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TW202113188A - 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及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 - Google Patents

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及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13188A
TW202113188A TW109123192A TW109123192A TW202113188A TW 202113188 A TW202113188 A TW 202113188A TW 109123192 A TW109123192 A TW 109123192A TW 109123192 A TW109123192 A TW 109123192A TW 202113188 A TW202113188 A TW 20211318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hread
needle
looper
hook
loo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31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61152B (zh
Inventor
橋本誠治
木下竜一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和縫紉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和縫紉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和縫紉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131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31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611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6115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00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 D05B1/08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multi-thread seams
    • D05B1/10Double chain-stitch sea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及裝置,該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於通常之雙鏈縫結束後,使彎針所鉤住之針線環位於較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彎針之前進端側之位置,且使自彎針向縫製布料延伸之彎針線位於較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前側之位置,進行至少1針之縫製動作,藉此利用針線使針線環進行自連而進行接縫之綻線防止,此處於彎針之前進狀態下,伴隨掛線鉤相對於針線環及彎針線之接近移動,掛線鉤於針線環內通過並移動至掛線位置,成為鉤住針線環後線部之狀態,伴隨針下降至既定位置時開始之背離移動,使掛線鉤所鉤住之針線環後線部向左方移動以使其離開針之上下運動路徑,從而擴大針線環前線部與後線部之間隔,使針下降至該間隔擴大之針線環內,藉此不論針線及彎針線之種類或線情況等如何,均可準確且確實地進行自連動作,而可確實地發揮所期待之綻線防止功能。

Description

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及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及用以實施該方法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該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係使用雙鏈縫縫紉機、平縫縫紉機等縫紉機,藉由針線與彎針線(looper thread)形成由一般縫製形成之雙鏈縫之接縫,從而防止該由一般縫製形成之雙鏈縫結束後於該雙鏈縫之接縫之縫製結束部分產生之綻線。
雙鏈縫縫紉機具備保持針線而上升及下降之一或多根針、及保持彎針線並沿與上述針之上下運動路徑大致正交之方向進行進退動作之彎針。針貫穿針板上之縫製布料而下降,並且上升以自該縫製布料拔出。彎針與針之上升及下降連動而於針板下方進行進退動作,於前進時鉤住上升之針所保持之針線之環(針線環)。針貫穿縫製布料而下降,鉤住退出之彎針所保持之彎針線。
雙鏈縫縫紉機重複如上述之動作而於縫製布料形成雙鏈縫之接縫。圖28係自縫製布料之背面側觀察雙針雙鏈縫之接縫之構造之俯視圖。如該圖28所示,雙鏈縫之接縫係藉由使彎針線10繞於在縫製布料之背面由針線20、20形成之針線環20a、20b中進行互連而形成。於圖28所示之通常之雙鏈縫之接縫構造中,於將縫製結束時切斷之彎針線10之端部拉向同一圖中箭頭所示之方向時,該彎針線10自針線20、20所形成之最終之針線環20a、20b中拔出,此種拔出朝向縫製開始側逐漸移行之結果為存在接縫整體產生綻線之問題。
此種綻線於3根以上之針線與彎針線所形成之雙鏈縫之接縫亦同樣會發生,又,於平縫縫紉機等形成雙鏈縫之接縫之全部縫紉機中亦同樣會發生。
為了防止雙鏈縫之接縫所特有之以上綻線之發生,先前提出有各種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及綻線防止裝置。作為其中之一,有本申請人提出之綻線防止方法及綻線防止裝置(例如日本專利第5494598號公報)。該綻線防止方法及裝置於一般縫製之雙鏈縫結束後,使彎針所鉤住之針線環位於較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彎針之前進端側之位置,且使自彎針向縫製布料延伸之彎針線位於較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前側之位置,其後,使針下降至上述針線環內並進行至少1針之縫製動作,藉由上述針所保持之針線使上述彎針所保持之針線環進行自連,藉此防止雙鏈縫之接縫之綻線。
根據該方法及裝置,只要可使保持針線之針確實地下降至彎針所保持之針線彎針內進行自連,則可防止雙鏈縫之接縫所特有之綻線。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於本申請人提出之現有技術之綻線防止方法及裝置中,用以確實地防止綻線之自連動作尚有應改良之課題。再者,於以下之現有技術之說明中,對各構成零件及構成要素標註與下文所述之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中之構成零件及構成要素相同之符號進行說明。
即,於現有技術之情形時,如圖29之(a)、(b)及圖30之(a)、(b)所示,於一般縫製後,在彎針1之前進狀態下,與彎針線保持體6(省略圖示)一起朝向彎針1所保持之針線環20a及彎針線10接近移動之掛線鉤3係以其前端部尖突之方式形成,並且設置有由自該尖突前端部3e相對於移動方向朝向右前方彎曲傾斜之傾斜曲面3f延續而向內突出之鉤部3b。
於使用如上述形狀之掛線鉤3之現有技術之情形時,需以如下方式於縫製動作前將掛線鉤3之移動路徑初始設定為圖29(a)、(b)所示之狀態或圖30(a)、(b)所示之狀態,或調節掛線鉤3與彎針線保持體6之相對位置:移動至掛線位置之掛線鉤3成為確實地鉤住由彎針1保持之針線環20a之狀態,於自掛線位置背離移動時可確實地掛住由鉤部3b鉤住之針線環20a之後線部20ab並使其向左方移動。於現有技術之情形時,不僅需要對掛線鉤3之移動路徑進行初始設定或調節相對位置之微妙且繁雜之調整作業,而且於該調整作業不恰當,例如如圖30(a)、(b)所示,將移動至掛線位置之掛線鉤3設定或調節成無法確實地鉤住針線環20a之狀態之移動路徑之情形時,存在產生掛線鉤3之鉤部3b對針線環20a之後線部20ab誤掛而無法確實地達成所期待之綻線防止功能之可能性。 例如於較薄之縫製布料、較軟之縫製布料之縫製中,於為了獲得良好之加工狀態而減小針線20、20及彎針線10之賦予張力之情形時或因所使用之針線20、20之種類等而容易產生該問題。
本發明係鑒於該實際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及用於實施該方法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該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不論針線及彎針線之種類或線情況等如何,均可準確且確實地進行用以防止發生雙鏈縫之接縫所特有之綻線之自連動作,而可確實地發揮所期待之綻線防止功能。 [解決問題之手段]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之特徵在於:其係保持針線而上下移動之針於針板下方形成之針線環由沿與上述針之上下運動路徑大致正交之方向前進之彎針所鉤住,利用該彎針所保持之彎針線使上述針線環進行互連,藉此於上述針板上之縫製布料形成由一般縫製形成之雙鏈縫之接縫,並且上述由一般縫製形成之雙鏈縫結束後,使上述彎針所鉤住之針線環位於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上述彎針之前進端側之位置,且使自上述彎針向上述縫製布料延伸之彎針線位於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前側之位置,其後,使上述針下降至上述針線環內並進行至少1針之縫製動作,而利用上述針所保持之針線使上述彎針所保持之針線環進行自連,藉此防止上述雙鏈縫之接縫之綻線,該方法於上述彎針之前進狀態下,使彎針線保持體及掛線鉤朝向上述針線環及彎針線接近移動,伴隨該接近移動,上述彎針線保持體捕獲彎針線,使該捕獲之彎針線位於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前側之位置,並且上述掛線鉤於上述針線環內通過並移動至掛線位置,而成為鉤住上述針線環之後線部之狀態,伴隨上述針下降至既定位置時開始之背離動作,使該掛線鉤所鉤住之針線環之後線部向左方移動以使其離開上述針之上下運動路徑,藉此擴大上述針線環之前線部與後線部之間隔,而使上述針下降至該間隔擴大之針線環內進行上述自連。
又,本發明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之特徵在於:其係於縫紉機裝備有針線保持機構、彎針線保持機構及控制部者,上述縫紉機具備保持針線而上下移動之針、及保持彎針線而沿與上述針之上下運動路徑大致正交之方向進行進退動作之彎針,且藉由上述彎針之前進而鉤住上述針於針板下方形成之針線環,利用該彎針所保持之彎針線將上述針線環互連而於上述針板上之縫製布料形成雙鏈縫之接縫;上述針線保持機構具有配置於上述針板下且於與該針板大致平行之面內擺動之掛線鉤,相對於上述彎針進行接近及背離動作,且於接近動作時在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上述彎針之前進端側之位置保持上述彎針所鉤住之針線環;上述彎針線保持機構具有與上述掛線鉤一起移動之彎針線保持體,相對於上述彎針進行接近及背離動作,於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前側之位置保持自該彎針向上述縫製布料延伸之彎針線;上述控制部與上述針及彎針之動作、以及上述布料之傳送動作關聯地控制上述針線保持機構及彎針線保持機構之接近背離動作;且該控制部於上述由一般縫製形成之雙鏈縫之接縫形成結束後,使上述針線保持機構及彎針線保持機構進行接近動作而使上述針線環位於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上述彎針之前進側之位置,且使自上述彎針向縫製布料延伸之彎針線位於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前側之位置,其後,使上述針下降至上述針線環內並進行至少一針之縫製動作,而利用上述針所保持之針線使上述彎針所保持之針線環進行自連,藉此防止上述雙鏈縫之接縫之綻線;且上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進行控制動作:於上述彎針之前進狀態下,使上述彎針線保持機構中之彎針線保持體及上述針線保持機構中之掛線鉤朝向上述針線環及彎針線接近移動,伴隨該接近移動,上述彎針線保持體捕獲彎針線,使該捕獲之彎針線位於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前側之位置,並且上述掛線鉤於上述針線環內通過並移動至掛線位置,而成為鉤住上述針線環之後線部之狀態,伴隨上述針下降至既定位置時開始之上述彎針線保持體及掛線鉤之背離移動,使該掛線鉤所鉤住之針線環之後線部向左方鉤掛移動以使其離開上述針之上下運動路徑,藉此擴大上述針線環之前線部與後線部之間隔,而使上述針下降至該間隔擴大之針線環內進行上述自連。 [發明之效果]
於本發明之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及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中,使彎針成為前進狀態而結束一般縫製後,使該彎針所鉤住之針線環位於較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彎針之前進端側之位置,又,藉由彎針線保持體使自彎針向縫製布料延伸之彎針線位於較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前側之位置,並且藉由掛線鉤鉤住針線環之後線部,使該鉤住之針線環之後線部向左方移動以離開針之上下運動路徑,於該狀態下使針下降至針線環內,利用下降之針所保持之針線將上述針線環進行自連,藉此可利用自連部分按住彎針線而防止該彎針線之脫線,從而可於發生階段確實地防止接縫之綻線。針線之自連對彎針線之按壓即便於針線及彎針線之賦予張力較小之情形時亦良好,從而可防止綻線發生。
尤其是於如上所述藉由自連進行接縫之綻線防止動作時,上述掛線鉤通過針線環內並移動至掛線位置後鉤住針線環之後線部,藉此即便對掛線鉤之移動路徑進行初始設定或相對於彎針線保持體調節其位置,亦無需如現有技術所說明之微妙且繁雜之調整,僅藉由進行使掛線鉤之尖突前端部可通過針線環內之極為簡單且容易之初始設定或位置調節,便可無誤且確實地進行綻線防止動作時掛線鉤對針線環後線部之捕獲及鉤掛移動。藉此發揮如下效果:不論針線之種類或線情況等如何,均可確實且穩定地進行擴大針線環之前線部與後線部之間隔而使針下降至該間隔較大之之針線環內之自連動作,而可確保所期待之綻線防止。
於本發明之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及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中,較佳為伴隨上述彎針線保持體及掛線鉤之移動接近,捕獲上述彎針線之上述彎針線保持體經由所捕獲之彎針線推動上述針線環之前線部向右方移動,以使其離開上述針之上下運動路徑,並以該方式構成。 於該情形時,經由以捕獲上述彎針線使該捕獲彎針線位於較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前側之位置之方式進行彎針線之繃線作用之彎針線保持體之動作,可推動針線環之前線部向離開針之上下運動路徑之右方移動,藉由該推動移動,可進一步擴大針線環之前線部與後線部之間隔,而更確實地進行使針下降至針線環內之自連動作。
又,於本發明之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及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中,較佳為於上述彎針之前進方向上並列設置有多根上述針,使各針所形成之多個針線環中包括位於上述彎針之前進端側之針線環的至少1個針線環位於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上述彎針之前進端側之位置並進行既定之自連。 於該情形時,即便於存在多個針線環之情形時,亦僅使至少位於彎針之前進端側之針線環以上述方式就位,因此可確實地實施自連,而更確實地防止接縫之綻線。
又,於本發明之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及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中,較佳為於上述掛線鉤鉤住上述針線環之後線部時,上述針之前端位於上述針板之下表面至上述彎針之下表面之範圍內。 於該情形時,上述掛線鉤鉤住針線環之後線部,於使該鉤住之針線環之後線部向左方移動以使其離開針之上下運動路徑時,針線環相對於彎針確實地被掛住,而不存在針線環之整體向彎針之進入方向(左)移動之情況,藉此,針確實且順利地通過並下降至針線環內,而可確實地實施自連,確實地防止接縫之綻線。
又,於本發明之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及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中,較佳為停止上述縫製布料之傳送或使上述縫製布料之傳送間距小於一般縫製時而實施用於上述自連之至少一針之縫製動作。 於該情形時,可提高針線形成之自連部分之密度,藉此,彎針線之按壓被強化,而可使所期待之綻線防止效果更確實。
又,於本發明之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及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中,較佳為自上述至少一針之縫製動作之前的階段起實施上述縫製布料之傳送之停止、或小於一般縫製時之傳送間距之上述縫製布料之傳送。 於該情形時,針線形成之自連部分包括其他部分、即互連之一部分在內密度變高,彎針線之按壓進一步得到強化,而可使所期待之綻線防止效果進一步確實。
又,於本發明之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中,較佳為使上述彎針線位於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前側之位置後,抑制向上述彎針送出該彎針線。 於該情形時,藉由抑制向彎針送出彎針線,可確實地保持彎針線之位置,不會受到彎針線存在之影響,而可確實地實施自連,從而確實地維持所期待之綻線防止效果,並且彎針線之收緊得到強化,亦可防止彎針線本身之脫線,從而可謀求提高接縫之品質。
又,於本發明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中,較佳為上述針線保持機構具備:掛線鉤及止動桿,其等配置於上述針板下,於與該針板大致平行之面內擺動;鉤致動器,其使上述掛線鉤自遠離上述彎針之待機位置擺動至接近上述彎針之掛線位置;及止動致動器,其使上述止動桿自偏離上述掛線鉤之擺動區域之退避位置擺動至與上述掛線鉤之一部分抵接之限定位置;且上述控制部選擇性地控制上述鉤致動器及止動致動器,藉由與上述止動桿之抵接將上述掛線鉤於上述掛線位置鉤住之針線環保持於上述掛線位置與上述待機位置之間之保持位置。 藉由以上述方式構成,可藉由能夠配置於針板下之有限空間內之簡單之構成實現針線之定位。又,掛線鉤及止動桿分別於待機位置與掛線位置及退避位置與限定位置之2個位置間擺動即可,從而簡化各致動器及控制其等之控制部之構成,而可以簡單之構成達成接縫之綻線防止效果。
又,於本發明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中,較佳為上述針線保持機構具備:掛線鉤,其配置於上述針板下,於與該針板大致平行之面內擺動;擺動桿及止動桿,其等配置於較該掛線鉤更遠離上述針板之位置,於與該針板大致平行之面內擺動;連結桿,其將上述掛線鉤與上述擺動桿連結;鉤致動器,其經由上述連結桿而作用於上述掛線鉤,使該掛線鉤自遠離上述彎針之待機位置擺動至接近上述彎針之掛線位置;及止動致動器,其使上述止動桿自嵌合於上述擺動桿一部分之嵌合位置擺動至偏離該嵌合位置之退避位置;且上述控制部選擇性地控制上述鉤致動器及止動致動器,藉由上述止動桿與上述擺動桿之嵌合使上述掛線鉤於上述掛線位置鉤住之針線環保持於上述掛線位置與上述待機位置之間之保持位置。 藉由以上述方式構成,可藉由能夠配置於針板下之有限空間內之簡單之構成實現針線之定位。又,擺動桿及止動桿配置於遠離針板之位置,將掛線鉤配置於針板之附近即可,因此可應用於具備筒形機座之縫紉機等針板之下部空間受限之縫紉機。
又,於本發明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中,較佳為上述彎針線保持機構之彎針線保持體安裝於上述掛線鉤,以與該掛線鉤一起於與上述掛線位置、保持位置及待機位置之間移動之方式構成,該彎針線保持體於自上述待機位置向上述掛線位置移動期間鉤住自上述彎針向上述縫製布料延伸之彎針線,於上述保持位置中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前側之位置保持所鉤住之彎針線之上述彎針線保持機構具備安裝於上述掛線鉤且與該掛線鉤一起於與上述掛線位置、保持位置及待機位置之間移動之彎針線保持體,該彎針線保持體於自上述待機位置向上述掛線位置移動期間鉤住自上述彎針向上述縫製布料延伸之彎針線,於上述保持位置中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前側之位置保持所鉤住之彎針線。 於該情形時,藉由安裝於掛線鉤並與該掛線鉤一起移動之彎針線保持體鉤住彎針線並保持其位置,因此可以簡單之構成將彎針線與針線一起定位。
進而,於本發明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中,較佳為上述彎針線保持體以相對於上述掛線鉤可調節位置之方式安裝。 於該情形時,藉由相對於掛線鉤調節彎針線保持體之位置,而可適當地設定針線與彎針線之相對位置,從而可確實地進行自連而確保接縫之綻線防止。
以下,基於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圖1~圖3大致地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之構成的自上方觀察之俯視圖。圖1~圖3所示之裝置係安裝於雙鏈縫縫紉機、平縫縫紉機等形成雙鏈縫之接縫之縫紉機者。於以下之說明中,圖1中使用由箭頭表示之「左、右」及「前、後」。此處,「前」為靠近縫製作業者之側,「後」為遠離縫製作業者之側,「左、右」為自前方觀察時之「左、右」。
縫紉機具備1個彎針(looper)1及2根針2、2(參照圖6~圖12)。針2、2藉由針座驅動機構之動作而上升及下降。圖1~圖3中之A、A表示針2、2之下降位置(落針位置)。落針位置A、A於左右方向隔開間隔而設定於針板P之大致中央。
圖示之彎針1藉由彎針驅動機構之動作而沿針2、2(落針位置A、A)之排列方向進行進退動作(左進動作及右退動作)。於圖1中,以實線表示處於左進位置之彎針1,以虛線表示處於右退位置之彎針1。處於左進位置之彎針1之前端超出針2、2之落針位置A、A向左方向延出,處於右退位置之彎針1之前端於針2、2之落針位置A、A之右方分開就位。再者,彎針1之進退動作之方向只要為與針2之上下運動路徑大致正交之方向即可,以下所示之本發明之構成不論彎針1之動作方向如何均可實現。
縫紉機藉由針2、2之上升及下降動作與彎針1之左進及右退動作而縫製針板P上之縫製布料(省略圖示)。縫製布料藉由設置於縫紉機機座之內部之推布機構之動作而於針板P上向後方向(由圖1中之中空箭頭表示之方向)傳送移動。推布機構具備推布齒。推布齒重複如下動作:向針板P上突出並向後方向移動,沒入針板P下並向前方向復歸移動。僅於推布齒向針板P上突出期間對縫製布料施加移動力,將其間歇地向後方向傳送移動。
針座驅動機構、彎針驅動機構及推布機構係藉由來自縫紉機主軸之傳動而互相同步地動作之公知機構。針2、2分別保持針線20、20(參照圖6~圖12),於停止傳送移動期間貫通縫製布料,到達針板P下後上升而向縫製布料之上方拔出。彎針1保持彎針線10(參照圖6~圖12),於針2、2之上升開始時左進,鉤住於針板P下形成之針線20、20之環20a、20b。於針2、2拔出後將縫製布料傳送移動。針2、2貫穿結束傳送移動之縫製布料而下降,鉤住右退中之彎針1所保持之彎針線10。縫紉機重複以上動作而進行一般縫製,以於縫製布料形成雙鏈縫之接縫。
如上所述,縫紉機所具備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具備針線保持機構及彎針線保持機構,上述針線保持機構具有掛線鉤3及止動桿4、作為鉤致動器之線操作螺線管32、及作為止動致動器之止動螺線管42,上述彎針線保持機構具有下文所述之彎針線保持體6。針線保持機構之掛線鉤3以能夠以上下方向之心軸30為中心擺動之方式由針板P之後側之縫紉機機座之上部所支持。止動桿4以能夠以配置於心軸30之後方之上下方向之心軸40為中心擺動之方式被支持。
上述掛線鉤3具有圓弧形之彎曲形狀,以向左前方折返之方式連設於自心軸30向後方延伸之臂3a之端部。該掛線鉤3之前端部3e自左側後方面向針2、2之落針位置A、A,該前端部3e以尖突之方式形成,並且設置有自相對於移動方向傾斜之斜面3f延續而向後突出之形狀之鉤部3b。上述掛線鉤3之基部(與臂3a之連設部)經由連結桿31而連結於線操作螺線管32。該線操作螺線管32係以藉由激磁電流之通電而獲得既定角度之旋轉輸出之方式構成之旋轉螺線管,該線操作螺線管32將輸出端朝上而被固定於掛線鉤3之右後方位置。於線操作螺線管32之輸出端固定有擺動臂33,連結桿31將掛線鉤3之中途部與擺動臂33之前端部連結。
圖1表示線操作螺線管32之消磁狀態,圖2表示線操作螺線管32之激磁狀態。於線操作螺線管32處於消磁狀態之情形時,擺動臂33位於圖1之擺動位置。於線操作螺線管32被激磁之情形時,擺動臂33如圖1中箭頭所示般順時針擺動,而成為圖2所示之擺動位置。擺動臂33之擺動經由連結桿31傳導至掛線鉤3,該掛線鉤3如圖1中箭頭所示,以心軸30為中心逆時針擺動,掛線鉤3之前端之鉤部3b如圖2所示,位於左右之落針位置A、A之間。由此,掛線鉤3根據線操作螺線管32之激磁自圖1所示之待機位置擺動至圖2所示之掛線位置。
上述止動桿4具有弓形形狀,其中間部由上述心軸40支持,前方凹曲而彎曲。向右前方延伸之止動桿4之基部經由連結桿41連結於止動螺線管42。上述止動螺線管42係與上述線操作螺線管32相同之旋轉螺線管,以輸出端朝上之方式於止動桿4之右方被固定於分開之位置。於上述止動螺線管42之輸出端固定有擺動臂43,連結桿41將止動桿4之基部與擺動臂43之前端部連結。
圖1表示上述止動螺線管42之消磁狀態。於該止動螺線管42處於消磁狀態之情形時,上述擺動臂43位於圖1之擺動位置,於止動螺線管42被激磁之情形時,擺動臂43如圖1中箭頭所示般順時針擺動。該擺動臂43之擺動經由連結桿41傳導至止動桿4,該止動桿4如圖1中箭頭所示,以心軸40為中心順時針擺動。
於上述止動螺線管42處於消磁狀態之情形時,向止動桿4之左前方延伸之前端部4a如圖1所示,與位於待機位置之掛線鉤3之一部分重疊。掛線鉤3於止動桿4之重疊部之後位置具有以提高前側之方式設置之階部3c。上述止動桿4之前端部4a可於上述階部3c之前位置重疊於掛線鉤3之下位置。又,上述止動桿4於心軸40與基部之間具有階部4b。該階部4b係以提高後側之方式設置,如圖1所示,可於連結桿31之下位置處交叉。
於上述掛線鉤3擺動至上述掛線位置時,止動螺線管42處於消磁狀態。止動桿4被掛線鉤3按壓而順時針擺動,從而使掛線鉤3擺動。上述止動桿4於掛線鉤3通過後,成為圖2中由實線表示之位置(限定位置)。再者,於掛線鉤3擺動至掛線位置時,亦可將止動螺線管42與線操作螺線管32一起激磁,而使止動桿4移動至圖1中2點鎖線表示之位置(退避位置)。於該情形時,可完全不與止動桿4產生干涉而使掛線鉤3擺動。止動桿4於掛線鉤3之擺動結束後,藉由將止動螺線管42消磁而成為限定位置。位於限定位置之止動桿4之前端部4a與掛線鉤3之中途向外突設之止動部3d之後側相對向。掛線鉤3之止動部3d設置於上述階部3c之後側,處於與止動桿4之前端部4a大致相同之高度位置。
於在圖2所示之狀態下將線操作螺線管32消磁之情形時,如圖2中箭頭所示,擺動臂33逆時針擺動,上述掛線鉤3順時針擺動。該擺動藉由掛線鉤3之止動部3d與止動桿4之前端部4a相抵而被限定,掛線鉤3停止於圖3所示之保持位置。此時掛線鉤3前端之向後突出之鉤部3b自圖2所示之掛線位置(左右之落針位置A、A之間)向圖3所示之保持位置(左側之落針位置A之左後方)移動,如下文所詳細說明般,掛住左側之針2之針線環20a之後線部20a1,而保持於圖3所示之位置。
於在圖3所示之狀態下將止動螺線管42激磁之情形時,如圖3中箭頭所示,擺動臂43順時針擺動。藉由該擺動,止動桿4順時針擺動,該止動桿4之前端部4a如圖3中2點鎖線所示般自掛線鉤3之止動部3d偏離,止動桿4對該掛線鉤3之限定被解除,藉此復歸至圖1所示之待機位置。止動桿4藉由將止動螺線管42消磁而返回圖1所示之位置。利用縫紉機進行之上述一般縫製係於圖1所示之狀態下進行。止動螺線管42相當於止動致動器。如以上所述,掛線鉤3藉由將線操作螺線管32及止動螺線管42選擇性地激磁,而於上述待機位置、掛線位置及保持位置之間擺動移動。
於此種掛線鉤3一體地安裝有作為彎針線保持機構之彎針線保持體6。該彎針線保持體6具有與掛線鉤3相同之圓弧形之彎曲形狀,藉由通過基部之長度方向之2處之固定螺釘60、60而固定於上述掛線鉤3之中途部上表面。上述彎針線保持體6之前端部沿掛線鉤3之左側向前方延伸,於掛線鉤3之前端部之前位置面向落針位置A、A,於該前端部設置有分叉之線承接部6a。再者,上述彎針線保持體6藉由鬆開固定螺釘60、60而可調節相對於掛線鉤3之位置。實施該位置調節以由前端之線承接部6a確實地保持彎針線10。
以上述方式安裝之彎針線保持機構之彎針線保持體6藉由線操作螺線管32及止動螺線管42之動,而與掛線鉤3一起於與上述待機位置、掛線位置及保持位置之間擺動移動。上述彎針線保持體6前端部之線承接部6a於圖2所示之掛線位置通過彎針1之上部而前進至該彎針1之前側,於圖3所示之保持位置位於左側之落針位置A之前方。
縫紉機進而具備切線機構5。切線機構5具備切線鉤50與切線刀51。切線鉤50及切線刀51係安裝於共通之基台54。基台54係將右端部及中途部連結於支持臂55a、55b之前端部而被支持。支持臂55a、55b可以各自後端部之上下方向之心軸為中心擺動。右側之支持臂55a之擺動範圍受設置於中途部之止動螺釘55c所限制。左側之支持臂55b被盤簧55d向左拉拽。
上述切線刀51係固定於基台54之左端部之板狀構件,於向左方延伸之端緣具有刃部。切線鉤50於夾持於基台54與切線刀51之間之前端部具備向後方突設之第1鉤部52與第2鉤部53。第1及第2鉤部52、53位於左右方向上相距既定長度之位置。圖1以虛線表示重疊於切線刀51之下位置之第1及第2鉤部52、53。
上述切線鉤50具有自與上述切線刀51之重疊部分向右方延伸之延長部,該延長部經由以基台54為導件沿左右方向滑動之滑件56而連結於切線桿57之一端(前端)部。該切線桿57係藉由上下方向之心軸57a支持前後方向之中途部,可以該心軸57a為中心擺動。上述切線桿57通常因復位彈簧(省略圖示)之彈推力而處於以支持臂55a為止動部之圖1~圖3所示之擺動位置,藉由連結於另一端(後端)部之切線致動器58(參照圖4)之動作而順時針擺動。
上述切線鉤50及切線刀51於一般縫製中處於圖1~圖3所示之待機位置。該待機位置可藉由切線致動器58(參照圖4)不動而切線桿57成為圖1~圖3所示之擺動位置而獲得。切線鉤50及切線刀51藉由與上述切線桿57一起向右擺動之上述支持臂55a之作用而與基台54一起向右後方移動,就位至離開上述彎針1之進退動作路徑之位置。又,上述切線鉤50與連結於切線桿57之滑件56一起向右方向移動,如圖1~圖3所示,成為使前端之一部分自切線刀51之刃部突出之狀態。
上述切線桿57藉由切線致動器58之動作而擺動。藉由該擺動,右側之支持臂55a之按壓被解除,結果上述切線鉤50及切線刀51根據盤簧55d之彈推引起之左側之支持臂55b之擺動而與基台54一起向左前方移動,而位於彎針1之進退動作路徑之上方。切線鉤50藉由切線桿57之進一步擺動而與滑件56一起進行左進動作,該切線鉤50之第1及第2鉤部52、53向切線刀51之左方突出。
上述切線桿57藉由切線致動器58成為非動作狀態,因上述復位彈簧之彈推力之作用而逆時針擺動。藉此,切線鉤50進行右退動作而重疊於切線刀51之下部,又,切線鉤50及切線桿57與基台54一起向後方移動而復歸至圖1~圖3所示之待機位置。
圖4係具備以上述方式構成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的縫紉機之控制系統之方塊圖。對縫紉機之控制部8分別輸入踏板開關21發出之踏入訊號21a及回踏訊號21b、針2、2處於上死點附近時發出之針位置訊號22、以及以下文所述方式發出之切線訊號23及針線去除訊號24。
另一方面,控制部8之輸出分別賦予至上文所述之線操作螺線管32、止動螺線管42及切線致動器58。掛線鉤3及彎針線保持體6依照由控制部8分別賦予至線操作螺線管32及止動螺線管42之動作指令以上文所述之方式動作,切線鉤50依照由控制部8賦予至切線致動器58之動作指令以上文所述之方式進行進退動作。
進而,控制部8之輸出分別賦予至作為縫紉機主軸之驅動源之縫紉機馬達80、升降壓布用之壓腳之壓布壓缸81、以下文所述之方式使切斷之針線20、20飛起之氣動吹線器82、調整縫製布料之傳送量之送布減少機構83、及抑制向彎針1送出彎針線10之彎針線抑制機構84。上述縫紉機馬達80依照來自上述控制部8之動作指令被驅動或停止,又,壓布壓缸81、氣動吹線器82、送布減少機構83及彎針線抑制機構84依照來自上述控制部8之動作指令進行動作。
上述送布減少機構83係藉由改變推布機構之推布齒之動作態樣而減小縫製布料之傳送量之公知機構。上述送布減少機構83例如以使推布齒之動作路徑相對於針板P傾斜、縮短向該針板P上之突出時間之方式動作。藉此,推布齒作用於針板P上之縫製布料之時間變短,縫製布料之傳送間距、即推布機構1次動作之間之縫製布料之傳送量變小。
上述彎針線抑制機構84係一種公知機構,其具備夾持送入彎針1之彎針線10之中途部之夾線板、及以增減該夾線板之夾持強度之方式動作之致動器。彎針線抑制機構84藉由提高夾線板之夾持強度,增加彎針線10之賦予阻力,而抑制彎針線10之送出。
上述控制部8於縫製結束時使掛線鉤3及彎針線保持體6與縫紉機馬達80、壓布壓缸81、氣動吹線器82、送布減少機構83及彎針線抑制機構84關聯地動作,藉此執行綻線防止動作。
圖5係表示用以防止綻線之控制部8之動作內容之時序圖。控制部8係具備CPU、ROM及RAM之電腦,依照圖5之時序圖之綻線防止動作係藉由依照存儲於ROM之控制程式之CPU的一系列動作而執行。圖6~圖12係本發明裝置之動作說明圖,表示於控制部8依照圖5之時序圖進行動作期間產生之掛線鉤3及彎針線保持體6之動作狀態、以及切線鉤50之動作狀態。
使用縫紉機之縫製作業者於結束縫製布料之縫製時,停止用以驅動縫紉機之踏板之踏入操作,其後於執行綻線防止動作之情形時,對上述踏板進行回踏操作。踏板開關21附設於上述踏板,於踏入操作中輸出踏入訊號21a,於進行回踏操作時輸出回踏訊號21b。
控制部8結束縫製布料之縫製,於圖5之S1時間點,於用以驅動縫紉機之踏板自踏入狀態恢復為中立狀態時,即於成為踏板開關21不賦予踏入訊號21a及回踏訊號21b之任一者之狀態時,參照賦予至輸入側之針位置訊號22對輸出側之縫紉機馬達80發出停止指令。藉此,縫紉機於針2、2處於上死點附近、且彎針1左進之狀態下暫時停止。
其後,控制部8待機至對上述踏板進行回踏操作為止。於在圖5之S2時間點進行回踏操作,對輸入側賦予回踏訊號21b之情形時,控制部8開始以下所示之綻線防止動作。再者,控制部8於再次自踏板開關21輸入踏入訊號21a之情形時,復歸為一般縫製動作。縫製作業者藉由再次對踏板進行踏入操作而可繼續縫製布料之縫製。
再者,於圖5中,於S1時間點至S2時間點期間維持中立狀態,但此種中立狀態之維持並非必需操作,縫製結束時之踏板之操作亦可自踏入狀態連續地轉變為回踏狀態。於該情形時,轉變過程中通過中立位置時,存在不賦予踏入訊號21a及回踏訊號21b之任一者之無訊號狀態,控制部8以此種無訊號狀態為起始點,如上文所述般實現針2、2上升至上死點附近、彎針1前進至左進端附近之狀態後開始綻線防止動作。
又,於圖5之時序圖中,於S2時間點進行之踏板之回踏操作於以下所示之綻線防止動作之執行中得以持續,但此種回踏操作之持續並非必需,控制部8之綻線防止動作於回踏訊號21b之輸入停止後亦可持續執行。
圖6表示開始綻線防止動作時之針2、2及彎針1之狀態。針2、2處於拔出至由2條針線20、20與彎針線10形成由一般縫製形成之雙鏈縫之接縫M的縫製布料之上方之狀態。彎針1於上述縫製布料之下側左進,處於鉤住針線20、20各自形成之2個針線環20a、20a之狀態,於該狀態下,若切斷針線20、20及彎針線10,則形成上文所述之如圖28所示之縫製結束部。
開始綻線防止動作後,控制部8首先對輸出側之線操作螺線管32賦予動作指令,而將該線操作螺線管32短時間激磁。藉由該線操作螺線管32之激磁,上述掛線鉤3及彎針線保持體6自圖1所示之待機位置移動至圖2所示之掛線位置。該移動如上文所述,一面使止動桿4之前端部4a向左張開一面進行。
上述止動桿4於上述掛線鉤3通過後,藉由復位彈簧(省略圖示)之彈力之作用,移動至圖2中以實線表示之限定位置。上述掛線鉤3及彎針線保持體6藉由上述線操作螺線管32之消磁而順時針復歸擺動。該擺動藉由掛線鉤3之止動部3d與處於限定位置之止動桿4之前端部4a相抵而被限定,掛線鉤3及彎針線保持體6停止於圖3所示之保持位置。
圖7表示上述掛線鉤3及彎針線保持體6之前端部移動至掛線位置之狀態,圖13~圖16表示上述掛線鉤3及彎針線保持體6之前端部自待機位置移動至掛線位置時之上述掛線鉤3及彎針線保持體6之動作狀態之詳細。伴隨上述掛線鉤3及彎針線保持體6前端部向掛線位置之移動,上述彎針線保持體6前端之線承接部6a如圖13所示,捕獲自彎針1之前端部朝向縫製布料延伸之彎針線10,將該捕獲之彎針線10推向前方,使其位於較左側之針2之下降位置(落針位置A)更靠前側之位置,並且如圖14所示,經由該彎針線10將上述針線環20a之前線部20af向右方推動移動,以使其如圖14所示般離開上述左側之針2之上下運動路徑(下降位置)。
另一方面,伴隨自上述待機位置向掛線位置之移動,上述掛線鉤3如圖15所示般通過上述左側之針線環20a內成為鉤住該針線環20a之後線部20ab之狀態。並且,伴隨於針2、2在上死點之下方且針前端下降至設定於針板P之下表面至上述彎針1之下表面之範圍內之既定位置時開始的上述掛線鉤3自掛線位置向左後方之保持位置之復歸移動,上述掛線鉤3之鉤部3b如圖16所示,鉤掛保持上述左側之針線環20a之後線部20ab而使該後線部20ab向左方(彎針1之前進端側)移動,以使其離開左側之針2之上下運動路徑(下降位置)。
此處,於上述掛線鉤3通過上述左側之針線環20a內時,如圖17(a)、(b)所示,該掛線鉤3之尖突前端部3e先行,其後之斜面3f滑觸於針線環20a之後線部20ab而引導該掛線鉤3之進入,因此即便針線環20a較窄,掛線鉤3亦會順利於針線環20a內通過移動,而如圖18(a)、(b)所示般成為確實地鉤住該針線環20a之後線部20ab之狀態,且於掛線鉤3自掛線位置向保持位置復歸移動時,如圖19(a)、(b)所示,拉拽所鉤住之針線環20a之後線部20ab使其向離開彎針1及針線環20a之前線部20af之方向移動,而可擴大前線部20af與後線部20ab之間隔。
藉由上述掛線鉤3及彎針線保持體6之以上動作,上述左側之針線環20a之前線部20af與後線部20ab之間隔擴大,左側之針2下降至該間隔擴大之針線環20a內,藉此利用上述左側之針2所保持之針線20使上述彎針1所保持之左側之針線環20a進行自連,如圖24所示,於雙鏈縫之接縫之最後進行綻線防止。
於如以上之綻線防止動作中,使掛線鉤3動作後,控制部8於圖5之S3時間點對輸出側之縫紉機馬達80、送布減少機構83及彎針線抑制機構84賦予動作指令。該動作指令參照針位置訊號22,於針2、2下降後上升而再次就位至上死點附近期間賦予。藉此,對縫製布料進行一針縫製。又,該縫製藉由送布減少機構83動作而以小於一般縫製時之送布量執行。又,該縫製藉由彎針線抑制機構84動作而於抑制向彎針1送出彎針線10之狀態下執行。該送出之抑制係為了使彎針線保持體6之線承接部6a所保持之彎針線10鬆弛以避免該彎針線10錯位。藉此,所形成之接縫之表觀良好,而可提高接縫品質。
上述掛線鉤3及彎針線保持體6持續圖7所示之針線20及彎針線10之保持,直至縫製布料之傳送移動結束,左右之針2、2貫通縫製布料並下降,左側之針2通過掛線鉤3所保持之針線環20a並鉤住該環20a為止。此時,彎針線保持體6所保持之彎針線10如圖7所示,以橫穿左側之針2之前側之方式就位。因此,左側之針2不捕獲彎針線10,該彎針線10僅於彎針1之後側被右側之針2捕獲。
控制部8於左側之針2鉤住針線環之時機對止動螺線管42賦予短時間之動作指令,而將該止動螺線管42激磁。藉由該激磁,止動桿4自圖3中以實線表示之限定位置移動至由2點鎖線表示之退避位置,解除掛線鉤3之限定。藉此,掛線鉤3及彎針線保持體6如圖8所示,自保持位置復歸移動至待機位置,解除針線環20a及彎針線10之保持。
上述彎針1與針2、2之下降一起進行右退動作,自所捕獲之針線環20a拔出。藉由該拔出,而如圖9所示,右側之針2與一般縫製時同樣地成為捕獲彎針線10之狀態,與此相對,左側之針2成為捕獲針線環20a而非彎針線10之狀態。
於該狀態下,彎針1轉換至左進,針2、2轉換至上升。如圖10所示,左進之彎針1鉤住左右之針線20、20之環20a、20a,上升之針2、2向縫製布料之上方拔出。藉此,彎針1所鉤住之針線20於右側之針2之位置使彎針線10進行互連,與此相對,於左側之針2之位置,使先形成之針線環20a進行自連。
一針之縫製動作於針2、2上升至上死點附近且彎針1到達左進端附近之狀態下結束。其後,控制部8待機至被賦予切線訊號23為止,若於圖5之S4時間點被賦予切線訊號23,則對輸出側之切線致動器58賦予動作指令,使該切線致動器58進行既定之動作。藉此,切線鉤60於左進後進行右退動作。
左進之切線鉤50沿彎針1之上部到達圖11所示之前進端。此時,設置於切線鉤50之前端部之第1鉤部52通過彎針1所保持之針線20、20之環內而到達自彎針1之前端向縫製布料延伸之彎針線10之左側,設置於切線鉤50之中途部之第2鉤部53自左側與左側之針線20相對向。
上述切線鉤50於到達前進端後進行右退動作。第1鉤部52捕獲彎針線10,又,第2鉤部53依序捕獲2條針線20、20。如此捕獲之彎針線10及針線20、20被拉至切線鉤50之退出端。此時,如圖12所示,被第2鉤部53鉤住之針線20、20藉由滑觸於切線刀51之前端之刃部而被切斷,又,被第1鉤部52鉤住之彎針線10同樣藉由滑觸於切線刀51之前端之刃部而被切斷,同時被保持於較該切斷位置更靠彎針1側之位置。具備切線鉤50及切線刀51之切線機構5藉由以上動作而將針線20、20及彎針線10切斷。
彎針線抑制機構84持續動作至結束以上切線動作為止,對自彎針1之前端向縫製布料延伸之彎針線10賦予既定之張力。切線鉤50前端之第1鉤部52可確實地捕獲不鬆弛之彎針線10。
如圖11、圖12所示,切線鉤50藉由與下表面之前側彈性接觸之板簧59之彈力而被壓抵於與切線刀51之滑觸部,切線刀51對針線20、20及彎針線10之切斷可於上述板簧59之壓抵下確實地進行。所切斷之彎針線10如圖12所示,以被夾於切線鉤50之下表面與板簧59之間之狀態被保持。
以上述方式結束切斷動作後,控制部8待機至被賦予針線去除訊號24為止,若於圖5之S5時間點被賦予針線去除訊號24,則對輸出側之氣動吹線器82發出動作指令,使該氣動吹線器82進行動作。氣動吹線器82吹出空氣,使於針2、2側連續之針線20、20之切斷端飛起。其後,控制部8於圖5之S6時間點對輸出側之壓布壓缸81發出動作指令,使該壓布壓缸81進行動作而使壓布用之壓腳上升,從而結束一系列動作。
藉此,作業者可自針板P上取下已結束縫製之布料,設置新縫製布料而開始下一次縫製。此時,彎針線10藉由切線鉤50與切線刀51而被保持於針板P之下方,又,針線20、20飛起至針板P上,如圖12所示,成為分別自針2、2垂下之狀態。因此,作業者無需對針線20、20及彎針線10進行任何處理即可開始下一次縫製。
再者,利用切線機構5之針線20、20及彎針線10之切斷、利用氣動吹線器82之動作之針線20、20之飛起、及利用壓布壓缸81之動作之壓腳之上升並非本發明中之必需動作。又,於實施形態中,該等動作係根據自外部賦予之切線訊號23及針線去除訊號24而與綻線防止動作連續地實施,但亦可於結束用以防止綻線之一針之縫製後,以與作業者之適當操作相應之一系列動作實施。
圖20係大致地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的要部構成之自上方觀察之俯視圖,圖21係同樣之自下方觀察之底視圖,圖22、圖23係同樣之動作說明圖。於以下說明中,圖22、圖23中使用由箭頭表示之「左、右」及「前、後」。此處,與圖1~圖3同樣,「前」為靠近縫製作業者之側,「後」為遠離縫製作業者之側,「左、右」為自前方觀察時之「左、右」。
本第2實施形態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具備掛線鉤3、彎針線保持體6及止動桿4,進而具備擺動桿9。如圖20所示,掛線鉤3以能夠以上下方向之心軸34為中心擺動之方式被安裝有針板P之針板台10之上表面所支持。心軸34於針板P之右後側位於該針板P之附近。
掛線鉤3具有圓弧形之彎曲形狀,以向前方折返之方式連設於自心軸34向左方延伸之支持臂3e之前端部。掛線鉤3之前端部3e以尖突之方式形成,於針板P之下側自左側後方面向針2、2之落針位置A、A,並且設置有自與尖突前端部3e相連之斜面部3f延續而向外突出之狀態之鉤部3b。支持臂3e亦向心軸34之前方延伸,於該延設端連結有連結桿35之一端部。
彎針線保持體6具有圓弧形之彎曲形狀,與第1實施形態中之彎針線保持體6同樣,以位置可調節之方式藉由2根固定螺釘60、60安裝於掛線鉤3之基部。該彎針線保持體6之前端部沿掛線鉤3之左側向前方延伸,於掛線鉤3之前端部之前位置面向落針位置A、A,於該前端部形成有分叉之線承接部6a。
擺動桿9以能夠以上下方向之心軸90為中心擺動之方式由針板台11之上表面所支持。心軸90自掛線鉤3之心軸34向右方遠離而就位。擺動桿9自心軸90向前方延伸,於該擺動桿9之前端部連結有上述連結桿35之另一端部。
擺動桿9具備將前端部附近之右側向下彎折而一體形成之壓板91。如圖21所示,於針板台11之下表面,於擺動桿9之左側固定有線操作壓缸92。線操作壓缸92係具備向右突出之輸出桿93之氣缸。輸出桿93之前端與壓板91相對向。輸出桿93藉由經由空氣管94供給至線操作壓缸92之作動空氣之作用而前進,將壓板91向右按壓。
針板台11於線操作壓缸92之左側具備向前突設之彈簧固定棒95,於該彈簧固定棒95與上述壓板91之間架設有復位彈簧96。復位彈簧96係將壓板91向左方向拉拽之盤簧,配置於連結桿35與線操作壓缸92之間。於圖20、圖22、圖23中,使連結桿35之中途部斷開而顯示復位彈簧96之一部分。
於線操作壓缸92處於非作動狀態之情形時,擺動桿9被復位彈簧96之彈力拉向左方,成為如圖20所示之擺動位置。掛線鉤3前端之鉤部3b及彎針線保持體6前端之線承接部6a如圖20所示,於針2、2之落針位置A、A之左後方處於分開之待機位置。
於線操作壓缸92作動之情形時,輸出桿93前進,將壓板91向右按壓。藉由該按壓,擺動桿9如圖22中箭頭所示,抵抗復位彈簧96之彈力而逆時針擺動。掛線鉤3之支持臂3e以心軸34為中心而逆時針擺動,掛線鉤3前端之鉤部3b、及彎針線保持體6之前端之線承接部6a如圖22中箭頭所示,向右前方前進,到達圖22所示之掛線位置,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鉤部3b於彎針1之後側位於超過左側(彎針1之前進端側)之針線環之位置,線承接部6a於鉤部3b之前方位於彎針1之上側。
如圖21所示,止動桿4以能夠以上下方向之心軸44為中心擺動之方式由針板台11之下表面所支持。心軸44位於擺動桿9之心軸90之附近。止動桿4自心軸44向右方延伸。止動桿4具備將前端部附近之後側向下彎折而一體形成之壓板45,又,具備切除前緣之中途部而成之嵌合凹部46。
於針板台11之下表面,於後端部附近固定有止動壓缸47。止動壓缸47係具備向後突出之輸出桿48之氣缸。輸出桿48之前端與壓板45相對向。輸出桿48藉由經由空氣管49供給至止動壓缸47之作動空氣之作用而前進,將壓板45向後按壓。
於針板台11之上表面,彈簧固定棒97於止動壓缸47之上側向右突設,於該彈簧固定棒97與止動桿4之前端部之間架設有復位彈簧98。復位彈簧98係將止動桿4之前端部向後方向拉拽之盤簧。於圖20、圖22及圖23中,使針板台11之一部分斷開而顯示復位彈簧98與止動桿4之連結部。
於止動壓缸47處於非作動狀態之情形時,止動桿4被復位彈簧98之彈力拉向前方,如圖21所示,處於將前緣壓抵於擺動桿9之壓板91之位置。於在該狀態下線操作壓缸92作動之情形時,壓板91沿止動桿4之前緣向右方移動。止動桿4於移動之壓板91與設置於前緣之嵌合凹部46對準之時間點被復位彈簧98之彈力拉拽,於圖21中逆時針擺動,如圖22所示,成為將嵌合凹部46之底面壓抵於擺動桿9之壓板91之狀態。
於在該狀態下線操作壓缸92成為非作動狀態之情形時,擺動桿9被復位彈簧96之彈力拉向左方,如圖23中箭頭所示般順時針擺動。該擺動被壓板91於止動桿4之嵌合凹部46內滑動移動、且該壓板91嵌合於嵌合凹部46之左側緣之位置所限定。此時,掛線鉤3及彎針線保持體6以心軸34為中心順時針擺動,掛線鉤3前端之鉤部3b及彎針線保持體6之前端之線承接部6a向左後方後退移動,而被定位於掛線位置附近之保持位置。該移動期間與實施形態1同樣,鉤部3b鉤住左側之針線環而將其拉回,使其位於彎針1之前進端側,線承接部6a按住自彎針1向縫製布料延伸之彎針線,使其位於針2之下降位置之前側。
於在該狀態下止動壓缸47作動之情形時,輸出桿48前進,將止動桿4之壓板45向後按壓。藉由該按壓,止動桿4抵抗復位彈簧98之彈力而擺動。設置於止動桿4之嵌合凹部46向後方移動,解除與壓板91之嵌合。藉此,擺動桿9藉由復位彈簧96之彈力之作用而順時針擺動,掛線鉤3自保持位置向左後方移動,返回至圖20所示之待機位置。止動桿4藉由止動壓缸47成為非作動狀態,而利用復位彈簧98之彈力之作用擺動,復歸至圖20所示之擺動位置。
於第2實施形態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中,掛線鉤3及彎針線保持體6藉由使線操作壓缸92及止動壓缸47選擇性地動作,而於待機位置、掛線位置及保持位置之間移動,從而可實施與實施形態1相同之綻線防止方法。線操作壓缸92相當於鉤致動器,止動壓缸47相當於止動致動器。
第2實施形態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之動作可藉由以線操作壓缸92及止動壓缸47為控制對象,更詳細而言,藉由以對線操作壓缸92及止動壓缸47給排作動空氣之給排閥為控制對象,以如圖4所示之方式構成之控制部8進行與圖5所示之時序圖同樣之控制動作而達成。
圖24係自縫製布料之背面觀察藉由本發明所獲得之雙針雙鏈縫之接縫構造之圖,圖25係圖24所示之接縫之綻線防止效果之說明圖。再者,於該等圖中,左右關係與圖6~圖12相反,但於以下之說明中使用圖6~圖12中之左、右。又,於圖24、圖25中,縫製布料之傳送移動之方向係中空箭頭所示之方向,於圖24、圖25中,上方成為傳送移動方向之下游側,下方成為傳送移動方向之上游側。
如圖24所示,彎針線10於雙鏈縫之接縫M之最後通過於縫製布料之背面形成之右側(圖24中為左側)之針線環20a(以下稱為右最終環20a)內,於在用以防止綻線而進行之一針縫製時向縫製布料之背面拔出之同側的針線20之前折返,於再次通過右最終環20a內之位置處被切斷。
另一方面,於一針縫製時向縫製布料之背面拔出之左側(圖24中為右側)之針線20如上文所述,於一般縫製時之最後通過於縫製布料之背面形成之左側之針線環20b(以下稱為左最終環20b)內,使該左最終環20b自連,而形成單鏈縫之接縫。因此,彎針線10如圖所示,成為被按壓至左側之針線20與左最終環20b之間之狀態。
於圖24、圖25中,為了明示與針線20之交纏,左最終環20b係以鬆弛之狀態顯示,但實際上左最終環20b於針線20通過後被拉緊,成為與右最終環20a同樣之狀態。因此,彎針線10被針線20與左最終環20b牢固地按壓,如圖所示,被限定為架設於左最終環20b與一圈前形成之左針線環20c之間之狀態。該限定不論對彎針線10施加何種方向之作用力均可維持,因此可於雙鏈縫之接縫M所特有之綻線之發生階段確實地防止其發生。
如上文所述,一針縫製時之縫製布料之傳送間距小於一般縫製時之縫製布料之傳送間距。因此,如圖24所示,一針縫製時之針線20之拔出位置與左最終環20b之間之間隔L小於左最終環20b與一圈前形成之左針線環20c之間之間隔L0 。藉此,左側之針線20與左最終環20b之間之彎針線10之按壓得以強化,而可更確實地防止彎針線10之脫線導致發生綻線。
就強化彎針線10之按壓之觀點而言,上述間隔L較理想為儘可能地小。另一方面,於上述間隔L較小之情形時,例如於較薄之縫製布料中,有針線20之拔出位置與左最終環20b之間之強度不足而引起縫製布料之損傷之虞。因此,上述間隔L、即一針縫製時之縫製布料之傳送間距需根據縫製布料之種類而適當地設定。
圖25表示彎針線10之切斷端部被拉向圖中箭頭所示之方向之狀態。於進行該拉拽之情形時,如上文所述,通過同側之針線20之前的彎針線10之環縮小而被拉入右最終環20a內。結果針線20成為夾於彎針線10與右最終環20a之間之狀態,藉由針線20與彎針線10而形成如圖所示之「節」。該「節」亦對彎針線10施加阻力,產生防止該彎針線10之脫線之作用,因此於成為圖25所示之狀態之情形時,雙鏈縫之接縫之綻線可藉由左側之自連部與右側之「節」之協同作用而更確實地防止。
又,於以上述方式構成之接縫中,自右最終環20a突出之彎針線10之切斷端部之長度如圖25所示充分地短,因此縫製作業者無需處理切斷端部而可形成具有良好之表觀之高品質之接縫。
於以上之實施形態中,於用以自連之一針之縫製期間變更縫製布料之傳送間距,但該變更亦可自上述一針之縫製之前階段起實施。圖26係表示控制部8之動作內容之其他實施形態之時序圖。
於執行綻線防止動作之情形時,如上文所述,縫製作業者於縫製作業結束時將踏板返回至中立位置,其後進行回踏之操作。控制部8於縫製布料之縫製結束,在圖26之S1時間點踏板返回至中立狀態時,參照於輸入側被賦予之針位置訊號22而對輸出側之縫紉機馬達80發出停止指令。於該實施形態中,縫紉機於針2、2下降至下死點附近且彎針1右退之狀態下暫時停止。控制部8待機至對踏板進行回踏操作為止,於圖26之S2時間點進行回踏操作,於輸入側被賦予回踏訊號21b之情形時,控制部8開始以下所示之綻線防止動作。
再者,如圖5之說明中所述,S1時間點至S2時間點之踏板之中立狀態之維持並非必需操作,又,S2時間點以後之踏板之回踏操作之持續亦非必需操作。於該等情形時,控制部8以中立狀態通過時產生之無訊號狀態、即踏入訊號21a及回踏訊號21b均未被賦予之狀態為起始點,開始以下所示之綻線防止動作,於回踏訊號21b之輸入停止後亦持續該動作。
已開始綻線防止動作之控制部8首先對送布減少機構83賦予動作指令,於其後之S3時間點對縫紉機馬達80賦予動作指令。該動作指令參照針位置訊號22,於針2、2自停止位置上升而就位至上死點附近期間賦予。藉此,對縫製布料進行半針縫製。該縫製由於送布減少機構83處於動作狀態,故而係以小於一般縫製時之傳送間距執行。
藉由以上動作,針2、2上升至上死點附近,彎針1成為前進至左進端附近之狀態。其後,控制部8於S4時間點對輸出側之線操作螺線管32賦予動作指令,將該線操作螺線管32短時間激磁,繼而於S5時間點,對輸出側之縫紉機馬達80及彎針線抑制機構84賦予動作指令。
對縫紉機馬達80賦予之動作指令參照針位置訊號22,於處於上死點之針2、2下降後上升而再次就位至上死點附近期間賦予。藉此,對縫製布料進行一針縫製。此時,送布減少機構83持續動作,且彎針線抑制機構84動作,一針之縫製以小於一般縫製時之傳送間距於抑制向彎針1送出彎針線10之狀態下執行。
其後,控制部8於S6時間點對切線致動器58發出動作指令,又,於S7時間點對氣動吹線器82發出動作指令,進而於S8時間點對壓布壓缸81發出動作指令,使該等動作而結束一系列動作。圖26之S4~S8之動作與圖5中之S2~S6之動作相同,於該動作期間進行用以自連之一針之縫製,藉由切線機構5將針線20、20及彎針線10切斷,藉由氣動吹線器82之動作使所切斷之針線20、20飛起,進而藉由壓布壓缸81之動作,壓腳上升。
圖27係自縫製布料之背面觀察藉由以上動作獲得之雙針雙鏈縫之接縫構造之圖。本圖與圖25同樣地表示彎針線10之切斷端部被拉向圖中箭頭所示之方向之狀態,雙鏈縫之接縫M之綻線可藉由左側(圖27中之右側)之自連部與右側(圖27中之左側)之「節」之協同作用而確實地防止。
於該實施形態中,於用以自連之一針之縫製前,以縫製布料之傳送經減少之狀態進行半針之縫製。因此,於圖27所示之接縫構造中,不僅最後之針線20之拔出位置與左最終環20b之間之間隔L1 ,而且與左最終環20b之一針前之左針線環20c之間隔L2 亦小於與進而一針前之左針線環20d之間隔L0 。因此,自連部分包含較該部分更前位置之互連部分在內變密,彎針線10之按壓得到進一步強化,而可更確實地防止以縫製結束部分處之彎針線10之脫線為起點之綻線之發生。
再者,於以上之實施形態中,已對由2條針線20、20與彎針線10形成之雙鏈縫之接縫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及使用該裝置實施之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亦可同樣地應用於使用3條以上之針線之多針雙鏈縫之接縫中,可有效地防止綻線之產生。
又,於以上之各實施形態中,已對鉤住2條針線20、20所形成之針線環中位於彎針1之前進端側之1個且於該狀態下進行1針縫製動作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鉤住之針線環亦可為包括彎針1之前進端側之1個之多個,又,於該保持狀態下實施之縫製動作亦可為2針、或其以上。
又,於以上之各實施形態中,掛線鉤3係於落針位置A之左後方與右前方之間動作而鉤住針線20,但掛線鉤3亦可以其他動作鉤住針線20。又,針線20並不限於實施形態所示之彎針1之後側,亦可於彎針1之前側鉤住。進而,於本發明中,如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示,使針線環位於較針2之下降位置更靠彎針1之前進端側之位置即可,如實施形態所示般掛線鉤3對針線20之保持並非必需。
又,於以上之各實施形態中,彎針線保持體6係安裝於掛線鉤3,與該掛線鉤3一體地動作而保持彎針線10,但彎針線保持體6亦可以藉由其他動作保持彎針線10之方式構成。彎針線保持體6亦可與掛線鉤3分開設置,藉由不同於掛線鉤3之專用致動器使其動作。進而,於本發明中,如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示,使彎針線10位於較針2之下降位置更靠前側之位置即可,如實施形態所示般彎針線保持體6對彎針線10之保持並非必需。
1:彎針 2:針 3:掛線鉤 3a:臂 3b:鉤部 3c:階部 3d:止動部 3e:前端部 3f:斜面4:止動桿 4a:止動桿之前端部 4b:階部 5:切線機構 6:彎針線保持體 6a:線承接部 8:控制部 9:擺動桿 10:彎針線 11:針板台 20:針線 20a:針線環(右最終環) 20b:針線環(左最終環) 20c:左針線環 20d:左針線環 20af:前線部 20ab:後線部 21:踏板開關 21a:踏入訊號 21b:回踏訊號 22:針位置訊號 23:切線訊號 24:針線去除訊號 30:心軸 31:連結桿 32:線操作螺線管(鉤致動器) 33:擺動臂 34:心軸 35:連結桿 40:心軸 41:連結桿 42:止動螺線管(止動致動器) 43:擺動臂 44:心軸 45:壓板 46:嵌合凹部 47:止動壓缸(止動致動器) 48:輸出桿 49:空氣管 50:切線鉤 51:切線刀 52:第1鉤部 53:第2鉤部 54:基台 55a,55b:支持臂 55c:止動螺釘 55d:盤簧 56:滑件 57:切線桿 57a:心軸 58:切線致動器 59:板簧 60:切線鉤 80:縫紉機馬達 81:壓布壓缸 82:氣動吹線器 83:送布減少機構 84:彎針線抑制機構 90:心軸 91:壓板 92:線操作壓缸(鉤致動器) 93:輸出桿 94:空氣管 95:彈簧固定棒 96:復位彈簧 97:彈簧固定棒 98:復位彈簧 A:落針位置 M:雙鏈縫之接縫 P:針板
[圖1]係概略性地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的要部構成之俯視圖。 [圖2]係概略性地表示相同之第1實施形態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的要部構成之俯視圖。 [圖3]係概略性地表示相同之第1實施形態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的要部構成之俯視圖。 [圖4]係具備相同之第1實施形態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的縫紉機之控制系統之方塊圖。 [圖5]係表示控制部之動作內容之時序圖。 [圖6]係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之動作說明圖。 [圖7]係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之動作說明圖。 [圖8]係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之動作說明圖。 [圖9]係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之動作說明圖。 [圖10]係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之動作說明圖。 [圖11]係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之動作說明圖。 [圖12]係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之動作說明圖。 [圖13]係表示掛線鉤及彎針線保持體之動作狀態之詳細的要部之立體圖。 [圖14]係表示掛線鉤及彎針線保持體之動作狀態之詳細的要部之立體圖。 [圖15]係表示掛線鉤及彎針線保持體之動作狀態之詳細的要部之立體圖。 [圖16]係表示掛線鉤及彎針線保持體之動作狀態之詳細的要部之立體圖。 [圖17](a)係表示掛線鉤之針線環內之通過狀態的要部之俯視圖,(b)係縱截面圖。 [圖18](a)係表示掛線鉤掛住針線環之前線部之狀態的要部之俯視圖,(b)係縱截面圖。 [圖19](a)係表示掛線鉤掛住針線環之前線部並移動之狀態的要部之俯視圖,(b)係縱截面圖。 [圖20]係概略性地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的要部構成之俯視圖。 [圖21]係概略性地表示相同之第2實施形態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的要部構成之底視圖。 [圖23]係相同之第2實施形態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的動作說明圖。 [圖24]係自縫製布料之背面觀察藉由本發明所獲得之雙鏈縫之接縫構造之圖。 [圖25]係圖21所示之接縫構造之綻線防止效果之說明圖。 [圖26]係表示控制部之動作內容之其他實施形態的時序圖。 [圖27]係自縫製布料之背面觀察藉由圖26之動作所獲得之雙針雙鏈縫之接縫構造的圖。 [圖28]係自縫製布料之背面側觀察縫製結束部分之通常之接縫及藉由習知之綻線防止裝置所獲得之縫製結束部分之接縫構造的圖。 [圖29](a)係對現有技術下掛線鉤向掛線位置之移動路徑之一種設定、位置調節例進行說明之要部之放大俯視圖,(b)係縱截左側視圖。 [圖30](a)係對現有技術下掛線鉤向掛線位置之移動路徑之另一設定、位置調節例進行說明之要部之放大俯視圖,(b)係縱截左側視圖。
1:彎針
3:掛線鉤
3a:臂
3b:鉤部
3c,4b:階部
3d:止動部
4:止動桿
4a:止動桿之前端部
5:切線機構
6:彎針線保持體
6a:線承接部
30,40,57a:心軸
31,41:連結桿
32:線操作螺線管(鉤致動器)
33,43:擺動臂
42:止動螺線管(止動致動器)
50,60:切線鉤
51:切線刀
52:第1鉤部
53:第2鉤部
54:基台
55a,55b:支持臂
55c:止動螺釘
55d:盤簧
56:滑件
57:切線桿
A:落針位置
P:針板

Claims (17)

  1. 一種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其係保持針線而上下移動之針於針板下方形成之針線環由沿與上述針之上下運動路徑大致正交之方向前進之彎針所鉤住,利用該彎針所保持之彎針線使上述針線環進行互連,藉此於上述針板上之縫製布料形成由一般縫製形成之雙鏈縫之接縫,並且上述由一般縫製形成之雙鏈縫結束後,使上述彎針所鉤住之針線環位於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上述彎針之前進端側之位置,且使自上述彎針向上述縫製布料延伸之彎針線位於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前側之位置,其後,使上述針下降至上述針線環內並進行至少1針之縫製動作,而利用上述針所保持之針線使上述彎針所保持之針線環進行自連,藉此防止上述雙鏈縫之接縫之綻線,上述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之特徵在於: 於上述彎針之前進狀態下,使彎針線保持體及掛線鉤朝向上述針線環及彎針線接近移動,伴隨該接近移動,上述彎針線保持體捕獲彎針線,使該捕獲之彎針線位於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前側之位置,並且 上述掛線鉤於上述針線環內通過並移動至掛線位置,而成為鉤住上述針線環之後線部之狀態,伴隨上述針下降至既定位置時開始之背離動作,使該掛線鉤所鉤住之針線環之後線部向左方移動以使其離開上述針之上下運動路徑,藉此擴大上述針線環之前線部與後線部之間隔,使上述針下降至該間隔擴大之針線環內進行上述自連。
  2. 如請求項1之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其中, 伴隨上述彎針線保持體及掛線鉤之移動接近,上述彎針線保持體捕獲彎針線,經由該捕獲之彎針線推動上述針線環之前線部向右方移動,以使其離開上述針之上下運動路徑。
  3. 如請求項1之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其中, 於上述彎針之前進方向上並列設置有多根上述針,使各針所形成之多個針線環中包括位於上述彎針之前進端側之針線環的至少1個針線環位於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上述彎針之前進端側之位置並進行既定之自連。
  4. 如請求項1之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其中, 於上述掛線鉤鉤住上述針線環之後線部時,上述針之前端位於上述針板之下表面至上述彎針之下表面之範圍內。
  5. 如請求項1之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其中, 停止上述縫製布料之傳送或使上述縫製布料之傳送間距小於一般縫製時而實施用於上述自連之至少一針之縫製動作。
  6. 如請求項5之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其中, 自上述至少一針之縫製動作之前的階段起,實施上述縫製布料之傳送之停止、或小於一般縫製時之傳送間距之上述縫製布料之傳送。
  7. 如請求項1之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其中, 使上述彎針線位於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前側之位置後,抑制向上述彎針送出該彎針線。
  8. 一種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其係於縫紉機裝備有針線保持機構、彎針線保持機構及控制部者, 上述縫紉機具備保持針線而上下移動之針、及保持彎針線而沿與上述針之上下運動路徑大致正交之方向進行進退動作之彎針,且藉由上述彎針之前進而鉤住上述針於針板下方形成之針線環,利用該彎針所保持之彎針線將上述針線環互連而於上述針板上之縫製布料形成雙鏈縫之接縫, 上述針線保持機構具有配置於上述針板下且於與該針板大致平行之面內擺動之掛線鉤,相對於上述彎針進行接近及背離動作,且於接近動作時在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上述彎針之前進端側之位置保持上述彎針所鉤住之針線環, 上述彎針線保持機構具有與上述掛線鉤一起移動之彎針線保持體,相對於上述彎針進行接近及背離動作,於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前側之位置保持自該彎針向上述縫製布料延伸之彎針線, 上述控制部與上述針及彎針之動作、以及上述布料之傳送動作關聯地控制上述針線保持機構及彎針線保持機構之接近背離動作,且 該控制部於上述由一般縫製形成之雙鏈縫之接縫形成結束後,使上述針線保持機構及彎針線保持機構進行接近動作而使上述針線環位於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上述彎針之前進側之位置,且使自上述彎針向縫製布料延伸之彎針線位於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前側之位置,其後,使上述針下降至上述針線環內並進行至少一針之縫製動作,而利用上述針所保持之針線使上述彎針所保持之針線環進行自連,藉此防止上述雙鏈縫之接縫之綻線, 上述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之特徵在於上述控制部係以如下方式進行控制動作: 於上述彎針之前進狀態下,使上述彎針線保持機構中之彎針線保持體及上述針線保持機構中之掛線鉤朝向上述針線環及彎針線接近移動,伴隨該接近移動,上述彎針線保持體捕獲彎針線,使該捕獲之彎針線位於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前側之位置,並且 上述掛線鉤於上述針線環內通過並移動至掛線位置,而成為鉤住上述針線環之後線部之狀態,伴隨上述針下降至既定位置時開始之上述彎針線保持體及掛線鉤之背離移動,使該掛線鉤所鉤住之針線環之後線部向左方鉤掛移動以使其離開上述針之上下運動路徑,藉此擴大上述針線環之前線部與後線部之間隔,而使上述針下降至該間隔擴大之針線環內進行上述自連。
  9. 如請求項8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其中, 伴隨上述彎針線保持體及掛線鉤之移動接近,捕獲上述彎針線之上述彎針線保持體經由所捕獲之彎針線推動上述針線環之前線部向右方移動,以使其離開上述針之上下運動路徑。
  10. 如請求項8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其中, 於在上述彎針之前進方向上並列設置有多個上述針之情形時,上述針線保持機構保持包括位於上述彎針之前進端側之針所形成之針線環在內的至少1個針線環。
  11. 如請求項8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其中, 上述控制部係以如下方式進行控制動作:於上述掛線鉤鉤住上述針線環之後線部時,上述針之前端位於上述針板之下表面至上述彎針之下表面之範圍內。
  12. 如請求項8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其中, 上述控制部係使上述縫製布料之傳送間距為零或小於一般縫製時而執行上述至少一針之縫製動作。
  13. 如請求項12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其中, 上述控制部自上述至少一針之縫製動作前之階段起使上述縫製布料之傳送間距為零或小於一般縫製時。
  14. 如請求項8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其中, 上述針線保持機構具備: 上述掛線鉤及止動桿,其等配置於上述針板下,於與該針板大致平行之面內擺動; 鉤致動器,其使上述掛線鉤自遠離上述彎針之待機位置擺動至接近上述彎針之掛線位置;及 止動致動器,其使上述止動桿自偏離上述掛線鉤之擺動區域之退避位置擺動至與上述掛線鉤之一部分抵接之限定位置; 上述控制部選擇性地控制上述鉤致動器及止動致動器,藉由與上述止動桿之抵接將上述掛線鉤於上述掛線位置鉤住之針線環保持於上述掛線位置與上述待機位置之間之保持位置。
  15. 如請求項8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其中, 上述針線保持機構具備: 掛線鉤,其配置於上述針板下,於與該針板大致平行之面內擺動; 擺動桿及止動桿,其等配置於較該掛線鉤更遠離上述針板之位置,於與該針板大致平行之面內擺動; 連結桿,其將上述掛線鉤與上述擺動桿連結; 鉤致動器,其經由上述連結桿而作用於上述掛線鉤,使該掛線鉤自遠離上述彎針之待機位置擺動至接近上述彎針之掛線位置;及 止動致動器,其使上述止動桿自嵌合於上述擺動桿一部分之嵌合位置擺動至偏離該嵌合位置之退避位置; 上述控制部選擇性地控制上述鉤致動器及止動致動器,藉由上述止動桿與上述擺動桿之嵌合使上述掛線鉤於上述掛線位置鉤住之針線環保持於上述掛線位置與上述待機位置之間之保持位置。
  16. 如請求項12或13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其中, 上述彎針線保持機構之彎針線保持體安裝於上述掛線鉤,以與該掛線鉤一起於與上述掛線位置、保持位置及待機位置之間移動之方式構成; 該彎針線保持體於自上述待機位置向上述掛線位置移動期間鉤住自上述彎針向上述縫製布料延伸之彎針線,於上述保持位置中較上述針之下降位置更靠前側之位置保持所鉤住之彎針線。
  17. 如請求項16之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其中, 上述彎針線保持體以相對於上述掛線鉤可調節位置之方式安裝。
TW109123192A 2019-07-11 2020-07-09 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及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 TWI8611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9-140304 2019-07-11
JP2019140304A JP7379781B2 (ja) 2019-07-11 2019-07-11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及び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3188A true TW202113188A (zh) 2021-04-01
TWI861152B TWI861152B (zh) 2024-11-11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13710A (ja) 2021-02-12
JP7379781B2 (ja) 2023-11-15
CN112210894B (zh) 2023-07-25
CN112210894A (zh) 2021-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94598B2 (ja)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及び縫目構造
RU2322536C2 (ru) Способ предотвращения обрывания шв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JP5936085B2 (ja) 縫目構造
JP2013075135A (ja) 二重環縫いの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二重環縫いミシンの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及び二重環縫いの縫目構造
JP3318482B2 (ja) 縫い目ほつれ防止方法及び装置
US6422165B1 (en)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raveling of seam
JP4334710B2 (ja) 環縫いミシン
JP5468334B2 (ja) 縫目ほつれ防止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TW202113188A (zh) 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及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
JP4610265B2 (ja)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TW202120768A (zh) 接縫之綻線防止方法及接縫之綻線防止裝置
JP4094867B2 (ja) ミシン
CN107532358B (zh) 带防线迹开线装置的双线锁缝缝纫机
TWI650460B (zh) 雙環縫合方法及雙環縫合縫紉機
JP2001129283A (ja) 縫い目のほつれ防止装置
JP2002126387A (ja) ミシン
JP4181005B2 (ja) ミシンの再起動方法
JP2016067462A (ja) ミシン
JPH04364890A (ja) 自動糸切断装置付ミシ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