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40442A - 信息复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复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40442A CN101340442A CNA2008101458628A CN200810145862A CN101340442A CN 101340442 A CN101340442 A CN 101340442A CN A2008101458628 A CNA2008101458628 A CN A2008101458628A CN 200810145862 A CN200810145862 A CN 200810145862A CN 101340442 A CN101340442 A CN 1013404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ogical block
- feedback information
- row
- information
- matrix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04L1/0073—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feedback channe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64—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payload signals; piggyback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8—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息复用方法,该方法包括:根据反馈信息的数量、线性分组码序列对多个反馈信息进行编码,并根据反馈信息编码后目标长度,截取相应的编码后信息;将截取的编码后信息顺序划分为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并将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多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多个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复用在一起,其中,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多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包含的比特数相同。通过本发明,实现了对于两个以上的ACK/NACK信息的发送,提高系统的传输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息复用方法。
背景技术
图1示出了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为LTE)系统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简称为TDD)模式下的帧结构示意图,在该帧结构中,一个10ms的radio frame(无线帧)分成两个half frame(半帧),每个半帧分成10个长度为0.5ms时隙,相邻两个时隙组成一个长度为1ms的子帧。其中,一个半帧中包含5个子帧,在标准循环前缀(Normal Cyclic Prefix,简称为Normal CP)中,一个时隙包含7个长度为66.7us的符号,第一个符号的长度为5.21us,其他6个符号的CP长度为4.69us;在扩展循环前缀(ExtendedCyclic Prefix,简称为Extended CP)中,一个时隙包含6个符号,且所有符号的CP长度均为16.67us。
在扩展循环前缀的帧结构中,子帧的配制具有以下特点:
一、为了减少上/下行子帧数的配置数目,LTE TDD规定了7种上/下行子帧数在一个无线帧中的配置方案,表1示出了该配置方案,所有子帧都分成三类:上行子帧、下行子帧和特殊子帧,如表1所示,在DL/UL比例配置为1时,子帧号为2、3、7、8的子帧为上行子帧,用于上行传输,子帧号为0、4、5、9的子帧为下行子帧,用于下行传输,子帧号为1和6的子帧为特殊子帧,其中,D表示下行子帧,U表示上行子帧,S表示特殊子帧。
表1 LTE TDD上/下行比例配置
二、特殊子帧包含3个特殊时隙,分别是下行导频时隙(Downlink Pilot Time Slot,简称为DwPTS)、保护间隔(GuardPeriod,简称为GP)及上行导频时隙(Uplink Pilot Time Slot,简称为UpPTS),其中,DwPTS用于下行传输,其第三个符号用于传输主同步信道(Primary-Synchronization Channel,简称为P-SCH),GP为保护时间,不传输任何数据,UpPTS用于上行传输,其可以用于传输随机接入信道(Random Access Channel,简称为RACH)、sounding(探测)导频等信号。
三、特殊子帧的前一个子帧固定用于下行传输,特殊子帧的后一个子帧固定用于上行传输。
在LTE TDD中,UE可以在子帧(n+k)(k>3)的上行子帧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为PUCCH)中对下行子帧n中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Shared Channel,简称为PDSCH)数据的确认信息ACK/NACK进行反馈,也可以在该上行子帧中用于上行数据传输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简称为PUSCH)中进行反馈该确认信息ACK/NACK,其中,上行子帧PUCCH的索引通过发送下行数据的子帧序号和其对应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为PDCCH)所在的最小控制信道单元(Control Channel Element,CCE)序号上隐含指示信息。
图2示出了上行数据和上行控制信息的复用方式示意图,在PUSCH上可以承载上行数据和上行控制信息,其中,上行控制信息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简称为CQI)、预编码矩阵索引(Precoding Matrix Index,简称为PMI)、秩指示(RankIndication,简称为RI)和ACK/NACK(Acknowledgement/NegativeAcknowledgement)。
在LTE TDD系统中,某些上/下行子帧数的配置,下行分配的子帧数目会大于上行分配的子帧数目,即一个上行子帧需要反馈多个PDSCH子帧的ACK/NACK信息,表2示出了在表1的不同配置时,上行子帧反馈下行PDSCH对应的ACK/NACK数目,而且在每个下行子帧上有两码字流数据传输的时候,上行子帧中需要反馈的ACK/NACK信息数量为表2中相应数目的两倍。
表2上行子帧反馈确认信息时对应的下行子帧数目
目前,现有技术中规定了单个ACK/NACK信息和两个ACK/NACK信息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简称为PUSCH)中的发送方法,但是,对于两个以上的ACK/NACK信息的发送方法,现有技术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考虑到相关技术中存在的对于两个以上的ACK/NACK信息的发送,现有技术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的问题而提出本发明,为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息复用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信息复用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复用方法包括:根据反馈信息的数量、线性分组码序列对多个反馈信息进行编码,并根据反馈信息编码后目标长度,截取相应的编码后信息;将截取的编码后信息顺序划分为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并将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多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多个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复用在一起,其中,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多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包含的比特数相同。
其中,根据反馈信息的数量、线性分组码序列对多个反馈信息进行编码具体包括:根据反馈信息的数量、基本序列的长度对多个反馈信息进行编码;或者将多个反馈信息进行分组,其中,最后一组反馈信息包含2个或1个比特,其他组反馈信息包含2比特,并对每组反馈信息进行编码。
优选地,根据反馈信息的数量、基本序列的长度对多个反馈信息进行编码具体包括: 其中,i=0、1、2、...、B-1,b0,b1,b2,b3,...,bB-1表示编码后的比特,O表示反馈信息的数量,B表示基本序列的长度,Mi,n表示基本序列n中编号为i的值,o0、o1、...、oO-1表示反馈信息。
其中,上述对每组反馈信息进行编码具体包括:组内反馈信息为1比特时,在调制方式为QPAK的情况下,编码后信息为[o0,x];在调制方式为16QAM的情况下,编码后信息为[o0,x,x,x];在调制方式为64QAM的情况下,编码后信息为[o0,x,x,x,x,x];其中,o0表示反馈信息;组内反馈信息为2比特时,在调制方式为QPAK的情况下,编码后信息为[o0,o1,o2,o0,o1,o2];在调制方式为16QAM的情况下,编码后信息为[o0,o1,x,x,o2,o0,x,x,o1,o2,x,x];在调制方式为64QAM的情况下,编码后信息为[o0,o1,x,x,x,x,o2,o0,x,x,x,x,o1,o2,x,x,x,x];其中,o0,o1表示反馈信息, x表示用于加扰的占位符。
优选地,将截取的编码后信息顺序划分为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具体包括:将截取的编码后信息进行交织,将交织后的信息顺序划分为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
优选地,将截取的编码后信息进行交织具体包括:将截取的编码后信息采用行进列出的方式进行交织,其中,组内反馈信息为1比特时,在调制方式为QPAK的情况下,列的长度为2;在调制方式为16QAM的情况下,列的长度为4;在调制方式为64QAM的情况下,列的长度为8;组内反馈信息为2比特时,在调制方式为QPAK的情况下,列的长度为6;在调制方式为16QAM的情况下,列的长度为12;在调制方式为64QAM的情况下,列的长度为18;或者,将列的长度设置为固定值,固定值包括以下之一:2、4、6、8。
其中,将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多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多个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复用在一起具体包括:根据反馈信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控制信息逻辑单元、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产生一个虚拟矩阵;按照先写入虚拟矩阵的行,后写入虚拟矩阵的列的顺序,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第一行写入,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开始,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依次写入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其中,将已写入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
优选地,将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矩阵的预定位置具体包括:在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矩阵中列编号为2、3、8、9的矩阵列;在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矩阵中列编号为1、2、6、7的矩阵列;其中,矩阵的列从0开始编号。
其中,上述将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多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多个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复用在一起具体包括:根据反馈信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控制信息逻辑单元、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产生一个虚拟矩阵;按照先写入虚拟矩阵的行,后写入虚拟矩阵的列的顺序,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第一行写入,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开始,按照先写入矩阵的行,后写入矩阵的列的顺序,依次写入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其中,将已写入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或者,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开始,按照先写入矩阵的行,后写入矩阵的列的顺序,依次写入反馈信息逻辑单元,控制信息逻辑单元,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其中,将已写入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
其中,将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多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多个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复用在一起具体包括:根据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产生一个虚拟矩阵;按照先写入矩阵的行,后写入矩阵的列的顺序,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第一行写入,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的第一预定位置;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开始,按照先写入矩阵的行,后写入矩阵的列的顺序,依次写入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按照先写入矩阵的行,后写入矩阵的列的顺序,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虚拟矩阵的第二预定位置,在第二预定位置已被其他信息逻辑单元占用的情况下,不发送其他信息逻辑单元。
优选地,将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矩阵的预定位置具体包括:在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矩阵中列编号为2、3、8、9的矩阵列;在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矩阵中列编号为1、2、6、7的矩阵列;其中,矩阵的列从0开始编号,从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第一行写入。
优选地,将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的第二预定位置具体包括: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从第一个数据信息逻辑单元所在的位置开始写入;或者,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从第一个控制信息逻辑单元所在的位置开始写入,其中,将已写入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
其中,在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矩阵的列的数量设置为12;在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矩阵的列的数量设置为10。
另外,上述反馈信息包括以下之一:正确应答消息、错误应答消息。
其中,上述控制信息逻辑单元、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包含的比特数相同具体包括:在调制方式为QPSK的情况下,比特数为2;在调制方式为16QAM的情况下,比特数为4;在调制方式为64QAM的情况下,比特数为6。
通过本发明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实现了对于两个以上的ACK/NACK信息的发送,提高系统的传输性能。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LTE系统TDD模式下的帧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相关技术的上行数据和上行控制信息的复用方式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的信息复用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一的信息复用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的信息复用方法的详细处理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二的信息复用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三的信息复用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方法实施例四的信息复用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功能描述
如上所述,目前,对于两个以上的ACK/NACK信息的发送,现有技术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信息复用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多个ACK/NACK信息进行编码,写入到相应的矩阵中后进行发送,解决了多个ACK/NACK信息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中的传输问题,保证了基站可以接收到目标用户反馈的下行数据的确认信息,并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复用方法。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复用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复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处理过程:
步骤S302,根据反馈信息的数量、线性分组码序列对多个反馈信息进行编码,并根据反馈信息编码后目标长度,截取相应的编码后信息;
步骤S304,将截取的编码后信息顺序划分为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并将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多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多个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复用在一起,其中,控制信息逻辑单元、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反馈信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包含的比特数相同。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对于两个以上的ACK/NACK信息的发送,提高系统的传输性能。
其中,步骤S302中的将截取的编码后信息顺序划分为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可以包括下列两种方式:
方式一:根据反馈信息的数量、基本序列的长度对多个反馈信息进行编码;
方式二:将多个反馈信息进行分组,其中,最后一组反馈信息包含2个或1个比特,其他组反馈信息包含2比特,并对每组反馈信息进行编码。
在步骤S304中,将所述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多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多个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复用在一起也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方式一:根据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产生一个虚拟矩阵,并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第一行写入,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开始,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依次写入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遇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时跳过,从下一个位置继续写入。
方式二:根据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产生一个虚拟矩阵;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第一行写入,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开始,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依次写入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遇到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跳过,从下一个位置继续写入,或者,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开始,按照先写入虚拟矩阵的行,后写入虚拟矩阵的列的顺序,依次写入反馈信息逻辑单元,控制信息逻辑单元,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其中,将已写入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
方式三:根据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产生一个虚拟矩阵;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第一行写入,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虚拟矩阵的第一预定位置;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开始,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依次写入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遇到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跳过,从下一个位置继续写入;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虚拟矩阵的第二预定位置,其中,被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占用位置上已写入的其他信息的逻辑单元不再发送。
另外,在调制方式为QPSK的情况下,上述所有逻辑单元中的比特数为2,在调制方式为16QAM的情况下,所有逻辑单元的比特数为4,在调制方式为64QAM的情况下,所有逻辑单元的比特数为6。
而且,上述反馈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之一:正确应答消息(ACK)、错误应答消息(NACK)。
下面分为四个实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实例一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复用方法实例一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复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处理过程(步骤S402-步骤S406):
步骤S402,根据反馈信息的数量、基本序列的长度对多个反馈信息进行编码,并根据反馈信息编码后目标长度,截取相应的编码后信息;
步骤S404,根据反馈信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控制信息逻辑单元、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产生一个虚拟矩阵;
步骤S406,将截取的编码后信息顺序划分为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并将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其中,控制信息逻辑单元、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反馈信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包含的比特数相同。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对于两个以上的ACK/NACK信息的发送,提高系统的传输性能。
以下进一步描述上述处理的各个细节。
(一)步骤S402
对于步骤S402的处理的截取相应的编码后信息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
编码可以采用(B,O)码,其中,B表示基本序列的长度,O表示反馈信息的数量,具体编码方式如下:
设置ACK/NACK信息为o0、o1、...、oO-1,b0,b1,b2,b3,...,bB-1为编码后的比特信息,其中, i=0、1、2、...、B-1,Mi,n表示基本序列中的参数。
本发明以B=20和B=32为例进行说明,但不并限于此,其中,表3示出了当B=20时的基本序列,表4示出了B=32时的基本序列。
表3(20,O)码的基本序列
i | Mi,0 | Mi,1 | Mi,2 | Mi,3 | Mi,4 | Mi,5 | Mi,6 | Mi,7 | Mi,8 | Mi,9 | Mi,10 | Mi,1 1 | Mi,1 2 |
0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1 | 0 |
1 | 1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1 | 1 | 1 | 0 |
2 | 1 | 0 | 0 | 1 | 0 | 0 | 1 | 0 | 1 | 1 | 1 | 1 | 1 |
3 | 1 | 0 | 1 | 1 | 0 | 0 | 0 | 0 | 1 | 0 | 1 | 1 | 1 |
4 | 1 | 1 | 1 | 1 | 0 | 0 | 0 | 1 | 0 | 0 | 1 | 1 | 1 |
5 | 1 | 1 | 0 | 0 | 1 | 0 | 1 | 1 | 1 | 0 | 1 | 1 | 1 |
6 | 1 | 0 | 1 | 0 | 1 | 0 | 1 | 0 | 1 | 1 | 1 | 1 | 1 |
7 | 1 | 0 | 0 | 1 | 1 | 0 | 0 | 1 | 1 | 0 | 1 | 1 | 1 |
8 | 1 | 1 | 0 | 1 | 1 | 0 | 0 | 1 | 0 | 1 | 1 | 1 | 1 |
9 | 1 | 0 | 1 | 1 | 1 | 0 | 1 | 0 | 0 | 1 | 1 | 1 | 1 |
10 | 1 | 0 | 1 | 0 | 0 | 1 | 1 | 1 | 0 | 1 | 1 | 1 | 1 |
11 | 1 | 1 | 1 | 0 | 0 | 1 | 1 | 0 | 1 | 0 | 1 | 1 | 1 |
12 | 1 | 0 | 0 | 1 | 0 | 1 | 0 | 1 | 1 | 1 | 1 | 1 | 1 |
13 | 1 | 1 | 0 | 1 | 0 | 1 | 0 | 1 | 0 | 1 | 1 | 1 | 1 |
14 | 1 | 0 | 0 | 0 | 1 | 1 | 0 | 1 | 0 | 0 | 1 | 0 | 1 |
15 | 1 | 1 | 0 | 0 | 1 | 1 | 1 | 1 | 0 | 1 | 1 | 0 | 1 |
16 | 1 | 1 | 1 | 0 | 1 | 1 | 1 | 0 | 0 | 1 | 0 | 1 | 1 |
17 | 1 | 0 | 0 | 1 | 1 | 1 | 0 | 0 | 1 | 0 | 0 | 1 | 1 |
18 | 1 | 1 | 0 | 1 | 1 | 1 | 1 | 1 | 0 | 0 | 0 | 0 | 0 |
19 | 1 | 0 | 0 | 0 | 0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表4(32,O)码的基本序列
i | Mi,0 | Mi,1 | Mi,2 | Mi,3 | Mi,4 | Mi,5 | Mi,6 | Mi,7 | Mi,8 | Mi,9 | Mi,10 |
0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1 | 1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1 | 1 |
2 | 1 | 0 | 0 | 1 | 0 | 0 | 1 | 0 | 1 | 1 | 1 |
3 | 1 | 0 | 1 | 1 | 0 | 0 | 0 | 0 | 1 | 0 | 1 |
4 | 1 | 1 | 1 | 1 | 0 | 0 | 0 | 1 | 0 | 0 | 1 |
5 | 1 | 1 | 0 | 0 | 1 | 0 | 1 | 1 | 1 | 0 | 1 |
6 | 1 | 0 | 1 | 0 | 1 | 0 | 1 | 0 | 1 | 1 | 1 |
7 | 1 | 0 | 0 | 1 | 1 | 0 | 0 | 1 | 1 | 0 | 1 |
8 | 1 | 1 | 0 | 1 | 1 | 0 | 0 | 1 | 0 | 1 | 1 |
9 | 1 | 0 | 1 | 1 | 1 | 0 | 1 | 0 | 0 | 1 | 1 |
10 | 1 | 0 | 1 | 0 | 0 | 1 | 1 | 1 | 0 | 1 | 1 |
11 | 1 | 1 | 1 | 0 | 0 | 1 | 1 | 0 | 1 | 0 | 1 |
12 | 1 | 0 | 0 | 1 | 0 | 1 | 0 | 1 | 1 | 1 | 1 |
13 | 1 | 1 | 0 | 1 | 0 | 1 | 0 | 1 | 0 | 1 | 1 |
14 | 1 | 0 | 0 | 0 | 1 | 1 | 0 | 1 | 0 | 0 | 1 |
15 | 1 | 1 | 0 | 0 | 1 | 1 | 1 | 1 | 0 | 1 | 1 |
16 | 1 | 1 | 1 | 0 | 1 | 1 | 1 | 0 | 0 | 1 | 0 |
17 | 1 | 0 | 0 | 1 | 1 | 1 | 0 | 0 | 1 | 0 | 0 |
18 | 1 | 1 | 0 | 1 | 1 | 1 | 1 | 1 | 0 | 0 | 0 |
19 | 1 | 0 | 0 | 0 | 0 | 1 | 1 | 0 | 0 | 0 | 0 |
20 | 1 | 0 | 1 | 0 | 0 | 0 | 1 | 0 | 0 | 0 | 1 |
21 | 1 | 1 | 0 | 1 | 0 | 0 | 0 | 0 | 0 | 1 | 1 |
22 | 1 | 0 | 0 | 0 | 1 | 0 | 0 | 1 | 1 | 0 | 1 |
23 | 1 | 1 | 1 | 0 | 1 | 0 | 0 | 0 | 1 | 1 | 1 |
24 | 1 | 1 | 1 | 1 | 1 | 0 | 1 | 1 | 1 | 1 | 0 |
25 | 1 | 1 | 0 | 0 | 0 | 1 | 1 | 1 | 0 | 0 | 1 |
26 | 1 | 0 | 1 | 1 | 0 | 1 | 0 | 0 | 1 | 1 | 0 |
27 | 1 | 1 | 1 | 1 | 0 | 1 | 0 | 1 | 1 | 1 | 0 |
28 | 1 | 0 | 1 | 0 | 1 | 1 | 1 | 0 | 1 | 0 | 0 |
29 | 1 | 0 | 1 | 1 | 1 | 1 | 1 | 1 | 1 | 0 | 0 |
30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31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将上述编码的后的比特信息重复,根据传输的反馈信息编码后目标长度,截取相应长度的编码后信息(即,上文的编码后信息)。
(二)步骤S404
截取相应长度的编码后信息之后,将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写入到不同的调制符号上,具体方式为:根据调制方式,依次将编码后的上行控制信息(CQI/PMI)和数据信息划分为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将截取的编码后反馈信息顺序划分为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且每个逻辑单元包含Qm个比特,然后,根据反馈信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控制信息逻辑单元、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产生一个虚拟矩阵,在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该虚拟矩阵的列的数量设置为12,在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该虚拟矩阵的列的数量设置为10。
(三)步骤S406
上述述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可以通过下面两种方式来实现:
方式一:在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2、3、8、9的虚拟矩阵列中,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三个、第五个、第十个和第十二个符号中;在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1、2、6、7的虚拟矩阵列中,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二个、第四个、第八个和第十个符号中,并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写入。
在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1、4、7、10的虚拟矩阵列中,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二个、第六个、第九个和第十三个符号中;在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0、3、5、8的虚拟矩阵列中,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一个、第五个、第七个和第十一个符号中,并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写入。
接着,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开始,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依次写入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遇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跳过,从下一个位置继续写入。
方式二:在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1、4、7、10的虚拟矩阵列,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二个、第六个、第九个和第十三个符号中;在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0、3、5、8的虚拟矩阵列,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一个、第五个、第七个和第十一个符号中;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写入。
接着,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开始,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依次写入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遇到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跳过,从下一个位置继续写入;或者,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开始,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依次写入反馈信息逻辑单元、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遇到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跳过,从下一个位置继续写入。
图5是根据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一的信息复用方法的详细处理流程图,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反馈信息进行编码
设ACK/NACK信息为o0、o1、...、oO-1,其中,O表示ACK/NACK信息的数量,B为32,参数Mi,n如表4所示,b0,b1,b2,b3,...,bB-1为编码后的比特:
根据上述公式获得编码后的32比特信息,并将该32比特信息重复,并根据传输ACK/NACK信息编码后目标长度,截取相应长度的编码后信息。
步骤2,数据和控制信息复用
根据调制方式,依次将编码后的上行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划分为多个上行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多个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且每个逻辑单元包含Qm个比特,并按照先上行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后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顺序,将上述多个上行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多个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串联起来。
步骤3,信道交织
根据调制方式,依次将编码后的反馈信息和秩指示信息划分为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多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且每个逻辑单元包含Qm个比特。
根据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产生一个虚拟矩阵,在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该虚拟矩阵的列的数量设置为12,在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该虚拟矩阵的列的数量设置为10。
接着,将上述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上述虚拟矩阵中,当系统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的时候,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上述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2、3、8、9的虚拟矩阵列的位置,即子帧的第三个、第五个、第十个和第十二个符号中,当系统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的时候,将上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上述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1、2、6、7的虚拟矩阵列的位置,即子帧的第二个、第四个、第八个和第十个符号中。具体地,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写入。
在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1、4、7、10的虚拟矩阵列,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二个、第六个、第九个和第十三个符号中;在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0、3、5、8的虚拟矩阵列,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一个、第五个、第七个和第十一个符号中;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写入。
接着,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开始,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依次写入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遇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跳过,从下一个位置继续写入。
最后,按照先列后行的顺序从上述虚拟矩阵中,读出所有信息的逻辑单元。
步骤4,加扰
步骤5,调制
调制方式可以为QPSK、16QAM、64QAM,其中,反馈信息的调制方式与数据信息调制方式相同。
步骤6,预编码
将调制符号顺次划分为集合,其中,每个集合包含的调制符号数量等于所占用的频域资源的大小,并对每个集合中的所有调制符号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ation,简称为DFT)。
步骤7,发送信息
将经过DFT变换后的数据映射到相应的物理时频资源上,并发送数据。
实例二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复用方法实例二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复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处理过程(步骤S602-步骤S604):
步骤S602,根据反馈信息的数量、基本序列的长度对多个反馈信息进行编码,并根据反馈信息编码后目标长度,截取相应的编码后信息;
步骤S604,将截取的编码后信息顺序划分为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根据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产生一个虚拟虚拟矩阵;依次将多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多个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多个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最后,写入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其中,控制信息逻辑单元、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反馈信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包含的比特数相同,被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占用位置上已写入的其他信息的逻辑单元不再发送。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对于两个以上的ACK/NACK信息的发送,提高系统的传输性能。
以下进一步描述上述处理的各个细节。
(一)步骤S602
该步骤与步骤S402的处理方法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二)步骤S604
根据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产生一个虚拟矩阵;其中,在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虚拟矩阵的列的数量设置为12,在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虚拟矩阵的列的数量设置为10。
在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1、4、7、10的虚拟矩阵列,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二个、第六个、第九个和第十三个符号中;在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0、3、5、8的虚拟矩阵列,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一个、第五个、第七个和第十一个符号中;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写入。
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开始,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依次写入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遇到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跳过,从下一个位置继续写入。
在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2、3、8、9的虚拟矩阵列,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三个、第五个、第十个和第十二个符号中;在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1、2、6、7的虚拟矩阵列,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二个、第四个、第八个和第十个符号中;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写入,其中,被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占用位置上已写入的其他信息的逻辑单元不再发送。
根据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二,提供一种信息复用方法,该实现方式同样可以参照图5来理解,下面对该信息复用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1,编码
设ACK/NACK信息为o0、o1、...、oO-1,其中,O表示ACK/NACK信息的数量,B为20,参数Mi,n如表3所示,b0,b1,b2,b3,...,bB-1为编码后的比特:
根据上述公式获得编码后的20比特信息,并将该20比特信息重复,并根据传输ACK/NACK信息编码后目标长度,截取相应长度的编码后信息。
步骤2,数据和控制信息复用
根据调制方式,将编码后截取的上行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按照顺序划分为多个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多个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其中,每个逻辑单元均包含Qm个比特。
步骤3,信道交织
根据调制方式,依次将编码后的反馈信息和秩指示信息划分为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多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且每个逻辑单元包含Qm个比特。
根据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产生一个虚拟矩阵;
在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1、4、7、10的虚拟矩阵列,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二个、第六个、第九个和第十三个符号中;在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0、3、5、8的虚拟矩阵列,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一个、第五个、第七个和第十一个符号中;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写入。
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开始,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依次写入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遇到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跳过,从下一个位置继续写入。
在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2、3、8、9的虚拟矩阵列,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三个、第五个、第十个和第十二个符号中;在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1、2、6、7的虚拟矩阵列,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二个、第四个、第八个和第十个符号中;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写入,其中,被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占用位置上已写入的其他信息的逻辑单元不再发送。
最后,按照先列后行的顺序从上述虚拟矩阵中,读出所有信息的逻辑单元。
步骤4,加扰
步骤5,调制
调制方式可以为QPSK、16QAM、64QAM,其中,反馈信息的调制方式与数据信息调制方式相同。
步骤6,预编码
将调制符号顺次划分为集合,其中,每个集合包含的调制符号数量等于所占用的频域资源的大小,并对每个集合中所有调制符号进行DFT变换。
步骤7,发送信息
将经过DFT变换后的数据映射到相应的物理时频资源上,并发送数据。
实例三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复用方法实例三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复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处理过程(步骤S702-步骤S708):
步骤S702,将多个反馈信息进行分组,其中,最后一组反馈信息包含2个或1个比特,其他组反馈信息包含2比特;
步骤S704,对每组反馈信息进行编码,并根据反馈信息编码后目标长度,确定编码后的信息;
步骤S706,根据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产生一个虚拟矩阵;
步骤S708,将截取的编码后信息顺序划分为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并将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其中,控制信息逻辑单元、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反馈信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包含的比特数相同。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对于两个以上的ACK/NACK信息的发送,提高系统的传输性能。
以下进一步描述上述处理的各个细节。
(一)步骤S702
将反馈信息按照顺序进行分组,在反馈信息的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每组反馈信息包括2个比特,在反馈信息的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最后一组反馈信息仅包含1个比特,其他组反馈信息包括2个比特。
(二)步骤S704
根据每组反馈信息所包含的比特数量,按照表5和表6进行编码,其中,表5示出了反馈信息为1个比特的编码方式,表6示出了反馈信息为2个比特的编码方式,Qm表示调制方式,2表示QPSK,4表示16QAM,6表示64QAM。
表5 1比特ACK/NACK的编码
Qm | Encoded RI |
2 | [O0 RI x] |
4 | [O0 RI xxx] |
6 | [O0 RI xxxxx] |
表6 2比特ACK/NACK的编码
Qm | Encoded RI |
2 | [O0 RI O1 RI O2 RI O0 RI O1 RI O2 RI] |
4 | [O0 RI O1 RI xx O2 RI O0 RI xx O1 RI O2 RI xx] |
6 | [O0 RI O1 RI xxxx O2 RI O0 RI xxxx O1 RI O2 RI xxxx] |
在表6中, “x”为特殊字符,表示用于加扰的占位符。
确定截取的编码后信息之后,可以对该编码后信息进行交织,并将交织后的信息顺序划分为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而且可以采用行进列出的方式进行交织,其中,组内反馈信息为1比特时,在调制方式为QPAK的情况下,列的长度为2;在调制方式为16QAM的情况下,列的长度为4;在调制方式为64QAM的情况下,列的长度为8;组内反馈信息为2比特时,在调制方式为QPAK的情况下,列的长度为6;在调制方式为16QAM的情况下,列的长度为12;在调制方式为64QAM的情况下,列的长度为18;或者,将列的长度设置为固定值,固定值包括以下之一:2、4、6、8。
(三)步骤S706
该步骤与步骤S404的处理方法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四)步骤S708
该步骤与步骤S406的处理方法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三,提供一种信息复用方法,该实现方式同样可以参照图4来理解,下面对该信息复用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1,将反馈信息进行编码
将ACK/NACK信息按照顺序分组,其中最后一组可以包含1个或2个比特,其他组均包含2个比特,根据每组ACK/NACK信息所包含的比特数,按照表5和表6进行编码;
将上述ACK/NACK信息重复,并根据传输ACK/NACK信息编码后目标长度,截取相应长度的编码后信息。
步骤2,数据和控制信息复用
根据调制方式,依次将编码后的上行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划分为多个上行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多个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且每个逻辑单元包含Qm个比特,并按照先上行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后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顺序,将上述多个上行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多个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串联起来。
步骤3,信道交织
根据调制方式,依次将编码后的反馈信息和秩指示信息划分为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多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且每个逻辑单元包含Qm个比特。
根据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产生一个虚拟矩阵,在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该虚拟矩阵的列的数量设置为12,在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该虚拟矩阵的列的数量设置为10。
接着,将上述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上述虚拟矩阵中,当系统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的时候,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上述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2、3、8、9的虚拟矩阵列的位置,即子帧的第三个、第五个、第十个和第十二个符号中,当系统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的时候,将上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上述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1、2、6、7的虚拟矩阵列的位置,即子帧的第二个、第四个、第八个和第十个符号中。具体地,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写入。
在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1、4、7、10的虚拟矩阵列,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二个、第六个、第九个和第十三个符号中;在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0、3、5、8的虚拟矩阵列,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一个、第五个、第七个和第十一个符号中;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写入。
接着,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开始,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依次写入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遇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跳过,从下一个位置继续写入。
最后,按照先列后行的顺序从上述虚拟矩阵中,读出所有信息的逻辑单元。
步骤4,加扰
步骤5,调制
调制方式可以为QPSK、16QAM、64QAM,其中,反馈信息的调制方式与数据信息调制方式相同。
步骤6,预编码
将调制符号顺次划分为集合,每个集合包含的调制符号数量等于所占用的频域资源的大小,对每个集合中所有调制符号进行DFT变换。
步骤7,发送信息
将经过DFT变换后的数据映射到相应的物理时频资源上,并发送数据。
实例四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复用方法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息复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处理过程(步骤S802-步骤S806):
步骤S802,将多个反馈信息进行分组,其中,最后一组反馈信息包含2个或1个比特,其他组反馈信息包含2比特;
步骤S804,对每组反馈信息进行编码,并根据反馈信息编码后目标长度,确定编码后的信息;
步骤S806,将截取的编码后信息顺序划分为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并将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多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多个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复用在一起,其中,控制信息逻辑单元、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反馈信息逻辑单元、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包含的比特数相同。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对于两个以上的ACK/NACK信息的发送,提高系统的传输性能。
以下进一步描述上述处理的各个细节。
(一)步骤S802
该步骤与步骤S702的处理方法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二)步骤S804
该步骤与步骤S704的处理方法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三)步骤S806
该步骤与步骤S606的处理方法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一种信息复用方法,该实现方式同样可以参照图5来理解,下面对该信息复用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1,将反馈信息进行编码
将ACK/NACK信息按照顺序分组,其中最后一组可以包含1个或2个比特,其他组均包含2个比特,根据每组ACK/NACK信息所包含的比特数,按照表5和表6进行编码;
将上述ACK/NACK信息重复,并根据传输ACK/NACK信息编码后目标长度,截取相应长度的编码后信息。
步骤2,数据和控制信息复用
根据调制方式,将编码后截取的上行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按照顺序划分为多个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多个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其中,每个逻辑单元均包含Qm个比特,并按照上行控制信息,数据信息的顺序,将上述多个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多个数据信息逻辑单元串联起来。
步骤3,信道交织
根据调制方式,依次将编码后的反馈信息和秩指示信息划分为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多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且每个逻辑单元包含Qm个比特。
根据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产生一个虚拟矩阵;
在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1、4、7、10的虚拟矩阵列,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二个、第六个、第九个和第十三个符号中;在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0、3、5、8的虚拟矩阵列,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一个、第五个、第七个和第十一个符号中;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写入。
接着,从虚拟矩阵的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开始,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依次写入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遇到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跳过,从下一个位置继续写入。
在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2、3、8、9的虚拟矩阵列,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三个、第五个、第十个和第十二个符号中;在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虚拟矩阵中列编号为1、2、6、7的虚拟矩阵列,即将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子帧的第二个、第四个、第八个和第十个符号中;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从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虚拟矩阵的第一行写入,其中,被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占用位置上已写入的其他信息的逻辑单元不再发送。
最后,按照先列后行的顺序从上述虚拟矩阵中,读出所有信息的逻辑单元。
步骤4,加扰
步骤5,调制
调制方式可以为QPSK、16QAM、64QAM,其中,反馈信息的调制方式与数据信息调制方式相同。
步骤6,预编码
将调制符号顺次划分为集合,其中,每个集合包含的调制符号数量等于所占用的频域资源的大小,并对每个集合中所有调制符号进行DFT变换。
步骤7,发送信息
将经过DFT变换后的数据映射到相应的物理时频资源上,并发送数据。
如上所述,借助于本发明提供的信息复用方法,通过将多个ACK/NACK信息进行编码,写入到相应的矩阵中后进行发送,实现了对于两个以上的ACK/NACK信息的发送,解决了多个ACK/NACK信息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中的传输问题,保证了基站可以接收到目标用户反馈的下行数据的确认信息,并提高了系统的传输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信息复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反馈信息的数量、线性分组码序列对多个反馈信息进行编码,并根据反馈信息编码后目标长度,截取相应的编码后信息;
将截取的所述编码后信息顺序划分为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并将所述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多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多个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复用在一起,其中,所述控制信息逻辑单元、所述多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所述数据信息逻辑单元、所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包含的比特数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反馈信息的数量、线性分组码序列对多个反馈信息进行编码具体包括:
根据反馈信息的数量、基本序列的长度对多个反馈信息进行编码;或者
将多个反馈信息进行分组,其中,最后一组反馈信息包含2个或1个比特,其他组反馈信息包含2比特,并对每组反馈信息进行编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反馈信息的数量、基本序列的长度对多个反馈信息进行编码具体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每组反馈信息进行编码具体包括:
组内反馈信息为1比特时,在调制方式为QPAK的情况下,所述编码后信息为[o0,x];在调制方式为16QAM的情况下,
所述编码后信息为[o0,x,x,x];在调制方式为64QAM的情况下,
所述编码后信息为[o0,x,x,x,x,x];其中,o0表示反馈信息;
组内反馈信息为2比特时,在调制方式为QPAK的情况下,所述编码后信息为[o0,o1,o2,o0,o1,o2];在调制方式为16QAM的情况下,所述编码后信息为[o0,o1,x,x,o2,o0,x,x,o1,o2,x,x];在调制方式为64QAM的情况下,所述编码后信息为[o0,o1,x,x,x,x,o2,o0,x,x,x,x,o1,o2,x,x,x,x];其中,o0,o1表示反馈信息, x表示用于加扰的占位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截取的所述
编码后信息顺序划分为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具体包括:
将截取的所述编码后信息进行交织,将交织后的信息顺序划分为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截取的所述编码后信息进行交织具体包括:
将截取的所述编码后信息采用行进列出的方式进行交织,其中,组内反馈信息为1比特时,在调制方式为QPAK的情况下,列的长度为2;在调制方式为16QAM的情况下,列的长度为4;在调制方式为64QAM的情况下,列的长度为8;组内反馈信息为2比特时,在调制方式为QPAK的情况下,列的长度为6;在调制方式为16QAM的情况下,列的长度为12;在调制方式为64QAM的情况下,列的长度为18;
或者,将列的长度设置为固定值,所述固定值包括以下之一:2、4、6、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多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多个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复用在一起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所述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控制信息逻辑单元、所述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产生一个虚拟矩阵;
按照先写入虚拟矩阵的行,后写入虚拟矩阵的列的顺序,从所述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第一行写入,将所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所述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写入所述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从所述虚拟矩阵的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开始,按照先行后列的顺序,依次写入所述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所述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其中,将已写入所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所述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所述矩阵的预定位置具体包括:
在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所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所述矩阵中列编号为2、3、8、9的矩阵列;
在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所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所述矩阵中列编号为1、2、6、7的矩阵列;
其中,所述矩阵的列从0开始编号。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多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多个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复用在一起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所述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所述控制信息逻辑单元、所述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产生一个虚拟矩阵;
按照先写入所述虚拟矩阵的行,后写入虚拟矩阵的列的顺序,从所述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第一行写入,将所述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写入所述虚拟矩阵的预定位置;
从所述虚拟矩阵的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开始,按照先写入矩阵的行,后写入矩阵的列的顺序,依次写入所述控制信息逻辑单元、所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所述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其中,将已写入所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所述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或者,从所述虚拟矩阵的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开始,按照先写入矩阵的行,后写入矩阵的列的顺序,依次写入所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所述控制信息逻辑单元,所述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其中,将已写入所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和所述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多个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多个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复用在一起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所述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所述数据信息逻辑单元的总数产生一个虚拟矩阵;
按照先写入矩阵的行,后写入矩阵的列的顺序,从所述虚拟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第一行写入,将所述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写入所述虚拟矩阵的第一预定位置;
从所述虚拟矩阵的第一行第一列的位置开始,按照先写入矩阵的行,后写入矩阵的列的顺序,依次写入所述控制信息逻辑单元和所述数据信息逻辑单元,其中,将已写入所述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
按照先写入矩阵的行,后写入矩阵的列的顺序,将所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到所述虚拟矩阵的第二预定位置,在所述第二预定位置已被其他信息逻辑单元占用的情况下,不发送所述其他信息逻辑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所述矩阵的预定位置具体包括:
在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所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所述矩阵中列编号为2、3、8、9的矩阵列;
在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所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所述矩阵中列编号为1、2、6、7的矩阵列;
其中,所述矩阵的列从0开始编号,从所述矩阵的最后一行开始向第一行写入。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多个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写入所述虚拟矩阵的第二预定位置具体包括:
将所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从第一个数据信息逻辑单元所在的位置开始写入;或者
将所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从第一个控制信息逻辑单元所在的位置开始写入,其中,将已写入所述秩指示信息逻辑单元的位置跳过。
14.根据权利要求8、10或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子帧采用常规循环前缀结构时,将所述矩阵的列的数量设置为12;
在子帧采用扩展循环前缀结构时,将所述矩阵的列的数量设置为10。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包括以下之一:正确应答消息、错误应答消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息逻辑单元、所述数据信息逻辑单元、所述反馈信息逻辑单元包含的比特数相同具体包括:
在调制方式为QPSK的情况下,所述比特数为2;在调制方式为16QAM的情况下,所述比特数为4;在调制方式为64QAM的情况下,所述比特数为6。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145862A CN101340442B (zh) | 2008-08-07 | 2008-08-07 | 信息复用方法 |
PCT/CN2009/070260 WO2010015151A1 (zh) | 2008-08-07 | 2009-01-21 | 信息复用方法 |
EP09804451.4A EP2317723B1 (en) | 2008-08-07 | 2009-01-21 | An information multiplexing method |
FIEP23154614.4T FI4221024T3 (fi) | 2008-08-07 | 2009-01-21 | Tietojen multipleksausmenetelmä |
US13/057,722 US8537752B2 (en) | 2008-08-07 | 2009-01-21 | Information multiplexing method |
EP23154614.4A EP4221024B1 (en) | 2008-08-07 | 2009-01-21 | An information multiplexing method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810145862A CN101340442B (zh) | 2008-08-07 | 2008-08-07 | 信息复用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40442A true CN101340442A (zh) | 2009-01-07 |
CN101340442B CN101340442B (zh) | 2012-10-10 |
Family
ID=40214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45862A Active CN101340442B (zh) | 2008-08-07 | 2008-08-07 | 信息复用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37752B2 (zh) |
EP (2) | EP2317723B1 (zh) |
CN (1) | CN101340442B (zh) |
FI (1) | FI4221024T3 (zh) |
WO (1) | WO2010015151A1 (zh) |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015151A1 (zh) * | 2008-08-07 | 2010-02-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息复用方法 |
CN101702632A (zh) * | 2009-10-29 | 2010-05-0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周期性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系统 |
WO2011020396A1 (zh) * | 2009-08-18 | 2011-02-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多载波模式下的信息处理方法和设备 |
WO2011054206A1 (zh) * | 2009-11-05 | 2011-05-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正确/错误应答消息和秩指示信令的编码方法及装置 |
WO2012016516A1 (zh) * | 2010-08-02 | 2012-02-0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基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上行控制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及其传输方法 |
CN102377511A (zh) * | 2010-08-11 | 2012-03-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CN102447462A (zh) * | 2011-12-13 | 2012-05-09 |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 一种抗冲击的oc指令矩阵电路 |
CN102577215A (zh) * | 2009-10-19 | 2012-07-1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通信系统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信号的传输分集和复用 |
CN102571262A (zh) * | 2010-12-31 | 2012-07-11 |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lte上行编码方法及装置 |
US8565182B2 (en) | 2008-11-05 | 2013-10-2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eeding back and receiving 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 of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data packets |
CN104301015A (zh) * | 2009-03-16 | 2015-01-21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在wtru中进行上行链路传输的方法、wtru及处理该传输的基站 |
WO2018166447A1 (zh) * | 2017-03-13 | 2018-09-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9107985A1 (en) | 2008-02-28 | 2009-09-03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multiplexing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
JP5005018B2 (ja) * | 2009-11-02 | 2012-08-22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移動端末装置、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EP3565153B1 (en) * | 2010-05-11 | 2022-08-24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ownlink channel rank information through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
CN102104458B (zh) * | 2010-07-02 | 2013-07-31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US9526089B2 (en) * | 2010-10-27 | 2016-12-20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
CN103444119B (zh) * | 2011-03-13 | 2016-08-24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发送/接收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
CN103036657B (zh) * | 2011-09-30 | 2015-06-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CN103139124B (zh) * | 2011-11-30 | 2016-03-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基站及lte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762632B1 (ko) * | 2001-10-17 | 2007-10-0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부호 분할 다중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송 채널 다중화/역다중화 장치 및 방법 |
CN1635803A (zh) * | 2003-12-26 | 2005-07-06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利用打孔方式传输应答信号的方法 |
KR20050081566A (ko) * | 2004-02-14 | 2005-08-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데이터를 전송하는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압축 모드에 따른 복합 재전송을 수행하는 방법 |
US7499474B2 (en) * | 2005-04-13 | 2009-03-03 | Nokia Corporation | Efficient HARQ control and channel quality feedback reporting for multicarrier systems |
WO2007084065A2 (en) * | 2006-01-18 | 2007-07-2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rangement for multiplexed feedback information using harq |
CN101043241A (zh) * | 2006-03-20 | 2007-09-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多天线通信方法和系统 |
US8102802B2 (en) * | 2006-05-08 | 2012-01-24 | Motorola Mobilit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downlink acknowledgments and transmit indicators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1166047B (zh) * | 2006-10-17 | 2011-11-30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利用信道几何均值分解的多天线通信系统的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
KR101347334B1 (ko) * | 2007-06-14 | 2014-01-0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수의 이동국에 대한 다중 입출력을 지원하는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자동재송요구를 지원하는 응답문자 전송방법 |
CN101340442B (zh) | 2008-08-07 | 2012-10-1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息复用方法 |
-
2008
- 2008-08-07 CN CN200810145862A patent/CN101340442B/zh active Active
-
2009
- 2009-01-21 EP EP09804451.4A patent/EP2317723B1/en active Active
- 2009-01-21 US US13/057,722 patent/US8537752B2/en active Active
- 2009-01-21 WO PCT/CN2009/070260 patent/WO2010015151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1-21 EP EP23154614.4A patent/EP4221024B1/en active Active
- 2009-01-21 FI FIEP23154614.4T patent/FI4221024T3/fi active
Cited By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015151A1 (zh) * | 2008-08-07 | 2010-02-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息复用方法 |
US8537752B2 (en) | 2008-08-07 | 2013-09-17 | Zte Corporation | Information multiplexing method |
US8565182B2 (en) | 2008-11-05 | 2013-10-2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eeding back and receiving 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 of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data packets |
US10630451B2 (en) | 2008-11-05 | 2020-04-2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ending and receiving 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 of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data packets |
US10237042B2 (en) | 2008-11-05 | 2019-03-19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eeding back and receiving 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 of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data packets |
US9634818B2 (en) | 2008-11-05 | 2017-04-2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eeding back and receiving 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 of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data packets |
US9240875B2 (en) | 2008-11-05 | 2016-01-19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eeding back and receiving 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 of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data packets |
CN104301015B (zh) * | 2009-03-16 | 2018-03-13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在wtru中进行上行链路传输的方法、wtru及处理该传输的基站 |
CN104301015A (zh) * | 2009-03-16 | 2015-01-21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在wtru中进行上行链路传输的方法、wtru及处理该传输的基站 |
WO2011020396A1 (zh) * | 2009-08-18 | 2011-02-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多载波模式下的信息处理方法和设备 |
CN101997666B (zh) * | 2009-08-18 | 2013-08-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多载波模式下的信息处理方法和设备 |
CN102577215A (zh) * | 2009-10-19 | 2012-07-1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通信系统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信号的传输分集和复用 |
US9438402B2 (en) | 2009-10-19 | 2016-09-0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Transmission diversity and multiplexing for HARQ-ACK signal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
CN105450364B (zh) * | 2009-10-19 | 2019-06-14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通信系统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信号的传输分集和复用 |
US9992006B2 (en) | 2009-10-19 | 2018-06-0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Transmission diversity and multiplexing for HARQ-ACK signal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
CN102577215B (zh) * | 2009-10-19 | 2016-01-1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通信系统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信号的传输分集和复用 |
CN101702632A (zh) * | 2009-10-29 | 2010-05-0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周期性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系统 |
CN101702632B (zh) * | 2009-10-29 | 2014-07-0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周期性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系统 |
WO2011054206A1 (zh) * | 2009-11-05 | 2011-05-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正确/错误应答消息和秩指示信令的编码方法及装置 |
US9532345B2 (en) | 2010-08-02 | 2016-12-27 |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UCI and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thereof based on MIMO system |
WO2012016516A1 (zh) * | 2010-08-02 | 2012-02-09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基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上行控制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及其传输方法 |
US9210696B2 (en) | 2010-08-02 | 2015-12-08 |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UCI and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thereof based on MIMO system |
CN102377511A (zh) * | 2010-08-11 | 2012-03-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CN102377511B (zh) * | 2010-08-11 | 2015-03-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CN102571262B (zh) * | 2010-12-31 | 2015-05-20 |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lte上行编码方法及装置 |
CN102571262A (zh) * | 2010-12-31 | 2012-07-11 |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lte上行编码方法及装置 |
CN102447462A (zh) * | 2011-12-13 | 2012-05-09 |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 一种抗冲击的oc指令矩阵电路 |
WO2018166447A1 (zh) * | 2017-03-13 | 2018-09-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CN108574987A (zh) * | 2017-03-13 | 2018-09-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CN108574987B (zh) * | 2017-03-13 | 2020-02-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317723B1 (en) | 2023-03-08 |
FI4221024T3 (fi) | 2024-11-06 |
EP2317723A4 (en) | 2014-01-29 |
WO2010015151A1 (zh) | 2010-02-11 |
EP4221024A1 (en) | 2023-08-02 |
US8537752B2 (en) | 2013-09-17 |
EP4221024B1 (en) | 2024-09-04 |
CN101340442B (zh) | 2012-10-10 |
US20110149717A1 (en) | 2011-06-23 |
EP2317723A1 (en) | 2011-05-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40442B (zh) | 信息复用方法 | |
CN101958774B (zh) | 一种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 | |
CN101478371B (zh) | 上行半静态调度释放的反馈信息发送方法 | |
CN101902301B (zh) | 上行控制信令发送、上行解调参考信号的承载方法及装置 | |
CN102859923B (zh) | 在物理数据信道中复用来自用户设备的控制和数据信息 | |
CN102119497B (zh)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控制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3401662B (zh) | 用于发送或接收ack/nack信息的设备及其方法 | |
CN102273293B (zh) | 在多个工作带宽中调度分配的传输 | |
CN102594493B (zh) | 一种应答信息的编码、处理方法和装置 | |
CN103004107B (zh) | 用于支持上行链路多输入多输出的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发送装置和方法 | |
CN102468917A (zh) |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和接收方法、终端以及基站 | |
CN101841398B (zh) | 一种上行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及用户设备 | |
CN102668482A (zh)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harq的方法和装置 | |
US20130022009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Signaling on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 |
CN101771503B (zh) | 传输多a/n信息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 |
WO2011074910A2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harq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1699781A (zh) | 正确/错误应答消息和秩指示信令的编码方法及装置 | |
CN101854662A (zh) | Lte系统中发送下行应答/否定应答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1369872B (zh) | 秩指示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 |
CN101938340B (zh) | 扰码选择方法及加扰装置 | |
KR101377962B1 (ko) | Ofdm 통신 시스템에서 ack/nak 신호를송수신하는 방법 | |
CN102377529A (zh) |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 | |
CN101917380A (zh) | 多天线系统下上行控制信令的发送方法和装置 | |
CN101686076A (zh) | 利用多天线发送ack/nack信息的方法 | |
CN102833056B (zh) | 一种进行信道处理的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