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80113B - 电连接器和线束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和线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80113B CN102780113B CN201210104252.XA CN201210104252A CN102780113B CN 102780113 B CN102780113 B CN 102780113B CN 201210104252 A CN201210104252 A CN 201210104252A CN 102780113 B CN102780113 B CN 10278011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mate
- wall surface
- chamber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 H01R43/22—Hand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和线束。具体公开一种防水连接器(2),包括阴接触件(9)、外壳(6)和固定器(40)。外壳包括第一内壁表面(11)、第二内壁表面(12)、第一啮合部分(19)和矛状部(20)。阴接触件包括由矛状部(20)按压的被按压表面(21)以及被形成为在远离被按压表面的方向上突出的第一被啮合部分(22)。第二啮合部分(35)形成在外壳中并且能够与第二啮合部分(35)啮合的第二被啮合部分(24)形成在阴接触件中,以便相对于阴接触件的中心轴(C),在与第一啮合部分和第一被啮合部分之间的第一啮合(J)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上实现外壳和阴接触件之间的第二啮合(K)。
Description
本申请基于2011年5月1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1-108062并要求该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和一种线束(harness)。
背景技术
作为这类技术,如本申请的图22所示,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0-268915公开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外壳100、固定器101和端子接头102。在连接器外壳100中形成有腔103,将端子接头102插入到腔103中。在固定器101中形成有悬臂式矛状部104。在矛状部104的尖端形成有朝向腔103侧突出的啮合突起104a。当端子接头102插入到连接器外壳100的腔103中时,固定器101预先固定在连接器外壳100中的如图22所示的半锁定位置。当端子接头102继续插入到腔103中时,端子接头102的尖端与矛状部104的啮合突起104a发生碰撞,矛状部104临时偏斜和变形。当端子接头102继续插入到腔103中时,矛状部104的啮合突起104a利用矛状部104的弹性恢复而与端子接头102的啮合孔102a啮合,将端子接头102固定在矛状部104中。此后,当向上按压固定器101时,端子接头102的箱形部件102b的后边缘部分与腔103的上表面上的锁定台阶105啮合,从而双重锁定端子接头102,表现出极大的固定力。
另外,如图23-26所示,本发明人在本申请之前已经研发了连接器26,该连接器26在利用固定器204二次锁定接触件203(参见图26)之前利用矛状部205来初次锁定插入到外壳200的腔201中的接触件203。
更具体地,接触件203沿着图23中箭头X指示的方向插入到腔201中。然后,如图24所示,接触件23使得以悬臂形状形成在腔201中的矛状部205弹性变形,以将矛状部205向下压。当接触件203从图24所示的状态沿着箭头X指示的方向进一步插入到腔201中时,接触件203的接触部分203a移出在腔201中形成的啮合部分207。然后,如图25所示,接触件25由于矛状部205自身的弹性恢复力而沿着箭头Y指示的方向向上压。然后,接触部分203a与啮合部分207啮合,从而实现初次锁定状态。然后,如图25和26所示,当固定器204沿着箭头Z指示的方向插入到接触部分203a和内壁表面201a之间的间隙空间208中时,接触件203处于外壳200的腔201中的二次锁定状态。
如上所述,连接器206被配置成能够同时实现接触件203锁定在外壳200中的初次锁定状态和接触件203稳固地锁定在外壳200中的二次锁定状态,从而实现连接器206的极好的组装可用性。
但是,在从接触件203插入到外壳200的腔201中时到固定器204附接到外壳200时的实际生产线中,或者换句话说,在从接触件203与外壳200的啮合处于初次锁定状态时到初次锁定状态转换到二次锁定状态时的实际生产线中,会出现接触件203从外壳200释放的问题。通过如图27和28所示的机制会发生这种问题。具体而言,当拔出力F1作用到与处于图27所示的初次锁定状态的接触件203连接的电缆210上时,接触件203从啮合部分207接收与拔出力F1相称的反作用力F2。请注意,拔出力F1和反作用力F2不在同一作用线上。因此,拔出力F1和反作用力F2形成力偶,从而导致在接触件23中的逆时针方向产生力矩M1,如图27所示。力矩M1的产生使接触部分203a倾斜,如图28所示,这将导致接触件203的接触部分203a与外壳200的啮合部分207之间的微弱啮合关系。在一些情况下,接触件203从外壳200释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增加矛状部205的面积惯性矩来抵消力矩M1。为了增加矛状部205的面积惯性矩,例如,有效的是增加矛状部205的横截面积。但是,不可能使用这种方法,因为它很难满足对连接器206的尺寸减小的需要,而减小连接器206的尺寸是非常需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示范性目的是提供一种当拔出力作用到处于初次锁定状态的接触件上时接触件很难从外壳释放的技术。
本发明的示范性方面是如下形成的电连接器。具体地,该电连接器包括:接触件;以及外壳,该外壳具有腔,所述接触件能够插入到所述腔中。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内壁表面,该第一内壁表面限定所述腔并且基本上平行于接触件插入方向,所述接触件插入方向是所述接触件插入到所述腔中的方向;第二内壁表面,该第二内壁表面与所述第一内壁表面相对;第一啮合部分,该第一啮合部分被形成为从所述第一内壁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内壁表面突出;以及按压件,该按压件形成在所述第二内壁表面中并朝向所述第一内壁表面按压插入到所述腔中的接触件。所述接触件包括:由所述按压件按压的被按压表面;以及第一被啮合部分,该第一被啮合部分被形成为在远离所述被按压表面的方向上突出。当所述接触件插入到所述腔中并且所述第一被啮合部分移出所述第一啮合部分时,所述接触件由于所述按压件的按压力朝向所述第一内壁表面移动,并且实现初次锁定状态,在所述初次锁定状态中所述第一被啮合部分与所述第一啮合部分啮合。在所述外壳中形成第二啮合部分并且在所述接触件中形成能够与所述第二啮合部分啮合的第二被啮合部分,以便相对于所述接触件的中心轴,在与所述第一啮合部分和所述第一被啮合部分之间的第一啮合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上,实现所述外壳和所述接触件之间的第二啮合。
优选地,所述第二啮合部分形成在所述按压件中。
优选地,所述第二被啮合部分通过在所述被按压表面上形成孔或在所述被按压表面上制作凹陷而形成。
优选地,相比所述第一啮合,所述第二啮合在所述接触件插入方向的近侧进行。
优选地,所述按压件在由所述第二内壁表面支撑的同时以悬臂形状形成。所述第二啮合部分形成在所述按压件的自由端中。在所述按压件的固定端和所述自由端之间形成邻接部分,该邻接部分在所述初次锁定状态中接触所述接触件的被按压表面。
优选地,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啮合部分的所述第二被啮合部分的第二被啮合表面上形成倾斜表面,所述倾斜表面远离所述第二啮合部分朝向所述第二内壁表面倾斜。
优选地,在所述第二啮合部分中形成对应于所述第二被啮合表面的第二啮合部分前端表面。
优选地,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固定器,所述固定器防止插入到所述腔中的所述接触件在垂直于所述接触件插入方向的方向上移动,其中通过在所述初次锁定状态中将所述固定器插入在所述接触件和所述第二内壁表面之间,实现二次锁定状态,在所述二次锁定状态中防止所述接触件在垂直于所述接触件插入方向的方向上移动。
提供一种线束,包括:电线,该电线包括芯线,该芯线附接有接触件;以及如上所述的电连接器。
当拔出力作用到处于初次锁定状态中的接触件上时(该拔出力是将接触件从外壳拔出的力),由于第一啮合在接触件中产生第一力矩。所述第一力矩使得腔中的接触件倾斜以释放第一啮合。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由于第二啮合产生与第一力矩相反的第二力矩。因此,在初次锁定状态,当拔出力作用到接触件上时,接触件很难在腔中倾斜并且第一啮合很难释放,从而使得接触件很难从外壳释放。
根据以下给出的详细描述和仅以示例性方式给出的附图可更加全面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点以及优点,因此所述详细描述和附图不应被看作对本发明进行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电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图2是省略了前固定器的电连接器的截面透视图(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视图(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图4是示出初次锁定状态的截面图(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图5是示出二次锁定状态的截面图(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图6是接触件的透视图(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图7是接触件的局部切开侧视图(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图8是图6的局部放大视图(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图9是矛状部锁定孔的截面图(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图10是外壳的局部截面侧视图(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图11是矛状部的截面侧视图(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图12是矛状部的透视图(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图13是示出接触件插入到外壳中的状态的第一截面图(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图14是示出接触件插入到外壳中的状态的第二截面图(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图15是示出接触件插入到外壳中的状态的第三截面图(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图16是图4的局部放大视图(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图17是示出第一啮合被强制释放的状态的截面图(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图18是图17的局部放大视图(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图19是矛状部锁定孔的截面图(第二示范性实施例);
图20是矛状部的截面侧视图(第三示范性实施例);
图21是矛状部的截面侧视图(第四示范性实施例);
图22是根据现有技术对应于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0-268915的图6的视图;
图23是示出接触件插入到外壳中的状态的第一截面图(比较例);
图24是示出接触件插入到外壳中的状态的第二截面图(比较例);
图25是示出初次锁定状态的截面图(比较例);
图26是示出二次锁定状态的截面图(比较例);
图27是用于描述比较例中的问题的第一视图(比较例);以及
图28是用于描述比较例中的问题的第二视图(比较例)。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范性实施例)
如图1所示,在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中,线束1被用在例如四轮车辆或二轮车辆中的电力系统的配线中。线束1包括防水连接器2(电连接器)和多根电线3。
(防水连接器2)
防水连接器2主要包括前固定器4、密封部件5、外壳6、垫圈7、后罩8、多个阴接触件9(接触件)以及旋转杆66,旋转杆66旋转以将该连接器连接到到匹配的连接器(未示出)。
图2-5的每一个都示出了插入到外壳6中的阴接触件9被固定的状态。图2-4的每一个都示出了初次锁定状态,该状态为在前固定器4被附接之前将阴接触件9锁定在外壳6中的状态。图5示出了二次锁定状态,该状态为在前固定器4被附接之后将阴接触件9稳固地锁定在外壳6中的状态。
在图2中,左侧,即与匹配的连接器(未示出)装配的一侧,被定义为“前端侧”;而右侧,即电线3被拔出的一侧,被定义为“后端侧”。
(外壳6的概要:图2-5)
如图2-5所示,外壳6包括腔10,阴接触件9能够插入到腔10中。在图4中,阴接触件9从后端侧到前端侧插入到外壳6的腔10中。换句话说,阴接触件9的接触件插入方向F是从后端侧朝向前端侧的方向。前固定器4和密封部件5从前端侧附接到外壳6,而垫圈7和后罩8从后端侧附接到外壳6。密封部件5防止湿气或杂质从前端侧进入腔10中,并且在防水连接器2和匹配的连接器(未示出)彼此装配时,密封在它们之间的部分。垫圈7类似地防止湿气或杂质从后端侧进入腔10中。在垫圈7附接到外壳6的状态下,后罩8固定垫圈7。
如图4所示,外壳6包括第一内壁表面11、第二内壁表面12、第一啮合部分19以及矛状部20(按压件)。第一内壁表面11限定腔10,并且基本上平行于接触件插入方向F。第二内壁表面12平行于第一内壁表面11,并且与第一内壁表面11相对。第一啮合部分19被形成为从第一内壁表面11朝向第二内壁表面12突出。矛状部20形成在第二内壁表面12中,并且朝向第一内壁表面11按压插入到腔10中的阴接触件9。
(阴接触件9:图6-9)
接下来,将参照图6-9描述阴接触件9。如图6和7所示,在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中,阴接触件9通过金属板材加工而一体地形成,并且包括:接触主体13,阳接触件(未示出)的接触部分插入到接触主体13中;芯线筒15,设置成通过卷曲将电线3的芯线14(中心导体)固定到阴接触件9;涂层筒17,设置成通过卷曲将电线3的绝缘涂层16固定到阴接触件9;以及结合接触主体13和芯线筒15的结合部分18。此外,如图7所示,在接触主体13和结合部分18中形成由矛状部20(还参见图4)按压的被按压表面21。
接触主体13如图7所示被形成为在远离被按压表面21的方向上突出,并且具有如图6所示的大致箱形。接触主体13包括前端侧壁表面13a和后端侧壁表面13b(第一啮合表面),如图6和7所示。第一被啮合部分22靠近后端侧壁表面13b形成。换句话说,接触主体13包括第一被啮合部分22,第一被啮合部分22被形成为在远离被按压表面21的方向上突出,并且第一被啮合部分22包括后端侧壁表面13b。
结合部分18包括形成一部分被按压表面21的底板18a和一对保护侧板18b,并具有大致为U形的截面。保护侧板18b包围从芯线筒15突出的芯线14,从而在如图2所示阴接触件9插入到外壳6的腔10中时防止芯线14被垫圈7截住。此外,如图8所示,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的矛状部锁定孔23(孔)形成在底板18a中。如图9所示,底板18a包括在前端侧邻近于矛状部锁定孔23的第二被啮合部分24。此第二被啮合部分24包括第二被啮合表面25。第二被啮合表面25作为矛状部锁定孔23的内围表面的一部分而形成。第二被啮合表面25包括直表面(straight surface)25a和锥形表面25b(倾斜表面),直表面25a位于第一内壁表面11侧上,而锥形表面25b位于第二内壁表面12侧上。直表面25a被形成为垂直于接触件插入方向F。锥形表面25b连接直表面25a,并且被形成为在接触件插入方向F侧倾斜。
(外壳6的细节:图10-12)
如图10所示,第一啮合部分19包括运转(running-on)引导表面19a、平行引导表面19b和第一啮合表面19c。运转引导表面19a是第一啮合部分19的后端侧中的表面,并且被形成为具有倾斜形状以便从后端侧朝向前端侧接近第二内壁表面12。平行引导表面19b被形成为基本平行于第一内壁表面11。第一啮合表面19c是第一啮合部分19的前端侧中的表面,并且被形成为基本垂直于接触件插入方向F。
如图10所示,矛状部20由第二内壁表面12支撑,并被形成为悬臂形状以便在腔10中从后端侧向前端侧延伸。在如图10所示的矛状部20处于空载的条件下,矛状部20包括矛状部平行部分31和矛状部倾斜部分33,其中矛状部平行部分31包括矛状部20的固定端30,矛状部倾斜部分33包括矛状部20的自由端32。在空载条件下,矛状部平行部分31基本上平行于接触件插入方向F延伸。矛状部倾斜部分33被形成为具有倾斜形状以便在空载条件下朝向前端侧远离第二内壁表面12并接近第一内壁表面11。
如图10-12所示,水平表面34和第二啮合部分35形成在矛状部20的自由端32中。在空载条件下,水平表面34基本上平行于第二内壁表面12。第二啮合部分35形成在水平表面34中。如图10所示,第二啮合部分35被形成为从水平表面34朝向第一内壁表面11突出。如图10所示,第二啮合部分35被形成为在截面侧视图中大致为梯形从而第二啮合部分35朝向第一内壁表面11逐渐变窄。如图11所示,第二啮合部分35包括作为第二啮合部分35在前端侧的表面的第二啮合部分前端倾斜表面35a(第二啮合表面)、平行于水平表面34的第二啮合部分水平表面35b以及作为第二啮合部分35在后端侧的表面的第二啮合部分后端倾斜表面35c。此外,如图12所示,在矛状部20的自由端32和固定端30之间形成V形弯曲部分36。具体地,如图11和12所示,V形弯曲部分36形成在水平表面34与在后端侧邻近于水平表面34的倾斜表面37之间。
如图10所示,矛状部20相对于第一啮合部分19形成在后端侧上。具体地,矛状部20的第二啮合部分35相对于第一啮合部分19形成在后端侧中。请注意,第二啮合部分35的第二啮合部分前端倾斜表面35a(第二啮合表面)和第二被啮合表面25(直表面25a或锥形表面25b)在初次锁定状态和二次锁定状态的每一个状态中可以邻接或不邻接。
(前固定器4:图5)
如图5所示,前固定器4包括:固定器40,固定器40插入到在如图4所示的初次锁定状态中的阴接触件9和第二内壁表面12之间形成的固定器间隙g中;以及结合多个固定器40的固定器结合主体41。如图5所示,固定器40插入到固定器间隙g(参见图4)中,从而基本上防止插入到腔10中的阴接触件9在垂直于接触件插入方向F的方向上移动。概括来说,能够防止矛状部20在第二内壁表面12侧中的弹性变形。如图5所示,具有尖锥形形状的错误插入检测器42设置在固定器40的尖端。错误插入检测器42能够插入在如图4所示的初次锁定状态中的矛状部20和第二内壁表面12之间。同时,当矛状部20被移位到第二内壁表面12侧中时,错误插入检测器42的尖端和矛状部20的尖端彼此碰撞。因此,若固定40能够平滑地插入到固定器间隙g中,则意味着阴接触件9的啮合状态是如图4所示的初次锁定状态。
(线束1的组装:图13-16)
接下来,将描述线束1的组装。为了组装线束1,如图2所示,垫圈7和后罩8预先附接到外壳6,并且前固定器4保持移开。然后,如图13所示,阴接触件9从后端侧插入到腔10中。然后,阴接触件9的接触主体13沿着第一啮合部分19的运转引导表面19a被引导进入第二内壁表面12侧。据此,阴接触件9的被按压表面21在第二内壁表面12侧按压矛状部20。
当如图14所示阴接触件9继续插入到腔10中时,阴接触件9的接触主体13在垂直于接触件插入方向F的方向上固定在第一啮合部分19和矛状部20之间。
当如图15所示阴接触件9继续插入到腔10中时,阴接触件9的接触主体13的第一被啮合部分22移出第一啮合部分19,并且矛状部20通过自身的弹性恢复力朝向第一内壁表面11按压阴接触件9的被按压表面21。由于矛状部20的按压力,阴接触件9朝向第一内壁表面11移动。结果,如图16所示,阴接触件9的第一被啮合部分22与第一啮合部分19啮合。下文将第一啮合部分19与阴接触件9的第一被啮合部分22的啮合称为第一啮合J(第一啮合)。图16示出了初次锁定状态(还参见图4)。在图16所示的初次锁定状态中,矛状部20的V形弯曲部分36接触阴接触件19的被按压表面21。此外,矛状部20的第二啮合部分35进入阴接触件9的矛状部锁定孔23,并且第二啮合部分前端倾斜表面35a邻接第二被啮合表面25。因此,阴接触件9的第二被啮合部分24能够与矛状部20的第二啮合部分35啮合。下文将阴接触件9的第二被啮合部分24与矛状部20的第二啮合部分35的啮合称为第二啮合K(第二啮合)。现在,实现第一啮合J和第二啮合K以固定阴接触件9的中心轴C或电线3的芯线14(还参见图6)。概括来说,在图16所示的截面侧视图中,从中心轴C看,第一啮合J在第一内壁表面11侧上实现;而从中心轴C看,第二啮合K在第二内壁表面12侧上实现。因此,当拔出力G作用到处于图16所示的初次锁定状态中的阴接触件9上时(该拔出力G是将阴接触件9从外壳6拔出的力),在阴接触件9中产生由于第一啮合J产生的逆时针方向的第一力矩M1和由于第二啮合K产生的顺时针方向的第二力矩M2。现在,由于第一力矩M1和第二力矩M2彼此抵消,因此,阴接触件9很难在腔10中倾斜并且第一啮合J很难释放,从而使得阴接触件9很难从外壳6无意地释放。
在图16所示的初次锁定状态中,前固定器4附接到外壳6。简而言之,固定器40插入到如图4所示的固定器间隙g中。由此,实现如图5所示的二次锁定状态。在二次锁定状态中,防止了阴接触件9在垂直于接触件插入方向F的方向上的移动。
(线束1的拆卸:图16-20)
为了拆卸处于图5所示的二次锁定状态中的线束1,将前固定器4从外壳6拆除,这将使状态回到图4所示的初次锁定状态。接着,如图17所示,将具有锐利尖端的啮合释放工具50插入在第一内壁表面11和阴接触件9的接触主体13之间,从而使阴接触件9在第二内壁表面12侧移动。因此,图16所示的第一啮合J被强制释放。此外,如图18所示,当阴接触件9在第二内壁表面12侧移动时,阴接触件9的被按压表面21继续接触矛状部20的V形弯曲部分36。因此,当矛状部20在第二内壁表面12侧移动时,矛状部20的第二啮合部分35看上去被移位,从而当从阴接触件9看时绕着V形弯曲部分36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结果,第二啮合部分35从矛状部锁定孔23部分地移出第二内壁表面12侧,这将弱化第二啮合K。在实现了图18所示的状态之后,例如,通过拉动电线3将阴接触件9沿着与接触件插入方向F相反的方向正好从外壳6中拔出。当将阴接触件9从图18所示的状态沿着与接触件插入方向F相反的方向拔出时,已被弱化了的第二啮合K被容易地和完全地释放,从而能够平滑地从外壳6移出阴接触件9。由于锥形表面25b形成在第二啮合部分24的第二被啮合表面25中,所以纵使在仍保持一些第二啮合K的条件下,在将阴接触件9拔出时,第二啮合部分24的第二被啮合表面25也很难损坏矛状部20的第二啮合部分35。
上述是根据本发明优选的第一示范性实施例。概括来说,第一示范性实施例具有以下特点。
防水连接器2(电连接器)包括阴接触件9(接触件)和外壳6,外壳6包括腔10,阴接触件9能够插入到腔10中。外壳6包括第一内壁表面11、第二内壁表面12、第一啮合部分19和矛状部20(按压件),其中第一内壁表面11限定腔10并基本上平行于接触件插入方向F,第二内壁表面12与第一内壁表面11相对,第一啮合部分19被形成为从第一内壁表面11朝向第二内壁表面12突出,矛状部20(按压件)形成在第二内壁表面12中并朝向第一内壁表面11按压插入到腔10中的阴接触件9。阴接触件9包括由矛状部20按压的被按压表面21以及被形成为在远离被按压表面21的方向上突出的第一被啮合部分22。当阴接触件9插入到腔10中并且第一被啮合部分22移出第一啮合部分19时,阴接触件9由于矛状部20的按压力朝向第一内壁表面11移动,并且实现第一被啮合部分22与第一啮合部分19啮合的初次锁定状态。为了实现第一啮合部分19与第一被啮合部分22的第一啮合J(第一啮合)以及相对于阴接触件9的中心轴C在与进行第一啮合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上实现外壳6与阴接触件9的第二啮合K(第二啮合),在外壳6中形成第二啮合部分35,并且在阴接触件9中形成能够与第二啮合部分35啮合的第二被啮合部分24。通过上述结构,当拔出力G作用到处于初次锁定状态中的阴接触件9上时(该拔出力是将阴接触件9从外壳6拔出的力),由于第一啮合J在阴接触件9中产生第一力矩M1(第一力矩)。第一力矩M1使腔10中的阴接触件9倾斜以释放第一啮合J。根据本发明的结构,由于第二啮合K(第二啮合)还产生第二力矩M2(第二力矩),第二力矩M2与第一力矩M1相反。因此,在初次锁定状态,当拔出力G作用到电线3或阴接触件9上时,阴接触件9很难在腔10中倾斜并且第一啮合J很难释放,从而使得阴接触件9很难从外壳6释放。
此外,第二啮合部分35形成在矛状部20中。
此外,第二被啮合部分24通过在被按压表面21上形成矛状部锁定孔23而形成。根据上述结构,底板18a并不妨碍芯线14。
此外,矛状部20在由第二内壁表面12支撑的同时被形成为悬臂形状。第二啮合部分35形成在矛状部20的自由端32中。在矛状部20的自由端32和固定端30之间形成V形弯曲部分36(邻接部分),V形弯曲部分36(邻接部分)在初次锁定状态中接触阴接触件9的被按压表面21。根据上述结构,当通过在阴接触件9与第一内壁表面11之间插入啮合释放工具50并在第二内壁表面12侧移动阴接触件9而释放第一啮合J时,第二啮合K基本上在第一啮合J被释放的同时弱化。因此,能够有目的地从外壳6拔出阴接触件9而不需要准备用以强制取消第二啮合K的任何特殊啮合释放工具。
此外,远离第二啮合部分35朝向第二内壁表面12倾斜的锥形表面25b(倾斜表面)形成在相对于第二啮合部分35的第二被啮合部分24的第二被啮合表面25中。如果第二啮合K在阴接触件9被有目的地从外壳6拔出时未被完全释放,则第二被啮合部分24可能部分地损坏第二啮合部分35。同时,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锥形表面25b的存在,即使在阴接触件9被有目的地从外壳6拔出时第二啮合K未被完全释放,第二被啮合部分24也很难损坏第二啮合部分35。
此外,如图16所示,相比第一啮合J,第二啮合K在接触件插入方向F的近侧进行。
此外,如图7所示,将矛状部锁定孔23形成为避开接触主体13。根据上述结构,矛状部锁定孔23对接触主体13的传导操作或与匹配的接触件的连接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此外,如图7所示,矛状部锁定孔23在侧视图中以与结合部分18的保护侧板18b的形成位置相同的位置形成。根据上述结构,建立了互补关系,以便通过保护侧板18b弥补由于矛状部锁定孔23的形成而导致的阴接触件9的强度的不足,从而能够容易地确保阴接触件9的强度。
(第二示范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19描述本发明的第二示范性实施例。在本描述中,将主要地仅描述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不同,重复的描述将被适当省略。此外,原则上,对应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中的那些部件将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上述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中,通过在阴接触件9的结合部分18的底板18a中形成矛状部锁定孔23而获得第二被啮合部分24,如图9所示。另一方面,在第二示范性实施例,通过在阴接触件9的结合部分18的底板18a中形成凹部60(凹陷)获得第二被啮合部分24,如图19所示。相比第一示范性实施例,通过凹部60形成第二被啮合部分24能够有效地抑制阴接触件9的强度的降低。
(第三示范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20描述本发明的第三示范性实施例。在本描述中,将主要地仅描述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不同,重复的描述将被适当省略。此外,原则上,对应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中的那些部件将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中,第二啮合部分35包括第二啮合部分前端倾斜表面35a,如图11所示。替换地,第二啮合部分35可以包括作为弯曲表面的第二啮合部分前端R表面61,如图20所示。相比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由于第二啮合部分前端R表面61,当第二啮合部分35接触阴接触件9的第二被啮合部分24时,将更加难以损坏第二啮合部分35。
(第四示范性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21描述本发明的第四示范性实施例。在本描述中,将主要地仅描述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不同,并且重复的描述将被适当省略。此外,原则上,对应于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中的那些部件将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第一示范性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二啮合部分35包括第二啮合部分前端倾斜表面35a。替换地,如图21示,第二啮合部分35可以包括垂直于接触件插入方向F的第二啮合部分前端垂直表面62。相比第一范性实施例,由于第二啮合部分前端垂直表面62,如图16所示的第二啮合K的啮合力将变得更强。
根据在此描述的本发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按照很多方式改变是显而易见的。这些改变不应被看作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并且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旨在包括对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所有这些修改。
Claims (5)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接触件;以及
外壳,该外壳具有腔,所述接触件能够插入到所述腔中,其中
所述外壳包括:
第一内壁表面,该第一内壁表面限定所述腔并且基本上平行于接触件插入方向,所述接触件插入方向是所述接触件插入到所述腔中的方向;
第二内壁表面,该第二内壁表面与所述第一内壁表面相对;
第一啮合部分,该第一啮合部分被形成为从所述第一内壁表面朝向所述第二内壁表面突出;以及
按压件,该按压件形成在所述第二内壁表面中,并朝向所述第一内壁表面按压插入到所述腔中的接触件;
所述接触件包括:
被所述按压件按压的被按压表面;以及
第一被啮合部分,该第一被啮合部分被形成为在远离所述被按压表面的方向上突出;
当所述接触件插入到所述腔中并且所述第一被啮合部分移出所述第一啮合部分时,所述接触件由于所述按压件的按压力而朝向所述第一内壁表面移动,并且实现初次锁定状态,在所述初次锁定状态中所述第一被啮合部分与所述第一啮合部分啮合,并且
在所述外壳中形成第二啮合部分并且在所述接触件中形成能够与所述第二啮合部分啮合的第二被啮合部分,以便相对于所述接触件的中心轴,在与所述第一啮合部分和所述第一被啮合部分之间的第一啮合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上,实现所述外壳和所述接触件之间的第二啮合,
所述第二啮合部分形成在所述按压件中,以及
所述第二啮合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啮合部分形成在后端侧中,所述后端侧是电线被拔出的一侧,
所述按压件在由所述第二内壁表面支撑的同时以悬臂形状形成,
所述按压件具有矛状部倾斜部分,所述矛状部倾斜部分包括所述矛状部的自由端,所述矛状部倾斜部分被形成为具有倾斜形状以便朝向前端侧远离所述第二内壁表面,所述前端侧是与匹配的连接器装配的一侧,
所述第二啮合部分形成在所述按压件的所述自由端中,
所述第二被啮合部分是通过在所述被按压表面上形成孔或者在所述被按压表面上制作凹陷而形成,
在所述按压件的固定端和所述自由端之间形成邻接部分,所述邻接部分在所述初次锁定状态中接触所述接触件的被按压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啮合部分的所述第二被啮合部分的第二被啮合表面上形成倾斜表面,所述倾斜表面远离所述第二啮合部分朝向所述第二内壁表面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在所述第二啮合部分中形成对应于所述第二被啮合表面的第二啮合部分前端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还包括固定器,所述固定器防止插入到所述腔中的所述接触件在垂直于所述接触件插入方向的方向上移动,
其中通过在所述初次锁定状态中将所述固定器插入在所述接触件和所述第二内壁表面之间,实现二次锁定状态,在所述二次锁定状态中防止所述接触件在垂直于所述接触件插入方向的方向上移动。
5.一种线束,包括:
电线,该电线包括芯线,该芯线附接有接触件;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08062A JP5985797B2 (ja) | 2011-05-13 | 2011-05-13 |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ハーネス |
JP2011-108062 | 2011-05-1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80113A CN102780113A (zh) | 2012-11-14 |
CN102780113B true CN102780113B (zh) | 2015-07-01 |
Family
ID=47124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04252.XA Active CN102780113B (zh) | 2011-05-13 | 2012-04-09 | 电连接器和线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469751B2 (zh) |
JP (1) | JP5985797B2 (zh) |
CN (1) | CN10278011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82430B2 (ja) * | 2013-11-07 | 2017-08-16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16129088A (ja) * | 2015-01-09 | 2016-07-14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DE112016004047B4 (de) | 2015-09-07 | 2023-09-21 | Yazaki Corporation | Verbinder |
JP6601092B2 (ja) * | 2015-09-24 | 2019-11-06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コネクタ |
EP3157265B1 (en) | 2015-09-30 | 2019-10-23 | Apple Inc. | Wireless earbuds with electronic contacts |
JP6656206B2 (ja) * | 2017-05-26 | 2020-03-04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7007724B2 (ja) * | 2018-06-18 | 2022-01-25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11172101B1 (en) | 2018-09-20 | 2021-11-09 | Apple Inc. | Multifunction accessory case |
CN110444950B (zh) * | 2018-12-28 | 2024-07-12 | 安波福中央电气(上海)有限公司 | 端子连接器 |
TWI754847B (zh) * | 2019-10-24 | 2022-02-11 | 大陸商東莞訊滔電子有限公司 | 電連接器基座以及電連接器 |
CN113964594B (zh) * | 2021-10-25 | 2022-08-16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带锁止结构的线束插件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18207A (en) * | 1994-01-19 | 1997-04-08 | Yazaki Corporation | Retaining method and double-retaining connector therefo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117077U (zh) * | 1988-01-30 | 1989-08-08 | ||
JPH02160386A (ja) * | 1988-12-12 | 1990-06-20 | Riyousei Denso Kk |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
JPH0424617Y2 (zh) * | 1988-12-12 | 1992-06-10 | ||
JP2512674Y2 (ja) * | 1990-06-27 | 1996-10-02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分岐回路構成体 |
JP2526022Y2 (ja) * | 1991-09-11 | 1997-02-12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端子金具の二重係止コネクタ |
JPH0845595A (ja) * | 1994-07-30 | 1996-02-16 |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 電源コネクタ |
JP3534493B2 (ja) * | 1995-05-24 | 2004-06-07 | 菱星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00223198A (ja) * | 1999-01-28 | 2000-08-11 | Ryosei Electro-Circuit Systems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JP2000268915A (ja) | 1999-03-17 | 2000-09-29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雌型コネクタ |
JP3646867B2 (ja) * | 2000-09-29 | 2005-05-11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N201000845Y (zh) * | 2006-07-14 | 2008-01-02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多方向开关 |
JP4954050B2 (ja) * | 2007-12-20 | 2012-06-13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
JP2009283212A (ja) * | 2008-05-20 | 2009-12-03 | Yazaki Corp | コネクタ |
US7922541B2 (en) * | 2008-10-17 | 2011-04-12 | Barco Nv | Cable connector |
WO2011100635A2 (en) * | 2010-02-12 | 2011-08-18 |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 Managed fiber connectivity systems |
US20110256753A1 (en) * | 2010-04-16 | 2011-10-20 | Amphenol Corporation | Electronic assembly with keying and guidance features |
US8430206B2 (en) * | 2010-06-23 | 2013-04-30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Safety devices comprising a load-bearing composite polymeric housing and a load-bearing anchorage plate |
-
2011
- 2011-05-13 JP JP2011108062A patent/JP5985797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3-20 US US13/424,554 patent/US8469751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4-09 CN CN201210104252.XA patent/CN10278011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18207A (en) * | 1994-01-19 | 1997-04-08 | Yazaki Corporation | Retaining method and double-retaining connector therefo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80113A (zh) | 2012-11-14 |
JP5985797B2 (ja) | 2016-09-06 |
US8469751B2 (en) | 2013-06-25 |
US20120289090A1 (en) | 2012-11-15 |
JP2012238534A (ja) | 2012-12-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80113B (zh) | 电连接器和线束 | |
US5695368A (en) | Electrical terminal with protected locking lance and a connector therefor | |
JP6475669B2 (ja) | コネクタ | |
JP5282540B2 (ja) | 雄雌接続構造 | |
WO2014181416A1 (ja) | コネクタ | |
JP3763574B2 (ja) | コネクタ | |
JP5647491B2 (ja) | ホルダ係止構造 | |
WO2018070197A1 (ja) | コネクタ | |
JP2014056699A (ja) | コネクタ | |
JP3969161B2 (ja) | コネクタ | |
KR20020016507A (ko) | 수형 콘택트 | |
JP4321417B2 (ja) | 端子金具及びコネクタ | |
WO2019123843A1 (ja) |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 |
JP2013243072A (ja) | 電線保護カバー | |
JP5818101B2 (ja) | 防水コネクタ | |
US20150340792A1 (en) | Contact having a resistant primary lance for locking in a contact chamber of a plug-in connector | |
JP2014056700A (ja) | コネクタ | |
JP2006156182A (ja) | 電気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 |
JP4987624B2 (ja) | 分割式コネクタ | |
WO2024166192A1 (ja) | コネクタ | |
JP2008282721A (ja) | コネクタ接続構造 | |
JP5821831B2 (ja) | コネクタ | |
JP2020155300A (ja) | コネクタ | |
EP1037320B1 (en) | Connector component | |
JP7575437B2 (ja) | 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