
导电层11例如可以用任意的金属构成为薄膜状。如图2所示,导电层11在连接对象物10的后方向的远端附近露出。导电层11在除了该远端附近的位置之外,被接地层12覆盖。导电层11通过连接器20电连接到图1所示的电路板CB上的信号图案。
接地层12、13例如可以用任意的金属构成为薄膜状。如图1以及图2所示,接地层12、13在连接对象物10的后方向的远端附近露出。接地层12、13也可以在除了该远端附近的位置之外,被覆盖膜覆盖。如图1所示,接地层13在连接对象物10的上侧的表面形成。如图2所示,接地层12在连接对象物10的下侧的表面形成。接地层12、13通过连接器20电连接到图1所示的电路板CB上的接地图案。
连接器20是电缆用连接器。连接器20被配置到图1所示的电路板CB。连接器20将连接对象物10和电路板CB电连接。以下,参照图3至图10,对连接器20的结构的详情进行说明。
图3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20的爆炸立体图。图4是从其他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连接器20的爆炸立体图。图5是图3所示的第一触点40的侧视图。图6是图3所示的第二触点50的侧视图。图7是沿图1所示的Ⅰ-Ⅰ线的连接对象物10以及连接器20的剖视图。图8是沿图1所示的Ⅱ-Ⅱ线的连接对象物10以及连接器20的剖视图。图9是在插入了连接对象物10的状态下使致动器70旋转到关闭状态时的与图7对应的剖视图。图10是在插入了连接对象物10的状态下使致动器70旋转到关闭状态时的与图8对应的剖视图。
在本公开中,“致动器70的打开状态”表示如图7以及图8所示那样的、致动器70相对于绝缘体30打开的状态。更加具体地,“致动器70的打开状态”是指致动器70朝连接对象物10的插入方向(从前方向到后方向)转动后的状态。致动器70处于打开状态时,连接对象物10变为相对于绝缘体30可插入以及拔出的状态。在本公开中,“致动器70的关闭状态”表示如图9以及图10所示那样的、致动器70相对于绝缘体30关闭的状态。更加具体地,“致动器70的关闭状态”是指致动器70朝连接对象物10的拔出方向(从后方向到前方向)转动后的状态。致动器70处于关闭状态时,被插入到绝缘体30的连接对象物10变为相对于绝缘体30被固定的状态。
如图3以及图4所示,连接器20包括绝缘体30、作为第一端子的第一触点40、作为第二端子的第二触点50、固定金属件60和致动器70。在此,在图3以及图4所示的连接器20中,第二触点50配置在第一触点40的排列的两端。第二触点50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二触点50也可以沿第一触点40的排列以规定的间隔(例如,每两个第一触点40)配置。更加具体地,可以是在触点排列方向(左右方向),第二触点50、第一触点40、第一触点40、第二触点50这样的排列。
绝缘体30是如图3以及图4所示的这种左右对称的箱型部件。绝缘体30可以通过将绝缘性且耐热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注塑成型,来形成箱型。绝缘体30支撑第一触点40以及第二触点50。绝缘体30可插入以及拔出如上述的图1所示的连接对象物10。如图3以及图4所示,绝缘体30具有插入槽31、第一插入口32、第二插入口33、安装槽34和底壁35。
如图3所示,插入槽31横跨绝缘体30的左右方向而凹设。插入槽31朝前方向敞开。插入槽31延伸到绝缘体30的内部。如上述的图1所示的连接对象物10相对于插入槽31插拔。插入槽31可插入以及拔出连接对象物10。致动器70位于图3所示的插入槽31的上侧。
如图3所示,第一插入口32设置在插入槽31的内表面。如图7所示,例如,第一插入口32的下部设置在插入槽31的下侧内表面。如图7所示,第一插入口32的上部设置在插入槽31的上侧内表面。如图4所示,第一插入口32贯通绝缘体30的后表面。如图3所示,沿绝缘体30的下表面的第一插入口32的表面形状,是在前后方向具有长边且在左右方向具有短边的矩形状。如图7所示,第一触点40从后方向朝前方向压入第一插入口32。通过使第一触点40压入第一插入口32,绝缘体30支撑第一触点40。
第一插入口32的排列以及大小可以根据第一触点40的排列以及大小来适当地调整。例如,如图3所示,在多个第一触点40以规定间隔分离并在左右方向排列的情况下,多个第一插入口32也可以以规定间隔分离并设置在左右方向,以和各第一触点40对应。多个第一插入口32的下侧内表面可以形成为各自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在左右方向大致一致。只要可使第一触点40插入第一插入口32并保持,第一插入口32的上述长边以及上述短边的长度可以比对应的第一触点40的前后宽度以及左右宽度稍大。
如图3所示,第二插入口33设置在插入槽31的内表面。如图8所示,例如,第二插入口33的下部设置在插入槽31的下侧内表面。如图8所示,第二插入口33的上部设置在插入槽31的上侧内表面。如图4所示,第二插入口33贯通绝缘体30的后表面。如图3所示,沿绝缘体30的下表面的第二插入口33的表面形状,是在前后方向具有长边且在左右方向具有短边的矩形状。如图8所示,第二触点50从后方向朝前方向压入第二插入口33。通过使第二触点50压入第二插入口33,绝缘体30支撑第二触点50。
第二插入口33的排列以及大小可以根据第二触点50的排列以及大小来适当地调整。例如,如图3所示,在第二触点50配置在第一触点40的排列的两端的情况下,第二插入口33也可以设置在插入槽31的左右两端,以和第二触点50对应。在第二触点50沿第一触点40的排列而以规定的间隔配置的情况下,第二插入口33也可以以规定间隔设置,以和该第二触点50对应。此时,多个第二插入口33的下侧内表面可以形成为各自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只要可使第二触点50插入第二插入口33并保持,第二插入口33的上述长边以及上述短边的长度可以比对应的第二触点50的前后宽度以及左右宽度稍大。
如图3所示,安装槽34设置在绝缘体30的左右两端的旁边。安装槽34在前后方向延伸。安装槽34朝前方向敞开。固定金属件60从前方向朝后方向压入安装槽34。
如图4所示,底壁35在绝缘体30的外侧下表面形成。在连接器20配置在电路板CB时,底壁35位于第一插入口32的下侧内表面以及第二插入口33的下侧内表面和电路板CB之间。
如图5以及图7所示的第一触点40形成为在侧视视角下为大致コ字状。第一触点40可以通过在包括例如磷青铜、铍铜以及钛铜等的具备弹簧弹性的铜合金或者科森铜合金的薄板使用级进模(冲压)来形成。第一触点40只通过薄板的材料的冲压加工而形成。更加具体地,在左右方向,第一触点40由同一平面形成。第一触点40也可以在对薄板的材料进行冲压加工后,进行弯折而形成。
第一触点40在其表面形成成为基底的基底镀层。基底镀层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层积有表层镀层。基底镀层通过例如镍、钯镍合金或者铜等的材料构成,相对于焊锡以及助焊剂具有低润湿性。另一方面,表层镀层通过例如金、银、锡或者锡铜合金等的材料构成,相对于焊锡以及助焊剂具有高润湿性。第一触点40的表面仅在例如对于传输电信号很重要的、与电路板CB的安装部以及与连接对象物10的接触部处部分地形成表层镀层,在除此之外的部分可以由基底镀层形成。为了防止焊锡爬升以及助焊剂爬升,第一触点40的表面可以仅在最适合的区域由基底镀层形成,在除此之外的部分全部由表层镀层形成。为了有效地防止焊锡爬升以及助焊剂爬升,需要在第一触点40的最合适的区域,使基底镀层相对于该区域包括的全方向的表面露出。
如图5以及图7所示的第一触点40,电连接线路板CB上的信号图案和图9所示的连接对象物10的导电层11。第一触点40通过支撑致动器70的旋转轴74,来支撑致动器70并使其可旋转。如图7所示,第一触点40具有在远端包括凹部42(卡合部)的第一腕部41、在远端包括接触部44的第二腕部43、支撑部45和安装部47。
如图5以及图7所示,第一腕部41从支撑部45朝前方向延伸。第一腕部41的远端形成凹部42。如图7所示,凹部42朝下方向敞开。凹部42和致动器70的旋转轴74卡合。通过作为卡合部的凹部42和作为致动器70的被卡合部的旋转轴74卡合,第一触点40支撑致动器70并使其可旋转。
第二腕部43在连接对象物10的板厚方向即上下方向,位于第一腕部41的正下方,和第一腕部41相对。如图5以及图7所示,第二腕部43从支撑部45朝前方向延伸。第二腕部43的远端形成接触部44。接触部44朝上方向突出。如图9所示,接触部44和连接对象物10的另一边的表面即连接对象物10的导电层11接触。如图5以及图7所示,第二腕部43的远端相比于第二腕部43的后方向侧的后端,可以位于上方向。通过这种结构,从图9所示的接触部44朝连接对象物10的按压增加。由于从图9所示的接触部44朝连接对象物10的按压增加,因此能够提高接触部44和连接对象物10的导电层11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
如图5以及图9所示,接触部44可以包含第三接触部44a以及第四接触部44b。如图9所示,第三接触部44a以及第四接触部44b分别和连接对象物10的导电层11接触。通过这种结构,第一触点40能够在基于第三接触部44a以及第四接触部44b的两个接触点和导电层11接触。由于第一触点40和导电层11在两个接触点接触,因此能够提高第一触点40和导电层11之间的接触的可靠性。第三接触部44a可以相比于第四接触部44b位于连接对象物10的拔出方向侧即前方向侧。通过这种结构,在插入连接对象物10时,即使导电层11上附着有异物,也能够在基于第三接触部44a的擦拭而将该异物除去之后,使第四接触部44b和导电层11接触。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触点40和导电层11之间的接触的可靠性。
如图5以及图7所示的支撑部45支撑第一腕部41以及第二腕部43。例如,支撑部45的上部旁边连接到第一腕部41的后方向的后端。支撑部45的下部旁边连接到第二腕部43的后方向的后端。
如图5以及图7所示,支撑部45的上部形成有突出部46。突出部46陷入绝缘体30的第一插入口32的上侧内表面。支撑部45的下部被绝缘体30的第一插入口32的下侧内表面支撑。通过这种结构,第一触点40被保持在第一插入口32。
如图7所示,安装部47相比于绝缘体30的后表面朝后方向突出。安装部47的下表面相比于绝缘体30的下表面位于下方向。安装部47安装到如上述图1所示的电路板CB上的信号图案上。例如,安装部47通过载置到涂布在电路板CB上的焊锡膏而被安装。
图6以及图8所示的第二触点50在侧视视角下为大致コ字状。和第一触点40同样地,第二触点50可以通过在包括例如磷青铜、铍铜以及钛铜等的具备弹簧弹性的铜合金或者科森铜合金的薄板使用级进模(冲压)来形成。第二触点50只通过薄板的材料的冲压加工而形成。更加具体地,在左右方向,第二触点50由同一平面形成。第二触点50也可以在对薄板的材料进行冲压加工后,进行弯折而形成。
和第一触点40同样地,第二触点50的表面可以形成基底镀层以及表层镀层。和第一触点40同样地,为了防止焊锡爬升以及助焊剂爬升,第二触点50的表面可以仅在最适合的区域由基底镀层形成,在除此之外的部分全部由表层镀层形成。为了有效地防止焊锡爬升以及助焊剂爬升,需要在第二触点50的最合适的区域,使基底镀层相对于该区域包括的全方向的表面露出。
如图6以及图8所示的第二触点50,电连接线路板CB上的接地图案和图10所示的连接对象物10的接地层12以及接地层13。如图8所示,第二触点50具有包括第一接触部52的第一腕部51、在远端包括第二接触部55的第二腕部54、支撑部56和安装部58。
如图6以及图8所示,第一腕部51从支撑部56朝前方向延伸。在如图8所示致动器70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腕部51的端部51a相比于致动器70,没有朝连接对象物10的拔出方向侧即前方向突出。即,第一腕部51的端部51a相比于图8所示的线L,没有朝前方向突出。通过这种结构,能够防止在将连接对象物10插入图3所示的绝缘体30的插入槽31时,连接对象物10抵接第一腕部51的端部51a。由于能够防止连接对象物10抵接第一腕部51的端部51a,因此能够使连接对象物10顺畅地插入图3所示的绝缘体30的插入槽31。在将连接对象物10插入插入槽31时,由于能够防止连接对象物10抵接第一腕部51的端部51a,因此能够抑制第一腕部51变形。
第一腕部51上形成第一接触部52。如图10所示,第一接触部52和连接对象物10的一边的表面即连接对象物10的接地层13接触。第一接触部52在连接对象物10的板厚方向即上下方向弹性变形。例如,第一接触部52可以是弹性片53的一部分。如图8所示,弹性片53可以形成为从第一腕部51的端部51a延伸,在端部51a朝第一腕部51的后方向折返。弹性片53的大致中间部分可以以朝向第二腕部54突出的方式弯折。这种情况下,第一接触部52可以是弹性片53的大致中间部分。由于弹性片53具有这种折返的构造,因此能够使第一接触部52的弹性变形的变形量变大。如图8所示,第一接触部52可以相比于致动器70的旋转轴74,位于连接对象物10的插入方向侧即后方向侧。通过这种结构,即使第二触点50的端部相比于致动器70的旋转轴74没有位于拔出方向侧即前方向侧,也能够使第一接触部52的弹性变形的变形量变大。
在如图8所示致动器70处于打开状态时,弹性片53的远端53a的一部分可以收纳在绝缘体30的第二插入口33的上侧部分。当连接对象物10被插入到绝缘体30的插入槽31时,弹性片53被连接对象物10朝上方向按压。在弹性片53被朝上方向按压时,当弹性片53的远端53a的一部分被预先收纳在第二插入口33的上侧部分时,如图10所示,弹性片53可顺畅地被收纳在第二插入口33的上侧部分。由于连接对象物10被插入绝缘体30的插入槽31时弹性片53被顺畅地收纳在第二插入口33的上侧部分,因此能够防止第二触点50左右偏移以及弹性片53变形。
如图8所示,第二腕部54在连接对象物10的板厚方向即上下方向,位于第一腕部51的正下方,和第一腕部51相对。第二腕部54从支撑部56朝前方向延伸。第二腕部54的远端形成第二接触部55。第二接触部55朝上方向突出。如图10所示,第二接触部55和连接对象物10的另一边的表面即连接对象物10的接地层12接触。如图8所示,第二腕部54在连接对象物10被插拔的插拔方向即前后方向,比第一腕部51长。通过这种结构,如图10所示,第二接触部55能够和接地层12接触且不和信号用的导电层11接触。如图8所示,第二腕部54的远端相比于第二腕部54的后方向的后端,位于上方向。通过这种结构,从图10所示的第二接触部55朝连接对象物10的按压增加。由于从图10所示的第二接触部55朝连接对象物10的按压增加,因此能够提高第二接触部55和连接对象物10的接地层12之间的接触的可靠性。
如图8所示,在连接器20配置在电路板CB的方向即上下方向,第一接触部52和第二接触部55之间的距离D1可以比图8所示的连接对象物10的厚度T小。通过这种结构,第一接触部52以及第二接触部55能够在上下方向相互地按压图10所示的连接对象物10。由此,能够提高第一接触部52和连接对象物10的接地层13之间的接触的可靠性,以及第二接触部55和连接对象物10的接地层12之间的接触的可靠性。
如图7所示,在连接器20配置在电路板CB的方向即上下方向,第一接触部52和第一触点40的接触部44(第三接触部44a或者第四接触部44b)之间的距离D2可以比连接对象物10的厚度T小。通过这种结构,第一接触部52和第一触点40的接触部44能够在上下方向相互地按压图10所示的连接对象物10。由此,能够提高第一接触部52和连接对象物10的接地层13之间的接触的可靠性,以及第一触点40的接触部44和连接对象物10的导电层11之间的接触的可靠性。
如图8所示的支撑部56支撑第一腕部51以及第二腕部54。例如,支撑部56的上部旁边连接到第一腕部51的后方向侧的后端。支撑部56的下部旁边连接到第二腕部54的后方向侧的后端。
如图8所示,支撑部56的上部形成有突出部57。突出部57陷入绝缘体30的第二插入口33的上侧内表面。支撑部56的下部被绝缘体30的第二插入口33的下侧内表面支撑。通过这种结构,第二触点50被保持在第二插入口33。
如图8所示,安装部58相比于绝缘体30的后表面朝后方向突出。安装部58的下表面相比于绝缘体30的下表面位于下方向。安装部58安装到如上述图1所示的电路板CB上的接地图案上。例如,安装部58通过载置到涂布在电路板CB上的焊锡膏而被安装。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的固定金属件60是任意的金属板的冲压成型品。两个固定金属件60位于绝缘体30的左右两侧。固定金属件60通过从前方向朝后方向被压入绝缘体30的安装槽34,从而被固定到绝缘体30。如图3以及图4所示,固定金属件60具有支撑部61和安装部62。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支撑部61从安装部62朝后方向延伸。支撑部61支撑致动器70。
安装部62形成为如图3以及图4所示那样的大致L字状。安装部62安装到如图1所示的电路板CB。例如,安装部62通过载置到涂布在电路板CB上的焊锡膏而被安装到电路板CB。如图3以及图4所示,安装部62可以形成有贯通孔。通过在安装部62形成贯通孔,在使安装部62安装到电路板CB时,焊锡容易积存在该贯通孔内。由于焊锡容易积存在该贯通孔内,因此能够提高安装部62对电路板CB的固着力。由于焊锡容易积存在该贯通孔内,因此能够防止剩余的焊锡爬升。
致动器70是如图3以及图4所示那样的左右对称的板状部件。致动器70可以通过将绝缘性且耐热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注塑成型来形成板状。致动器70相对于绝缘体30可旋转。如图3以及图4所示,致动器70具有侧部71、贯通孔72、插入槽73、旋转轴74(被卡合部)、平面部75和平面部76。
如图3以及图4所示,侧部71设置在致动器70的左右两端。位于左右的侧部71的旋转轴74侧的基端部71a分别被载置在左右的固定金属件60的支撑部61。
贯通孔72在致动器70的下方向的端部附近形成。贯通孔72沿致动器70的左右方向并排而形成。如图4所示,贯通孔72沿前后方向贯通致动器70。如图7所示,第一触点40的凹部42插入贯通孔72。
如图3所示的插入槽73在致动器70的下方向的端部附近形成。插入槽73设置在致动器70的左右两端。如图4所示,插入槽73沿前后方向贯通致动器70。如图8所示,第二触点50的第一腕部51的一部分插入到插入槽73。
如图3所示的旋转轴74形成为堵住贯通孔72的一部分。如图7所示,旋转轴74和第一触点40的凹部42卡合。由于如上述地侧部71的基端部71a被固定金属件60的支撑部61支撑,因此可维持旋转轴74和与各旋转轴74对应的第一触点40的凹部42的卡合关系。更加具体地,由于侧部71的基端部71a被固定金属件60的支撑部61支撑,因此能够抑制旋转轴74从第一触点40的凹部42脱落。通过这种结构,致动器70可以以旋转轴74为中心,相对于绝缘体30旋转。
如图4所示,平面部75在致动器70的左右的侧部71之间连续地设置。更加具体地,平面部75在左右方向连续,在如图4所示的致动器70的后方向侧的下侧端部形成为平面。在致动器70处于打开状态时,平面部75相比于绝缘体30的插入槽31的上侧内表面位于上侧。通过这种结构,能够抑制在将连接对象物10插入插入槽31时,连接对象物10和致动器70的下方向的端部接触。由此,在致动器70处于打开状态时,能够容易地将连接对象物10插入插入槽31。
如图3所示,平面部76设置在致动器70的左右的侧部71之间。平面部76在如图3所示的致动器70的前方向侧的下侧形成为平面。在致动器70处于关闭状态时,平面部76和连接对象物10的表面接触,如图9所示地将连接对象物10朝下方向按压。通过这种结构,能够提高第一触点40的接触部44等和连接对象物10之间的接触的可靠性。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0中,如图10所示,作为接地端子的第二触点50具有包括第一接触部52的第一腕部51和包括第二接触部55的第二腕部54。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0能够通过第一接触部52以及第二接触部55,和在连接对象物10的两边的表面形成的导电层即接地层12以及接地层13电连接。即使在连接对象物10仅具备接地层12、13的其中一边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0也能够通过第一接触部52或者第二接触部55,和连接对象物10所具备的接地层12或者接地层13电连接。换言之,即使在只在连接对象物10的单边的表面形成导电层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0也能够通过第一接触部52或者第二接触部55,和该导电层电连接。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电缆用的连接器20,其不会被接地层是在板状的连接对象物的单边的表面形成还是在两边的表面形成影响,而能够与其电连接。
近年来,连接器日益小型化。随着连接器的小型化,连接器内的触点的排列间隔(在图3的例子中,左右方向的第一触点40以及第二触点50的排列间隔)也变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触点40以及第二触点50只用如上所述的薄板的材料的冲压加工来形成,因此也能够应对狭窄的排列间隔。由于仅通过冲压加工形成第一触点40以及第二触点50,因此即使是复杂的形状,也能够容易地制造第一触点40以及第二触点50。
以上的这种连接器20可以搭载在电子设备中。电子设备包括例如摄像头、雷达、行车记录仪以及发动机控制单元等的任意的车载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例如汽车导航系统、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以及安全系统等的车载系统所使用的任意的车载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例如个人计算机、复印机、打印机、移动终端、传真机以及多功能机等任意的信息设备。其他的,电子设备包括任意的工业设备。
虽然基于各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公开便可容易地进行各种变形或者修改。因此,应留意的是,本公开的范围包含这些变形或者修改。例如,各功能部所包含的功能等可以以逻辑上不矛盾的方式进行再配置。多个功能部等既可以组合成一个,也可以进行分割。上述的本公开的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忠实地实施各自说明的各实施方式,可适当地组合各特征,或者省略一部分来进行实施。
例如,在图6所示的第二触点50中,第二接触部55可以和第一接触部52同样,是弹性片的一部分。通过这种结构,能够使第二接触部55的弹性变形的变形量变大。由于第二接触部55的弹性变形的变形量变大,因此能够提高如图10所示的第二接触部55和接地层12之间的接触的可靠性。
例如,图3所示的第一触点40以及第二触点50沿左右方向可以不配置为一列。例如,第一触点40以及第二触点50可以如图11所示地沿左右方向配置为两列。图11是变形例的连接器20A的仰视图。图11所示的一部分的第一触点40以及第二触点50沿绝缘体30的后方向的端部的左右方向配置。图11所示的其他的第一触点40沿绝缘体30的前方向的端部的左右方向配置。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使第一触点40和第二触点50之间的间隔,以及邻接的第一触点40之间的间隔变窄。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第一触点40以及第二触点50以规定间隔排列,但是并非限定于此。例如,第一触点40的排列间隔和第二触点50的排列间隔也可以不同。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第一触点40以第一间隔排列,使第二触点50以比第一间隔大的第二间隔排列。
符号说明
10 连接对接物
11 导电层
12、13 接地层
20、20A 连接器
30 绝缘体
31 插入槽
32 第一插入口
33 第二插入口
34 安装槽
35 底壁
40 第一触点(第一端子)
41 第一腕部
42 凹部(卡合部)
43 第二腕部
44 接触部
44a 第三接触部
44b 第四接触部
45 支撑部
46 突出部
47 安装部
50 第二触点(第二端子)
51 第一腕部
51a 端部
52 第一接触部
53 弹性片
53a 远端
54 第二腕部
55 第二接触部
56 支撑部
57 突出部
58 安装部
60 固定金属件
61 支撑部
62 安装部
70 致动器
71 侧部
71a 基端部
72 贯通孔
73 插入槽
74 旋转轴
75、76 平面部
CB 电路板。

Claims (6)

1.电缆用连接器,包括:
第一端子以及具有与所述第一端子不同的形状的第二端子,
绝缘体,支撑所述第一端子以及所述第二端子,并且具有可插入以及拔出板状的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槽,
致动器,具有可相对于所述绝缘体旋转的被卡合部;
所述第一端子通过和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来可旋转地支撑所述致动器;
所述第一端子具有和所述连接对象物的表面接触的第三接触部;
所述第二端子具有:
第一腕部,包括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通过在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板厚方向弹性变形,来和所述连接对象物的一边的表面接触,
第二腕部,在远端包括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板厚方向和所述第一腕部相对,并且和所述连接对象物的另一边的表面接触;
所述第一接触部是弹性片的一部分,所述弹性片形成为从所述第一腕部的端部延伸,在所述端部向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折返;
所述第一接触部相比于所述致动器的被卡合部,位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侧;
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相比于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三接触部,位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拔出方向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用连接器,所述第一端子具有分别和所述连接对象物的另一边的表面接触的所述第三接触部以及第四接触部;
所述第三接触部相比于所述第四接触部,位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拔出方向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用连接器,在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板厚方向,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三接触部或者所述第四接触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板厚要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缆用连接器,所述致动器在关闭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旋转,其中,所述关闭状态是所述致动器相对于所述绝缘体通过朝所述拔出方向转动而关闭的状态,所述打开状态是所述致动器相对于所述绝缘体通过朝所述插入方向转动而打开的状态;
在所述致动器处于所述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腕部的所述端部,在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拔出方向侧没有比所述致动器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缆用连接器,在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板厚方向,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板厚要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缆用连接器,所述第二端子配置在所述第一端子的排列的两端。
CN201980047106.8A 2018-07-27 2019-07-17 电缆用连接器 Active CN1124250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1787 2018-07-27
JP2018141787A JP6976230B2 (ja) 2018-07-27 2018-07-27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PCT/JP2019/028122 WO2020022152A1 (ja) 2018-07-27 2019-07-17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5004A CN112425004A (zh) 2021-02-26
CN112425004B true CN112425004B (zh) 2022-11-01

Family

ID=69181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7106.8A Active CN112425004B (zh) 2018-07-27 2019-07-17 电缆用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289841B2 (zh)
EP (1) EP3832809A4 (zh)
JP (1) JP6976230B2 (zh)
KR (1) KR102565933B1 (zh)
CN (1) CN112425004B (zh)
WO (1) WO20200221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42606B2 (en) * 2021-06-18 2023-08-29 Lea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terminal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structure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6952A (zh) * 2009-10-01 2012-07-11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7087437A (zh) * 2014-09-22 2017-08-22 京瓷连接器株式会社 电缆连接器
KR20180024511A (ko) * 2016-08-30 2018-03-08 몰렉스 엘엘씨 고속 신호 전송용 플렉시블 케이블 커넥터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53262B2 (ja) 2002-07-01 2006-12-0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KR100514596B1 (ko) * 2003-08-27 2005-09-14 한국몰렉스 주식회사 가요성 케이블 커넥터용 액츄에이터
CN2682624Y (zh) * 2003-11-28 2005-03-0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4578931B2 (ja) * 2004-10-18 2010-11-10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437982B2 (ja) * 2005-08-08 2010-03-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240495B2 (ja) * 2005-09-20 2009-03-1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707597B2 (ja) * 2006-04-13 2011-06-22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303736B2 (ja) * 2006-04-28 2009-07-29 エフシーアイ コネクターズ シンガポール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電気コネクタ
JP4951321B2 (ja) * 2006-12-07 2012-06-13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492631B2 (ja) * 2007-03-27 2010-06-30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192203B1 (ja) * 2007-12-26 2008-12-10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669529B2 (ja) * 2008-04-23 2011-04-13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1134488A (ja) * 2009-12-22 2011-07-07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EP2339592A3 (en) * 2009-12-23 2011-12-14 Hitachi-LG Data Storage Korea, Inc. Cable, cable connector and cable assembly
JP2012004072A (ja) * 2010-06-21 2012-01-05 Omron Corp コネクタ
JP5112484B2 (ja) * 2010-08-19 2013-01-0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154624B2 (ja) * 2010-09-27 2013-02-27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153888B2 (en) * 2010-10-22 2015-10-06 Fci High speed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connector
EP2680370B1 (en) * 2011-01-27 2017-10-04 Dai-Ichi Seiko Co., Ltd. Electric connector
JP5801094B2 (ja) * 2011-04-28 2015-10-2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016127B1 (ja) * 2011-07-05 2012-09-05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8636531B2 (en) * 2011-07-22 2014-01-28 Hosiden Corporation Connector for connection with flat connecting objects
TW201315036A (zh) * 2011-07-22 2013-04-01 Hosiden Corp 連接器
JP5799679B2 (ja) * 2011-09-02 2015-10-2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039511B2 (ja) * 2013-07-17 2016-12-0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206713B2 (ja) * 2013-10-01 2017-10-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199153B2 (ja) * 2013-10-25 2017-09-2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10381763B2 (en) * 2015-08-26 2019-08-13 Kyocera Corporation Connector
JP2017152335A (ja) * 2016-02-26 2017-08-3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780352B2 (ja) * 2016-08-04 2020-11-04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8097979A (ja) * 2016-12-09 2018-06-2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6952A (zh) * 2009-10-01 2012-07-11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7087437A (zh) * 2014-09-22 2017-08-22 京瓷连接器株式会社 电缆连接器
KR20180024511A (ko) * 2016-08-30 2018-03-08 몰렉스 엘엘씨 고속 신호 전송용 플렉시블 케이블 커넥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22152A1 (ja) 2020-01-30
JP2020017505A (ja) 2020-01-30
KR102565933B1 (ko) 2023-08-10
CN112425004A (zh) 2021-02-26
US11289841B2 (en) 2022-03-29
EP3832809A4 (en) 2022-04-20
US20210265756A1 (en) 2021-08-26
JP6976230B2 (ja) 2021-12-08
EP3832809A1 (en) 2021-06-09
KR20210016631A (ko) 2021-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19079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4098290B2 (ja) Ffc用コネクタ
US11349240B2 (en) Floating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55242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floating contacts each with multiple impedances
TW202019028A (zh) 連接器及連接器總成
KR20080088336A (ko) 커넥터 및 이 커넥터를 구비하는 휴대 단말
US2008017643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able
US11322870B2 (en)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4038772A (ja)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CN112425004B (zh) 电缆用连接器
US11888249B2 (en)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5571398B2 (ja) コネクタ用カバー部材
JP2015222638A (ja) コネクタ装置
WO2022196536A1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2022015752A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US12142860B2 (en)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230261426A1 (en) First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module
US20230006376A1 (en)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23248203A1 (en) Connector, connector pai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onnector
JP395247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23067119A (ja) 第1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
JP2023067123A (ja) 第1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
JP2017212140A (ja) プリント基板用コネクタ
JP2004022529A (ja) 基板とfpcとの接続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