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4370A - 殺微生物二氫異喹啉衍生物 - Google Patents
殺微生物二氫異喹啉衍生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124370A TW202124370A TW109135520A TW109135520A TW202124370A TW 202124370 A TW202124370 A TW 202124370A TW 109135520 A TW109135520 A TW 109135520A TW 109135520 A TW109135520 A TW 109135520A TW 202124370 A TW202124370 A TW 202124370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methyl
- hydrogen
- fluorine
- compound
- alkyl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3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01N43/4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six-membered rings
- A01N43/4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six-membered rings condensed with carbocyclic ring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 C07D40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1/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directly linked by a ring-member-to-ring-member bond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Plural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具有式 (I) 之化合物: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殺微生物二氫異喹啉衍生物,例如作為活性成分,其具有殺微生物活性,特別是殺真菌活性。本發明還關於該等二氫異喹啉衍生物之製備、可用於該等二氫異喹啉衍生物的製備之中間體、該等中間體的製備、包含該等二氫異喹啉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種的農用化學組成物、以及該等組成物之製備。本發明還關於在穀物(特別是小麥)上預防或控制有用植物被選自以下者的植物病原體侵染之方法:(i) 禾生球腔菌(Mycosphaerella graminicola
)(小麥殼針孢菌(Septoria tritici
))、(ii) 雪腐明梭孢菌(Monographella nivalis
)(雪黴葉枯菌(Microdochium nivale
))、或 (iii) 禾稈鐮孢菌(Fusarium culmorum
)和/或玉米赤黴菌(Gibberella zeae
)(禾穀鐮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
以上和以下對「禾生球腔菌」或「小麥殼針孢菌」的任何提及應當理解為對小麥發酵殼針孢(Zymoseptoria tritici
)(正確的分類學名稱)之提及。
雪腐明梭孢菌(雪黴葉枯菌)係真菌植物病原體,其在所有的發育階段期間攻擊穀物,引起各種病害,諸如苗枯病(seedling blight)、雪腐病(snow mold)、裾腐病(foot rot)、以及赤黴病(ear blight)以及其他。
玉米赤黴菌(無性型:禾穀鐮孢菌)係真菌植物病原體,其引起赤黴病(fusarium head blight)(在小麥和大麥上的毀滅性病害)。而禾稈鐮孢菌同樣係真菌植物病原體和苗枯病、裾腐病、赤黴病、莖腐病、常見根腐病以及穀物的其他病害的致病病原,並且還是赤黴病的致病病原。赤黴病(FHB),也稱為瘡痂病(scab),係小粒穀物(包括小麥、大麥、燕麥、黑麥、玉米、黑小麥、金絲雀草籽和一些牧草)之真菌病害。
小麥係為其種子而耕種的草,為世界範圍內主糧之穀物。小麥的許多物種一起構成了小麥屬(Triticum
):最廣泛種植的是普通小麥(T. aestivum
)。然而,小麥的耕種存在許多挑戰。小麥葉枯病(Septoria tritici blotch)係由子囊菌真菌禾生球腔菌(無性階段:小麥殼針孢菌)引起的,並且是小麥最重要的病害之一 - 其係此作物最經濟破壞性的病害之一(目前係歐洲最經濟相關之病害)。
雖然存在殺真菌溶液以控制植物病原體禾生球腔菌、雪腐明梭孢菌(雪黴葉枯菌)和禾稈鐮孢菌和/或玉米赤黴菌(禾穀鐮孢菌),該等溶液中的許多者具有局限性並且不總是被證明係足夠的。
進一步,植物病原體禾生球腔菌、雪腐明梭孢菌(雪黴葉枯菌)和禾稈鐮孢菌和/或玉米赤黴菌(禾穀鐮孢菌)對許多目前市售的溶液的抗性發展限制了其效用並且,雖然新種類的農用化學殺真菌劑的開發正在進行中,但是該等新的化學種類的許多者在其殺真菌譜方面有局限性,並且僅控制某些特定的植物病原體。也就是說,當示出新的化學種類控制某些特定作物上的某些特定植物病原體時,不能預期同一化學種類將被證明可用於控制穀物,特別是小麥上的特定植物病原體,諸如禾生球腔菌、雪腐明梭孢菌(雪黴葉枯菌)和禾稈鐮孢菌和/或玉米赤黴菌(禾穀鐮孢菌)。
因此,需要開發用於在穀物(特別是小麥)上控制或預防有用植物被植物病原體禾生球腔菌、雪腐明梭孢菌(雪黴葉枯菌)和禾稈鐮孢菌和/或玉米赤黴菌(禾穀鐮孢菌)侵染之新方法。
某些殺真菌喹啉化合物描述於WO 2005/070917和WO 2018/190326中。然而,其控制或預防植物病原體禾生球腔菌、雪腐明梭孢菌(雪黴葉枯菌)和禾稈鐮孢菌和/或玉米赤黴菌(禾穀鐮孢菌)之用途尚未證明。因此,雖然其用於控制小範圍的與禾生球腔菌、雪腐明梭孢菌(雪黴葉枯菌)和禾稈鐮孢菌和/或玉米赤黴菌(禾穀鐮孢菌)無關的植物病原體,但仍不確定針對該等其他植物病原體相同的化合物是否是有用的。
根據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具有式 (I) 之化合物:(I)
其中,
R1
係氟、氰基、氯或甲基;
R2
係氫或氟;
R3
係氫或甲基;
R4
係C1
-C4
烷基或C1
-C4
鹵代烷基;或
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環,其中該環結構可以被1至4個氟原子取代;
R5
係鹵素、C1
-C4
烷基、C2
-C4
烯基、C2
-C4
炔基、C1
-C4
烷氧基、C3
-C5
環烷氧基、C1
-C4
鹵代烷基、C1
-C4
鹵代烷氧基、C2
-C4
鹵代烯基、C1
-C4
烷氧基C1
-C3
烷基、C1
-C2
烷氧基C1
-C2
烷氧基、氰基、-N(R9c
)2
、氰基C1
-C3
烷基、C3
-C5
環烷基、CR9a
(=NOR9b
)、C1
-C4
烷基磺醯基、C1
-C4
烷基氫硫基、或C1
-C4
烷基亞磺醯基(alkylsulfoxanyl);
R6
係氫、羥基、鹵素、C1
-C4
烷基、C1
-C4
鹵代烷基、C1
-C4
烷氧基、C3
-C5
環烷氧基、C1
-C4
鹵代烷氧基、氰基、或C3
-C5
環烷基;
R7
係氫或甲基;
R8
係氫或甲基;
R9a
係氫、C1
-C4
烷基或C3
-C5
環烷基;
R9b
係C1
-C4
烷基或C3
-C5
環烷基;並且
各個R9c
獨立地選自氫、C1
-C4
烷基,或兩個R9c
與其等所連接的氮原子一起原子形成4-、5-或6-員飽和雜環;
或其鹽、鏡像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和/或N-氧化物,
其前提係該化合物不是以下化合物之一:。
出人意料地,已經發現了,為實際目的,具有式 (I) 之新穎化合物有著非常有利水平的用來保護植物免受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的生物活性。特別地,現在已經出人意料地發現具有特定取代模式的某些喹啉化合物可以用於在穀物(特別是小麥)上預防或控制有用植物被選自以下者的植物病原體侵染:(i) 禾生球腔菌(小麥殼針孢菌)、(ii) 雪腐明梭孢菌(雪黴葉枯菌)、或 (iii) 禾稈鐮孢菌和/或玉米赤黴菌(禾穀鐮孢菌)。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包含殺真菌有效量的具有式 (I) 之化合物的農用化學組成物。如此農業組成物可以進一步包含至少一種另外的活性成分和/或農用化學上可接受的稀釋劑或載體。
根據本發明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種預防或控制有用植物被選自以下者的植物病原體侵染之方法:
(i) 禾生球腔菌、
(ii) 雪腐明梭孢菌(雪黴葉枯菌)、或
(iii) 禾稈鐮孢菌和/或玉米赤黴菌(禾穀鐮孢菌),
該方法包括向該植物病原體、該植物病原體的場所、或易受該植物病原體攻擊的植物、或其繁殖材料施用殺真菌有效量的具有式 (I) 之化合物:(I)
其中,
R1
係氟、氰基、氯或甲基;
R2
係氫或氟;
R3
係氫或甲基;
R4
係C1
-C4
烷基或C1
-C4
鹵代烷基;或
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環,其中該環結構可以被1至4個氟原子取代;
R5
係鹵素(較佳地是氯或溴)、C1
-C4
烷基、C2
-C4
烯基、C2
-C4
炔基、C1
-C4
烷氧基、C3
-C5
炔氧基、C3
-C5
烯氧基、C3
-C5
鹵代烯氧基、C3
-C5
環烷氧基、C1
-C4
鹵代烷基、C1
-C4
鹵代烷氧基、C2
-C4
鹵代烯基、C1
-C4
烷氧基C1
-C3
烷基、C1
-C2
烷氧基C1
-C2
烷氧基、氰基、-N(R9c
)2
、氰基C1
-C3
烷基、C3
-C5
環烷基、CR9a
(=NOR9b
)、C1
-C4
烷基磺醯基、C1
-C4
烷基氫硫基、或C1
-C4
烷基亞磺醯基;
R6
係氫、羥基、鹵素、C1
-C4
烷基、C1
-C4
鹵代烷基、C1
-C4
烷氧基、C3
-C5
環烷氧基、C1
-C4
鹵代烷氧基、氰基、或C3
-C5
環烷基;
R7
係氫或甲基;
R8
係氫或甲基;
R9a
係氫、C1
-C4
烷基或C3
-C5
環烷基;
R9b
係C1
-C4
烷基或C3
-C5
環烷基;並且
各個R9c
獨立地選自氫、C1
-C4
烷基,或兩個R9c
與其等所連接的氮原子一起原子形成4-、5-或6-員飽和雜環;
或其鹽、鏡像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和/或N-氧化物。
根據本發明之第四方面,提供了具有式 (I) 之化合物作為殺真菌劑之用途,包括對抗以下植物病原體:(i) 禾生球腔菌、(ii) 雪腐明梭孢菌(雪黴葉枯菌)、或(iii) 禾稈鐮孢菌和/或玉米赤黴菌(禾穀鐮孢菌)。根據本發明之此特定方面,該用途可以不包括藉由手術或療法來治療人體或動物體之方法。
在取代基被指示為視需要被取代的情況下,此意指其等可以帶有或可以不帶有一個或多個相同的或不同的取代基,例如一至三個取代基。通常地,同時存在不多於三個如此視需要的取代基。在基團被指示為被取代的情況下,例如烷基,此包括係其他基團的一部分的基團,例如烷硫基中的烷基。
術語「鹵素」係指氟、氯、溴或碘,較佳地是氟、氯或溴。
烷基取代基可以是直鏈的或支鏈的。取決於提到的碳原子的數量,烷基其本身或作為另一取代基的部分係(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正戊基、正己基和其等的異構物,例如異丙基、異丁基、二級丁基、三級丁基或異戊基。
烯基取代基(單獨或作為較大基團的一部分,例如烯基氧基)可以呈直鏈或支鏈的形式,並且該等烯基部分可以(適當時)具有(E)-或(Z)-組態。實例係乙烯基和烯丙基。該烯基較佳地是C2
-C6
,更佳地是C2
-C4
並且最佳地是C2
-C3
烯基。
炔基取代基(單獨或作為較大基團的一部分,例如炔基氧基)可以呈直鏈或支鏈的形式。實例係乙炔基和炔丙基。該炔基較佳地是C2
-C6
、更佳地是C2
-C4
並且最佳地是C2
-C3
炔基。
鹵代烷基(單獨或作為較大基團的一部分,例如鹵代烷基氧基)可能包含一個或多個相同或不同的鹵素原子並且(例如)可以代表CH2
Cl、CHCl2
、CCl3
、CH2
F、CHF2
、CF3
、CF2
Cl、CF3
CH2
、CH3
CF2
、CF3
CF2
或CCl3
CCl2
。
鹵代烯基(單獨或作為較大基團的一部分,例如鹵代烯基氧基)係烯基,其分別被一個或多個相同或不同的鹵素原子取代,並且是(例如)2,2-二氟乙烯基或1,2-二氯-2-氟-乙烯基。
烷氧基意指基團-OR,其中R係烷基,例如如以上所定義者。烷氧基包括(但不限於)甲氧基、乙氧基、1-甲基乙氧基、丙氧基、丁氧基、1-甲基丙氧基和2-甲基丙氧基。
氰基意指-CN基團。
硝基意指-NO2
基團。
胺基意指-NH2
基團。
羥基(「hydroxyl」或「hydroxy」)代表-OH基團。
環烷基可以是飽和的或部分不飽和的,較佳地是完全飽和的,並且是(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或環己烯基。
芳基(單獨或作為較大基團的一部分,諸如例如芳基氧基、芳基-烷基)係芳香族環系統,其等可以呈單環、雙環或三環的形式。如此環的實例包括苯基、萘基、蒽基、茚基或菲基。較佳的芳基係苯基和萘基,苯基係最佳的。在芳基部分被指出為被取代的情況下,該芳基部分較佳地是被一至四個取代基取代,最佳地是被一至三個取代基取代。
雜芳基(單獨或作為較大基團的一部分,諸如例如雜芳基氧基、雜芳基-烷基)係芳香族環系統,該等系統含有至少一個雜原子並且由單環或兩個或更多個稠合環組成。較佳地是,單環將包含最高達三個雜原子並且雙環系統包含最高達四個雜原子,該等雜原子將較佳地是選自氮、氧以及硫。單環基團的實例包括吡啶基、嗒𠯤基、嘧啶基、吡𠯤基、吡咯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例如,[1,2,4]三唑基)、呋喃基、苯硫基(thiophenyl)、㗁唑基、異㗁唑基、㗁二唑基、噻唑基、異噻唑基以及噻二唑基。雙環基團的實例包括嘌呤基、喹啉基、啉基、喹㗁啉基、吲哚基、吲唑基、苯并咪唑基、苯并苯硫基以及苯并噻唑基。較佳地是單環的雜芳基,吡啶基係最佳的。在雜芳基部分被指出為被取代的情況下,該雜芳基部分較佳地是被一至四個取代基取代,最佳地是被一至三個取代基取代。
在具有式 (I) 之化合物中存在一個或多個可能的不對稱碳原子意指化合物能以光學異構物形式(即鏡像異構物或非鏡像異構物的形式)存在。作為圍繞單鍵的受限旋轉的結果,還可能存在阻轉異構物。式 (I) 意欲包括所有可能的異構形式及其等之混合物。本發明包括具有式 (I) 之化合物的所有可能的異構物形式及其等之混合物。同樣地,式 (I) 意欲包括所有可能的互變異構物。本發明包括具有式 (I) 之化合物的所有可能的互變異構物形式。
在每種情況下,具有式 (I) 之化合物係呈游離形式、被氧化的形式如N-氧化物、或鹽的形式(例如農藝學上可用的鹽的形式)。
N-氧化物係三級胺的氧化形式或含氮雜芳香族化合物的氧化形式。其等在例如A. Albini和S. Pietra於1991年在博卡拉頓(Boca Raton)CRC出版社出版的名為「Heterocyclic N-oxides(雜環N-氧化物)」一書中描述。
在根據本發明之具有式 (I) 之化合物中,R1
、R2
、R3
、R4
、R5
、R6
、R7
和R8
的較佳的值係以其等之任何組合如以下列出的:
較佳地是,R1
係氟或氯。最佳地是,R1
係氟。
較佳地是,R2
係氟。
在某些較佳的實施方式中,R1
和R2
係氟。在其他較佳的實施方式中,R1
係氟並且R2
係氫。
較佳地是,R3
係甲基。
較佳地是,R4
係C1
-C3
烷基或C1
-C3
鹵代烷基;或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或環戊基環,其中該環結構可以被1至2個氟原子取代。更佳地是,R4
係甲基、乙基或C1
-C2
氟烷基;或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或環戊基環,其中該環結構可以被1至2個氟原子取代。最佳地是,R4
係甲基或乙基;或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或環戊基環。
較佳地是,R5
係鹵素、C1
-C3
烷基、C2
-C3
烯基、C2
-C3
炔基、C1
-C3
烷氧基、C1
-C3
鹵代烷基、C1
-C3
鹵代烷氧基、氰基、或C3
-C4
環烷基。更佳地是,R5
係氟、氯、溴、碘、C1
-C3
烷基、C1
-C3
烷氧基、C1
-C3
氟烷基、C1
氟烷氧基、氰基、或環丙基。最佳地是,R5
係氟、氯、溴、碘、甲基、乙基、甲氧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二氟甲氧基、氰基、或環丙基。
較佳地是,R6
係氫、羥基、鹵素、C1
-C3
烷基、C1
-C3
鹵代烷基、C1
-C3
烷氧基、C1
-C3
鹵代烷氧基、氰基、或C3
-C5
環烷基。更佳地是,R6
係氫、羥基、氟、氯、溴、甲基、乙基、C1
-C2
氟烷基、C1
-C2
烷氧基、C1
-C2
氟烷氧基、氰基、或環丙基。甚至更佳地是,R6
係氫、羥基、氟、氯、溴、甲基、乙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二氟甲氧基、甲氧基、氰基、或環丙基。最佳地是,R6
係氫、氟、氯、溴、甲基、甲氧基或氰基。在某些較佳的實施方式中,R6
係C1
-C3
烷基,特別是甲基。
在某些較佳的實施方式中,R5
係鹵素或氰基並且R6
係C1
-C3
烷基,並且較佳地是,R5
係氯、溴或氰基並且R6
係甲基。
較佳地是,R7
係氫並且R8
係氫或甲基,或R7
係氫或甲基並且R8
係氫。最佳地是,R7
和R8
皆為氫。
在根據本發明之預防或控制有用植物被植物病原體侵染之方法的一個方面中,該植物病原體係禾生球腔菌(小麥殼針孢菌)。
在根據本發明之預防或控制有用植物被植物病原體侵染之方法的另一個方面中,該植物病原體係雪腐明梭孢菌(雪黴葉枯菌)。
在根據本發明之預防或控制有用植物被植物病原體侵染之方法的另一個方面中,該植物病原體係禾稈鐮孢菌和/或玉米赤黴菌(禾穀鐮孢菌)。
用於根據本發明之用途的一組較佳的具有式 (I) 之化合物係具有式 (I-1) 者,其等係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其中:
R1
係氟或氯;
R2
係氫或氟;
R3
係氫或甲基;
R4
係C1
-C3
烷基或C1
-C3
鹵代烷基;或
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或環戊基環,其中該環結構可以被1至2個氟原子取代;
R5
係鹵素、C1
-C3
烷基、C2
-C3
炔基、C2
-C3
烯基、C1
-C3
烷氧基、C1
-C3
鹵代烷基、C1
-C3
鹵代烷氧基、氰基、或C3
-C4
環烷基;
R6
係氫、羥基、鹵素、C1
-C3
烷基、C1
-C3
鹵代烷基、C1
-C3
烷氧基、C1
-C3
鹵代烷氧基、氰基、或C3
-C5
環烷基;
R7
係氫或甲基;並且
R8
係氫或甲基;
或其鹽、鏡像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和/或N-氧化物。
用於根據本發明之用途的另一組較佳的具有式 (I) 之化合物係具有式 (I-2) 者,其等係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其中:
R1
係氟;
R2
係氫或氟;
R3
係氫或甲基;
R4
係甲基、乙基或C1
-C2
氟烷基;或
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或環戊基環,其中該環結構可以被1至2個氟原子取代;
R5
係氟、氯、溴、碘、C1
-C3
烷基、C1
-C3
烷氧基、C1
-C3
氟烷基、C1
氟烷氧基、氰基、或環丙基;
R6
係氫、氟、氯、溴、甲基、乙基、C1
-C2
氟烷基、C1
-C2
烷氧基、C1
-C2
氟烷氧基、氰基、或環丙基;
R7
係氫並且R8
係氫或甲基,或R7
係氫或甲基並且R8
係氫;
或其鹽、鏡像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和/或N-氧化物。
用於根據本發明之用途的另一組較佳的具有式 (I) 之化合物係具有式 (I-3) 者,其等係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其中:
R1
係氟;
R2
係氫或氟;
R3
係甲基;
R4
係甲基或乙基;或
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或環戊基環;
R5
係氟、氯、溴、碘、甲基、乙基、甲氧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二氟甲氧基、氰基、或環丙基;
R6
係氫、氟、氯、溴、甲基、乙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二氟甲氧基、甲氧基、氰基、或環丙基(最佳地是,R6
係氫、氟、氯、溴、甲基、甲氧基或氰基);並且
R7
和R8
皆為氫;
或其鹽、鏡像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和/或N-氧化物。
用於根據本發明之用途的另一組較佳的具有式 (I) 之化合物係具有式 (I-4) 者,其等係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其中:
R1
係氟;
R2
係氫或氟;
R3
係甲基並且R4
係甲基;或
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戊基環;
R5
係氯、溴或氰基;
R6
係氫或甲基;並且
R7
和R8
皆為氫;
或其鹽、鏡像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和/或N-氧化物。
如下所述,提供了根據本發明之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1提供了一種在穀物(特別是小麥)上預防或控制有用植物被選自以下者的植物病原體侵染之方法:(i) 禾生球腔菌、(ii) 雪腐明梭孢菌(雪黴葉枯菌)、或 (iii) 禾稈鐮孢菌和/或玉米赤黴菌(禾穀鐮孢菌),該方法包括向該植物病原體、該植物病原體的場所、或易受該植物病原體攻擊的植物、或其繁殖材料施用殺真菌有效量的如上定義的具有式 (I) 之化合物或其鹽、鏡像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和/或N-氧化物。
實施方式2提供了根據實施方式1之方法,其中R1
係氟或氯。
實施方式3提供了根據實施方式1或2之方法,其中R3
係甲基。
實施方式4提供了根據實施方式1、2或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R4
係C1
-C3
烷基或C1
-C3
鹵代烷基;或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或環戊基環,其中該環結構可以被1至2個氟原子取代。
實施方式5提供了根據實施方式1、2、3或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R5
係鹵素、C1
-C3
烷基、C2
-C3
炔基、C2
-C3
烯基、C1
-C3
烷氧基、C1
-C3
鹵代烷基、C1
-C3
鹵代烷氧基、氰基、或C3
-C4
環烷基。
實施方式6提供了根據實施方式1、2、3、4或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R6
係氫、鹵素、C1
-C3
烷基、C1
-C3
鹵代烷基、C1
-C3
烷氧基、C1
-C3
鹵代烷氧基、氰基、或C3
-C5
環烷基。
實施方式7提供了根據實施方式1、2、3、4、5或6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R7
係氫並且R8
係氫或甲基,或R7
係氫或甲基並且R8
係氫。
實施方式8提供了根據實施方式1、2、3、4、5、6或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R1
係氟。
實施方式9提供了根據實施方式1、2、3、4、5、6、7或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R4
係甲基、乙基或C1
-C2
氟烷基;或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或環戊基環,其中該環結構可以被1至2個氟原子取代。
實施方式10提供了根據實施方式1、2、3、4、5、6、7、8或9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R5
係氟、氯、溴、碘、C1
-C3
烷基、C1
-C3
烷氧基、C1
-C3
氟烷基、C1
氟烷氧基、氰基、或環丙基。
實施方式11提供了根據實施方式1、2、3、4、5、6、7、8、9或10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R6
係氫、氟、氯、溴、甲基、乙基、C1
-C2
氟烷基、C1
-C2
烷氧基、C1
-C2
氟烷氧基、氰基、或環丙基。
實施方式12提供了根據實施方式1、2、3、4、5、6、7、8、9、10或11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R7
和R8
皆為氫。
實施方式13提供了根據實施方式1、2、3、4、5、6、7、8、9、10、11或12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R4
係甲基或乙基;或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或環戊基環。
實施方式14提供了根據實施方式1、2、3、4、5、6、7、8、9、10、11、12或1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R5
係氟、氯、溴、碘、甲基、乙基、甲氧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二氟甲氧基、氰基、或環丙基。
實施方式15提供了根據實施方式1、2、3、4、5、6、7、8、9、10、11、12、13或14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R6
係氫、氟、氯、溴、甲基、甲氧基或氰基。
某些具有式 (I) 之化合物係新穎的並且本身形成本發明之另一個方面。
例如,提供了具有式 (IH) 之新穎化合物,其係具有式 (I) 之化合物(I)
其中,
R1
係氟、氰基、氯或甲基;
R2
係氫或氟;
R3
係氫或甲基;
R4
係C1
-C4
烷基或C1
-C4
鹵代烷基;或
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環,其中該環結構可以被1至4個氟原子取代;
R5
係鹵素、C1
-C4
烷基、C2
-C4
炔基、C2
-C4
烯基、C1
-C4
烷氧基、C3
-C5
環烷氧基、C1
-C4
鹵代烷基、C1
-C4
鹵代烷氧基、C1
-C4
烷氧基C1
-C3
烷基、氰基、-N(R9c
)2
、氰基C1
-C3
烷基、C3
-C5
環烷基、CR9a
(=NOR9b
)、C1
-C4
烷基磺醯基、C1
-C4
烷基氫硫基、或C1
-C4
烷基亞磺醯基;
R6
係氫、鹵素、C1
-C4
烷基、C1
-C4
鹵代烷基、C1
-C4
烷氧基、C3
-C5
環烷氧基、C1
-C4
鹵代烷氧基、氰基、或C3
-C5
環烷基;
R7
係氫或甲基;
R8
係氫或甲基;
R9a
係氫、C1
-C4
烷基或C3
-C5
環烷基;
R9b
係C1
-C4
烷基或C3
-C5
環烷基;並且
各個R9c
獨立地選自氫、C1
-C4
烷基,或兩個R9c
與其等所連接的氮原子一起原子形成4-、5-或6-員飽和雜環;或其鹽、鏡像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和/或N-氧化物,其前提係該化合物不是以下化合物之一:
對於具有式 (IH) 之新穎化合物,R1
、R2
、R3
、R4
、R5
、R6
、R7
和R8
的較佳的定義係如以上對於具有式 (I) 之化合物所定義的,同時考慮了以上對於具有式 (IH) 之化合物的範圍和附帶條款中的任何相應的限制。
根據本發明之此方面的實施方式係如以上在實施方式1、2、3、4、5、6、7、8、9、10、11、12、13、14或15中任一項中所定義的化合物,同時考慮了以上對於具有式 (IH) 之化合物的範圍和附帶條款中的任何相應的限制。
一組較佳的具有式 (I) 之新穎化合物係具有式 (IH-1) 者,其等係具有式 (IH) 之化合物,其中
R1
係氟或氯;
R2
係氫或氟;
R3
係氫或甲基;
R4
係C1
-C3
烷基或C1
-C3
鹵代烷基;或
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或環戊基環,其中該環結構可以被1至2個氟原子取代;
R5
係鹵素、C1
-C3
烷基、C2
-C3
炔基、C2
-C3
烯基、C1
-C3
烷氧基、C1
-C3
鹵代烷基、C1
-C3
鹵代烷氧基、氰基、或C3
-C4
環烷基;
R6
係氫、鹵素、C1
-C3
烷基、C1
-C3
鹵代烷基、C1
-C3
烷氧基、C1
-C3
鹵代烷氧基、氰基、或C3
-C5
環烷基;
R7
係氫或甲基;並且
R8
係氫或甲基;或其鹽、鏡像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和/或N-氧化物,其前提係該化合物不是以下化合物之一:
另一組較佳的具有式 (I) 之新穎化合物係具有式 (IH-2) 者,其等係具有式 (IH) 之化合物,其中
R1
係氟;
R2
係氫或氟;
R3
係氫或甲基;
R4
係甲基、乙基或C1
-C2
氟烷基;或
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或環戊基環,其中該環結構可以被1至2個氟原子取代;
R5
係氟、氯、溴、碘、C1
-C3
烷基、C1
-C3
烷氧基、C1
-C3
氟烷基、C1
氟烷氧基、氰基、或環丙基;並且
R6
係氫、氟、氯、溴、甲基、乙基、C1
-C2
氟烷基、C1
-C2
烷氧基、C1
-C2
氟烷氧基、氰基、或環丙基;
R7
係氫並且R8
係氫或甲基,或R7
係氫或甲基並且R8
係氫;或其鹽、鏡像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和/或N-氧化物,其前提係該化合物不是以下化合物之一:
另一組較佳的具有式 (I) 之新穎化合物係具有式 (IH-3) 者,其等係具有式 (IH) 之化合物,其中
R1
係氟;
R2
係氫或氟;
R3
係甲基;
R4
係甲基或乙基;或
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或環戊基環;
R5
係氟、氯、溴、碘、甲基、乙基、甲氧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二氟甲氧基、氰基、或環丙基;
R6
係氫、氟、氯、溴、甲基、乙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二氟甲氧基、甲氧基、氰基、或環丙基(最佳地是,R6
係氫、氟、氯、溴、甲基、甲氧基或氰基);並且
R7
和R8
皆為氫;或其鹽、鏡像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和/或N-氧化物,其前提係該化合物不是以下化合物之一:
另一組較佳的具有式 (I) 之新穎化合物係具有式 (IH-4) 者,其等係具有式 (IH) 之化合物,其中
R1
係氟;
R2
係氫或氟;
R3
係甲基;
R4
係甲基或乙基;或
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或環戊基環;
R5
係氟、氯、溴、碘、甲基、乙基、甲氧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二氟甲氧基、氰基、或環丙基;
R6
係氫、氟、氯、溴、甲基、甲氧基或氰基;並且
R7
和R8
皆為氫;或其鹽、鏡像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和/或N-氧化物,其前提係該化合物不是以下化合物之一:
另一組較佳的具有式 (I) 之新穎化合物係具有式 (IH-5) 者,其等係具有式 (IH) 之化合物,其中
R1
係氟;
R2
係氫或氟;
R3
係甲基並且R4
係甲基;或
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環;
R5
係氯、溴、甲基或氰基;
R6
係氫或甲基;並且
R7
和R8
皆為氫;或其鹽、鏡像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和/或N-氧化物,其前提係該化合物不是以下化合物之一:。
另一組較佳的具有式 (I) 之新穎化合物係具有式 (IH-6) 者,其等係具有式 (IH) 之化合物,其中
R1
係氟;
R2
係氫或氟;
R3
係甲基並且R4
係甲基;或
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或環戊基環;
R5
係溴、甲基、氰基、二氟甲氧基、乙炔基;
R6
係鹵素或甲基;並且
R7
和R8
皆為氫;或其鹽、鏡像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和/或N-氧化物。
另一組較佳的具有式 (I) 之新穎化合物係具有式 (IH-7) 者,其等係具有式 (IH) 之化合物,其中
R1
係氟;
R2
係氫或氟;
R3
係甲基並且R4
係甲基;或
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環;
R5
係溴、甲基、氰基、二氟甲氧基、乙炔基;
R6
係氯或甲基;並且
R7
和R8
皆為氫;或其鹽、鏡像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和/或N-氧化物。
另一組較佳的具有式 (I) 之新穎化合物係具有式 (IH-8) 者,其等係具有式 (IH) 之化合物,其中
R1
係氟;
R2
係氫或氟;
R3
係甲基並且R4
係甲基;或
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環;
R5
係氯、溴、甲基或氰基;
R6
係甲基;並且
R7
和R8
皆為氫;或其鹽、鏡像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和/或N-氧化物。
在下表A1至A13中示出了具有式 (I) 之化合物的具體實例:
表A1提供了107種具有式 (I) 之化合物:(I)
其中R1
係氟,R2
係H,R3
和R4
係甲基,R7
和R8
係H,並且其中R5
和R6
的值係如下表Z中定義的。
[表Z]
條目 | R5 | R6 | 條目 | R5 | R6 |
1 | F | H | 55 | F | CH3 |
2 | Cl | H | 56 | Cl | CH3 |
3 | Br | H | 57 | Br | CH3 |
4 | I | H | 58 | I | CH3 |
5 | CH3 | H | 59 | CH3 | CH3 |
6 | 環丙基 | H | 60 | 環丙基 | CH3 |
7 | C≡CH | H | 61 | C≡CH | CH3 |
8 | CH=CH2 | H | 62 | CH=CH2 | CH3 |
9 | OMe | H | 63 | OMe | CH3 |
10 | OCHF2 | H | 64 | OCHF2 | CH3 |
11 | CF3 | H | 65 | CF3 | CH3 |
12 | CHF2 | H | 66 | CHF2 | CH3 |
13 | CH2 CH3 | H | 67 | CH2 CH3 | CH3 |
14 | CN | H | 68 | CN | CH3 |
15 | F | F | 69 | F | OMe |
16 | Cl | F | 70 | Cl | OMe |
17 | Br | F | 71 | Br | OMe |
18 | I | F | 72 | I | OMe |
19 | CH3 | F | 73 | CH3 | OMe |
20 | 環丙基 | F | 74 | 環丙基 | OMe |
21 | C≡CH | F | 75 | C≡CH | OMe |
22 | CH=CH2 | F | 76 | CH=CH2 | OMe |
23 | OMe | F | 77 | OMe | OMe |
24 | OCHF2 | F | 78 | OCHF2 | OMe |
25 | CF3 | F | 79 | CF3 | OMe |
26 | CHF2 | F | 80 | CHF2 | OMe |
27 | CH2 CH3 | F | 81 | CH2 CH3 | OMe |
28 | CN | F | 82 | CN | OMe |
29 | F | Cl | 83 | F | Br |
30 | Cl | Cl | 84 | Cl | Br |
31 | Br | Cl | 85 | Br | Br |
32 | I | Cl | 86 | I | Br |
33 | CH3 | Cl | 87 | CH3 | Br |
34 | 環丙基 | Cl | 88 | 環丙基 | Br |
35 | C≡CH | Cl | 89 | C≡CH | Br |
36 | CH=CH2 | Cl | 90 | CH=CH2 | Br |
37 | OMe | Cl | 91 | OMe | Br |
38 | OCHF2 | Cl | 92 | OCHF2 | Br |
39 | CF3 | Cl | 93 | CF3 | Br |
40 | CHF2 | Cl | 94 | CHF2 | Br |
41 | CH2 CH3 | Cl | 95 | CH2 CH3 | Br |
42 | CN | Cl | 96 | CN | Br |
43 | F | CN | 97 | F | CH2 CH3 |
44 | Cl | CN | 98 | Cl | CH2 CH3 |
45 | Br | CN | 99 | Br | CH2 CH3 |
46 | I | CN | 100 | I | CH2 CH3 |
47 | CH3 | CN | 101 | CH3 | CH2 CH3 |
48 | 環丙基 | CN | 102 | 環丙基 | CH2 CH3 |
49 | F | C≡CH | 103 | F | 環丙基 |
50 | Cl | C≡CH | 104 | Cl | 環丙基 |
51 | Br | C≡CH | 105 | Br | 環丙基 |
52 | I | C≡CH | 106 | I | 環丙基 |
53 | CH3 | C≡CH | 107 | CH3 | 環丙基 |
54 | 環丙基 | C≡CH |
表A2提供了107種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其中R1
係氟,R2
係氟,R3
和R4
係甲基,R7
和R8
係H,並且其中R5
和R6
的值係如上表Z中定義的。
表A3提供了107種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其中R1
係氟,R2
係H,R3
和R4
係甲基,R7
係CH3
並且R8
係H,並且其中R5
和R6
的值係如上表Z中定義的。
表A4提供了107種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其中R1
係氟,R2
係H,R3
和R4
係甲基,R7
係H並且R8
係CH3
,並且其中R5
和R6
的值係如上表Z中定義的。
表A5提供了107種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其中R1
係氯,R2
係H,R3
和R4
係甲基,R7
和R8
係H,並且其中R5
和R6
的值係如上表Z中定義的。
表A6提供了107種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其中R1
係氟,R2
係H,R3
係甲基,R4
係乙基,R7
和R8
係H,並且其中R5
和R6
的值係如上表Z中定義的。
表A7提供了107種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其中R1
係氟,R2
係氟,R3
係甲基,R4
係乙基,R7
和R8
係H,並且其中R5
和R6
的值係如上表Z中定義的。
表A8提供了107種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其中R1
係氟,R2
係H,R3
係甲基,R4
係H,R7
和R8
係H,並且其中R5
和R6
的值係如上表Z中定義的。
表A9提供了107種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其中R1
係氟,R2
係氟,R3
係甲基,R4
係H,R7
和R8
係H,並且其中R5
和R6
的值係如上表Z中定義的。
表A10提供了107種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其中R1
係氟,R2
係H,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環,R7
和R8
係H,並且其中R5
和R6
的值係如上表Z中定義的。
表A11提供了107種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其中R1
係氟,R2
係氟,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環,R7
和R8
係H,並且其中R5
和R6
的值係如上表Z中定義的。
表A12提供了107種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其中R1
係氟,R2
係H,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戊基環,R7
和R8
係H,並且其中R5
和R6
的值係如上表Z中定義的。
表A13提供了107種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其中R1
係氟,R2
係氟,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戊基環,R7
和R8
係H,並且其中R5
和R6的值係如上表Z中定義的。
具有式 (I) 之化合物(特別是當用於在穀物(特別是小麥)上控制或預防有用作物植物被選自以下者的植物病原體侵染時:(i) 禾生球腔菌、(ii) 雪腐明梭孢菌(雪黴葉枯菌)或 (iii) 禾稈鐮孢菌和/或玉米赤黴菌(禾穀鐮孢菌))可以具有任何數量的另外的益處,包括用作農用化學活性成分的有利水平的生物活性或優越特性(例如,更高的生物活性、有利的活性範圍、增加的安全性、改進的物理-化學特性、或增加的生物可降解性)以及其他。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以如在以下流程中所示來製備,其中(除非另外說明)每一變項的定義係如以上針對具有式 (I) 之化合物所定義的。
如流程1中所示,具有通式 (I) 之化合物可以在布忍斯特酸(Brönsted acid)(諸如硫酸或三氟甲烷磺酸)的存在下,在惰性溶劑(諸如二氯甲烷)的存在或不存在下,由具有式 (II) 和 (III) 之化合物製備,如WO 2013/047751中所述。
流程1
具有式 (III) 之化合物可以藉由在溶劑(諸如N,N-二甲基乙醯胺)中在20°C與150°C之間的溫度下用過渡金屬鹽(諸如乙酸鈀 (II))、膦配位基(諸如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和氰化物源(諸如氰化鋅)處理由具有式 (III-a) 之化合物(其中R11
係氯、溴或碘)製備。具有式 (III-a) 之化合物可以藉由在惰性溶劑(諸如三氟甲苯)中用鹵化劑(諸如溴)和鹼(諸如吡啶)處理由具有式 (III-b) 之化合物(其中R11
係氯、溴或碘)製備。此在流程2中示出。
流程2
化學文獻中描述了藉由熟悉該項技術者熟知之方法由市售可得的試劑合成具有式 (III-b) 和 (II) 之化合物。
可替代地,具有通式 (I) 之化合物可以藉由在惰性溶劑(諸如二氯甲烷或氯苯)中在-40°C至150°C之間的溫度下用脫水劑(諸如三氟甲磺酸酐或氯亞甲基(二甲基)氯化銨)和鹼(諸如2,6-二甲基吡啶)處理由具有式 (IV) 之化合物製備。此在流程3中示出。
流程3
具有式 (IV) 之化合物可以在脫水劑(諸如丙基膦酸酐或光氣)和鹼(諸如三乙胺)的存在下在惰性溶劑(諸如甲苯)中由具有式 (IV-b) 之化合物和具有式 (IV-a) 之化合物製備。可替代地,具有式 (IV) 之化合物可以在過渡金屬鹽(諸如乙酸鈀 (II))、膦配位基(諸如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和鹼(諸如三乙胺)的存在下在溶劑(諸如甲苯)中在一氧化碳氣氛下由具有式 (III-a) 之化合物(其中R11
係氯、溴或碘)和 (IV-a) 之化合物製備。此在流程4中示出。
流程4
具有式 (IV-a) 之化合物可以藉由熟悉該項技術者熟知的並且在ChemMedChem
(化學藥物化學)2018
, p. 2351-2373,J. Org. Chem
.(有機化學期刊),2017
, p 4044-4049和Org. Lett
.(有機快報),2010
, p. 4644-4647中描述之方法由具有式 (IV-c) 之化合物(其中X係-OH、-NH2
或-NHOH)製備。具有式 (IV-c) 之化合物(其中X係-OH、-NH2
或-NHOH)可以在鹼(諸如二異丙基胺基鋰)的存在下,在惰性溶劑(諸如四氫呋喃)中,由具有式 (IV-d) 之化合物(其中R12
係氯或溴)和具有式 (V-e) 之化合物(其中R13
係氰基或C1
-C4
烷氧基羰基)製備,然後根據熟悉該項技術者熟知之方法進行官能基互變。此在流程5中示出。
流程5
具有通式 (V-e) 之化合物(其中R13
係氰基或C1
-C4
烷氧基羰基)和具有式 (IV-d) 之化合物(其中R12
係氯或溴)係市售可得的或藉由熟悉該項技術者熟知之方法容易地由市售可得的試劑製備的。
可替代地,具有通式 (IV-a) 之化合物可以在還原劑(諸如鈀/碳)的存在下在氫氣氛下在溶劑(諸如甲醇)中由具有式 (IV-f) 之化合物製備。具有式 (IV-f) 之化合物可以由具有式 (IV-d) 之化合物(其中R11
係氯或溴)和具有式 (IV-g) 之硝基化合物製備,如J. Am. Chem. Soc
.(美國化學會會誌)2012
, p. 9942-9945中所述。此在流程6中示出。
流程6
可替代地,具有通式 (I) 之化合物可以在過渡金屬鹽(諸如乙酸鈀 (II))、膦配位基(諸如三(2-呋喃基)膦)和鹼(諸如K3
PO4
)的存在下,在溶劑(諸如N,N-二甲基甲醯胺)中,在20°C與150°C之間的溫度下由具有式 (V) 之化合物(其中R14
係-B(OH)2
、-B(OC(CH3
)2
C(CH3
)2
O)或-B(OCH2
C(CH3
)2
CH2
O))和具有式 (VI) 之化合物(其中R15
係氯、溴、碘、-OSO2
CF3
或-OSO2
(CF2
)3
CF3
)製備。此在流程7中示出。
流程7
具有式 (V) 之化合物(其中R14
係-B(OH)2
、-B(OC(CH3
)2
C(CH3
)2
O)或-B(OCH2
C(CH3
)2
CH2
O))可以藉由RSC Adv
.(英國皇家化學會進展),2013
, 12518-12539中描述之方法由具有式 (III-a) 之化合物(其中R11
係氯、溴或碘)製備。
具有式 (VI) 之化合物(其中R15
係氯、溴、碘、-OSO2
CF3
或-OSO2
(CF2
)3
CF3
)可以藉由在惰性溶劑(諸如二氯甲烷)中用適當的脫水劑(諸如氯亞甲基(二甲基)氯化銨或三氟甲磺酸酐)處理由具有式 (VI-a) 之化合物製備。具有式 (VI-a) 之化合物可以在乙酸鈀 (II) 和苯醌的存在下由具有式 (IV-a) 之化合物獲得,如Organometallics
(有機金屬)2013
, p. 649-659中所述並且如流程8所示。
流程8
可替代地,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可以藉由使用熟悉該項技術者已知的標準合成技術轉化另一種密切相關的具有式 (I) 之化合物(或其類似物)來獲得。非詳盡的實例包括氧化反應、還原反應、氫化反應、水解反應、偶合反應、芳香族親核或親電子取代反應、親核取代反應、烷基化反應、親核加成反應以及鹵化反應。
具有式 (I) 之化合物能以未經修飾的形式使用,或者較佳地是,連同調配物領域中常規使用的輔助劑一起使用。為此目的,其等可以按已知方式方便地調配成乳劑(emulsifiable concentrate)、可包衣的糊劑、可直接噴霧或稀釋的溶液或懸浮液、稀釋乳液、可溼性粉劑、可溶性粉劑、塵粉劑、粒化、以及還有膠囊封裝,例如在聚合物的物質中。對於組成物的類型,根據意欲目的以及所處情況來選擇施用方法,諸如噴霧、霧化、撒粉、播散、包衣或澆灌。該等組成物還可以含有另外的輔助劑,諸如穩定劑、消泡劑、黏度調節劑、黏合劑或增黏劑、以及肥料、微量營養素供體或其他用於獲得特殊效果的調配物。
合適的載體以及輔助劑(例如對於農業用途)可以是固體或液體並且是在調配物技術中有用的物質,例如天然或再生的礦物物質、溶劑、分散劑、濕潤劑、增黏劑、增稠劑、黏合劑或肥料。如此載體例如描述在WO 97/33890中。
懸浮液濃縮物係活性化合物的細分的固體顆粒懸浮於其中的水性調配物。如此調配物包括抗沈降劑和分散劑,並且可以進一步包括濕潤劑以增強活性、以及消泡劑和晶體生長抑制劑。在使用時,將此等濃縮物稀釋在水中,並且通常以噴霧劑的形式施用至有待處理的區域。活性成分的量的範圍可以是從0.5%到95%的該濃縮物。
可溼性粉劑係呈在水中或其他液體載體中容易分散的細分的顆粒的形式。該等顆粒含有容納在固體基質裡的活性成分。典型的固體基質包括漂白土、高嶺土、矽石和其他容易濕化的有機或無機固體。可溼性粉劑通常包含從5%到95%的活性成分加上少量的濕潤劑、分散劑或乳化劑。
乳劑係在水中或其他液體中可分散的均勻的液體組成物並且可以完全由活性化合物與液體或固體乳化劑組成,或者還可以含有液體載體,諸如二甲苯、重芳香族石腦油、異佛爾酮和其他非揮發性有機溶劑。在使用時,將此等濃縮物分散在水中或其他液體中,並且通常以噴霧劑的形式施用至有待處理的區域。活性成分的量的範圍可以是從0.5%到95%的該濃縮物。
顆粒調配物包括擠出物和相對粗的顆粒兩者,並且通常不用稀釋地施用至需要處理的區域。用於顆粒調配物的典型載體包括沙、漂白土、厄帖浦石黏土、膨潤土、蒙脫石黏土、蛭石、珍珠岩、碳酸鈣、磚、浮石、葉蠟石、高嶺土、白雲石、灰泥、木粉、玉米穗軸磨粉、花生殼磨粉、糖、氯化鈉、硫酸鈉、矽酸鈉、硼酸鈉、氧化鎂、雲母、氧化鐵、氧化鋅、氧化鈦、氧化銻、冰晶石、石膏、矽藻土(diatomaceous earth)、硫酸鈣以及其他吸收活性化合物或可使用活性化合物包衣的有機或無機材料。顆粒調配物通常含有5%至25%的活性組分,其可包括表面活性劑,諸如重芳香族石腦油、煤油和其他石油餾分、或植物油;和/或黏著劑,諸如糊精、膠或合成樹脂。
塵粉劑係活性成分與細分的固體(諸如滑石、黏土、麵粉以及其他作為分散劑和載體的有機與無機固體)的可自由流動的摻和物。
微膠囊典型地是包裹在惰性多孔殼內的活性成分的微滴或顆粒,該惰性多孔殼允許以受控的速率讓包住的材料逃逸到周圍環境中。膠囊封裝的微滴的直徑典型地為1微米到50微米。包裹的液體典型地構成膠囊重量的50%至95%並且除了活性化合物外還可以包括溶劑。膠囊封裝的顆粒通常是多孔顆粒,其中多孔膜將顆粒孔口密封,從而在顆粒孔內容納呈液體形式的活性物種。顆粒的直徑的範圍典型地是從1毫米至1釐米並且較佳地是1毫米至2毫米。顆粒藉由擠出、黏聚或製粒形成,或者係天然存在的。如此材料的實例為蛭石、燒結黏土、高嶺土、厄帖浦石黏土、鋸屑和碳粒。殼或膜材料包括天然和合成橡膠、纖維材料、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聚丙烯腈、聚丙烯酸酯、聚酯、聚醯胺、聚脲、聚胺甲酸乙酯和澱粉黃原酸酯。
用於農用化學應用的其他有用調配物包括活性成分在溶劑(諸如丙酮、烷基化萘、二甲苯和其他有機溶劑)中的簡單溶液,在該溶劑中活性成分以所希望的濃度完全溶解。也可以使用加壓噴霧器,其中由於低沸點分散劑溶劑載體的蒸發活性成分以細分的形式分散。
在調配上述調配物類型的本發明之組成物方面有用的合適的農用輔助劑和載體係熟悉該項技術者熟知的。
可以利用的液體載體包括(例如)水、甲苯、二甲苯、石腦油、作物油、丙酮、甲基乙基酮、環己酮、乙酸酐、乙腈、乙醯苯、乙酸戊酯、2-丁酮、氯苯、環己烷、環己醇、乙酸烷基酯、二丙酮醇、1,2-二氯丙烷、二乙醇胺、對二乙基苯、二甘醇、松香酸二甘醇酯、二甘醇丁醚、二甘醇乙醚、二甘醇甲醚、N,N-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亞碸、1,4-二㗁𠮿、二丙二醇、二丙二醇甲醚、二丙二醇二苯甲酸酯、二丙二醇(diproxitol)、烷基吡咯啶酮、乙酸乙酯、2-乙基己醇、碳酸乙烯酯、1,1,1-三氯乙烷、2-庚酮、α-蒎烯、d-薴烯、乙二醇、乙二醇丁醚、乙二醇甲醚、γ-丁內酯、甘油、甘油二乙酸酯、甘油一乙酸酯、甘油三乙酸酯、十六烷、己二醇、乙酸異戊酯、乙酸異冰片(isobornyl)酯、異辛烷、異佛爾酮、異丙苯、肉豆蔻酸異丙酯、乳酸、月桂胺、亞異丙基丙酮、甲氧基丙醇、甲基異戊酮、甲基異丁基酮、月桂酸甲酯、辛酸甲酯、油酸甲酯、二氯甲烷、間二甲苯、正己烷、正辛胺、十八酸、乙酸辛胺酯、油酸、油胺、鄰二甲苯、苯酚、聚乙二醇(PEG400)、丙酸、丙二醇、丙二醇單甲醚、對二甲苯、甲苯、磷酸三乙酯、三甘醇、二甲苯磺酸、石蠟、礦物油、三氯乙烯、全氯乙烯、乙酸乙酯、乙酸戊酯、乙酸丁酯、甲醇、乙醇、異丙醇、以及更高分子量的醇類(諸如戊醇、四氫糠醇、己醇、辛醇、等等)、乙二醇、丙二醇、甘油以及N-甲基-2-吡咯啶酮。水通常是用以稀釋濃縮物的選用載體。
合適的固體載體包括(例如)滑石、二氧化鈦、葉臘石黏土、矽石、厄帖浦石黏土、砂藻土(kieselguhr)、白堊、矽藻土(diatomaxeous earth)、石灰、碳酸鈣、膨潤土、漂白土、棉子殼、小麥粉、大豆粉、浮石、木粉、核桃殼粉以及木質素。
在該等液體和固體組成物(尤其是被設計為在施用前用載體稀釋者)中可有利地採用廣大範圍的表面活性劑。此等試劑在使用時通常按重量計組成調配物的從0.1%到15%。其等在性質上可以是陰離子的、陽離子的、非離子的或聚合的並且可以用作為乳化劑、濕潤劑、懸浮劑或用於其他目的。典型的表面活性劑包括烷基硫酸鹽,諸如月桂基硫酸二乙醇銨;烷基芳基磺酸鹽,諸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鈣;烷基酚/環氧烷加成產物,諸如壬基苯酚-C.sub.18乙氧基化物;醇-環氧烷加成產物,諸如十三烷醇-C.sub.16乙氧基化物;皂,諸如硬脂酸鈉;烷基萘磺酸鹽,諸如二丁基萘磺酸鈉;磺基琥珀酸二烷基酯的鹽,諸如二(2-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鈉;山梨糖醇酯,諸如山梨糖醇油酸酯;季胺,諸如月桂基三甲基氯化銨;脂肪酸的聚乙二醇酯,諸如聚乙二醇硬脂酸酯;環氧乙烷和環氧丙烷的嵌段共聚物;以及磷酸單和二烷基酯的鹽。
經常在農業組成物中使用的其他輔助劑包括結晶作用抑制劑、黏度調節劑、懸浮劑、噴霧微滴修飾劑(modifier)、顏料、抗氧化劑、發泡劑、抗發泡劑、遮光劑、相容化試劑、消泡劑、鉗合劑、中和劑和緩衝劑、腐蝕抑制劑、染料、氣味劑、鋪展劑、滲透助劑、微量營養素、柔潤劑、潤滑劑以及固著劑。
此外,進一步地,其他殺生物的活性成分或組成物可以與本發明之組成物組合,並且用於本發明之方法中並且同時地或順序地隨著本發明之組成物施用。當同時施用時,此等另外的活性成分可以與本發明之組成物一起調配或混合於(例如)噴霧罐中。此等另外的殺生物的活性成分可以是殺真菌劑、除草劑、殺昆蟲劑、殺細菌劑、殺蟎劑、殺線蟲劑和/或植物生長調節劑。
此外,本發明之組成物還可以與一種或多種後天性系統抗性誘導劑(「SAR」誘導劑)一起施用。SAR誘導劑係已知的並且描述於(例如)美國專利案號US 6,919,298中,並且包括(例如)水楊酸鹽以及市售的SAR誘導劑阿拉酸式苯-S-甲基。
具有式 (I) 之化合物通常以組成物的形式使用並且可與另外的化合物同時地或順序地施用於作物區域或有待處理的植物。該等另外的化合物可以是(例如)肥料或微量營養素供體或其他製劑,其影響植物生長。其等還可以是選擇性除草劑或非選擇性除草劑以及殺昆蟲劑、殺真菌劑、殺細菌劑、殺線蟲劑、殺軟體動物劑或數種此等製劑的混合物,如果希望的話連同調配物領域中慣用的另外的載體、表面活性劑或促進施用的輔助劑一起。
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可以以用於控制或保護抵抗植物病原性禾生球腔菌、雪腐明梭孢菌(雪黴葉枯菌)、或禾稈鐮孢菌和/或玉米赤黴菌(禾穀鐮孢菌)的(殺真菌的)組成物的形式使用,該等組成物包含至少一種具有式 (I) 之化合物或至少一種如上所定義的較佳個別化合物(呈游離形式或呈農用化學上可用的鹽形式)作為活性成分,並且包含至少一種上述輔助劑。
在本發明之包含根據式 (I) 之化合物的殺真菌組成物中或對於如此組成物在對抗、預防或控制植物病原體禾生球腔菌之方法中之用途,該組成物可以包含殺真菌有效量的具有式 (I) 之化合物、農業上可接受的載體和視需要輔助劑。農業上可接受的載體係例如適合農業用途的載體。農業載體在本領域係熟知的。較佳地是,除了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外,該組成物可以包含至少一種或多種殺有害生物活性化合物,例如另外的殺真菌活性成分。
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可以是組成物的唯一活性成分,或者適當時其可以與一種或多種另外的活性成分(諸如殺有害生物劑、殺真菌劑、增效劑、除草劑或植物生長調節劑)摻和。在一些情況下,另外的活性成分可導致無法預期的協同活性。
合適的另外的活性成分的實例包括以下者:1,2,4-噻二唑、2,6-二硝基苯胺、醯基丙胺酸、脂族含氮化合物、脒、胺基嘧啶醇、醯胺苯(anilide)、苯胺基-嘧啶、蒽醌、抗生素、芳基-苯基酮、苯甲醯胺、苯-磺醯胺、苯并咪唑、苯并噻唑、苯并硫二唑(benzothiodiazole)、苯并噻吩、苯甲醯基吡啶、苯并噻二唑(benzthiadiazole)、苄基胺基甲酸酯、丁胺、胺基甲酸酯、甲醯胺(carboxamide)、環丙醯菌胺(carpropamid)、氯腈(chloronitrile)、肉桂酸醯胺、含銅化合物、氰基乙醯胺肟、氰基丙烯酸酯、氰基咪唑、氰基亞甲基-四氫噻唑、二甲腈(dicarbonitrile)、二甲醯胺(dicarboxamide)、二甲醯亞胺(dicarboximide)、二甲基胺基磺酸鹽、二硝基苯酚碳酸鹽、二硝基苯酚(dinitrophenysl)、二硝基苯基巴豆酸酯、二苯基磷酸酯、二噻𠯤并(dithiino)化合物、二硫代胺基甲酸酯、二硫醚、二噻口柬、乙基-胺基-噻唑甲醯胺、乙基-膦酸酯、呋喃甲醯胺、葡萄哌喃糖苷基、葡萄糖醛酸基(glucopyranoxyl)、戊二腈、胍、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己哌喃糖苷基抗生素、羥基(2-胺基)嘧啶、羥基醯胺苯、羥基異㗁唑、咪唑、咪唑啉酮、殺蟲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異苯并呋喃酮、異㗁唑啶基-吡啶、異㗁唑啉、馬來醯亞胺、苦杏仁酸醯胺、果膠(mectin)衍生物、𠰌啉、去甲𠰌啉(norpholine)、N-苯基胺基甲酸酯、有機錫化合物、㗁噻𠯤甲醯胺、㗁唑、㗁唑啶-二酮、苯酚、苯氧基喹啉、苯基-乙醯胺、苯基醯胺、苯基苯甲醯胺、苯基-側氧基-乙基-噻吩醯胺、苯基吡咯、苯基脲、硫代磷酸酯(phosphorothiolate)、磷酸、鄰苯甲醯胺甲酸、鄰苯二甲醯亞胺、吡啶醯胺(picolinamide)、哌𠯤、哌啶、植物萃取物、多氧黴素(polyoxin)、丙醯胺、鄰苯二甲醯亞胺、吡唑-4-甲醯胺、吡唑啉酮、嗒𠯤酮、吡啶、吡啶甲醯胺、吡啶基-乙基苯甲醯胺、嘧啶胺、嘧啶、嘧啶-胺、嘧啶酮-腙、吡咯啶、吡咯喹啉(pyrrolquinolione)、喹唑啉酮、喹啉、喹啉衍生物、喹啉-7-甲酸、喹㗁啉、螺縮酮胺、嗜毬果傘素(strobilurin)、胺磺醯基三唑、磺醯胺、四唑基肟、噻二𠯤、噻二唑甲醯胺、噻唑甲醯胺、硫氰酸酯、噻吩甲醯胺、甲苯醯胺、三𠯤、三唑苯并噻唑、三唑、三唑-硫酮、三唑并-嘧啶基胺、纈胺醯胺胺基甲酸酯、甲基膦酸銨、含砷化合物、苯并咪唑基胺基甲酸酯、甲腈(carbonitrile)、醯胺苯(carboxanilide)、亞胺醯胺(carboximidamide)、羧基苯基醯胺、二苯基吡啶、呋喃醯胺苯、肼甲醯胺、咪唑啉乙酸酯、間苯二甲酸酯、異㗁唑酮、汞鹽、有機汞化合物、有機磷酸酯、㗁唑啶二酮、戊基磺醯基苯、苯基苯甲醯胺、硫代膦酸酯、硫代磷酸酯(phosphorothioate)、吡啶基甲醯胺、吡啶基糠基醚、吡啶基甲基醚、SDHI、噻二吖𠮿硫酮、四氫噻唑。
合適的另外的活性成分的實例還包括以下者:選自由以下者組成的物質組的化合物:石油、1,1-雙(4-氯苯基)-2-乙氧基乙醇、2,4-二氯苯基苯磺酸酯、2-氟-N-甲基-N-1-萘乙醯胺、4-氯苯基苯基碸、乙醯蟲腈、涕滅碸威、賽果、果滿磷、胺吸磷、草酸氫胺吸磷、雙甲脒、殺蟎特、三氧化二砷、偶氮苯、偶氮磷、苯菌靈、苯諾沙磷(benoxafos)、苯甲酸苄酯、聯苯吡菌胺、溴滅菊酯、溴烯殺、溴硫磷、溴蟎酯、噻𠯤酮、丁酮威、丁酮碸威、丁基噠蟎靈、多硫化鈣、八氯莰烯、氯滅殺威、三硫磷、蟎蜱胺、滅蟎猛、殺蟎醚、殺蟲脒、殺蟲脒鹽酸鹽、殺蟎醇、殺蟎酯、敵蟎特、乙酯殺蟎醇、滅蟎脒(chloromebuform)、滅蟲脲、丙酯殺蟎醇、蟲蟎磷、瓜菊酯I、瓜菊酯II、瓜菊酯、克羅散泰、蠅毒磷、克羅米通、巴毒磷、硫雜靈、果蟲磷、DCPM、DDT、田樂磷、田樂磷-O、田樂磷-S、內吸磷-甲基、內吸磷-O、內吸磷-O-甲基、內吸磷-S、內吸磷-S-甲基、磺吸磷(demeton-S-methylsulfon)、抑菌靈、敵敵畏、二克磷、除蟎靈、甲氟磷、消蟎酚(dinex)、消蟎酚(dinex-diclexine)、敵蟎普-4、敵蟎普-6、鄰敵蟎消、硝戊酯、硝辛酯殺蟎劑、硝丁酯、敵殺磷、磺基二苯、戒酒硫、DNOC、苯氧炔蟎(dofenapyn)、朵拉克汀、因毒磷、依立諾克丁、益硫磷、乙嘧硫磷、抗蟎唑、苯丁錫、苯硫威、fenpyrad、唑蟎酯、胺苯吡菌酮、除蟎酯、氟硝二苯胺(fentrifanil)、氟蟎噻、氟蟎脲、聯氟蟎、氟殺蟎、FMC 1137、伐蟲脒、伐蟲脒鹽酸鹽、胺甲威(formparanate)、γ-HCH、果綠定、苄蟎醚、十六烷基環丙烷羧酸酯、水胺硫磷、茉莉菊酯I、茉莉菊酯II、碘硫磷、林丹、丙蟎氰、滅蚜磷、二噻磷、甲硫芬、蟲蟎畏、溴甲烷、速滅威、自克威、米爾貝肟、丙胺氟、久效磷、茂果、莫昔克丁、二溴磷(naled)、4-氯-2-(2-氯-2-甲基-丙基)-5-[(6-碘-3-吡啶基)甲氧基]嗒𠯤-3-酮、氟蟻靈、尼可黴素、戊氰威、戊氰威1 : 1 氯化鋅錯合物、氧樂果、亞異碸磷、碸拌磷、pp'-DDT、對硫磷、苄氯菊酯、芬硫磷、伏殺磷、硫環磷、磷胺、氯化松節油(polychloroterpenes)、殺蟎素(polynactins)、丙氯諾、蜱虱威、殘殺威、乙噻唑磷、發硫磷、除蟲菊酯I、除蟲菊酯II、除蟲菊酯、嗒𠯤硫磷、嘧硫磷、喹硫磷(quinalphos)、喹硫磷(quintiofos)、R-1492、甘胺硫磷、魚藤酮、八甲磷、克線丹、司拉克丁、蘇硫磷、SSI-121、舒非侖、氟蟲胺、硫特普、硫、氟蟎𠯤、τ-氟胺氰菊酯、TEPP、叔丁威、四氯殺蟎碸、殺蟎好、thiafenox、抗蟲威、久效威、甲基乙拌磷、克殺蟎、蘇力菌素、威菌磷、苯蟎噻、三唑磷、唑呀威、三氯丙氧磷、三活菌素、蚜滅多、甲烯氟蟲腈(vaniliprole)、百殺辛、二辛酸銅、硫酸銅、cybutryne、二氯萘醌、雙氯酚、菌多酸、三苯錫、熟石灰、代森鈉、滅藻醌、醌萍胺、西瑪津、三苯基乙酸錫、三苯基氫氧化錫、育畜磷、哌𠯤、托布津、氯醛糖、倍硫磷、吡啶-4-胺、士的寧、1-羥基-1H-吡啶-2-硫酮、4-(喹㗁啉-2-基胺基)苯磺醯胺、8-羥基喹啉硫酸鹽、溴硝醇、氫氧化銅、甲酚、雙吡硫翁、多地辛、敵磺鈉、甲醛、汞加芬、春雷黴素、春雷黴素鹽酸鹽水合物、二(二甲基二硫代胺基甲酸)鎳、三氯甲基吡啶、辛噻酮、奧索利酸、土黴素、羥基喹啉硫酸鉀、噻菌靈、鏈黴素、鏈黴素倍半硫酸鹽、葉枯酞、硫柳汞、棉褐帶卷蛾GV、放射形土壤桿菌、鈍綏蟎屬物種、芹菜夜蛾NPV、原櫻翅纓小蜂、短距蚜小蜂、棉蚜寄生蜂、食蚜癭蚊、苜蓿銀紋夜蛾NPV、球形芽孢桿菌、布氏白僵菌、普通草蛉、孟氏隱唇瓢蟲、蘋果蠹蛾GV、西伯利亞離顎繭蜂、豌豆潛葉蠅姬小蜂、麗蚜小蜂、槳角蚜小蜂、嗜菌異小桿線蟲和大異小桿線蟲、斑長足瓢蟲、橘粉介殼蟲寄生蜂、盲蝽、甘藍夜蛾NPV、黃闊柄跳小蜂、黃綠綠僵菌、金龜子綠僵菌小孢變種、歐洲新松葉蜂NPV和紅頭新松葉蜂NPV、小花蝽屬物種、玫煙色擬青黴、智利小植綏蟎、毛蚊線蟲、小卷蛾斯氏線蟲、夜蛾斯氏線蟲、格氏線蟲、銳比斯氏線蟲、Steinernema riobravis、螻蛄斯氏線蟲、斯氏線蟲屬物種、赤眼蜂屬物種、西方盲走蟎、蠟蚧輪枝菌、唑磷𠯤、雙(氮丙啶)甲胺基膦硫化物、白消安、迪麥替夫、六甲蜜胺、六甲磷、甲基涕巴、甲硫涕巴、甲基唑磷𠯤(methyl apholate)、不孕啶、氟幼脲、涕巴、硫代六甲磷、硫涕巴、曲他胺、尿烷亞胺、(E)-癸-5-烯-1-基乙酸酯與(E)-癸-5-烯-1-醇、(E)-十三碳-4-烯-1-基乙酸酯、(E)-6-甲基庚-2-烯-4-醇、(E,Z)-十四碳-4,10-二烯-1-基乙酸酯、(Z)-十二碳-7-烯-1-基乙酸酯、(Z)-十六碳-11-烯醛、(Z)-十六碳-11-烯-1-基乙酸酯、(Z)-十六碳-13-烯-11-炔-1-基乙酸酯、(Z)-二十-13-烯-10-酮、(Z)-十四碳-7-烯-1-醛、(Z)-十四碳-9-烯-1-醇、(Z)-十四碳-9-烯-1-基乙酸酯、(7E,9Z)-十二碳-7,9-二烯-1-基乙酸酯、(9Z,11E)-十四碳-9,11-二烯-1-基乙酸酯、(9Z,12E)-十四碳-9,12-二烯-1-基乙酸酯、14-甲基十八碳-1-烯、4-甲基壬-5-醇與4-甲基壬-5-酮、α-多紋素、西部松小蠹集合資訊素、十二碳二烯醇、可得蒙、誘蠅酮、環氧十九烷、十二碳-8-烯-1-基乙酸酯、十二碳-9-烯-1-基乙酸酯、十二碳-8、10-二烯-1-基乙酸酯、dominicalure、4-甲基辛酸乙酯、丁香酚、南部松小蠹集合資訊素、誘殺烯混劑、誘殺烯混劑I、誘殺烯混劑II、誘殺烯混劑III、誘殺烯混劑IV、己誘劑、齒小蠹二烯醇、小蠢烯醇、金龜子性誘劑、三甲基二氧三環壬烷、夜蛾誘劑(litlure)、粉紋夜蛾性誘劑、誘殺酯、蒙托麼克酸(megatomoic acid)、誘蟲醚、誘蟲烯、十八碳-2,13-二烯-1-基乙酸酯、十八碳-3,13-二烯-1-基乙酸酯、賀康彼、椰蛀犀金龜聚集資訊素、非樂康、誘蟲環、sordidin、食菌甲誘醇、十四碳-11-烯-1-基乙酸酯、地中海實蠅引誘劑、地中海實蠅引誘劑A、地中海實蠅引誘劑B1
、地中海實蠅引誘劑B2
、地中海實蠅引誘劑C、trunc-call、2-(辛基硫代)-乙醇、避蚊酮、丁氧基(聚丙二醇)、己二酸二丁酯、鄰苯二甲酸二丁酯、丁二酸二丁酯、避蚊胺、驅蚊靈、鄰苯二甲酸二甲酯、乙基己二醇、己脲、甲喹丁、甲基新癸醯胺、草醯胺酸酯、派卡瑞丁(picaridin)、1-二氯-1-硝基乙烷、1,1-二氯-2,2-二(4-乙基苯基)-乙烷、1,2-二氯丙烷與1,3-二氯丙烯、1-溴-2-氯乙烷、2,2,2-三氯-1-(3,4-二氯-苯基)乙基乙酸酯、2,2-二氯乙烯基2-乙基亞磺醯基乙基甲基磷酸酯、2-(1,3-二噻口柬-2-基)苯基二甲基胺基甲酸酯、2-(2-丁氧基乙氧基)乙基硫氰酸酯、2-(4,5-二甲基-1,3-二氧戊環-2-基)苯基甲基胺基甲酸酯、2-(4-氯-3,5-二甲苯基氧基)乙醇、2-氯乙烯基二乙基磷酸酯、2-咪唑啉酮、2-異戊醯二氫茚-1,3-二酮、2-甲基(丙-2-炔基)胺基苯基甲基胺基甲酸酯、2-氰硫基乙基月桂酸酯、3-溴-1-氯丙-1-烯、3-甲基-1-苯基吡唑-5-基二甲基-胺基甲酸酯、4-甲基(丙-2-炔基)胺基-3,5-二甲苯基甲基胺基甲酸酯、5,5-二甲基-3-側氧基環己-1-烯基二甲基胺基甲酸酯、阿賽硫磷、丙烯腈、艾氏劑、阿洛胺菌素、除害威、α-蛻皮激素、磷化鋁、滅害威、新菸鹼、乙基殺撲磷(athidathion)、甲基吡啶磷、蘇力菌δ-內毒素、六氟矽酸鋇、多硫化鋇、熏菊酯、拜耳22/190、拜耳22408、β-氟氯氰菊酯、β-氯氰菊酯、戊環苄呋菊酯(bioethanomethrin)、生物氯菊酯、雙(2-氯乙基)醚、硼砂、溴苯烯磷、溴-DDT、合殺威、畜蟲威、特嘧硫磷(butathiofos)、丁酯磷、砷酸鈣、氰化鈣、二硫化碳、四氯化碳、巴丹鹽酸鹽、瑟瓦定(cevadine)、冰片丹、氯丹、十氯酮、氯仿、氯化苦、氯腈肟磷、氯吡唑磷(chlorprazophos)、順式苄呋菊酯(cis-resmethrin)、順式苄呋菊酯(cismethrin)、氰菊酯(clocythrin)(別名)、乙醯亞砷酸銅、砷酸銅、油酸銅、畜蟲磷(coumithoate)、冰晶石、CS 708、苯腈磷、殺螟腈、環蟲菊、賽滅磷、d-胺菊酯、DAEP、棉隆、脫甲基克百威(decarbofuran)、除線特、異氯磷、除線磷、dicresyl、環蟲腈、狄氏劑、二乙基5-甲基吡唑-3-基磷酸酯、喘定(dior)、四氟甲醚菊酯、地麥威、苄菊酯、甲基毒蟲畏、敵蠅威、丙硝酚、戊硝酚、地樂酚、苯蟲醚、蔬果磷、噻喃磷、DSP、脫皮甾酮、EI 1642、EMPC、EPBP、etaphos、乙硫苯威、甲酸乙酯、二溴乙烷、二氯乙烷、環氧乙烷、EXD、皮蠅磷、乙苯威、殺螟硫磷、氧嘧醯胺(fenoxacrim)、吡氯氰菊酯、豐索磷、乙基倍硫磷、氟氯雙苯隆(flucofuron)、丁苯硫磷、磷砒酯、丁環硫磷、呋線威、抗蟲菊、雙胍辛鹽、雙胍辛乙酸鹽、四硫代碳酸鈉、苄蟎醚、HCH、HEOD、七氯、速殺硫磷、HHDN、氰化氫、喹啉威、IPSP、氯唑磷、碳氯靈、異艾氏劑、異柳磷、移栽靈、稻瘟靈、惡唑磷、保幼激素I、保幼激素II、保幼激素III、氯戊環、烯蟲炔酯、砷酸鉛、溴苯磷、啶蟲磷、噻唑磷、間異丙苯基甲基胺基甲酸酯、磷化鎂、疊氮磷、甲基減蚜磷、滅蚜硫磷、氯化亞汞、甲亞碸磷、威百畝、威百畝鉀鹽、威百畝鈉鹽、甲基磺醯氟、丁烯胺磷、甲氧普林、甲醚菊酯、甲氧滴滴涕、異硫氰酸甲酯、甲基氯仿、二氯甲烷、惡蟲酮、滅蟻靈、奈肽磷、萘、NC-170、菸鹼、硫酸菸鹼、硝蟲噻𠯤、原菸鹼、O-5-二氯-4-碘苯基O-乙基乙基硫代膦酸酯、O,O-二乙基O-4-甲基-2-側氧基-2H-苯并哌喃-7-基硫代膦酸酯、O,O-二乙基O-6-甲基-2-丙基嘧啶-4-基硫代膦酸酯、O,O,O',O'-四丙基二硫代焦磷酸酯、油酸、對-二氯苯、甲基對硫磷、五氯苯酚、月桂酸五氯苯酯、PH 60-38、芬硫磷、對氯硫磷、磷化氫、甲基辛硫磷、甲胺嘧磷、多氯二環戊二烯異構物、亞砷酸鉀、硫氰酸鉀、早熟素I、早熟素II、早熟素III、醯胺嘧啶磷、丙氟菊酯、猛殺威、丙硫磷、吡菌磷、反滅蟲菊、苦木萃取物(quassia)、喹硫磷-甲基、畜寧磷、碘柳胺、苄呋菊脂、魚藤酮、噻嗯菊酯、魚尼汀、利阿諾定、沙巴藜蘆(sabadilla)、八甲磷、克線丹、SI-0009、噻丙腈、亞砷酸鈉、氰化鈉、氟化鈉、六氟矽酸鈉、五氯苯酚鈉、硒酸鈉、硫氰酸鈉、磺苯醚隆(sulcofuron)、磺苯醚隆鈉鹽(sulcofuron-sodium)、硫醯氟、硫丙磷、焦油、噻蟎威、TDE、丁基嘧啶磷、雙硫磷、環戊烯丙菊酯、四氯乙烷、噻氯磷、殺蟲環、殺蟲環草酸鹽、蟲線磷、殺蟲單、殺蟲單鈉、四溴菊酯、反氯菊酯、唑蚜威、異皮蠅磷-3(trichlormetaphos-3)、毒壤膦、混殺威、三氟甲氧威(tolprocarb)、氯啶菌酯、烯蟲硫酯、藜蘆定、藜蘆鹼、XMC、zetamethrin、磷化鋅、唑蟲磷、以及氯氟醚菊酯、四氟醚菊酯、雙(三丁基錫)氧化物、溴乙醯胺、磷酸鐵、氯硝柳胺-乙醇胺、三丁基氧化錫、吡𠰌啉、蝸螺殺、1,2-二溴-3-氯丙烷、1,3-二氯丙烯、3,4-二氯四氫噻吩1,1-二氧化物、3-(4-氯苯基)-5-甲基玫瑰寧、5-甲基-6-硫代-1,3,5-噻二𠯤-3-基乙酸、6-異戊烯基胺基嘌呤、2-氟-N-(3-甲氧基苯基)-9H-嘌呤-6-胺、苯氯噻、細胞分裂素、DCIP、糠醛、異醯胺磷、激動素、疣孢漆斑菌組成物、四氯噻吩、二甲苯酚、玉米素、乙基黃原酸鉀、阿拉酸式苯、阿拉酸式苯-S-甲基、大虎杖萃取物、α-氯代醇、安妥、碳酸鋇、雙鼠脲、溴鼠隆、溴敵隆、溴鼠胺、氯鼠酮、膽鈣化醇、氯殺鼠靈、克滅鼠、殺鼠萘、殺鼠嘧啶、鼠得克、噻鼠靈、敵鼠、鈣化醇、氟鼠靈、氟乙醯胺、氟鼠啶、氟鼠啶鹽酸鹽、鼠特靈、毒鼠磷、磷、殺鼠酮、滅鼠優、海蔥糖苷、氟乙酸鈉、硫酸鉈、殺鼠靈、2-(2-丁氧基乙氧基)乙基胡椒酸酯、5-(1,3-苯并二氧雜環戊烯-5-基)-3-己基環己-2-烯酮、具有橙花三級醇的菌綠烯醇、增效炔醚、MGK 264、胡椒基丁醚、增效醛、丙基異構物、S421、增效散、芝麻林素、亞碸、蒽醌、環烷酸銅、王銅、二環戊二烯、塞侖、環烷酸鋅、福美鋅、衣馬甯、利巴韋林、氧化汞、甲基托布津、阿紮康唑、聯苯三唑醇、糠菌唑、環唑醇、苯醚甲環唑、烯唑醇、氟環唑、腈苯唑、氟喹唑、氟矽唑、粉唑醇、呋吡菌胺、己唑醇、抑黴唑、亞胺唑、種菌唑、葉菌唑、腈菌唑、多效唑、稻瘟酯、戊菌唑、丙硫菌唑、啶斑肟(pyrifenox)、咪鮮胺、丙環唑、啶菌唑、矽氟唑(simeconazole)、戊唑醇、氟醚唑、三唑酮、三唑醇、氟菌唑、滅菌唑、嘧啶醇、氯苯嘧啶醇、氟苯嘧啶醇、乙嘧酚磺酸酯(bupirimate)、甲菌定(dimethirimol)、乙菌定(ethirimol)、十二環𠰌啉、苯鏽啶(fenpropidin)、丁苯𠰌啉、螺環菌胺、十三𠰌啉、嘧菌環胺、嘧菌胺、嘧黴胺(pyrimethanil)、拌種咯、咯菌腈、苯霜靈(benalaxyl)、呋霜靈(furalaxyl)、甲霜靈、R-甲霜靈、呋醯胺、惡霜靈(oxadixyl)、多菌靈、咪菌威(debacarb)、麥穗寧、噻苯達唑、乙菌利(chlozolinate)、菌核利(dichlozoline)、甲菌利(myclozoline)、腐黴利(procymidone)、乙烯菌核利(vinclozoline)、啶醯菌胺(boscalid)、萎鏽靈、甲呋醯胺、氟醯胺(flutolanil)、滅鏽胺、氧化萎鏽靈、吡噻菌胺(penthiopyrad)、噻呋醯胺、多果定、雙胍辛胺、嘧菌酯、醚菌胺、烯肟菌酯(enestroburin)、烯肟菌胺、氟菌蟎酯、氟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肟菌酯、肟醚菌胺、啶氧菌酯、唑菌胺酯、唑胺菌酯、唑菌酯、福美鐵、代森錳鋅、代森錳、代森聯、甲基代森鋅、代森鋅、敵菌丹、克菌丹、唑呋草、滅菌丹、對甲抑菌靈、波爾多混合劑、氧化銅、代森錳銅、喹啉銅、酞菌酯、克瘟散、異稻瘟淨、氯瘟磷、甲基立枯磷、敵菌靈、苯噻菌胺、滅瘟素(blasticidin)、地茂散(chloroneb)、百菌清、環氟菌胺、霜脲氰、cyclobutrifluram、雙氯氰菌胺(diclocymet)、噠菌酮(diclomezine)、氯硝胺(dicloran)、乙黴威(diethofencarb)、烯醯𠰌啉、氟𠰌啉、二噻農(dithianon)、噻唑菌胺(ethaboxam)、土菌靈(etridiazole)、惡唑菌酮、咪唑菌酮(fenamidone)、稻瘟醯胺(fenoxanil)、嘧菌腙(ferimzone)、氟啶胺(fluazinam)、氟吡菌胺(fluopicolide)、磺菌胺(flusulfamide)、氟唑菌醯胺、環醯菌胺、三乙膦酸鋁(fosetyl-aluminium)、惡黴靈(hymexazol)、丙森鋅、賽座滅(cyazofamid)、磺菌威(methasulfocarb)、苯菌酮、戊菌隆(pencycuron)、苯酞、多氧黴素(polyoxins)、霜黴威(propamocarb)、吡菌苯威、碘喹唑酮(proquinazid)、咯喹酮(pyroquilon)、苯啶菌酮(pyriofenone)、喹氧靈、五氯硝基苯、噻醯菌胺、咪唑𠯤(triazoxide)、三環唑、𠯤胺靈、有效黴素、纈菌胺、苯醯菌胺(zoxamide)、雙炔醯菌胺(mandipropamid)、flubeneteram、吡唑萘菌胺(isopyrazam)、氟唑環菌胺(sedaxane)、苯并烯氟菌唑、氟唑菌醯羥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酸(3’,4’,5’-三氟-聯苯-2-基)-醯胺、isoflucypram、異噻菌胺、敵派美創(dipymetitrone)、6-乙基-5,7-二側氧基-吡咯并[4,5][1,4]二噻𠯤并[1,2-c]異噻唑-3-甲腈、2-(二氟甲基)-N-[3-乙基-1,1-二甲基-二氫茚-4-基]吡啶-3-甲醯胺、4-(2,6-二氟苯基)-6-甲基-5-苯基-嗒𠯤-3-甲腈、(R)-3-(二氟甲基)-1-甲基-N-[1,1,3-三甲基二氫茚-4-基]吡唑-4-甲醯胺、4-(2-溴-4-氟-苯基)-N-(2-氯-6-氟-苯基)-2,5-二甲基-吡唑-3-胺、4-(2-溴-4-氟苯基)-N-(2-氯-6-氟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氟茚唑菌胺(fluindapyr)、甲香菌酯(jiaxiangjunzhi)、lvbenmixianan、dichlobentiazox、曼德斯賓(mandestrobin)、3-(4,4-二氟-3,4-二氫-3,3-二甲基異喹啉-1-基)喹啉酮、2-[2-氟-6-[(8-氟-2-甲基-3-喹啉基)氧基]苯基]丙-2-醇、噻哌菌靈(oxathiapiprolin)、N-[6-[[[(1-甲基四唑-5-基)-苯基-亞甲基]胺基]氧基甲基]-2-吡啶基]胺基甲酸三級丁酯、pyraziflumid、inpyrfluxam、trolprocarb、氯氟醚菌唑、ipfentrifluconazole、2-(二氟甲基)-N-[(3R)-3-乙基-1,1-二甲基-二氫茚-4-基]吡啶-3-甲醯胺、N'-(2,5-二甲基-4-苯氧基-苯基)-N-乙基-N-甲基-甲脒、N'-[4-(4,5-二氯噻唑-2-基)氧基-2,5-二甲基-苯基]-N-乙基-N-甲基-甲脒、[2-[3-[2-[1-[2-[3,5-雙(二氟甲基)吡唑-1-基]乙醯基]-4-哌啶基]噻唑-4-基]-4,5-二氫異㗁唑-5-基]-3-氯-苯基]甲磺酸酯、N-[6-[[(Z)-[(1-甲基四唑-5-基)-苯基-亞甲基]胺基]氧基甲基]-2-吡啶基]胺基甲酸丁-3-炔酯、N-[[5-[4-(2,4-二甲基苯基)三唑-2-基]-2-甲基-苯基]甲基]胺基甲酸甲酯、3-氯-6-甲基-5-苯基-4-(2,4,6-三氟苯基)嗒𠯤、pyridachlometyl、3-(二氟甲基)-1-甲基-N-[1,1,3-三甲基二氫茚-4-基]吡唑-4-甲醯胺、1-[2-[[1-(4-氯苯基)吡唑-3-基]氧基甲基]-3-甲基-苯基]-4-甲基-四唑-5-酮、1-甲基-4-[3-甲基-2-[[2-甲基-4-(3,4,5-三甲基吡唑-1-基)苯氧基]甲基]苯基]四唑-5-酮、aminopyrifen、唑嘧菌胺、吲唑磺菌胺、氟唑菌苯胺、(Z,2E)-5-[1-(4-氯苯基)吡唑-3-基]氧基-2-甲氧基亞胺基-N,3-二甲基-戊-3-烯胺、florylpicoxamid、苯吡克咪徳(fenpicoxamid)、異丁乙氧喹啉、ipflufenoquin、quinofumelin、異丙噻菌胺、N-[2-[2,4-二氯-苯氧基]苯基]-3-(二氟甲基)-1-甲基-吡唑-4-甲醯胺、N-[2-[2-氯-4-(三氟甲基)苯氧基]苯基]-3-(二氟甲基)-1-甲基-吡唑-4-甲醯胺、苯噻菌酯、氰烯菌酯、5-胺基-1,3,4-噻二唑-2-硫醇鋅鹽(2 : 1)、氟吡菌醯胺、氟噻唑菌腈、氟醚菌醯胺、pyrapropoyne、哌碳唑(picarbutrazox)、2-(二氟甲基)-N-(3-乙基-1,1-二甲基-二氫茚-4-基)吡啶-3-甲醯胺、2-(二氟甲基)-N-((3R)-1,1,3-三甲基二氫茚-4-基)吡啶-3-甲醯胺、4-[[6-[2-(2,4-二氟苯基)-1,1-二氟-2-羥基-3-(1,2,4-三唑-1-基)丙基]-3-吡啶基]氧基]苯甲腈、metyltetraprole、2-(二氟甲基)-N-((3R)-1,1,3-三甲基二氫茚-4-基)吡啶-3-甲醯胺、α-(1,1-二甲基乙基)-α-[4'-(三氟甲氧基)[1,1'-二苯基]-4-基]-5-嘧啶甲醇、fluoxapiprolin、烯肟菌酯(enoxastrobin)、4-[[6-[2-(2,4-二氟苯基)-1,1-二氟-2-羥基-3-(1,2,4-三唑-1-基)丙基]-3-吡啶基]氧基]苯甲腈、4-[[6-[2-(2,4-二氟苯基)-1,1-二氟-2-羥基-3-(5-氫硫基-1,2,4-三唑-1-基)丙基]-3-吡啶基]氧基]苯甲腈、4-[[6-[2-(2,4-二氟苯基)-1,1-二氟-2-羥基-3-(5-硫代-4H-1,2,4-三唑-1-基)丙基]-3-吡啶基]氧基]苯甲腈、抗倒酯、丁香菌酯、中生菌素、噻菌銅、噻唑鋅、amectotractin、異菌脲、N-辛基-N'-[2-(辛基胺基)乙基]乙烷-1,2-二胺、N'-[5-溴-2-甲基-6-[(1S)-1-甲基-2-丙氧基-乙氧基]-3-吡啶基]-N-乙基-N-甲基-甲脒、N'-[5-溴-2-甲基-6-[(1R)-1-甲基-2-丙氧基-乙氧基]-3-吡啶基]-N-乙基-N-甲基-甲脒、N'-[5-溴-2-甲基-6-(1-甲基-2-丙氧基-乙氧基)-3-吡啶基]-N-乙基-N-甲基-甲脒、N'-[5-氯-2-甲基-6-(1-甲基-2-丙氧基-乙氧基)-3-吡啶基]-N-乙基-N-甲基-甲脒、N'-[5-溴-2-甲基-6-(1-甲基-2-丙氧基-乙氧基)-3-吡啶基]-N-異丙基-N-甲基-甲脒(該等化合物可以由WO 2015/155075中描述之方法製備);N'-[5-溴-2-甲基-6-(2-丙氧基丙氧基)-3-吡啶基]-N-乙基-N-甲基-甲脒(此化合物可以由IPCOM 000249876D中描述之方法製備);N-異丙基-N’-[5-甲氧基-2-甲基-4-(2,2,2-三氟-1-羥基-1-苯基-乙基)苯基]-N-甲基-甲脒、N’-[4-(1-環丙基-2,2,2-三氟-1-羥基-乙基)-5-甲氧基-2-甲基-苯基]-N-異丙基-N-甲基-甲脒(該等化合物可以由WO 2018/228896中描述之方法製備);N-乙基-N’-[5-甲氧基-2-甲基-4-[2-三氟甲基)氧雜環丁烷-2-基]苯基]-N-甲基-甲脒、N-乙基-N’-[5-甲氧基-2-甲基-4-[2-三氟甲基)四氫呋喃-2-基]苯基]-N-甲基-甲脒(該等化合物可以由WO 2019/110427中描述之方法製備);N-[(1R)-1-苄基-3-氯-1-甲基-丁-3-烯基]-8-氟-喹啉-3-甲醯胺、N-[(1S)-1-苄基-3-氯-1-甲基-丁-3-烯基]-8-氟-喹啉-3-甲醯胺、N-[(1R)-1-苄基-3,3,3-三氟-1-甲基-丙基]-8-氟-喹啉-3-甲醯胺、N-[(1S)-1-苄基-3,3,3-三氟-1-甲基-丙基]-8-氟-喹啉-3-甲醯胺、N-[(1R)-1-苄基-1,3-二甲基-丁基]-7,8-二氟-喹啉-3-甲醯胺、N-[(1S)-1-苄基-1,3-二甲基-丁基]-7,8-二氟-喹啉-3-甲醯胺、8-氟-N-[(1R)-1-[(3-氟苯基)甲基]-1,3-二甲基-丁基]喹啉-3-甲醯胺、8-氟-N-[(1S)-1-[(3-氟苯基)甲基]-1,3-二甲基-丁基]喹啉-3-甲醯胺、N-[(1R)-1-苄基-1,3-二甲基-丁基]-8-氟-喹啉-3-甲醯胺、N-[(1S)-1-苄基-1,3-二甲基-丁基]-8-氟-喹啉-3-甲醯胺、N-((1R)-1-苄基-3-氯-1-甲基-丁-3-烯基)-8-氟-喹啉-3-甲醯胺、N-((1S)-1-苄基-3-氯-1-甲基-丁-3-烯基)-8-氟-喹啉-3-甲醯胺(該等化合物可以由WO 2017/153380中描述之方法製備);1-(6,7-二甲基吡唑并[1,5-a]吡啶-3-基)-4,4,5-三氟-3,3-二甲基-異喹啉、1-(6,7-二甲基吡唑并[1,5-a]吡啶-3-基)-4,4,6-三氟-3,3-二甲基-異喹啉、4,4-二氟-3,3-二甲基-1-(6-甲基吡唑并[1,5-a]吡啶-3-基)異喹啉、4,4-二氟-3,3-二甲基-1-(7-甲基吡唑并[1,5-a]吡啶-3-基)異喹啉、1-(6-氯-7-甲基-吡唑并[1,5-a]吡啶-3-基)-4,4-二氟-3,3-二甲基-異喹啉(該等化合物可以由WO 2017/025510中描述之方法製備);1-(4,5-二甲基苯并咪唑-1-基)-4,4,5-三氟-3,3-二甲基-異喹啉、1-(4,5-二甲基苯并咪唑-1-基)-4,4-二氟-3,3-二甲基-異喹啉、6-氯-4,4-二氟-3,3-二甲基-1-(4-甲基苯并咪唑-1-基)異喹啉、4,4-二氟-1-(5-氟-4-甲基-苯并咪唑-1-基)-3,3-二甲基-異喹啉、3-(4,4-二氟-3,3-二甲基-1-異喹啉基)-7,8-二氫-6H-環戊二烯并[e]苯并咪唑(該等化合物可以由WO 2016/156085中描述之方法製備);N-甲氧基-N-[[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環丙烷甲醯胺、N,2-二甲氧基-N-[[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丙醯胺、N-乙基-2-甲基-N-[[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丙醯胺、1-甲氧基-3-甲基-1-[[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脲、1,3-二甲氧基-1-[[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脲、3-乙基-1-甲氧基-1-[[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脲、N-[[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丙醯胺、4,4-二甲基-2-[[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異㗁唑啶-3-酮、5,5-二甲基-2-[[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異㗁唑啶-3-酮、1-[[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吡唑-4-甲酸乙酯、N,N-二甲基-1-[[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1,2,4-三唑-3-胺(該等化合物可以由WO 2017/055473、WO 2017/055469、WO 2017/093348和WO 2017/118689中描述之方法製備);2-[6-(4-氯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1-(1,2,4-三唑-1-基)丙-2-醇(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7/029179中描述之方法製備);2-[6-(4-溴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1-(1,2,4-三唑-1-基)丙-2-醇(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7/029179中描述之方法製備);3-[2-(1-氯環丙基)-3-(2-氟苯基)-2-羥基-丙基]咪唑-4-甲腈(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6/156290中描述之方法製備);3-[2-(1-氯環丙基)-3-(3-氯-2-氟-苯基)-2-羥基-丙基]咪唑-4-甲腈(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6/156290中描述之方法製備);2-胺基-6-甲基-吡啶-3-甲酸(4-苯氧基苯基)甲酯(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4/006945中描述之方法製備);2,6-二甲基-1H,5H-[1,4]二噻𠯤并[2,3-c:5,6-c']聯吡咯-1,3,5,7(2H,6H)-四酮(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1/138281中描述之方法製備);N-甲基-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硫代苯甲醯胺;N-甲基-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甲醯胺;(Z,2E)-5-[1-(2,4-二氯苯基)吡唑-3-基]氧基-2-甲氧基亞胺基-N,3-二甲基-戊-3-烯胺(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8/153707中描述之方法製備);N'-(2-氯-5-甲基-4-苯氧基-苯基)-N-乙基-N-甲基-甲脒;N'-[2-氯-4-(2-氟苯氧基)-5-甲基-苯基]-N-乙基-N-甲基-甲脒(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6/202742中描述之方法製備);2-(二氟甲基)-N-[(3S)-3-乙基-1,1-二甲基-二氫茚-4-基]吡啶-3-甲醯胺(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4/095675中描述之方法製備);(5-甲基-2-吡啶基)-[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酮、(3-甲基異㗁唑-5-基)-[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酮(該等化合物可以由WO 2017/220485中描述之方法製備);2-側氧基-N-丙基-2-[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乙醯胺(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8/065414中描述之方法製備);1-[[5-[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2-噻吩基]甲基]吡唑-4-甲酸乙酯(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8/158365中描述之方法製備);2,2-二氟-N-甲基-2-[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乙醯胺、N-[(E)-甲氧基亞胺基甲基]-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甲醯胺、N-[(Z)-甲氧基亞胺基甲基]-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甲醯胺、N-[N-甲氧基-C-甲基-碳醯亞胺基]-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甲醯胺(該等化合物可以由WO 2018/202428中描述之方法製備)。
本發明之化合物也可以與驅蠕蟲劑組合使用。如此驅蠕蟲劑包括選自大環內酯類化合物的化合物,諸如伊維菌素、阿維菌素、阿巴美丁、依馬克丁、依立諾克丁、朵拉克汀、司拉克丁、莫昔克丁、奈馬克丁以及米爾倍黴素衍生物,如在EP-357460、EP-444964以及EP-594291中所述。另外的驅蠕蟲劑包括半合成及生物合成阿維菌素/米爾倍黴素衍生物,諸如在US-5015630、WO-9415944以及WO-9522552中所述者。另外的驅蠕蟲劑包括苯并咪唑類,諸如阿苯達唑、坎苯達唑、芬苯達唑、氟苯達唑、甲苯達唑、奧芬達唑、奧苯達唑、帕苯達唑以及所述類別的其他成員。另外的驅蠕蟲劑包括咪唑并噻唑類以及四氫嘧啶類,諸如四咪唑、左旋咪唑、雙羥萘酸噻嘧啶、奧克太爾或莫侖太爾。另外的驅蠕蟲劑包括殺吸蟲劑(諸如三氯苯達唑和氯舒隆)以及殺絛蟲劑(諸如吡喹酮和依西太爾)。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以與對郝青醯胺(paraherquamide)/馬可氟汀(marcfortine)類驅蠕蟲劑的衍生物及類似物以及抗寄生生物㗁唑啉(諸如在US-5478855、US-4639771和DE-19520936中所揭露的)組合使用。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以與如WO 96/15121中所述之一般種類二側氧基𠰌啉抗寄生生物劑的衍生物及類似物以及與驅蠕蟲活性的環狀酯肽(諸如WO 96/11945、WO 93/19053、WO 93/25543、EP 0 626 375、EP 0 382 173、WO 94/19334、EP 0 382 173和EP 0 503 538中所述者)組合使用。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以與其他殺外寄生生物藥組合使用;例如,氟蟲腈;擬除蟲菊酯;有機磷酸酯類;昆蟲生長調節劑,諸如氯芬奴隆;蛻皮激素促效劑,諸如蟲醯肼與其他類似者;新菸鹼類,諸如吡蟲啉與其他類似者。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以與萜烯生物鹼類組合使用,例如國際專利申請公開號WO 95/19363或WO 04/72086中所述者,特別是其中所揭露的化合物。
可以與本發明之化合物組合使用的如此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其他實例包括但不限於以下者:
有機磷酸酯:乙醯甲胺磷、甲基吡惡磷、乙基穀硫磷、甲基穀硫磷、溴硫磷、乙基溴硫磷、硫線磷、四氯乙磷(chlorethoxyphos)、毒死蜱、氯芬磷、氯甲磷、內吸磷、內吸磷-S-甲基、內吸磷-S-甲基碸、氯亞胺硫磷、二𠯤磷、敵敵畏、百治磷、樂果、乙拌磷、乙硫磷、滅線磷、氧嘧啶磷、伐滅磷、苯線磷、殺螟硫磷、豐索磷、倍硫磷、吡氟硫磷、地蟲磷、安果、噻唑磷、庚烯磷、氯唑磷、異丙磷、異㗁唑磷、馬拉硫磷、蟲蟎畏、甲胺磷、殺撲磷、甲基對硫磷、速滅磷、久效磷、二溴磷、氧樂果、甲基側氧基內吸磷、對氧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稻豐散、伏殺硫磷、硫環磷、磷克、亞胺硫磷、磷胺、甲拌磷、肟硫磷、蟲蟎磷、蟲蟎磷-甲基、丙溴磷、丙蟲磷、proetamphos、丙硫磷、吡唑硫磷、嗒𠯤硫磷、喹硫磷、硫滅克磷、替美磷、特丁磷、丁基嘧啶磷、司替羅磷、二甲硫吸磷(thimeton)、三唑磷、敵百蟲、滅蚜硫磷。
胺基甲酸酯:棉鈴威、涕滅威、2-二級丁苯基甲基胺基甲酸酯、丙硫克百威、甲萘威、克百威、丁硫克百威、地蟲威、乙硫苯威、苯氧威、芬硫克、呋線威、HCN-801、異丙威、茚蟲威、滅蟲威、滅多蟲、5-甲基-間-異丙苯基丁炔基(甲基)胺基甲酸酯、殺線威、抗蚜威、殘殺威、硫雙威、久效威、唑蚜威、UC-51717。
擬除蟲菊酯(Pyrethroid):氟丙菊酯、烯丙菊酯、順式氯氰菊酯、5-苄基-3-呋喃甲基(E)-(1R)-順式-2,2-二甲基-3-(2-側氧基硫雜環戊烷-3-亞基甲基)環丙烷甲酸酯、聯苯菊酯、β-氟氯氰菊酯、氟氯氰菊酯、a-氯氰菊酯、β-氯氰菊酯、生物丙烯菊酯、生物丙烯菊酯((S)-環戊基異構物)、生物苄呋菊酯、聯苯菊酯、NCI-85193、乙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苯氰菊酯、溴氰菊酯、烯炔菊酯、高氰戊菊酯、醚菊酯、五氟苯菊酯、甲氰菊酯、氰戊菊酯、氟氰戊菊酯、氟氯苯菊酯、氟胺氰菊酯(D異構物)、炔咪菊酯、三氟氯氰菊酯、λ-高效氯氟氰菊酯、苄氯菊酯、苯醚菊酯、炔丙菊酯、除蟲菊酯(天然產物)、苄呋菊酯、胺菊酯、四氟苯菊酯、θ-氯氰菊酯、氟矽菊酯、t-氟胺氰菊酯、七氟菊酯、四溴菊酯、ζ-氯氰菊酯。
節肢動物生長調節劑:a) 甲殼質合成抑制劑:苯甲醯脲:定蟲隆、除蟲脲、氟佐隆、氟蟎脲、氟蟲脲、氟鈴脲、虱蟎脲、雙苯氟脲、伏蟲脲、殺蟲脲、噻𠯤酮、苯蟲醚、噻蟎酮、乙蟎唑、四蟎𠯤(chlorfentazine);b) 蛻皮激素拮抗劑:氯蟲醯肼、甲氧蟲醯肼、蟲醯肼;c) 保幼激素類似物:吡丙醚、烯蟲酯(包括S-烯蟲酯)、苯氧威;d) 脂質生物合成抑制劑:螺蟎酯。
其他抗寄生生物藥:滅蟎醌、雙甲脒、AKD-1022、ANS-118、印楝素、蘇力菌、殺蟲磺、聯苯肼酯、樂殺蟎、溴蟎酯、BTG-504、BTG-505、毒殺芬、殺螟丹、敵蟎酯、殺蟲脒、溴蟲腈、環蟲醯肼、噻蟲胺、賽滅淨、敵克隆登(diacloden)、殺蟎隆、DBI-3204、二活菌素、二羥基甲基二羥基吡咯啶、敵蟎通、敵蟎普、硫丹、乙蟲腈、醚菊酯、喹蟎醚、氟蟎𠯤(flumite)、MTI-800、唑蟎酯、嘧蟎酯、氟蟎噻、溴氟菊酯、氟蟎𠯤、三氟醚、苄蟎醚(fluproxyfen)、苄蟎醚(halofenprox)、氟蟻腙、IKI-220、水矽鈉石、NC-196、印度薄荷草(neem guard)、尼敵諾特呋喃(nidinorterfuran)、烯啶蟲胺、SD-35651、WL-108477、啶蟲丙醚、克蟎特、普羅芬布特(protrifenbute)、吡蚜酮、噠蟎酮、嘧蟎醚、NC-1111、R-195、RH-0345、RH-2485、RYI-210、S-1283、S-1833、SI-8601、氟矽菊酯、矽羅瑪汀(silomadine)、多殺菌素、吡蟎胺、三氯殺蟎碸、四抗菌素、噻蟲啉、殺蟲環、噻蟲𠯤、唑蟲醯胺、唑蚜威、三乙多殺菌素、三活菌素、增效炔醚、波塔雷克(vertalec)、YI-5301。
生物劑:蘇力菌亞莎華亞種(Bacillus thuringiensis ssp aizawai)、蘇力菌庫斯塔克亞種(kurstaki)、蘇力菌δ內毒素、桿狀病毒、昆蟲病原細菌、病毒以及真菌。
殺細菌劑:金黴素、土黴素、鏈黴素。
其他生物劑:恩氟沙星、非班太爾、噴沙西林、美洛昔康、頭孢胺苄、康黴素、匹莫苯、克侖特羅、奧美拉唑、硫姆林、貝那普利、皮瑞普(pyriprole)、頭孢喹肟、氟苯尼考、布舍瑞林、頭孢維星、托拉菌素、頭孢噻呋、卡洛芬、美氟腙、吡喹酮、三氯苯達唑。
具有式 (I) 之化合物與活性成分的以下混合物係較佳的。縮寫「TX」意指選自如表A1至A13(上文)中示出的化合物的一種化合物或選自如表E(下文)中示出的化合物E.001至E.187的一種化合物:
選自由以下者組成的物質之群組的化合物:石油 + TX、1,1-雙(4-氯-苯基)-2-乙氧基乙醇 + TX、2,4-二氯苯基苯磺酸酯 + TX、2-氟-N-甲基-N-1-萘乙醯胺 + TX、4-氯苯基苯基碸 + TX、乙醯蟲腈 + TX、涕滅碸威 + TX、賽果 + TX、果滿磷 + TX、胺吸磷 + TX、草酸氫胺吸磷 + TX、雙甲脒 + TX、殺蟎特 + TX、三氧化二砷 + TX、偶氮苯 + TX、偶氮磷 + TX、苯菌靈 + TX、苯諾沙磷(benoxafos)+ TX、苯甲酸苄酯 + TX、聯苯吡菌胺 + TX、溴滅菊酯 + TX、溴烯殺 + TX、溴硫磷 + TX、溴蟎酯 + TX、噻𠯤酮 + TX、丁酮威 + TX、丁酮碸威 + TX、丁基噠蟎靈 + TX、多硫化鈣 + TX、八氯莰烯 + TX、氯滅殺威 + TX、三硫磷 + TX、蟎蜱胺 + TX、滅蟎猛 + TX、殺蟎醚 + TX、殺蟲脒 + TX、殺蟲脒鹽酸鹽 + TX、殺蟎醇 + TX、殺蟎酯 + TX、敵蟎特 + TX、乙酯殺蟎醇 + TX、滅蟎脒(chloromebuform)+ TX、滅蟲脲 + TX、丙酯殺蟎醇 + TX、蟲蟎磷 + TX、瓜菊酯I + TX、瓜菊酯II + TX、瓜菊酯 + TX、克羅散泰 + TX、蠅毒磷 + TX、克羅米通 + TX、巴毒磷 + TX、硫雜靈 + TX、果蟲磷 + TX、DCPM + TX、DDT + TX、田樂磷 + TX、田樂磷-O + TX、田樂磷-S + TX、內吸磷-甲基 + TX、內吸磷-O + TX、內吸磷-O-甲基 + TX、內吸磷-S + TX、內吸磷-S-甲基 + TX、磺吸磷(demeton-S-methylsulfon)+ TX、抑菌靈 + TX、敵敵畏 + TX、二克磷 + TX、除蟎靈 + TX、甲氟磷 + TX、消蟎酚(dinex)+ TX、消蟎酚(dinex-diclexine)+ TX、敵蟎普-4 + TX、敵蟎普-6 + TX、鄰敵蟎消 + TX、硝戊酯 + TX、硝辛酯殺蟎劑 + TX、硝丁酯 + TX、敵殺磷 + TX、磺基二苯 + TX、戒酒硫 + TX、DNOC + TX、苯氧炔蟎(dofenapyn)+ TX、朵拉克汀 + TX、因毒磷 + TX、依立諾克丁 + TX、益硫磷 + TX、乙嘧硫磷 + TX、抗蟎唑 + TX、苯丁錫 + TX、苯硫威 + TX、fenpyrad + TX、唑蟎酯 + TX、胺苯吡菌酮 + TX、除蟎酯 + TX、氟硝二苯胺(fentrifanil)+ TX、氟蟎噻 + TX、氟蟎脲 + TX、聯氟蟎 + TX、氟殺蟎 + TX、FMC 1137 + TX、伐蟲脒 + TX、伐蟲脒鹽酸鹽 + TX、胺甲威(formparanate)+ TX、γ-HCH + TX、果綠定 + TX、苄蟎醚 + TX、十六烷基環丙烷羧酸酯 + TX、水胺硫磷 + TX、茉莉菊酯I + TX、茉莉菊酯II + TX、碘硫磷 + TX、林丹 + TX、丙蟎氰 + TX、滅蚜磷 + TX、二噻磷 + TX、甲硫芬 + TX、蟲蟎畏 + TX、溴甲烷 + TX、速滅威 + TX、自克威 + TX、米爾貝肟 + TX、丙胺氟 + TX、久效磷 + TX、茂果 + TX、莫昔克丁 + TX、二溴磷(naled)+ TX、4-氯-2-(2-氯-2-甲基-丙基)-5-[(6-碘-3-吡啶基)甲氧基]嗒𠯤-3-酮 + TX、氟蟻靈 + TX、尼可黴素 + TX、戊氰威 + TX、戊氰威1 : 1氯化鋅錯合物 + TX、氧樂果 + TX、亞異碸磷 + TX、碸拌磷 + TX、pp'-DDT + TX、對硫磷 + TX、苄氯菊酯 + TX、芬硫磷 + TX、伏殺磷 + TX、硫環磷 + TX、磷胺 + TX、氯化松節油(polychloroterpenes)+ TX、殺蟎素(polynactins)+ TX、丙氯諾 + TX、蜱虱威 + TX、殘殺威 + TX、乙噻唑磷 + TX、發硫磷 + TX、除蟲菊酯I + TX、除蟲菊酯II + TX、除蟲菊酯 + TX、嗒𠯤硫磷 + TX、嘧硫磷 + TX、喹硫磷(quinalphos)+ TX、喹硫磷(quintiofos)+ TX、R-1492 + TX、甘胺硫磷 + TX、魚藤酮 + TX、八甲磷 + TX、克線丹 + TX、司拉克丁 + TX、蘇硫磷 + TX、SSI-121 + TX、舒非侖 + TX、氟蟲胺 + TX、硫特普 + TX、硫 + TX、氟蟎𠯤 + TX、τ-氟胺氰菊酯 + TX、TEPP + TX、叔丁威 + TX、四氯殺蟎碸 + TX、殺蟎好 + TX、thiafenox + TX、抗蟲威 + TX、久效威 + TX、甲基乙拌磷 + TX、克殺蟎 + TX、蘇力菌素 + TX、威菌磷 + TX、苯蟎噻 + TX、三唑磷 + TX、唑呀威(triazuron) + TX、三氯丙氧磷 + TX、三活菌素 + TX、蚜滅多 + TX、甲烯氟蟲腈(vaniliprole)+ TX、百殺辛 + TX、二辛酸銅 + TX、硫酸銅 + TX、cybutryne + TX、二氯萘醌 + TX、雙氯酚 + TX、菌多酸 + TX、三苯錫 + TX、熟石灰 + TX、代森鈉 + TX、滅藻醌 + TX、醌萍胺 + TX、西瑪津 + TX、三苯基乙酸錫 + TX、三苯基氫氧化錫 + TX、育畜磷 + TX、哌𠯤 + TX、托布津 + TX、氯醛糖 + TX、倍硫磷 + TX、吡啶-4-胺 + TX、士的寧 + TX、1-羥基-1H-吡啶-2-硫酮 + TX、4-(喹㗁啉-2-基胺基)苯磺醯胺 + TX、8-羥基喹啉硫酸鹽 + TX、溴硝醇 + TX、氫氧化銅 + TX、甲酚 + TX、雙吡硫翁 + TX、多地辛 + TX、敵磺鈉 + TX、甲醛 + TX、汞加芬 + TX、春雷黴素 + TX、春雷黴素鹽酸鹽水合物 + TX、二(二甲基二硫代胺基甲酸)鎳 + TX、三氯甲基吡啶 + TX、辛噻酮 + TX、奧索利酸 + TX、土黴素 + TX、羥基喹啉硫酸鉀 + TX、噻菌靈 + TX、鏈黴素 + TX、鏈黴素倍半硫酸鹽 + TX、葉枯酞 + TX、硫柳汞 + TX、棉褐帶卷蛾GV + TX、放射形土壤桿菌 + TX、鈍綏蟎屬物種 + TX、芹菜夜蛾NPV + TX、原櫻翅纓小蜂 + TX、短距蚜小蜂 + TX、棉蚜寄生蜂 + TX、食蚜癭蚊 + TX、苜蓿銀紋夜蛾NPV + TX、球形芽孢桿菌 + TX、布氏白僵菌 + TX、普通草蛉 + TX、孟氏隱唇瓢蟲 + TX、蘋果蠹蛾GV + TX、西伯利亞離顎繭蜂 + TX、豌豆潛葉蠅姬小蜂 + TX、麗蚜小蜂 + TX、槳角蚜小蜂 + TX、嗜菌異小桿線蟲和大異小桿線蟲 + TX、斑長足瓢蟲 + TX、橘粉介殼蟲寄生蜂 + TX、盲蝽 + TX、甘藍夜蛾NPV + TX、黃闊柄跳小蜂 + TX、黃綠綠僵菌 + TX、金龜子綠僵菌小孢變種 + TX、歐洲新松葉蜂NPV和紅頭新松葉蜂NPV + TX、小花蝽屬物種 + TX、玫煙色擬青黴 + TX、智利小植綏蟎 + TX、毛蚊線蟲 + TX、小卷蛾斯氏線蟲 + TX、夜蛾斯氏線蟲 + TX、格氏線蟲 + TX、銳比斯氏線蟲 + TX、Steinernema riobravis + TX、螻蛄斯氏線蟲 + TX、斯氏線蟲屬物種 + TX、赤眼蜂屬物種 + TX、西方盲走蟎 + TX、蠟蚧輪枝菌 + TX、唑磷𠯤(apholate) + TX、雙(氮丙啶)甲胺基膦硫化物 + TX、白消安 + TX、迪麥替夫 + TX、六甲蜜胺 + TX、六甲磷 + TX、甲基涕巴 + TX、甲硫涕巴 + TX、甲基唑磷𠯤 + TX、不孕啶 + TX、氟幼脲 + TX、涕巴 + TX、硫代六甲磷 + TX、硫涕巴 + TX、曲他胺 + TX、尿烷亞胺 + TX、(E)-癸-5-烯-1-基乙酸酯與(E)-癸-5-烯-1-醇 + TX、(E)-十三碳-4-烯-1-基乙酸酯 + TX、(E)-6-甲基庚-2-烯-4-醇 + TX、(E,Z)-十四碳-4,10-二烯-1-基乙酸酯 + TX、(Z)-十二碳-7-烯-1-基乙酸酯 + TX、(Z)-十六碳-11-烯醛 + TX、(Z)-十六碳-11-烯-1-基乙酸酯 + TX、(Z)-十六碳-13-烯-11-炔-1-基乙酸酯 + TX、(Z)-二十-13-烯-10-酮 + TX、(Z)-十四碳-7-烯-1-醛 + TX、(Z)-十四碳-9-烯-1-醇 + TX、(Z)-十四碳-9-烯-1-基乙酸酯 + TX、(7E,9Z)-十二碳-7,9-二烯-1-基乙酸酯 + TX、(9Z,11E)-十四碳-9,11-二烯-1-基乙酸酯 + TX、(9Z,12E)-十四碳-9,12-二烯-1-基乙酸酯 + TX、14-甲基十八碳-1-烯 + TX、4-甲基壬-5-醇與4-甲基壬-5-酮 + TX、α-多紋素 + TX、西部松小蠹集合資訊素 + TX、十二碳二烯醇 + TX、可得蒙 + TX、誘蠅酮 + TX、環氧十九烷 + TX、十二碳-8-烯-1-基乙酸酯 + TX、十二碳-9-烯-1-基乙酸酯 + TX、十二碳-8 + TX、10-二烯-1-基乙酸酯 + TX、dominicalure + TX、4-甲基辛酸乙酯 + TX、丁香酚 + TX、南部松小蠹集合資訊素 + TX、誘殺烯混劑 + TX、誘殺烯混劑I + TX、誘殺烯混劑II + TX、誘殺烯混劑III + TX、誘殺烯混劑IV + TX、己誘劑 + TX、齒小蠹二烯醇 + TX、小蠢烯醇 + TX、金龜子性誘劑 + TX、三甲基二氧三環壬烷 + TX、夜蛾誘劑(litlure)+ TX、粉紋夜蛾性誘劑 + TX、誘殺酯 + TX、蒙托麼克酸(megatomoic acid)+ TX、誘蟲醚 + TX、誘蟲烯 + TX、十八碳-2,13-二烯-1-基乙酸酯 + TX、十八碳-3,13-二烯-1-基乙酸酯 + TX、賀康彼 + TX、椰蛀犀金龜聚集資訊素 + TX、非樂康 + TX、誘蟲環 + TX、sordidin + TX、食菌甲誘醇 + TX、十四碳-11-烯-1-基乙酸酯 + TX、地中海實蠅引誘劑 + TX、地中海實蠅引誘劑A + TX、地中海實蠅引誘劑B1
+ TX、地中海實蠅引誘劑B2
+ TX、地中海實蠅引誘劑C + TX、trunc-call + TX、2-(辛基硫代)-乙醇 + TX、避蚊酮 + TX、丁氧基(聚丙二醇) + TX、己二酸二丁酯 + TX、鄰苯二甲酸二丁酯 + TX、丁二酸二丁酯 + TX、避蚊胺 + TX、驅蚊靈 + TX、鄰苯二甲酸二甲酯 + TX、乙基己二醇 + TX、己脲 + TX、甲喹丁 + TX、甲基新癸醯胺 + TX、草醯胺酸酯 + TX、派卡瑞丁 + TX、1-二氯-1-硝基乙烷 + TX、1,1-二氯-2,2-二(4-乙基苯基)-乙烷 + TX、1,2-二氯丙烷與1,3-二氯丙烯 + TX、1-溴-2-氯乙烷 + TX、2,2,2-三氯-1-(3,4-二氯-苯基)乙基乙酸酯 + TX、2,2-二氯乙烯基2-乙基亞磺醯基乙基甲基磷酸酯 + TX、2-(1,3-二噻口柬-2-基)苯基二甲基胺基甲酸酯 + TX、2-(2-丁氧基乙氧基)乙基硫氰酸酯 + TX、2-(4,5-二甲基-1,3-二氧戊環-2-基)苯基甲基胺基甲酸酯 + TX、2-(4-氯-3,5-二甲苯基氧基)乙醇 + TX、2-氯乙烯基二乙基磷酸酯 + TX、2-咪唑啉酮 + TX、2-異戊醯二氫茚-1,3-二酮 + TX、2-甲基(丙-2-炔基)胺基苯基甲基胺基甲酸酯 + TX、2-氰硫基乙基月桂酸酯 + TX、3-溴-1-氯丙-1-烯 + TX、3-甲基-1-苯基吡唑-5-基二甲基-胺基甲酸酯 + TX、4-甲基(丙-2-炔基)胺基-3,5-二甲苯基甲基胺基甲酸酯 + TX、5,5-二甲基-3-側氧基環己-1-烯基二甲基胺基甲酸酯 + TX、阿賽硫磷 + TX、丙烯腈 + TX、艾氏劑 + TX、阿洛胺菌素 + TX、除害威 + TX、α-蛻皮激素 + TX、磷化鋁 + TX、滅害威 + TX、新菸鹼 + TX、乙基殺撲磷(athidathion)+ TX、甲基吡啶磷 + TX、蘇力菌δ-內毒素 + TX、六氟矽酸鋇 + TX、多硫化鋇 + TX、熏菊酯 + TX、拜耳22/190 + TX、拜耳22408 + TX、β-氟氯氰菊酯 + TX、β-氯氰菊酯 + TX、戊環苄呋菊酯(bioethanomethrin)+ TX、生物氯菊酯 + TX、雙(2-氯乙基)醚 + TX、硼砂 + TX、溴苯烯磷 + TX、溴-DDT + TX、合殺威 + TX、畜蟲威 + TX、特嘧硫磷(butathiofos)+ TX、丁酯磷 + TX、砷酸鈣 + TX、氰化鈣 + TX、二硫化碳 + TX、四氯化碳 + TX、巴丹鹽酸鹽 + TX、瑟瓦定(cevadine)+ TX、冰片丹 + TX、氯丹 + TX、十氯酮 + TX、氯仿 + TX、氯化苦 + TX、氯腈肟磷 + TX、氯吡唑磷(chlorprazophos)+ TX、順式苄呋菊酯(cis-resmethrin)+ TX、順式苄呋菊酯(cismethrin)+ TX、氰菊酯(clocythrin)(別名)+ TX、乙醯亞砷酸銅 + TX、砷酸銅 + TX、油酸銅 + TX、畜蟲磷(coumithoate)+ TX、冰晶石 + TX、CS 708 + TX、苯腈磷 + TX、殺螟腈 + TX、環蟲菊 + TX、賽滅磷 + TX、d-胺菊酯 + TX、DAEP + TX、棉隆 + TX、脫甲基克百威(decarbofuran)+ TX、除線特 + TX、異氯磷 + TX、除線磷 + TX、dicresyl + TX、環蟲腈 + TX、狄氏劑 + TX、二乙基5-甲基吡唑-3-基磷酸酯 + TX、喘定(dior)+ TX、四氟甲醚菊酯 + TX、地麥威 + TX、苄菊酯 + TX、甲基毒蟲畏 + TX、敵蠅威 + TX、丙硝酚 + TX、戊硝酚 + TX、地樂酚 + TX、苯蟲醚 + TX、蔬果磷 + TX、噻喃磷 + TX、DSP + TX、脫皮甾酮 + TX、EI 1642 + TX、EMPC + TX、EPBP + TX、etaphos + TX、乙硫苯威 + TX、甲酸乙酯 + TX、二溴乙烷 + TX、二氯乙烷 + TX、環氧乙烷 + TX、EXD + TX、皮蠅磷 + TX、乙苯威 + TX、殺螟硫磷 + TX、氧嘧醯胺(fenoxacrim)+ TX、吡氯氰菊酯 + TX、豐索磷 + TX、乙基倍硫磷 + TX、氟氯雙苯隆(flucofuron)+ TX、丁苯硫磷 + TX、磷砒酯 + TX、丁環硫磷 + TX、呋線威 + TX、抗蟲菊 + TX、雙胍辛鹽 + TX、雙胍辛乙酸鹽 + TX、四硫代碳酸鈉 + TX、苄蟎醚 + TX、HCH + TX、HEOD + TX、七氯 + TX、速殺硫磷 + TX、HHDN + TX、氰化氫 + TX、喹啉威 + TX、IPSP + TX、氯唑磷 + TX、碳氯靈 + TX、異艾氏劑 + TX、異柳磷 + TX、移栽靈 + TX、稻瘟靈 + TX、惡唑磷 + TX、保幼激素I + TX、保幼激素II + TX、保幼激素III + TX、氯戊環 + TX、烯蟲炔酯 + TX、砷酸鉛 + TX、溴苯磷 + TX、啶蟲磷 + TX、噻唑磷 + TX、間異丙苯基甲基胺基甲酸酯 + TX、磷化鎂 + TX、疊氮磷 + TX、甲基減蚜磷 + TX、滅蚜硫磷 + TX、氯化亞汞 + TX、甲亞碸磷 + TX、威百畝 + TX、威百畝鉀鹽 + TX、威百畝鈉鹽 + TX、甲基磺醯氟 + TX、丁烯胺磷 + TX、甲氧普林 + TX、甲醚菊酯 + TX、甲氧滴滴涕 + TX、異硫氰酸甲酯 + TX、甲基氯仿 + TX、二氯甲烷 + TX、惡蟲酮 + TX、滅蟻靈 + TX、奈肽磷 + TX、萘 + TX、NC-170 + TX、菸鹼 + TX、硫酸菸鹼 + TX、硝蟲噻𠯤 + TX、原菸鹼 + TX、O-5-二氯-4-碘苯基O-乙基乙基硫代膦酸酯 + TX、O,O-二乙基O-4-甲基-2-側氧基-2H-苯并哌喃-7-基硫代膦酸酯 + TX、O,O-二乙基O-6-甲基-2-丙基嘧啶-4-基硫代膦酸酯 + TX、O,O,O',O'-四丙基二硫代焦磷酸酯 + TX、油酸 + TX、對-二氯苯 + TX、甲基對硫磷 + TX、五氯苯酚 + TX、月桂酸五氯苯酯 + TX、PH 60-38 + TX、芬硫磷 + TX、對氯硫磷 + TX、磷化氫 + TX、甲基辛硫磷 + TX、甲胺嘧磷 + TX、多氯二環戊二烯異構物 + TX、亞砷酸鉀 + TX、硫氰酸鉀 + TX、早熟素I + TX、早熟素II + TX、早熟素III + TX、醯胺嘧啶磷 + TX、丙氟菊酯 + TX、猛殺威 + TX、丙硫磷 + TX、吡菌磷 + TX、反滅蟲菊 + TX、苦木萃取物(quassia)+ TX、喹硫磷-甲基 + TX、畜寧磷 + TX、碘柳胺 + TX、苄呋菊脂 + TX、魚藤酮 + TX、噻嗯菊酯 + TX、魚尼汀 + TX、利阿諾定 + TX、沙巴藜蘆(sabadilla)+ TX、八甲磷 + TX、克線丹 + TX、SI-0009 + TX、噻丙腈 + TX、亞砷酸鈉 + TX、氰化鈉 + TX、氟化鈉 + TX、六氟矽酸鈉 + TX、五氯苯酚鈉 + TX、硒酸鈉 + TX、硫氰酸鈉 + TX、磺苯醚隆(sulcofuron)+ TX、磺苯醚隆鈉鹽(sulcofuron-sodium)+ TX、硫醯氟 + TX、硫丙磷 + TX、焦油 + TX、噻蟎威 + TX、TDE + TX、丁基嘧啶磷 + TX、雙硫磷 + TX、環戊烯丙菊酯 + TX、四氯乙烷 + TX、噻氯磷 + TX、殺蟲環 + TX、殺蟲環草酸鹽 + TX、蟲線磷 + TX、殺蟲單 + TX、殺蟲單鈉 + TX、四溴菊酯 + TX、反氯菊酯 + TX、唑蚜威 + TX、異皮蠅磷-3(trichlormetaphos-3)+ TX、毒壤膦 + TX、混殺威 + TX、三氟甲氧威(tolprocarb)+ TX、氯啶菌酯 + TX、烯蟲硫酯 + TX、藜蘆定 + TX、藜蘆鹼 + TX、XMC + TX、zetamethrin + TX、磷化鋅 + TX、唑蟲磷 + TX、以及氯氟醚菊酯 + TX、四氟醚菊酯 + TX、雙(三丁基錫)氧化物 + TX、溴乙醯胺 + TX、磷酸鐵 + TX、氯硝柳胺-乙醇胺 + TX、三丁基氧化錫 + TX、吡𠰌啉 + TX、蝸螺殺 + TX、1,2-二溴-3-氯丙烷 + TX、1,3-二氯丙烯 + TX、3,4-二氯四氫噻吩1,1-二氧化物 + TX、3-(4-氯苯基)-5-甲基玫瑰寧 + TX、5-甲基-6-硫代-1,3,5-噻二𠯤-3-基乙酸 + TX、6-異戊烯基胺基嘌呤 + TX、2-氟-N-(3-甲氧基苯基)-9H-嘌呤-6-胺 + TX、苯氯噻 + TX、細胞分裂素 + TX、DCIP + TX、糠醛 + TX、異醯胺磷 + TX、激動素 + TX、疣孢漆斑菌組成物 + TX、四氯噻吩 + TX、二甲苯酚 + TX、玉米素 + TX、乙基黃原酸鉀 + TX、阿拉酸式苯 + TX、阿拉酸式苯-S-甲基 + TX、大虎杖萃取物 + TX、α-氯代醇 + TX、安妥 + TX、碳酸鋇 + TX、雙鼠脲 + TX、溴鼠隆 + TX、溴敵隆 + TX、溴鼠胺 + TX、氯鼠酮 + TX、膽鈣化醇 + TX、氯殺鼠靈 + TX、克滅鼠 + TX、殺鼠萘 + TX、殺鼠嘧啶 + TX、鼠得克 + TX、噻鼠靈 + TX、敵鼠 + TX、鈣化醇 + TX、氟鼠靈 + TX、氟乙醯胺 + TX、氟鼠啶 + TX、氟鼠啶鹽酸鹽 + TX、鼠特靈 + TX、毒鼠磷 + TX、磷 + TX、殺鼠酮 + TX、滅鼠優 + TX、海蔥糖苷 + TX、氟乙酸鈉 + TX、硫酸鉈 + TX、殺鼠靈 + TX、2-(2-丁氧基乙氧基)乙基胡椒酸酯 + TX、5-(1,3-苯并二氧雜環戊烯-5-基)-3-己基環己-2-烯酮 + TX、具有橙花三級醇的菌綠烯醇 + TX、增效炔醚 + TX、MGK 264 + TX、胡椒基丁醚 + TX、增效醛 + TX、丙基異構物 + TX、S421 + TX、增效散 + TX、芝麻林素 + TX、亞碸 + TX、蒽醌 + TX、環烷酸銅 + TX、王銅 + TX、二環戊二烯 + TX、塞侖 + TX、環烷酸鋅 + TX、福美鋅 + TX、衣馬寧 + TX、利巴韋林 + TX、氧化汞 + TX、甲基托布津 + TX、阿紮康唑 + TX、聯苯三唑醇 + TX、糠菌唑 + TX、環唑醇 + TX、苯醚甲環唑 + TX、烯唑醇 + TX、氟環唑 + TX、腈苯唑 + TX、氟喹唑 + TX、氟矽唑 + TX、粉唑醇 + TX、呋吡菌胺 + TX、己唑醇 + TX、抑黴唑 + TX、亞胺唑 + TX、種菌唑 + TX、葉菌唑 + TX、腈菌唑 + TX、多效唑 + TX、稻瘟酯 + TX、戊菌唑 + TX、丙硫菌唑 + TX、啶斑肟(pyrifenox)+ TX、咪鮮胺 + TX、丙環唑 + TX、啶菌唑 + TX、矽氟唑(simeconazole)+ TX、戊唑醇 + TX、氟醚唑 + TX、三唑酮 + TX、三唑醇 + TX、氟菌唑 + TX、滅菌唑 + TX、嘧啶醇 + TX、氯苯嘧啶醇 + TX、氟苯嘧啶醇 + TX、乙嘧酚磺酸酯(bupirimate)+ TX、甲菌定(dimethirimol)+ TX、乙菌定(ethirimol)+ TX、十二環𠰌啉 + TX、苯鏽啶(fenpropidin)+ TX、丁苯𠰌啉 + TX、螺環菌胺 + TX、十三𠰌啉 + TX、嘧菌環胺 + TX、嘧菌胺 + TX、嘧黴胺(pyrimethanil)+ TX、拌種咯 + TX、咯菌腈 + TX、苯霜靈(benalaxyl)+ TX、呋霜靈(furalaxyl)+ TX、甲霜靈 + TX、R-甲霜靈 + TX、呋醯胺 + TX、惡霜靈(oxadixyl)+ TX、多菌靈 + TX、咪菌威(debacarb)+ TX、麥穗寧 + TX、噻苯達唑 + TX、乙菌利(chlozolinate)+ TX、菌核利(dichlozoline)+ TX、甲菌利(myclozoline)+ TX、腐黴利(procymidone)+ TX、乙烯菌核利(vinclozoline)+ TX、啶醯菌胺(boscalid)+ TX、萎鏽靈 + TX、甲呋醯胺 + TX、氟醯胺(flutolanil)+ TX、滅鏽胺 + TX、氧化萎鏽靈 + TX、吡噻菌胺(penthiopyrad)+ TX、噻呋醯胺 + TX、多果定 + TX、雙胍辛胺 + TX、嘧菌酯 + TX、醚菌胺 + TX、烯肟菌酯(enestroburin)+ TX、烯肟菌胺 + TX、氟菌蟎酯 + TX、氟嘧菌酯 + TX、醚菌酯 + TX、苯氧菌胺 + TX、肟菌酯 + TX、肟醚菌胺 + TX、啶氧菌酯 + TX、唑菌胺酯 + TX、唑胺菌酯 + TX、唑菌酯 + TX、福美鐵 + TX、代森錳鋅 + TX、代森錳 + TX、代森聯 + TX、甲基代森鋅 + TX、代森鋅 + TX、敵菌丹 + TX、克菌丹 + TX、唑呋草 + TX、滅菌丹 + TX、對甲抑菌靈 + TX、波爾多混合劑 + TX、氧化銅 + TX、代森錳銅 + TX、喹啉銅 + TX、酞菌酯 + TX、克瘟散 + TX、異稻瘟淨 + TX、氯瘟磷 + TX、甲基立枯磷 + TX、敵菌靈 + TX、苯噻菌胺 + TX、滅瘟素(blasticidin)+ TX、地茂散(chloroneb)+ TX、百菌清 + TX、環氟菌胺 + TX、霜脲氰 + TX、cyclobutrifluram + TX、雙氯氰菌胺(diclocymet)+ TX、噠菌酮(diclomezine)+ TX、氯硝胺(dicloran)+ TX、乙黴威(diethofencarb)+ TX、烯醯𠰌啉 + TX、氟𠰌啉 + TX、二噻農(dithianon)+ TX、噻唑菌胺(ethaboxam)+ TX、土菌靈(etridiazole)+ TX、惡唑菌酮 + TX、咪唑菌酮(fenamidone)+ TX、稻瘟醯胺(fenoxanil)+ TX、嘧菌腙(ferimzone)+ TX、氟啶胺(fluazinam)+ TX、氟吡菌胺(fluopicolide)+ TX、磺菌胺(flusulfamide)+ TX、氟唑菌醯胺 + TX、環醯菌胺 + TX、三乙膦酸鋁(fosetyl-aluminium)+ TX、惡黴靈(hymexazol)+ TX、丙森鋅 + TX、賽座滅(cyazofamid)+ TX、磺菌威(methasulfocarb)+ TX、苯菌酮 + TX、戊菌隆(pencycuron)+ TX、苯酞 + TX、多氧黴素(polyoxins)+ TX、霜黴威(propamocarb)+ TX、吡菌苯威 + TX、碘喹唑酮(proquinazid)+ TX、咯喹酮(pyroquilon)+ TX、苯啶菌酮(pyriofenone)+ TX、喹氧靈 + TX、五氯硝基苯 + TX、噻醯菌胺 + TX、咪唑𠯤(triazoxide)+ TX、三環唑 + TX、𠯤胺靈 + TX、有效黴素 + TX、纈菌胺 + TX、苯醯菌胺(zoxamide)+ TX、雙炔醯菌胺(mandipropamid)+ TX、flubeneteram + TX、吡唑萘菌胺(isopyrazam)+ TX、氟唑環菌胺(sedaxane)+ TX、苯并烯氟菌唑 + TX、氟唑菌醯羥胺 + TX、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酸(3',4',5'-三氟-聯苯-2-基)-醯胺 + TX、isoflucypram + TX、異噻菌胺 + TX、敵派美創(dipymetitrone)+ TX、6-乙基-5,7-二側氧基-吡咯并[4,5][1,4]二噻𠯤并[1,2-c]異噻唑-3-甲腈 + TX、2-(二氟甲基)-N-[3-乙基-1,1-二甲基-二氫茚-4-基]吡啶-3-甲醯胺 + TX、4-(2,6-二氟苯基)-6-甲基-5-苯基-嗒𠯤-3-甲腈 + TX、(R)-3-(二氟甲基)-1-甲基-N-[1,1,3-三甲基二氫茚-4-基]吡唑-4-甲醯胺 + TX、4-(2-溴-4-氟-苯基)-N-(2-氯-6-氟-苯基)-2,5-二甲基-吡唑-3-胺 + TX、4-(2-溴-4-氟苯基)-N-(2-氯-6-氟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5-胺 + TX、氟茚唑菌胺(fluindapyr)+ TX、甲香菌酯(jiaxiangjunzhi)+ TX、lvbenmixianan + TX、dichlobentiazox + TX、曼德斯賓(mandestrobin)+ TX、3-(4,4-二氟-3,4-二氫-3,3-二甲基異喹啉-1-基)喹啉酮 + TX、2-[2-氟-6-[(8-氟-2-甲基-3-喹啉基)氧基]苯基]丙-2-醇 + TX、噻哌菌靈(oxathiapiprolin)+ TX、N-[6-[[[(1-甲基四唑-5-基)-苯基-亞甲基]胺基]氧基甲基]-2-吡啶基]胺基甲酸三級丁酯 + TX、pyraziflumid + TX、inpyrfluxam + TX、trolprocarb + TX、氯氟醚菌唑 + TX、ipfentrifluconazole + TX、2-(二氟甲基)-N-[(3R)-3-乙基-1,1-二甲基-二氫茚-4-基]吡啶-3-甲醯胺 + TX、N'-(2,5-二甲基-4-苯氧基-苯基)-N-乙基-N-甲基-甲脒 + TX、N'-[4-(4,5-二氯噻唑-2-基)氧基-2,5-二甲基-苯基]-N-乙基-N-甲基-甲脒 + TX、[2-[3-[2-[1-[2-[3,5-雙(二氟甲基)吡唑-1-基]乙醯基]-4-哌啶基]噻唑-4-基]-4,5-二氫異㗁唑-5-基]-3-氯-苯基]甲磺酸酯 + TX、N-[6-[[(Z)-[(1-甲基四唑-5-基)-苯基-亞甲基]胺基]氧基甲基]-2-吡啶基]胺基甲酸丁-3-炔酯 + TX、N-[[5-[4-(2,4-二甲基苯基)三唑-2-基]-2-甲基-苯基]甲基]胺基甲酸甲酯 + TX、3-氯-6-甲基-5-苯基-4-(2,4,6-三氟苯基)嗒𠯤 + TX、pyridachlometyl + TX、3-(二氟甲基)-1-甲基-N-[1,1,3-三甲基二氫茚-4-基]吡唑-4-甲醯胺 + TX、1-[2-[[1-(4-氯苯基)吡唑-3-基]氧基甲基]-3-甲基-苯基]-4-甲基-四唑-5-酮 + TX、1-甲基-4-[3-甲基-2-[[2-甲基-4-(3,4,5-三甲基吡唑-1-基)苯氧基]甲基]苯基]四唑-5-酮 + TX、aminopyrifen + TX、唑嘧菌胺 + TX、吲唑磺菌胺 + TX、氟唑菌苯胺 + TX、(Z,2E)-5-[1-(4-氯苯基)吡唑-3-基]氧基-2-甲氧基亞胺基-N,3-二甲基-戊-3-烯胺 + TX、florylpicoxamid + TX、苯吡克咪徳(fenpicoxamid)+ TX、異丁乙氧喹啉 + TX、ipflufenoquin + TX、quinofumelin + TX、異丙噻菌胺 + TX、N-[2-[2,4-二氯-苯氧基]苯基]-3-(二氟甲基)-1-甲基-吡唑-4-甲醯胺 + TX、N-[2-[2-氯-4-(三氟甲基)苯氧基]苯基]-3-(二氟甲基)-1-甲基-吡唑-4-甲醯胺 + TX、苯噻菌酯 + TX、氰烯菌酯 + TX、5-胺基-1,3,4-噻二唑-2-硫醇鋅鹽(2 : 1)+ TX、氟吡菌醯胺 + TX、氟噻唑菌腈 + TX、氟醚菌醯胺 + TX、pyrapropoyne + TX、哌碳唑(picarbutrazox)+ TX、2-(二氟甲基)-N-(3-乙基-1,1-二甲基-二氫茚-4-基)吡啶-3-甲醯胺 + TX、2-(二氟甲基)-N-((3R)-1,1,3-三甲基二氫茚-4-基)吡啶-3-甲醯胺 + TX、4-[[6-[2-(2,4-二氟苯基)-1,1-二氟-2-羥基-3-(1,2,4-三唑-1-基)丙基]-3-吡啶基]氧基]苯甲腈 + TX、metyltetraprole + TX、2-(二氟甲基)-N-((3R)-1,1,3-三甲基二氫茚-4-基)吡啶-3-甲醯胺 + TX、α-(1,1-二甲基乙基)-α-[4'-(三氟甲氧基)[1,1'-二苯基]-4-基]-5-嘧啶甲醇 + TX、fluoxapiprolin + TX、烯肟菌酯(enoxastrobin)+ TX、4-[[6-[2-(2,4-二氟苯基)-1,1-二氟-2-羥基-3-(1,2,4-三唑-1-基)丙基]-3-吡啶基]氧基]苯甲腈 + TX、4-[[6-[2-(2,4-二氟苯基)-1,1-二氟-2-羥基-3-(5-氫硫基-1,2,4-三唑-1-基)丙基]-3-吡啶基]氧基]苯甲腈 + TX、4-[[6-[2-(2,4-二氟苯基)-1,1-二氟-2-羥基-3-(5-硫代-4H-1,2,4-三唑-1-基)丙基]-3-吡啶基]氧基]苯甲腈 + TX、抗倒酯 + TX、丁香菌酯 + TX、中生菌素 + TX、噻菌銅 + TX、噻唑鋅 + TX、amectotractin + TX、異菌脲 + TX、N-辛基-N'-[2-(辛基胺基)乙基]乙烷-1,2-二胺 + TX、N'-[5-溴-2-甲基-6-[(1S)-1-甲基-2-丙氧基-乙氧基]-3-吡啶基]-N-乙基-N-甲基-甲脒 + TX、N'-[5-溴-2-甲基-6-[(1R)-1-甲基-2-丙氧基-乙氧基]-3-吡啶基]-N-乙基-N-甲基-甲脒 + TX、N'-[5-溴-2-甲基-6-(1-甲基-2-丙氧基-乙氧基)-3-吡啶基]-N-乙基-N-甲基-甲脒 + TX、N'-[5-氯-2-甲基-6-(1-甲基-2-丙氧基-乙氧基)-3-吡啶基]-N-乙基-N-甲基-甲脒 + TX、N'-[5-溴-2-甲基-6-(1-甲基-2-丙氧基-乙氧基)-3-吡啶基]-N-異丙基-N-甲基-甲脒 + TX(該等化合物可以由WO 2015/155075中描述之方法製備);N'-[5-溴-2-甲基-6-(2-丙氧基丙氧基)-3-吡啶基]-N-乙基-N-甲基-甲脒 + TX(此化合物可以由IPCOM 000249876D中描述之方法製備);N-異丙基-N’-[5-甲氧基-2-甲基-4-(2,2,2-三氟-1-羥基-1-苯基-乙基)苯基]-N-甲基-甲脒 + TX、N’-[4-(1-環丙基-2,2,2-三氟-1-羥基-乙基)-5-甲氧基-2-甲基-苯基]-N-異丙基-N-甲基-甲脒 + TX(該等化合物可以由WO 2018/228896中描述之方法製備);N-乙基-N’-[5-甲氧基-2-甲基-4-[2-三氟甲基)氧雜環丁烷-2-基]苯基]-N-甲基-甲脒 + TX、N-乙基-N’-[5-甲氧基-2-甲基-4-[2-三氟甲基)四氫呋喃-2-基]苯基]-N-甲基-甲脒 + TX(該等化合物可以由WO 2019/110427中描述之方法製備);N-[(1R)-1-苄基-3-氯-1-甲基-丁-3-烯基]-8-氟-喹啉-3-甲醯胺 + TX、N-[(1S)-1-苄基-3-氯-1-甲基-丁-3-烯基]-8-氟-喹啉-3-甲醯胺 + TX、N-[(1R)-1-苄基-3,3,3-三氟-1-甲基-丙基]-8-氟-喹啉-3-甲醯胺 + TX、N-[(1S)-1-苄基-3,3,3-三氟-1-甲基-丙基]-8-氟-喹啉-3-甲醯胺 + TX、N-[(1R)-1-苄基-1,3-二甲基-丁基]-7,8-二氟-喹啉-3-甲醯胺 + TX、N-[(1S)-1-苄基-1,3-二甲基-丁基]-7,8-二氟-喹啉-3-甲醯胺 + TX、8-氟-N-[(1R)-1-[(3-氟苯基)甲基]-1,3-二甲基-丁基]喹啉-3-甲醯胺 + TX、8-氟-N-[(1S)-1-[(3-氟苯基)甲基]-1,3-二甲基-丁基]喹啉-3-甲醯胺 + TX、N-[(1R)-1-苄基-1,3-二甲基-丁基]-8-氟-喹啉-3-甲醯胺 + TX、N-[(1S)-1-苄基-1,3-二甲基-丁基]-8-氟-喹啉-3-甲醯胺 + TX、N-((1R)-1-苄基-3-氯-1-甲基-丁-3-烯基)-8-氟-喹啉-3-甲醯胺 + TX、N-((1S)-1-苄基-3-氯-1-甲基-丁-3-烯基)-8-氟-喹啉-3-甲醯胺 + TX(該等化合物可以由WO 2017/153380中描述之方法製備);1-(6,7-二甲基吡唑并[1,5-a]吡啶-3-基)-4,4,5-三氟-3,3-二甲基-異喹啉 + TX、1-(6,7-二甲基吡唑并[1,5-a]吡啶-3-基)-4,4,6-三氟-3,3-二甲基-異喹啉 + TX、4,4-二氟-3,3-二甲基-1-(6-甲基吡唑并[1,5-a]吡啶-3-基)異喹啉 + TX、4,4-二氟-3,3-二甲基-1-(7-甲基吡唑并[1,5-a]吡啶-3-基)異喹啉 + TX、1-(6-氯-7-甲基-吡唑并[1,5-a]吡啶-3-基)-4,4-二氟-3,3-二甲基-異喹啉 + TX(該等化合物可以由WO 2017/025510中描述之方法製備);1-(4,5-二甲基苯并咪唑-1-基)-4,4,5-三氟-3,3-二甲基-異喹啉 + TX、1-(4,5-二甲基苯并咪唑-1-基)-4,4-二氟-3,3-二甲基-異喹啉 + TX、6-氯-4,4-二氟-3,3-二甲基-1-(4-甲基苯并咪唑-1-基)異喹啉 + TX、4,4-二氟-1-(5-氟-4-甲基-苯并咪唑-1-基)-3,3-二甲基-異喹啉 + TX、3-(4,4-二氟-3,3-二甲基-1-異喹啉基)-7,8-二氫-6H-環戊二烯并[e]苯并咪唑 + TX(該等化合物可以由WO 2016/156085中描述之方法製備);N-甲氧基-N-[[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環丙烷甲醯胺 + TX、N,2-二甲氧基-N-[[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丙醯胺 + TX、N-乙基-2-甲基-N-[[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丙醯胺 + TX、1-甲氧基-3-甲基-1-[[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脲 + TX、1,3-二甲氧基-1-[[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脲 + TX、3-乙基-1-甲氧基-1-[[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脲 + TX、N-[[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丙醯胺 + TX、4,4-二甲基-2-[[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異㗁唑啶-3-酮 + TX、5,5-二甲基-2-[[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異㗁唑啶-3-酮 + TX、1-[[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吡唑-4-甲酸乙酯 + TX、N,N-二甲基-1-[[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基]-1,2,4-三唑-3-胺 + TX。此段落中的化合物可以由WO 2017/055473、WO 2017/055469、WO 2017/093348和WO 2017/118689中描述之方法製備;2-[6-(4-氯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1-(1,2,4-三唑-1-基)丙-2-醇 + TX(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7/029179中描述之方法製備);2-[6-(4-溴苯氧基)-2-(三氟甲基)-3-吡啶基]-1-(1,2,4-三唑-1-基)丙-2-醇 + TX(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7/029179中描述之方法製備);3-[2-(1-氯環丙基)-3-(2-氟苯基)-2-羥基-丙基]咪唑-4-甲腈 + TX(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6/156290中描述之方法製備);3-[2-(1-氯環丙基)-3-(3-氯-2-氟-苯基)-2-羥基-丙基]咪唑-4-甲腈 + TX(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6/156290中描述之方法製備);2-胺基-6-甲基-吡啶-3-甲酸(4-苯氧基苯基)甲酯 + TX(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4/006945中描述之方法製備);2,6-二甲基-1H,5H-[1,4]二噻𠯤并[2,3-c:5,6-c']聯吡咯-1,3,5,7(2H,6H)-四酮 + TX(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1/138281中描述之方法製備);N-甲基-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硫代苯甲醯胺 + TX;N-甲基-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甲醯胺 + TX;(Z,2E)-5-[1-(2,4-二氯苯基)吡唑-3-基]氧基-2-甲氧基亞胺基-N,3-二甲基-戊-3-烯胺 + TX(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8/153707中描述之方法製備);N'-(2-氯-5-甲基-4-苯氧基-苯基)-N-乙基-N-甲基-甲脒 + TX;N'-[2-氯-4-(2-氟苯氧基)-5-甲基-苯基]-N-乙基-N-甲基-甲脒 + TX(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6/202742中描述之方法製備);2-(二氟甲基)-N-[(3S)-3-乙基-1,1-二甲基-二氫茚-4-基]吡啶-3-甲醯胺 + TX(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4/095675中描述之方法製備);(5-甲基-2-吡啶基)-[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酮 + TX、(3-甲基異㗁唑-5-基)-[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甲酮 + TX(該等化合物可以由WO 2017/220485中描述之方法製備);2-側氧基-N-丙基-2-[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乙醯胺 + TX(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8/065414中描述之方法製備);1-[[5-[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2-噻吩基]甲基]吡唑-4-甲酸乙酯 + TX(此化合物可以由WO 2018/158365中描述之方法製備);2,2-二氟-N-甲基-2-[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基]乙醯胺 + TX、N-[(E)-甲氧基亞胺基甲基]-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甲醯胺 + TX、N-[(Z)-甲氧基亞胺基甲基]-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甲醯胺 + TX、N-[N-甲氧基-C-甲基-碳醯亞胺基]-4-[5-(三氟甲基)-1,2,4-㗁二唑-3-基]苯甲醯胺 + TX(該等化合物可以由WO 2018/202428中描述之方法製備)。
在活性成分之後的括弧中的參考號(例如[3878-19-1]
)係指化學文摘登記號。上文描述的混合配伍物係已知的。當活性成分包括在「The Pesticide Manual(殺有害生物劑手冊)」(The Pesticide Manual - A World Compendium(殺有害生物劑手冊-全球概覽);第13版;編輯:C.D. S. TomLin;The British Crop Protection Coimcil(英國農作物保護委員會))中時,其等在其中以上文對於特定化合物在圓括號中給出的編號來描述;例如化合物「阿巴美丁」以編號 (1) 來描述。當上文對於特定化合物加上「[CCN]」時,所討論的化合物包括在「Compendium of Pesticide Common Names(殺有害生物通用名概要)」中,其可以在互聯網上獲得(A. Wood;Compendium of Pesticide Common Names,Copyright © 1995-2004);例如,化合物「乙醯蟲腈」描述於互聯網地址http://www.alanwood.net/pesticides/acetoprole.html中。
大多數上述活性成分於上文中藉由所謂的「通用名」、相關的「ISO通用名」或其它「通用名」(在個別的例子中使用)來提及。若名稱不是「通用名」,則所替代使用的名稱之種類對於特定化合物係在圓括號中給出;在此情況下,使用IUPAC名稱、IUPAC/化學文摘名、「化學名稱」、「慣用名」、「化合物名稱」或「開發代碼」,或若既不使用此等名稱之一也不使用「通用名」,則使用「別名」。「CAS登記號」意指化學文摘登記號。
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其選自選自如表A1至A13(上文)中示出的化合物的一種化合物或選自如表E(下文)中示出的化合物E.001至E.187的一種化合物)的活性成分混合物較佳地是呈從100 : 1至1 : 6000的混合比率,尤其是從50 : 1至1 : 50,更尤其是呈從20 : 1至1 : 20的比率,甚至更尤其是從10 : 1至1 : 10,非常尤其是從5 : 1與1 : 5,特別較佳地是從2 : 1至1 : 2的比率,並且從4 : 1至2 : 1的比率同樣係較佳的,尤其是呈1 : 1、或5 : 1、或5 : 2、或5 : 3、或5 : 4、或4 : 1、或4 : 2、或4 : 3、或3 : 1、或3 : 2、或2 : 1、或1 : 5、或2 : 5、或3 : 5、或4 : 5、或1 : 4、或2 : 4、或3 : 4、或1 : 3、或2 : 3、或1 : 2、或1 : 600、或1 : 300、或1 : 150、或1 : 35、或2 : 35、或4 : 35、或1 : 75、或2 : 75、或4 : 75、或1 : 6000、或1 : 3000、或1 : 1500、或1 : 350、或2 : 350、或4 : 350、或1 : 750、或2 : 750、或4 : 750的比率。此等混合比率係按重量計的。
如上所述之混合物可以被用於控制有害生物之方法中,該方法包括將含如上文所述之混合物的組成物施用於有害生物或其環境中,用於藉由手術或療法處理人或動物體之方法以及在人或動物體上實施的診斷方法除外。
包含選自如表A1至A13(上文)中示出的化合物的一種化合物或選自如表E(下文)中示出的化合物E.001至E.187的一種化合物以及一種或多種如上所述之活性成分的混合物可以(例如)以單一的「摻水即用(ready-mix)」的形式施用、以組合的噴霧混合物(其由單一活性成分組分的分開的調配物構成)(諸如「桶混製劑(tank-mix)」)施用、並且當以順序的方式(即,一個在另一個之後,相隔適度短的時期,諸如幾小時或幾天)施用時組合使用該等單一活性成分來施用。施用選自如表A1至A13(上文)中示出的化合物的一種化合物或選自如表E(下文)中示出的化合物E.001至E.187的一種化合物以及一種或多種如上所述之活性成分的順序對於實施本發明不是至關重要的。
根據本發明之有用植物和/或目標作物包括常規的以及經基因強化或基因工程改造的品種,諸如(例如)抗昆蟲的品種(例如Bt.和VIP品種)以及抗疾病的、耐除草劑的品種(例如以商標名RoundupReady®和LibertyLink®市售可得的抗草甘膦和草丁膦(glufosinate)的玉米品種)以及耐線蟲的品種。舉例而言,適合的經基因強化或基因工程改造的作物品種包括Stoneville 5599BR棉花和Stoneville 4892BR棉花品種。
術語「有用植物」和/或「目標作物」應當理解為還包括已由於常規育種方法或基因工程使其變得對除草劑(像溴草腈)或數種類型的除草劑(諸如(例如)HPPD抑制劑、ALS抑制劑(例如氟嘧磺隆、氟丙磺隆和三氟啶磺隆)、EPSPS(5-烯醇-丙酮醯-莽草酸-3-磷酸-合酶(5-enol-pyrovyl-shikimate-3-phosphate-synthase))抑制劑、GS(麩醯胺酸合成酶)抑制劑或PPO(原紫質原氧化酶)抑制劑)有耐受性的有用植物。已經藉由常規育種方法(誘變)使其變得對咪唑啉酮(例如甲氧咪草煙)有耐受性的作物的實例係Clearfield®夏季油菜(卡諾拉(Canola))。已經藉由基因工程方法使其變得對除草劑或數種類型的除草劑有耐受性的作物的實例包括以RoundupReady®、Herculex I®和LibertyLink®商標名市售可得的抗草甘膦和抗草丁膦玉米品種。
術語「有用植物」和/或「目標作物」應當理解為包括天然或已經使其變得對有害昆蟲有抗性者。此包括藉由使用重組DNA技術轉形(例如)從而能夠合成一種或多種選擇性作用毒素的植物,該等毒素諸如是已知的,例如來自製造毒素的細菌。可以被表現的毒素的實例包括δ-內毒素、植物性殺昆蟲蛋白(Vip)、線蟲定殖性細菌的殺昆蟲蛋白、以及由蠍子、蛛形類、黃蜂和真菌製造的毒素。已經被修飾以表現蘇力菌毒素的作物的實例係Bt玉米KnockOut®(先正達種子公司(Syngenta Seeds))。包含多於一種編碼殺昆蟲抗性的基因並且因此表現多於一種毒素的作物的實例係VipCot®(先正達種子公司)。作物或其種子材料還可以是對多種類型的有害生物有抗性(當藉由基因修飾產生時,所謂的疊加轉基因事件)。例如,植物可以具有表現殺昆蟲蛋白且同時耐除草劑的能力,例如Herculex I®(陶氏益農公司(Dow AgroSciences),先鋒良種國際公司(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
術語「有用植物」和/或「目標作物」應當理解為也包括已經藉由使用重組DNA技術轉形以使其等能夠合成有選擇性作用的抗病原體物質(諸如(例如)所謂的「致病性相關的蛋白」(PRP,參見例如EP-A-0 392 225))的有用植物。如此抗病原體物質和能夠合成如此抗病原體物質的轉基因植物的實例係已知的,例如從EP-A-0 392 225、WO 95/33818以及EP-A-0 353 191已知的。製造如此轉基因植物之方法對於熟悉該項技術者而言通常是已知的並且描述於(例如)以上提及的出版物中。
可由轉基因植物表現的毒素包括(例如)來自蠟樣芽孢桿菌或日本金龜子芽孢桿菌的殺昆蟲蛋白;或者來自蘇力菌的殺昆蟲蛋白,諸如δ-內毒素,例如Cry1Ab、Cry1Ac、Cry1F、Cry1Fa2、Cry2Ab、Cry3A、Cry3Bb1或Cry9C、或者植物性殺昆蟲蛋白(Vip),例如Vip1、Vip2、Vip3或Vip3A;或線蟲定殖性細菌(例如光桿狀菌屬物種(Photorhabdus spp.)或致病桿菌屬物種(Xenorhabdus spp.),諸如發光桿菌(Photorhabdus luminescens)、嗜線蟲致病桿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us))的殺昆蟲蛋白;由動物製造的毒素,諸如蠍毒素、蛛形類毒素、蜂毒素和其他昆蟲特異性神經毒素;由真菌製造的毒素,諸如鏈黴菌毒素、植物凝集素(lectin),諸如豌豆凝集素、大麥凝集素或雪花草凝集素;凝集素(agglutinin);蛋白酶抑制劑,諸如胰蛋白酶抑制劑、絲胺酸蛋白酶抑制劑、馬鈴薯糖蛋白(patatin)、胱抑素(cystatin)、木瓜蛋白酶抑制劑;核糖體失活蛋白(RIP),諸如蓖麻毒素、玉米-RIP、相思豆毒素、絲瓜籽毒蛋白(luffin)、皂草毒素蛋白(saporin)或異株瀉根毒蛋白(bryodin);類固醇代謝酶,諸如3-羥基類固醇氧化酶、蛻化類固醇(ecdysteroid)-UDP-糖苷基-轉移酶、膽固醇氧化酶、蛻皮激素抑制劑、HMG-COA-還原酶、離子通道阻斷劑(諸如鈉通道或鈣通道阻斷劑)、保幼激素酯酶、利尿激素受體、茋合酶、聯苄合酶、幾丁質酶和葡聚糖酶。
進一步地,在本發明之背景下,δ-內毒素(例如Cry1Ab、Cry1Ac、Cry1F、Cry1Fa2、Cry2Ab、Cry3A、Cry3Bb1或Cry9C)或植物性殺昆蟲蛋白(Vip)(例如Vip1、Vip2、Vip3或Vip3A)應當理解為明確地還為混成型毒素、截短的毒素和經修飾的毒素。混成型毒素係藉由此等蛋白質的不同結構域的新組合重組製造(參見(例如)WO 02/15701)。截短的毒素(例如截短的Cry1Ab)係已知的。在經修飾的毒素的例子中,天然存在的毒素的一個或多個胺基酸被置換。在如此胺基酸置換中,較佳地是將非天然存在的蛋白酶辨識序列插入毒素中,諸如(例如)在Cry3A055的例子中,組織蛋白酶-G-辨識序列被插入Cry3A毒素中(參見WO 03/018810)。
如此毒素或能夠合成如此毒素的轉基因植物的更多實例揭露於(例如)EP-A-0 374 753、WO 93/07278、WO 95/34656、EP-A-0 427 529、EP-A-451 878以及WO 03/052073中。
用於製備如此轉基因植物之方法對於熟悉該項技術者而言通常是已知的並且描述在(例如)以上提及的出版物中。CryI型去氧核糖核酸及其製備係已知的,例如從WO 95/34656、EP-A-0 367 474、EP-A-0 401 979和WO 90/13651已知的。
包含在轉基因植物中的毒素賦予植物對有害昆蟲的耐受性。如此昆蟲可以存在於任何昆蟲分類群,但尤其常見於甲蟲(鞘翅目)、雙翅昆蟲(雙翅目)和蝴蝶(鱗翅目)。
含有一種或多種編碼殺昆蟲劑抗性的基因並且表現一種或多種毒素的轉基因植物係已知的並且其中一些係市售可得的。如此植物的實例係:YieldGard®(玉米品種,表現Cry1Ab毒素);YieldGard Rootworm®(玉米品種,表現Cry3Bb1毒素);YieldGard Plus®(玉米品種,表現Cry1Ab和Cry3Bb1毒素);Starlink®(玉米品種,表現Cry9C毒素);Herculex I®(玉米品種,表現Cry1Fa2毒素和酶膦絲菌素(phosphinothricine)N-乙醯基轉移酶(PAT)以實現對除草劑草銨膦(glufosinate ammonium)的耐受性);NuCOTN 33B®(棉花品種,表現Cry1Ac毒素);Bollgard I®(棉花品種,表現Cry1Ac毒素);Bollgard II®(棉花品種,表現Cry1Ac和Cry2Ab毒素);VipCot®(棉花品種,表現Vip3A和Cry1Ab毒素);NewLeaf®(馬鈴薯品種,表現Cry3A毒素);NatureGard®、Agrisure® GT Advantage(GA21耐草甘膦性狀)、Agrisure® CB Advantage(Bt11玉米螟(CB)性狀)以及Protecta®。
如此轉基因作物的另外的實例係:
1.Bt11 玉米
,來自先正達種子公司(Syngenta Seeds SAS),霍比特路(Chemin de l'Hobit)27,F-31 790聖蘇維爾(St. Sauveur),法國,登記號C/FR/96/05/10。經基因修飾的玉米,已藉由轉基因表現截短的Cry1Ab毒素使其變得對歐洲玉米螟(玉米螟和粉莖螟)的侵襲有抗性。Bt11玉米還轉基因表現酶PAT以實現對除草劑草銨膦的耐受性。
2.Bt176 玉米
,來自先正達種子公司,霍比特路27,F-31 790聖蘇維爾,法國,登記號C/FR/96/05/10。經基因修飾的玉米,其已藉由轉基因表現Cry1Ab毒素使其變得對歐洲玉米螟(玉米螟和粉莖螟)的侵襲有抗性。Bt176玉米還轉基因表現酶PAT以實現對除草劑草銨膦的耐受性。
3.MIR604 玉米
,來自先正達種子公司,霍比特路27,F-31 790聖蘇維爾,法國,登記號C/FR/96/05/10。玉米,其已藉由轉基因表現經修飾的Cry3A毒素使其變得抗昆蟲。此毒素係藉由插入組織蛋白酶-G-蛋白酶辨識序列而修飾的Cry3A055。如此轉基因玉米植物的製備描述於WO 03/018810中。
4.MON 863 玉米
,來自孟山都歐洲公司(Monsanto Europe S. A.), 270-272 特弗倫大道(Avenue de Tervuren),B-1150 布魯塞爾,比利時,登記號C/DE/02/9。MON863
表現Cry3Bb1毒素,並且對某些鞘翅目昆蟲有抗性。
5.IPC 531 棉花
,來自孟山都歐洲公司,270-272特弗倫大道,B-1150 布魯塞爾,比利時,登記號C/ES/96/02。
6.1507 玉米
,來自先鋒海外公司(Pioneer Overseas Corporation),特德斯科大道(Avenue Tedesco),7 B-1160布魯塞爾,比利時,登記號C/NL/00/10。經基因修飾的玉米,表現蛋白質Cry1F以實現對某些鱗翅目昆蟲的抗性,並且表現PAT蛋白質以實現對除草劑草銨膦的耐受性。
7.NK603 × MON 810 玉米
,來自孟山都歐洲公司270-272特弗倫大道,B-1150布魯塞爾,比利時,登記號C/GB/02/M3/03。藉由雜交經基因修飾的品種NK603和MON 810,由常規育種的雜交玉米品種構成。NK603 × MON 810玉米轉基因地表現由土壤桿菌屬菌株CP4獲得的蛋白質CP4 EPSPS(其賦予對除草劑Roundup®(含有草甘膦)的耐受性)以及還有由蘇力菌庫爾斯塔克亞種獲得的Cry1Ab毒素(其賦予對某些鱗翅目(包括歐洲玉米螟)的耐受性)。
如本文所用的,術語「場所」意指植物在其中或其上生長的地方、或栽培植物的種子被播種的地方、或者種子將要被置於土壤中的地方。其包括土壤、種子、和幼苗、以及已建立的植被。
術語「植物」係指植物的所有有形部分,包括種子、幼苗、幼樹、根、塊莖、莖、葉柄花梗、葉子和果實。
術語「植物繁殖材料」應當理解為表示植物的生殖部分(諸如種子),該部分可以用於植物的繁殖、以及營養性材料,諸如插條或塊莖(例如馬鈴薯)。可以提及例如種子(在嚴格意義上)、根、果實、塊莖、球莖、根莖以及植物的部分。還可以提及在發芽後或破土後將被移植的發芽植物和幼小植物。此等幼小植物可以藉由浸漬進行完全或部分處理而在移植之前進行保護。較佳地是,「植物繁殖材料」應當理解為表示種子。
本文使用其通用名提及的殺有害生物劑係已知的,例如從「The Pesticide Manual(殺有害生物劑手冊)」, 第15版, 英國作物保護委員會(British Crop Protection Council)2009已知的。
具有式 (I) 之化合物能以未經修飾的形式使用,或者較佳地是,連同調配物領域中常規使用的輔助劑一起使用。為此目的,其等可以按已知方式方便地調配成乳劑、可包衣的糊劑、可直接噴霧或稀釋的溶液或懸浮液、稀釋乳液、可溼性粉劑、可溶性粉劑、塵粉劑、粒化、以及還有膠囊封裝,例如在聚合物的物質中。對於組成物的類型,根據意欲目的以及所處情況來選擇施用方法,諸如噴霧、霧化、撒粉、播散、包衣或澆灌。該等組成物還可以含有另外的輔助劑,諸如穩定劑、消泡劑、黏度調節劑、黏合劑或增黏劑、以及肥料、微量營養素供體或其他用於獲得特殊效果的調配物。
具有式 (I) 之化合物可以是組成物的唯一活性成分,或者適當時其可以與一種或多種另外的活性成分(諸如殺有害生物劑、殺真菌劑、增效劑、除草劑或植物生長調節劑)摻和。在一些情況下,另外的活性成分可導致無法預期的協同活性。
根據本發明之組成物還可以包含其他固體或液體助劑,諸如穩定劑,例如未環氧化的或環氧化的植物油(例如環氧化的椰子油、菜籽油或大豆油)、消泡劑(例如矽酮油)、防腐劑、黏度調節劑、黏合劑和/或增黏劑、肥料或其他用於實現特定效果的活性成分,例如殺細菌劑、殺真菌劑、殺線蟲劑、植物活化劑、殺軟體動物劑或除草劑。
根據本發明之組成物係以本身已知的方式,在不存在助劑下例如藉由研磨、篩選和/或壓縮固體活性成分來製備,和在至少一種助劑的存在下例如藉由密切混合活性成分與一種或多種助劑和/或將活性成分與一種或多種助劑一起研磨來製備。用於製備組成物的此等方法和用於製備此等組成物的化合物 (I) 之用途也是本發明之主題。
本發明之另一個方面係關於具有式 (I) 之化合物的或如本文所定義的較佳個別化合物的、包含至少一種具有式 (I) 之化合物或至少一種如以上定義的較佳個別化合物的組成物的、或包含至少一種具有式 (I) 之化合物或至少一種如以上定義的較佳個別化合物(與如上所述之其他殺真菌劑或殺昆蟲劑摻和)的殺真菌或殺昆蟲混合物的用於控制或預防植物(例如有用植物(諸如作物植物))、其繁殖材料(例如種子)、收穫的作物(例如收穫的糧食作物)、或非生命材料被昆蟲或被植物病原性微生物(較佳地是真菌生物)侵染之用途。
本發明之另一個方面係關於控制或預防植物(例如有用植物,諸如作物植物)、其繁殖材料(例如種子)、收穫的作物(例如收穫的糧食作物)、或非生命材料被植物病原性微生物或腐敗微生物或對人潛在有害的生物(尤其是真菌生物)侵染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將具有式 (I) 之化合物或如以上定義的較佳個別化合物作為活性成分施用至該等植物、該等植物的部分或其等之場所、其等之繁殖材料、或該等非生命材料的任何部分。
控制或預防意指將被昆蟲或植物病原性微生物或腐敗微生物或對人潛在有害的生物(尤其是真菌生物)的侵染減少至顯示改善的水平。
包含施用具有式 (I) 之化合物、或含有至少一種該化合物的農用化學組成物的控制或預防作物植物被植物病原性微生物(尤其是真菌生物)或昆蟲侵染的較佳之方法係葉面施用。施用頻率和施用率將取決於受相應的病原體或昆蟲侵染的風險。然而,具有式 (I) 之化合物還可以藉由用液體調配物澆透該植物的場所或者藉由將呈固體形式的化合物(例如呈顆粒形式)施用到土壤(土壤施用)而經由土壤透過根(內吸作用(systemic action))滲透該植物。在水稻作物中,可以將如此粒化施用到灌水的稻田中。具有式 (I) 之化合物還可以藉由用殺真菌劑的液體調配物浸漬種子或塊莖或用固體調配物對其進行包衣而施用到種子(包衣)。
調配物(例如包含具有式 (I) 之化合物以及(如果希望的話)固體或液體輔助劑或用於膠囊封裝具有式 (I) 之化合物的單體的組成物)可以按已知方式進行製備,典型地係藉由將化合物與增量劑(例如溶劑、固體載體以及(視需要)表面活性化合物(表面活性劑))進行密切地混合和/或研磨。
該等組成物的施用方法,即控制上述類型的有害生物之方法,諸如噴霧、霧化、撒粉、刷塗、包衣、撒播或澆灌(其等經選擇以適於所處情況的意欲目的)以及該等組成物用於控制上述類型的有害生物之用途係本發明之其他主題。典型的濃度比係在0.1與1000 ppm之間、較佳地是在0.1與500 ppm之間的活性成分。每公項的施用率較佳地是每公項1 g到2000 g活性成分,更佳地是10到1000 g/ha,最佳地是10到600 g/ha。當作為種子浸泡劑使用時,方便的劑量係從10 mg至1 g活性物質/kg種子。
當根據本發明使用的組合用於處理種子時,比率為0.001至50 g具有式 (I) 之化合物/kg種子,較佳地是從0.01至10 g/kg種子一般係足夠的。
適當地,預防性(意指在病害發展之前)或治癒性(意指病害發展之後)施用包含根據本發明之具有式 (I) 之化合物的組成物。
根據本發明使用的組成物能以任何常規形式使用,例如以雙包裝、乾種子處理用的粉劑(DS)、種子處理用的乳液(ES)、種子處理用的可流動性濃縮物(FS)、種子處理用的溶液(LS)、種子處理用的水分散性粉劑(WS)、種子處理用的膠囊懸浮液(CF)、種子處理用的凝膠(GF)、乳液濃縮物(EC)、懸浮液濃縮物(SC)、懸浮乳液(SE)、膠囊懸浮液(CS)、水分散性顆粒(WG)、可乳化性顆粒(EG)、油包水乳液(EO)、水包油乳液(EW)、微乳液(ME)、水分散性油懸劑(OD)、油懸劑(OF)、油溶性液劑(OL)、可溶性濃縮物(SL)、超低容量懸浮劑(SU)、超低容量液劑(UL)、母藥(technical concentrate,TK)、可分散性濃縮物(DC)、可溼性粉劑(WP)或與農業上可接受的輔助劑組合的任何技術上可行的調配物的形式使用。
能以常規方式製造如此組成物,例如藉由混合活性成分與適當的調配惰性劑(稀釋劑、溶劑、填料及視需要其他調配成分,諸如表面活性劑、殺生物劑、防凍劑、黏著劑、增稠劑及提供輔助效果的化合物)。在意欲有持久效力的情況下,還可以使用常規緩釋調配物。特別地,有待以噴霧形式(諸如可分散性濃縮物(例如EC、SC、DC、OD、SE、EW、EO與其他類似者)、可溼性粉劑及顆粒)施用的調配物可以含有表面活性劑(諸如濕潤劑和分散劑)及提供輔助效果的其他化合物,例如甲醛與萘磺酸鹽、烷基芳基磺酸鹽、木質磺酸鹽、脂肪烷基硫酸鹽及乙氧基化烷基酚和乙氧基化脂肪醇的縮合產物。
使用本發明之組合與呈合適的拌種調配物形式(例如呈水性懸浮液)或呈對種子具有良好黏著性的乾粉劑形式的稀釋劑,用自身已知的方式將拌種調配物施用至種子。如此拌種調配物在本領域係已知的。拌種調配物可以含有呈膠囊封裝形式的單一活性成分或活性成分的組合,例如呈緩釋膠囊或微膠囊。
通常,調配物包括按重量計從0.01%至90%的活性劑、從0至20%的農業上可接受的表面活性劑及10%至99.99%的固體或液體調配惰性劑和一種或多種輔助劑,該活性劑係至少由具有式 (I) 之化合物與組分 (B) 和 (C)以及視需要其他活性劑(特別是殺微生物劑或防腐劑或類似物)組成的。按重量計,組成物的濃縮形式通常含有在約2%與80%之間,較佳地是在約5%與70%之間的活性劑。調配物的施用形式可以例如含有按重量計從0.01%至20%,較佳地是按重量計從0.01%至5%的活性劑。儘管市售的產品將較佳地是被調配為濃縮物,最終使用者將通常使用稀釋的調配物。
儘管較佳地是將市售的產品調配為濃縮物,最終使用者將通常使用稀釋的調配物。
實施例
調配物實施例
可溼性粉劑 | a) | b) | c) |
活性成分(具有式 (I) 之化合物) | 25% | 50% | 75% |
木質磺酸鈉 | 5% | 5% | - |
月桂基硫酸鈉 | 3% | - | 5% |
二異丁基萘磺酸鈉 | - | 6% | 10% |
苯酚聚乙二醇醚 | - | 2% | - |
(7-8 mol的環氧乙烷) | |||
高度分散的矽酸 | 5% | 10% | 10% |
高嶺土 | 62% | 27% | - |
將活性成分與輔助劑徹底混合並且將混合物在適合的研磨機中徹底地研磨,從而提供可以用水稀釋而給出所希望的濃度的懸浮液的可溼性粉劑。
乾種子處理用的粉劑 | a) | b) | c) |
活性成分(具有式 (I) 之化合物) | 25% | 50% | 75% |
輕質礦物油 | 5% | 5% | 5% |
高度分散的矽酸 | 5% | 5% | - |
高嶺土 | 65% | 40% | - |
滑石 | - | 20 |
將活性成分與輔助劑徹底地混合並且將混合物在適合的研磨機中徹底地研磨,從而提供可以直接用於種子處理的粉末。
乳劑 | |
活性成分(具有式 (I) 之化合物) | 10% |
辛基酚聚乙二醇醚 | 3% |
(4-5 mol的環氧乙烷) | |
十二烷基苯磺酸鈣 | 3% |
蓖麻油聚乙二醇醚(35 mol的環氧乙烷) | 4% |
環己酮 | 30% |
二甲苯混合物 | 50% |
在植物保護中可以使用的具有任何所要求的稀釋度的乳液可以藉由用水稀釋從此濃縮物獲得。
塵粉劑 | a) | b) | c) |
活性成分(具有式 (I) 之化合物) | 5% | 6% | 4% |
滑石 | 95% | - | - |
高嶺土 | - | 94% | - |
礦物填料 | - | - | 96% |
藉由將活性成分與載體混合並且將混合物在適合的研磨機中研磨而獲得即用型塵粉劑。如此粉劑還可以用於種子的乾拌種。
擠出機顆粒 | |
活性成分(具有式 (I) 之化合物) | 15% |
木質磺酸鈉 | 2% |
羧甲基纖維素 | 1% |
高嶺土 | 82% |
將活性成分與輔助劑混合並且研磨,並且將混合物用水潤濕。將混合物擠出並且然後在空氣流中乾燥。
包衣的顆粒 | |
活性成分(具有式 (I) 之化合物) | 8% |
聚乙二醇(分子量200) | 3% |
高嶺土 | 89% |
將磨細的活性成分在混合器中均勻地施用到用聚乙二醇濕潤的高嶺土。以此方式獲得非塵的包衣的顆粒。
懸浮液濃縮物
活性成分(具有式 (I) 之化合物) | 40% |
丙二醇 | 10% |
壬基酚聚乙二醇醚(15 mol的環氧乙烷) | 6% |
木質磺酸鈉 | 10% |
羧甲基纖維素 | 1% |
矽酮油(呈在水中的75%乳液的形式) | 1% |
水 | 32% |
將磨細的活性成分與輔助劑緊密地混合,得到懸浮液濃縮物,從該懸浮液濃縮物可以藉由用水稀釋獲得任何所希望的稀釋度的懸浮液。使用如此稀釋物,可以藉由噴霧、澆灌或浸漬對活的植物以及植物繁殖材料進行處理並且對其針對微生物侵染進行保護。
種子處理用的可流動性濃縮物
活性成分(具有式 (I) 之化合物) | 40% |
丙二醇 | 5% |
共聚物丁醇PO/EO | 2% |
三苯乙烯酚,具有10-20莫耳EO | 2% |
1,2-苯并異噻唑啉-3-酮(呈在水中的20%溶液的形式) | 0.5% |
單偶氮-顏料鈣鹽 | 5% |
矽酮油(呈在水中的75%乳液的形式) | 0.2% |
水 | 45.3% |
將磨細的活性成分與輔助劑緊密地混合,得到懸浮液濃縮物,從該懸浮液濃縮物可以藉由用水稀釋獲得任何所希望的稀釋度的懸浮液。使用如此稀釋物,可以藉由噴霧、澆灌或浸漬對活的植物以及植物繁殖材料進行處理並且對其針對微生物侵染進行保護。
緩釋的膠囊懸浮液
將28份的具有式 (I) 之化合物的組合與2份的芳香族溶劑以及7份的甲苯二異氰酸酯/聚甲烯(polymethylene)-聚苯基異氰酸酯-混合物(8 : 1)進行混合。將此混合物在1.2份的聚乙烯醇、0.05份的消泡劑以及51.6份的水的混合物中進行乳化直至達到所希望的粒度。向此乳液添加在5.3份的水中的2.8份的1,6-己二胺之混合物。將混合物攪拌直至聚合反應完成。
將獲得的膠囊懸浮液藉由添加0.25份的增稠劑以及3份的分散劑進行穩定。該膠囊懸浮液調配物含有28%的活性成分。中數膠囊直徑係8-15微米。在適用於此目的之裝置中將呈水性懸浮液之形式的所得調配物施用到種子。
製備實施例
實施例A1:5-溴-1-(8-氟-3-喹啉基)螺[4H-異喹啉-3,1'-環丙烷](化合物E.037)。
步驟1:
在室溫(RT)下在30 min內,向2-溴苯基乙腈(3.0 g,2.0 mL,15 mmol)和異丙醇鈦 (IV)(4.7 g,4.9 mL,16 mmol,1.1當量)在二乙醚(45 mL)中的溶液緩慢添加乙基溴化鎂(在Et2
O中3 M,10 mL,30 mmol,2.0當量)。將棕色溶液在室溫下攪拌1 h 30 min。然後在15 min內緩慢添加BF3
-OEt2
(4.5 g,3.9 mL,30 mmol,2.0當量),並將反應在室溫下攪拌15 h。
將棕色懸浮液用氫氧化鈉水溶液(4 N,4 mL)緩慢淬滅,並用甲基三級丁基醚(TBME)稀釋,然後經矽藻土(celite)過濾。將層分離並用TBME萃取水相。將合併的有機層用水洗滌,經MgSO4
乾燥,過濾並在真空中濃縮。將殘餘物藉由快速層析法純化(環己烷 : EtOAc)以給出呈橙色油狀物的1-[(2-溴苯基)甲基]環丙胺。
LC-MS(方法G),Rt
= 0.38 min,MS:(M+H) = 226-228;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ppm: 7.60 (dd, 1H), 7.41 (dd, 1H), 7.29-7.33 (m, 1H), 7.12 (m, 1H), 2.99 (s, 2H), 1.56-1.80 (br s, 2H), 0.63-0.71 (m, 4H)。
步驟2:
向8-氟喹啉-3-甲酸(0.20 g,1.05 mmol)和1-[(2-溴苯基)甲基]環丙胺(0.236 g,1.05 mmol,1.0當量)在乙腈(4 mL)中的懸浮液添加三乙胺(0.368 mL,2.62 mmol,2.5當量)和丙基膦酸酐溶液(在EtOAc中50%,1.121 mL,1.88 mmol,1.8當量)。將反應在室溫下攪拌1 h。將溶液用EtOAc和水稀釋。分離層並用EtOAc萃取水相。將合併的有機層用水、NaHCO3
水溶液洗滌,經MgSO4
乾燥,過濾並在真空中濃縮。將殘餘物藉由快速層析法純化(環己烷 : EtOAc)以給出呈白灰色固體的N-[1-[(2-溴苯基)甲基]環丙基]-8-氟-喹啉-3-甲醯胺。
LC-MS(方法G),Rt
= 1.00 min,MS:(M+H) = 400;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ppm: 9.17 (d, 1H), 8.54 (t, 1H), 7.71 (d, 1H), 7.49-7.63 (m, 3H), 7.30-7.34 (dd, 1H), 7.23-7.27 (m, 1H), 7.10-7.16 (m, 1H), 6.43-6.48 (s, 1H), 3.32-3.34 (s, 2H), 1.10-1.17 (m, 2H), 1.00-1.05 (m, 2H)。
19
F NMR (377 MHz,1
-CDCl3
) δ: -124.55 (s, 1F)。
步驟3:
向在-10°C下的N-[1-[(2-溴苯基)甲基]環丙基]-8-氟-喹啉-3-甲醯胺(0.06 g,0.143 mmol)在二氯甲烷(0.6 mL)中的懸浮液添加三氟甲磺酸酐(0.029 mL,0.171 mmol,1.2當量)。將反應在-10°C下攪拌1 h,然後添加2,6-二-三級丁基吡啶(0.042 g,0.050 mL,0.214 mmol,1.5當量)。將反應在-10°C下攪拌5 - 10 min,然後使其達到室溫,並在此溫度下攪拌5 h。將反應混合物倒在冰水上並用二氯甲烷(DCM)萃取。將合併的有機層用鹽水洗滌,經MgSO4
乾燥,過濾並在真空中濃縮。將殘餘物藉由快速層析法純化(環己烷 : EtOAc)以給出呈黃色膠狀物的5-溴-1-(8-氟-3-喹啉基)螺[4H-異喹啉-3,1'-環丙烷]。
LC-MS(方法G),Rt
= 1.17 min,MS:(M+H) = 383;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ppm : 9.14 (d, 1H), 8.38-8.40 (t, 1H), 7.66-7.74 (m, 2H), 7.53-7.59 (m, 1H), 7.45-7.52 (m, 1H), 7.14-7.24 (m, 2H), 3.05-3.07 (s, 2H), 1.24-1.29 (m, 2H), 1.04-1.09 (m, 2H)。
19
F NMR (377 MHz, CDCl3
) δ: -125.26 (s, 1F)。
實施例A2:5-溴-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化合物E.033)的製備。
步驟1:
在氬氣下向在-20°C下冷卻的2-(2-溴苯基)乙酸甲酯(0.500 g,0.346 mL,2.14 mmol)在THF(8.5 mL)中的溶液添加甲基溴化鎂(在Et2
O中3 M)(2.2 mL,7.48 mmol,3.5當量)。使反應升溫至室溫並且在此溫度下持續15 h。將反應冷卻至0°C,並用飽和NH4
Cl水溶液(20 mL)淬滅。將混合物用EtOAc萃取,將合併的有機層用鹽水洗滌,經MgSO4
乾燥並且在真空下濃縮。將殘餘物藉由快速層析法純化(環己烷 : EtOAc)以提供呈無色油狀物的1-(2-溴苯基)-2-甲基-丙-2-醇。
LC-MS(方法G),Rt
= 0.93 min;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ppm: 7.60 (dd, 1H), 7.38 (dd, 1H), 7.25-7.31 (m, 1H), 7.09-7.15 (m, 1H), 3.04 (s, 2H), 1.48-1.55 (s, 1H), 1.31 (s, 6H)。
步驟2:
在15 min內將8-氟喹啉-3-甲腈(2.0 g,12 mmol)和1-(2-溴苯基)-2-甲基-丙-2-醇(5.3 g,23 mmol,2.0當量)分部分添加到在-10°C下的快速攪拌的濃硫酸(32 mL)中。將懸浮液在-10°C下攪拌30 min,並且然後將混合物緩慢倒入冰/水(200 mL)中。在用NaOH水溶液(4 N)中和後,將冷的混合物用EtOAc萃取。將合併的有機層用鹽水洗滌,經MgSO4
乾燥,並在真空下濃縮。將殘餘物藉由快速層析法純化(環己烷 : EtOAc)以給出呈黃色膠狀物的5-溴-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LC-MS(方法G),Rt
= 1.08 min,MS:(M+H) = 385;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ppm: 9.11 (s, 1H), 8.43 (br s, 1H), 7.65-7.75 (m, 2H), 7.46-7.61 (m, 2H), 7.13-7.20 (m, 2H), 3.00 (s, 2H), 1.39 (s, 6H)。
19
F NMR (377 MHz,1
-CDCl3
) δ: -125.22 (s, 1F)。
實施例A3: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5-甲腈(化合物E.013)的製備。
步驟1:
將5-溴-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0.200 g,0.52 mmol)和氰化鋅(0.070 g,0.57 mmol,1.1當量)在DMF(2.6 mL)中的溶液用Ar脫氣,然後添加X-Phos Pd G2(0.021 g,0.026 mmol,0.05當量),並將反應在85°C下攪拌45 min。將混合物冷卻至室溫,添加水和NaHCO3
水溶液,並懸浮液如用EtOAc萃取。將有機層用鹽水洗滌,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並在真空中濃縮。將殘餘物藉由快速層析法純化(環己烷 : EtOAc)以給出呈白色固體的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5-甲腈,m.p.:140°C-141°C。
LC-MS(方法G),Rt
= 0.96 min,MS:(M+H) = 330;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ppm: 9.11 (d, 1H), 8.42 (t, 1H), 7.75-7.80 (m, 1H), 7.68-7.72 (m, 1H), 7.54-7.60 (m, 1H), 7.45-7.53 (m, 2H), 7.37-7.43 (m, 1H), 3.12 (s, 2H), 1.39 (s, 6H)。
實施例A4:鏡像異構物地富集的3-[5-氯-3-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8-氟-喹啉(化合物E.126和E.127)的製備。
藉由製備型SCF(Sepiatec Prep SFC 100)使用以下參數分離3-[5-氯-3-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8-氟-喹啉的外消旋樣本:管柱:Daicel CHIRALPAK®
OZ,5 um,1.0 cm × 25 cm,流動相:A:CO2
B:ACN(等度:30% B,在4 min內),背壓:150 巴,流速:30 ml/min,GLS泵:5 ml/min EtOAc,偵測:UV 240 nm,注射體積:300 ul。將來自重複分離運行的流份合併並且在真空中蒸發以提供3-[(3S)-5-氯-3-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8-氟-喹啉和3-[(3R)-5-氯-3-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8-氟-喹啉(鏡像異構物純度 > 98%)。此時尚未指定絕對組態,並且鏡像異構物標記為異構物1和異構物2。
實施例A5:3-(5-氯-3-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8-氟-喹啉(化合物E.068)。
步驟1:
向1-(2-氯苯基)丙-2-胺鹽酸鹽(0.23 g,1.12 mmol)和8-氟喹啉-3-甲酸(0.224 g,1.17 mmol,1.05當量)在EtOAc(4.5 mL)中的溶液添加吡啶(0.35 g,0.361 mL,4.46 mmol,4.0當量),然後添加丙基膦酸酐(在EtOAc中50%溶液)(2.13 g,1.99 mL,3.35 mmol,3.0當量)。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17 h。將溶液用水淬滅,並且然後用EtOAc萃取。
將合併的有機相用H2
O和鹽水洗滌,經MgSO4
乾燥,過濾並且濃縮。將殘餘物藉由快速層析法純化(二氧化矽,環己烷 : EtOAc)以給出呈白色固體的N-[2-(2-氯苯基)-1-甲基-乙基]-8-氟-喹啉-3-甲醯胺。
LC-MS(方法G),Rt
= 1.0 min,(M+H) = 343。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ppm: 9.20 (d, 1H), 8.55 (s, 1H), 7.66 (d, 1H), 7.45-7.58 (m, 2H), 7.37 (d, 1H), 7.32(d, 1H), 7.15-7.24 (m, 2H), 6.54 (br d, 1H), 4.55-4.67 (m, 1H), 3.01-3.22 (m, 2H), 1.40 (d, 3H)。
步驟2:
向在-10°C下冷卻的N-[2-(2-氯苯基)-1-甲基-乙基]-8-氟-喹啉-3-甲醯胺(0.09 g,0.26 mmol)在DCM(1.3 mL)中的溶液添加三氟甲磺酸酐(0.180 g,0.106 mL,2.4當量),然後在15 min後添加2,6-二三級丁基吡啶(0.144 g,0.182 mL,3當量)。將RM在-10°C下攪拌15 min,然後使其回到室溫,並在此溫度下攪拌1 h。將RM倒入水中並且然後用EtOAc萃取(3X)。
將合併的有機相用H2
O和鹽水洗滌,經MgSO4乾燥,過濾並且濃縮。將殘餘物藉由快速層析法純化(二氧化矽,環己烷 : EtOAc)以給出呈黃色油狀物的3-(5-氯-3-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8-氟-喹啉。
LC-MS(方法G),Rt
= 0.98 min,(M+H) = 325;
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ppm:
9.15 (d, 1H), 8.44 (s, 1H), 7.69 (d, 1H), 7.44-7.58 (m, 3H), 7.24 (m, 1H), 7.11-7.20 (m, 1H), 3.77-3.88 (m, 1H), 3.14-3.26 (dd, 1H), 2.56-2.68 (dd, 1H), 1.57 (d, 3H)。
分析方法
方法G:
在以下者上記錄光譜:來自沃特斯公司(Waters)的質譜儀(SQD、SQDII單四極桿質譜儀),所述質譜儀配備有電灑源(極性:正離子和負離子,毛細管:3.00 kV,錐範圍:30 V,萃取器:2.00 V,源溫度:150°C,去溶劑化溫度:350°C,錐氣體流量:50 l/h,去溶劑化氣體流量:650 l/h;質量範圍:100 Da至900 Da)、以及來自沃特斯公司的Acquity UPLC:二元泵、經加熱的管柱室、二極體-陣列偵測器和ELSD偵測器。管柱:Waters UPLC HSS T3,1.8 µm,30 × 2.1 mm,溫度:60°C,DAD波長範圍(nm):210至500,溶劑梯度:A = 水 + 5% MeOH + 0.05% HCOOH,B = 乙腈 + 0.05% HCOOH;梯度:10%-100% B,在1.2 min內;流量(ml/min)0.85
方法G1
在以下者上記錄光譜:來自沃特斯公司的質譜儀(SQD、SQDII單四極桿質譜儀),該質譜儀配備有電灑源(極性:正離子和負離子,毛細管:3.00 kV,錐範圍:30V,萃取器:2.00 V,源溫度:150°C,去溶劑化溫度:350°C,錐氣體流量:50 l/h,去溶劑化氣體流量:650 l/h;質量範圍:100 Da至900 Da)、以及來自沃特斯公司的Acquity UPLC:二元泵、經加熱的管柱室、二極體-陣列偵測器和ELSD偵測器。管柱:Waters UPLC HSS T3,1.8 µm,30 × 2.1 mm,溫度:60°C,DAD波長範圍(nm):210至500,溶劑梯度:A = 水 + 5% MeOH + 0.05% HCOOH,B = 乙腈 + 0.05% HCOOH;梯度:10%-100% B,在2.7 min內;流量(ml/min)0.85
方法H
在以下者上記錄質譜:來自安捷倫公司(Agilent)的質譜儀(單四極桿I質譜儀),該質譜儀配備有多模電子噴霧和APCI(極性:正離子和負離子),毛細管:4.00 KV,電暈電流4.0 µA,充電電壓,2.00 kV,氮氣流量:12.0 L/min,霧化器壓力:35 psig,質量範圍:100至1000 m/z),乾燥氣體溫度250°C,蒸發器溫度200°C。
在以下者上紀錄HPLC光譜:來自安捷倫公司的HPLC:四元泵,經加熱的管柱室,二極體-陣列偵測器。管柱:Waters XBridge C18,3.5 µm,100-4.6 mm,Eclipse plus C18,3.5 µm,100-4.6 mm,管柱溫度:環境溫度,DAD波長範圍(nm):200至400,溶劑:A = 在水中0.05% TFA,B = 在乙腈中0.05% TFA。梯度:時間/%B:0/5、3/5、5/70、10/95、12/95、12.1/5、15/5。執行時間:15 min:流速:1.0 ml/min
方法C1
在以下者上紀錄SFC光譜:來自Waters Acquity UPC²/QDa的SFC,用以下參數:管柱:Daicel SFC CHIRALPAK® IA,3 um,0.3 cm × 10 cm,40°C,流動相:A:CO2
B:EtOH 梯度:在9.8 min內07% B,ABPR:1800 psi,流速:2.0 ml/min,偵測:240 nm,樣本濃度:在乙腈/MeOH 1/1中1 mg/mL,注射:1 uL。
[表E]:具有式 (I) 之化合物的熔點(mp)和/或LC/MS數據(保留時間(Rt
)).
生物學實施例/測試方法
在小麥上的禾生球腔菌(小麥殼針孢菌)/預防性
條目 | IUPAC 名 | 結構 | Rt ( min ) | [M+H] (測量的) | 方法 | mp ( °C ) |
E.001 | 3-乙基-1-(8-氟-3-喹啉基)-3,5-二甲基-4H-異喹啉 | 6.60 | 333 | H | ||
E.002 | 3-乙基-5-氟-1-(8-氟-3-喹啉基)-3-甲基-4H-異喹啉 | 6.54 | 337 | H | ||
E.003 | 1-(7,8-二氟-3-喹啉基)-5-氟-螺[4H-異喹啉-3,1'-環戊烷] | 6.84 | 367 | H | 115 - 120 | |
E.004 | 5-氯-1-(7,8-二氟-3-喹啉基)螺[4H-異喹啉-3,1'-環戊烷] | 6.87 | 383 | H | 115 - 120 | |
E.005 | 1-(7,8-二氟-3-喹啉基)-5-甲基-螺[4H-異喹啉-3,1'-環戊烷] | 6.71 | 363 | 110 - 115 | ||
E.006 | 5-氯-1-(8-氟-3-喹啉基)螺[4H-異喹啉-3,1'-環戊烷] | 6.77 | 365 | H | ||
E.007 | 1-(8-氟-3-喹啉基)螺[4H-異喹啉-3,1'-環戊烷]-5-甲腈 | 7.26 | 356 | H | 75 - 80 | |
E.008 | 1-(8-氟-3-喹啉基)-5-甲基-螺[4H-異喹啉-3,1'-環戊烷] | 6.65 | 345 | H | ||
E.009 | 5-氟-1-(8-氟-3-喹啉基)螺[4H-異喹啉-3,1'-環戊烷] | 7.15 | 349 | H | ||
E.010 | 5-溴-6-(環丁氧基)-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6.95 | 453 | H | 175 - 180 | |
E.011 | 5-溴-1-(8-氟-3-喹啉基)螺[4H-異喹啉-3,1'-環丁烷] | 1.16 | 397 | G | ||
E.012 | 5-溴-3-乙基-1-(8-氟-3-喹啉基)-3-甲基-4H-異喹啉 | 6.72 | 399 | H | 80-85 | |
E.013 | 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5-甲腈 | 0.96 | 330 | G | 140 - 141 | |
E.014 | 1-(8-氟-3-喹啉基)-3,3,5-三甲基-4H-異喹啉 | 0.78 | 319 | G | ||
E.015 | 7,8-二氟-3-(3,3,5-三甲基-4H-異喹啉-1-基)喹啉 | 0.83 | 337 | G | 127 - 130 | |
E.016 | 1-(7,8-二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5-甲腈 | 1.01 | 348 | G | 198 - 200 | |
E.017 | 1-(7,8-二氟-3-喹啉基)螺[4H-異喹啉-3,1'-環戊烷]-5-甲腈 | 6.83 | 374 | H | 185-190 | |
E.018 | 1-(8-氟-3-喹啉基)-5-碘-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08 | 431 | G | ||
E.019 | 5-氯-1-(8-氟-3-喹啉基)螺[4H-異喹啉-3,1'-環丁烷] | 1.14 | 351 | G | ||
E.020 | 5-溴-1-(8-氟-3-喹啉基)螺[4H-異喹啉-3,1'-環戊烷] | 6.82 | 409 | H | ||
E.021 | 1-(7,8-二氟-3-喹啉基)-5-甲基-螺[4H-異喹啉-3,1'-環丁烷] | 0.94 | 349 | G | ||
E.022 | 5-氟-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0.96 | 323 | G | ||
E.023 | 5-溴-1-(8-氟-3-喹啉基)-6-甲氧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6.60 | 413 | H | 65 - 70 | |
E.024 | 5-氯-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07 | 341 | G | ||
E.025 | 6-氯-5-氟-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57 | 357 | G1 | ||
E.026 | 3-(5-乙炔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1-基)-7,8-二氟-喹啉 | 0.99 | 347 | G | 154 - 156 | |
E.027 | 7,8-二氟-3-(5-氟-3,3-二甲基-4H-異喹啉-1-基)喹啉 | 0.99 | 341 | G | 165 - 168 | |
E.028 | 3-(5-溴-3,3-二甲基-4H-異喹啉-1-基)-7,8-二氟-喹啉 | 1.11 | 401 | G | 159.5 - 161 | |
E.029 | 3-(5-氯-3,3-二甲基-4H-異喹啉-1-基)-7,8-二氟-喹啉 | 1.09 | 357 | G | ||
E.030 | 7,8-二氟-3-(5-碘-3,3-二甲基-4H-異喹啉-1-基)喹啉 | 1.14 | 449 | G | 154 - 155 | |
E.031 | 3,3,5-三甲基-1-(8-甲基-3-喹啉基)-4H-異喹啉 | 0.82 | 315 | G | ||
E.032 | 1-(8-氟-3-喹啉基)-5-甲氧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0.77 | 335 | G | 131 - 133 | |
E.033 | 5-溴-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07 | 385 | G | 112 - 115 | |
E.034 | 5,6-二氯-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18 | 374 | G | ||
E.035 | 5-溴-1-(8-氟-3-喹啉基)-6-異丙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17 | 427 | G | ||
E.036 | 1-(8-氟-3-喹啉基)-3,3,5,6-四甲基-4H-異喹啉 | 0.84 | 333 | G | ||
E.037 | 5-溴-1-(8-氟-3-喹啉基)螺[4H-異喹啉-3,1'-環丙烷] | 1.17 | 383 | G | ||
E.038 | 5-溴-1-(7,8-二氟-3-喹啉基)螺[4H-異喹啉-3,1'-環丙烷] | 1.20 | 399 | G | 172-175 | |
E.039 | 1-(7,8-二氟-3-喹啉基)螺[4H-異喹啉-3,1'-環丙烷]-5-甲腈 | 1.06 | 346 | G | ||
E.040 | 1-(8-氟-3-喹啉基)螺[4H-異喹啉-3,1'-環丙烷]-5-甲腈 | 1.02 | 328 | G | ||
E.041 | 1-(7,8-二氟-3-喹啉基)-5-甲基-螺[4H-異喹啉-3,1'-環丙烷] | 1.07 | 335 | G | 155 - 157 | |
E.042 | 1-(8-氟-3-喹啉基)-5-甲基-螺[4H-異喹啉-3,1'-環丙烷] | 1.02 | 317 | G | ||
E.043 | 5-氯-1-(8-氟-3-喹啉基)螺[4H-異喹啉-3,1'-環丙烷] | 1.14 | 337 | G | ||
E.044 | 5-氯-1-(7,8-二氟-3-喹啉基)螺[4H-異喹啉-3,1'-環丙烷] | 1.18 | 355 | G | 159 - 161 | |
E.045 | 1-(8-氯-3-喹啉基)-3,3,5-三甲基-4H-異喹啉 | 0.84 | 335 | G | 118-120 | |
E.046 | 3-(3,5-二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8-氟-喹啉 | 0.73 | 305 | G | ||
E.047 | 3-(3,5-二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7,8-二氟-喹啉 | 0.78 | 323 | G | 127 - 130 | |
E.048 | 1-(8-氟-3-喹啉基)-N,3,3-三甲基-4H-異喹啉-5-胺 | 0.76 | 334 | G | ||
E.049 | 1-(8-氟-3-喹啉基)-N,N,3,3-四甲基-4H-異喹啉-5-胺 | 0.84 | 348 | G | ||
E.050 | 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5-乙烯基-4H-異喹啉 | 0.87 | 331 | G | ||
E.051 | 5-乙炔基-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0.93 | 329 | G | ||
E.052 | 5-環丙基-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0.87 | 345 | G | ||
E.053 | 1-[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5-基]-N-甲氧基-甲亞胺 | 0.93 | 362 | G | ||
E.054 | 1-(8-氟-3-喹啉基)-5-甲基-螺[4H-異喹啉-3,1'-環丁烷] | 0.87 | 331 | G | ||
E.055 | 1-[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5-基]-N-甲氧基-乙亞胺 | 0.86 0.90 | 376 376 | G | ||
E.056 | 1-(8-氟-3-喹啉基)-5-(甲氧基甲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0.78 | 349 | G | ||
E.057 | 5-乙基-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0.85 | 333 | G | ||
E.058 | 5,6-二氟-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0.95 | 341 | G1 | ||
E.059 | 2-[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5-基]乙腈 | 0.78 | 344 | G | ||
E.060 | 3-(3-乙基-5-氟-3-甲基-4H-異喹啉-1-基)-7,8-二氟-喹啉 | 6.80 | 355 | H | ||
E.061 | 3-(5-氯-3-乙基-3-甲基-4H-異喹啉-1-基)-7,8-二氟-喹啉 | 6.62 | 371 | H | ||
E.062 | 3-(3-乙基-3,5-二甲基-4H-異喹啉-1-基)-7,8-二氟-喹啉 | 6.66 | 351 | H | ||
E.063 | 5-氯-3-乙基-1-(8-氟-3-喹啉基)-3-甲基-4H-異喹啉 | 6.69 | 353 | H | ||
E.064 | 5-溴-1-(8-氟-3-喹啉基)-3,3,6-三甲基-4H-異喹啉 | 1.04 | 399 | G | ||
E.065 | 3-(5-氯-3,3-二甲基-4H-異喹啉-1-基)-8-氟-4-甲基-喹啉 | 1.05 | 353 | G | ||
E.066 | 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5-(三氟甲基)-4H-異喹啉 | 1.13 | 373 | G | ||
E.067 | 3-(5-氯-3-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7,8-二氟-喹啉 | 1.02 | 343 | G | 153 - 154 | |
E.068 | 3-(5-氯-3-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8-氟-喹啉 | 0.97 | 325 | G | ||
E.069 | 1-(7,8-二氟-3-喹啉基)-3-乙基-3-甲基-4H-異喹啉-5-甲腈 | 6.85 | 362 | H | ||
E.070 | 3-(5-溴-3-乙基-3-甲基-4H-異喹啉-1-基)-7,8-二氟-喹啉 | 6.81 | 417 | H | 85 - 90 | |
E.071 | 3-乙基-1-(8-氟-3-喹啉基)-3-甲基-4H-異喹啉-5-甲腈 | 6.71 | 344 | H | 100-105 | |
E.072 | 5-溴-6-氟-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53 | 401 | G1 | ||
E.073 | 5-氯-1-(8-氟-3-喹啉基)-6-甲氧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0.33 | 369 | G1 | ||
E.074 | 5-氯-6-環丙基-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01 | 379 | G1 | ||
E.075 | 6-溴-1-(8-氟-3-喹啉基)-5-甲氧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0.96 | 415 | G1 | 64 - 66 | |
E.076 | 5-氟-1-(8-氟-3-喹啉基)-6-甲氧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0.80 | 354 | G1 | ||
E.077 | 6-溴-5-氯-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68 | 419 | G1 | ||
E.078 | 5-氯-1-(8-氟-3-喹啉基)-3,3,6-三甲基-4H-異喹啉 | 1.53 | 353 | G1 | ||
E.079 | 5-氟-1-(8-氟-3-喹啉基)-3,3,6-三甲基-4H-異喹啉 | 1.31 | 337 | G1 | ||
E.080 | 3-(5-環丙基-3-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7,8-二氟-喹啉 | 0.46 | 349 | G1 | ||
E.081 | 3-(5-氯-3-乙基-3,4-二氫異喹啉-1-基)-7,8-二氟-喹啉 | 1.13 | 356 | G1 | ||
E.082 | 6-氟-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5-甲腈 | 1.47 | 348 | G1 | ||
E.083 | 5-氯-6-(二氟甲氧基)-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49 | 405 | G1 | ||
E.084 | 6-氟-1-(8-氟-3-喹啉基)-3,3,5-三甲基-4H-異喹啉 | 1.22 | 337 | G1 | ||
E.085 | 5-氯-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6-酚 | 0.28 | 355 | G1 | 245 - 250 | |
E.086 | 5-氯-6-氟-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07 | 357 | G1 | ||
E.087 | 6-溴-5-氟-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15 | 403 | G1 | ||
E.088 | 3-(5-溴-3,3-二甲基-4H-異喹啉-1-基)-8-氟-2-甲基-喹啉 | 1.10 | 399 | G | ||
E.089 | 3-(5-溴-3-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8-氟-喹啉 | 1.30 | 371 | G1 | ||
E.090 | 3-(5-溴-3-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7,8-二氟-喹啉 | 1.42 | 387 | G1 | 155 - 156 | |
E.091 | 3-(5-氯-3-乙基-3,4-二氫異喹啉-1-基)-8-氟-喹啉 | 1.47 | 339 | G1 | 97 - 99 | |
E.092 | 1-(8-氟-3-喹啉基)-6-甲基-螺[4H-異喹啉-3,1'-環戊烷]-5-甲腈 | 1.58 | 370 | G1 | 154 - 156 | |
E.093 | 5-溴-1-(8-氟-3-喹啉基)-6-甲基-螺[4H-異喹啉-3,1'-環戊烷] | 1.66 | 423 | G1 | 67 - 69 | |
E.094 | 1-(8-氟-3-喹啉基)-3,6-二甲基-3,4-二氫異喹啉-5-甲腈 | 1.40 | 323 | G1 | 135 - 137 | |
E.095 | 1-(8-氟-3-喹啉基)-6-甲基-螺[4H-異喹啉-3,1'-環丁烷]-5-甲腈 | 1.55 | 356 | G1 | 164 - 166 | |
E.096 | 5-溴-1-(8-氟-3-喹啉基)-6-甲基-螺[4H-異喹啉-3,1'-環丁烷] | 1.60 | 411 | G1 | 117 - 119 | |
E.097 | 5-溴-6-氯-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67 | 419 | G1 | 69 - 71 | |
E.098 | 5-溴-1-(8-氟-3-喹啉基)-3,6-二甲基-3,4-二氫異喹啉 | 1.40 | 383 | G1 | 68 - 70 | |
E.099 | 5,6-二氯-1-(8-氟-3-喹啉基)-3-甲基-3,4-二氫異喹啉 | 1.53 | 359 | G1 | 128 - 130 | |
E.100 | 3-(5-氯-3,6-二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7,8-二氟-喹啉 | 1.35 | 357 | G1 | 172 - 174 | |
E.101 | 1-[1-(8-氟-3-喹啉基)-3,3,6-三甲基-4H-異喹啉-5-基]-N-甲氧基-甲亞胺 | 1.27 | 376 | G1 | ||
E.102 | 5-氯-1-(8-氟-3-喹啉基)-3,6-二甲基-3,4-二氫異喹啉 | 1.35 | 339 | G1 | ||
E.103 | 5-氯-6-氟-1-(8-氟-3-喹啉基)-3-甲基-3,4-二氫異喹啉 | 1.38 | 343 | G1 | 111 - 113 | |
E.104 | 6-氯-1-(8-氟-3-喹啉基)-3,5-二甲基-3,4-二氫異喹啉 | 1.09 | 339 | G1 | ||
E.105 | 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5-丙基-4H-異喹啉 | 1.19 | 347 | G1 | ||
E.106 | 5-(二氟甲基)-1-(8-氟-3-喹啉基)-3,3,6-三甲基-4H-異喹啉 | 1.24 | 369 | G1 | ||
E.107 | 1-(8-氟-3-喹啉基)-3,3,6-三甲基-5-(三氟甲基)-4H-異喹啉 | 1.52 | 387 | G1 | ||
E.108 | 1-(8-氟-3-喹啉基)-3,3,6-三甲基-5-乙烯基-4H-異喹啉 | 1.27 | 345 | G1 | 99 - 101 | |
E.109 | 1-(8-氟-3-喹啉基)-3,3,5-三甲基-4H-異喹啉-6-甲腈 | 1.48 | 344 | G1 | 153 - 155 | |
E.110 | 5-氟-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6-甲腈 | 1.54 | 348 | G1 | ||
E.111 | 6-溴-1-(8-氟-3-喹啉基)-3,3,5-三甲基-4H-異喹啉 | 1.40 | 399 | G1 | 101 - 103 | |
E.112 | 1-(8-氟-3-喹啉基)-3,3,6-三甲基-4H-異喹啉-5-甲腈 | 1.37 | 344 | G1 | ||
E.113 | 6-(二氟甲基)-5-氟-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53 | 373 | G1 | 122 - 124 | |
E.114 | 8-氟-3-[3-甲基-5-(三氟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喹啉 | 1.50 | 359 | G1 | ||
E.115 | 5-溴-1-(8-氟-4-甲基-3-喹啉基)-3,3,6-三甲基-4H-異喹啉 | 1.45 | 411 | G1 | ||
E.116 | 5-(1,1-二氟乙基)-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37 | 369 | G1 | ||
E.117 | 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5-甲基磺醯基-4H-異喹啉 | 1.25 | 383 | G1 | ||
E.118 | 5-(氟甲基)-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23 | 337 | G1 | ||
E.119 | 5-環戊基-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38 | 373 | G1 | ||
E.120 | 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5-[(E)-丙-1-烯基]-4H-異喹啉 | 1.40 | 345 | G1 | ||
E.121 | 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5-(1,1,2,2,2-五氟乙基)-4H-異喹啉 | 1.19 | 423 | G | ||
E.122 | 1-(8-氟-3-喹啉基)-5-異丙烯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22 | 345 | G1 | ||
E.123 | 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5-丙-1-炔基-4H-異喹啉 | 1.26 | 343 | G1 | 137 - 139 | |
E.124 | 5-三級丁基-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0.92 | 362 | G | ||
E.125 | 5-環丁基-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34 | 359 | G1 | ||
E.126 | 3-[-5-氯-3-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8-氟-喹啉(2者中的異構物2) | 7.27 | 325 | C1 | ||
E.127 | 3-[-5-氯-3-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8-氟-喹啉/(2者中的異構物1) | 6.21 | 325 | C1 | ||
E.128 | 5-(二氟甲基)-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0.96 | 355 | G | ||
E.129 | 3-(5-環丙基-3-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8-氟-喹啉 | 1.20 | 331 | G1 | ||
E.130 | 6-氟-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5-(三氟甲基)-4 H -異喹啉 | 1.57 | 391 | G1 | ||
E.131 | 6-氟-1-(8-氟-3-喹啉基)-5-甲氧基-3,3-二甲基-4 H -異喹啉 | 1.12 | 352 | G1 | ||
E.132 | 6-氯-1-(8-氟-3-喹啉基)-3,3,5-三甲基-4 H -異喹啉 | 1.30 | 353 | G1 | 70 - 72 | |
E.133 | 6-氯-1-(8-氟-3-喹啉基)-5-甲氧基-3,3-二甲基-4 H -異喹啉 | 1.37 | 369 | G1 | ||
E.134 | 5-氟-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6-(三氟甲基)-4 H -異喹啉 | 1.23 | 391 | G1 | 152 - 154 | |
E.135 | 3-(3,3,5-三甲基-4 H -異喹啉-1-基)喹啉-8-甲腈 | 0.82 | 326 | G | ||
E.136 | 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5-丙-2-炔氧基-4 H -異喹啉 | 0.82 | 359 | G | 135 - 137 | |
E.137 | 5-(二氟甲氧基)-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 H -異喹啉 | 0.94 | 371 | G | ||
E.138 | 1-(7,8-二氟-3-喹啉基)-3,3,6-三甲基-4H-異喹啉-5-甲腈 | 1.46 | 362 | H | 165 - 167 | |
E.139 | 6-氯-5-環丙基-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43 | 379 | H | ||
E.140 | 6-氯-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5-丙氧基-4H-異喹啉 | 1.54 | 397 | H | ||
E.141 | 3-(5,6-二氯-3-甲基-3,4-二氫異喹啉-1-基)-7,8-二氟-喹啉 | 1.60 | 377 | H | 202 - 204 | |
E.142 | 6-氯-5-(二氟甲基)-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56 | 389 | H | ||
E.143 | 6-氯-5-乙炔基-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49 | 363 | H | ||
E.144 | 5-乙炔基-1-(8-氟-3-喹啉基)-3,3,6-三甲基-4H-異喹啉 | 1.29 | 343 | H | ||
E.146 | 1-(8-氟-3-喹啉基)-6-甲氧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5-甲腈 | 1.17 | 360 | H | 168 - 170 | |
E.147 | 5-氯-1-(7,8-二氟-3-喹啉基)-3,3,6-三甲基-4H-異喹啉 | 1.47 | 371 | H | 148 - 150 | |
E.148 | 5-溴-1-(7,8-二氟-3-喹啉基)-3-乙基-3,6-二甲基-4H-異喹啉 | 1.16 | 429 | G | ||
E.149 | 5-溴-3-乙基-1-(8-氟-3-喹啉基)-3,6-二甲基-4H-異喹啉 | 1.11 | 411 | G | ||
E.150 | 5-溴-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6-二級丁基-4H-異喹啉 | 1.22 | 439 | G | ||
E.151 | 5-(2,2-二氟乙烯基)-1-(8-氟-3-喹啉基)-3,3,6-三甲基-4H-異喹啉 | 1.22 | 381 | H | ||
E.152 | 6-氯-5-(氟甲基)-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41 | 371 | H | ||
E.153 | 6-溴-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5-甲腈 | 1.59 | 408 | H | ||
E.154 | 6-氯-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5-甲腈 | 1.55 | 364 | H | 191 - 193 | |
E.155 | 6-氯-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5-丙-2-炔氧基-4H-異喹啉 | 1.56 | 393 | H | 142 - 144 | |
E.156 | 6-氯-1-(7,8-二氟-3-喹啉基)-3,3,5-三甲基-4H-異喹啉 | 1.43 | 371 | H | 141 - 143 | |
E.157 | 6-氯-5-乙基-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45 | 367 | H | ||
E.158 | 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5-二級丁基-4H-異喹啉 | 0.94 | 361 | G | ||
E.159 | 6-氯-5-(二氟甲氧基)-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54 | 405 | H | 141 - 143 | |
E.160 | 6-氯-1-(8-氟-3-喹啉基)-5-(2-甲氧基乙氧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36 | 413 | H | ||
E.161 | 5-溴-1-(7,8-二氟-3-喹啉基)-3,3,6-三甲基-4H-異喹啉 | 1.08 | 415 | G | ||
E.162 | 1-(8-氟-3-喹啉基)-5-(1-氟乙烯基)-3,3,6-三甲基-4H-異喹啉 | 1.31 | 363 | H | ||
E.163 | 1-(8-氟-3-喹啉基)-5-異丙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32 | 347 | H | ||
E.164 | 1-(7,8-二氟-3-喹啉基)-3-異丁基-3,6-二甲基-4H-異喹啉-5-甲腈 | 1.21 | 404 | G | ||
E.165 | 1-(8-氟-3-喹啉基)-3-異丁基-3,6-二甲基-4H-異喹啉-5-甲腈 | 1.18 | 386 | G | ||
E.166 | 1-(7,8-二氟-3-喹啉基)-3-乙基-3,6-二甲基-4H-異喹啉-5-甲腈 | 1.08 | 376 | G | 105 - 110 | |
E.167 | 3-乙基-1-(8-氟-3-喹啉基)-3,6-二甲基-4H-異喹啉-5-甲腈 | 1.03 | 358 | G | ||
E.167 | 6-氯-1-(7,8-二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5-甲腈 | 1.70 | 382 | H | 190 - 192 | |
E.168 | 6-氯-1-(7,8-二氟-3-喹啉基)-3-乙基-3-甲基-4H-異喹啉-5-甲腈 | 1.51 | 396 | H | ||
E.169 | 6-氯-5-(二氟甲基)-1-(7,8-二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 | 1.59 | 407 | H | 126 - 128 | |
E.170 | 6-氯-3-乙基-1-(8-氟-3-喹啉基)-3-甲基-4H-異喹啉-5-甲腈 | 1.59 | 378 | H | 132-134 | |
E.171 | 5-溴-6-氯-1-(8-氟-3-喹啉基)螺[4H-異喹啉-3,1'-環戊烷] | 1.52 | 390 | H | ||
E.172 | 1-(8-氟-3-喹啉基)-3,3-二甲基-4H-異喹啉-5,6-二甲腈 | 0.99 | 355 | G | ||
E.173 | 5-溴-6-氯-1-(7,8-二氟-3-喹啉基)螺[4H-異喹啉-3,1'-環戊烷] | 1.85 | 463 | H | 176 - 178 | |
E.174 | 5-溴-1-(8-氟-3-喹啉基)-3,6-二甲基-3-丙基-4H-異喹啉 | 1.22 | 427 | G | ||
E.175 | 5-溴-1-(7,8-二氟-3-喹啉基)-6-甲基-螺[4H-異喹啉-3,1'-環戊烷] | 1.21 | 443 | G | 143 - 147 | |
E.176 | 5-(二氟甲基)-1-(7,8-二氟-3-喹啉基)-3,3,6-三甲基-4H-異喹啉 | 1.02 | 387 | G | ||
E.177 | 5-溴-6-氯-1-(7,8-二氟-3-喹啉基)-3-乙基-3-甲基-4H-異喹啉 | 1.74 | 451 | H | ||
E.178 | 1-(7,8-二氟-3-喹啉基)-3,6-二甲基-3-丙基-4H-異喹啉-5-甲腈 | 1.14 | 390 | G | 75 - 80 | |
E.179 | 5-溴-1-(7,8-二氟-3-喹啉基)-3,6-二甲基-3-丙基-4H-異喹啉 | 1.26 | 445 | G | ||
E.180 | 1-(7,8-二氟-3-喹啉基)-6-甲基-螺[4H-異喹啉-3,1'-環戊烷]-5-甲腈 | 1.13 | 388 | G | ||
E.181 | 6-氯-1-(7,8-二氟-3-喹啉基)螺[4H-異喹啉-3,1'-環戊烷]-5-甲腈 | 1.55 | 408 | H | 202 - 204 | |
E.182 | 1-(8-氟-3-喹啉基)-3,6-二甲基-3-丙基-4H-異喹啉-5-甲腈 | 1.10 | 372 | G | 72 - 75 | |
E.183 | 5-溴-6-氯-3-乙基-1-(8-氟-3-喹啉基)-3-甲基-4H-異喹啉 | 1.71 | 433 | H | ||
E.184 | 6-氯-1-(8-氟-3-喹啉基)螺[4H-異喹啉-3,1'-環戊烷]-5-甲腈 | 1.53 | 390 | H | 188 - 190 | |
E.185 | 6-氯-1-(7,8-二氟-3-喹啉基)-3-甲基-3-丙基-4H-異喹啉-5-甲腈 | 1.55 | 410 | H | ||
E.186 | 6-氯-1-(8-氟-3-喹啉基)-3-甲基-3-丙基-4H-異喹啉-5-甲腈 | 1.53 | 392 | H | ||
E.187 | 1-(8-氟-3-喹啉基)-3,6-二甲基-3-(2,2,2-三氟乙基)-4H-異喹啉-5-甲腈 | 1.14 | 412 | H |
在噴霧室中,用在水中稀釋的經調配測試化合物噴霧2週齡的小麥植物栽培品種Riband。在施用後一天,藉由在其上噴霧孢子懸浮液來對測試植物進行接種,並且然後將其在溫室中保持在22°C/21°C(白天/夜晚)。當在未經處理的檢查植物上出現適當水平的病害時直接評估病害損害,並且與未經處理的對照組進行比較來計算效力(施用後16-19天)。
當與在相同條件下顯示出廣泛的病害發展的未經處理的對照組相比時,以下化合物在60 ppm下給出對禾生球腔菌的至少80%的控制。
E.011、E.012、E.015、E.018、E.019、E.023、E.024、E.026、E.027、E.028、E.029、E.030、E.033、E.036、E.037、E.039、E.041、E.042、E.043、E.044、E.061、E.063、E.066、E.067、E.068、E.070、E.071、E.073、E.077、E.087、E.091、E.099、E.106、E.111、E.112、E.113、E.115、E.121、E.126、E.132、E.133。
在小麥上的禾生球腔菌(小麥殼針孢菌)/治療性
在已經將測試植物藉由將孢子懸浮液噴霧到其上接種之後5天,用在水中稀釋的經調配測試化合物噴霧2週齡的小麥植物栽培品種Riband。將經處理的植物保持在20°C/21°C(白天/夜晚)的溫室中,直到在未經處理的檢查植物上出現適當水平的病害。直接評估病害損害,並且與未經處理的對照組進行比較來計算效力(接種後14-19天)。
當與在相同條件下顯示出廣泛的病害發展的未經處理的對照組相比時,以下化合物在200 ppm下給出對禾生球腔菌的至少70%的控制。
E.024、E.025、E.028、E.029、E.033、E.052、E.064、E.066、E.072、E.078、E.079、E.084、E.086、E.089、E.090。
雪腐明梭孢菌(雪黴葉枯菌)/液體培養(穀類裾腐病)
將來自低溫儲存器的真菌分生孢子直接混入營養培養液(PDB-馬鈴薯右旋糖培養液)中。在將測試化合物的(DMSO)溶液置於微量滴定盤(96孔格式)中之後,添加含有真菌孢子的營養培養液。將測試盤在24°C下進行培養並且在施用之後4-5天藉由光度測定法確定對生長的抑制。
當與在相同條件下顯示出廣泛的病害發展的未經處理的對照組相比時,以下化合物在20 ppm下給出對雪腐明梭孢菌的至少80%的控制:
E.001、E.002、E.003、E.004、E.005、E.006、E.007、E.008、E.009、E.010、E.011、E.012、E.013、E.014、E.015、E.016、E.017、E.018、E.019、E.020、E.021、E.022、E.023、E.024、E.025、E.026、E.027、E.028、E.029、E.030、E.031、E.032、E.033、E.034、E.035、E.036、E.037、E.038、E.039、E.040、E.041、E.042、E.043、E.044、E.045、E.046、E.047、E.048、E.049、E.050、E.051、E.052、E.053、E.054、E.055、E.056、E.057、E.058、E.059、E.060、E.061、E.062、E.063、E.064、E.065、E.066、E.067、E.068、E.069、E.070、E.071、E.072、E.073、E.074、E.075、E.076、E.077、E.078、E.079、E.080、E.081、E.082、E.083、E.084、E.086、E.087、E.088、E.089、E.090、E.091、E.094、E.095、E.096、E.097、E.099、E.100、E.101、E.102、E.103、E.104、E.105、E.106、E.107、E.108、E.109、E.111、E.112、E.113、E.114、E.115、E.118、E.119、E.120、E.121、E.122、E.123、E.124、E.125、E.128、E.129、E.130、E.131、E.132、E.133、E.134、E.135、E.136、E.137、E.138、E.140、E.141、E.143、E.146、E.149、E.154、E.155、E.156、E.158、E.162。
禾稈鐮孢菌/液體培養(赤黴病(head blight))
將來自低溫儲存器的真菌分生孢子直接混入營養培養液(PDB-馬鈴薯右旋糖培養液)中。在將測試化合物的(DMSO)溶液置於微量滴定盤(96孔格式)中之後,添加含有真菌孢子的營養培養液。將測試盤在24°C下進行培養並且在施用之後3-4天藉由光度測定法確定對生長的抑制。
當與在相同條件下顯示出廣泛的病害發展的未經處理的對照組相比時,以下化合物在20 ppm下給出對禾稈鐮孢菌的至少80%的控制。
E.001、E.002、E.003、E.004、E.005、E.006、E.007、E.008、E.009、E.010、E.011、E.012、E.013、E.014、E.015、E.018、E.019、E.020、E.021、E.022、E.023、E.024、E.025、E.026、E.027、E.028、E.029、E.030、E.031、E.032、E.033、E.034、E.035、E.036、E.037、E.038、E.040、E.041、E.042、E.043、E.044、E.045、E.046、E.047、E.050、E.051、E.052、E.054、E.057、E.058、E.059、E.060、E.061、E.062、E.063、E.064、E.066、E.067、E.068、E.070、E.071、E.072、E.073、E.074、E.075、E.076、E.077、E.078、E.079、E.081、E.082、E.083、E.084、E.085、E.086、E.087、E.088、E.089、E.090、E.091、E.094、E.095、E.096、E.097、E.099、E.100、E.101、E.102、E.103、E.104、E.105、E.106、E.107、E.108、E.109、E.110、E.111、E.112、E.113、E.114、E.115、E.118、E.119、E.120、E.121、E.122、E.123、E.124、E.125、E.128、E.129、E.130、E.131、E.132、E.133、E.134、E.136、E.137、E.138、E.140、E.141、E.143、E.144、E.145、E.146、E.149、E.154、E.155、E.156、E.158、E.162。
禾稈鐮孢菌/小麥/小穗預防性(赤黴病)
將小麥小穗栽培品種Monsun置於多孔盤(24孔格式)中的瓊脂上,並且用在水中稀釋的經調配測試化合物噴霧。在施用後1天,用真菌的孢子懸浮液接種小穗。在氣候室中,在72 h半黑暗隨後是12 h光照/12 h黑暗的光照方案下,在20°C和60% rh下將經接種的小穗進行培養,並且在未經處理的檢查小穗上出現適當水平的病害損害時(施用後6-8天),以與未經處理者相比的病害控制百分比的形式評估化合物的活性。
當與在相同條件下顯示出廣泛的病害發展的未經處理的對照組相比時,以下化合物在200 ppm下給出對禾稈鐮孢菌的至少80%的控制:
E.002、E.008、E.009、E.012、E.020、E.022、E.023、E.024、E.025、E.027、E.033、E.036、E.046、E.051、E.052、E.054、E.058、E.064、E.065、E.066、E.068、E.072、E.073、E.076、E.077、E.078、E.079、E.082、E.083、E.084、E.086、E.087、E.089、E.102、E.106、E.108、E.109、E.110、E.112、E.113、E.122、E.130、E.132、E.133、E.150、E.153、E.156、E.158。
玉米赤黴菌(禾穀鐮孢菌)/小麥/小穗預防性(赤黴病)
將小麥小穗栽培品種Monsun置於多孔盤(24孔格式)中的瓊脂上,並且用在水中稀釋的經調配測試化合物噴霧。施用後一天,將小穗用真菌的孢子懸浮液接種。在氣候室中,在72 h半黑暗隨後是12 h光照/12 h黑暗的光照方案下,在20°C和60% rh下培養經接種的測試葉圓片,在未經處理的檢查小穗上出現適當水平的病害損害時(施用後6-8天),以與未經處理者相比的病害控制百分比的形式評估化合物的活性。
當與在相同條件下顯示出廣泛的病害發展的未經處理的對照組相比時,以下化合物在200 ppm下給出對玉米赤黴菌的至少80%的控制:
E.002、E.012、E.020、E.023、E.024、E.025、E.033、E.051、E.058、E.064、E.066、E.068、E.072、E.073、E.078、E.079、E.082、E.102、E.106、E.133。
對比實施例
在小麥上的禾生球腔菌(小麥殼針孢菌)/預防性
在噴霧室中,用在水中稀釋的經調配測試化合物噴霧2週齡的小麥植物栽培品種Riband。在施用後一天,藉由在其上噴霧孢子懸浮液來對測試植物進行接種,並且然後將其在溫室中保持在22°C/21°C(白天/夜晚)。當在未經處理的檢查植物上出現適當水平的病害時直接評估病害損害,並且與未經處理的對照組進行比較來計算效力(施用後16至19天)。
化合物 | 施用率( ppm ) | 效力( % 對照組) |
對比化合物A(根據WO 2005/070917) | ||
60 | 0 | |
對比化合物B(根據WO 2005/070917) | ||
60 | 0 | |
對比化合物C(根據WO 2018/190326) | ||
60 | 19 | |
化合物E.024(根據本發明) | ||
60 | 98 | |
化合物E.033(根據本發明) | ||
60 | 100 | |
化合物E.078(根據本發明) | ||
60 | 99 | |
化合物E.092(根據本發明) | ||
60 | 69 | |
化合物E.112(根據本發明) | ||
60 | 69 | |
化合物E.147(根據本發明) | ||
60 | 96 |
在以上的對比實驗實施例中,示出選擇的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對禾生球腔菌的控制顯著優於先前技術的化合物(WO 2005/070917和WO 2018/190326)。
無
無
無
Claims (17)
- 一種具有式 (I) 之化合物,(I) 其中, R1 係氟、氰基、氯或甲基; R2 係氫或氟; R3 係氫或甲基; R4 係C1 -C4 烷基或C1 -C4 鹵代烷基;或 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環,其中該環結構可以被1至4個氟原子取代; R5 係鹵素、C1 -C4 烷基、C2 -C4 烯基、C2 -C4 炔基、C1 -C4 烷氧基、C3 -C5 炔氧基、C3 -C5 環烷氧基、C1 -C4 鹵代烷基、C1 -C4 鹵代烷氧基、C2 -C4 鹵代烯基、C1 -C4 烷氧基C1 -C3 烷基、C1 -C2 烷氧基C1 -C2 烷氧基、氰基、-N(R9c )2 、氰基C1 -C3 烷基、C3 -C5 環烷基、CR9a (=NOR9b )、C1 -C4 烷基磺醯基、C1 -C4 烷基氫硫基、或C1 -C4 烷基亞磺醯基(alkylsulfoxanyl); R6 係氫、羥基、鹵素、C1 -C4 烷基、C1 -C4 鹵代烷基、C1 -C4 烷氧基、C3 -C5 環烷氧基、C1 -C4 鹵代烷氧基、氰基、或C3 -C5 環烷基; R7 係氫或甲基; R8 係氫或甲基; R9a 係氫、C1 -C4 烷基或C3 -C5 環烷基; R9b 係C1 -C4 烷基或C3 -C5 環烷基;並且 各個R9c 獨立地選自氫、C1 -C4 烷基,或兩個R9c 與其等所連接的氮原子一起原子形成4-、5-或6-員飽和雜環; 或其鹽、鏡像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和/或N-氧化物, 其前提係該化合物不是以下化合物之一:。
-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 R1 係氟或氯; R2 係氫或氟; R3 係氫或甲基; R4 係C1 -C3 烷基或C1 -C3 鹵代烷基;或 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或環戊基環,其中該環結構可以被1至2個氟原子取代; R5 係鹵素、C1 -C3 烷基、C2 -C3 炔基、C2 -C3 烯基、C1 -C3 烷氧基、C1 -C3 鹵代烷基、C1 -C3 鹵代烷氧基、氰基、或C3 -C4 環烷基; R6 係氫、羥基、鹵素、C1 -C3 烷基、C1 -C3 鹵代烷基、C1 -C3 烷氧基、C1 -C3 鹵代烷氧基、氰基、或C3 -C5 環烷基; R7 係氫或甲基;並且 R8 係氫或甲基; 或其鹽、鏡像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和/或N-氧化物, 其前提係該化合物不是以下化合物之一:。
-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 R1 係氟; R2 係氫或氟; R3 係氫或甲基; R4 係甲基、乙基或C1 -C2 氟烷基;或 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或環戊基環,其中該環結構可以被1至2個氟原子取代; R5 係氟、氯、溴、碘、C1 -C3 烷基、C1 -C3 烷氧基、C1 -C3 氟烷基、C1 氟烷氧基、氰基、或環丙基;並且 R6 係氫、羥基、氟、氯、溴、甲基、乙基、C1 -C2 氟烷基、C1 -C2 烷氧基、C1 -C2 氟烷氧基、氰基、或環丙基;或 R7 係氫並且R8 係氫或甲基,或R7 係氫或甲基並且R8 係氫; 或其鹽、鏡像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和/或N-氧化物, 其前提係該化合物不是以下化合物之一:。
-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 R1 係氟; R2 係氫或氟; R3 係甲基並且R4 係甲基;或 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或環戊基環; R5 係氯、溴、甲基或氰基; R6 係甲基;並且 R7 和R8 皆為氫; 或其鹽、鏡像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和/或N-氧化物。
- 一種組成物,其包含殺真菌有效量的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所定義的具有式 (I) 之化合物。
- 如請求項8之組成物,其中該組成物進一步包含至少一種另外的活性成分和/或稀釋劑。
- 一種預防或控制有用植物被選自以下者的植物病原體侵染之方法, (i) 禾生球腔菌(Mycosphaerella graminicola )(小麥殼針孢菌( Septoria tritici ) )、 (ii) 雪腐明梭孢菌(Monographella nivalis )(雪黴葉枯菌(Microdochium nivale ))、或 (iii) 禾稈鐮孢菌(Fusarium culmorum )和/或玉米赤黴菌(Gibberella zeae )(禾穀鐮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 該方法包括向該植物病原體、該植物病原體的場所、或易受該植物病原體攻擊的植物、或其繁殖材料施用殺真菌有效量的具有式 (I) 之化合物:(I) 其中, R1 係氟、氰基、氯或甲基; R2 係氫或氟; R3 係氫或甲基; R4 係C1 -C4 烷基或C1 -C4 鹵代烷基;或 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環,其中該環結構可以被1至4個氟原子取代; R5 係鹵素、C1 -C4 烷基、C2 -C4 炔基、C2 -C4 烯基、C1 -C4 烷氧基、C3 -C5 炔氧基、C3 -C5 烯氧基、C3 -C5 鹵代烯氧基、C3 -C5 環烷氧基、C1 -C4 鹵代烷基、C1 -C4 鹵代烷氧基、C2 -C4 鹵代烯基、C1 -C4 烷氧基C1 -C3 烷基、C1 -C2 烷氧基C1 -C2 烷氧基、氰基、-N(R9c )2 、氰基C1 -C3 烷基、C3 -C5 環烷基、CR9a (=NOR9b )、C1 -C4 烷基磺醯基、C1 -C4 烷基氫硫基、或C1 -C4 烷基亞磺醯基; R6 係氫、羥基、鹵素、C1 -C4 烷基、C1 -C4 鹵代烷基、C1 -C4 烷氧基、C3 -C5 環烷氧基、C1 -C4 鹵代烷氧基、氰基、或C3 -C5 環烷基; R7 係氫或甲基; R8 係氫或甲基; R9a 係氫、C1 -C4 烷基或C3 -C5 環烷基; R9b 係C1 -C4 烷基或C3 -C5 環烷基;並且 各個R9c 獨立地選自氫、C1 -C4 烷基,或兩個R9c 與其等所連接的氮原子一起原子形成4-、5-或6-員飽和雜環; 或其鹽、鏡像異構物、互變異構物和/或N-氧化物。
- 如請求項10之方法,其中該有用植物係穀物,特別是小麥。
- 如請求項10或請求項11之方法,其中R1 係氟或氯(較佳地是氟)。
- 如請求項10或請求項11之方法,其中R3 係甲基。
- 如請求項10或請求項11之方法,其中R4 係C1 -C3 烷基或C1 -C3 鹵代烷基;或R3 和R4 與其等所附接的碳原子一起形成環丁基或環戊基環,其中該環結構可以被1至2個氟原子取代。
- 如請求項10或請求項11之方法,其中R5 係鹵素(較佳地是氯或溴)、C1 -C3 烷基、C2 -C3 炔基、C2 -C3 烯基、C1 -C3 烷氧基、C1 -C3 鹵代烷基、C1 -C3 鹵代烷氧基、氰基、或C3 -C4 環烷基。
- 如請求項10或請求項11之方法,其中R6 係氫、羥基、鹵素、C1 -C3 烷基、C1 -C3 鹵代烷基、C1 -C3 烷氧基、C1 -C3 鹵代烷氧基、氰基、或C3 -C5 環烷基。
- 如請求項10或請求項11之方法,其中R7 係氫並且R8 係氫或甲基,或R7 係氫或甲基並且R8 係氫(較佳地是R7 和R8 皆為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IN201911041935 | 2019-10-16 | ||
IN201911041944 | 2019-10-16 | ||
IN201911041944 | 2019-10-16 | ||
IN201911041935 | 2019-10-16 | ||
IN201911041933 | 2019-10-16 | ||
IN201911041933 | 2019-10-16 | ||
EP19214243 | 2019-12-06 | ||
EP19214240.4 | 2019-12-06 | ||
EP19214228 | 2019-12-06 | ||
EP19214228.9 | 2019-12-06 | ||
EP19214243.8 | 2019-12-06 | ||
EP19214240 | 2019-12-06 | ||
EP20174436 | 2020-05-13 | ||
EP20174432.3 | 2020-05-13 | ||
EP20174428.1 | 2020-05-13 | ||
EP20174436.4 | 2020-05-13 | ||
EP20174428 | 2020-05-13 | ||
EP20174432 | 2020-05-13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24370A true TW202124370A (zh) | 2021-07-01 |
Family
ID=72840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35520A TW202124370A (zh) | 2019-10-16 | 2020-10-14 | 殺微生物二氫異喹啉衍生物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202124370A (zh) |
UY (1) | UY38921A (zh) |
WO (1) | WO202107430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68656A1 (en) * | 2022-09-28 | 2024-04-04 | Syngenta Crop Protection Ag | Fungicidal composition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39057B2 (ja) * | 2004-01-23 | 2012-05-23 | 三井化学アグロ株式会社 | 3−(ジヒドロ(テトラヒドロ)イソキノリン−1−イル)キノリン化合物 |
TWI384949B (zh) * | 2006-12-01 | 2013-02-11 | 含有以喹啉化合物或其鹽為有效成分之土壤處理劑或種子處理劑、與使用彼等之植物病害之防治方法 | |
JP2020121925A (ja) * | 2017-04-10 | 2020-08-13 | 三井化学アグロ株式会社 | ピリドン化合物とキノリン系化合物を含有する有害生物防除組成物および有害生物の防除方法、ならびに新規キノリン系化合物 |
-
2020
- 2020-10-14 TW TW109135520A patent/TW202124370A/zh unknown
- 2020-10-15 WO PCT/EP2020/079068 patent/WO2021074309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10-15 UY UY0001038921A patent/UY38921A/es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Y38921A (es) | 2021-05-31 |
WO2021074309A1 (en) | 2021-04-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789265B (zh) | 杀微生物的化合物 | |
CN113382988B (zh) | 杀微生物2-酰基氨基-噻唑-4-甲酰胺衍生物 | |
KR20210149073A (ko) | 살진균 화합물 | |
CN113166082A (zh) | 杀微生物的噻唑衍生物 | |
KR20230019877A (ko) | 살미생물성 유도체 | |
KR20230165282A (ko) | 살미생물성 퀴놀린/퀴녹살린 벤조티아진 유도체 | |
JP2024511476A (ja) | 殺微生物イソニコチンアミド誘導体 | |
JP7472163B2 (ja) | 殺微生物性チアゾール誘導体 | |
TW202408362A (zh) | 殺微生物的雙環雜環甲醯胺衍生物 | |
TW202124370A (zh) | 殺微生物二氫異喹啉衍生物 | |
CN112154141A (zh) | 杀微生物的吡啶甲酰胺衍生物 | |
CN118265702A (zh) | 杀微生物的异烟酰胺衍生物 | |
TW202309005A (zh) | 殺微生物的喹啉/喹㗁啉異喹啉衍生物 | |
CN114072384A (zh) | 杀微生物的吡啶酰胺衍生物 | |
CN115443273A (zh) | 杀微生物喹啉二氢-(噻嗪)噁嗪衍生物 | |
CN113195462A (zh) | 杀微生物的噁二唑衍生物 | |
CN113646295B (zh) | 杀真菌化合物 | |
CN113906034B (zh) | 杀微生物衍生物 | |
JP7584416B2 (ja) | 殺微生物性チアゾール誘導体 | |
TW202200587A (zh) | 殺微生物喹啉二氫吡咯并吡𠯤衍生物 | |
CN113939510A (zh) | 杀微生物衍生物 | |
TW202333569A (zh) | 殺微生物之吡唑衍生物 | |
CN117241668A (zh) | 杀微生物的喹啉/喹喔啉苯并噻嗪衍生物 | |
CN113924294A (zh) | 杀微生物衍生物 | |
CN117083266A (zh) | 杀微生物的异烟酰胺衍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