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35510U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835510U CN210835510U CN201921402661.1U CN201921402661U CN210835510U CN 210835510 U CN210835510 U CN 210835510U CN 201921402661 U CN201921402661 U CN 201921402661U CN 210835510 U CN210835510 U CN 2108355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cklight module
- light
- light guide
- extension
- guide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2788 optical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VQLYBLABXAHUDN-UHFFFAOYSA-N bis(4-fluorophenyl)-methyl-(1,2,4-triazol-1-ylmethyl)silane;methyl n-(1h-benzimidazol-2-yl)carbamat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NC(NC(=O)OC)=NC2=C1.C=1C=C(F)C=CC=1[Si](C=1C=CC(F)=CC=1)(C)CN1C=NC=N1 VQLYBLABXAHUD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属于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背板、反射片、导光板及光学膜片组,光学膜片组包括多层光学膜片,至少位于最上层的光学膜片的至少两侧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延伸部包覆于对应的导光板和所述反射片的侧边。本实用新型通过延伸部弯曲形成拱形结构,导光板和反射片的侧边位于拱形结构内,从而能够使得导光板及光学膜片的边缘反射的光线在经过拱形结构的漫反射之后,光线更加分散,能够减小背光模组边缘漏出光的强度,从而有效地降低在显示面板上形成的光线的亮度,与现有技术相比,可省去口字胶的粘贴,并且有助于显示装置的边框的窄化设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显示器的体积需求日趋轻薄,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体积大,并且耗电多,已经被市场淘汰。然而,液晶显示装置由于具有操作电压低、无辐射、重量轻及体积小等优点,已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面板两个部分,其中,液晶显示面板并不发光,光源由背光模组提供,液晶显示面板利用夹在液晶分子上电场强度的变化,改变液晶分子的取向,控制透光的强弱来显示图像。
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通常由背板、光源、导光板、光学膜片等组成,在工作过程中,光学膜片会有一定的膨胀和收缩,所以光学膜片的边缘和背板之间会留有一定的间隙,光学膜片的边缘反射光线导致在液晶显示模组的边缘漏光而出现亮线,目前采用粘贴口字胶的方式将光学膜片的边缘和背板之间的间隙盖住,以防漏光,但是一方面口字胶成本较高,另一方面随着液晶显示模组的边框不断窄化,口字胶的粘贴难度增加,并且口字胶容易进入可视区,影响图像的正常显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实现有效地减小光学膜片的边缘和背板之间的漏光程度。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背板、反射片、导光板及光学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多层光学膜片,至少位于最上层的所述光学膜片的至少两侧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包覆于对应的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反射片的侧边。
进一步地,多层所述光学膜片中,位于最上层的三个所述光学膜片均设设置有所述延伸部。
进一步地,所述延伸部弯曲形成拱形结构,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拱形结构内的侧边的横截面为扇形。
进一步地,所述背板包括背板底板,所述背板底板向上凸设有凸起,所述反射片设置于所述凸起上。
进一步地,所述反射片与每个所述延伸部对应的侧边均伸出所述凸起的表面,所述延伸部远离对应的所述光学膜片的一端伸入所述反射片与所述背板底板之间的间隙内。
进一步地,所述背板还包括围设在所述背板底板上的多个背板侧板,多个所述背板侧板和所述背板底板形成容纳所述反射片、导光板及光学膜片组的腔体。
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光源,所述背光源设置于所述背板上,且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入光侧对应的一侧未设置有所述延伸部。
进一步地,至少位于最上层的所述光学膜片朝向所述背光源的一侧向外延伸设置有固定耳,所述固定耳固定于所述背光源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背光模组。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且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背光模组,通过在至少位于最上层的光学膜片的至少两侧向外延伸设置延伸部,且延伸部包覆于导光板和反射片的侧边,延伸部形成拱形结构,从而能够使得导光板及光学膜片的边缘反射的光线在经过拱形结构的漫反射之后,光线更加分散,能够减小背光模组边缘漏出光的强度,从而有效地降低在显示面板上形成的光线的亮度,与现有技术相比,可省去口字胶的粘贴,并且有助于显示装置的边框的窄化设计。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显示装置,具有上述背光模组,能够减小背光模组边缘漏出光的强度,从而有效地降低在显示面板形成的光线的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第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第二视角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中:
100、显示装置;
10、背光模组;20、显示面板;
1、背板;11、背板底板;111、凸起;12、背板侧板;2、反射片;3、导光板;4、光学膜片组;41、上扩散片;411、延伸部;412、固定耳;42、增光片;43、下扩散片;5、背光源;51、电路板;511、插接块;52、LED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第一视角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100,包括背光模组10和显示面板20,背光模组10用于为显示面板20提供背光源5并对显示面板20进行均匀点亮,显示面板20设置于背光模组10上,用于显示画面。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10,背光模组10包括背板1和光学组件。其中,背板1包括背板底板11和垂直围设在背板底板11四边的四个背板侧板12。光学组件位于背板底板11和四个背板侧板12形成的腔体内,具体地,光学组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叠放在背板底板11上的反射片2、导光板3及光学膜片组4,光学膜片组4包括四个光学膜片,分别为由上至下依次叠放的上扩散片41、增光片42和下扩散片43,增光片42设置有两个。此外,导光板3的入光侧还设置有背光源5。
具体地,其中一个背板侧板12向内弯折形成灯罩,背光源5设置于该背板侧板12上且位于灯罩内,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源5为灯条,灯条包括电路板51和设置在电路板51上的多个LED灯52,多个LED灯52间隔设置。将灯条51设置在灯罩内,能够起到防止漏光的效果,提高对灯光的利用率。
此外,为了增强背板1的结构强度,背板底板11向上凸设有凸起111,也就是说背板底板11的部分区域向上弯折形成凸起111,而在背板底板11的下方形成凹槽,上述反射片2设置于凸起111上。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节省成本以及缩短零件组装的生产时间,优选构成背板1的背板侧板12和背板底板11为一体成型结构。
上述光学膜片组4中,至少位于最上层的光学膜片的至少两侧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411,延伸部411包覆于导光板3和反射板片2的侧边,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411远离对应的光学膜片的一端可通过胶带或胶水等粘贴在反射片2的下表面。上述反射片2与每个延伸部411对应的侧边均伸出凸起111的上表面,也就是说反射片2与背板底板11之间存在间隙,延伸部411远离对应的光学膜片的一端位于反射片2和背板底板11之间的间隙内,因此使得光学组件能够稳定地存在与背板1的腔体内。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411位于反射片2下方的长度为5mm~10mm,不仅便于延伸部411的固定,同时将反射片2的端部完全被包覆在拱形结构内。
为了便于描述,将每个光学膜片与导光板3的入光侧位于同一侧的边命名为第一侧边,与第一侧边相对的另一边命名为第二侧边,连接于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之间的两个侧边为第三侧边。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位于最上层的上扩散片41的两个第三侧边均向外延伸有上述延伸部411,这两个延伸部411均向下弯折而将导光板3和反射片2的侧边包覆住。而上扩散片41的第一侧边未设置有延伸部411,也就是说导光板3的入光侧未被延伸部411包覆,不会影响背光源5发出的光线进入到导光板3内。
通过在上扩散片41上设置延伸部411,且延伸部411呈拱形结构包覆于导光板3和反射片2的侧边,从而能够使得导光板3、增光片42及下扩散片43的边缘反射的光线在经过拱形结构的漫反射之后,光线更加分散,能够减小背光模组10边缘漏出光的强度,从而有效地降低在显示面板20形成的光线的亮度,与现有技术相比,可省去口字胶的粘贴,并且有助于显示装置100的边框的窄化设计。具体而言,当上扩散片41不设置延伸部411时,上扩散片41、增光片42和下扩散片43的侧面均为平面,平行照射到平面上的光线在经过反射及折射后仍然可能平行,这就导致每个光学膜片的边缘具有一定的亮度,当亮度较大时会在显示面板20上出现亮线,而在上扩散片41设置延伸部411,延伸部411形成拱形结构,平行照射到拱形结构上的侧面的发射角度和折射角度几乎均不相同,因此在经过拱形结构反射或折射后的光线的分布会更加分散,因此光学膜片的侧边的亮度就会降低,从而使得在显示面板20形成的亮线的亮度足够小而可以被忽略。
为了进一步减小背光模组10的边缘漏出的光的强度,导光板3位于延伸部411形成的拱形结构横截面为扇形。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扇形的角度为180°,也就是说为半圆形。通过将导光板3的侧面的横截面设置为扇形,能够对经过导光板3的侧面射出的光线进行漫反射,使得光线更加分散,并且与上述拱形结构共同作用,使得由导光板3和光学膜片的边缘射出的光线更加分散,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小背光模组10边缘漏出光的强度,降低在显示面板20上形成光线的亮度。具体而言,当导光板3的侧面为平面时,平行照射的光线在经过平面的反射后仍然可能相互平行,而经过扇形面的反射后,由于反射角度的不同,平行照射的光线的反射光线的分布就会更加分散,从而能够降低导光板3的侧边的亮度。
为了提高上扩散片41的稳定性,上扩散片41在第一侧边向外延伸设置有固定耳412,固定耳412固定与背光源5上。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第二视角的剖视图。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耳412垂直于上扩散片41,也就是上扩散片41在第一侧边相背板底板11一侧弯折形成上述固定耳412,固定耳412在与每个LED灯52对应的位置开均设有卡孔,每个卡孔均套设在对应的LED灯52上,实现对上扩散片41的固定,提高上扩散片41的稳定性,避免上扩散片41受到震动时产生移位而影响正常工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增光片42和下扩散片43上也可设置有上述固定耳412,并通过设置在固定耳412上的卡孔套设在对应的LED灯52上实现固定。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通过在位于最上层的上扩散片41的两个第三侧边向外延伸设置延伸部411,且延伸部411包覆于导光板3和反射片2的侧边,且延伸部411远离上扩散片41的一端位于反射片2下方,延伸部411形成拱形结构,从而能够使得导光板3及光学膜片的边缘反射的光线在经过拱形结构的漫反射之后,光线更加分散,能够减小背光模组10边缘漏出光的强度,从而有效地降低在显示面板20形成的光线的亮度,与现有技术相比,可省去口字胶的粘贴,并且有助于显示装置100的边框的窄化设计。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具有上述背光模组10,能够减小背光模组10边缘漏出光的强度,从而有效地降低在显示面板20形成的光线的亮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与实施例一中的背光模组1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上扩散片41的第二侧边和两个第三侧边均向外延伸设置有延伸部411,每个延伸部411包覆于对应的导光板3及反射片2的侧边,能够对导光板3除去入光侧的其他侧边和光学膜片除去第一侧边的其他侧边反射的光线均进行漫反射,使得光线分的分布更加分散,从而减小背光模组10除设置有灯条的一侧的其他侧边漏出光的强度。
实施例三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与实施例一中的背光模组1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光学膜片组4中,位于最上层的三个光学膜片均设置有延伸部411,也就是说上扩散片41和两个增光片42在各自的两个第三侧边均向外设置有延伸部411,每个延伸部411包覆于对应的导光板3和反射片2的侧边,上扩散片41和两个增光片42形成的拱形结构进一步增加了对由导光板3和下扩散片43的边缘反射的光线的漫反射程度,使得光线的分布更加分散。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上扩散片41和其中一个增光片42的两个第三侧边向外延伸设置有延伸部411,或者四个光学膜片的两个第三侧边均向外延伸设置有延伸部411。
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上扩散片41和两个增光片42在各自的两个第三侧边和第二侧边均向外延伸设置有延伸部411,每个延伸部411包覆于对应的导光板3和反射片2的侧边。
实施例四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与实施例一中的背光模组1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上扩散片41在第一侧向外延伸设置有固定耳412,固定耳412上卡设有插孔,电路板51的顶部向上凸设有能够插入到插孔内的插接块511。通过电路板51上的插接块511插入到固定耳412的插孔内实现上扩散片41的固定,提高上扩散片41的稳定性,避免上扩散片41受到震动时产生移位而影响正常工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增光片42和下扩散片43上也可通过上述方式进行固定。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背板(1)、反射片(2)、导光板(3)及光学膜片组(4),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组(4)包括多层光学膜片,至少位于最上层的所述光学膜片的至少两侧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411),所述延伸部(411)包覆于对应的所述导光板(3)和所述反射片(2)的侧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多层所述光学膜片中,位于最上层的三个所述光学膜片均设置有所述延伸部(4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411)弯曲形成拱形结构,所述导光板(3)位于所述拱形结构内的侧边的横截面为扇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1)包括背板底板(11),所述背板底板(11)向上凸设有凸起(111),所述反射片(2)设置于所述凸起(11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2)与每个所述延伸部(411)对应的侧边均伸出所述凸起(111)的表面,所述延伸部(411)远离对应的所述光学膜片的一端伸入所述反射片(2)与所述背板底板(11)之间的间隙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1)还包括围设在所述背板底板(11)上的多个背板侧板(12),多个所述背板侧板(12)和所述背板底板(11)形成容纳所述反射片(2)、导光板(3)及光学膜片组(4)的腔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10)还包括背光源(5),所述背光源(5)设置于所述背板(1)上,且位于所述导光板(3)的入光侧,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入光侧相对应的一侧未设置有所述延伸部(4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至少位于最上层的所述光学膜片朝向所述背光源(5)的一侧向外延伸设置有固定耳(412),所述固定耳(412)固定于所述背光源(5)上。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100)还包括显示面板(20),所述显示面板(20)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10)上,且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组(4)上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02661.1U CN210835510U (zh) | 2019-08-27 | 2019-08-27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02661.1U CN210835510U (zh) | 2019-08-27 | 2019-08-27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835510U true CN210835510U (zh) | 2020-06-23 |
Family
ID=71251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402661.1U Active CN210835510U (zh) | 2019-08-27 | 2019-08-27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835510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65902A (zh) * | 2020-09-18 | 2020-11-20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4200719A (zh) * | 2021-12-28 | 2022-03-18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CN114675451A (zh) * | 2022-04-24 | 2022-06-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学模组、拼接显示装置 |
-
2019
- 2019-08-27 CN CN201921402661.1U patent/CN21083551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65902A (zh) * | 2020-09-18 | 2020-11-20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1965902B (zh) * | 2020-09-18 | 2022-08-12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4200719A (zh) * | 2021-12-28 | 2022-03-18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CN114200719B (zh) * | 2021-12-28 | 2023-11-21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CN114675451A (zh) * | 2022-04-24 | 2022-06-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学模组、拼接显示装置 |
CN114675451B (zh) * | 2022-04-24 | 2023-10-2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学模组、拼接显示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43421B (zh) | 背光總成及具有該背光總成之液晶顯示裝置 | |
KR101279126B1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 |
US8602580B2 (en) |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
RU2491472C1 (ru) | Освет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дисплей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
CN210835510U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JP2007080702A (ja)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 |
KR101502368B1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장치 | |
TWI405009B (zh) | 液晶顯示裝置 | |
JP4797824B2 (ja) | 光源装置、表示装置 | |
WO2009144965A1 (ja) |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 |
CN209928187U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 |
CN115167033A (zh) |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拼接显示装置 | |
JP2003249101A (ja) |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及び拡散板 | |
US20080068864A1 (en) | Backlight module | |
JP2010135284A (ja) | 面光源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KR101318437B1 (ko) |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 |
CN215769269U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US7594744B2 (en) | Backlight module | |
CN110133921B (zh) | 显示装置 | |
KR100854619B1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액정 표시장치 | |
KR101419242B1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표시장치 | |
CN218497303U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216083338U (zh) |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背光源 | |
KR102066089B1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의 조립 방법 | |
CN214252823U (zh)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