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TW200401585A - Organic EL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 Google Patents

Organic EL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0401585A
TW200401585A TW092115262A TW92115262A TW200401585A TW 200401585 A TW200401585 A TW 200401585A TW 092115262 A TW092115262 A TW 092115262A TW 92115262 A TW92115262 A TW 92115262A TW 200401585 A TW200401585 A TW 20040158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anode
organic
light
organic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21152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akeshi Suzuki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4015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40158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7Carrier injection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1An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200401585 (1)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一種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及 【先前技術】 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乃屬於根據從陽極注 從陰極注入電子,且使用在發光層中再次結 的能量來激發有機染料而產生激發子,且將 到基底準位時的發光取出至外部的原理。 就該技術來看,是藉由在專屬的發光層 電子的再結合,產生相當於注入的載子的激 著提高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發光效率。針對 日本特開第2000 — 3 1 5 5 8 1號公報乃揭示, 設置無機電荷障壁層。亦即配置在發光層之 無機電荷障壁層是利用透過電洞但遮斷電子 ,一方面,配置在發光層之陰極側的第二無 是利用通過電子但遮斷電洞的材料所形成。 電荷障壁層,使電洞及電子停留在發光層, 進行激發子的產生。而且日本特開第20 00 -報乃揭示,在發光層的陽極側設有通過電洞 子的無機電洞傳遞層。 而爲了提高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的效率, 及陰極)進行載子注入也是很重要。該些參 有接觸陽極或陰極的有機載子(電洞或電子 其製造方法。 入電洞,以及 合該些載子時 該激發子掉落 中進行電洞及 發子增大,試 該課題,例如 在發光層兩側 陽極側的第一 的材料所形成 機電荷障壁層 使用該些無機 使其再結合而 -268970 號公 但不會通過電 由電極(陽極 考文獻中,設 )注入層,並 (2) (2)200401585 針對發光層促進載子注入。然而對於由電極對發光層的載 子注入’使用無機物層的情形並未揭示亦未啓示。 【發明內容】 [發明卻解決的課題] 易從電極(陽極及陰極)注入載子,降低元件驅動電 壓是很重要的因素。本發明乃爲特別有關電洞之注入。 爲了效率良好的對有機膜注入電洞,主要必須滿足兩 項條件。一爲,有機膜與陽極之間的能量障壁要很小,亦 即陽極材料的工作函數要十分的大。另一爲,形成陽極之 材料的載子密度要很高。 現在用於陽極的主要材料乃爲在I η 2 Ο 3中摻雜錫(S n )或鋅(Zn)的透明電極。對該表面進行氧化處理,而得 到5eV左右的工作函數,但有機膜的工作函數爲5.5eV左 右的較多,還有〇.5eV左右的注入障壁,就是未顯示充分 的性能。 有機膜與陽極的能量障壁爲一定的時候,該些載子的 狀態密度愈大載子愈容易注入。然而習知的有機膜之狀態 密度約爲1 〇 1 8 / c m 3左右’相較於金屬的載子密度是較小 的。因而爲了以低電壓驅動有機發光元件,就需要補充有 機膜小的狀態密度,載子的注入就更容易。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第一形態的有機發光元件乃屬於至少具有陽 (3) 200401585 極' 和有機發光層 '和陰極,且利用注入電荷的有機發光 元件,其特徵爲:在前述陽極與前述有機發光層之間,夾 持具有 I η ( 1 1 - y) GaxAlyN ( OSx各 1 且 〇客 yS〇.5 且 〇 ^ 1 - X - y ^ 1 )組成的無機膜層。
本發明之第二形態的有機發光元件乃屬於至少具有陽 極、和有機發光層、和陰極,且利用注入電荷的有機發光 元件,其特徵爲:前述陽極具有 In( r-x-y) GaxAlyN ( OSxS 1 且 OgySO.5 且 〇 = 1— x— 1)的組成。 本發明之第三形態的有機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其特 徵爲:至少具有提供含有銦、鎵或鋁之陽極的工程、和藉 由對前述陽極的表面進行氮化處理,形成具有I n ( i - x — y > GaxAlyN(OSx$l 且 〇$y$〇_5 且 OSl—x-ygl)組成 的無機膜層的工程、和在前述無機膜層上積層有機發光層 及陰極的工程。
【實施方式】 [發明的實施形態]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的有機電激發光 元件的斷面圖。本發明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乃爲具有積層 陽極2、無機膜層4、有機發光層6及陰極8的構造。 本發明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通常是形成在基板上。該 基板的位置是依靠設計可與陽極2接觸,也可與陰極8接 觸。如果有機發光層6方面的發光是採用通過基板而取得
-6 - (4) (4)200401585 的構造時,基板就該發光的波長區域而言’應具有高透明 性。該發光爲自基板相反側取得時’基板不需爲透明。基 板可採用像是玻璃、塑膠(聚甲基丙烯酸、聚酯、聚鏈烯 烴等)、矽等的材料。 陽極2爲效率良好的進行正電洞的注入,使用工作函 數大的材料。適合陽極2所使用的材料包括IΤ Ο、IZ 0等 的導電性金屬氧化物。該些導電性金屬氧化物就可視光區 域來看爲透明的,很適合有機發光層6自陽極側取得發光 的情形。自陰極側取得有機發光層6的發光時,陽極不需 要爲透明的。 本發明的陽極可使用濺鍍法、蒸鍍法、C V D法等慣 用的方法形成。 於本發明中,設在陽極2與有機發光層6之間的無機 膜層4是由具有成爲ln( up GaxAlyN之組成的III族氮 化物所形成。此例中,X及y爲滿足0 S X S 1且0刍y S 〇·5 且 〇$;[— X— ygi 的條件。而滿足 0SxS0.8、0$y 各〇 · 2且〇 $ 1 一 x 一 y $ 1的條件更佳。而無機膜層4所用 的ΙΠ族氧化物最好爲非晶質狀態。 具有如上述適當組成的III族氮化物乃表示比ITO或 IZO還大的5.6eV左右的工作函數。該工作函數爲略等於 有機層之工作函數的値。因而在無機膜層4與有機發光層 6之間,並不仰賴電位障壁,就能對有機發光層6圓滑地 進行電洞的注入。於本發明中,使用111族氧化物時,其 工作函數以5〜5.6eV範圍內爲佳。 200401585 一方面,在由I τ 0或IZ 0所形成的陽極2與無機膜 層4 /<£間’存在電ίϋ障壁。然而於本發明中,無機膜層所 用的111族氮化物與有機發光層的材料比較,具有非常大 的載子密度。具體而言’對於有機發光層材料的狀態密度 爲1〇18 / cm3左右而言’本發明的ΠΙ族氮化物具有1〇2〇 〜l〇22/cm3左右大的載子密度。因而使用同—電場時, 認爲本發明的陽極-無機膜層間有可能會流入習知之陽極 一有機發光層間之1〇〇〜10000倍的載子。且認爲使用更 弱的電場時,可能會有充分的載子流動。 如上述’於本發明之構成中’就陽極-無機膜層間及 無機膜層-有機發光層間這兩者而言,能夠很輕易地進行 載子(電洞)的遷移。其結果能以低電壓驅動,還能提供 耗電量小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 本發明之無機膜層具有1〜10nm最好爲1〜5nm的膜 厚。藉由具有該範圍內的膜厚,就能實現上述效果,進行 有效率的電洞注入。 而形成本發明之無機膜層的III族氮化物具有1019〜 102Q/cm3最好爲1〇21〜i〇22/cm3的載子密度。如前述, 具有這麼大的狀態密度,對易於進行陽極-無機膜層間的 電洞遷移是很重要。再者,載子密度是製成厚膜並利用凡 得堡(v a n d e r ρ 〇 1 )程式測定。 進而雖具有相關上述載子密度的物性,但本發明的無 機膜層係具有0.05〜0.5Ω . cm最好爲〇·〇5〜0.1Ώ . cm 的電阻率。 (6) (6)200401585 本發明的無機膜層可利用濺鍍法、蒸鍍怯、c v D法 等慣用的方法形成。該些方法中,氮可以作爲單體的氣體 '氨、基或電漿而供應。但最好是藉由氮化包含具有適當 組成的銦、鎵或是鋁的陽極表面所形成。陽極表面的氮化 可利用氮電漿來處理陽極表面。 就本發明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來看,有機發光層6至 少包含有機電激發光層,配合需要而具有介設電洞注入層 、電洞傳遞層及/或電子注入層的構造。具體而言,可採 用由如下記載的層構成所形成者》 (1 )有機電激發光層 (2)電洞注入層/有機電激發光層 (3 )有機電激發光層/電子注入層 (4)電洞注入層/有機電激發光層/電子注入層 (5 )電洞注入層/電洞傳遞層/有機電激發光層/ 電子注入層 (6)電洞傳遞層/有機電激發光層 (7 )電洞傳遞層/有機電激發光層/電子注入層 (於上述中’左側連接無機膜層、右側連接陰極) 上述各層的材料是使用公開已知者。例如在欲由藍色 得到藍綠色發光的有機電激發光層中,最好使用例如苯并 _哩系 '苯并咪唑系、苯并噁唑系等的螢光增白劑、金屬 蜜合化氧鑰化合物、苯乙烯基苯系化合物、芳香族二次甲 基系化合物等。 於本發明中’無機膜層4與有機電激發光層並不是直 200401585 接接觸,在該些之間介設有電洞注入層及/或電洞傳遞層 的構成爲佳。因爲本發明的無機膜層4,其載子密度很大 的緣故’在有機電激發光層中所產生的激發子有可能會消 光。爲了防止此種情形,設有2〇nm以上最好爲20〜 1 0 0 n m厚度的電洞注入層及/或電洞傳遞層爲佳。 上述有機發光層或是構成發光層的各層可使用蒸鍍法 等慣用的方法形成。 陰極8可使用工作函數小的材料的鋰、鈉等的鹼金屬 、鉀、鈣、鎂、緦等的鹼土類金屬,或是由該些氟化物等 形成的電子注入性的金屬、與其他金屬的合金或化合物。 與由該些工作函數小的材料所形成的陰極之有機發光層相 反側的面也可積層在導電性金屬上。導電性金屬可使用 Al、Ag、Mo、W等。該導電性金屬可作爲輔助電極的功 能,且會使得陰極全體的電阻値降低。 而由陰極側取得有機發光層6之發光時,要求陰極對 該發光之波長區域而言要具有高透明性。此時,可採用前 述工作函數小的材料製成極薄(10 mra以下)者,且在其 上積層I Τ Ο、I Ζ Ο等透明性導電性氧化物的構造。該構造 可藉由採用該些工作函數小的材料’就能效率佳的進行電 子注入,進而藉由作爲極薄的膜’就能藉由該些材料使透 明性降至最低限。 本發明的陰極可利用濺鍍法、蒸鍍法、CVD法等慣 用的方法形成。 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乃屬於至少具有由上述II丨族 -10- (8) 200401585 氧化物形成的陽極、和有機發光層、和陰極的有機發光元 件。 於本實施形態中’有機發光層及陰極具有與第一實施 形態所記載者相同的材料及構成。
陽極爲使用III族氧化物ιη ( y ) GaxAiyN時,X 及y乃爲滿足〇‘x^l、〇SyS〇.5且〇各1— x— y$l的 條件。而且滿足〇Sxg〇.8且0SyS0.2且0S1— x-yg 1的條件爲佳。 本實施形態的陽極可使用濺鍍法、蒸鍍法、C V D法 等慣用的方法形成。該些方法中,氮可作爲單體的氣體、 氣、基或電漿而供應。 [實施例] (實施例1 )
於玻璃基板上利用濺鍍法積層無定形的In2〇3 :ZnO ( ZnO的克分子比爲5% ),且形成厚度2 00nm的透明電極 ,作爲陽極。該透明電極是採用利用可得到寬2mm、間 隔0.5 m m的條紋圖案的遮罩的一般微縮製程,而形成陽 極圖案。然後於室溫中使用氧電漿來淸洗其表面。 其次,於室溫中,利用氮電漿進行處理,對透明電極 表面進行氮化’形成InN的超薄膜(厚度約〇.5nm)。該 InN超薄膜的工作函數爲5.6eV。 並在InN超薄膜上製作有機發光層。有機發光層是使 用無機膜層/電洞傳遞層/發光層/電子注入層的四層構 -11 - (9) 200401585 成,依序成膜該些。無機膜層是使用厚度1 〇 0 n m的銅 菁(C11P c ),電洞傳遞層是使用厚度2 〇 n m的4,4 —雙 [N_ (1 一萘基)—N-苯胺基]聯苯(《_ NPD ),發光 層是使用厚度3 0 n m的4,4,一雙 (2,2 ——苯基乙烯基 )聯苯(D P V B i ),以及電子注入層是使用厚度2 0 n m的 三鋁(8 - D奎啉醇酯)(Alq )。
有機發光層形成後,使用可得到與陽極條紋圖案正父 之寬2mm、間隔0.5mm的條紋圖案的遮罩’並利用電阻 加熱法依序積層厚度〇.5nm的LiF及厚度200nm的A1’ 而形成陰極,且得到有機電激發光元件。 再者,於本實施例中,藉由透明電極的表面氮化來製 作超薄膜的InN,就不能單獨以InN測定電氣特性。要另 外製造具有同一組成的非晶質狀的InN膜(厚度1 〇〇nm ) ’而測定其電阻率及載子密度的結果,分別爲0.0 7 Ω · cm 及 1.7xl021/cm3。
(比較例1 ) 除了未形成111N超薄膜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可得到 有機電激發光元件。 第2圖乃爲比較實施例〗及比較例1的有機電激發光 元件之電流電壓特性的座標圖。實施例1的有機電激發光 元件,注入開始電壓(開始流入1 o_6a電流的電壓)較比 較例1約下降0.5V。而連高電壓領域也顯示更良好的注 入性。 -12- (10) 200401585 (實施例2 ) 除了取代ΙιιΝ而利用濺鍍法形成InQ 2GaQ 8N超薄膜 (厚度1 n m )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有機電激發光 元件。該濺鍍法係In及Ga是以一般的瀉流室(effusion c e 11 )作爲供給源,且以氮爲基而供給,於室溫中實施。 形成的InQ2GaG8N超薄膜的工作函數爲5.6eV。
本實施例所用的I η 〇 2 G a 〇 8 N的電氣特性,是另外製 作厚度1 〇 〇 nm的厚膜來測定。其結果,電阻率爲〇 . 〇 8 Ω ♦ cm’載子密度是在3xl022〜lxl021/cm3之間。 (實施例3 ) · 除了取代 InQ 2Ga〇 8N 而利用濺鍍法形成 In01GaQ8Al〇iN超薄膜(厚度inm)以外,與實施例2同 樣地製作有機電激發光元件。形成的ln() lGaG 8A1G |N超 薄膜的工作函數爲5. leV。
本實施例所用的In〇 iGu 8Α1〇 ,Ν的電氣特性,是另 外製作厚度1 0 〇nm的厚膜而測定。其結果電阻率爲〇 . 〇 9 Ω . cm’載子密度是在3xl022〜lxl〇2i/cm3之間。 第3圖是比較實施例2、實施例3及比較例1的有機 電激發光元件的電流電壓特性的座標圖。實施例2及實施 例3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注入開始電壓較比較例1約下 降0.5 V。而連高電壓領域也顯示更良好的注入性。 (實施例4 ) -13- 694 (11) (11)200401585 於玻璃基板上利用濺鍍法積層多結晶的Ga〇 sAl〇 2N, 形成厚度200 η m的透明電極,作爲陽極。該透明電極是 採用利用可得到寬2mm '間隔0.5mm的條紋圖案的遮罩 的一般微縮製程,而形成陽極圖案。然後於室溫中使用氧 電漿來淸洗其表面。接著,於3 0 (TC中,進行利用氮電漿 的處理。並在其上,利用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形成有 機發光層及陰極,而得到有機發光元件。 第4圖是比較實施例4及比較例1的有機電激發光元 件的電流電壓特性的座標圖。實施例1的有機電激發光元 件’注入開始電壓較比較例1約下降〇 · 3 V。而連高電壓 領域也顯示更良好的注入性。 [發明效果] 隨著本發明就能提供利用在陽極與有機發光層之間, 使用由I Π族氧化物I η ( ! — x — y ) G a x A 1 y N形成的無機膜層 ,或是由該Π I族氧化物形成的陽極,獲得極優的電洞注 入性(注入開始電壓及高電壓領域的電流量),得到優良 的有機發光元件。本發明的有機發光元件乃具有開創要求 低電壓的PDA、攜帶型電話、筆記型電腦等的廣泛用途。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是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的有機發光元件之槪 略斷面圖。 第2圖是表示實施例1及比較例1的有機發光元件的 -14 - (12) (12)200401585 電流電壓特性的座標圖。 第3圖是表示實施例2、實施例3及比較例1的有機 發光元件的電流電壓特性的座標圖。 第4圖是表示實施例4及比較例1的有機發光元件的 電流電壓特性的座標圖。 [圖號說明]
4 無機膜層 6 有機發光層 8 陰極
-15 -

Claims (1)

  1. 200401585 ⑴ 拾、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有機發光元件,乃屬於至少具有陽極 '和有 機發光層、和陰極’利用電荷注入的有機發光元件,其特 徵爲: 在前述陽極與前述有機發光層之間,夾持具有 In(卜” GaxAlyN ( 0$ G 丨且 g μ 〇 5 且 〇客 i ι )組成的無機膜層。
    2 . —種有機發光元件’乃屬於至少具有陽極、和有 機發光層、和陰極,利用電荷注入的有機發光元件,其特 徵爲: 前述陽極具有 Ιη( x-y) GaxAlyN ( 1 且 〇SyS〇.5 且 0 彡 1— χ— y$l)的組成。 3. —種有機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爲具有: 提供包括銦、鎵或鋁的陽極的工程、
    和箱由對前述陽極表面進行氮化處理,形成具有 In ( 1 ~ x - y ) Ga'、AlyN ( os xg 1 且 0各 y 各 〇,5 且 1 - X- 1 )組成的無機膜層的工程、 和在前述無機膜層上積層有機發光層及陰極的工程。 -16-
TW092115262A 2002-06-06 2003-06-05 Organic EL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TW200401585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66192A JP2005346925A (ja) 2002-06-06 2002-06-06 有機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01585A true TW200401585A (en) 2004-01-16

Family

ID=29727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2115262A TW200401585A (en) 2002-06-06 2003-06-05 Organic EL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05346925A (zh)
AU (1) AU2003242023A1 (zh)
TW (1) TW200401585A (zh)
WO (1) WO20031055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56827B2 (ja) * 2010-12-09 2016-02-10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半導体装置
US8513773B2 (en) * 2011-02-02 2013-08-2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Capacitor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dielectric and N-type semiconductor
US9001564B2 (en) * 2011-06-29 2015-04-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ame
JP6538339B2 (ja) * 2014-12-12 2019-07-03 株式会社Joled 有機el素子および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33355B1 (en) * 1996-06-05 2002-08-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Non-degenerate wide bandgap semiconductors as injection layers and/or contact electrodes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DE19627068A1 (de) * 1996-07-05 1998-01-08 Bayer Ag Elektrolumineszierende Anordnungen enthaltend plasmabehandelte Basiselektrode
JP4198253B2 (ja) * 1999-02-02 2008-12-17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346925A (ja) 2005-12-15
AU2003242023A1 (en) 2003-12-22
WO2003105539A1 (ja) 2003-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543337B (en) Highly stable and efficient OLEDs with a phosphorescent-doped mixed layer architecture
CN1602556B (zh) 透光、热稳定的含有有机层的发光元件
TWI389596B (zh)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及其製備方法
JP4886352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20030230980A1 (en) Very low voltage, high efficiency phosphorescent oled in a p-i-n structure
US20050194892A1 (en) OLEDs with mixed host emissive layer
WO2016155475A1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及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WO2012039213A1 (ja) 有機発光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光源装置
TW201041440A (en) Organic EL element having cathode buffer layer
TW200901530A (en) Long lifetime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OLED) structures
TW200913776A (en) Organic photoelectric device and material used therein
TW201248964A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WO2006121105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TW201006305A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TWI575725B (zh) 包含金屬氧化物的陽極及具有該陽極之有機發光裝置
JP2007123865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Mikami et al. 35‐3: High Efficiency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Coupled with Lateral Color‐Conversion Layer
CN103730590A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JP2006253113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545445A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KR101259532B1 (ko) 2종의 유기층을 이용하는 백색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TW200401585A (en) Organic EL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TW201121359A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KR101101940B1 (ko) 이중 도핑을 이용한 고효율 진적색 인광 유기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im et al. Electr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with a TAPC 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