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92273B - 瓶子 - Google Patents
瓶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92273B CN103492273B CN201280019689.1A CN201280019689A CN103492273B CN 103492273 B CN103492273 B CN 103492273B CN 201280019689 A CN201280019689 A CN 201280019689A CN 103492273 B CN103492273 B CN 10349227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ttle
- wall portion
- wall part
- surrounding wall
- movable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e.g. by cast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lastics, by blowing vitreous material, by throwing ceram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ulped fibrous material, by deep-drawing operations performed on sheet material
- B65D1/02—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e.g. by cast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lastics, by blowing vitreous material, by throwing ceram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ulped fibrous material, by deep-drawing operations performed on sheet material
- B65D1/40—Details of wal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e.g. by cast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lastics, by blowing vitreous material, by throwing ceram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ulped fibrous material, by deep-drawing operations performed on sheet material
- B65D1/02—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 B65D1/0223—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 B65D1/0261—Bottom construction
- B65D1/0276—Bottom construction having a continuous contact surface, e.g. Champagne-type botto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瓶子为一种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有底筒状的瓶子,底部的底壁部具备:接地部,位于外周缘部;立起周壁部,从瓶子径向内侧与所述接地部相连,且朝向上方延伸;环状的可动壁部,从所述立起周壁部的上端部朝向瓶子径向内侧突出;和凹陷周壁部,从瓶子径向内侧与所述可动壁部相连,且朝向上方延伸。所述可动壁部配设成以与所述立起周壁部的连接部分为中心转动自如,以使所述凹陷周壁部朝向上方移动。所述立起周壁部随着由所述接地部向与所述可动壁部的所述连接部分逐渐以朝向瓶子径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延伸,并且其倾斜角度相对于瓶轴为10度以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瓶子。
本申请基于2011年7月26日在日本提出的特愿2011-163103号以及2011年8月31日在日本提出的特愿2011-188613号要求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有底筒状的瓶子,已知有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瓶子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结构,底部的底壁部具备:接地部,位于外周缘部;立起周壁部,从瓶子径向内侧与所述接地部相连,且朝向上方延伸;可动壁部,从所述立起周壁部的上端部朝向瓶子径向内侧突出;和凹陷周壁部,从所述可动壁部的瓶子径向内端部朝向上方延伸,可动壁部通过以与立起周壁部的接续部分为中心转动,以使凹陷周壁部朝向上方移动,由此来吸收瓶子内的减压。
专利文献1:特开2010-126184号公报
然而,在所述现有的瓶子中,在充填内容物时或内压上升时等,可动壁部以与立起周壁部的连接部分为中心向下方转动。其结果,可动壁部的一部分到达接地部的配设位置,或与接地部相比更向下方突出,从而招致接地稳定性的不良情况,具有易于产生所谓瓶塌底的可能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所谓“瓶塌底”为如上述招致接地稳定性的不良情况的现象。
另外,对于所述现有的瓶子来说,对于提高瓶子内的减压吸收性能方面具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瓶塌底的发生的同时,能够确保减压吸收性能的瓶子。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瓶子内的减压吸收性能的瓶子。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一种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有底筒状的瓶子,底部的底壁部具备:接地部、立起周壁部、环状的可动壁部和凹陷周壁部。所述接地部位于外周缘部。所述立起周壁部从瓶子径向内侧与所述接地部相连,且朝向上方延伸。所述可动壁部从所述立起周壁部的上端部朝向瓶子径向内侧突出。所述凹陷周壁部从瓶子径向内端部与所述可动壁部相连,且朝向上方延伸。所述可动壁部配设成以与所述立起周壁部的连接部分为中心转动自如,以使所述凹陷周壁部朝向上方移动。所述立起周壁部随着由所述接地部向与所述可动壁部的所述连接部分逐渐以朝向瓶子径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延伸,并且其倾斜角度相对于瓶轴为10度以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瓶子,当瓶子内减压时,使可动壁部以与立起周壁部的连接部分为中心朝向上方转动,能够使凹陷周壁部向上方移动。因此,能够提高瓶子的减压吸收容量以确保规定的减压吸收性能。
于是,立起周壁部随着朝向与可动壁部的连接部分,相对于瓶轴向瓶子径向内侧倾斜。此时,立起周壁部的倾斜角度为10度以下,并形成为近似于垂直立起的形状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立起周壁部的上端部侧(上述连接部分侧)容易向瓶子径向移动的情况。在充填内容物时等,易于抑制可动壁部以上述连接部分为中心向下方转动的情况。由此,能够使所谓瓶塌底难以产生。
优选地,从所述接地部至所述立起周壁部与所述可动壁部的所述连接部分的高度,为超出7.5mm的高度。
此时,由于作为可动壁部的转动中心的连接部分位于从接地部超出7.5mm的高度,因此在充填内容物时等,能够使所谓瓶塌底更难以产生。因此,能够确保稳定的接地性能,并且也能够应对例如内容物的高温充填。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述可动壁部随着由连接在所述立起周壁部的外端部向连接在所述凹陷周壁部的内端部,逐渐朝向下方延伸。从所述接地部至所述可动壁部的最下端部的高度,为从所述接地部至所述可动壁部的所述外端部的高度的35%以上65%以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瓶子,当瓶子内减压时,能够通过可动壁部的转动而使凹陷周壁部向上方移动来吸收减压。特别是,由于可动壁部随着由外端部向内端部逐渐向下方延伸,而且从接地部至可动壁部的最下端部的高度为从接地部至外端部的高度的65%以下,以更大程度地确保外端部与最下端部间的高低差,因此在充填内容物时,易使所述可动壁部朝向下方转动。因此,增加瓶子内的容积以能够提高刚充填后的减压吸收容量。由此能够提高减压吸收性能。
另外,由于从接地部至所述最下端部的高度为从接地部至外端部的高度的35%以上,以充分确保所述最下端部与接地部间的距离,因此伴随充填内容物可动壁部向下方转动时,其最下端部难以比接地部更向下方鼓出,从而易于回避向接地面的接触。因此,即使例如高温充填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可动壁部的上述鼓出的同时切实进行充填操作。
优选地,所述可动壁部的最下端部距所述接地部的高度为3mm以上。
此时,能够使可动壁部的最下端部从接地面充分向上方分离,能够更进一步切实地抑制所述鼓出。
根据上述瓶子,抑制充填内容物时或内压上升时等的瓶塌底的发生的同时,能够确保减压吸收性能。
根据上述瓶子,能够提高瓶子内的减压吸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瓶子的正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瓶子的底视图。
图3是沿图2所示的A-A线的瓶子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瓶子的正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瓶子的底视图。
图6是沿图5所示的B-B线的瓶子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的瓶子的底视图。
图8是沿图7所示的C-C线的瓶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3,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瓶子。
(瓶子的结构)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瓶子11具备:口部111、肩部112、瓶身部113及底部114。口部111、肩部112、瓶身部113及底部114在使各自的中心轴线位于公共轴上的状态下按该顺序连续设置。
以下,所述公共轴称作瓶轴O,沿瓶轴O方向将口部111侧称作上侧,将底部114侧称作下侧。另外,将与瓶轴O正交的方向称作瓶子径向,并且将以瓶轴O为中心周向旋转的方向称作瓶子圆周方向。
此外,瓶子11是通过注塑成形形成为有底筒状的预加工品经吹塑成形而形成,并由合成树脂材料一体形成。另外,口部111上螺纹拧接有未图示的瓶盖。进一步,口部111、肩部112、瓶身部113及底部114各自与瓶轴O正交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形状。
在肩部112与瓶身部113之间,在整周连续地形成有第一环状凹槽115。
瓶身部113形成为筒状,并且形成为比肩部112的下端部及底部114的后述的瓶跟部117的直径小。另外,在该瓶身部113沿瓶轴O方向隔开间隔,形成有多个第二环状凹槽116。在图1的例中,沿瓶轴O方向隔开等间隔,形成有五个第二环状凹槽116。这些各第二环状凹槽116为在瓶身部113的整周连续地形成的槽部。
底部114形成为具备瓶跟部117和底壁部119的杯状。瓶跟部117其上端开口部连接在瓶身部113的下端开口部上。底壁部119闭塞瓶跟部117的下端开口部,且外周缘部作为接地部118。
在瓶跟部117中,从瓶子径向外侧与上述接地部118相连的瓶跟下端部127形成为比从上方与所述瓶跟下端部127相连的上瓶跟部128的直径小。
此外,该上瓶跟部128与肩部112的下端部一同为瓶子11的最大外径部。
另外,瓶跟下端部127与上瓶跟部128的连结部分129随着由上方向下方逐渐缩径。由此,瓶跟下端部127形成为比上瓶跟部128的直径小。另外,上瓶跟部128上在整周连续地形成有例如,与第一环状凹槽115大致相同深度的多个第三环状凹槽120。在图1的例中,沿瓶轴O方向隔开间隔形成有两个第三环状凹槽120。
如图2及图3所示,底壁部119具备立起周壁部121、环状的可动壁部122和凹陷周壁部123。立起周壁部121从瓶子径向内侧与接地部118相连,且朝向上方延伸。环状的可动壁部122从立起周壁部121的上端部朝向瓶子径向内侧突出。凹陷周壁部123从可动壁部122的瓶子径向内端部朝向上方延伸。
可动壁部122形成为朝向下方突起的曲面状,并且随着由瓶子径向外侧向内侧逐渐朝向下方延伸。该可动壁部122和立起周壁部121经由朝向上方突起的曲面部125被连结。而且,可动壁部122形成为以上述曲面部(与立起周壁部121的连接部分)125为中心转动自如,以使凹陷周壁部123朝向上方移动。
立起周壁部121随着由下方向上方逐渐缩径。具体来讲,随着由接地部118向作为与可动壁部122的连接部分的上述曲面部125逐渐以朝向瓶子径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延伸。此时,倾斜角度θ相对于瓶轴O为10°以下。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从接地部118至上述曲面部125的高度T为超出7.5mm的高度。例如,高度T为7.7mm。
凹陷周壁部123与瓶轴O同轴配设,并且形成为随着由上方向下方逐渐扩径的横截面圆形状。在凹陷周壁部123的上端部连接有与瓶轴O同轴配设的圆板状的顶壁124。由凹陷周壁部123及顶壁124的全体形成有顶筒状。
该凹陷周壁部123形成为朝向瓶子径向内侧突起的曲面状,并具备上端部连续设置于顶壁124的外周缘部的弯曲壁部123a。弯曲壁部123a的下端部经由朝向下方突起的曲面部126,连续设置于可动壁部122的瓶子径向内端部。
(瓶子的作用)
当如此构成的瓶子11内减压时,通过可动壁部122以底壁部119的曲面部125为中心向上方转动,可动壁部122移动,以使凹陷周壁部123向上方抬起。即,减压时通过使瓶子11的底壁部119的积极变形,能够吸收瓶子11的内压变化(减压)。由此,能够确保规定的减压吸收性能。
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瓶子11中,立起周壁部121随着朝向曲面部125向瓶子径向内侧倾斜。立起周壁部121的倾斜角度θ相对于瓶轴O为10度以下,形成为近似于垂直立起的形状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立起周壁部121的上端部侧(曲面部125侧)容易向瓶子径向移动的情况。为此,在充填内容物时或内压上升时,易于抑制可动壁部122以曲面部125为中心向下方转动的情况。即,抑制立起周壁部121以向瓶子径向内侧塌进去的方式变形,由此,能够难以产生所谓瓶塌底。
此外,作为可动壁部122的转动中心的曲面部125配设在位于距接地部上方7.7mm的高度。因此,即使可动壁部122稍微向下方转动,也易于防止瓶塌底的发生。因此,能够确保稳定的接地性能,并且能够对应例如内容物的高温充填(例如,80至100℃,优选85至93℃)。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瓶子11适用于内容量为1升以下、接地径为85mm以下的瓶子。在图3的例中,是接地径为70mm、曲面部125距接地部118的高度T为7.7mm的瓶子。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能够加以各种变更。
例如,立起周壁部121的倾斜角度θ为10度以下即可。更优选地,立起周壁部121的倾斜角度θ为3度以下。
另外,还可以适当变更为使可动壁部122沿瓶子径向平行突出,或向上方倾斜等。另外,还可以适当变更为使可动壁部122形成为平面状或朝向上方凹陷的凹曲面状等。
进一步,还可以将可动壁部122由随着从曲面部125向瓶子径向内侧逐渐朝向下方延伸的外侧壁部和连接所述外侧壁部与凹陷周壁部且形成为朝向上方凹陷的凹曲面状的内侧壁部构成。通过这样做,例如充填内容物时,由于可动壁部122的内侧壁部难以到达至下方,因此易于有效抑制所谓瓶塌底的发生。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肩部112、瓶身部113及底部114分别与瓶轴O正交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状。然而,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适当变更为使横截面形状为多边形状等。
另外,形成瓶子11的合成树脂材料还可以适当变更为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非晶性聚酯等,或者这些的混合材料等。进一步,瓶子11并不限于单层结构体,还可以是具有中间层的层叠构造体。此外,作为中间层可以列举例如由具有阻气性的树脂材料构成的层、由再生材料构成的层、或由具有吸氧性的树脂材料构成的层等。
(实施例)
下面,根据立起周壁部121的倾斜角度θ的不同,对在充填内容物时所述立起周壁部121的上端部向瓶子径向如何变化进行试验(分析)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本试验中,作为实施例进行了下述的四模型的试验。进一步,作为实施例的比较例进行了下述的四模型的试验。即,对总计八个模型,分别进行了试验。此外,本试验的从接地面至曲面部125的最上部的高度(空瓶时)为7.7mm。
作为实施例,立起周壁部121的倾斜角度θ采用了1.5度、3度、4.5度、9度的四个模型。与此相比,作为比较例,立起周壁部121的倾斜角度θ采用了12度、15度、20度、30度的四个模型。
而且,在具备上述的总计八个模型的立起周壁部121的瓶子11内,假设充填内容物并施加规定的内压(0.5kg/cm2(49KPa))。
于是,任一瓶子11,其可动壁部122均以曲面部125为中心向下方转动,且以立起周壁部121的上端部朝向瓶子径向内侧塌进去的方式变形。即,在任一情况下,立起周壁部121均以倾斜角度θ增大的方式变形。
具体来讲,在实施例的四模型中,在倾斜角度θ为1.5度的情况下,增加到4.7度(变化量3.2度)。在倾斜角度θ为3度的情况下,增加到6.2度(变化量3.2度)。在倾斜角度θ为4.5度的情况下,增加到7.8度(变化量3.3度)。在倾斜角度θ为9度的情况下,增加到12.3度(变化量3.3度)。
与此相比,在比较例的四模型中,在倾斜角度θ为12度的情况下,增加到15.4度(变化量3.4度)。在倾斜角度θ为15度的情况下,增加到18.5度(变化量3.5度)。在倾斜角度θ为20度的情况下,增加到23.7度(变化量3.7度)。在倾斜角度θ为30度的情况下,增加到34度(变化量4度)。
从这些结果出发,能够确认立起周壁部121的倾斜角度θ越大,在充填内容物时,其上端部越易于以向瓶子径向内侧塌进去的方式移动。由此,能够确认可动壁部122的一部分相对于接地部118易于接近,即,易于产生瓶塌底。
然而,即使在上述的实施例的四模型的任一模型中,也能够切实确认没有发生瓶塌底。由此,实际上能够确认通过立起周壁部121的倾斜角度θ相对于瓶轴O设为10度以下,可抑制瓶塌底的发生。
下面,参照图4至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瓶子。
如图4至图6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瓶子21具备口部211、肩部212、瓶身部213及底部214。口部211、肩部212、瓶身部213及底部214在各自的中心轴线位于公共轴上的状态下按该顺序连续设置。
以下,所述公共轴称作瓶轴O。沿瓶轴O方向将口部211侧称作上侧,将底部214侧称作下侧。另外,将与瓶轴O正交的方向称作瓶子径向,并且将以瓶轴O为中心周向旋转的方向称作瓶子圆周方向。
此外,瓶子21是通过注塑成形形成为有底筒状的预加工品经吹塑成形而形成,并由合成树脂材料一体形成。另外,口部211上螺纹拧接有未图示的瓶盖。进一步,将口部211、肩部212、瓶身部213及底部214分别与瓶轴O正交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形状。
在肩部212与瓶身部213的连接部分,在整周连续地形成有第一环状凹槽216。
瓶身部213形成为筒状,并且瓶轴O方向的两端部彼此之间形成为比这两端部的直径小。在该瓶身部213沿瓶轴O方向隔开间隔形成有多个第二环状凹槽215。在图4的例中,沿瓶轴O方向隔开等间隔形成有四个第二环状凹槽215。各第二环状凹槽215为在瓶身部213的整周连续地形成的槽部。
在瓶身部213与底部214的连接部分,在整周连续地形成有第三环状凹槽220。
底部214形成为具备上端开口部连接在瓶身部213的下端开口部的瓶跟部217和闭塞瓶跟部217的下端开口部且其外周缘部作为接地部218的底壁部219的杯状。
在瓶跟部217中,从瓶子径向外侧与上述接地部218相连的瓶跟下端部227形成为比从上方与所述瓶跟下端部227相连的上瓶跟部228的直径小。
此外,该上瓶跟部228与瓶身部213的瓶轴O方向的两端部一同为瓶子21的最大外径部。
另外,瓶跟下端部227与上瓶跟部228的连结部分229随着由上方向下方逐渐缩径,由此瓶跟下端部227形成为比上瓶跟部228的直径小。另外,上瓶跟部228上在整周连续地形成有与第三环状凹槽220大致相同深度的第四环状凹槽231。
如图6所示,底壁部219具备立起周壁部221、环状的可动壁部222和凹陷周壁部223。立起周壁部221从瓶子径向内侧与接地部218相连,且朝向上方延伸。环状的可动壁部222从立起周壁部221的上端部朝向瓶子径向内侧突出。凹陷周壁部223从瓶子径向内侧与可动壁部222相连,且朝向上方延伸。
接地部218相对于接地面G例如环状地线接触。立起周壁部221随着由下方向上方逐渐缩径。
可动壁部222形成为朝向下方突起的曲面状,并且随着由连接在立起周壁部221的外端部向连接在凹陷周壁部223的内端部逐渐朝向下方延伸。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可动壁部222和立起周壁部221经由朝向上方突起的曲面部225被连结,并且可动壁部222和凹陷周壁部223经由朝向下方突起的曲面部226被连结。另外,上述曲面部225为可动壁部222的外端部。上述曲面部226为可动壁部222的内端部且为最下端部。
而且,可动壁部222形成为以作为外端部的上述曲面部225为中心转动自如,以使凹陷周壁部223朝向上方移动。
另外,可动壁部222的作为外端部的曲面部225及作为内端部的曲面部226都从接地面G分离。此时,从接地部218至作为内端部的曲面部226的高度H1为3mm以上。另外,高度H1为从接地部218至作为外端部的曲面部225的高度H2的35%以上65%以下。
凹陷周壁部223与瓶轴O同轴配设,并且随着由上方向下方逐渐扩径的同时形成为多段。在凹陷周壁部223的上端部连接有与瓶轴O同轴配设的圆板状的顶壁224。由凹陷周壁部223及顶壁224的全体形成有顶筒状。
第二实施方式的凹陷周壁部223具备下筒部223a、上筒部223b和分段部223c,并形成为两段筒状。下筒部223a随着由可动壁部222的瓶子径向内端部向上方逐渐缩径。上筒部223b其上端部连续设置于上述顶壁224的外周缘部,形成为随着向下方逐渐扩径并且朝向下方突起的曲面状。分段部223c连结下筒部223a和上筒部223b。
下筒部223a形成为横截面圆形状,并经由上述曲面部226,与可动壁部222连结。在上筒部223b形成有朝向瓶子径向内侧伸出的伸出部223d。该伸出部223d在上筒部223b的除上端部外的瓶轴O方向的几乎全长形成。如图5所示,伸出部223d沿瓶子圆周方向多个相连而形成。
此外,在图5的例中,沿瓶子圆周方向相邻的突出部223d彼此在瓶子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
而且,通过上筒部223b的横截面形状因形成伸出部223d,随着由下方向上方,从多边形状变形为圆形状。上筒部223b在上端部中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形状。在上筒部223b中,在横截面形状为多边形的部分,伸出部223d为多边形的边部。位于沿瓶子圆周方向相邻的伸出部223d彼此之间的间部分223e为多边形的角部。
此外,在图5的例中,列举了多边形为大致正三角形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情况。
当如此构成的瓶子21内减压时,通过可动壁部222以曲面部225为中心向上方转动,可动壁部222移动,以使凹陷周壁部223向上方抬起。即,减压时通过使瓶子21的底壁部219积极地变形,能够吸收瓶子21的内压变化(减压)。
特别是,该可动壁部222随着由作为外端部的曲面部225向作为内端部的曲面部226逐渐向下方延伸。而且,由于从接地部218至作为内端部的曲面部226的高度H1设为从接地部218至作为外端部的曲面部225的高度H2的65%以下,以更大程度地确保高低差,因此在充填内容物时易使可动壁部222朝向下方转动。因此,能够增加瓶子21内的容积以提高刚充填后的减压吸收量。由此,能够提高减压吸收性能。
此外,所述高度H1设为所述高度H2的35%以上,以充分确保作为可动壁部222的内端部的曲面部226与接地部218间的距离。为此,伴随充填内容物可动壁部222向下方转动时,曲面部226难以比接地部218更向下方鼓出,并易于回避向接地面G的接触。因此,即使在高温充填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曲面部226的上述鼓出同时切实进行充填操作。
进一步,由于作为可动壁部222的内端部的曲面部226从接地部218向上方分离3mm以上,因此能够使曲面部226从接地面G向上方充分分离。由此,能够更进一步切实地抑制上述鼓出。
此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列举了作为可动壁部222的内端部的曲面部226为在所述可动壁部222中最靠近接地面G的最下端部的情况。然而,还能够想到根据可动壁部222的形状,瓶子径向的大致中间部分为最下端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到该最下端部的高度则为上述H1。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瓶子21适用于内容物为1升以下、接地径为85mm以下,且用于在80℃以上(详细地,至95℃的温度范围,更详细地,87℃左右的充填温度)对内容物进行充填操作时的瓶子。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能够加以各种变更。
例如,如图7及图8所示,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多个肋240以瓶轴O为中心放射状地形成在可动壁部222上。即,各肋240沿瓶子圆周方向等间隔地配设。
此外,在图7及图8的例中,肋240由朝向上方曲面状地凹陷的多个凹部240a沿瓶子径向断续地且直线状地延伸而形成。由此,肋240的沿瓶子径向的纵截面形状形成为波形状。另外,各凹部240a分别形成为相同形状、相同大小。即,凹部240a沿瓶子径向等间隔地配置。于是,在多个肋240中,配设有多个凹部240a的沿着瓶子径向的各位置相同地形成。
如此,由于通过在可动壁部222形成多个肋240,能够增加可动壁部222的表面积而增大受压面积,因此能够使可动壁部222迅速对应瓶子21的内压变化而变形。
进一步,如图7及图8所示,还可以在立起周壁部221整周地形成凹凸部241。此外,凹凸部241通过在瓶子圆周方向隔开间隔配设多个形成为朝向瓶子径向内侧突起的曲面状的凸部241a而构成。
如此,通过形成凹凸部241,因例如由于入射在立起周壁部221上的光被凹凸部241散射,或凹凸部241内也被瓶子21内的内容物充满等因素,从而在查看被内容物充满的瓶子21的底部214时,难以感到不协调的感觉。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立起周壁部221还可以适当变更为例如,沿瓶轴O方向平行延伸等。另外,可动壁部222还可以适当变更为形成为例如,平面状或朝向上方凹陷的曲面状等。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将上筒部223b形成为朝向下方突起的曲面状,但并不限于此形状。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中,沿瓶子圆周方向相邻的伸出部223d彼此在瓶子圆周方向隔开间隔配置,但并不限于此情况。例如,还可以伸出部223d彼此在瓶子圆周方向无间隔地配置,并相互直接连结。此时,在上筒部223b中,在配设伸出部223d的部分中的横截面形状还可以为圆形状。上筒部223b的横截面形状还可以在瓶轴O方向的全长为圆形状。
另外,伸出部223d并非必须,还可以不具备。进一步,凹陷周壁部223形成为两段筒状,但还可以形成为三段以上的筒状。另外,凹陷周壁部223还可以不形成为多段状。
另外,形成瓶子21的合成树脂材料还可以适当变更为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非晶性聚酯等,或者这些的混合材料等。进一步,瓶子21并不限于单层结构体,还可以是具有中间层的层叠构造体。此外,作为中间层可以列举例如由具有阻气性的树脂材料构成的层、由再生材料构成的层或由具有吸氧性的树脂材料构成的层等。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将肩部212、瓶身部213及底部214分别与瓶轴O正交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形状。然而,并不限于此,还可以适当变更为例如,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多边形状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上述瓶子,抑制充填内容物时或内压上升时等的瓶塌底的发生的同时,能够确保减压吸收性能。
另外,根据上述瓶子,能够提高瓶子内的减压吸收性能。
符号说明
O瓶轴
T从接地部至曲面部的高度
θ立起周壁部的倾斜角度
11、21瓶子
114、214底部
118、218接地部
119、219底部的底壁部
121、221立起周壁部
122、222可动壁部
123、223凹陷周壁部
125曲面部(可动壁部与立起周壁部间的连接部分)
225曲面部(可动壁部的外端部)
226曲面部(可动壁部的内端部)
Claims (3)
1.一种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具备底部(114、214)的筒状的瓶子,所述底部(114、214)具有底壁部(119、219),
所述底壁部(119、219)具备:
接地部(118、218),位于外周缘部并与接地面(G)线接触;
立起周壁部(121、221),与所述接地部相连,朝向所述瓶子的中心纵轴朝向上方且朝向内方延伸;
环状的可动壁部(122、222),从所述立起周壁部的上端部朝向所述中心纵轴朝向内方突出;和
凹陷周壁部(123、223),与所述可动壁部相连,朝向所述中心纵轴朝向上方且朝向内方延伸,
所述可动壁部(122、222)配设成以与所述立起周壁部(121、221)的连接部分(125、225)为中心转动自如,以使所述凹陷周壁部(123、223)朝向上方移动,
所述立起周壁部(121、221)随着由所述接地部(118、218)向与所述可动壁部(122、222)的所述连接部分(125、225)逐渐朝向上方延伸,并且其倾斜角度(θ)相对于所述中心纵轴为10度以下,
从所述接地面(G)至所述连接部分(125、225)的高度(T)超出7.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瓶子,
所述可动壁部(222)随着由连接在所述立起周壁部(221)的作为所述连接部分的外端部(225)向连接在所述凹陷周壁部的内端部(226),逐渐朝向下方延伸,
从所述接地面至所述可动壁部(222)的最下端部的高度,为从所述接地面至所述可动壁部(222)的所述外端部(225)的高度的35%以上65%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瓶子,
从所述接地面至所述可动壁部(222)的所述最下端部的高度为3mm以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63103 | 2011-07-26 | ||
JP2011163103A JP2013023278A (ja) | 2011-07-26 | 2011-07-26 | ボトル |
JP2011-188613 | 2011-08-31 | ||
JP2011188613A JP6151881B2 (ja) | 2011-08-31 | 2011-08-31 | ブローボトル |
PCT/JP2012/068822 WO2013015312A1 (ja) | 2011-07-26 | 2012-07-25 | ボト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92273A CN103492273A (zh) | 2014-01-01 |
CN103492273B true CN103492273B (zh) | 2016-06-08 |
Family
ID=47601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19689.1A Active CN103492273B (zh) | 2011-07-26 | 2012-07-25 | 瓶子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998026B2 (zh) |
EP (1) | EP2738107B1 (zh) |
KR (1) | KR101894448B1 (zh) |
CN (1) | CN103492273B (zh) |
AU (1) | AU2012287900B2 (zh) |
CA (1) | CA2841101C (zh) |
TW (1) | TWI603893B (zh) |
WO (1) | WO201301531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5030466A (ja) * | 2013-07-31 | 2015-02-16 |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 減圧吸収ボトル |
EP3109176A1 (en) * | 2015-06-23 | 2016-12-28 | Sidel Participations | Container provided with a curved invertible diaphragm |
CA2999296A1 (en) * | 2017-03-27 | 2018-09-27 |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 Pressure reduction-absorbing bottle |
WO2019142922A1 (ja) | 2018-01-18 | 2019-07-25 | 日精エー・エス・ビー機械株式会社 | 容器 |
US11970324B2 (en) | 2022-06-06 | 2024-04-30 | Envases USA, Inc. | Base of a plastic container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98525A (zh) * | 2005-04-28 | 2008-06-11 | 阿美科有限责任公司 | 对真空相关力产生反应的容器底部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325186A (en) * | 1976-08-20 | 1978-03-08 | Daiwa Can Co Ltd | Metallic can for drink containing carbon dioxide or the like |
US4465199A (en) | 1981-06-22 | 1984-08-14 | Katashi Aoki | Pressure resisting plastic bottle |
JPH0747293Y2 (ja) | 1990-01-19 | 1995-11-01 |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 樹脂製容器の底部構造 |
US5730314A (en) * | 1995-05-26 | 1998-03-24 | Anheuser-Busch Incorporated | Controlled growth can with two configurations |
US6176382B1 (en) * | 1998-10-14 | 2001-01-23 | American National Can Company | Plastic container having base with annular wall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US6595380B2 (en) | 2000-07-24 | 2003-07-22 | Schmalbach-Lubeca Ag | Container base structure responsive to vacuum related forces |
US7900425B2 (en) * | 2005-10-14 | 2011-03-08 | Graham Packaging Company, L.P. | Method for handling a hot-filled container having a moveable portion to reduce a portion of a vacuum created therein |
US7451886B2 (en) * | 2003-05-23 | 2008-11-18 | Amcor Limited | Container base structure responsive to vacuum related forces |
JP5019810B2 (ja) * | 2006-07-18 | 2012-09-05 | 北海製罐株式会社 | 合成樹脂製ボト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A2943758C (en) * | 2008-11-27 | 2019-04-09 |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 Synthetic resin bottle |
JP5316940B2 (ja) | 2008-11-27 | 2013-10-16 |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 合成樹脂製壜体 |
US8047388B2 (en) * | 2008-12-08 | 2011-11-01 | Graham Packaging Company, L.P. | Plastic container having a deep-inset base |
AU2011309320B2 (en) * | 2010-09-30 | 2016-01-14 |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 Bottle |
AU2011321522B2 (en) * | 2010-10-27 | 2016-03-10 |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 Bottle |
-
2012
- 2012-07-24 TW TW101126672A patent/TWI603893B/zh active
- 2012-07-25 WO PCT/JP2012/068822 patent/WO201301531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7-25 EP EP12817631.0A patent/EP2738107B1/en active Active
- 2012-07-25 CN CN201280019689.1A patent/CN103492273B/zh active Active
- 2012-07-25 US US14/131,595 patent/US8998026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7-25 CA CA2841101A patent/CA2841101C/en active Active
- 2012-07-25 KR KR1020137027405A patent/KR10189444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07-25 AU AU2012287900A patent/AU201228790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98525A (zh) * | 2005-04-28 | 2008-06-11 | 阿美科有限责任公司 | 对真空相关力产生反应的容器底部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03893B (zh) | 2017-11-01 |
KR101894448B1 (ko) | 2018-09-04 |
EP2738107B1 (en) | 2019-09-11 |
CA2841101C (en) | 2019-08-06 |
AU2012287900A1 (en) | 2014-01-30 |
EP2738107A4 (en) | 2015-03-04 |
CN103492273A (zh) | 2014-01-01 |
AU2012287900B2 (en) | 2016-09-22 |
CA2841101A1 (en) | 2013-01-31 |
KR20140125283A (ko) | 2014-10-28 |
US20140124473A1 (en) | 2014-05-08 |
US8998026B2 (en) | 2015-04-07 |
TW201313560A (zh) | 2013-04-01 |
EP2738107A1 (en) | 2014-06-04 |
WO2013015312A1 (ja) | 2013-01-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92273B (zh) | 瓶子 | |
CN103189277B (zh) | 瓶 | |
CN103153797B (zh) | 瓶子 | |
CN104093638B (zh) | 瓶 | |
CN103180213B (zh) | 瓶子 | |
CN103118951B (zh) | 瓶子 | |
TWI576293B (zh) | bottle | |
CN104736441A (zh) | 带具有三个稳定位置的肩部的可叠放容器 | |
CN103492274B (zh) | 瓶子 | |
JP6397652B2 (ja) | ボトル | |
JP5986733B2 (ja) | ボトル | |
CN105452112B (zh) | 减压吸收瓶 | |
JP2020152433A (ja) | 合成樹脂製容器 | |
JP5489953B2 (ja) | ボトル | |
JP6287426B2 (ja) | プラスチックボトル | |
JP2012091827A (ja) | ボト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