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23536U - 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 - Google Patents
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323536U CN210323536U CN201921561900.8U CN201921561900U CN210323536U CN 210323536 U CN210323536 U CN 210323536U CN 201921561900 U CN201921561900 U CN 201921561900U CN 210323536 U CN210323536 U CN 21032353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 bearing
- split
- optical le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该分体式镜头包括:包括第一光学透镜的第一镜头部分和第二镜头部分。第二镜头部分包括第二镜筒和至少二第二光学透镜。第二镜筒包括由设置于其内侧的承载结构分成的第一承载部分和第二承载部分,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以正装的方式安装于第一承载部分,以及,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以倒装的方式安装于第二承载部分。并且,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上表面完全地暴露于第一承载部分的顶部。这样,取消第一镜头部分和第二镜头部分的“镜筒天面”结构,以使得分体式镜头的调整范围更大。并且,分体式镜头具有更高的组装效率和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镜头领域,尤其涉及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在分体式镜头的光学设计中,为获得相对较为理想的光学参数,各镜头部分之间组装精度尤为关键。图1图示了一种现有的分体式镜头。如图1所示,该分体式镜头包括两个镜头部分:第一镜头部分和第二镜头部分,其中,第一镜头部分包括第一镜筒和安装于该第一镜筒内的第一光学透镜,第二镜头部分包括第二镜筒和安装于该第二镜筒内的至少二第二光学透镜。
对于分体式镜头的光学系统而言,理想情况下在将第一镜头部分组装于第二镜头部分后,第一镜头部分1的第一光学透镜11与第二镜头部分2中位于最顶侧的第二光学透镜21的光学区之间的距离是相对确定的。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光学透镜本身(包括第一光学透镜11和位于最顶侧的第二光学透镜21)受成型精度的限制,以及,光学透镜与镜筒之间存在组装精度的限制,导致第一光学透镜11与第二镜头部分2的最顶侧的第二光学透镜21的光学区之间的距离是不确定的。因此,在分体式镜头的组装过程中,需要在第一镜头部分1与第二镜头部分2之间预留调整间隙。
然而,在实际组装过程中,第一镜头部分1的第一光学透镜11的出光面与第二镜头部分2中位于最顶侧的第二光学透镜21的入光面之间的空气间隙相对较小,这会影响第一镜头部分1和第二镜头部分2的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可调整量。并且,如果该空气间隙过小,会在第一镜头部分1通过主动校准的方式组装于第二镜头部分2的过程中造成两者之间发生干涉。
并且,如图1所示,在现有的分体式镜头中,第一镜头部分1安装于第二镜筒22的上表面,也就是说,在第一光学透镜11和与其紧邻的第二光学透镜21之间存在第二镜筒22的“天面”。该“镜筒天面”结构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减小了该调整间隙,影响了该分体式镜头的调整,从而对镜头调整品质和组装良率造成了影响。
进一步地,该“镜筒天面”结构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在尽可能保证调整间隙的前提下,第二镜头部分2的第二光学透镜21的设计自由度受到限制。特别地,为了给“镜筒天面”结构预留设置空间,紧邻于第一光学透镜11的第二光学透镜21的结构区需要向镜头像侧方向偏移。这样的设计使得最顶侧的第二光学透镜21的结构区和光学区之间的连接处的厚度降低,导致最顶侧的第二光学透镜21的成型难度提升。这样的设计,还会导致第二光学透镜21的光学区的成像面的面型和结构区的制造公差变大,使得该分体式镜头的成像品质下降。
还有,该“镜筒天面”结构抬高了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1的安装基面,以使得第一光学透镜11向上延伸的高度设计受到影响。应可以理解,分体式镜头的光学系统的整体高度在相对确定的范围内,该“镜筒天面”结构的存在相当于垫高了第一镜头部分1的安装基面,因此,第一镜头部分1的高度需降低以满足光学系统的整体高度要求。
综上,需要一种改进的分体式镜头的光学设计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分体式光学镜头在其第一镜头部分和第二镜头部分之间没有设置“镜筒天面”结构,以增加所述分体式镜头在组装过程中的调整范围。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由于没有设置所述“镜筒天面”结构,所述第一镜头部分的第一光学透镜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的最顶侧的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设计自由度得以提升。具体来说,所述第一光学透镜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厚度尺寸可增加,并且具有这样设计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更加容易脱模,同时,所述第一镜头部分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具有更大的调整间隙。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二镜头部分包括第二镜筒和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内的至少二第二光学透镜,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上表面完全地暴露于所述第二镜筒的顶部,以形成在所述第一镜头部分和第二镜头部分没有设置“镜筒天面”的结构配置。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由于在其第一镜头部分和第二镜头部分之间没有设置“镜筒天面”结构,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分的第一光学透镜的光学区和结构区之间的高度差能够被设计地更大,从而当所述光学镜头装配于终端设备的显示屏的通孔时,所述第一光学透镜的光学区能更邻近于所述通孔的顶部,以获得更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从而确保所述摄像模组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二镜筒包括由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筒内侧的承载结构分成的第一承载部分和第二承载部分,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以正装的方式自所述第二承载部分的顶部安装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以及,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以倒装的方式自所述第二承载部分的底部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组装精度和效率。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承载部分中位于最底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中位于最顶侧的第二光学透镜相互嵌合,以提高第一承载部分和所述第二承载部分的光轴同轴度。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二承载部分中与所述承载结构相贴靠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包括自其结构区向上突起的定位突起,所述定位突起形成于所述结构区的特定位置,以使得当与所述承载结构相贴靠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时,所述定位突起卡合于所述承载结构,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安装定位精度。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的第一光学透光包括光学区和围绕所述光学区的结构区,所述光学区包括突出于延伸于所述结构区的凸起部,当所述光学镜头装配于终端设备时,所述第一光学透镜的凸起部嵌合于终端设备的显示屏的通孔内,以使得所述第一光学透镜的光学区能邻近于所述通孔的顶部,以获得较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从而确保所述摄像模组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光学镜头的所述凸起部具有相对较小的横向尺寸,以使得需要相对较小尺寸的显示屏的开孔,从而能够提高终端设备的“屏占比”。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通过主动校准的方式组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所述分体式镜头的光学性能和组装精度和效率。
通过下面的描述,本申请的其它优势和特征将会变得显而易见,并可以通过权利要求书中特别指出的手段和组合得到实现。
为实现上述至少一目的或优势,本申请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其包括:
包括第一光学透镜的第一镜头部分;
第二镜头部分,所述第二镜头部分包括第二镜筒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的至少二第二光学透镜,所述第二镜筒包括镜筒主体和设置于所述镜筒主体内侧的承载结构,所述第二镜筒包括由所述承载结构分成的第一承载部分和第二承载部分,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以及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上表面完全地暴露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的顶部;
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之间具有调整间隙,并且,所述第一镜头部分通过黏着剂附着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二承载部分具有自上而下增大的内径,并且,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以倒装的方式自所述第二承载部分的底部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承载部分具有自上而下增大的内径,并且,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以正装的方式自所述第二承载部分的顶部安装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承载部分具有自上而下一致的内径,并且,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以正装的方式自所述第二承载部分的顶部安装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承载结构一体地成型于所述镜筒主体的内侧。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承载结构为预制件,并安装于所述镜筒主体的内侧。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在所述第一承载部分中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侧壁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的侧壁之间形成一布胶空间;
所述分体式镜头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布胶空间内的黏着剂,所述黏着剂用于将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固定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分体式镜头进一步包括抵靠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中位于最底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定位元件,所述定位元件用于将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固定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承载部分的上端面不高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高度的一半。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二承载部分中与所述承载结构相贴靠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包括自其结构区向上突起的定位突起,所述定位突起形成于所述结构区的特定位置,以使得当与所述承载结构相贴靠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时,所述定位突起卡合于所述承载结构。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中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相互嵌合。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中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相互嵌合。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承载部分中位于最底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中位于最顶侧的第二光学透镜相互嵌合。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在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非光学区上设有遮光层。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包括结构区和自所述结构区向上突起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光学透镜的光学区,所述凸起部的最高点突出所述结构区的上表面至少0.3mm-1.2mm。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凸起部的横向尺寸不超于2.0mm。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凸起部的侧壁与所述分体式镜头所设定的光轴之间的夹角小于15°。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通过黏着剂粘接于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进一步包括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光学透镜的第一镜筒,所述黏着剂施加于所述第一镜筒与所述第二镜筒之间和/或所述第一镜筒和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之间和/或所述第一光学透镜和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之间。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为塑料透镜。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为玻璃透镜。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玻璃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为50-71。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玻璃透镜的折射率为1.48-1.55。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其包括:
如上所述的分体式镜头;以及
感光组件,其中,所述分体式镜头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摄像模组进一步包括驱动元件,其中,所述驱动元件安装于所述感光组件,所述光学镜头安装于所述驱动元件。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申请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申请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
图1图示了现有分体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分体式镜头的示意图。
图3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的一种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4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的又一种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5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的另一种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6A至图6C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的组装过程的示意图。
图7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组装于终端设备的示意图。
图8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申请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
示例性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过程
如图2所示,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分体式镜头20被阐明,其中,所述分体式镜头包括多个镜头部分。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所述分体式镜头20包括两个镜头部分为示例,即,所述分体式镜头20,包括第一镜头部分21和第二镜头部分22,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组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以形成所述分体式镜头20。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包括第一光学透镜211,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包括第二镜筒222和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22内的至少二第二光学透镜22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镜筒222包括镜筒主体223和设置于所述镜筒主体223内侧的承载结构224,以通过所述承载结构224将所述第二镜筒222分成第一承载部分225和第二承载部分226。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镜筒222包括由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筒222内侧的所述承载结构224分成的第一承载部分225和第二承载部分226,其中,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安装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以及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二第二光学透镜221被分成两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其中,第一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安装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第二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
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承载结构224一体地成型于所述镜筒主体223的内侧。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承载结构224为所述第二镜筒222的一部分。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承载结构224也可以被实施为预制件,并通过胶粘等方式安装于所述镜筒主体223的内侧。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应注意到,因为这样的安装方式和结构配置,在将所述至少二第二光学透镜221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22后,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上表面完全地暴露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的顶部。也就会说,相较于现有的分体式镜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和与其紧邻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之间没有“镜筒天面”结构,以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之间的调整范围增大。
更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具有自上而下增大的内径,其中,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以倒装的方式自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的底部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具有上小下大的结构,其中,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从所述第二镜筒222的底部装入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这里,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的上方向表示所述第二镜筒222朝向物侧的方向,其下方向表示所述第二镜筒222朝向像侧的方向,自上而下表示从物侧朝向像侧的方向。
应可以理解,对应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的尺寸变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当然,也可以包括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直径相等的情况)。也就是说,在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中,位于上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直径不大于位于下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直径。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中,最底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具有最大的直径尺寸。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承载结构224具有朝下的承载面作为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定位安装面。这样,在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从所述第二镜筒222的底部装入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的过程中,首先将一片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逐步深入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的内部,并最终承靠于所述承载结构224的所述承载面,进而,将剩下的其他部分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逐步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内。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分体式镜头20进一步包括抵靠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中位于最底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定位元件227,所述定位元件227用于将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固定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应可以观察到,所述定位元件227抵靠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中位于最底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以将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拘禁于所述定位元件227与所述承载结构224之间。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定位元件227可以被实施为压环等,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为了提高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的安装精度,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还可以对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中与所述承载结构224相贴靠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进行优化。
具体来说,图3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一种变形实施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中,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中与所述承载结构224相贴靠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包括自其结构区向上突起的定位突起。特别地,所述定位突起形成于所述结构区的特定位置,以使得当与所述承载结构224相贴靠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时,所述定位突起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结构224的承载面和侧壁之间的转角过渡区域,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中与所述承载结构224相贴靠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进行定位。应可以理解,通过这样的定位结构,可有效地减小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中与所述承载结构224相贴靠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与所述第二镜筒222所设定的中轴线之间的倾斜角,提升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组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的组装精度。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具有自上而下增大的内径,并且,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以正装的方式自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的顶部安装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具有上小下大的结构,其中,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从所述第二镜筒222的顶部装入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这里,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的上方向表示所述第二镜筒222朝向物侧的方向,其下方向表示所述第二镜筒222朝向像侧的方向,自上而下表示从物侧朝向像侧的方向。
应可以理解,对应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的尺寸变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当然,可能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直径相等的情况)。也就是说,在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中,位于上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直径不小于位于下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直径。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中,最底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具有最小的直径尺寸。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可被配置为具有自上而下一致的内径,即,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具有一致的结构,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如图6A和6B所示,在组装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与所述第二镜筒222以形成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的过程中,优选地先将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这样,在将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从所述第二镜筒222的顶部装入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能够逐步深入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的底部并最终承靠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中与所述承载结构224相贴靠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上表面。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承靠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中与所述承载结构224相贴靠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为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装入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提供定位安装面。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中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侧壁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的侧壁之间存在间隙以形成一布胶空间2210,其中,所述布胶空间2210用于施加黏着剂23,所述黏着剂23用于将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固定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将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固定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内,例如,通过压环,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也可以先将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安装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进而在将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为了实施此种组装方式,需对所述承载结构224做一些变形。具体来说,图5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另一种变形实施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承载结构224具有向外延伸的支撑座2240,以通过所述支撑座2240支撑和定位从所述第二镜筒222的顶部装入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的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在将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安装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之后,进一步地将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其中,与所述承载结构224相贴靠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与所述支撑座2240的下表面相贴合。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特别地,为了提高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的组装精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将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中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中一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设置为相互嵌合的结构,当然,也可以将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中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中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相互嵌合。特别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将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中位于最底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中位于最顶侧的第二光学透镜221设置为相互嵌合的结构,以使得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中位于最底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中位于最顶侧的第二光学透镜221的光轴对齐。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将所述至少二第二光学透镜221组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22以形成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后,可进一步地在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非光学区上设置遮光层(图中未示意),以避免外界杂光进入。当然,也可以在组装前,便在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非光学区上设有遮光层,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遮光层还可以通过其他材料制备而成。例如,所述遮光层可通过SOMA片附着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非光学区而形成,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被实施为“裸镜头”,即,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仅包括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换言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组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时,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的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直接附着于第二镜头部分22,以使得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与位于最顶侧的第二光学透镜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确定更为直接,有利于提高组装精度以获得更为理想的光学设计参数。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还可以包括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第一镜筒212(如图4所示),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镜筒222的上端面(即,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的上端面)可以低于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上表面的最高处,或者,高于或等于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上表面的最高处。但是,当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被实施为“裸镜头”时,所述第二镜筒222的上端面不高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结构区的高度的一半,其原因在于:在分体式镜头的组装过程中,需要夹持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当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仅包括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时,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结构区的高度需要高出所述第二镜筒222的上端面的一半,这样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相对于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之间的位置才能够被调整。并且,夹持工具可以夹持在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相对更为中间的位置,减少夹持工具对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造成破坏,使第一光学透镜211产生不利的形变。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分体式镜头20具有“小头部”的结构配置。具体来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所包括的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包括结构区213和自所述结构区213突出地向上延伸的凸起部214,以形成“小头部”的结构配置。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214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光学区212,这里,所述光学区212表示第一光学透镜211中参与透光成像的部分,相应地,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非光学区表示第一光学透镜211中不参与透光成像的部分,其包括所述结构区213和所述凸起部214中不参与透光成像的部分。
如前所述,在现有技术中,“镜筒天面”结构抬高了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1的安装基面,使得第一光学透镜11向上延伸的高度设计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在将该分体式镜头组装于终端设备(例如,智能手机)时体现得特别明显。具体来说,在将分体式镜头组装于终端设备时,分体式镜头的第一光学透镜11需伸入屏幕开孔内。为了保证分体式镜头的视场角不受屏幕开孔的限制且同时尽可能地减小开孔尺寸,需要使第一光学透镜11的光学区相对于非光学区更突出。然而,“镜筒天面”结构的存在却限制着第一光学透镜11的光学区相对于非光学区的突出程度。
相应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小头部”的结构配置,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光学区212能相对更突出于其结构区213,从而当所述分体式镜头20以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嵌合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显示屏的通孔内的方式装配于终端设备时,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光学区212能更邻近于所述通孔的顶部,使在较小的屏幕开孔下,获得较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从而确保所述摄像模组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如图7所示。
具体来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214的侧壁与所述分体式镜头20所设定的光轴之间的夹角小于15°。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侧壁基本平行于所述光轴。更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214的侧壁在基本平行于所述光轴的同时,还基本垂直于所述结构区213的上表面,以使得所述凸起部214与所述结构区213的过渡区域形成“L”型结构。值得一提的是,在具体实施中,受限于加工工艺,所述凸起部214的侧壁不可能完全地平行于所述光轴以及完全地垂直于所述结构区213的上表面,采用基本垂直于和基本平行于这种描述方式是为了描述结构设计和加工时的标准。优选地,所述凸起部214的上表面被实施为凸面型。
如前所述,在现有的分体式镜头中,由于在第一光学透镜211和第二光学透镜221之间存在“镜筒天面”结构,因此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安装基面被太高,导致第一光学透镜211向上延伸的高度设计受到影响。相对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镜筒天面”结构被取消,在进行高度设计时,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所述光学区212与所述结构区213之间的高度差可进一步地增加,以利于当所述分体式镜头20装配于终端设备的显示屏的通孔时,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光学区212能更邻近于所述通孔的顶部,以获得更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从而确保所述摄像模组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
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214最高点突出所述结构区213的下表面至少0.3-1.2mm。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214的最高点与所述结构区213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至少为0.3-1.2mm。同时,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总高度为0.4-1.6mm。优选地,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总高度为0.9-1.6mm。并且,优选地,所述凸起部的横向尺寸不超于2.0mm。
为了进一步地提升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所述光学区212与所述结构区213之间的高度差,在本申请一些示例中,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包括凹陷地形成于所述的第二光学透镜221的上端面的安装平台(未有图示意),所述安装平台被配置为安装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于其上。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可被实施为塑料透镜,其可通过塑料注入成型(或者,在一些具体的工艺中还对注塑成型后的塑料透镜进行打磨加工,以切割或打磨出所需的形状)。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还可被实施为玻璃透镜,其可通过模造玻璃工艺制备而成并可以进一步通过切割或打磨出所需形状。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凸起部214的最高点突出所述结构区213的上表面的距离至少为0.3-1.2mm,并且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总高度为0.4-1.6mm。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厚度尺寸相对较高,造成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透光率相对较低。因此,采用较高透光率的玻璃材料可以降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厚度较大对透光率的影响。
具体来说,模造玻璃的成型原理为:将已具初形的玻璃初胚置于精密加工成型模具中,升高温度使玻璃软化,再由模具表面施压使玻璃受力变形分模取出,即可形成所需要的透镜形状。由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为非球面透镜,并且模造玻璃需要使用模具对玻璃施压进行加工,模造玻璃制造双凹型的镜片对模具的损伤较大,因此,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上表面优选为凸面。同时,由于模造玻璃是通过成型模具制造而成,因此,模造玻璃成型后的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凸起部214的侧壁与光轴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倾角,此时可以通过冷加工技术研磨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使得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凸起部214的侧壁与光轴的夹角小于15°。
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被实施为玻璃透镜时,所述玻璃透光的折射率优选为1.48-1.55,其折射率阿贝数优选为50-71。这样,所述分体式镜头20具有较高的成像品质(例如,将色散等像差很好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选用玻璃材料可以有较好的温漂。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通过主动校准的方式(ActiveOptical Alignment,AOA)组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
具体来说,该组装过程,首先包括:提供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然后,沿着光轴方向预定位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第二镜头部分22和感光组件;接着,进而,以主动校准的方式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最终,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固设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以形成所述分体式镜头2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主动校准的方式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第二镜头部分22和感光组件所构成的成像系统所采集的图像的成像质量,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具体来说,首先通过感光组件配合所述分体式光学镜头获取被测目标的图像,进而,通过SFR、MTF等图像成像质量计算方法计算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成型品质和调整量。然后,根据调整量在至少一个方向上(至少一个方向指的是xyz方向和分别绕xyz轴旋转的方向)实时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通过一次或者多次调整后使得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成像质量(主要包括峰值、场曲、像散等光学参数)达到预设阈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具有“裸镜头”的结构配置,其仅包括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相应地,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固设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以形成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过程,包括:首先在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和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之间施加黏着剂23;进而,通过固化所述黏着剂23以将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固定地附着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从而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固设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通过热固化或者光固化的方式固化所述黏着剂23,也就是说,所述黏着剂23中包含光固化成分或者热固化成分。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施加黏着剂23的步骤也可以在主动校准之后进行,即,在完成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成像质量校正之后,移开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然后在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的相应位置施加黏着剂23。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相应地,在通过主动校准的方式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组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以形成所述分体式镜头20时,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通过黏着剂23附着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上表面。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的粘接位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和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之间。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该粘接位置还可以设置于其他位置,例如,在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与所述第二镜筒222之间;在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和所述第二镜筒222之间,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并且,优选地,所述黏着剂23包括不透光材料的胶材,以增加防杂光的效果(杂光可能来自外部光线或者显示屏自身发光经过折射或反射造成)。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可以理解,当所述分体式镜头20被实施为如图4所示意的所述分体式镜头20时,即,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还包括用于收容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第一镜筒212,相应地,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通过主动校准的方式通过黏着剂23附着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其中,该粘接位置可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筒212和所述第二镜筒222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所述第一镜筒212和所述第二镜筒222之间。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综上,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过程被阐明,其取消第一镜头部分21和第二镜头部分22的“镜筒天面”结构,以使得一方面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调整范围变得更大;另一方面,消除了该“镜筒天面”结构对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光学设计的影响(尤其是高度设计),从而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光学区212能相对更突出于其结构区213,以使当所述分体式镜头20以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嵌合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显示屏的通孔内的方式装配于终端设备时,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光学区212能更邻近于所述通孔的顶部,以获得较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光学系统还能够以其他方式进行配置,例如,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可包括更多的光学透镜,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可包括更少的光学透镜。例如,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可包括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包括其他剩余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并且,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同样暴露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的顶部。
并且,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分体式镜头20还包括更多数量的镜头部分。例如,所述分体式镜头20可包括三个镜头部分:第一镜头部分21、第二镜头部分22和第三镜头部分(未有图示意),并且,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和所述第三镜头部分以主动校准方式进行组装,以确保组装精度和良率。
示意性分体式镜头的组装方法
图6A至图6C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的组装过程的额示意图。如图6A至6C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组装过程,包括:
首先,提供一第二镜筒222、至少二第二光学透镜221和包括第一光学透镜211的第一镜头部分21,其中,所述第二镜筒222包括由突出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筒222内侧的承载结构224分成的第一承载部分225和第二承载部分226;
然后,以倒装的方式自下而上地自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的底部将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
接着,以正装的方式自上而下而自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的顶部将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安装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225,以形成第二镜头部分22;
继而,沿着光轴方向预定位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第二镜头部分22和感光组件;
然后,以主动校准的方式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
最终,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固设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以形成所述分体式镜头20。
在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中与所述承载结构224相贴靠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包括自其结构区213向上突起的定位突起。相应地,在以倒装的方式自下而上地自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的底部将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的步骤中,包括:
将与所述承载结构224相贴靠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以所述定位突起卡合于所述承载结构224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226。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主动校准的方式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第二镜头部分22和感光组件所构成的成像系统所采集的图像的成像质量,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具体来说,首先通过感光组件配合所述分体式光学镜头获取被测目标的图像,进而,通过SFR、MTF等图像成像质量计算方法计算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成型品质和调整量。然后,根据调整量在至少一个方向上(至少一个方向指的是xyz方向和分别绕xyz轴旋转的方向)实时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通过一次或者多次调整后使得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成像质量(主要包括峰值、场曲、像散等光学参数)达到预设阈值。
综上,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组装方法被阐明,其能够组装如上所述的分体式镜头20及其变形实施。
示意性摄像模组
如图8所示,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被阐明,其中,所述摄像模组10包括如上所述的分体式镜头20和感光组件30。在具体应用中,所述摄像模组10能够被配置为终端设备的前置摄像模组10,用于满足用户的自拍等需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当然,在其他应用示例中,所述摄像模组10也可以被配置为后置摄像模组,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10包括如上所述的分体式镜头20和感光组件30,其中,所述分体式镜头20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30的感光路径,以使得藉由所述分体式镜头20所采集的光线能够沿着该感光路径在所述感光组件30中成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知晓,所述感光组件30,包括线路板31、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31的感光芯片32、设置于所述线路板31的至少一电子元器件32,以及,设置于所述线路板31的封装体33等部件,其中,所述分体式镜头20安装于所述封装体33上(当然,所述感光组件还可以包括其他必要的元件,例如,滤光元件等)。
应注意到,如图8所示的所述摄像模组10为定焦摄像模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知晓,本申请所涉及的所述摄像模组10还可被实施为动焦摄像模组,即,所述摄像模组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分体式镜头20和所述感光组件30之间的驱动元件(未有图示意),以通过所述驱动元件承载着所述分体式镜头10沿着所述感光路径移动,以改变所述分体式镜头10和所述感光组件30之间的距离。当然,本申请所涉及的所述摄像模组10还可以被实施为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即,所述摄像模组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分体式镜头20和所述感光组件30之间的防抖马达(未有图示意),以通过所述防抖马达消除在拍摄过程中不经意的抖动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分体式镜头20具有“小头部”的结构配置,以使得当所述分体式镜头20以嵌合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显示屏的通孔内的方式装配于终端设备时,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光学区212能更邻近于所述通孔的顶部,以获得较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从而确保所述摄像模组10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如图7所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图8所示意的所述摄像模组中,虽然所述分体式镜头20以图2所示意的所述分体式镜头20为示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可以理解,本申请所揭露的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各种变形及其变形的组合都能够与所述感光组件30进行结合,以形成所述摄像模组10。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19)
1.一种分体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包括第一光学透镜的第一镜头部分;
第二镜头部分,所述第二镜头部分包括第二镜筒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的至少二第二光学透镜,所述第二镜筒包括镜筒主体和设置于所述镜筒主体内侧的承载结构,所述第二镜筒包括由所述承载结构分成的第一承载部分和第二承载部分,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以及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上表面完全地暴露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的顶部;
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之间具有调整间隙,并且,所述第一镜头部分通过黏着剂附着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第二承载部分具有自上而下增大的内径,并且,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以倒装的方式自所述第二承载部分的底部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第一承载部分具有自上而下增大的内径,并且,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以正装的方式自所述第二承载部分的顶部安装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第一承载部分具有自上而下一致的内径,并且,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以正装的方式自所述第二承载部分的顶部安装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承载结构一体地成型于所述镜筒主体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承载结构为预制件,并安装于所述镜筒主体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在所述第一承载部分中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侧壁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的侧壁之间形成一布胶空间;
所述分体式镜头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布胶空间内的黏着剂,所述黏着剂用于将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固定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镜头,进一步包括:抵靠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中位于最底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定位元件,所述定位元件用于将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固定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第一承载部分的上端面不高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高度的一半。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第二承载部分中与所述承载结构相贴靠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包括自其结构区向上突起的定位突起,所述定位突起形成于所述结构区的特定位置,以使得当与所述承载结构相贴靠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时,所述定位突起卡合于所述承载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其他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中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相互嵌合。
12.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中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相互嵌合。
13.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第一承载部分中位于最底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中位于最顶侧的第二光学透镜相互嵌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包括结构区和自所述结构区向上突起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光学透镜的光学区,所述凸起部的最高点突出所述结构区的上表面至少0.3mm-1.2mm。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凸起部的横向尺寸不超于2.0mm。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凸起部的侧壁与所述分体式镜头所设定的光轴之间的夹角小于15°。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通过黏着剂粘接于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进一步包括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光学透镜的第一镜筒,所述黏着剂施加于所述第一镜筒与所述第二镜筒之间和/或所述第一镜筒和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之间和/或所述第一光学透镜和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之间。
19.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18任一所述的分体式镜头;以及
感光组件,其中,所述分体式镜头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61900.8U CN210323536U (zh) | 2019-09-19 | 2019-09-19 | 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61900.8U CN210323536U (zh) | 2019-09-19 | 2019-09-19 | 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323536U true CN210323536U (zh) | 2020-04-14 |
Family
ID=70132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561900.8U Active CN210323536U (zh) | 2019-09-19 | 2019-09-19 | 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32353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59889A1 (en) * | 2020-09-18 | 2022-03-24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Plastic len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lastic lens, and molding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plastic lens |
-
2019
- 2019-09-19 CN CN201921561900.8U patent/CN21032353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59889A1 (en) * | 2020-09-18 | 2022-03-24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Plastic len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lastic lens, and molding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plastic lens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092174B2 (en) |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image pickup lens | |
CN210323544U (zh) | 屏下摄像组件、摄像模组和光学镜头 | |
CN112596186B (zh) | 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 |
CN210323547U (zh) | 屏下摄像组件、摄像模组和光学镜头 | |
CN210442561U (zh) | 分体式镜头、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 |
CN113204105B (zh) | 分体式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相应的组装方法 | |
CN210323546U (zh) | 屏下摄像组件、摄像模组和光学镜头 | |
CN210534409U (zh) | 分体式镜头、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 |
KR20140081362A (ko) | 렌즈 모듈 | |
US20180013939A1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 module | |
KR20110006616A (ko) | 촬상 렌즈, 촬상 모듈, 촬상 렌즈의 제조 방법, 및 촬상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 |
US20110169995A1 (en) |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module, and portable information device | |
CN110837168A (zh) | 光学成像模块 | |
CN210323536U (zh) | 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 | |
CN110941066A (zh) | 光学成像模块 | |
CN112540437B (zh) | 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 |
CN210323545U (zh) | 屏下摄像组件、摄像模组和光学镜头 | |
WO2021031725A1 (zh) | 屏下摄像组件、摄像模组和光学镜头及其制作方法 | |
CN114076999A (zh) | 潜望式摄像模组 | |
CN112612096A (zh) | 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 |
CN112444936B (zh) | 屏下摄像组件、摄像模组和光学镜头及其制作方法 | |
CN112731610B (zh) | 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 |
CN112444934B (zh) | 屏下摄像组件、摄像模组和光学镜头及其制作方法 | |
CN110542969A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 |
CN210294780U (zh) | 光学成像模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