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TWI851058B - 軌式拉鏈及其製造方法和雙重拉鏈 - Google Patents

軌式拉鏈及其製造方法和雙重拉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51058B
TWI851058B TW112107818A TW112107818A TWI851058B TW I851058 B TWI851058 B TW I851058B TW 112107818 A TW112107818 A TW 112107818A TW 112107818 A TW112107818 A TW 112107818A TW I851058 B TWI851058 B TW I85105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ng plate
slider
fitting portion
zipper
convex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78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48161A (zh
Inventor
寺田峰登
萱原雅典
阿部寛正
小山洋平
松井𨺓之
細江一輝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81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81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51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5105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10Slide fasteners with a one-piece interlocking member on each stringer tape
    • A44B19/16Interlocking member having uniform section throughout the length of the stringer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於軌式拉鏈(100)中,第一嵌合部及第二嵌合部(11、12)構成為:於第一嵌合部及第二嵌合部(11、12)嵌合時,較第一加強片(31)的內側緣(31a)而言更位於片外側的第一表皮部(41)(或第一嵌合部(11))的第一接觸面(71)、與較第二加強片(32)的內側緣(32a)而言更位於片外側的第二表皮部(42)(或第二嵌合部(12))的第二接觸面(72)於第一加強片及第二加強片(31、32)之間彼此相互壓迫地接觸。

Description

軌式拉鏈及其製造方法和雙重拉鏈
本揭示是有關於一種軌式拉鏈及其製造方法和雙重拉鏈。
於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一種將凸形嵌合部壓入凹形嵌合部而形成真空密封的軌式拉鏈。藉由擠出成形而形成凹擠出部與凸擠出部。凹擠壓部具有平坦部分以及自該平坦部分立起的凹形嵌合部。同樣地,凸擠出部具有平坦部分以及自該平坦部分立起的凸形嵌合部。
專利文獻3中,關於粘扣帶,揭示有向輪模(die wheel)與注射模的熔融樹脂出口的間隙供給疏鬆的片材來製造裝有片材的粘扣帶。作為片材,例示有織物、編織物、不織布、金屬網、樹脂膜等(參照專利文獻3的段落0024)。專利文獻4中,關於粘扣帶,亦揭示有為了於廣溫度區域中確保卡合力而設置硬質的樹脂製的加強體層。於專利文獻5、專利文獻6中,揭示有一種軌式拉鏈用的拉頭。於專利文獻7、專利文獻8中,揭示有一種將包括螺旋狀鏈牙的拉鏈鏈條貼合於軌式拉鏈而成的雙重拉鏈。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8438706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2:美國專利第8646156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第3505030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平6-154016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第6377641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專利特開2013-99425號公報
專利文獻7:中國實用新型第201557648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8:中國實用新型第2291813號說明書
於為了對安裝對象物熱壓接軌式拉鏈、或者為了軌式拉鏈的嵌合部彼此的順暢的嵌合而利用具有某程度的軟性的樹脂成形軌式拉鏈的情況下,存在如下擔憂:不易抑制用於安裝軌式拉鏈的安裝片的厚度並且不易獲得適度的硬度,另外,軌式拉鏈的密封性能(例如,水密性、氣密性)亦不穩定。再者,於以樹脂的薄層的形式形成安裝片的情況下,安裝片過軟而於其安裝(例如,熱壓接及/或縫接)時存在難以操作的擔憂。如此,難以同時達成軌式拉鏈的安裝片的適度的硬度與軌式拉鏈的密封性能的提高。
本揭示的一態樣所涉及的軌式拉鏈包括:第一牙鏈帶,包含第一安裝片以及第一嵌合部;以及第二牙鏈帶,包含第二安裝片以及第二嵌合部,第一嵌合部及第二嵌合部嵌合而形成軌道部。第一安裝片包含:具有可撓性的第一加強片;以及第一表皮 部,用以至少部分被覆第一加強片並自第一嵌合部延伸出且包含與第一嵌合部的樹脂相同的樹脂。第二安裝片包含:具有可撓性的第二加強片;以及第二表皮部,用以至少部分被覆第二加強片並自第二嵌合部延伸出且包含與第二嵌合部的樹脂相同的樹脂。滿足以下的(i)及(ii)中的任一條件:(i)第一嵌合部及第二嵌合部構成為:於第一嵌合部及第二嵌合部嵌合時,較第一加強片的內側緣而言更位於片外側的第一表皮部的第一接觸面、與較第二加強片的內側緣而言更位於片外側的第二表皮部的第二接觸面於第一加強片及第二加強片之間彼此相互壓迫地接觸;以及(ii)第一嵌合部及第二嵌合部構成為:於第一嵌合部及第二嵌合部嵌合時,較第一加強片的內側緣而言更位於片外側的第一嵌合部的第一接觸面、與較第二加強片的內側緣而言更位於片外側的第二嵌合部的第二接觸面於第一加強片及第二加強片之間彼此相互壓迫地接觸。
於滿足(i)條件的情況下,第一嵌合部可為至少包含凸形突起的凸形嵌合部,第二嵌合部可為具有收納凸形突起的收納空間、且以阻止凸形突起自收納空間脫離的方式賦予形狀的凹形嵌合部。進而,凹形嵌合部可以將收納空間配設於第二加強片上的方式設置。另外,進而,凹形嵌合部可具有卡止突起,所述卡止突起設置有阻止凸形突起自凹形嵌合部脫離的卡止面,卡止面被定位於第二加強片上。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凹形嵌合部包含用以劃定收納空間 的相向配置的下顎及上顎。下顎包含用以具有下側卡止面的向上方突出的下側卡止突起,上顎包含用以具有上側卡止面的向下方突出的上側卡止突起。凸形突起為具有頸部以及頭部的箭形突起,頭部具有用以具有下側被卡止面的向下方突出的下側被卡止部、以及用以具有上側被卡止面的向上方突出的上側被卡止部。下側卡止面與上側卡止面可被定位於第二加強片上。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下側卡止面隨著向上方延伸而以接近下顎與上顎的結合部的方式傾斜,上側卡止面隨著向下方延伸而以接近結合部的方式傾斜,下側被卡止面為了與下側卡止面接觸而傾斜,上側被卡止面為了與上側卡止面接觸而傾斜。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第一接觸面包含較第一加強片的內側緣而言更向片外側突出的凸狀面,及/或第二接觸面包含較第二加強片的內側緣而言更向片外側突出的凸狀面。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凸形嵌合部進而包含結合有凸形突起的閉鎖壁,凸形嵌合部及凹形嵌合部構成為:於凸形嵌合部及凹形嵌合部嵌合時,除了具有凸形突起與凹形嵌合部間的一個以上的第一接觸部位、第一接觸面與第二接觸面間的第二接觸部位以外,在就凸形突起而言與第二接觸部位相反的一側,還具有閉鎖壁與凹形嵌合部彼此相互壓迫地接觸的第三接觸部位。凹形嵌合部可包含用以劃定收納空間的相向配置的下顎及上顎,於第三接觸部位,上顎與閉鎖壁彼此相互壓迫地接觸。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凸形突起為具有頸部以及頭部的箭 形突起,頭部包含上側被卡止部以及下側被卡止部。下顎包含供下側被卡止部卡止的下側卡止突起,上顎包含供上側被卡止部卡止的上側卡止突起。一個以上的第一接觸部位可包含上側被卡止部與上側卡止突起彼此相互壓迫地接觸的接觸部位、以及下側被卡止部與下側卡止突起彼此相互壓迫地接觸的接觸部位。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凸形突起向凹形嵌合部的收納空間的插入方向上的頸部的長度小於如下間隔或該間隔的最小值,所述間隔是在閉鎖壁與上側被卡止部之間夾入上側卡止突起的狀態下的上側卡止突起與閉鎖壁的接觸點和上側卡止面的最低點的間隔。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滿足以下(a)~(c)中的任一條件:(a)第一加強片及第二加強片分別包含選自由紙、不織布、織物、及編織物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種;(b)第一加強片的兩面由第一表皮部被覆,第二加強片的兩面由第二表皮部被覆;以及(c)第一加強片的至少單面上的第一表皮部的層厚為第一加強片的厚度以下,第二加強片的至少單面上的第二表皮部的層厚為第二加強片的厚度以下。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軌式拉鏈進而包括拉頭。拉頭可包含:第一翼板;第二翼板;連結柱,用以將第一翼板與第二翼板連結且於第一翼板與第二翼板之間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側壁及 第二側壁,自拉頭的寬度方向上的第一翼板的兩側緣朝向第二翼板沿著上下方向延伸;以及第一插入片及第二插入片,於離開第一翼板的位置自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向拉頭的寬度方向以彼此接近的方式突出。第一插入片插入至第一牙鏈帶的第一導引槽,第二插入片插入至第二牙鏈帶的第二導引槽。
適宜的是,基於第一插入片向第一導引槽的插入及第二插入片向第二導引槽的插入,(i)拉頭內的凸形嵌合部及凹形嵌合部於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受到限制,及/或(ii)於拉頭內完成嵌合狀態的凸形嵌合部及凹形嵌合部相對於第一翼板空開上方空間而配置,且相對於第二翼板空開下方空間而配置。作為追加或代替,基於第一插入片向第一導引槽的插入及第二插入片向第二導引槽的插入,第一安裝片及第二安裝片被定位於第一翼板近旁。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凹形嵌合部包含用以劃定收納空間的相向配置的一對顎。於拉頭內的凸形嵌合部與凹形嵌合部的嵌合過程中,一對顎的各者與第一翼板及第二翼板的任一者均不接觸。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第一插入片以與第一側壁的頂端部的頂端面一起和第一安裝片接觸的方式設置,且第二插入片以與第二側壁的頂端部的頂端面一起和第二安裝片接觸的方式設置。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拉頭進而包括自拉頭的寬度方向上的第二翼板的兩側緣朝向第一翼板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三側壁及第四側壁。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凸形嵌合部及凹形嵌合部於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之間受到壓迫並於拉頭內嵌合。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第一插入片與第二插入片之間的間隔以於拉頭的移動時凸形嵌合部及凹形嵌合部於第一插入片與第二插入片之間不會受到壓迫的方式設定。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連結柱被定位於較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而言更靠前方處,且較第一翼板及第二翼板的各前端而言更向後方偏移地定位。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第一翼板的前端部具有以隨著離開連結柱而離開第二翼板的方式傾斜的第一傾斜面,以及第二翼板的前端部具有以隨著離開連結柱而離開第一翼板的方式傾斜的第二傾斜面。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凹形嵌合部包含用以劃定收納空間的相向配置的一對顎。第一翼板及第二翼板的至少一個具有收納槽,所述收納槽收納凸形嵌合部及凹形嵌合部的嵌合或嵌合解除時位移的一對顎的一個。
本揭示的另一態樣所涉及的雙重拉鏈包含:所述各種軌式拉鏈的任一種;拉鏈鏈條,貼合於軌式拉鏈;以及拉頭,具有第一翼板、第二翼板、用以將第一翼板與第二翼板連結且於第一翼板與第二翼板之間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連結柱。拉鏈鏈條包含貼合於第一牙鏈帶的第三牙鏈帶、以及貼合於第二牙鏈帶的第四牙鏈帶。第三牙鏈帶及第四牙鏈帶分別包含於拉頭的前進時與凸形 嵌合部及凹形嵌合部的嵌合同步卡合的第一螺旋狀鏈牙及第二螺旋狀鏈牙。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凹形嵌合部包含用以劃定收納空間的相向配置的下顎及上顎,上顎以較下顎而言更離開第二安裝片地定位。第一翼板具有收納槽,所述收納槽收納凸形嵌合部及凹形嵌合部的嵌合或嵌合解除時位移的上顎。收納槽可自與連結柱的後端鄰接的位置直線性地延伸,直至到達第一翼板的後端面為止。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第二翼板具有用以限制卡合狀態的第一螺旋狀鏈牙及第二螺旋狀鏈牙於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且自連結柱向後方延伸的凸狀的分隔部,收納槽於拉頭的寬度方向上比分隔部寬地或以同等的寬度形成。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拉頭進而包含自拉頭的寬度方向上的第一翼板的兩側緣朝向第二翼板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拉頭具有自第一側壁朝向第二側壁隆起的第一隆起部、以及自第二側壁朝向第一側壁隆起的第二隆起部,第一隆起部及第二隆起部空開允許上顎的變形的空間而相向配置。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拉頭包含: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自拉頭的寬度方向上的第一翼板的兩側緣朝向第二翼板沿著上下方向延伸;以及第三側壁及第四側壁,自拉頭的寬度方向上的第二翼板的兩側緣朝向第一翼板沿著上下方向延伸。凸形嵌合部及凹形嵌合部於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之間受到壓迫而於拉頭內嵌 合。第一螺旋狀鏈牙及第二螺旋狀鏈牙於第三側壁及第四側壁之間不受到壓迫地於該些之間卡合、且解除卡合。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拉頭的寬度方向上的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的最大間隔於較連結柱而言更靠後方的所有位置處均比拉頭的寬度方向上的第三側壁及第四側壁的最大間隔大地設定。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第一螺旋狀鏈牙及第二螺旋狀鏈牙分別比凸形嵌合部及凹形嵌合部薄。
本揭示的另一態樣所涉及的軌式拉鏈的製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向擠出成形機供給樹脂材料並自擠出成形機的第一模口擠出第一牙鏈帶的步驟,其中第一牙鏈帶包含第一安裝片以及第一嵌合部;以及向擠出成形機供給樹脂材料並自擠出成形機的第二模口擠出第二牙鏈帶的步驟,其中第二牙鏈帶包含第二安裝片以及第二嵌合部。軌式拉鏈的製造方法進而包括如下步驟:將具有可撓性的第一加強片供給至第一模口並將第一加強片導入至第一牙鏈帶的第一安裝片的步驟,其中第一加強片至少部分由自第一嵌合部延伸出且包含與第一嵌合部的樹脂相同的樹脂的第一安裝片的第一表皮部被覆;以及將具有可撓性的第二加強片供給至第二模口並將第二加強片導入至第二牙鏈帶的第二安裝片的步驟,其中第二加強片至少部分由自第二嵌合部延伸出且包含與第二嵌合部的樹脂相同的樹脂的第二安裝片的第二表皮部被覆。以於第一嵌合部及第二嵌合部嵌合而形成軌道部時成為規定狀態的方式,設定第一模口的排出口處的第一加強片的位置與第二模口 的排出口處的第二加強片的位置。規定狀態包含第一嵌合部及/或第一表皮部的第一接觸面與第二嵌合部及/或第二表皮部的第二接觸面於第一加強片及第二加強片之間彼此相互壓迫地接觸的狀態。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第一模口構成為將第一接觸面成形為較第一加強片的內側緣而言更向片外側突出的凸狀面,及/或第二模口構成為將第二接觸面成形為較第二加強片的內側緣而言更向片外側突出的凸狀面。
於某些實施形態中,第一嵌合部為至少包含凸形突起以及結合有凸形突起的閉鎖壁的凸形嵌合部,第二嵌合部為具有收納凸形突起的收納空間、且以阻止凸形突起自收納空間脫離的方式賦予形狀的凹形嵌合部。第二模口的排出口處的第二加強片的位置以將凹形嵌合部的收納空間配設於第二加強片上的方式設定。
藉由本揭示的一態樣,可同時達成軌式拉鏈的安裝片的適度的硬度與軌式拉鏈的密封性能的提高。
1:牙鏈帶/第一牙鏈帶
2:牙鏈帶/第二牙鏈帶
3:布料
4:布料
5:凸形嵌合部
6:凹形嵌合部
7:拉鏈鏈條
8:縫線
9:拉頭
9a:第一側壁
9a1:頂端面
9b:第二側壁
9b1:頂端面
9c:第三側壁
9c1:頂端面
9d:第四側壁
9d1:頂端面
10:軌道部
11:嵌合部/第一嵌合部
12:嵌合部/第二嵌合部
13:第三牙鏈帶
14:第四牙鏈帶
15:第一螺旋狀鏈牙/螺旋狀鏈牙
16:第二螺旋狀鏈牙/螺旋狀鏈牙
17:雙重拉鏈
21:安裝片/第一安裝片
21a:內側緣
21b:外側緣
21m:上表面
21n:下表面
22:安裝片/第二安裝片
22a:內側緣
22b:外側緣
22m:上表面
22n:下表面
25:第一隆起部
25a:非按壓面
26:第二隆起部
26a:非按壓面
27:按壓面
28:按壓面
31:加強片/第一加強片
31a:內側緣
32:加強片/第二加強片
32a:內側緣
35:第一腳部
36:第二腳部
37:卡合頭部
38:翻轉部
41:表皮部/第一表皮部
42:表皮部/第二表皮部
45:鏈牙引導部
46:鏈牙引導部
51:閉鎖壁
51f:壁面
51g:頂面
51z:壁面
52:凸形突起
52a:頸部
52a1:上表面
52a2:下表面
52b:頭部
52b1:上表面
52b2:下表面
52c:上側被卡止部
52d:下側被卡止部
52e:上側被卡止面
52f:下側被卡止面
52p:上側收納槽
52q:下側收納槽
52r:上側傾斜面/傾斜面
52s:下側傾斜面/傾斜面
52t:頂端面
53:導引突起/第一導引突起
61:下顎/顎
61e:頂端點
62:上顎/顎
62e:頂端點
63:下側卡止突起/卡止突起
63j:傾斜面
63k:平坦面
63s:下側卡止面/卡止面
64:上側卡止突起
64j:傾斜面
64k:平坦面
64s:上側卡止面/卡止面
65:收納空間
66:導引突起/第二導引突起
68:結合部
69:插入口
71:第一接觸面
72:第二接觸面
81:間隙
91:連結板
92:凸緣壁
92a:凹部
93:凸緣壁
93a:凹部
94:第一翼板
94s:內表面
94t:外表面
95:第二翼板
95s:內表面
95t:外表面
96:連結柱
99a:第一插入片/插入片
99b:第二插入片/插入片
100:軌式拉鏈
101:第一傾斜面
102:第二傾斜面
117:第一拉鏈帶
118:第二拉鏈帶
121:牙鏈帶
122:牙鏈帶
131:分隔部
200:擠出成形機
210:旋轉機
220:螺桿
230:筒體
240:模口
240a:模口
240b:模口
240m:排出口
240n:排出口
250:投入口
260:卷盤
302:通路
611:凸狀面
621:凸狀面
901:缺口
941:前部
942:後部
943:中間部
951:前部
952:後部
953:中間部
A1:插入方向
CL:中心線
D、F、L、Re、Ri、U:雙頭箭頭
D1、D1':長度
D2、D2':間隔
G1:導引槽/第一導引槽
G2:導引槽/第二導引槽
G3:收納槽
G4:槽
H9:上下高度
L1、L2:平面
L6:虛線
L7:虛線/移動軌跡
L8:虛線/移動軌跡
L9:虛線
M1:第一前口
M2:第二前口
M3:後口
N1:最低點
N2:接觸點
P1:第一接觸部位
P1a、P1b:接觸部位/部位
P2:第二接觸部位/接觸部位
P3:第三接觸部位/接觸部位
P6:後端位置
PL1、PL2:平面
SP1:上方空間
SP2:下方空間
SP5:空間
TH41、TH42:層厚
W2:寬度/最大間隔
W3:最大間隔
W4:第一寬度
W6、W7、W8:間隔
θ1:角度
圖1是本揭示的一態樣所涉及的軌式拉鏈的概略性立體圖,且示出了被熱壓接及縫接於服裝布料的狀態。
圖2是圖1所示的軌式拉鏈的第一牙鏈帶的概略性剖面示意 圖。
圖3是圖1所示的軌式拉鏈的第二牙鏈帶的概略性剖面示意圖。
圖4是於軌式拉鏈的軌道部安裝有拉頭的軌式拉鏈的概略性剖面示意圖。
圖5是表示加強片於安裝片的上表面露出的變動的示意圖。
圖6是表示加強片於安裝片的下表面露出的變動的示意圖。
圖7是表示將凹形嵌合部的下顎形成得厚的變動的示意圖。
圖8是本揭示的一態樣所涉及的軌式拉鏈的製造方法中所使用的擠出成形機的概略圖。
圖9是自擠出成形機的下游側觀察的第一模口的正面圖。
圖10是自擠出成形機的下游側觀察的第二模口的正面圖。
圖11是表示本揭示的另一態樣所涉及的軌式拉鏈的概略性剖面結構的示意圖。
圖12是圖11所示的軌式拉鏈的第一牙鏈帶的概略性剖面示意圖。
圖13是圖11所示的軌式拉鏈的第二牙鏈帶的概略性剖面示意圖。
圖14是圖11所示的軌式拉鏈的部分放大示意圖,且放大表示嵌合部。
圖15是表示軌式拉鏈的變動的示意圖。
圖16是圖15所示的軌式拉鏈的第一牙鏈帶的示意圖。
圖17是圖15所示的軌式拉鏈的第二牙鏈帶的示意圖。
圖18是帶拉頭的軌式拉鏈的示意圖,正面觀察拉頭的後口,藉由剖面表示拉頭內的凸形嵌合部與凹形嵌合部的嵌合狀態。
圖19是帶拉頭的軌式拉鏈的示意圖,藉由剖面表示拉頭內的嵌合過程中的凸形嵌合部與凹形嵌合部。
圖20是拉頭的立體圖。
圖21是拉頭的前視圖。
圖22是拉頭的後視圖。
圖23是拉頭的側面圖。
圖24是表示拉頭的第二翼板的內表面的示意圖,藉由剖面表示連結柱。
圖25是表示拉頭的第一翼板的內表面的示意圖,藉由剖面表示連結柱。
圖26是帶拉頭的軌式拉鏈的示意圖,與圖18相比校,凸形嵌合部與凹形嵌合部配置於下側,並與此相應地變更拉頭的結構。
圖27是帶拉頭的雙重拉鏈的示意圖,正面觀察拉頭的後口,藉由剖面表示拉頭內的凸形嵌合部與凹形嵌合部的嵌合狀態。
圖28是帶拉頭的雙重拉鏈的示意圖,藉由剖面表示拉頭內的嵌合過程中的凸形嵌合部與凹形嵌合部。
圖29是貼合於軌式拉鏈的拉鏈鏈條的局部仰視圖。
圖30是拉頭的立體圖。
圖31是拉頭的前視圖。
圖32是拉頭的後視圖。
圖33是拉頭的側面圖。
圖34是表示拉頭的第二翼板的內表面的示意圖,示出第三側壁及第四側壁之間的螺旋狀鏈牙用的通路寬度。
圖35是表示拉頭的第一翼板的內表面的示意圖,示出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之間的凸形嵌合部與凹形嵌合部用的通路寬度。
圖36是帶拉頭的雙重拉鏈的示意圖,軌式拉鏈與拉鏈鏈條的位置關係翻轉,並與此相應地變更拉頭的結構。
以下,參照圖式對各種實施形態及特徵進行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無需過度說明便可將各實施形態及/或各特徵組合,亦能夠理解由此種組合帶來的協同效應。原則上省略實施形態間的重覆說明。參照圖式以記述發明為主要目的,並且為了便於製圖而簡略化。各特徵並非僅對本申請案中所揭示的軌式拉鏈及其製造方法有效,可被理解為於本說明書中未揭示的其他各種軌式拉鏈及其製造方法中亦通用的普遍特徵。
於本申請案說明書中,有時使用第一及第二等用語來區分相同名稱的構件或部分。例如,牙鏈帶1、牙鏈帶2、嵌合部11、嵌合部12、安裝片21、安裝片22、導引槽G1、導引槽G2、插入片99a、插入片99b能夠分別命名為第一牙鏈帶1及第二牙鏈帶2、第一嵌合部11及第二嵌合部12、第一安裝片21及第二安裝片22、第一導引槽G1及第二導引槽G2、以及第一插入片99a及第二插 入片99b。於說明書中,為了簡化記載,有時省略第一及第二等識別詞。
於本申請案說明書中,有時使用前後、左右、及上下等用語來說明構件或部分的相對位置關係。前後方向與軌式拉鏈的長度方向(圖1的F與Re間的雙頭箭頭)或拉頭的移動方向一致,左右方向與軌式拉鏈的寬度方向(圖1的L與Ri間的雙頭箭頭)一致,上下方向與軌式拉鏈的厚度方向(圖1的U與D間的雙頭箭頭)一致。當然,上下方向並非必須與鉛垂方向(重力方向)一致。即,表示本申請案說明書中所參照的方向的用語應按照軌式拉鏈基準來理解,而不應按照鉛垂方向(重力方向)基準來理解,且與鉛垂方向(重力方向)無關。
軌式拉鏈100為樹脂的成形品(例如,樹脂的擠出成形品),且為以規定寬度於規定方向上延伸的長條物。軌式拉鏈100具有左右一對能夠分離的第一牙鏈帶1及第二牙鏈帶2。第一牙鏈帶1及第二牙鏈帶2分別於與軌式拉鏈100相同的方向上為長條,且以規定寬度於相同方向上延伸。於藉由擠出成形來製造軌式拉鏈100的情況下,軌式拉鏈100及各牙鏈帶1、2的長度方向與擠出方向相等。
可藉由第一牙鏈帶1及第二牙鏈帶2的結合而關閉第一牙鏈帶1及第二牙鏈帶2間的開口,藉由解除第一牙鏈帶1及第二牙鏈帶2的結合而於第一牙鏈帶1及第二牙鏈帶2間形成開口。第一牙鏈帶1及第二牙鏈帶2分別藉由熱壓接或縫接或該些的組 合而被安裝於布料3、布料4。布料3、布料4可為服裝的不同部分(前身的左半部分及右半部分)。安裝有軌式拉鏈100的安裝對象物例如可為衣服、包、袋等。圖1中雖未圖示,但可於軌式拉鏈100的長度方向上的一端或兩端,利用未圖示的連結構件將牙鏈帶1、牙鏈帶2連結。當然,亦可不利用連結構件將牙鏈帶1、牙鏈帶2彼此連結,而是使牙鏈帶1、牙鏈帶2能夠完全分離。
第一牙鏈帶1具有第一嵌合部11以及第一安裝片21。第二牙鏈帶2具有第二嵌合部12以及第二安裝片22。第一嵌合部11及第二嵌合部12分別保持規定的剖面形狀並且於軌式拉鏈100的長度方向上連續地形成。第一安裝片21及第二安裝片22分別為由上表面21m、上表面22m與下表面21n、下表面22n劃定的規定厚度的具有可撓性的片(如後述般為複合片),且以規定寬度於軌式拉鏈100的長度方向上連續地形成。第一嵌合部11設置於第一安裝片21的內側緣21a或靠近內側緣21a的位置。第二嵌合部12設置於第二安裝片22的內側緣22a或靠近內側緣22a的位置。再者,第一安裝片21及第二安裝片22於該些結合時,具有彼此鄰接地配置的內側緣21a、內側緣22a,且可於內側緣21a、內側緣22a的相反側的外側緣21b、外側緣22b藉由縫線8而被縫在布料3、布料4。再者,亦可以堵塞縫線8的線跡的方式於安裝片貼附防水帶來提高其防水性。另外,安裝片與布料的結合方法並不限於使用縫線8的方法,亦可藉由熔接來將兩者結合。
第一嵌合部11及第二嵌合部12嵌合而形成軌道部10。 與第一嵌合部11及第二嵌合部12同樣地,軌道部10於軌式拉鏈100的長度方向上連續地形成。藉由軌道部10的第一嵌合部11及第二嵌合部12彼此的接觸而關閉第一嵌合部11及第二嵌合部12間的間隙,根據其程度,軌式拉鏈100發揮所期望的密封性能。即,抑制或阻止流體(液體或氣體)經由軌道部10的間隙而移動的情況。
第一嵌合部11為凸形嵌合部5(參照圖2),第二嵌合部12為凹形嵌合部6(參照圖3)。藉由使軌式拉鏈100的寬度方向上的凸形嵌合部5與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沿著軌式拉鏈100的長度方向連續,從而第一牙鏈帶1及第二牙鏈帶2結合,藉由將軌式拉鏈100的寬度方向上的凸形嵌合部5與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沿著軌式拉鏈100的長度方向連續地解除,從而解除第一牙鏈帶1及第二牙鏈帶2的結合。凸形嵌合部5與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方向並非與上下方向相等而是與左右方向相等。再者,軌式拉鏈100的寬度方向為與軌式拉鏈100的長度方向正交、且與安裝片21、安裝片22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凸形嵌合部5與凹形嵌合部6的具體結構除了圖2、圖3所示的結構以外,能夠由本領域技術人員任意設計。並不限於凸形嵌合部與凹形嵌合部的組合,亦可藉由凸形嵌合部與凸形嵌合部的組合來構成嵌合部11、嵌合部12。
凸形嵌合部5為包含凸形突起52、以及(例如,在凸形突起52的基端部)結合有凸形突起52的閉鎖壁51的凸形嵌合部。 閉鎖壁51自安裝片21的上表面21m(適宜的是垂直地)立起。凸形突起52自閉鎖壁51向就安裝片21而言的片外側延伸。凸形嵌合部5亦可進而於與凸形突起52相反的一側(即,片內側)具有自閉鎖壁51突出的導引突起53。再者,片外側為就與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而言自某片(例如,安裝片、或者後述的加強片)的片表面(上表面或下表面)上的點朝向片表面外的點的方向,片內側為其相反方向。閉鎖壁51、凸形突起52、及導引突起53均於軌式拉鏈100的長度方向上連續地形成,關於該些所包括的面亦同樣如此。導引突起53是按照與拉頭9的關係來設置,能夠省略。
閉鎖壁51具有面向就安裝片21而言的片外側且與凹形嵌合部6相對的壁面51f,且被劃分為較凸形突起52而言更靠上側的上部壁面與較凸形突起52而言更靠下側的下部壁面。該些上部壁面及下部壁面為與軌式拉鏈100的寬度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平坦的垂直面,亦可將其中任一者或兩者設為傾斜面。亦可於壁面51f的上部壁面及下部壁面的任一者或兩者設置凹部或凸部。再者,壁面51f的下部壁面自凸形突起52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壁面51f的上部壁面自凸形突起52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並到達閉鎖壁51的頂面。
凸形突起52可為向就安裝片21而言的片外側突出且具有頸部52a以及頭部52b的箭形突起。頸部52a與閉鎖壁51連結,頭部52b與頸部52a連結。頸部52a具有由上表面52a1與下表面 52a2規定的厚度,頭部52b具有由上表面52b1與下表面52b2規定的厚度。頭部52b較頸部52a厚。頭部52b包含上側被卡止部52c以及下側被卡止部52d。上側被卡止部52c自頸部52a的上表面52a1向上方突出,下側被卡止部52d自頸部52a的下表面52a2向下方突出,且分別設置有上側被卡止面52e及下側被卡止面52f。上側被卡止面52e及下側被卡止面52f分別以與閉鎖壁51的壁面51f的上部壁面及下部壁面相對的方式設置,且於兩者之間形成有用於各別地收納後述的凹形嵌合部6的上側卡止突起64及下側卡止突起63的上側收納槽52p及下側收納槽52q。上側被卡止面52e及下側被卡止面52f為與軌式拉鏈100的寬度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平坦的垂直面,亦可設為傾斜面。再者,上側收納槽52p由壁面51f的上部壁面、頸部52a的上表面52a1、及上側被卡止面52e劃定。下側收納槽52q由壁面51f的下部壁面、頸部52a的下表面52a2、及下側被卡止面52f劃定。
頭部52b被賦予形狀成朝向頂端梢細的形狀,詳細而言,具有朝向其頂端部(於圖示例中為頂端面52t)下行傾斜的上側傾斜面52r、以及朝向其頂端部(於圖示例中為頂端面52t)上行傾斜的下側傾斜面52s。藉由此種頭部52b的形狀而容易將凸形嵌合部5壓入至凹形嵌合部6(後述的下顎61與上顎62之間)。再者,頸部52a及頭部52b均沿著軌式拉鏈100的長度方向連續地形成。
導引突起53設置於就閉鎖壁51而言與凸形突起52相 反的一側。導引突起53遠離安裝片21的上表面21m而配置,且於與安裝片21之間形成導引槽G1。導引突起53並不限於矩形形狀的剖面,可具有三角形形狀或半圓狀的剖面等其他形狀。
凹形嵌合部6具有收納凸形突起52的收納空間65、且以阻止凸形突起52自收納空間65脫離的方式賦予形狀。於某些情況下,凹形嵌合部6具有下顎61以及上顎62,且於該些之間劃定收納空間65。凹形嵌合部6具有下顎61與上顎62於結合部68結合而成的大致C字狀的剖面形狀,但並不限於該剖面形狀。收納空間65、下顎61、及上顎62均於軌式拉鏈100的長度方向上連續地形成。下顎61具有用以具有下側卡止面63s的(例如,自下顎61的頂端部)向上方突出的下側卡止突起63,上顎62具有用以具有上側卡止面64s的(例如,自上顎62的頂端部)向下方突出的上側卡止突起64。藉由下側卡止突起63與上側卡止突起64來劃定凸形突起52的插入口69。下側卡止面63s與上側卡止面64s於凸形突起52向收納空間65的插入方向A1上正交或傾斜地設置,並阻止凸形突起52自凹形嵌合部6脫離。再者,插入方向A1與軌式拉鏈100的寬度方向相等。由下側卡止突起63卡止下側被卡止部52d,由上側卡止突起64卡止上側被卡止部52c。
下側卡止突起63具有隨著自下側卡止面63s的上端向(安裝片22的)片外側遠離而下行傾斜的傾斜面63j。傾斜面63j被劃分為緩傾斜區域、以及與該片外側鄰接的急傾斜區域。與下側卡止突起63同樣地,上側卡止突起64具有隨著自上側卡止面 64s的下端向(安裝片22的)片外側遠離而上行傾斜的傾斜面64j。傾斜面64j被劃分為緩傾斜區域、以及與該片外側鄰接的急傾斜區域。得益於此種下側卡止突起63及上側卡止突起64的錐狀的傾斜面63j、傾斜面64j,插入口69的上下寬度沿著插入方向A1逐漸減小,促進頭部52b向下顎61與上顎62之間的引入且容易壓入。出於該目的,頭部52b的梢細線狀(傾斜面52s、傾斜面52r)亦有用。
凹形嵌合部6具有自結合部68向就安裝片22而言的片內側突出的導引突起66。導引突起66遠離安裝片22的上表面22m而配置,且於與安裝片22之間形成導引槽G2。導引突起66並不限於矩形形狀的剖面,可具有三角形形狀或半圓狀的剖面等其他形狀。
於使凸形嵌合部5與凹形嵌合部6嵌合時,凸形嵌合部5的凸形突起52的頭部52b被壓入至凹形嵌合部6的下側卡止突起63及上側卡止突起64之間且使兩者的上下間隔擴大並於其間通過。其後,下顎61與上顎62以恢復至原始形狀的方式運動,從而於兩者之間夾入頸部52a及/或頭部52b。同時,上側卡止突起64被收納於上側收納槽52p,並被夾入於閉鎖壁51的壁面與上側被卡止面52e之間而受到壓迫。同樣地,下側卡止突起63被收納於下側收納槽52q,並被夾入於第一表皮部41的第一接觸面71與下側被卡止面52f之間而受到壓迫。此時,上側被卡止部52c與上側卡止突起64於接觸部位P1a(參照圖1)(簡潔而言於左右 方向上)彼此相互壓迫地接觸,下側被卡止部52d與下側卡止突起63於接觸部位P1b(參照圖1)(簡潔而言於左右方向上)彼此相互壓迫地接觸。如此,各接觸部位P1a、接觸部位P1b處的密封性能得到提高,另外,與此同時,可促進後述的第二接觸部位P2(作為可選項的第三接觸部位P3)的形成。由於凸形嵌合部5與凹形嵌合部6包含樹脂(例如,軟質樹脂),因此於被施加有大的力的情況下,凸形嵌合部5與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被解除。
於凸形嵌合部5與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狀態下,亦可於凸形突起52的頂端部(例如,頂端面52t、上側傾斜面52r、及下側傾斜面52s)與凹形嵌合部6的結合部68(與插入方向A1交叉的收納空間65的底面)之間形成間隙81。該情況下,可保證凹形嵌合部6(尤其是下顎61及上顎62)的變形容易度,可促進順暢的嵌合及嵌合解除。伴隨間隙81的形成,軌式拉鏈100的密封性能可能降低,但藉由利用後述的第二接觸部位P2等的壓迫接觸,可避免或抑制該問題。間隙81的左右寬度於上下中心處最大,可隨著自該上下中心處向上方或下方離開而逐漸減小。間隙81於軌式拉鏈100的長度方向上連續地形成。
凸形嵌合部5與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及嵌合解除可使用拉頭9(參照圖4)來進行,或者可藉由利用人的手指進行的操作來進行。拉頭9構成為:藉由拉頭9的前進而凸形嵌合部5與凹形嵌合部6嵌合,藉由拉頭9的後退而凸形嵌合部5與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被解除。於拉頭9的前端部設置有在寬度方向中央的 位置於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柱(未圖示),藉由該柱而分支設置用於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通路。
拉頭9具有連結板91、自連結板91的左右側緣向下方延伸的凸緣壁92、凸緣壁93,於各凸緣壁92、93設置有收納導引突起53、導引突起66的凹部92a、凹部93a。以凸緣壁92、凸緣壁93的間隔於拉頭9的前端部變寬、於拉頭9的後端部變窄的方式被設定為錐狀,藉此,與所述柱一起適宜地設定用於第一嵌合部11及第二嵌合部12的嵌合及嵌合解除的通路。再者,於凸緣壁92、凸緣壁93設置有被插入至所述導引槽G1、導引槽G2中的插入片99a、插入片99b。
於藉由人的手指使軌式拉鏈100開閉的情況下,例如可藉由在大拇指與食指之間夾入凸形嵌合部5與凹形嵌合部6來使兩者嵌合。為了解除凸形嵌合部5與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可將其中一牙鏈帶強制地自另一牙鏈帶拉離。藉由將其中一牙鏈帶自另一牙鏈帶分離,可連續地沿著軌式拉鏈100的長度方向解除凸形嵌合部5與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
如上所述,第一安裝片21為複合片,且包含具有可撓性的第一加強片31以及第一表皮部41。如上所述,第二安裝片22為複合片,且包含具有可撓性的第二加強片32以及第二表皮部42。第一表皮部41用以至少部分被覆第一加強片31並自第一嵌合部11延伸出且包含與第一嵌合部11的樹脂相同的樹脂。第二表皮部42用以至少部分被覆第二加強片32並自第二嵌合部12延 伸出且包含與第二嵌合部12的樹脂相同的樹脂。第一嵌合部11與第一表皮部41由相同的樹脂一起形成,為相同樹脂部的不同部分。關於第二嵌合部12與第二表皮部42,亦同樣如此,由相同的樹脂一起形成,為相同樹脂部的不同部分。嵌合部與表皮部為相同樹脂部的不同部分這一情況如後述般是藉由擠出成形來製造各牙鏈帶1、2的結果,亦能夠採用除此以外的成形方法。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一嵌合部11及第二嵌合部12構成為:於該些嵌合時,較第一加強片31的內側緣31a而言更位於片外側的第一表皮部41的第一接觸面71、與較第二加強片32的內側緣32a而言更位於片外側的第二表皮部42的第二接觸面72於第一加強片31與第二加強片32之間彼此相互壓迫地接觸。所述情況下,向第一安裝片21及第二安裝片22各別地導入第一加強片31及第二加強片32並獲得該些的適度的硬度,同時藉由第一加強片31及第二加強片32之間的樹脂部彼此的壓迫接觸來提高軌式拉鏈100的密封性能。
如圖2所示,將第一安裝片21與第一嵌合部11的邊界設定於與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L1的位置。該情況下,可謂第一接觸面71設置於第一表皮部41的表面。同樣地,如圖3所示,將第二安裝片22與第二嵌合部12的邊界設定於與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L2的位置。該情況下,可謂第二接觸面72設置於第二表皮部42的表面。任一平面L1、平面L2均設定於與安裝片21、安裝片22的上表面21m、上表面22m相同的平面。
再者,於第一嵌合部11及第二嵌合部12嵌合時,第一安裝片21及第二安裝片22可被配設於相同平面,同樣地,第一加強片31及第二加強片32可被配設於相同平面。再者,片被配設於相同平面這一情況不需要各片的厚度相等。
第一接觸面71與第二接觸面72的接觸可為局部接觸。出於該目的或不同的目的,第一接觸面71可為較第一加強片31的內側緣而言更向片外側突出的凸狀面,及/或第二接觸面72可為較第二加強片32的內側緣而言更向片外側突出的凸狀面。如圖示例般,亦可將第一接觸面71及第二接觸面72的其中一者設為凸狀面,將另一者設為平坦面。如圖3中所圖示般,亦可於第二表皮部42設置凸狀面611,並將其所接觸的第一表皮部41設為平坦面。該情況下,不會產生將第一接觸面71及第二接觸面72兩者設為凸狀面時所需的對準的問題。
於某些情況下,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構成為:於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嵌合時,除了具有所述凸形突起52與凹形嵌合部6間的一個以上的第一接觸部位P1(例如,兩個部位P1a、P1b)、第一接觸面71與第二接觸面72間的第二接觸部位P2以外,在就凸形突起52而言與第二接觸部位P2相反的一側(例如,上側),還具有閉鎖壁51與凹形嵌合部6(例如,上顎62)彼此相互壓迫地接觸的第三接觸部位P3(參照圖1)。藉此,軌式拉鏈100的密封性能有效地得到提高。促進以低價格實現與防水拉鏈同等或超過其的密封性能。再者,亦可設想省略所述接 觸部位P1a、接觸部位P1b的其中一者的形態。
為了促進所述三個以上的接觸部位(於某些情況下,如圖1中例示般,P1a、P1b、P2、P3合計四個部位)處的壓迫接觸,軌式拉鏈100的寬度方向上的頸部52a的長度D1(參照圖2)被設定為小於相同方向上的間隔D2(參照圖3)。間隔D2表示軌式拉鏈100的寬度方向上的上顎62的卡止面64s的最低點N1、和凸形突起52與凹形嵌合部6嵌合時的上顎62與閉鎖壁51的接觸點N2的間隔。藉此,促進接觸部位P1a、接觸部位P3處的面彼此的壓迫接觸狀態。再者,於凸形突起52與凹形嵌合部6嵌合時,在閉鎖壁51與上顎62於某一上下範圍內接觸的情況下,接觸點N2是指沿著插入方向A1最靠近結合部68的位置的點(即,上下範圍的最低點)。簡潔而言,於間隔D2具有某一範圍時,為了與D1比較而參照間隔D2的最小值。再者,接觸點N2可位於上顎62的頂端點的稍靠下方的位置。設想頸部52a的長度D1和閉鎖壁51的壁面51f與頭部52b的上側被卡止面52e的間隔(或其最大值)、或者閉鎖壁51的壁面51f與頭部52b的下側被卡止面52f的間隔(或其最大值)相等。
藉由增加長度D1,第一嵌合部11及第二嵌合部12容易嵌合,但壓迫接觸的程度會降低。藉由減少長度D1,第一嵌合部11及第二嵌合部12的嵌合需要更大的力,但壓迫接觸的程度得到提高。再者,所述長度D1與間隔D2的關係亦同樣適用於圖2、圖3中所圖示的長度D1與間隔D2'的關係,並省略重覆說明。 關於此,上顎62與閉鎖壁51的接觸點N2由下顎61與第一表皮部41的內側面(或第一接觸面71)的接觸點來代替。另外,於凸形突起52與凹形嵌合部6嵌合時,在下顎61與第一表皮部41的內側面(或第一接觸面71)於某一上下範圍內接觸的情況下,下顎61的接觸點是指沿著插入方向A1最靠近結合部68的位置的點(即,上下範圍的最高點)。於長度D1小於間隔D2'的情況下,促進接觸部位P1b、接觸部位P2處的面彼此的壓迫接觸狀態。下顎61及上顎62的頂端點61e、頂端點62e位於就安裝片22而言最靠帶外側的位置。
和第一接觸面71與第二接觸面72的接觸同樣地,閉鎖壁51與凹形嵌合部6(例如,上顎62)的接觸可為局部接觸。出於該目的或不同的目的,閉鎖壁51可具有較加強片31的內側緣31a而言更向片外側突出的凸狀面。同樣地,凹形嵌合部6(例如,上顎62)可具有較加強片32的內側緣32a更向片外側突出的凸狀面(參照圖3的符號621)。如圖3中所圖示般,亦可於上顎62設置凸狀面621,並將其所接觸的閉鎖壁51的壁面設為平坦面。該情況下,與所述同樣地,不會產生對準的問題。
加強片31、加強片32包含與嵌合部11、嵌合部12及表皮部41、表皮部42的樹脂不同的原材料,簡潔而言,包含紙、不織布、織物、及編織物中的任一者或組合。嵌合部11、嵌合部12以及表皮部41、表皮部42的樹脂包含熱塑性聚合物,更佳為包含熱塑性彈性體,例如為熱塑性聚胺基甲酸酯、聚酯彈性體、 烯烴系彈性體、聚氯乙烯等。藉由向安裝片21、安裝片22導入加強片31、加強片32,安裝片21、安裝片22的硬度增加,另外其形狀穩定性得到提高。同時,樹脂的使用量得到減低。再者,由於加強片31、加強片32具有可撓性,因此亦確保安裝片21、安裝片22的可撓性。於加強片31、加強片32為織物或編織物或其混在物的情況下,在其兩面形成有(與織或編織相應的)微小的起伏,藉此與表皮部41、表皮部42的樹脂的密接性得到提高。
第一加強片31可以對凸形嵌合部5進行支撐的方式設置。藉此,凸形嵌合部5的形狀的穩定度得到提高。第二加強片32可以對凹形嵌合部6進行支撐的方式設置。藉此,凹形嵌合部6的形狀的穩定度得到提高。於為了製造軌式拉鏈100而採用軟質的樹脂(例如,熱塑性聚胺基甲酸酯、聚酯彈性體、烯烴系彈性體、聚氯乙烯等)的情況下,在其硬化過程中,凸形嵌合部5的形狀及凹形嵌合部6的形狀容易發生變化,但得益於加強片31、加強片32,該形狀變化得到抑制。
凸形嵌合部5可以至少將其一部分配設於第一加強片31上的方式設置。導引突起53可配置於第一加強片31上。作為追加或代替,可將設置有導引突起53的閉鎖壁51的壁面51z的至少一部分(適宜的是整個面)配置於第一加強片31。藉此,促進由第一加強片31帶來的閉鎖壁51的更穩定的支撐。第一加強片31的內側緣31a位於較導引突起53或閉鎖壁51的壁面51z而言更靠就第一安裝片21而言的片外側的位置,視情況,可位於閉 鎖壁51的頂面51g的正下方。再者,於圖示例中,閉鎖壁51的壁面51z包含較導引突起53而言更位於上方的傾斜面與位於導引突起53的下方的垂直面,且均位於第一加強片31的上方。
凹形嵌合部6可以將用於收納凸形嵌合部5的收納空間65配設於第二加強片32上的方式設置。適宜的是,第二加強片32的一部分被埋設於下顎61的正下方。如根據圖3而明確般,下側卡止突起63及上側卡止突起64(下側卡止面63s及上側卡止面64s亦同樣如此)亦被定位於第二加強片32上(其上表面上)。認為下側卡止突起63的柔軟性藉由加強片32而降低,從而其卡止力得到提高。第二加強片32的內側緣32a可被定位於較下側卡止突起63的下側卡止面63s而言更靠第二接觸面72的位置。作為追加或代替,第二加強片32的內側緣32a可被定位於所述傾斜面63j的正下方(傾斜面63j的緩傾斜區域與急傾斜區域的邊界的正下方)。
為了提高軌式拉鏈100的防水性,較佳為加強片31、加強片32的兩面由表皮部41、表皮部42被覆。當然,亦可使加強片32的上表面露出(參照圖5)、或者使加強片32的下表面露出(參照圖6)。另外,軌式拉鏈100的厚度及使用樹脂量會增加,但如圖7所示般,亦可設想將下顎61形成得厚的形態。
由於加強片31、加強片32具有適度的強度,因此可藉由縫線8將安裝片21、安裝片22縫接於安裝對象物。即便針貫通加強片31、加強片32,亦抑制以此為起點而於加強片31、加強片 32產生裂縫的情況。縫接為於安裝片21、安裝片22包含樹脂單層的情況下不能採用的方法。
為了確保安裝片21、安裝片22的一樣的柔軟性、或者為了進行使用所述縫線8的縫接,加強片31、加強片32的外側緣可被定位於安裝片21、安裝片22的外側緣21b、外側緣22b的附近。即,以成為此種位置關係的方式將加強片31、加強片32導入至安裝片21、安裝片22。
藉由向安裝片21、安裝片22導入加強片31、加強片32,可使表皮部41、表皮部42的厚度(被覆安裝片21、安裝片22的上表面的表皮部的上層或被覆安裝片21、安裝片22的下表面的表皮部的下層)充分薄。於某些情況下,表皮部41、表皮部42的層厚TH41、層厚TH42(參照圖2、圖3)分別小於加強片31、加強片32的厚度,適宜的是0.3mm以下或0.2mm以下。即,安裝片21、安裝片22的強度或柔軟性主要由加強片31、加強片32確保,安裝片21、安裝片22的防水性主要由表皮部41、表皮部42確保。再者,亦可於加強片31、加強片32的上層與下層使表皮部41、表皮部42的厚度發生變化。加強片31、加強片32的前端面與後端面以外的部分可由表皮部41、表皮部42被覆。
為了提高加強片31、加強片32與表皮部41、表皮部42的密接性,亦可於加強片31、加強片32形成多個貫通孔。藉由對加強片31、加強片32的貫通孔進行填充的樹脂,將加強片31、加強片32的上表面上的表皮部41、表皮部42的上層與加強片31、 加強片32的下表面上的表皮部41、表皮部42的下層連結。
各牙鏈帶1、2可藉由擠出成形來製造。如圖8所示般,擠出成形機200具有旋轉機210、藉由旋轉機210而旋轉的螺桿220、收容螺桿220的筒體230、模口240、樹脂材料的投入口250、以及捲繞有加強片31的卷盤260。再者,於將固形樹脂導入至筒體230的情況下,為了使其熔融而於筒體230設置加熱器。關於擠出成形機200,能夠採用各種結構,圖8中所示的結構只不過僅為一例。
根據牙鏈帶1、牙鏈帶2的剖面形狀而採用適當的模口240。圖9示出用於牙鏈帶1的模口240a。圖10示出用於牙鏈帶2的模口240b。如上所述,模口240a的排出口240m處的加強片31的位置及模口240b的排出口240n處的加強片32的位置以第一嵌合部11及第二嵌合部12嵌合時第一接觸面71及第二接觸面72彼此處於壓迫接觸狀態的方式設定。換言之,如上所述,模口240a、模口240b處的加強片31、加強片32的移行路徑以第一嵌合部11及第二嵌合部12嵌合時第一接觸面71及第二接觸面72彼此成為壓迫接觸狀態的方式設定。根據所述結構,可達成與所述相同的效果。
關於牙鏈帶1、牙鏈帶2的製造,進行如下步驟:(a)向擠出成形機200供給樹脂材料並自擠出成形機200的模口240a擠出牙鏈帶1的步驟;(b)向擠出成形機200供給樹脂材料並自擠出成形機200的模口240b擠出牙鏈帶2的步驟;(c)將具有可 撓性的加強片31供給至模口240a並將加強片31導入至牙鏈帶1的安裝片21的步驟;(d)將具有可撓性的加強片32供給至模口240b並將加強片32導入至牙鏈帶2的安裝片22的步驟。
關於步驟(a)與步驟(c),同時進行擠出成形機200的動作(例如,螺桿220的旋轉)與加強片31、加強片32的供給(例如,自卷盤260送出加強片31)。藉由螺桿220的旋轉,樹脂於筒體230內流動,到達模口240a並自其排出口240m被擠出。自卷盤260送出的加強片31於模口240a的規定的移行路徑中移行,且於被埋設於樹脂(安裝片21)的狀態下自模口240a的排出口240m被排出。關於步驟(b)與步驟(d),亦同樣如此。藉由螺桿220的旋轉,樹脂於筒體230內流動,到達模口240b並自其排出口240n被擠出。自卷盤260送出的加強片32於模口240b的規定的移行路徑中移行,且於被埋設於樹脂(安裝片22)的狀態下自模口240b的排出口240n被排出。再者,自模口240a、模口240b排出的未硬化的牙鏈帶1、牙鏈帶2被供給至冷卻機,並藉由水冷或空冷被強製冷卻。於擠出成形機與冷卻機的下游側配備有對牙鏈帶1、牙鏈帶2進行支撐的支撐件或捲取裝置。
模口240a、模口240b中的加強片31、加強片32單獨(被埋設於樹脂之前)的移行路徑可以於即將到達模口240a、模口240b的排出口240m、排出口240n之前終止的方式設計模口240a、模口240b。可適當地確保加強片31、加強片32單獨的移行路徑的終端點與模口240a、模口240b的排出口240m、排出口 240n之間的距離,並利用樹脂(安裝片21、安裝片22)確實地埋設加強片31、加強片32。
為了使關於軌式拉鏈100敘述的一個以上的特徵具體化而構成模口240a、模口240b。例如,模口240a構成為將第一接觸面71成形為較加強片31的內側緣而言更向片外側突出的凸狀面。關於模口240b,亦能夠同樣地構成。另外,模口240b的排出口240n處的加強片32的位置可以將凹形嵌合部6的收納空間65配設於加強片32上的方式設定。進而,模口240b可構成為將加強片32的一部分埋設於下顎61的正下方。如此,為了實現關於軌式拉鏈100的各種特徵,可構成模口240a、模口240b。
如根據圖11至圖14可理解般,可將凹形嵌合部6的下側卡止突起63及上側卡止突起64分別設為折回結構,同樣地,可將凸形突起52的下側被卡止部52d及上側被卡止部52c分別設為(能夠與卡止突起的折回結構嵌合的)折回結構。該情況下,可有效地提高凹形嵌合部6對凸形突起52的保持力。進而,凹形嵌合部6與凸形突起52的接觸面積得到提高,軌式拉鏈100的密封性能亦得到提高。其中,於軌式拉鏈100開閉時,凹形嵌合部6可能需要幅度更大地進行變形。如上所述,若凹形嵌合部6由第二加強片32支撐,則對凹形嵌合部6賦予可耐受該變形的充分的機械強度。
具體而言,下側卡止面63s隨著向上方延伸而以接近下顎61與上顎62的結合部68的方式傾斜,上側卡止面64s隨著向 下方延伸而以接近結合部68的方式傾斜。下側被卡止面52f為了適合於與下側卡止面63s的接觸而傾斜,簡潔而言,隨著向下方延伸而接近第一安裝片21或閉鎖壁51。上側被卡止面52e為了適合於與上側卡止面64s的接觸而傾斜,簡潔而言,隨著向上方延伸而接近第一安裝片21或閉鎖壁51。
下側卡止面63s、上側卡止面64s、下側被卡止面52f、及上側被卡止面52e可以如下方式形成:分別相對於與凸形突起52向凹形嵌合部6的收納空間65的插入方向A1平行的平面PL1、平面PL2以相同角度θ1交叉。該情況下,促進確保充分的接觸面積。再者,頭部52b的上表面52b1與上側被卡止面52e所成的角亦可為所述角度θ1。關於頭部52b的下表面52b2與下側被卡止面52f所成的角,亦同樣如此。上側卡止突起64可包含平面PL1中所包含的平坦面64k,並與其鄰接地形成傾斜面64j。同樣地,下側卡止突起63可包含平面PL2中所包含的平坦面63k,並與其鄰接地形成傾斜面63j。
與所述同樣地,凸形突起52向凹形嵌合部6的收納空間65的插入方向A1上的頸部52a的長度D1可小於上側卡止面64s的最低點N1和上側卡止突起64與閉鎖壁51的接觸點N2間的間隔D2的最小值。藉此,促進接觸部位P1a、接觸部位P3處的面彼此的壓迫接觸狀態。長度D1'與間隔D2'的關係亦同樣適用。
如圖14所示,可使閉鎖壁51比凹形嵌合部6低。詳細而言,閉鎖壁51的頂面51g比上顎62的上表面低,且於凹形嵌 合部6與凸形突起52嵌合的狀態下在兩者之間形成階差。藉此,可使軌式拉鏈100的軌道部10的寬度看起來窄。適宜的是,為了確保接觸部位P3,而將閉鎖壁51設定為上顎62的上表面與上側卡止突起64的下端之間的高度。
於圖15至圖17中,與所述實施形態不同,第一嵌合部11及第二嵌合部12構成為:於第一嵌合部11及第二嵌合部12嵌合時,較第一加強片31的內側緣而言更位於片外側的第一嵌合部11的第一接觸面71、與較第二加強片32的內側緣而言更位於片外側的第二嵌合部12的第二接觸面72於第一加強片31及第二加強片32之間彼此相互壓迫地接觸。該情況下,亦與所述同樣地,向安裝片21、安裝片22導入加強片31、加強片32並獲得其適度的硬度,同時藉由加強片31、加強片32之間的樹脂部彼此的壓迫接觸來提高軌式拉鏈100的密封性能。
第一嵌合部11及第二嵌合部12可具有各種形狀。於圖15至圖17所示的情況下,第一嵌合部11為凹形嵌合部6,第二嵌合部12為凸形嵌合部5。凸形嵌合部5為沿著軌式拉鏈100的長度方向延伸的剖面大致圓形形狀的柱部。於加強片32的內側緣設置有芯線,並埋設於柱部。於柱部的外周面,在安裝片22的上下兩側設置有缺口901,藉此形成上側被卡止面52e及下側被卡止面52f。
凹形嵌合部6為具有下顎61與上顎62的C字狀部分以便收納凸形嵌合部5的柱部。於加強片31的內側緣設置有芯線, 並埋設於下顎61與上顎62的結合部。於下顎61的頂端部與上顎62的頂端部之間形成有與收納空間65連通的通路302。於下顎61的頂端部,設置有用以與凸形嵌合部5的柱部的缺口901嵌合的朝向收納空間65的內側突出的下側卡止突起63。同樣地,於上顎62的頂端部,設置有用以與凸形嵌合部5的柱部的缺口901嵌合的朝向收納空間65的內側突出的上側卡止突起64。於下側卡止突起63及上側卡止突起64設置有下側卡止面63s及上側卡止面64s,於嵌合部11、嵌合部12嵌合時,分別與下側被卡止面52f及上側被卡止面52e接觸。於圖15至圖17所示的情況下,第一接觸面71為對凹形嵌合部6的收納空間65進行劃定的面。第二接觸面72為柱部的外周面。
參照圖18至圖26進一步進行說明。於所述說明中,參照圖4而示出了於軌式拉鏈100的軌道部10附著拉頭9的情況。圖4中所圖示的拉頭9具有插入至第一牙鏈帶1的導引槽G1的插入片99a、以及插入至第二牙鏈帶2的導引槽G2的插入片99b,藉此防止拉頭9自軌道部10的脫落。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兼具適度的硬度與適度的柔軟性以便進行兩者的嵌合及嵌合解除,因此,亦不是沒有因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柔軟性而拉頭9自軌道部10脫落的可能性。當然,即便拉頭9自軌道部10脫落,亦可使拉頭9再次附著於軌道部10,但會產生附著作業的負擔,亦存在拉頭9丟失的風險。再者,如專利文獻4中所揭示般,於將拉頭主體形成為筒狀的情況下,拉頭的滑動容易變重。
於本實施形態中,拉頭9除了具有第一翼板94、第二翼板95、及連結柱96以外,還具有插入至第一牙鏈帶1的導引槽G1的第一插入片99a、以及插入至第二牙鏈帶2的導引槽G2的第二插入片99b(參照圖18及圖19)。拉頭9具有第一翼板94以及第二翼板95,阻止拉頭9自軌式拉鏈100的脫落。進而,根據第一插入片99a向導引槽G1的插入及第二插入片99b向導引槽G2的插入,拉頭9內的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於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受到限制。可更牢固地阻止拉頭9的脫落,同時就第一插入片99a及第二插入片99b以外的拉頭部分而言可提高拉頭9的形狀設計的自由度。雖不應限定於此,但例如可增加第一翼板94與第二翼板95的上下間隔,來避免或減少第一翼板94與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接觸、及/或避免或減少第二翼板95與第一安裝片21及第二安裝片22的接觸。視情況,亦可促進提供與各別且多種用戶需求相符的拉頭的外觀設計。
第一牙鏈帶1的導引槽G1無需於導引突起53與第一安裝片21之間受到劃定。同樣地,第二牙鏈帶2的導引槽G2無需於導引突起66與第二安裝片22之間受到劃定。亦可於凸形嵌合部5的閉鎖壁51的壁面51z凹設導引槽G1。同樣地,亦可於凹形嵌合部6的結合部68凹設導引槽G2。於任一情況下,導引槽G1、導引槽G2均為朝向與拉頭9的中心線CL一致的軌式拉鏈100的中心軸凹陷的部分。再者,藉由設置導引突起53、導引突起66,促進凸形嵌合部5與拉頭9的接觸面積的減少及凹形嵌合 部6與拉頭9的接觸面積的減少。
於第一安裝片21及第二安裝片22,分別包含第一加強片31及第二加強片32,可獲得與所述相同的效果。但是,亦能夠省略第一加強片31及第二加強片32,關於以下記述的所有形態或者特徵,該方面亦同樣如此。
第一翼板94存在於與上下方向正交的某平面,第二翼板95存在於與上下方向正交的另一平面,兩者相向配置。第一翼板94具有外表面94t以及內表面94s,並藉由該些來劃定厚度。第二翼板95具有外表面95t以及內表面95s,並藉由該些來劃定厚度。藉由第一翼板94的內表面94s與第二翼板95的內表面95s來劃定拉頭9內的移動路徑的上下高度H9。雖於第一翼板94設置有拉片安裝柱,但亦可作為追加或代替而於第二翼板95設置拉片安裝柱。
如圖20所示,第一翼板94及第二翼板95分別設置於寬度相對較寬的前部941、前部951、寬度相對較窄的後部942、後部952、以及該些的中間,具有寬度自後部942、後部952朝向前部941、前部951逐漸增加的中間部943、中間部953。於前部941、前部951中,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上下位置受到控制。於中間部943、中間部953及後部942、後部952中,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除了其上下位置受到控制以外,其左右位置亦受到控制。適宜的是,前部941、前部951的前後長度比後部942、後部952的前後長度長。再者,中間部943、中間部953 的前後長度比前部941、前部951的前後長度及後部942、後部952的前後長度的任一者均短。
連結柱96自第一翼板94的前端及第二翼板95的前端向後方偏移地定位。第一翼板94的前端部與第二翼板95的前端部分別具有於上方方向上空開間隔而相向的相向面。第一翼板94的相向面可包含以隨著離開連結柱96而離開第二翼板95的方式傾斜的第一傾斜面101。同樣地,第二翼板95的相向面可包含以隨著離開連結柱96而離開第一翼板94的方式傾斜的第二傾斜面102。第一傾斜面101及第二傾斜面102相向配置並劃定出錐狀的形狀。於第一傾斜面101與連結柱96之間可形成平坦面。於第二傾斜面102與連結柱96之間可形成平坦面。藉由設置第一傾斜面101及第二傾斜面102,避免了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與第一翼板94或第二翼板95的碰撞,從而避免或抑制了會使拉頭9意外停止的情況。
連結柱96用以將第一翼板94與第二翼板95連結且於第一翼板94與第二翼板95之間沿上下方向延伸。關於連結柱96,適宜的是將前部941與前部951連結,更適宜的是於與中間部943、中間部953鄰接的位置將前部941與前部951連結。連結柱96較第一翼板94及第二翼板95的各前端而言更向後方偏移地定位,並於連結柱96的前方形成空間SP5。空間SP5於第一翼板94及第二翼板95之間在空間上受到制約,但不受後述的第一側壁9a及第二側壁9b的制約。原因在於:空間SP5位於較連結柱96而 言更靠前方處,後述的第一側壁9a及第二側壁9b位於較連結柱96而言更靠後方處。藉由配備空間SP5,可抑制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與連結柱96碰撞而會使拉頭9停止的情況。
於連結柱96的兩側,設置有第一前口M1與第二前口M2。凸形嵌合部5經由第一前口M1而於拉頭9的內外出入。凹形嵌合部6經由第二前口M2而於拉頭9的內外出入。拉頭9除了具有第一前口M1及第二前口M2以外亦具有一個後口M3(參照圖22)。嵌合狀態的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經由後口M3而於拉頭9的內外出入。
拉頭9具有自拉頭9的寬度方向上的第一翼板94的兩側緣(左側緣及右側緣)朝向第二翼板95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側壁9a及第二側壁9b(亦可稱為左側壁及右側壁)。同樣地,拉頭9具有自拉頭9的寬度方向上的第二翼板95的兩側緣朝向第一翼板94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三側壁9c及第四側壁9d(亦可稱為左側壁及右側壁)。適宜的是,第一側壁9a及第二側壁9b的上下長度比第三側壁9c及第四側壁9d的上下長度長,且為其2倍以上。其中,亦可設想省略第三側壁9c及第四側壁9d的形態。
第一側壁9a及第二側壁9b是為了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而設置。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被夾入第一側壁9a及第二側壁9b之間,且受到壓迫而能夠於拉頭9內嵌合。導引突起53被第一側壁9a推壓,從而凸形突起52亦被向相同方向推壓。於凸形突起52欲要進入下顎61與上顎62之間時, 凹形嵌合部6被向凸形突起52的進入方向推壓,但藉由導引突起66與第二側壁9b的接觸而阻止其位移。因此,被凸形突起52推壓而下顎61向下方位移,上顎62向上方位移,凸形嵌合部5與凹形嵌合部6嵌合。第三側壁9c及第四側壁9d是出於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以外的目的(例如,支撐第一安裝片21及第二安裝片22、及/或防止異物進入拉頭9內)而設置。
第一側壁9a及第二側壁9b設置於第一翼板94的中間部943及後部942(換言之,並不設置於前部941)。第一側壁9a及第二側壁9b分別具有按壓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按壓面27、按壓面28。按壓面27、按壓面28於中間部943隨著遠離連結柱96而彼此接近。按壓面27、按壓面28於後部942向遠離連結柱96的方向平行地延伸。於後部942中,按壓面27、按壓面28的間隔較完成嵌合狀態的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最大寬度而言稍寬地設定。藉此,避免拉頭9的滑動變重。
第一側壁9a及第二側壁9b的前端位置設定於連結柱96的後端位置P6或較其而言稍靠後方的位置(參照圖23)。藉此,於確保第一側壁9a及第二側壁9b的適當的引導能力的同時,將第一前口M1及第二前口M2設置得更大(更開放),促進拉頭9更順暢地運動。為了拉頭9的結構對稱性,第三側壁9c及第四側壁9d亦可設置於相同的位置及範圍。
第一側壁9a及第二側壁9b具有連結於第一翼板94的基端部以及離開第一翼板94的頂端部。同樣地,第三側壁9c及 第四側壁9d具有連結於第二翼板95的基端部以及離開第二翼板95的頂端部。第一側壁9a的頂端部與第三側壁9c的頂端部相向配置,並於該些之間劃定第一安裝片21的插入路徑。第二側壁9b的頂端部與第四側壁9d的頂端部相向配置,並於該些之間劃定第二安裝片22的插入路徑。適宜的是,第一側壁9a及第二側壁9b的各頂端部具有包含於與上下方向正交的共同的平面中的頂端面9a1、頂端面9b1(參照圖21)。適宜的是,第三側壁9c及第四側壁9d的各頂端部具有包含於與上下方向正交的共同的平面中的頂端面9c1、頂端面9d1。
第一插入片99a及第二插入片99b於離開第一翼板94的位置自第一側壁9a及第二側壁9b向拉頭9的寬度方向以彼此接近的方式突出。適宜的是,第一插入片99a及第二插入片99b自離開第一翼板94的第一側壁9a及第二側壁9b的前端部向拉頭9的寬度方向以彼此接近的方式(換言之,朝向拉頭9的中心線CL)突出。第一插入片99a連結於第一側壁9a的前端部並構築剖面呈大致L字形狀的壁部。同樣地,第二插入片99b連結於第二側壁9b的前端部並構築剖面呈大致L字形狀的壁部(參照圖21、圖22)。
第一插入片99a以與第一側壁9a的頂端部的頂端面9a1一起與第一安裝片21(例如,其上表面21m)接觸的方式設定。同樣地,第二插入片99b以與第二側壁9b的頂端部的頂端面9b1一起與第二安裝片22(例如,其上表面22m)接觸的方式設置。 於圖示例中,第一插入片99a以與第一側壁9a的頂端部的頂端面9a1具有齊平的面的方式設置。第二插入片99b以與第二側壁9b的頂端部的頂端面9b1具有齊平的面的方式設置。再者,亦能夠使第一插入片99a自第一側壁9a的頂端面9a1稍向上方移位而減少第一安裝片21的接觸面積。關於第二插入片99b,亦同樣如此。
於某些情況下,第一插入片99a緩嵌於導引槽G1,及/或第二插入片99b緩嵌於導引槽G2。即,第一導引突起53與第一安裝片21之間的上下間隔為了允許導引槽G1中的插入片99a的緩嵌而設定,簡潔而言,與第一插入片99a的厚度同等或稍大地設定。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為經擠出成形而成的部分,其形狀精度並不是極高。因此,藉由所述設計而避免過度的壓入。第二導引突起66與第二安裝片22之間的上下間隔亦同樣地設定。
於某些情況下,插入片99a被壓入至導引槽G1,及/或插入片99b被壓入至導引槽G2。即,第一導引突起53與第一安裝片21之間的上下間隔為了允許插入片99a向導引槽G1的壓入而設定,簡潔而言,與插入片99a的厚度同等或稍小地設定。藉此,雖然拉頭9的滑動變重,但可於拉頭9內將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更確實地定位於目標上下位置。第二導引突起66與第二安裝片22之間的上下間隔亦同樣地設定。
第一插入片99a及第二插入片99b於上下方向上具有大致一定的厚度,但並不限於此。於某些情況下,第一插入片99a及第二插入片99b的厚度朝向拉頭9的中心線CL而變薄。即,插 入片99a與第一翼板94的上下間隔朝向拉頭9的中心線CL而逐漸增加,及/或插入片99a與第二翼板95的上下間隔朝向拉頭9的中心線CL而逐漸增加。關於插入片99b,相同的說明亦適用,省略冗餘說明。作為非限定的一例的效果,可列舉促進第一插入片99a向第一導引槽G1的插入及第二插入片99b向第二導引槽G2的插入。
基於第一插入片99a向第一導引槽G1的插入及第二插入片99b向第二導引槽G2的插入,於拉頭9內完成嵌合狀態的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相對於第一翼板94空開上方空間SP1而配置,且相對於第二翼板95空開下方空間SP2而配置。換言之,於拉頭9內完成嵌合的狀態的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以及第一安裝片21及第二安裝片22非接觸地定位於第一翼板94的內表面94s及第二翼板95的內表面95s。藉此,軌式拉鏈100與拉頭9的接觸面積減少,促進拉頭9順暢地運動。
基於第一插入片99a向第一導引槽G1的插入及第二插入片99b向第二導引槽G2的插入,第一安裝片21及第二安裝片22可被定位於第一翼板94近旁。第一安裝片21及第二安裝片22成為自第二翼板95、與設置於其的第三側壁9c及第四側壁9d浮起的狀態,與並而如此的情況相比,拉頭9的滑動變輕。其中,第一側壁9a及第二側壁9b的頂端面9a1、頂端面9b1(參照圖21)可分別保持為與第一安裝片21及第二安裝片22的上表面21m、上表面22m接觸的狀態。
視情況,離開第二翼板95的第三側壁9c及第四側壁9d的頂端部的頂端面分別相對於第一安裝片21及第二安裝片22空開空隙而相向配置。再者,藉由設置第三側壁9c及第四側壁9d,安裝片用的插通路徑變窄。
適宜的是,於拉頭9內的凸形嵌合部5與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過程中,一對顎的下顎61及上顎62的各者與第一翼板94及第二翼板95的任一者均不強力接觸、或者完全不接觸。於凸形嵌合部5與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過程中,在將凸形突起52壓入至下顎61與上顎62之間的過程中,凸形突起52向下方推壓下顎61,凸形突起52向上方推壓上顎62,下顎61接近第二翼板95,上顎62接近第一翼板94。於上顎62朝向第一翼板94的位移之前,在第一翼板94與上顎62之間存在所述上方空間SP1,因此,即便假設兩者接觸,與沒有所述上方空間SP1的情況相比較,該些的接觸亦會減弱。於下顎61朝向第二翼板95的位移之前,在第二翼板95與下顎61之間存在所述下方空間SP2,因此,即便假設兩者接觸,與沒有所述下方空間SP2的情況相比較,該些的接觸亦會減弱。如此,由於上方空間SP1及下方空間SP2,凸形嵌合部5與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順暢,拉頭9的滑動變輕。再者,為了更確實地獲得該效果,如圖19的虛線所示,亦可將收納槽G3及/或槽G4設置於第一翼板94及/或第二翼板95,所述收納槽G3及/或槽G4收納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或嵌合解除時位移的顎61、顎62的頂端部(就安裝片22而言的片外側的 端部)。上方空間SP1適宜的是可遍及拉頭9內的移動路徑的上下高度H9的1/10以上的上下範圍而設置。下方空間SP2的上下範圍比上方空間SP1的上下範圍大。
第一插入片99a與第二插入片99b之間的間隔W6可以於拉頭9的移動時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不會於兩者之間受到壓迫的方式設定。藉此,抑制拉頭9的滑動過度變重的情況。典型的是,於插入片99a與凸形嵌合部5(例如,其閉鎖壁)之間極小地設定間隙W7,同樣地,於插入片99b與凹形嵌合部6之間極小地設定間隙W8。該些間隙W7、W8極小,因此,根據軌式拉鏈100的形狀偏差,亦可設想插入片99a及插入片99b的一者與凸形嵌合部5或凹形嵌合部6的任一者接觸的情況。
追加參照圖24及圖25進行補充說明。第一插入片99a連結於第一側壁9a的頂端部,第二插入片99b連結於第二側壁9b的頂端部。第一插入片99a及第二插入片99b存在於同一平面,拉頭9的寬度方向上的通路寬度變窄。第一插入片99a被夾入第一導引突起53與第一安裝片21之間。第二插入片99b被夾入第二導引突起66與第二安裝片22之間。第一導引突起53配置於第一插入片99a與第一翼板94之間的空間,第二導引突起66配置於第二插入片99b與第一翼板94之間的空間。
於拉頭9後退時,嵌合狀態的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自拉頭9的後口直線性地進入拉頭9內。第一插入片99a被插入至導引槽G1,因此,凸形嵌合部5於拉頭9內被定位於一定 的高度。第二插入片99b被插入至導引槽G2,因此,凹形嵌合部6於拉頭9內被定位於一定高度。
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於較連結柱96而言更向後方離開的規定位置被分開而打開。於連結柱96的左右兩側的位置,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已經被分開打開,因此於拉頭9後退時,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相對於拉頭9向斜前方以彼此離開的方式移動。於該過程中,被凸形突起52推壓而上顎62被向上方推壓,下顎61被向下方推壓,當該些的位移變充分時,凸形突起52自凹形嵌合部6脫出。
於拉頭9前進時,凸形嵌合部5自拉頭9的第一前口M1傾斜地進入拉頭9內。同樣地,凹形嵌合部6自拉頭9的第二前口M2傾斜地進入拉頭9內。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處於解除嵌合的分離狀態。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於第一翼板94與第二翼板95之間受到位置限制。於連結柱96的後方的範圍內,藉由第一插入片99a向第一導引槽G1的插入及第二插入片99b向第二導引槽G2的插入,軌式拉鏈100於拉頭9內受到高度限制。因此,於較連結柱96而言更靠前側的位置,還未嵌合的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各自的高度亦由於各牙鏈帶的連續性而受到限制。
藉由第一插入片99a向第一導引槽G1的插入及第二插入片99b向第二導引槽G2的插入,可增加第一翼板94與第二翼板95的上下間隔,但藉由設置第一傾斜面101,可進一步促進凸 形嵌合部5(例如,閉鎖壁的頂部)與第一翼板94的碰撞、及凹形嵌合部6(例如,上顎62)與第一翼板94的碰撞的避免。於軌式拉鏈100被安裝於服裝前身的左半部分及右半部分之間的情況下,軌式拉鏈100有時亦會追隨服裝的柔軟性而向任意方向大幅彎曲。所述特徵是應對此種情況的對策之一。
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於較連結柱96而言更向後方離開的規定位置完成嵌合。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於嵌合過程中彼此接近。簡潔而言,凸形突起52被插入至下顎61與上顎62之間,下顎61被向下方推壓,上顎62被向上方推壓,當兩顎的位移變充分時,凸形突起52完全進入至凹形嵌合部6的收納空間(同時,下顎61及上顎62自傾斜姿勢恢復為平坦姿勢)。於連結柱96的後方的範圍內,藉由第一插入片99a向第一導引槽G1的插入及第二插入片99b向第二導引槽G2的插入,軌式拉鏈100於拉頭9內受到高度限制。於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上下位移受到限制的狀態下,凸形突起52被壓入至下顎61與上顎62之間,因此,促進該些的順暢的嵌合。
於某些情況下,第一插入片99a及第二插入片99b的前端於沿著拉頭9的中心線CL的方向上被定位於較凸形嵌合部5的頂端點(例如,位於凹形嵌合部6側的凸形突起52的頂端點)的移動軌跡L7、與凹形嵌合部6的頂端點(例如,位於凸形嵌合部5側的下顎61及上顎62的頂端點)的移動軌跡L8的交點而言更靠前方處。藉此,促進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穩定且 順暢的嵌合。再者,交點與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完成嵌合前的)嵌合過程的位置對應。虛線L6與虛線L7一起描述移動過程中的凸形嵌合部5的寬度。虛線L9與虛線L8一起描述移動過程中的凹形嵌合部6的寬度。
參照圖26進行說明。如圖26所示,可使第一翼板94與第二翼板95上下翻轉。亦與此相應地變更第一側壁9a至第四側壁9d的位置。於此種情況下,亦可期待與所述相同的效果。於圖26所示的情況下,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配置於服裝(例如,防水衣或防風衣)的內側,於服裝的外觀上並不明顯。另外,於軌式拉鏈100關閉的狀態下,第一安裝片21及第二安裝片22之間的接觸部位P2處所形成的閉鎖線出現於服裝的外觀上。該情況就有助於在服裝外觀上隱藏軌式拉鏈100的存在的方面而言特別有利。
參照圖27至圖36進一步進行說明。再者,參照圖18至圖26說明的與拉頭有關的特徵於不矛盾的範圍內(例如,除了難以兼顧的方面以外)亦能夠應用於以下說明的拉頭,反之亦然。例如,亦可將第一插入片99a及第二插入片99b應用於以下記述的雙重拉鏈用的拉頭。
雙重拉鏈17具有:軌式拉鏈100,具備所述多種特徵中的一個或任意的組合;以及拉鏈鏈條7,貼合於軌式拉鏈100。拉鏈鏈條7例如藉由接著劑、熱壓接、或熱熔接而固定並積層於軌式拉鏈100。拉鏈鏈條7包含貼合於第一牙鏈帶1的第三牙鏈帶 13、以及貼合於第二牙鏈帶2的第四牙鏈帶14。第三牙鏈帶13及第四牙鏈帶14分別包含於拉頭9的前進時與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同步卡合的第一螺旋狀鏈牙15及第二螺旋狀鏈牙16。於軌式拉鏈100中,即便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嵌合,亦存在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其中一者因外力而相對於另一者於前後方向上錯位的擔憂。為了彌補該缺點,採用軌式拉鏈100。拉鏈鏈條7包含第一螺旋狀鏈牙15及第二螺旋狀鏈牙16,並且藉由兩者的卡合而消除所述錯位的問題。
第三牙鏈帶13及第四牙鏈帶14分別具有將第一螺旋狀鏈牙15及第二螺旋狀鏈牙16縫接於相向側緣部而成的第一拉鏈帶117及第二拉鏈帶118。第一螺旋狀鏈牙15及第二螺旋狀鏈牙16設置於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相反側。即,於將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設置於雙重拉鏈17的上側時,第一螺旋狀鏈牙15及第二螺旋狀鏈牙16設置於其下側,反之亦然。第一螺旋狀鏈牙15與凸形嵌合部5隔著第一安裝片21與第一拉鏈帶117的積層體而位於相反側,並隔著該積層體於上下方向上積層。第二螺旋狀鏈牙16與凹形嵌合部6隔著第二安裝片22與第二拉鏈帶118的積層體而位於相反側,並隔著該積層體於上下方向上積層。
典型的是,第一螺旋狀鏈牙15及第二螺旋狀鏈牙16由按照以一定間距形成卡合頭部37的方式成形的螺旋狀的單絲構成(參照圖27~圖29)。螺旋狀的單絲包含第一腳部35、第二腳部 36、卡合頭部37、以及翻轉部38作為一個螺旋單位(簡潔而言,嚙合組件),該螺旋單位(嚙合組件)連續地形成。卡合頭部37為將單絲寬幅地形成的部分,該寬幅部沿著拉鏈帶的長度方向配向。
於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嵌合、且第一螺旋狀鏈牙15及第二螺旋狀鏈牙16卡合時(參照圖27),在第一拉鏈帶117及第二拉鏈帶118之間形成極小的間隙,該間隙藉由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簡潔而言藉由凹形嵌合部6的下顎61而閉鎖。詳細而言,於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嵌合時,下顎61被插入凸形突起52與第一螺旋狀鏈牙15之間(更嚴格地說,是凸形突起52與第一拉鏈帶117之間)。藉此,第一拉鏈帶117及第二拉鏈帶118之間的間隙被閉鎖,流體經由該間隙的移動被下顎61阻止。
於某些情況下,(雙重拉鏈17的寬度方向上的)卡合狀態的第一螺旋狀鏈牙15及第二螺旋狀鏈牙16的寬度W2比(雙重拉鏈17的寬度方向上的)卡合狀態的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最大寬度小。藉由將螺旋狀鏈牙的尺寸設為小型,可減小所述錯位的程度。進而,雙重拉鏈17的長度方向上的單位長度中的螺旋狀鏈牙的螺旋單位(嚙合組件)的數量增加,從而促進第一螺旋狀鏈牙15及第二螺旋狀鏈牙16的順暢的卡合。
雙重拉鏈17的一個牙鏈帶121包含第一牙鏈帶1與第三牙鏈帶13的積層體,另一牙鏈帶122包含第二牙鏈帶2與第四 牙鏈帶的積層體。於第一安裝片21包含第一加強片31的情況下,第一安裝片21可具有比第一拉鏈帶117的厚度大的厚度。同樣地,於第二安裝片22包含第二加強片32的情況下,第二安裝片22可具有比第二拉鏈帶118的厚度大的厚度。第一拉鏈帶117及第二拉鏈帶118典型的是織物或編織物或該些的混在物,更適宜的是柔軟性比織物高的編織物,藉此可減小由於牙鏈帶彼此的重合而導致的柔軟性的降低的程度。適宜的是,第一螺旋狀鏈牙15及第二螺旋狀鏈牙16分別比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薄,藉此可減小伴隨拉鏈鏈條7向軌式拉鏈100的貼合的厚度增加的程度。
拉頭9被共用地設置於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以及第一螺旋狀鏈牙15及第二螺旋狀鏈牙16。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被夾入第一側壁9a及第二側壁9b之間、且受到壓迫而嵌合的方面與所述相同,省略重覆說明。與第一螺旋狀鏈牙15及第二螺旋狀鏈牙16不同,凹形嵌合部6的上顎62於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嵌合時,向上方位移。藉由在第一翼板94形成收納上顎62的收納槽G3,可避免或減少上顎62與第一翼板94的干涉。收納槽G3亦可限定於上顎62擺脫平坦姿勢而採取傾斜姿勢的位置及範圍來形成。但是,有利的是,收納槽G3自與連結柱96的後端鄰接的位置直線性地延伸,直至到達第一翼板94的後端面為止。藉此,可簡化拉頭9的成形用模具的結構。
拉頭9具有第一翼板94、第二翼板95、及連結柱96, 但連結柱96將第一翼板94的前端部與第二翼板95的前端部彼此連結,且於連結柱96的前方並未形成圖20所示的所述空間SP5。由於拉鏈鏈條7貼合於軌式拉鏈100,因此亦適當地形成軌式拉鏈100的第一牙鏈帶1及第二牙鏈帶2的軌道是所述空間SP5省略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一側壁9a及第二側壁9b的前端位置設定於較連結柱96的後端位置P6而言稍靠後方的位置(參照圖33)。同樣地,第三側壁9c及第四側壁9d的前端位置設定於較連結柱96的後端位置P6而言稍靠後方的位置。於確保側壁們的適當的引導能力的同時,將第一前口M1及第二前口M2設置得更大(更開放),促進拉頭9更順暢地運動。
拉頭9不包括所述第一插入片99a及第二插入片99b。第一安裝片21與第一拉鏈帶117的積層部分被鬆弛地插入第一側壁9a與第三側壁9c之間。同樣地,第二安裝片22與第二拉鏈帶118的積層部分被鬆弛地插入第二側壁9b與第四側壁9d之間。藉由省略第一插入片99a及第二插入片99b,可簡化拉頭9的成形模具的結構,但於拉頭9內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會更自由地於上下方向上位移。
為了解決所述課題,可於第一翼板94設置收納槽G3,藉此可將第一翼板94與第二翼板95的上下間隔設定得比較窄,同時亦可避免第一翼板94與上顎62的干涉或減小干涉的程度。簡潔而言,於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過程中上顎62 由收納槽G3收納,從而避免或抑制拉頭9的滑動變重。
拉頭9具有自第一側壁9a朝向第二側壁9b隆起的第一隆起部25、以及自第二側壁9b朝向第一側壁9a隆起的第二隆起部26,該些空開允許上顎62的變形的空間而相向配置。藉此,可於避免或抑制與上顎62的干涉的同時,限制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向第一翼板94側的位移。適宜的是,第一隆起部25於第一導引突起53的正上方空開空隙而配置,且連結於第一翼板94。第二隆起部26於第二導引突起66的正上方空開空隙而配置,且連結於第一翼板94。藉由第一隆起部25及第二隆起部26的配備,拉頭9的後口M3變窄,因此為了降低該影響,亦期望如所述般設置空隙。
若進一步進行說明,則第一隆起部25自第一側壁9a的按壓面27朝向第二側壁9b隆起,簡潔而言,具有較按壓面27而言更位於拉頭9的中心線CL近旁的非按壓面25a。第二隆起部26自第二側壁9b的按壓面28朝向第一側壁9a隆起,簡潔而言,具有較按壓面28而言更位於拉頭9的中心線CL近旁的非按壓面26a。於該些非按壓面25a、非按壓面26a之間劃定第一寬度W4,其比第一側壁9a與第二側壁9b的最大間隔W3小。由於配備第一隆起部25及第二隆起部26,因此拉頭9的寬度方向上的第一側壁9a與第二側壁9b的間隔較更離開第一翼板94的第二位置而言於更靠近第一翼板94的第一位置處變窄。再者,第一隆起部25及第二隆起部26可分別遍及沿著拉頭9的中心線CL的第一側壁9a 及第二側壁9b的總長而形成。另外,第一隆起部25及第二隆起部26可分別形成為關於拉頭9的中心線CL而鏡像對稱。
適宜的是,拉頭9的寬度方向上的第一側壁9a及第二側壁9b的最大間隔W3於較連結柱96而言更靠後方的所有位置處均比拉頭9的寬度方向上的第三側壁9c及第四側壁9d的最大間隔W2大地設定。促進小型的螺旋狀鏈牙的採用,達成與所述相同的效果(例如,減小所述錯位的程度)。
第二翼板95可具有用以限制卡合狀態的第一螺旋狀鏈牙15及第二螺旋狀鏈牙16於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且自連結柱96向後方延伸的凸狀的分隔部131。於分隔部131的上方的位置,第一螺旋狀鏈牙15及第二螺旋狀鏈牙16的各卡合頭部37卡合、且解除卡合。分隔部131於第三側壁9c及第四側壁9d的中間的位置延伸。分隔部131形成得比第三側壁9c及第四側壁9d矮。如上所述,藉由在第一翼板94設置收納槽G3,可使第一翼板94與第二翼板95的上下間隔變窄,亦可於允許範圍的拉頭9的上下尺寸內將分隔部131設置於第二翼板95。再者,所述收納槽G3於拉頭9的寬度方向上比分隔部131寬地或以同等的寬度形成,藉此可有效地避免或抑制第一翼板94與上顎62的干涉。
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於第一側壁9a及第二側壁9b之間受到壓迫而於拉頭9內嵌合。另一方面,第一螺旋狀鏈牙15及第二螺旋狀鏈牙16於第三側壁9c及第四側壁9d之間不受到壓迫地於該些之間卡合、且解除卡合。第一螺旋狀鏈牙15及 第二螺旋狀鏈牙16藉由沿著規定的移動軌跡移動而不需要外力地卡合、且解除卡合。因此,拉頭9的滑動不會伴隨螺旋狀鏈牙的追加而變重至允許範圍外。
連結柱96於第一翼板94與第二翼板95之間保持大致相同的剖面形狀,可簡化拉頭9的成形用模具。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於自連結柱96的後端位置P6離開第一距離的位置完成嵌合。同樣地,第一螺旋狀鏈牙15及第二螺旋狀鏈牙16於自連結柱96的後端位置P6離開第一距離或離開與第一距離不同的第二距離的位置完成卡合。
於第二距離比第一距離短的情況下,就拉頭9的前進時而言,可謂螺旋狀鏈牙15、螺旋狀鏈牙16的卡合於時間上先於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就拉頭9的後退時而言,可謂前者的卡合解除於時間上晚於後者的嵌合解除。藉由在大致同一時間點進行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與螺旋狀鏈牙15、螺旋狀鏈牙16的卡合,抑制受到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的影響而螺旋狀鏈牙15、螺旋狀鏈牙16彼此誤卡合或不能卡合的情況。例如,可避免螺旋狀鏈牙15的卡合頭部37與螺旋狀鏈牙16的卡合頭部37彼此碰撞而無法順利卡合的事態。
拉頭9可具有與第一螺旋狀鏈牙15的翻轉部38的彎曲面互補地被賦予形狀的鏈牙引導部45,另外,可具有與第二螺旋狀鏈牙16的翻轉部38的彎曲面互補地被賦予形狀的鏈牙引導部46。鏈牙引導部45、鏈牙引導部46分別與第三側壁9c及第四側 壁9d連結而設置,且被定位於較該些而言更靠拉頭9的中心線CL近旁。各鏈牙引導部45、46具有半凹狀的彎曲面。藉由位於拉頭9的中心線CL兩側的鏈牙引導部45、鏈牙引導部46來支撐第一螺旋狀鏈牙15及第二螺旋狀鏈牙16,藉此於拉頭9內該些被設定為適當的高度。
參照圖34及圖35進行補充說明。於拉頭9後退時,嵌合狀態的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自拉頭9的後口直線性地進入拉頭9內。第一插入片99a及第二插入片99b未被各別地插入至導引槽G1、導引槽G2,因此拉頭9內的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上下位置可於第一翼板94與第二翼板95之間稍微發生變化。
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於較連結柱96而言更向後方離開的規定位置被分開而打開。於連結柱96的左右兩側的位置,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已經被分開打開,因此可不會對拉頭9賦予大的力地(向連結柱96的後方離開的規定位置)順暢地分開打開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於拉頭9的後退時,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相對於拉頭9向斜前方以彼此離開的方式移動。於該過程中,被凸形突起52推壓而上顎62被向上方推壓,下顎61被向下方推壓,當該些的位移變充分時,凸形突起52自凹形嵌合部6脫出。
螺旋狀鏈牙15、螺旋狀鏈牙16於較連結柱96而言更向後方離開的規定位置解除卡合。於連結柱96的左右兩側的位置, 螺旋狀鏈牙15、螺旋狀鏈牙16已經被解除卡合,因此可不會對拉頭9賦予大的力地(向連結柱96的後方離開的規定位置)順暢地解除螺旋狀鏈牙15、螺旋狀鏈牙16的卡合。
於拉頭9前進時,凸形嵌合部5自拉頭9的第一前口M1傾斜地進入拉頭9內。同樣地,凹形嵌合部6自拉頭9的第二前口M2傾斜地進入拉頭9內。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處於解除嵌合的分離狀態。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於第一翼板94與第二翼板95之間受到位置限制。
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於到達較連結柱96而言更向後方離開的規定位置的過程中,被夾入第一側壁9a及第二側壁9b之間而受到壓迫。凸形突起52被插入至下顎61與上顎62之間,將下顎61向下方推壓,將上顎62向上方推壓,當該些的位移變充分時,凸形突起52完全進入至凹形嵌合部6的收納空間(同時,下顎61及上顎62自傾斜姿勢恢復為平坦姿勢)。由於形成於第一翼板94的收納槽G3,避免了上顎62與第一翼板94的干涉、或者減小了干涉程度,避免或抑制了拉頭9的滑動變重的情況。該方面較拉頭9的後退時而言於拉頭9的滑動變重的拉頭9的前進時特別有利。
螺旋狀鏈牙15、螺旋狀鏈牙16於到達較連結柱96而言更向後方離開的規定位置的過程中,不會於第三側壁9c及第四側壁9d之間受到壓迫,只是藉由沿著其移動軌跡的移動而成為卡合狀態。
參照圖36進行說明。於圖36中,軌式拉鏈與拉鏈鏈條的位置關係翻轉,並與此相應地變更拉頭的結構。於該情況下,亦可期待與所述相同的效果。於圖36所示的情況下,螺旋狀鏈牙15、螺旋狀鏈牙16配置於服裝(例如,防水衣或防風衣)的外側,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配置於服裝的內側。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配置於服裝(例如,防水衣或防風衣)的內側而於服裝的外觀上並不明顯。另外,於軌式拉鏈100關閉的狀態下,螺旋狀鏈牙15、螺旋狀鏈牙16出現於服裝的外觀上。該情況有助於在服裝的外觀上使雙重拉鏈17的外觀看起來與一般的拉鏈製品相同。
於本說明書中,亦揭示有以下發明。
[1]
一種拉頭,用以能夠進行凸形嵌合部(5)及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及嵌合解除且安裝於包括所述凸形嵌合部(5)的第一牙鏈帶(1)與包括所述凹形嵌合部(6)的第二牙鏈帶(2),其中在所述拉頭(9)中,包括:第一翼板(94);第二翼板(95);連結柱(96),用以將所述第一翼板(94)與所述第二翼板(95)連結且於所述第一翼板(94)與所述第二翼板(95)之間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9a、9b),自所述拉頭(9)的寬度方 向上的所述第一翼板(94)的兩側緣朝向所述第二翼板(95)沿著所述上下方向延伸;以及第一插入片及第二插入片(99a、99b),於離開所述第一翼板(94)的位置自所述第一側壁及所述第二側壁(9a、9b)向所述拉頭(9)的寬度方向以彼此接近的方式突出,所述第一插入片(99a)插入至所述第一牙鏈帶(1)的第一導引槽(G1),所述第二插入片(99b)插入至所述第二牙鏈帶(2)的第二導引槽(G2),與該些相應地所述拉頭(9)內的所述凸形嵌合部(5)及所述凹形嵌合部(6)於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受到限制。
[2]
如[1]所述的拉頭,其中基於所述第一插入片(99a)向所述第一導引槽(G1)的插入及所述第二插入片(99b)向所述第二導引槽(G2)的插入,於所述拉頭(9)內完成嵌合狀態的所述凸形嵌合部(5)及所述凹形嵌合部(6)相對於所述第一翼板(94)空開上方空間(SP1)而配置,且相對於所述第二翼板(95)空開下方空間(SP2)而配置。
[3]
如[2]所述的拉頭,其中基於所述第一插入片(99a)向所述第一導引槽(G1)的插入及所述第二插入片(99b)向所述第二導引槽(G2)的插入,所述第一牙鏈帶(1)的第一安裝片(21)及所述第二牙鏈帶(2)的第二安裝片(22)被定位於所述第一翼板 (94)近旁。
[4]
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頭,其中所述凹形嵌合部(6)包含一對顎(61、62),於所述拉頭(9)內的所述凸形嵌合部(5)與所述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過程中,所述一對顎(61、62)的各者與所述第一翼板(94)及所述第二翼板(95)的任一者均不接觸。
[5]
如[4]所述的拉頭,其中所述第一翼板(94)及所述第二翼板(95)的至少一個具有收納槽(G3),所述收納槽(G3)收納所述凸形嵌合部(5)及所述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或嵌合解除時位移的所述一對顎(61、62)的一個。
[6]
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頭,其中所述第一插入片(99a)以與所述第一側壁(9a)的頂端部的頂端面(9a1)一起和所述第一牙鏈帶(1)的第一安裝片(21)接觸的方式設置,且所述第二插入片(99b)以與所述第二側壁(9b)的頂端部的頂端面(9b1)一起和所述第二牙鏈帶(2)的第二安裝片(22)接觸的方式設置。
[7]
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頭,其中第三牙鏈帶(13)貼合於所述第一牙鏈帶(1),第四牙鏈帶(14)貼合於所述第二牙鏈帶(2), 所述第三牙鏈帶及第四牙鏈帶(13、14)分別包含於所述拉頭(9)的前進時與所述凸形嵌合部(5)及所述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同步卡合的第一螺旋狀鏈牙及第二螺旋狀鏈牙(15、16)。
[8]
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頭,其中所述拉頭(9)進而包括自所述拉頭(9)的寬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二翼板(95)的兩側緣朝向所述第一翼板(94)沿著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三側壁及第四側壁(9c、9d)。
[9]
如[8]所述的拉頭,其中所述拉頭(9)的寬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9a、9b)的最大間隔於較所述連結柱(96)而言更靠後方的所有位置處均比所述拉頭(9)的寬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三側壁及第四側壁(9c、9d)的最大間隔大地設定。
基於所述教示,本領域技術人員可對各實施形態及各特徵進行各種變更。關於嵌合部11、嵌合部12,可採用本申請案中揭示的形狀以外的其他各種形狀。加強片並不限於單層,亦可設為多層。例如,加強片為織物與紙的積層物。申請專利範圍中所添加的符號是用於參考,不應以對申請專利範圍進行限定解釋的目的來參照。
1:牙鏈帶/第一牙鏈帶 2:牙鏈帶/第二牙鏈帶 3:布料 4:布料 8:縫線 10:軌道部 11:嵌合部/第一嵌合部 12:嵌合部/第二嵌合部 21:安裝片/第一安裝片 21a:內側緣 21b:外側緣 22:安裝片/第二安裝片 22a:內側緣 22b:外側緣 31:加強片/第一加強片 32:加強片/第二加強片 41:表皮部/第一表皮部 42:表皮部/第二表皮部 71:第一接觸面 72:第二接觸面 81:間隙 100:軌式拉鏈 D、F、L、Re、Ri、U:雙頭箭頭 P1:第一接觸部位 P1a、P1b:接觸部位/部位 P2:第二接觸部位/接觸部位 P3:第三接觸部位/接觸部位

Claims (34)

  1. 一種軌式拉鏈,包括:第一牙鏈帶(1),包含第一安裝片(21)以及第一嵌合部(11);以及第二牙鏈帶(2),包含第二安裝片(22)以及第二嵌合部(12),所述第一嵌合部及第二嵌合部(11、12)嵌合而形成軌道部(10),其中在所述軌式拉鏈(100)中,所述第一安裝片(21)包含:具有可撓性的第一加強片(31);以及第一表皮部(41),用以至少部分被覆所述第一加強片(31)並自所述第一嵌合部(11)延伸出且包含與所述第一嵌合部(11)的樹脂相同的樹脂,所述第二安裝片(22)包含:具有可撓性的第二加強片(32);以及第二表皮部(42),用以至少部分被覆所述第二加強片(32)並自所述第二嵌合部(12)延伸出且包含與所述第二嵌合部(12)的樹脂相同的樹脂,並且所述第一嵌合部及第二嵌合部(11、12)構成為:於所述第一嵌合部及第二嵌合部(11、12)嵌合時,較所述第一加強片(31)的內側緣(31a)而言更位於片外側的所述第一表皮部(41)或所述第一嵌合部(11)的第一接觸面(71)、與較所述第二加強片(32)的內側緣(32a)而言更位於片外側的所述第二表皮部(42)或所述第二嵌合部(12)的第二接觸面(72)於所述第一加強片及第二加強片(31、32)之間彼此相互壓迫地接觸。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軌式拉鏈,其中於所述第一嵌合 部及第二嵌合部(11、12)嵌合時,所述第一表皮部(41)的第一接觸面(71)、與所述第二表皮部(42)的第二接觸面(72)於所述第一加強片及第二加強片(31、32)之間彼此相互壓迫地接觸,並且所述第一嵌合部(11)為至少包含凸形突起(52)的凸形嵌合部(5),所述第二嵌合部(12)為具有收納所述凸形突起(52)的收納空間(65)、且以阻止所述凸形突起(52)自所述收納空間(65)脫離的方式賦予形狀的凹形嵌合部(6)。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軌式拉鏈,其中所述凹形嵌合部(6)以將所述收納空間(65)配設於所述第二加強片(32)上的方式設置。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軌式拉鏈,其中所述凹形嵌合部(6)具有卡止突起(63),所述卡止突起(63)設置有阻止所述凸形突起(52)自所述凹形嵌合部(6)脫離的卡止面(63s),所述卡止面(63s)被定位於所述第二加強片(32)上。
  5. 如請求項3或4所述的軌式拉鏈,其中所述凹形嵌合部(6)包含用以劃定所述收納空間(65)的相向配置的下顎(61)及上顎(62),所述下顎(61)包含用以具有下側卡止面(63s)的向上方突出的下側卡止突起(63),所述上顎(62)包含用以具有上側卡止面(64s)的向下方突出的上側卡止突起(64),所述凸形突起(52)為具有頸部(52a)以及頭部(52b)的 箭形突起,所述頭部(52b)具有用以具有下側被卡止面(52f)的向下方突出的下側被卡止部(52d)、以及用以具有上側被卡止面(52e)的向上方突出的上側被卡止部(52c),所述下側卡止面(63s)與所述上側卡止面(64s)被定位於所述第二加強片(32)上。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軌式拉鏈,其中所述下側卡止面(63s)隨著向上方延伸而以接近所述下顎(61)與所述上顎(62)的結合部(68)的方式傾斜,所述上側卡止面(64s)隨著向下方延伸而以接近所述結合部(68)的方式傾斜,所述下側被卡止面(52f)為了與所述下側卡止面(63s)接觸而傾斜,所述上側被卡止面(52e)為了與所述上側卡止面(64s)接觸而傾斜。
  7.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軌式拉鏈,進而包括拉頭(9),所述拉頭(9)包含:第一翼板(94);第二翼板(95);連結柱(96),用以將所述第一翼板(94)與所述第二翼板(95)連結且於所述第一翼板(94)與所述第二翼板(95)之間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9a、9b),自所述拉頭(9)的寬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一翼板(94)的兩側緣朝向所述第二翼板(95)沿著所述上下方向延伸;以及第一插入片及第二插入片(99a、99b),於離開所述第一翼板(94)的位置自所述第一側壁及所述第二側壁(9a、9b)向所述拉頭(9)的寬度方向以彼此接近的方式突出,所述第一插入片(99a)插入至所述第一牙鏈帶(1)的 第一導引槽(G1),所述第二插入片(99b)插入至所述第二牙鏈帶(2)的第二導引槽(G2)。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軌式拉鏈,其中基於所述第一插入片(99a)向所述第一導引槽(G1)的插入及所述第二插入片(99b)向所述第二導引槽(G2)的插入,(i)所述拉頭(9)內的所述凸形嵌合部(5)及所述凹形嵌合部(6)於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受到限制,及/或(ii)於所述拉頭(9)內完成嵌合狀態的所述凸形嵌合部(5)及所述凹形嵌合部(6)相對於所述第一翼板(94)空開上方空間(SP1)而配置,且相對於所述第二翼板(95)空開下方空間(SP2)而配置。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軌式拉鏈,其中基於所述第一插入片(99a)向所述第一導引槽(G1)的插入及所述第二插入片(99b)向所述第二導引槽(G2)的插入,所述第一安裝片(21)及所述第二安裝片(22)被定位於所述第一翼板(94)近旁。
  10. 如請求項7所述的軌式拉鏈,其中所述凹形嵌合部(6)包含用以劃定所述收納空間(65)的相向配置的一對顎(61、62),於所述拉頭(9)內的所述凸形嵌合部(5)與所述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過程中,所述一對顎(61、62)的各者與所述第一翼板(94)及所述第二翼板(95)的任一者均不接觸。
  11. 如請求項7所述的軌式拉鏈,其中所述第一插入片(99a)以與所述第一側壁(9a)的頂端部的頂端面(9a1)一 起和所述第一安裝片(21)接觸的方式設置,且所述第二插入片(99b)以與所述第二側壁(9b)的頂端部的頂端面(9b1)一起和所述第二安裝片(22)接觸的方式設置。
  12. 如請求項7所述的軌式拉鏈,其中所述拉頭(9)進而包括自所述拉頭(9)的寬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二翼板(95)的兩側緣朝向所述第一翼板(94)沿著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三側壁及第四側壁(9c、9d)。
  13. 如請求項7所述的軌式拉鏈,其中所述凸形嵌合部(5)及所述凹形嵌合部(6)於所述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9a、9b)之間受到壓迫並於所述拉頭(9)內嵌合。
  14. 如請求項7所述的軌式拉鏈,其中所述第一插入片(99a)與所述第二插入片(99b)之間的間隔以於所述拉頭(9)的移動時所述凸形嵌合部(5)及所述凹形嵌合部(6)於所述第一插入片(99a)與所述第二插入片(99b)之間不會受到壓迫的方式設定。
  15. 如請求項7所述的軌式拉鏈,其中所述連結柱(96)被定位於較所述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9a、9b)而言更靠前方處,且較所述第一翼板(94)及所述第二翼板(95)的各前端而言更向後方偏移地定位。
  16. 如請求項7所述的軌式拉鏈,其中所述第一翼板(94)的前端部具有以隨著離開所述連結柱(96)而離開所述第二翼板(95)的方式傾斜的第一傾斜面(101),以及所述第二翼 板(95)的前端部具有以隨著離開所述連結柱(96)而離開所述第一翼板(94)的方式傾斜的第二傾斜面(102)。
  17.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軌式拉鏈,其中所述凹形嵌合部(6)包含用以劃定所述收納空間(65)的相向配置的一對顎(61、62),其中在所述軌式拉鏈(100)中,進而包括拉頭(9),所述拉頭(9)具有第一翼板(94)、第二翼板(95)、將所述第一翼板(94)與所述第二翼板(95)連結的連結柱(96),所述第一翼板(94)及所述第二翼板(95)的至少一個具有收納槽(G3),所述收納槽(G3)收納所述凸形嵌合部(5)及所述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或嵌合解除時位移的所述一對顎(61、62)的一個。
  1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軌式拉鏈,其中所述第一接觸面(71)包含較所述第一加強片(31)的內側緣(31a)而言更向片外側突出的凸狀面,及/或所述第二接觸面(72)包含較所述第二加強片(32)的內側緣(32a)而言更向片外側突出的凸狀面。
  19. 如請求項2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軌式拉鏈,其中所述凸形嵌合部(5)進而包含結合有所述凸形突起(52)的閉鎖壁(51),所述凸形嵌合部(5)及所述凹形嵌合部(6)構成為:於所述凸形嵌合部(5)及所述凹形嵌合部(6)嵌合時,除了具有所述凸形突起(52)與所述凹形嵌合部(6)間的一個以上的第一接 觸部位(P1)、所述第一接觸面(71)與所述第二接觸面(72)間的第二接觸部位(P2)以外,於就所述凸形突起(52)而言與所述第二接觸部位(P2)相反的一側,還具有所述閉鎖壁(51)與所述凹形嵌合部(6)彼此相互壓迫地接觸的第三接觸部位(P3)。
  2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軌式拉鏈,其中所述凹形嵌合部(6)包含用以劃定所述收納空間(65)的相向配置的下顎(61)及上顎(62),於所述第三接觸部位(P3),所述上顎(62)與所述閉鎖壁(51)彼此相互壓迫地接觸。
  21. 如請求項20所述的軌式拉鏈,其中所述凸形突起(52)為具有頸部(52a)以及頭部(52b)的箭形突起,所述頭部(52b)包含上側被卡止部(52c)以及下側被卡止部(52d),所述下顎(61)包含供所述下側被卡止部(52d)卡止的下側卡止突起(63),所述上顎(62)包含供所述上側被卡止部(52c)卡止的上側卡止突起(64),所述一個以上的第一接觸部位(P1)包含所述上側被卡止部(52c)與所述上側卡止突起(64)彼此相互壓迫地接觸的接觸部位(P1a)、以及所述下側被卡止部(52d)與所述下側卡止突起(63)彼此相互壓迫地接觸的接觸部位(P1b)。
  22. 如請求項21所述的軌式拉鏈,其中所述凸形突起(52)向所述凹形嵌合部(6)的所述收納空間(65)的插入方向上的所述頸部(52a)的長度(D1)小於如下間隔(D2)或所述間隔(D2)的最小值,所述間隔(D2)是在所述閉鎖壁(51)與 所述上側被卡止部(52c)之間夾入所述上側卡止突起(64)的狀態下的所述上側卡止突起(64)與所述閉鎖壁(51)的接觸點(N2)和上側卡止面(64s)的最低點(N1)的間隔。
  23.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軌式拉鏈,其中滿足以下(a)~(c)中的任一條件:(a)所述第一加強片及第二加強片(31、32)分別包含選自由紙、不織布、織物、及編織物所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種;(b)所述第一加強片(31)的兩面由所述第一表皮部(41)被覆,所述第二加強片(32)的兩面由所述第二表皮部(42)被覆;以及(c)所述第一加強片(31)的至少單面上的所述第一表皮部(41)的層厚為所述第一加強片(31)的厚度以下,所述第二加強片(32)的至少單面上的所述第二表皮部(42)的層厚為所述第二加強片(32)的厚度以下。
  24. 一種雙重拉鏈,包括:如請求項2至17中任一項所述的軌式拉鏈(100);拉鏈鏈條(7),貼合於所述軌式拉鏈(100);以及拉頭(9),具有第一翼板(94)、第二翼板(95)、用以將所述第一翼板(94)與所述第二翼板(95)連結且於所述第一翼板(94)與所述第二翼板(95)之間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連結柱(96),其中在所述雙重拉鏈(17)中,所述拉鏈鏈條(7)包含貼合於所述第一牙鏈帶(1)的第三 牙鏈帶(13)、以及貼合於所述第二牙鏈帶(2)的第四牙鏈帶(14),所述第三牙鏈帶及第四牙鏈帶(13、14)分別包含於所述拉頭(9)的前進時與所述凸形嵌合部(5)及所述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同步卡合的第一螺旋狀鏈牙及第二螺旋狀鏈牙(15、16)。
  25. 如請求項24所述的雙重拉鏈,其中所述凹形嵌合部(6)包含用以劃定所述收納空間(65)的相向配置的下顎(61)及上顎(62),所述上顎(62)較所述下顎(61)而言更離開所述第二安裝片(22)地定位,其中在所述雙重拉鏈(17)中,所述第一翼板(94)具有收納槽(G3),所述收納槽(G3)收納所述凸形嵌合部(5)及所述凹形嵌合部(6)的嵌合或嵌合解除時位移的所述上顎(62)。
  26. 如請求項25所述的雙重拉鏈,其中所述收納槽(G3)自與所述連結柱(96)的後端鄰接的位置直線性地延伸,直至到達所述第一翼板(94)的後端面為止。
  27. 如請求項24至26中任一項所述的雙重拉鏈,其中所述第二翼板(95)具有用以限制卡合狀態的所述第一螺旋狀鏈牙及所述第二螺旋狀鏈牙(15、16)於所述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且自所述連結柱(96)向後方延伸的凸狀的分隔部(131),所述收納槽(G3)於所述拉頭(9)的寬度方向上比所述分隔部(131)寬地或以同等的寬度形成。
  28. 如請求項24至26中任一項所述的雙重拉鏈,其中所述凹形嵌合部(6)包含用以劃定所述收納空間(65)的相向 配置的下顎(61)及上顎(62),所述上顎(62)較所述下顎(61)而言更離開所述第二安裝片(22)地定位,所述拉頭(9)進而包括自所述拉頭(9)的寬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一翼板(94)的兩側緣朝向所述第二翼板(95)沿著所述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9a、9b),所述拉頭(9)具有自所述第一側壁(9a)朝向所述第二側壁(9b)隆起的第一隆起部(25)、以及自所述第二側壁(9b)朝向所述第一側壁(9a)隆起的第二隆起部(26),所述第一隆起部(25)及所述第二隆起部(26)空開允許所述上顎(62)的變形的空間而相向配置。
  29. 如請求項24至26中任一項所述的雙重拉鏈,其中所述拉頭(9)具有: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9a、9b),自所述拉頭(9)的寬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一翼板(94)的兩側緣朝向所述第二翼板(95)沿著所述上下方向延伸;以及第三側壁及第四側壁(9c、9d),自所述拉頭(9)的寬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二翼板(95)的兩側緣朝向所述第一翼板(94)沿著所述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凸形嵌合部(5)及所述凹形嵌合部(6)於所述第一側壁及所述第二側壁(9a、9b)之間受到壓迫而於所述拉頭(9)內嵌合,所述第一螺旋狀鏈牙及所述第二螺旋狀鏈牙(15、16)於所述第三側壁及所述第四側壁(9c、9d)之間不受到壓迫地卡合、且解除卡合。
  30. 如請求項29所述的雙重拉鏈,其中所述拉頭(9)的寬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側壁及所述第二側壁(9a、9b)的最大間隔於較所述連結柱(96)而言更靠後方的所有位置處均比所述拉頭(9)的寬度方向上的所述第三側壁及所述第四側壁(9c、9d)的最大間隔大地設定。
  31. 如請求項24至26中任一項所述的雙重拉鏈,其中所述第一螺旋狀鏈牙及所述第二螺旋狀鏈牙(15、16)分別比所述凸形嵌合部及所述凹形嵌合部(5、6)薄。
  32. 一種軌式拉鏈的製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向擠出成形機(200)供給樹脂材料並自所述擠出成形機(200)的第一模口(240a)擠出第一牙鏈帶(1)的步驟,其中所述第一牙鏈帶(1)包含第一安裝片(21)以及第一嵌合部(11);以及向所述擠出成形機(200)供給樹脂材料並自所述擠出成形機(200)的第二模口(240b)擠出第二牙鏈帶(2)的步驟,其中所述第二牙鏈帶(2)包含第二安裝片(22)以及第二嵌合部(12),所述軌式拉鏈的製造方法進而包括如下步驟:將具有可撓性的第一加強片(31)供給至所述第一模口(240a)並將所述第一加強片(31)導入至所述第一牙鏈帶(1)的所述第一安裝片(21)的步驟,其中所述第一加強片(31)至少部分由自所述第一嵌合部(11)延伸出且包含與所述第一嵌合部(11)的樹脂相同的樹脂的所述第一安裝片(21)的第一表皮部(41)被覆;以及 將具有可撓性的第二加強片(32)供給至所述第二模口(240b)並將所述第二加強片(32)導入至所述第二牙鏈帶(2)的所述第二安裝片(22)的步驟,其中所述第二加強片(32)至少部分由自所述第二嵌合部(12)延伸出且包含與所述第二嵌合部(12)的樹脂相同的樹脂的所述第二安裝片(22)的第二表皮部(42)被覆,並且以於所述第一嵌合部及所述第二嵌合部(11、12)嵌合而形成軌道部(10)時成為規定狀態的方式,設定所述第一模口(240a)的排出口(240m)處的所述第一加強片(31)的位置與所述第二模口(240b)的排出口(240n)處的所述第二加強片(32)的位置,所述規定狀態包含所述第一嵌合部(11)及/或所述第一表皮部(41)的第一接觸面(71)與所述第二嵌合部(12)及/或所述第二表皮部(42)的第二接觸面(72)於所述第一加強片及所述第二加強片(31、32)之間彼此相互壓迫地接觸的狀態。
  33. 如請求項32所述的軌式拉鏈的製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模口(240a)構成為將所述第一接觸面(71)成形為較所述第一加強片(31)的內側緣(31a)而言更向片外側突出的凸狀面,及/或所述第二模口(240b)構成為將所述第二接觸面(72)成形為較所述第二加強片(32)的內側緣(32a)而言更向片外側突出的凸狀面。
  34. 如請求項32或33所述的軌式拉鏈的製造方法, 其中所述第一嵌合部(11)為至少包含凸形突起(52)以及結合有所述凸形突起(52)的閉鎖壁(51)的凸形嵌合部(5),所述第二嵌合部(12)為具有收納所述凸形突起(52)的收納空間(65)、且以阻止所述凸形突起(52)自所述收納空間(65)脫離的方式賦予形狀的凹形嵌合部(6),所述第二模口(240b)的所述排出口(240n)處的所述第二加強片(32)的位置以將所述凹形嵌合部(6)的所述收納空間(65)配設於所述第二加強片(32)上的方式設定。
TW112107818A 2022-03-03 2023-03-03 軌式拉鏈及其製造方法和雙重拉鏈 TWI8510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JP2022/009223 2022-03-03
PCT/JP2022/009223 WO2023166685A1 (ja) 2022-03-03 2022-03-03 レールファス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CT/JP2023/007879 WO2023167291A1 (ja) 2022-03-03 2023-03-02 レールファス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二重ファスナー
WOPCT/JP2023/007879 2023-03-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8161A TW202348161A (zh) 2023-12-16
TWI851058B true TWI851058B (zh) 2024-08-01

Family

ID=87883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7818A TWI851058B (zh) 2022-03-03 2023-03-03 軌式拉鏈及其製造方法和雙重拉鏈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8450830A (zh)
TW (1) TWI851058B (zh)
WO (2) WO2023166685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29315A (ja) * 2001-10-24 2003-05-08 Tokue:Kk 作業用手袋
US20150374074A1 (en) * 2013-01-25 2015-12-31 Subzipper,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 multi-material extruded zipper
CN105495876A (zh) * 2016-01-27 2016-04-20 垦青(浙江)拉链有限公司 防水密封开尾拉链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36003Y1 (zh) * 1970-09-28 1973-10-29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29315A (ja) * 2001-10-24 2003-05-08 Tokue:Kk 作業用手袋
US20150374074A1 (en) * 2013-01-25 2015-12-31 Subzipper,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 multi-material extruded zipper
CN105495876A (zh) * 2016-01-27 2016-04-20 垦青(浙江)拉链有限公司 防水密封开尾拉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67291A1 (ja) 2023-09-07
WO2023166685A1 (ja) 2023-09-07
CN118450830A (zh) 2024-08-06
TW202348161A (zh) 2023-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16397B2 (en) Waterproof slide fastener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7694396B2 (en) Reverse opening type separable end stop of slide fastener
KR870001807Y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 분리장치
JP2000106917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逆開き兼用開離嵌挿具
TWI440436B (zh) zipper
US20080155797A1 (en) Slide fastener top end stop
KR100298803B1 (ko) 감침슬라이드파스너의분리형하부멈춤조립체
TW201014542A (en) Slide fastener
US3663996A (en) Tape-supported separable slide fastener
TW201206362A (en) Slide fastener
CN102917614A (zh) 拉链
JPH01313001A (ja) 開離嵌挿具付防水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I851058B (zh) 軌式拉鏈及其製造方法和雙重拉鏈
JP3213897U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に含まれる止め具
KR20070011123A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
TWI244905B (en) Top end stop of slide fastener
US12022920B2 (en) Element member and slide fastener-attached product
TWI727758B (zh) 拉鏈
WO2014184851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I531332B (zh) Zipper chain with the chain of teeth, and zipper chain
WO2024224531A1 (ja)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を生地に対して縫着する方法、物品、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2023526380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チェーン用上止めおよ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からスライダの係合を解除する方法
TWI543720B (zh) Zipper, mold device, and zipper slide manufacturing method
US2174892A (en) Separable fastener
WO2023100904A1 (ja) ストリンガ、止具、及びファス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