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17043048A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43048A
CN117043048A CN202280023406.4A CN202280023406A CN117043048A CN 117043048 A CN117043048 A CN 117043048A CN 202280023406 A CN202280023406 A CN 202280023406A CN 117043048 A CN117043048 A CN 1170430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housing
link member
control unit
sa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340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久保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0430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430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5/00Electrical equipmen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as accessories on cy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1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the engine beside or within the driven 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Control Of The Air-Fuel Ratio Of Carbure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机动二轮车(1)具备:车身框架(20);具有马达(44)以及收纳马达(44)的摆动框架(50)的动力单元(41);将车身框架(20)及摆动框架(50)连接成能够摆动的连杆构件(70);以及经由三相线(90)与马达(44)连接并固定于连杆构件(70)的PCU(80)。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
本申请关于在2021年3月30日向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21-058088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存在具备车辆行驶用的马达、对马达进行控制的动力控制单元的跨骑型车辆。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中,动力控制单元配置在中央通道的内部,马达设置于摆动单元。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8251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随着将马达与动力控制单元连接的三相线等电线的变长,可能会引起车辆的成本上升、重量增加、组装作业的复杂化。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缩短与行驶用的马达连接的电线的跨骑型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跨骑型车辆具备:车身框架(20);动力单元(41),其具有马达(44)以及收纳所述马达(44)的壳体(50);连杆构件(70),其将所述车身框架(20)及所述壳体(50)连接成能够摆动;以及控制单元(80),其经由电线(90)与所述马达(44)连接,并固定于所述连杆构件(70)。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将成为动力单元与车身框架之间的死区的连杆构件周边的空间作为控制单元的配置空间有效利用,并且与控制单元配置在车身侧的结构相比,控制单元接近马达,由此能够实现将控制单元与马达连接的电线的缩短。
(2)在上述(1)的形态中,也可以为,所述控制单元(80)固定于所述连杆构件(70)的上表面(73a)。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通过连杆构件覆盖控制单元的下表面,保护控制单元免于遭受从下方飞来的飞石等飞来物的影响。
(3)在上述(1)或(2)的形态中,也可以为,所述控制单元(80)紧固于所述连杆构件(70),在所述控制单元(80)与所述连杆构件(70)之间插入有弹性构件(87)。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弹性构件吸收连杆构件的振动及变形而能够抑制向控制单元传递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外力向控制单元的施加。
(4)在上述(1)~(3)的任一形态中,也可以为,所述控制单元(80)具备外壳(81)以及收纳于所述外壳(81)的控制基板(82),所述外壳(81)在规定方向上与所述连杆构件(70)结合,所述控制基板(82)在所述规定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外壳(81)中的与所述连杆构件(70)结合的结合部的相反侧。
根据上述的结构,与控制基板配置在外壳中的与连杆构件结合的结合部的相同侧的结构相比,能够使从结合部向控制单元施加的应力难以传递给控制基板。
(5)在上述(1)~(4)的任一形态中,也可以为,所述电线(90)具备:马达连接部(91),其与所述马达(44)的定子连接;以及导入部(92),其从所述控制单元(80)被导入所述壳体(50)内,并与所述马达连接部(91)接线,其中,所述壳体(50)具备隔壁(62),该隔壁(62)划分出接线空间(59a)以及导入空间(59b),在所述接线空间(59a)配置有所述马达连接部(91)与所述导入部(92)接线的接线部,所述导入空间(59b)与所述壳体(50)的外部连通并将所述导入部(92)从所述壳体(50)的外部导入,所述导入部(92)经由密封构件(66)插通所述隔壁(62)。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将电线向接线空间引入时,能够以使接线空间从与外部连通的导入空间独立的状态将电线的导入部从导入空间向接线空间延长。由此,能够抑制马达连接部及导入部的接线部沾水的情况。
(6)在上述(1)~(5)的任一形态中,也可以为,所述控制单元(80)具备设置于外表面并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冷却翅片(83)。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使行车风通过冷却翅片的间隙,因此能够实现控制单元的空冷效果的提高。
(7)在上述(1)~(6)的任一形态中,也可以为,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座椅(4),其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20);以及蓄电池(6),其配置在所述座椅(4)的下方,所述控制单元(8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蓄电池(6)的下方,所述蓄电池(6)以长度方向相对于车辆的上下方向而向前后方向倾斜的状态配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与以蓄电池的长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状态配置蓄电池的结构相比,能够确保相对于随着连杆构件的摆动而位移的控制单元的间隙。因此,能够成为适合于在连杆构件固定有控制单元的结构的蓄电池的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缩短与行驶用的马达连接的电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后下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后下部的左视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后下部的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杆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图4的VI-VI线处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且,有时省略这些结构的重复说明。而且,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等方向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方向相同。即,上下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左右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使用的图中,箭头UP表示上方,箭头FR表示前方,箭头LH表示左方。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是跨骑型车辆。机动二轮车1是具有就座于座椅4的乘客放脚的踏脚板5的踏板型的车辆。机动二轮车1具备:前轮2;后轮3;车身框架20;车辆罩30;包括动力单元41的整体摆动式的后悬架40;动力控制单元(PCU:PowerControl Unit)80;包括将动力单元41与PCU80连接的电线的三相线90(参照图3);以及作为动力单元41的电源的蓄电池6。
前轮2轴支承于前轮悬架装置10的左右一对前叉11的下端部。前轮悬架装置10能够转向地支承于车身框架20的前端。在前轮悬架装置10的上部安装有转向用的手把12。
车身框架20具备头管21、向下框架22、下框架23以及后框架24,将它们通过焊接等接合成一体。头管21配置在车身框架20的前端。向下框架22与头管21结合。向下框架22从头管21向下方延伸。下框架23左右设置有一对。下框架23与向下框架22的下端部结合。下框架23从向下框架22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后框架24左右设置有一对。后框架24与下框架23的后端部结合。后框架24从一对下框架23的后端部向上方且后方延伸。一对后框架24支承座椅4。在各后框架24的前下部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托架25。但是,托架25也可以从下框架23的后部向后方突出。一对托架25支承第一枢轴77(参照图3)。
车辆罩30由多个外装板构成。车辆罩30具有前罩31、车把罩32、护腿板33、下罩34以及后罩35。前罩31设置成覆盖头管21。车把罩32设置成覆盖手把12的中央部分。护腿板33设置成覆盖向下框架22并从前方覆盖驾驶者的腿。下罩34设置成覆盖下框架23。在下罩34的上表面形成有乘客放脚的踏脚板5。后罩35从下罩34向后上方延伸。后罩35设置成从前方及车宽方向的外侧覆盖后框架24。在后罩35的上部配置座椅4。需要说明的是,构成车辆罩30的多个外装板不需要分割成上述各部,可以配置成跨越各部的交界,也可以通过多个外装板构成各部。
后悬架40具备动力单元41、将动力单元41与车身框架20连结的连杆构件70、以及夹设在车身框架20与动力单元41之间的后减振器42。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后下部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示出拆卸了罩部52(后述)的状态。
如图2所示,动力单元41是将配置于后轮3的左侧的作为驱动源的行驶用的马达44、支承马达44的摆动框架50以及将马达44的输出减速之后向后轮3的车轴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46一体化的摆动式动力单元。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后下部的左视图。图4是从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后下部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示出拆卸了后述的罩部52的状态。而且,在图4中,通过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面表示动力单元。
如图4所示,摆动框架50是收纳有马达44的中空状的壳体。摆动框架50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L字状,从后轮3的前方空间到左方空间地配置。摆动框架50具备:向车宽方向外侧(左侧)开放的箱状的主体部51;以及从车宽方向的外侧封闭主体部51的开口并形成摆动框架50的左侧面的罩部52。上述主体部51及罩部52通过多个螺栓紧固而一体化。
如图3及图4所示,摆动框架50具备:具有配置马达44的马达配置空间58的马达收纳部55;以及具有供从马达收纳部55延伸的三相线90通过的布设空间59的布设部56。马达收纳部55形成于摆动框架50的后部,位于后轮3的左方。马达收纳部55由主体部51及罩部52形成。马达收纳部55仿照圆柱状的马达的外形,形成为圆筒状。马达收纳部55使马达44的输出轴向车宽方向的内侧突出。动力传递机构46从车宽方向内侧与马达收纳部55结合。布设部56从摆动框架50的前部到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地形成,与马达收纳部55一体化。在布设部56的前端形成有使布设空间59与摆动框架50的外部连通的开口部53。开口部53沿前后方向贯通主体部51。
摆动框架50具备:将马达配置空间58与布设空间59分隔的分隔壁61;将布设空间59划分成接线空间59a及导入空间59b的隔壁62;设置于接线空间59a的凸台63;以及设置于摆动框架50的前端的左右一对吊臂64。
分隔壁61从主体部51的右侧壁向左方立起设置。分隔壁61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而与主体部51的上壁及下壁连接,并且相对于罩部52在至少一部分隔开间隙。
隔壁62划分出隔着分隔壁61而与马达配置空间58相邻的接线空间59a和开口部53开口的导入空间59b。隔壁62沿上下方向及车宽方向延伸,与布设部56的内表面遍及整周地相连。隔壁62具备:位于车宽方向的内侧并设置于主体部51的内侧部62a;以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并设置于罩部52的外侧部62b。内侧部62a及外侧部62b通过主体部51及罩部52相互紧固,使内侧部62a的罩部52侧的端缘与外侧部62b的主体部51侧的端缘对接而形成单一的隔壁62。
如图2所示,在隔壁62的内侧部62a中的罩部52侧的端缘形成有切口65。在切口65配置有密封构件66,严密地切断接线空间59a与导入空间59b的连通。由此,隔壁62及密封构件66切断通过开口部53与外部连通的导入空间59b和接线空间59a及马达配置空间58的连通。供三相线90的各电线插通的索环67沿上下方向并列设置于密封构件66。
如图4所示,凸台63从主体部51的右侧壁向罩部52侧(左侧)突出。一对凸台63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一对。在各凸台63的前端紧固有后述的端子板94。
如图2及图4所示,一对吊臂64从主体部51向前方突出。一对吊臂64以夹着主体部51的开口部53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吊臂64经由具有规定的弹性的衬套而支承第二枢轴78。连杆构件70经由第二枢轴78以能够绕沿着车宽方向的轴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吊臂64。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杆构件的立体图。
如图3及图5所示,连杆构件70将车身框架20的后下部与摆动框架50连接成能够上下摆动。连杆构件70具备:由车身框架20的托架25支承的第一枢轴77贯通的第一枢轴外筒71;由摆动框架50的一对吊臂64支承的第二枢轴78贯通的第二枢轴外筒72;将第一枢轴外筒71及第二枢轴外筒72连结的第一连杆臂73;以及在第一连杆臂73的车宽方向外侧从第一枢轴外筒71向后方延伸并紧固于第二枢轴78的第二连杆臂74。
第一枢轴外筒71及第二枢轴外筒72分别与后轮3的车轴平行地延伸。第一枢轴外筒71经由圆筒状的衬套外插于第一枢轴77。第二枢轴外筒72配置在比第一枢轴外筒71靠后方且下方的位置。第二枢轴外筒72配置在一对吊臂64之间。第二枢轴外筒72外插于由吊臂64支承的第二枢轴78。
如图5所示,第一连杆臂73左右设置有一对。一对第一连杆臂73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一对第一连杆臂73配置在车辆的相对于车宽中心的车宽方向的两侧。一对第一连杆臂73相互平行地延伸。第一连杆臂73形成为方筒状。第一连杆臂73通过焊接等从下方结合于第一枢轴外筒71。第一连杆臂73具备:从第一枢轴外筒71向下方延伸并弯曲而向后方延伸的前部;以及从前部的后端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的后部。第一连杆臂73通过焊接等从前方结合于第二枢轴外筒72。
第一连杆臂73具备大致水平地延伸且朝向上方的上表面73a。在上表面73a,向上方突出设置有供PCU80紧固的圆筒凸台75。圆筒凸台75在各第一连杆臂73上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一对。由此,在连杆构件70的整体设置有四个圆筒凸台75。
第二连杆臂74左右设置有一对。一对第二连杆臂74相对于一对第一连杆臂73配置在车宽方向的两外侧。第二连杆臂74通过焊接等从下方结合于第一枢轴外筒71。第二连杆臂74在相对于第一连杆臂73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下,与第一连杆臂73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二连杆臂74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槽形。第二连杆臂74的后端部相对于第二枢轴外筒72的两端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在第二连杆臂74的后端部形成有与第二枢轴外筒72同轴的贯通孔。如图4所示,第二连杆臂74的后端部配置成在与第二枢轴外筒72之间夹着吊臂64。第二连杆臂74的后端部紧固于第二枢轴78的端部。
如图3及图4所示,PCU80是将作为马达驱动器的PDU(Power Drive Unit)、对PDU进行控制的ECU(Electric Control Unit)等控制基板82收纳于外壳81的控制装置。而且,有时将从蓄电池6供给的直流电力转换成规定的电压的DC-DC转换器也一并收纳于外壳81。PCU80经由三相线90与马达44连接。
外壳81形成为长方体状。外壳81配置成外表面的六个面朝向前后上下左右。在外壳81设有冷却翅片83及紧固部84。冷却翅片83立起设置于外壳81的外表面。冷却翅片83在外壳81的上表面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翅片83设置于外壳81的上表面的整体。
紧固部84从外壳81向前方及后方突出。紧固部84在外壳81的前表面及后表面各自的下部,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一对。供螺栓等紧固构件86插通的紧固孔84a(参照图6)沿上下方向贯通紧固部84。
PCU80配置在连杆构件70的上方。PCU80在从上方观察的俯视下配置在第一枢轴外筒71与第二枢轴外筒72之间。PCU80配置成不从连杆构件70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PCU80在俯视观察下与连杆构件70的一对第一连杆臂73重叠。PCU80沿上下方向结合于连杆构件70。PCU80通过从上方插通到紧固部84的紧固孔84a中的紧固构件86紧固固定于第一连杆臂73的圆筒凸台75。由此,PCU80直接固定于第一连杆臂73的上表面73a。
图6是图4的VI-VI线处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在PCU80与连杆构件70之间插入有弹性构件87。弹性构件87是圆筒状的橡胶衬套,夹设在紧固部84的紧固孔84a与紧固构件86之间。弹性构件87从紧固部84的内周面与紧固构件86的轴部之间到紧固部84的上表面与紧固构件86的头部之间以及紧固部84的下表面与圆筒凸台75的上端面之间连续地设置。由此,PCU80能够在弹性构件87的弹性范围内相对于连杆构件70位移。
如图3所示,控制基板82以基板主体的表背面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配置在外壳81内。控制基板82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外壳81的与紧固部84相反的一侧。即,紧固部84设置于外壳81的下部,因此控制基板82配置在外壳81内的上部。
如图3及图4所示,三相线90从PCU80的外壳81向前方延伸而穿过摆动框架50的前端的开口部53,进入摆动框架50的内部。三相线90在摆动框架50的内部延伸而与马达44连接。三相线90具备:与马达44的定子连接的马达连接部91;以及从PCU80导入到摆动框架50内并与马达连接部91接线的导入部92。马达连接部91从马达44向后方延伸。马达连接部91穿过摆动框架50的分隔壁61与罩部52之间,跨越马达配置空间58及接线空间59a这两个空间配置。导入部92在布设空间59内经由密封构件66插通到隔壁62中,由此,跨越将相互的连通严密地切断的接线空间59a及导入空间59b这两个空间配置。具体而言,形成导入部92的三相的电线分别穿过密封构件66的索环67(参照图2)而贯通隔壁62。
马达连接部91及导入部92在端子板94处相互接线。端子板94在接线空间59a内紧固于一对凸台63。端子板94将马达连接部91及导入部92各自的各相的端子彼此连接。
如图1所示,蓄电池6配置在座椅4的下方。在蓄电池6的下方配置有PCU80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池6前后配置有一对,且在前方的蓄电池6的下方配置PCU80。蓄电池6都形成为长方体状,彼此形成为为同一结构。蓄电池6配置成,设置把手的顶面位于比设置端子的底面靠上方的位置,且四个侧面中的两个面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蓄电池6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形成为顶面及底面位于长度方向两端的矩形形状。蓄电池6前低后高地配置,使得在车辆侧视观察下长度方向相对于上下方向向前后方向倾斜。一对蓄电池6相互平行地配置,并且配置成后方的蓄电池6的底面位于比前方的蓄电池6的底面靠上方的位置。由此,蓄电池6配置成在侧视观察下从下方外切一对蓄电池6的假想直线L1前低后高地延伸。一对蓄电池6串联地接线,经由未图示的电线与PCU80电连接。在该情况下,蓄电池6可以经由接线箱与PCU80连接。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具备固定于连杆构件70的PCU80。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可能成为动力单元41与车身框架20之间的死区的连杆构件70周边的空间作为PCU80的配置空间有效利用,并且与PCU配置在中央通道的内侧等车身侧的结构相比,PCU80接近马达44,由此能够实现将PCU80与马达44连接的三相线90的缩短。
另外,PCU80固定于连杆构件70的第一连杆臂73的上表面73a。根据该结构,通过连杆构件70覆盖PCU80的下表面,能够保护PCU80免于受到从下方飞来的飞石等飞来物的影响。
在PCU80与连杆构件70之间插入有弹性构件87。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弹性构件87吸收连杆构件70的振动及变形而抑制向PCU80传递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外力向PCU80的施加。
PCU80的外壳81沿上下方向与连杆构件70结合。控制基板82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外壳81中的与紧固部84相反的一侧。根据该结构,与控制基板82配置在外壳81中的与紧固部84相同的一侧的结构相比,能够使从外壳81与连杆构件70的结合部向PCU80施加的应力难以传递到控制基板82。
三相线90具备:与马达44的定子连接的马达连接部91;以及从PCU80导入到摆动框架50内并与马达连接部91接线的导入部92。摆动框架50具备隔壁62,该隔壁62划分出配置有马达连接部91与导入部92接线的接线部的接线空间59a、和与摆动框架50的外部连通并将导入部92从摆动框架50的外部导入的导入空间59b。导入部92经由密封构件66插通隔壁62。根据该结构,在将三相线90向接线空间59a引入时,能够在使接线空间59a从与外部连通的导入空间59b独立的状态下将三相线90的导入部92从导入空间59b向接线空间59a延长。由此,能够抑制马达连接部91及导入部92的接线部沾水的情况。
PCU80具备设置于外表面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冷却翅片83。根据该结构,能够使行车风通过冷却翅片83的间隙,因此能够实现PCU80的空冷效果的提高。
PCU8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蓄电池6的下方。蓄电池6以长度方向相对于上下方向而向前后方向倾斜的状态配置。根据该结构,与以蓄电池6的长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状态配置蓄电池6的结构相比,能够确保相对于随着连杆构件70的摆动而位移的PCU80的间隙。因此,能够成为适合于在连杆构件70固定有PCU80的结构的蓄电池6的配置。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7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如图7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A以座椅4下的一对蓄电池6在车辆侧视观察下长度方向相对于上下方向而向前后方向倾斜的方式前高后低地配置,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一对蓄电池6相互平行地配置,并且配置成后方的蓄电池6的底面位于比前方的蓄电池6的底面靠上方的位置。由此,蓄电池6配置成在侧视观察下从下方外切一对蓄电池6的假想直线L2前低后高地延伸。根据该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成为适合于在连杆构件70固定有PCU80的结构的蓄电池6的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参照附图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在其技术范围内可以考虑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机动二轮车,但是本发明的应用范围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能够应用于除了机动二轮车之外也包括机动三轮车的、驾驶者跨骑车身地乘车的全部跨骑型车辆。而且,本发明不仅应用于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仅具备马达作为动力源的电动车辆,也可以应用于具备发动机及马达作为动力源的电气式混合动力车辆。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PCU80配置在连杆构件70的上方,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结构。PCU可以配置在连杆构件的下方,也可以配置成由连杆构件从车宽方向的两侧夹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插于紧固构件86的橡胶衬套作为弹性构件插入在PCU80与连杆构件70之间,但是弹性构件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弹性构件例如也可以配置成夹在PCU的外壳的底面与连杆构件之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PCU80穿过连杆构件70的一对第一连杆臂73之间向下方露出,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连杆构件可以除了连杆臂之外,还具备从下方覆盖PCU的构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摆动框架50内的隔壁62设置密封构件66,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密封构件也可以封闭摆动框架的前端的开口部。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公知的构成要素。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缩短与行驶用的马达连接的电线。
符号说明
1: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4:座椅;6:蓄电池;20:车身框架;41:动力单元;44:马达;50:摆动框架(壳体);59a:接线空间;59b:导入空间;62:隔壁;66:密封构件;70:连杆构件;73a:上表面;80:PCU(控制单元);81:外壳;82:控制基板;83:冷却翅片;87:弹性构件;90:三相线(电线);91:马达连接部;92:导入部。

Claims (7)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具备:
车身框架(20);
动力单元(41),其具有马达(44)以及收纳所述马达(44)的壳体(50);
连杆构件(70),其将所述车身框架(20)及所述壳体(50)连接成能够摆动;以及
控制单元(80),其经由电线(90)与所述马达(44)连接,并固定于所述连杆构件(7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80)固定于所述连杆构件(70)的上表面(73a)。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80)紧固于所述连杆构件(70),
在所述控制单元(80)与所述连杆构件(70)之间插入有弹性构件(87)。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80)具备外壳(81)以及收纳于所述外壳(81)的控制基板(82),
所述外壳(81)在规定方向上与所述连杆构件(70)结合,
所述控制基板(82)在所述规定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外壳(81)中的与所述连杆构件(70)结合的结合部的相反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电线(90)具备:
马达连接部(91),其与所述马达(44)的定子连接;以及
导入部(92),其从所述控制单元(80)导入到所述壳体(50)内,并与所述马达连接部(91)接线,
所述壳体(50)具备隔壁(62),该隔壁(62)划分出接线空间(59a)以及导入空间(59b),在所述接线空间(59a)配置有所述马达连接部(91)与所述导入部(92)接线的接线部,所述导入空间(59b)与所述壳体(50)的外部连通并将所述导入部(92)从所述壳体(50)的外部导入,
所述导入部(92)借助密封构件(66)插通所述隔壁(62)。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80)具备设置于外表面并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冷却翅片(83)。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
座椅(4),其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20);以及
蓄电池(6),其配置在所述座椅(4)的下方,
所述控制单元(8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蓄电池(6)的下方,
所述蓄电池(6)以长度方向相对于车辆的上下方向而向前后方向倾斜的状态配置。
CN202280023406.4A 2021-03-30 2022-03-09 跨骑型车辆 Pending CN11704304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8088 2021-03-30
JP2021-058088 2021-03-30
PCT/JP2022/010276 WO2022209661A1 (ja) 2021-03-30 2022-03-09 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43048A true CN117043048A (zh) 2023-11-10

Family

ID=83458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3406.4A Pending CN117043048A (zh) 2021-03-30 2022-03-09 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454104B2 (zh)
CN (1) CN117043048A (zh)
TW (1) TWI803239B (zh)
WO (1) WO202220966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25956B2 (ja) 2009-03-27 2013-07-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式鞍乗型車両
EP3067259B1 (en) * 2013-11-06 2021-05-2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addle-type electric vehicle
JP6428029B2 (ja) * 2014-08-05 2018-11-28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用スイングアーム
JP6561770B2 (ja) * 2015-10-27 2019-08-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構造
US11649000B2 (en) * 2017-09-29 2023-05-16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d electric vehicle
DE112017007899B4 (de) * 2017-09-29 2024-10-02 Honda Motor Co., Ltd. Batterie-Anordnungskonstruktion und Fahrzeug vom Sattelfahrtyp
WO2019064601A1 (ja) * 2017-09-29 2019-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11278722B (zh) * 2017-09-29 2022-05-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二轮电动车辆
JP6956257B2 (ja) * 2018-03-28 2021-11-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CN111902334A (zh) * 2018-04-02 2020-11-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CN112638762B (zh) 2018-08-28 2022-06-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JP7113740B2 (ja) * 2018-12-25 2022-08-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JP7118182B2 (ja) * 2019-02-13 2022-08-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WO2021005765A1 (ja) * 2019-07-10 2021-01-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54104B2 (ja) 2024-03-21
TWI803239B (zh) 2023-05-21
JPWO2022209661A1 (zh) 2022-10-06
TW202243946A (zh) 2022-11-16
WO2022209661A1 (ja) 2022-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32975B2 (ja) 騎乗型電動車両
JP6271615B2 (ja) ケーブル構造及び車両
JP6286458B2 (ja) 車両
JP5061941B2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WO2013061390A1 (ja) 騎乗型電動乗物
JP5745301B2 (ja) スロットルセンサの取り付け構造
US20120181097A1 (en) Electric vehicle
JP6778726B2 (ja) ジョイント及び車両
JP2017140991A (ja) 車両
JP2017140992A (ja) 車両
JP2015058764A (ja) 蓄電装置の配設構造
CN111114676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CN117043048A (zh) 跨骑型车辆
JP3838505B2 (ja) 車両の電力線の配設構造
JP2009056828A (ja) ホイ−ルロ−ダにおける電気配線の配設構造
EP4244125A1 (en) A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220363420U (zh) 电动两轮车
US20240326945A1 (en) Electric vehicle
JP7296421B2 (ja) 車両
JP5679608B2 (ja) 騎乗型電動乗物
EP4263334A1 (en) A straddle type motor vehicle
JP2021011262A (ja) 車両
JP6079527B2 (ja) 蓄電装置の配設構造
CN118722921A (zh) 电动车辆
CN118722931A (zh) 电动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