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52066A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52066A CN105452066A CN201480043233.8A CN201480043233A CN105452066A CN 105452066 A CN105452066 A CN 105452066A CN 201480043233 A CN201480043233 A CN 201480043233A CN 105452066 A CN105452066 A CN 10545206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air bag
- rear gasbag
- separating part
- ba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06—Lateral collis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2—Position of passeng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24—Inner walls cr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e.g. communicating with v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Bag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防止或抑制非适当位置的乘员从后气囊部受到影响的情况。在侧面安全气囊(22)向座椅靠背的侧支撑部的前方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由于将袋体(30)分隔为前气囊部(40)与后气囊部(42)的前后分隔布(32)使后气囊部(42)的前表面(42A)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向车辆后方侧凹陷,从而形成了山谷状的凹部(70)。由此,即使在假设侧面安全气囊(22)于乘员位于侧支撑部的前方的状态下膨胀展开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或抑制该乘员从后气囊部(42)受到影响的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侧面安全气囊通过设置于适当位置的乘员的肋骨部的位置处的隔壁(前后分隔部)而被划分为第一膨胀部(后气囊部)与第二膨胀部(前气囊部)。在第一膨胀部内设置有充气装置,从该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通过形成于前后分隔部处的连通口而被供给到前气囊部内。由此,通过将后气囊部设为与前气囊部相比为高压,从而确保了对于适当位置的乘员的初期约束性能,并且即使假设乘员位于非适当位置(outofposition:偏离于适当位置)处,也抑制了对该乘员造成的影响。另外,在与本申请发明相关的在先技术文献中,例如具有下述的专利文献2~6。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251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24080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20117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20117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4-031096号公报
专利文献6:国际公开第2013/114591号手册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根据车辆用座椅的不同,有时在座椅靠背中,搭载有侧面安全气囊的侧支撑部的前方突出量被设定得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后气囊部与侧支撑部的前方边缘部相比向车辆前方侧膨胀展开得较大的可能性。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或抑制非适当位置的乘员从后气囊部受到影响的情况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充气装置,其通过进行工作而产生气体;袋体,其被形成为袋状,且以被折叠的状态被收纳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支撑部内,并且其通过内部被供给所述气体从而向所述侧支撑部的车辆前方侧膨胀展开;前后分隔部,其将所述袋体分隔为前气囊部与后气囊部,并且在所述袋体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使所述后气囊部的前表面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向车辆后方侧凹陷。
在第一方式中,当充气装置进行工作时,从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将被供给到袋体的内部,从而使袋体向座椅靠背的侧支撑部的车辆前方侧膨胀展开。在该膨胀展开状态下,将袋体分隔为前气囊部与后气囊部的前后分隔部使后气囊部的前表面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向车辆后方侧凹陷。由此,能够防止或抑制非适当位置的乘员从后气囊部受到影响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前后分隔部在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将所述后气囊部分隔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的左右腔室。
在第二方式中,在袋体膨胀展开时,后气囊部的左右腔室分别膨胀并在车辆宽度方向(车辆左右方向)上并排。由此,与后气囊部通过一个腔室而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后气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厚度增加。换言之,能够在确保后气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厚度的同时,减小后气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膨胀厚度。由此,能够在确保由后气囊部实现的乘员约束性能的同时,更进一步有效地防止或抑制非适当位置的乘员受到后气囊部的影响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二方式中,所述前后分隔部具备在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的左侧分隔部以及右侧分隔部。
在第三方式中,通过在袋体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的左侧分隔部以及右侧分隔部而将后气囊部分隔为左右腔室。因此,在膨胀展开了的左右腔室从车辆后方侧而与乘员等发生干涉时,通过使左右腔室向相互分离的方向避开,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小乘员等所受到的影响。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二或者第三方式中,在所述后气囊部内设置有所述充气装置以及将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向所述左右腔室进行分配的整流部,在所述前后分隔部上形成有分别使所述左右腔室与所述前气囊部内连通的左右连通口。
在第四方式中,从设置于后气囊部内的充气装置所产生的气体通过整流部而被分配到左右腔室。被分配到左右腔室中的气体通过形成于前后分隔部上的左右连通口而被供给到前气囊部。由此,能够使后气囊部以及前气囊部左右平衡良好地膨胀展开,从而能够使袋体的展开动作稳定。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四方式中,所述整流部由前后分隔部的一部分而构成。
在第五方式中,由于对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进行整流的整流部是通过将袋体前后分隔的前后分隔部的一部分而构成的,因此能够使结构简化。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五方式中,所述整流部被形成为具有可挠性的筒状,且在该整流部的内侧处收纳有所述充气装置。
在第六方式中,由前后分隔部的一部分而构成的整流部被形成为,具有可挠性的筒状。当充气装置在该整流部的内侧处产生气体时,通过该压力而使整流部膨胀。由此,能够将由前后分隔部构成的后气囊部的前表面向充气装置侧(车辆后方侧)牵拉。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防止或抑制非适当位置的乘员受到后气囊部的影响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六方式中,在所述整流部的轴线方向中间部处形成有开口。
在第七方式中,在被形成为筒状的整流部的轴线方向中间部处形成有开口。因此,从被收纳于该整流部的内侧的充气装置所产生的气体不仅从整流部的轴线方向两端部的开口处向后气囊部内供给,而且还从轴线方向中间部的开口处向后气囊部内供给。由此,能够促进后气囊部的膨胀展开。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至第七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所述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以使所述后气囊部的前方边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所述侧支撑部的前方边缘部相比靠车辆后方侧的方式,来设置所述前后分隔部。
在第八方式中,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结构,因此与后气囊部的前表面的全部与侧支撑部的前方边缘部相比向车辆前方侧突出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非适当位置的乘员从后气囊部受到的影响。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八方式中,所述座椅靠背被配置于车辆的侧车门的侧方处,且所述后气囊部的前方边缘部的所述至少一部分被设定于,与被设置于所述侧车门上的肘靠部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处。
在第九方式中,在至少与被设置于侧车门的肘靠部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处,膨胀展开了的后气囊部的前表面位于与侧支撑部的前方边缘部相比靠车辆后方侧处。因此,即使假设袋体在乘员将头部等倚靠在肘靠部上的状态下膨胀展开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或抑制该乘员受到后气囊部的影响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至第九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以使膨胀展开后的所述后气囊部的前方边缘部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上下方向而延伸的方式,来设置所述前后分隔部。
在第十方式中,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结构,因此能够避免膨胀展开了的后气囊部的一部分从座椅靠背的侧支撑部起局部性地向车辆前方侧突出得较大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至第九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以如下方式来设置所述前后分隔部,即,使膨胀展开后的所述后气囊部的前方边缘部由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上下方向而延伸的纵向延伸部、与从该纵向延伸部的上端起向车辆前方斜上方延伸的倾斜部而构成。
在第十一方式中,在袋体的膨胀展开时,沿着上述的倾斜部而与前气囊部分隔开来的后气囊部的上部向前气囊部的上方侧突出。由此,能够通过后气囊部的上部来对适当位置的乘员的肩部进行约束。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十一方式中,具备:上下分隔部,其将所述袋体分隔为所述前气囊部以及所述后气囊部与下气囊部;单向阀,其将来自被设置于所述后气囊部内的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向所述下气囊部内进行引导,并且通过所述下气囊部的内压上升而对从所述下气囊部向所述后气囊部的气体的流动进行限制。
在第十二方式中,能够在通过充气装置的动作而使袋体膨胀展开时,通过上述的单向阀而将下气囊部的内压保持为较高的状态。由此,能够通过下气囊部而有效地对适当位置的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十二方式中,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所述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上下分隔部被设定为,相对于所述座椅靠背的前后方向而前低后高地倾斜。
在第十三方式中,由于采用了膨胀展开了的下气囊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膨胀厚度越趋向于车辆前方侧越变小的结构,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非适当位置的乘员从下气囊部受到影响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十四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三至第七的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前后分隔部为由布材形成的前后分隔布,该前后分隔布一体地具备所述左侧分隔部以及所述右侧分隔部与筒状的整流部,所述筒状的整流部将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向所述左右腔室进行分配。
在第十四方式中,由布材形成的前后分隔布一体地具备将后气囊部分隔为左右腔室的左侧分隔部以及右侧分隔部、与对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进行整流的整流部。由此,能够使结构简化。
本发明的第十五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八或者第九方式中,所述至少一部分为所述后气囊部的前方边缘部的下部。
在第十五方式中,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以后气囊部的前方边缘部的下部位于与所述侧支撑部的前方边缘部相比靠车辆后方侧处的方式来设置所述前后分隔部。由此,能够减小非适当位置的乘员所受到的后气囊部的下部的影响。
本发明的第十六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二至第七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左右腔室被形成为左右非对称。
在第十六方式中,通过前后分隔部而被分隔的左右腔室被形成为左右非对称。由此,例如在对侧面安全气囊进行折叠时,能够使将前后分隔部缝合于袋体的基布上的左右缝合部不重叠。其结果为,能够紧凑地对侧面安全气囊进行折叠。
本发明的第十七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二至第七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在所述后气囊部的上部处形成有在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向所述前气囊部的上方侧延伸的前延部,包括该前延部在内的所述后气囊部的上部未被分隔为所述左右腔室。
在第十七方式中,包括前延部在内的后气囊部的上部未被分隔为左右腔室。因此,与后气囊部的上部被分隔为左右腔室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后气囊部的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厚度。由此,例如能够使后气囊部的上部向乘员的肩部与车身侧部之间的较窄的间隙良好地膨胀展开。
本发明的第十八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二至第七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在所述后气囊部的上部处形成有在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向所述前气囊部的上方侧延伸的前延部,包括该前延部在内的所述后气囊部的上部被分隔为所述左右腔室。
在第十八方式中,包括前延部在内的后气囊部的上部被分隔为左右腔室。因此,与后气囊部的上部未被分隔为左右腔室的情况相比,能够加大后气囊部的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厚度。由此,例如能够提高乘员的肩部的约束性能。
本发明的第十九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十四方式中,所述前后分隔布中,所述左侧分隔部与所述整流部以及所述右侧分隔部与所述整流部之间在缝合部处被缝合,并且在被设定于与该缝合部相比靠所述袋体的前端侧的缝合部处,所述左侧分隔部与所述右侧分隔部被进行缝合。
在第十九方式中,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因此能够使通过前后分隔布而被分隔的前气囊部与后气囊部的边界的位置稳定。该结构优选适用于如下情况,所述情况为,座椅靠背的侧支撑部的前方突出量被设定得较大的情况,即后气囊部与侧支撑部的前方边缘部相比难以向车辆前方侧膨胀展开得较大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二十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前后分隔部由主体部、筒状的整流部、带部而构成,所述主体部将所述袋体分隔为所述前气囊部与所述后气囊部,所述筒状的整流部被缝合在所述袋体的后端部上,且对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进行整流,所述带部被架设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整流部之间。
在第二十方式中,能够在前后分隔部中,通过使被架设于主体部与整流部之间的带部伸缩,从而使主体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向车辆后方侧凹陷。因此,与后气囊部通过前后分隔部而被分隔为左右腔室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前后分隔部的结构简化。
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具备:坐垫以及座椅靠背;第一方式至第二十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所述袋体以被折叠了的状态而被收纳于所述座椅靠背的侧支撑部内。
由于第二十一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具备第一至第二十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因此能够起到前文所述的作用效果。
发明效果
如上文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中,能够减小非适当位置的乘员从后气囊部所受到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且为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了的状态的图。
图2为从车辆前方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时的主视图。
图3为表示沿着图1的F3-F3线的剖面的放大剖视图。
图4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结构部件的前后分隔布的立体图。
图5A为从车辆上方侧观察由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所实现的乘员约束状态时的概要的水平剖视图。
图5B为从车辆上方侧观察在侧支撑部的前方处存在有行李物的状态下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时的状况的概要的水平剖视图。
图6A为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概要的水平剖视图。
图6B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概要的水平剖视图。
图7A为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在乘员与车门装饰物之间被压溃的状态的概要的水平剖视图。
图7B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在乘员与车门装饰物之间被压溃的状态的概要的水平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且为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了的状态的图。
图9为作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结构部件的前后分隔布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且为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了的状态的图。
图11为作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结构部件的前后分隔布的立体图。
图12为表示沿着图10的F12-F12线的剖面的放大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且为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了的状态的图。
图14为作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结构部件的前后分隔布的立体图。
图15为表示沿着图13的F15-F15线的剖面的放大剖视图。
图16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部件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对应于图3的水平剖视图。
图17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部件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对应于图3的水平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7来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以及车辆用座椅12进行说明。另外,适当记载于各图中的箭头标记FR、箭头标记UP、箭头标记OUT分别表示车辆的前方(行进方向)、上方向、宽度方向的外侧。以下,在仅使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来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未预先特别进行说明,则设为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朝向行进方向时的左右。
(结构)
图1以及图2所示的车辆用座椅12为,汽车的后部坐席(后座椅)。该车辆用座椅12具备乘员P所落座的坐垫14(在图2中省略图示)、对乘员P的背部进行支承的座椅靠背16和对乘员P的头部进行支承的头部保护装置18,且所述车辆用座椅12被配置于侧车门26(车身侧部)的侧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座椅12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一致。此外,图1所示的乘员P(在图2中省略图示)为碰撞试验用的假人。该假人被设为,例如WorldSID(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SideImpactdummy)的AM50(覆盖了美国人成人男性的50%的模型)。
在座椅靠背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处,设置有侧支撑部16B。侧支撑部16B被构成为,与座椅靠背16的背靠面16A相比向车辆前方侧突出(鼓出)且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对乘员P进行支承。在该侧支撑部16B内,收纳有作为本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的结构部件的侧面安全气囊组件20(参照图2)。
侧面安全气囊组件20将侧面安全气囊22与在该侧面安全气囊22内产生气体的充气装置24(气体产生装置)作为主要部分而构成。侧面安全气囊22以被折叠并与充气装置24等一起被单元化(组件化)的状态而被配置(收纳)于侧支撑部16B的内部,并通过从充气装置24所产生的气体的压力而向乘员P与侧车门26的车门装饰物28之间膨胀展开。在该膨胀展开时,被配置于侧支撑部16B上的衬垫材料以及表皮材料受到侧面安全气囊22的膨胀压力而破裂。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记载的侧面安全气囊22的前后上下的方向只要预先未进行特别说明,则设为表示侧面安全气囊22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的方向,且与座椅靠背16的前后上下的方向大致一致。
如图1~图3所示,侧面安全气囊22为内部被前后分隔了的侧面安全气囊,且通过被形成为袋状的袋体30与对袋体30的内部进行分隔的作为前后分隔部的前后分隔布32而构成。袋体30通过例如将对尼龙类或聚酯类的布材进行剪切而形成的一片基布34沿着折线36实施相对折叠并且在缝合部T1处对外周缘部进行缝合,从而被形成为长条的袋状。在如图1所示的、从侧面对膨胀展开状态进行侧面观察的情况下,该袋体30以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而呈长条的大致椭圆形状(大致矩形形状)的方式而形成,且被设定为能够对乘员P的肩部S、胸部C、腹部B以及腰部L进行约束的大小。另外,在图1中,省略了缝合部T1以及后文所述的缝合部T2~T6的图示。
另一方面,前后分隔布32通过将对与袋体30的材料相同的布材剪切为H字状而形成的一块基布38以图4所示的方式进行相对折叠并在缝合部T2处进行缝合,从而被形成。该前后分隔布32一体地具备筒状的整流部32A、作为左右一对的前方延长部的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被形成为以袋体30的长边方向为长边的长条带状,且一方的长边边缘部彼此在缝合部T2处被缝合在一起。
整流部32A的轴线方向沿着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的长度方向,且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的长度方向中间部被连接为一体。该整流部32A与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相比沿着袋体3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尺寸被形成得较短。该整流部32A被配置于袋体30内的后端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处,且在图3所示的缝合部T3、T4处被缝合于袋体30的后端部上。该整流部32A为用于对来自前文所述的充气装置24的气体进行整流的整流布(整流部件),且由于其通过前后分隔布32的一部分而被构成,因此具有可挠性。
左侧分隔部32B的另一方的长边边缘部在袋体30的沿着长边方向的缝合部T5处被缝合于基布34的一侧部分34A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上。此外,右侧分隔部32C的另一方的长边边缘部在袋体30的沿着长边方向的缝合部T6处被缝合于基布34的另一侧部分34B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上。
上述结构的前后分隔布32将袋体30的内部分隔为前气囊部40与后气囊部42。此外,前后分隔布32的整流部32A被设置于后气囊部42内,且通过从该整流部32A的外周部起呈两岔状延伸的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而将后气囊部42内分隔为左腔室46与右腔室48。左腔室46经由被形成于左侧分隔部32B处的连通口50而与前气囊部40内(前腔室)连通,右腔室48经由被形成于右侧分隔部32C处的连通口52而与前气囊部40内连通。
此外,在上述的后气囊部42内设置有前文所述的充气装置24。充气装置24为所谓圆筒型的充气装置,且被形成为圆柱状。该充气装置24以轴线方向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的状态而被收纳于整流部32A的内侧。
从充气装置24的外周部起,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座椅宽度方向内侧)而突出有上下一对双头螺栓54。该双头螺栓54贯穿整流部32A以及袋体30并且贯穿被设置于侧支撑部16B内的固定托架56,且在顶端侧处拧合有螺母58。由此,充气装置24与侧面安全气囊22一起被结合固定(所谓侧面连结)于固定托架56上。该固定托架56通过焊接等的方法而被固定于设置在侧支撑部16B内的座椅框架部件60(在此为钢丝绳)上。另外,也可以采用使从充气装置24的外周部起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双头螺栓贯穿整流部32A、袋体30以及固定托架56而与螺母58拧合的结构(所谓的背面结合)。
如图1所示,在上述充气装置24上电连接有被搭载于车辆上的侧面碰撞ECU62。在该侧面碰撞ECU62上电连接有对侧面碰撞进行检测的侧面碰撞传感器64。侧面碰撞ECU62被设为如下结构,即,在根据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64的信号而检测到侧面碰撞(的不可避免)时,使充气装置24进行工作。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侧面碰撞ECU62上电连接有对侧面碰撞进行预知(预测)的预碰撞传感器的情况下,在侧面碰撞ECU62根据来自预碰撞传感器的信号而预知到侧面碰撞时使充气装置24进行工作。
在上述结构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中,当充气装置24工作时,气体将从被设置于充气装置24的上端部或者下端部的气体喷出口中呈放射状喷出。从气体喷出口被喷出的气体从整流部32A的上下的开口向后气囊部42的左右腔室46、48内分配。被分配至左右腔室46、48内的气体的一部分通过连通口50、52而被供给到前气囊部40内(参照图3的箭头标记G1、G2)。由此,侧面安全气囊22的袋体30向侧支撑部16B的前方、即乘员P与侧车门26的车门装饰物28之间膨胀展开。
由于在该情况下来自充气装置24的气体经由后气囊部42的左右腔室46、48而被供给至前气囊部40内,因此后气囊部42的内压变得高于前气囊部40的内压。另外,也可以在整流部32A的轴线方向中间部处,形成使左右腔室46、48与整流部32A内连通的左右一对开口(参照图4中以双点划线来表示的开口68)。由此,能够促进后气囊部42的膨胀展开,从而能够使后气囊部42提前膨胀展开。
如图1所示,在侧面安全气囊22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前气囊部40与后气囊部4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并排,而后气囊部42的前方边缘部43(前端边缘部)则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此外,该后气囊部42的前方边缘部43以与位于适当位置的乘员P的肩部S、胸部C、腹部B以及腰部L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对置的方式被设定。由此,乘员P的肩部S、胸部C、腹部B以及腰部L的前部(前半部)通过前气囊部40而被约束,乘员P的肩部S、胸部C、腹部B以及腰部L的后部(后半部)通过后气囊部42而被约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是指,在侧面观察(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沿着座椅靠背16的背靠面16A的方向。
此外,如图1所示,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侧面安全气囊22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以后气囊部42的前方边缘部43的下部侧与侧支撑部16B的前方边缘部17相比位于车辆后方侧的方式来设定前后分隔布32。由此,在与被设置于侧车门26的车门装饰物28上的肘靠部28A的上表面28A1相同的高度处,后气囊部42的前方边缘部43与侧支撑部16B的前方边缘部17相比而位于车辆后方侧。
而且,如图3所示,在对侧面安全气囊22的膨胀展开状态进行水平剖视观察的情况下,后气囊部42的左腔室46与右腔室48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而且,对该左右腔室46、48与前气囊部40进行分隔的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从整流部32A起向袋体30的前方侧延伸为两岔状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由此,通过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而构成的后气囊部的前表面42A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向车辆后方侧凹陷,从而形成了凹部70(山谷状)。该凹部70也能够理解为前气囊部40的后表面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向车辆后方侧突出而形成的部分,且沿着侧面安全气囊22的上下方向而延伸。即,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气囊部42的前部分岔为左右两岔状,因此在后气囊部42的前端部处形成有左右一对前方边缘部43。
(作用以及效果)
接下来,对本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结构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中,当侧面碰撞ECU62根据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64的信号而检测到侧面碰撞时,将通过该侧面碰撞ECU62而使充气装置24进行工作。于是,从充气装置24的气体喷出口被喷出的气体将向侧面安全气囊22的前气囊部40内以及后气囊部42内被供给,从而使侧面安全气囊22膨胀展开。由此,乘员P的肩部S、胸部C、腹部B以及腰部L的前部通过前气囊部40而被约束,乘员P的肩部S、胸部C、腹部B以及腰部L的后部通过后气囊部42而被约束。
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在内部设置有充气装置24的后气囊部42与前气囊部40相比而提前且高压地膨胀展开。由此,能够在降低对载荷耐性相对较低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前部的负载的同时,有效地对载荷耐性相对较高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后部(后背侧的部分)进行约束(参照图5(A))。其结果为,能够提高由侧面安全气囊22而实现的乘员初期约束性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面安全气囊22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将袋体30分隔为前气囊部40与后气囊部42的前后分隔布32使后气囊部42的前表面42A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向车辆后方侧凹陷。由此,即使假设乘员位于侧支撑部16B的前方的非适当位置(outofposition)处,也能够防止或抑制该乘员从后气囊部42受到影响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侧面安全气囊22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的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而将后气囊部42分隔为左右腔室46、48。因此,能够在膨胀展开了的左右腔室46、48从车辆后方侧与位于侧支撑部16B的前方的乘员或行李物等(参照图5(B)中所示的行李物72)而发生干涉时,通过使左右腔室46、48向相互分离的方向避开,从而降低对乘员或行李物等的影响。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气囊部42的左右腔室46、48分别进行膨胀并在车辆宽度方向(车辆左右方向)上并排。因此,与通过一个腔室来构成后气囊部42的情况(参照图6(A)所示的比较例200)相比,能够使后气囊部4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膨胀厚度增加。即,能够在图6(A)以及图6(B)中,在L1=L1’、L2=L2’的情况下,设为W1<W1’。另外,在图6(A)以及图6(B)中,W2=W2’。
换言之,能够在确保后气囊部4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厚度W1’的同时,减小后气囊部4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膨胀厚度L1’。由此,能够在确保由后气囊部42实现的乘员约束性能的同时,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非适当位置的乘员所受到的后气囊部42的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加厚后气囊部42的膨胀厚度,因此能够增加后气囊部42与乘员P之间的接触面积。即,与图7(A)所示的比较例200(与图6(A)相同)相比,图7(B)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后气囊部42在乘员P与车门装饰物28之间被压溃时的压溃量更大。其结果为,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气囊部42与前气囊部40的边界与比较例200而向车辆前方侧进行了位移,因此能够使后气囊部42与乘员P的接触面积增加(在图7(A)以及图7(B)中,S1<S2)。由此,能够通过后气囊部42更有效地对乘员P进行约束。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气囊部42内设置有将来自充气装置24的气体向左右腔室46、48进行分配的整流部32A。被分配至左右腔室46、48的气体通过被形成于前后分隔布32处的左右连通口50、52而向前气囊部40被供给。由此,能够使后气囊部42以及前气囊部40左右平衡良好地膨胀展开,从而能够使袋体30的展开动作稳定。
而且,由于上述的整流部32A是由前后分隔布32的一部分而构成的,因此能够简化侧面安全气囊22的结构。此外,由于能够不使包括整流部32A在内的前后分隔布32的体积扩大,因此能够紧凑地对侧面安全气囊22进行折叠。由此,能够提高侧面安全气囊组件20的向侧支撑部16B搭载的搭载性。
此外,由于在被形成为具有可挠性的筒状的整流部32A的内侧处收纳有充气装置24,因此整流部32A通过从充气装置24产生的气体的压力而膨胀。由此,能够将由前后分隔布32构成的后气囊部的前表面42A向充气装置24侧(车辆后方侧)牵拉。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对非适当位置的乘员受到后气囊部42的影响的情况进行抑制。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侧面安全气囊22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以后气囊部42的前方边缘部43的下部侧位于与侧支撑部16B的前方边缘部17相比靠车辆后方侧处的方式来对前后分隔布32进行设定。因此,与后气囊部42的前方边缘部43全部与侧支撑部16B的前方边缘部17相比向车辆前方侧突出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非适当位置的乘员从后气囊部42(在此为下部侧)所受到的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被设置于侧车门26上的肘靠部28A的上表面28A1相同的高度处,膨胀展开了的后气囊部42的前方边缘部43与侧支撑部16B的前方边缘部17相比位于车辆后方侧处。因此,即使在假设侧面安全气囊22于乘员将头部等倚靠在肘靠部28A的上表面28A1上的状态下膨胀展开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或抑制该乘员从后气囊部42受到影响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以膨胀展开了的后气囊部42的前方边缘部43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而延伸的方式来对前后分隔布32进行设置,因此能够避免气囊部42的一部分从侧支撑部16B起局部性地向车辆前方侧突出得较大的情况。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只要将能够通过一块基布38而形成的前后分隔布32设置于袋体30的内部即可,因此能够通过极其简单的结构来获得上述的各种效果。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前气囊部40以及后气囊部42的至少一方中形成通风孔,并使向该至少一方的内部供给的气体通过所述通风孔而向侧面安全气囊22的外部进行排气。由此,能够避免在上述至少一方中产生压溃剩余量的情况。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后气囊部42的左右腔室46、48形成为左右非对称。在采用了这种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在对侧面安全气囊22进行折叠时,能够使将前后分隔布32缝合于袋体30的基布34上的左右缝合部T5、T6等不重叠,因此能够紧凑地对侧面安全气囊22进行折叠。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与作用,则标注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在图8中,通过对应于图1的侧视图而图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12以及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80。在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80中,侧面安全气囊82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22有所不同。在该侧面安全气囊82中,通过如下方式来形成前后分隔布84(前后分隔部),即,使膨胀展开了的后气囊部42的前方边缘部43通过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而延伸的纵延部43A与从该纵延部43A的上端起向车辆前方斜上方延伸的倾斜部43B而构成。
即,如图9所示,在该前后分隔布84中,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中的与整流部32A相比靠上端侧的部分被设为朝向与整流部32A相反一侧而斜向倾斜的前方延伸部32B1、32C1。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在该前方延伸部32B1、32C1处宽度尺寸被减小。该前方延伸部32B1、32C1在缝合部T5、T6(在图8、图9中省略图示)处分别被缝合于基布34的一侧部分34A以及另外一侧部分34B上。
在通过上述的前后分隔布84而对袋体30的内部进行了分隔的侧面安全气囊82中,前气囊部40的向上方侧延伸的前延部42B被形成在后气囊部42的上部处。包括该前延部42B在内的后气囊部42的上部成为,未被划分(未被分隔)为左腔室46与右腔室48的结构。
如图8所示,在侧面安全气囊82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被设置于后气囊部42的上部处的前延部42B以从乘员P的肩部S的侧方起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方式被配置于前气囊部40的上方处。以下,对膨胀展开状态的侧面安全气囊82进行详细说明。
在该侧面安全气囊82中,前延部42B的膨胀宽度被设定为小于前气囊部40的膨胀宽度。由此,前气囊部40的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被设为,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上升(越朝向上方则越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弯曲或倾斜的上臂部上推面。
此外,倾斜部43B以从纵延部43A的上端起向座椅靠背16的前方斜上方延伸的方式而设置。即,该倾斜部43B相对于座椅靠背16的前后方向、即在座椅侧面观察时与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沿着图8的箭头标记X的方向),而以越趋向于座椅靠背16的前方侧则越上升的方式倾斜。另外,倾斜部43B的相对于座椅靠背16的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角度θ优选为,被设定在30~60度的范围内,更优选为,被设定在40~50度的范围内。
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侧面安全气囊82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该倾斜部43B被设定为位于乘员P的肩部S的中心(在此被设置于假人P的肩部S的螺栓的轴心)与上臂部A的长边方向中央部(上臂部的重心的位置或者重心附近的位置)之间的中央附近处。此外,在该倾斜部43B的附近处,侧面安全气囊8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从而形成凹部。该凹部以沿着倾斜部43B而向座椅靠背16的前方斜上方延伸的方式而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结构以外的结构被设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起到了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气囊部42的上部处设置有对乘员P的肩部S进行约束的前延部42B。通过使该前延部42B提前膨胀展开,从而能够提前对乘员P的肩部S进行约束。而且,该前延部42B沿着从纵延部43A的上端起向座椅靠背16的前方斜上方延伸的倾斜部43B而与前气囊部40划分开来(分隔开来),并向前气囊部40的上方侧膨胀展开。通过以此方式来对前延部42B进行设定,从而能够在抑制后气囊部42的容量的增加的同时,使前延部42B、即高压的后气囊部42的上部与乘员P的肩部S良好地对置。其结果为,由于能够通过后气囊部42有效地对胸部C、腹部B以及腰部L的后部及肩部S进行约束,因此能够提高由侧面安全气囊82而实现的乘员初期约束性能。
而且,膨胀展开了的前气囊部4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以上方侧与上下方向中央部相比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弯曲。因此,由于侧面安全气囊82与乘员P通过侧面碰撞的冲击而相对接近,因此上述弯曲的面与乘员P的上臂部A将发生滑动接触,从而产生将上臂部A向上方上推的力。其结果为,使上臂部A向前气囊部40的上方被上推,从而通过前延部42B而被约束。由此,由于能够对上臂部A介于乘员P的胸部C与侧面安全气囊82之间的情况进行抑制,因此能够减小胸部C的负载。
而且,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的宽度尺寸在前方延伸部32B1、32C1处减少。由此,能够使前气囊部40的上端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宽度与前气囊部40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宽度相比而足够小。其结果为,由于能够使前气囊部4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的上部弯曲得较大,因此能够使作用于上臂部A上的上推力增加。
而且,上述前延部42B如前文所述以从乘员P的肩部S的侧方起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方式被配置于前气囊部40的上方处。因此,例如,即使在侧面碰撞的方式为所谓的斜侧面碰撞且乘员P向车辆斜前方进行了惯性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乘员P的肩部S从前延部42B脱离的情况。由此,不论侧面碰撞的方式如何,均能够通过侧面安全气囊82而良好地对乘员P的肩部S进行约束,并能够使对肩部S的约束持续至碰撞后期。
此外,包括前延部42B在内的后气囊部42的上部并未被分隔为左右腔室46、48。因此,与后气囊部42的上部被分隔为左右腔室46、48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后气囊部42的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厚度。由此,例如能够使后气囊部42的上部向乘员P的肩部S与车身侧部(在此为侧车门26)之间的较窄的间隙良好地膨胀展开。
<第三实施方式>
在图10中,通过对应于图1的侧视图而图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12以及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90。在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90中,侧面安全气囊92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22有所不同。
在该侧面安全气囊92中,通过如下方式来形成前后分隔布94(前后分隔部),即,使膨胀展开了的后气囊部42的前方边缘部43通过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而延伸的纵延部43A与从该纵延部43A的上端起向车辆前方斜上方延伸的倾斜部43B而构成。在这一点上,其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82相同。
但是,在该侧面安全气囊92中,前后分隔布94的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延伸至袋体30的上端缘部处,且在外周缝合部T1(图10、图11中省略图示)处被缝合于袋体30上。由此,左腔室46以及右腔室48延长至后气囊部42的上部处,且如图12所示,前延部42B被划分(分隔)为左右腔室46、48。此外,在该侧面安全气囊92中,袋体30的上部向上方侧延长,前延部42B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相比而被扩大。
在该实施方式中,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由于后气囊部42具备前延部42B,因此能够获得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前延部42B被划分为左右腔室46、48,因此即使假设在侧面安全气囊92于侧支撑部16B的上部的前方(前延部42B膨胀展开的高度)处存在有乘员的头部等的状态下膨胀展开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左右腔室46、48向相互分离的方向避开,从而减小对乘员的影响。而且,由于该效果在扩大了前延部42B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因此能够提高由前延部42B而实现的对肩部S的约束性能。
而且,包括前延部42B在内的后气囊部42的上部被划分为左右腔室46、48。因此,与后气囊部42的上部未被划分为左右腔室46、48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后气囊部42的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厚度。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肩部S的约束性能。
<第四实施方式>
在图13中,通过对应于图1的侧视图而图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12以及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在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中,侧面安全气囊102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22有所不同。
在该侧面安全气囊102中,具备被设为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前后分隔布84相同结构的前后分隔布104(前后分隔部)。该前后分隔布104以如下方式被形成,即,使膨胀展开了的后气囊部42的前方边缘部43通过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而延伸的纵延部43A与从该纵延部43A的上端起向车辆前方斜上方延伸的倾斜部43B而构成。
但是,在该前后分隔部104中,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并未到达至袋体30的下端处,袋体30的下部通过上下分隔布108(上下分隔部)而被分隔为前气囊部40以及后气囊部42与下气囊部110。该上下分隔布108通过将被形成为大致T字状的基布112(参照图15)进行相对折叠并且将下边缘部缝合于缝合部T7处而形成,且位于与缝合部T7相反一侧处的一对长边边缘部在图15所示的缝合部T10、T11处被缝合于基布34的一侧部分34A以及另外一侧部分34B上。
该上下分隔布108在未图示的缝合部处被缝合于前后分隔布104的下端部上。在该上下分隔布108的后端部处,设置有向下方侧突出的筒状的单向阀114。如图15所示,该单向阀114的内部与整流部32A的内部连通,从充气装置24被喷出的气体通过单向阀114而被引导至下气囊部110内。由此,当下气囊部110的内压上升至预先设定的值以上时,单向阀114将被下气囊部110的内压压溃而被闭塞(参照图15的双点划线)。其结果为,从下气囊部110向后气囊部42流动的气流被限制。
此外,上下分隔布108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侧面安全气囊102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以相对于座椅靠背16的前后方向(图13的沿着箭头标记X的方向)而前低后高地倾斜的方式被设定。由此,被构成为,膨胀展开了的下气囊部110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膨胀厚度越趋向于车辆前方侧则越变小。乘员P的腰部L通过该下气囊部110而被约束。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以外的结构被设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实现了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单向阀114而将下气囊部110的内压保持为较高的状态。由此,能够通过下气囊部110而有效地对适当位置的乘员P的腰部L进行约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被构成为膨胀展开了的下气囊部110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膨胀厚度越趋向于车辆前方侧则越变小,因此即使在假设侧面安全气囊102于乘员或行李物等位于侧支撑部16B的下部的前方的状态下膨胀展开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乘员或行李等从下气囊部110所受到的影响。
<第五实施方式>
在图16中,通过对应于图3的水平剖视图而图示了作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0的结构部件的侧面安全气囊22的膨胀展开状态。在该实施方式中,将未图示的车辆用座椅设为前座椅,且在该前座椅的侧框架部122上固定有侧面安全气囊22以及充气装置24。在该前座椅中,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12(后座椅)相比座椅靠背的侧支撑部的前方突出量被设定得较大。因此,前后分隔布32的左侧分隔部32B与右侧分隔部32C被缝合于与缝合部T2相比被设定于袋体30的前端侧的缝合部T8处。由此,能够使通过前后分隔布32而被分隔的前气囊部40与后气囊部42的边界的位置稳定,从而能够将侧面安全气囊22挪用到前座椅中。
<第六实施方式>
在图17中,通过对应于图3的水平剖视图而图示了作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30的结构部件的侧面安全气囊132的膨胀展开状态。在该实施方式中,前后分隔布134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前后分隔布32有所不同。该前后分隔布134通过如下各部而构成,即,将袋体30分隔为前气囊部40与后气囊部42的主体部136、被设为与前后分隔布32的整流部32A相同的结构的筒状的整流部138、被架设在主体部136与整流部138之间的带部140。该带部140未将后气囊部42分隔为左右腔室46、48,而是被形成为长条带状,且在缝合部T2、T9处被缝合于主体部136和整流部138上。
在该侧面安全气囊132膨胀展开时,通过使带部140伸缩,从而使主体部136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即后气囊部42的前表面42A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向车辆后方侧凹陷(图17所图示的状态)。因此,即使假设乘员位于侧支撑部16B的前方的非适当位置处,也能够防止或抑制该乘员受到后气囊部42影响的情况。而且,由于上述的带部140未将后气囊部42分隔为左右腔室46、48,因此与后气囊部42通过前后分隔布32而被分隔为左右腔室46、48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前后分隔布32的结构简化。
<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虽然在所述各个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作为前后分隔部的前后分隔布32、84、94、104、134具备整流部32A、138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前后分隔部不具备整流部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所述各个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作为前后分隔部的前后分隔布32、84、94、104、134以及作为上下分隔部的上下分隔布108设为布制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通过具有可挠性的薄板状的材料来制造前后分隔部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于其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更。此外,显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
此外,作为日本专利申请的特愿2013-159709的公开内容,其整体以参照的方式被援引至本说明书中。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所有的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规格中的、以参照的方式而被援引的各个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规格,以与具体且独立记载的情况相同的程度而以参照的方式被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Claims (21)
1.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
充气装置,其通过进行工作而产生气体;
袋体,其被形成为袋状,且以被折叠的状态被收纳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支撑部内,并且其通过内部被供给所述气体从而向所述侧支撑部的车辆前方侧膨胀展开;
前后分隔部,其将所述袋体分隔为前气囊部与后气囊部,并且在所述袋体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使所述后气囊部的前表面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向车辆后方侧凹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前后分隔部在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将所述后气囊部分隔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的左右腔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前后分隔部具备在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的左侧分隔部以及右侧分隔部。
4.如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后气囊部内设置有所述充气装置以及将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向所述左右腔室进行分配的整流部,在所述前后分隔部上形成有分别使所述左右腔室与所述前气囊部内连通的左右连通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整流部由所述前后分隔部的一部分而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整流部被形成为具有可挠性的筒状,且在该整流部的内侧处收纳有所述充气装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整流部的轴线方向中间部处形成有开口。
8.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所述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以使所述后气囊部的前方边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所述侧支撑部的前方边缘部相比靠车辆后方侧的方式,来设置所述前后分隔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座椅靠背被配置于车辆的侧车门的侧方处,且所述后气囊部的前方边缘部的所述至少一部分被设定于,与被设置于所述侧车门上的肘靠部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处。
10.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以使膨胀展开后的所述后气囊部的前方边缘部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上下方向而延伸的方式,来设置所述前后分隔部。
11.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以如下方式来设置所述前后分隔部,即,使膨胀展开后的所述后气囊部的前方边缘部由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上下方向而延伸的纵向延伸部、与从该纵向延伸部的上端起向车辆前方斜上方延伸的倾斜部而构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具备:
上下分隔部,其将所述袋体分隔为所述前气囊部以及所述后气囊部与下气囊部;
单向阀,其将来自被设置于所述后气囊部内的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向所述下气囊部内进行引导,并且通过所述下气囊部的内压上升而对从所述下气囊部向所述后气囊部的气体的流动进行限制。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所述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上下分隔部被设定为,相对于所述座椅靠背的前后方向而前低后高地倾斜。
14.如权利要求3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前后分隔部为由布材形成的前后分隔布,该前后分隔布一体地具备所述左侧分隔部以及所述右侧分隔部与筒状的整流部,所述筒状的整流部将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向所述左右腔室进行分配。
15.如权利要求8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至少一部分为所述后气囊部的前方边缘部的下部。
16.如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左右腔室被形成为左右非对称。
17.如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后气囊部的上部处形成有在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向所述前气囊部的上方侧延伸的前延部,包括该前延部在内的所述后气囊部的上部未被分隔为所述左右腔室。
18.如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后气囊部的上部处形成有在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向所述前气囊部的上方侧延伸的前延部,包括该前延部在内的所述后气囊部的上部被分隔为所述左右腔室。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前后分隔布中,所述左侧分隔部与所述整流部以及所述右侧分隔部与所述整流部之间在缝合部处被缝合,并且在被设定于与该缝合部相比靠所述袋体的前端侧的缝合部处,所述左侧分隔部与所述右侧分隔部被进行缝合。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前后分隔部由主体部、筒状的整流部、带部而构成,
所述主体部将所述袋体分隔为所述前气囊部与所述后气囊部,
所述筒状的整流部被缝合在所述袋体的后端部上,且对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进行整流,
所述带部被架设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整流部之间。
21.一种车辆用座椅,具备:
坐垫以及座椅靠背;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2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所述袋体以被折叠了的状态而被收纳于所述座椅靠背的侧支撑部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59709 | 2013-07-31 | ||
JP2013159709A JP5696748B2 (ja) | 2013-07-31 | 2013-07-31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PCT/JP2014/065373 WO2015015912A1 (ja) | 2013-07-31 | 2014-06-10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52066A true CN105452066A (zh) | 2016-03-30 |
CN105452066B CN105452066B (zh) | 2018-05-29 |
Family
ID=52431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43233.8A Active CN105452066B (zh) | 2013-07-31 | 2014-06-10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69348B2 (zh) |
EP (1) | EP3028904B1 (zh) |
JP (1) | JP5696748B2 (zh) |
KR (1) | KR101774718B1 (zh) |
CN (1) | CN105452066B (zh) |
BR (1) | BR112016001816B1 (zh) |
CA (1) | CA2919969C (zh) |
RU (1) | RU2623296C1 (zh) |
WO (1) | WO2015015912A1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41565A (zh) * | 2016-05-20 | 2019-04-16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侧气囊装置 |
CN110001474A (zh) * | 2017-11-17 | 2019-07-12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 |
CN110040098A (zh) * | 2018-01-15 | 2019-07-23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侧气囊装置以及具备该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
CN110154970A (zh) * | 2018-02-16 | 2019-08-23 | Tb 德国结算股份公司 | 车辆乘员约束系统 |
CN110546043A (zh) * | 2017-05-19 | 2019-12-06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CN111491830A (zh) * | 2018-01-26 | 2020-08-04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具备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04214B2 (ja) | 2013-09-27 | 2015-11-0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JP6131927B2 (ja) * | 2014-10-09 | 2017-05-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
JP6052266B2 (ja) | 2014-10-27 | 2016-12-2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
JP2016185770A (ja) * | 2015-03-27 | 2016-10-27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6447392B2 (ja) * | 2015-07-06 | 2019-01-09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EP3321138B1 (en) * | 2015-07-11 | 2021-10-13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
WO2017199850A1 (ja) * | 2016-05-20 | 2017-11-23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6649497B2 (ja) * | 2016-09-07 | 2020-02-19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6737165B2 (ja) * | 2016-12-20 | 2020-08-0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
CN109963754B (zh) * | 2016-12-26 | 2021-09-24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侧气囊装置 |
JP6729435B2 (ja) | 2017-02-06 | 2020-07-22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6537197B2 (ja) * | 2017-03-31 | 2019-07-03 | 株式会社Subaru |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
JP6852154B2 (ja) * | 2017-05-17 | 2021-03-31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6815518B2 (ja) * | 2017-08-02 | 2021-01-20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DE102017120238A1 (de) * | 2017-09-04 | 2019-03-07 | Trw Automotive Gmbh | Gassack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
JP6856482B2 (ja) * | 2017-09-20 | 2021-04-0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KR102409213B1 (ko) * | 2018-01-11 | 2022-06-15 |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 승차인 보호 장치 |
US11383670B2 (en) * | 2019-09-30 | 2022-07-12 | Toyoda Gosei Co., Ltd. | Side airbag apparatus |
JP7419751B2 (ja) | 2019-11-05 | 2024-01-23 |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合同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2024061008A (ja) * | 2022-10-20 | 2024-05-07 | 株式会社Subaru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22473A (ja) * | 2003-06-30 | 2005-01-27 | Toyoda Gosei Co Ltd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EP1531096A1 (en) * | 2003-11-14 | 2005-05-18 | Takata Corporation | Airbag and airbag device |
CN1792681A (zh) * | 2004-12-22 | 2006-06-28 | 高田株式会社 | 气囊和气囊装置 |
US20110042922A1 (en) * | 2009-08-19 | 2011-02-24 | Yasuhito Miyata | Folding method of airbag |
WO2011077510A1 (ja) * | 2009-12-21 | 2011-06-3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縫製方法 |
US20120200072A1 (en) * | 2011-02-04 | 2012-08-09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side airbag apparatus |
US20130076013A1 (en) * | 2011-09-28 | 2013-03-28 | Toyoda Gosei Co., Ltd. | Side airba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35912B2 (ja) * | 1999-03-03 | 2008-01-23 |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4783157B2 (ja) * | 2006-01-13 | 2011-09-2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4720753B2 (ja) | 2007-02-16 | 2011-07-1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2008201172A (ja) | 2007-02-16 | 2008-09-04 | Toyota Motor Corp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2009018715A (ja) * | 2007-07-12 | 2009-01-29 | Toyoda Gosei Co Ltd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WO2010007055A1 (de) * | 2008-07-15 | 2010-01-21 | Takata-Petri Ag | Fahrzeugsitzanordnung und gassack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sowie verfahren zum schützen eines fahrzeuginsassen |
JP5611664B2 (ja) | 2010-05-18 | 2014-10-22 |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473812B2 (ja) | 2010-07-20 | 2014-04-16 |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800035B2 (ja) | 2012-02-01 | 2015-10-2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827143B2 (ja) | 2012-02-06 | 2015-12-02 | 日本ポリプロ株式会社 | 自動車外装部材用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及び自動車外装部材 |
JP5664607B2 (ja) | 2012-08-02 | 2015-02-0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776733B2 (ja) | 2013-07-03 | 2015-09-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2013
- 2013-07-31 JP JP2013159709A patent/JP5696748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6-10 CA CA2919969A patent/CA2919969C/en active Active
- 2014-06-10 RU RU2016102654A patent/RU2623296C1/ru active
- 2014-06-10 CN CN201480043233.8A patent/CN105452066B/zh active Active
- 2014-06-10 WO PCT/JP2014/065373 patent/WO201501591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6-10 BR BR112016001816-8A patent/BR112016001816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4-06-10 KR KR1020167002659A patent/KR10177471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4-06-10 US US14/908,374 patent/US9969348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6-10 EP EP14832307.4A patent/EP3028904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22473A (ja) * | 2003-06-30 | 2005-01-27 | Toyoda Gosei Co Ltd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EP1531096A1 (en) * | 2003-11-14 | 2005-05-18 | Takata Corporation | Airbag and airbag device |
CN1792681A (zh) * | 2004-12-22 | 2006-06-28 | 高田株式会社 | 气囊和气囊装置 |
US20110042922A1 (en) * | 2009-08-19 | 2011-02-24 | Yasuhito Miyata | Folding method of airbag |
WO2011077510A1 (ja) * | 2009-12-21 | 2011-06-3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縫製方法 |
CN102695634A (zh) * | 2009-12-21 | 2012-09-26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及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方法 |
US20120200072A1 (en) * | 2011-02-04 | 2012-08-09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side airbag apparatus |
US20130076013A1 (en) * | 2011-09-28 | 2013-03-28 | Toyoda Gosei Co., Ltd. | Side airbag apparatus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41565A (zh) * | 2016-05-20 | 2019-04-16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侧气囊装置 |
CN109641565B (zh) * | 2016-05-20 | 2021-08-06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侧气囊装置 |
CN110546043A (zh) * | 2017-05-19 | 2019-12-06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CN110001474A (zh) * | 2017-11-17 | 2019-07-12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 |
CN110001474B (zh) * | 2017-11-17 | 2022-08-02 | 株式会社爱信 | 用于车辆的座椅装置 |
CN110040098A (zh) * | 2018-01-15 | 2019-07-23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侧气囊装置以及具备该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
CN111491830A (zh) * | 2018-01-26 | 2020-08-04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具备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
CN111491830B (zh) * | 2018-01-26 | 2022-05-24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具备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
CN110154970A (zh) * | 2018-02-16 | 2019-08-23 | Tb 德国结算股份公司 | 车辆乘员约束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028904B1 (en) | 2019-07-24 |
JP2015030322A (ja) | 2015-02-16 |
BR112016001816A2 (pt) | 2017-08-01 |
JP5696748B2 (ja) | 2015-04-08 |
BR112016001816B1 (pt) | 2021-10-26 |
US9969348B2 (en) | 2018-05-15 |
EP3028904A1 (en) | 2016-06-08 |
US20160159313A1 (en) | 2016-06-09 |
KR20160027125A (ko) | 2016-03-09 |
CA2919969C (en) | 2019-04-30 |
KR101774718B1 (ko) | 2017-09-04 |
CN105452066B (zh) | 2018-05-29 |
RU2623296C1 (ru) | 2017-06-23 |
EP3028904A4 (en) | 2016-10-12 |
WO2015015912A1 (ja) | 2015-02-05 |
CA2919969A1 (en) | 2015-0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52066A (zh)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 |
CN104736396A (zh)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 |
CN104955681A (zh)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
KR101715548B1 (ko) | 차량용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 |
CN103502062B (zh)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
US8403358B2 (en) | Internal airbag device | |
CN104602972A (zh)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
JP5780265B2 (ja) | クッションエアバック装置を内蔵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 |
US11833990B2 (en) | Side airbag device,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ide airbag device | |
CN104349945A (zh)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
US7946619B2 (en) | Airbag | |
CN104470764A (zh)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
CN105517852A (zh)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
CN103747986A (zh) | 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
JP7047666B2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CN104943650B (zh) | 安全气囊装置 | |
KR101967832B1 (ko) |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를 탑재한 차량용 시트 | |
WO2013014773A1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3228491A (zh) | 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 | |
JP4845128B2 (ja) | 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
US8419049B2 (en) | Airbag and airbag device | |
JP2020163977A (ja) | エアバッグ及び乗員拘束装置 | |
JP6229648B2 (ja) | 車両用ルーフセンタ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 |
US11260819B2 (en) | Airbag apparatus | |
JP2020117095A (ja) | 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