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56285A - 单体电池以及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单体电池以及电池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756285A CN104756285A CN201280076623.6A CN201280076623A CN104756285A CN 104756285 A CN104756285 A CN 104756285A CN 201280076623 A CN201280076623 A CN 201280076623A CN 104756285 A CN104756285 A CN 1047562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tal
- cell
- aluminium
- sacrifice
- execution m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3—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interconne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7—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busbars within a container structure, e.g. busbar modu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9—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nection, e.g. mixed connections
- H01M50/51—Connection only in s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4—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 H01M50/516—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M50/56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fixing means, e.g. screws, rivets or bol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单体电池具备:结合部件,在充放电电流的电流路径结合第1金属和第2金属,形成有第1金属与第2金属的界面;以及牺牲防腐层,在结合部件中,与至少第1金属以及第2金属的某一方相接地配置。第1金属是纯铝或者铝合金。第2金属是纯铜或者铜合金。牺牲防腐层由离子化倾向比第1金属大的材质构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单体电池以及具备多个单体电池的电池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混合型的电动车、纯电动车等的动力源,开发了大容量(Wh)的二次电池,在其中,能量密度(Wh/kg)高的方形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得到了瞩目。
在方形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通过将涂覆了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箔、涂覆了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箔以及用于使它们分别绝缘的分隔器重叠卷绕来形成扁平形状的卷绕电极群。卷绕电极群与设置于电池盖的正极外部端子以及负极外部端子电连接。卷绕电极群被收容于电池罐,电池罐的开口部通过电池盖被密封焊接。二次电池是通过在从收容了卷绕电极群的电池容器的注液孔被注入电解液之后,插入注液栓并利用激光焊接进行密封焊接而形成的。
通过利用汇流条等导通部件对多个上述方形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单体电池)的正极外部端子和负极外部端子进行电连接来形成电池组,通过利用引线等导通部件对外部端子和外部设备进行电连接,能够向外部设备供给电力、或者能够通过外部发电电力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
根据电化学上的理由,正极外部端子用纯铝或者铝合金制作,负极外部端子用纯铜或者铜合金制作。因此,在对一个单体电池的正极外部端子和另一单体电池的负极外部端子进行电连接的情况下,在充放电电流路径形成异种金属界面。
如果异种金属界面区域与外界的腐蚀性物质相接,则形成电化学的局部电池,发生离子化倾向比纯铜、铜合金大的纯铝、铝合金腐蚀的所谓流电(galvanic)腐蚀现象,存在由纯铝或者铝合金构成的部件断开的担心。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的二次电池:在由铜构成的端子与由铝构成的固定具之间,设置由具有铜与铝之间的离子化倾向的镍、不锈钢等构成的防腐蚀部件,能够抑制流电腐蚀的发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770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二次电池中,在镍与铝之间产生电化学的电位差,所以发生铝的流电腐蚀,产生由铝构成的部件的变薄。其结果,存在如下的担心:在镍与铝的界面中接触电阻增加,二次电池的输出降低。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单体电池具备:结合部件,在充放电电流的电流路径结合第1金属和第2金属,形成有第1金属与第2金属的界面;以及牺牲防腐层,在结合部件中,与至少第1金属以及第2金属的某一方相接地配置,第1金属是纯铝或者铝合金,第2金属是纯铜或者铜合金,牺牲防腐层由离子化倾向比第1金属大的材质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电池组具备多个单体电池,单体电池彼此被电连接,该电池组具备:结合部件,在充放电电流的电流路径结合第1金属和第2金属,形成有第1金属和第2金属的界面;以及牺牲防腐层,在结合部件中,与至少第1金属以及第2金属的某一方相接地配置,第1金属是纯铝或者铝合金,第2金属是纯铜或者铜合金,牺牲防腐层由离子化倾向比第1金属大的材质构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纯铝或者铝合金与纯铜或者铜合金的界面的腐蚀所引起的接触电阻增加,能够在长期防止电池的输出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构成图1的电池组的单体电池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2的单体电池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3的卷绕电极群的立体图。
图5(a)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汇流条中所设置的牺牲防腐部件的图,(b)是(a)的C部放大图,(c)是示出与(b)所示的汇流条不同的结构的汇流条的图。
图6(a)是示出图5的汇流条的腐蚀表面的腐蚀电流密度的分析结果的图,(b)是示出图5的汇流条的分析模型的图。
图7(a)是示出未设置牺牲防腐部件的汇流条的腐蚀表面的腐蚀电流密度的分析结果的图,(b)是示出未设置牺牲防腐部件的汇流条的分析模型的图。
图8(a)是示出在铝与铜之间设置了镍的汇流条的腐蚀表面的腐蚀电流密度的分析结果的图,(b)是示出在铝与铜之间设置了镍的汇流条的分析模型的图。
图9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电池组的汇流条中所设置的牺牲防腐部件的图。
图10(a)是示出图9的汇流条的腐蚀表面的腐蚀电流密度的分析结果的图,(b)是示出图9的汇流条的分析模型的图。
图11是说明铝与铜的界面、和与牺牲防腐部件的距离X的关系的图。
图12是示出距离X与腐蚀电流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电池组的汇流条中所设置的牺牲防腐部件的图。
图14(a)是示出图13的汇流条的腐蚀表面的腐蚀电流密度的分析结果的图,(b)是示出图13的汇流条的分析模型的图。
图1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电池组的汇流条中所设置的牺牲防腐部件的图。
图16(a)是示出图15的汇流条的腐蚀表面的腐蚀电流密度的分析结果的图,(b)是示出图15的汇流条的分析模型的图。
图17是示出构成第2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单体电池的正极外部端子中所设置的牺牲防腐部件的图。
图18是示出构成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池组的单体电池的负极外部端子中所设置的牺牲防腐部件的图。
图19是示出与第3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汇流条以及单体电池的正极外部端子这两者相接地配置的牺牲防腐部件的图。
图20是示出与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池组的汇流条以及单体电池的负极外部端子这两者相接地配置的牺牲防腐部件的图。
图21是示出与第4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汇流条以及单体电池的正极外部端子这两者相接地配置的牺牲防腐部件的图。
图22是示出与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池组的汇流条以及单体电池的负极外部端子这两者相接地配置的牺牲防腐部件的图。
图23是示出构成第5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单体电池的正极外部端子中所设置的牺牲防腐部件的图。
图24是示出构成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池组的单体电池的负极外部端子中所设置的牺牲防腐部件的图。
图25是示出层叠矩形形状的正极电极以及负极电极而成的层叠电极群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应用于在混合型的电动车、纯电动车上搭载的蓄电装置中嵌入的、且具备多个方形锂离子二次电池(以下记载为单体电池)的电池组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在电池组中,邻接地设置了串联地连接了9个单体电池100的第1单元群组10A、和串联地连接了9个单体电池100的第2单元群组10B。
构成第1单元群组10A的单体电池100是扁平的长方体形状,以使在侧面中具有宽的面积的宽面彼此对置的方式被排列配置。同样地,构成第2单元群组10B的单体电池100是扁平的长方体形状,以使在侧面中具有宽的面积的宽面彼此对置的方式被排列配置。
关于构成第1单元群组10A的单体电池100,以使正极外部端子141以及负极外部端子151的位置逆转的方式,朝向反转而配置。相邻的各单体电池100的正极外部端子141和负极外部端子151通过作为矩形平板状的导通部件的汇流条110而电连接。同样地,关于构成第2单元群组10B的单体电池100,以使正极外部端子141以及负极外部端子151的位置逆转的方式,朝向反转而配置。相邻的各单体电池100的正极外部端子141和负极外部端子151通过作为矩形平板状的导通部件的汇流条110而电连接。
汇流条110、111通过激光焊接与正极外部端子141以及负极外部端子151连接。
对图1所示的由第1单元群组10A以及第2单元群组10B构成的电池组,与其它电池组串联或者并联地通过汇流条112电连接、或者与未图示的电力取出用的端子通过汇流条112连接,经由与电力取出用的端子连接的引线等与外部设备电连接。
对构成电池组的单体电池100进行说明。构成电池组的各单体电池100分别是相同的构造。图2是示出单体电池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单体电池1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单体电池100是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具备由电池罐101和电池盖102构成的电池容器。电池罐101以及电池盖102的材质是铝等。
如图3所示,在电池罐101中收容了卷绕电极群170。电池罐101具有一对宽面101a、一对窄面101b、以及底面101c,形成为一端开口的有底箱状。卷绕电极群170以被绝缘壳体108包覆的状态被收容于电池罐101。绝缘壳体108的材质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具有绝缘性的树脂。由此,电池罐101的底面以及侧面、和卷绕电极群170被电绝缘。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电池盖102是矩形平板状,以遮住电池罐101的开口的方式被激光焊接。即,电池盖102对电池罐101的开口进行密封。在电池盖102,配设了正极外部端子141以及负极外部端子151。
正极外部端子141经由正极集电体180与卷绕电极群170的正极电极174电连接,负极外部端子151经由负极集电体190与卷绕电极群170的负极电极175电连接。因此,经由正极外部端子141以及负极外部端子151对外部负载供给电力、或者、经由正极外部端子141以及负极外部端子151对卷绕电极群170供给外部发电电力而充电。
如图3所示,在电池盖102,贯穿设置了用于向电池容器内注入电解液的注液孔106a。在电解液注入之后,通过注液栓106b,对注液孔106a进行密封。作为电解液,例如,能够使用在碳酸乙烯酯等碳酸酯系的有机溶剂中溶解了六氟化磷酸锂(LiPF6)等锂盐的非水电解液。
如图2所示,在电池盖102的表面,凹设了气体排出阀103。气体排出阀103是以使内压作用时的应力集中程度相对地变高的方式,通过利用加压加工使电池盖102部分性地薄壁化而形成的。气体排出阀103在单体电池100由于过充电等异常而发热并发生气体、电池容器内的压力上升而达到规定压力(例如约1MPa)时开裂,通过从内部排出气体而使电池容器内的压力降低。
如图3所示,在电池盖102,安装正极外部端子141、负极外部端子151、正极集电体180、以及负极集电体190。在正极外部端子141与电池盖102之间、以及负极外部端子151与电池盖102之间,分别配置端子接受部161。在正极集电体180与电池盖102之间、以及负极集电体190与电池盖102之间,分别配置集电体接受部160。
根据电化学的理由,用纯铝或者铝合金制作正极外部端子141及正极集电体180、以及后述的卷绕电极群170的正极箔171。用纯铜或者铜合金制作负极外部端子151及负极集电体190、以及后述的卷绕电极群170的负极箔172。所谓纯铝,并非指100%纯度的铝,而是也可以包含在通常的精炼工序、制造工序中不可避免地混入的杂质。所谓铝合金,包含不可避免的杂质,相比于其它成分,将铝包含最多即可。即,铝合金是指以铝为主成分的合金。同样地,所谓纯铜,并非指100%纯度的铜,而是也可以包含在通常的精炼工序、制造工序中不可避免地混入的杂质。所谓铜合金,包含不可避免的杂质,相比于其它成分,将铜包含最多即可。即,铜合金是指以铜为主成分的合金。以下,将纯铝或者铝合金记载为铝,将纯铜或者铜合金记载为铜。
正极外部端子141具有长方体形状的基部141a、和从基部141a的电池盖102侧的面朝向电池盖102侧突出的突部。基部141a的与电池盖102侧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成为汇流条相接的平坦面141s。突部被插通到端子接受部161的贯通孔、电池盖102的贯通孔102h、集电体接受部160的贯通孔、以及正极集电体180的端子连接板181的贯通孔184,前端在电池容器内与正极集电体180的端子连接板181铆接而形成铆接部143。铆接部143和端子连接板181在被铆接固定之后,通过激光被点焊。由此,正极外部端子141和正极集电体180被电连接,并且正极外部端子141以及正极集电体180的各自被固定于电池盖102。
负极外部端子151具有长方体形状的基部151a、和从基部151a的电池盖102侧的面朝向电池盖102侧突出的突部。基部151a的与电池盖102侧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成为汇流条相接的平坦面151s。突部被插通到端子接受部161的贯通孔、电池盖102的贯通孔102h、集电体接受部160的贯通孔、以及负极集电体190的端子连接板191的贯通孔194,前端在电池容器内与负极集电体190的端子连接板191铆接而形成铆接部153。铆接部153和端子连接板191在被铆接固定之后,通过激光被点焊。由此,负极外部端子151和负极集电体190被电连接,并且负极外部端子151以及负极集电体190的各自固定于电池盖102。
端子接受部161以及集电体接受部160的材质是聚对苯二甲酸、聚苯硫醚、全氟烷氧基氟树脂等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在正极外部端子141以及负极外部端子151的各自与电池盖102之间,配置端子接受部160。因此,正极外部端子141以及负极外部端子151的各自与电池盖102被电绝缘。在正极集电体180的端子连接板181以及负极集电体190的端子连接板191的各个、与电池盖102之间,配置端子接受部160。因此,正极集电体180以及负极集电体190的各自与电池盖102被电绝缘。
如图3所示,正极集电体180具备沿着电池盖102的内面配置的矩形平板状的端子连接板181、从端子连接板181的长边侧部大致直角地弯曲而沿着电池罐101的宽面101a并朝向电池罐101的底面101c延伸的平板部182、以及通过在平板部182的下端设置的连结部186连接的接合板183。接合板183是与卷绕电极群170的正极电极174被超声波接合的部分。
同样地,负极集电体190具备沿着电池盖102的内面配置的矩形平板状的端子连接板191、从端子连接板191的长边侧部大致直角地弯曲而沿着电池罐101的宽面101a并朝向电池罐101的底面101c延伸的平板部192、以及通过在平板部192的下端设置的连结部196连接的接合板193。接合板193是与卷绕电极群170的负极电极175被超声波接合的部分。
参照图4,对卷绕电极群170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在单体电池100的电池罐101中收容的卷绕电极群170的立体图,示出将卷绕电极群170的卷绕终端侧展开的状态。作为发电要素的卷绕电极群170通过隔着分隔器173a、173b而绕卷绕中心轴W扁平形状地卷绕细长形的正极电极174以及负极电极175而成为层叠构造。
正极电极174具有在正极箔171的两面涂覆了正极活性物质合剂的正极涂覆部176a、和在正极箔171的两面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合剂的正极未涂覆部176b。正极活性物质合剂是在正极活性物质中调配粘接材料(粘合剂)而成的。负极电极175具有在负极箔172的两面涂覆了负极活性物质合剂的负极涂覆部177a、和在负极箔172的两面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合剂的负极未涂覆部177b。负极活性物质合剂是在负极活性物质中调配粘接材料(粘合剂)而成的。在正极活性物质与负极活性物质之间进行充放电。
正极箔171是厚度20~30μm左右的铝箔,负极箔172是厚度15~20μm左右的铜箔。分隔器173a、173b的原材料是锂离子可通过的微多孔质的聚乙烯树脂。正极活性物质是锰酸锂等含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负极活性物质是能够可逆地吸藏、释放锂离子的石墨等碳原材料。
卷绕电极群170在卷绕电极群170的宽度方向(与卷绕方向正交的卷绕中心轴W方向)的一端部设置了正极未涂覆部176b(正极箔171的露出部)的层叠部,在卷绕电极群170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设置了负极未涂覆部177b(负极箔172的露出部)的层叠部。正极未涂覆部176b的层叠部以及负极未涂覆部177b的层叠部分别预先被压碎,分别与正极集电体180的接合板183以及负极集电体190的接合板193通过超声波接合而电连接。
以使一方的弯曲部与电池盖102对置,使另一方的弯曲部与底面101c对置,使平面部与宽面101a对置的方式,在电池容器内配置卷绕电极群170。
如上所述,正极外部端子141以及负极外部端子151分别由铝以及铜制作,所以在对一个单体电池100的正极外部端子141、和另一单体电池100的负极外部端子151进行电连接的情况下,在充放电电流路径中形成铝与铜的界面。在铜与铝之间产生电化学的电位差,所以在未施加任何防腐对策的情况下,存在如下的担心:如果在汇流条110的表面附着空气中的水分等而汇流条110被暴露于腐蚀环境,则由于流电腐蚀产生铝的变薄,起因于界面中的接触电阻增加,而电池的输出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界面的附近配置了由离子化倾向比铝大的材质构成的牺牲防腐部件。由此,相比于铝在电化学上更低贱的牺牲防腐部件优先被腐蚀,所以能够防止铝的腐蚀。其原理一般被称为牺牲防腐作用。以下,对于利用该牺牲防腐作用来防止铝的腐蚀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5(a)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汇流条110中所设置的牺牲防腐部件130A的图,示意地示出例如图1的A-A线切断剖面。另外,即使在示意地示出了B-B线切断剖面的情况下也成为同样的图示。图5(b)示出图5(a)的C部放大图。在各图中,牺牲防腐部件130A的厚度被扩张地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中,汇流条110是铝/铜复合材料(包层材料),将由铝构成的正极端子连接部110a、和由铜构成的负极端子连接部110c结合而成,在汇流条110的长边方向的中央形成了铝与铜的界面115。
正极端子连接部110a与一个单体电池100A的正极外部端子141激光焊接,负极端子连接部110c与另一单体电池100B的负极外部端子151激光焊接。
牺牲防腐部件130A与汇流条110的正极端子连接部110a和负极端子连接部110c这两者相接地配置。牺牲防腐部件130A由比铝在电化学上更低贱的、即离子化倾向更大的材质构成。
作为牺牲防腐部件130A的材质,优选采用纯镁或者镁合金(以下记载为镁)。另外,所谓纯镁,并非指100%纯度的镁,而是可以包含在通常的精炼工序、制造工序中不可避免地混入的杂质。所谓镁合金,包含不可避免的杂质,相比于其它成分,将镁包含最多即可。即,镁合金是指以镁为主成分的合金。在通过镁合金构成牺牲防腐部件130A的情况下,根据防腐蚀的观点,优选将镁包含10%以上,更优选将镁包含90%以上。根据经济性的观点,即使在将包含10%左右的镁的铝合金等用作牺牲防腐部件130A的材质的情况下,由于其标准氧化还原电位位于比铝更低侧,所以作为牺牲防腐部件130A充分地发挥功能。
作为牺牲防腐部件130A,例如,能够采用镁箔。以覆盖界面115的方式,沿着汇流条110的外表面的全周,安装了牺牲防腐部件130A。牺牲防腐部件130A和汇流条110的外表面通过具有导电性的粘合剂被粘结。
另外,也可以代替图5(b)所示的镁箔,而如图5(c)所示,对牺牲防腐部件采用镁板,将镁板重叠到汇流条110的规定位置而压延,之后,进行热处理从而扩散接合,与汇流条110一体化。在将汇流条110的铝板(正极端子连接部110a)和铜板(负极端子连接部110c)结合时,同时镁板也能够与汇流条110结合,所以制作性提高。在该情况下,能够在镁板的表面容易地实施利用钠盐溶液等的表面防腐处理,能够抑制牺牲防腐层自身的腐蚀,长期地发挥牺牲防腐作用。进而,还能够对汇流条110的正极端子连接部110a实施防蚀铝处理等,提高正极端子连接部110a的防腐性能。
为了确认通过在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中设置牺牲防腐部件130A而获得的防腐效果,进行了基于有限元法的数值分析。图6(a)是示出图5的汇流条110的腐蚀表面的腐蚀电流密度的分析结果的图,图6(b)是示出图5的汇流条110的分析模型的图。
如图6(b)所示,以将镁板一体成型于汇流条110的例子(参照图5(c))为对象,制作了本分析模型。关于分析模型,设想在腐蚀表面110S附着了包含盐分的水,将与汇流条110的表面接触的电解物质的导电率设为7.95S/m。“铝”、“铜”、“镁”、“镍”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分别设为“-1.676V”、“0.340V”、“-2.356V”、“-0.257V”。关于模型尺寸,设想一般的方形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端子、汇流条的尺寸,将铝区域的长度Xa设为50mm,将铜区域的长度Xc设为50mm。镁区域位于汇流条110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镁区域的长度成为5mm。
在图6(a)所示的曲线图中,横轴表示汇流条的长边方向的位置坐标,纵轴表示腐蚀表面110S中的腐蚀电流密度。关于横轴的位置坐标,将分析模型中的汇流条110的长边方向的中心位置设定为10mm。意味着腐蚀电流密度在正的方向上越大,金属作为离子在电解物质中越溶出,腐蚀越进行。
另外,由于经由异种金属界面而属性值急剧地变化,所以在有限元分析中,在异种金属界面(在图6(b)中铝与镁的界面以及镁与铜的界面)中的腐蚀表面110S成为计算上的奇异点,其附近的电流密度分布无限大或者呈现振动行为。因此,不显示奇异点附近的计算结果,表示距奇异点规定的距离的位置、即计算结果数值稳定的区域起的结果。这是对于掌握各材料表面区域的腐蚀行为而言充分的结果。
如图6(a)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铝区域的腐蚀电流密度分布D11在铝区域的全域中示出小的绝对值。特别地,在铝与镁的界面附近,相比于后述的比较例(1)、比较例(2),示出非常小的值,例如,从铝与镁的界面起距离约1mm的位置、即坐标6.5mm的点P处的腐蚀电流密度是约3A/m2,能够确认能够估计非常大的腐蚀降低效果。这意味着铝区域、即汇流条110的正极端子连接部110a几乎不会由于腐蚀而变薄,表示有效地发挥利用牺牲防腐作用的铝的防腐蚀功能。另一方面,能够确认镁区域、即牺牲防腐部件130A中的腐蚀电流密度分布在与铝的界面附近、与铜的界面附近在正的方向上成为大的值,代替铝而进行镁的腐蚀,作为使牺牲防腐作用发挥的部件而发挥功能。
图7是示出比较例(1)的图,图7(a)是示出未设置牺牲防腐部件的汇流条810的腐蚀表面810S中的腐蚀电流密度的分析结果的图,图7(b)是示出未设置牺牲防腐部件的汇流条810的分析模型的图。
如图7(b)所示,在比较例(1)中,未设置牺牲防腐部件130A。因此,如图7(a)所示,铝区域的腐蚀电流密度分布D8在铝区域的全域中示出正的值,越接近铝与铜的界面815,在正的方向上越大。其结果意味着,铝与铜的界面815的附近处的铝区域、即汇流条110的正极端子连接部810a的腐蚀在进行。
图8是示出比较例(2)的图,图8(a)是示出在铝与铜之间设置了镍的汇流条910的腐蚀表面910S中的腐蚀电流密度的分析结果的图,图8(b)是示出在铝与铜之间设置了镍的汇流条910的分析模型的图。
如图8(b)所示,在比较例(2)中,在铝与铜之间隔着离子化倾向比铜大、并且离子化倾向比铝小的镍。另外,在比较例(2)的分析模型中,将镍区域的长度设为5mm。如图8(a)所示,铝区域的腐蚀电流密度分布D9在铝区域的全域中示出正的值,越接近铝与镍的界面915a,在正的方向上越大。其结果意味着铝与镍的界面915a的附近处的铝的腐蚀在进行。
在比较例(2)中,铝与镍的电化学的电位差小于铝与铜的电化学的电位差。因此,相比于未实施任何防腐对策的比较例(1),能够抑制铝的流电腐蚀的进行。例如,比较例(1)中的离铜与铝的界面815距离约1mm、即坐标9mm的点Q处的腐蚀电流密度成为约2900A/m2。相对于此,比较例(2)中的离镍与铝的界面915a距离约1mm的值、即坐标6.5mm的点R处的腐蚀电流密度成为约2000A/m2。即,比较例(2)的点R处的腐蚀电流密度相对比较例(1)的点Q处的腐蚀电流密度成为约2/3,可知在比较例(2)中,相比于比较例(1),抑制了铝的腐蚀。
如以上所述,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分析结果、以及比较例(1)及(2)的分析结果,能够确认本实施方式相比于比较例(1)、(2),发挥了更高的腐蚀抑制效果。
根据上述第1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以下那样的作用效果。
电池组是通过在充放电电流的电流路径结合由铝构成的正极端子连接部110a和由铜构成的负极端子连接部110c、形成了铝与铜的界面115的汇流条110,将单体电池100彼此电连接而成的。在汇流条110中,以与由铝构成的正极端子连接部110a以及由铜构成的负极端子连接部110c这两者相接的方式,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130A。牺牲防腐部件130A由离子化倾向比铝大的镁构成。由此,牺牲防腐部件130A优先被腐蚀,所以能够防止铝的腐蚀。其结果,能够防止界面115中的腐蚀所引起的接触电阻增加,能够长期地防止电池的输出降低。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参照图9~图12,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电池组。另外,在图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参考编号,主要说明不同点。图9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电池组的汇流条110中所设置的牺牲防腐部件130B的图。
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与汇流条110的正极端子连接部110a和负极端子连接部110c这两者相接地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130A。相对于此,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如图9所示,仅与正极端子连接部110a相接地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130B。
图10(a)是示出图9的汇流条110的腐蚀表面110S中的腐蚀电流密度的分析结果的图,图10(b)是示出图9的汇流条110的分析模型的图。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6(b)所示,镁区域配置于汇流条110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相对于此,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如图10(b)所示,在铝区域中离界面115起2.5mm~7.5mm的范围内配置了镁区域。
如图10(a)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铝区域的腐蚀电流密度分布D12在铝区域中的接近与镁区域的界面的部分中,示出大致接近0的值。另外,关于铝区域的腐蚀电流密度分布D12,越接近铝与铜的界面115,在正的方向上越大,但相比于比较例(1)、比较例(2),腐蚀电流密度的大小较小。
例如,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的距铜与铝的界面115的距离约1mm、即坐标9mm的点S处的腐蚀电流密度成为约1500A/m2。该值小于比较例(1)的点Q处的腐蚀电流密度即约2900A/m2、以及比较例(2)的点R处的腐蚀电流密度即约2000A/m2。通过其结果,可知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优于比较例(1)、(2)。
图11是说明铝与铜的界面115和与牺牲防腐部件130B的距离X的关系的图,图12是示出图11所示的距离X与腐蚀电流的关系的曲线图,示出基于牺牲防腐部件130B的安装位置的腐蚀电流依赖性。图12所示的曲线图是根据距离X进行上述腐蚀电流密度的分析,对距界面115起5mm的范围的电流密度进行积分,求出腐蚀电流而得到的图。另外,为了二维计算,将纵深方向的厚度定义为单位长度1m,将腐蚀电流的单位设为A/m而进行了曲线图化。另外,关于异种金属界面附近的值,通过对远离界面的部分的腐蚀电流密度计算结果进行多项式(6次)近似并推测·积分而求出。
在图12中,绘制了作为与第1实施方式对应的计算条件而在X=0mm的位置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130A时、以及作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对应的计算条件而在X=5、10、15、20、25、30、40mm的各个位置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130B时的计算结果。另外,也一并绘制了与比较例(2)对应的计算结果。进而,用虚线表示与无防腐对策的比较例(1)对应的计算结果。
如图12所示可知,在从铝与铜的界面115离开了距离X的位置设置了牺牲防腐部件130B的情况下,距离X越大,腐蚀电流越大。换言之可知,距离X越小,防腐的效果越大。另外,距离X越大,腐蚀电流越大,但其值小于无防腐对策的比较例(1)。即,可知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即使在牺牲防腐部件130B的安装位置是离开了界面115的位置、例如距离X=40mm的情况下,相比于无防腐对策的情况,发挥防腐效果。另外,优选为考虑上述腐蚀电流值,根据电池组的使用环境,在能够充分发挥防腐效果的位置安装牺牲防腐部件。
如以上所述,根据以仅与正极端子连接部110a相接的方式配置牺牲防腐部件130B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起到通过牺牲防腐作用防止铝的腐蚀的作用效果。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参照图13以及图14,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电池组。另外,在图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参考编号,主要说明不同点。图1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电池组的汇流条110中所设置的牺牲防腐部件130C的图。
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如图13所示,仅与负极端子连接部110c相接地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130C。
图14(a)是示出图13的汇流条110的腐蚀表面110S中的腐蚀电流密度的分析结果的图,图14(b)是示出图13的汇流条110的分析模型的图。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如图14(b)所示,在铜区域中的从界面115离开了2.5mm~7.5mm的范围内配置了镁区域。
如图14(a)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关于铝区域的腐蚀电流密度分布D13,越接近铝与铜的界面115,在正的方向上越大,但相比于比较例(1),腐蚀电流密度的大小较小。
例如,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的离铜与铝的界面115的距离约1mm、即坐标9mm的点T处的腐蚀电流密度成为约2000A/m2。该值小于比较例(1)的点Q处的腐蚀电流密度即约2900A/m2。通过其结果,可知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优于比较例(1)。另外,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腐蚀电流密度分布D13中的点T成为与比较例(2)的点R处的腐蚀电流密度大致相同的值。即,通过相比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示的牺牲防腐部件130C的安装位置,更接近铝与铜的界面115地配置牺牲防腐部件130C,发挥比比较例(2)更优良的防腐效果。因此,优选为考虑腐蚀电流密度的值,根据电池组的使用环境,在能够充分地发挥防腐效果的位置安装牺牲防腐部件130C。
这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起到通过牺牲防腐作用防止铝的腐蚀的作用效果。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参照图15以及图16,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电池组。另外,在图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以及(2)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参考编号,主要说明不同点。图1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电池组的汇流条110中所设置的牺牲防腐部件130B以及牺牲防腐部件130C的图。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电池组如图15所示,具备仅与正极端子连接部110a相接地配置的牺牲防腐部件130B、和仅与负极端子连接部110c相接地配置的牺牲防腐部件130C。即,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电池组成为组合了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和变形例(2)的结构。
图16(a)是示出图15的汇流条110的腐蚀表面110S中的腐蚀电流密度的分析结果的图,图16(b)是示出图15的汇流条110的分析模型的图。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中,如图16(b)所示,在铝区域中的从界面115离开了2.5mm~7.5mm的范围、以及铜区域中的从界面115离开了2.5mm~7.5mm的范围的各自中配置了镁区域。
如图16(a)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中,关于铝区域的腐蚀电流密度分布D14,越接近铝与铜的界面115,在正的方向上越大,但相比于比较例(1)、比较例(2),腐蚀电流密度的大小较小。
例如,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中的从铜与铝的界面115起的距离约1mm、即坐标9mm的点U处的腐蚀电流密度成为约700A/m2。该值小于比较例(1)的点Q处的腐蚀电流密度即约2900A/m2、以及比较例(2)的点R处的腐蚀电流密度即约2000A/m2。通过其结果,可知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优于比较例(1)、(2)。
这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起到通过牺牲防腐作用防止铝的腐蚀的作用效果。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17,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以及单体电池。另外,在图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参考编号,主要说明不同点。图17是示出构成第2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单体电池200A的正极外部端子241A中所设置的牺牲防腐部件230A的图。
在第1实施方式中,汇流条110由结合了铜和铝的包层材料构成。相对于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汇流条210c仅由铜构成,在汇流条210c中未形成异种金属界面。
在第1实施方式中,正极外部端子141由铝形成。相对于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正极外部端子241A是铝/铜复合材料(包层材料),将由铝构成的基部242a、和由铜构成的汇流条连接部242c结合而成,与电池盖102平行地形成了铝与铜的界面215A。另外,不限于包层材料,还能够通过铜焊等接合铝和铜而构成正极外部端子241A。
在基部242a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了朝向电池盖102侧突出的突部(未图示),突部贯通电池盖102,而与正极集电体180的端子连接板181铆接固定。汇流条连接部242c成为与界面215A相反的一侧的面与汇流条210c相接的平坦面。负极外部端子251A是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仅由铜构成。
汇流条210c与一个单体电池200A1的正极外部端子241A的汇流条连接部242c、以及另一单体电池200A2的负极外部端子251A激光焊接,单体电池200A1和单体电池200A2被串联地连接。多个单体电池200A被电连接,形成电池组。
在第2实施方式中,与正极外部端子241A的基部242a和汇流条连接部242c这两者相接地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230A。作为牺牲防腐部件230A,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采用镁箔、镁板。
根据上述第2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以下那样的作用效果。
在单体电池200A中,在充放电电流的电流路径中结合由铝构成的基部242a和由铜构成的汇流条连接部242c,在形成了铝与铜的界面215A的正极外部端子241A设置了牺牲防腐部件230A。与由铝构成的基部242a以及由铜构成的汇流条连接部242c这两者相接地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230A。牺牲防腐部件230A由离子化倾向比铝大的镁构成。由此,牺牲防腐部件230A优先被腐蚀,所以能够防止铝的腐蚀。其结果,能够防止界面215A中的腐蚀所引起的接触电阻增加,能够长期地防止电池的输出降低。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牺牲防腐部件230A的安装位置能够恰当地设定于能够发挥牺牲防腐效果的位置,不限于以与基部242a以及汇流条连接部242c这两者相接的方式配置的情况。既可以仅与基部242a相接地配置牺牲防腐部件230A,也可以仅与汇流条连接部242c相接地配置牺牲防腐部件230A。也可以将仅与基部242a相接的牺牲防腐部件230A、以及仅与汇流条连接部242c相接的牺牲防腐部件230A这两者设置于正极外部端子241A。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参照图18,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池组以及单体电池。另外,在图中,对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参考编号,主要说明不同点。图18是示出构成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池组的单体电池200B的负极外部端子251B中所设置的牺牲防腐部件230B的图。
在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汇流条210a仅由铝构成,在汇流条210a中未形成异种金属界面。
在第2实施方式中,正极外部端子241A由铝和铜的包层材料形成,负极外部端子251A仅由铜形成。相对于此,在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正极外部端子241B仅由铝形成,负极外部端子251B是铝/铜复合材料(包层材料),结合了由铜构成的基部252a、和由铝构成的汇流条连接部252c而成,与电池盖102平行地形成了铝与铜的界面215B。另外,不限于包层材料,还能够通过铜焊等接合铝和铜而构成负极外部端子251B。
在基部252a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了朝向电池盖102侧突出的突部(未图示),突部贯通电池盖102,与负极集电体190的端子连接板191铆接固定。汇流条连接部252c成为与界面215B相反的一侧的面与汇流条210a相接的平坦面。正极外部端子241B是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仅由铝构成。
汇流条210c与一个单体电池200B1的正极外部端子241B、以及另一单体电池200B2的负极外部端子251A的汇流条连接部252c激光焊接,单体电池200B1和单体电池200B2被串联地连接。多个单体电池200B被电连接,形成电池组。
在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与负极外部端子251B的基部252a和汇流条连接部252c这两者相接地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230B。作为牺牲防腐部件230B,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采用镁箔、镁板。
根据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能够起到以下那样的作用效果。
在单体电池200B中,在充放电电流的电流路径中结合由铝构成的基部252a和由铜构成的汇流条连接部252c,在形成了铝与铜的界面215B的负极外部端子251A中,设置了牺牲防腐部件230B。与由铜构成的基部252a以及由铝构成的汇流条连接部252c这两者相接地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230B。牺牲防腐部件230B由离子化倾向比铝大的镁构成。由此,牺牲防腐部件230B优先被腐蚀,所以能够防止铝的腐蚀。其结果,能够防止界面215B中的腐蚀所引起的接触电阻增加,能够长期地防止电池的输出降低。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牺牲防腐部件230B的安装位置能够恰当地设定于能够发挥牺牲防腐效果的位置,不限于以与基部252a以及汇流条连接部252c这两者相接的方式配置的情况。既可以仅与基部252a相接地配置牺牲防腐部件230B,也可以仅与汇流条连接部252c相接地配置牺牲防腐部件230B。也可以将仅与基部252a相接的牺牲防腐部件230B、以及仅与汇流条连接部252c相接的牺牲防腐部件230B这两者设置于负极外部端子251B。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19,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以及单体电池。另外,在图中,对与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参考编号,主要说明不同点。图19是示出与第3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汇流条210c以及单体电池100的正极外部端子141这两者相接地配置的牺牲防腐部件330A的图。第3实施方式的单体电池100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汇流条210c成为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在第3实施方式中,汇流条210c仅由铜构成,正极外部端子141仅由铝构成,负极外部端子151仅由铜构成。
汇流条210c与一个单体电池100A的正极外部端子141、以及另一单体电池100B的负极外部端子151激光焊接,单体电池100A和单体电池100B被串联地连接。多个单体电池100被电连接,形成电池组。另外,在图19中,仅对正极外部端子141的焊接部(焊接金属)318进行了图示,省略负极外部端子151的焊接部(焊接金属)的图示。
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将由铝构成的正极外部端子141、和由铜构成的汇流条210c结合而成的结合部件,形成了铝与铜的界面315A。在第3实施方式中,与正极外部端子141和汇流条210c这两者相接地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330A。
根据上述第3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以下那样的作用效果。
电池组具有在充放电电流的电流路径结合了由铝构成的正极外部端子141和由铜构成的汇流条210c的结合部件,在该结合部件,形成了铝与铜的界面315A。与由铝构成的正极外部端子141以及由铜构成的汇流条210c这两者相接地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330A。牺牲防腐部件330A由离子化倾向比铝大的镁构成。由此,牺牲防腐部件330A优先被腐蚀,所以能够防止铝的腐蚀。其结果,能够防止界面315A中的腐蚀所引起的接触电阻增加,能够长期地防止电池的输出降低。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牺牲防腐部件330A的安装位置能够恰当地设定于能够发挥牺牲防腐效果的位置,不限于以与正极外部端子141以及汇流条210c这两者相接的方式配置的情况。既可以仅与正极外部端子141相接地配置牺牲防腐部件330A,也可以仅与汇流条210c相接地配置牺牲防腐部件330A。也可以设置仅与正极外部端子141相接的牺牲防腐部件330A、以及仅与汇流条210c相接的牺牲防腐部件330A这两者。
―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参照图20,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池组以及单体电池。另外,在图中,对与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参考编号,主要说明不同点。图20是示出与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池组的汇流条210a以及单体电池100的负极外部端子151这两者相接地配置的牺牲防腐部件330B的图。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单体电池100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汇流条210a成为与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的结构。
在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汇流条210a仅由铝构成,正极外部端子141仅由铝构成,负极外部端子151仅由铜构成。
汇流条210a与一个单体电池100A的正极外部端子141、以及另一单体电池100B的负极外部端子151激光焊接,单体电池100A和单体电池100B被串联地连接。多个单体电池100被电连接,形成电池组。另外,在图20中,仅对负极外部端子151的焊接部(焊接金属)319进行了图示,正极外部端子141的焊接部(焊接金属)的图示省略。
在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在将由铜构成的负极外部端子151和由铝构成的汇流条210a结合而成的结合部件,形成了铝与铜的界面315B。在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与负极外部端子151和汇流条210a这两者相接地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330B。
根据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能够起到以下那样的作用效果。
电池组具有在充放电电流的电流路径结合了由铝构成的汇流条210a和由铜构成的负极外部端子151的结合部件,在该结合部件,形成了铝与铜的界面315B。与由铝构成的汇流条210a以及由铜构成的负极外部端子151这两者相接地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330B。牺牲防腐部件330B由离子化倾向比铝大的镁构成。由此,牺牲防腐部件330B优先被腐蚀,所以能够防止铝的腐蚀。其结果,能够防止界面315B中的腐蚀所引起的接触电阻增加,能够长期地防止电池的输出降低。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牺牲防腐部件330B的安装位置能够恰当地设定于能够发挥牺牲防腐效果的位置,不限于以与负极外部端子151以及汇流条210a这两者相接的方式配置的情况。既可以仅与负极外部端子151相接地配置牺牲防腐部件330B,也可以仅与汇流条210a相接地配置牺牲防腐部件330B。也可以设置仅与负极外部端子151相接的牺牲防腐部件330B、以及仅与汇流条210a相接的牺牲防腐部件330B这两者。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21,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以及单体电池。另外,在图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参考编号,主要说明不同点。图21是示出与第4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汇流条410c以及单体电池400A的正极外部端子441这两者相接地配置的牺牲防腐部件430A1、430A2的图。
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正极外部端子141以及负极外部端子151的各自中,设置了汇流条110接触的平坦面141s、151s,汇流条110与平坦面141s、151s激光焊接(参照图1)。相对于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正极外部端子441的平坦面中突出设置了螺栓部441b,在负极外部端子451的平坦面中突出设置了螺栓部451b。
在第4实施方式中,汇流条410c仅由铜构成,在汇流条410c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附近设置了插通正极外部端子441的螺栓部441b的贯通孔,在汇流条410c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附近设置了插通负极外部端子451的螺栓部451b的贯通孔。
关于汇流条410c,通过对一个单体电池400A1的正极外部端子441的螺栓部441b安装螺母441c,对另一单体电池400A2的负极外部端子451的螺栓部441b安装螺母451c,单体电池400A1和单体电池400A2被串联地连接。多个单体电池400A被电连接,形成电池组。另外,螺母441c由铝形成,螺母451c由铜形成。
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将由铝构成的正极外部端子441和由铜构成的汇流条410c结合而成的结合部件,形成了铝与铜的界面415A。在第4实施方式中,与正极外部端子441和汇流条410a这两者相接地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430A1,与螺母441c的周面和螺母441c的周围中的汇流条410c的表面这两者相接地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430A2。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牺牲防腐部件430A1、430A2优选采用镁箔,能够通过粘合剂更容易地安装。
根据上述第4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以下那样的作用效果。
电池组具有在充放电电流的电流路径结合了由铝构成的正极外部端子441和由铜构成的汇流条410c的结合部件,在该结合部件,形成了铝与铜的界面415A。与由铝构成的正极外部端子441以及由铜构成的汇流条410c这两者相接地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430A1。牺牲防腐部件430A1由离子化倾向比铝大的镁构成。由此,牺牲防腐部件430A1优先被腐蚀,所以能够防止铝的腐蚀。其结果,能够防止界面415A中的腐蚀所引起的接触电阻增加,能够长期地防止电池的输出降低。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牺牲防腐部件430A1的安装位置能够恰当地设定于能够发挥牺牲防腐效果的位置,不限于以与正极外部端子441以及汇流条410c这两者相接的方式配置的情况。既可以仅与正极外部端子441相接地配置牺牲防腐部件430A1,也可以仅与汇流条410c相接地配置牺牲防腐部件430A1。也可以设置仅与正极外部端子441相接的牺牲防腐部件430A1以及仅与汇流条410c相接的牺牲防腐部件430A1这两者。
―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参照图22,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池组以及单体电池。另外,在图中,对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参考编号,主要说明不同点。图22是示出与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池组的汇流条410a以及单体电池400B的负极外部端子451这两者相接地配置的牺牲防腐部件430B1、430B2的图。
在第4实施方式中,汇流条410c由铜构成,但在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汇流条410a由铝构成。
关于汇流条410a,通过对一个单体电池400B1的正极外部端子441的螺栓部441b安装螺母441c,对另一单体电池400B2的负极外部端子451的螺栓部441b安装螺母451c,单体电池400B1和单体电池400B2被串联地连接。多个单体电池400B被电连接,形成电池组。另外,螺母441c由铝形成,螺母451c由铜形成。
在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在将由铝构成的汇流条410a和由铜构成的负极外部端子451结合而成的结合部件,形成了铝与铜的界面415B。在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与负极外部端子451和汇流条410a这两者相接地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430B1,与螺母451c的周面和螺母451c的周围中的汇流条410a的表面这两者相接地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430B2。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关于牺牲防腐部件430B1、430B2,优选采用镁箔,能够通过粘合剂容易地安装。
根据上述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能够起到以下那样的作用效果。
电池组具有在充放电电流的电流路径结合了由铝构成的汇流条410a和由铜构成的负极外部端子451的结合部件,在该结合部件,形成了铝与铜的界面415B。与由铝构成的汇流条410a以及由铜构成的负极外部端子451这两者相接地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430B1。牺牲防腐部件430B1由离子化倾向比铝大的镁构成。由此,牺牲防腐部件430B1优先被腐蚀,所以能够防止铝的腐蚀。其结果,能够防止界面415B中的腐蚀所引起的接触电阻增加,能够长期地防止电池的输出降低。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牺牲防腐部件430B1的安装位置能够恰当地设定于能够发挥牺牲防腐效果的位置,不限于以与负极外部端子451以及汇流条410a这两者相接的方式配置的情况。既可以仅与负极外部端子451相接地配置牺牲防腐部件430B1,也可以仅与汇流条410a相接地配置牺牲防腐部件430B1。也可以设置仅与负极外部端子451相接的牺牲防腐部件430B1以及仅与汇流条410a相接的牺牲防腐部件430B1这两者。
―第5实施方式―
参照图23,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以及单体电池。另外,在图中,对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参考编号,主要说明不同点。图23是示出构成第5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单体电池500A的正极外部端子542中所设置的牺牲防腐部件530A的图。
在第4实施方式中,关于正极外部端子441,螺栓部441b和基部441a通过相同的材质一体地形成(参照图21)。相对于此,在第5实施方式中,单独地形成了由铜构成的螺栓部542b和由铝构成的基部542a。正极外部端子542是通过使螺栓部542b的端部嵌合到基部542a的凹部,将螺栓部542b和基部542a结合而成的。因此,在正极外部端子542,形成铝与铜的界面515A。
在第5实施方式中,在汇流条410c与基部542a之间,与正极外部端子542的螺栓部542b的周面以及螺栓部542b的周围中的基部542a的平坦面542s这两者相接地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530A。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中,关于牺牲防腐部件530A,优选采用镁箔,能够通过粘合剂容易地安装。
关于汇流条410c,通过对一个单体电池500A1的正极外部端子542的螺栓部542b安装螺母542c,对另一单体电池500A2的负极外部端子551的螺栓部551b安装螺母551c,单体电池500A1和单体电池500A2被串联地连接。多个单体电池500A被电连接,形成电池组。另外,螺母542c以及螺母551c分别由铜形成。
根据上述第5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以下那样的作用效果。
关于单体电池500A,在充放电电流的电流路径结合由铝构成的基部542a和由铜构成的螺栓部542b,在形成了铝与铜的界面515A的正极外部端子542,设置了牺牲防腐部件530A。与由铝构成的基部542a以及由铜构成的螺栓部542b这两者相接地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530A。牺牲防腐部件530A由离子化倾向比铝大的镁构成。由此,牺牲防腐部件530A优先被腐蚀,所以能够防止铝的腐蚀。其结果,能够防止界面515A中的腐蚀所引起的接触电阻增加,能够长期地防止电池的输出降低。
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中,牺牲防腐部件530A的安装位置能够恰当地设定于能够发挥牺牲防腐效果的位置,不限于以与基部542a以及螺栓部542b这两者相接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例如,也可以仅与基部542a的外周侧面相接地配置牺牲防腐部件530A。
―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参照图24,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池组以及单体电池。另外,在图中,对与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参考编号,主要说明不同点。图24是示出构成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池组的单体电池500B的负极外部端子552中所设置的牺牲防腐部件530B的图。
在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关于负极外部端子451,螺栓部451b和基部451a通过相同的材质一体地形成(参照图22)。相对于此,在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单独地形成了由铝构成的螺栓部552b和由铜构成的基部552a。负极外部端子552是通过使螺栓部552b的端部嵌合到基部552a的凹部,将螺栓部552b和基部552a结合而成的。因此,在负极外部端子552,形成铝与铜的界面515B。
在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在汇流条410a与基部552a之间,与负极外部端子552的螺栓部552b的周面以及螺栓部552b的周围中的基部552a的平坦面552s这两者相接地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530B。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关于牺牲防腐部件530B,优选采用镁箔,能够通过粘合剂容易地安装。
关于汇流条410a,通过对一个单体电池500B1的正极外部端子541的螺栓部541b安装螺母541c,对另一单体电池500B2的负极外部端子552的螺栓部552b安装螺母552c,单体电池500B1和单体电池500B2被串联地连接。多个单体电池500B被电连接,形成电池组。另外,螺母541c以及螺母552c分别由铝形成。
根据上述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能够起到以下那样的作用效果。
关于单体电池500B,在充放电电流的电流路径结合由铝构成的螺栓部552b和由铜构成的基部552a,在形成了铝与铜的界面515B的负极外部端子552,设置了牺牲防腐部件530B。与由铝构成的螺栓部552b以及由铜构成的基部552a这两者相接地配置了牺牲防腐部件530B。牺牲防腐部件530B由离子化倾向比铝大的镁构成。由此,牺牲防腐部件530B优先被腐蚀,所以能够防止铝的腐蚀。其结果,能够防止界面515B中的腐蚀所引起的接触电阻增加,能够长期地防止电池的输出降低。
另外,在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牺牲防腐部件530B的安装位置能够恰当地设定于能够发挥牺牲防腐效果的位置,不限于以与基部552a以及螺栓部552b这两者相接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例如,也可以仅与基部552a的外周侧面相接地配置牺牲防腐部件530B。
另外,以下那样的变形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还能够将变形例的一个或者多个与上述实施方式组合。
[变形例]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镁箔或镁板被用作牺牲防腐部件、牺牲防腐部件被形成为与汇流条110相接地配置的牺牲防腐层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对汇流条110浇铸镁而形成牺牲防腐层,也可以将包含镁粉末的涂料涂覆到汇流条110而形成牺牲防腐层,也可以通过镀镁来形成牺牲防腐层。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电池容器的形状设为方形,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对具备剖面长圆形状的扁平形电池容器、圆筒形状的电池容器的单体电池、以及具备多个该单体电池的电池组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3)关于发电元件,以将细长形的正极电极174以及负极电极175与分隔器一起卷绕而成的卷绕电极群170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对如图25所示通过隔着矩形形状的分隔器673层叠矩形形状的正极电极674以及负极电极675而构成的层叠电极群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4)螺母441c、541c、552c不限于分别由铝形成的情况。螺母451c、542c、551c不限于分别由铜形成的情况。螺母的材质是离子化倾向比铝小的材质即可。例如,能够用不锈钢、碳钢等各种材质形成螺母。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混合型的电动车、纯电动车上搭载的蓄电装置中嵌入的电池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其它电动车辆、例如混合电车等铁路车辆、巴士等公共汽车、卡车等货车、电池式叉车等工业车辆等的蓄电装置中可利用的电池组。不限于在车辆中使用的电池组,还能够应用于构成在计算机系统、服务器系统等中使用的不间断电源装置、在自家用发电设备中使用的电源装置等的蓄电装置中嵌入的电池组。
在上述中,说明了各种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内容。在本发明的技术性思想的范围内想到的其它形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
结合部件,在充放电电流的电流路径结合第1金属和第2金属,形成有所述第1金属与所述第2金属的界面;以及
牺牲防腐层,在所述结合部件中,与所述第1金属以及所述第2金属这两者相接地配置,
所述第1金属是纯铝或者铝合金,
所述第2金属是纯铜或者铜合金,
所述牺牲防腐层由离子化倾向比所述第1金属大的材质构成,以覆盖所述界面的方式被安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部件是正极外部端子,
在所述正极外部端子,设置了连接导通部件的正极连接部,该导通部件用于对单体电池彼此进行电连接,
所述正极连接部由所述第2金属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部件是负极外部端子,
在所述负极外部端子,设置了连接导通部件的负极连接部,该导通部件用于对单体电池彼此进行电连接,
所述负极连接部由所述第1金属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外部端子由第1金属和第2金属的复合材料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极外部端子由第1金属和第2金属的复合材料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连接部是螺栓。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极连接部是螺栓。
8.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体电池,
所述单体电池彼此被电连接。
9.一种电池组,具备多个单体电池,所述单体电池彼此被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具备:
结合部件,在充放电电流的电流路径结合第1金属和第2金属,形成有所述第1金属和所述第2金属的界面;以及
牺牲防腐层,在所述结合部件中,与所述第1金属以及所述第2金属这两者相接地配置,
所述第1金属是纯铝或者铝合金,
所述第2金属是纯铜或者铜合金,
所述牺牲防腐层由离子化倾向比所述第1金属大的材质构成,以覆盖所述界面的方式被安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部件是对所述单体电池彼此进行电连接的导通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体电池彼此通过由所述第2金属构成的导通部件电连接,
所述结合部件是所述导通部件和由所述第1金属构成的正极外部端子结合而成的。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体电池彼此通过由所述第1金属构成的导通部件电连接。
所述结合部件是所述导通部件和由所述第2金属构成的负极外部端子结合而成的。
Claims (12)
1.一种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
结合部件,在充放电电流的电流路径结合第1金属和第2金属,形成有所述第1金属与所述第2金属的界面;以及
牺牲防腐层,在所述结合部件中,与至少所述第1金属以及所述第2金属的某一方相接地配置,
所述第1金属是纯铝或者铝合金,
所述第2金属是纯铜或者铜合金,
所述牺牲防腐层由离子化倾向比所述第1金属大的材质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部件是正极外部端子,
在所述正极外部端子,设置了连接导通部件的正极连接部,该导通部件用于对单体电池彼此进行电连接,
所述正极连接部由所述第2金属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部件是负极外部端子,
在所述负极外部端子,设置了连接导通部件的负极连接部,该导通部件用于对单体电池彼此进行电连接,
所述负极连接部由所述第1金属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外部端子由第1金属和第2金属的复合材料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极外部端子由第1金属和第2金属的复合材料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连接部是螺栓。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极连接部是螺栓。
8.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单体电池,
所述单体电池彼此被电连接。
9.一种电池组,具备多个单体电池,所述单体电池彼此被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具备:
结合部件,在充放电电流的电流路径结合第1金属和第2金属,形成有所述第1金属和所述第2金属的界面;以及
牺牲防腐层,在所述结合部件中,与至少所述第1金属以及所述第2金属的某一方相接地配置,
所述第1金属是纯铝或者铝合金,
所述第2金属是纯铜或者铜合金,
所述牺牲防腐层由离子化倾向比所述第1金属大的材质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部件是对所述单体电池彼此进行电连接的导通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体电池彼此通过由所述第2金属构成的导通部件电连接,
所述结合部件是所述导通部件和由所述第1金属构成的正极外部端子结合而成的。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体电池彼此通过由所述第1金属构成的导通部件电连接。
所述结合部件是所述导通部件和由所述第2金属构成的负极外部端子结合而成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2/079804 WO2014076817A1 (ja) | 2012-11-16 | 2012-11-16 | 単電池および組電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56285A true CN104756285A (zh) | 2015-07-01 |
Family
ID=50730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76623.6A Pending CN104756285A (zh) | 2012-11-16 | 2012-11-16 | 单体电池以及电池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50287970A1 (zh) |
JP (1) | JP6118816B2 (zh) |
CN (1) | CN104756285A (zh) |
WO (1) | WO2014076817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45881A (zh) * | 2016-05-20 | 2016-08-10 | 惠州市亿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电池电源模块连接结构 |
CN106992280A (zh) * | 2017-04-12 | 2017-07-28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系统及电动汽车 |
CN112602231A (zh) * | 2018-08-23 | 2021-04-02 | 瑞维安知识产权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集成的压印可熔联接件的母线 |
WO2023191582A1 (ko) * | 2022-04-01 | 2023-10-05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배터리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모듈 |
WO2024085625A1 (ko) * | 2022-10-18 | 2024-04-25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배터리셀,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접 수냉용 배터리모듈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689499B2 (ja) * | 2013-05-17 | 2015-03-25 |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 防錆機能を有するワイヤ放電加工機 |
DE102013112060A1 (de) * | 2013-11-01 | 2015-05-07 | Johnson Controls Advanced Power Solutions Gmbh | Elektrochemischer Akkumulator |
KR102316343B1 (ko) * | 2015-02-24 | 2021-10-21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이차 전지 및 그 모듈 |
JP6529806B2 (ja) * | 2015-03-31 | 2019-06-12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二次電池及び組電池 |
JP6363645B2 (ja) * | 2016-03-09 | 2018-07-25 | 株式会社東芝 | 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蓄電池、及び電気装置 |
CN106159175A (zh) * | 2016-08-12 | 2016-11-23 | 东莞力朗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组铜铝导电连接装置 |
US10593638B2 (en) * | 2017-03-29 | 2020-03-17 | Xilinx, Inc. | Methods of interconnect for high density 2.5D and 3D integration |
DE102018208340A1 (de) * | 2018-05-28 | 2019-11-28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Zellkontaktieranordnung für ein Energiespeichermodul |
JP7132871B2 (ja) * | 2019-02-26 | 2022-09-07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蓄電モジュール |
JP6923099B1 (ja) * | 2021-03-23 | 2021-08-18 | 秋田県 | 異種金属接合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357834A (ja) * | 2000-06-16 | 2001-12-26 |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 電 池 |
JP2007134233A (ja) * | 2005-11-11 | 2007-05-31 | Toyota Motor Corp | 電池端子構造 |
JP2008186725A (ja) * | 2007-01-30 | 2008-08-1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電池パッ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2034954A (zh) * | 2009-10-01 | 2011-04-27 |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 可再充电电池和电池模块 |
JP2011124024A (ja) * | 2009-12-08 | 2011-06-23 |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 組電池および単電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66198A (ja) * | 1993-06-30 | 1995-03-10 | Kawasaki Steel Corp | 半導体装置 |
JP2002358945A (ja) * | 2000-11-15 | 2002-12-13 | Ngk Insulators Ltd | リチウム二次単電池の接続構造体 |
JP2007324004A (ja) * | 2006-06-01 | 2007-12-13 | Toyota Motor Corp | 組電池及び組電池の製造方法 |
JP2009017697A (ja) * | 2007-07-05 | 2009-01-22 | Toyota Industries Corp | かご型誘導電動機及びかご型誘導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
JP5528746B2 (ja) * | 2009-09-11 | 2014-06-25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組電池 |
CN103443966B (zh) * | 2011-03-30 | 2015-12-09 | 株式会社新王材料 | 锂离子电池用的负极端子和盖部件以及锂离子电池 |
-
2012
- 2012-11-16 CN CN201280076623.6A patent/CN104756285A/zh active Pending
- 2012-11-16 US US14/437,369 patent/US2015028797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2-11-16 WO PCT/JP2012/079804 patent/WO201407681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11-16 JP JP2014546805A patent/JP6118816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357834A (ja) * | 2000-06-16 | 2001-12-26 |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 電 池 |
JP2007134233A (ja) * | 2005-11-11 | 2007-05-31 | Toyota Motor Corp | 電池端子構造 |
JP2008186725A (ja) * | 2007-01-30 | 2008-08-1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電池パッ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2034954A (zh) * | 2009-10-01 | 2011-04-27 |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 可再充电电池和电池模块 |
JP2011124024A (ja) * | 2009-12-08 | 2011-06-23 |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 組電池および単電池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45881A (zh) * | 2016-05-20 | 2016-08-10 | 惠州市亿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电池电源模块连接结构 |
CN106992280A (zh) * | 2017-04-12 | 2017-07-28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的电池系统及电动汽车 |
CN112602231A (zh) * | 2018-08-23 | 2021-04-02 | 瑞维安知识产权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集成的压印可熔联接件的母线 |
CN112602231B (zh) * | 2018-08-23 | 2024-03-19 | 瑞维安知识产权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集成的压印可熔联接件的母线 |
WO2023191582A1 (ko) * | 2022-04-01 | 2023-10-05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배터리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모듈 |
WO2024085625A1 (ko) * | 2022-10-18 | 2024-04-25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배터리셀,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접 수냉용 배터리모듈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4076817A1 (ja) | 2014-05-22 |
JPWO2014076817A1 (ja) | 2017-01-05 |
US20150287970A1 (en) | 2015-10-08 |
JP6118816B2 (ja) | 2017-04-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56285A (zh) | 单体电池以及电池组 | |
CN105655623B (zh) | 二次电池 | |
EP2674999B1 (en) | Secondary battery with enhanced contact resistance | |
JP5941654B2 (ja) | 単電池および組電池 | |
JP5663415B2 (ja) | 二次電池 | |
CN103427063A (zh) | 单电池和电池组 | |
CN110875462B (zh) | 二次电池 | |
TWI295119B (en) | Lead line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ell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ell | |
JP5909504B2 (ja) | 電池における溶接構造、その形成方法、二次電池セルおよび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 |
JP5628127B2 (ja) | 二次電池 | |
JP2010257945A (ja) | 2次電池 | |
KR20180131798A (ko) | 양극 단자 일체형 캡 플레이트를 갖는 이차 전지 | |
CN105283978B (zh) | 二次电池 | |
CN106025119A (zh) | 方形二次电池 | |
CN104241581B (zh) | 引线部件 | |
JP2010527499A (ja) | 電気化学単電池及びエネルギー貯蔵装置 | |
JP5278582B1 (ja) | マグネシ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
JP6398602B2 (ja) | 蓄電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蓄電装置 | |
JP5842603B2 (ja) | 接続構造、二次電池、及び車両 | |
CN114361732B (zh) |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 |
WO2018224401A1 (en) | Electrode assembly for a battery module | |
CN103579537B (zh) | 用于电元件的耐腐蚀的壳体、电芯、电池模块以及交通工具 | |
CN219017865U (zh) | 电池及电子设备 | |
JP2022055684A (ja) | 蓄電素子 | |
WO2023187982A1 (ja) | 電極体および蓄電素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