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615A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7615A CN1147615A CN96110322A CN96110322A CN1147615A CN 1147615 A CN1147615 A CN 1147615A CN 96110322 A CN96110322 A CN 96110322A CN 96110322 A CN96110322 A CN 96110322A CN 1147615 A CN1147615 A CN 114761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plate
- inlet
- air
- shell
- front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洁和维修易于进行且性能提高的空调机,该空调机带有空气入口(7)和空气出口(5)的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11)、热交换器(10)和吹风风扇(16)。空气入口(7)形成在至少外壳前表面上,厚度小于外壳另一前表面厚度的过滤器盖(8)设置在空气入口(7)处。还设置有打开和罩住入口(7)的移动板(9)、驱动移动板(9)的驱动装置(31)和控制驱动装置(31)的控制装置(251)。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外壳前表面上形成室内空气入口的空调机,特别是涉及能够减少通风损失,从而提高性能并使清洁和维修很容易的空调机。
传统的空调机,例如,壁挂式空调机,通常具有下列结构:即,由格栅构成的入口设置在外壳前表面上,外壳内具有布置了过滤器、热交换器和风扇的通风道;从入口或上部入口吸入的室内空气从形成在底面上的出口吹出。现有技术的入口格栅一般是由水平或垂直栅片构成一体,空调机的整个前表面用金属网盖住。
日本未审专利公开4-145号公报揭示了一种具有下列结构的空调机。即由连续弧形挡板和栅孔板形成得到的格栅可旋转地设置在空调机主体的前板上的入口后部。当空调机停止运行时,由挡板挡住入口。当空调机运行时,栅孔板在入口内旋转,以确保形成一条空气通道。
日本未审专利公开1-95249号揭示了这样一种空调机,其入口前表面的前盖面由多条栅片分隔,在入口内的栅片可转动,吹风栅片的吹风角和栅片的入口角相互联锁。
日本未审专利公开5-196238号揭示了这样一种空调机,这种空调机包括阀板和控制部,阀板可打开/关闭地设置在发热器窗口上,发热器设置在加热器的主箱内,控制部将阀板和发热器的输出相互联锁。在现有技术中,由两侧弯成U形的金属板构成的阀板安装在窗口内。阀板的一端由导轨支承,阀板的另一端形成与连接到电机上的小齿轮啮合的齿条。电机旋转而使阀板垂直移动,因此就可使阀板打开或关闭。
在上述入口格栅与外壳模制成一体的现有技术中,为了增加强度,入口格栅的水平或垂直栅片的厚度必须大于外壳的厚度。由此,增加了空气阻力而且入口的尺寸也必须增大。
在用金属穿孔网盖住外壳前表面的现有技术中,穿孔网可用薄金属板制作。然而,由于强度原因不能增加构成穿孔网的每个孔的直径。结果,入口空气量要小于使用入口格栅栅片的上述现有技术的空气量,并需要面积较大的入口。此外,还具有灰尘会粘附到穿孔网上并使入口空气量减少的缺点。因此,在传统的空调机上不使用有穿孔网的入口。特别是,在目前的入口空气量增加、热交换效率提高并期望高性能低噪音运行的空调机上不能使用这种入口。
此外,在上述专利公开文献的第一种现有技术中,入口格栅孔仅在运行状态下才露出而在停机状态下可改善其外观。然而,在运行状态下,能通过入口格栅看见空调机的内部。为了使弧形格栅旋转(入口格栅孔板和挡板相互制成一体),在各个方向上需要一个能让弧形入口格栅旋转的空间。因此,旋转机构尺寸增加,整个空调机也变大。
此外,相对较大的灰尘、纤维毛、昆虫或类似物会通过格栅进入空调机内,灰尘或类似物容易粘到过滤器上,过滤器易于被堵塞或部分堵塞。此外,由于使用入口格栅,灰尘容易聚集在格栅上。特别是,当不使用空调机时,灰尘非常容易聚集在格栅上。
当聚集了灰尘的格栅要清洁时,由于灰尘粘附到格栅的间隙内,格栅不容易清洁。在打算将格栅从主体上取下进行清洁的情况下,格栅未被设计成易于从主体上取下。在上述公开文献的第二种现有技术中,由于许多栅片相互联动而一起转动,从而增加了部件的数量,结构也更为复杂而且不容易清洁。此外,当栅片旋转时向前突出,破坏不外形和美观。突出的栅片可能与物体相撞或卡住物体,从而造成损坏。
当将上述现有技术的第三篇公开文献的阀板结构用于具有椭圆形入口的空调机上时,在椭圆形阀板两侧端处动作的机构不容易稳定工作。为此,这种机构不能直接应于用这种空调机上。阀板起到了挡住热辐射的作用,并且基本上不同于本发明的使用制冷循环的空调机,其中必须考虑吸入室内空气的入口的清洁性或在打开状态下如何遮挡住空调机内部。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机,这种空调机能够减少通风损失、提高热交换效率、改善运行性能并使清洁更容易进行。
为了完成本发明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吹风风扇;其特征在于:外壳至少前表面形成入口,形成在前表面上的入口处的厚度比外壳前表面其余部分的厚度薄。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吹风风扇;其特征在于:空气入口形成在外壳前表面上,并设置有打开和关闭该入口的移动板。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吹风风扇;其特征在于:空气入口形成在外壳前表面上,空调机还包括打开和关闭该入口的移动板,驱动该移动板的驱动装置和控制驱动装置的控制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吹风风扇;其特征在于:空气入口形成在外壳前表面上,空调机还包括打开和关闭该入口的移动板、驱动该移动板的驱动装置和控制驱动装置的控制器,控制装置在空调机停机时可驱动用于驱动移动板的驱动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吹风风扇;其特征在于:空气入口形成在外壳前表面上,空调机还包括打开和关闭该入口的移动板、驱动该移动板的驱动装置、控制驱动装置的控制器和向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的遥控器,当空调机停机时控制装置接收到因按压遥控器上的特定操作按钮而发出的控制信号,并且当空调机停机时控制驱动装置以驱动移动板。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吹风风扇;其特征在于:外壳由构成外壳后部的后箱和构成外壳前表面的前盖构成,入口形成在前盖的前表面上,打开/关闭入口的移动板、以预定方向可动地导向和支承移动板的导向装置和使移动板沿导向装置移动的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前盖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吹风风扇;其特征在于:外壳由构成外壳后部的后箱、构成外壳中心部分的中心盖和构成外壳前表面的前板构成,入口形成在前板的前表面上,打开/关闭入口的移动板、以预定方向可动地导向和支承移动板的导向装置和使移动板沿导向装置移动的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中心盖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吹风风扇;其特征在于:外壳由构成外壳后部的后箱、构成外壳中心部分的中心盖和构成外壳前表面的前板构成,入口形成在前板的前表面上,打开/关闭入口的移动板、以预定方向可动地导向和支承移动板的导向装置和使移动板沿导向装置移动的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中心盖上,驱动装置由驱动部、以预定方向移动移动板的移动器以及将驱动部连接到移动部上的连接器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吹风风扇;其特征在于:外壳由构成外壳后部的后箱、构成外壳中心部分的中心盖和构成外壳前表面的前板构成,入口形成在前板的前表面上,打开/关闭入口的移动板、以预定方向可动地导向和支承移动板的导向装置和使移动板沿导向装置移动的驱动被设置在所述中心盖上,在移动板和空气过滤器之间设置有带大量高密集度孔的过滤器盖,每个孔的孔径大于空气过滤器的目或孔。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吹风风扇;其特征在于:入口形成外壳前表面上,盖住空气过滤器的前表面的带大量高密集度孔的过滤器盖设置在罩部件和空气过滤器之间,每个孔的孔径大于空气过滤器的目或孔。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上侧面为倒V形的热交换器和位于热交换器下方的贯流风扇;其特征在于:外壳由构成外壳后部的后箱、构成外壳中心部分的中心盖和构成外壳前表面的前板构成,第一入口形成在前板上,第二入口形成在中心盖的上表面,第三入口形成在后箱的上表面上,出口形成在中心盖前表面的底部或形成在从前表面的底部延伸到底面前部的部位上,可垂直偏转的水平栅片形成在出口上,第二和第三入口位于除了倒V形热交换器的上端部相对的位置之外的具有低空气阻力的部位,盖住空气过滤器的前表面的带大量高密集度孔的过滤器盖设置在移动板和空气过滤器之间,每个孔的孔径大于空气过滤器的目或孔。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上侧面为倒V形的热交换器和位于热交换器下方的贯流风扇;其特征在于:入口形成外壳前表面上,盖住空气过滤器的前表面的带大量高密集度孔的过滤器盖设置在移动板和空气过滤器之间,每个孔的孔径大于空气过滤器的目或孔,外壳由构成外壳后部的后箱、构成外壳中心部分的中心盖和构成外壳前表面的前板构成,第一入口形成在前板上,第二入口形成在中心盖的上表面,第三入口形成在后箱的上表面上,出口形成在中心盖前表面的底部或形成在从前表面的底部延伸到底面前部的部位上,可垂直偏转的水平栅片形成在出口上,每个第二和第三入口在外壳厚度方向分成前后两部分,在分成的两部分之间的连接部分位于倒V形热交换器的上端部与具有低空气阻力的部位相反的位置上,盖住空气过滤器的前表面的带大量高密集度孔的过滤器盖设置在移动板和空气过滤器之间,每个孔的孔径大于空气过滤器的目或孔。
图1是本发明空调机一个实施例的外形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空调机的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布置图;
图3是图1空调机的侧视图;
图4是图1空调机的前视图;
图5是图1空调机的平面图;
图6是图5空调机的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7是图1空调机的底视图;
图8是图4空调机的透视图;
图9是沿图8中IX-IX线的截面图;
图10是沿图8中X-X线的截面图;
图11是沿图8中XII-XI线的截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个实施例的侧截面图;
图13A-图13C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个实施例的关闭机构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个实施例的过滤器布置图;
图15A和15B是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个实施例的过滤器的主要部件的简图;
图16是图15B中的过滤器盖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A和17B是本发明过滤器盖与现有技术的入口格栅相比较的图;
图18A和18B是本发明空调机中的移动板的打开/关闭运行状态的主要部件的截面图;
图19是本发明空调机的主要部件应用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20是本发明空调机一个应用实施例的外形透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空调机一个应用实施例的外形透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空调机关闭机构的一个应用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3是本发明空调机关闭机构的一个应用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空调机关闭机构的一个应用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5是本发明空调机关闭机构的一个应用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26是图25的实施例的运行状态的垂直截面图;
图27是图25的实施例的运行状态的垂直截面图;
图28是图25的实施例的运行状态的垂直截面图;
图2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布置图;
图30是本发明空调机的一个控制流程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1是本发明空调机一个家庭用实施例的垂直截面图;
图32是图31的实施例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图33是本发明空调机一个家庭用实施例的垂直截面图;
图34是当本发明空调机的移动板关闭时运行的垂直截面图;
图35是当本发明空调机的移动板打开时运行的垂直截面图;
图36是本发明空调机具体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图37是本发明空调机所使用的遥控器外观的简图;
图38是当遥控器的盖打开时图37中的遥控器外观的简图;
图39是本发明空调机的控制实施例的原理图;
图40是本发明空调机一个实施例的控制运行的表;
图41是本发明空调机一个实施例在接通电源时控制运行的表;
图42是本发明空调机一个实施例在加热运行开始状态时控制运行的表;
图43是本发明空调机一个实施例在冷却/除湿运行开始状态时控制运行的表;
图44是本发明空调机一个实施例演示控制运行的表;
图45是本发明空调机的一个应用实施例的垂直截面图;
图46是本发明空调机的一个应用实施例的垂直截面图;
图47是图46的实施例中的内部部件的简图;
图48是本发明空调机的一个应用实施例的部分截面图;
图49是本发明空调机的一个应用实施例的部分截面图;
下面,参照附图1-49描述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和箭头,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图1-45示出了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个实施例。
首先参照1说明本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图示结构的外观。参照图1,空调机的室内机组通常由标记1表示。该室内机组1通过制冷剂管道、电源线、信号线和类似导线(它们都没有示出于图中)与室外机组(图中未示出)连接,并且被安装在室内墙壁上主要对室内进行冷却/加热。室内机组的外形由合成树脂模制的后箱2、安装在后箱2的前表面上的模制树脂装饰盖3和安装在装饰盖3的前表面上的合成树脂模制前板4。
标记5表示设置在装饰盖3的底面上的斜向下出口。出口5有两个合成树脂模制栅片6a和6b。标记7是位于前板4的前表面下部的第一入口。树脂移动板9垂直移动并罩住或使盖8露出。盖8是冲有多个小孔的网,被固定在过滤器11的前表面,过滤器11盖住热交换器10(图2中描述)。
第二入口12和第三入口13设置在装饰板3和后箱2的上部。在前板4的下部的中央部分设置显示部14和受光部15,该显示部14显示运行状态,受光部15接收来自分体遥控器的红外线操纵信号。
本实施例的室内机组1,出口5和第一入口7被移动板9盖住,处于停止状态的通风栅片6a、6b使室内机组1与内部设计一致。在运行状态下,通风栅片6a、6b根据冷却加热的需要而打开,而且移动板9也打开从第一入口7、第二入口12和第三入口13吸入室内空气。室内机组1内的热交换器10冷却加热室内空气,冷却或加热的室内空气从出口5处吹出。
下面参考图描述室内机组1的部件的相互配置。参照图2,基本的内部结构,如贯流风扇16、热交换器10、接水盘17和类似部件安装在后箱2内。贯流风扇16有由风扇电机18支承的右旋转轴和由轴承19支承的左旋转轴。风扇电机支承部件20和轴承支承部件21将贯流风扇16固定在后箱2的下部。热交换器10由尺寸不同的两个热交换器10a和10b、将两热交换器10a和10b相互连通的偏管10c和电磁阀10d构成,并被固定到后箱2上挡住贯流风扇16的前表面和上部。接水盘17布置在热交换器10a的下面,用于接收热交换器10a上的冷凝水并将冷凝水通过排水管22排出到室外。
接水盘17和后箱2形成出口风道53(图中未示出),多个水平栅片23和垂直栅片6a和6b固定在接水盘17的底部。在这样的情况下,步进电机24被固定在栅片6a和6b的一端,以便能够自动地调整吹风角。标记25代表电子部件箱,被固定在风扇电机18的前表面,包括各种如微处理器或电源的各种电子部件(图中未示出)安装在该箱内。
上下盖26和27可拆卸地安装在后箱2的右下部和右上部上。当要将热交换器10固定到后箱2上时,把上盖26卸下以免影响组装作业。
下盖27形成管线通孔,以便容纳连接到热交换器10上的制冷剂管28和容纳排水管22和将导线从电子部件箱25引到室内机组1外部。通过有选择地切去形成在下盖27上的多个预定凹槽(图中未示出),就可以形成水平/垂直管线。当当进行布管作业时,使用管压金属配件29将能改善布管作业和外观。
将装饰盖3安装到室内机组1上就把如固定到后箱2内部的贯流风扇16等基本结构都包含在室内机组1内。其上固定盖8和空气过滤器30的过滤器11可拆卸地装配在装饰盖3上。移动板9通过关闭机构31安装在装饰盖3上,显示部14和受光部15都安装在装饰盖3上。前板4安装在装饰盖3的前表面上。标记32代表将室内机组1固定到墙面上的金属配件。W798mm,高度H270mm,厚度D183mm。
在目前的居室环境条件下,为了确保有较大的窗户,在窗上仅留下很小一块墙壁。因此,要设定高度H和水平宽度W以便能在910范围内进行安装(顶点间的最小间隔为80mm),考虑水平宽度W、高度H和内部结构的限制来设定厚度D。由于具有这种尺寸的室内机组1可以安装在所述的安装环境上,可以进行各种不同的安装方式。
在图3的侧视图中,后箱2是箱状,装饰盖3的上下面由大的弧形板33和34构成,当从侧面看时,这两块弧形板垂直对称且形成锥度。位于弧形板33和34之间的前板4的前表面由一块大弧形板35形成,该板35向后倾斜。因此,当把室内机组1安装在墙壁上时,室内机组1看上去很紧凑且与墙面相匹配。
此外,由于上表面由曲表面33构成,因此可以将第二入口制成看不见,并且能够有效地从室内机组1的上部吸入室内空气。另一方面,由于装饰盖3的下面由弧形板34形成,该板34从前表面的底端部适度地上倾,通过使用其外观容易看见地与安装环境(容易与房间,特别是与墙壁匹配)匹配的“平面”而可使出口5向上倾斜。
在室内机组1中,由于前板4是厚度均匀的平面形而且在前板4和装饰盖3之间形成有槽36,因此前板4和装饰盖3之间的装配很好。由于槽36起到了连续的大弧形板33和34的加重线的作用,因此厚度的感觉不变薄了,紧凑感更强。参照图3,标记37代表手持凹口,手持凹口37形成在装饰盖3两边的下侧部靠近槽36的地方,主要是当要卸下前板4时将手指伸入拿住前板。
在本实施例中,上部大弧形板33的一部分的半径为300mm(装饰盖3)和还有一部分的半径100mm(前板4),下部大弧形板34的半径200mm,而前板4的大弧形板35的半径是720mm。后箱2的厚度设定为61mm;前板4的厚度是23mm,大弧形板33和35之间的交叉点P1的高度和厚度分别是30mm和170mm,大弧形板34和35之间的交叉点P2的高度和厚度分别是40mm和179mm;大弧形板35的高度是200mm。
在图4的前视图中,室内机组1的四个前角形成大圆弧38a,槽36的四个前角也形成类似于圆弧38a的圆弧38b,槽35的四个前角也形成类似于圆弧38a的圆弧38c。连接圆弧38的两侧面稍有锥度,呈具有中心凸起部分的弧形面。因此,能够得到内部安装效率高的紧凑和整体为圆弧形的外观。
在本实施例中,大圆弧38a的半径设定为24mm。第一入口7形成在前板4的前表面上的大弧形板35的中心下部上,大弧形板35留下一条周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入口7的尺寸如下:水平宽度是738mm,高度是85mm,从室内机组1的底面到开口的中心在高度方向上的高度是112mm。
因为围着第一入口7的部分是没有入口的大弧形板35,所以增加了前板4的强度。围着第一入口7的部分不限于大弧形板35,也可以是平面。当使用平面时,在模制过程中容易形成凹凸面,因此不容易得到高处理精度。
因为围着入口7不再设置入口,所以能够形成装饰盖3的前端达到前板4的弧形板35的后部的装饰盖3。由于前端有台阶部47,因此能够增加装饰盖3的强度。以这样的方式,因为在不增加装饰盖3厚度的情况下能够增强装饰盖3的强度,所以即使增加在装饰盖3上部的第二入口面积和在装饰盖3下部的出口5的面积仍能确保装饰盖3所需的强度。在第一入口7的上部和下部形成上倾面39,上倾面39连接到移动板9上,以便减少大弧形板35的台阶差。上倾面39使得第一入口7容易吸入室内空气成为可能。在布置在大弧形板35的中间且位于入口7下方的显示部14上,在前板4上形成具有三个椭圆形孔的切槽40,显示部14的LED灯从椭圆形孔露出。
LED灯由位于中间的操作指示灯和位于操作指示灯两侧的除湿指示灯和定时操作指示灯构成。布置在前板4的大弧形板34的中间位于显示部14下方的受光部15从前板4上的椭圆形孔41中露出。
使形成在大弧形板33上的第二入口12和第三入口13和形成在弧形板34上的出口5的两端部位于大圆弧38的附近。以这样的方式,在室内机组1中,可以将部件的布置和外形在外观上制成双向对称。因此,由于消除了外观的双侧定向,室内机组1很容易地与室内安装环境匹配。
在图5的平面图中,形成在装饰盖3上部的第二入口12和形成在后箱2的上部的第三入口13为格栅型,格栅的横向和纵向宽松地布置了多个主水平横条42和多个加强纵条43,并且在第二入口12和第三入口13周围留有较宽外壳表面,因此第二入口12和第三入口13是不可见的但能得到高开孔率。特别是由于弧形板33使第二入口12不可见,因此即使第二入口12具有高开孔率,第二入口12也不会破坏外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及第二开孔率设定为81.3%。在本实施例中,在不增加装饰盖3的厚度情况下可以增加装饰盖3的上部上的第二入口12的面积,并且在第二入口12和第三入口13之间留有外壳面。这样,增强了后箱2和装饰盖3的上部,减少了由模制引起的变形,后箱2和装饰盖3之间的装配性更好。因此,能使外观得到改善。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第二入口12和第三入口13的水平宽度设定为732mm,第二入口12的深度设定为64mm,第三入口13设定为29mm。
每一个第二入口12和第三入口13具有由水平横条42和纵条43构成的百叶窗。在第二入口12上几乎等间隔地布置5条水平横条42,而在第三入口13上几乎等间隔地布置2条水平横条42。纵条43布置在比这些水平横条42距外表面更深的位置上。在第二入口12和第三入口13上分别形成七个纵条43,将两侧等间隔地分成对应多个开孔12a和13a。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9所示,如风扇电机18和内部配置了控制风扇电机18和其它电了部件的电子部件箱25之类的内部构件布置在室内机组1的右侧。为此在第二和第三入口12和13的右侧形成罩住内部构件的隔板44。
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二和第三入口12和13的主要室内空气入口是位于第二和第三入口12和13左侧的开孔12a和13a(如图5所示)。开孔12a和13a的面积这样计算,从以图5所示的水平宽度665mm和深度64mm和29mm为基础得到的面积中减去水平横条42和纵条43的投影面积。
根据以水平宽度665mm和深度64mm和29mm为基础得到的面积,第二入口12的面积是425.6mm2,第三入口13的面积是192.85mm2,总面积是618.45mm2。
由于水平横条42和纵条43的厚度分别设定为5mm和7mm,因此确保了水平横条42和纵条43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水平横条42和纵条43的厚度、水平宽度和数量计算横条42和纵条43的面积。在第二入口中,水平横条42的面积是166.25mm2,而纵条43的面积是25.6mm2。在第三入口中,水平横条42的面积是66.5mm2,而纵条43的面积是10.15mm2。总面积是268.5mm2。
因此,开孔12a和13a的面积,即第二入口12和第三入口13的基本面积是从所述的618.45mm2中减去268.5mm2计算得到349.95mm2。
在图5所示的本实施例中,大弧形板35设置成围着第一入口7,而台阶差部47设在装饰盖3的前端处。因此,与现有技术比较,能够增加外壳的强度。然而,为了确保外壳的强度几乎等于现有技术的强度,采用图6所示的实施例的设置也是能够满足要求的。此外,开孔面积与图5的实施例相比增加了。更特别的是,每一块水平横条和纵条的厚度均为3mm,图6的实施例的开孔面积以水平横条42a和纵条43a的厚度、水平宽度和数量为基准进行计算的。
根据以水平宽度644mm和深度73mm和19mm为基础计算得到的面积,第二入口12的面积是470.12mm2,第三入口13的面积是122.36mm2,总面积是592.48mm2。在第二入口中,水平横条42a的面积是106.25mm2,纵条43a的面积是13.14mm2,中心加强条42b的宽度是28mm,面积为20.44mm2,左端加强条的宽度是8mm,面积为5.84mm2。在第三入口中,水平横条42a的面积是14.75mm2,纵条43a的面积是3.42mm2,中心加强条42b的宽度是28mm,面积为5.32mm2,左端加强条的宽度是8mm,面积为1.52mm2。总面积是170.64mm2。
因此,图6所示的开孔12a和13a的面积,即第二和第三入口12和13的基本入口面积是421.64mm2,计算方法是从上述的592.48mm2中减去170.64mm2。
在图7所示的底部,形成在装饰盖3的下部的出口5位于靠近装饰盖3和前板4的分离部位处。两栅片6a和6b是一种具有几乎与弧形板34的弧形相同的板条,在关闭状态下几乎挡住出口5的开孔,并形成一直延续到室内机组1的底部的大弧形板34。在本实施例中出口5的宽度是698mm,它的厚度是78mm。
如上所述,在室内机组1的外观方面,上部和底部经大弧形面积朝前方倾斜,两侧面经小弧形面积朝前方倾斜,而前表面的四角为圆形。这样,形成的室内机组1因圆弧和水平及垂直方向对称而比较紧凑。此外,设置在前表面上的出口5,第一,第二和第三入口7,12和13,显示部14和受光部15相对于中心呈两侧对称布置。
显示部14和受光部15形成在装饰盖3的台阶差47的内壁面上,考虑到在水平较大范围和从远处的可视性,显示部14安装在垂直面的中心位置处,而受光部15安装在倾斜面的中心位置,以便于受光部15能够接收到来自远处、左右两侧和由遥控器发出的经墙壁反射的光线。应该注意标记80代表由于使用后通风板53b而形成的管路空间,制冷剂管28水平配置在该空间内。
此外,出口5和第一入口7的开孔在闭合状态下可由弧形板挡住而使外壳成连续状,因此室内机组1的外观为一整体且与外壳相匹配。这样,由于室内机组1具有上述的外观,当室内机组1安装在墙面上时,室内机组1可以具有与墙面相匹配的和与内部一致的紧凑外形。
下面参照附图8-17描述室内机组1的内部机构和移动板9的关闭机构。
参照图9,固定肋45形成在装饰盖3的上部左右两侧,固定肋45钩住第三入口13并通过螺栓固定到后箱2上,螺栓连接形成在图8的装饰盖3的下部左右两则上的切槽46。在装饰盖3的前表面周围形成增强装饰盖3的台阶差47,安装前板4来盖住台阶差47的前表面。
固定肋48形成在前板4的中间和内上部的左右两侧。固定肋48钩住形成于台阶差部47上的安装孔49内。如图10、11所示的形成在前板4的中间和内下部的左右两侧上的安装肋50插入形成于图10、11和8所示的台阶差部47处的安装孔51内,因此可以将前板4安装到装饰盖3上。由于安装肋50形成在手持凹口37附近,当利用手持凹口37使手指拿住前板4推前板4时,就能够很容易地从安装孔51上拿下前板4。
接住热交换器10b上的冷凝水的接水盘2a安装在后箱2的内上壁上。由接水盘2a接受到的冷凝水滴通过水道(图中未示)被收集在出口5上方的接水盘17内。接水盘2a的贯流风扇侧与装饰盖3一起形成弧形截面形状,它形成出口5和后箱2的下内面52,并形成后通风面53b,该通内面53b围着几乎布置在室内机组1中心的稍靠后的贯流风扇。
接收热交换器10a的冷凝水的接水盘17的下表面部分构成出口5的前通风面53a,而前通风面53a和后通风面53b构成出口同风道53。水平栅片23可转动地支承在接水盘17的下后部和后箱2的下内表面52的下端部上。
将多个栅片23分成多组,每一组的栅片23通过连接杆54相互连接。通过互锁地移动每一组内的栅片23就能够改变每一组吹风方向。栅片6a和6b分别通过旋转啮合部(图中未示出)固定在支承板83a和83b上,支承板83a和83b形成在接水盘17的下面部的左右两侧上。安装栅片6a的支承板83a比安装栅片6b的支承板83b短。栅片6a和6b设计成可见的以便使栅片6a和6b作为一个单元连续地连接到弧形板34上。
由于栅片6a的后部和栅片6b的前部为锥形以便在闭合状态下栅片6a和6b保持部分重叠,因此栅征6a和6b在闭合状态下用与大弧形板34相匹配的弧形面挡住出口5,出口5在打开状态下的面积(宽度)能够足够控制吹风方向。
通过多个切口55使热交换器10a朝一个方向弯曲并围住贯流风扇16,使得热交换器10a的底端向后倾斜而上半部较大地向后倾斜。热交换器10b设置成其上部向上倾斜。热交换器10这样构成:将热交换器10a和热交换器10b在贯流风扇16的几乎正上方处的连接点Q相互连通,热交换器10a下端部位于接水盘17内,而热交换器10b的下端部位于接水盘2a内。
连接点Q基本上与第二入口12和第三入口13之间的平面相一致。此外,在第二入口12和热交换器10a之间形成一个空间56,在第三入口13和热交换器10b之间形成一个空间57。因此,通内风效率很低的连接点Q位于第二入口12和第三入口13之间的平面下方,从第二入口12吸入的室内空气经空间56能均匀地供给到热交换器10a,从第三入口13吸入的室内空气能够经空间57均匀地提供给热交换器10b。因此,能够提高热交换器效率。
设置在热交换器10a下部前表面的第一入口7以下列方式构成,即,能够通过关闭机构31收进到前板4的内上部的移动板9设置在形成于前板4上的开孔58的内部,盖8设置在移动板9的内部,而过滤器11设置在盖8的内部。热交换器10a位于过滤器11的内部。因此,当移动板9向上移动至缩进到前板4的上部内时,第一入口7打开,就能够通过第一入口7吸入室内空气。
下面参照附图9至13c详细地描述关闭机构31的构成。现在参照图12,关闭机构31由设置在室内机组1右侧上方的前部的驱动机构59,设置在室内机组1的左侧上方的前部的连接机构60和连接驱动机构59和连接机构60的连杆61构成。移动板9的两端分别安装到驱动机构59和连接机构60上。
在关闭机构31中,如图9所示,连杆61枢轴连接在安装肋62上,肋62形成在装饰盖3上的左右侧壁上,连接到连杆61上的驱动机构59和连接机构60安装到对应的安装肋62上。参照图10和13A-13C,驱动机构59由齿条63,步进电机64和驱动机构齿轮箱65a构成,齿条63连接在移动板9上,齿轮箱65a将步进电机64的驱动力传送给齿条63。
齿条63的两侧上具有滑槽66,截面为H形的稍弯曲的杆形。移动板9的安装部分67形成在齿条63的前表面,齿68形成在齿条63的后面。步进电机64用螺杆固定到驱动齿轮箱65a上,从如电子部件箱25内的微处理器的控制装置提供控制信号和电源的终端设备69可拆地安装在步进电机64上。
驱动机构齿轮箱65a由直接连接到步进电机64的旋转轴上的第一齿轮70,与第一齿轮70啮合并直接连接到连杆61上的第二齿轮71,与齿条63上的齿啮合的第三齿轮72和将第二齿轮71的转矩传送给第三齿轮72的皮带73构成。标记74代表齿条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74从两侧插入滑槽66内使第三齿轮72和齿68之间保持最好的啮合状态,并且垂直地引导齿条63。
标记75表示形成在装饰盖3上的在齿条63的移动轨迹上的导轨。导轨75与齿条支承部件74一起支承齿条63。在本实施例中,尽管设置了导轨75使齿条63能够稳定地移动,但是当齿条支承部件74垂直地增大尺寸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应该注意如果齿条63的移动量较小,或者说不需要特别精确,那么就可省掉导轨75。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了皮带73,就可将移动板9连接到驱动机构齿轮箱65a上,齿轮箱65a设置在远离移动板9的位置处,即在热交换器10a上方的空间内,结构非常简单。因此,由于驱动机构齿轮箱65a不必设置在移动板9附近,因此驱动机构齿轮箱65a可以被设置在移动板9的后部的倾斜热交换器10a形成的空间内,移动板9的移动轨迹Z可以设置成朝斜上方倾斜。因此,能够减少因将驱动机构齿轮箱65a设置在移动板附近而使机组尺寸增加的量。
与上述相反,当移动板9的水平尺寸接近于热交换器10a的尺寸,或当安装步进电机64的空间有限时,步进电机64的轴可以通过联轴节直接连接连杆61。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减少部件数量。
如图11所示,连接机构60由移动板9固定在其上的齿条63,和将连杆61的驱动力传送给齿条63的连接机构箱65b构成。连接机构箱65b是这样构成:第二齿轮71直接连接连杆61,第三齿轮72与齿条63的齿68啮合,而皮带73将第二齿轮71的转矩传送给第三齿轮72。
下面参照附图10和11描述包括上述关闭机构31的移动板9的运行。图11示出了移动板9处于关闭时的状态。在此情况下,齿68的上端与第三齿轮72啮合,齿条63的下端与装饰盖3的台阶差47接触以保持关闭状态。
下面参照图10、11和13描述打开操作。当通过终端设备向步进电机64供给运行信号时,步进电机64起动通过第一齿轮70、第二齿轮71和皮带将转矩传送给第三齿轮72。在此情况下,由于驱动机构59和连接机构60的第二齿轮71经联杆61相互连接,转矩相互相等地传送给驱动机构59和连接机构60的第三齿轮72。被传送给这两个第三齿轮的转矩由齿68转换成垂直力,使得固定在齿条63上的移动板9向上移动。
图10示出了移动板9向上移动的状态,且第一入口7被打开。在本实施例中,移动板9和齿条63的移动轨迹Z是与移动板9和齿条63的侧面基本一致的弧线形,而且移动板9设定成具有在闭合状态下成为最前方的中心部。因此,移动板9能够沿移动轨迹Z从图11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图10所示的倾斜位置处。
在打开状态下,齿条63的齿68的下端与第三齿轮72啮合,而移动板9藏于后倾度较大的热交换器10a与前板4的弧形板35之间,这样移动板9的上端在装饰盖3的台阶差47的背后与装饰盖3的顶部接触。
如图11所示,形成在装饰盖3上的导轨75具有沿移动轨迹Z的弧线形。当类似于图11所示的导轨75的导轨设置在图10的齿条63的左右两侧时,移动板9的移动过程将会更好。
由于形成在第一入口7和第二入口12之间的外壳面的宽度D1设定成大于罩板9的宽度(高度)D2,隐藏移动板9在室内机组1内的空间形成在宽度为D1的外壳面的后部。因此,在打开状态下移动板9不会暴露于出口5处或室内机组1的外部,外观得到美化。
返回图9,过滤器11由形成在中间位置和装饰盖3的内部左右两侧壁上的导轨76支承,过滤器11被设置在第一入口7、第二入口12和第三入口13与热交换器10之间。过滤器盖8与第一入口7对应地固定在过滤器11的下部前表面上,空气滤清器30安装在交叉点P1的后部。
下面参照图8、14、15和16描述过滤器11和过滤器盖8的结构。参照图14,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过滤器11,可以使用两侧分体的过滤器,每一个这样的过滤器11是将一框架11b热焊到由PP树脂模制而成的细网上得到的。当然,将网11a和框架11b模制成一体而得到的过滤器也可使用,而且还可使用另外的柔性树脂。
特别是,当过滤器是通过例如注模而构成时,就能够降低网11a和框架11b的不均匀度并形成整体均匀的弧形面,可以使外观更美。当使用上述的整体过滤器时,不需要过滤器盖8,就可以改善打开状态下在第一入口7内的移动板9的外观。
如图8所示,设置过滤器11时使之挡住开孔58、12a和13a,它们是第一入口7、第二入口12和第三入口13的主要开孔。过滤器盖8的开孔77大于过滤器11的开孔,而且通过模制或穿孔而成,在内周面(过滤器11侧)上形成加强肋78,在加强肋78上形成肋片(图中未示出)。过滤器8通过将安装肋插入到形成在框架11b上的安装孔内可拆卸地安装在过滤器11上。
参照图15A,以4mm间距形成3×3的方形孔77。参照图15B,以4mm的间距形成六角形孔77,六角孔77的平行两边的间距是3mm,即孔77之间的间隔为1mm,因此形成蜂窝形孔77。图16是图15B的局部放大图。本实施例的过滤器盖8是由ABS树脂构成,它的板厚度是1.0mm。注意除了ABS树脂以外,还可以使用如PET或PP的合成树脂,或铁板或铝板作为过滤器盖的材料。
根据图15A的实施例,开孔率可达到54%。以627.3cm2(=图4所示的第一入口7水平宽度738mm×高度85mm)的开孔率54%的主要空气吸入面积为大约305cm2。该面积是一个很大的吸入面积,理由如下:传统室内机组的前入口的面积是949cm2(宽度730mm×高度130mm),该面积大于本实施例的面积,但是由于有栅条,使它的主要的空气吸入面积仅剩294cm2。换句话说,传统的室内机组的开孔率为31%。
根据图15B的实施例,开孔率达到64%。第一入口7的面积为627.3cm2开孔率为64%时入口的基本面积是361cm2。然而,尽管为确保其强度而在第一入口周围形成未开孔部分,但第一入口7的实际面积为350cm2。根据图15B所示实施例的过滤器盖8,尽管设置入口的空间小于现有空间,但是仍能得到1.2倍于现有技术的前表面的入口面积的入口面积。此外,在热交换器10中,位于盖8上方的部分与第一入口7连通。因此,从第一入口7吸入的和不能通过过滤器盖8的室内空气流入该部分内。更特别地,来自面积大约为277cm2(从第一入口7的面积627.3cm2中减去过滤器盖8的大约350cm2的基本入口面积而得到)的开口的空气流入该部分内。由于气流的弯程损失和来自第二入口的空气的影响,实际气流的增加量是所期望的气流增加量的一半或更少。
由于开孔77是蜂窝形,即使开孔77之间的间隔是1mm,也能够得到很高的强度。因此,可以使用更薄的板。在这样的情况下,板厚度取决于开孔77的材料和加强肋78的尺寸和形状。根据本发明,当使用如铁之类的高刚度材料时,可以使用厚度为0.5mm或更薄的板;当使用软质树脂时,厚度应为1.0mm到2.mm,当使用如无纺纤维或低刚性网时厚度应为3.0mm。
板厚度可以超过3mm。但是,当板厚度增加,且板厚度接近传统入口格栅的通风方向的尺寸,即大约7mm(厚度:5mm)时,通风损失与传统的通风损失接近,资源被浪费掉了。因此,板厚度超过3mm不可取。当使用无织纤维或网且将无织纤维或网固定到主架上或过滤器架上时,它的厚度可以是3mm。
当图15B所示的本实施例的过滤器盖8尺寸进一步增加,例如当图4所示的第一入口7的高度从85mm增加到与传统室内机组的高度130mm相等时,而且当过滤器盖8的高度设定为130mm时,基本入口面积可以达到596cm2,为传统入口面积294cm2的二倍。
更特别地,将第一入口7的水平宽度738mm乘以高度130mm,可得到入口7和过滤器盖8的面积959.4cm2。作为入口面积,可从959.4cm2的开孔率64%中得到大约614cm2。然而,由于如上所述地在第一入口7周围形成了未开孔部分以确保足够的强度,因此基本入口面积为596cm2。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在前板4的周围不能形成没有入口的大表面,因此不能设置如图9-11所示的单一移动板9。因此,要使用多块移动板,移动板的尺寸能够保证每块移动板缩进没有形成第一入口7的前板4的表面背后的区内,可以使用如藤条连起的移动板或能卷起的软片,或不使用移动板的室内机组1。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图15B所示的蜂窝形孔77,而过滤器盖8是用树脂模制而成(树脂可用ABS树脂,厚度1mm)。不过,过滤器盖8也可以由金属材料或其它材料制作。上游边缘的孔77制成锥形或倒圆以减少吸入空气的循环损失并使空气顺利流动,因此,可增加空气量。由于上游边缘的孔77被倒圆,因此,能够消除空气所携灰尘在边缘孔77处的聚集引起的堵塞。
过滤器盖8上的每个孔77可以是椭圆形的、菱形、矩形或除了上述已描述的方形六角形以外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当孔是椭圆形时,考虑到通风损失,每一孔的大小和开孔率最好大于圆孔的;而当采用菱形或矩形孔时,考虑到通风损失,每一孔的大小和开孔率最好大于六角形孔的。例如,矩形的短边的长度在图15A所示的正方形边长3mm的2/3或更长到等于正方形的边度的范围内,长边的长度是在正方形边长的1.5到3倍的范围内。
当长度在此范围内时,通风损失与正方形孔损失相等或是其二分之一,当使用正方形孔的情况下粘接在过滤器上的灰尘是微不足道的。更特别地,当短边的长度是正方形孔边长的2/3时,长边的长度是两倍于正方形孔的边长,灰尘的积聚比正方形的更微不足道,通风损失是正方形孔的3/5。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形成了双层结构,而且过滤器11前表面的孔径比过滤器11大的过滤器盖8设置在过滤器11的前表面,大灰尘由过滤器盖8捕获,小灰尘由过滤器11捕获。因此,到过滤器11被堵塞之前可过运行很长时间,空调机运行过程中的通风损失较小。因此,可以长期地保持大循环空气量和热交换量。结果是能够减少能源消耗。
由于过滤器盖8具有通风损失很小和高密集度地形成孔的冲压平面,当使用空调机时,因具有平面外形(板形)和设置在入口的后面的过滤器盖8,入口看上去不是一个孔,并不会认为是孔。第一入口7被看上去是一个与大弧形板35相匹配(连成整体)的平面,因此改善了外观效果。
特别地,过滤器盖8为可形成小孔的蜂窝形。这是因为蜂窝过滤器盖8具有高强度,如图17B所示,板厚度可以设定为例如0.5mm到0.3mm。由于板很薄,即使孔不向贯流风扇倾斜,朝通风方向倾斜,不会出现通风损失。因此,由于在本实施例中的通风方向的尺寸等于板厚,通风方向的尺寸可小于例如图17A所示的传统入口格栅的通风方向的7mm的大尺寸(板厚度:5mm)。此外,当开孔面积等于传统开孔面积时,蜂窝形孔的开孔率可大于圆形或矩形孔的开孔率。这样,可以大量地减少通风损失。
在本实施例中,形成有加强肋78从而在过滤器盖8和过滤器11之间形成空间79。因此,流过过滤器盖8的室内空气的流速在空间79内是均匀的,然后空气由过滤器11吸入。因此,即使过滤器盖8部分堵塞,因为通过过滤器盖8的空气分配到空间79内是均匀的,过滤器11没有任何堵塞,则空气流率不容易减少。这样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此外,由于因空间79不容易通过过滤器盖8看见过滤器11,因此能够使外观更好看。因为过滤器盖8是可拆地安装到过滤器11上,所以可以将过滤器8与过滤器11一起从室内机组1上拆下单独地对过滤器盖8进行清洁。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除冷却/加热功能之外获得对空气进行清洁的功能,可以安装空气清新过滤器30。空气清新器30用类似于过滤器盖8的安装结构可拆地安装到过滤器11上。因此,将空气清新器30和过滤器盖8一起可以从过滤器11上卸下,而且可以更换新的空气清新器。此外,将空气清新器30设置交叉点P1后部的空间内,就可以减少装置的尺寸。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过滤器11不是直接设置在热交换器10和三个主要入口7、12和13之间,因此能够减少入口的通风损失,能够得到功能很有效的较大开孔面积。因为空气流速在交叉点P1后部较低,空气缓慢流过空气清新器30,所以能够改善空气清新器的清新效率。
下面,将参照图18到28描述涉及移动板9的操作的另一种应用。
图18A、18B和19示出了移动板9包括抗振装置300和301的实施例。图18A是示出在打开状态下移动板9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图18B是示出在关闭状态下移动板9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图19是示出了当第一入口7的左端水平剖开时移动板9在打开状态下的主要部件的截面图。
图18A和图18B示出了移动板9向上移动的情况。在移动板9与装饰盖3的顶部接触的位置上安装有抗振装置300,和在当移动板9关闭时齿条63的底端部与台阶差47接触的位置处安装抗振装置301。抗振装置300和301可以用如橡胶等软质材料制作或是作用在于横向地压紧移动轨迹Z的凸条。
例如,图18A示出了适当数量的软质材料的抗振装置300横向(在横向尺寸范围内)地设置在第一入口7上的布置。由于抗振装置300作用在于缓冲地接受移动板9的移动并朝图18A的箭头方向压移动板9,就能够有效地防止运行时的移动板9的振动。
图18B示出了具有切槽部和大开孔的软材抗振装置301合适地横向(在横向的尺寸范围内)设置在第一入口7上的布置。由于采用该抗振装置301,移动板9底端部受到向前/向后的支承,例如,在运输期间能够减少因振动而损坏移动板9或关闭机构31。当然,当选择了一种在闭合状态下起动空调机的模式时,能够有效地防止运行过程中移动板9的振动。
图19示出了在第一入口7的开孔58的上端的上方的后部位置设置了隔板302的布置。当移动板9向上移动,隔板302存贮到移动板9的下端部,以便在开孔58的上端和隔板302之间形成手指不容易插入的间隙。根据该结构,由于使用者不能用手并强制性地使存贮在外壳寂部空间的移动板9向上移动,所以能够避免损坏移动板9或关闭机构31,提高了使用者的安全性。
在闭合状态下,移动板9的下端部移动到隐藏在主体上的开孔的下方位置,因此防止了移动板9被强制性地向上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在移动板9的内部的加强肋78(图15A所示)上形成有凸条305。凸条305和306以预定间隔合适地横向(在横向忙于范围内)设置在第一入口7上。
由于凸条306随着移动板9的移动从开孔58处露出而被看见,因此尺寸尽可能小的凸条306被设置在移动板9在闭合状态下与开孔上端接触的部位以便防止损坏外观。根据这种结构,减少了间隙304从而防止指尖插入该间隙304内,减少了横向(纵向)较长的移动板9的弯曲度。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移动板9的振动或颤动。在本实施例中,尽管凸条305和306设置在移动板9的下端部,但也可以将类似于上述凸条的凸条设置在移动板9的上端部与开孔58接触的位置处,可以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从而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失。
图20和21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入口7的布置的另外实施例的简图。参照图20,根据本实施例的室内机组1设置在具有垂直地形成在前中心部位上的第一入口7的大弧形板35的中心和垂直分开的移动板9a和9b是垂直分离地收进。
根据本实施例,移动板9a和9b较薄,而且能够减少它们的移动量。可以减少第一入口7和第二入口12之间的距离而且能够通过热交换器均匀有效地从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第三入口均匀地吸入室内空气。
对照图21,在本实施例的室内机组1中,第一入口7设置在大弧形板35上方形成在产中心部位,而移动板9向下移动而收进。根据本实施例,由于由第一、第二和第三入口7、12和13构成的通风道和形成在外壳底部的出口5几乎是一条直道,因此可以减少通风损失。因为安装完毕后最明显的外壳由大弧形板35构成,所以能够使其外观更美。
以这样的方式设置第一入口7使得其前表面与室内机组1的前表面一致,它的纵向与室内机组1的纵向一致。平坦部分形成在第一入口7的上部或下部或上下部上,提供一块或几块分离的移动板9。在这种情况下,当一块或多块移动板9垂直移动分别地缩入到平坦部内部的后面时,就能够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图22到28示出了关闭机构31的另外实施例的示意图。
参照图22,在本实施例中,在移动板9的端部上纵向地设置滑轮86,移动板9沿导轨85借助于滑轮86移动来打开或关闭开孔,导轨85形成在装饰架92的内壁面的前部的左右侧上。移动板9的关闭机构31由纵向地设置在移动板9的左右侧上的齿条91,在两侧带第二齿轮87的连杆88和直接连接步进电机89的旋转轴的第一齿轮90。根据该关闭机构31,第一齿轮90的转矩通过第二齿轮87被传送给了齿条91,移动板9就沿导轨85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步进电机89和连杆88固定在后箱2或装饰架92上。根据本实施例,关闭机构31可以由几个部件构成的简单结构构成。
在图23、24和25至28分别示出的三个实施例中,一根缆绳105固定在移动板9的重心附近部位上或在移动板9的纵向两侧上,向上或向下拉缆绳105就能使移动板9垂直移动。
参照图23,在本实施例中,在纵向两侧上具有移动轮的移动板9可沿形成在外壳内壁面上的导轨101移动,向上拉固定在移动板9的两侧的上端部的缆绳105移动板9就可垂直移动。可以使用下列的机构作为每根缆绳105的卷杨机构。即,缆绳105被第一滚轮103和第二滚轮104夹着向上拉而打开开孔58,滚轮103和104是设置在移动板9的上部的两侧上且用连杆将两者连接起来。相反,向下推缆绳105则可关闭开孔58。
在图24所示的本实施例中,在纵向两侧上设置的滑动凸起122的移动板9可沿形成在外壳的内壁面上的导槽123移动,上拉和下推固定在移动板重心附近的缆绳105就能使移动板9垂直移动。滑动凸起122和导槽123由耐磨擦材料形成,而且滑动凸起122和导槽123之间具有合适的间隙以便于移动板9能够垂直地移动而不会向上或向后倾斜。缆绳105由例如具有一定弹性的聚缩醛(所谓的杜拉科)柔性材料构成。
在缆绳105的驱动结构中,从一侧延伸到中心的连杆124设置在第一入口7的上部的后面。连杆124的两端通过形成在装饰盖3上和固定肋125和126夹住其轴颈。步进电机127直接连接到连杆124的一端上,而在连杆124的另一端靠近移动板9的重心处设置第一齿轮128。在缆绳105的内侧上形成与第一齿轮128啮合的齿。缆绳105受第一齿轮128和压紧轮129的压紧和夹持,使之可转动地被支承着。步进电机127、第一齿轮128和压紧轮129固定到固定肋125和126上。
在本实施例中,当步进电机127旋转时,第一齿轮128通过连杆一起旋转,缆绳就可垂直移动。缆绳105下端部固定到移动板9的下端内侧移动板9的重心附近,缆绳105的上端贮存在沿过滤器11的后部。这样,就能够缩短缆绳105的长度,并将移动板9的上端移动到第一齿轮128的上方。因此,由于移动板9、第一齿轮128和连杆124能够向上或向下地设置,因此能够减少整个装置尺寸的增加。缆绳105由弹性材料构成。因此当移动板9被强制移动时,当移动板9移动过程中操作被停止时,或当因阻碍而停止关闭操作时,使缆绳105向上或向下弯曲而由弹性吸收这些过程中的振动。结果,能够减少阻碍次数,提高了安全性。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移动板9由单根缆绳105移动,因此将缆绳105连接在移动板9的重心附近就能够使移动板9光滑地移动。然而,缆绳105不是必需固定在移动板9的中间部位的。
当连接位置偏离中间部位时,最好在移动板9的侧向设置平衡块来实现平衡。例如,如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当第二入口13的基本孔12a形成在偏离中间部位的部位上时,应设置在中间部位的固定肋126不是设置在第二入口12的中间部位,就能够看见偏离开孔12a的固定肋126,以致于会损坏外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平衡块来调节移动板9的平衡,而且固定肋126可被设在第二入口12的中部位上。
图25至28中,图25示出了移动板机构的前透视图;图26是示出了图25的移动板9的机构的垂直截面图;图27和28是垂直截面图。参照图25和26,在本实施例中,在移动板的纵向两侧上具有滑动凸起122,该移动板可以沿固定在外壳内壁面上的导轨101a移动,向上拉和向下压连接在移动板9的步进电机127侧及连接在偏离中心的位置到步进电机127相反侧的的移动板9的另一侧上的缆绳105使移动板9垂直移动。
倒U形截面且被向后和向下弯曲的每根导轨101a用螺栓固定在装饰盖3的内壁面上。如上述实施例所示,在滑动凸起122和导轨101a之间的滑动面由耐磨材料制成,滑动凸起122和导轨101a之间有合适的间隙以便于移动板9能垂直移动而不会向上倾斜或向下倾斜。缆绳105由弹性材料形成的缆绳105由设置在底端的缆基105a、从缆基105a向上延伸的缆绳主体105b和形成在缆绳主体105b两侧的缆绳固定部105c构成。缆绳固定部105c的上端搭接在移动板9的上端用螺栓固定,因此将缆绳105固定到移动板9上。在缆绳主体105的内侧上形成齿,在缆绳主体105b和缆绳固定部105c之间形成深槽,因此,当将缆绳主体105b固定到移动板9底端上时就能获得相同的效果。
缆绳105的驱动机构如下:即,一根连杆124直接连接到设置在一端部的步进电机127上,每一个具有类似于图24所示实施例的结构的第一齿轮128设置在相互间隔两根缆绳105的预定位置,每根缆绳105被插入并被压紧在第一齿轮128和可转动地支承着的压紧轮129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当步进电机127转动时,第一齿轮128通过连杆124也转动,缆绳就垂直移动。
图27示出了移动板9被关闭的状态,图28示出了移动板9被打开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闭合时缆绳主体105b和缆绳固定部105c相互平行,而在打开状态时相互张开成Y形。因此,在打开状态(操作状态)下,导轨101a的后部的内侧与滑动凸起122下半部接触,导轨101a的前部的内侧与滑动凸起122上半部接触。因此,能够减少操作期间移动板9的振动。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将缆绳105很容易地固定到移动板9上,而目,通过弹性材料能够获得与图24相同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一根缆绳105被设置在步进电机127侧,而另一根缆绳105被设置在步进电机127的相反侧的偏离中心的位置处。因此,由于缩短了连杆124的长度而降低了成本,使移动板9在纵向上保持稳定。
下面参照附图29和30描述本发明的空调机的操作和操作方法。参照图29,本实施例的室内机组1中,控制板250安装在电子部件箱25内,设置在电子部件箱25内的微处理器25通过接收部15接收由遥控器发出的操作信号来控制室内机组1,也就是控制风扇18,关闭机构的步进电机64,操作栅片6a和6b的步进电机24,检测移动板9运行的开关252,检测房间温度的热敏电阻253,检测室内热交换器的热敏电阻254,显示部14和类似部件。虽然控制板250也可以连接到室外机组(图中未示出),电磁阀10d(图2及10所示)和类似部件上,但这些机组在图29中均被省略。下面参照图30说明室内机组1的运行。
在运行停止状态,在室内机组1中,栅片6a和6b和移动板9处于闭合状态。当用遥控器完成运行开始的指示操作时(201),如果选择自动运行模式,遥控器发出自动运行模式信号。当从各种模式中手动选择一种运行模式时,遥控器发出预置信号,例如温度信号,冷却/加热信号或类似信号(202)。
当微处理器251通过接收部15接收到该信号时,如果信号是自动运行模式,则微处理器251自动地根据房间温度热敏电阻253的检测温度信号设定运行模式(203)。如果设定为手动预置的运行模式,预置的运行模式设定为一种运行模式(204)并将该运行模式显示在显示部14a上,开始初始运行(205)。
在该初始运行中,主要进行加热运行中的预热运行(室内风扇停止或很慢地旋转直至吹出热空气)。在冷却运行中,在微处理器251开始初始运行之后,当完成了运行准备工作时,微处理器251向步进电机24和64发出运行信号。接收到运行信号的步进电机24根据运行模式使栅片6a和6b转动预定角度,以打开栅片6a和6b。
步进电机64使第、第二和第三齿轮70、71和72转动以向上移动齿条63,使移动板9移动到图10所示的预定位置,并将移动板保存在室内机组的预定位置内(206)。在步骤206中,栅片6a和6b同步操作,由开关252检测操作是否完成。微处理器251使风扇18(207)和压缩机(208)运转,从而开始正常运行(209)。
当微处理处理251根据运行停止指示或如计时模式类的设定运行模式确定运行停止时(210),微处理器251使压缩机和风扇18停止(211),并向步进电机24和64发出运行信号,使栅片6a和6b和移动板9返回原始的闭合状态(212),熄灭运行显示灯以设定运行停止状态(213)。注意微处理器251可以根据运行速度显示部14闪烁以指示步进电机64的运行,即移动板9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运行指示显令在显示部14上,栅片6a和6b和移动板9与风扇18联锁,因此显示出因形状变化而引起的吹风状态的变化。这样,解决了尽管栅片6a和6b和移动板9打开了但不吹风的问题。然而,当栅片6a和6b和罩板9响应运行ON信号(201)或设定的运行模式(203、204)而打开时,由形状表示运行指令起作用的事实。在上述实施例中,尽管栅片6a和6b和移动板9同步运行,但移动板9也可以栅片6a和6b被运行之后连续地运行,或移动板9也可在栅片6a和6b被操纵之后运行预定的时间周期。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板9在空调机运行停止状态下被闭合,而在运行状态下被完全打开。另外,还可以设置将风扇电机18的转速转换成移动板9的移动量的装置,并根据空气量控制移动板9的开度。
例如,以静风运行时,关闭移动板9,从第二入口12和第三入口13吸入室内空气。以微风运行时,从第二和第三入口以及移动板9部分打开的第一入口7吸入室内空气。以强风运行时,移动板9完全打开,从三个入口7、12和13吸入室内空气。这样,由设置在前表面上的第一入口7发出的风哨声被屏弊而降低,从而实现了静音运行。
下面,描述过滤器11的拆卸方法。本实施例为拆卸过滤器11提供一种转换模式。按压设置在遥控器上的转换模式钮并发出信号。微处理器251使步进电机64运行以便仅移动移动板,因此完全打开第一入口7。在这种状态下,用户借助于入手口拆掉前板4或使前板4转到上端打开前板4。在打开状态下,用手拿住过滤器11的两侧,就能够很容易地将过滤器11从室内机组1上取下。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过滤器盖8和空气滤清器30固定到本实施例的过滤器11上,一次操作就能将三个部件一起取下。
因为过滤器11、过滤器盖8和空气滤清器30能够相互拆开,将这些部件分别拆开就能单独进行清洗。因为没有百叶窗的前板和平面形状,只要刮一次前板4就能把前板4上积聚的污物去除。因此,与已有技术不同,在清洁时,形成有入口的前板和过滤器不需要单独地卸下。
因为过滤器盖8是一个可从前板上分离的小部件,而且其形状不易于粘附尘埃,与现有技术相比,过滤器盖8的处理和清洁非常容易。当过滤器11被固定时,过滤器盖8和空气滤清器30固定到滤清器30的预定位置上,滤清器30沿导轨76固定,前板4固定到前表面上。当再次按压设置在遥控器上的转换模式钮时,移动板9被设定在原来的关闭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尽管该转换模式钮是设置在遥控器上的,但也可以将转换钮设置在室内机组1内。例如,当过滤器转换换模式钮设置在由前板4罩住的台阶差47上时,在前板4的拆卸操作期间保护了移动板9的运行从而提高了安全性。此外,当开关设置在前板4和固定孔49的固定肋50上使前板4的拆卸操作和移动板9的操作互锁时,就能够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室内机组1除了拆卸过滤器11的交换模式外还包括与移动板9的运行互锁的模式。下面参照附图31至45描述其它的实施例。
图31到33示出了移动板操作控制的另一个实施例。图31和33是垂直截面图,图32是操作流程图。参照图31,由上述实施例中的开关252检测移动板9的打开/关闭状态,在本实施例中,ON/OFF开关400和401设置在类似于图18A和18B所示的抗振装置300和301位置的位置上。这样,在将上下开关400和401分别设定为OFF和ON状态的状态下,当移动板向上移动到打开和关闭下上开关401和400时,微处理器251停止移动板9的移动。在关闭运行时,最好执行与上述运行相反的运行过程。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容易地判明别移动板9的位置,以便于控制移动板9的操作。
如图22所示,仅设置了下开关401。在此情况下,微处理器251设定下开关401的ON状态作为原始位置。微处理器251在开关401被关闭后检测步进电机64的转数来指示移动板9的移动量。在闭合运行过程中,当处于OFF状态的下开关401被接通时,微处理器251判明移动板9返回到原始位置并使步进电机64停转。
在本实施例中,在运行开始或再新开始时,总要判明移动板9是否处在原始位置。如果移动板9不是在原始位置,要使移动板9返回到原始位置,随后再进行运行。例如,当运行过程中突然停电,即当移动板9在运行过程中因任何故障而停止时,微处理器251使移动板9返回原始位置。下面参照图32描述运行的流程。
当微处理器251接收到运行开始命令时,微处理器检测开关401是否设定为ON状态(410)。如果开关401是在ON状态,微处理器251判断移动板9是在原始位置,随后进行运行(411),例如,流程转到图30所示的流程。如果开关401设定为OFF状态,微处理器251发出使步进电机64运行的信号将移动板9向下移动(412)。如果微处理器251能够根据开关401(403)判明移动板9是在原始位置,则进行随后的运行(411)。
如果微处理251不能证实移动板9已返回到原始位置(413),例如,当检测到步进电机64上的异常转矩时,或当在预定的时间经过之后开关401没有返回,微处理器251判断出发生异常并使显示部闪烁(414),停止随后的运行(415)。这样,就能够减少移动板9的移动所引起的故障数量。
图33至图36示出了空气滤清运行模式的一个实施例。图33是示出了空气滤清器115设置在第三入口13处的布置的垂直截面图。图34和35是示出了设置在过滤器11上的移动板9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简要横截面图和设置在过滤器11上的罩板9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简要横截面图。图36是除了具有冷却/加热模式之外还具有空气滤清运行模式的空调机的控制流程。
在图33所示的本实施例中,具有移动板9的第一入口7形成在外壳的前表面上,第二入口12形成在外壳上表面原前部而第三入口13形成在外壳上表面的后部。此外,空气滤清器115设置在第三入口13上。因此,本实施例除了具有冷却/加热模式之外还具有空气滤清运行模式。
图34和35所示的实施例具有与图9所示的相同结构,并且除了具有冷却/加热模式之外还具有空气滤清运行模式。这些实施例的运行均能根据图36的控制流程控制移动板9的打开/关闭状态。下面描述运行控制。
在运行停止状态下,在室内机组1中,栅片6a和6b和移动板9是处在闭合状态。当由遥控器指示运行开始时(201),遥控器发出自动运行模式信号或手动运行模式信号(202)。当微处理器251通过受光部15接收到信号时,微处理器251设定自动运行模式或手动运行模式(204)。当设定为自动运行模式时,随后执行图30中的步骤205到212。
当设定为手动运行模式时(204),已经手动预置好的模式作为运行模式(204)。在此情况下,微处理器251确定是否设定为空气滤清运行模式(214)。如果没有设定(214),执行步骤215。如果已设定了(214),使步进电机24旋转打开栅片6a和6b(215),风扇电机18旋转开始空气滤清运行。
当微处理器2 1根据遥控器的运行停止指示或如计时器模式的设定运行模式确定运行停止(217)时,微处理器251使风扇电机18停止(218),并向步进电机24发出运行信号使栅片6a和6b转动到闭合状态(219),熄灭运行显示灯设定运行停止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三个模式,即运行停止模式(初始运行)、正常运行模式(冷却/加热运行模式)和空气滤清模式的选择来控制栅片6a和6b和移动板9以便改变到与每个模式对应的形状。
在图33所示的实施例中,在冷却/加热运行和空气滤清运行中的任一个均能得到最佳开孔率。因此,空气滤清器115仅被设在第三入口13处。因此,在正常的冷却/加热运行中,从第三入口13吸入的室内空气得到清洁。在空气滤清运行中,尽管从第二入口12吸入的室内空气没有得到清洁,但是当增加通风量使室内空气充分循环时能执行空气滤清运行。也可以把空气滤清器115设置在敏感入口12处来提高空气滤清效率。
除了空气滤清运行外,可以执行利用加热的除湿运行。在加热除湿运行中,移动板9被关闭,从位于移动板9上方的第二入口12和第三入口13吸入室内空气并从出口5吹出。在此情况下,图2和10所示的电磁阀10d被开小使得热交换器10a的下半部起到冷却器的功能侧使其上半部和热交换器10b起到加热器的作用。这样,因为从第二入口12和第三入口13吸入的室内空气很难流入作为冷却器的热交换器10a的下半部,所以能够执行利用加热的除湿运行。正常的除湿运行是移动板9安如下所述方式打开来进行的。
作为一种移动板9被关闭的运行模式,可增加循环器运行。
参照图37到45,本实施例描述由遥控器完成的操作。下面描述本实施例
图37和38示出了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遥控器150的前视图。在本实施例的遥控器150中,为了简化不经常使用的可操作的运行钮156,而将它们设置在盖151内,如图38所示,盖156关闭时,仅有运行/停止钮153、睡眠计时钮154、除湿钮155和温度钮露在外部。
因此,当盖151关闭时,操作钮的数量很少。能够很容易地识别操作钮,能够防止误操作。标记152是液晶显示器。在液晶显示器152中,能够显示出与各种操作钮对应的对应区。尽管本实施例的遥控器150使用发射红外线束,也可以使用发射电磁波的。
下面描述当使用遥控器150时的移动板9和栅片6a和6b的运行控制的实施例和遥控器150的操作。当空调机是要运行/停止时,按压遥控器150的运行/停止钮153。无论什么时候按压运行/停止运行钮153,就会转换运行信号和停止信号,并发出对应信号。
无论什么时候按压遥控器150的盖151下面的运行钮156中的“运行转换钮”时就会对运行模式进行转换。并且循环地发射出一个被循环地切换的信号,即,自动运行信号→加热运行信号→除湿运行信号→冷却运行信号→吹风运行信号→自动运行信号。对应于发出的信号,遥控器150的液晶显示器的显示也循环切换,即自动→加热→除湿→冷却→吹风→自动。
当空调机在运行中按压“自动风向”钮157时,图1、8、13A-13C和15A-15B所示的栅片6a和6b被打开一定角度,该状态被切换到连续的摆动状态。当设定为连续的摆动状态时,按压钮157栅片6a和6b就被停止在吹风设定角上。
当在空调机停机过程中按压“自动风向”钮157时,移动板9移动打开由移动板9罩住的第一入口7,而且过滤器11的前表面的下半部被打开。这样,移动板9不会妨碍过滤器11拆下或装上,过滤器11可以装上或拆下。当过滤器11要拆下时,将前板4旋转到前板4的上端部而打开,并向前拉过滤器11的下部,以将它拆下。当过滤器11要装上时,沿导轨76插入过滤器11。
这样,在运行状态和停止状态使用同一钮来完成不同的控制操作,因此可以减少操作钮的数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另外的控制操作印在图37的钮附近便更容易地识别控制操作。即使减少按钮数量,也不会影响操作性能。
“睡眠计时”钮154是一个关机计时器,在正常运行经过预定时间后使运行停止。在正常运行时,使用“除湿”钮来切换具有计时功能的几种除湿运行模式。
当同时按压“睡眠计时”钮154和“除湿”钮时,移动板9和栅片6a和6b的运行可以连续地重复进行。当两个钮再次同时按压时,能够停止它们的运行。这样,在不向压缩机和电动阀等类似部件的电机通电进行运转的情况下能够使罩板9和栅片6a和6b运行。因此,在组装好室内机组之后就能进行运行测试,或者在将室内机组安装在用户房子上之后很容易进行运行检测。因此,在运行检测过程中不必消耗电力。
当在商店进行演示时,也可得到上述的相同效果。特别地,在商店演示时,不必进行实际的空调运行而运行时间延续很长。因此,很有效地防止电力消耗。此外,因为不需要设置专用的测试钮,就有可能防止当一般用户看见仅仅移动板9和栅片6a和6b连续且重复地运行时进行操作和错误地判明空调机发生故障。因此,能够避免用户无效地提出修理请求。
下面参照图39和40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图39是控制系统图。由室内机组1的微处理器251接收到遥控器150发出的信号,微处理器251发送控制室内机组1的各种功能部件的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发送给室外机组1的微处理器251,室外机组1的微处理器251发出控制信号给室外机组1的各种功能部件,并将各功能部件的运行状态反馈给室内机组1的微处理器251。
例如,当遥控器150发出加热运行开始信号时,室内机组1的微处理器251接收到该信号。室内机组1的接收到加热运行开始信号的微处理251发送运行开始信号给室外机组的微处理器251,室外机组的微处理器251发送运行信号给压缩机和风扇电机使它们开始运转。
来自室内机组1的微处理器251的运行信号也发送给风扇电机,移动板9的步进电机和栅片的步进电机,室内风扇和移动板9的步进电机旋转,因此使移动板9从闭合状态运行到完全打开状态。随着栅片的步进电机的旋转,栅片也旋转到预定的角度(一般来说,大约为60-75°)。
由室外机组内的检测器检测到的例如指示室外机组的入口空气的温度和室外机组的热交换器的温度的信号通过室外机组的微处理器251被输送给室内机组1的微处理器251。根据输送的信号的信号值,室内机组1的微处理器251向各功能部件,如控制阀的电机,压缩机,室内风扇和室外风扇发送新的运行控制信号,室外风扇和功能部件根据信号进行运行以便得到舒适的室内空调环境。
图39所示的压缩机和电动阀是构成制冷循环的主要功能部件。压缩机压缩制冷剂并使其循环。通过控制与压缩机连在一起的压缩机电机的转速就能改变制冷剂的循环量,因此就能控制空调机的制冷能力。电动阀具有节流装置,该装置可以根据来自室内机组1和室外机组的信息或加热和冷却运行间的不同的运行信号在完全关闭和完全打开的状态之间线性地调节流量。
图40示出了图39所示的实施例的具体的控制操作。当接通电源时,移动板9和栅片6a和6b以关闭→打开→关闭顺序运行,罩住第一入口7的移动板9移动而完全打开第一入口7。之后,移动板9再次移动而罩住第一入口7,因此移动板9完成了一个循环。关闭着出口5的栅片6打开到预定角度范围内的一个角度,并且在运行开始之前栅片6再次关闭,以完成准备操作。之后,检测室内机组1能否正常运行。
在运行开始状态,通过压遥控器150上的“运行/停止”钮,移动板9就按图40所示的关闭→打开顺序运行,并使第一入口7从关闭状态成完全打开状态,以便从前板4的第一入口7处吸入室内空气。栅片6从关闭状态打开到每种运行模式的初始状态。在运行停止状态,执行与上述相反的运行过程。
在过滤器清洁状态下,在空调机停止之后,通常对清洁过滤器进行清洁。当在运行停止状态按压遥控器150的“自动吹风”钮时,室内机组1的微处理器251接收自动吹风信号。因为微处理器251已被编程,从而“自动吹内”信号由过滤“信号”代替,微处理器251好象自身接收到过滤信号地运行,而移动板9从关闭状态移动到完全打开状态。
在演示运行时,同时压遥控器150的“除湿”钮和“睡眠计时”钮发出运行信号,移动板9的运行循环,即移动板9从关闭状态移动到完全打开状态,然后再移动到关闭状态并在栅片6打开状态下的连续反复地摆动。本实施例不限上述运行。也可以执行下述的运行。即,仅仅移动板9可执行反复运行,和移动板8或栅片6可以进行这样的控制,即周期性地进行一个循环运行或一个循环运行执行几次。
在演示运行停止状态下,与演示开始运行状态类似,同时压遥控器150的“除湿”和“睡眠”钮发出运行停止信号,将移动板9和栅片6设定在关闭状态下。
在实际使用状态下不进行演示运行。因为该演示运行是为了促销,组装后的运行测试或在空调机安装在消费者家中后的运行检测,不仅可以使用移动板9和栅片6的运行控制方法,而且还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运行控制方法。
图41到44表示在控制运行过程中每个运行状态下功能部件的运行示意图。参照图41到44,影阴线部分表示运行状态。图41表示电源接通(ON)状态下的运行,在空调机通电后,移动板9和栅片6运行,控制阀的电机在移动板9和栅片6完成运行后旋转。在开/关第一入口7的移动板9和改变吹风方向的栅片6成为正常运行后,制冷循环的电磁阀运行。因此,能够可靠地在空调机运行之前完成运行检测,并且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可迅速响应。
图42是加热运行开始状态下功能部件的运行示意图。在加热运行开始状态下,尽管压缩机和室外风扇立即运行(图未示出),室内机组1中的热交换器10不能快速加热。因此,在运行开始之后移动板9不会立即运行(罩住状态),室内风扇以低速旋转使得用户几乎感觉不到室内风扇吹出空气。这种运行状态一直保持到室内机组1的热交换器10加热到足够温度(通常为40℃),从而避免了从室内机组1的出口5吹出冷风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在加热运行开始状态下的运行被称为图42中的“预热”。在此情况下,罩板9不运行(关闭状态)而室内风扇以低速旋转。因此,能够防止室内机组1的热交换器10周围的热空气因浮力而从位于室内机组1的上表面的第二和第三入口12和13处漏出或从前表面上的第一入口7处漏出。这样,因为室内机组1的热交换器10快速变热,缩短了加热运行的升温时间,提高了舒适性。当室内机组1的热交换器10变得足够热且预热完成时,移动板9运行(完全打开状态),而且室内风扇的转速逐渐提高使得运行变成稳定加热运行。
在加热运行开始之后,当室内空气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制冷剂循环运行暂时停止。在此情况下,室内风扇低速旋转。这样,因上升气流而集中于天花板附近的室内热空气被吹向地板而使热空气温度均匀分布,以便避免出现尽管地板附近的温度较低但运行不会重新开始的问题。
当室内空气温度为设定温度且制冷循环运行被暂时停止时,从室内机组吹出的空气速度因低速旋转的室内风扇而很低。此外,热风温度越高,热风变得更热。因此,存在的一种危险是吹出的热空气被从紧靠在出口5上方的第一入口7吸入而热空气不吹向地面。
为了解决该问题,用移动板9关闭第一入口7。这样,就能够避免热空气从第一入口7吸入。此外,当第一入口7由移动板9罩住时,在天花板附近的最热的空气被从外壳上表面的第二和第三入口12和13吸入并向地板吹出。这样能够防止暖风被从第一入口7吸入,从而提高了舒适性。
图43是在冷却/除湿运行开始状态下的功能部件的运行图。在运行开始之后立即使室外风扇(图中未示出)和压缩机运行进行冷却或除湿循环中的制冷循环运行。在冷却室内机组1的热交换器10所需的时间期限(一般为30秒)内,罩板9不运行(处于关闭状态),且室内风扇也不运行(处于停止状态),因此,执行初始冷却运行。
尤其是,即使在上述时间期限内执行制冷循环运行,使制冷剂循环,仍能够防止空气从室内机组1的出口5吹出。因此,没有受到冷却的热交换器10的气味不会吹向房间内。当热交换器10处于足够低温(之后的大约30秒)时,使移动板9运行并控制室内风扇使其转速逐渐增加,以便使运行趋于稳定。
在除湿状态下,当图2和10所示的电磁阀10d节流将冷却部分冷却到足够低温度(之后大约30秒)时,移动板9的运行(完全打开状态)与冷却运行相类似而且室内风扇的转速控制为逐渐升高,以使运行成为稳定运行。在除湿运行中的室内风扇的转速设定为低于冷却运行中的室内风扇的转速从而可更容易地冷凝空气中的水份。
图44是演示运行中的功能部件的运行图。当从遥控器150发出演示信号时,移动板9栅片6和室内风扇运行。当再次发出信号时,上述机械部件停止运行。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由大弧形面33、34和35构成主体的上下和前表面,从而得到圆弧形主体,具有移动板9的第一入口7形成在大弧形面前表面的下部。第二和第三入口12和13形成在大弧形面33的作为外壳看不见的上表面上,外出口5被设置在外壳的底面上,出口5上设置有栅片6a和6b,栅片6a和6b的外形为与大弧形面34相衔接的大弧形。
这样,在空调机运行停止状态下,位于最显著位置的第一入口7和出口56b被移动板9和栅片6a关闭从而得到外壳的外表面和移动板9以及栅片的外表面看上去为一个连续的平面和作为一个完整单元的外形。因此,当室内机组被安装在墙壁上时,具有了一个紧凑的外形,该外形具有一个作为主要表面的与房间内部相协调(相匹配)的表面。在运行状态下,移动板9收进在室内机组1内,室内空气被有效地吸入第一入口7、第二和第三入口12和13内,该入口7被完全打开在能得到最高效率的位置上,空气从带栅片6a和6b的出口5处吹出,栅片6的角度控制到与运行模式一致。
特别地,因为在空调机的运行停止状态下的第一入口7被移动板9罩住,灰尘就不会集中在前入口处,清洁更加容易。此外,在第一入口7内安装有可从前板4上分离开的过滤器盖8和过滤器11。该过滤器盖8高密集度地形成有大量的孔。过滤器11设置成与过滤器盖8重叠使得过滤器11靠近或接触过滤器盖8。
因此,前板4因第一入口7而得到了高开孔率。然而,从正常居住环境内的距离,即距室内机组1例如1.5m到2m的位置处看安装完毕的室内机组1时,过滤器盖8上的大量孔看上去似乎是一块高密集度地画上小点的平板。
此外,因为过滤器盖8设置在第一入口7的后部,所以第一入口7明显不是一个孔,过滤器盖8似乎是存在的,而且过滤器盖8似乎是一个明显与前板4匹配的表面并具有不同的亮度。因此,可以将第一入口7制成看不见,而且与带格栅的室内机组相比较,清洁更加容易。出移动板移动而引起的振动、噪音和阻碍可进一步减少。
与现有技术相比,增加了前部的第一入口7的基本入口面积,由于增加前板4的平坦部分而提高了前板的强度和提高了装饰盖3的强度,因此在不增加装饰盖3的板厚情况下可以提高第二和第三入口12和13的入口面积。因此整个入口面积增加了30%,能够吸入大量的空气,而且空气可增加30%,节约电能提高了效率。当维持静音状态时,就能够大大提高加热量、致却量、除湿量并改善节能特性。
因为将过滤器盖8制成蜂窝形从而增加了强度,所以过滤器盖8更薄。因此,过滤器盖8的厚度可以比传统格栅的厚度薄得多,过滤器8的空气阻力很小。因此能够增加空气流量。
由于使用移动板9和过滤器盖8,因此可以使用能够提供大量空气的贯流风扇。因此当保持静音和第一入口7的大小时,可以增加30%的空气量。此外,在加热运行中,被多处弯曲的热交换器10加热的空气吹出以便可靠地到达脚下区,24℃或更高些的舒适区是现有技术的三倍。这是一个在加热运行开始之后地板被加热到一定程度的舒适区。这是在加热运行开始之后大约2小时时得到的结果。
因为移动板9在室内热交换器10变成足够热之前保持关闭,所以能够缩短加热热交换器10所需的时间,大约为现有技术的一半。因此,能够以大约二倍于现有技术的加热速度的速度加热脚下区(一半时间)。该时间是从当加热运行在室温为2℃时开始直到室温加热到大约18℃或更高时的时间范围。现有技术中该时间为36分钟,而本发明中为20分钟。
在冷却运行中,吹出大量的舒适的冷气,整个房间能够快速冷却到舒适状态。可以减少冷气如在房间局部过冷的不均匀分布和天花板的温度和地板的温度之差,因此可得到舒适的环境。
为了在开始吹气时抑制异味吹出,在热交换器10被冷却到足够低温度之前使移动板9关闭状态,在热交换器10被冷却到足够低温度而不会产生异味之后打开移动板9。
与传统的带格栅的入口相比,本发明的通风损失大大减少,因此改善了静音效果。由于形成了纵向宽度不同的锥形,因此由叶片切割空气的时刻相互稍有改变。由此,即使减少噪音,增加空气量,也能够得到类似于现有技术的运行噪音。当在室外侧提供直流电源时,在睡眠模式的运行中,在寂静的夜晚运行噪音才23dB。甚至于在正常运行时,空调机静静地运行而不会干扰谈话或阅读。
因为不使用格栅,灰尘或脏物可容易地擦掉或容易拆下过滤器进行清洗。
增加了热交换器10的表面面积而提高了热交换器效率。当使用本实施例的倒V字形热交换器时,在不改变室内机组尺寸的前提下加热面积是现有技术的1.4倍左右。这样,热交换器效率增加40%。例如,当流量与现有技术的流量相同的制冷剂流动时,冷却/加热能力增加大约40%而能量消耗性能(COP)大大改善。当将其转换成电力消耗时,在正常运行时电力消耗可减少大约5.5%。
当空气量增加30%并使用本实施例的倒V字形热交换器10时,能够有效地进行除湿,并与现有技术相比能降低耗电费约30%。
出口5的长边沿着室内机组1的横向而其短边沿室内机组的厚度方向,出口5厚度方向的尺寸增加了约13%,而增加了30%空气量的空气在大范围内吹出。使房间在冷却、加热、或除湿运行中变得舒适所需的时间被缩短,用户感到舒适的区域面积得到增加。因此,耗电量减少大约1%。
在按压遥控器150上的打开/关闭钮之后,移动板9打开。在此状态下,前板4打开而过滤器11和过滤器盖8向下拉而被拆下。当前板4要拆下时,将右臂稍向内压,取下销,向前拉前板4。这样,可很容易拆下前板4。
当不使用第一入口7时,第一入口7被罩住。因此,灰尘或昆虫不会进入室内机组,室内机组的内部不容易弄脏。
此外,因为在第一入口7处没有设置具有间隔的格栅,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入口面积,并能减少入口空气阻力。当入口面积设定为与具有格栅的入口面积相等时,不会出现在格栅表面附近的空气边界层所引起的空气流速的减少。因此,入口内的空气流速高于格栅型入口的流速,改善了热交换性能,避免了格栅切割空气所引起的噪音。
因为在第一入口7处没有设置小间隔的格栅,所以能够容易地擦掉灰尘,提高了清洁容易性。
过滤器盖8独立于外壳进行处理,清洁的方便性极高。在加热运行开始状态下,因为移动板9在预热完成,即制冷剂温度增加之前保持闭合,所以能够缩短提高室内机组1的热交换器10温度所需的时间。因此,在运行开始之后的短时间内就能吹出热空气,因此实现了舒适的加热运行。
在冷却运行开始状态或除湿运行开始状态下,在压缩机运行之后使移动板9进行打开操作,使室内风扇进行旋转运行。因此在热交换器10被冷却后吹出空气,就能够防止热交换器冷却之前产生的特殊异味吹向室内,可以进行舒适的空调运行。
图45到49示出了本发明的另外一些实施例。图45是中心纵截面图,图46是表示形成在外壳前表面上的部分第一入口7的中心纵截面图,图47是当从内部看时图46实施例的草图,图48和49是表示形成在外壳前表面上的部分第一入口7的中心纵截面图。这里描述的实施例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除了涉及第一入口7的结构不同之外其它相同,并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参照图45,在本实施例中,过滤器盖8总是露出形成在室内机组1的前表面上的第一入口7。参照图45,构成第一入口7的孔58形成在前板4的前表面上,过滤器盖8设置在孔58内部的后面,使得过滤器盖8总是露出,而过滤器11和热交换器10设置在过滤器盖8的后部。过滤器盖8是穿孔形,孔径大于过滤器11孔的许多孔77被设置成格栅形,在过滤器盖8内部的周围形成凸起的加强肋78,过滤器盖8通过加强肋78可拆地安装到过滤器11上。根据本实施例,由于用过滤器盖8覆盖孔58,从而罩住了易于粘附灰尘的过滤器11。此外,在过滤器盖8上形成小孔77而具有穿孔形状,并且在过滤器盖8和过滤器11之间由加强肋78形成空间79。因此,过滤器从外部看不见。
因为过滤器盖8可从前板4上分离,所以过滤器盖8不需具有类似于传统入口格栅的强度,传统格栅与前板4形成一体。因此,过滤器盖8可以制成薄形的,而且可以减少流过孔77的空气阻力。而且能够提高入口的开孔率以便提高通风性能。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入口7被过滤器盖8处理成为平面而不降低入口功能,因此能够提高设计效果。此外,可得到双倍的过滤效果,而且能够提高清洁的方便性和通风性能。
参照图46和47,在本实施例中,过滤器盖8a设置成其总是露出于形成在室内机组1的前表面上的第一入口7,孔形结构的过滤器盖8a安装在形成在前板4上的孔58内部。过滤器盖8a是一块薄板,并在其周围形成有安装空间。过滤器盖8a具有多个孔径大于过滤器11的孔径的孔77,而且这些孔77形成在过滤器盖8a的中心部位并为蜂窝形。注意过滤器盖8是由树脂材料、金属材料或类似材料制成。
过滤器盖8a由安装到前板4的孔58内部的上下部位的支承轨450垂直地支承,而由安装在孔58的内部的左右侧上的挡板横向地支承。在此情况下,支承轨450是由与前板4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通过粘接被安装前板4上。
根据本实施例,在过滤器盖8a中,许多孔77是蜂窝形,强度较高。此外,过滤器8a是长矩形,它的周边部分由支承轨450和挡板451支承。因此,过滤器盖8a的强度很可靠。由于过滤器盖8a是薄板,过滤器盖8a易于模制。因为过滤器盖8a较薄,所以过滤器盖8a的通风损失减少。由于过滤器盖8a的周边部分由支承轨450和挡板451支承,即使过滤器盖8a由金属材料制成,也能容易地安装到由树脂模制而成的前板4上。通过把过滤器盖8a安装到前板4上就能够提高前板4的强度。
参照图48,所设置的过滤器盖8总是露出于形成在室内机组1的前表面上的第一入口7。参照图48,由第一入口7构成的孔58形成在前板4的前表面上,孔形结构的过滤器盖8可拆地安装到孔58内部。加强肋78形成达滤器盖8内部的周边上,向外伸出的固定肋78a形成在加强肋端部,因此,可得到盘形。过滤器盖8的前面由延续到前板4的大弧形面35(图中未示出)构成。加强肋78的尺寸(厚度)确定为大弧面35在相同的平面上延续到前板4的前表面。
许多小六角形孔设置在过滤器盖8的前表面上呈蜂窝形,因此可得到大开孔面积。过滤器盖8为树脂模制而成,厚度(1.5mm)比前板4的厚度(2.5mm)薄,对模制而成的成品的前表面进行冲孔处理,以形成开孔77。过滤器盖8从前板4的内部插入孔58内,固定肋78a利用安装肋(图中未示出)、螺栓或类似部件可拆地固定到前板4上,安装肋形成在前板4内部上。
根据本实施例,过滤器盖8的厚度变薄从而减少了通风损失。在一般的具有由横向栅片构成的入口的现有技术中,树脂模制的前板4的厚度设定为约2.5mm,横向栅片的厚度考虑到强度问题设定为比前板4厚。因此,由于室内空气流过入口(厚的横向栅片),通风损失增加,冷却/加热能力难以增加。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用薄过滤器盖8盖住第一入口7,缩短了空气流过的开孔77的长度,并且减少了通风损失。在本实施例中,在过滤器盖8的周围形成加强肋78从而解决了减薄过滤器盖8所带来的问题,而由大弧形面35构成过滤器盖8的前表面而提高了过滤器盖8的强度。
当本实施例的过滤器盖8的尺寸进一步增加时,最好在过滤盖8的内壁上形成加强肋。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冲孔处理过程的可处理性,开孔77的厚度设定为1.5mm。然而,在处理过程中,厚度是在1mm到2mm的范围内,就能够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在此情况下,形成在外壳前表面上的入口的厚度最设定为外壳另一前表面厚度的2/3或更小。此外,当设置了上述加强部件时,过滤器盖8可以用金属材料制作。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当在形成在前表面上的第一入口设置孔形结构的过滤器盖(网)时,在不损环第一入口7的外形的前提下可增加第一入口的开孔率,减少了通风损失改善了运行性能。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过滤器盖8是可从前板4上拆下,因此,将明显积有灰尘的过滤器盖8从前板4上拆下成一个小部件。因此,可在小空间内清洁过滤器盖8。
参照图49,在本实施例中,孔形结构的过滤器盖8和前板4模制成相互一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开孔77的厚度设定为1.5mm,比除第一入口7之外的部件的厚度(2.5mm-3mm)薄得多,在解决模制时树脂的流动问题的同时可减少空气阻力。此外,开孔77设置成蜂窝形,在增加开孔率的同时可提高过滤器盖8的强度。当需要更高强度时,例如,将锯齿形加强肋(图中未示出)设置在过滤器盖8的内部而不是形成孔77的部分,而且在安装状态(前表面)下将加强肋隐蔽起来,以防止损坏外观。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第一入口7与前板4相一致,可以减少第一入口7内的开孔77的压痕而使外观更美。
由于设定每个开孔77的大小使开孔77能够以3mm-7mm的间距设置,因此室内机组的内部被制成不可见的同时可得高开孔率,使外观更好。此外,当开口77在垂直方向和横向差不多均匀地设置时,能够使开孔面积均匀,并可获得最佳强度。然而,开孔可以规则地布置。例如,位于中心周围的开孔77大一些,开孔77的大小从中心向两个方向(两侧)或四个方向(边)逐渐减小。或者多个孔77形成一组且多组规则地设置,在增加开孔率的同时作为图形可提高装饰性,因此可以得到整体强度更高的孔77。
当开孔率在50%-70%范围内时,室内机组的内部是不可见的,因此使外观更好。此外,当开孔的上限设定为80%时,既能保护过滤器11而同时能保持开孔77的装饰性。在此情况下,形成了从其内部支承开孔77的加强肋从而提高了开孔77整体的刚度。
根据本发明,外壳强度由外壳前表面的较厚部分保持并且入口部分较薄,因此减少了通风损失,气流量增大,并可提高性能。
更特别地,由于在入口处不设置紧密的格栅,可以增加每单位面积的入口面积,并减少入口空气阻力。当入口面积设定为与带格栅的入口面积相等时,不会出现在格栅表面附近的空气边界层引起的空气流率下降。因此,与带格栅的入口相比,本发明的入口处的空气的流率要高于带格栅的入口流率,热交换性能得到提高,并能避免空气流过格栅时产生的噪音。此外,由于在入口处不设置紧密的格栅,能够容易地擦尽污物,使清洁更方便。
当不使用入口时,将入口罩住。因此,灰尘或昆虫不能进入室内机组内,并因为室内机组的内部不容易弄脏而使清洁更容易。
例如,在加热运行开始状态下,由于移动板在完成预热之前保持关闭,即制冷剂温度增加,因此能够缩短升高室内机组的热交换器的温度所需的时间。因此在运行开始之后很短的时间内吹出热风,从而实现了舒适的加热运行。
在冷却运行开始状态或除湿运行开始状态下,在压缩机运行之后,执行罩板的打开运行和室内风扇的运行。为此,在冷却了热交换器后吹风,并能够避免使热交换器冷却之前产生的异味吹入房间内,可进行舒适的空调。
由于当空调机停止时移动板被打开/关闭,同时可提高空气过滤器的拆卸安全性。此外,在商店进行演示时,很容易对产品进行说明。
用遥控器在OFF状态下能很容易地进行移动板的打开/关闭操作。
前盖具有移动板、导向部件和驱动装置,可以由简单的结构构成。
装饰盖可从前板上拆下而罩或类似部件可安装到装饰盖上。因此,可拆掉前板4,以便提高清洁的方便性或维修特性。此外,可以独立地处理过滤器盖和外壳,使得清洁更为方便。
设置有移动板的有效操作机构。
当关闭移动板时,入口被关闭,防止了灰尘进入空调机内并从而改善了外观。当罩部件打开时,可减少空气阻力,提高运行性能。
由于在盖住前表面的盖的通风部分上高密集度地设置了大量的孔径大于网眼或过滤器孔径的孔,因此能由盖滤去大灰尘或纤维物,而过滤器仅捕获细小灰尘,因此防止过滤器堵塞。此外,可以减少通风损失,并提高运行性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简单结构,这种结构能够使从位于外壳前表面和上部的入口吸入的空气有效地与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并从出口吹出。
Claims (38)
1.一种空调机,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吹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外壳至少在前表面形成入口,
形成在前表面上的所述入口处的厚度比所述外壳前表面其余部分的厚度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形成在前表面上的入口的面积在前表面方向小于热交换器的突出面积。
3.一种空调机,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吹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入口形成在所述外壳前表面上,并设置有打开和关闭该入口的移动板。
4.一种空调机,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吹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入口形成在外壳前表面上,
所述空调机还包括打开和关闭所述入口的移动板,驱动该移动板的驱动装置和控制驱动装置的控制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空调机的运行或停止控制所述驱动移动板部件的驱动装置。
6.一种空调机,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吹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入口形成在外壳前表面上,
所述空调机还包括打开和关闭所述入口的移动板、驱动该移动板的驱动装置和控制驱动装置的控制器,
所述控制装置使得当所述空调机被停止时能够操作驱动所述移动板的所述驱动装置。
7.一种空调机,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吹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入口形成在外壳前表面上,
所述空调机还包括打开和关闭该入口的移动板,驱动该移动板的驱动装置,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控制器和向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的遥控器,
所述控制装置当所述空调机被停止时接收到因按压所述遥控器上的特定运行钮而发出的控制信号,控制装置当空调机被停止时控制驱动装置使操作所述移动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驱动装置的所述遥控器的按钮也可用于完成其它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当同时压下多个所述按钮时从所述遥控器发出多个所述控制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4到7中的任一个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装置在运行停止状态或在初始运行模式操纵所述移动板关闭所述入口,而在正常的运行模式打开所述移动板。
11.根据权利要求4到7中任一个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装置在空调运行模式下打开横向栅片并关闭移动板。
12.一种空调机,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吹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由构成所述外壳后部的后箱和构成所述外壳前表面的前盖构成,入口形成在所述前盖的前表面上,打开/关闭所述入口的所述移动板、以预定方向可动地导向和支承所述移动板的导向装置以及使所述移动板沿所述导向装置移动的驱动装置被设置在所述前盖上。
13.一种空调机,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吹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由构成外壳后部的后箱、构成外壳中心部分的中心盖和构成外壳前表面的前板构成,
入口形成在所述前板的前表面上,
打开/关闭所述入口的移动板、以预定方向可动地导向和支承所述移动板的导向装置和使移动板沿所述导向装置移动的驱动装置被设置在所述中心盖上。
14.一种空调机,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吹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由构成所述外壳后部的后箱、构成所述外壳中心部分的中心盖和构成外壳前表面的前板构成,
入口形成在所述前板的前表面上,
打开/关闭所述入口的移动板、以预定方向可动地导向和支承所述移动板的导向装置和使所述移动板沿所述导向装置移动的驱动装置被设置在所述中心盖上,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一个驱动器、一个以预定方向移动所述移动板的移动器和一个连接所述驱动部和移动部的连接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装置包括朝所述移动板的纵向至少在所述移动板的两侧上支承移动板的导轨,以便引导所述移动板的垂直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部,使移动板垂直移动的移动部和连接所述驱动和所述移动部的连接部,
至少所述驱动部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器的一个倾斜面的上方,所述热交换器具有朝其上端部后方倾斜的上侧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设置在所述移动板的重心位置或所述移动板纵向的两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2或14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是可拆或可绕枢轴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中心盖上。
19.一种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吹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由构所述成外壳后部的后箱、构成所述外壳中心部分的中心盖和构成所述外壳前表面的前板构成,
入口形成在所述前板的前表面上,
打开/关闭所述入口的移动板、以预定方向可动地导向和支承所述移动板的导向装置和使移动板沿所述导向装置移动的驱动装置被设置在所述中心盖上,
在所述移动板和空气过滤器之间设置有带大量高集密度孔的过滤器盖,每个孔的孔径大于空气过滤器的目或孔。
20.根据权利要求4、12、12、14或19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板包括一块尺寸与所述入口的尺寸相等的移动板。
21.根据权利要求4、12、12、14或19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方向是垂直方向。
22.根据权利要求12、12、14或19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第二入口形成在所述外壳的上表面,而出口形成在所述外壳前表面的底部或从前表面的底部延伸到所述外壳底面的前部的位置上,所述的出口具有可垂直转动的横向栅片。
2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第二入口形成在所述前盖的上表面,而出口形成在所述前盖前表面的底部或从前表面的底部延伸到所述前盖底面的前部的位置上,所述的出口具有可垂直转动的横向栅片。
2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第二入口形成在所述中心盖的上表面,而出口形成在所述中心盖前表面的底部或从前表面的底部延伸到所述底面的前部的位置上,所述的出口具有可垂直转动的横向栅片。
25.根据权利要求12、12、14或19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上侧面朝上端部向后方倾斜,在所述移动板在其移动的轨道和所述热交换器之间的间隔向上逐渐增加。
26.根据权利要求12、12、14或19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前表面上的形成的所述入口的面积小于热交换器朝前表面方向突出的面积,并形成有靠近所述入口的平坦面,所述平坦面的尺寸大于所述入口的尺寸,移动板收藏部形成在平坦面内部。
27.根据权利要求12、12或14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板和所述空气过滤器之间设置有带大量高密集度孔的覆盖所述空气过滤器前表面的过滤器盖,每个孔的孔径大于空气过滤器的目或孔。
28.根据权利要求19或27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盖与所述空气过滤器之间保持一定间隙。
29.根据权利要求19或27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盖是可拆地安装在所述空气滤清器上。
30.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盖的厚度小于外壳前表面的厚度。
31.一种空调机,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吹风风扇;
其特征在于:入口形成外壳前表面上,盖住空气过滤器的前表面的带大量高密度孔的过滤器盖设置在移动板和空气过滤器之间,每个孔的孔径大于空气过滤器的目或孔。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盖上的孔是六角形孔。
33.根据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盖与所空气过滤器之间保持一定间隙。
34.根据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盖是可拆地安装在所述空气过滤器上。
35.一种空调机,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吹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热交换器具有上侧面为倒V形结构;
所述风扇由位于热交换器下方的贯流风扇构成;
所述外壳由构成外壳后部的后箱、构成外壳中心部分的中心盖和构成外壳前表面的前板构成,
第一入口形成在所述前板上,
第二入口形成在所述中心盖的上表面,
第三入口形成在所述后箱的上表面上,
出口形成在中心盖前表面的底部或形成在从前表面的底部延伸到底面前部的部位上,
可垂直偏转的水平栅片形成在出口上,
第二和第三入口位于除了倒V形热交换器的上端部相对的位置之外的具有低空气阻力的部位,
盖住空气过滤器的前表面的带大量高密集度孔的过滤器盖设置在移动板和空气过滤器之间,每个孔的孔径大于空气过滤器的目或孔。
36.一种空调机,包括带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空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上侧面为倒V形结构;
所述风扇由位于热交换器下方的贯流风扇构成;
所述外壳由构成所述外壳后部的后箱、构成所述外壳中心部分的中心盖和构成所述外壳前表面的前板构成,
第一入口形成在所述前板上,
第二入口形成在所述中心盖的上表面,
第三入口形成在所述后箱的上表面上,
出口形成在所述中心盖前表面的底部或形成在从前表面的底部延伸到底面前部的部位上,
可垂直偏转的水平栅片形成在所述出口上,
所述第二和所述第三入口位于所述外壳厚度的前后方向上,在所述第二入口和第三入口之间的连接部分位于倒V形热交换器的上端部与具有低空气阻力的部位相反的位置上,
盖住空气过滤器的前表面的带大量高集密度孔的过滤器盖设置在所述入口和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器之间,每个孔的孔径大于空气过滤器的目或孔。
37.根据权利要求31到36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盖的厚度比所述外壳的前表面的厚度厚。
38.根据权利要求12、13、14或19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具有移动板的所述入口具有横向栅片的所述出口相对于中心线的横向尺寸设置在中心,以便无口的所述中心盖的部件保持两侧对称,移动所述移动板的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无口部分后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03436/1995 | 1995-04-27 | ||
JP103436/95 | 1995-04-27 | ||
JP10343695A JP3368717B2 (ja) | 1995-04-27 | 1995-04-27 | 空気調和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7615A true CN1147615A (zh) | 1997-04-16 |
CN1158485C CN1158485C (zh) | 2004-07-21 |
Family
ID=14353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961103221A Expired - Lifetime CN1158485C (zh) | 1995-04-27 | 1996-04-27 | 空调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3368717B2 (zh) |
CN (1) | CN1158485C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68218A (zh) * | 2012-12-11 | 2014-06-1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装饰板 |
CN103900149A (zh) * | 2012-12-24 | 2014-07-02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03900236A (zh) * | 2012-12-24 | 2014-07-02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WO2014101721A1 (zh) * | 2012-12-24 | 2014-07-03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04930686A (zh) * | 2015-06-09 | 2015-09-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壁挂室内机及空调器 |
CN105371364A (zh) * | 2015-11-13 | 2016-03-02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37778B2 (ja) * | 1995-07-28 | 2006-10-25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空気調和機 |
JP3834867B2 (ja) * | 1996-05-07 | 2006-10-18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JPH11132498A (ja) * | 1997-10-28 | 1999-05-21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JPH11248288A (ja) * | 1998-03-04 | 1999-09-1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H11248289A (ja) * | 1998-03-04 | 1999-09-1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2000267609A (ja) * | 1999-03-17 | 2000-09-2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合成樹脂部品を有する製品 |
JP2000346438A (ja) * | 1999-06-08 | 2000-12-15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JP3986279B2 (ja) * | 2001-09-11 | 2007-10-0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2003106555A (ja) * | 2001-09-27 | 2003-04-09 | Sharp Corp | 空気調和機 |
JP3738217B2 (ja) * | 2001-12-25 | 2006-01-25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03334478A (ja) * | 2002-05-20 | 2003-11-25 | Kioritz Corp | 吸気部構造、送風装置及びスプレーヤ |
CN1203281C (zh) * | 2002-11-02 | 2005-05-25 | 海尔集团公司 | 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 |
JP2004361011A (ja) * | 2003-06-05 | 2004-12-24 |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 空気調和機 |
JP4627648B2 (ja) * | 2004-09-27 | 2011-02-09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及びこの表示装置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JP4386903B2 (ja) * | 2006-06-16 | 2009-12-1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4386904B2 (ja) * | 2006-06-16 | 2009-12-1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4789740B2 (ja) * | 2006-08-03 | 2011-10-1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4737137B2 (ja) * | 2007-05-07 | 2011-07-27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 |
KR101503282B1 (ko) | 2008-11-14 | 2015-03-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JP4713658B2 (ja) * | 2009-09-09 | 2011-06-2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5289271B2 (ja) * | 2009-10-23 | 2013-09-1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5257488B2 (ja) * | 2011-06-03 | 2013-08-0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CN104637385B (zh) * | 2013-11-14 | 2017-12-2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功能演示方法 |
JP6686507B2 (ja) * | 2016-02-17 | 2020-04-22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EP3211331B1 (en) | 2016-02-25 | 2024-11-13 | Halton OY | Apparatus for conditioning a space |
JP2018179386A (ja) * | 2017-04-11 | 2018-11-15 |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CN107420987A (zh) * | 2017-07-05 | 2017-12-0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JP7112162B2 (ja) * | 2018-03-19 | 2022-08-0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CN110454964B (zh) * | 2018-05-08 | 2023-06-30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 |
CN109185981B (zh) * | 2018-10-29 | 2024-08-27 |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面板及空调器室内机 |
CN109458724B (zh) * | 2018-10-29 | 2024-01-26 |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面板体、空调器及空调器进出风平衡方法 |
CN111503744B (zh) * | 2019-01-31 | 2021-12-03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CN113154529A (zh) * | 2021-03-31 | 2021-07-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室内机、空调器 |
CN113007804A (zh) * | 2021-03-31 | 2021-06-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室内机和空调器 |
CN113074413A (zh) * | 2021-04-28 | 2021-07-0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面板组件及包含其的空调器室内机 |
CN115875896B (zh) * | 2022-10-25 | 2024-09-2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冰箱及冰箱的除菌控制方法 |
-
1995
- 1995-04-27 JP JP10343695A patent/JP336871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6
- 1996-04-27 CN CNB961103221A patent/CN115848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68218A (zh) * | 2012-12-11 | 2014-06-1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装饰板 |
CN103868218B (zh) * | 2012-12-11 | 2017-07-2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装饰板 |
CN103900149A (zh) * | 2012-12-24 | 2014-07-02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03900236A (zh) * | 2012-12-24 | 2014-07-02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WO2014101721A1 (zh) * | 2012-12-24 | 2014-07-03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03900236B (zh) * | 2012-12-24 | 2016-03-23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04930686A (zh) * | 2015-06-09 | 2015-09-2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壁挂室内机及空调器 |
CN105371364A (zh) * | 2015-11-13 | 2016-03-02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05371364B (zh) * | 2015-11-13 | 2019-02-05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3368717B2 (ja) | 2003-01-20 |
CN1158485C (zh) | 2004-07-21 |
JPH08296867A (ja) | 1996-1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8485C (zh) | 空调机 | |
CN1195958C (zh) | 空调机用的室内机 | |
CN1193196C (zh) | 吹出口 | |
CN1236246C (zh) | 空调机 | |
CN100338401C (zh) | 具备除湿和换气功能的空调机 | |
CN1232766C (zh) | 分体式空调器 | |
CN1102723C (zh) | 空调机 | |
CN203024216U (zh) | 吸油烟机 | |
CN1906445A (zh) | 空气调节机 | |
CN1513101A (zh) | 空调器的室内机 | |
CN1948845A (zh) | 空调器 | |
CN1580376A (zh) | 烘干机 | |
CN1675504A (zh) | 空气调节机 | |
CN1176366A (zh) | 空调器的排气气流控制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
CN1476392A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CN1664452A (zh) |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752622A (zh) | 送风装置及使用这种送风装置的空调机 | |
CN1664451A (zh) |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 |
CN1109224C (zh)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 |
CN105020777A (zh) | 加湿空调机 | |
CN1671999A (zh) | 空调装置 | |
CN205448024U (zh) | 分体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5020812B (zh) | 带吸水帘的空调器 | |
CN206145929U (zh) | 一种顶出风立式空调器 | |
CN1100967C (zh) | 空调器的排放气流的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SS |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
Owner nam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LTD. Effective date: 20150611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61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ppliances Inc.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Ltd.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721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