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TW200948184A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 Google Patents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948184A
TW200948184A TW098102613A TW98102613A TW200948184A TW 200948184 A TW200948184 A TW 200948184A TW 098102613 A TW098102613 A TW 098102613A TW 98102613 A TW98102613 A TW 98102613A TW 200948184 A TW200948184 A TW 20094818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luorescent dopant
organic
hole
electr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026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ukinori Kawamura
Yutaka Terao
Makoto Kobayashi
Naoyuki Kanai
Ryohei Makino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Holding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Holdings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Holdings
Publication of TW2009481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4818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8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concentration of the activato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200948184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特別是關於 具有高精細度,高辨識性,及優越的耐環境性,且 ' 優越之多色顯示之色變換方式之有機電激發光顯示 機電激發光元件。 ❹ 【先前技術】 對於使用有機電激發光元件而實現全彩顯示之 一,有著色變換方式。在色變換方式全彩顯示,作 素的光源,使用發光成藍色或藍綠色之有機電激發 ,在藍色(B)像素,使用藍色的濾光片而使藍色 ,在紅色(R)像素,使用色變換層,進行波長變 到紅色光。在綠色(G)像素,對應於所使用之有 發光元件的發色光,使用綠色綠光片,使綠色光透 〇 經由使用發光成綠色光之色變換層而得到綠色光。 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係作爲RGB各像素的光源 ' 通使用。對於作爲彩色顯而使用時,在顯示白色時 、 能將RGB各像素的驅動電流作爲相等乃爲重要。; 各像素間,白色顯示時之驅動電流乃在差異大的情 長時間將顯示器點燈時,在RGB各像素之亮度降 產生變化,作爲其結果,色平衡乃產生崩潰。此係 再現性,特別是長期使用時之色再現性,成爲重大 使用於 可進行 器之有 方法之 爲各像 光元件 光透過 換而得 機電激 過,或 加以共 ,盡可 Ϊ RGB 況,於 低比例 對於色 的缺陷 200948184 對於在使用於色變換方式彩色顯示器時之有機電激發 光兀件的發光之紅色範圍,綠色範圍及藍色範圍各發光^ 度’係有某種程度之邊際。爲了作爲白色顯示時之驅動電 流之均一化’有必要補償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之RGB各範 圍的發光亮度之平衡者。關於此問題,一·般而W,係胃_ 對於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之發光層,添加非常微量(01%以 下)之紅色發光客體,將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之發光光譜作 爲廣域化,裔善RGB各範圍之平衡者。 例如,提案有將有機發光層,由藍色發光層與慘雜紅 色發光客體之綠色發光層而構成者(參照專利文獻n 。 在其提案中,紅色發光客體的摻雜量乃作爲1〇·3〜10莫耳 %爲佳。 另外,提案有於1個或複數的帶隙所成之有機發光層 中,摻雜複數之發光攙雜劑,至少1種之發光攙雜劑乃磷 光發光性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參照專利文獻2 )。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7- 1 42 1 6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4-522276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但摻雜非常微量之紅色發光客體的方法係因添加量爲 微量,而添加量的控制乃困難,單一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 之發光面內的特性之不均,及製造群間之性能的不均則有 變大之問題。 -6 - 200948184 另外,使用多層構成之有機發光層之情況,流動於有 機電激發光元件之電流的電流密度產生變化時,經由電 洞-電子對的再結合之激發子的產生位置產生變化,由此 ’發光極大的位置,以及在發光極大之發光亮度則有產生 大的變化之虞。 隨之,本發明之課題乃爲了解決上述之問題點,而提 供攙雜劑之添加量的控制爲容易,且得到未依存於流動之 電流的電流密度之安定發光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 [爲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係包含第1電極、和含有 電洞植入輸送層、有機發光層及電子植入輸送層之有機電 激發光層、和第2電極,其特徵乃前述有機發光層乃具有 與前述電洞植入輸送層或前述電子植入輸送層任一者接觸 之二個之外層、和挾持於前述二個之外層的內層;前述二 φ 個外層乃由主材料及第1螢光性攙雜劑所構成,前述內層 乃由主材料、第1螢光性攙雜劑及第2螢光性攙雜劑所構 成,前述第1螢光性攙雜劑之能帶隙乃較前述第2螢光性 - 攙雜劑之能帶隙爲大。在此,前述二個之外層各自乃期望 具有5 nm以上之膜厚。另外,有機發光層之二個的外層 係可經由主材料及第1螢光性攙雜劑之共蒸鍍所形成,以 及有機發光層之內層係可經由主材料及第1螢光性攙雜劑 及第2螢光性攙雜劑之共蒸鑛所形成。 200948184 [發明之效果] 經由採取以上之構成,將螢光性攙雜劑’特別是第2 螢光性攙雜劑之添加量’比較於均一地摻雜於有機發光層 全德之情況,可增加1位數’由此’添加量的控制則變爲 容易。此係可控制在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之發光面內之特性 的不均,以及製造群間之性能的不均者。另外,將添加第 2螢光性攙雜劑的位置作爲有機發光層之內層,經由從電 洞植入輸送層及電子植入輸送層之界面作爲間隔之時,可 得到電流密度依存性少之安定的發光光譜者。 【實施方式】 於圖1,顯示本發明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之一例。本 發明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係於基板10上,依第1電極20 ,電洞植入輸送層31,有機發光層32,電子植入輸送層 33,及第2電極40的順序加以層積。有機發光層32係由 與電洞植入輸送層或電子植入輸送層之任一接觸之二個之 外層32a、和挾持於二個之外層32a的內層32b所構成。 然而,在圖1中,係顯示第1電極20乃陽極,第2電極 40乃陰極。 基板10乃亦可爲透明及不透明,可使用玻璃,矽, 陶瓷,各種塑料,各種薄膜等而形成者。如後述,製作具 有可複數獨立而控制之發光部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之情況 ’於對應於基板10表面上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之發光不 的位置’亦可設置複數之開關元件。複數之開關元件係亦 -8- 200948184 可爲例如,在TFT,MIM等該技術所知道之任意的元件。 另外,於基板1〇之表面上,亦可更設置爲了驅動有機電 激發光元件之配線,驅動電路等。 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40之任一方乃陽極,另一方 ' 乃陰極。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40係將任一方爲透明者 ' 作爲條件,亦可爲透明,亦可爲反射性(不透過性)。透 明之電極係例如,可使用ITO,氧化錫,氧化銦,IZO, 0 氧化鋅,鋅-鋁氧化物,鋅-鎵氧化物,或對於此等氧化物 而言,添加F,Sb等之攙雜劑的導電性透明金屬氧化物等 而形成。另一方面,反射性的電極係可使用高反射率之金 屬,非晶質合金,微結晶性合金而形成。高反射率之金屬 乃包含Al、Ag、Mo、W、Ni、Cr等。高反射率之非晶質 金屬乃包含NiP、NiB、CrP及CrB等。高反射率之微結 晶性合金係包含NiAl等。 當考慮電洞的植入之容易度時,期望爲將作爲陽極所 ❿ 使用之電極(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40之任一)作爲透 明者。但,要求反射性之陽極的情況,係可將前述之反射 * 層材料所成的層,和前述之導電性透明金屬氧化物所成的 - 層之層積體,作爲陽極而使用者。 另外,可於作爲陰極所使用之電極(第1電極20及 第2電極40之任一)與有機電激發光層30之界面,設置 陰極緩衝層而使電子植入效率提昇者。陰極緩衝層係可從 Li、Na、K或Cs等之鹼金屬,Ba或Sr等之鹼土類金屬 ,稀土金屬,含有此等金屬之合金,或此等金屬之氟化物 -9 - 200948184 等而形成者。特別是要求透明性之陰極的情況,從確保透 明性之觀點,期望爲將陰極緩衝層的膜後座爲10ηιη以下 者°另一方面,對於要求反射性之陰極的情況,對於前述 之高反射率材料而言,亦可使用添加工作函數小之材料的 鋰’鈉’鉀等之鹼金屬,鈣,鎂,緦等之鹼土類金屬而合 金化之材料,形成反射性之陰極。 另外,將各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40,由條紋形狀 的複數之部分電極而構成,經由使第1電極20之部分電 極的條紋延伸方向,和第2電極40之部分電極的條紋延 伸方向交叉(垂直交叉爲佳)之時,可得到具有可複數獨 立進行控制之發光部的被動矩陣驅動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 者。或者另外,於基板10之上方設置複數之開關元件, 將第1電極20分割爲與開關元件1對1加以連接之複數 的部分電極,經由將第2電極40做爲一體型之共通電極 之時,可得到具有可複數獨立進行控制之發光部的主動矩 陣驅動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者。 第1電極20及第2電極40係雖依存於所使用之材料 ,但可使用在蒸鍍,濺鍍,離子電鍍,雷射削剝等該技術 所知道之任意的手段而形成者。 電洞植入輸送層31係對於從陽極的電洞植入性優越 ,可作爲使用電洞輸送能力高的材料之單一的層而形成者 。但,一般而言,期望爲分爲促進從陽極對於有機層之電 洞植入的電洞植入層,和對於有機發光層32輸送電洞電 子之電洞輸送層之二層而形成者。使用二層構造之電洞植 -10- 200948184 入輸送層31的情況’期望爲使電洞植入層接觸於陽極, 使電洞輸送層接觸於發光層32之構造者。 做爲爲了形成電洞植入輸送層31之材料,可使用三 烯丙基胺部分構造,咔唑部分構造’噁二哩部分構造之材 ' 料等,一般在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所使用之電洞輸送材料者 。具體而言,係含有N,N’-二苯N,N’-雙(3-甲基苯基)- 1,1’-聯苯-4,4’-二胺(TPD)、Ν,Ν,Ν’,Ν’-四(4-甲氧苯基 φ )-聯苯胺(MeO-TPD) 、4,4’,4”-三{1-萘基(苯基)氨 基}三苯胺(1-TNATA ) 、4,4’,4”-三{ 2-萘基(苯基) 氨基}三苯胺(2-TN ΑΤΑ) 、4,4’,4”-三(3-苯甲苯基氨 基)三苯胺(m-MTDATA ) 、4,4 ’ -雙{ N- ( 1 -萘基)-N- 苯胺基}聯苯(NPB) 、2,2’,7,7’-四(N,N-二苯氨基)-9,9’-螺聯芴(8?4〇-丁八0) 、N,N’-二(聯苯-4-基)-N,N’- 二苯基-(1,1’-聯苯)-4,4,-聯氨(?-8?0)、三(〇-聯三 苯-4-基)胺(o-TTA)、三(p-聯三苯-4-基)胺(p-TTA 〇 ) 、1,3,5 -四〔4-(3 -苯甲苯基氨基)苯基〕苯(m- MTDAPB) 、4,4’,4”-三-9-咔唑基三苯胺(TCTA)等。 * 將電洞植入輸送層31,由電洞植入層及電洞輸送層 - 之層積構造而形成之情況,可將電洞輸送層,由前述之電 洞輸送材料而形成,將電洞植入層,由銅酞花青複合物( CuPc)等而形成。或者另外,亦可於前述之電洞輸送材料 ,添加電子受容性攙雜劑(p型摻雜)之材料,形成電洞 植入層。可使用之電子受容性攙雜劑係例如含有四氰代二 甲基苯醌衍生物等之有機半導體。做爲代表之四氰代二甲 -11 - 200948184 基苯醌衍生物乃2,3,5,6-四氟-7,7,8,8-四氰代二甲基苯醌 (F4-TCNQ)。或者另外,可將氧化鉬(Mo03)、氧化鎢 (W03 )、氧化釩(V205 )等之無機半導體,做爲電子受 容性攙雜劑而使用者。 電洞植入輸送層33係對於從陰極的電洞植入性優越 ,可作爲使用電洞輸送能力高的材料之單一的層而形成者 。但,一般而言,期望爲分爲促進從陰極對於有機層之電 洞植入的電洞植入層,和對於有機發光層32輸送電子之 電子輸送層之二層而形成者。使用二層構造之電子植入. 輸送層33的情況,期望爲採取使電子植入層接觸於陰極 ,使電子輸送層接觸於有機發光層32之構造者。 電子植入輸入層33係具體而言可使用如3_苯基( 萘基)-5-苯基-1,2,4-三唑(TAZ)之三唑衍生物;丨,3_ 雙〔(4-t-丁基苯基)-1,3,4-嚼二哩〕伸苯基(〇xd-7) 、2-(4-聯苯基)-5-(4-卜丁基苯基)-1,3,4-噪二嗤( PBD )、如1,3,5-三(4-卜丁基苯基-1,3,4-卩惡二卩坐)苯( TPOB)之噁二唑衍生物;5,5,-雙(二菜基氧硼基)_2,2,_ 聯二噻吩(BMB-2T)、如5,5’-雙(二菜基氧硼基)_2,2, :5’2’-聚噻吩(BMB-3T )之噻吩衍生物;如三鋁(8_唾 啉酚)(Alq3 )之鋁複合體;如4,7-聯苯-ijo•二氮雜菲 (BPhen ) 、2,9-二甲基- 4,7-聯苯-1,10-二氮雜菲(bcp) 之二氮雜菲衍生物;如2,5-二-(3-聯苯)·Μ,_二甲基_ 3,4-二苯環戊二烯(PPSPP) 、1,2-雙(1-甲基 _2,3,4,5•四 本環戊二烯)乙烷(2PSP) 、2,5-雙-(2,2-聯二啦陡·6· 200948184 基)·1,1-二甲基-3,4-二苯環戊二烯(PyPySPyPy)之 環戊二烯衍生物等之電子輸送材料。 電子植入輸入層33乃電子植入層及電子輸入适 2層構造之情況,可將電子輸送層,由前述之電子輻 料而形成者。另一方面,電子植入層係可使用Li20 - 、Na2S 、Na2Se、及NaO等之鹼金屬硫屬薄膜材
CaO、BaO、SrO、BeO、BaS、及 CaSe 等之鹼土類金 • 屬薄膜材料、LiF、NaF、KF、CsF、LiCl、KC1 及 等之金屬鹵化物、CaF2、BaF2、SrF2、MgF2及BeF2 鹼土類金屬之鹵化物、Cs2C03等之鹼金屬碳酸鹽。 此等材料而形成電子植層之情況,期望爲將電子植入 膜厚,做爲0.5〜l.Onm程度者。 或者另外,亦可將Li、Na、K、Cs等之鹼金屬 、Ba、Sr、Mg等之鹼土類金屬之薄膜(膜厚1.0〜ί 程度),做爲電子植入層而使用。 〇 或者另外,可使用於前述之電子輸送材料中,
Li、Na、K、Cs 等之鹼金屬、LiF、NaF、KF、CsF 等 * 金属鹵化物,Cs2C03等鹼金属碳酸鹽之材料,形成 ' 從陰極之電子植入的電子植入輸送層33。 本發明之有機發光層32係從主材料,第1螢光 雜劑及第2螢光性攙雜劑加以形成。在本發明之「螢 攙雜劑」係指從激子收容能量而成爲單一激發狀態, 一激發狀態轉換至基底狀態時,發光成螢光之化合物 1螢光性攙雜劑乃爲了從藍色得到藍綠色的發光之化 .矽雜 :層之 f送材 、LiO 料、 :屬硫 NaCl 等之 使用 層之 、Ca ).0 nm 摻雜 之鹼 促進 性攙 光性 從單 。第 合物 -13- 200948184 ,第2螢光性攙雜劑乃爲了得到紅色的發光之化合物。第 1螢光性攙雜劑之能帶隙(Eg 1 )乃較第2螢光性攙雜劑 之能帶隙(Eg2 )。可使用之第1螢光性攙雜劑係例如含 有:苯并噻唑系、苯并咪唑系、苯并噁二唑系之螢光增白 劑;金屬螯合化氧鎗化合物,苯乙烯基苯系化合物(4,4 ’ -雙(2,2’_聯苯乙烯)聯苯(DPVBi)等);芳香族二甲基 系化合物等。可使用之第2螢光性攙雜劑係例如含有:紅 熒烯、如4-二氰甲烯-2-甲基-6- (p-二甲基氨基苯乙烯基 )喃之酞菁色素、Lumogen.F.red、nile red 等之公 知的材料。 主材料乃具有經由從電洞植入輸送層所植入的電洞, 從電子植入輸送層所植入的電子之再結合而生成激子,使 其能量移動於第1及第2螢光性攙雜劑之機能的化合物。 一旦移動於螢光性攙雜劑的能量乃爲了藉由主材料而防止 串接移動,主材料之能帶隙(Egh)係期望較第1螢光性 攙雜劑之能帶隙(Eg 1 )及第2螢光性攙雜劑之能帶隙( Eg2 )爲大者。可在本發明所使用之主材料係例如含有: 9,1〇-二(2-萘基)蒽(0-入〇?〇、2-甲基-9,1〇-二(2-萘 基)蒽(MADN ) 、9,10-雙-(9,9-二(η-丙基)芴-2-基 )蒽(ADF) 、9-(2-萘基)-10-(9,9-二(η-丙基)-芴-2-基)蒽(ANF)等之蒽系化合物。 有機發光層32係由與電洞植入輸送層31或電子植入 輸送層33之任一接觸之二個之外層32a、和挾持於二個 之外層32a的內層32b所構成。外層32a乃從主材料,第 -14- 200948184 1螢光性攙雜劑所構成的層。另一方面,內層3 2b係從主 材料,第1螢光性攙雜劑及第2螢光性攙雜劑加以構成的 層。在本發明,外層32a係需要具有5nm以上,理想係 具有10nm以上之膜厚者。 ' 於具有如以上構成之有機發光層32之中,從電洞植 - 入輸送層或電子植入輸送層,各植入電洞及電子時,所植 入之電洞及電子係在主材料分子上再結合,生成激子。其 φ 激子係擴散在有機發光層32中同時,使能量移動於存在 於近旁之激發能量低之螢光性攙雜劑分子。並且,得到能 量之螢光性攙雜劑係以各攙雜劑故有的發光色所發光。在 此機構,激子得擴散距離係依存於所使用之材料種類及濃 度,但一般而言乃5nm至10nm程度。 激子得生成係通常在有機發光層32與電洞植入輸送 層31之界面,或有機發光層32與電子植入輸送層33之 界面得任一加以進行。因爲,經由產生於和與有機發光層 〇 鄰接的層(電洞植入輸送層31或電子植入輸送層33之任 一)之間的HOMO或LUMO之帶隙偏差,電洞及電子乃 ' 容易儲存於兩界面之任一附近之故。在有機發光層32 /電 洞植入輸送層31的界面或有機發光層3 2/電子植入輸送層 33的界面之任一,激子選擇性地生成乃由電洞及電子的 植入平衡所支配之故,而依存於流動在有機電激發光元件 之電流的電流密度。 假設,對於同數之第1及第2螢光性攙雜劑乃存在於 有機發光層32/電洞植入輸送層31的界面及有機發光層 -15- 200948184 32 /電子植入輸送層33的界面的情況,激子的能量係選擇 性地移動於具有較Egl爲小之Eg2之第2螢光性攙雜劑。 做爲其結果5成爲第1螢光性攙雜劑乃未發光,第2螢光 性攙雜劑乃選擇性地發光者。以往係爲了解決其發光的不 均一,有必要做爲將具有小Eg2之第2螢光性攙雜劑的天 加料,控制爲相當微量者。 對此,在本發明之構成,有機發光層32/電洞植入輸 送層31的界面或有機發光層32/電子植入輸送層33的界 面係由主材料與第1螢光性攙雜劑所成之外層3 2a所形成 ,而未存在有第2螢光性攙雜劑。隨之,在兩界面之任一 產生之激子的一部分乃在外層3 2a中,賦予能量至第1螢 光性攙雜劑,使第1螢光性攙雜劑發光。另外,所生成之 激子的一部分係從外層32a擴散至內層32b,於存在於內 層32b之第2螢光性攙雜劑,賦予能量而使第2螢光性攙 雜劑發光。如以上,經由採取具有未含有第2螢光性攙雜 劑之2個外層32a與含有第2螢光性攙雜劑之內層32b的 構成之時,可平衡佳地使第1及第2螢光性攙雜劑之兩者 發光者。 如此,經由分離第1及第2螢光性攙雜劑發光的位置 之時,比較於將第2螢光性攙雜劑之添加量,遍佈於以往 之有機發光層全體均一地加以添加之情況,可增加1位數 。並且經由添加量增加之時,添加量的控制則變爲容易, 可改善第2螢光性攙雜劑之面內分布及群間格差者。即, 可控制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之發光面內的發光亮度平衡及群 -16- 200948184 間的發光亮度平衡者。 加上,從於位置於或有機發光層32/電洞植入輸送層 31及有機發光層32/電子植入輸送層33的界面之2個外 層3 2a,未存在有第2螢光性攙雜劑者,可控制經由依存 於電流密度之激子的生成位置之變化的發光光譜之變化( - 即,發光色的變化)者。在本發明之構成,即使在位置於 任一界面之外層32a生成激子,在該位置之外層32a中, 0 亦引起第1螢光性攙雜劑的發光,以及經由從外層32a擴 散至內層3 2b之激子而引起第2螢光性攙雜劑之發光之故 ,可得.到前述之作用效果。 構成有機電激發光層30之各層,即電洞植入輸送層 31,有機發光層32及電子植入輸送層33係可使用在蒸鍍 法等之該技術所知道之任意方法而形成者。構成有機發光 層32之外層32a及內層32b係例如可經由特定的共蒸鍍 而形成者。 e [實施例] • [實施例1] - 最初,使用濺鍍法,遍佈於玻璃基板的全面,堆積膜 厚200nm之IZO膜。接著’由使用光阻劑「OFPR-800」 (東京應化工業製)之光微影法’進行圖案化’得到具有 寬度2mm之條紋狀之透明的第1電極。 接著,將形成第1電極之玻璃基板,裝置於阻抗加熱 蒸鍍裝置內,形成由電洞植入層及電洞輸送層所成之電洞 -17- 200948184 植入輸送層。在成膜時,將真空槽內壓,減壓至lxl〇_4pa 。蒸鍍銅酞菁(CuPc),形成膜厚l〇〇nin之電洞植入層 。並且,蒸鍍4,4’-雙[N-(l=萘基)-N-苯胺]聯苯(a-NPD), 形成膜厚20nm之電洞植入層。 接著,作爲不破壞真空,於電洞植入輸送層之上方, 形成有機發光層。在本實施例中,做爲主材料,使用β-ADN ( Egh = 3.0eV )、作爲第1螢光性攙雜劑,使用 DPVBi ( Egl=2.8eV )、作爲第2螢光性攙雜劑,使用紅 螢烯(Eg2 = 2.5eV )。最初,共蒸鍍β-ADN及DPVBi,形 成膜厚15nm之第1外層。此時,將β-ADN的蒸鍍速度作 爲1.9A/S ’將DPVBi的蒸鍍速度作爲〇.iA/s。接著,共 蒸鍍β-ADN,DPVBi及紅螢烯,形成膜厚5nm之內層。 此時’將β-ADN及DPVBi的蒸鍍速度作爲與前述相同, 將紅螢烯之蒸鍍速度作爲O.lA/s。最後,使用與第1外層 同樣的條件,形成膜厚1 5nm之第2外層。所得到之外層 及內層中的第1螢光性攙雜劑(DPVBi )之含有量乃5體 積%,內層中之第2螢光性攙雜劑(紅螢烯)之含有量乃 〇 . 5體積%。 接著,作爲不破壞真空,於有機發光層之上方,蒸鎪 Alq3,形成膜厚20nm之電子植入輸送層。 接著,作爲不破壞真空,於電子植入輸送層之上方, 形成第2電極。使用得到延伸於與第1電極之條紋垂直交 叉的方向之寬度2nm之條紋狀之光罩,蒸鍍Mg/Ag(質量 比10Π),得到具有200rim的膜後級2mm的寬度之條紋形 200948184 狀的第2電極(反射性)。 最後,將所得到之層積體,在無菌箱內之乾燥氮素環 境(氧濃度及水份濃度雙方同時爲lOppm以下),使用 密封玻璃及UV硬化型黏接劑而加以密封,得到有機電激 發光元件。 (比較例1 ) ^ 除了以以下的步驟進行有機發光層之形成者,重複實 施例1之步驟而得到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接著,於電洞植 入輸送層之上方,共蒸鍍P-ADN,DPVBi及紅螢烯,形成 膜厚35nm之有機發光層。此時,將β-ADN的蒸鍍速度作 爲1.9A/S,將DPVBi的蒸銨速度作爲O.lA/s,將紅螢烯 的蒸鍍速度作爲O.OOlA/s。所得到之有機發光層係含有5 體積%之第1螢光性攙雜劑(DPVBi),及遍佈於層全體 均一地加以添加之0.05%之第2螢光性攙雜劑(紅螢烯) ❹ • (比較例2) . 除了將紅螢烯的蒸鍍速度作爲0.01 A/s者,重複比較 例1之步驟而得到有機電激發光層。所得到之有機發光層 係含有5體積%之第1螢光性攙雜劑(DPVBi ),及遍佈 於層全體均一地加以添加之0.05%之第2螢光性攙雜劑( 紅螢烯)。 200948184 [評估] 採用實施例1,比較例1及比較例2的步驟,個製作 5組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對於所製作之有機電激發光元 件,施加得到0 .1 A/cm2之電流密度的電壓,從玻璃基板 側觀測2mmx2mm之發光範圍,測定此時之發光亮度(測 定波長400〜70Onm)。求取5組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之測 定値之平均値,評估從平均値之各組之元件的測定値之不 均。將結果示於表1。 第1表: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之群間不均 第2螢光性攙雜劑 不均 添加量(體積%) 添加位置 實施例1 0.5 唯內層 ±5% 比較例1 0.05 對全體均一 ±20% 比較例2 0.5 對全體均一 ±15% 另外,於圖2 (比較例1 )、圖3 (比較例2 )、以及 圖4 (實施例1 ),顯示於在實施例1、比較例1及比較 例2所得到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流動各種之電流密度之 電流時之發光光譜。然而,圖2〜圖4中所示之個光譜係 將波長470nm之發光強度作爲1地加以規格化而顯示。 在此,將波長470nm附近及波長50 4nm附近作爲峰値之 發光乃經由第1螢光性攙雜劑(DPVBi)者,波長576nm 附近之發光乃經由第2螢光性攙雜劑(紅螢烯)者。更且 ,圖5係顯示電流密度與波長576nm之發光強度(以波 -20- 200948184 長4 70nm之發光強度規格化)之關係。 從圖3及圖5 了解到,將第2螢光性攙雜劑,以比較 大之添加量添加於有機發光層全體之比較例2的有機電激 發光元件係對應於電流密度之變化,其發光光譜產生大變 化,無法得到安定之發光特性。加上,如第1表所示,群 • 間不均亦爲不能說是可容許之位準。 另一方面,從圖2及圖5 了解到,將添加於有機發光 φ 層全體之第2螢光性攙雜劑的添加量,作爲縮小1位數之 比較例1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係電流密度即使產生變化, 其發光光譜的變化亦小,顯示安定之發光特性。但,第2 螢光性攙雜劑之添加量乃相當微量之故,如第1表所示, 群間的發光亮度之不均爲大。即,呈現具有安定之發光特 性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大量生產乃困難之製造上的問題 點。 比較於前述之比較例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將有機發 φ 光層,從內層及2個外層加以構成,將第2螢光性攙雜劑 ,只添加於內層之實施例1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係電流密 • 度即使產生變化’其發光光譜的變化亦小,顯示安定之發 光特性。另外’如第1表所示,了解到亦控制群間不均者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乃顯示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之剖面圖。 [圖2]乃顯示比較例1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元件之發 -21 - 200948184 光光譜之電流密度依存性的圖。 [圖3]乃顯示比較例2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元件之發 光光譜之電流密度依存性的圖。 [圖4]乃顯示實施例1之有機電激發光裝置元件之發 光光譜之電流密度依存性的圖。 [圖5]乃顯示在實施例1 ’比較例1及比較例2之有 機電激發光裝置元件之5 76nm的發光光譜亮度之電流密 度依存性的圖表。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 :基板 20 :第1電極 3〇:有機電激發光層 31 :電洞植入輸送層 32 :有機發光層 3 2 a :外層 3 2b :內層 33:電子植入輸送層 40 :第2電極 -22-

Claims (1)

  1. 200948184 七、申請專利範圍: 1·一種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爲包含第1電極、和含有 電洞植入輸送層、有機發光層及電子植入輸送層之有機電 激發光層、和第2電極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其特徵乃 ' 前述有機發光層乃具有與前述電洞植入輸送層或前述 * 電子植入輸送層任一者接觸之二個之外層、和挾持於前述 二個之外層的內層; 0 前述二個外層乃由主材料及第1螢光性攙雜劑所構成 ,前述內層乃由主材料、第1螢光性攙雜劑及第2螢光性 攙雜劑所構成, 前述第1螢光性攙雜劑之能帶隙乃較前述第2螢光性 攙雜劑之能帶隙爲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其中 ,前述二個之外層各爲具有5nm以上之膜厚。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有機電激發光元 〇 件,其中,前述外層乃經由主材料及第1螢光性攙雜劑之 共蒸鍍而形成’以及前述內層乃經由主材料、第1螢光性 * 攙雜劑及第2螢光性攙雜劑之共蒸鍍而形成者。 -23-
TW098102613A 2008-02-04 2009-01-22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TW200948184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24134A JP2009188045A (ja) 2008-02-04 2008-02-04 有機el素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48184A true TW200948184A (en) 2009-11-16

Family

ID=40469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02613A TW200948184A (en) 2008-02-04 2009-01-22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243471A1 (zh)
JP (1) JP2009188045A (zh)
KR (1) KR101428821B1 (zh)
GB (1) GB2456911B (zh)
TW (1) TW20094818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87437A (zh) * 2012-12-20 2014-06-25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94118B1 (ko) 2009-01-13 2010-11-15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49214B2 (ja) * 1997-03-18 2007-07-25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3287344B2 (ja) * 1998-10-09 2002-06-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有機el素子
JP4329305B2 (ja) * 2001-08-27 2009-09-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有機el素子
KR100495594B1 (ko) * 2003-05-23 2005-06-14 주식회사 비스톰 3원색광을 이용한 백색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KR20050039674A (ko) * 2003-10-24 2005-04-29 펜탁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백색 유기 전자 발광 소자
JP2006004721A (ja) 2004-06-16 2006-01-05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トップエミッション型有機el素子
US20060130883A1 (en) * 2004-12-17 2006-06-22 Ez Environmental Solutions Corporation Closed-loop containment ash washer assembly and method
US20070126350A1 (en) * 2005-12-06 2007-06-07 Lee Jeong I Whi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TWI335681B (en) * 2007-05-18 2011-01-01 Ind Tech Res Inst White light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device
KR100899423B1 (ko) * 2007-08-16 2009-05-27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87437A (zh) * 2012-12-20 2014-06-25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CN103887437B (zh) * 2012-12-20 2016-06-29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GB2456911A (en) 2009-08-05
GB2456911B (en) 2011-10-26
GB0901403D0 (en) 2009-03-11
KR20090085520A (ko) 2009-08-07
KR101428821B1 (ko) 2014-08-08
JP2009188045A (ja) 2009-08-20
US20090243471A1 (en) 2009-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76061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439174B (zh) Organic light emitting element
US8564190B2 (en)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lighting device
JP5102666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US7843129B2 (en) Whi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and light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JP5452853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20090001875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incorporating multifunctional osmium complexes
US9293736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element having emission layers and an electron injection layer including fullerene and lithium quinolate
TW200818980A (en)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20070112890A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TW200816860A (en) Tandem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s and display using the same
US8808877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060122832A (ko) 유기 전계발광 소자 및 표시장치
JP4801495B2 (ja) 発光素子および発光装置
JP2003282266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03282265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TW200948184A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2008218320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03282267A (ja) 発光素子
JP2014182933A (ja) 有機el発光装置
TW202026395A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
US20220181572A1 (en) Display Panel, Data Process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Panel
ES2693204T3 (es) Panel EL orgánico emisor de luz blanca y procedimiento para producir el mismo
US20130048973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Comprising At Least Two Electroluminescent Lay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