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2468917A -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和接收方法、终端以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和接收方法、终端以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68917A
CN102468917A CN2010105566332A CN201010556633A CN102468917A CN 102468917 A CN102468917 A CN 102468917A CN 2010105566332 A CN2010105566332 A CN 2010105566332A CN 201010556633 A CN201010556633 A CN 201010556633A CN 102468917 A CN102468917 A CN 1024689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quences
code bits
bit
matched
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5663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68917B (zh
Inventor
成艳
吕永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55663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68917B/zh
Priority to EP14163159.8A priority patent/EP2753015B1/en
Priority to ES11786154.2T priority patent/ES2513596T3/es
Priority to EP18162173.1A priority patent/EP3373490B1/en
Priority to EP11786154.2A priority patent/EP2445133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1/075504 priority patent/WO2011147382A1/zh
Priority to US13/365,718 priority patent/US8619633B2/en
Publication of CN1024689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8917A/zh
Priority to US14/098,201 priority patent/US9014057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689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8917B/zh
Priority to US14/660,476 priority patent/US9491745B2/en
Priority to US15/344,078 priority patent/US9839015B2/en
Priority to US15/819,088 priority patent/US10306608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04L1/0013Rate matching, e.g. puncturing or repetition of code symb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0042Encod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other signal generation operation, e.g. in order to reduce transmit distortions, jitter, or to improve signal shap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04L1/0073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feedback chan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和接收方法、终端以及基站,属于无线通信领域。传输方法包括:计算待传输UCI占用调制符号的个数Q′;将待传输UCI的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采用RM(32,O)码对待传输UCI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分别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并分别速率匹配成
Figure DSA00000362865500011
比特和
Figure DSA00000362865500012
比特;将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PUSCH上传输给基站。本发明还包括与传输方法相应的接收方法,终端和基站。本发明通过上述方案解决了占用比特数超过RM(32,O)码支持的最大比特数的UCI传输问题,能够使UCI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在(Q′/2)×Qm大于24比特的情况下仍可获得足够的编码增益,提高了UCI的传输性能。

Description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和接收方法、终端以及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和接收方法、终端以及基站。
背景技术
TDD(Time Division Duplexing,时分双工)系统在一个频率信道上发送和接收信息,但接收和发送信息使用同一频率载波的不同时隙。下行子帧的数据传输对应的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上行控制信息),如应答信息,一般通过上行子帧进行反馈
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TDD系统总共包括7种上下行子帧的时间配比方式,部分配比方式的下行子帧的个数大于上行子帧的个数,因而会存在多个下行子帧的数据传输对应的UCI需要在同一个上行子帧反馈的情况。UCI信息通常采用RM(Reed Muller,雷德米勒)(32,O)码进行编码后传输给基站。
LTE-A(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高级长期演进)系统是LTE系统的进一步演进和增强系统。在LTE-A TDD系统中,由于引入载波聚合技术,当终端同时接入多个成员载波时,需要在相同上行载波反馈来自多个下行成员载波的多个下行子帧的UCI,因而一个上行子帧被上行控制信息占用的比特数将大大增加。当UCI占用的比特数超过RM(32,O)码支持的最大比特数11比特时,如何传输UCI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然而现有技术还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占用比特数超过RM(32,O)码支持的最大比特数的UCI的传输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和接收方法、终端以及基站。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计算待传输上行控制信息UCI占用调制符号的个数Q′;
将所述待传输UCI的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
采用雷德米勒RM(32,O)码对所述待传输UCI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分别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每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分别进行速率匹配,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21
比特,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比特,其中,Qm为所述待传输UCI对应的调制阶数,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23
表示向上取整;
将所述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上传输给基站。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接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并计算所述上行控制信息占用调制符号的个数Q′;
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确定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
将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
采用雷德米勒RM(32,O)码对所述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的每一部分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分别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每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分别进行速率匹配,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24
比特,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25
比特,其中,Qm为所述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26
表示向上取整;
采用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所述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对所述上行控制信息进行检测。
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
计算模块,用于计算待传输上行控制信息UCI占用调制符号的个数Q′,并获取所述待传输UCI对应的调制阶数Qm
第一划分模块,用于将所述计算模块中的待传输UCI的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
第一编码模块,用于采用雷德米勒RM(32,O)码对所述第一划分模块划分的待传输UCI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分别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每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分别进行速率匹配,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31
比特,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32
比特,其中,Qm为所述待传输UCI对应的调制阶数,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33
表示向上取整;
传输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编码模块得到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上传输给基站。
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计算所述上行控制信息占用调制符号的个数Q′,并获取所述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Qm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接收模块得到的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确定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
第二划分模块,用于将所述确定模块确定的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
第二编码模块,用于采用雷德米勒RM(32,O)码对所述第二划分模块划分的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的每一部分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分别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每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分别进行速率匹配,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34
比特,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35
比特,其中,Qm为所述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36
表示向上取整;
检测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第二编码模块得到的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所述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对所述上行控制信息进行检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将UCI的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对UCI每部分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各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每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分别进行速率匹配再进行传输,解决了占用比特数超过RM(32,O)码支持的最大比特数的UCI的传输问题。另外,还能够使UCI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在(Q′/2)×Qm大于24比特的情况下仍获得足够的编码增益,提高了UCI的传输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UCI在PUSCH每个层上资源映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提供的上行控制信息的接收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提供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提供的上行控制信息的接收方法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提供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提供的方式一对应的UCI在PUSCH每个层上资源映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提供的方式二对应的UCI在PUSCH每个层上资源映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提供的方式三对应的UCI在PUSCH每个层上资源映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3中提供的上行控制信息的接收方法流程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4中提供的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5中提供的基站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6中提供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流程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6中提供的上行控制信息的接收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对于终端侧,包括以下步骤:
101:计算待传输UCI占用调制符号的个数Q′。
本步骤中,若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对应多层(1ayer),则计算的是UCI在PUSCH的每个层上占用的调制符号个数。其中,UCI可以为ACK(Acknowledgment确认应答)/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否认应答)、RI(Rank Indicator,秩指示)或其他控制信息,本实施例并不限定。
Q′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51
其中,O为UCI原始信息的比特数;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52
为同一个数据传输块初传时PUSCH的传输带宽;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53
为当前子帧PUSCH的传输带宽;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54
为同一个传输块初传时所占的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的个数;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55
为UCI相对于数据MCS(Modulationand Coding Scheme,调制编码方式)的偏移,当UCI为HARQ-ACK时,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56
当UCI为RI时,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58
值和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59
的值由高层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通知,并基于PUSCH的MIMO传输模式进行选择;当PUSCH信道上携带两个数据传输块时,C(0)和C(1)分别为第一个数据传输块和第二个数据传输块对应的数据在信道编码时分成的码块的个数;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510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511
分别为第一个数据传输块和第二个数据传输块的第r个码块的信息比特数与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校验比特数之和;min表示取最小的一个,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512
表示向上取整。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PUSCH只对应一个数据传输块(即只有一个码字),则Q′的具体计算也可按如下公式(2)进行,公式(2)由公式(1)简化得到,其中各符号的含义与公式(1)一样,此处不再赘述。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513
其中,C为该数据传输块对应的数据在信道编码时分成的码块的个数;Kr为该数据传输块的第r个码块的信息比特数与CRC校验比特数之和。
102:将待传输UCI的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UCI的信息比特序列指UCI的原始信息比特序列。举例来说,若待传输的UCI为ACK/NACK,且待传输的ACK/NACK的比特数为12,则其对应4096种信息比特序列,则本实施例中的信息比特序列为4096种信息比特序列中的一个,例如可以为12个0。
本实施例对将UCI的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的方法不做限定,优选的,本实施例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分块:若UCI的比特数是偶数,两部分比特数相等;若UCI比特数是奇数,其中一部分比另一部分多一个比特。
103:采用RM(32,O)码对UCI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分别进行编码各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去掉其末尾8个比特得到一个24长的编码比特序列。
104:以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两个24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得到一个48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将上述48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Q′×Qm比特。
其中,Qm为待传输UCI对应的调制阶数。
105:将速率匹配后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PUSCH上传输给基站。
其中,UCI在PUSCH每个层上资源映射示意图如图2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方法,通过将UCI的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对每一部分分别采用RM(32,O)码进行编码各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去掉其末尾8个比特得到一个24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以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两个24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得到一个48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将上述48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Q′×Qm比特后再进行传输,解决了占用比特数超过RM(32,O)码支持的最大比特数的UCI的传输问题。
参见图3,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接收方法,对于基站侧,包括以下步骤:
201: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
本步骤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步骤:
201a:计算终端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占用的调制符号个数Q′。
本步骤与步骤10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201b:根据Q′分离出随数据传输的UCI信息。
本步骤中,基站根据步骤201a得到的UCI占用的调制符号个数,按照图2所示的资源位置,还可结合解信道交织等步骤,分离出随数据传输的UCI信息,具体可指分离出随数据传输的UCI信息对应的调制符号。
202:根据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确定多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并对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
具体的,将与待检测UCI的比特数相同的所有比特序列,作为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举例来说,当随数据传输的UCI信息的比特数为12时,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有212种。
基站分别对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包括以下步骤:
202a:将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
202b:采用RM(32,O)码对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分别进行编码各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去掉其末尾8个比特得到一个24长的编码比特序列。
202c:以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两个24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得到一个48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将上述48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Q′×Qm比特。
203:根据速率匹配后的编码比特序列,对上行控制信息进行检测。
本步骤中的检测准则有多种,如最大似然检测,本实施例并不限定具体的检测准则。
本实施例提供的接收方法是与本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方法相应的方法,该接收方法使终端侧可以按照本实施提供的传输方法传输UCI信息,从而解决占用比特数超过RM(32,O)码支持的最大比特数的UCI的传输问题。
实施例2
参见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301:计算待传输上行控制信息UCI占用调制符号的个数Q′;
302:将该待传输UCI的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
303:采用雷德米勒RM(32,O)码对待传输UCI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分别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每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分别进行速率匹配,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71
比特,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72
比特,其中,Qm为待传输UCI对应的调制阶数,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73
表示向上取整;
304:将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上传输给基站。
参见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接收方法,该方法包括:
401: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并计算上行控制信息占用调制符号的个数Q′;
402:根据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确定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
403:将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
404:采用雷德米勒RM(32,O)码对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的每一部分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分别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每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分别进行速率匹配,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81
比特,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比特,其中,Qm为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83
表示向上取整;
405:采用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对上行控制信息进行检测。
本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方法,通过将UCI的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对UCI每部分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各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再对每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分别进行速率匹配后再进行传输,解决了占用比特数超过RM(32,O)码支持的最大比特数的UCI的传输问题。另外,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相比,使UCI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在(Q′/2)×Qm大于24比特的情况下仍可获得足够的编码增益,提高了UCI的传输性能。
本实施例提供的接收方法是与本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方法相应的方法,该接收方法使终端侧可以按照本实施提供的传输方法传输UCI信息,从而解决占用比特数超过RM(32,O)码支持的最大比特数的UCI的传输问题,另外,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相比,使UCI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在(Q′/2)×Qm大于24比特的情况下仍可获得足够的编码增益,提高了UCI的传输性能。
实施例3
参见图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对于终端侧,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01:计算待传输UCI占用调制符号的个数Q′。
本步骤与步骤101相同,这里简述如下。
本步骤中,若PUSCH对应多层(1ayer),则计算的是UCI在PUSCH的每个层上占用的调制符号个数。其中,UCI可以为ACK(Acknowledgment确认应答)/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否认应答)、RI(Rank Indicator,秩指示)或其他控制信息,本实施例并不限定。
Q′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91
其中,O为UCI原始信息的比特数;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92
为同一个数据传输块初传时PUSCH的传输带宽;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93
为当前子帧PUSCH的传输带宽;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94
为同一个传输块初传时所占的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的个数;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95
为UCI相对于数据MCS(Modulationand Coding Scheme,调制编码方式)的偏移,当UCI为HARQ-ACK时,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96
当UCI为RI时,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97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98
值和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99
的值由高层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通知,并基于PUSCH的MIMO传输模式进行选择;当PUSCH信道上携带两个数据传输块时,C(0)和C(1)分别为第一个数据传输块和第二个数据传输块对应的数据在信道编码时分成的码块的个数;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910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911
分别为第一个数据传输块和第二个数据传输块的第r个码块的信息比特数与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校验比特数之和;min表示取最小的一个,表示向上取整。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PUSCH只对应一个数据传输块(即只有一个码字),则Q′的具体计算也可按如下公式(2)进行,公式(2)由公式(1)简化得到,其中各符号的含义与公式(1)一样,此处不再赘述。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0913
其中,C为该数据传输块对应的数据在信道编码时分成的码块的个数;Kr为该数据传输块的第r个码块的信息比特数与CRC校验比特数之和。
502:将待传输UCI的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UCI的信息比特序列指UCI的原始信息比特序列。举例来说,若待传输的UCI为ACK/NACK,且待传输的ACK/NACK的比特数为12,则其对应4096种信息比特序列,则本实施例中的信息比特序列为4096种信息比特序列中的一个,例如可以为12个0。
本实施例对将UCI的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的方法不做限定,优选的,本实施例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分块:若UCI的比特数是偶数,两部分比特数相等;若UCI比特数是奇数,其中一部分比另一部分多一个比特。
503:采用RM(32,O)码对UCI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分别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再对每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分别进行速率匹配,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01
比特,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02
比特。
其中,可将得到的2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其中一个称为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另一个称为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具体的,可以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03
比特,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04
比特;也可以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05
比特,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06
比特。当Q′偶数时,由于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07
因此,当Q′偶数时上述过程也可以表述为将每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Q′/2)×Qm比特。
其中,Qm为待传输UCI对应的调制阶数,也可以说,Qm为与该UCI复用的那个数据传输块对应的调制阶数;若该数据传输块对应多层,则该Qm也可称为该UCI映射到的那个层上的数据对应的调制阶数。Qm通常由基站预先通知终端,由此终端和基站均可以预先获知Qm的值。
具体的,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08
比特,包括:
的值小于等于32比特,则取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前个比特;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011
的值大于32比特,根据qi=b(imod32)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012
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013
比特,其中,qi为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014
比特后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015
j=0,1,...,31为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其中,On为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Mj,n为RM(32,O)码的基序列(如表1所示),O′为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数。
具体的,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016
比特包括: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017
的值小于等于32比特,则取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前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018
个比特;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019
的值大于32比特,根据qi=b(imod32)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020
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11
比特,其中,qi为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12
比特后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13
j=0,1,...,31为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其中,On为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Mj,n为RM(32,O)码的基序列,O′为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数。
表1
 Mj,0   Mj,1  Mj,2   Mj,3   Mj,4   Mj,5   Mj,6  Mj,7   Mj,8   Mj,9   Mj,10
  0  1   1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0   0   0   0  0   0   1   1
  2  1   0  0   1   0   0   1  0   1   1   1
  3  1   0  1   1   0   0   0  0   1   0   1
  4  1   1  1   1   0   0   0  1   0   0   1
  5  1   1  0   0   1   0   1  1   1   0   1
  6  1   0  1   0   1   0   1  0   1   1   1
  7  1   0  0   1   1   0   0  1   1   0   1
  8  1   1  0   1   1   0   0  1   0   1   1
  9  1   0  1   1   1   0   1  0   0   1   1
  10  1   0  1   0   0   1   1  1   0   1   1
  11  1   1  1   0   0   1   1  0   1   0   1
  12  1   0  0   1   0   1   0  1   1   1   1
  13  1   1  0   1   0   1   0  1   0   1   1
  14  1   0  0   0   1   1   0  1   0   0   1
  15  1   1  0   0   1   1   1  1   0   1   1
  16  1   1  1   0   1   1   1  0   0   1   0
  17  1   0  0   1   1   1   0  0   1   0   0
  18  1   1  0   1   1   1   1  1   0   0   0
  19  1   0  0   0   0   1   1  0   0   0   0
  20  1   0  1   0   0   0   1  0   0   0   1
  21  1   1  0   1   0   0   0  0   0   1   1
  22  1   0  0   0   1   0   0  1   1   0   1
  23  1   1  1   0   1   0   0  0   1   1   1
  24  1   1  1   1   1   0   1  1   1   1   0
  25  1   1  0   0   0   1   1  1   0   0   1
  26  1   0  1   1   0   1   0  0   1   1   0
  27  1   1  1   1   0   1   0  1   1   1   0
  28  1   0  1   0   1   1   1  0   1   0   0
  29  1   0  1   1   1   1   1  1   1   0   0
  30  1   1  1   1   1   1   1  1   1   1   1
  31  1   0  0   0   0   0   0  0   0   0   0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大于32比特的速率匹配方法称为循环重复速率匹配方法,也可以将每种方式下对应的整个速率匹配的方法,包括小于等于32比特和大于32比特的速率匹配方法,统一称为循环重复速率匹配的方法。
本步骤中对UCI每部分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分别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再利用循环重复方式对每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分别进行速率匹配,与实施例1中的技术相比,使得UCI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在(Q′/2)×Qm大于24比特的情况下获得足够的编码增益,提高了UCI的传输性能。
504:按照如下方式之一处理步骤503得到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
方式一:直接将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串联在一起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
方式二:以4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也即,按照从经速率匹配的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选取4Qm个编码比特后,从经速率匹配的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选取4Qm个编码比特的顺序,从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将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选取完毕。
方式三:以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且当总共选择了4Qm个编码比特后交换从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选取的先后顺序、并继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也即,按照从经速率匹配的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选取Qm个编码比特后,从经速率匹配的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选取Qm个编码比特的顺序从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当总共选取了4Qm个编码比特后,交换选取的先后顺序,即按照从经速率匹配的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选取Qm个编码比特后,从经速率匹配的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选取Qm个编码比特的顺序从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将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选取完毕。
其中,本步骤可选,也即本实施例可以执行步骤504,也可以不执行步骤504。
505:将UCI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PUSCH上传输给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实施例不执行步骤504的操作,则本步骤可将步骤503得到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PUSCH上传输给基站。
若本实施例中执行了步骤504的操作,则将步骤503得到的速率匹配后的两部分编码比特序列经过步骤504处理后得到的新比特序列映射到PUSCH上传输给基站。具体的,当步骤504以方式一处理时,则将新比特序列映射到PUSCH上传输,UCI在PUSCH每个层上的资源映射示意图如图7所示;当步骤504以方式二处理时,则将新比特序列映射到PUSCH上传输,UCI在PUSCH每个层上资源映射示意图如图8所示;当步骤504以方式三处理时,则将新比特序列映射到PUSCH上传输,UCI在PUSCH每个层上资源映射示意图如图9所示。
相对于图2所示的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的资源映射示意图,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中UCI的每部分对应的比特序列只映射到4个SC-FDMA符号中的两个,而本实施通过方式一、二或三的处理后,UCI每部分对应的比特序列可以映射到4个SC-FDMA符号中,也即使UCI每部分对应的比特序列离散的分布在时频资源上,从而能获得足够的时间分集增益和频率分集增益,提高UCI的传输性能。
另外,本步骤中将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PUSCH上传输给基站还包括:将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数据及其他UCI信息,如CQI,进行信道交织、加扰、调制、DFT变换及资源映射等处理后再传输给基站。具体映射方法本实施例不做限制,可与现有机制一致。
对于基站侧,基站对随数据传输的UCI信息进行接收,参见图10,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接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01: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
本步骤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步骤:
601a:计算终端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占用的调制符号个数Q′。
本步骤中,若PUSCH对应多层(layer),则本步骤计算的是UCI在PUSCH的每个层上占用的调制符号个数。
本步骤与步骤501计算方法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601b:根据Q′分离出随数据传输的UCI信息。
本步骤中,基站根据步骤601a得到的UCI占用的调制符号个数,还可结合解信道交织等步骤,分离出随数据传输的UCI信息,具体可指分离出随数据传输的UCI信息对应的调制符号。
当本实施例执行了步骤504时,本步骤中,基站还可以根据步骤504的相应方式,分离出步骤503中每部分速率匹配后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调制符号。当步骤504中是按照方式一将步骤503中速率匹配后的两部分编码比特序列联合在一起时,本步骤可按如图7所示的资源位置分别分离出每个部分的UCI对应的调制符号;当步骤504中是按照方式二将步骤503中速率匹配后的两部分编码比特序列联合在一起时,本步骤可按如图8所示的资源位置分别分离出每个部分的UCI对应的调制符号;当步骤504中是按照方式三将步骤503中速率匹配后的两部分编码比特序列联合在一起时,本步骤可按如图9所示的资源位置分别分离出每个部分的UCI对应的调制符号。
602:根据待检测UCI的比特数,确定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并对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
具体的,将与待检测UCI的比特数相同的所有比特序列,作为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举例来说,当随数据传输的UCI信息的比特数为12时,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有212种。
基站分别对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包括以下步骤:
602a:将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
本步骤与步骤502实现方法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602b:采用RM(32,O)码对该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的每一部分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分别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每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分别进行速率匹配,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41
比特,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42
比特,其中,Qm为所述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43
表示向上取整。
本步骤与步骤503实现方法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602c:按照与步骤504相同的方式,将步骤602b得到的速率匹配后的两部分编码比特序列联合在一起。
其中,本步骤可选,当用户设备侧执行步骤504时,本实施例执行602c,当用户设备侧不执行步骤504时,本实施例不执行602c。
603:采用步骤602得到的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待检测UCI进行检测,以判断该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是否为用户设备传输的UCI比特序列。
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发明实施例中不执行步骤602c的操作,则本步骤根据步骤602得到的速率匹配后的两部分编码比特序列,对待检测UCI进行检测。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执行了步骤602c的操作,则本步骤根据步骤602得到的新比特序列,对待检测UCI进行检测。
本步骤中的检测准则有多种,以最大似然检测中的一种实现方式为例,基站将每个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按照步骤602进行编码,将编码后的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经调制后与步骤601分离出的UCI信息对应的调制符号的共轭相乘,再将乘积相加取和值的实部,得到的值称为似然值;或者,用本地导频符号与接收到的导频符号的共轭相乘,将多个导频符号对应的乘积相加得到第一和值,将候选控制信息对应的乘积相加得到第二和值,将第一和值与第二和值再相加最后取和值的实部作为似然值;基站将最大的那个似然值对应的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作为用户设备传输的UCI比特序列。
本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方法,通过将UCI的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对UCI每部分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各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再对每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分别进行速率匹配后再进行传输,解决了占用比特数超过RM(32,O)码支持的最大比特数的UCI的传输问题。另外,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相比,使UCI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在(Q′/2)×Qm大于24比特的情况下仍可获得足够的编码增益,提高了UCI的传输性能。
本实施例提供的接收方法是与本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方法相应的方法,该接收方法使终端侧可以按照本实施提供的传输方法传输UCI信息,从而解决占用比特数超过RM(32,O)码支持的最大比特数的UCI的传输问题,另外,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相比,使UCI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在(Q′/2)×Qm大于24比特的情况下仍可获得足够的编码增益,提高了UCI的传输性能。
实施例4
参见图1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
计算模块701,用于计算待传输上行控制信息UCI占用调制符号的个数Q′,并获取所述待传输UCI对应的调制阶数Qm
第一划分模块702,用于将计算模块701中的待传输UCI的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
第一编码模块703,用于采用雷德米勒RM(32,O)码对第一划分模块702划分的待传输UCI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分别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每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分别进行速率匹配,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51
比特,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比特,其中,Qm为待传输UCI对应的调制阶数,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62
表示向上取整;
传输模块704,用于将第一编码模块703得到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上传输给基站。
其中,传输模块704包括如下至少一个传输单元:
第一传输单元,用于将第一编码模块703得到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串联在一起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将新比特序列映射到PUSCH上传输给基站;
第二传输单元,用于以4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第一编码模块703得到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将新比特序列映射到PUSCH上传输给基站;和
第三传输单元,用于以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第一编码模块703得到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且当总共选择了4Qm个编码比特后交换从第一编码模块703得到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选取的先后顺序、并继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将新比特序列映射到PUSCH上传输给基站。
其中,第一编码模块703包括:
第一编码单元,用于采用雷德米勒RM(32,O)码对第一划分模块702划分的待传输UCI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分别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编码单元得到的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On,RM(32,O)码的基序列Mj,n,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数O′;
第一速率匹配单元,用于若的值小于等于32比特,则取第一编码单元的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前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64
个比特;若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65
的值大于32比特,根据qi=b(imod32)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66
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67
比特,其中,qi为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比特后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69
j=0,1,...,31为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其中,On、Mj,n和O′为第一获取单元得到的参数;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编码单元得到的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On,RM(32,O)码的基序列Mj,n,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数O′;和
第二速率匹配单元,用于若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71
的值小于等于32比特,则取第一编码单元的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前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72
个比特;若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73
的值大于32比特,根据qi=b(imod32)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74
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75
比特,其中,qi为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76
比特后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77
j=0,1,...,31为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其中,On、Mj,n和O′为第二获取单元得到的参数。
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与方法实施例2和3涉及的终端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2和3,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通过将UCI的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对UCI每部分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各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再对每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分别进行速率匹配后再进行传输,解决了占用比特数超过RM(32,O)码支持的最大比特数的UCI的传输问题。另外,使UCI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在(Q′/2)×Qm大于24比特的情况下仍可获得足够的编码增益,提高了UCI的传输性能。
实施例5
参见图1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
接收模块801,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计算上行控制信息占用调制符号的个数Q′,并获取所述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Qm
确定模块802,用于根据接收模块801得到的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确定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
第二划分模块803,用于将确定模块802确定的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
第二编码模块804,用于采用雷德米勒RM(32,O)码对第二划分模块803划分的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的每一部分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分别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每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分别进行速率匹配,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比特,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79
比特,其中,Qm为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表示向上取整;
检测模块805,用于采用第二编码模块804得到的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对上行控制信息进行检测。
其中,检测模块805包括如下至少一个检测单元:
第一检测单元,用于将第二编码模块804得到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串联在一起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采用新比特序列,对上行控制信息进行检测;
第二检测单元,用于以4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第二编码模块804得到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采用新比特序列,对上行控制信息进行检测;和
第三检测单元,用于以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第二编码模块804得到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且当总共选择了4Qm个编码比特后交换从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选取的先后顺序、并继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采用新比特序列,对上行控制信息进行检测。
其中,第二编码模块804包括:
第二编码单元,用于采用雷德米勒RM(32,O)码对第二划分模块803划分的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的每一部分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分别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
第三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二编码单元得到的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On,RM(32,O)码的基序列Mj,n,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数O′;
第三速率匹配单元,用于若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81
的值小于等于32比特,则取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前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82
个比特;若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83
的值大于32比特,根据qi=b(imod32)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85
比特,其中,qi为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比特后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j=0,1,...,31为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其中,On、Mj,n和O′为第三获取单元得到的参数;
第四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二编码单元得到的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On,RM(32,O)码的基序列Mj,n,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数O′;
第四速率匹配单元,用于若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88
的值小于等于32比特,则取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前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91
个比特;若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92
的值大于32比特,根据qi=b(imod32)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比特,其中,qi为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95
比特后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
Figure BSA00000362865800196
j=0,1,...,31为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其中,On、Mj,n和O′为第四获取单元得到的参数。
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与方法实施例2和3涉及的基站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2和3,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是与终端的传输方法相应的基站,该基站使终端侧可以按照本实施提供的传输方法传输UCI信息,从而解决占用比特数超过RM(32,O)码支持的最大比特数的UCI的传输问题,另外,使UCI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在(Q′/2)×Qm大于24比特的情况下仍可获得足够的编码增益,提高了UCI的传输性能。
实施例6
参见图1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对于终端侧,包括以下步骤:
901:计算待传输UCI占用调制符号的个数Q′。
本步骤与步骤501计算方法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902:将待传输UCI的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
本步骤与步骤502的实现方法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903:采用RM(32,O)码对UCI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分别进行编码各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
本步骤具体可以按照实施例3中bj的计算公式实现,详见实施例3,这里不再赘述。
904:按照如下方式之一处理步骤903得到的2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
方式一:直接将2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串联在一起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
方式二:以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两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得到一个64长的新比特序列;
方式三:以4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两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
方式四:以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两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且当总共选择了4Qm个编码比特后交换从两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选取的先后顺序、并继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
905:将步骤904中得到的新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Q′×Qm比特。
其中,Qm为待传输UCI对应的调制阶数。
该步骤可如下方式进行:
若Q′×Qm的值小于等于64比特,则取64个编码比特中的前Q′×Qm比特;若Q′×Qm的值大于64比特,则将64个编码比特通过循环重复匹配成Q′×Qm比特,具体可按公式(3)进行速率匹配。例如,若Q′×Qm的值为96,则将64比特中的前32个比特附在64比特之后形成96比特。公式表示如下:
q′i=b′(imod64),i=0,1,…,Q′·Qm-1       (3)
其中,q′i为速率匹配后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j=imod64,b′j为步骤904中得到的64长的比特序列。
906:将步骤905速率匹配后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PUSCH上传输给基站。
本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方法,通过将UCI的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对每一部分分别采用RM(32,O)码进行编码各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以步骤904中的方式之一从两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得到一个64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将上述64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Q′×Qm比特后再进行传输,解决了占用比特数超过RM(32,O)码支持的最大比特数的UCI的传输问题。
参见图14,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接收方法,对于基站侧,包括以下步骤:
1001: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
本步骤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步骤:
1001a:计算终端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占用的调制符号个数Q′。
本步骤与步骤90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1001b:根据Q′分离出随数据传输的UCI信息。
本步骤中,基站根据步骤1001a得到的UCI占用的调制符号个数,还可结合解信道交织等步骤,分离出随数据传输的UCI信息,具体可指分离出随数据传输的UCI信息对应的调制符号。
1002:根据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确定多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并对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
具体的,将与待检测UCI的比特数相同的所有比特序列,作为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举例来说,当随数据传输的UCI信息的比特数为12时,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有212种。
基站分别对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包括以下步骤:
1002a:将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
1002b:采用RM(32,O)码对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分别进行编码各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
1002c:按照如下方式之一处理步骤1002b得到的2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
方式一:直接将2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串联在一起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
方式二:以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两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得到一个64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即一个64长的新比特序列;
方式三:以4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两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
方式四:以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两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且当总共选择了4Qm个编码比特后交换从两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选取的先后顺序、并继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
1002d:将步骤1002c中得到的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Q′×Qm比特。
该步骤与步骤905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1003:根据速率匹配后的编码比特序列,对上行控制信息进行检测。
本步骤中的检测准则有多种,如最大似然检测,本实施例并不限定具体的检测准则。
本实施例提供的接收方法是与本实施例提供的传输方法相应的方法,该接收方法使终端侧可以按照本实施提供的传输方法传输UCI信息,从而解决占用比特数超过RM(32,O)码支持的最大比特数的UCI的传输问题。
以上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通过软件编程实现,其软件程序存储在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例如:计算机中的硬盘、光盘或软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计算待传输上行控制信息UCI占用调制符号的个数Q′;
将所述待传输UCI的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
采用雷德米勒RM(32,O)码对所述待传输UCI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分别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每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分别进行速率匹配,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比特,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12
比特,其中,Qm为所述待传输UCI对应的调制阶数,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13
表示向上取整;
将所述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上传输给基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上传输给基站包括:
将所述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串联在一起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将所述新比特序列映射到PUSCH上传输给基站;
或者,以4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所述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将所述新比特序列映射到PUSCH上传输给基站;
或者,以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所述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且当总共选择了4Qm个编码比特后交换从所述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选取的先后顺序、并继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将所述新比特序列映射到PUSCH上传输给基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14
比特包括: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15
的值小于等于32比特,则取所述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前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16
个比特;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17
的值大于32比特,根据qi=b(imod32)将所述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比特,其中,qi为所述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110
比特后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21
j=0,1,...,31为所述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其中,On为所述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Mj,n为RM(32,O)码的基序列,O′为所述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比特包括: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23
的值小于等于32比特,则取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前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24
个比特;
的值大于32比特,根据qi=b(imod32)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26
将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27
比特,其中,qi为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28
比特后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29
j=0,1,...,31为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其中,On为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Mj,n为RM(32,O)码的基序列,O′为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数。
5.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并计算所述上行控制信息占用调制符号的个数Q′;
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确定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
将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
采用雷德米勒RM(32,O)码对所述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的每一部分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分别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每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分别进行速率匹配,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210
比特,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211
比特,其中,Qm为所述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212
表示向上取整;
采用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所述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对所述上行控制信息进行检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所述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对所述上行控制信息进行检测包括:
将所述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串联在一起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采用所述新比特序列,对所述上行控制信息进行检测;
或者,以4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所述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采用所述新比特序列,对所述上行控制信息进行检测;
或者,以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所述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且当总共选择了4Qm个编码比特后交换从所述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选取的先后顺序、并继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采用所述新比特序列,对所述上行控制信息进行检测。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31
比特包括:
的值小于等于32比特,则取所述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前个比特;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34
的值大于32比特,根据qi=b(imod 32)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35
将所述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比特,其中,qi为所述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37
比特后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38
j=0,1,...,31为所述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其中,On为所述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Mj,n为RM(32,O)码的基序列,O′为所述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数。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39
比特包括: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310
的值小于等于32比特,则取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前个比特;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312
的值大于32比特,根据qi=b(imod32)将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314
比特,其中,qi为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315
比特后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316
j=0,1,...,31为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其中,On为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Mj,n为RM(32,O)码的基序列,O′为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数。
9.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
计算模块,用于计算待传输上行控制信息UCI占用调制符号的个数Q′,并获取所述待传输UCI对应的调制阶数Qm
第一划分模块,用于将所述计算模块中的待传输UCI的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
第一编码模块,用于采用雷德米勒RM(32,O)码对所述第一划分模块划分的待传输UCI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分别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每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分别进行速率匹配,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41
比特,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42
比特,其中,Qm为所述待传输UCI对应的调制阶数,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43
表示向上取整;
传输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编码模块得到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映射到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上传输给基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模块包括如下至少一个传输单元:
所述第一传输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编码模块得到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串联在一起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将所述新比特序列映射到PUSCH上传输给基站;
所述第二传输单元,用于以4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所述第一编码模块得到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将所述新比特序列映射到PUSCH上传输给基站;和
所述第三传输单元,用于以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所述第一编码模块得到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且当总共选择了4Qm个编码比特后交换从所述第一编码模块得到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选取的先后顺序、并继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将所述新比特序列映射到PUSCH上传输给基站。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码模块包括:
第一编码单元,用于采用雷德米勒RM(32,O)码对所述第一划分模块划分的待传输UCI的每一部分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分别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编码单元得到的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On,RM(32,O)码的基序列Mj,n,所述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数O′;
第一速率匹配单元,用于若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51
的值小于等于32比特,则取所述第一编码单元的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前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52
个比特;若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53
的值大于32比特,根据qi=b(imod32)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54
将所述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55
比特,其中,qi为所述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56
比特后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57
j=0,1,...,31为所述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其中,On、Mj,n和O′为所述第一获取单元得到的参数;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编码单元得到的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On,RM(32,O)码的基序列Mj,n,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数O′;和
第二速率匹配单元,用于若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58
的值小于等于32比特,则取所述第一编码单元的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前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59
个比特;若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510
的值大于32比特,根据qi=b(imod 32)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511
将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512
比特,其中,qi为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513
比特后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514
j=0,1,...,31为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其中,On、Mj,n和O′为所述第二获取单元得到的参数。
12.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计算所述上行控制信息占用调制符号的个数Q′,并获取所述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Qm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接收模块得到的上行控制信息的比特数,确定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
第二划分模块,用于将所述确定模块确定的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分成两部分;
第二编码模块,用于采用雷德米勒RM(32,O)码对所述第二划分模块划分的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的每一部分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分别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每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分别进行速率匹配,将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比特,将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62
比特,其中,Qm为所述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调制阶数,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63
表示向上取整;
检测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第二编码模块得到的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所述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对所述上行控制信息进行检测。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包括如下至少一个检测单元:
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编码模块得到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串联在一起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采用所述新比特序列,对所述上行控制信息进行检测;
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用于以4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所述第二编码模块得到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采用所述新比特序列,对所述上行控制信息进行检测;和
所述第三检测单元,用于以Qm个编码比特为粒度从所述第二编码模块得到的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且当总共选择了4Qm个编码比特后交换从所述两部分经速率匹配的编码比特序列选取的先后顺序、并继续交替选取编码比特组成一个新比特序列,采用所述新比特序列,对所述上行控制信息进行检测。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编码模块包括:
第二编码单元,用于采用雷德米勒RM(32,O)码对所述第二划分模块划分的每种候选控制信息比特序列的每一部分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分别得到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
第三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二编码单元得到的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On,RM(32,O)码的基序列Mj,n,所述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数O′;
第三速率匹配单元,用于若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64
的值小于等于32比特,则取所述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前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65
个比特;若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66
的值大于32比特,根据qi=b(imod32)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67
将所述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71
比特,其中,qi为所述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72
比特后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73
j=0,1,...,31为所述第一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其中,On、Mj,n和O′为所述第三获取单元得到的参数;
第四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二编码单元得到的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On,RM(32,O)码的基序列Mj,n,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对应的信息比特序列的比特数O′;
第四速率匹配单元,用于若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74
的值小于等于32比特,则取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前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75
个比特;若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76
的值大于32比特,根据qi=b(imod32)将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78
比特,其中,qi为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速率匹配成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79
比特后输出的编码比特序列,
Figure FSA000003628657000710
j=0,1,...,31为所述第二个32长的编码比特序列,其中,On、Mj,n和O′为所述第四获取单元得到的参数。
CN201010556633.2A 2010-11-15 2010-11-15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和接收方法、终端以及基站 Active CN1024689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56633.2A CN102468917B (zh) 2010-11-15 2010-11-15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和接收方法、终端以及基站
ES11786154.2T ES2513596T3 (es) 2010-11-15 2011-06-09 Método de transmisión y de recepción de información de control en enlace ascendente y un terminal y una estación base
EP18162173.1A EP3373490B1 (en) 2010-11-15 2011-06-09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erminal, base station
EP11786154.2A EP2445133B1 (en) 2010-11-15 2011-06-09 Transmission and receiving method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PCT/CN2011/075504 WO2011147382A1 (zh) 2010-11-15 2011-06-09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和接收方法、终端以及基站
EP14163159.8A EP2753015B1 (en) 2010-11-15 2011-06-09 Method and terminal for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S13/365,718 US8619633B2 (en) 2010-11-15 2012-02-03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erminal, base station
US14/098,201 US9014057B2 (en) 2010-11-15 2013-12-05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erminal, base station
US14/660,476 US9491745B2 (en) 2010-11-15 2015-03-17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erminal, base station
US15/344,078 US9839015B2 (en) 2010-11-15 2016-11-04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erminal, base station
US15/819,088 US10306608B2 (en) 2010-11-15 2017-11-21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erminal, base st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56633.2A CN102468917B (zh) 2010-11-15 2010-11-15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和接收方法、终端以及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8917A true CN102468917A (zh) 2012-05-23
CN102468917B CN102468917B (zh) 2014-04-30

Family

ID=45003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56633.2A Active CN102468917B (zh) 2010-11-15 2010-11-15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和接收方法、终端以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5) US8619633B2 (zh)
EP (3) EP2753015B1 (zh)
CN (1) CN102468917B (zh)
ES (1) ES2513596T3 (zh)
WO (1) WO2011147382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35190A1 (zh) * 2012-03-16 2013-09-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14153966A1 (zh) * 2013-03-27 2014-10-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对上行控制信息进行编码的方法和装置
WO2019080937A1 (zh) * 2017-10-26 2019-05-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及接收方法和装置
CN109923812A (zh) * 2017-02-25 2019-06-21 南通朗恒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设备、基站中的用于动态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CN110351049A (zh) * 2018-04-04 2019-10-18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传输的方法与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7985B (zh) * 2010-05-06 2015-12-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回程链路上行控制信息的处理方法、系统及中继站
EP2421187B1 (en) * 2010-08-20 2018-02-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WO2013043018A2 (ko) 2011-09-23 2013-03-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ES2642682T3 (es) 2011-09-23 2017-11-17 Lg Electronics, Inc. Método para transmitir información de control y aparato para el mismo
US8744006B2 (en) * 2011-10-03 2014-06-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Transmit diversity for pre-coded radio control signals
US9414367B2 (en) * 2012-03-16 2016-08-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S9313779B2 (en) 2012-07-27 2016-04-12 Intel Corporation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ith large number of bits
WO2014022863A1 (en) * 2012-08-03 2014-02-06 Intel Corporation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ith large number of bits
CN103843421A (zh) 2012-09-29 2014-06-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功率确定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US9602235B2 (en) 2014-06-27 2017-03-2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ode block segmentation and configuration for concatenated turbo and RS coding
US10225046B2 (en) 2017-01-09 2019-03-05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Adaptive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encoding
GB2565111B (en) * 2017-08-02 2022-04-20 Tcl Communication Ltd Improvement in or relating to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ing Reed-Muller codes
CN109391342B (zh) * 2017-08-04 2020-10-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CN113612577A (zh) * 2017-08-04 2021-11-05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基站中的方法和设备
US10587388B2 (en) 2017-08-22 2020-03-10 Cavium,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control channel detection
US10448377B2 (en) 2017-09-28 2019-10-15 Cavium,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channel detection in an uplink shared channel
CN108365921B (zh) * 2017-09-30 2019-03-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olar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译码方法和译码装置
JP7080619B2 (ja) * 2017-11-15 2022-06-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JP7075805B2 (ja) * 2018-04-17 2022-05-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02631A (zh) * 2009-11-04 2010-05-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令传输方法和装置
US20100272019A1 (en) * 2009-04-24 2010-10-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plexing large payloads of control information from user equipmen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85176B2 (en) * 2007-06-01 2011-02-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apping modulation symbols to resources in OFDM systems
US8467367B2 (en) * 2007-08-06 2013-06-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ing and transmission of traffic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9107985A1 (en) * 2008-02-28 2009-09-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multiplexing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CN101409894B (zh) * 2008-11-16 2012-07-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传输参数的计算方法
KR101782645B1 (ko) * 2010-01-17 2017-09-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KR101782647B1 (ko) * 2010-01-28 2017-09-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인코딩 방법 및 장치
AU2011224995B2 (en) * 2010-03-10 2014-05-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813031B1 (ko) * 2010-04-13 2017-12-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9100155B2 (en) * 2010-05-03 2015-08-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and data multiplex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8848557B2 (en) * 2010-08-25 2014-09-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plexing of control and data in UL MIMO system based on SC-FDM
US8670379B2 (en) * 2010-10-02 2014-03-1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multiplexing on the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for LTE-A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72019A1 (en) * 2009-04-24 2010-10-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plexing large payloads of control information from user equipments
CN101702631A (zh) * 2009-11-04 2010-05-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令传输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MCC ET AL: "《R1-105776,TSG-RAN WG1 Meeting #62bis,Way forward on Supporting ACK/NAK Payload Larger than 11 Bits in Rel-10 TDD》", 14 October 2010, article "Way forward on Supporting ACK/NAK Payload Larger than 11 Bits in Rel-10 TDD" *
HUAWEI ET AL: "《R1-105247,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2bis,, A/N coding schemes for large payload using DFT-S-OFDM》", 5 October 2010, article "A/N coding schemes for large payload using DFT-S-OFDM" *
LG ELECTRONICS: "《R1-106106,3GPP TSG RAN WG1 #63,Channel coding for UCI on PUSCH》", 10 November 2010, article "Channel coding for UCI on PUSCH" *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35190A1 (zh) * 2012-03-16 2013-09-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US9781707B2 (en) 2012-03-16 2017-10-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WO2014153966A1 (zh) * 2013-03-27 2014-10-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对上行控制信息进行编码的方法和装置
US9954696B2 (en) 2013-03-27 2018-04-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cod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CN109923812A (zh) * 2017-02-25 2019-06-21 南通朗恒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设备、基站中的用于动态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CN109923812B (zh) * 2017-02-25 2021-09-24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设备、基站中的用于动态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WO2019080937A1 (zh) * 2017-10-26 2019-05-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及接收方法和装置
US11855925B2 (en) 2017-10-26 2023-12-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sending and rece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0351049A (zh) * 2018-04-04 2019-10-18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传输的方法与设备
CN110351049B (zh) * 2018-04-04 2020-10-2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传输的方法与设备
US11968672B2 (en) 2018-04-04 2024-04-23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45133A1 (en) 2012-04-25
US9014057B2 (en) 2015-04-21
EP2445133B1 (en) 2014-08-06
EP2753015B1 (en) 2018-04-11
EP3373490A1 (en) 2018-09-12
US20140092846A1 (en) 2014-04-03
EP2753015A1 (en) 2014-07-09
US9839015B2 (en) 2017-12-05
US20120134306A1 (en) 2012-05-31
US10306608B2 (en) 2019-05-28
EP2445133A4 (en) 2012-08-08
US20180077701A1 (en) 2018-03-15
US20150195832A1 (en) 2015-07-09
CN102468917B (zh) 2014-04-30
EP3373490B1 (en) 2019-11-20
US9491745B2 (en) 2016-11-08
US20170079030A1 (en) 2017-03-16
US8619633B2 (en) 2013-12-31
WO2011147382A1 (zh) 2011-12-01
ES2513596T3 (es) 2014-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68917B (zh)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和接收方法、终端以及基站
EP3200373B1 (en) Method and corresponding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CN101902301B (zh) 上行控制信令发送、上行解调参考信号的承载方法及装置
CN107046453B (zh) 数据共享信道的传输参数的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EP2597808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determining a number of coded symbols
CN102273293B (zh) 在多个工作带宽中调度分配的传输
EP2458925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signaling on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CN102263617B (zh) 上行控制信息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上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US8879513B2 (en) Uplink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uplink MIMO
CN101986591B (zh) 一种上行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及终端、基站
CN106464455B (zh) 传输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和装置
CN101340442A (zh) 信息复用方法
CN101699781A (zh) 正确/错误应答消息和秩指示信令的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1841398A (zh) 一种上行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及用户设备
US921069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UCI and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thereof based on MIMO system
CN102710376B (zh) 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1827400B (zh) 信道质量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2664715B (zh) 一种ack/nack反馈模式的选择方法和设备
CN101686076A (zh) 利用多天线发送ack/nack信息的方法
CN102386998B (zh) 一种pucch编解码方法及其装置
CN101686108A (zh) 利用多天线在多个信道上发送信息的方法
CN102916765A (zh) 一种控制信道传输方法、基站、终端及系统
CN101826948A (zh) 增强型长期演进系统中ack/nack的传输方法、基站
CN101984569B (zh) 上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编码符号数确定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23

Assignee: Apple Computer, Inc.

Assignor: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5990000755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CI)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methods,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30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50827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