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50714B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150714B CN107150714B CN201710107507.0A CN201710107507A CN107150714B CN 107150714 B CN107150714 B CN 107150714B CN 201710107507 A CN201710107507 A CN 201710107507A CN 107150714 B CN107150714 B CN 10715071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oth
- tooth row
- steering
- row
- mov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Dental Prosthetics (AREA)
Abstract
转向装置包含具有第一齿列并能够与柱管一同沿倾斜方向移动且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的移动部件以及以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移动部件与上部托架的侧板之间的方式被侧板支承的齿部件。齿部件具有能够与第一齿列啮合的多个第二齿列以及在使第二齿列以从第一齿列分离的方式向上部托架侧倾斜的状态下对其进行支承的弯曲状的弹性部。若弹性部在移动部件与侧板之间被夹持而弹性变形,则第二齿列与第一齿列啮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了设置有沿倾斜方向调整转向柱的位置的倾斜调整机构的转向装置。例如,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0013817号说明书的转向柱作为倾斜调整机构包含能够沿倾斜方向移动的调整部与固定倾斜方向的位置的保持部。在保持部设置有沿着倾斜方向排列的齿。在调整部的夹紧螺栓插通有能够与夹紧螺栓一同沿倾斜方向移动的齿板。在倾斜方向的齿板的两外侧分别设置有与保持部抵接的弹性臂部。
操作安装于夹紧螺栓的操作部件,从而若按压齿板而使齿板朝向保持部移动,则保持部的齿与齿板的齿啮合。由此,固定倾斜方向的转向柱的位置。此时,一对弹性臂部弹性变形。若将操作部件向与方才相反的方向操作而解除对齿板的按压,则一对弹性臂部弹性复原。由此,齿板以从保持部分离的方式移动。由此,解除齿板的齿与保持部的齿的啮合。
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0013817号说明书的转向柱中,弹性臂部设置于倾斜方向的齿板的两外侧。因此,存在齿板大型化的担忧。作为与齿板不同的部件,也能够假定设置用于使齿板从保持部分离的弹性部件的构成的转向柱。然而,在该构成中,存在部件件数增多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在使齿彼此啮合,由此固定倾斜方向的柱管(Column jacket)的位置的构成中,减少部件件数,并且实现齿部件的小型化的转向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构成上的特征在于,包括:在一端连结有转向操纵部件的转向轴;柱管,其保持上述转向轴;固定于车体的托架,其将所述柱管支承为能够沿倾斜方向转动;移动部件,其具有第一齿列,能够与所述柱管一同沿所述倾斜方向移动,并能够沿与所述倾斜方向以及所述转向轴的轴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移动;以及齿部件,其以在所述交叉方向上位于所述移动部件与所述托架之间的方式被所述托架支承,所述齿部件具有弹性部和能够与所述第一齿列啮合的第二齿列,所述弹性部是弯曲状的且在使所述第二齿列以从所述第一齿列分离的方式向所述托架侧倾斜的状态下对所述第二齿列进行支承,上述齿部件构成为在所述弹性部在所述移动部件与所述托架之间被夹持而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所述第二齿列与所述第一齿列啮合。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详细说明可了解本发明的上述以及更多的特点和优点,在附图中,对相同的元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简要构成的侧视图。
图2是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4是上部托架的左侧的侧板周边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沿着图3的V-V线的剖面的示意图,且是表示转向装置的解除状态的图。
图6是沿着图3的VI-VI线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7是在图5中表示锁定状态的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上部托架的左侧的侧板周边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中表示解除状态的剖面的示意图。
图10是在图9中表示锁定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简要构成的侧视图。在图1中,纸面左侧是安装有转向装置1的车体2的前侧,纸面右侧是车体2的后侧,纸面上侧是车体2的上侧,纸面下侧是车体2的下侧。
参照图1,转向装置1包含转向轴3、柱管4、转向机构5。在转向轴3的后端亦即一端3A连结有转向操纵部件11。转向装置1与转向操纵部件11的转向操纵连动地将转向轮(未图示)转向。转向机构5例如为齿轮齿条机构,但不限定于此。
转向轴3沿车体2的前后方向延伸。以下,将转向轴3延伸的方向设为轴向X。轴向X以另一端3B低于一端3A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在轴向X的后侧标注附图标记“X1”,在轴向X的前侧标注附图标记“X2”。与轴向X交叉(正交)的方向中的、在图1中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Y(交叉方向),在图1中大致上下延伸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Z。在左右方向Y,图1的纸面的进深侧为右侧Y1,纸面的近前侧为左侧Y2。在上下方向Z中,在上侧标注附图标记“Z1”,在下侧标注附图标记“Z2”。
在图1以外的各图中,对与图1的轴向X、后侧X1、前侧X2、左右方向Y、右侧Y1、左侧Y2、上下方向Z、上侧Z1以及下侧Z2对应的方向标注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转向轴3具有筒状的上部轴20以及筒状的下部轴21。上部轴20与下部轴21例如通过花键嵌合、锯齿嵌合而被嵌合为能够相对移动。转向操纵部件11连结于上部轴20的后端亦即一端20A。
柱管4包含作为外部管的下部管23与上部管22。下部管23为外部管。上部管22是内嵌于下部管23的内部管。轴向X也是上部管22的轴向,且也是下部管23的轴向。转向轴3插通于柱管4内。上部轴20经由轴承2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上部管22。下部轴21经由轴承2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下部管23。因此,柱管4将转向轴3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保持转向轴3。上部轴20相对于下部轴21沿轴向X滑动。由此,柱管4能够与转向轴3一同伸缩。
使转向轴3以及柱管4沿轴向X伸缩,从而能够沿车辆的前后调整转向操纵部件11的位置。如上,转向装置1具有伸缩调整功能。转向装置1包含下部托架12、倾斜中心轴13以及柱托架14。下部托架12固定于车体2。倾斜中心轴13被下部托架12支承。柱托架14固定于下部管23的外周,并被倾斜中心轴13支承为能够旋转。转向轴3以及柱管4能够以作为倾斜中心轴13的中心轴线的倾斜中心CC为支点大致上下转动(倾斜)。将绕倾斜中心CC的转动方向称为倾斜方向C。倾斜方向C与左右方向Y交叉。
使转向轴3以及柱管4绕倾斜中心CC转动,从而能够大致上下调整转向操纵部件11的位置。如上,转向装置1具有倾斜调整功能。图2是转向装置1的立体图。参照图2,转向装置1包含上部托架6与紧固机构18。
上部托架6将柱管4支承为能够沿倾斜方向C转动,并固定于车体2。紧固机构18锁定倾斜调整后以及伸缩调整后的位置。
上部托架6包含安装板29与一对侧板30。安装板29安装于车体2。一对侧板30从安装板29的两端向下侧Z2延伸。在各侧板30沿上下方向Z形成有长条的长方形的插通孔32。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面的示意图。在图3中,将通过转向轴3的中心轴3C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平面称为基准面3D。
如图3所示,下部管23包含狭缝33与一对被紧固部34。狭缝33从轴向X的后端向前方X2延伸。一对被紧固部34配置于狭缝33的两侧。紧固一对被紧固部34,从而下部管23能够弹性地缩径。一对被紧固部34配置于一对侧板30之间,并呈沿着对应的侧板30的内侧面的板状。在一对被紧固部34分别形成有由圆孔构成的轴插通孔35。
在下部管23的下侧Z2的部分形成有沿轴向X延伸的引导槽37。在引导槽37插通有固定于上部管22的被引导突起38。引导槽37经由被引导突起38对上部管22向轴向X的移动进行引导,并且限制上部管22相对于下部管23的旋转。引导槽37的轴向X的端部与被引导突起38抵接,从而防止上部管22从下部管23的脱落。
紧固机构18进一步包含插通轴40、操作部件41、凸轮42、紧固部件44、移动部件45以及齿部件43。操作部件41配置于左侧Y2的侧板30的附近。紧固机构18进一步包含齿部件71、移动部件72、紧固部件79、螺母74、针状滚子轴承75以及推力垫圈76。齿部件71配置于右侧Y1的侧板30附近。插通轴40是具有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中心轴线C1的螺栓。插通轴40插通于轴插通孔35与插通孔32从左右方向Y观察重叠的部分。详细而言,插通轴40的相对于柱管4的轴向X以及倾斜方向C的移动被轴插通孔35限制,伴随着柱管4的转动而能够沿倾斜方向C移动。在插通轴40的左端部设置有头部40A,在右端部设置有螺纹槽40B。
在插通轴40的头部40A与左侧Y2的侧板30之间配置有操作部件41、凸轮42、紧固部件44、移动部件45以及齿部件43。在插通轴40的螺纹槽40B安装有螺母74。在螺母74与右侧Y1的侧板30之间配置有环状的推力垫圈76、针状滚子轴承75、紧固部件79、移动部件72以及齿部件71。针状滚子轴承75与推力垫圈76从左侧Y2按该顺序配置于紧固部件79与螺母74之间,并插通于插通轴40。
对于右侧Y1的齿部件71、移动部件72以及紧固部件79的每一个而言,以下在不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使左侧Y2的齿部件43、移动部件45以及紧固部件44的每一个向比基准面3D更靠右侧Y1移动而仅使左右的朝向反转。因此,对右侧Y1的齿部件71、移动部件72以及紧固部件79的各构成标注与左侧Y2的齿部件43、移动部件45以及紧固部件44的每一个的构成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操作部件41是能够把持的杆等。操作部件41具有作为长边方向的一端的基端部41A与作为长边方向的另一端的把持部41B。插通轴40的头部40A以能够与操作部件41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于基端部41A。凸轮42被连结为能够与操作部件41的基端部41A一体旋转,从而相对于插通轴40的左右方向Y的移动被限制。插通轴40的中心轴线C1相当于操作部件41的旋转中心。驾驶员手握操作部件41的把持部41B进行操作,从而能够使插通轴40以及凸轮42与操作部件41一同转动。
图4是上部托架6的左侧Y2的侧板30的周边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4,紧固部件44一体地具有环状的按压部46、旋转限制部47以及突起部48。大致长方体的旋转限制部47从按压部46向右侧Y1突出。筒状的突起部48从旋转限制部47向右侧Y1突出。紧固部件44包含构成按压部46的右侧面的按压面44A。
参照图3,在紧固部件44的按压部46的左侧面形成有能够与形成于凸轮42的右侧面的凸轮突起42A相互推压的凸轮突起44B。在右侧Y1的紧固部件79与左侧Y2的紧固部件44不同,未形成有凸轮突起44B。参照图4,移动部件45从右侧Y1与紧固部件44的按压部46邻接。移动部件45沿轴向X一体地具有长边的主体部50、一对突出部51以及第一齿列52L。一对突出部51从轴向X的主体部50的两端分别向右侧Y1逐一地突出。第一齿列52L在各突出部51分别形成一列。在主体部50形成有沿左右方向Y贯通主体部50的贯通孔45A。贯通孔45A从左右方向Y观察例如呈四边形状。各第一齿列52L由沿着上下方向Z排列的大致三角形状的多个第一齿52构成。
齿部件43从右侧Y1与移动部件45的主体部50邻接。齿部件43例如是能够沿左右方向Y弹性变形的金属板。齿部件43一体地具有一对第二齿列60L、一对弹性部61、主体部62。一对第二齿列60L能够与对应的第一齿列52L分别啮合。一对弹性部61分别支承第二齿列60L。一对第二齿列60L分别由沿上下方向Z排列的大致三角形状的多个第二齿60构成。弹性部61逐一地连结于轴向X的主体部62的端部。第二齿列60L逐一地连结于对应的弹性部61。
主体部62包含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一对纵框63与连结纵框63彼此的一对横框64。一对纵框63沿轴向X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一对横框64沿上下方向Z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齿部件43沿上下方向Z形成有长条的直线孔65。直线孔65是由一对纵框63与一对横框64包围的空间。
在上部托架6的左侧Y2的侧板30设置有限制齿部件43相对于上部托架6的向倾斜方向C的移动的移动限制机构55。移动限制机构55包含通过对左侧Y2的侧板30进行挤出成型而形成的一对限制部55A。一对限制部55A是沿轴向X为长条的大致长方体。限制部55A逐一地配置于插通孔32的上下方向Z的两外侧。
参照图3,在右侧Y1的侧板30形成有移动限制机构77。移动限制机构77是使设置于左侧Y2的侧板30的移动限制机构55向比基准面3D更靠右侧Y1移动而仅使左右的朝向反转而成,因此省略其说明。
紧固部件44以能够绕中心轴线C1与插通轴40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插通轴40的外周支承。在移动部件45的贯通孔45A从左侧Y2插通有紧固部件44的旋转限制部47。由此,移动部件45的主体部50从右侧Y1与紧固部件44的按压部46邻接。移动部件45在相对于紧固部件44的旋转被限制且能够与紧固部件44一体移动的状态下被紧固部件44支承。移动部件45经由紧固部件44以及插通轴40被下部管23支承。紧固部件44以及移动部件45能够与插通轴40(柱管4)一同沿倾斜方向C移动。在齿部件43的直线孔65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插通有紧固部件44的旋转限制部47的比插通于移动部件45的贯通孔45A的部分更靠右侧Y1的部分。直线孔65是沿上下方向Z为长条的长孔,因此旋转限制部47能够相对于直线孔65沿上下方向Z移动,但无法相对于直线孔65沿轴向X移动。插通轴40绕中心轴线C1与齿部件43、紧固部件44以及移动部件45相对旋转。
从轴向X观察,齿部件43配置于限制部55A彼此之间。由此,齿部件43相对于上部托架6的上下方向Z的移动被限制。齿部件43相对于左侧Y2的侧板30的旋转被一对限制部55A限制。由此,能够防止紧固部件44相对于齿部件43的旋转。齿部件43、紧固部件44以及移动部件45相对于左侧Y2的侧板30无法旋转。
齿部件43以在左右方向Y上位于移动部件45与左侧Y2的侧板30之间的方式被左侧Y2的侧板30支承。详细而言,齿部件43经由一对限制部55A被上部托架6的左侧Y2的侧板30支承。齿部件43的弹性部61位于移动部件45的主体部50与左侧Y2的侧板30的插通孔32的周缘部32A之间。周缘部32A是指侧板30的从轴向X的两外侧划分形成插通孔32的部分。一对限制部55A沿轴向X延伸,因此也能够对齿部件43相对于左侧Y2的侧板30的向轴向X的移动进行引导。
凸轮42与操作部件41的操作对应地旋转,从而凸轮突起42A与凸轮突起44B相互推压。由此,紧固部件44沿着插通轴40的中心轴线C1向右侧Y1移动。于是,紧固部件44的按压面44A经由移动部件45的主体部50、齿部件43的弹性部61以及主体部62按压左侧Y2的侧板30。由此,一对侧板30被两紧固部件44、79夹持而被紧固。
此时,各侧板30紧固下部管23的对应的被紧固部34。由此,下部管23向倾斜方向C的转动被限制,而实现倾斜锁定。通过两被紧固部34紧固,从而下部管23弹性地缩径,紧固上部管22。其结果,上部管22的轴向X的移动被限制,而实现伸缩锁定。
将在倾斜方向C以及轴向X固定转向操纵部件11的位置时,即,实现倾斜锁定以及伸缩锁定时的转向装置1的状态称为“锁定状态”。此外,在通常的驾驶时,转向装置1为锁定状态。另一方面,若操作部件41向锁定解除方向旋转,则伴随着凸轮42的旋转,紧固部件44沿着中心轴线C1向接近凸轮42的方向(左侧Y2)移动。由此,解除两紧固部件44、79对一对侧板30的紧固,从而能够进行倾斜调整以及伸缩调整。
将在倾斜方向C以及轴向X解除转向操纵部件11的位置的固定时,即,解除倾斜锁定以及伸缩锁定时的转向装置1的状态称为“解除状态”。转向装置1为了使车辆碰撞的二次碰撞时的伸缩方向(轴向X)的初期约束稳定化,而进一步具备伸缩锁定机构83。伸缩锁定机构83包含筒状的锁定部件80、传递部件81以及沿轴向X延伸的板状的锁定板82。锁定部件80、传递部件81以及锁定板82从轴向X观察配置于一对被紧固部34之间。锁定部件80被插通轴40支承为能够旋转。锁定板82固定于上部管22。传递部件81包含用于将插通轴40的旋转传递至锁定部件80的凸轮、用于将锁定部件80朝向锁定板82施力的弹簧等。
在锁定状态下,设置于锁定部件80的齿部80A与设置于锁定板82的齿部82A啮合。由此,转向操纵部件11(参照图1)的轴向X的位置被稳固地锁定。在解除状态下,齿部80A与齿部82A的啮合被解除。转向装置1进一步包含使第一齿52与第二齿60啮合,从而稳固地锁定柱管4的倾斜方向C的位置的倾斜锁定机构86、87。
左侧Y2的倾斜锁定机构86包含上述的左侧Y2的侧板30、插通轴40、凸轮42、齿部件43、紧固部件44以及移动部件45。右侧Y1的倾斜锁定机构87包含上述的右侧Y1的侧板30、插通轴40、齿部件71、紧固部件79以及移动部件72。移动部件45的一对第一齿列52L沿轴向X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后侧X1的第一齿列52L的第一齿52的齿顶朝向前侧X2从后侧X1的突出部51向前侧X2突出。前侧X2的第一齿列52L的第一齿52的齿顶朝向后侧X1从前侧X2的突出部51向后侧X1突出。第一齿列52L的各第一齿52具有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齿线52A。
图5是沿着图3的V-V线的剖面的示意图,且是表示转向装置1的解除状态的图。参照图5,齿部件43的各弹性部61以伴随着在轴向X从主体部62分离而朝向右侧Y1的方式弯曲。各弹性部61具有向左侧Y2凸出弯曲的形状。在弹性部61也可以形成有用于减少齿部件43的刚性的作为刚性减少部的多个孔61A(参照图4)。
一对第二齿列60L从右侧Y1与对应的第一齿列52L对置。弹性部61在以从第一齿列52L的第一齿52分离的方式向右侧Y1(上部托架6侧)倾斜的状态下支承第二齿列60L的第二齿60。详细而言,前侧X2的第二齿列60L设置于前侧X2的弹性部61的前端缘。后侧X1的第二齿列60L设置于后侧X1的弹性部61的后端缘。前侧X2的第二齿列60L的第二齿60的齿顶朝向前侧X2且右侧Y1从前侧X2的弹性部61的前端缘向前侧X2且右侧Y1突出。后侧X1的第二齿列60L的第二齿60的齿顶朝向后侧X1且右侧Y1从后侧X1的弹性部61的后端缘向后侧X1且右侧Y1突出。
第二齿列60L的各第二齿60作为其前端具有沿相对于左右方向Y倾斜的方向延伸的齿线60A。第二齿60的齿根部60B被弹性部61支承,并与弹性部61一体化。齿部件43如上所述能够沿左右方向Y弹性变形。然而,在齿部件43中,只要至少一对弹性部61能够沿左右方向Y弹性变形即可。齿部件43从左侧Y2与左侧Y2的侧板30邻接(参照图3)。
在左侧Y2的侧板30的一对周缘部32A的轴向X的两外侧的部分形成有凹部56。各凹部56通过使侧板30向右侧Y1凹陷而形成。凹部56的底面56A从右侧Y1与各第一齿列52L逐一对置。插通孔32的周缘部32A从右侧Y1与齿部件43的一对弹性部61对置。
参照图3,在右侧Y1的侧板30形成有一对凹部78。一对凹部78是使设置于左侧Y2的侧板30的一对凹部56向基准面3D的右侧Y1分别移动而仅使左右的朝向反转而成的部件。在图3中,仅图示一对凹部56中的一方的凹部56,仅图示一对凹部78中的一方的凹部78。
接下来,对第一齿列52L与第二齿列60L的啮合动作进行说明。若驾驶员为了进行倾斜调整而使转向操纵部件11(参照图1)沿倾斜方向C移动,则柱管4(参照图1)整体相对于上部托架6相对地倾斜。转向操纵部件11的倾斜调整在紧固部件44的旋转限制部47、突起部48能够在插通孔32内沿倾斜方向C移动的范围内进行。
与移动部件45一体移动的旋转限制部47被插通于齿部件43的直线孔65。由此,移动部件45能够相对于齿部件43沿上下方向Z相对移动,并且能够沿轴向X一体移动。因此,第一齿列52L与第二齿列60L沿上下方向Z相对移动。图6是沿着图3的VI-VI线的剖面的示意图。在沿着VI-VI线的剖视图中,移动部件45的主体部50本来不示出,但为了便于说明,而由双点划线图示。图7是在图5中表示锁定状态的图。
在倾斜调整后,如图6所示,在第二齿列60L的第二齿60与第一齿列52L的第一齿52处于从左侧Y2观察不重叠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操作操作部件41。然后,使紧固部件44以及移动部件45以接近左侧Y2的侧板30的方式向右侧Y1移动。由此,左侧Y2的侧板30与移动部件45的间隔沿左右方向Y缩窄。移动部件45从左侧Y2与齿部件43抵接,左侧Y2的侧板30从右侧Y1与齿部件43抵接。左侧Y2的侧板30与移动部件45的间隔沿左右方向Y进一步缩窄。由此,在移动部件45与左侧Y2的侧板30之间夹持一对弹性部61。由此,一对弹性部61以使第二齿列60L接近第一齿列52L的方式弹性变形。详细而言,一对弹性部61以其形状从弯曲状接近沿轴向X延伸的直线状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与倾斜调整后的位置对应的第二齿列60L的第二齿60从右侧Y1与第一齿列52L的第一齿52啮合。在第一齿列52L的第一齿52与第二齿列60L的第二齿60啮合的状态下,第一齿52的齿线52A与第二齿60的齿线60A沿左右方向Y延伸(参照图7)。如上,齿部件43构成为在一对弹性部61以在移动部件45与左侧Y2的侧板30之间被夹持的方式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第二齿列60L与第一齿列52L啮合。当在弹性部61设置有作为刚性减少部的多个孔61A的情况下,能够使弹性部61容易地弹性变形而使第二齿60倾斜。
另一方面,在移动部件45向右侧Y1移动时,在第二齿列60L的第二齿60与第一齿列52L的第一齿52处于从左侧Y2观察重叠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操作操作部件41,从而使左侧Y2的侧板30与移动部件45的间隔沿左右方向Y缩窄。由此,在紧固部件44的按压面44A按压左侧Y2的侧板30前,第一齿列52L骑上第二齿列60L。将第一齿列52L骑上第二齿列60L而不使第一齿列52L与第二齿列60L相互啮合的状态称为齿叠齿的状态。
在左侧Y2的侧板30的与齿部件43的第一齿列52L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凹部56。因此,在第一齿列52L的右侧Y1存在空间56B。因此,如在图7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那样,在齿叠齿的状态下,第二齿列60L的骑在第一齿列52L上的部分的第二齿60弹性变形并向右侧Y1倾斜,收容于空间56B内。
如上,将第二齿60收容于空间56B,由此紧固部件44的按压面44A经由移动部件45的主体部50、齿部件43的弹性部61以及主体部62按压左侧Y2的侧板30。因此,操作部件41(参照图3)能够在操作中途旋转,从而转向装置1能够到达锁定状态。
在该转向装置1中,不论第一齿列52L与第二齿列60L的位置关系如何,均能够成为锁定状态。即,不论倾斜调整位置在何位置,均能够实现将转向装置1形成锁定状态,即所谓的无级锁定。另一方面,若使锁定状态的转向装置1向解除状态变化,则紧固部件44以及移动部件45以从左侧Y2的侧板30分离的方式向左侧Y2移动。由此,移动部件45与左侧Y2的侧板30的间隔沿左右方向Y扩展,从而齿部件43的一对弹性部61从基于移动部件45与左侧Y2的侧板30的按压被解除。因此,齿部件43返回弹性变形前的状态。即,齿部件43的弹性部61使第二齿列60L以从第一齿列52L分离的方式向侧板30侧(上部托架6侧)倾斜而返回弯曲的状态,因此能够解除第二齿列60L与第一齿列52L的啮合。
如以上那样,使支承第二齿列60L的弹性部61弹性变形,由此能够使第一齿列52L与第二齿列60L啮合。而且,使弹性部61弹性复原,由此能够解除第一齿列52L与第二齿列60L的啮合。因此,不需要与支承第二齿列60L的弹性部61分开设置为了解除第一齿列52L与第二齿列60L的啮合而弹性变形的部分。由此,能够实现齿部件43的小型化。同与齿部件43分开设置为了解除第二齿列60L与第一齿列52L的啮合而弹性变形的弹簧等部件的构成的转向装置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并且实现齿部件43的小型化。
弹性部61向左侧Y2(移动部件45侧)凸出弯曲。因此,容易使弹性部61在移动部件45与左侧Y2的侧板30之间弹性变形。即使在右侧Y1的倾斜锁定机构87中,也起到与左侧Y2的倾斜锁定机构86相同的效果。若在第一齿列52L骑在第二齿列60L上的状态(参照图7的双点划线)下产生二次碰撞,则移动部件45相对于齿部件43沿上下方向Z移动。由此,能够消除第一齿列52L相对于第二齿列60L的推压动作。由此,第一齿列52L的推压动作被消除后的第二齿60返回弹性变形前的状态,而与第一齿列52L的第一齿52啮合,从而能够保持上下方向Z的转向操纵部件11的位置。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P进行说明。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P的上部托架6的左侧Y2的侧板30周边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表示转向装置1P的解除状态的剖面的示意图。图10是在图9中表示锁定状态的图。在图8~图10中,对与至此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左侧Y2的倾斜锁定机构86进行说明,但右侧Y1的倾斜锁定机构87也能够应用该实施方式的构成。
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P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参照图4)主要不同的点是将第一齿列52LP设置于上部托架6的侧板30这点与齿部件43P的弹性部61P使第二齿列60L以向作为移动部件的紧固部件44P侧倾斜的方式对其进行支承这点。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P不包含移动部件45、72(参照图3)。
参照图8,第一齿列52LP被设置于左侧Y2的侧板30的保持部90保持。保持部90在左侧Y2的侧板30的插通孔32P的轴向X的两外侧各设置一个。第二实施方式的插通孔32P是沿倾斜方向C延伸的倾斜槽。保持部90呈沿着倾斜方向C延伸的大致矩形状。一对第一齿列52LP的每一个从对应的保持部90朝向插通孔32P分别突出。保持部90通过在挤出成型等中将侧板30向左侧Y2挤出而被形成。因此,第一齿列52LP与侧板30通过一个部件形成为一体,并设置于侧板30。保持部90也可以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与侧板30分体形成。在该情况下,第一齿列52LP通过将保持部90固定于侧板30而设置于侧板30。
一对第一齿列52LP沿轴向X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后侧X1的第一齿列52LP与前侧X2的第一齿列52LP沿轴向X相互对置。各第一齿列52LP由沿着倾斜方向C以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齿52P构成。前侧X2的第一齿列52LP的多个第一齿52P的齿顶朝向插通孔32P侧(后侧X1)。后侧X1的第一齿列52LP的多个第一齿52P的齿顶朝向插通孔32P侧(前侧X2)。
紧固部件44P一体地具有第一按压部91、第二按压部92以及突起部93。第一按压部91按压齿部件43P。第二按压部92按压左侧Y2的侧板30。突起部93防止紧固部件44P相对于侧板30的转动。第一按压部91从左右方向Y观察呈大致四边形形状。以下,将第一按压部91的右侧面称为第一按压面91A。第二按压部92从第一按压部91的第一按压面91A向右侧Y1突出。将第二按压部92的右侧面称为第二按压面92A。第二按压面92A呈大致半圆弧状,并沿轴向X隔开间隔地设置一对。
突起部93从左右方向Y观察呈大致四边形形状,并从一对第二按压面92A之间向右侧Y1突出。突起部93的轴向X的两侧面以沿着插通孔32P的沿倾斜方向C延伸的缘部的方式沿倾斜方向C延伸。紧固部件44P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紧固部件44相同地,从右侧Y1与凸轮42邻接。紧固部件44P形成有能够骑在凸轮42的凸轮突起42A上(参照图3)的凸轮突起44B。
紧固部件44P的第二按压部92的一对第二按压面92A能够从左侧Y2与上部托架6的左侧Y2的侧板30的插通孔32P的周缘部32PA抵接。
齿部件43P一体地具有一对第二齿列60LP、分别支承第二齿列60LP的一对弹性部61P以及主体部62P。一对第二齿列60LP分别由沿倾斜方向C排列的大致三角形状的多个第二齿60P构成。弹性部61P逐一连结于轴向X的主体部62P的端部。第二齿列60LP逐一连结于对应的弹性部61P。详细而言,前侧X2的第二齿列60LP设置于前侧X2的弹性部61P的前端缘。后侧X1的第二齿列60LP设置于后侧X1的弹性部61P的后端缘。
主体部62P呈沿着倾斜方向C延伸的大致矩形状。在主体部62P的轴向X以及上下方向Z的大致中央形成有沿左右方向Y贯通主体部62P的贯通孔66。参照图9,一对第二齿列60LP从左侧Y2与对应的第一齿列52LP对置。弹性部61P在使第二齿列60LP以从第一齿列52LP分离的方式向左侧Y2(紧固部件44P侧)倾斜的状态下对其进行支承。详细而言,前侧X2的第二齿列60LP的第二齿60P从前侧X2的弹性部61P的前端缘向前侧X2且左侧Y2突出。后侧X1的第二齿列60LP的第二齿60P从后侧X1的弹性部61P的后端缘向后侧X1且左侧Y2突出。
紧固部件44P以能够绕中心轴线C1与插通轴40相对旋转的方式被插通轴40的外周支承,而能够与插通轴40一同沿倾斜方向C移动。
紧固部件44P的突起部93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插通于左侧Y2的插通孔32P。
在齿部件43P的贯通孔66以无法相对旋转且能够一体移动的方式插通有紧固部件44P的第二按压部92。由此,齿部件43P经由紧固部件44P支承于插通轴40。因此,齿部件43P能够与插通轴40(柱管4)一同沿倾斜方向C移动。
齿部件43P沿左右方向Y位于紧固部件44P与左侧Y2的侧板30之间。详细而言,齿部件43P的弹性部61P位于紧固部件44P的第一按压部91与左侧Y2的侧板30的插通孔32P的周缘部32PA之间。
参照图10,凸轮42与操作部件41的操作对应地旋转,从而凸轮突起42A与凸轮突起44B相互推压。由此,紧固部件44P沿着插通轴40的中心轴线C1向右侧Y1移动。于是,紧固部件44P的第一按压面91A经由齿部件43P的弹性部61P以及主体部62P按压左侧Y2的侧板30。
由此,一对侧板30被紧固机构18夹持并被紧固,而实现倾斜锁定。在一对侧板30之间紧固两被紧固部34,从而下部管23弹性地缩径而紧固上部管22。由此,实现伸缩锁定。
接下来,对第一齿列52LP与第二齿列60LP的啮合动作进行说明。在倾斜调整后,在第二齿列60LP的第二齿60P与第一齿列52LP的第一齿52P处于从左侧Y2观察不重叠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操作操作部件41。然后,若使紧固部件44P以接近左侧Y2的侧板30的方式向右侧Y1移动,则左侧Y2的侧板30与紧固部件44P的间隔沿左右方向Y缩窄。然后,紧固部件44P从左侧Y2与齿部件43P抵接,左侧Y2的侧板30从右侧Y1与齿部件43P抵接。若左侧Y2的侧板30与紧固部件44P的间隔沿左右方向Y进一步缩窄,则一对弹性部61P在紧固部件44P与左侧Y2的侧板30之间被夹持。由此,一对弹性部61P以使第二齿列60LP接近第一齿列52LP的方式弹性变形。详细而言,一对弹性部61P以其形状从弯曲状接近沿轴向X延伸的直线状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与倾斜调整后的位置对应的第二齿列60LP的第二齿60P从左侧Y2与第一齿列52LP的第一齿52P啮合。在第一齿列52LP的第一齿52P与第二齿列60LP的第二齿60P啮合的状态下,第一齿52P的齿线52A与第二齿60P的齿线60A沿左右方向Y延伸。如上,齿部件43P构成为在一对弹性部61P在紧固部件44P与左侧Y2的侧板30之间被夹持而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第二齿列60LP与第一齿列52LP啮合。
另一方面,在紧固部件44P向右侧Y1移动时,第二齿列60LP的第二齿60P与第一齿列52LP的第一齿52P处于从左侧Y2观察重叠的位置关系。在该情况下,在紧固部件44P的第二按压面92A按压左侧Y2的侧板30前,第一齿列52LP骑在第二齿列60LP上而成为齿叠齿的状态。在齿叠齿的状态下,第二齿列60LP的骑在第一齿列52LP上的部分的第二齿60P弹性变形而向左侧Y2倾斜。
如由图10的双点划线表示的那样,在齿叠齿的状态下,第一齿列52LP的骑在第二齿列60LP上的部分的第二齿60P位于轴向X的紧固部件44P的两外侧的空间57。如上,即使在齿叠齿的状态下,第二齿60P也位于空间57,由此紧固部件44P的第二按压面92A能够按压左侧Y2的侧板30的插通孔32P的周缘部32PA。因此,操作部件41(参照图3)能够在操作中途旋转,从而转向装置1P能够到达锁定状态。
另一方面,若使锁定状态的转向装置1P向解除状态变化,则紧固部件44P以从左侧Y2的侧板30分离的方式向左侧Y2移动。由此,紧固部件44P与左侧Y2的侧板30的间隔沿左右方向Y扩展,从而齿部件43P的一对弹性部61P从基于紧固部件44P与左侧Y2的侧板30的按压被解除。因此,齿部件43P返回弹性变形前的状态。即,齿部件43P的弹性部61P使第二齿列60LP以从第一齿52P分离的方式向左侧Y2(紧固部件44P侧)倾斜而返回弯曲的状态。因此,能够解除第二齿列60LP与第一齿列52LP的啮合。
如以上那样,使支承第二齿列60LP的弹性部61P弹性变形,由此能够使第一齿列52LP与第二齿列60LP啮合。使弹性部61P弹性复原,由此能够解除第一齿列52LP与第二齿列60LP的啮合。因此,不需要与支承第二齿列60LP的部分(即弹性部61P)分开设置为了解除第一齿列52LP与第二齿列60LP的啮合而弹性变形的部分。由此,能够实现齿部件43P的小型化。同为了解除第二齿列60LP与第一齿列52LP的啮合而设置与齿部件43P不同的弹簧等部件的构成的转向装置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并且实现齿部件43P的小型化。
弹性部61P向右侧Y1(左侧Y2的侧板30)凸出弯曲。因此,容易使弹性部61P在紧固部件44P与左侧Y2的侧板30之间弹性变形。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各弹性部61不一定要向左侧Y2凸出弯曲。各弹性部61只要构成为能够在使第二齿列60L以从第一齿列52L分离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对第二齿列60L进行支承,并且能够在弹性变形时使第二齿列60L接近第一齿列52L而与第一齿列52L啮合即可。即,也可以是各弹性部61向右侧Y1凸出弯曲的方式、各弹性部61具有向右侧Y1凸出弯曲的部分与向左侧Y2凸出弯曲的部分的方式。
各弹性部61P不一定要向右侧Y1凸出弯曲。各弹性部61P只要构成为能够在使第二齿列60LP以从第一齿列52LP分离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对第二齿列60LP进行支承,并且能够在弹性变形时使第二齿列60LP接近第一齿列52LP而与第一齿列52LP啮合即可。即,也可以是各弹性部61P向左侧Y2凸出弯曲的方式、各弹性部61P具有向右侧Y1凸出弯曲的部分与向左侧Y2凸出弯曲的部分的方式。
第一齿列52L、52LP以及第二齿列60L、60LP也可以由具有沿与相互对置的方向(左右方向Y)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齿线的多个齿,即沿左右方向Y突出的多个齿构成。第一齿列52L以及第二齿列60L中的任意一方也可以由单一的齿构成。即,第一齿列52L也可以由一个第一齿52构成,第二齿列60L由多个第二齿60构成。或者,第一齿列52L也可以由多个第一齿52构成,第二齿列60L由一个第二齿60构成。该情况即便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齿列52LP以及第二齿列60LP中也相同。
刚性减少部不限定于孔61A,也可以是使弹性部61、61P沿左右方向Y变薄的凹陷、切口。紧固部件44与移动部件45也可以由一个部件设置为一体。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转向装置1、1P也可以仅包含左侧Y2的倾斜锁定机构86或者右侧Y1的倾斜锁定机构87中的任意一方。
转向装置1、1P不限定于不辅助转向操纵部件11的转向操纵的手动类型的转向装置,也可以是通过电动马达辅助转向操纵部件11的转向操纵的转向柱辅助类型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转向装置1、1P不限定于伸缩锁定机构83,也可以具备不同的构造的伸缩锁定机构,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而不包含伸缩锁定机构83。
转向装置1、1P也可以不具备伸缩调整功能,仅具备倾斜调整功能。下部管23只要是通过一对侧板30的夹持而缩径从而保持上部管22的构成即可,例如,狭缝33的前侧X2也可以成为闭端。转向装置1、1P也可以是代替下部管23,不缩径地保持上部管22的构成。
倾斜锁定机构86以及倾斜锁定机构87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也能够应用于具有连结上部托架6的安装板29(参照图2)与车体2(参照图1)的荚(kapsel)(未图示)的荚型的转向装置。在二次碰撞时,荚(未图示)破裂,从而上部托架6从车体2脱离。
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P是操作部件41的基端部41A配置于比上部管22更靠上侧Z1的所谓的杆上置类型的转向装置。然而,转向装置1也能够在操作部件41的基端部41A配置于比上部管22更靠下侧Z2的所谓的杆下置类型的转向装置应用倾斜锁定机构86以及倾斜锁定机构87。
本申请主张于2016年3月2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040155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包括说明书、附图、摘要在内的全部内容。
Claims (6)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一端连结有转向操纵部件的转向轴;
柱管,其保持所述转向轴;
固定于车体的托架,其将所述柱管支承为能够沿倾斜方向转动;
移动部件,其具有第一齿列,能够与所述柱管一同沿所述倾斜方向移动,并能够沿与所述倾斜方向以及所述转向轴的轴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移动;以及
齿部件,其以在所述交叉方向上位于所述移动部件与所述托架之间的方式被所述托架支承,所述齿部件具有弹性部和在所述交叉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齿列对置并能够与所述第一齿列啮合的第二齿列,所述弹性部是弯曲状的且在使所述第二齿列以从所述第一齿列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分离的方式向所述托架侧倾斜的状态下对所述第二齿列进行支承,
所述齿部件构成为,在所述弹性部在所述移动部件与所述托架之间被夹持而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所述第二齿列与所述第一齿列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向所述移动部件侧凸出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齿列与所述第二齿列啮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齿列以及所述第二齿列的齿线沿所述交叉方向延伸。
4.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一端连结有转向操纵部件的转向轴;
柱管,其保持所述转向轴;
固定于车体的托架,其设置有第一齿列,并将所述柱管支承为能够沿倾斜方向转动;
移动部件,其能够与所述柱管一同沿所述倾斜方向移动,并能够沿与所述倾斜方向以及所述转向轴的轴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移动;以及
齿部件,其在所述交叉方向上位于所述移动部件与所述托架之间,并能够与所述柱管一同沿所述倾斜方向移动,所述齿部件具有弹性部和在所述交叉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齿列对置并能够与所述第一齿列啮合的第二齿列,所述弹性部是弯曲状的且在使所述第二齿列以从所述第一齿列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分离的方式向所述移动部件侧倾斜的状态下对所述第二齿列进行支承,
所述齿部件构成为在所述弹性部在所述移动部件与所述托架之间被夹持而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所述第二齿列与所述第一齿列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向所述托架侧凸出弯曲。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齿列与所述第二齿列啮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齿列以及所述第二齿列的齿线沿所述交叉方向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40155 | 2016-03-02 | ||
JP2016040155A JP6751507B2 (ja) | 2016-03-02 | 2016-03-02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50714A CN107150714A (zh) | 2017-09-12 |
CN107150714B true CN107150714B (zh) | 2021-05-18 |
Family
ID=58108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107507.0A Active CN107150714B (zh) | 2016-03-02 | 2017-02-27 | 转向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202139B2 (zh) |
EP (1) | EP3213977B1 (zh) |
JP (1) | JP6751507B2 (zh) |
CN (1) | CN10715071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5000028A1 (de) * | 2015-01-08 | 2016-07-14 | Thyssenkrupp Ag | Fertigungsverfahren für eine modulare Lenksäule mit Strangpressprofilen |
FR3038571B1 (fr) * | 2015-07-10 | 2019-03-22 | Robert Bosch Automotive Steering Vendome | Systeme de blocage en mouvement radial de la colonne de direction |
GB201604974D0 (en) * | 2016-03-23 | 2016-05-04 | Trw Das A S |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GB201604976D0 (en) * | 2016-03-23 | 2016-05-04 | Trw Das A S |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GB201604977D0 (en) * | 2016-03-23 | 2016-05-04 | Trw Das A S |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EP3421326A4 (en) * | 2016-04-08 | 2019-04-24 | NSK Ltd. | POSITION ADJUSTMENT DEVICE FOR A STEERING WHEEL |
GB201616323D0 (en) * | 2016-09-26 | 2016-11-09 | Trw Limited |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DE102018201029B4 (de) * | 2017-01-26 | 2024-10-31 | Hl Mando Corporation | Neigungsvorrichtung für automobil-lenksäule |
US10717457B2 (en) * | 2018-06-18 | 2020-07-21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Steering column positive lock mechanism |
DE102019122320A1 (de) * | 2019-08-20 | 2021-02-25 | Thyssenkrupp Ag |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Umdrehungsbegrenzung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83704A (zh) * | 2007-10-12 | 2010-11-10 | Trw有限公司 | 用于转向管柱组件的夹具组件 |
WO2011020538A1 (de) * | 2009-08-21 | 2011-02-24 |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102010044753A1 (de) * | 2010-09-08 | 2012-03-08 | Zf Lenksysteme Nacam Gmbh | Feststellvorrichtung für verstellbare Kraftfahrzeuglenksäule |
CN105313944A (zh) * | 2014-06-20 | 2016-02-10 |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 转向装置 |
CN105620543A (zh) * | 2014-11-21 | 2016-06-01 |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 转向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59504B2 (en) * | 2001-05-18 | 2003-12-09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Steering column for a vehicle |
DE10234514C5 (de) * | 2002-07-30 | 2012-06-14 | Zf Lenksysteme Nacam Gmbh | Positionseinstellvor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lenksäulen |
DE102005036582A1 (de) * | 2005-08-01 | 2007-02-08 | Thyssenkrupp Presta Ag |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102007003091B3 (de) * | 2007-01-16 | 2008-08-07 | Thyssenkrupp Presta Ag |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GB0723485D0 (en) * | 2007-11-30 | 2008-01-09 | Trw Das A S |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US8881618B2 (en) * | 2012-10-04 | 2014-11-11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lock |
JP2014218228A (ja) * | 2013-05-10 | 2014-11-20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GB201412973D0 (en) | 2014-07-22 | 2014-09-03 | Trw Ltd |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s |
JP6493729B2 (ja) * | 2014-11-25 | 2019-04-03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558572B2 (ja) * | 2015-07-08 | 2019-08-14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US9840269B2 (en) * | 2015-07-08 | 2017-12-12 | Jtekt Corporation | Steering system |
JP6528967B2 (ja) * | 2015-07-08 | 2019-06-12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536887B2 (ja) * | 2015-07-08 | 2019-07-03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701519B2 (ja) * | 2016-04-27 | 2020-05-27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2016
- 2016-03-02 JP JP2016040155A patent/JP675150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
- 2017-02-17 US US15/435,621 patent/US10202139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2-21 EP EP17157237.3A patent/EP3213977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2-27 CN CN201710107507.0A patent/CN10715071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83704A (zh) * | 2007-10-12 | 2010-11-10 | Trw有限公司 | 用于转向管柱组件的夹具组件 |
WO2011020538A1 (de) * | 2009-08-21 | 2011-02-24 |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102010044753A1 (de) * | 2010-09-08 | 2012-03-08 | Zf Lenksysteme Nacam Gmbh | Feststellvorrichtung für verstellbare Kraftfahrzeuglenksäule |
CN105313944A (zh) * | 2014-06-20 | 2016-02-10 |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 转向装置 |
CN105620543A (zh) * | 2014-11-21 | 2016-06-01 |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 转向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213977B1 (en) | 2020-01-01 |
JP6751507B2 (ja) | 2020-09-09 |
US10202139B2 (en) | 2019-02-12 |
CN107150714A (zh) | 2017-09-12 |
EP3213977A2 (en) | 2017-09-06 |
EP3213977A3 (en) | 2017-12-06 |
US20170253262A1 (en) | 2017-09-07 |
JP2017154622A (ja) | 2017-09-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150714B (zh) | 转向装置 | |
US9604663B2 (en) | Steering system | |
US9840269B2 (en) | Steering system | |
JP6528967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5321688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US9840270B2 (en) | Steering system | |
JP4932388B2 (ja) | 可動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EP2594454A1 (en) | Steering device | |
JP5338922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US9376137B2 (en) | Steering device | |
US7810409B2 (en) | Steering column apparatus | |
US20090272219A1 (en) | Steering column system | |
US20180257692A1 (en) | System for blocking the radial movement of a steering column | |
US9956984B2 (en) | Steering system | |
JP2008105610A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KR100854767B1 (ko) | 조정 스프링을 구비한 자동차의 틸트 또는 틸트 앤텔레스코프 조향장치 | |
JP6440580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019182238A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