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1247058A - 跨骑型电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电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47058A
CN111247058A CN201780095313.1A CN201780095313A CN111247058A CN 111247058 A CN111247058 A CN 111247058A CN 201780095313 A CN201780095313 A CN 201780095313A CN 111247058 A CN111247058 A CN 1112470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attery
lock
frame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531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47058B (zh
Inventor
仓持亮
小林义隆
市川广基
山口敬文
辻和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247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7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47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70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HCYCLE STAND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PARKING OR STORING CYCLES; 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Z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DEVICES FOR LEARNING TO RIDE CYCLES
    • B62H5/00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 B62H5/02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for locking the steering mechanism
    • B62H5/06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for locking the steering mechanism acting on the front wheel fork or steering head tub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40Features of the power supply for the anti-theft system, e.g. anti-theft batteries, back-up power supply or means to save battery pow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HCYCLE STAND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PARKING OR STORING CYCLES; 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Z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DEVICES FOR LEARNING TO RIDE CYCLES
    • B62H5/00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 B62H5/001Preventing theft of parts or accessories used on cycles, e.g. lamp, dynamo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HCYCLE STAND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PARKING OR STORING CYCLES; 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Z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DEVICES FOR LEARNING TO RIDE CYCLES
    • B62H5/00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 B62H5/02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for locking the steering mechanism
    • B62H5/04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for locking the steering mechanism acting on the handlebars or equival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1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pulsion
    • B62J43/16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pulsion on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2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2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 B62J43/23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dismounted when charg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3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viding power to equipment other than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 B62J9/1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 B62J9/14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under the sadd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 B62J9/3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characterised by locking arrangements, e.g. top case locks integrated in a vehicle central locking system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28Locks for glove compartments, console boxes, fuel inlet cover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4/00Adaptations for driving cycles by electric mo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跨骑型电动车辆(1)具备能够向车辆(1)拆装的蓄电池(100),其具备:能够进行车辆(1)的锁定及解锁的车辆电子锁(220);控制车辆电子锁(220)的锁控制部(320);及向锁控制部(320)供给电力的副蓄电池(327),在蓄电池(100)从车辆(1)被拆卸的状态下,锁控制部(320)能够进行车辆(1)的解锁。

Description

跨骑型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将向驱动源供给电力的蓄电池设置成能够拆装的跨骑型电动车辆。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089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跨骑型电动车辆的情况下,有在车辆未产生驱动力的状态(例如,在发动机车中为空挡状态)时使车辆向所希望的场所移动的情况。
另一方面,存在具备智能系统等车辆电子锁的车辆。在这样的车辆中,要求在蓄电池从车辆被拆卸的状态下,即使在通过车辆电子锁仍被上锁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使车辆移动。
本发明的形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蓄电池从车辆被拆卸的状态下,即使在通过车辆电子锁仍被上锁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使车辆移动的跨骑型电动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形态涉及一种跨骑型电动车辆(1),其具备能够向车辆(1)拆装的蓄电池(100),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1)的特征在于,其具备:能够进行所述车辆(1)的锁定及解锁的车辆电子锁(220);控制所述车辆电子锁(220)的锁控制部(320);及向所述锁控制部(320)供给电力的副蓄电池(327),在所述蓄电池(100)从所述车辆(1)被拆卸的状态下,所述锁控制部(320)能够进行所述车辆(1)的解锁。
根据该结构,在蓄电池从车辆被拆卸的状态下,锁控制部能够进行车辆的解锁,由此能够解除车辆的锁定。因此,在蓄电池从车辆被拆卸的状态下,即使通过车辆电子锁仍被上锁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使车辆移动。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电子锁(220)通过与便携设备(223)的认证而能够进行所述车辆(1)的锁定及解锁,所述锁控制部(320)基于与所述便携设备(223)的认证结果来控制所述车辆电子锁(220)。
根据该结构,在蓄电池从车辆被拆卸的状态下,即使通过车辆电子锁仍被上锁的状态下,利用便携设备也能够容易使车辆移动。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还具备将所述蓄电池(100)与所述副蓄电池(327)连结的DC-DC转换器(326),所述副蓄电池(327)经由所述DC-DC转换器(326)在所述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被充电。
根据该结构,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副蓄电池被充电,因此能够防止车辆电子锁由于副蓄电池的电力减少而不能动作的情况。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电子锁(220)具备能够进行手柄(2)的锁定及解锁的手柄锁定部(211)。
根据该结构,在蓄电池从车辆被拆卸的状态下,即使通过车辆电子锁将手柄仍锁定,通过手柄锁定部也能够解除手柄的锁定,因此能够容易使车辆移动。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锁定部(211)配置在头管(12)的附近。
根据该结构,与手柄锁定部从头管远离地配置的情况相比,容易访问手柄锁定部,因此容易解除手柄的锁定。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还具备通过手动能够操作的锁定销(214),
在所述头管(12)设有在所述手柄(2)的锁定状态下与所述锁定销(214)卡合的卡合部(202d)。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手动能够解除锁定销与卡合部的卡合,因此容易解除手柄的锁定。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电子锁(220)具备能够进行收纳所述蓄电池(100)的收纳盖(8)的锁定及解锁的盖锁定部(212)。
根据该结构,在蓄电池从车辆被拆卸的状态下,即使通过车辆电子锁将收纳盖仍锁定,通过盖锁定部也能够解除收纳盖的锁定,因此能够容易收纳蓄电池。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形态,在蓄电池从车辆被拆卸的状态下,即使通过车辆电子锁仍被上锁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使车辆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包含图1的II-II剖面的图。
图3是从左上方观察到的实施方式涉及的主臂的的立体图。
图4是在图1中拆卸了车身罩等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身内的部件配置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中央通道内的部件配置的左侧视图。
图7是从左上方观察到的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身框架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身框架的左侧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身框架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头管的周边结构的后视图。
图11是图10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2是包含图11的XII-XII剖面的图。
图13是从左后方观察到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盖的开闭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包含图10的XIV-XIV剖面的图。
图15是包含图14的XV-XV剖面的图。
图16是包含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盖的闭状态的剖面的图。
图17是包含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盖的开状态的剖面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充电软线的立体图。图18(a)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充电软线的收纳状态的图。图18(b)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充电软线的第一引出方法的图。图18(c)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充电软线的第二引出方法的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报知机构的配置的主视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方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与以下说明的车辆的方向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表示车身左右中心的线CL。
<车辆整体>
图1示出作为跨骑型电动车辆的一例的单元摆动(unit swing)式的机动二轮车1。参照图1,机动二轮车1具备通过手柄2来转向的前轮3、通过包含动力源的动力单元10来驱动的后轮4。以下,有时将机动二轮车简称为“车辆”。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是具有就座于座椅8的乘客放脚的踏板9的小型摩托车型的车辆。
包含手柄2及前轮3的转向类部件能够转向地枢轴支承于车身框架11的前端的头管12。车身框架11的外周由车身罩5覆盖。在图1中,附图标记6表示前叉。
车身框架11通过将多种钢材利用焊接等接合成一体而形成。车身框架11具备:位于车身框架11前端部的头管12;从头管12向斜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上框架13;从头管12的下部以比左右上框架13陡急的倾斜向斜后下方延伸而从其下端朝向后方实质上水平地延伸之后,从其后端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向下框架14;从左右上框架13的上下中间部向斜后上方延伸而连结于左右向下框架14的后上端并从该连结部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上框架15;从向下框架14的后部向斜后上方延伸而连结于后上框架15的后部的后下框架16。
<动力单元>
动力单元10是将配置在后轮4的左侧的作为驱动源的马达30、通过从马达30得到的动力能够驱动后轮4的动力传递机构35、对马达30及动力传递机构35进行支承的摆动框架20一体化的摆动式动力单元。
在动力单元10的后端部设有后轮4的车轴4a(以下也称为“后轮车轴4a”。参照图2)。从马达30得到的动力经由动力传递机构35向后轮车轴4a(参照图2)传递,由此,支承于后轮车轴4a的后轮4进行驱动而车辆行驶。图中附图标记CR表示与车宽方向平行的轴线即后轮车轴4a的中心轴线(后轮轴线)。
动力单元10的前下部经由连杆机构19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车身框架11的下部后侧。在动力单元10的后端与座椅框架15之间架设有对动力单元10的摆动进行减衰的左右一对的后减振器7。以下,在车辆中,有时对处于车宽方向左侧的构成要素标注“L”,对处于车宽方向右侧的构成要素标注“R”。
<摆动框架>
如图2所示,摆动框架20具备:从后轮4的前方朝向后轮4的左侧方延伸的主臂21;从主臂21的前右侧部朝向后轮4的右侧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并延伸的副臂22。
<主臂>
在主臂21设有收容马达30的动力收容部23、收容动力传递机构35的传递收容部24。
<动力收容部>
动力收容部23具备将马达30从车宽方向内侧覆盖的内侧罩23a、将马达30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的外侧罩23b。
内侧罩23a呈向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箱状。内侧罩23a通过与主臂21的臂部21a相同的构件一体形成。
外侧罩23b呈向车宽方向内侧开放的箱状。外侧罩23b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而与内侧罩23a结合。
<臂部>
如图2所示,在主臂21设有从动力收容部23向前方延伸出的臂部21a。如图3所示,臂部21a以与内侧罩23a相连的方式前后延展。在图3中,附图标记21b表示从臂部21a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出的左右一对的前方延出部。
<传递收容部>
如图2所示,传递收容部24具备在后轮4的左侧处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壳体24a、将内壳体24a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的外壳体24b。
内壳体24a呈向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箱状。
外壳体24b呈向车宽方向内侧开放的箱状。外壳体24b通过主臂21的与内侧罩23a相同的构件一体形成。外壳体24b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而与内壳体24a结合。
如图3所示,在传递收容部24设有向后上方突出而对挡泥板撑条40(参照图4)进行支承的挡泥板撑条支承部26。如图4所示,挡泥板撑条40从后轮车轴4a(参照图2)的附近向后上方延伸而对配置于后轮的后上方的挡泥板50进行支承。在图4中,附图标记28表示中央支架(以下也简称为“支架”。),附图标记29表示后制动器。在图3中,附图标记28a表示支架能够旋转地卡合的支架卡合部。
<马达>
如图2所示,马达30配置在后轮4的左侧。马达30是电动马达。马达30是内转子形式的马达。马达30具备马达输出轴31、内转子32、定子33。
马达输出轴31指向车宽方向地轴支承于主臂21。马达输出轴31具有与后轮轴线CR平行的轴线Cm1(以下也称为“马达轴线Cm1”。)。图中附图标记34a~34c表示将马达输出轴3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
内转子32具备:呈筒状的内转子主体32a;及在内转子主体32a的外周面设置的磁铁32b。内转子主体32a的径向中央部与马达输出轴31进行花键结合。在内转子主体32a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的外周面安装有被检测体32c。
定子33具备:在内侧罩23a的外周壁上固定的环状的定子轭33a;与定子轭33a接合且相对于马达轴线Cm1呈放射状地设置的多个齿33b;及将导线卷挂于齿33b上的线圈33c。在定子轭33a安装有检测被检测体32c的转子传感器33d。
在马达30连接有蓄电池100(参照图4)。在马达30驱动后轮4时,蓄电池100向马达30供给电力。
<动力传递机构>
如图2所示,动力传递机构35配置在后轮4的左侧。动力传递机构35设置在与动力收容部23相连的传递收容部24内。
动力传递机构35具备:被轴支承为与马达输出轴31及后轮车轴4a平行的传递轴36;在马达输出轴31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及传递轴36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别设置的第一齿轮对37a、37b;在传递轴36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及后轮车轴4a的左端部分别设置的第二齿轮对38a、38b。图中附图标记4b~4d表示将后轮车轴4a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
马达输出轴31、传递轴36及后轮车轴4a从前侧依次前后空出间隔地配置。传递轴36具有与马达轴线Cm1平行的轴线Ct1(以下也称为“传递轴线Ct1”。)。图中附图标记39a、39b表示将传递轴36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
通过上述的结构,马达输出轴31的旋转以规定的减速比被减速,向后轮车轴4a传递。
<副臂>
如图2所示,副臂22在后轮4的右侧方前后延展。副臂22的前端部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而与主臂21前部的右侧部结合。在图2中,附图标记22j表示副臂22的与主臂21结合的结合部。虽然未图示,但是在副臂22的后端部设有向后上方突出而对右后减振器进行支承的右减振器支承撑条。
<挡泥板结构>
如图1所示,在车辆后方设有通过从后轮车轴4a(参照图2)的附近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挡泥板撑条40对配置在后轮4的后上方的挡泥板50进行支承的挡泥板结构50A。挡泥板结构50A成为仅挡泥板50的左侧部被固定于挡泥板撑条40的单支承结构。在图1中,附图标记85表示将动力收容部23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的保护罩,附图标记54表示尾灯。
在图3中,附图标记26h1、26h2表示能够供螺栓的轴部插通地沿车宽方向开设的多个贯通孔,附图标记85k表示主臂21等的与保护罩85(参照图1)结合的结合部,附图标记98表示设置于臂部21a的内螺纹部。
<蓄电池>
如图4所示,在座椅8(参照图1)的下方搭载有向马达30供给电力的蓄电池100。蓄电池100由前后两个单体蓄电池101、102构成。各单体蓄电池101、102相互为同一结构。单体蓄电池101、102呈截面矩形形状(例如正方形形状)而呈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棱柱状(长方体状)。单体蓄电池101、102使截面形状的前后边沿车宽方向并使左右侧边沿前后方向地配置。前后的单体蓄电池101、102相互平行地倾斜,在前后表面之间空出间隔地配置。
蓄电池100通过将多个单体蓄电池101、102串联接线而产生规定的高电压(例如48V~72V)。例如,各单体蓄电池101、102作为能够充放电的能量贮存器而由锂离子蓄电池构成。各单体蓄电池101、102相对于在车身(壳体支承结构110)上固定的各蓄电池壳体103、104从上方插脱。如图4所示,在车身框架11安装有对各蓄电池壳体103、104进行支承的壳体支承结构110。
虽然未图示,但是在蓄电池壳体103、104设有朝向上方开口的蓄电池插脱口。如图4所示,在各蓄电池插脱口的周围分别设有对插入到壳体内的前后蓄电池101、102的向上方的脱离进行限制的锁机构103a、104a。单体蓄电池101、102通过从蓄电池插脱口向蓄电池壳体103、104内倾斜地滑动移动而能够取出/放入地收容于蓄电池壳体103、104。单体蓄电池101、102通过向蓄电池壳体103、104内倾斜地插脱而将单体蓄电池101、102的重量的一部分支承于蓄电池壳体103、104的壁部。
以下,在座椅8(参照图1)的下方,将位于前侧的单体蓄电池101也称为“前蓄电池101”,将位于后侧的单体蓄电池102也称为“后蓄电池102”。以下,将收容前蓄电池101的蓄电池壳体103也称为“前壳体103”,将收容后蓄电池102的蓄电池壳体104也称为“后壳体104”。
在前后蓄电池101、102的下端部分别设有蓄电池侧连接端子(未图示)。在前后壳体103、104的底壁部设有将所述蓄电池侧连接端子连接成能够拆装的壳体侧连接端子(未图示)。在所述锁机构103a、104a的锁定操作前,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没入于前后壳体103、104的底壁部的下方。此时,前后蓄电池101、102能够向前后壳体103、104插脱,但是仅将前后蓄电池101、102插入于前后壳体103、104的话,所述蓄电池侧连接端子与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未被连接。
在将前后蓄电池101、102收纳于前后壳体103、104之后,通过对所述锁机构103a、104a进行锁定操作而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向前后壳体103、104的底壁部的上方突出。由此,将所述蓄电池侧连接端子与所述壳体侧连接端子连接。所述锁定操作及端子连接能够按照各前后蓄电池101、102进行。
所述锁机构103a、104a的操作及前后蓄电池101、102的插脱为手动的,前后蓄电池101、102不需要工具而相对于车身拆装。前后蓄电池101、102在座椅8(参照图1)的开状态下相对于车身能够拆装。前后蓄电池101、102在座椅8(参照图1)的闭状态下相对于车身不能拆装。通过座椅8(参照图1)的开闭而前后蓄电池101、102被切换相对于车身能够拆装的状态与不能拆装的状态。
前后蓄电池101、102是对于车身能够拆装的移动蓄电池。前后蓄电池101、102分别由车外的充电器充电或设为移动蓄电池而利用作为外部设备的电源。前后蓄电池101、102分别可以单独使用。
如图5所示,蓄电池100配置在比马达30靠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的位置。在图5的俯视观察下,蓄电池100配置在避开马达30的位置。在图5的俯视观察下,前后蓄电池101、102以左右地跨车身左右中心线CL的方式配置。在图5的俯视观察下,前后蓄电池101、102的车宽方向中心与车身左右中心线CL一致。
<中央通道等>
如图5所示,机动二轮车1具备供就座于座椅8的驾驶者放脚的左右一对的踏板9、在左右踏板9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CT、与中央通道CT及左右踏板9的前方相连的前车身FB、与中央通道CT及左右踏板9的后方相连的后车身RB。
中央通道CT设置在比座椅8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且手柄2的下方。中央通道CT比踏板9向上方鼓出。如图6所示,中央通道CT在前车身FB的后方,使上表面部CT1前高后低地倾斜延伸。中央通道CT使上表面部CT1的后侧朝向上方弯曲而连接于后车身RB。以下,将中央通道CT的上表面部CT1的后侧的弯曲下端部称为最低部CT2。
最低部CT2位于比前轮3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最低部CT2配置在座椅8(前座椅8a)的下端部附近。在侧视观察下,最低部CT2与前座椅8a的下端部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z1比前座椅8a的上下方向的厚度z2小。从踏板面9a至最低部CT2的距离比从最低部CT2至前座椅8a的上表面的距离大。
机动二轮车1通过在踏板9具备中央通道CT,能够使乘客的放脚位置具有自由度,并通过左右的脚能够将中央通道CT夹入。因此,能确保乘客的脚周围的舒适性和车身的控制性。中央通道CT构成机动二轮车1的低地板部。在中央通道CT的上方形成乘客容易跨骑车身的跨骑空间CT3。
座椅8的前端部下侧经由沿车宽方向(左右方向)的铰链轴而连结于车身。座椅8通过以所述铰链轴为中心上下转动而对后车身RB的上部进行开闭。当座椅8成为将后车身RB的上部闭塞的闭状态(参照图1)时,乘客能够就座于座椅8。当座椅8成为将后车身RB的上部开放的开状态时,能够访问座椅8下方的物品、空间。座椅8在闭状态下能够上锁。
在图6中,附图标记6a表示前挡泥板,附图标记53表示前组合灯,附图标记301表示在前组合灯53的上方将前车身FB的上部从前方覆盖的前罩,附图标记302表示在前组合灯53的下方且前轮3的后方将前车身FB的下部从前方覆盖的凹状的前下罩,附图标记305表示从前方重叠地安装于前罩301的上部的风窗玻璃,附图标记308表示将车身下表面从下方覆盖的底罩。
在前下罩302设有将行车风向中央通道CT内引导的导风孔315。导风孔315具有多个开口316。在前下罩302的背面侧(后表面侧)设有使通过了各开口316的行车风变化成向下方向的遮风罩317。
在图6中,附图标记320表示作为控制单元(控制部)的PCU(Power Control Unit:动力控制单元),附图标记323表示接线盒,附图标记324表示接触器,附图标记325表示充电器,附图标记333表示散热片。
在图6的侧视观察下,PCU320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前轮车轴3a的轴心与轮子3w的上端3w1之间的高度范围H1。PCU320在侧视观察下前低后高地倾斜配置。PCU320的前下端(最下端)T1位于与前轮车轴3a大致相同的高度。PCU320的后上端(最上端)T2位于比前轮3的轮子3w的上端3w1靠下方的位置。
在图6的侧视观察下,将散热片333的上端缘向车辆后方延长的延长线L1与蓄电池100重叠。
<车身框架详情>
如图7所示,车身框架11具备:位于前端部而上下延伸的头管12;从头管12的上下中间部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上框架13L、13R;从头管12的下部向下方延伸之后向后方延伸,然后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向下框架14L、14R;在左右上框架13L、13R与左右向下框架14L、14R的上下之间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中间框架139L、139R;从左右上框架13L、13R的前后中间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上框架15L、15R(第二后框架);在左右后上框架15L、15R的下方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下框架16L、16R(第三后框架)。
例如,车身框架11的各要素由圆钢管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中间”是不仅包括对象的两端之间的中央而且也包括对象的两端之间的内侧的范围的意思。向下框架14及后上框架15由相互大致同径的圆钢管构成。上框架13、中间框架139及后下框架16由直径比向下框架14(后上框架15)稍小的圆钢管构成。
在图7中,附图标记17L表示将左后减振器7L(参照图4)的上端部轴支承为能够转动的左减振器上轴支部,附图标记18R表示将右后减振器(未图示)的上端部轴支承为能够转动的右减振器上轴支部。
<头管>
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头管12以越靠上侧则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倾斜延伸。在头管12设有用于安装车辆前部的构成要素的各种托座。
<上框架>
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上框架13具备:从头管12的上下中间部向后下方呈直线状地延伸的上框架前半部131;与上框架前半部131的下端相连,呈向前下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前下弯曲部132;与前下弯曲部132的后端相连,比上框架前半部131平缓地倾斜而向后下方呈直线状地延伸的上框架后半部133。上框架前半部131、前下弯曲部132及上框架后半部133由一体的圆钢管构成。上框架后半部133的后下端从前上方连接于向下框架14的后下弯折部144。
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上框架13L、13R位于比左右向下框架14L、14R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上框架13L、13R从头管12的上下中间部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在多个部位弯折并倾斜延伸。
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上框架13L、13R从头管12的上下中间部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之后,在第一弯折部134a弯折而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上框架13L、13R在第一弯折部134a弯折而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之后,在第二弯折部134b弯折而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延伸。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上框架13L、13R在第二弯折部134b弯折而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延伸之后,在第三弯折部134c弯折而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向下框架>
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向下框架14呈U字状。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向下框架14具备:从头管12的下部向下方延伸的前向下框架部141;与前向下框架部141的下端相连,呈向前下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前下弯折部142;与前下弯折部142的后端相连,向后方延伸的下框架部143;与下框架部143的后端相连,呈向后下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后下弯折部144;与后下弯折部144的上端相连,向后上方延伸的后框架部145(第一后框架)。前向下框架部141、前下弯折部142、下框架部143、后下弯折部144及后框架部145由一体的圆钢管构成。左右一对的作为第一后框架的后框架部145L、145R、左右一对的作为第二后框架的后上框架15L、15R、左右一对的作为第三后框架的后下框架16L、16R构成在车辆的后部配置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L、140R(参照图7)。
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向下框架14L、14R从头管12的下部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延伸之后,在前下弯折部142弯折,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而到达后下弯折部144,在后下弯折部144弯折而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方的方式倾斜延伸。
如图8所示,在前向下框架部141设有呈向后上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前上弯折部141a。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前向下框架部141在从头管12的下部向后下方延伸之后,在前上弯折部141a弯折,大致向铅垂下方延伸。
如图7所示,在左右前向下框架部141L、141R的下部之间设有搭架在左右前向下框架部141L、141R的车宽方向之间的前中段横框架147。前中段横框架147呈沿车宽方向的直线状地延伸。前中段横框架147的两端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右前向下框架部141L、141R。前中段横框架147由直径比向下框架14小的圆钢管构成。
如图7所示,在左右的前下弯折部142L、142R之间设有搭架在左右的前下弯折部142L、142R的车宽方向之间的前下横框架148。前下横框架148呈向前下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地沿车宽方向延伸。前下横框架148的两端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右的前下弯折部142L、142R。前下横框架148由直径比向下框架14小的圆钢管构成。
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下框架部143大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如图7所示,在左右下框架部143L、143R之间设有搭架在左右下框架143L、143R的车宽方向之间的下横框架149。下横框架149呈沿车宽方向的直线状地延伸。下横框架149的两端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右下框架部143L、143R。下横框架149由直径与向下框架14大致相同的圆钢管构成。
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的后下弯折部144L、144R以越位于上方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
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部对应于后下弯折部144L、144R的倾斜,以越位于上方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在自身的下部的上方向车宽方向内侧平缓地弯曲,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如图7所示,在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部设有对未图示的后座踏板进行支承的左右一对的踏板支承撑条135L、135R。左右踏板支承撑条135L、135R具备:从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踏板支承撑条主体136L、136R;从踏板支承撑条主体136L、136R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的踏板支承部137L、137R。
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踏板支承撑条主体136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踏板支承撑条主体136L、136R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延伸。如图8所示,踏板支承撑条主体136的前端从后方连接于左右后框架部145的下部。踏板支承撑条主体136由直径比向下框架14小的圆钢管构成。
<中间框架>
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中间框架139向后下方呈直线状地延伸。中间框架139的前上端从后方连接于前向下框架部141的上下中间部。中间框架139的后下端从上方连接于下框架部143的后部。
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中间框架139L、139R以位于左右上框架13L、13R与左右下框架部143L、143R之间的方式配置。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中间框架139L、139R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后上框架>
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后上框架15具备:从后框架部145的上端部向前下方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后上前半部151(前侧延伸部);与后上前半部151的后端相连,呈向前上方凸出的弯曲形状的中间弯曲部152;与中间弯曲部152的后端相连,比后上前半部151平缓地倾斜而向后上方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后上后半部153。后上前半部151、中间弯曲部152及后上后半部153由一体的圆钢管构成。后上前半部151的前下端从后上方连接于上框架前半部131。
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上框架前半部131L、131R在从与中央横框架155连接的连接部至中间弯曲部152L、152R之间,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延伸。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后上后半部153L、153R在从中间弯曲部152L、152R至后端之间,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延伸。
如图7所示,在左右后上前半部151L、151R的前端部之间设有搭架在左右后上前半部151L、151R的车宽方向之间的中央横框架155。中央横框架155呈向前上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地沿车宽方向延伸。换言之,中央横框架155呈向后下方开放的U字状(倒U字状)。中央横框架155的两端从前上方连接于左右后上前半部151L、151R的前端部。中央横框架155由直径比后上框架15小的圆钢管构成。
在左右后上后半部153L、153R的后端部之间设有搭架在左右后上后半部153L、153R的车宽方向之间的后端横框架156及后端横板157。
后端横框架156呈沿车宽方向的直线状地延伸。后端横框架156的两端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右后上后半部153L、153R的后端部。后端横框架156由直径与后上框架15大致相同的圆钢管构成。
后端横板157呈向后方开放的U字状地沿车宽方向延伸。后端横板157的两端从上方连接于左右后上后半部153L、153R的后端部。
<后下框架>
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后下框架16与后上前半部151大致平行地延伸。后下框架16的前端从后方连接于后框架部145的上下中间部。后下框架16的后端从下方连接于后上后半部153的前后中间部。
如图7所示,在左右后下框架16L、16R之间设有搭架在左右后下框架16L、16R的车宽方向之间的后下横框架159。后下横框架159呈向下方凸出的弯曲形状而沿车宽方向延伸。后下横框架159的两端从车宽方向内侧连接于左右后下框架16L、16R的前后中间部。后下横框架159由直径与后下框架16大致相同的圆钢管构成。
<角板>
如图8所示,在车身框架11设有用于对车身框架11的各要素进行加强的各种角板。
在头管12的上下中间部设有将上框架13的前上端部与向下框架14的前上端部连结的中间角板161。
在头管12的下部设有用于对向下框架14的前上部进行加强的前角板162。
在上框架前半部131与前向下框架部141之间设有用于对上框架13及向下框架14进行加强的上角板163。
在前下弯曲部132与下框架部143之间设有用于对上框架13及向下框架14进行加强的下角板164。
在后框架部145的上下中间部设有将后下框架16的前端部与踏板支承撑条135的前端部连结的侧角板165。
在后上前半部151与上框架前半部131之间设有用于对后上框架15及上框架13进行加强的中间角板166。
在后下框架16与后上后半部153之间设有用于对后下框架16及后上框架15进行加强的后角板167。
<蓄电池配置结构>
如图4所示,在车辆的后部设有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该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具备左右一对的后框架140L、140R和配置在左右后框架140L、140R之间的后蓄电池102。
蓄电池配置结构100A还具备:在收纳前蓄电池101的前壳体103的后方配置的后蓄电池102;左右一对的后上框架15L、15R;左右一对的后下框架16L、16R;从左右后上前半部151L、151R的后部向后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第一上侧托座105L、105R;从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部向前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第一下侧托座106L、106R;从左右后下框架16的前部向后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第二上侧托座107L、107R;从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蓄电池支承部108L、108R;从左右向下框架14L、14R的后下部向后方延伸而将动力单元10支承为能够摆动的动力单元支承结构170。
<第一上侧托座>
如图7所示,左右第一上侧托座105L、105R从下方连接于左右后上前半部151L、151R的后部。如图8所示,在第一上侧托座105设有能够供螺栓的轴部插通地沿车宽方向开设的贯通孔105h(以下称为“第一上侧贯通孔105h”。)。
<第一下侧托座>
如图7所示,左右第一下侧托座106L、106R从前方连接于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左右第一下侧托座106L、106R隔着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而配置在与左右蓄电池支承部108L、108R相反的一侧。如图8所示,在第一下侧托座106设有能够供螺栓的轴部插通地沿车宽方向开设的贯通孔106h(以下称为“第一下侧贯通孔106h”。)。
<第二上侧托座>
如图7所示,左右第二上侧托座107L、107R从下方连接于左右后下框架16L、16R的前部。如图8所示,在第二上侧托座107设有能够供螺栓的轴部插通地沿车宽方向开设的贯通孔107h(以下称为“第二上侧贯通孔107h”。)。
<蓄电池支承部>
如图7所示,左右蓄电池支承部108L、108R具备:从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蓄电池支承撑条主体108aL、108aR;从蓄电池支承撑条主体108aL、108aR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第二下侧托座108bL、108bR。
在图8的侧视观察下,蓄电池支承撑条108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平缓地倾斜延伸。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蓄电池支承撑条108L、108R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延伸。在图9的俯视观察下,左右蓄电池支承撑条108L、108R位于比左右踏板支承撑条135L、135R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如图8所示,蓄电池支承撑条主体108a的前端从后方连接于后框架部145的下部。蓄电池支承撑条主体108a由直径比向下框架14小的圆钢管构成。
在第二下侧托座108b设有能够供螺栓的轴部插通地沿车宽方向开设的贯通孔108h(以下称为“第二下侧贯通孔108h”。)。
例如,从车宽方向外侧将螺栓插通第一上侧贯通孔105h、第一下侧贯通孔106h、第二上侧贯通孔107h及第二下侧贯通孔108h(参照图8)而使螺栓的轴部突出。并且,通过将轴部的突出部与在壳体支承结构110的左右侧部设置的内螺纹部(未图示)螺合而能够将壳体支承结构110固定于各托座105、106、107、108b。
在图8中,附图标记171L、171R表示沿左右向下框架14L、14R的后下弯折部144L、144R设置的左右一对的下托座。附图标记172L、172R表示从左右后框架部145L、145R的下侧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方延伸部。
<头管的周边结构>
如图10所示,在头管12安装有转向轴200。转向轴200具备:插入到头管12内而被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轴主体201;连结于轴主体201中的从头管12向上方突出的部分(轴主体201的上部)的手柄支柱202。
手柄支柱202具备:将轴主体201的上部向内侧插入而通过螺栓203连结成不能转动的筒部202a;以将筒部202a的上端闭塞的方式连结,向车宽方向两侧延伸的撑条部202b;从筒部202a的下端向径向外侧且下方弯曲的杯部202c;从杯部202c的右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片202d。在图10中,附图标记204标注固定于撑条部202b的手柄支架。
在头管12的右上端部安装有对开关支架210进行支承的开关托座205。例如,开关托座205通过焊接等而结合于头管12。
如图11所示,开关托座205呈从头管12的右上端部向右方延伸之后,向上方弯折而延伸的L字状。开关托座205具备:位于下方延伸片202d的侧方的托座主体205a;将托座主体205a与头管12的右上端部连结的连结部205b;将托座主体205a与连结部205b连结的凸缘部205c。
开关支架210通过螺栓206固定于托座主体205a。在开关支架210设有用于将手柄2(参照图10)锁定的作为操作部的锁钮211、用于将座椅8(参照图1)打开的作为操作部的座椅开关212、用于将盖240(参照图13)打开的作为操作部的盖开关213。
锁钮211、座椅开关212及盖开关213配置成从开关支架210的后方能够操作。在图11的后视观察下,锁钮211设置在开关支架210的车宽方向内侧。在图11的后视观察下,座椅开关212设置在开关支架210的车宽方向外侧上部。在图11的后视观察下,盖开关213设置在开关支架210的车宽方向外侧下部。座椅开关212及盖开关213在锁钮211的右侧方以上下延伸的方式一体设置。
例如,通过按压座椅开关212能够将座椅8(参照图1)打开。例如,通过按压盖开关213而能够将盖(参照图13)打开(参照图17)。例如,通过向左(逆时针)旋转锁钮211,能够将手柄2(参照图10)锁定。
在图11中,附图标记208表示制动线缆,附图标记209表示线缆引导件,附图标记212a表示座椅丝线,附图标记213a表示盖丝线,附图标记221表示包含微型计算机的智能单元。
在图12中,附图标记214表示从动于锁钮211(参照图11)的操作的锁定销,附图标记215表示对锁定销214向从头管12分离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附图标记216表示能够解除对锁钮211(参照图11)的转动进行限制的锁定的螺线管。
例如,施力构件215是螺旋弹簧。伴随着锁钮211(参照图11)的转动,锁定销214克服施力构件215的作用力而接近头管12。锁定销214经由托座主体205a的贯通孔205h接近头管12。锁定销214接近头管12并卡合于下方延伸片202d,从而将手柄2(参照图10)锁定。
在螺线管216未被通电时(未被进行开锁操作时),通过将螺线管216的柱塞(未图示)与锁定销214卡合而禁止锁定销214的移动。
在螺线管216被通电时(被进行开锁操作时),通过螺线管216的柱塞从锁定销214分离而容许锁定销214的移动。当锁定销214的移动被容许时,通过施力构件215的作用力,向从头管12分离的方向引入锁定销214。当锁定销214被引入时,锁定销214与下方延伸片202d的卡合被解除,手柄锁被开锁。
<中央通道的周边结构>
如图13所示,在中央通道CT设有以相对于接地面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罩倾斜面CS。在中央通道CT设有能够对软线收纳部230进行开闭的盖240。盖240配置在中央通道CT的上部。由此,在视觉上容易确认盖240的开闭状态。而且,能够容易进行盖240的开闭操作。
在图13中,盖240为闭状态时由实线表示,盖240为开状态时由双点划线表示。
在盖240为闭状态时,罩倾斜面CS与盖240的上表面实质上连成一个面。以下,将罩倾斜面CS的位于上部(前上部)的部分也称为“倾斜面上部CS1”,将罩倾斜面CS的位于下部(后下部)的部分也称为“倾斜面下部CS2”。倾斜面上部CS1相当于上表面部CT1(参照图6)的前端部。倾斜面下部CS2相当于上表面部CT1(参照图6)的后端部。倾斜面下部CS2相当于包含最低部CT2(参照图6)的部分。
<盖开闭检测部>
如图14所示,在中央通道CT设有能够检测盖240的开闭状态的盖开闭检测部225。盖开闭检测部225配置在倾斜面上部CS1的附近。例如,盖开闭检测部225具备接触式位移传感器225a。
盖开闭检测部225基于在盖240与车身罩5之间产生的间隙来判定盖240的开闭状态。在此,间隙是指在充电软线245由盖240和车身罩5夹持时在盖240与车身罩5之间产生的间隙。间隙的大小具有与充电软线245中的由盖240和车身罩5夹持的部分的外径尺寸实质上相同的大小。例如,在充电软线245从软线收纳部230向外部引出的状态(参照图18(b)、图18(c))下将盖240关闭时,在盖240与车身罩5之间产生相当于充电软线245的外径尺寸的间隙。
盖开闭检测部225基于铰链臂253的压入量来判定间隙的大小。图16示出接触式位移传感器225a被铰链臂253按压的状态。图17示出接触式位移传感器225a未被铰链臂253按压的状态。
盖开闭检测部225在间隙成为了充电软线245的最小外径尺寸以上时,判定盖240为开状态。
盖开闭检测部225在间隙成为了小于充电软线245的最小外径尺寸时,判定盖240为闭状态。
在此,充电软线245的最小外径尺寸是指在充电软线245的延伸方向上充电软线245的外径尺寸中的最小的直径的尺寸。在充电软线245由保护管等保护的情况下,充电软线245的外径尺寸包含有包括保护管等的厚度的尺寸。
例如,充电软线245为卷曲软线,能够自由变形。在充电软线245设有能够向外部电源连接的连接插头246(参照图18)。充电软线245将充电器325(参照图6)与外部电源连接。
例如,在将充电软线245卷绕成螺旋状的状态(参照图18(a))下,能够将充电软线245收纳在软线收纳部230内。
例如,在将充电软线245的一部分卷绕成螺旋状的状态(参照图18(b))下能够将充电软线245向软线收纳部230外引出。
例如,在解除了充电软线245的卷绕的状态(参照图18(c))下,能够将充电软线245引出至从软线引出部236远离的位置。
<报知机构>
在中央通道CT的内部设有基于盖开闭检测部225的检测结果向乘客进行报知的报知机构226(参照图19)。在图19的主视观察下,报知机构226隔着车身左右中心线CL而配置在与喇叭227相反的一侧。报知机构226配置在车身左侧。例如,报知机构226为扬声器。例如,报知机构226作为向车外的接近报知使用。例如,报知机构226在车辆从起步至规定速度期间,向外部发出报知音。
然而,报知机构226可以在盖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盖240的开状态时发出警报(第一警报)。例如,报知机构226在盖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盖240的闭状态时发出与第一警报不同的第二警报。报知机构226也可以在盖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盖240的闭状态时不发出警报。
在图19中,附图标记303表示将前车身FB的左右侧部从外侧方覆盖的左右一对的前侧罩。如图19所示,左侧的导风孔315具有上下三段的开口316。右侧的导风孔315具有上下四段的开口316。
<铰链机构>
如图14所示,在中央通道CT设有能够对盖240进行开闭的铰链机构250。铰链机构250配置在倾斜面上部CS1的附近。
铰链机构250具备:在倾斜面上部CS1的下部固定的铰链托座251;沿车宽方向延伸且端部固定于铰链托座251的铰链轴252;能够转动地安装于铰链轴252的铰链臂253。
在图14的剖视观察下,铰链臂253具备:能够转动地安装于铰链轴252的铰链轴支部253a;从铰链轴支部253a向前下方倾斜而呈直线状地延伸的臂前半部253b;与臂前半部253b的下端相连,向后下方倾斜延伸的臂中间部253c;与臂中间部253c的后端相连,向后上方倾斜延伸的臂后半部253d。在臂后半部253d的后端连结盖240的前下部241。
在盖240的后下部242设有向前下方突出的前下方突出部243。在图14的剖视观察下,前下方突出部243具备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的卡止壁243a。在卡止壁243a设有能够供锁机构255的钩258插通的前后开设的卡止孔243h。
<锁机构>
如图14所示,在中央通道CT设有能够将盖240锁定的锁机构255。锁机构255配置在倾斜面下部CS2的附近。
锁机构255具备:在倾斜面下部CS2的下部固定的锁托座256;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将端部固定于锁托座256的锁轴257;能够转动地安装于锁轴257的钩258;与锁托座256及钩258连接的施力构件(未图示);连接于钩258的盖丝线213a(参照图11);能够使钩258转动的促动器(未图示)。
施力构件(未图示)为了使钩258卡止于卡止壁243a而对钩258赋予绕锁轴257的箭头V1方向的作用力。例如,施力构件为螺旋弹簧。
促动器(未图示)为了使钩258从卡止壁243a脱离,可以克服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对于钩258赋予与箭头V1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例如,在钩258与促动器之间连接线缆(未图示)。促动器克服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牵引线缆(未图示),由此能够解除钩258的卡合。
<软线收纳部>
如图14所示,在中央通道CT设有能够收纳充电软线245的软线收纳部230。软线收纳部230呈向上方开放的箱状。在软线收纳部230能够收纳充电软线245以外的其他的物品。例如,在软线收纳部230内收纳充电软线245的状态下,在软线收纳部230内可以同时收纳其他的物品。
软线收纳部230配置在左右前向下框架部141L与中央横框架155的前后之间。软线收纳部230的上部配置在左右上框架前半部131L、131R的车宽方向之间。软线收纳部230的下部配置在左右中间框架139L、139R的车宽方向之间。
软线收纳部230具备能够收纳铰链机构250的铰链收纳部231、能够收纳锁机构255的锁收纳部232、将铰链收纳部231与锁收纳部232连结的左右一对的连结部233L、233R、能够收纳充电软线245的软线收纳主体234。
铰链收纳部231配置在软线收纳主体234的前上侧。铰链收纳部231位于倾斜面上部CS1的附近。在盖240为闭状态时,铰链收纳部231具备位于铰链机构250的前方的铰链前壁231a和位于铰链机构250的下方的铰链下壁231b。在图14的剖视观察下,铰链前壁231a以越靠前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而呈直线状地延伸。在图14的剖视观察下,铰链下壁231b与铰链前壁231a的下端相连,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而呈直线状地延伸。
锁收纳部232配置在软线收纳主体234的后上侧。锁收纳部232位于倾斜面下部CS2的附近。在盖240为闭状态时,锁收纳部232具备位于锁机构255的下方的锁下壁232a。在图14的剖视观察下,锁下壁232a呈与铰链前壁231a大致平行地以越靠前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之后,向后下方弯折而延伸的L字状。在锁收纳部232,为了容许锁机构255的钩258的转动而设有前后开设的开口部232h。
左右连结部233L、233R搭架在铰链收纳部231与锁收纳部232的前后之间。在图14的剖视观察下,连结部233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延伸。
软线收纳主体234具备分别位于软线收纳部230的前后左右及底部的壁部。以下,在软线收纳部230中,将位于前侧的壁部也称为“前壁部234a”,将位于后侧的壁部也称为“后壁部234b”,将位于左侧的壁部也称为“左壁部234cL”,将位于右侧的壁部也称为“右壁部234cR”,将位于底部的壁部也称为“收纳底部234d”。
在图14的剖视观察下,前壁部234a具备:在铰链下壁231b的前下端结合的前壁上结合部234a1;与前壁上结合部234a1的下端相连,向下方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前壁上半部234a2;与前壁上半部234a2的下端相连,向前下方弯折地延伸的前壁中间部234a3;与前壁中间部234a3的下端相连,向下方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前壁中间部234a4。
在图14的剖视观察下,后壁部234b具备:与锁下壁232a的后下端相连,以越靠前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延伸的后壁上半部234b1;与后壁上半部234b1的下端相连,向前上方弯折而延伸的后壁中间部234b2;与后壁中间部234b2的前端相连,以越靠前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而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后壁下半部234b3。
左右壁部234cL、234cR分别搭架在前后壁部234a、234b的左右端的前后之间。在图15的剖视观察下,左右壁部234cL、234cR具备:与前壁上结合部234a1(参照图14)相连,与左右连结部233L、233R的下端结合的左右结合部234c1;与左右结合部234c1的车宽方向内端相连,以越靠下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而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左右壁主体234c2。
收纳底部234d搭架在前后壁部234a、234b(参照图14)的下端的前后之间及左右壁部234cL、234cR的下端的车宽方向之间。在图15的剖视观察下,收纳底部234d具备:以越靠左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而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底部主体234d1;与底部主体234d1的左端相连,向下方突出的下方突出部234d2。
在图14的剖视观察下,底部主体234d1以越靠前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而呈直线状地延伸。收纳底部234d在倾斜面上部CS1侧形成得最深。
如图15所示,在下方突出部234d2的下端设有上下开设的脱水孔234h。
<插头固定部>
如图14所示,在软线收纳部230设有能够将连接插头246(参照图18)固定的插头固定部235。插头固定部235配置在倾斜面下部CS2的附近。插头固定部235以从后壁中间部234b2向前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例如,在插头固定部235设有能够从上方插入连接插头246的插入孔235h。
<软线引出部>
如图14所示,在软线收纳部230设有能够将充电软线245向软线收纳部230的内部引出的软线引出部236。软线引出部236是在软线收纳部230的左壁部234cL上沿车宽方向开设的孔。
在图14的剖视观察下,软线引出部236形成为矩形形状,该矩形形状具有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呈直线状地倾斜的上边。软线引出部236的各边的长度比充电软线245的直径大。在上下方向上,软线引出部236与盖240的后下部242重叠。软线引出部236的上端236u位于比插头固定部235靠上方的位置。软线引出部236配置在比盖240的下端243e靠上方的位置。
软线收纳部230的收纳空间230s在软线引出部236的下方最向下侧扩展。收纳空间230s能够将从软线引出部236引出的充电软线245从倾斜面上部CS1的上部附近收纳至软线收纳部230的下部。
<控制系统>
如图20所示,PDU(Power Driver Unit)321及ECU(Electric Control Unit)322构成一体的控制单元即PCU320。
来自蓄电池100的电力经由与主开关260连动的接触器324,向作为马达驱动器的PDU321供给。来自蓄电池100的电力由PDU321从直流转换成三相交流之后,向作为三相交流马达的马达30供给。
来自蓄电池100的输出电压经由DC-DC转换器326被降压,提供给额定为12V的副蓄电池327的充电。副蓄电池327向灯光器等一般电气安装部件、仪表261、智能单元221及ECU322等控制类部件供给电力。通过搭载副蓄电池327,即使在蓄电池100(以下也称为“主蓄电池100”。)的拆卸时也能够操作各种电磁锁等。
副蓄电池327在连接有主蓄电池100的状态下经由DC-DC转换器326被充电,因此通过在安装有主蓄电池100的状态下使车辆行驶而对副蓄电池327充电。因此,能够防止一般电气安装部件及控制类部件等由于副蓄电池327的电力减少而不能动作的情况。
虽然未图示,但是PDU321具备逆变器,该逆变器具备使用了多个晶体管等开关元件的电桥电路及平滑电容器等。PDU321控制对于马达30的定子绕组的通电。马达30根据基于PDU321的控制而进行牵引运转,使车辆行驶。
蓄电池100在搭载于车身的状态下,由与外部电源连接的充电器325充电。蓄电池100(前后蓄电池101、102)也可以在从车身拆卸的状态下,由车外的充电器充电。
前后蓄电池101、102分别具备对充放电状况、温度等进行监视的BMU(BatteryManaging Unit)101a、102a。在将前后蓄电池101、102搭载于车身时,各BMU101a、102a监视的信息由ECU322共有。来自油门传感器329的输出要求信息向ECU322输入。ECU322基于被输入的输出要求信息,经由PDU321对马达30进行驱动控制。
例如,ECU322通过控制蓄电池100来限制蓄电池100的充放电。例如,ECU322通过控制接触器324及继电器262来切换对于蓄电池100的电力的供给和从蓄电池100的放电。
第一二极管271对于在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与前蓄电池101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整流。例如,第一二极管271使电流沿着从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朝向前蓄电池101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的方向流动。
第二二极管272对于在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与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整流。例如,第二二极管272使电流沿着从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朝向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的方向流动。
向第一二极管271流动的电流与向第二二极管272流动的电流互不相同。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前蓄电池101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及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的各自的极性为相同极性。例如,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前蓄电池101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及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的各自的极性为正极。
与前蓄电池101对应的第一二极管271和与后蓄电池102对应的第二二极管272以保护各部免于遭受下述的现象的方式设置。
通过设置第一二极管271及第二二极管272,能防止电流分别从前蓄电池101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及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向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的逆流。
通过设置第一二极管271,在将蓄电池100串联连接的情况下,防止前蓄电池101的短路。
在将前蓄电池101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与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连结的导体281和导体282中,第一二极管271及第二二极管272分别反向地设置,由此在前蓄电池101及后蓄电池102中的一方发生了短路故障的情况下,防止另一方的短路。
接触器324对于前蓄电池101的低电位侧端子101N与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之间的连接进行断续。例如,接触器324在导通状态下,将前蓄电池101的低电位侧端子101N与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之间连接。接触器324在导通状态下将蓄电池100串联连接,在切断状态下对蓄电池100的串联的连接进行解列。接触器324处于切断状态的期间至少包含充电器325向蓄电池100供给电力的期间。
继电器262对于前蓄电池101的低电位侧端子101N与后蓄电池102的低电位侧端子102N之间的连接进行断续。例如,继电器262在导通状态下将前蓄电池101的低电位侧端子101N与后蓄电池102的低电位侧端子102N之间连接。继电器262处于导通状态的期间至少包含充电器325向蓄电池100供给电力的期间。
串联连接的蓄电池10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PDU321。通过接触器324及继电器262的状态的切换而蓄电池100内的前蓄电池101与后蓄电池102被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接触器324、继电器262、第一二极管271及第二二极管272是连接切换机构的一例。二极管271、272、继电器262、连接部(分支点P1~P4)包含于接线盒323。
<电气电路的驱动类的连接结构的例子>
电气电路的驱动类的各部通过包含第一导体281、第二导体282、第三导体283、第四导体284、第五导体285、第六导体286、第七导体287及第八导体288的导体(导线)如下所述电连接。
通过第一导体281将前蓄电池101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与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电连接。在第一导体281介插有第一二极管271。例如,第一二极管271的阴极连接于前蓄电池101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第一二极管271的阳极连接于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在从第一二极管271的阳极至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之间设有第一分支点P1。
通过第二导体282将第一分支点P1与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电连接。在第二导体282介插有第二二极管272。例如,第二二极管272的阴极连接于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第二二极管272的阳极经由第一分支点P1连接于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在从第二二极管272的阴极至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之间设有第二分支点P2。
通过第三导体283将第二分支点P2与前蓄电池101的低电位侧端子101N电连接。在第三导体283介插有接触器324的触点。在第三导体283设有第三分支点P3。第三分支点P3的位置处于从接触器324至前蓄电池101的低电位侧端子101N之间。
通过第四导体284将第三分支点P3与充电器325的低电位侧端子325N电连接。在第四导体284介插入有继电器262的触点。
通过第四导体284将串联连接的各蓄电池中的较低电位侧的蓄电池(后蓄电池102)的低电位侧端子(102N)与充电器325的低电位侧端子325N电连接。
在从第一二极管271的阴极至前蓄电池101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之间设有第四分支点P4。
通过第五导体285将第四分支点P4与PDU321的高电位侧端子电连接。
通过第六导体286将第四分支点P4与DC-DC转换器326的高电位侧端子326P电连接。
通过第七导体287将PDU321的低电位侧端子连接于充电器325的低电位侧端子325N。
通过第八导体288将DC-DC转换器326的低电位侧端子326N连接于充电器325的低电位侧端子325N。
电气电路除了包含上述的驱动类的连接之外,还可以包含图中虚线所示的监视控制类的连接。电气电路可以具备ECU322。
<电气电路的作用>
ECU322从各BMU101a、102a取得蓄电池100的状态。ECU322从油门传感器329等检测利用者的操作。ECU322基于收集的信息,来控制接触器324、继电器262及PDU321。
例如,在利用来自充电器325的电力对蓄电池100进行充电的情况下,ECU322使接触器324成为切断状态,使继电器262成为导通状态。在前蓄电池101与后蓄电池102处于并联连接的状态的情况下,来自充电器325的电力向前蓄电池101和后蓄电池102供给。在处于上述的控制状态的情况下,成为来自充电器325的电力能够向PDU321供给的状态。来自充电器325的对于PDU321的电压与作用在前蓄电池101的端子之间的电压相同。
例如,在利用蓄电池100蓄积的电力对PDU321进行驱动的情况下,ECU322使接触器324成为导通状态,使继电器262成为切断状态。在前蓄电池101与后蓄电池102处于串联连接的状态的情况下,前蓄电池101和后蓄电池102向PDU321供给电力。在上述的情况下,第一二极管271被反向偏压。通过所述反向偏压,前蓄电池101的高电位侧端子101P的电压(例如96V)不向后蓄电池102的高电位侧端子102P和充电器325的高电位侧端子325P施加。
<ABS>
在PCU320电连接有ABS(Anti-lock Brake System)229。ABS229具有在紧急制动时等驱动轮锁定的情况下,即使仍施加制动也自动地反复进行制动的解除及工作,使轮胎恢复抓地力并保持车辆的行驶稳定性的功能。ABS229也作为能够检测车辆的行驶状态及停止状态的车辆状态检测部发挥功能。例如,ABS229具备能够检测车轮速度的车轮速度传感器(未图示)。
<PCU的作用>
PCU320也作为基于盖开闭检测部225及ABS229的检测结果来控制车辆的控制部发挥功能。
PCU320在ABS229检测到车辆的停止状态且盖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盖240的开状态(参照图17)时,禁止车辆的行驶。
PCU320在ABS229检测到车辆的行驶状态且盖开闭检测部225检测到盖240的开状态(参照图17)时,在车辆停止之后,禁止车辆的行驶。
在此,车辆的停止状态不仅包括车辆完全停止的状态,而且包括车辆实质上停止的状态(车辆稍微移动的状态)。例如,在车辆的速度为V时,车辆的停止状态可以包括0km/h≤V≤5km/h的范围的状态。
<PCU的作为锁控制部的作用>
机动二轮车具备能够进行车辆的锁定及解锁的智能系统220(车辆电子锁)、控制智能系统220的作为锁控制部的PCU320、向PCU320供给电力的副蓄电池327。
智能系统220通过与遥控钥匙223(便携设备)的认证而能够进行车辆的锁定及解锁。
智能系统220具备连接于PCU320的智能单元221、连接于智能单元221的天线222、连接于智能单元221的锁钮211(手柄锁定部)、连接于智能单元221的座椅开关212(盖锁定部)。
智能单元221是包含微型计算机的控制部。
天线222是用于进行与遥控钥匙223的通信的收发天线。
锁钮211能够进行手柄2(参照图10)的锁定及解锁。
座椅开关212能够进行作为收纳蓄电池100的收纳盖的座椅8(参照图1)的锁定及解锁。
PCU320在蓄电池100从车辆拆卸的状态下,能够进行车辆的解锁。PCU320基于与遥控钥匙223的认证结果来控制智能单元221。
如图11所示,锁钮211配置在头管12的附近。锁钮211配置于开关支架210。如图12所示,在开关支架210的内部设有通过手动能够操作的锁定销214。锁定销214从动于锁钮211的操作。
在头管12设有在手柄2(参照图10)的锁定状态下与锁定销214卡合的下方延伸片202d(卡合部)。
如图20所示,遥控钥匙223与智能单元221通信来发送ID信息。例如,遥控钥匙223具备:连接有能够进行无指向性的通信(发送及接收)用的多个天线的收发电路(未图示);用于存储各种数据的作为存储装置的EEPROM(未图示);对遥控钥匙223的构成要素进行控制的CPU(未图示)。在遥控钥匙223内置有用于驱动遥控钥匙223的锂电池等电源。
例如,智能系统220与遥控钥匙223的认证通过在遥控钥匙223的收发电路激活的状态下持有遥控钥匙223而进入了对车辆设定的认证地带时进行按入锁钮211的操作(接通)来进行。智能系统220在遥控钥匙223的收发电路为停止状态时不动作。
在进行了智能系统220与遥控钥匙223的认证之后,螺线管216(参照图12)进行动作,由此解除对锁钮211的转动进行限制的锁定,因此锁钮211能够转动。通过操作锁钮211而能够进行手柄2(参照图10)的锁定。如图11所示,通过向左旋转锁钮211而使锁定销214(参照图12)卡合于下方延伸片202d(参照图12),能够使手柄2(参照图10)成为锁定状态。
<基于各种开关的作用等>
参照图20,说明基于各种开关的作用等。
例如,通过将主开关260接通而智能单元221由副蓄电池327供电。
例如,通过将主开关260及启动开关228接通而副蓄电池327通过DC-DC转换器326由主蓄电池100充电。
在主开关260接通的情况下,无论主蓄电池100的有无,智能单元221都由副蓄电池327供电。因此,即使没有主蓄电池100,也能够通过副蓄电池327使智能单元221工作。
在主开关260接通的情况下,智能单元221通过DC-DC转换器326由主蓄电池100充电。
PCU320检测盖开关213的状态。PCU320基于盖240的开闭状态来控制车辆。
例如,PCU320在车辆为行驶前时检测到盖240的开状态的情况下,无论来自油门传感器329的输入如何都进行避免产生驱动力的控制。
由此,能够防止在充电软线245(参照图18)未被收纳的状态下(盖240打开的状态下)车辆开始行驶的情况。
例如,PCU320在车辆为行驶过程中检测到盖240的开状态的情况下,进行产生与油门传感器329相应的驱动力的控制直至车速实质上成为0为止。例如,车速从与PCU320连接的ABS229能够得到。
车速并不局限于从ABS229得到,也可以从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或其他的检测车速的机构得到。
例如,PCU320在车速实质上成为0或成为停车状态的情况下,无论来自油门传感器329的输入如何,都进行避免产生驱动力的控制。
由此,即使假设在行驶过程中盖240(参照图18)打开,也能够在移动至安全的位置而停车之后,将充电软线245(参照图18)收纳。
在仪表261可以设置根据盖240(参照图18)的开闭状态而变化的LED指示器(未图示)等报知机构。通过观察LED指示器,即使在行驶过程中也能够确认盖240(参照图18)的开闭状态。
如以上说明所述,上述实施方式在具备能够向车辆拆装的主蓄电池100的机动二轮车1中,具备能够进行车辆的锁定及解锁的智能系统220、控制智能系统220的PCU320、向PCU320供给电力的副蓄电池327,在主蓄电池100从车辆被拆卸的状态下,PCU320能够进行车辆的解锁。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主蓄电池100从车辆被拆卸的状态下,PCU320能够进行车辆的解锁,从而能够解除车辆的锁定。因此,在主蓄电池100从车辆被拆卸的状态下,即使通过智能系统220仍上锁,也能够容易使车辆移动。
智能系统220通过与智能钥匙223的认证而能够进行车辆的锁定及解锁,PCU320基于与智能钥匙223的认证结果来控制智能系统220,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在主蓄电池100从车辆被拆卸的状态下,即使通过智能系统220仍上锁,利用智能钥匙223也能够容易使车辆移动。
具备将主蓄电池100与副蓄电池327连结的DC-DC转换器326,副蓄电池327经由DC-DC转换器326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被充电,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由于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副蓄电池327被充电,因此能够防止智能系统220由于副蓄电池327的电力减少而不能动作的情况。
智能系统220具备能够进行手柄2的锁定及解锁的锁钮211,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在主蓄电池100从车辆被拆卸的状态下,即使通过智能系统220仍将手柄2锁定,通过锁钮211也能够解除手柄2的锁定,因此能够容易使车辆移动。
锁钮211配置在头管12的附近,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与锁钮211从头管12远离地配置的情况相比,容易访问锁钮211,因此容易解除手柄2的锁定。
锁钮211具备通过手动能够操作的锁定销214,在头管12设有在手柄2的锁定状态下与锁定销214卡合的下方延伸部202d,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由于通过手动能够解除锁定销214与下方延伸部202d的卡合,因此容易解除手柄2的锁定。
智能系统220具备能够进行将主蓄电池100收纳的座椅8的锁定及解锁的座椅开关212,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在主蓄电池100从车辆被拆卸的状态下,即使通过智能系统220将座椅8仍锁定,通过座椅开关212也能够解除座椅8的锁定,因此能够容易收纳主蓄电池10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蓄电池配置结构具备2个单体蓄电池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蓄电池配置结构可以具备1个或3个以上的单体蓄电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仅挡泥板的左侧部被固定于挡泥板撑条的单支承结构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成为仅挡泥板的右侧部被固定的单支承结构。或者,可以成为挡泥板的左右两侧部被固定的双支承结构。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跨骑型电动车辆包括驾驶者跨骑车身地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而且也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之外,也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为本发明的一例,可以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成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 机动二轮车(跨骑型电动车辆)
2 手柄
8 座椅(收纳盖)
12 头管
100 主蓄电池(蓄电池)
202d 下方延伸片(卡合部)
211 锁钮(手柄锁定部)
212 座椅开关(盖锁定部)
214 锁定销
220 智能系统(车辆电子锁)
223 遥控钥匙(便携设备)
320 PCU(锁控制部)
326 DC-DC转换器
327 副蓄电池

Claims (7)

1.一种跨骑型电动车辆,其具备能够向车辆(1)拆装的蓄电池(100),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特征在于,具备:
能够进行所述车辆(1)的锁定及解锁的车辆电子锁(220);
控制所述车辆电子锁(220)的锁控制部(320);及
向所述锁控制部(320)供给电力的副蓄电池(327),
在所述蓄电池(100)从所述车辆(1)被拆卸的状态下,所述锁控制部(320)能够进行所述车辆(1)的解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电子锁(220)通过与便携设备(223)的认证而能够进行所述车辆(1)的锁定及解锁,
所述锁控制部(320)基于与所述便携设备(223)的认证结果来控制所述车辆电子锁(22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1)还具备将所述蓄电池(100)与所述副蓄电池(327)连结的DC-DC转换器(326),
所述副蓄电池(327)经由所述DC-DC转换器(326)在所述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被充电。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电子锁(220)具备能够进行手柄(2)的锁定及解锁的手柄锁定部(2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柄锁定部(211)配置在头管(12)的附近。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1)还具备通过手动能够操作的锁定销(214),
在所述头管(12)设有在所述手柄(2)的锁定状态下与所述锁定销(214)卡合的卡合部(202d)。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电子锁(220)具备能够进行收纳所述蓄电池(100)的收纳盖(8)的锁定及解锁的盖锁定部(212)。
CN201780095313.1A 2017-09-29 2017-09-29 跨骑型电动车辆 Active CN1112470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35434 WO2019064481A1 (ja) 2017-09-29 2017-09-29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47058A true CN111247058A (zh) 2020-06-05
CN111247058B CN111247058B (zh) 2021-08-03

Family

ID=65901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5313.1A Active CN111247058B (zh) 2017-09-29 2017-09-29 跨骑型电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649000B2 (zh)
EP (1) EP3674186A4 (zh)
JP (1) JP6825120B2 (zh)
CN (1) CN111247058B (zh)
PH (1) PH12020500536A1 (zh)
TW (1) TWI683764B (zh)
WO (1) WO201906448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85259B1 (ko) * 2019-06-28 2021-08-03 주식회사 케이엠더블유 안테나 장치
KR102262153B1 (ko) * 2019-11-21 2021-06-09 (주)에이텍티앤 비상용 배터리가 탑재된 스마트 잠금장치
JP7037589B2 (ja) * 2020-01-29 2022-03-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車両制御装置、車両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TWI779451B (zh) * 2021-01-05 2022-10-01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動機車的電源管理系統
KR102427658B1 (ko) * 2021-02-16 2022-08-02 옴니시스템 주식회사 공유 자전거 서비스에서 보조배터리를 이용한 자전거를 관리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이를 위한 방법
CN117043048A (zh) * 2021-03-30 2023-11-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TWI810796B (zh) * 2022-01-21 2023-08-01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動車電源控制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31648A (ja) * 1991-04-30 1992-11-19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負荷電源制御装置
JP2001233262A (ja) * 2000-02-21 2001-08-2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電動アシスト自転車用電子錠及び走行データ記録装置
CN102001409A (zh) * 2009-08-31 2011-04-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二轮车
CN102677980A (zh) * 2012-05-24 2012-09-19 哈尔滨翔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光电式自行车防盗报警锁
JP2013043462A (ja) * 2011-08-22 2013-03-04 Hond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電動車両
CN106639661A (zh) * 2017-01-10 2017-05-10 深圳市为控科技有限公司 锁具及安装有该锁具的二轮车或者三轮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23215B2 (ja) * 2003-05-09 2009-09-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形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JP4176610B2 (ja) * 2003-10-15 2008-11-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2007172951A (ja) * 2005-12-21 2007-07-05 Yamaha Motor Co Ltd ハイブリッド電源システム
JP2009161093A (ja) * 2008-01-09 2009-07-23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車両セキュリティ遠隔監視システム
JP5525998B2 (ja) * 2010-11-11 2014-06-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US9424697B2 (en) 2011-07-26 2016-08-23 Gogoro Inc. Apparatus, method and article for a power storage device compartment
US9463695B2 (en) * 2011-10-28 2016-10-11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 electric vehicle
DE102012004176A1 (de) * 2012-03-05 2013-09-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Integrierte Diebstahlsicherung für ein Elektrofahrrad
JP2013208949A (ja) 2012-03-30 2013-10-10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2013248971A (ja) * 2012-05-31 2013-12-12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における電力供給装置
ITMO20120147A1 (it) 2012-06-01 2013-12-02 Meta System Spa Batteria per veicoli elettrici
NL2018466B1 (en) * 2016-09-22 2018-03-29 Bolt Mobility B V Scooter
JP6839536B2 (ja) * 2016-12-28 2021-03-10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用の無線式認証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31648A (ja) * 1991-04-30 1992-11-19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負荷電源制御装置
JP2001233262A (ja) * 2000-02-21 2001-08-2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電動アシスト自転車用電子錠及び走行データ記録装置
CN102001409A (zh) * 2009-08-31 2011-04-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二轮车
JP2013043462A (ja) * 2011-08-22 2013-03-04 Hond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電動車両
CN102677980A (zh) * 2012-05-24 2012-09-19 哈尔滨翔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光电式自行车防盗报警锁
CN106639661A (zh) * 2017-01-10 2017-05-10 深圳市为控科技有限公司 锁具及安装有该锁具的二轮车或者三轮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64481A1 (ja) 2019-04-04
US20200247491A1 (en) 2020-08-06
TWI683764B (zh) 2020-02-01
EP3674186A4 (en) 2020-08-19
PH12020500536A1 (en) 2021-03-15
US11649000B2 (en) 2023-05-16
CN111247058B (zh) 2021-08-03
EP3674186A1 (en) 2020-07-01
JPWO2019064481A1 (ja) 2020-04-09
TW201919939A (zh) 2019-06-01
JP6825120B2 (ja) 2021-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32894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247058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278723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278722B (zh) 跨骑型二轮电动车辆
CN111148689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867925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JP7485608B2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CN111148684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148688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263721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247060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1247061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