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6840B - Ball cutter - Google Patents
Ball cutter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36840B TWI436840B TW97110587A TW97110587A TWI436840B TW I436840 B TWI436840 B TW I436840B TW 97110587 A TW97110587 A TW 97110587A TW 97110587 A TW97110587 A TW 97110587A TW I436840 B TWI436840 B TW I43684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tool
- ball
- milling cutter
- intersection
- shaped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5/00—Milling-cutters
- B23C5/02—Milling-cut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utter
- B23C5/10—Shank-type cutters, i.e. with an integral shaft
- B23C5/1009—Ball nose end mil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2210/00—Details of milling cutters
- B23C2210/54—Configuration of the cutting par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2210/00—Details of milling cutters
- B23C2210/64—End milling cutters having a groove in the end cutting face, the groove not being present so as to provide a cutting ed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lling Process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球型銑刀。
例如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內容,一般的球型銑刀是構成為在工具本體的外圍形成有從工具前端朝基端側呈螺旋狀的複數切屑排出槽,於該切屑排出槽傾斜面和上述工具本體前端後隙面的交叉稜線分別設有球型刃,球型刃切削造成切屑可經由切屑排出槽排出。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224898號公報
然而,習知的球型銑刀,切屑排出槽的排出性差,當進刀速度快且切入量增加時,切屑特別會在工具前端滯留,切屑的再切削會造成球型刃缺損等損傷或切屑堵塞會引發抖振,導致加工精度變差。此外,切屑堵塞會造成切削阻止增大,成為缺損或破片產生等的原因,以致工具使用壽命變短。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點所研創的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藉由在工具前端設置槽部以使來自於工具中心部的切屑也能夠排出防止切屑滯留在球型刃的前端附近,即使進刀速度快且切入量增加還是能夠讓切屑排出良好,能
夠以高精度進行難削材的高能率加工,再加上,可使切屑不堵塞能夠抑制缺損等達到使用壽命變長的同時可改善加工面細緻度且實用性極佳的球型銑刀。
接著,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主旨進行說明。
本發明相關的球型銑刀,係一種於工具本體11的外圍形成有從工具前端朝基端側呈螺旋狀的複數切屑排出槽12,於該切屑排出槽12傾斜面和上述工具本體11前端後隙面的交叉稜線分別設有球型刃15的球型銑刀,其特徵為,該球型銑刀係於前端具有2片以上的上述球型刃15,工具前端部在上述球型刃15之間分別各設有1個從工具旋轉中心O’朝外方延伸其剖面呈大致V字型或剖面呈大致U字型的槽部20。
此外,本發明相關的球型銑刀,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球型銑刀中,其特徵為,上述槽部20是設置成分別對工具旋轉方向側的上述球型刃15錯開「20°」至「相鄰球型刃15互相形成的角度減去20°」。
另外,本發明相關的球型銑刀,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的球型銑刀中,其特徵為,上述槽部20其相對於上述交點23的沒入深度是分別設定在工具外徑的0.2%至10%。
此外,本發明相關的球型銑刀,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的球型銑刀中,其特徵為,於上述球型刃15的
工具中心側,連設有上述前端後隙面14彼此的交叉稜線部21,上述槽部20是設置殘留該交叉稜線部21工具外方側的一部份。
另外,本發明相關的球型銑刀,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的球型銑刀中,其特徵為,上述前端後隙面14彼此的交叉稜線部21和上述球型刃15之交點23的旋轉徑D23
應滿足下式(1)。
2×(r+0.01)×sin α≧D23
………(1)
但,α=cos-1
[r/(r+0.01)]
r:工具半徑(工具外徑D的1/2)
α:工具旋轉軸和該工具旋轉軸上工具前端至工具半徑r之距離的點a及前端後隙面彼此的交叉稜線部和球型刃的交點之連結線形成的角度
此外,本發明相關的球型銑刀,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的球型銑刀中,其特徵為,上述前端後隙面彼此的交叉稜線部21的長度是分別設定在「0.005mm」至「上述交點旋轉徑的45%」。
另外,本發明相關的球型銑刀,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的球型銑刀中,其特徵為,上述球型刃15是2片。
此外,本發明相關的球型銑刀,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的球型銑刀中,其特徵為,上述球型刃15是4片
。
另外,本發明相關的球型銑刀,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記載的球型銑刀中,其特徵為,下述備註第三直線及第四直線所形成的角度γ 12是設定在70∘至88∘,備註:通過「一個前端後隙面14和切屑排出槽傾斜面的交叉稜線部上所設置的球型刃」和「以工具旋轉中心O'為中心具有工具外徑10%半徑的圓c12」之交叉點a12及上述工具旋轉中心O'的第三直線;通過「位於設定有上述交叉點a12之球型刃的工具旋轉方向前方側的前端後隙面14的工具旋轉方向後方側稜線部」和「上述圓c12」之交差點b12及上述工具旋轉中心O'的第四直線。
此外,本發明相關的球型銑刀,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記載的球型銑刀中,其特徵為,上述前端後隙面14的寬度,係於工具旋轉中心O'至工具外徑10%的範圍中分別設定在「0.005mm」至「工具外徑的3%」。
另外,本發明相關的球型銑刀,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的球型銑刀中,其特徵為,上述球型刃15是6片。
本發明由於是構成以上所述的構成,因此就能夠成為一種可阻止切屑滯留在球型刃前端附近,即使進刀速度快
且切入量增加還是能夠讓切屑排出良好,能夠以高精度進行難削材的高能率加工,再加上,可使切屑不堵塞能夠抑制缺損等達到使用壽命變長的同時可改善加工面細緻度且實用性極佳的球型銑刀。
以下,根據圖面簡單說明呈現本發明作用的最佳實施形態。
設置在工具前端部的槽部20可讓切屑也能夠從工具前端中心部排出良好,使切屑難以滯留在球型刃15前端附近。因此,相對地切屑就難以造成堵塞,能夠防止球型刃15缺損或破片等工具損傷能夠讓使用壽命變長。此外,能夠抑制切屑咬入造成的工具後隙面磨損改善加工面細緻度。
另外,例如:各前端後隙面14間的間隔,例如透過使前端後隙面14的寬度變窄,能夠儘可能地變寬,藉此能夠確保工具前端的容屑槽(切屑排出槽12的入口部份,下述實施例的深槽)儘可能地變寬,因此,即使以高效能條件切削高硬度的硬化鋼等難削材,還是能夠讓切屑不滯留球型刃15附近,順暢通過容屑槽從切屑排出槽12排出,可抑制切削加工時的抖振,抑制加工面的刮痕,能夠進行高精度的加工。
接著,根據圖面對本發明具體實施例進行說明。
本實施例是一種於工具本體11的外圍形成有從工具前端朝基端側呈螺旋狀的4個切屑排出槽12,於該切屑排出槽12傾斜面和上述工具本體11前端後隙面14的交叉稜線部分別設有球型刃15,在切屑排出槽12傾斜面和上述工具本體11外圍面的交叉稜線部形成有外圍刃17的4片刃球型銑刀係於基端部具有可和切盤的工具安裝部形成連結的柄部,構成為安裝在切盤對鋼鐵材料等金屬進行立體加工等切削加工。
另,切屑排出槽12形成有側面呈大致L字型的深槽,該深槽,是由:設置在傾斜面前端側的深槽面;及設置在該傾斜面相向的槽壁面形成和上述深槽面成相向的深槽對象面12a所構成(本實施例中深槽為切屑排出槽12的一部份)。
此外,本實施例工具前端部,如第1圖所示,在球型刃15之間分別各設有1個從工具旋轉中心O'朝外方延伸其剖面呈大致V字型或剖面呈大致U字型的槽部20。
接著,對各部構成進行具體說明。
球型刃15的工具中心側,連續設有前端後隙面14彼此的交叉稜線部21,該交叉稜線部21,如第2圖所示,構成為在工具旋轉中心O'形成連續設置。
槽部20是在各交叉稜線部21設置殘留該交叉稜線部21工具外方側的一部份。
即,本實施例是在一般球型銑刀的工具前端中心部設
置槽部20,去除前端後隙面14彼此的交叉稜線部21(一部份),藉此提昇工具旋轉中心O'附近滯留切屑排出功能,達到能夠抑制切屑咬入造成的工具及加工面損傷。
此外,因是以保留有交叉稜線部21工具外方側一部份的其餘部份設置槽部20(工具旋轉中心O'附近沒入),所以成為工具最前端部的交點23中心側存在著交叉稜線部21及可形成該交叉稜線部21的前端後隙面14。交叉稜線部21是和交點23(軸方向)同高,或者是從交點23沒入工具中心側形成稍微緩坡傾斜的稜線。因此,成為最前端部的交點23就難以在切削材的加工面產生切屑痕。
另,全部去除交叉稜線部21設置槽部20時還是能夠提昇工具旋轉中心O'附近滯留切屑排出功能,達到抑制切屑咬入而造成工具及加工面損傷,但交點23的工具中心側容易形成為陡坡度的尖銳形狀,切削材的加工面容易產生交點23造成的切削痕,於該狀況時,將槽部20形成為剖面呈大致U字型使圓弧部的槽底部和球型刃15成為交叉地設置槽部20,讓成為最前端部的交點23不會成為太尖銳即可。
此外,前端後隙面14彼此的交叉稜線部21和球型刃15之交點23的旋轉徑D23
(參照第5圖)是構成滿足下式(1)。另,第5圖中的r'是表示相對於成為基準的球型刃15之曲率半徑r的誤差(以下稱「球型R誤差」),本實施例中為0.01。圖中,圖號D為工具外徑。
2×(r+0.01)×sin α≧D23
………(1)
但,α=cos-1
[r/(r+0.01)]
r:工具半徑(工具外徑D的1/2)
α:工具旋轉軸和該工具旋轉軸上工具前端至工具半徑r的距離之點a及前端後隙面彼此的交叉稜線部和球型刃的交點之連結線形成的角度
即,旋轉徑超過上述數值範圍成為較大時,則交點23部份的球型R誤差會超過0.01,不符合一般要求的球型R誤差,因此將旋轉徑設定在上述範圍。旋轉徑更好是構成為滿足下式(2)(r'為0.005即可)。於該狀況時,球型銑刀會成為交點23部份的球型R誤差在0.005以內的高精度工具。
2×(r+0.005)×sinα≧D23
………(2)
但,α=cos-1
[r/(r+0.005)]
另外,銑刀切削加工的主體為橫向加工,但特別是在使用銑刀其工具前端部進行平面加工時就會有加工面細緻度的問題產生。於此,如第2圖所示構成為在工具旋轉中心O'連續設有交叉稜線部21時,因該工具旋轉中心O'會以加工圓周速度0 mm/min接觸被削材,所以移動被削材或銑刀時,該工具旋轉中心O'會一邊點接觸被削材一邊受到拖拉,如此一來就有可能導致被削材加工面細緻度變
差。關於這點,本實施例中,加工圓周速度為0 mm/min的工具旋轉中心O'是不接觸被削材,此外,如上述因可抑制切屑咬入造成的損傷,所以和第2圖所示的構成相比,較能夠改善加工面細緻度。
以下,使用第3圖、第4圖針對槽部20進行更具體的說明。
槽部20,如上述是從工具旋轉中心O'朝外方延伸,在上述球型刃15之間分別各設置1個共設有4個。具體而言,是將剖面大致V字型的磨石外緣朝通過工具旋轉中心O'的第3圖中左上-右下方向和工具旋轉軸成大致正交地抵接轉印或使朝著沿上述方向的磨石朝工具旋轉軸直角方向移動研削形成溝槽A,將剖面大致V字型的磨石外緣朝通過工具旋轉中心O'的第3圖中右上-左下方向和工具旋轉軸成大致正交地抵接轉印或是使朝著沿上述方向的磨石朝工具旋轉軸直角方向移動研削形成溝槽B,藉此形成4個槽部20。即,將朝著指定方向的磨石對著工具前端部朝工具軸方法移動使工具前端部抵接轉印有和工具旋轉軸大致正交的磨石形狀或是將磨石朝指定方向移動在工具旋轉軸直角方向研削形成上述溝槽就可形成有溝槽A、B。因此,本實施例的槽部20的槽底部是形成和工具旋轉軸大致正交的大致直線形狀。
另,本實施例中因是以90∘間隔設有4個球型刃,所以溝槽A和溝槽B是分別設置成正交。藉由將該槽部20形成為上述就能夠以銑刀刃數的1/2加工次數(刃數1/2數
量形成通過工具旋轉中心O'延伸成直線狀的槽)設置和刃數相同數量的槽部20,能夠極簡便並且高效能形成槽部20。此外,本實施例中槽部20是剖面呈大致V字型,但也可形成為剖面呈大致U字型。
如此一來,就可使包括工具旋轉中心O'的工具前端中心部朝軸方向沒入,於該工具前端中心部形成有不接觸加工面可排出切屑的空間。
此外,槽部20是相對於工具旋轉方向側的球型刃15成錯開指定角度設置。具體而言,設置成分別對工具旋轉方向側的上述球型刃15錯開「20∘」至「工具旋轉方向後方側相鄰的球型刃15互相形成的角度減去20∘」。即,本實施例的狀況是設置成錯開20∘至70∘。具體而言,槽部20(通過工具旋轉中心O')的中心線P(槽底中心線),和通過前端後隙面14彼此的交叉稜線部21和球型刃15之交點23和工具旋轉中心O'的線Q所形成的角度θ是設定在「20∘」至「工具旋轉方向後方側相鄰的球型刃15互相形成的角度減去20∘」。角度θ若未滿20∘,則球型刃前端的背撐強度會明顯降低,導致球型刃15的工具前端側容易破片,若超過工具旋轉方向後方側相鄰的球型刃15互相形成的角度減去20∘,則會去除球型刃前端的傾斜面一部份,導致切刃強度降低且球型刃15的工具前端側容易破片。本實施例是採4片刃球型銑刀其角度θ是設定成約40∘。特別是,上述角度以設定在相鄰球型刃15互相形成之角度的1/2加減10∘範圍更佳(本實施例的狀況是以設定成對工
具旋轉方向側的球型刃15錯開35∘至55∘為佳)。於該狀況下,就能夠在球型刃15間的大致中央設置槽部20,能夠確保穩定的切刃強度。
另外,工具前端部的前端後隙面14彼此的交叉稜線部21的長度是設定在「0.005 mm」至「交點23旋轉徑D23
的45%」。為避免該交點23(工具最前端部)形成為尖銳,上述交叉稜線部21的長度需確保為0.005 mm以上,若構成交點23的球型刃15和後隙面彼此的交叉稜線21的形成角度為尖銳時,則容易在加工面留下切削痕,因此交點23最好是儘可能地形成大鈍角。此外,為了確保有必備的槽部20的容屑槽進行切屑排出,前端後隙面14彼此的交叉稜線部21的長度是形成為交點23旋轉徑D23
的45%以下。上述交叉稜線部21的長度,特別是以設定在交點23旋轉徑D23
的20%至40%為佳。於該狀況時,可確實確保前端後隙面14彼此的交叉稜線部21,可讓該交叉稜線部21成為切削中磨損不易磨滅的量,再加上,可確保槽部20的必要槽寬能夠確保穩定的切屑排出性,能夠抑制切屑咬入造成工具後隙面的損傷,能夠實現更進一步良好的加工面細緻度。
此外,槽部20其相對於球型刃15之交點23(最前端部)的沒入深度d(參照第4圖)是分別設定在工具外徑的0.2%至10%。上述沒入深度d未滿0.2%時容屑槽會不夠容易產生工具前端中心部切屑滯留,若超過10%時則工具前端部的強度會明顯降低變成容易缺損。上述沒入深度d,特別是以設定在0.5%至2%的範圍為佳。於該狀況下,就
可在球型前端中心部形成可穩定排出切屑的必要最低限度深度,可達到相對的生產效能。本實施例中是採4片刃球型銑刀其上述沒入深度d是設定成約0.1%。另,槽部20的槽底22若為轉印加工成磨石形狀時是形成如第4圖所示的R形狀(若是如上述以磨石朝工具旋轉軸直角方向移動形成槽部20時,則槽底22就形成為正交於工具旋轉軸的直線狀)。
再加上,本實施例,如第6圖所示,通過「一個前端後隙面14和切屑排出槽12傾斜面(深槽面)的交叉稜線部上所設置的球型刃15」和「以工具旋轉中心O'為中心具有工具外徑5%半徑的圓c11」之交叉點a11及上述工具旋轉中心O'的第一直線,和通過「位於設定有上述交叉點a11之球型刃的15工具旋轉方向前方側的前端後隙面14的工具旋轉方向後方側稜線部16」和「上述圓c11」之交叉點bll及上述工具旋轉中心O'的第二直線,兩者形成的角度γ 11是設定在70∘至88∘。另,為了方便說明省略槽部20。
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二直線是通過「上述球型刃15形成用的切屑排出槽12傾斜面相向的槽壁面和其他前端後隙面14的交叉稜線部16」和「上述圓c11」之交叉點b11及工具旋轉中心O'的直線。圖中,圖號X'為工具旋轉方向。
此外,通過「一個前端後隙面14和切屑排出槽12的交叉稜線部上所設置的球型刃15」和「以工具旋轉中心O'
為中心具有工具外徑10%半徑的圓c12」之交叉點a12及上述工具旋轉中心O'的第三直線,和通過「位於設定有上述交叉點a12之球型刃的15工具旋轉方向前方側的前端後隙面14的工具旋轉方向後方側稜線部16」和「上述圓c12」之交差點b12及上述工具旋轉中心O'的第四直線,兩者形成的角度γ 12是設定在70∘至88∘。本實施例中,上述第四直線是通過「上述球型刃15形成用的切屑排出槽12傾斜面相向的槽壁面和其他前端後隙面14的交叉稜線部16」和「上述圓c12」之交叉點b12及工具旋轉中心O'的直線。
本實施例是將上述前端後隙面14的寬度形成為可能範圍小的尺寸,具體而言,於工具旋轉中心O'至工具外徑(外圍刃17的旋轉軌跡直徑)的10%範圍中設定在「0.005mm」至「工具外徑的3%」,藉此就能夠將上述γ 11及上述γ 12設定在70∘至88∘,能夠確保形成在該前端後隙面14間的切屑排出槽12(容屑槽)構成為較寬。
另,前端後隙面14,其寬度是從工具外方側朝工具中心側逐漸和緩遞減,在工具旋轉中心附近(工具旋轉中心O'至工具外徑5%的範圍)除加工誤差外是大致成為一定寬度。
具體而言,若上述γ 11或上述γ 12未滿70∘時,則沿著傾斜面排出的切屑無法良好排出,以致切屑朝傾斜面相向的槽壁面側形成滯留,切屑無法沿著傾斜面順暢排出,導致球型刃15缺損或產生抖振造成加工精度變差。
此外,若上述γ 11或上述γ 12超過88∘時,則前端後隙面14的寬度會變太小,以致球型刃15的背撐量不足造成剛性過低。另外,若上述γ 11或上述γ 12成為相鄰配置之球型刃15形成的角度以上(例如球型刃為等分割配置的4片刃球型銑刀的狀況為90∘以上)時,則無法形成前端後隙面14以致無法獲得具有期待形狀精度的球型刃15,導致無法發揮良好的切削作用,應該加以避免上述狀況產生。
因此,上述γ 11及上述γ 12都是以設定在上述數值範圍內為佳。
第7圖是表示上述γ 11及上述γ 12經各種變更後進行切削試驗的結果表。
切削試驗所使用的工具是4片刃R2球型刃銑刀,被削材是SKD61 (50HRC),加工條件:旋轉速度設定成15,000 min-1
,進刀速度設定成4,500 mm/min,軸方向的切入深度設定成1.2 mm,半徑方向的切入深度設定1.2 mm,切削距離設定成30 m,冷卻介質是設定成吹風。
從比較例1、2的比較可明確得知,上述γ 11及上述γ 12愈大,愈不會產生底刃破片,後隙面磨損寬度減少,可確認抖振及加工面的刮痕受到抑制的狀況。此外,對於上述γ 11及上述γ 12符合上述角度範圍的實驗例1、2是可確認完全沒有產生抖振及加工面的刮痕。
即,可確認上述γ 11及上述γ 12的角度寬廣,能夠順暢排切屑,消除該切屑滯留在球型刃附近所造成的切屑再切削或切屑堵塞,隨著切削阻力的減少可減少後隙面磨損
寬度,達到抖振的抑制及加工面刮痕的抑制。
另,本實施例是針對4片刃球型銑刀進行了說明,但2片刃或6片刃等其他的偶數片刃球型銑刀的狀況也是相同。例如為2片刃的狀況時,如第8圖、第9圖所示,形成為具有2個槽部20的構成(若採上述相同加工時,則要加工的槽為一個)。於該狀況,針對旋轉徑D23
、交叉稜線部21的長度、沒入深度d及相對於球型刃15的錯開角度之數值範圍也是相同。另,槽部20相對於球型刃15的錯開角度,2片刃的狀況是分別設定成對工具旋轉方向側的球型刃15錯開20∘至160∘,最好是錯開80∘至100∘。
本實施例因是構成如以上所述,所以利用設置在工具前端部的槽部20就能夠讓切屑也可從工具前端中心部良好排出,使切屑難以滯留在球型刃15前端附近。因此,相對地能夠讓切屑難以形成堵塞,能夠防止球型刃15的缺損或破片等工具的損傷,同時還能夠減少後隙面磨損寬度,能夠達到使用壽命長。此外,由於能夠抑制切屑咬入因此加工面細緻度就能夠獲得改善。
再加上,各前端後隙面14間的間隔,例如透過將前端後隙面14的寬度變窄,能夠儘可能地變寬,藉此能夠確保工具前端的容屑槽(切屑排出槽12的入口部份,下述實施例的深槽)儘可能地變寬,因此,即使以高效能條件切削高硬度的硬化鋼等難削材,還是能夠讓切屑不滯留球型刃15附近,順暢通過容屑槽從切屑排出槽12排出,可抑制切削加工時的抖振,抑制加工面的刮痕,能夠進行高精度的
加工。
此外,將心高度(工具前端中心部的球型刃15和通過與該球型刃15大致平行的工具旋轉中心O'的中心線之距離)設定在比中心線更靠近旋轉方向側(提昇心高度),能夠於後隙面形成時和上述槽部20相同讓工具前端中心部相對於上述交點23形成沒入,但該狀況下,愈是球型前端側作用於被削材的傾斜角會愈鈍角化,以致切削性變差,愈是球型刃前端側愈會產生破片問題。關於這點,本實施例是不需要提昇心高(即球型刃15是在中心附近),藉由設有上述槽部20,就能夠獲得後隙面暨加工面的損傷抑制效果及加工面細緻度的改善效果。
因此,本實施例,是一種可阻止切屑滯留在球型刃前端附近,即使進刀速度快且切入量增加還是能夠讓切屑排出良好,能夠以高精度進行難削材的高效能加工,再加上,還可使切屑不堵塞能夠抑制缺損等達到使用壽命變長,並且能夠獲得良好的加工面細緻度且實用性極佳的球型銑刀。
11‧‧‧工具本體
12‧‧‧切屑排出槽
14‧‧‧前端後隙面
15‧‧‧球型刃
16‧‧‧稜線部
20‧‧‧槽部
21‧‧‧交叉稜線部
23‧‧‧交點
O'‧‧‧工具旋轉中心
D23
‧‧‧交點23的旋轉徑
r‧‧‧工具半徑
D‧‧‧工具外徑
α‧‧‧角度
d‧‧‧沒入深度
第1圖為本實施例的概略說明平面圖。
第2圖為本實施例的槽部設置前的工具前端中心部概略說明平面放大圖。
第3圖為本實施例工具前端中心部概略說明平面放大圖。
第4圖為本實施例工具前端中心部概略說明側面放大圖。
第5圖為本實施例的概略說明圖。
第6圖為本實施例的概略說明平面圖。
第7圖為表示本實施例的切削試驗結果表。
第8圖為另一例的概略說明平面圖。
第9圖為另一例工具前端部概略說明平面放大圖。
14‧‧‧前端後隙面
15‧‧‧球型刃
16‧‧‧稜線部
20‧‧‧槽部
21‧‧‧交叉稜線部
22‧‧‧槽底
23‧‧‧交點
A‧‧‧溝槽
B‧‧‧溝槽
O'‧‧‧工具旋轉中心
P‧‧‧槽部20(通過工具旋轉中心O')的中心線
Q‧‧‧通過前端後隙面14彼此的交叉稜線部21和球型刃15之交點23和工具旋轉中心O'的線
θ‧‧‧中心線P和線Q所形成的角度
D23
‧‧‧交點23的旋轉徑
r‧‧‧工具半徑
D‧‧‧工具外徑
α‧‧‧角度
d‧‧‧沒入深度
X'‧‧‧工具旋轉方向
Claims (10)
- 一種球型銑刀,係於工具本體的外圍形成有從工具前端朝基端側呈螺旋狀的複數切屑排出槽,於該切屑排出槽傾斜面和上述工具本體前端後隙面的交叉稜線部分別設有球型刃的球型銑刀,其特徵為:該球型銑刀係於前端具有2片以上的上述球型刃,於工具前端部,在上述球型刃之間分別各設有1個從工具旋轉中心朝外方延伸其剖面呈大致V字型或剖面呈大致U字型的槽部,該槽部係分別對工具旋轉方向側的上述球型刃錯開「20°」至「相鄰球型刃互相形成的角度減去20°」設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的球型銑刀,其中,上述槽部相對於工具最前端部的沒入深度是分別設定在工具外徑的0.2%至1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的球型銑刀,其中,於上述球型刃的工具中心側,連續設有上述前端後隙面彼此的交叉稜線部,上述槽部是設置殘留該交叉稜線部的工具外方側的一部份。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的球型銑刀,其中,上述前端後隙面彼此的交叉稜線部和上述球型刃之交點的旋轉徑D23 滿足下式(1)。2×(r+0.01)×sin α≧D23 ………(1)但,α=cos-1 [r/(r+0.01)] r:工具半徑(工具外徑D的1/2)α:工具旋轉軸和該工具旋轉軸上的工具前端至工具半徑r之距離的點a及前端後隙面彼此的交叉稜線部和球型刃的交點之連結線形成的角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的球型銑刀,其中,上述前端後隙面彼此的交叉稜線部的長度是分別設定在「0.005mm」至「上述交點旋轉徑的45%」。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的球型銑刀,其中,上述球型刃為2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的球型銑刀,其中,上述球型刃為4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的球型銑刀,其中,下述備註第三直線及第四直線所形成的角度γ 12是設定在70°至88°,備註:通過「一個前端後隙面和切屑排出槽傾斜面的交叉稜線部上所設置的球型刃」和「以工具旋轉中心為中心具有工具外徑10%半徑的圓c12」之交叉點a12及上述工具旋轉中心的第三直線;通過「位於設定有上述交叉點a12之球型刃的工具旋轉方向前方側的前端後隙面的工具旋轉方向後方側稜線部」和「上述圓c12」之交差點b12及上述工具旋轉中心的第四直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記載的球型銑刀,其中, 上述前端後隙面的寬度係於工具旋轉中心至工具外徑10%的範圍中分別設定在「0.005mm」至「工具外徑的3%」。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的球型銑刀,其中,上述球型刃為6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27094A JP4809306B2 (ja) | 2007-08-31 | 2007-08-31 | 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909109A TW200909109A (en) | 2009-03-01 |
TWI436840B true TWI436840B (zh) | 2014-05-11 |
Family
ID=40386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7110587A TWI436840B (zh) | 2007-08-31 | 2008-03-25 | Ball cutter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184125B1 (zh) |
JP (1) | JP4809306B2 (zh) |
KR (1) | KR101141855B1 (zh) |
CN (1) | CN101790432B (zh) |
TW (1) | TWI436840B (zh) |
WO (1) | WO200902821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98067A (zh) * | 2010-09-07 | 2012-04-04 | 贵州西南工具(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增强立铣刀排屑能力的方法 |
JP5803647B2 (ja) | 2011-02-16 | 2015-11-04 | 三菱日立ツール株式会社 | エンドミル |
JP5846098B2 (ja) * | 2012-02-07 | 2016-01-20 | 三菱日立ツール株式会社 | 多刃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
JP5983364B2 (ja) * | 2012-12-04 | 2016-08-31 |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 エンドミル |
KR102211830B1 (ko) | 2013-08-06 | 2021-02-02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몰디노 | 멀티 블레이드 볼 엔드밀 |
CN104551250B (zh) * | 2013-10-21 | 2017-03-01 | 富鼎电子科技(嘉善)有限公司 | 倒斜面加工方法及其采用的刀具 |
JP5984777B2 (ja) | 2013-10-23 | 2016-09-06 |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 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
JP6343906B2 (ja) * | 2013-10-24 | 2018-06-20 |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 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
US9975187B2 (en) * | 2014-10-28 | 2018-05-22 | Mitsubishi Hitachi Tool Engineering, Ltd. | Ceramic end mill and method for cutting difficult-to-cut material using the same |
CN106513807B (zh) * | 2016-12-13 | 2018-08-31 | 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球头立铣刀 |
JP7089171B2 (ja) * | 2018-05-23 | 2022-06-22 | 株式会社Moldino | エンドミル |
CN108672779A (zh) * | 2018-06-07 | 2018-10-19 | 三砥新材(深圳)有限公司 | 用于加工石墨工件的铣刀 |
CN109128325A (zh) * | 2018-09-27 | 2019-01-04 | 基准精密工业(惠州)有限公司 | 球刀 |
JP7527796B2 (ja) * | 2020-01-28 | 2024-08-05 | 日進工具株式会社 | 多刃ボールエンドミル及び多刃ボールエンドミルの加工方法 |
CN111299674B (zh) * | 2020-02-27 | 2024-06-28 | 深圳市金洲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球头铣刀、球头双刃铣刀及加工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67211A (ja) * | 1996-03-29 | 1997-10-14 | Hitachi Tool Eng Ltd | 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
JPH11216608A (ja) * | 1998-01-30 | 1999-08-10 | Hitachi Tool Eng Ltd | ボ−ルエンドミル |
EP0950456A1 (de) * | 1998-04-15 | 1999-10-20 | Fraisa Sa | Zweischneidiger Kugelkopffräser |
JP2001071209A (ja) * | 1999-09-06 | 2001-03-21 | Btt Kk | 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
JP2002187011A (ja) * | 2000-12-21 | 2002-07-02 | Osg Corp | 多刃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
JP3840661B2 (ja) * | 2003-06-27 | 2006-11-01 | 日立ツール株式会社 | 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
JP4677722B2 (ja) * | 2004-02-13 | 2011-04-27 |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 3枚刃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
-
2007
- 2007-08-31 JP JP2007227094A patent/JP4809306B2/ja active Active
-
2008
- 2008-02-14 EP EP08720732.0A patent/EP2184125B1/en active Active
- 2008-02-14 KR KR1020107002193A patent/KR10114185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2-14 WO PCT/JP2008/052465 patent/WO200902821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2-14 CN CN200880102114XA patent/CN101790432B/zh active Active
- 2008-03-25 TW TW97110587A patent/TWI436840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90432B (zh) | 2012-01-11 |
CN101790432A (zh) | 2010-07-28 |
EP2184125B1 (en) | 2016-04-13 |
KR101141855B1 (ko) | 2012-05-08 |
KR20100049050A (ko) | 2010-05-11 |
JP2009056559A (ja) | 2009-03-19 |
EP2184125A1 (en) | 2010-05-12 |
JP4809306B2 (ja) | 2011-11-09 |
WO2009028216A1 (ja) | 2009-03-05 |
TW200909109A (en) | 2009-03-01 |
EP2184125A4 (en) | 2012-02-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36840B (zh) | Ball cutter | |
KR101904564B1 (ko) | 고경도 재료 절삭용 엔드밀 | |
KR101591660B1 (ko) | 날끝 교환식 회전 공구 | |
US8807882B2 (en) | Face milling cutter | |
JP6347258B2 (ja) | ラジアスエンドミル及び切削加工方法 | |
JP2007030074A (ja) | ラジアスエンドミル及び切削加工方法 | |
CN209288434U (zh) | 一种切削刃部、切削刀具及超声波刀具组件 | |
JP2017056552A (ja) | 切削インサート及び刃先交換式切削工具 | |
TW201615311A (zh) | 旋轉切削工具 | |
JP2005118960A (ja) | エンドミル | |
JP5814611B2 (ja) | エンドミル | |
JPWO2019188135A1 (ja) | エンドミル本体及びエンドミル | |
JP2007296588A (ja) | 高硬度用エンドミル | |
JP6179165B2 (ja) | ラジアスエンドミル | |
CN110560768B (zh) | 一种切削刀具及其刀头结构 | |
JP7527796B2 (ja) | 多刃ボールエンドミル及び多刃ボールエンドミルの加工方法 | |
JPWO2018074542A1 (ja) | 切削インサート及び刃先交換式回転切削工具 | |
JP6212863B2 (ja) | ラジアスエンドミル | |
CN113102813B (zh) | 旋转切削工具 | |
JP4815386B2 (ja) | 3枚刃ボールエンドミル及び4枚刃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 |
CN210648707U (zh) | 一种切削刀具及其刀头结构 | |
JP2013013962A (ja) | Cbnエンドミル | |
CN210648706U (zh) | 一种切削刀具及其刀头结构 | |
JP3639227B2 (ja) | 脆性材料用穴明け工具 | |
JP7481377B2 (ja) | 仕上げ加工用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