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6010B - 零件供給器以及零件供給器用空氣噴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零件供給器以及零件供給器用空氣噴出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836010B TWI836010B TW109105401A TW109105401A TWI836010B TW I836010 B TWI836010 B TW I836010B TW 109105401 A TW109105401 A TW 109105401A TW 109105401 A TW109105401 A TW 109105401A TW I836010 B TWI836010 B TW I83601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hopper
- groove
- main body
- feeder
- air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36544 posture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796 hollow spac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15 magnet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431 wafer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02—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 B65G47/04—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 B65G47/12—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disorderly-arranged article piles or from loose assemblages of articles
- B65G47/14—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disorderly-arranged article piles or from loose assemblages of articles arranging or orientating the articles by mechanical or pneumatic means during feeding
- B65G47/1407—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disorderly-arranged article piles or from loose assemblages of articles arranging or orientating the articles by mechanical or pneumatic means during feeding the articles being fed from a container, e.g. a bowl
- B65G47/1414—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disorderly-arranged article piles or from loose assemblages of articles arranging or orientating the articles by mechanical or pneumatic means during feeding the articles being fed from a container, e.g. a bowl by means of movement of at least the whole wall of the container
- B65G47/1421—Vibratory mov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02—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 B65G47/04—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 B65G47/12—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disorderly-arranged article piles or from loose assemblages of articles
- B65G47/14—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disorderly-arranged article piles or from loose assemblages of articles arranging or orientating the articles by mechanical or pneumatic means during feed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7/00—Jigging conveyors
- B65G27/02—Jigging conveyors comprising helical or spiral channels or conduits for elevation of materia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7/00—Jigging conveyors
- B65G27/04—Load carriers other than helical or spiral channels or condu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1/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handling devices, e.g. convey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roduct or load being conveyed or handled
- B65G2201/02—Art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81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kind or type of conveyors
- B65G2812/03—Vibrating conveyors
- B65G2812/0304—Driving means or auxiliary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81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kind or type of conveyors
- B65G2812/03—Vibrating conveyors
- B65G2812/0384—Troughs, tube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To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零件供給器以及零件供給器用空氣噴出裝置,其能在料斗供給器與直線供給器的轉接部分防止工件落下且工件的姿勢散亂。本發明的零件供給器包含從料斗側振動源傳遞振動的料斗以及出口部件和從與料斗側振動源不同的直線側振動源傳遞振動的槽,料斗以及出口部件和槽分別包括通過所傳遞的振動搬運工件的搬運槽,出口部件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位於槽的搬運方向上游側的端部的上方,料斗以及出口部件和槽以隔著用於使振動絕緣的間隙的方式配置,以從出口部件的端部將工件運送到槽的端部上的方式構成,端部中的與搬運槽的底部對應的部分的厚度比與底部對應的部分的周圍的厚度小。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通過振動搬運電子部件等被搬運物(工件)的零件供給器以及用於零件供給器的空氣噴出裝置。
作為零件供給器,例如包括組合了以圓周狀搬運工件的料斗供給器和以直線狀搬運工件的直線供給器的零件供給器。料斗供給器和直線供給器包含不同的振動源。
在該零件供給器中,由於在料斗供給器和直線供給器產生的振動(振幅、頻率等)不同,因此若直接連接這些供給器,則例如產生振動干涉而在工件的搬運方面產生故障、或者由於應力的集中導致零件供給器的故障的可能性。因此,在專利文獻1的零件供給器中,以一方的供給器的振動不會對另一方的供給器帶來不良影響的方式在供給器間形成能夠使振動絕緣的程度的間隙。
但是,若供給器間的間隙大,則存在工件從間隙落下的可能性。因此,供給器間的間隙設計為極小,但近年來,工件越來越小型化,即使減小供給器間的間隙,也存在工件從間隙落下的可能性。
另外,對零件供給器有以下要求:以無論在縱向還是橫向均不
使被搬運的一組工件重合的方式排列,並且,預先確定各工件的預定的姿勢,向下一工序送出。
因此,在零件供給器中,存在如下那樣構成的情況:在搬運工件的搬運路徑的附近設置空氣噴出裝置,相對於重合的工件等吹出空氣,將上側的工件從搬運路徑吹飛,或者相對於不適當的姿勢的工件等吹出空氣而促進其旋轉(例如專利文獻2)。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28433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7-114651號公報
關於上述那樣工件從供給器間的間隙落下的問題,考慮了使料斗供給器的下游端位於直線供給器的上游部分的上方的方案。在該零件供給器中,由於不會在料斗供給器與直線供給器之間產生工件落下那樣的間隙,因此能防止工件落下到間隙。
但是,在這樣的料斗供給器的下游端位於直線供給器的上游部分的上方的結構中,無法避免在料斗供給器與直線供給器的轉接部分(重疊的部分)形成上下方向的落差的情況。因此,在工件通過了料斗供給器與直線供給器的轉接部分的落差時,該工件在該落差落下而姿勢散亂。若工件的姿勢這樣散亂,則在直線供給器上或比直線供給器靠下游側需要修正工件的姿勢的機構。
另外,為了減小料斗供給器與直線供給器的轉接部分的落差,考慮了減小(變薄)料斗供給器的下游端的厚度的方案,但如果這樣,則部件強度下降,因此存在料斗供給器的下游端振動且無法適當地搬運工件的問題。
用於將未排列的工件等從搬運路徑吹飛的空氣噴出裝置典型地噴出從上方觀察與搬運路徑正交的方向的空氣。為了能噴出這種空氣,在這種類型的空氣噴出裝置中,在前端形成有排出口的細長的噴嘴為長度方向從上方觀察與搬運路徑正交的姿勢,配設在搬運路徑的側方。例如,當在料斗供給器(即,通過使在側壁部的內側面形成有螺旋狀的搬運路徑的料斗振動,沿該搬運路徑搬運工件的裝置即料斗供給器)設置這種類型的空氣噴出裝置時,細長的噴嘴使排出口側的前端面向料斗的側壁部的內側面,並且在俯視中使長度方向沿料斗的徑向,埋設在料斗的側壁部。並且,在噴嘴的後端,從其軸向連接供給配管。
然而,若為這種結構,則用於供給空氣的供給配管從在俯視中沿料斗的徑向延伸的噴嘴的後端沿其軸向延伸,因此成為供給配管從料斗的側壁部沿其徑向突出的配置。因此,除了外觀差,還存在供給配管妨礙操作員而與周圍的設備干涉的情況。
另外,用於促進不適當的姿勢的工件的旋轉的空氣噴出裝置典型地從上方觀察噴出沿搬運路徑的方向的空氣。為了能噴出這種空氣,在這種類型的空氣噴出裝置中,由能夠自由地彎曲的管(例如SUS制的管)形成的噴嘴成為從上方觀察沿搬運路徑延伸的姿勢,配設在搬運路徑的上方。並且,通過操作員使該管狀的噴嘴適當地彎曲並改變排出口的位置、姿勢,能對排出空氣的位置以及角度適當地進行微調。
然而,若為這種結構,則管狀的噴嘴沿搬運路徑延伸地設置於搬運路徑的上方,因此還是存在外觀差且噴嘴妨礙操作員的問題。
本發明提供能防止被搬運物(工件)在供給器間的轉接部分落下且能抑制被搬運物的姿勢散亂的零件供給器。
另外,本發明提供空氣噴出裝置難以妨礙操作員且能使作為零件供給器整體的目標小型且漂亮的技術。
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零件供給器包含振動從第一振動源傳遞到的第一振動部件和振動從與上述第一振動源不同的第二振動源傳遞到的第二振動部件,上述第一振動部件以及上述第二振動部件分別包括通過所傳遞到的振動搬運被搬運物的第一搬運槽以及第二搬運槽,上述第一振動部件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第一端部位于上述第二振動部件的搬運方向上游側的第二端部的上方,上述第一端部和上述第二端部隔著用於絕緣振動的間隙而設置,且配置為將被搬運物從上述第一端部運送到上述第二端部上,上述第一端部中的與上述第一搬運槽的底部對應的部分的厚度比與上述底部對應的部分的周圍的厚度小。
由此,在上述零件供給器中,通過使上述第一振動部件的第一端部中的與第一搬運槽的底部對應的部分的厚度比其周圍的厚度小,能減小第一振動部件與第二振動部件的轉接部分的落差。因此,在第一振動部件與第二振動部件的轉接部分中,能防止被搬運物(工件)落下且抑制被搬運物的姿勢散亂的情況。
在上述零件供給器中,上述第一端部的與搬運方向垂直的剖面的厚度向與上述第一搬運槽的底部對應的部分逐漸變小。
由此,在上述零件供給器中,通過形成為使第一振動部件的第
一端部的與搬運方向垂直的剖面的厚度向與第一搬運槽的底部對應的部分逐漸變小,即使在第一振動部件的第一端部減小與第一搬運槽的底部對應的部分的厚度的情況下,也能抑制第一振動部件的第一端部的強度下降。
在上述零件供給器中,上述第一端部的與搬運方向平行的剖面的厚度向上述第一端部的前端逐漸變小。
由此,在上述零件供給器中,通過形成為使上述第一端部的與搬運方向平行的剖面的厚度向第一端部的前端逐漸變小,即使在第一振動部件的第一端部中減小與第一搬運槽的底部對應的部分的厚度的情況下,也能抑制第一振動部件的第一端部的強度下降。
在上述零件供給器中,上述第一端部以厚度向與上述第一搬運槽的底部對應的部分逐漸變小的方式形成為錐狀。
在上述零件供給器中,第一端部的與搬運方向垂直的剖面的下表面以及第一端部的與搬運方向平行的剖面的下表面的至少一方形成為錐狀,能容易地將第一端部加工為厚度向與第一搬運槽的底部對應的部分變小。
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空氣噴出裝置是零件供給器用空氣噴出裝置,包含噴嘴和向上述噴嘴供給空氣的供給配管,上述噴嘴包含使軸向在俯視中沿與搬運路徑相交的方向且配設在搬運路徑的側方的圓柱狀的主體部、形成於上述主體部的端面中的從中心偏離的位置的排出口、在上述主體部的周面沿其圓周方向形成的長條的槽部以及連通上述槽部和上述排出口的連通部,上述供給配管從與上述主體部的軸向相交的方向與上述槽部的內部空間連通,向該內部空間供給空氣。
根據該結構,向噴嘴供給空氣的供給配管從與噴嘴的主體部的
軸向相交的方向供給空氣,因此供給配管不會向主體部的軸向突出。因此,供給配管難以妨礙操作員,作為零件供給器的整體的外觀小型且漂亮。另外,在該結構中,排出口形成於從主體部的端面中的從中心偏離的位置,,因此能通過使主體部繞其軸線旋轉,改變排出口的位置即空氣的噴出位置。另外,根據該結構,即使主體部繞其軸線旋轉,只要是相當於槽部的長度的範圍,則也能維持相對於排出口的空氣的供給,此時,由於不需要根據主體部的旋轉使供給配管移動,因此能使供給配管的取回結構簡單。
較佳在上述零件供給器用空氣噴出裝置中,上述主體部以使軸向在俯視中沿上述料斗的徑向的姿勢配設於在側壁部的內側面形成有螺旋狀的搬運路徑的料斗。
根據該結構,噴嘴的主體部以使軸向在俯視中沿料斗的徑向的姿勢配設,結果,向噴嘴供給空氣的供給配管從與主體部的軸向相交的方向供給空氣,因此在俯視中供給配管不會向料斗的徑向突出。因此,供給配管尤其難以妨礙操作員,作為零件供給器的整體的外觀尤其小型且漂亮。
另外,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空氣噴出裝置是零件供給器用空氣噴出裝置,包含噴嘴、支撐上述噴嘴的支撐部以及向上述噴嘴供給空氣的供給配管,上述噴嘴包含圓柱狀的主體部和形成於上述主體部的周面中的圓周方向的一部分的排出口,上述支撐部以使軸向在俯視中沿與搬運路徑相交的方向且容許繞上述軸的軸線旋轉的方式支撐上述主體部。
根據該結構,噴嘴包含在周面形成有排出口的主體部,該主體部以使軸向在俯視中沿與搬運路徑相交的方向的姿勢被支撐。因此,與以往管狀的噴嘴在俯視中沿搬運路徑配置的情況相比,噴嘴難以妨礙操作員,作為零
件供給器的整體的外觀小型且漂亮。另外,在該結構中,由於排出口形成於主體部的周面中的圓周方向的一部分,因此能通過使主體部繞其軸線旋轉而改變排出口的位置、即空氣的噴出位置。通過改變主體部的旋轉角度而改變空氣的噴出位置的方案與以往通過改變管狀的噴嘴的前端的姿勢而改變空氣的噴出位置的方案相比,位置調整的再現性高。因此,即使沒有熟練的操作員,也能簡單且高精度地調整空氣的噴出位置。
較佳是上述零件供給器用的空氣噴出裝置,上述噴嘴包含在上述主體部的周面沿其圓周方向形成的長條的槽部以及連通上述槽部和上述排出口的連通部,上述供給配管從與上述主體部的軸向相交的方向與上述槽部的內部空間連通,向該內部空間供給空氣。
根據該結構,向噴嘴供給空氣的供給配管由於從與噴嘴的主體部的軸向相交的方向供給空氣,因此供給配管不會在主體部的軸向突出。因此,供給配管難以妨礙操作員,作為零件供給器的整體的外觀尤其小型且漂亮。另外,根據該結構,即使主體部繞其軸線旋轉,只要是相當於槽部的長度的範圍,便能維持相對於排出口的空氣的供給,此時,由於不需要根據主體部的旋轉使供給配管移動,因此能使供給配管的取回結構簡單。
較佳上述零件供給器用空氣噴出裝置向通過搬運路徑的形狀從剖面V字狀變化為剖面弧狀的落差部分的被搬運物噴出空氣。
在該結構中,通過在工件落下到剖面弧狀的搬運路徑的時機相對於該工件吹出空氣而能促進工件的旋轉。一邊旋轉一邊落下的工件在著地到剖面弧狀的搬運路徑時,為最穩定的旋轉姿勢(即重心最低的旋轉姿勢),因此通過在落下時促進工件的旋轉,工件的姿勢被弄齊為該旋轉姿勢。該結構例
如在將長條形狀的工件弄齊為使沿搬運方向的姿勢的情況下有效。
另外,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零件供給器包含上述各結構的空氣噴出裝置。
本發明的效果如下。
根據本發明,能提供一種零件供給器,在第一振動部件與第二振動部件的轉接部分,能防止被搬運物(工件)落下的情況且抑制被搬運物的姿勢散亂的情況。
另外,根據本發明,空氣噴出裝置難以妨礙操作員,能使作為零件供給器整體的外觀小型且漂亮。
1、1':料斗供給器
11、11':料斗
111:搬運路徑
111a:落差部分
111b:V字狀槽部分
111c:弧狀槽部分
112:貫通孔
113:配管插入孔
115:固定部件插入孔
12:搬運槽(第一搬運槽)
121:支撐部
121a:固定部件
121b:可動部件
122:電磁驅動部
123:板簧
16、16':料斗側振動源
2:直線供給器
21:槽(第二振動部件)
3:出口部件(第一振動部件)
31:搬運槽(第一搬運槽)
31a:行駛面
32:出口部件的端部(第一端部)
4:第一空氣噴出裝置
41:噴嘴
411:主體部
411a:端部面
411b:周面
412:排出口
413:槽部
414:連通部
415:夾具插通孔
42:供給配管
43:固定部件
5:第二空氣噴出裝置
51:噴嘴
511:主體部
511a:周面
513:排出口
514:槽部
515:連通部
52:支撐部
521:長孔
522:貫通孔
523:配管插入孔
524:固定部件插入孔
53:供給配管
54:固定部件
56:直線側振動源(第二振動源)
6:底座
72:搬運槽(第二搬運槽)
100、100':零件供給器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零件供給器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圖1的零件供給器中的料斗供給器的下游端部分和直線供給器的上游端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立體圖。
圖3是表示圖1的零件供給器中的料斗供給器的下游端部分和直線供給器的上游端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側視圖。
圖4(a)是從上方觀察出口部件的立體圖,圖4(b)是從下方觀察出口部件的立體圖。
圖5(a)是出口部件的概略側視圖,圖5(b)是圖5(a)的A-A直線中的剖視圖。
圖6是料斗篩檢程式的料斗的局部俯視圖。
圖7(a)~圖7(c)是圖6的料斗供給器的料斗中的層限制用搬
運槽的入口部附近、中間部附近、出口部附近的剖視圖。
圖8是說明圖6的料斗供給器中的工件的層限制的圖。
圖9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零件供給器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10是圖9的料斗供給器的俯視圖。
圖11(a)是從側方觀察圖9的料斗供給器的主要部分的圖,圖11(b)是從底面側觀察圖9的料斗供給器的主要部分的圖。
圖12是表示配設空氣噴出裝置的部分的立體圖。
圖13是用於說明形成於搬運路徑的中途的落差部分的圖。
圖14是第一空氣噴出裝置的側剖視圖。
圖15是分解第一空氣噴出裝置包含的各要素而表示的側剖視圖。
圖16(a)是第一空氣噴出裝置包含的噴嘴的立體圖,圖16(b)是第一空氣噴出裝置包含的噴嘴的主視圖。
圖17是分解第二空氣噴出裝置包含的各要素而表示的立體圖。
圖18是第二空氣噴出裝置的側剖視圖。
圖19是分解第二空氣噴出裝置的各要素而表示的側剖視圖。
下面,參照圖式關於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上游以及下游是以零件供給器中的被搬運物(工件)的搬運方向(從料斗供給器1向直線供給器2搬運的方向)為基準的表現。
[第一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
<1.部件供給器100的整體的結構>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零件供給器100包含對例如IC晶片、微小的線圈等工件進行排列的料斗供給器1、將由料斗供給器1搬運來的工件進一步向恒定方向搬運的直線供給器2。料斗供給器1以及直線供給器2配置在底座6上。
料斗供給器1包含能收納從未圖示的供給機構供給的工件的料斗11、位於料斗11的下方的作為第一振動源的料斗側振動源16。料斗11包括中央鼓出的俯視圓形的底部11a、從底部11a的周緣部向上傾斜的壁面(側壁部)11b。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關於搬運大致長方體的工件的情況進行說明。
在壁面11b上形成有在圓周方向上形成的螺旋狀的搬運槽12。搬運槽12在搬運方向下游端(直線供給器2附近的端部)中,如圖2所示,在縱剖面中形成為V字狀。搬運槽12由作為緩斜面的行駛面12a和作為急斜面的壁面12b形成。壁面12b是相對於行駛面12a的寬度方向端部(圖2的右側端緣部)正交的面。因此,沿搬運槽12搬運的工件在與行駛面12a以及壁面12b抵接的狀態下被壁面12b引導而在行駛面12a上移動。
料斗側振動源16包括電磁鐵和從下方支撐料斗11的板簧,通過電磁鐵的勵磁從料斗側振動源16向料斗11傳遞振動,料斗11進行扭轉振動。通過驅動料斗側振動源16而使料斗11振動而在圓周方向上依次搬運工件。
在料斗11的搬運方向下游端連接作為料斗供給器1的一部分的出口部件3。出口部件3能相對於料斗11的搬運方向下游端裝卸。另外,在本實施
方式中,料斗供給器1的料斗11以及出口部件3與本發明的“第一振動部件”對應。如圖2所示,出口部件3螺栓固定在料斗11上,通過料斗側振動源16與料斗11一起振動。出口部件3的相對於直線供給器2的位置的調節通過使料斗11以及出口部件3相對於底座6移動來進行。
在出口部件3的上部形成有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搬運槽31。搬運槽31如圖2~圖5所示在縱剖面中形成為V字狀。搬運槽31與料斗11的搬運槽12相同,由作為緩斜面的行駛面31a和作為急斜面的壁面31b形成。壁面31b是相對於行駛面31a的寬度方向端部(圖2的右側端緣部)正交的面,由行駛面31a和壁面31b形成搬運槽31的底部31t。因此,沿搬運槽31搬運的工件在與行駛面31a以及壁面31b抵接的狀態下被壁面31b引導且在行駛面31a上移動。
直線供給器2配置在料斗供給器1的搬運方向下游側,工件從料斗11通過出口部件3向直線供給器2的槽21沿水平方向被運送。直線供給器2包括沿搬運方向直線狀地延伸的槽21和位於槽21的下方的作為第二振動源(與第一振動源不同的振動源)的直線側振動源56。槽21的搬運方向上游側的端部51a相對於出口部件3隔著不會傳遞振動的間隔鄰接。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直線供給器2的槽21與本發明的“第二振動部件”對應。
在槽21的上部形成有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搬運槽72。搬運槽72如圖2所示在縱剖面中形成為V字狀。搬運槽72與料斗11的搬運槽12以及出口部件3的搬運槽31相同,由作為緩斜面的行駛面72a和作為急斜面的壁面72b形成。壁面72b是與行駛面72a的寬度方向端部(圖2的右側端緣部)正交的面。因此,沿搬運槽72被搬運的工件在與行駛面72a以及壁面72b抵接的狀態下被壁面72b引導並在行駛面72a上移動。
直線側振動源56包括電磁鐵和支撐槽21的板簧,通過電磁鐵的勵磁從直線側振動源56向槽21傳遞振動,槽21往復振動。通過驅動直線側振動源56並使槽21振動,從出口部件3運送來的工件依次被搬運到搬運方向下游側。
在出口部件3的搬運方向下游端形成有向直線供給器2側突出的端部32。端部32包括配置在行駛面31a的搬運方向下游端的板狀部32a和配置在壁面31b的搬運方向下游端的板狀部32b。板狀部32b以在槽21的行駛面72a上重疊的方式位於上方(鉛垂上方),板狀部32b以在槽21的壁面72b上重疊的方式被定位。因此,端部32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端部中的與搬運槽31的底部31t對應的部分以在槽21上重疊的方式位於上方(鉛垂上方)。板狀部32a在槽21的行駛面72a的搬運方向上游端的上方隔著間隙配置。因此,振動在出口部件3的端部32與直線供給器2的槽21之間絕緣。即,料斗11以及出口部件3的料斗側振動源16的振動不會傳遞到槽21,直線側振動源56的振動不會傳遞到料斗11以及出口部件3。由此,能減小例如振動干涉而在工件的搬運上產生障礙或由於應力的集中而導致零件供給器100的故障的可能性。
端部32的板狀部32a以及板狀部32b中的與搬運槽31的底部31t對應的部分(端部32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端部中的與搬運槽31的底部31t對應的部分)的厚度比與底部31t對應的部分的周圍的厚度小。即,與底部31t對應的部分的周圍是位於與底部31t對應的部分的與搬運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部分、位於與底部31t對應的部分的搬運方向上游側的部分。在本實施方式中,端部32的與搬運方向垂直的剖面的厚度朝向與搬運槽31的底部31t對應的部分逐漸變小。即,板狀部32a以及板狀部32b的厚度如圖4(a)以及圖4(b)所示,朝向與搬運槽
31的底部31t對應的部分逐漸變小。另外,端部32的與搬運方向平行的剖面的厚度朝向端部32的前端逐漸變小。即,與搬運槽31的底部31t對應的部分的厚度如圖5(a)的A-A線中的剖面即圖5(b)所示,朝向端部32的前端逐漸變小。由此,端部32的板狀部32b以及板狀部32b以厚度朝向與搬運槽31的底部31t對應的部分變小的方式分別形成為錐狀。
如上所述,在料斗供給器1中,在料斗11的壁面11b上形成有沿圓周方向形成的螺旋狀的搬運槽12,但如圖6所示,在螺旋狀的搬運槽12的外側(徑向外側)形成有多個層限制用搬運槽60。多個層限制用搬運槽60形成於沿螺旋狀的搬運槽12離開的多處,但圖6圖示形成於螺旋狀的搬運槽12的一部分的外側的一個層限制用搬運槽60。
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在螺旋狀的搬運槽12的外側形成層限制用搬運槽60,在料斗供給器1中,在將工件沿料斗11內的螺旋狀的搬運槽12搬運時,在兩個工件成為上下兩層重合的狀態的情況下,能進行料斗供給器1中的工件的層限制(成為使上下兩層重合的兩個工件不重合的狀態)。
用於進行層限制的層限制用搬運槽60在螺旋狀的搬運槽12的外側沿螺旋狀的搬運槽12的一部分形成。層限制用搬運槽60在螺旋狀的搬運槽12的外側隔著一個工件以上的距離地形成後,與螺旋狀的搬運槽12的距離逐漸變小。層限制用搬運槽60從其搬運方向上游側的端部附近到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附近在整個區域以朝向搬運方向下游側逐漸變高的方式傾斜,在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與螺旋狀的搬運槽12合流。
圖7(a)~圖7(c)是料斗11中的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入口部附近、中間部附近、出口部附近的剖視圖。具體的說,圖7(a)~圖7(c)分別
是圖6的A1-A1線、A2-A2線、A3-A3線中的剖視圖。
層限制用搬運槽60與螺旋狀的搬運槽12相同,如圖7(a)~圖7(c)所示,在縱剖面中形成為V字狀。層限制用搬運槽60由作為緩斜面的行駛面60a和作為急斜面的壁面60b形成。壁面60b是相對於行駛面60a的寬度方向端部(圖7的右側端緣部)正交的面。因此,沿層限制用搬運槽60搬運的工件在與行駛面60a以及壁面60b抵接的狀態下被壁面60b引導且在行駛面60a上移動。
如圖7(a)所示,在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入口部附近(圖6的A1-A1線剖面)中,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底部60t配置於比螺旋狀的搬運槽12的底部12t低的位置。因此,在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搬運方向上游側的端部,在螺旋狀的搬運槽12與層限制用搬運槽60之間形成有臺階部61。臺階部61是連接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行駛面60a和螺旋狀的搬運槽12的行駛面12a的部分,是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行駛面60a相對於螺旋狀的搬運槽12的行駛面12a向上方突出的部分。螺旋狀的搬運槽12的底部12t的高度如圖7(b)以及圖7(c)所示,以從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入口部向中間部(圖6的A2-A2線剖面)、出口部(圖6的A3-A3線剖面)緩緩地變高的方式變化。
螺旋狀的搬運槽12的底部12t與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底部60t的距離從搬運方向上游側朝向搬運方向下游側逐漸變小。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底部60t的高度在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整個區域從搬運方向上游側朝向搬運方向下游側逐漸變高。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至少一部分的沿搬運方向的坡度比螺旋狀的搬運槽12的沿搬運方向的坡度小。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底部60t與螺旋狀的搬運槽12的底部12t的距離從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入口部向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中間部、出口部逐漸變小,螺旋狀的搬運槽12與層限制用搬運槽60之間的臺階部61
的高度逐漸變低。因此,在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附近,沒有螺旋狀的搬運槽12與層限制用搬運槽60之間的臺階部61(臺階部61的高度為0),螺旋狀的搬運槽12的行駛面12a和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行駛面60a配置在相同平面上。
這樣,通過在螺旋狀的搬運槽12的外側形成層限制用搬運槽60,如圖8(a)所示,在螺旋狀的搬運槽12中兩個工件重合為上下兩層的情況下,如圖8(b)以及圖8(c)所示,上側的工件向層限制用搬運槽60移動,之後,如圖8(d)所示,隨著在層限制用搬運槽60中搬運,螺旋狀的搬運槽12與層限制用搬運槽60之間的臺階部61的高度變低,若螺旋狀的搬運槽12的行駛面12a與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行駛面60a配置在相同平面上,則在螺旋狀的搬運槽12上搬運的工件移動到其外側的層限制用搬運槽60。
在俯視中在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螺旋狀的搬運槽12的底部12t的位置在徑向外側切換至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底部60t的位置。即,在比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靠搬運方向下游側,在將層限制用搬運槽60的底部60t向搬運方向下游側延長的部分配置有螺旋狀的搬運槽12的底部12t。因此,若在螺旋狀的搬運槽12上搬運的工件和在層限制用搬運槽60上搬運的工件合流,則在螺旋狀的搬運槽12上,如圖8(e)所示,消除工件重合了的狀態,成為工件不重合的狀態。
<2.效果>
本實施方式的零件供給器100包含從料斗側振動源16傳遞振動的料斗11以及出口部件3、從與料斗側振動源16不同的直線側振動源56傳遞振動的槽21,料斗11以及出口部件3和槽21分別包括通過傳遞來的振動搬運工件的
搬運槽12、31以及搬運槽72,出口部件3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32位於槽21的搬運方向上游側的端部51a的上方,料斗11以及出口部件3、槽21隔著用於使振動絕緣的間隙而配置,從出口部件3的端部32將工件運送到槽21的端部51a上,端部32中的與搬運槽31的底部31t對應的部分的厚度比與底部31t對應的部分的周圍的厚度小。
由此,在本實施方式的零件供給器100中,通過使出口部件3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32中的與搬運槽31的底部31t對應的部分的厚度比其周圍的厚度小,能減小出口部件3與槽21的轉接部分的落差部。因此,在出口部件3與槽21的轉接部分,能防止工件落下且能抑制工件的姿勢散亂。
在本實施方式的零件供給器100中,出口部件3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32的與搬運方向垂直的剖面的厚度朝向與搬運槽31的底部對應的部分逐漸變小。
由此,在本實施方式的零件供給器100中,通過形成為使出口部件3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32的與搬運方向垂直的剖面的厚度朝向與搬運槽31的底部31t對應的部分逐漸變小,即使在出口部件3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32中減小與搬運槽31的底部31t對應的部分的厚度的情況下,也能抑制出口部件3的端部32的強度下降。
在本實施方式的零件供給器100中,出口部件3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32的與搬運方向平行的剖面的厚度朝向端部32的前端逐漸變小。
由此,在本實施方式的零件供給器100中,通過形成為使出口部件3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32的與搬運方向平行的剖面的厚度朝向端部32的前端逐漸變小,在出口部件3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32中,即使朝向其前端
減小厚度的情況下,也能抑制出口部件3的端部32的強度下降。
在本實施方式的零件供給器100中,出口部件3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32以厚度朝向與搬運槽31的底部31t對應的部分變小的方式形成為錐狀。
在本實施方式的零件供給器100中,出口部件3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32的與搬運方向垂直的剖面的下表面以及端部32的與搬運方向平行的剖面的下表面分別形成為錐狀,能以厚度朝向與搬運槽31的底部31t對應的部分變小的方式容易地加工端部32。
[第二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另外,與該第二實施方式相關的說明書及圖式中,關於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實質上相同的結構,通過標注相同的符號省略重複的說明。
<1.零件供給器100'的整體結構>
參照圖9說明實施方式的零件供給器的結構。圖9是表示實施方式的零件供給器100'的結構的立體圖。
零件供給器100'是通過振動搬運例如IC晶片、微小的線圈等工件的裝置。在該實施方式中,大致為長方體狀。
零件供給器100'包含以螺旋狀搬運工件並排列的料斗供給器1'、配置於料斗供給器1的搬運方向的下游側且以直線狀搬運從料斗供給器1'供給的工件並排列在所決定的方向上並向下一工序供給的直線供給器2。料斗供給器1'以及直線供給器2配置在底座6上。
料斗供給器1'包含收納從未圖示的供給機構供給的工件的料斗
11'和配置在料斗11'的下方的振動源(料斗側振動源)16'。在料斗11'的內側面形成有螺旋狀的搬運路徑111,通過利用料斗側振動源16'使料斗11'扭轉振動,沿搬運路徑111搬運工件。
直線供給器2包含以直線狀延伸的槽21和配置在槽21的下方的振動源(直線側振動源)22。通過利用直線側振動源22使槽21振動,沿槽21搬運工件。
接著,除了圖9,還參照圖10、圖11更具體地說明料斗供給器1'。圖10是料斗供給器1'的俯視圖。圖11(a)是從側方觀察料斗供給器1'的主要部分的圖,圖11(b)是從底面側觀察料斗供給器1'的主要部分的圖。
料斗11'包含中央鼓出的俯視圓形的底部11a和從底部11a的周緣部延伸並隨著朝向上方而向外側傾斜的側壁部11b。在側壁部11b的內側面以螺旋狀形成槽狀的搬運路徑111。另外,在搬運路徑111的附近設置有兩種空氣噴出裝置(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以及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關於各空氣噴出裝置4、5的結構之後詳細地進行說明。
料斗側振動源16'如圖11所示,包含包括固定部件1槽21a和可動部件121b而構成的支撐部121和收納於支撐部121的電磁驅動部122。
如圖11(a)所示,在固定部件121a的中央形成有凹部,在此配置電磁驅動部122且以從上側堵塞該凹部的方式設置可動部件121b。可動部件121b是根據電磁驅動部122的動作進行振動的可動部件,通過借助於沿固定部件121a的圓周方向等間隔地配置的四個板簧123與固定部件121a連接,相對於固定部件121a被彈性地支撐。各板簧123全部在相同的方向上傾斜地設置,若電磁驅動部122進行動作,則在各板簧123上產生歪斜,在可動部件121b上產生伴
隨組合了扭轉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位移的振動。
如圖11(b)所示,可動部件121b在俯視中為萬字(卍)狀(即,在正方形的各邊形成有從相同側的頂點附近互相呈直角的延伸部分)。在可動部件121b的各突出部分設置有插通孔H,在各插通孔H上插通螺栓等固定件(省略圖示),通過這些與設於料斗11'的底面的螺栓插通孔(省略圖示)螺紋結合,連結可動部件121b和料斗11'的底面。由此,相對於料斗側振動源16'安裝料斗11'。在該狀態下,若電磁驅動部122進行動作,則借助於可動部件121b向料斗11'傳遞振動,沿形成於料斗11'的側壁部11b的搬運路徑111搬運工件。
這樣,在此,可動部件121b不僅是根據電磁驅動部122的動作進行振動的作為可動部件的功能,還包括將料斗11'相對於料斗側振動源16'進行安裝的作為安裝部件的功能。在現有的普通的結構中,在根據電磁驅動部的動作進行振動的部件(可動部件)的外周側連結構成為與之不同體的安裝部件,通過將該安裝部件固定於料斗的底部,將料斗安裝于料斗側振動源。然而,若為該結構,則需要承擔可動部件與安裝部件之間的密合性(垂直方向的密合性)、安裝部件與料斗之間的密合性(水平方向的密合性)的雙方,若不能充分地確保兩方的密合性,則不能適當地傳遞振動,搬運性能下降。相對於此,如該實施方式,作為可動部件的可動部件121b起到作為安裝部件的功能的情況下,不需要如現有那樣考慮垂直方向的密合性,只要僅承擔可動部件121b與料斗11'之間的水平方向的密合性即可。因此,與現有的普通的結構相比,搬運性能的確保變得容易。另外,由於不需要與可動部件121b不同的安裝部件,因此能實現部件數量的削減以及組裝工序的削減。另外,與通過不同體構
成可動部件121b和安裝部件構成的情況相比,作為料斗側振動源16'的整體的剛性也變高。
<2.空氣噴出裝置>
<2.1空氣噴出裝置的配設位置>
接著,關於空氣噴出裝置4、5的配設位置,參照圖10、圖12、圖13進行說明。圖12是表示料斗11'中的配設空氣噴出裝置4、5的部分的立體圖。圖13是用於說明形成於搬運路徑111的中途的落差部分111a的圖。
如圖10所示,在料斗11'上設置有兩種空氣噴出裝置(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以及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
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是相對於在縱向上重合的工件中的上側的工件從上方觀察(即俯視)吹出與搬運路徑111相交的方向的空氣,用於將該工件從搬運路徑111吹飛的裝置。在該實施方式中,兩個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4在搬運路徑111的附近且在搬運路徑111的延伸方向上設置間隔地配置。
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是向工件吹從上方觀察沿著搬運路徑111的方向的空氣並促進其旋轉的裝置。在該實施方式中,兩個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5在搬運路徑111的附近在搬運路徑111的延伸方向上設置間隔地配置。
在此,如圖13所示,在形成於料斗11'的搬運路徑111的途中形成有搬運方向AR1的下游側相對地變低的落差部分111a。並且,以該落差部分111a為邊界,搬運方向AR1的上游側的縱剖面(與搬運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形狀為由V字狀的槽構成的搬運路徑部分(V字狀槽部分)111b,搬運方向AR1的下游側的縱剖面的形狀為由弧狀的槽構成的搬運路徑部分(弧狀槽部分)111c。
V字狀槽部分111b由作為緩斜面的行駛面Q1和作為急斜面的壁面Q2構成。壁面Q2是相對於行駛面Q1正交的面,沿V字狀槽部分111b搬運的工件在與行駛面Q1以及壁面Q2抵接的狀態下被壁面Q2引導且在行駛面Q1上移動。另一方面,弧狀槽部分111c由彎曲為弧狀的面構成,在此被搬運的工件9在使其底面中的沿著搬運方向的兩側邊與弧狀槽部分111c抵接的狀態下移動。
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配置於搬運路徑111中的V字狀槽部分111b的附近,朝向在V字狀槽部分111b搬運的工件噴出空氣(參照圖14)。另一方面,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配置於搬運路徑111中的落差部分111a的附近,朝向通過落差部分111a的工件(即,從V字狀槽部分111b向弧狀槽部分111c落下的工件)噴出空氣(參照圖13)。
<2.2.第一空氣噴出裝置>
接著,關於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的結構,除了圖12,參照圖14~圖16具體地進行說明。圖14是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的側剖視圖。圖15是在圖14中分解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包含的各要素而表示的圖。圖16(a)是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包含的噴嘴41的立體圖,圖16(b)是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包含的噴嘴41的主視圖。
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包含噴嘴41和向噴嘴41供給空氣的供給配管42。
在主體部411的周面411b上沿其圓周方向形成長條的槽部413。
即,如圖16(b)所示,槽部413是從主體部411的軸向觀察以圓弧狀延伸的長條的槽。槽部413在從主體部411的軸向觀察時,形成為中央部分(圓弧的中央)與排出口412大致一致。另外,槽部413的從主體部411的軸向觀察時的圓弧的中心角θ為充分大的值(例如120度以上)。另外,槽部413在俯視中為長條方向的兩端形成為弧狀的長圓狀。
在主體部411上形成有連通槽部413和排出口412的連通部414。連通部414具體地說,是在主體部411的周面411b上沿其軸向形成的細長的槽,一端與槽部413連通,並且另一端與排出口412連通。
在主體部411中的與形成有排出口412的端面411a相反側的端面的附近形成有在徑向上貫通主體部411的周面411b的夾具插通孔415。夾具插通孔415用於供棒狀的夾具在此插通。
另一方面,在料斗11'的側壁部11b上,在搬運路徑111的側方形成有在俯視中沿料斗11'的徑向延伸的圓柱狀的貫通孔112。貫通孔112從料斗11'的內側朝向外側向下方傾斜,其軸向大致與V字狀槽部分111b的行駛面Q1平行。
貫通孔112用於使噴嘴41的主體部411在此插通。即,主體部411插入貫通孔112直到形成有排出口412的一側的端面411a面向搬運路徑111的位置,由此,將主體部411配設在料斗11'。如上所述,貫通孔112在搬運路徑111的側方在俯視中沿料斗11'的徑向延伸地設置。因此,主體部411以其軸向在俯視中沿著料斗11'的徑向(即,與搬運路徑111正交的方向)的姿勢配設在搬運路徑111的側方(圖10的雙點劃線)。另外,如上所述,貫通孔112為其軸向與行駛面Q1大致平行。因此,主體部411以其軸向與行駛面Q1大致平行的
姿勢配設。
貫通孔112的內直徑與主體部411的外直徑大致相同,在插入貫通孔112時,成為主體部411的周面411b與貫通孔112的內面氣密地接觸的狀態。即,主體部411氣密地插入貫通孔112,由此,封閉槽部413的內部空間,並且該內部空間和排出口412通過連通部414氣密地連通。
被插入貫通孔112的主體部411允許繞其軸線的旋轉。操作員例如將棒狀的夾具插通設於主體部411的夾具插通孔415,通過對其一端施加力,利用杠杆原理,能夠簡單地使主體部411繞其軸線旋轉。另一方面,在料斗11'上,在貫通孔112的上方形成有一端與貫通孔112連通且與貫通孔112大致直角地延伸的固定部件插入孔115。在該固定部件插入孔115中擰入固定部件(例如固定小螺釘),通過其一端壓接在被插入貫通孔112的主體部411的周面,以主體部411不會繞其軸線旋轉的方式進行限制。
在料斗11'上,在貫通孔112的下方形成有沿與其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在此大致垂直)延伸的配管插入孔113,在此插入供給配管42的一端。即,供給配管42的前端沿與被插通到貫通孔112的主體部411的軸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地配置。配管插入孔113的上端通過供給孔114與貫通孔112連通。但是,該供給孔114在將主體部411插入貫通孔112時,形成於與槽部413的內部空間連通的位置。因此,從被插入配管插入孔113的供給配管42供給的空氣通過供給孔114填充到槽部413的內部空間,通過連通部414從排出口412排出。
這樣,在此,供給配管42從與主體部411的軸向相交的方向與槽部413的內部空間連通,向該內部空間供給空氣,因此,供給配管42不會向主體部411的軸向突出。另外,在此,在供給配管42與排出口412之間包括長條的
槽部413,因此即使主體部411繞其軸線旋轉,只要是與槽部413的長度相當的範圍,則也能維持向排出口412的空氣的供給。
接著,參照圖12、圖14~圖16說明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的動作。
如上所述,噴嘴41的主體部411在使排出口412面向搬運路徑111的狀態下氣密地插入形成於料斗11'的貫通孔112。操作員首先將棒狀的夾具插通形成於主體部411的夾具插通孔415,對其一端施加力,使主體部411繞其軸線旋轉,調整排出口412的高度(圖12的箭頭AR2)。在此,以排出口412的高度與以適當姿勢在搬運路徑111上進行搬運的工件相比成為上方的高度的方式調整主體部411的旋轉位置。
若主體部411的旋轉位置確定,則操作員將固定部件43擰入固定部件插入孔115,將其一端壓接在主體部411的周面。由此,以主體部411不會繞其軸線旋轉的方式進行限制。
之後,若開始搬運工件,則通過控制設于供給配管42的閥(未圖示),從供給配管42開始空氣的供給。從供給配管42供給的空氣通過供給孔114填充到槽部413的內部空間,通過連通部414從排出口412排出。在此,在搬運工件期間,繼續相對於供給配管42的空氣的供給,從排出口412以預定壓力持續噴出空氣。
如上所述,在此,以排出口412的高度比以適當姿勢在搬運路徑111上搬運來的工件為上方的高度的方式調整主體部411的旋轉位置。因此,若在搬運路徑111上包括以沿縱向重合的狀態搬運來的工件,則上側的工件受到從排出口412噴出的空氣而被吹飛。由此,解除工件重合的狀態。
<2.3.第二空氣噴出裝置>
接著,除了圖12、圖13,還參照圖17~圖19具體地說明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的結構。在圖17、圖12中,是分解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包含的各要素而表示的立體圖。圖18是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的側剖視圖。圖19是在圖18中分解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包含的各要素而表示的圖。
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包含噴嘴51、支撐噴嘴51的支撐部52以及向噴嘴51供給空氣的供給配管53。
噴嘴51包含圓柱狀的主體部511。在主體部511的內部形成有一端開口且另一端封閉的中空空間V,通過在該開口的端部設置固定螺釘(例如帶六角孔固定螺釘)512而封閉中空空間V的開口端。
在主體部511的周面511a中的圓周方向的一部分形成有作為與中空空間V連通的貫通孔的排出口513。排出口513形成於主體部511的中空空間V中的封閉側的端部的附近。
在主體部511的周面511a上,沿其圓周方向形成有長條的槽部514。槽部514是沿主體部511的圓周方向的整周形成的圓環狀的槽。在槽部514的底部形成有連通部515,通過該連通部515,槽部514的內部空間與中空空間V連通。即,槽部514通過連通部515以及中空空間V與排出口513連通。
支撐部52是側視L字狀的部件,包含以直線狀延伸的基體部52a和從其一端向下方折彎的下垂部52b。支撐部52通過被插通到形成於基體部52a的長孔521的螺栓B而固定在料斗11'的側壁部11b的上端面。但是,此時,基體部52a在搬運路徑11的上方為在俯視中沿料斗11'的徑向延伸的姿勢。
在下垂部52b上形成有與基體部52a平行地延伸的圓柱狀的貫通孔522。貫通孔522用於供噴嘴51的主體部511在此插通。即,主體部511將形成
有排出口513的部分配置在搬運路徑111的上方,並且被插入貫通孔522直到將槽部514收納在貫通孔522的內部的位置。由此,主體部511通過支撐部512相對於料斗11'被支撐。如上所述,支撐部52以基體部52a在俯視中沿料斗11'的徑向延伸的姿勢固定在料斗11'上,貫通孔522與基體部52a平行地延伸。因此,主體部511以使其軸向在俯視中沿料斗11'的徑向(即、與搬運路徑11正交的方向)的姿勢被支撐在搬運路徑111的上方(圖10的雙點劃線)。
貫通孔522的內直徑與主體部511的外直徑大致相同,在被插入貫通孔522時,成為主體部511的周面511a與貫通孔522的內面氣密地接觸的狀態。即,主體部511氣密地被插入貫通孔522,由此,封閉槽部514的內部空間,並且,該內部空間和排出口513通過連通部515以及中空空間V氣密地連通。
被插入貫通孔522的主體部511容許繞其軸的軸線旋轉。即,支撐部52容許主體部511容許繞其軸線的旋轉地支撐主體部511。操作員例如將夾具插通設于被支撐於支撐部52的主體部511的帶六角孔螺釘512的六角孔,使其一端旋轉,從而能夠使主體部511繞其軸線旋轉。另一方面,在支撐部52上,在貫通孔522的側方形成有一端與貫通孔522連通且與貫通孔522大致直角地延伸的固定部件插入孔524。在該固定部件插入孔524上擰入固定部件(例如固定小螺釘)54,通過將其一端壓接在插入貫通孔522的主體部511的周面,以主體部511不會繞其軸線旋轉的方式進行限制。
在支撐部52上,在貫通孔522的上方形成有沿與其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在此大致垂直)延伸的配管插入孔523,在此插入供給配管53的一端。即,供給配管53的前端在與被插通到貫通孔522的主體部511的軸向相交的
方向上延伸地配置。配管插入孔523的下端與貫通孔522連通。但是,配管插入孔523形成於在將主體部511插入貫通孔522時,與槽部514的內部空間連通的位置。因此,從被插入配管插入孔523的供給配管53供給的空氣填充到槽部514的內部空間,並且通過連通部515被填充到中空空間V,從排出口513排出。
這樣,在此,供給配管53從與主體部511的軸向相交的方向與槽部514的內部空間連通,由於向該內部空間供給空氣,因此供給配管53不會向主體部511的軸向突出。另外,在此,在供給配管53與排出口513之間包括長條的槽部514,因此即使主體部511繞其軸線旋轉,只要是相當於槽部514的長度的範圍,則也能維持向排出口513的空氣的供給。
接著,參照圖12、圖13、圖17~圖19說明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的動作。
如上所述,支撐部52通過插通到長孔521中的螺栓B固定於料斗11',該長孔521沿基體部52a的延伸方向。操作員通過鬆開螺栓B並使支撐部52滑動,調整支撐部52的安裝位置、即主體部511沿料斗11'的徑向的位置(圖12的箭頭AR3)。在此,排出口513以來到搬運路徑111的正上方的方式調整主體部511沿料斗11'的徑向的位置。
另外,如上所述,噴嘴51的主體部511在使排出口513面向搬運路徑111的方式氣密地插入形成於支撐部52的貫通孔522。操作員將夾具插通帶六角孔固定螺釘512的六角孔,使主體部511繞其軸線旋轉,調整排出口513的高度和方向(圖12的箭頭AR4)。在此,從排出口513排出的空氣以朝向在落差部分111a(圖13)落下的工件的軌道上的位置吹出的方式調整主體部511的旋轉位置。尤其較佳以向儘量從工件的重心遠離的位置(例如該實施方式,直長方
體的情況下,角部分)吹空氣的方式對主體部511的旋轉位置等進行微調。
若主體部511的旋轉位置確定,則操作員將固定部件54擰入固定部件插入孔524,將其一端壓接在主體部511的周面。由此,以主體部511不會繞其軸線旋轉的方式進行限制。
之後,若開始搬運工件,則通過控制設于供給配管53的閥(未圖示),開始從供給配管53供給空氣。從供給配管53供給的空氣通過槽部514的內部空間以及連通部515填充到中空空間V,從排出口513排出。在此,在搬運工件期間,繼續相對於供給配管53的空氣的供給,從排出口513以預定壓力持續噴出空氣。
如上所述,在此,從排出口513排出的空氣以朝向在落差部分111a落下的工件的軌道上的位置排出的方式調整主體部511的旋轉位置。因此,通過向在落差部件111a落下的工件吹出空氣,促進該工件的旋轉,工件一邊旋轉一邊落下。一邊旋轉一邊落下的工件在著地到弧狀槽部分111c時,為了成為最穩定的姿勢(即、是重心最低的旋轉姿勢,在該實施方式中,使長條方向沿著搬運方向的姿勢),通過在落下時促進工件的旋轉,工件的姿勢成為該旋轉姿勢。
<3.效果>
上述實施方式的零件供給器100'包含的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包含噴嘴41和向噴嘴41供給空氣的供給配管42。並且,噴嘴41包含使軸向在俯視中沿與搬運路徑111相交的方向且配設在搬運路徑111的側方的圓柱狀的主體部411、形成於主體部411的端面411a中的從中心偏離的位置的排出口412、在主體部411的周面沿其圓周方向形成的長條的槽部413和連通槽部413和排出口412
的連通部414。並且,供給配管42從與主體部411的軸向相交的方向與槽部413的內部空間連通,向該內部空間供給空氣。
根據該結構,向噴嘴41供給空氣的供給配管42由於從與噴嘴41的主體部411的軸向相交的方向供給空氣,因此供給配管42不會向主體部411的軸向突出。因此,供給配管42難以妨礙操作員,作為零件供給器100'的整體的外觀小型且漂亮。
另外,在該結構中,排出口412形成於主體部411的端面411a中的從中心偏離的位置,因此通過使主體部411繞其軸線旋轉,能改變排出口412的位置、即空氣的噴出位置。
另外,根據該結構,即使主體部411繞其軸線旋轉,只要是相當於槽部413的長度的範圍,則能維持相對於排出口412的空氣的供給,此時,由於不需要使供給配管42根據主體部411的旋轉進行動作,因此能使供給配管42的取回結構簡單。
另外,在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中,主體部411以使軸向在俯視中沿著料斗11'的徑向的姿勢配設於在側壁部11b的內側面形成有螺旋狀的搬運路徑111的料斗11'。
根據該結構,噴嘴41的主體部411以使軸向在俯視中沿著料斗11'的徑向的姿勢配設,結果,向噴嘴41供給空氣的供給配管42從與主體部411的軸向相交的方向供給空氣,因此供給配管42不會在俯視中向料斗11'的徑向突出。因此,供給配管42尤其難以妨礙操作員,作為零件供給器100'的整體的外觀尤其小型且漂亮。
另外,在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中,主體部411通過氣密地被插入
形成於料斗11'的側壁部11b的貫通孔112,封閉槽部413的內部空間,並且,該內部空間和排出口412通過連通部414氣密地連通。
根據該結構,能使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的結構簡單。
另外,上述實施方式的零件供給器100'包含的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包含噴嘴51、支撐噴嘴51的支撐部52以及向噴嘴51供給空氣的供給配管53。並且,噴嘴51包含圓柱狀的主體部511和形成於主體部511的周面511a中的圓周方向的一部分的排出口513。並且,支撐部52以在俯視中使軸向沿與搬運路徑111相交的方向的狀態容許繞該軸的軸線的旋轉地支撐主體部511。
根據該結構,噴嘴51包含在周面511a上形成有排出口513的主體部511,該主體部511以使軸向在俯視中沿著與搬運路徑111相交的方向的姿勢被支撐。因此,如以往,與管狀的噴嘴在俯視中沿著搬運路徑配置的情況相比,噴嘴51難以妨礙操作員,作為零件供給器100'的整體的外觀小型且漂亮。
另外,在該結構中,排出口513形成於主體部511的周面511a中的圓周方向的一部分,因此,通過使主體部511繞其軸線旋轉而能改變排出口513的位置、即空氣的噴出位置。另外,通過使主體部511沿其軸線滑動,也能改變關於與搬運路徑111相交的方向的排出口513的位置。通過改變主體部511繞軸線的旋轉位置、軸線方向的位置而改變空氣的噴出位置的方案與以往那樣通過改變管狀的噴嘴的前端的姿勢而改變空氣的噴出位置的方案相比,位置調整的再現性高。因此,即使不是熟練的操作員,也能簡單且高精度地調整空氣的噴出位置。
另外,在以往那樣通過管狀的噴嘴的前端的姿勢限定排出口的
位置、角度的方案中,存在僅由於向噴嘴的前端施加較小的外力而排出口的位置、角度偏離的可能性。相對於此,在該結構中,與管狀的噴嘴相比,由於能通過剛性高的圓柱狀的主體部511的繞軸線的旋轉位置、軸線方向的位置限定排出口513的位置、角度,因此這也不會簡單地偏離。
另外,在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中,噴嘴51在主體部511的周面511a包含沿其圓周方向形成的長條的槽部514和連通槽部514和排出口513的連通部515。並且,供給配管53從與主體部511的軸向相交的方向與槽部514的內部空間連通,向該內部空間供給空氣。
根據該結構,向噴嘴51供給空氣的供給配管53從與噴嘴51的主體部511的軸向相交的方向供給空氣,因此供給配管53不會向主體部511的軸向突出。因此,供給配管53難以妨礙操作員,作為零件供給器100'的整體的外觀尤其小型且漂亮。
另外,根據該結構,即使主體部511繞其軸線旋轉,只要是相當於槽部514的長度的範圍,則能維持相對於排出口513的空氣的供給,此時,由於不需要根據主體部511的旋轉使供給配管53進行動嘴,因此能使供給配管53的取回結構簡單。
另外,在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中,通過將主體部511氣密地插入形成於支撐部52的貫通孔522,封閉槽部514的內部空間,並且該內部空間和排出口513通過連通部515以及中空空間V氣密地連通。
根據該結構,能使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的結構簡單。
另外,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朝向通過搬運路徑111的形狀從剖面V字狀變換為剖面弧狀的落差部件111a的工件噴出空氣。
在該結構中,在工件落下到剖面弧狀的搬運路徑部分(弧狀槽部分)111c的時機,通過相對於該工件吹出空氣,能促進工件旋轉。一邊旋轉一邊落下的工件在著地到弧狀槽部分111c時,為了成為最穩定的旋轉姿勢(即重心最低的旋轉姿勢,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使長條方向朝向搬運方向的姿勢),通過促進落下時工件的旋轉,工件的姿勢成為該旋轉姿勢。
[變形例]
本申請的一實施方式的結構並不僅限於上述實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在包括出口部件3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32的與搬運方向垂直的剖面的厚度朝向與搬運槽31的底部對應的部分逐漸變小,並且出口部件3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32的與搬運方向平行的剖面的厚度朝向端部32的前端逐漸變小,但出口部件3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32的與搬運方向垂直的剖面的厚度朝向與搬運槽31的底部對應的部分逐漸變小的結構、以及出口部件3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32的與搬運方向平行的剖面的厚度朝向端部32的前端逐漸變小的結構的至少任一個的情況下,得到本發明的效果。另外,出口部件3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32並未限於厚度朝向與搬運槽31的底部31t對應的部分變小的方式形成為錐狀。
在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在搬運工件的期間,持續從各空氣噴出裝置4、5噴出空氣,但從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或(以及)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的空氣的排出可以是間歇的。例如,在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的上游側設置檢測工件的狀態的檢測部,檢測到了在此成為不適當的姿勢的工件、重合的工件的情況下,可以從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噴出空氣。在採用這種結構的情況下,噴出空氣的時機(具體地使插入供給配管42的閥從關閉狀態切換為打開狀態的
時機)根據從檢測工件的狀態的位置到排出口412的離開距離和工件的搬運速度規定。如上,在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中,能改變排出口412的位置,該離開距離根據排出口412的位置變化。因此,噴出該空氣的時機較佳還考慮調整後的排出口412的位置地規定。即使在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中也相同。
在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包含的噴嘴41的主體部411為使軸向沿著在俯視中與搬運路徑111正交的方向地配設的結構,但主體部411只要使軸向在俯視中與搬運路徑111呈比0大的角度地相交即可,未必與搬運路徑111正交地配設。同樣,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包含的噴嘴51的主體部511也只要使軸向在俯視中與搬運路徑111呈比0大的角度地相交即可,不需要與搬運路徑111正交地配設。
在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排出口412通過切割主體部411的端面411a的周緣的一部分而形成,但排出口412只要形成於從端面411a的中心偏離的位置則可以是任意形態。例如,排出口可以通過形成於從端面411a的中心偏離的位置的貫通孔形成。在該情況下,使主體部411形成為中空狀,只要是通過該中空空間,形成於端面411a的排出口和形成于周面411b的槽部413連通的結構即可。
在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配置於V字狀槽部分111b的附近,向在V字狀槽部分111b中搬運的工件噴出空氣,但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的配設位置未限於此,可以配置於弧狀槽部分111c的附近,朝向在弧狀槽部分111c中搬運的工件噴出空氣即可。
在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配置於落差部分111a的附近,朝向通過落差部分111a的工件噴出空氣,但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的
配設位置未限於此,可以配置在V字狀槽部分111b(或弧狀槽部分111c)的附近,朝向在V字狀槽部分111b(或弧狀槽部分111c)中搬運的工件噴出空氣。
在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和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分別在料斗11'上各搭載兩個,但搭載在料斗11'上的各空氣噴出裝置4、5的個數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三個以上。另外,不需要在料斗11'上搭載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和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雙方,可以只搭載一方。另外,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和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中的至少一方可以配置於直線供給器2的槽21的附近,朝向在槽21中搬運的工件噴出空氣。另外,第一空氣噴出裝置4和第二空氣噴出裝置5中的至少一方配置於從料斗供給器1'向直線供給器2的轉接部分的附近,朝向通過該轉接部分的工件噴出空氣。
在上述第二實施方式中,在零件供給器100'中搬運的被搬運物未限於IC晶片、微小的線圈等的工件,被搬運物的形狀也未限於大致長方體狀。
其他結構也能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範圍進行多種變形。
3:出口部件(第一振動部件)
11:料斗
12:搬運槽(第一搬運槽)
12a:行駛面
12b:壁面
21:槽(第二振動部件)
31:搬運槽(第一搬運槽)
31a:行駛面
31b:壁面
31t:底部
32:出口部件的端部(第一端部)
32a:板狀部
32b:板狀部
51a:端部
72:搬運槽(第二搬運槽)
72a:行駛面
72b:壁面
Claims (5)
- 一種零件供給器,包含振動從第一振動源傳遞到的第一振動部件和振動從與上述第一振動源不同的第二振動源傳遞到的第二振動部件,上述第一振動部件以及上述第二振動部件分別包括通過所傳遞到的振動來搬運被搬運物的第一搬運槽以及第二搬運槽,上述第一振動部件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第一端部位于上述第二振動部件的搬運方向上游側的第二端部的上方,上述第一端部和上述第二端部隔著用於絕緣振動的間隙而設置,且配置為將被搬運物從上述第一端部運送到上述第二端部上,上述第一端部的搬運方向下游側,具有朝搬運方向突出的板狀行駛面的與板狀的壁面,上述第一端部中,上述行駛面與上述壁面交叉部分的底部對應的部分的厚度比與上述底部對應的部分的周圍的厚度小。
-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零件供給器,其中,上述第一端部的與搬運方向垂直的剖面的厚度向與上述第一搬運槽的底部對應的部分逐漸變小。
- 根據請求項1或2所述的零件供給器,其中,上述第一端部的與搬運方向平行的剖面的厚度向上述第一端部的前端逐漸變小。
- 根據請求項1或2所述的零件供給器,其中,上述第一端部以厚度向與上述第一搬運槽的底部對應的部分逐漸變小的方式形成為錐狀。
- 根據請求項3所述的零件供給器,其中,上述第一端部以厚度向與上述第一搬運槽的底部對應的部分逐漸變小的方式形成為錐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68945A JP7299481B2 (ja) | 2019-03-29 | 2019-03-29 | パーツフィーダ |
JP2019-068945 | 2019-03-29 | ||
JP2019075033A JP2020172366A (ja) | 2019-04-10 | 2019-04-10 | パーツフィーダ用エア噴出装置、および、パーツフィーダ |
JP2019-075033 | 2019-04-1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35257A TW202035257A (zh) | 2020-10-01 |
TWI836010B true TWI836010B (zh) | 2024-03-21 |
Family
ID=7267308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2144615A TW202408907A (zh) | 2019-03-29 | 2020-02-20 | 零件供給器以及零件供給器用空氣噴出裝置 |
TW109105401A TWI836010B (zh) | 2019-03-29 | 2020-02-20 | 零件供給器以及零件供給器用空氣噴出裝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2144615A TW202408907A (zh) | 2019-03-29 | 2020-02-20 | 零件供給器以及零件供給器用空氣噴出裝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20200115093A (zh) |
CN (1) | CN111747065B (zh) |
TW (2) | TW202408907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517135B1 (ko) * | 2020-12-16 | 2023-03-31 | 전지훈 | 접점 검사기용 접점 공급장치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325319U (en) * | 2007-08-23 | 2008-01-11 | Sankitai Co Ltd | Conveying structure for vibration feeding machine |
JP4287328B2 (ja) * | 2004-06-01 | 2009-07-01 | 株式会社ダイシン | 振動式部品供給装置 |
WO2016006562A1 (ja) * | 2014-07-09 | 2016-01-14 | Ntn株式会社 |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82931B2 (ja) * | 1998-08-11 | 2007-09-26 | Ntn株式会社 | 微小部品整列供給装置 |
JP2002284336A (ja) | 2001-03-23 | 2002-10-03 | Daishin:Kk |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
JP2003128230A (ja) * | 2001-10-23 | 2003-05-08 | Ntn Corp | 振動式部品供給装置 |
JP2004345812A (ja) * | 2003-05-23 | 2004-12-09 | Kuraddokei:Kk | 部品供給装置 |
JP5870752B2 (ja) * | 2012-02-27 | 2016-03-01 |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ワーク供給装置 |
JP6016101B2 (ja) * | 2012-11-08 | 2016-10-26 |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パーツフィーダ |
JP6659947B2 (ja) | 2015-12-25 | 2020-03-04 |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パーツフィーダ |
JP6243560B1 (ja) * | 2017-02-17 | 2017-12-06 | 株式会社ダイシン | パーツフィーダ及び部品供給装置 |
-
2020
- 2020-02-17 KR KR1020200018944A patent/KR20200115093A/ko unknown
- 2020-02-20 TW TW112144615A patent/TW202408907A/zh unknown
- 2020-02-20 TW TW109105401A patent/TWI836010B/zh active
- 2020-02-24 CN CN202010113855.0A patent/CN11174706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87328B2 (ja) * | 2004-06-01 | 2009-07-01 | 株式会社ダイシン | 振動式部品供給装置 |
TWM325319U (en) * | 2007-08-23 | 2008-01-11 | Sankitai Co Ltd | Conveying structure for vibration feeding machine |
WO2016006562A1 (ja) * | 2014-07-09 | 2016-01-14 | Ntn株式会社 |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200115093A (ko) | 2020-10-07 |
TW202408907A (zh) | 2024-03-01 |
CN111747065A (zh) | 2020-10-09 |
CN111747065B (zh) | 2023-08-11 |
TW202035257A (zh) | 2020-10-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327590B1 (en) | Vibratory parts-feeding unit | |
TWI836010B (zh) | 零件供給器以及零件供給器用空氣噴出裝置 | |
KR20160001727A (ko) | 나사 체결 장치 | |
JP3665667B2 (ja) | 小物物品の整列装置 | |
JP4915168B2 (ja) |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トラック調整方法 | |
JP5343507B2 (ja) | パーツフィーダの搬送対象物選別装置、及びパーツフィーダ | |
JP2020158260A (ja) | 整列方法および整列装置 | |
JP2020172366A (ja) | パーツフィーダ用エア噴出装置、および、パーツフィーダ | |
JP6482933B2 (ja) | 整列装置および整列・搬送装置 | |
JP5168622B2 (ja) | 部品供給装置 | |
JP7360926B2 (ja) | パーツフィーダ用ホッパー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パーツフィーダ装置 | |
JP5224170B2 (ja) | 部品供給装置 | |
JP7299481B2 (ja) | パーツフィーダ | |
TWI855188B (zh) | 零件供給用漏斗及具備零件供給用漏斗的零件供給裝置 | |
JP2008156025A (ja) | 部品供給装置 | |
JP7373721B2 (ja) | パーツフィーダ | |
JP2010089938A (ja) | 部品供給装置 | |
JP2023167092A (ja) | 姿勢変更装置 | |
JP2008120542A (ja) | 部品供給装置 | |
JP2002211741A (ja) | 部品供給装置 | |
JP2007039200A (ja) | 部品供給装置 | |
JPH11286322A (ja) | 部品整送装置 | |
JP2023072844A (ja) | 振動パーツフィーダ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パーツ整列供給装置及びパーツの供給方法 | |
TW202035256A (zh) | 碗式送料器 | |
JP4946082B2 (ja) | 部品供給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