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14267A - 自動立體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自動立體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314267A TW201314267A TW101119231A TW101119231A TW201314267A TW 201314267 A TW201314267 A TW 201314267A TW 101119231 A TW101119231 A TW 101119231A TW 101119231 A TW101119231 A TW 101119231A TW 201314267 A TW201314267 A TW 201314267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display
- light
- refractive index
- display configurat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種自動立體顯示裝置使用諸如一發射顯示配置或一反射顯示配置之一顯示配置及一自動立體透鏡配置。在該顯示配置與該透鏡配置之間提供具有低於周圍材料之一折射率之一光控制層。此藉由在光進入該透鏡配置之前增加淺角度(靠近顯示器之面板)之全內反射來減少該透鏡配置中之波導。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括具有用於產生一顯示之一顯示像素陣列之一顯示面板及用於將不同視像(view)引導至不同空間位置之一成像配置之類型之自動立體顯示裝置。
用於此種類型之顯示器之一成像配置之一第一實例係(舉例而言)具有相對於該顯示器之下伏像素定尺寸及定位之狹縫之一阻障。在一雙視像設計中,觀看者能夠感知到一3D影像,條件係他/她的頭處於一固定位置。該阻障定位於該顯示面板前面且經設計以便分別將來自奇數像素行及偶數像素行之光引向觀看者之左眼及右眼。
此類型之雙視像顯示設計之一缺點在於觀看者必須處於一固定位置,且只可向左或向右移動大約3釐米。在一更佳實施例中,不存在每一狹縫下方之兩個子像素行,而是存在若干個子像素行。以此方式,觀看者被允許向左及向右移動且始終在他/她的眼睛中感知到一立體影像。
該阻障配置易於產生但不具光效益。因此,一較佳替代形式係使用一透鏡配置作為該成像配置。舉例而言,可提供彼此平行延伸且上覆該像素陣列之一細長凸鏡狀元件陣列,且透過此等凸鏡狀元件觀察該等顯示像素。
該等凸鏡狀元件提供為一元件薄層,其中每一元件係一細長半圓凸鏡狀凸鏡狀元件。該等凸鏡狀元件沿該顯示面板之行方向延伸,其中每一凸鏡狀元件上覆一各別群組之
兩個或兩個以上毗鄰顯示像素行。
在一其中(舉例而言)每一微透鏡與兩個顯示像素行相關聯之配置中,每一行中之顯示像素提供一各別二維子影像之一垂直片段。該凸鏡狀薄層將該兩個片段及來自與其他微透鏡相關聯之顯示像素行之對應片段引導至定位於該該薄層前面之一使用者之左眼及右眼,以使得該使用者觀察到一單個立體影像。該凸鏡狀元件薄層因此提供一光輸出引導功能。
在其他配置中,每一微透鏡皆沿列方向與一群組之四個或四個以上毗鄰顯示像素相關聯。每一群組中之對應顯示像素行經適當配置以提供來自一各別二維子影像之一垂直片段。當一使用者之頭從左向右移動時,感知到一系列連續、不同、立體視像,從而形成(舉例而言)一環顧印象。
已知自動立體顯示器使用液體顯示器來產生影像。
對使用諸如電致發光顯示器之發射顯示器(舉例而言,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越來越感興趣,因為該等顯示器不需要偏振器,且潛在地其應能夠提供與使用一連續受照背光之LCD面板相比增強之效率,此乃因該等像素在不用於顯示一影像時關斷。
亦對使用諸如電泳顯示器及電潤濕顯示器之反射顯示器越來越感興趣。
本發明係基於在一自動立體顯示系統內使用係發射或反射之一顯示配置。
諸如OLED顯示器之發射顯示器及諸如電泳顯示器之反
射顯示器與LCD顯示器之明顯區別在於如何自像素發射光。OLED像素係在很寬之方向範圍內發射光之發射器,且電泳像素係在很寬之方向範圍內反射光之反射器。依據本發明,此等發射器及反射器亦分別稱作漫射發射器及漫射反射器。對於一習用(2D)顯示器,OLED顯示器相對於需要一背光且在不採取特別措施之情況下僅以一窄束發射光之LCD顯示器具有一明顯優點。然而,OLED材料之漫射發射亦提出一挑戰,因為大量光在有機層內部再循環而不發射從而導致一低效率。為改良,人們已探尋各種解決方案以改良對從OLED發出之光之外部耦合。
然而,2D顯示器之此改良實際上係3D自動立體OLED顯示器之一問題。用於增加光輸出之解決方案無法用於自動立體凸鏡狀顯示器中,因為意欲自一個凸鏡狀透鏡發射之光可在玻璃中反射至一鄰近透鏡。此降低反差且增加串擾。
諸如電泳顯示器及電潤濕顯示器之反射顯示器可導致類似於上文針對呈OLED顯示器之形式之發射顯示器所述之缺點。
因此,存在對使用發射顯示器及反射顯示器之期望與對3D自動立體顯示器內之低串擾之期望之間的衝突。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自動立體顯示裝置,其包括:-一顯示配置,其包括一層堆疊;一自動立體透鏡配置,其包括該顯示配置上方之複數個透
鏡,其中複數個像素提供於每一透鏡下方。
-一光控制層,其介於該顯示配置與該自動立體透鏡配置之間,其中該光控制層具有低於該光控制層之每一側上之層之材料之一折射率。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顯示配置係諸如一電致發光顯示器之一發射顯示器,舉例而言,一OLED顯示器。在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中,該顯示配置係諸如一電泳顯示器或一電潤濕顯示器之反射顯示器。
該光控制層之功能係與該層內之一配置相比增加全內反射量,以便防止可對該透鏡材料中之波導產生影響之淺角度之光進入該透鏡材料。
當該顯示配置係具有一頂部發射結構之一電致發光顯示配置時,該層堆疊可包括一鈍化層、一陰極層、一發光層及一陽極層,其中該鈍化層毗鄰該光控制層。該光控制層因此於一側上由該透鏡配置接觸且於另一側上由該電致發光顯示配置之該層堆疊中之最外部層接觸。
該光控制層較佳具有小於該透鏡配置之材料之折射率至少0.1之一折射率,以提供所期望之改良。此折射率差可大於0.2乃至大於0.3。
對於其他發射顯示配置或反射顯示配置,該光控制層可於一側上由該顯示配置之該層堆疊接觸且於另一側上由一裝置基板接觸。
該光控制層因此較佳具有小於該基板之材料之折射率至少0.1之一折射率,以提供所期望之改良。此折射率差可
大於0.2乃至大於0.3。
在這兩種情況下,該光控制層較佳亦具有小於該顯示配置之外部層至少0.1之一折射率,以提供全內反射出現於其處之一表面。此外,此折射率差可大於0.2乃至大於0.3。
該透鏡配置較佳包含玻璃,儘管其可改為包括一透明聚合物或其他透明材料。該光控制層可包括空氣,且因此提供一間隔物陣列。該光控制層可改為包括具有所期望(低)折射率之一固態層,從而不需要間隔物。
該自動立體透鏡配置可包括沿一像素行方向延伸或向像素行方向傾斜成一銳角之複數個凸鏡狀透鏡,其中每一透鏡覆蓋複數個像素行。
若該顯示配置係一電致發光顯示配置,則該顯示器之該層堆疊較佳包括一陰極層、一發光層及一陽極層,其中該陰極層毗鄰該光控制層,且包括一ITO層。此界定具有一透明頂部陰極之一頂部發射顯示器。然而,本發明亦可應用於其他類型之發射顯示器及反射顯示器。
本發明亦提供一種顯示立體影像之方法,該方法包括:-使用包括一層堆疊之一顯示配置來產生一像素化影像;-使該像素化影像之光透過一光控制層至一自動立體透鏡配置,其中該光控制層具有低於該光控制層之相對側上之材料之折射率之一折射率。
現將參照附圖僅以實例方式闡述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其中:本發明提供使用一顯示配置及一自動立體透鏡配置之一自動立體顯示裝置。在該顯示配置與該透鏡配置之間提供具有低於周圍材料層之一折射率之一光控制層。此藉由在光進入該透鏡配置之前增加淺角度(靠近顯示器之平面)之全內反射來減少該透射配置中之波導。
在下文中,將根據係一發射顯示器之一實例之一電致發光顯示器來闡述本發明之實施例。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理解,本發明不僅可應用於包括任一類型之發射顯示器之基於凸鏡狀透鏡之自動立體顯示配置中,而且可應用於包括任一類型之反射顯示器之基於凸鏡狀透鏡之自動立體顯示配置,因為在所有此等顯示類型中光將在很寬之方向範圍內自一像素引導(經由發射或經由反射)至該凸鏡狀透鏡。
下文將首先闡述一已知3D自動立體顯示器之基本操作。
圖1係使用一LCD面板來產生影像之一已知直接視像自動立體顯示裝置1之一示意性透視圖。已知裝置1包括用作一空間光調變器以產生顯示之主動矩陣類型之一液晶顯示面板3。
顯示面板3具有配置成列及行之一正交顯示像素5陣列。
為清楚起見,圖中只顯示少量顯示像素5。實際上,顯示面板3可包括約一千列及數千行顯示像素5。
共同用於自動立體顯示器中之液晶顯示面板3之結構係完全習用的。特定而言,面板3包括一對間隔開之透明玻
璃基板,其間提供有一對準扭轉向列型液晶或其他液晶材料。該等基板在其面向表面上承載透明氧化銦錫(ITO)電極圖案。偏振層亦提供於該等基板之外表面上。
每一個顯示像素5包括該等基板上之相對電極,其間具有介入液晶材料。顯示像素5之形狀及佈局取決於該等電極之形狀及佈局。顯示像素5由間隙彼此規則地間隔開。
每一個顯示像素5與諸如一薄膜電晶體(TFT)或薄膜二極體(TFD)之一切換元件相關聯。該等顯示像素經操作以藉由向該等切換元件提供定址信號來產生顯示,且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知曉適合定址方案。
顯示面板3由一光源7照射,在此情形下,光源7包括一在顯示像素陣列之區域上方延伸之平面型背光。來自光源7之光經指引透過顯示面板3,其中個別顯示像素5經驅動以調變該光並產生顯示。
顯示裝置1亦包括一配置於顯示面板3之顯示側上方之凸鏡狀薄層9,凸鏡狀薄層9實施一視像形成功能。凸鏡狀薄層9包括一行平行於彼此延伸之凸鏡狀元件11,為清楚起見,僅以誇大尺寸顯示該等凸鏡狀元件中之一者。
凸鏡狀元件11在此特定實例中係呈凸面圓柱透鏡形式,且其用作一光輸出指引構件以向位於顯示裝置1前面之一使用者之眼睛提供來自顯示面板3之不同影像或視像。
該裝置具有控制該背光及該顯示面板之一控制器13。
圖1中所示之自動立體顯示裝置1能夠沿不同方向提供若干個不同透視圖。特定而言,每一個凸鏡狀元件11上覆每
一列中之一小群組之顯示像素5。凸鏡狀元件11沿一不同方向投影一群組中之每一個顯示像素5,從而形成若干個不同視像。隨著使用者的頭部自左向右移動,他/她的眼睛將依次接收該若干個視像中之不同視像。
在一LCD面板之情況下,亦必須與上文所述之陣列結合使用一光偏振構件,此乃因液晶材料係雙折射的,其中光折射率切換僅適用於一特定偏振之光。該光偏振構件可提供為該顯示面板或該裝置之成像配置之部分。
圖2展示上文所述之一凸鏡狀型成像配置之操作之原理且展示背光20、諸如一LCD之顯示裝置24及凸鏡狀陣列28。圖2展示凸鏡狀配置28如何將不同像素輸出引導至三個不同空間位置22'、22"、22'''。此等位置皆處於其中所有視像皆不同之一所謂視角錐。該等視像在由透過毗鄰透鏡之像素光產生之其他視角錐中重複。空間位置23'、23"、23'''處於下一視角錐中。
使用OLED顯示器免除需要單獨背光及若干偏振器。OLED有望成為未來之顯示技術。然而,當前關於OLED顯示器之一問題係從該裝置中之光提取。在不採取任何措施之情況下,從OLED中之光提取可低到20%。
圖3示意性地展示一OLED顯示器之一單個像素之結構,且呈一反向發射結構(亦即,經由該基板)之形式。
該顯示器包括一玻璃基板30、一透明陽極32、一光發射層34及一鏡像陰極36。
線表示光可在自有機層中之一點38發射時選擇之路徑。
當光自源發射時,其可沿各個方向行進。當光達到自一層至另一層之轉變時,該等層中之每一者之折射率之間的差確定該光是否可逸出一層且進入下一層。該折射率取決於該材料中之光速且由斯涅耳(Snell)定律表示:
v=速度(米/秒)
n=折射率(無單位)
在圖3之實例中,形成光發射層34之有機材料之折射率為高(n=1.8)而玻璃之折射率為1.45。
當自具有一高折射率之一材料行進至具有一低折射之一材料之光之入射角足夠大時,光無法離開該材料。當有機材料進入玻璃時,入射角為臨界角且由α=arcsin(n2/n1)表示。此表示54度。
因此,很明顯,大量產生於有機層中之光從不離開該層而是保持在其中其被重新吸收且驅動另一光子發射或變成熱量之材料內部。
確實離開該有機層且進入該玻璃基板之光亦如此。大量光無法在玻璃與空氣介面處離開玻璃。
人們已提出用於確保自有機層發出之光耦合至玻璃中及用於將自玻璃發出之光耦合至空氣中之若干解決方案。
D.S.Mehta等人之論文「Light out-coupling strategies i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Proc.of ASID'06,8-12 Oct,New Delhi)給出對各種解決方案之概述。
雖然OLED裝置通常係底部發射裝置,且透過該玻璃基板發射光,但另一方法係實施OLED堆疊頂部發射以使得光發射透過一透明陰極且一薄囊封層而不透過該玻璃基板。一般而言,用以增加光提取之不同方法更(或僅)適用於頂部發射OLED結構或底部發射OLED結構
下文主要基於使用頂部發射OLED顯示器來闡述本發明。然而,本發明背後之基本原理亦可適用於一底部發射OLED顯示器,且所有實施例皆可適用於頂部發射OLED結構及底部OLED結構。
雖然已知解決方案有助於針對照明應用及針對2D顯示器使光提取效率提高多達80%,但其不提供對自動立體顯示器之較佳解決方案。當在該OLED顯示器上裝配一凸鏡狀透鏡以形成一自動立體TV時出現一問題。甚至對於一頂部發射OLED,光仍將注入至一相對厚的玻璃層中,從而引起上文所強調提示之問題,且大量光將在該玻璃中保持處於波導模式下。大體上,與一底部發射OLED相比,使用一凸鏡狀透鏡改良自該玻璃至空氣中之光提取,但對於一3D顯示器,此具有降低對比度及增加串擾之副作用。此係對於3D顯示器之一特定問題。對於2D顯示器,在許多情況下,毗鄰像素將顯示相同色彩(亦即,一螢幕之白色或彩色區域、單色之線等)以便若任何光自一鄰近像素逸出,則此將僅增加所期望之色彩。然而,在一3D顯示器中,毗鄰像素通常彼此不具有任何關係,因為毗鄰像素屬於不同視像且通常將具有不同色彩含量。因此,若任何光
自一鄰近像素逸出,則此將嚴重影響影像之品質。
此外,大量光仍將在該玻璃中保持處於波導模式下。此之部分將被重新吸收。
圖4展示當將一凸鏡狀透鏡應用於一頂部發射結構時如何影響光路徑。該頂部發射結構包括一玻璃基板40、鏡像陽極42、界定像素44之光發射層及一透明陰極46。一密封與鈍化層48介於陰極46與玻璃凸鏡狀陣列49之間。
如圖4中所圖解說明,光產生於該有機層中且有些光進入凸鏡狀配置49之玻璃。該光中有些光將藉助內反射50在該玻璃中保持處於波導模式下並進入一鄰近視像(或像素/子像素)之光學路徑。此處,該光可被反射回來且經由透鏡(如針對光線52所示)離開且其可在該像素中被重新吸收。
若該光不離開鄰近視像之透鏡,則其將形成串擾。
本發明提供其中在該凸鏡狀透鏡與具有一低折射率之OLED之間引入一層之一解決方案。
圖5展示其中該層包括空氣之本發明之一實例。如所示,空氣層50介於頂部陰極46與凸鏡狀透鏡陣列49之間。
具有一大入射角之光線從該空氣介面反射回來進入該發光材料層。結果係較少光在該凸鏡狀薄層之玻璃內部保持處於波導模式下,因此其減少鄰近視像之間的串擾。
層50可係具有一低折射率之任一材料。在此上下文中,一「低」折射率係低於相對側上之層之材料,以便界定一臨界角且存在增加之全內反射之折射率。
舉例而言,鈍化層48可係玻璃或具有處於1.3至1.6之範圍內之一折射率之聚碳酸酯。1.0之空氣之較低折射率意味該臨界角處於38度至50度之範圍內,以便陡於該臨界角之所有光皆將在該空氣介面處被內部反射且藉此被阻止進入該凸鏡狀陣列之玻璃。
在該空氣層與該凸鏡狀陣列之玻璃之間的介面處將不存在內反射,此乃因存在一折射率增大。
鈍化層48之折射率可低於該OLED堆疊之頂部層46之折射率。
該臨界角越低,則可在該透鏡之材料內波導之光之減少就越大。一較低臨界角係藉由具有一更大折射率差而獲得。
隨著該電致發光顯示堆疊與該凸鏡狀陣列之玻璃之間的直接接觸(如同在一習用配置中一樣),已存在全內反射出現於其處之一邊界。為增加針對其出現內反射之角範圍並藉此減少波導,該額外材料層應具有低於該凸鏡狀陣列之材料之一折射率。該額外材料層亦需要具有低於該電致發光顯示堆疊之接觸層之一折射率,以便形成一全內反射邊界。
因此,該額外材料具有低於該鈍化層(或在不需要鈍化層之情況下該陰極)之一折射率以形成一全內反射表面及低於該凸鏡狀透鏡之折射率之折射率以形成與不具有任何額外材料層之情況相比對波導之抑制之改良。
若該凸鏡狀陣列係玻璃,則其通常將具有1.45之一折射
率,且該額外材料層較佳應具有1.35或更小之一折射率。
更一般地說,該額外層之折射率應低於該凸鏡狀材料(其可係一聚合物而不是玻璃)之折射率至少0.1且低於與該額外材料層接觸之顯示面板之層(在該額外材料層與該凸鏡狀陣列之相對側上)之折射率至少0.1。
該折射率可更佳低於該額外材料層之兩個相對側上之層之折射率0.2、0.3或0.4以上。
額外材料層50之厚度並不重要,但越薄越好。類似於該等OLED層之厚度之一厚度係適合的(數百奈米),但使該厚度增大超過該光之波長可係更可取的,舉例而言增大至1 μm至50 μm之範圍。
可在將該凸鏡狀薄層施加至該OLED顯示器上時之生產期間插入具有一低折射率之材料。若該材料由空氣組成,則可使用間隔物來維持該凸鏡狀薄層與該OLED顯示器之間的一均勻距離。此等間隔物在圖5中示意性地展示為52。該等間隔物可如所示位於每一透鏡邊界處或者其可不太頻繁地提供。該等間隔物可係吸收的,且其亦可延伸至鈍化層48中以阻斷層48內之光波導。
代替使用空氣,可使用具有接近空氣之1.0之折射率之一低折射率之另一材料,諸如氣凝膠。更一般地說,可使用可係SiO2及TiO2梯度膜、SiO2之奈米棒、特氟綸等之具有至少低於周圍層之一折射率之任一材料。
本發明之解決方案有點不合常理,因為通常需要很大努力以確保該凸鏡狀薄層至該顯示器之很緊層壓。對於
OLED顯示器,本發明涉及將減少自該OLED之光提取之一空氣間隙或其他材料間距引入至該凸鏡狀透鏡中以減少串擾。
上述實例係針對頂部發射顯示器。本發明亦可應用於一底部發射顯示器。
圖6展示底部發射顯示器。基板40介於透鏡配置49與顯示堆疊之間。該顯示堆疊包括一透明陽極42、發光層44及一鏡像陰極46。在此情況下,該陽極係透明的。一鈍化層48位於陰極46上方之堆疊(相對於基板40)之頂部上。陽極42與在此實例中展示為一固體之額外光控制層50直接接觸。
該陽極可(舉例而言)為具有大約1.7之一折射率之ITO。
該額外層提供與將該電致發光顯示堆疊(特定而言該陽極)與基板40直接接觸之情況下出現之內反射量相比較增加內反射量之相同功能。
通過對圖式、所揭示內容及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研究,
熟習此項技術者可理解且在實踐提出專利申請的本發明時實施所揭示實施例之各種變化形式。在申請專利範圍中,字組「包含」不排除其他元件及步驟,且不定冠詞「一」或「一個」不排除複數。在相互不同之附屬請求項中所述之某些措施之單純事實並不表明不能有利地使用此等措施之組合。申請專利範圍中之任何參考符號不應視為限制本發明範疇。
1‧‧‧顯示裝置/直接視像自動立體顯示裝置
3‧‧‧顯示面板/液晶顯示面板
5‧‧‧顯示像素
7‧‧‧光源
9‧‧‧凸鏡狀薄層
11‧‧‧凸鏡狀元件
13‧‧‧控制器
20‧‧‧背光
22'‧‧‧空間位置
22"‧‧‧空間位置
22'''‧‧‧空間位置
23'‧‧‧空間位置
23"‧‧‧空間位置
23'''‧‧‧空間位置
24‧‧‧顯示裝置/柱狀配置
28‧‧‧凸鏡狀陣列
30‧‧‧玻璃基板
32‧‧‧透明陽極
34‧‧‧光發射層
36‧‧‧鏡像陰極
38‧‧‧點
40‧‧‧玻璃基板/裝置基板
42‧‧‧鏡像陽極/透明陽極/陽極層
44‧‧‧像素/發光層
46‧‧‧頂部陰極/頂部層/透明陰極/陰極層/鏡像陰極
48‧‧‧鈍化層/密封與鈍化層
49‧‧‧凸鏡狀配置/自動立體透鏡配置
50‧‧‧內反射/空氣層/層/額外材料層/額外光控制層
52‧‧‧光線/間隔物
圖1係一已知自動立體顯示裝置之一示意性透視圖;圖2展示一凸鏡狀陣列如何將不同視像提供至不同空間位置;圖3示意性地展示一OLED顯示器之一單個像素之結構,且呈一反向發射結構之形式;圖4展示當將一凸鏡狀透鏡應用於一頂部發射結構時如何影響光路徑;圖5展示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一像素結構實例;及圖6展示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二像素結構實例。
40‧‧‧玻璃基板/裝置基板
42‧‧‧鏡像陽極/透明陽極/陽極層
44‧‧‧像素/發光層
46‧‧‧頂部陰極/頂部層/透明陰極/陰極層/鏡像陰極
48‧‧‧鈍化層/密封與鈍化層
49‧‧‧凸鏡狀配置/自動立體透鏡配置
50‧‧‧內反射/空氣層/層/額外材料層/額外光控制層
52‧‧‧光線/間隔物
Claims (15)
- 一種自動立體顯示裝置,其包括:一顯示配置,其包括一層堆疊;一自動立體透鏡配置(49),其包括該顯示配置上之複數個透鏡,其中複數個像素提供於每一透鏡下方;及一光控制層(50),其介於該顯示配置與該自動立體透鏡配置(49)之間,其中該光控制層具有低於該光控制層(50)之每一側上之該等層之材料之一折射率。
-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顯示配置係一發射顯示配置。
- 如請求項2之裝置,其中該發射顯示配置係一電致發光顯示配置。
-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顯示配置係一反射顯示配置。
-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裝置,其中該光控制層(50)於一側上由該透鏡配置(49)接觸且於另一側上由該顯示配置之該層堆疊接觸。
- 如請求項3之裝置,其中該層堆疊包括一鈍化層(48)、一陰極層(46)、一發光層(44)及一陽極層(42),其中該鈍化層(48)毗鄰該光控制層。
-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裝置,其中該光控制層(50)具有小於該透鏡配置(49)之該材料之折射率至少0.1之一折射率。
-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裝置,其中該光控制層(50)具 有小於該透鏡配置之該材料之該折射率至少0.2之一折射率。
-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光控制層(50)於一側上由該顯示配置之該層堆疊接觸且於另一側上由一裝置基板(40)接觸。
-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之裝置,其中該光控制層(50)具有小於顯示配置堆疊之毗鄰層至少0.1之一折射率。
- 如請求項11之裝置,其中該光控制層(50)具有小於該顯示配置堆疊之該毗鄰層至少0.2之一折射率。
-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之裝置,其中該透鏡配置(49)之材料包括玻璃。
-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之裝置,其中該光控制層(50)包括空氣,其中提供一間隔物(52)陣列用於界定空氣間距。
-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之裝置,其中該自動立體透鏡配置包括沿一像素行方向延伸或向該像素行方向傾斜成一銳角之複數個凸鏡狀透鏡,其中每一透鏡覆蓋複數個像素行。
- 一種顯示自動立體影像之方法,其包括:使用包括一層堆疊之一顯示配置來產生一像素化影像,及將該像素化影像之光透過一光控制層(50)傳遞至一自動立體透鏡配置,其中該光控制層(50)具有低於該光控制層之相對側上之材料之折射率之一折射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11016810 | 2011-05-3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14267A true TW201314267A (zh) | 2013-04-01 |
Family
ID=48802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19231A TW201314267A (zh) | 2011-05-30 | 2012-05-29 | 自動立體顯示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201314267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84940A (zh) * | 2017-11-28 | 2018-04-06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显示模组、头戴式显示设备及图像立体显示方法 |
-
2012
- 2012-05-29 TW TW101119231A patent/TW201314267A/zh unknow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84940A (zh) * | 2017-11-28 | 2018-04-06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显示模组、头戴式显示设备及图像立体显示方法 |
US11064187B2 (en) | 2017-11-28 | 2021-07-13 |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 Display module, head mounted display, and image stereoscopic display method and apparatus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314103B2 (en) |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 |
TWI595266B (zh) | 自動立體顯示裝置 | |
TWI608253B (zh) | 自動立體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 |
US20140078274A1 (en) |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 |
TWI521239B (zh) | 自動立體顯示裝置 | |
TW201314268A (zh) | 自動立體顯示裝置 | |
US20150241711A1 (en) | 3d display apparatus | |
KR102146962B1 (ko) | 출력의 지향성 제어를 갖는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및 이러한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를 위한 백라이트 | |
TW201314267A (zh) | 自動立體顯示裝置 | |
JP2009157301A (ja) | 電気光学装置 | |
WO2012164496A1 (en) |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 |
TW201303371A (zh) | 自動立體顯示裝置 | |
KR20170084644A (ko) | 입체영상 투명 디스플레이 장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