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CN107072480B - 挠性管和插入设备 - Google Patents

挠性管和插入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2480B
CN107072480B CN201580056490.XA CN201580056490A CN107072480B CN 107072480 B CN107072480 B CN 107072480B CN 201580056490 A CN201580056490 A CN 201580056490A CN 107072480 B CN107072480 B CN 1070724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exible portion
outer layer
volume region
flexible
b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649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72480A (zh
Inventor
斋藤健郎
斋藤健一郎
岸孝浩
星尚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0724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24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724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24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051Flexible endoscopes with controlled bending of insertion part
    • A61B1/005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nsertion parts, e.g. vertebral el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8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with stiffen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051Flexible endoscopes with controlled bending of insertion par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051Flexible endoscopes with controlled bending of insertion part
    • A61B1/0057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force transmission elements, e.g. control wi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5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embedded materials for reinforcement, e.g. wires, coils, brai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5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embedded materials for reinforcement, e.g. wires, coils, braids
    • A61M25/005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embedded materials for reinforcement, e.g. wires, coils, braids having a variable stiffness along the longitudinal axis, e.g. by varying the pitch of the coil or bra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043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 A61M25/0054Catheters; Hollow probe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with regions for increasing flexibil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11/00Hoses, i.e. flexible pipes
    • F16L11/04Hoses, i.e. flexible pipes made of rubber or flexible plastics
    • F16L11/10Hoses, i.e. flexible pipes made of rubber or flexible plastics with reinforcements not embedded in the wal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24Instruments or system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e.g. fibrescopes
    • G02B23/2476Non-optical details, e.g. housings, mountings, suppor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Path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挠性管具有:密卷区域;疏卷区域,其沿着长度轴与密卷区域的基端侧连续配置,形成为比密卷部容易弯曲;第一外层,其包覆密卷区域的外侧,与密卷区域协同动作而形成第一挠性部;第二外层,其与密卷区域协同动作而形成比第一挠性部难弯曲的第二挠性部;第三外层,其包覆疏卷区域的外侧,与疏卷区域协同动作而形成第三挠性部,该第三挠性部比第一挠性部难弯曲、与第二挠性部相同程度或者比第二挠性部难弯曲;以及第四外层,其连续配置于所述第二外层与所述第三外层之间,包覆密卷区域与疏卷区域的边界位置的外侧,减小所述边界位置的弯曲难度/弯曲易度之差。

Description

挠性管和插入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内窥镜等插入设备的挠性管和具有该挠性管的插入设备。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7-236472号公报中记载了沿着长度轴使弯曲难度(硬度)不同的多个管组合而形成导管的例子。该导管形成为前端侧相比于基端侧连续地变柔软。
在例如像日本特开2007-236472号公报所公开的导管那样形成为前端侧相比于基端侧逐渐变柔软的情况下,在把持着较硬的位置向曲折的管路内的里侧压入时,有时难以将力从该较硬的位置传递到较柔软的位置。因此,在将导管向管路内的里侧(深部)压入时,有时难以向导管的前端施加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从其一部分进入到管路内的状态易于向管路内的里侧(深部)压入的挠性管和具有这样的挠性管的插入设备。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挠性管具有:密卷区域,其沿着由前端和基端规定的长度轴配置,并且具有密卷部,在该密卷部中,沿着所述长度轴相邻的线状部件彼此被赋予了成为密合状态的密合力;疏卷区域,其沿着所述长度轴与所述密卷区域的基端侧连续配置,沿着所述长度轴相邻的所述线状部件彼此相互分开,形成为比所述密卷部容易弯曲;第一外层,其包覆所述密卷区域的外侧,与所述密卷区域协同动作而形成第一挠性部;第二外层,其沿着所述长度轴位于比所述第一外层靠基端侧的位置,与所述密卷区域协同动作而形成比所述第一挠性部难弯曲的第二挠性部;第三外层,其包覆所述疏卷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疏卷区域协同动作而形成第三挠性部,该第三挠性部比所述第一挠性部难弯曲、与所述第二挠性部相同程度或者比所述第二挠性部难弯曲;以及第四外层,其连续配置于所述第二外层与所述第三外层之间,包覆所述密卷区域与所述疏卷区域的边界位置的外侧,减小所述边界位置的弯曲难度/弯曲易度之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至第八实施方式的作为插入设备的内窥镜的概略图。
图2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挠性管的一部分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2B是示出图2A所示的挠性管的螺旋管和外皮相对于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弯曲难度,并且示出根据重叠的原理将螺旋管和外皮的弯曲难度相加而得到的挠性管的弯曲难度的概略图。
图3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挠性管的、螺旋管和外皮相对于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弯曲难度,并且示出根据重叠的原理将螺旋管和外皮的弯曲难度相加而得到的挠性管的弯曲难度的概略图。
图4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挠性管的、螺旋管和外皮相对于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弯曲难度,并且示出根据重叠的原理将螺旋管和外皮的弯曲难度相加而得到的挠性管的弯曲难度的概略图。
图5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挠性管的、螺旋管和外皮相对于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弯曲难度,并且示出根据重叠的原理将螺旋管和外皮的弯曲难度相加而得到的挠性管的弯曲难度的概略图。
图6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挠性管的、螺旋管和外皮相对于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弯曲难度,并且示出根据重叠的原理将螺旋管和外皮的弯曲难度相加而得到的挠性管的弯曲难度的概略图。
图7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挠性管的、螺旋管和外皮相对于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弯曲难度,并且示出根据重叠的原理将螺旋管和外皮的弯曲难度相加而得到的挠性管的弯曲难度的概略图。
图8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挠性管的、螺旋管和外皮相对于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弯曲难度,并且示出根据重叠的原理将螺旋管和外皮的弯曲难度相加而得到的挠性管的弯曲难度的概略图。
图9A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挠性管的一部分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9B是示出图9A所示的挠性管的螺旋管和外皮相对于沿着长度轴的位置的弯曲难度,并且示出根据重叠的原理将螺旋管和外皮的弯曲难度相加而得到的挠性管的弯曲难度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使用图1至图2B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设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设备10例如是医疗用的内窥镜来进行说明。除了医疗用的内窥镜之外,插入设备10也优选是工业用的内窥镜、不具有照明光学系统和观察光学系统的例如导管等插入器具。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设备10具有:插入部12,其具有前端部12a和基端部12b;以及把持部(操作部)14,其配设于插入部12的基端部12b。把持部14具有把持部主体14a和止折件14b,其中,该把持部主体14a供用户把持。插入部12的基端部12b通过止折件14b与把持部14连结,防止了插入部12的基端部12b处的屈曲等弯曲。
插入部12利用其前端部12a和基端部12b、或者后述的挠性管26的前端26a和基端26b规定作为中心轴的长度轴L。插入部12从其前端朝向基端依次具有前端硬质部22、弯曲部24以及挠性管26。弯曲部24的前端24a与前端硬质部22连结。挠性管26的前端26a与弯曲部24的基端24b连结。挠性管26的基端26b与把持部14的止折件14b连结。
另外,通过配设于把持部主体14a的旋钮16a、16b能够使弯曲部24向例如四个方向弯曲。
如图2A所示,挠性管26相对于中心轴(长度轴)L从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依次具有螺旋管32、筒状且网状的编带34以及筒状的外皮36。另外,编带34不是必需的,也优选在螺旋管32的外侧直接包覆外皮36。
螺旋管32例如是带状等的线状部件32a绕着长度轴L卷绕而形成的,其中,该线状部件32a是不锈钢材等金属材质的。螺旋管32优选形成为从其前端到基端具有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内径和外径。螺旋管32是具有弯曲难度和弹性的螺旋状的管状部件,其中,该弯曲难度针对偏离长度轴L的方向(例如与长度轴L垂直的方向)的弯曲,该弹性是指想要从弯曲的状态恢复成最初的状态。
螺旋管32配置在长度轴L上,沿着长度轴L从前端朝向基端具有密卷区域(高弹性区域)42和与密卷区域42的基端侧连结的疏卷区域(弹性比高弹性区域低的正常弹性区域)44。疏卷区域44与密卷区域42的基端侧连续配置,形成为比密卷区域42容易弯曲。密卷区域42比疏卷区域44容易从弯曲的状态恢复成大致直线状态,形成为弹性变高。
密卷区域42的沿着长度轴L的长度优选形成为在例如将插入部12从肛门插入到大肠的深部时与使大肠大致直线化时的长度相同程度或者比其长。
在插入设备10是大肠用的内窥镜的情况下,优选为,从挠性管26的前端26a到后述的第三挠性部76的基端的长度(距离)是大致700mm左右,从挠性管26的前端26a到后述的第二挠性部74的前端的长度(距离)是大致300mm左右。
密卷区域42的沿着长度轴L的长度即从挠性管26的前端26a到密卷区域42的基端的距离(长度)La(参照图2A、图2B以及图3)是对应于应用部位而适当设定的。也能够适当设定疏卷区域44的沿着长度轴L的长度。
在密卷区域42中,多个密卷部52和多个疏卷部54沿着长度轴L交替地连续。即,疏卷部54配设于多个密卷部52彼此之间。另外,在密卷部52是三个的情况下,疏卷部54至少是两个等、当然也优选疏卷部54是多个。
密卷区域42的最前端优选是疏卷部54。另一方面,密卷区域42的最基端的位置是密卷部52。各密卷部52优选沿着长度轴L形成得比各疏卷部54长。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密卷区域42中的、密卷部52的沿着长度轴L的长度之和形成得比疏卷部54的沿着长度轴L的长度之和大。
在各密卷部52中,借助使沿着长度轴L相邻的线状部件32a彼此为密合状态的初始张力来赋予使沿着长度轴L相邻的线状部件32a彼此之间成为密合状态的密合力(≤初始张力)。此时赋予的初始张力(密合力)是能够根据例如线状部件32a的卷绕情况而适当调整的。这里,为了简化说明,设密卷部52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基于初始张力的密合力在任何位置都是大致恒定的。
另外,能够通过适当变更卷绕的构造、线状部件32a自身的沿着长度轴L的宽度或板厚等来改变线状部件32a的密合力。
在将密卷部52的长度轴L配置为例如垂直时,密卷部52的线状部件32a彼此克服着重力并借助密合力而维持密合的状态,以使得不在线状部件32a之间产生间隙。在将密卷部52的长度轴L配置为例如水平的状态下,在朝向长度轴L施加外力时,在外力达到解除密合力的力之前,密卷部52极力地使得不在线状部件32a之间形成间隙,极力不让挠曲产生。另一方面,当朝向长度轴L施加的外力达到解除线状部件32a之间的密合力的力以上时,在密卷部52中,会在密合的线状部件32a彼此之间形成间隙,密卷部52产生挠曲。因此,在密卷部52中,因施加于沿着长度轴L相邻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而在密卷部52开始弯曲之前,密卷部52的弯曲刚性较大,在密卷部52开始弯曲、密合力被解除后,密卷部52根据螺旋管32所具有的弹簧常数而弯曲。即,赋予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的大小与螺旋管32的弯曲难度对应。因此,在将插入部12向适当的管路插入时,一旦挠性管26的密卷部52开始弯曲,就能够使挠性管26在不存在密卷部52那样的状态下弯曲。
密卷部52的沿着长度轴L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在密卷部52弯曲了的状态下易于发挥想要恢复成最初的状态的弹性。即,赋予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的大小与螺旋管32的弹性对应。尤其是,在密卷部52中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间隙较小的情况(使密卷部52弯曲时的曲率半径较大的情况)下,发挥比各疏卷部54高的弹性。
在各疏卷部54中,在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相邻的线状部件32a彼此分开适当的间隔(节距)。即,在疏卷部54中,相邻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相互分开,在相邻的线状部件32a彼此之间没有被赋予密合力。因此,疏卷部54形成为比密卷部52容易向偏离长度轴L的方向(例如垂直的方向)弯曲。另外,疏卷部54的线状部件32a彼此的间隔不必须是恒定的,可以根据部位而或大或小。
各疏卷部54具有弹簧特性。因此,各疏卷部54发挥想要使各疏卷部54从弯曲的状态恢复成最初的状态的适当的弹性。然而,与密卷部52不同,在各疏卷部54中,没有赋予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因此,各疏卷部54的弹性比密卷部52低。
由于疏卷部54的线状部件32a彼此分开,因此在将螺旋管32配置为水平时,螺旋管32的端部借助其重力而容易弯曲,易于维持弯曲的状态。与此相对,密卷部52的线状部件32a彼此密合。因此,在将螺旋管32配置为水平时,即使借助螺旋管32的端部的重力,密卷部52也难弯曲,即使弯曲了也容易恢复成大致笔直的状态。
挠性管26形成为利用外皮36来维持全长。即,利用外皮36规定了挠性管26的全长,从而抑制了螺旋管32的全长变化。在密卷区域42中,在从偏离长度轴L的方向(例如与长度轴L垂直的方向)施加外力时,主要以疏卷部54作为缓冲部进行弯曲。即,能够减小疏卷部54的线状部件32a之间的间隙,使密卷区域42在适当的位置弯曲。
当在利用外皮36维持着全长的状态下密卷区域42弯曲时,疏卷部54吸收伴随着螺旋管32的轴向上的密卷部52在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的伸长的、螺旋管32在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的伸长。因此,密卷区域42的疏卷部54抵消了螺旋管32在沿着长度轴L的方向上的伸长。因此,在密卷区域42中,除了密卷部52之外还存在疏卷部54,由此能够在维持了相对于疏卷部54具有较高的弹簧特性的密卷部52的特性的状态下平滑地弯曲。而且,尤其是,能够借助密卷部52的基于密合力的弹性,在利用外皮36维持了全长的状态下使密卷区域42从弯曲的状态恢复成大致笔直的状态。
当然,不仅在外力施加于密卷区域42的密卷部52时,而且在外力施加于疏卷部54时,密卷区域42也以被施加了该外力的疏卷部54自身和其他疏卷部54为缓冲部进行弯曲。
疏卷区域44整体优选与密卷区域42的疏卷部54同样地形成。因此,疏卷区域44在从偏离长度轴L的方向被施加了外力时,相比于对密卷区域42施加外力时容易弯曲,比密卷区域42难恢复成大致笔直的状态。另外,疏卷区域44也能够与密卷区域42的疏卷部54同样地作为缓冲部。
如图2A和图2B所示,外皮36具有:第一外层62,其包覆挠性管26的螺旋管32中的、密卷区域42中的前端侧;第二外层64,其包覆密卷区域42中的基端侧;以及第三外层66,其包覆疏卷区域44的外侧。为了简化说明,设该第一至第三外层62、64、66的各区域的弯曲难度分别是恒定的。而且,第一外层62的弯曲难度比第二外层64的弯曲难度小。并且,第二外层64的弯曲难度比第三外层66的弯曲难度小。
挠性管26的外皮36还具有:第四外层68,其形成于分别包覆密卷区域42的第一外层62与第二外层64之间的部分;以及第五外层(第一挠性变化部)70,其连续地配置于密卷区域42的基端与疏卷区域44的前端之间,包覆密卷区域42的基端与疏卷区域44的前端之间的部分(密卷部52和疏卷部54的边界位置的外侧)。设第四和第五外层68、70的弯曲难度沿着轴向变化。这里,为了简化说明,设第四和第五外层68、70的弯曲难度线性地变化。因此,第四外层68形成为在第一外层62的基端与第二外层64的前端之间,从长度轴L的前端侧朝向基端侧逐渐变得难弯曲(变硬)。第五外层70形成为在第二外层64的基端与第三外层66的前端之间,从长度轴L的前端侧朝向基端侧急剧地变得难弯曲。第四外层68的沿着长度轴L的长度(宽度)W2优选是例如几厘米至10厘米左右。因此,后述的第四挠性部78的沿着长度轴L的长度也被规定为与第四外层68的沿着长度轴L的长度W2相同的长度。第五外层70沿着长度轴L仅形成有微小的长度(例如几毫米)。
而且,第一至第五外层62、64、66、68、70例如由抑制长度轴L方向的伸缩的适当的树脂材料通过挤出成型等而一体化。另外,树脂材料优选由具有耐热性、耐化学药品性且能够耐得住反复的清洗、消毒、灭菌的素材形成,并且优选具有电绝缘性(非导电性)。
在外皮36从与长度轴L垂直的方向等偏离长度轴L的方向被施加了外力时,外皮36的弯曲难度(针对弯曲的硬度)和弹性(从弯曲的状态恢复到大致笔直的状态的恢复易度)是能够通过改变例如容易弯曲的第一树脂材料与比第一树脂材料难弯曲的第二树脂材料的混配而适当设定的。即,外皮36的弯曲难度和弹性是能够在第一树脂材料与第二树脂材料之间适当设定的。另外,作为外皮36树脂材料进行混配的物质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
通过螺旋管32的密卷区域42与外皮36的第一外层62协同动作而形成第一挠性部72。通过螺旋管32的密卷区域42与外皮36的第二外层64协同动作而形成第二挠性部74。通过螺旋管32的疏卷区域44与外皮36的第三外层66协同动作而形成第三挠性部76。通过螺旋管32的密卷区域42与外皮36的第四外层68协同动作而形成第四挠性部(挠性变化部)78。通过螺旋管32的密卷区域42的基端与疏卷区域44的前端的边界位置和外皮36的第五外层70协同动作而形成第五挠性部(挠性变化部)80。
如图2B所示,可以认为,第一挠性部72的弯曲难度大致上能够是从长度轴L朝向径向外侧依次配设的密卷区域42与第一外层62的弯曲难度之和。如上所述,密卷区域42的弹性是借助线状部件32a彼此的密合力而发挥的。并且,第一外层62的弹性是借助外皮36的素材自身而发挥的。而且,可以认为,第一挠性部72的弹性大致上能够是从长度轴L朝向径向外侧依次配设的密卷区域42与第一外层62的弹性之和。第一挠性部72的弯曲难度和弹性分别是大致恒定的。
可以认为,第二挠性部74的弯曲难度大致上能够是从长度轴L朝向径向外侧依次配设的密卷区域42与第二外层64的弯曲难度之和。可以认为,第二挠性部74的弹性大致上能够是从长度轴L朝向径向外侧依次配设的密卷区域42与第二外层64的弹性之和。第二挠性部74的弯曲难度和弹性分别是大致恒定的。
微观上看,第一和第二挠性部72、74的弯曲难度和弹性根据具有密卷部52的位置或具有疏卷部54的位置而不同。另一方面,宏观上看,即考虑在密卷区域42上包覆了外皮36的位置的第一和第二挠性部72、74整体,其弯曲难度和弹性分别是大致恒定的。插入设备10的用户在使用挠性管26时,能够将其作为像后者那样发挥作用的器具进行使用。这是因为与密卷部52相比,疏卷部54的长度较短。
可以认为,第三挠性部76的弯曲难度大致上能够是从长度轴L朝向径向外侧依次配设的疏卷区域44与第三外层66的弯曲难度之和。可以认为,第三挠性部76的弹性大致上能够是疏卷区域44与第三外层66的弹性之和。第三挠性部76的弯曲难度和弹性分别是大致恒定的。第三挠性部76因第三外层66与疏卷区域44协同动作而形成为比第一挠性部72难弯曲、与第二挠性部74相同程度或者比第二挠性部74稍微难弯曲。
可以认为,第四挠性部78的弯曲难度大致上能够是从长度轴L朝向径向外侧依次配设的密卷区域42与第四外层68的弯曲难度之和。可以认为,第四挠性部78的弹性大致上能够是密卷区域42与第四外层68的弹性之和。第四挠性部78的弯曲难度和弹性因第四外层68而以从其前端朝向基端大致线性地上升的方式变化。
可以认为,第五挠性部80的弯曲难度大致上能够是从长度轴L朝向径向外侧依次配设的密卷区域42的基端与疏卷区域44的前端的边界位置的弯曲难度和第五外层70的弯曲难度之和。可以认为,第五挠性部80的弹性大致上能够是密卷区域42的基端与疏卷区域44的前端的边界位置的弹性和第五外层70的弹性之和。
另外,第四挠性部78的弯曲难度的变化量(变化的程度)F41优选比第五挠性部80的变化量F51大。并且,第五挠性部80的弯曲难度的变化量(变化的程度)F51优选尽可能小。
这里,在螺旋管32的密卷区域42与疏卷区域44的边界位置(更具体而言,密卷区域42的最基端侧的密卷部52的基端和疏卷区域44的前端)上,弯曲难度和弹性根据线状部件32a之间的密合力的有无而急剧地变化。该变化给第二挠性部74与第三挠性部76的边界位置的弯曲难度和弹性带来影响。因此,第五外层70被配设为调整部,该第五外层70进行调整以极力减小螺旋管32的密卷区域42与疏卷区域44的边界位置的第五挠性部80的弯曲难度/弯曲易度和弹性之差。在第五挠性部80中,通过调整外皮36的混配,使弯曲难度/弯曲易度从第二挠性部74接近于第三挠性部76。在第五挠性部80中,利用第五外层70来调整第五挠性部80的弯曲难度/弯曲易度,减小第二挠性部74与第三挠性部76之间的弯曲难度的变化,抑制弯曲难度在第二挠性部74与第三挠性部76的边界急剧地变化。尤其是,使第五外层70的前端与基端之间的弯曲难度之差和密卷区域42的基端与疏卷区域44的前端之间的弯曲难度之差相同或比其大。因此,利用第五挠性部80使第三挠性部76的弯曲难度与第二挠性部74的弯曲难度相同或比其难弯曲。
在第四挠性部78中,调整外皮36的第四外层68的混配,使得随着沿着长度轴L从其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而使弯曲难度(硬度)/弯曲易度逐渐从第一挠性部72接近第二挠性部74。
另外,外皮36规定挠性管26的全长,抑制其在长度轴L的轴向上伸缩。能够通过沿着长度轴L向彼此相反方向拉伸螺旋管32的两端而使螺旋管32在长度轴L的轴向上伸缩。因此,可以认为,外皮36形成为比螺旋管32的密卷区域42和疏卷区域44难伸长。因此,假定外皮36比螺旋管32难弯曲。换言之,假定外皮36的挠性比螺旋管32的挠性低。
在螺旋管32的外周上包覆了外皮36的挠性管26中的第二挠性部74利用其弹性向管路的里侧插入,因此优选相比于第三挠性部76具有适度的挠性并且具有较高的弹性。因此,第五挠性部80优选比第二挠性部74难弯曲,优选与第三挠性部76相同程度或者比其难弯曲。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外层64的基端与第三外层66的前端之间的第五外层70沿着长度轴L仅形成有微小的长度(例如几毫米)。而且,在第五外层70中,使外皮36的弯曲难度(硬度)在从第二外层64至第三外层66的范围内急剧地上升。因此,与第二外层64和第三外层66是相同的弯曲难度的情况下的、第二挠性部74与第三挠性部76之间的弯曲难度的变化量F0(参照图2B中的虚线)相比,利用弯曲难度比第二外层64上升了的第三外层66和第五外层70,能够使从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部82a到第三挠性部76的前端部82b的变化量F51(参照图2B中的实线)变小。
另外,如上所述,第一至第五挠性部72、74、76、76、80都优选在螺旋管32与外皮36之间包含共同的编带34。可以认为,相对于螺旋管32和外皮36,编带34带给挠性管26的弯曲难度的影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设备10的作用进行说明。
插入设备10的用户对把持部14进行把持,并对挠性管26中的第一挠性部72进行把持。而且,按照前端硬质部22、弯曲部24、挠性管26的顺序将插入部12向例如大肠那样的适当地弯曲且狭窄的管路内等孔内插入。用户一边操作旋钮16a、16b使弯曲部24适当地弯曲一边逐渐将把持位置改变到挠性管26中的基端侧的位置,将插入部12向管路内的里侧插入。
包覆密卷区域42的外皮36的第一外层62比同样地包覆密卷区域42的第二外层64容易弯曲。因此,第一挠性部72比第二挠性部74容易弯曲。而且,包覆密卷区域42的外皮36的第四外层68比第一外层62难弯曲,比第二外层64容易弯曲。因此,第四挠性部78比第一挠性部72难弯曲,比第二挠性部74容易弯曲。而且,在第四挠性部78中,通过第四外层68的调整而调整为从第一挠性部72的基端朝向第二挠性部74的前端逐渐变得难弯曲。
在螺旋管32的外周上包覆了外皮36的挠性管26中的第一挠性部72利用其弹性向管路的里侧插入,因此形成为相比于第四挠性部78和第二挠性部74容易适度地弯曲。第四挠性部78和第二挠性部74比第一挠性部72难弯曲,但其弯曲难度是能够借助从大肠的管路的屈曲部的内周面(内壁)受到的外力等而弯曲的程度。
第一、第二以及第四挠性部72、74、78具有密卷区域42(尤其是多个密卷部52),因此弹性比具有疏卷区域44的第三挠性部76高。因此,第一、第二以及第四挠性部72、74、78相比于第三挠性部76容易从弯曲的状态恢复成大致笔直的状态。即,借助第一、第二以及第四挠性部72、74、78的密卷区域42的线状部件32a彼此被施加的密合力,即使在第一、第二以及第四挠性部72、74、78中的任何位置弯曲,也容易恢复成大致笔直的状态。
在插入部12例如被从大肠等具有柔性的管路的口部(肛门)向里侧(大肠的深部)插入时,从管路的内周面按照与沿着挠性管26的长度轴L的方向偏离的方向(例如垂直的方向)对第一挠性部72、第四挠性部78以及第二挠性部74施加外力(包含重力)。在所施加的外力比第一挠性部72的弯曲难度小的情况下,第一挠性部72不挠曲而维持直线状态。同样地,在所施加的外力比第四挠性部78的弯曲难度小的情况下,第四挠性部78不挠曲,而一边维持直线状态一边被向管路内插入。同样地,在所施加的外力比第二挠性部74的弯曲难度小的情况下,第二挠性部74不挠曲,而一边维持直线状态一边被向管路内插入。
当从管路的内周面被施加的外力(包含重力)超过第一挠性部72的弯曲难度时,第一挠性部72从大致直线状态开始挠曲。即,第一挠性部72从大致直线状态弯曲。
由于第二挠性部74形成为借助来自大肠那样的管路的外力而适当地弯曲并且第四挠性部78形成为易于接着第一挠性部72而弯曲,因此防止对大肠作用有过大的负载。而且,在第四挠性部78中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而逐渐难弯曲,利用第四挠性部78使第一挠性部72与第二挠性部74之间的弯曲易度之差平滑。因此,在第一挠性部72因外力而弯曲情况下,第四挠性部78也容易因外力而弯曲。
并且,第四挠性部78具有比第一挠性部72高的弹性。因此,第四挠性部78比第一挠性部72容易从弯曲的状态恢复成大致笔直的状态。即,借助第四挠性部78的密卷区域42的线状部件32a彼此被施加的密合力,即使在第四挠性部78中的任何位置弯曲,也容易恢复成大致笔直的状态。
例如在插入部12的前端部12a被向从肛门到大肠的深部的范围内的部位等管路内插入的情况下,第一挠性部72容易弯曲,因此第一挠性部72沿着管路的内周面适当地弯曲。而且,第四挠性部78和第二挠性部74也由于被施加从管路的内周面受到的超过弯曲难度的外力而弯曲。因此,包含第一挠性部72、第四挠性部78以及第二挠性部74在内的插入部12沿着大肠那样的具有柔性的管路的屈曲而弯曲。
第四挠性部78和第二挠性部74具有比第一挠性部72高的弹性。第四挠性部78和第二挠性部74易于借助其弹性而从弯曲的状态恢复成大致笔直。因此,第四挠性部78和第二挠性部74在第一挠性部72越过了管路的屈曲位置后利用第四挠性部78和第二挠性部74的弹性将管路的屈曲部位调整为大致直线状。此时,在第四挠性部78和第二挠性部74弯曲后,将插入部12稍微拔出以减小施加于第四挠性部78和第二挠性部74的外力。而且,更容易发挥第四挠性部78和第二挠性部74的弹性。因此,例如将S状结肠等弯曲半径较小的管路调整为大致直线状。此时,由于第一挠性部72也具有弹性,因此恢复成大致笔直。因此,能够将插入部12的前端12a向管路的深部插入。
而且,按照第一挠性部72、第四挠性部78以及第二挠性部74的顺序适当地弯曲,在越过了屈曲位置后,利用第一挠性部72、第四挠性部78以及第二挠性部74的弹性使管路成为大致直线状。
这样,插入部12的挠性管26的第一挠性部72、第四挠性部78以及第二挠性部74与从管路的内周面施加的外力对应地适当地弯曲,一边利用第二挠性部74的弹性反复将管路调整为大致直线状,一边使插入部12的前端部12a向里侧移动。
而且,使第四挠性部78的弯曲难度在从第一挠性部72到第二挠性部74的范围内平缓地变化。因此,在用户把持着第二挠性部74而将插入部12的前端向大肠的里侧压入时,作用于第二挠性部74的力通过第四挠性部78可靠地传递给第一挠性部72。此时,如果超过弯曲难度的外力作用于第四挠性部78,则第四挠性部78适当地弯曲。
假设在将插入部12的前端部12a插入到了管路内的里侧时,挠性管26的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位于比管路的口部(肛门)靠近前侧(体外)的位置。尤其是,假设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位于管路的口部(肛门)的附近。在患部存在于管路的更里侧(深部)的情况下,用户把持着第三挠性部76的第三外层66,将插入部12压入管路,使插入部12的前端部12a向管路的更里侧移动。此时,通过第五外层70抑制了挠性管26的弯曲难度(硬度)在第二挠性部74与第三挠性部76的边界急剧地变化。即,图2B中实线所示的挠性管26的弯曲难度相比于虚线所示的第三外层和第二外层相同的情况下的挠性管的弯曲难度,使第二挠性部74与第三挠性部76之间的弯曲难度的变化减小。因此,通过利用第五外层70来调整外皮36的弯曲难度,抑制了产生第二挠性部74与第三挠性部76之间的沿着长度轴L的弯曲难度的急剧的差。
因此,极力抑制了在挠性管26的从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位置到基端侧的范围内的部位中折、挠曲。此时,在将插入部12向管路内的里侧压入时,相比于第三外层与第二外层是相同的弯曲难度的情况下的挠性管,第三挠性部76中的用户所把持的位置与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部之间的力的传递良好地进行。即,用户将挠性管26的第三挠性部76沿着长度轴L压入的压入作业的力被从该位置通过第三挠性部76、第二挠性部74以及第四挠性部78可靠地传递给第一挠性部72的前端26a。
因此,通过在第二挠性部74与第四挠性部76之间配设有第五挠性部80,即使在挠性管26的从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位置到基端侧的范围内的部位被施加使挠性管26沿着长度轴L前进的力,也抑制了该部位的挠曲(中折)。因此,插入设备10的用户进行保持的第三挠性部76的操作力量易于从该保持的位置传递到挠性管26的前端26a(第一挠性部72的前端),易于将挠性管26向管路内的里侧插入。换言之,易于将插入部12的前端12a向管路内的里侧插入。
像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设备10,可知以下内容。
螺旋管32的密卷区域42的最基端侧的密卷部52的基端与疏卷区域44的前端之间的弯曲难度/弯曲易度大幅地变化。通过像本实施方式的外皮36那样调整第二、第三以及第五外层64、66、70的弯曲难度(尤其是第五外层70的弯曲难度),能够利用第二挠性管74的基端与第三挠性管76的前端之间的第五挠性部80来减小两者的弯曲难度/弯曲易度之差。因此,通过相对于第二外层64调整第三和第五外层66、70的弯曲难度,在用户把持着第三挠性部76在管路内将插入部12的前端12a即挠性管26的前端26a压入到了管路的里侧时,能够从挠性管26的第三挠性部76朝向第一挠性部72的前端26a更容易地传递相对于管路的压入力。因此,能够防止第三挠性部76的前端与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的边界位置的、尤其是第三挠性部76的前端部的挠曲(中折)。这样,第五挠性部80作为力传递部和挠曲抑制部发挥功能。
经由第五挠性部80使第三挠性部76形成为与第二挠性部74相同程度或者比第二挠性部74难弯曲。因此,即使通过用户将挠性管26的第三挠性部76沿着长度轴L压入的压入作业的力,第三挠性部76也难弯曲。因此,通过用户将挠性管26的第三挠性部76沿着长度轴L压入的压入作业,能够将力传递到第二挠性部74而在第三挠性部76处不弯曲。
并且,通过将螺旋管32的密卷区域42配置于挠性管26中的前端侧的第一、第二以及第四挠性部72、74、78,能够发挥良好的弯曲性并且能够发挥弹性。因此,在插入部12沿着大肠那样的具有柔性的管路的屈曲而弯曲并且越过了管路的屈曲位置后,能够利用挠性管26的弹性(弯曲的挠性管26想要恢复成直线状的性质)将屈曲部位调整为大致直线状并向深部插入。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挠性管26与弹性较低的挠性管相比,在插入时容易使管路大致直线化。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相对于从肛门到大肠中的接近盲肠的深部等曲折的管路内易于从其一部分进入到了管路内的状态向管路内压入的挠性管26和具有这样的挠性管26的插入设备10。
但是,大肠是较长且屈曲多的器官。因此,为了将插入设备10的插入部12向大肠插入,需要使挠性管26沿着肠的屈曲而弯曲。但是,仅沿着屈曲来压入并插入的话,也有时会使大肠过伸展从而插入屈曲较多的大肠直至盲肠需要花费时间、或者在大肠的伸展较大的情况下无法插入到盲肠。
因此,作为将插入部12向大肠插入的手术,如下进行:在挠性管26的适当的部位越过了大肠的屈曲位置后,利用挠性管26的弹性(弯曲的挠性管26想要恢复成直线状的性质)将大肠的屈曲部调整为大致直线状进行插入。因此,为了使插入部12容易朝向大肠插入,用于将大肠调整为大致直线状的弹性较高的挠性管26是有效的。
在本实施方式的挠性管26的密卷区域42中,沿着长度轴L对螺旋管32的线状部件32a彼此赋予初始张力(密合力),因此能够提高弹性,易于使挠性管26的弯曲的部位恢复成大致笔直的状态,朝向大肠的插入变得更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整体上外皮36比螺旋管32难弯曲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只要能够适当地使挠性管26弯曲,也可以使螺旋管32的一部分比外皮36的一部分难弯曲。并且,只要能够适当地使挠性管26弯曲,也可以在整体上使螺旋管32比外皮36难弯曲。
接下来,使用图3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或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尽量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3所示,外皮36的第五外层70横跨密卷区域42的最基端侧的密卷部52的基端部和疏卷区域44的前端部而形成。即,第五外层70包覆包含密卷区域42的基端与疏卷区域44的前端的边界位置在内的外侧。例如,第五外层70的沿着长度轴L的长度(宽度)W1优选是例如几十毫米至100毫米左右。因此,第五挠性部80的沿着长度轴L的长度也被规定为与第五外层70的沿着长度轴的长度W1相同的长度。第五外层70形成为随着从其前端侧向基端侧转移而难弯曲。
即使第五外层70以这种方式形成,也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情况同样地,与第二外层64和第三外层66是相同的弯曲难度的情况下的、第二挠性部74与第三挠性部76之间的弯曲难度的变化量F0(参照图3中的虚线)相比,利用弯曲难度相对于第二外层64上升的第三外层66和第五外层70,能够使从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部82a到第三挠性部76的前端部82b的变化量F52(参照图3中的实线)变小。
因此,在将插入部12向管路内的里侧压入时,相比于第三外层和第二外层相同的情况下的挠性管,第三挠性部76中的用户所把持的位置与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部之间的力的传递良好地进行。因此,极力抑制了挠性管26的从密卷区域42与疏卷区域44的边界到基端侧的范围内的部位挠曲。即,用户将挠性管26的第三挠性部76沿着长度轴L压入的压入作业的力被可靠地传递给挠性管26的第一挠性部72的前端26a。
尤其是,经由第五挠性部80使第三挠性部76形成为与第二挠性部74相同程度或比第二挠性部74难弯曲。因此,即使通过用户将挠性管26的第三挠性部76沿着长度轴L压入的压入作业的力,第三挠性部76也难弯曲。因此,通过用户将挠性管26的第三挠性部76沿着长度轴L压入的压入作业,将力传递到第二挠性部74而在第三挠性部76处不弯曲。
接下来,使用图4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或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尽量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4所示,第五外层70形成于密卷区域42的最基端侧的密卷部52的基端与疏卷区域44的前端部之间。即,第二外层64的基端与第五外层70的前端的边界位于密卷区域42的基端与疏卷区域44的前端的边界位置的外周。第五外层70形成为随着从前端侧向基端侧转移而难弯曲。即,在第五外层70中,从第二外层64的基端朝向第三外层66的前端,弯曲难度逐渐增大。
即使第五外层70以这种方式形成,也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情况同样地,与第二外层64和第三外层66是相同的弯曲难度的情况下的、第二挠性部74与第三挠性部76之间的弯曲难度的变化量F0(参照图4中的虚线)相比,利用弯曲难度相对于第二外层64上升的第三外层66和第五外层70,能够使从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部82a到第三挠性部76的前端部82b的变化量F53(参照图4中的实线)变小。尤其是,利用第五挠性部80使第三挠性部76形成为与第二挠性部74相同程度或者比第二挠性部74难弯曲。
因此,在将插入部12向管路内的里侧压入时,相比于第三外层和第二外层相同的情况下的挠性管,第三挠性部76中的用户所把持的位置与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部之间的力的传递良好地进行。因此,极力抑制了挠性管26的从密卷区域42与疏卷区域44的边界到基端侧的范围内的部位挠曲。即,用户将挠性管26的第二挠性部74沿着长度轴L压入的压入作业的力被可靠地传递给挠性管26的第一挠性部72的前端26a。
接下来,使用图5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或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尽量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5所示,第五外层70形成于疏卷区域44的前端与密卷区域42的最基端侧的密卷部52的基端部之间。即,第三外层66的前端与第五外层70的基端的边界位于密卷区域42的基端与疏卷区域44的前端的边界位置的外周。第五外层70形成为随着从前端侧向基端侧转移而难弯曲。
即使第五外层70以这种方式形成,也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情况同样地,与第二外层64和第三外层66是相同的弯曲难度的情况下的、第二挠性部74与第三挠性部76之间的弯曲难度的变化量F0(参照图5中的虚线)相比,利用弯曲难度相对于第二外层64上升的第三外层66和第五外层70,能够使从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部82a到第三挠性部76的前端部82b的变化量F54(参照图5中的实线)变小。尤其是,利用第五挠性部80,使第三挠性部76形成为与第二挠性部74相同程度或者比第二挠性部74难弯曲。
因此,在将插入部12向管路内的里侧压入时,相比于第三外层和第二外层相同的情况下的挠性管,第三挠性部76中的用户所把持的位置与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部之间的力的传递良好地进行。因此,极力抑制了挠性管26的从密卷区域42与疏卷区域44的边界到基端的范围内的部位挠曲。即,用户将挠性管26的第三挠性部76沿着长度轴L压入的压入作业的力被可靠地传递给挠性管26的第一挠性部72的前端26a。
接下来,使用图6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或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尽量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6所示,第五外层70形成为弯曲难度从其前端朝向基端不是线性的,而是呈平滑的曲面逐渐变大。优选在第五外层70中以这种方式改变弯曲难度。因此,第五挠性部80的弯曲难度不是线性的,而是呈平滑的曲线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逐渐变大。
即使第五外层70以这种方式形成,也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情况同样地,与第二外层64和第三外层66是相同的弯曲难度的情况下的、第二挠性部74与第三挠性部76之间的弯曲难度的变化量F0(参照图6中的虚线)相比,利用弯曲难度相对于第二外层64上升的第三外层66和第五外层70,能够使从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部82a到第三挠性部76的前端部82b的变化量F55(参照图6中的实线)变小。尤其是,利用第五挠性部80使第三挠性部76形成为与第二挠性部74相同程度或者比第二挠性部74难弯曲。
与第二至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五外层70也同样地,还优选形成为弯曲难度呈平滑的曲线逐渐变大。
接下来,使用图7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或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尽量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7所示,第五外层70在密卷区域42的基端与疏卷区域44的前端的边界位置的外侧形成为弯曲难度沿着长度轴L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急剧地变大。当第五外层70以这种方式形成时,能够将挠性管26的第二挠性部74与第三挠性部76之间的第五挠性部80的弯曲难度保持在大致恒定状态。即,利用第五挠性部80使第三挠性部76形成为与第二挠性部74相同程度地难弯曲。
接下来,使用图8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第一至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一至第六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或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尽量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8所示,第五外层70形成为弯曲难度在第二外层64的基端急剧地增大,随着朝向基端侧而弯曲难度逐渐降低。此时,能够使挠性管26的弯曲难度随着从第二挠性部74的基端朝向第三挠性部76的前端而逐渐减小。另外,利用第五挠性部80使第三挠性部76形成为与第二挠性部74相同程度或者比第二挠性部74难弯曲。
接下来,使用图9A和图9B对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第一至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一至第七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或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尽量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A和图9B所示,第二和第三挠性部74、76之间的边界的第五挠性部80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情况同样地形成。此外,第五挠性部80也优选与第二至第七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情况同样地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和第四外层62、68与第二外层64同样地形成。即,这里,去除了挠性变化部,形成为第一挠性部72、第四挠性部78以及第二挠性部74具有相同的弯曲难度和弹性。挠性管26也优选以这种方式形成。
并且,利用第五挠性部80使第三挠性部76形成为与第二挠性部74相同的弯曲难度。
至此,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几个实施方式具体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包含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的所有的实施。
标号说明
L:长度轴(中心轴);26:挠性管;32:螺旋管;32a:线状部件;34:编带;36:外皮;42:密卷区域;44:疏卷区域;52:密卷部;54:疏卷部;62:第一外层;64:第二外层;66:第三外层;72:第一挠性部;74:第二挠性部;76:第三挠性部;82a:第一挠性部的基端部;82b:第二挠性部的前端部。

Claims (10)

1.一种挠性管,其具有:
密卷区域,其沿着由前端和基端规定的长度轴配置,并且具有密卷部,在该密卷部中,沿着所述长度轴相邻的线状部件彼此被赋予了成为密合状态的密合力;
疏卷区域,其沿着所述长度轴与所述密卷区域的基端侧连续配置,沿着所述长度轴相邻的所述线状部件彼此相互分开,形成为比所述密卷区域容易弯曲;
第一外层,其包覆所述密卷区域的外侧,与所述密卷区域协同动作而形成第一挠性部;
第二外层,其沿着所述长度轴位于比所述第一外层靠基端侧的位置,与所述密卷区域协同动作而形成比所述第一挠性部难弯曲的第二挠性部;
第三外层,其包覆所述疏卷区域的外侧,与所述疏卷区域协同动作而形成第三挠性部,该第三挠性部比所述第一挠性部难弯曲、与所述第二挠性部相同程度或者比所述第二挠性部难弯曲;以及
第四外层,其连续配置于所述第二外层与所述第三外层之间,包覆所述密卷区域与所述疏卷区域的边界位置的外侧,减小所述第二挠性部的基端与所述第三挠性部的前端的硬度之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管,其中,
所述第四外层比所述第二外层难弯曲,比所述第三外层容易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管,其中,
所述第四外层包覆包含所述边界位置在内的外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管,其中,
所述第二外层的基端与所述第四外层的前端的边界位于所述密卷区域与所述疏卷区域的边界位置的外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管,其中,
所述第三外层的前端与所述第四外层的基端的边界位于所述密卷区域与所述疏卷区域的边界位置的外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管,其中,
所述第四外层从所述第二外层的基端朝向所述第三外层的前端而变得难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管,其中,
所述第一外层至所述第四外层被一体化。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管,其中,
在所述第一外层与所述第二外层之间,在所述密卷区域的外周具有第五外层,该第五外层从所述第一外层的基端朝向所述第二外层的前端而变得难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挠性管,其中,
所述第一外层至所述第五外层被一体化。
10.一种插入设备,其中,
该插入设备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管。
CN201580056490.XA 2014-12-02 2015-12-01 挠性管和插入设备 Active CN1070724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4359 2014-12-02
JP2014-244359 2014-12-02
PCT/JP2015/083800 WO2016088770A1 (ja) 2014-12-02 2015-12-01 可撓管及び挿入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2480A CN107072480A (zh) 2017-08-18
CN107072480B true CN107072480B (zh) 2019-03-01

Family

ID=56091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6490.XA Active CN107072480B (zh) 2014-12-02 2015-12-01 挠性管和插入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51535B2 (zh)
JP (1) JP6084343B2 (zh)
CN (1) CN107072480B (zh)
WO (1) WO20160887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99052A1 (en) 2003-04-01 2004-10-07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Endoscopic imaging system
US11877722B2 (en) 2009-12-15 2024-01-23 Cornell Universit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ipulating the side wall of a body lumen or body cavity
US11986150B2 (en) 2009-12-15 2024-05-21 Lumendi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ipulating the side wall of a body lumen or body cavity so as to provide increased visualization of the same and/or increased access to the same, and/or for stabilizing instruments relative to the same
US12121209B2 (en) 2014-02-11 2024-10-22 Cornell Universit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increased visualiz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a body side wall
JP6109449B1 (ja) * 2015-05-18 2017-04-0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可撓管及びその可撓管を用いる挿入機器及び内視鏡
US20220339403A1 (en) * 2019-10-18 2022-10-27 Canon U.S.A., Inc. Semirigid drive shaft for endoscopic probe
EP4171347A4 (en) * 2020-05-22 2024-09-11 Lumendi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IPULATING THE SIDE WALL OF A BODY LUMEN OR BODY CAVITY
US12022998B2 (en) 2020-11-16 2024-07-02 Lumendi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verting a hollow sleeve and thereafter reverting an inverted hollow sleev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8500A (zh) * 2011-11-04 2014-04-2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的挠性管部和具有该挠性管部的内窥镜
CN104023617A (zh) * 2012-05-11 2014-09-03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挠性管和内窥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49536A (ja) * 1987-04-03 1988-10-17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可撓管
US5549542A (en) * 1992-11-17 1996-08-27 Life Medical Technologies, Inc. Deflectable endoscope
US5997487A (en) * 1995-10-11 1999-12-07 Micro Therapeutics, Inc. Infusion wire having fixed core wire
JP3927764B2 (ja) * 2000-09-01 2007-06-13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可撓管
WO2007096951A1 (ja) * 2006-02-21 2007-08-30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内視鏡システム、及び医療器具
JP2007236472A (ja) * 2006-03-06 2007-09-20 Terumo Corp カテーテル
JP2010000299A (ja) * 2008-06-23 2010-01-07 Fujinon Corp 内視鏡用可撓管及び内視鏡
JP5566221B2 (ja) * 2010-08-23 2014-08-0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ワイヤガイド部材
JP2012120573A (ja) * 2010-12-06 2012-06-28 Olympus Corp 内視鏡
JP2012231886A (ja) * 2011-04-28 2012-11-29 Olympus Corp 内視鏡の可撓管部と、この可撓管部を有する内視鏡
JP2013090717A (ja) * 2011-10-25 2013-05-16 Goodtec Co Ltd カテーテル
JP6063727B2 (ja) * 2012-12-10 2017-01-1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可撓管部と、この可撓管部を有する内視鏡
CN105792725B (zh) * 2013-12-06 2018-09-28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的挠性管和内窥镜
JP5885889B2 (ja) * 2013-12-06 2016-03-1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CN106793923B (zh) * 2014-12-02 2018-09-28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挠性管和插入设备
WO2016088769A1 (ja) * 2014-12-02 2016-06-0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機器の可撓管及び挿入機器
EP3228235A1 (en) * 2014-12-02 2017-10-11 Olympus Corporation Flexible tube and insertion device
JP6109449B1 (ja) * 2015-05-18 2017-04-0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可撓管及びその可撓管を用いる挿入機器及び内視鏡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8500A (zh) * 2011-11-04 2014-04-2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的挠性管部和具有该挠性管部的内窥镜
CN104023617A (zh) * 2012-05-11 2014-09-03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挠性管和内窥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84343B2 (ja) 2017-02-22
US10251535B2 (en) 2019-04-09
WO2016088770A1 (ja) 2016-06-09
US20170265720A1 (en) 2017-09-21
JPWO2016088770A1 (ja) 2017-04-27
CN107072480A (zh) 2017-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72480B (zh) 挠性管和插入设备
JP2021166733A (ja) ばねが組み込まれたカテーテル先端及びカテーテル
JP2016529983A5 (zh)
CN106102814B (zh) 导管
CN106793923B (zh) 挠性管和插入设备
JP2008507340A5 (zh)
JPWO2015083644A1 (ja) 内視鏡
CN106687021B (zh) 挠性管和插入设备
JP2017512610A (ja) 逆流防止ステント
JP2015119839A5 (zh)
CN106102663B (zh) 支架输送系统和内窥镜系统
WO2016143142A1 (ja) 処置具挿入補助具
US9763814B2 (en) Elongate medical device
JP2007289467A (ja) 内視鏡の処置具挿通チャンネル
US20170261135A1 (en) Flexible tube and insertion apparatus
JP2011062320A (ja) ガイドワイヤおよびカテーテルシステム
US11027094B2 (en) Tubular body and catheter having tubular body
CN110546419B (zh) 软管构造体
US20170172460A1 (en) Endobronchial brush device to estimate size of airways
JP6525050B2 (ja) 処置具挿入補助具
KR100929242B1 (ko) 스텐트
JP7126683B2 (ja) 疑似病変を模した血管モデル
JPWO2019004005A1 (ja) 内視鏡用可撓管及び内視鏡
US424044A (en) Thomas e
AU2015204376B2 (en) 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malleable tub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