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5667B -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95667B CN101995667B CN2010102552249A CN201010255224A CN101995667B CN 101995667 B CN101995667 B CN 101995667B CN 2010102552249 A CN2010102552249 A CN 2010102552249A CN 201010255224 A CN201010255224 A CN 201010255224A CN 101995667 B CN101995667 B CN 10199566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parallax barrier
- parallax
- color
- pix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3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 H04N13/315—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the parallax barriers being time-varia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7—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slanted parallax optic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56—Image reproducers having separate monoscopic and stereoscopic mod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Abstract
本文披露了一种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包括:图像生成部,具有以二维矩阵形式配置的用于多种颜色的多个像素,并且用于驱动用于颜色的像素,以生成彩色图像;以及视差施加部,用于向所述图像施加视差,以允许三维图像的彩色显示,并且能够在彩色图像的第一方向和正交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之间转换视差方向。视差施加部具有第一平行状态和第二平行状态。将图像生成部及视差施加部构成为,在用于对应于相邻的视差障栅区之间的透光区的颜色的像素处的颜色比率在两种平行状态下是一致的或接近的。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发明包含于2009年8月20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 2009-191035的主题,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能够在纵向方向(即,显示屏的两个正交方向之间的视差障栅的障栅线方向)上转换的视差障栅施加装置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经提出了用于三维(3D)显示的多种方法。
就背景而言,已经开始与3D显示兼容的电视(TV)广播,而且,3D显示的电影作品正在增多。对于这种TV广播和电影,主要应用了使用偏光镜的方法。
同时,对于移动应用,一些便携式电话和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已经为3D显示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应用了使用视差障栅(parallax barrier)而不是使用眼镜作为视差施加部(parallaxapplying section)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图像显示方法在使用液晶显示元件的二维显示与三维显示之间切换。因此,也能显示普通的二维图像。例如,在日本专利第2857429号(下文中称作专利文献1)中披露了采用所述方法的装置。
在用于移动应用的某些显示装置中,显示图像能够旋转90度。在这种情况下,期望以其中以水平伸长状态观看画面的横向方式(landscape mode)或横向(landscape orientation)和其中以垂直伸长状态观看画面的纵向方式(portrait mode)或纵向(portraitorientation),通过3D来显示图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关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来形成视差障栅。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第2006-119634号(下文中称作专利文献2)中披露了用于实施该方案的技术。
为了构成如专利文献2的技术那样的以横向方式和纵向方式两种方式为3D显示做好准备的显示装置,根据像素的间距以带状形成用于在层厚方向上驱动视差障栅的液晶层的透明ITO(氧化铟锡)电极。
发明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果图像显示部具有其中在子像素处设置三原色滤色片的像素结构,则需要视差障栅在画面相对于红色(R)、绿色(G)及蓝色(B)的子像素在旋转90度之前和之后都满足遮光和透光的条件。
例如,在其中将红色(R)、绿色(G)及蓝色(B)的子像素设置在每种颜色的条纹中这样的滤色片配置的情况下,如果视差障栅与滤色片配置重叠,从而其平行条纹正交于颜色条纹延伸,则在视差障栅条纹之间的透光区(也被称作开口区)中的颜色比率彼此相等。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只有某种颜色的子像素数量的比率较高,而当将某种着色施加至画面图像时不会失去这种颜色平衡,所以能够获得良好的三维显示图像。
相反,如果视差障栅的条纹平行于R、G及B的颜色条纹延伸,则障栅条纹与颜色条纹的相对位置关系受到某种不均一的影响。
例如,在视差障栅条纹之间的透光区中,绿色(G)子像素重叠的比率会高于红色(R)子像素重叠的比率,或者相反,蓝色(B)子像素重叠的比率会较高。这会将特定颜色的色调施加至整个3D显示图像,导致颜色显示质量的劣化。
以这样的方式,在尝试在(诸如用于移动应用的显示装置的)能够将其显示图像旋转90度的显示装置上以横向方式和纵向方式两种方式来显示三维(3D)图像的情况下,需要防止R、G及B的颜色配置与视差障栅的条纹方向之间的失配。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包括视差施加部,能够在三维图像显示时在彼此正交的显示画面的两个方向之间转换视差方向,并且无论平行方向转换为两个方向之间的哪个方向,也不会失去颜色平衡。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包括:图像生成部,具有以二维矩阵形式配置的用于多种颜色的多个像素,并用于驱动用于颜色的多个像素,以生成彩色图像;以及视差施加部,用于对彩色图像施加视差以允许三维图像的彩色显示,并且能够在彩色图像的第一方向和正交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之间转换视差方向,所述视差施加部具有第一平行状态(其中,用于施加视差的彼此隔开的视差障栅的多个视差障栅区的纵向方向与第一方向一致)和第二平行状态(其中,所述视差障栅的视差障栅区的纵向方向与第二方向一致),构造所述图像生成部及所述视差施加部,使得在用于对应于相邻视差障栅区之间的透光区的颜色的像素处的颜色比率在第一平行状态与第二平行状态下,都是均一的或较接近的。
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例如,视差施加部控制视差障栅的形成方向,从而例如当以普通状态观看立体图像显示装置时以及当以旋转90度的状态观看立体图像显示装置时,分别建立第一平行状态与第二平行状态。
尽管在第一和第二平行状态之间,视差障栅区的纵向方向相差90度,但是当光被视差障栅约束时,在生成彩色图像的图像生成部的颜色配置中,视差障栅区之间的光通过的区域中,有时会失去颜色的均一性,即,颜色平衡。
具有上述结构的视差施加部形成视差障栅,视差障栅被形成为如下形状,即,视差障栅的每个视差障栅区包括以第一和第二平行状态的至少一个在与纵向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彼此偏移的多个矩形部。因此,可以根据周期性颜色配置使用矩形部来执行周期性控制,以遮挡或透过光。通过执行该控制,可以控制光量使其在三种颜色中相等,从而可以实现颜色平衡。或者,构造图像生成部,从而还通过颜色配置来建立颜色平衡。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包括:图像生成部,具有以二维矩阵形式配置的用于多种颜色的多个像素,并用于驱动用于颜色的多个像素,以生成彩色图像;以及视差施加部,用于向彩色图像施加视差,以允许三维图像的彩色显示,并且能够在彩色图像的第一方向和正交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之间转换视差方向,所述视差施加部具有第一平行状态(其中,用于施加视差的彼此隔开的视差障栅的多个视差障栅区的纵向方向与第一方向一致)和第二平行状态(其中,所述视差障栅的视差障栅区的纵向方向与第二方向一致),形成视差障栅的每个视差障栅区的形状,从而包括以第一平行状态与第二平行状态的至少一个在与纵向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彼此偏移的多个矩形部,使得在用于对应于相邻视差障栅区之间的透光区的颜色的像素处的颜色比率在第一平行状态和第二平行状态下,都是均一的或较接近的。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包括:图像生成部,具有以二维矩阵形式配置的用于多种颜色的多个像素,并用于驱动用于颜色的多个像素,以生成彩色图像;以及视差施加部,用于向彩色图像施加视差,以允许三维图像的彩色显示,并且能够在彩色图像的第一方向和正交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之间转换视差方向,所述视差施加部具有第一平行状态(其中,在第一方向上形成用于施加视差的彼此被隔开的视差障栅的多个视差障栅区)和第二平行状态(其中,在第二方向上形成视差障栅的视差障栅区),确定以矩阵配置的所述多种颜色的配置,从而在用于对应于相邻视差障栅区之间的透光区的颜色的像素处的颜色比率在第一平行状态和第二平行状态下是均一的或较接近。
总之,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其包括视差施加部,能够在三维图像显示时在彼此垂直的显示画面的两个方向之间转换视差方向,并且无论平行方向转换为两个方向之间的哪个方向,也不会失去颜色平衡。
结合附图,根据下面的描述和所附权利要求,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或元件。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能够执行3D显示并应用了本发明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A和图2B示出了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视差障栅的结构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示出了设置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区的外围电路以及其它控制电路的功能模块的框图;
图4是示出了立体图像的图像形成及视觉确认的条件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四个PV电极的形状的实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6A和图6B分别是示出了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视差障栅区与像素及滤色片配置之间的关系,以及从像素进入眼睛光的颜色配置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当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以纵向方式进行PV控制时,作为黑色显示区的视差障栅区和作为白色显示区的狭缝区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8示出了当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以横向方式进行PV控制时,视差障栅区或黑色显示区以及狭缝区或白色显示区的平面图;
图9A、图9B及图9C示出了用于立体图像显示的图像的实例的示意性示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比较实例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四个PV电极的形状的实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四个PV电极的形状的实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2示出了当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以纵向方式进行PV控制时,作为黑色显示区的视差障栅区和作为白色显示区的狭缝区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3A和图13B分别是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视差障栅区与像素及滤色片配置之间的关系,以及从像素进入眼睛的光的颜色配置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当在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以纵向方式进行PV控制时,作为黑色显示区的视差障栅区和作为白色显示区的狭缝区的平面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四个PV电极形状的实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6A和图16B分别是示出了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视差障栅区与像素及滤色片配置之间的关系,以及从像素进入眼睛的光的颜色配置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当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以纵向方式进行PV控制时,作为黑色显示区的视差障栅区和作为白色显示区的狭缝区的平面图;
图18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滤色片的颜色配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9A和图19B分别是示出了在第五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纵向方式下的视差障栅区与像素及滤色片配置之间的关系,以及从像素进入眼睛的光的颜色配置的示意图;
图20A和图20B分别是示出了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横向方式下的视差障栅区与像素及滤色片配置之间的关系,以及从像素进入眼睛的光的颜色配置的示意图;
图21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的滤色片的颜色配置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22A和图22B分别是示出了在第六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纵向方式下的视差障栅区与像素及滤色片配置之间的关系,以及从像素进入眼睛的光的颜色配置的示意图;
图23A和图23B分别是示出了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横向方式下的视差障栅区与像素及滤色片配置之间的关系,以及从像素进入眼睛的光的颜色配置的示意图;
图24示出了电视装置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5A和图25B分别示出了从正面侧和背面侧看去的数码像机的透视图;
图26示出了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7示出了摄像机的示意性透视图;以及
图28A和图28B分别是示出了打开状态下的便携式电话机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图28C、图28D、图28E、图28F及图28G分别是示出了折叠状态下的便携式电话机的正视图、左视图、右视图、俯视平面图及仰视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多个优选实施方式。在下面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主要应用于具有滤色片阵列(其中,将子像素设置为彼此平行延伸的各颜色的条纹)的液晶显示装置。按下面的顺序进行描述:
1.第一实施方式: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其中,第三和第四(PV)电极具有如下形状,即,多次彼此偏移的矩形电极部图案被折回,并且生成对应于该形状的视差障栅
2.第二实施方式: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其中,第三和第四(PV)电极具有如下形状,即,彼此偏移一次的矩形电极部图案被折回,并且生成对应于该形状的视差障栅
3.第三实施方式: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其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变形,其中,第三和第四(PV)电极具有矩形电极部的连接部被延长的形状
4.第四实施方式: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其中,第三和第四(PV)电极具有如下形状,即,在不折回的情况下,连续地彼此偏移矩形电极部,并且生成对应于该形状的视差障栅
5.变形实例1
6.变形实例2
7.第五实施方式: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其中,通过颜色配置来防止色差(color drift),并且在矩阵配置的两个方向上交替设置颜色
8.第六实施方式: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其中,通过颜色配置来防止色差,在矩阵配置的一个方向上以条纹形式设置诸如G的特定颜色,并且沿着条纹方向交替设置其它两种颜色
9.变形实例3
10.应用于电子装置的本发明的应用实例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显示部的截面结构]
图1示出了能够执行三维显示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示意性截面结构图。
首先参照图1,立体图像显示装置1包括从输出图像的外表面1S侧按如下顺序设置的:作为图像生成部的光学调制面板51、作为视差施加部的视差障栅(PV)43及背光20。
尽管未具体示出,但是背光20为图像显示装置专用的照明装置,包括作为整体组件装配的:光导板、诸如LED的光源、光源驱动部、反射片、棱镜片等。
光学调制面板51包括背光20侧的TFT基板30及外表面1S侧的对向基板(opposing substrate)31。在TFT基板30和对向基板31上,以适当的绝缘状态及适当的平坦化状态,形成各种电极和元件及光学功能层(未示出)。
更具体地,对于单独像素,在外表面1S侧以重复图案在TFT基板30的主表面上形成作为像素电极或驱动元件的薄膜晶体管(TFT)。此外,在采用面内切换(IPS)显示模式的情况下,在像素电极的下层中形成嵌入平坦化膜内的对向电极(下文中有时称作共用电极)。在设置有像素电极和TFT的层的上层形成第一定向膜(orientation film)。
另一方面,在TFT侧在对向基板31的一个面上形成平坦化膜和第二定向膜。例如,虽然能够任意设置滤色片,但是以平行条纹形式设置滤色片,其中,在其上设置有相同颜色的滤色片的子像素被形成为一条彩色条纹。此处,术语“子像素”表示构成上述像素的光学调制面板51中的更精细的分区(division),并且一个像素由三个子像素构成,例如,将红色(R)、绿色(G)及蓝色(B)中的一个分配给每个子像素。同时,在平行彩色条纹配置中,将在光学调制面板51的平面中的一个方向上延伸的R、G及B的彩色条纹确定为一组,并且在其它方向上重复设置该组。
用介于TFT基板30和对向基板31之间的隔离件(未示出)将TFT基板粘结至对向基板,从而在其间形成内部间隙。同时,粘结TFT基板30和对向基板31,使得在其上形成有像素电极、TFT、及第一定向膜的TFT基板30的表面与在其上形成滤色片和第二定向膜的对向基板31的表面彼此相对。
从没有形成隔离件的部分将液晶注入两块板之间的内部间隙。此后,封闭液晶注入部。因此,液晶被封装在两块板彼此粘结的单元(cell)内,从而形成液晶层。由于液晶层与第一定向膜和第二定向膜接触,所以液晶分子的取向依赖于定向膜的摩擦方向(rubbing direction)。
每个像素的像素电极和通常用在像素中的对向电极或共电极设置在(以如上所述地在层厚方向上以彼此相邻关系的这种方式形成的)液晶层上。设置两种电极以对液晶层施加电压。可以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设置两个电极,即,将液晶层夹在其间来设置两个电极的方式(垂直方向的驱动模式),以及相对于液晶层在TFT基板30侧设置两个电极的方式(横向方向的驱动模式;例如,IPS模式)。
在IPS模式的情况下,虽然像素电极和对向电极或共电极以绝缘状态彼此分开,但是下层侧的对向电极从上层侧上与液晶层接触的像素电极的图案之间向液晶施加电作用。因此,在横向方向上驱动模式中电场方向为横向。另一方面,在从厚度方向上将液晶层夹在其间来设置两个电极的情况下,电场的方向为垂直方向或厚度方向。
无论以哪种驱动模式规格来设置电极,当显示驱动时,都能利用两个电极以矩阵形式将电压施加至液晶层。因此,液晶层用作用于光学调制透过的透射光的功能层,即,作为光学调制层。液晶层基于施加至显示驱动器(未示出)的图像信号,响应于施加至像素电极的电压大小,来执行分级显示(gradation display)。
如图1所示,将第一偏光板40粘结至TFT基板30的另一主表面或反面。将与第一偏光板40成对的第二偏光板50粘结至外表面1S侧的对向基板31的表面。
[视差障栅的截面结构和操作]
图2A和图2B示意性示出了视差障栅的截面结构。
参照图2A和图2B,同样如图1所示,所示的视差障栅43包括:第一偏光板40、第三偏光板41及设置在第一偏光板40与第三偏光板41之间的光学控制层42,第一偏光板与第三偏光板还用作图1所示的光学调制面板51的偏光板。
例如,光学控制层42具有切换液晶的功能,并且具有将切换液晶层46密封在第一PV基板44与第二PV基板45之间的结构。
来自图1中的背光20的平面光通过第三偏光板41转换成线性偏振光,随后进入切换液晶层46。响应于切换液晶的状态,来自切换液晶层46的光被吸收或透过第一偏光板40。切换液晶层46具有通过第三偏光板41和第一偏光板40的相互作用部分地遮挡入射光的功能。为了实现刚才描述的功能,需要部分地接通或切断施加至切换液晶层46的电压。
例如,使用形成在液晶层侧上的第一PV基板44的表面上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形成在液晶层侧上的第二PV基板45的面上的第三和第四电极,来执行电压的切换。需要注意,相反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设置在第二PV基板45侧,而第三和第四电极可以设置在第一PV基板44侧。下文中,将详细描述第一至第四电极的形状、在PV控制中电压的施加方法等。
借助于上述结构并且切换使用子像素间距作为最小单位的液晶施加电压,来转换对应于图2A中所示的不存在视差的平面光的输出状态和对应于图2B中所示的存在视差的离散平行条纹光的另一种输出状态。在平行条纹光的输出状态下,光被遮挡的区域在下文中称作“视差障栅”或“视差障栅区”,并且光透过的区域在下文中称作“狭缝”或“狭缝区”。狭缝区有时被称作“开口区”或“透光区”。
在其中显示二维图像的图2A的输出状态下,由于整个面板处于白色状态,所以不会发生透射率的显著降低。另一方面,在其中显示三维图像的图2B的情况下,将液晶切换成线状,以通过狭缝形成彼此分开的条纹状视差障栅区。
需要注意,虽然期望将透射率很高的扭曲向列模式(twistednematic mode)作为切换液晶层46的显示模式,但是如果可以执行白色与黑色之间的转换,则可以应用诸如垂直配向模式(verticalorientation mode)或面内切换模式(in-plane switching mode)的任意其它显示模式。
此外,虽然可以应用简单的矩阵作为电极结构,但是在三维显示仅应用于一个部分并且显示位置也变化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有源矩阵的单色面板。
[用于图像显示的电路]
虽然使用上述结构作为前提描述了立体图像显示的操作,但是首先描述用于执行操作的控制的电路。
图3示出了设置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上的显示区中的外围电路以及除了显示区之外的区域中的控制电路的功能块。
虽然在图3中以并列关系示出了三个俯视平面图,但是它们示出除了立体图像显示装置1中的背光20之外的两个功能分层结构。
显示区DR对应于光学调制面板51,而视差障栅区PVR对应于视差障栅43。
就驱动和控制两个区域或功能分层结构的电路而言,使用由显示H驱动器5H和显示V驱动器5V构成的显示驱动电路5A、诸如CPU的控制电路(CONT)7以及视差障栅驱动电路(PV.DRV)8A。控制电路7和视差障栅驱动电路8A在下文中称作PV控制部8。
由显示驱动电路5A执行光学调制面板51的驱动,并且通过视差障栅驱动电路8A和控制电路7的协作来执行PV控制。
重新参照图2A和图2B,在未执行PV控制的图2A的输出状态下,响应于向图2A和图2B中的光学调制面板51提供不包括视差信息的图像信号,建立了显示二维图像的二维图像显示模式。另一方面,在执行PV控制的图2B的输出状态下,响应于包括视差信息的图像信号PS的提供以及与光的液晶切换的相互作用,建立了生成具有视差的三维图像的三维图像显示模式。
图3中的PV控制部8可以在整个画面上执行二维图像与三维图像之间的双向转换,并且可以在画面的一部分中执行转换。具体地,二维显示图像可以部分地转换为三维图像,相反,三维图像可以部分地转换为二维图像。
此外,PV控制部8可以在三维图像显示模式中使要生成视差的方向旋转90度。具体地,PV控制部8将在列方向上延伸的平行条纹光改变为在行方向上延伸的平行条纹光,以将视差出现方向(parallax appearing direction)旋转90度。这是因为,期望响应于用户将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视觉确认方向旋转90度,使视差出现方向与眼睛的间隔方向一致。
[立体图像显示操作]
图4示出了图像形成的条件及立体图像的视觉确认。
在根据输入的图像信号的包括图3中所示的显示驱动电路5A和控制电路7的显示控制部的控制下,在离散像素(下文中称作R像素PIX(R))上显示用于右眼的图像,并且在另一个离散像素(下文中称作L像素PIX(L))上显示用于左眼的图像。在对应于相同图像元素的R像素PIX(R)与L像素PIX(L)之间的视差出现方向上的像素单元的间距由图4中的“视差像素间距P”表示。在图4的实例中,视差像素间距P对应于光学调制面板51的像素的间距,并且对于每个像素,按R、L、R、L、...的顺序重复显示左图像和右图像。因此,分辨率降低至原始图像的一半。对应于相同图像元素的透过R像素PIX(R)的光和透过L像素PIX(L)的光分别进入观察者的右眼和左眼。此时,对于观察者,图像看起来像是在距离外表面1S预定距离处被形成。
如果光学调制面板51的像素间距与视差障栅所形成的障栅线的间距彼此完全一致,则仅在正面中心处调节视差。因此,为了调节视差,视差障栅的间距比光学调制面板的像素间距稍大。
在图4中,从光学调制面板51的液晶层至视差障栅43的液晶层(即,切换液晶层46)的距离表示为“t”,并且普通人的眼睛之间的分开距离表示为“e”。在这种情况下,由p∶t=e∶(t+d’)定义的参考标号“d’”表示在空气的折射率与立体图像显示装置1的图像光路的平均折射率(主要是玻璃的折射率)之间不存在差值的情况下的眼睛位置。
如果使用玻璃与空气之间的折射率差来粗略计算实际视觉确认的最佳位置,则通常可以通过d≈d’/1.5来确定立体图像的视觉确认位置d。
此外,虽然将视差障栅面板的位置设定在光学调制面板与背光之间,但是刚才描述的顺序可以颠倒。具体地,可以依次设置背光、光学调制面板及视差障栅面板。
[PV电极的形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视差障栅的第一至第四电极在平面图中的形状或图案。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该形状及该形状所提供的操作效果(working effect)。
图5示出了以彼此重叠状态形成在在图2A和图2B中所示的视差障栅43的例如第一PV基板44上的第一和第二电极,以及例如形成在第二PV基板45上的第三和第四电极的俯视平面图。
在与纵向画面类似,图5的平面图被示出为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应用图5的该示出的原因涉及以下意图,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止如下状态,即,在平行条纹的颜色设计作为前提的情况下,当视差出现在纵向画面显示的横向方向上时,失去或破坏颜色平衡。因此,图5的所有俯视平面图等被示出为在与纵向画面类似的垂直方向上延伸。
平行条纹的颜色设计取决于滤色片的颜色配置。
更具体地,如图5的俯视平面图所示,通过水平并置三个垂直延伸的子像素(SPIX)来构成一个像素(PIX),并且将不同颜色的滤色片应用于子像素(SPIX)。此处,虽然根据本发明,从左边按依次设置G、B及R的颜色,但是颜色配置不限于此。此外,可以应用四种颜色的设计。
此处,彩色条纹方向(下文中称作CS方向)对应于“第一方向”的实例,而与CS方向正交的彩色条纹的分离方向(下文中称作CS分离方向)对应于“第二方向”的实例。
如图5所示,在视差障栅43上设置包括第一电极47_1、第二电极47_2、第三电极47_3及第四电极47_4的四个PV电极。由于例如由诸如ITO的透明电极材料单独形成四个电极,所以电极自身的光透射率很高。
第一电极47_1和第二电极47_2在CS分离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交替设置在CS方向上的预定数量的的电极部。尽管图5中的这种电极部的数量为6,但是实际上具有更大的数量。第一电极47_1和第二电极47_2的电极部通常通过连接部单独连接,并且由相同的电极材料形成图案,并且连接部延伸至视差障栅43的图5侧的下边缘。
例如,将诸如5V的正电压施加至第一电极47_1和第二电极47_2中的一个,而电极47_1和47_2中的另一个接地为0V。此时,第三电极47_3和第四电极47_4也接地为0V。通过图3中所示的视差障栅驱动电路8A执行偏置电压的施加。可以视差障栅43的PV板中的一个上,例如在第一PV基板44上,形成视差障栅驱动电路8A,或者可以将其设置在外部。
通过施加偏置电压,仅在将5V的电压在层厚方向上施加至图2所示的切换液晶层46的区域中执行黑显示,从而形成视差障栅。由于对应于第一电极47_1或第二电极47_2的电极图案形成了视差障栅,所以执行对其中视差方向与CS方向正交的横向显示模式的控制。刚才所描述的状态在下文中称作“视差障栅的第一平行状态”。
另一方面,第三电极47_3和第四电极47_4的平面图案分别具有Z字形。Z字形状为“包括在与纵向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偏移的多个矩形部的形状”的形式。
具体地,第三电极47_3和第四电极47_4分别具有多个(图5中为三个)电极部,电极部均具有由单独具有CS方向上的长度及CS分离方向上的宽度的多个(图5中为8个)矩形部的组所构成的形状。在每个电极部中,将独立的矩形部设置为,从在CS方向上相邻设置的那些矩形部开始在CS分离方向上偏移每个矩形部,并且通常形成纵向方向与CS方向一致的曲流线(meandering line)。
形成曲流线,从而满足“电极47_3和47_4的每个电极部在CS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包括矩形部的N次移动或偏移(N≥1)的彩色条纹分离方向的一个或另一个交替重复的)形状”的条件。
在图5的配置中,例如,第三电极47_3的每个电极部均具有在CS方向上连接并交替设置的大矩形部和小矩形部。换言之,认为在第三电极47_3的每个电极部中,设置大矩形部和小矩形部,从而呈现出在CS分离方向的负方向上的两次偏移或移动以及在正方向上的两次偏移或移动的交替重复。
该设置也同样应用于第四电极47_4。
图6A示出了(例如通过施加诸如5V的正电压而在PV切换液晶层上形成的)视差障栅与像素及滤色片配置之间的关系。
参照图6A,在切换液晶层46上形成的视差障栅区46pv对应于黑色显示区,并且黑色显示区的俯视平面图具有基本上与图5所示的第三电极47_3的电极部相同的形状。
如从刚才上面的描述可见,在图5所示的第三电极47_3中,大矩形部的尺寸等于两个像素(PIX)的尺寸,而小矩形部的尺寸等于一个像素(PIX)的尺寸。
此外,彼此处于最接近位置上的任意两个视差障栅区46pv之间的区域(即,作为光透射区或开口区的狭缝区)对应于白色显示区,并且白色显示区的形状基本上与视差障栅区46pv相同。
如从刚才上面的描述可见,图5的第四电极47_4的电极部和在第四电极47_4的电极部的宽度方向上两侧的电极间间隔用作白色显示区。因此,必须将第四电极47_4的电极部的宽度设定为小于第三电极47_3的宽度。
上述的从第一电极47_1至第四电极47_4的四个PV电极例如由具有诸如ITO膜的高光透射率的透明电极材料分别构成。
在横向显示模式中,将正电压施加至第一电极47_1和第二电极47_2中的一个,使用电极47_1和47_2中的另一个的电位作为基准。在纵向显示模式中,将正电位施加至第三电极47_3和第四电极47_4中较宽的一个,这里施加至第三电极47_3,使用电极47_3和47_4中较窄的一个的电位作为基准。
此外,当要显示二维图像时,将电压设定为,使光在整个区域上透过。例如,为了全透射,所有电极都接地。
因此,尽管因为其具有高透射率,期望将通常的白色模式的扭曲向列模式作为液晶模式,但是也可以应用面内切换模式或垂直配向模式。
需要注意,在控制电路7的控制下,由图3所示的视差障栅驱动电路8A执行上述电压的施加。
图7示出了当将纵向规格的电压施加至视差障栅时,作为黑色显示区的视差障栅区46pv以及作为白色显示区的狭缝区46s。同时,图8示出了当将横向规格的电压施加至视差障栅时,作为黑色显示区的视差障栅区46pv以及作为白色显示区的狭缝区46s。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在横向方式中形成具有标准平行直形状的视差障栅,而在纵向方式中形成具有Z字形形状的视差障栅。
虽然电极间的光泄漏在图7和图8中的视差障栅形状中未示出,但是在以标准黑色模式驱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情况下,视差障栅处于如图7或图8中所示的这种显示模式。在以标准白色模式驱动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实际上未切换液晶,并且在条纹之间电压未施加的位置处出现光泄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更优选地,应用在如图6A所示的这种第三电极47_3或视差障栅区46pv与颜色设计图案之间的重叠。
图6B中示出了当颜色配置与视差障栅区如图6A所示地彼此重叠时,进入左(L)和右(R)眼的来自像素的光。
如图6A和图6B所示,视差障栅区46pv具有折回形状,从而在通过视差障栅区之间的间隔并进入眼睛的来自像素的光中,将R、G及B中的每种颜色的像素设置在每三行的中央。因此,可以使3D显示时的颜色比率(用于左右眼)均一化(或较接近)。此外,就图像而言,如果为每三个像素显示相同的图像以将垂直分辨率降低至1/3,则可以将颜色均一分配给图像。这时,可以生成良好的三维图像。
图9A~图9C示出了用于立体图像显示的图像的不同实例。
分别生成用于如图9A和图9B所示的左、右眼应用的两幅二维图像,并且每隔一个地交替重叠左右二维图像,从而生成空间分割的图像信号。将空间分割的图像信号应用于图1所示的光学调制面板51。将表示重叠时图像之间的空间偏移的视差信息包括在图像信号中。例如,光学调制面板51和包括图3所示的显示驱动电路5A和控制电路7的显示控制部,检测来自光学调制面板51的视差信息,并使用视差障栅43执行适合于视差信息的控制。因此,在面板显示面侧形成由两幅二维图像合成的图9C中所示的图像作为立体图像。
用图9C中所示的立体图像执行颜色平衡的确认。
可以很好地确认的是,在横向显示模式和纵向显示模式中,都获得无着色的良好的立体显示图像,并且PV电极的Z字形状对于颜色平衡的改进是有效的。
[比较实例1]
图10示出了比较实例,其中,将平行条纹形式的PV电极配置应用于用于横向显示模式的第一电极47_1和第二电极47_2以及用于纵向显示模式的第三电极47_3和第四电极47_4。
比较实例中的视差障栅43用于显示与图9中所示的立体图像类似的立体图像,以执行颜色平衡的确认。
可以认为,尽管在横向显示模式下没有问题,但是立体图像上出现某些着色,并且降低了显示质量。因此,证实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形状对于纵向显示模式下的颜色平衡的改进是有效的。
<2.第二实施方式>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四个PV电极的形状的实例。
如图11所示,类似于第一实施方式,以平行条纹形式设置用于横向显示模式的PV电极(即,第一电极47_1和第二电极47_2)。另一方面,用于纵向显示模式的至少一个PV电极(即,第三电极47_3和第四电极47_4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以两个像素为单位的曲流形状。需要注意,第三电极47_3具有如下形状,其中,其每个电极部具有直中心部和在直中心部的左侧和右侧上交替设置的凸部。虽然刚才描述的这种形状不是通常所说的曲流形状,但是至少第四电极47_4具有Z字形状。其中交替移动矩形部的Z字形状对于第三和第四电极47_3和47_4都是共通的。
图12示出了当将纵向规格的电压施加至视差障栅时,作为黑色显示区的视差障栅区46pv以及作为白色显示区的狭缝区46s。
如图12所示,开口区的宽度对应于与一种颜色和一种颜色的一半相对应的宽度,即,1/2像素宽度。在每个狭缝区46s中,以格子图案交替设置矩形开口区,从而确定狭缝区46s的形状。所述形状对应于其中在相反方向上交替重复矩形部的一次移动的形状。需要注意,虽然矩形部之间的连接部的宽度非常小,但是由于通过施加0V来驱动狭缝区46s,所以只要在连接部处不发生配线断开,即使其电阻很高,也没有问题。
图13A示出了例如通过施加诸如5V的正电压,形成在PV切换液晶层上的视差障栅与像素及滤色片配置之间的关系。此外,图13B示出了当颜色配置与视差障栅区如图13A所示地彼此重叠时,进入左(L)和右(R)眼的来自像素的光的颜色设计。
如图13A所示,限定了黑色显示区的第三电极47_3的电极部的宽度对应于3/2像素宽度。同时,限定了白色显示区的第四电极47_4的电极区(图13A中未示出)的宽度对应于1/2像素宽度。但是,实际上,由于设置了用于使电极彼此绝缘的绝缘区,所以第三电极47_3和第四电极47_4的宽度分别略小于3/2像素及1/2像素宽度。
如图13B所示,在当前情况下,对于垂直设置的每两个像素,形成一个3D像素。由包括蓝色(B)和红色(R)子像素的两个子像素及两个二分之一的绿色(G)的子像素形成一个像素。因此,可以实现颜色平衡。此外,由于就图像而言,在3D显示中上述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辨率为1/2并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辨率为1/2,所以建立了分辨率的平衡,并且显示质量良好。
[3.第三实施方式]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PV图案。更具体地,图14对应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图12中所示的电极形状经过微小变化的情况。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图11所示的第四电极47_4的矩形部之间的连接部设置为一定长度。
在通过微小变化获得的图14中所示的狭缝区46s中,每个连接部具有对应于0.2像素尺寸的长度,并且对应于矩形电极部的开口区的长度对应于0.8像素尺寸。
虽然图14中的PV开口区的开口率比图12中的低,但是PV开口区具有在R像素PIX(R)和L像素PIX(L)之间不容易产生干涉的优点。结果,获得了良好的3D显示特性,即,尽管与第二实施方式相比,视场(field of view)改变为垂直方向,仍能在较宽的视场中观察三维图像。
虽然未示出关于第三实施方式的颜色设计与电极之间的重叠,但是类似于第二实施方式,由垂直设置的每两个像素形成一个3D像素。此时,类似于第二实施方式,由于通过包括蓝色子像素和红色子像素的两个子像素及两个二分之一绿色子像素构成一个像素,所以实现了颜色平衡。此外,类似于第二实施方式,由于借助于上述结构,在3D显示中水平方向上的分辨率为1/2,并且垂直方向上的分辨率为1/2,所以建立了分辨率的平衡,并且显示质量良好。
类似于第二实施方式,将显示面板构成为,具有以两个像素为单位的Z字形结构,以执行显示,并且当从正上方观察面板中心时,障栅面板的白色部的中心设置在R和L像素之间的中部。
当实际显示三维图像时,可以确认的是,在纵向方式下获得了无着色的良好的显示,并且即使与第二实施方式相比,将视场改变为垂直方向,也能够以较宽的视场来观察三维图像。
<4.第四实施方式>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四个PV电极的形状的实例。
参照图15,类似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以平行条纹形式设置包括第一电极47_1和第二电极47_2的用于横向显示模式的PV电极。另一方面,包括第三电极47_3和第四电极47_4的用于纵向显示模式的两个PV电极分别为具有倾斜配置方向的Z字形形状。
更具体地,虽然一种颜色的每个像素的倾斜移动的矩形部的移动结构为类似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具有如下形状,其中,在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CS分离方向上,矩形部仅在一个方向上移动,而不在移动方向上折回。
图16A示出了通过例如施加诸如5V的正电压而形成在PV切换液晶层上的视差障栅与像素和滤色片配置之间的关系。同时,图16B示出了当颜色配置与视差障栅区如图16A所示地彼此重叠时,进入左(L)和右(R)眼的来自像素的光的颜色设计。
在图15中,第一电极47_1的电极部具有4/3像素宽度,而第二电极47_2的电极部具有2/3个像素宽度。但是,可以用图16A和图16B所示的这种方式设定像素宽度。
更具体地,如图16A所示,限定了黑色显示区的第三电极47_3的电极部的宽度对应于一个像素宽度。限定了白色显示区的的第四电极47_4的电极部(图16A中示出)的宽度也对应于一个像素宽度。但是,实际上,由于设置了用于使电极彼此绝缘的绝缘区,所以第三电极47_3和第四电极47_4的电极部的宽度分别略小于一个像素。
如图16B所示,在所示的配置中,对于垂直设置的每三个像素形成一个3D像素。一个像素由包括三个子像素,即,蓝色(B)像素、红色(R)像素及绿色(G)像素,包括每种颜色两个像素的总共六个二分之一像素的子像素来形成。因此,实现了颜色平衡。此外,由于就图像而言,借助于上述结构,在3D显示中水平方向上的分辨率为1/3,而垂直方向上的分辨率为1/2,所以实现了分辨率的平衡,并且显示质量良好。
图17示出了当将纵向规格的电压施加至视差障栅时,作为黑色显示区的视差障栅区46pv和作为白色显示区的狭缝区46s。需要注意,图17对应于图15中所示的包括第三和第四电极的情况,并且示出了对应于4/3像素宽度的黑色显示区及对应于2/3像素宽度的白色显示区。
如图16B所示以三行倾斜设定一个像素的原因在于,当使像素形状对应于图17中所示的狭缝区46s的倾斜形状时,意在将视差障栅的每个狭缝区46s的宽度中心设置在R像素PIX(R)和L像素PIX(L)之间的中部。
在实际显示三维图像的情况下,类似于第一实施方式,在纵向方式下获得无着色的良好的显示特性。
<5.变形实例1>
在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滤色片不限于平行条纹颜色配置。
在平行条纹颜色配置中,可以在第一和第二电极或第三和第四电极上以平行条纹形式设置电极。另一方面,存在如下可能性,即,在除了平行条纹颜色配置之外的颜色配置中,平行条纹形式的电极配置不能应用于第一和第二电极以及第三和第四电极中的任意一个。具体地,存在如下情况,其中,如果平行条纹配置应用于第一和第二电极以及第三和第四电极中的任意一个,则狭缝中失去颜色平衡,并且特定颜色的色调被施加至整个画面图像。
本发明也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如上所述的这种情况,并且上文所述的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的Z字形电极形状至少可以应用于第一和第二电极或第三和第四电极。
<6.变形实例2>
在平行条纹颜色配置中,第三电极47_3或第四电极47_4的颜色设计图案不限于图6等的那些,而是可以仅满足下述的几种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地,第一条件为:如图6A和图6B所示,第三电极47_3的移动量,即,第三电极47_3在CS分离方向上的偏移量,对应于子像素(SPIX)的宽度,优选地与子像素(SPIX)的宽度一致。
第二条件为:在由M表示像素PIX中的颜色数量的情况下,矩形部在CS分离方向的正或负方向上连续移动的次数等于M-1的自然数倍,优选地,交替重复这种移动,从而改变这种连续移动的方向,这种连续移动的方向的改变次数等于颜色数量M的自然数倍。
由于在图5、图6A及图6B的实例中应用了M=3,所以交替重复两次移动(即,两次移动)。但是,例如,矩形部可以被移动等于2的倍数次,诸如移动4次或移动6次。
第三条件为:在CS分离方向上第三电极47_3和第四电极47_4中的每个的宽度优选地大于一个子像素SPIX的宽度而小于三个子像素的宽度。如图6A和图6B所示,由于在所示实例中,第三电极47_3具有对应于一个像素的最大宽度,并且电极间距离基本上等于1/6像素宽度,所以第四电极47_4的宽度基本上等于2/3像素宽度。设置在CS分离方向上的第三电极47_3和第四电极47_4中的每个的宽度“大于1/3像素宽度而小于一个像素宽度”的条件的原因在于,期望电极宽度不限于图5、图6A及图6B。
第四条件为:第三电极47_3的宽度对应于一个像素PIX的宽度,而第四电极47_4的宽度比一个像素PIX的宽度小两个电极间距离的量。
在图6A和图6B的实例中,电极间距离近似等于1/6像素宽度,而第四电极47_4的宽度比第三电极47_3的宽度小两个这样的电极间距离的量。因此,将第四电极47_4设置为,对应于将视角考虑在内的两种颜色的子像素SPIX。
第五条件为:将R像素PIX(R)和L像素PIX(L)之间的边界设置在彼此最接近设置的任意两个第三电极47_3的电极部之间的间隔宽度的中心。
<7.第五实施方式>
图1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滤色片的颜色配置的示意性平面图。需要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视差障栅43具有与参照图10在上文中所述的比较实例类似的电极结构。
参照图18,本实施方式中的滤色片具有如下结构,其中,三种颜色R、G及B不仅在图18中的水平方向上重复,而且在垂直方向上重复。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滤色片没有“彩色条纹(CS)”的概念,这与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不同。此外,由于在滤色片侧采取了消除着色的对策,所以像参照图10在上文中所描述的视差障栅43的电极结构一样,所述电极具有横向方式和纵向方式两种直线电极结构。
图19A示出了纵向方式下视差障栅区46pv和滤色片的重叠配置。同时,图19B示出了当颜色配置与视差障栅区如图19A所示地彼此重叠时,从像素进入左(L)和右(R)眼的光的颜色配置。
如图19A所示,在纵向方式的垂直方向上,三个像素形成一组,在水平方向上,用于左和右的两个像素形成一个3D像素。如图19B所示,通过左右眼所观察的这些滤色片在三种颜色中是均一的(或较接近的),并且即使视角改变,颜色比率也相等。因此,可以获得无着色的良好的3D图像。
图20A示出了在横向方式下视差障栅区46pv和滤色片的重叠配置。同时,图20B示出了当颜色配置与视差障栅区如图20A所示地彼此重叠时从自像素进入左(L)和右(R)眼的光的颜色配置。
如图20A所示,在横向方式中,一个像素在垂直方向上均一地包括三种颜色,因此,一个像素可以用作一个3D像素。而且,关于颜色,尽管颜色被重新配置,但是类似于上文中所描述的其它实施方式,这三种颜色被均一地分配给从像素导入眼睛的光。因此,显示图像无着色。
与上文所述的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相比,本第五实施方式表现出以下优点。
具体地,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确定滤色片的颜色配置,以便即使直线形成视差障栅的电极部,也不出现着色。因此,纵向方式下显示时的视角良好。例如,在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这种配置中,由于倾斜地形成视差障栅的电极部,所以当向上或向下偏转视角时,视差障栅的Z字形形状影响视角。相反,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由于直线形成视差障栅的电极部,所以即使向上或向下偏转视角,也能实现良好的3D显示。
<8.第六实施方式>
图2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滤色片的颜色配置的示意性平面图。需要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视差障栅43具有类似于参照图10在上文中描述的比较实例的电极结构。
参照图21,将本实施方式中的滤色片构成为,用于G的滤色片表现为垂直条纹形式,同时,用于R和B的滤色片在图21中的垂直方向上交替重复。由于通过这种滤色片颜色配置获得了消除着色的对策,所以像参照图10在上文中所描述的视差障栅43的电极结构一样,电极在横向方式和纵向方式下都表现出直线形式。
图22A示出了在纵向方式下视差障栅区46pv和滤色片的重叠配置。同时,图22B示出了当颜色配置与视差障栅区如图22A所示地彼此重叠时,从像素进入左(L)和右(R)眼的光的颜色配置。
如图22A所示,在纵向方式的垂直方向上,两个像素形成一组,在水平方向上,用于左和右的两个像素形成一个3D像素。如图22B所示,在通过左右眼观察的那些滤色片中,用于G的滤色片较大,同时,用于R和B的滤色片较小。为了达到这一点,在3D显示中应该将用于G的亮度调整为较低。因此,即使视角改变,颜色的面积比率也不会与从正面看到的不同。因此,可以获得无着色的良好的3D图像。
图23A示出了在横向方式下的视差障栅区46pv和滤色片的重叠配置。同时,图23B示出了当颜色配置与视差障栅区如图23A所示地彼此重叠时,从像素进入左(L)和右(R)眼的光的颜色配置。
如图23A所示,在横向方式中,一个像素在垂直方向上均一地包括三种颜色,因此,一个像素可以用作一个3D像素。而且,就颜色而言,尽管颜色被重新配置,但是类似于在上文中所述的其它实施方式,这三种颜色被均一分配给从像素导入眼睛的光。因此,显示图像无着色。
通过该第六实施方式,由于类似于第五实施方式可以直线形成视差障栅的电极部,所以即使向上或向下偏转视角,也能实现良好的3D显示。
<9.变形实例3>
在上述第五和第六实施方式中,直线形成视差障栅的电极部,以实现良好的视角。但是,视差障栅的电极部不能被直线地形成,而是可能稍微是Z字形图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设定视差障栅的Z字形形成的程度,从而实现良好的视角特性,同时通过颜色配置消除了着色。简而言之,也可以通过从直线形状的障栅电极的电极部的形状的改变及颜色配置两方面来调整着色。
<10.应用于电子装置的本发明的应用实例>
根据在上文所述的本发明的第一~第六实施方式及变形实例1~变形实例3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可以用作各种电子装置的显示装置。具体地,例如,显示装置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中的各种电子装置,比如数码像机、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诸如便携式电话机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及摄像机。下面,描述可以应用实施方式和变形实例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电子装置的几个实例。
图24示出了应用了本发明的电视机接收机。
参照图24,电视机接收机包括由正面面板120、滤光玻璃板130等形成的图像显示画面部110。根据本发明第二~第六实施方式和变形实例1~变形实例3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可以用作图像显示画面部110。
图25A和图25B示出了应用了本发明的数码像机。
参照图25A和图25B,所示的数码像机包括闪光发光部111、显示部112、菜单开关113、快门按钮114等。根据本发明第二~第六实施方式和变形示例1~变形实例3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可以用作显示部112。
图26示出了应用了本发明的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
参照图26,所示的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包括主体121、被操作以输入字符等的键盘122、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部123等。根据本发明第二~第六实施方式和变形实例1~变形实例3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可以用作显示部123。
图27示出了应用了本发明的摄像机。
参照图7,所示的摄像机包括主体部131、用于拾取图像拾取物体的图像的透镜132、用于图像拾取的启动/停止开关133、设置在面向前方的主体部131的面上的显示部134等。根据本发明第二~第六实施方式和变形实例1~变形实例3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可以用作显示部134。
例如,图28A~图28G示出了诸如应用了本发明的便携式电话机的便携式终端装置。更具体地,图28A和图28B示出了打开态下的便携式电话机,而图28C~图28G示出了折叠状态下的便携式电话机。
参照图28A~图28G,所示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包括上侧外壳141、下侧外壳142、此处为铰链部形式的连接部143、显示部144、副显示部145、背景灯146、相机147等。根据本发明第二~第六实施方式和变形实例1~变形实例3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可以用作显示部144和副显示部145。
总之,根据本发明第一~第六实施方式和变形实例1~变形实例3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在横向方式和纵向方式下都可以显示无任何着色的良好的图像。此外,可以执行二维图像与三维图像之间的转换,并且在二维显示中,可以获得良好的显示图像而不会使图像质量劣化。
需要注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根据设计需要和其他因素,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再组合以及替换,只要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包括:
图像生成部,具有以二维矩阵形式设置的用于多种颜色的多个像素,并且用来驱动用于所述颜色的所述像素,以生成彩色图像;以及
视差施加部,用于向所述彩色图像施加视差,以允许三维图像的彩色显示,并且能够在所述彩色图像的第一方向和正交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之间转换视差方向;
所述视差施加部具有第一平行状态和第二平行状态,其中,在所述第一平行状态中,用于施加所述视差的彼此隔开的视差障栅的多个视差障栅区的纵向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一致,在所述第二平行状态中,所述视差障栅的视差障栅区的所述纵向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一致;
构造所述图像生成部及所述视差施加部,从而在用于对应于相邻的所述视差障栅区之间的透光区的所述颜色的所述像素处的所述颜色比率在所述第一平行状态和所述第二平行状态下都是一致的或接近的,
其中,所述视差施加部的所述视差障栅的每个视差障栅区具有如下形状,即,所述形状包括以所述第一平行状态和所述第二平行状态中的至少一个在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彼此偏移的多个矩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每个所述像素包括多个子像素,并且根据作为所述子像素的1/n宽度的最小单位的自然数倍,确定表示所述视差障栅的所述视差障栅区的形状的所述矩形部之间的偏移大小的移动量,n为任意自然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其中,确定根据所述视差障栅区的矩形部的偏移而形成在所述视差障栅的每个所述视差障栅区的图案轮廓上的偏移量的大小和方向以及设置所述偏移量的比率,以便从每两个相邻的所述视差障栅的视差障栅区之间开口的滤色片的颜色比率在所述视差障栅的视差障栅区的所述第一平行状态和所述第二平行状态下都是一致的或接近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像素的所述矩阵配置中,包括在每个所述像素中的多个子像素中,以均由相同颜色的子像素形成为彩色条纹的平行条纹的形式,来设置不同的滤色片,并且所述视差障栅的视差障栅区的矩形部的偏移方向是正交于所述滤色片的彩色条纹的方向的彩色条纹分离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视差施加部包括:
液晶层;
第一和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液晶层的层厚方向上所述液晶层的第一侧,并且均具有在所述彩色条纹分离方向上延伸的平行条纹形式的多个电极部,在所述彩色条纹方向上交替设置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的电极部,从而在所述第一平行状态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一个的电极部对应于所述视差障栅的视差障栅区,同时,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另一个的电极部对应于所述视差障栅区之间的狭缝;以及
第三和第四电极,设置在所述层厚方向上所述液晶层的第二侧,均具有在所述彩色条纹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电极部,并且具有如下形状,即,在所述彩色条纹分离方向的一个方向和另一个方向上交替重复所述矩形电极部的N次移动,N是等于或大于1的整数,在所述彩色条纹分离方向上交替设置所述第三和第四电极的电极部,从而在所述第二平行状态下,所述第三和第四电极中的一个的电极部对应于所述视差障栅的视差障栅区,同时,所述第三和第四电极中的另一个的电极部对应于所述视差障栅区之间的狭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和第四电极的矩形电极部的移动量对应于子像素的尺寸,并且所述矩形电极部在一个方向上连续移动的次数等于M-1的自然数倍,其中,M为每个像素中的颜色数量,移动次数等于所述颜色数量的自然数倍M的所述连续移动重复进行的同时移动的方向改变,从而以整体曲流形状设置所述第三和第四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的电极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和第四电极的电极部在所述彩色条纹分离方向上具有大于一个子像素的宽度而小于三个子像素总宽度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三电极的电极部的宽度对应于一个像素的宽度,而所述第四电极的电极部的宽度比一个像素的宽度小所述第四电极的电极部之间的间隔距离两倍的量。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和第四电极的矩形电极部的移动量对应于子像素的尺寸,并且形成所述第三和第四电极的每个电极部的形状,从而在所述彩色条纹分离方向的一个方向和另一个方向上交替重复所述矩形电极部的一次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和第四电极的电极部在所述彩色条纹分离方向上具有大于一个子像素宽度而小于两个子像素总宽度的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其中,通过一次移动彼此偏移的每两个矩形电极部与相同颜色的不同子像素的一半重叠,从而所述两个矩形电极部具有对应于一个像素中的所有子像素的总面积的面积。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视差施加部包括:
液晶层;
第一和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液晶层的层厚方向上所述液晶层的第一侧,并且均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平行条纹形式的多个电极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交替设置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的电极部,从而在所述第一平行状态下,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一个的电极部对应于所述视差障栅的视差障栅区,同时,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中的另一个的电极部对应于所述视差障栅区之间的狭缝;以及
第三和第四电极,设置在所述层厚方向上所述液晶层的第二侧,均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电极部,并且具有如下形状,即,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个方向和另一个方向上交替重复所述矩形电极部的N次移动,N是等于或大于1的整数,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替设置所述第三和第四电极的电极部,从而在所述第二平行状态下,所述第三和第四电极中的一个的电极部对应于所述视差障栅的视差障栅区,同时,所述第三和第四电极中的另一个的电极部对应于所述视差障栅区之间的狭缝。
13.一种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包括:
图像生成部,具有以二维矩阵形式配置的用于多种颜色的多个像素,并且用于驱动用于所述颜色的所述像素,以生成彩色图像;以及
视差施加部,用于向所述彩色图像施加视差,以允许三维图像的彩色显示,并且能够在所述彩色图像的第一方向和正交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之间转换视差方向;
所述视差施加部具有第一平行状态和第二平行状态,其中,在所述第一平行状态中,用于施加所述视差的彼此隔开的视差障栅的多个视差障栅区的纵向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一致,在所述第二平行状态中,所述视差障栅的视差障栅区的纵向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一致;
形成所述视差障栅的每个所述视差障栅区的形状,从而包括以所述第一平行状态和所述第二平行状态的至少一个在正交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彼此偏移的多个矩形部,将所述第一平行状态的所述视差障栅区的形状形成为不同于所述第二平行状态的所述视差障栅区。
14.一种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包括:
图像生成部,具有以二维矩阵形式配置的用于多种颜色的多个像素,并且用于驱动用于所述颜色的所述像素,以生成彩色图像;以及
视差施加部,用于向所述彩色图像施加视差,以允许三维图像的彩色显示,并且能够在所述彩色图像的第一方向和正交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之间转换视差方向;
所述视差施加部具有第一平行状态和第二平行状态,其中,在所述第一平行状态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形成用于施加所述视差的彼此隔开的视差障栅的多个视差障栅区,在所述第二平行状态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形成所述视差障栅的视差障栅区;
确定以所述矩阵配置形式的所述多种颜色的配置,从而在对应于相邻的所述视差障栅区之间的透光区的颜色的像素处的颜色的比率在所述第一平行状态和所述第二平行状态下都是一致的或接近的,
其中,所述视差施加部的所述视差障栅的每个视差障栅区具有如下形状,即,所述形状包括以所述第一平行状态和所述第二平行状态中的至少一个在垂直于所述视差障栅区的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彼此偏移的多个矩形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方向上都交替重复配置所述多种颜色。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其中,配置所述多种颜色,从而在所述第一或第二方向上直线设置至少一种颜色,并且在所述第一或第二方向上交替形成其它颜色。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91035 | 2009-08-20 | ||
JP2009191035A JP5667752B2 (ja) | 2009-08-20 | 2009-08-20 | 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95667A CN101995667A (zh) | 2011-03-30 |
CN101995667B true CN101995667B (zh) | 2013-05-22 |
Family
ID=43605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5522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95667B (zh) | 2009-08-20 | 2010-08-13 |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441584B2 (zh) |
JP (1) | JP5667752B2 (zh) |
CN (1) | CN101995667B (zh) |
TW (1) | TWI49192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67388B2 (ja) * | 2010-04-06 | 2014-04-0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TWI439730B (zh) * | 2010-07-16 | 2014-06-01 | Au Optronics Corp | 視差控制元件及其應用 |
KR101308475B1 (ko) * | 2010-08-26 | 2013-09-16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
KR20120021074A (ko) * | 2010-08-31 | 2012-03-08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입체영상표시장치 |
JP5796700B2 (ja) * | 2010-12-28 | 2015-10-2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立体表示装置 |
JP2012155307A (ja) * | 2011-01-05 | 2012-08-16 | Sony Mobile Display Corp | 表示装置 |
WO2012102152A1 (ja) * | 2011-01-25 | 2012-08-0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貼り合わせ用パネル、表示ユニット及び表示装置 |
JP5632764B2 (ja) * | 2011-02-02 | 2014-11-26 |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
JP2014512560A (ja) * | 2011-03-04 | 2014-05-22 |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多時点映像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JP2012189885A (ja) * | 2011-03-11 | 2012-10-04 | Japan Display West Co Ltd | 表示装置 |
JP5250070B2 (ja) * | 2011-03-15 | 2013-07-31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ならびに、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
KR20120108559A (ko) * | 2011-03-24 | 2012-10-05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셔터 패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
US8994763B2 (en) * | 2011-03-25 | 2015-03-3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of the same |
JPWO2012132330A1 (ja) * | 2011-03-28 | 2014-07-2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
JP2012212079A (ja) * | 2011-03-31 | 2012-11-01 | Japan Display West Co Ltd | 表示装置 |
CN103477307B (zh) * | 2011-04-06 | 2016-05-18 | 夏普株式会社 | 配线连接结构、端子部、视差屏障基板以及触摸面板 |
JP5301605B2 (ja) * | 2011-04-08 | 2013-09-25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液晶表示装置 |
JP5694840B2 (ja) * | 2011-04-20 | 2015-04-01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有機撮像素子および有機撮像素子の製造方法 |
JP2012226151A (ja) * | 2011-04-20 | 2012-11-15 | Sony Corp | 表示装置およびバリア装置 |
JP2012226161A (ja) * | 2011-04-20 | 2012-11-15 | Sony Corp | 表示装置 |
JP2012226150A (ja) * | 2011-04-20 | 2012-11-15 | Sony Corp | 表示装置およびバリア装置 |
JP5699786B2 (ja) * | 2011-04-28 | 2015-04-1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
TWI434068B (zh) * | 2011-05-18 | 2014-04-11 | Au Optronics Corp | 可切換式立體顯示器 |
KR101818458B1 (ko) * | 2011-05-31 | 2018-01-15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패럴랙스 배리어 셀 및 이를 이용한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
US20130033490A1 (en) * | 2011-08-04 | 2013-02-07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Method, Syste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Reorienting a Stereoscopic Image |
JP2013057824A (ja) * | 2011-09-08 | 2013-03-28 | Sony Corp | 表示装置、表示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
JP2013088685A (ja) | 2011-10-20 | 2013-05-13 | Japan Display West Co Ltd | 表示装置 |
TWI550571B (zh) | 2011-11-09 | 2016-09-2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立體顯示面板及其驅動方法 |
TWI456261B (zh) * | 2011-11-30 | 2014-10-11 | Au Optronics Corp | 立體顯示器及其視差屏障面板 |
JP2015034834A (ja) * | 2011-11-30 | 2015-02-1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立体表示装置 |
JP5649558B2 (ja) * | 2011-12-13 | 2015-01-07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
JP2015052624A (ja) * | 2011-12-28 | 2015-03-1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立体表示装置 |
JP2015045665A (ja) * | 2011-12-28 | 2015-03-1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立体表示装置 |
KR20130092003A (ko) * | 2012-02-09 | 2013-08-20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입체영상 표시장치 |
JP5762998B2 (ja) * | 2012-03-07 | 2015-08-12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JP5806150B2 (ja) * | 2012-03-13 | 2015-11-10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JP5779124B2 (ja) * | 2012-03-13 | 2015-09-16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KR20130106217A (ko) * | 2012-03-19 | 2013-09-27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3차원 영상 표시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기 위한 표시 장치 |
TWI471645B (zh) * | 2012-03-21 | 2015-02-01 |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 立體顯示裝置 |
CN103323983B (zh) * | 2012-03-21 | 2015-11-18 |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立体显示装置 |
JP5806156B2 (ja) * | 2012-03-23 | 2015-11-10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電子装置 |
JP2013235159A (ja) * | 2012-05-09 | 2013-11-21 | Sony Corp | 表示装置、バリア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US9116358B2 (en) * | 2012-05-17 | 2015-08-25 | Innocom Technology(Shenzhen) Co., Ltd. | 2D/3D switchable parallax barrier display |
TWI453465B (zh) * | 2012-07-02 | 2014-09-21 |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 立體顯示裝置 |
US9341859B2 (en) * | 2012-07-06 | 2016-05-17 | Innolux Corporation | 3D image based alignment method |
KR20140033560A (ko) * | 2012-08-30 | 2014-03-19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능동 배리어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
JP6277544B2 (ja) * | 2013-02-27 | 2018-02-14 | Tianma Japan株式会社 |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端末装置 |
JP2014174449A (ja) * | 2013-03-12 | 2014-09-22 | Japan Display Inc | 表示装置 |
TWI561856B (en) * | 2013-07-29 | 2016-12-11 | Vision Technology Co Ltd C | Lcd for generating 3d images by matching a software optical grating |
CN104427326A (zh) * | 2013-09-06 | 2015-03-18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集成成像显示系统中的三维显示方法和设备 |
KR20150047359A (ko) * | 2013-10-24 | 2015-05-04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CN103926741A (zh) * | 2013-12-31 | 2014-07-16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色阻单元、彩膜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03941492A (zh) * | 2014-03-28 | 2014-07-2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液晶光栅基板、液晶光栅、立体显示装置 |
CN104102043B (zh) * | 2014-07-08 | 2017-03-2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视场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
CN104091524B (zh) * | 2014-07-10 | 2017-09-2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双视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CN104635398A (zh) * | 2015-03-09 | 2015-05-2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及光栅控制方法 |
GB2540376A (en) * | 2015-07-14 | 2017-01-18 | Sharp Kk | Parallax barrier with independently controllable regions |
CN104950462B (zh) * | 2015-07-21 | 2017-05-1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3d显示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CN105353559B (zh) | 2015-12-03 | 2019-04-2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三维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CN106959520B (zh) * | 2016-01-08 | 2019-10-2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CN105572886B (zh) | 2016-01-26 | 2018-12-1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三维显示装置 |
KR102404740B1 (ko) * | 2017-11-02 | 2022-06-07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광 제어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N110806646B (zh) * | 2018-07-20 | 2021-01-2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
JP7100523B2 (ja) | 2018-07-27 | 2022-07-13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表示システムおよび移動体 |
EP3767946A1 (de) | 2019-07-17 | 2021-01-20 | SeeFront GmbH | Basisdisplay für eine autostereoskopische displayanordnung |
WO2021060011A1 (ja) * | 2019-09-26 | 2021-04-01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パララックスバリア、3次元表示装置、3次元表示システム、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移動体 |
CN110618564B (zh) * | 2019-10-30 | 2022-06-2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电极结构、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
US11474372B2 (en) * | 2020-07-22 | 2022-10-1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mpany, Ltd. | Laterally offset parallax barriers in multi-view display |
WO2022254590A1 (ja) * | 2021-06-01 | 2022-12-08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方法 |
JP2023179959A (ja) * | 2022-06-08 | 2023-12-20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822441A2 (en) * | 1996-08-01 | 1998-02-04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Optical device and directional display |
US6005650A (en) * | 1997-06-30 | 1999-12-21 | Hyundai Electronics Industries,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US6091463A (en) * | 1997-01-31 | 2000-07-18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Diffractive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
DE20022456U1 (de) * | 2000-01-25 | 2001-10-11 | 4D-Vision GmbH, 07749 Jena | Anordnung zur Darstellung von dreidimensional wahrnehmbaren Bildinhalten |
CN1525212A (zh) * | 2003-02-28 | 2004-09-01 | �ձ�������ʽ���� | 图像显示设备,便携式终端设备,显示板和图像显示方法 |
CN1913648A (zh) * | 2005-08-10 | 2007-02-14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图像显示装置及用于该图像显示装置的立体图像产生结构 |
CN100399105C (zh) * | 2005-03-24 | 2008-07-02 | 株式会社东芝 |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和立体图像显示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66762B2 (ja) * | 1995-05-30 | 1999-10-25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立体表示装置 |
GB2351866A (en) * | 1999-07-07 | 2001-01-10 | Sharp Kk | Stereoscopic display |
JP4357814B2 (ja) * | 2001-08-28 | 2009-11-04 | 琢人 上古 | 画像表示装置 |
JP2003337303A (ja) * | 2002-05-17 | 2003-11-28 | Canon Inc |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立体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
US20060125916A1 (en) * | 2002-11-07 | 2006-06-15 | Ken Mashitani | Three-dimensional video processing method and three-dimensional video display |
GB2399653A (en) * | 2003-03-21 | 2004-09-22 | Sharp Kk | Parallax barrier for multiple view display |
JP4840962B2 (ja) * | 2004-06-29 | 2011-12-2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縦または横に表示することのできる3dディスプレイ |
GB2418315A (en) * | 2004-09-21 | 2006-03-22 | Sharp Kk | Multiple view display |
KR100684715B1 (ko) * | 2004-10-19 | 2007-02-20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전자 기기 |
KR100786862B1 (ko) * | 2004-11-30 | 2007-12-20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배리어 장치, 이를 이용한 입체영상 표시장치 및 그구동방법 |
JP4765389B2 (ja) * | 2005-04-28 | 2011-09-07 |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 画像表示装置 |
KR101113066B1 (ko) * | 2005-05-26 | 2012-02-15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패러렉스 베리어 액정패널 및 이를 이용한입체영상표시장치 |
TWI275828B (en) * | 2005-07-19 | 2007-03-11 | Wintek Corp | Grid apparatus for a three-dimensional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JP2007094027A (ja) * | 2005-09-29 | 2007-04-12 | 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
TW200739129A (en) * | 2006-03-30 | 2007-10-16 | Sanyo Electric Co | Optical filter and image display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
KR101294234B1 (ko) * | 2007-12-04 | 2013-08-16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3차원 영상 표시장치 |
-
2009
- 2009-08-20 JP JP2009191035A patent/JP566775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8-05 TW TW099126110A patent/TWI491922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08-11 US US12/854,344 patent/US844158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8-13 CN CN2010102552249A patent/CN10199566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822441A2 (en) * | 1996-08-01 | 1998-02-04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Optical device and directional display |
US6091463A (en) * | 1997-01-31 | 2000-07-18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Diffractive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
US6005650A (en) * | 1997-06-30 | 1999-12-21 | Hyundai Electronics Industries,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DE20022456U1 (de) * | 2000-01-25 | 2001-10-11 | 4D-Vision GmbH, 07749 Jena | Anordnung zur Darstellung von dreidimensional wahrnehmbaren Bildinhalten |
CN1525212A (zh) * | 2003-02-28 | 2004-09-01 | �ձ�������ʽ���� | 图像显示设备,便携式终端设备,显示板和图像显示方法 |
CN100399105C (zh) * | 2005-03-24 | 2008-07-02 | 株式会社东芝 |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和立体图像显示方法 |
CN1913648A (zh) * | 2005-08-10 | 2007-02-14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图像显示装置及用于该图像显示装置的立体图像产生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10043715A1 (en) | 2011-02-24 |
CN101995667A (zh) | 2011-03-30 |
TW201137397A (en) | 2011-11-01 |
US8441584B2 (en) | 2013-05-14 |
JP2011043623A (ja) | 2011-03-03 |
JP5667752B2 (ja) | 2015-02-12 |
TWI491922B (zh) | 2015-07-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95667B (zh) | 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 |
US20220019111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US8638402B2 (en) | Stereoscopic display | |
CN102116988B (zh) | 电驱动液晶透镜和使用该透镜的立体显示器 | |
CN103033973B (zh) | 显示设备、显示面板和电子装置 | |
US8587737B2 (en) | Display device | |
CN102279469B (zh) | 视差系统、面板、装置、显示方法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 |
US20130250195A1 (en) |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4062762A (zh) | 无眼镜型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 |
CN102928906B (zh) | 彩色滤光片及使用该彩色滤光片的液晶显示装置 | |
US20130050284A1 (en) |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unit | |
EP2629135B1 (en) | Display device | |
CN105759528A (zh) | 显示面板组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JP2012226104A (ja) | 表示装置 | |
JP2007163709A (ja) |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 |
CN102998827A (zh) | 显示装置、显示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 |
CN102749763A (zh) | 显示设备和屏障设备 | |
CN111812870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9606367B2 (en) |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 |
CN104950462A (zh) | 一种3d显示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4536144A (zh) | 透明立体显示器及其操作方法 | |
CN103399427B (zh) | 一种视点数可控的立体显示装置 | |
CN106405852A (zh) | 裸眼3d显示装置及控制方法 | |
CN206339794U (zh) | 裸眼3d显示装置 | |
US20130050609A1 (en) | Display device, barrier device, retardation film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SS |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
Owner name: JAPAN DISPLAY WEST INC.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ONY CORPORATION Effective date: 20121204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204 Address after: Aichi Applicant after: Japan display West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ony Corp.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22 Termination date: 2019081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