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40437B - 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 Google Patents
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540437B CN112540437B CN201910901223.8A CN201910901223A CN112540437B CN 112540437 B CN112540437 B CN 112540437B CN 201910901223 A CN201910901223 A CN 201910901223A CN 112540437 B CN112540437 B CN 11254043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lens
- optical
- topmost
- spl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5—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glu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该分体式镜头包括:包括第一光学透镜的第一镜头部分和第二镜头部分。所述第二镜头部分包括第二镜筒和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所述第二镜筒具有自所述第二镜筒顶部向内延伸的承载部,其内径沿着光轴方向自下而上渐缩。当所述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时,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以使得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上表面完全地暴露于所述第二镜筒的顶部。这样,取消第一镜头部分和第二镜头部分的“镜筒天面”结构,以使得所述分体式镜头的调整范围更大。并且,所述分体式镜头具有更高的组装效率和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镜头领域,尤其涉及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在分体式镜头的光学设计中,为获得相对较为理想的光学参数,各镜头部分之间组装精度尤为关键。图1图示了一种现有的分体式镜头。如图1所示,该分体式镜头包括两个镜头部分:第一镜头部分和第二镜头部分,其中,第一镜头部分包括第一镜筒和安装于该第一镜筒内的第一光学透镜,第二镜头部分包括第二镜筒和安装于该第二镜筒内的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
对于分体式镜头的光学系统而言,理想情况下在将第一镜头部分组装于第二镜头部分后,第一镜头部分1P的第一光学透镜11P与第二镜头部分2P中位于最顶侧的第二光学透镜21P的光学区之间的距离是相对确定的。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光学透镜本身(包括第一光学透镜11P和位于最顶侧的第二光学透镜21P)受成型精度的限制,以及,光学透镜与镜筒之间存在组装精度的限制,导致第一光学透镜11P与第二镜头部分2P的最顶侧的第二光学透镜21P的光学区之间的距离是不确定的。因此,在分体式镜头的组装过程中,需要在第一镜头部分1P与第二镜头部分2P之间预留调整间隙。
然而,在实际组装过程中,第一镜头部分1P的第一光学透镜11P的出光面与第二镜头部分2P中位于最顶侧的第二光学透镜21P的入光面之间的空气间隙相对较小,这会影响第一镜头部分1P和第二镜头部分2P的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可调整量。并且,如果该空气间隙过小,会在第一镜头部分1P通过主动校准的方式组装于第二镜头部分2P的过程中造成两者之间发生干涉。
并且,如图1所示,在现有的分体式镜头中,第一镜头部分1P安装于第二镜筒22P的上表面,也就是说,在第一光学透镜11P和与其紧邻的第二光学透镜21P之间存在第二镜筒22P的“天面”。该“镜筒天面”结构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减小了该调整间隙,影响了该分体式镜头的调整,从而对镜头调整品质和组装良率造成了影响。
进一步地,该“镜筒天面”结构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在尽可能保证调整间隙的前提下,第二镜头部分2P的第二光学透镜21P的设计自由度受到限制。特别地,为了给“镜筒天面”结构预留设置空间,紧邻于第一光学透镜11P的第二光学透镜21P的结构区需要向镜头像侧方向偏移。这样的设计使得最顶侧的第二光学透镜21P的结构区和光学区之间的连接处的厚度降低,导致最顶侧的第二光学透镜21P的成型难度提升。这样的设计,还会导致第二光学透镜21P的光学区的成像面的面型和结构区的制造公差变大,使得该分体式镜头的成像品质下降。
还有,分体式镜头的光学系统的整体高度在相对确定的范围内,该“镜筒天面”结构的存在相当于垫高了第一镜头部分1P的安装基面,因此,第一镜头部分1P的高度需降低以满足光学系统的整体高度要求。也就是说,该“镜筒天面”结构限制了第一光学透镜11P向上延伸的高度设计。
综上,需要一种改进的分体式镜头的光学设计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分体式光学镜头在其第一镜头部分和第二镜头部分之间没有设置“镜筒天面”结构,以增加所述分体式镜头在组装过程中的调整范围。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二镜头部分包括第二镜筒和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内的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上表面完全地暴露于所述第二镜筒的顶部,以形成在所述第一镜头部分和第二镜头部分没有设置“镜筒天面”的结构配置。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二镜筒具有自所述第二镜筒顶部向内延伸的承载部,所述承载部的内径沿着光轴方向自下而上渐缩,当所述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时,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以使得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上表面被完全地暴露于所述第二镜筒的顶部。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其中,由于没有设置所述“镜筒天面”结构,所述第一镜头部分的第一光学透镜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的最顶侧的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设计自由度得以提升。具体来说,所述第一光学透镜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厚度尺寸可增加,并且,具有这样的设计的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更加容易脱模。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其中,由于在其第一镜头部分和第二镜头部分之间没有设置“镜筒天面”结构,使得所述第一镜头部分的第一光学透镜的光学区和结构区之间的高度差能够被设计地更大,从而当所述光学镜头装配于终端设备的显示屏的通孔时,所述第一光学透镜的光学区能更邻近于所述通孔的顶部,以获得更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从而确保所述摄像模组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的第一光学透光包括光学区和围绕所述光学区的结构区,所述光学区包括突出于延伸于所述结构区的凸起部,当所述光学镜头装配于终端设备时,所述第一光学透镜的凸起部嵌合于终端设备的显示屏的通孔内,以使得所述第一光学透镜的光学区能邻近于所述通孔的顶部,以获得较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从而确保所述摄像模组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光学镜头的所述凸起部具有相对较小的横向尺寸,以使得需要相对较小尺寸的显示屏的开孔,从而能够提高终端设备的“屏占比”。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通过主动校准的方式组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所述分体式镜头的光学性能和组装精度和效率。
通过下面的描述,本申请的其它优势和特征将会变得显而易见,并可以通过权利要求书中特别指出的手段和组合得到实现。
为实现上述至少一目的或优势,本申请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其包括:
包括第一光学透镜的第一镜头部分;
第二镜头部分,所述第二镜头部分包括第二镜筒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的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所述第二镜筒具有自所述第二镜筒顶部向内延伸的承载部,所述承载部的内径沿着光轴方向自下而上渐缩,当所述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时,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以使得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上表面完全地暴露于所述第二镜筒的顶部;
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之间具有调整间隙,并且,所述第一镜头部分通过黏着剂附着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承载部的内侧面形成用于卡合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承靠面,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外侧面紧配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靠面。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承载部的内侧面为倾斜面,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外侧面为与所述承载部的内侧面适配的倾斜面。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承载部的内侧面包括第一倾斜面、第二斜面以及延伸于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之间的过渡面,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外侧面包括与所述承载部的内侧面适配的第一倾斜面、第二斜面以及延伸于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之间的过渡面。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承载部的内侧面中的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相互平行,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外侧面中的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相互平行。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外侧面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靠面之间的配合间隙为:-10微米至10微米。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外侧面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靠面之间的配合间隙为:-2微米至8微米。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承载部的厚度不小于0.15mm。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承载部的内侧面与光轴之间的夹角范围,以及,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外侧面与光轴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至80°。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上表面与所述承载部的上表面齐平。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上表面低于所述承载部的上表面。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上表面突出于所述承载部的上表面。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下表面与所述承载部的下表面齐平。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下表面低于所述承载部的下表面。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下表面突出于所述承载部的下表面。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紧邻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上表面为平整表面,以适配地贴靠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下表面。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紧邻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具有突出于地形成于其结构区上表面的凸起部,当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紧邻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时,所述凸起部的上表面贴靠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下表面。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紧邻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结构区上表面的凹陷部,当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紧邻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时,所述凹陷部的内表面贴靠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下表面。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下表面为平整表面。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具有突出地形成于其结构区的下表面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对应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上表面。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以倒装的方式自所述第二镜筒的底部安装入所述第二镜筒。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相互嵌合。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在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非光学区上设有遮光层。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凸起部的横向尺寸不超于2mm。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凸起部的侧壁与所述分体式镜头所设定的光轴之间的夹角小于15°。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为玻璃透镜。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玻璃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为50-71。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玻璃透镜的折射率为1.48-1.55。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通过黏着剂粘接于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
在根据本申请的分体式镜头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进一步包括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光学透镜的第一镜筒,所述黏着剂施加于所述第一镜筒与所述第二镜筒之间和/或所述第一镜筒和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之间和/或所述第一光学透镜和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其包括:
如上所述的分体式镜头;以及
感光组件,其中,所述分体式镜头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摄像模组进一步包括驱动元件,其中,所述驱动元件安装于所述感光组件,所述光学镜头安装于所述驱动元件。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分体式镜头的组装方法,其包括:
提供一第二镜筒、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和包括第一光学透镜的第一镜头部分,其中,所述第二镜筒具有自所述第二镜筒顶部向内延伸的承载部,所述承载部的内径沿着光轴方向自下而上渐缩;
以倒装的方式自下而上地自所述第二镜筒的底部将所述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分,其中,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以使得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上表面被完全地暴露于所述第二镜筒的顶部;
沿着光轴方向预定位所述第一镜头部分、第二镜头部分和感光组件;
以主动校准的方式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
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固设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以形成所述分体式镜头。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申请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申请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
图1图示了现有分体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分体式镜头的示意图。
图3A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的一种变形实施的局部示意图。
图3B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的另一种变形实施的局部示意图。
图3C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的又一种变形实施的局部示意图。
图4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的又一种变形实施的局部示意图。
图5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的又一种变形实施的局部示意图。
图6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的又一种变形实施的局部示意图。
图7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的又一种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8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的又一种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9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的又一种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10图示了图9所示意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组装于终端设备的示意图。
图11A和图11B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的组装过程的示意图。
图12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申请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
示例性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过程
如图2所示,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分体式镜头20被阐明,其中,所述分体式镜头包括多个镜头部分,例如,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镜头部分。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所述分体式镜头20包括两个镜头部分为示例,即,所述分体式镜头20,包括第一镜头部分21和第二镜头部分22,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组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以形成所述分体式镜头20。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包括第一光学透镜211,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包括第二镜筒222和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22内的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221。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镜筒222具有自所述第二镜筒222顶部向内延伸的承载部223,所述承载部223的内径沿着所述分体式镜头20所设定的光轴方向自下而上减缩,以于所述承载部223的内侧面形成用于卡合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承靠面2230(这里,上方向表示所述第二镜筒222朝向物侧的方向,下方向表示所述第二镜筒222朝向像侧的方向,自上而下表示从物侧朝向像侧的方向)。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所述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221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22时,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223,并且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上表面被完全地暴露于所述第二镜筒222的顶部。这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卡合”包括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适配地贴合于所述承载部223,或者,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适配地承靠于所述承载部223,以及,其他能够实现同等效果的配合关系,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卡合”所包括的内涵与外延应基于实施例中所图示的效果和相关描述进行解释而不能视为常规意义上的“卡合”。
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223一体地成型于所述第二镜筒222。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223为所述第二镜筒222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二镜筒222成型后天然具有。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承载部223也可以被实施为预制件,并通过胶粘等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二镜筒222的顶部。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更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223具有减缩的结构,其内径自下而上沿着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光轴方向逐渐减小。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223具有减缩的开口,从而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最大外径超过所述开口的最小内径时,所述承载部223不允许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通过该开口正面地穿过所述承载部223。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特殊的结构和尺寸设计,所述承载部223能够作为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承载位置,将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22内。
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223的内侧面为环形面,其内径自下而上沿着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光轴方向逐渐减小,即,所述承载部223的内侧面为向内倾斜的环形面。并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外侧面2210具有与所述承载部223的内侧面相适配的形状,从而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223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外侧面2210能够紧配于所述承载部223的所述承靠面2230。这里,所述承载部223的承靠面2230表示所述承载部223的内侧面中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相贴合的部分。还有,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外侧面2210紧配于所述承载部223的所述承靠面2230表示: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外侧面2210与所述承载部223的所述承靠面2230之间的配合间隙为:-10微米至10微米,优选地,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外径与所述承靠部的内径之差的范围为:-2微米至8微米。
更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223的内侧面为完整的倾斜面,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外侧面为与所述承载部223的内侧面适配的倾斜面。图3A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的一种变形实施的局部示意图。如图3A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223的内侧面包括第一倾斜面、第二斜面以及延伸于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之间的过渡面,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223的内侧面并非完整的倾斜面。相应地,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外侧面包括与所述承载部223的内侧面适配的第一倾斜面、第二斜面以及延伸于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之间的过渡面,即,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第一倾斜面与所述承载部223的第一倾斜面具有相适配的斜度,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第二倾斜面与所述承载部223的第二倾斜面具有相适配的斜度,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过渡面与所述承载部223的过渡面具有相适配的形状。这样,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223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外侧面2210能够紧配于所述承载部223的所述承靠面2230,具体表现为: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第一倾斜面紧配于所述承载部223的第一倾斜面,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第二倾斜面紧配于所述承载部223的第二倾斜面,以及,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过渡面对应于所述承载部223的过渡面。
当然,在该变形实施的其他示例中,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过渡面与所述承载部223的过渡面之间的形状也可以不适配,仅有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第一倾斜面与所述承载部223的第一倾斜面相适配,以及,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第二倾斜面与所述承载部223的第二倾斜面相适配。并且,如图3A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中,所述过渡面平行于所述承载部的上表面的平面。当然,在该变形实施的其他示例中,所述过渡面可以被配置为倾斜面,或者,所述过渡面还可以被配置为弧形面,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并且,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第一倾斜面与所述承载部223的第一倾斜面的长度以及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第二倾斜面与所述承载部223的第二倾斜面之间的长度并不适配,以使得当所述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外侧面2210能够紧配于所述承载部223的所述承靠面2230,所述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过渡面与所述承载部223的过渡面存在间隙。当然,在申请其他示例中,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第一倾斜面与所述承载部223的第一倾斜面的长度以及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第二倾斜面与所述承载部223的第二倾斜面之间的长度也可以被配置为一致的,这样当所述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外侧面2210能够紧配于所述承载部223的所述承靠面2230时,所述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过渡面完全地贴靠于所述承载部223的过渡面,如图3B所示(即,所述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过渡面完全地贴靠于所述承载部223的过渡面之间不存在间隙)。
特别地,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223的内侧面中的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相互平行,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外侧面中的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相互平行,以提高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组装于承载部223的精度。当然,在该变形实施的其他示例中,所述承载部223的内侧面中的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也可以相互不平行,以及,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外侧面中的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之间也可以相互不平行,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应可以理解,由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承靠于所述承载部223的所述承靠面2230,因此无需在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设置“镜筒天面”结构。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之间的调整间隙不再受所述第二镜筒222的“镜筒天面”结构的影响,从而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非光学区的设计自由度更高、成型也更为容易。
为了确保所述承载部223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组装稳定性,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223的厚度不小于0.15mm,更优选地,所述承载部223的厚度不小于0.2mm。并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承靠面2230与光轴之间的夹角范围,以及,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外侧面2210与光轴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至80°。更优选地,所述承靠面2230与光轴之间的夹角范围,以及,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外侧面2210与光轴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0°至60°。
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223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区的上表面与所述承载部223的上表面齐平。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223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区的上表面与所述承载部223的上表面形成平整表面。
图3C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又一种变形实施的局部示意图。如图3C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223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区的上表面突出于所述承载部223的上表面。也就是说,在该变形实施中,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区的上表面高于所述承载部223的上表面。应可以理解,当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区的上表面突出于所述承载部223的上表面时,在通过主动校准工艺将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组装于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时,所述第二镜筒222不会对主动校准造成干涉,并且,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结构区的长度可以自由地调整而不受所述第二镜筒222的限制。
图4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又一种变形实施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223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区的上表面低于所述承载部223的上表面。也就是说,在该变形实施中,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区的上表面相对于所述承载部223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应可以理解,当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区的上表面低于所述承载部223的上表面时,所述第二镜筒22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减少其受外力影响导致位移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区的上表面可以低于、高于或者齐平于所述承载部223的上表面,使得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与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之间的可调间隙高度可基于设计需求被自由调整。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223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区的下表面与所述承载部223的下表面齐平。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223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区的下表面与所述承载部223的下表面形成平整表面。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紧邻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区上表面为平整表面,以使得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紧邻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能够适配地贴靠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区的下表面和所述承载部223的下表面。
图5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又一种变形实施的局部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223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区的下表面低于所述承载部223的下表面。优选地,在该变形实施中,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紧邻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具有突出于地形成于其结构区上表面的凸起部,其中,当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紧邻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22时,所述凸起部的上表面贴靠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区的下表面。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紧邻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可以与所述第二镜筒222的所述承载部223卡合,以提升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所设定的光轴与所述第二镜筒222的中轴线的同轴度。
图6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又一种变形实施的局部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223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区的下表面突出于所述承载部223的下表面。优选地,在该变形实施中,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紧邻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结构区上表面的凹陷部,其中,当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紧邻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22时,所述凹陷部的内表面贴靠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区的下表面。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紧邻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可以直接承靠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以使得多个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之间的组装精度得以提升。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所述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组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22的组装精度,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中,例如,在如图7所示意的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一种变形实施中,所述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221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相互嵌合。应可以理解,当所述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221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通过嵌合的方式组装时,有利于提高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光轴对齐度,使得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的组装精度提高,从而有利于提高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组装效率和成像品质。值得一提的是,在分体式镜头的光学系统中,靠近物侧的光学透镜的偏心以及倾斜对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影响较大(即,分体式镜头的光学系统的前几片光学透镜的敏感度较高),因此,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靠近物侧的前几片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配置为嵌合结构,例如,将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和次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配置为嵌合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将所述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221组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22以形成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后,可进一步地在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非光学区上设置遮光层,以避免外界杂光进入。当然,也可以在组装前,便在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非光学区上设有遮光层,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遮光层还可以通过其他材料制备而成。例如,所述遮光层可通过SOMA片附着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非光学区而形成,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应注意到,在如图2至图7所示意的本申请实施例及其变形实施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被实施为“裸镜头”,即,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仅包括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换言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组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时,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的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直接附着于第二镜头部分22,以使得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与位于最顶侧的光学透镜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确定更为直接,有利于提高组装精度以获得更为理想的光学设计参数。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还可以包括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第一镜筒215,如图8所示,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特别地,在如图2所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223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区的上表面与所述承载部223的上表面齐平。相应地,在本申请实施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结构区的下表面为平整表面,以使得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能够适配地对应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区的上表面。在如图4所示的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一种变形实施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223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区的上表面低于所述承载部223的上表面。相应地,在该变形实施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具有突出地形成于其结构区的下表面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对应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结构区的上表面。应可以理解,在该变形实施中,当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安装于所述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上表面时,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凹陷地安装于所述承载部223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所形成的凹槽内,通过这样的方式,起到保护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作用。
图9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的又一种变形实施。如图9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形状和结构做出调整,以使得所述分体式镜头20具有“小头部”的结构配置。具体来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所包括的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包括结构区213和自所述结构区213突出地向上延伸的凸起部214,以形成“小头部”的结构配置。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214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光学区212,这里,所述光学区212表示第一光学透镜211中参与透光成像的部分,相应地,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非光学区表示第一光学透镜211中不参与透光成像的部分,其包括所述结构区213和所述凸起部214中不参与透光成像的部分。
如前所述,在现有技术中,“镜筒天面”结构抬高了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1P的安装基面,使得第一光学透镜11P向上延伸的高度设计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在将该分体式镜头组装于终端设备(例如,智能手机)时体现得特别明显。具体来说,在将分体式镜头组装于终端设备时,分体式镜头的第一光学透镜11P需伸入屏幕开孔内。为了保证分体式镜头的视场角不受屏幕开孔的限制且同时尽可能地减小开孔尺寸,需要使第一光学透镜11P的光学区相对于非光学区更突出。然而,“镜筒天面”结构的存在却限制着第一光学透镜11P的光学区相对于非光学区的突出程度。
然而,在本申请该变形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小头部”的结构配置,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光学区212能相对更突出于其结构区213,从而当所述分体式镜头20以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嵌合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显示屏的通孔内的方式装配于终端设备时,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光学区212能更邻近于所述通孔的顶部,以获得较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从而确保所述摄像模组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如图10所示。
具体来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214的侧壁与所述分体式镜头20所设定的光轴之间的夹角小于15°。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侧壁基本平行于所述光轴。更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214的侧壁在基本平行于所述光轴的同时,还基本垂直于所述结构区213的上表面,以使得所述凸起部214与所述结构区213的过渡区域形成“L”型结构。值得一提的是,在具体实施中,受限于加工工艺,所述凸起部214的侧壁不可能完全地平行于所述光轴以及完全地垂直于所述结构区213的上表面,采用基本垂直于和基本平行于这种描述方式是为了描述结构设计和加工时的标准。优选地,所述凸起部214的上表面被实施为凸面型。
如前所述,在现有的分体式镜头中,由于在第一光学透镜211和第二光学透镜221之间存在“镜筒天面”结构,因此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安装基面被太高,导致第一光学透镜211向上延伸的高度设计受到影响。相对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镜筒天面”结构被取消,在进行高度设计时,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所述光学区212与所述结构区213之间的高度差可进一步地增加,以利于当所述分体式镜头20装配于终端设备的显示屏的通孔时,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光学区212能更邻近于所述通孔的顶部,以获得更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从而确保所述摄像模组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
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214最高点突出所述结构区213的下表面至少0.3-1.2mm。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214的最高点与所述结构区213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至少为0.3-1.2mm。同时,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总高度为0.4-1.6mm。优选地,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总高度为0.9-1.6mm。并且,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的横向尺寸不超于2mm。
为了进一步地提升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所述光学区212与所述结构区213之间的高度差,在本申请一些示例中,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包括凹陷地形成于所述的第二光学透镜221的上端面的安装平台(图中未示意),所述安装平台被配置为安装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于其上。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可被实施为塑料透镜,其可通过塑料注入成型(或者,在一些具体的工艺中还对注塑成型后的塑料透镜进行打磨加工,以切割或打磨出所需的形状)。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还可被实施为玻璃透镜,其可通过模造玻璃工艺制备而成并通过切割或打磨出所需形状。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凸起部214的最高点突出所述结构区213的上表面的距离至少为0.3-1.2mm,并且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总高度为0.4-1.6mm。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厚度尺寸相对较高,造成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透光率相对较低。因此,采用较高透光率的玻璃材料可以降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厚度较大对透光率的影响。
具体来说,模造玻璃的成型原理为:将已具初形的玻璃初胚置于精密加工成型模具中,升高温度使玻璃软化,再由模具表面施压使玻璃受力变形分模取出,即可形成所需要的透镜形状。由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为非球面透镜,并且模造玻璃需要使用模具对玻璃施压进行加工,模造玻璃制造双凹型的镜片对模具的损伤较大,因此,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上表面优选为凸面。同时,由于模造玻璃是通过成型模具制造而成,因此,模造玻璃成型后的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凸起部214的侧壁与光轴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倾角,此时可以通过冷加工技术研磨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使得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凸起部214的侧壁与光轴的夹角小于15°。
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被实施为玻璃透镜时,所述玻璃透光的折射率优选为1.48-1.55,其折射率阿贝数优选为50-71。这样,所述分体式镜头20具有较高的成像品质(例如,将色散等像差很好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选用玻璃材料可以有较好的温漂。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通过主动校准的方式(ActiveOpticalAlignment,AOA)组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
具体来说,该组装过程,首先包括:提供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然后,沿着光轴方向预定位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第二镜头部分22和感光组件;接着,进而,以主动校准的方式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最终,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固设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以形成所述分体式镜头2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主动校准的方式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第二镜头部分22和感光组件所构成的成像系统所采集的图像的成像质量,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具体来说,首先通过感光组件配合所述分体式光学镜头获取被测目标的图像,进而,通过SFR、MTF等图像成像质量计算方法计算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成型品质和调整量。然后,根据调整量在至少一个方向上(至少一个方向指的是xyz方向和分别绕xyz轴旋转的方向)实时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通过一次或者多次调整后使得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成像质量(主要包括峰值、场曲、像散等光学参数)达到预设阈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具有“裸镜头”的结构配置,其仅包括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相应地,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固设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以形成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过程,包括:首先在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和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之间施加黏着剂23;进而,通过固化所述黏着剂23以将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固定地附着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从而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固设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通过热固化或者光固化的方式固化所述黏着剂23,也就是说,所述黏着剂23中包含光固化成分或者热固化成分。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施加黏着剂23的步骤也可以在主动校准之后进行,即,在完成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成像质量校正之后,移开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然后在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的相应位置施加黏着剂23。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相应地,在通过主动校准的方式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组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以形成所述分体式镜头20时,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通过黏着剂23附着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上表面。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的粘接位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和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之间。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该粘接位置还可以设置于其他位置,例如,在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与所述第二镜筒222之间;在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和所述第二镜筒222之间,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并且,优选地,所述黏着剂23包括不透光材料的胶材,以增加防杂光的效果(杂光可能来自外部光线或者显示屏自身发光经过折射或反射造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通过通过主动校准的方式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组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以形成所述分体式镜头20后,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所设定的光轴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所设定的光轴之间的夹角范围小于1°,优选地,其夹角范围小于0.5°。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可以理解,当所述分体式镜头20被实施为如图4所示意的所述分体式镜头20时,即,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还包括用于收容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第一镜筒215,相应地,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通过主动校准的方式通过黏着剂23附着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其中,该粘接位置可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筒215和所述第二镜筒222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或者,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所述第一镜筒和所述第二镜筒222之间。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综上,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过程被阐明,其取消第一镜头部分21和第二镜头部分22的“镜筒天面”结构,以使得一方面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调整范围变得更大;另一方面,消除了该“镜筒天面”结构对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光学设计的影响(尤其是高度设计),从而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光学区212能相对更突出于其结构区213,以使当所述分体式镜头20以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嵌合于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显示屏的通孔内的方式装配于终端设备时,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的光学区212能更邻近于所述通孔的顶部,以获得较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光学系统还能够以其他方式进行配置,例如,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可包括更多的光学透镜,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可包括更少的光学透镜。并且,在本申请的其他示例中,所述分体式镜头20还包括更多数量的镜头部分。例如,所述分体式镜头20可包括三个镜头部分:第一镜头部分21、第二镜头部分22和第三镜头部分(未有图示意),并且,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和所述第三镜头部分以主动校准方式进行组装,以确保组装精度和良率。
示意性分体式镜头的组装方法
图11A和图11B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的组装过程的额示意图。如图11A和11B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组装过程,包括:
首先,提供一第二镜筒222、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221和包括第一光学透镜211的第一镜头部分21,其中,所述第二镜筒222具有自所述第二镜筒222顶部向内延伸的承载部223,所述承载部223的内径沿着光轴方向自下而上渐缩;
然后,以倒装的方式自下而上地自所述第二镜筒222的底部将所述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221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222以形成第二镜头部分22,其中,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223,以使得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221的上表面被完全地暴露于所述第二镜筒222的顶部;
继而,沿着光轴方向预定位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第二镜头部分22和感光组件;
然后,以主动校准的方式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
最终,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固设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以形成所述分体式镜头2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主动校准的方式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光学透镜211、第二镜头部分22和感光组件所构成的成像系统所采集的图像的成像质量,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具体来说,首先通过感光组件配合所述分体式光学镜头获取被测目标的图像,进而,通过SFR、MTF等图像成像质量计算方法计算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成型品质和调整量。然后,根据调整量在至少一个方向上(至少一个方向指的是xyz方向和分别绕xyz轴旋转的方向)实时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21和所述第二镜头部分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通过一次或者多次调整后使得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成像质量(主要包括峰值、场曲、像散等光学参数)达到预设阈值。
综上,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组装方法被阐明,其能够组装如上所述的分体式镜头20及其变形实施。
示意性摄像模组
如图12所示,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被阐明,其中,所述摄像模组10包括如上所述的分体式镜头20和感光组件30。在具体应用中,所述摄像模组10能够被配置为终端设备的前置摄像模组10,用于满足用户的自拍等需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当然,在其他应用示例中,所述摄像模组10也可以被配置为后置摄像模组,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10包括如上所述的分体式镜头20和感光组件30,其中,所述分体式镜头20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30的感光路径,以使得藉由所述分体式镜头20所采集的光线能够沿着该感光路径在所述感光组件30中成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知晓,所述感光组件30,包括线路板31、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31的感光芯片32、设置于所述线路板31的至少一电子元器件32,以及,设置于所述线路板31的封装体33等部件,其中,所述分体式镜头20安装于所述封装体33上(当然,所述感光组件还可以包括其他必要的元件,例如,滤光元件等)。
应注意到,如图12所示的所述摄像模组10为定焦摄像模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知晓,本申请所涉及的所述摄像模组10还可被实施为动焦摄像模组,即,所述摄像模组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分体式镜头20和所述感光组件30之间的驱动元件(未有图示意),以通过所述驱动元件承载着所述分体式镜头10沿着所述感光路径移动,以改变所述分体式镜头10和所述感光组件30之间的距离。当然,本申请所涉及的所述摄像模组10还可以被实施为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即,所述摄像模组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分体式镜头20和所述感光组件30之间的防抖马达(未有图示意),以通过所述防抖马达消除在拍摄过程中不经意的抖动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图12所示意的所述摄像模组中,虽然所述分体式镜头20以图2所示意的所述分体式镜头20为示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可以理解,本申请所揭露的所述分体式镜头20的各种变形及其变形的组合都能够与所述感光组件30进行结合,以形成所述摄像模组10。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31)
1.一种分体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包括第一光学透镜的第一镜头部分;
第二镜头部分,所述第二镜头部分包括第二镜筒以及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的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其中,所述第二镜筒具有自所述第二镜筒顶部向内延伸的承载部,所述承载部的内径沿着光轴方向自下而上渐缩,其中,沿着所述光轴方向自下而上指从像侧朝向物侧的方向,当所述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时,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以使得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上表面被完全地暴露于所述第二镜筒的顶部,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之间具有调整间隙,并且,所述第一镜头部分通过黏着剂附着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承载部的内侧面形成用于卡合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承靠面,其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外侧面紧配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靠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承载部的内侧面为倾斜面,其中,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外侧面为与所述承载部的内侧面适配的倾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承载部的内侧面包括第一倾斜面、第二斜面以及延伸于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之间的过渡面,其中,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外侧面包括与所述承载部的内侧面适配的第一倾斜面、第二斜面以及延伸于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之间的过渡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承载部的内侧面中的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相互平行,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外侧面中的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相互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外侧面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靠面之间的配合间隙为:-10微米至10微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外侧面与所述承载部的所述承靠面之间的配合间隙为:-2微米至8微米。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承载部的厚度不小于0.15mm。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承载部的内侧面与光轴之间的夹角范围,以及,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外侧面与光轴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至8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承靠面与光轴之间的夹角范围,以及,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外侧面与光轴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0°至60°。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上表面与所述承载部的上表面齐平。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上表面低于所述承载部的上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上表面突出于所述承载部的上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下表面与所述承载部的下表面齐平。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下表面低于所述承载部的下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时,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下表面突出于所述承载部的下表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紧邻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上表面为平整表面,以适配地贴靠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下表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紧邻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具有突出于地形成于其结构区上表面的凸起部,其中,当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紧邻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时,所述凸起部的上表面贴靠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下表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紧邻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结构区上表面的凹陷部,其中,当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紧邻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时,所述凹陷部的内表面贴靠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下表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下表面为平整表面。
2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具有突出地形成于其结构区的下表面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对应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的上表面。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以倒装的方式自所述第二镜筒的底部安装入所述第二镜筒。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中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相互嵌合。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在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非光学区上设有遮光层。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包括结构区和自所述结构区向上突起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光学透镜的光学区,其中,所述凸起部的最高点突出所述结构区的上表面至少0.3mm-1.2mm。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凸起部的横向尺寸不超于2mm。
2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凸起部的侧壁与所述分体式镜头所设定的光轴之间的夹角小于15°。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第一光学透镜通过黏着剂粘接于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镜头,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进一步包括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光学透镜的第一镜筒,其中,所述黏着剂施加于所述第一镜筒与所述第二镜筒之间和/或所述第一镜筒和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之间和/或所述第一光学透镜和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结构区之间。
30.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29任一所述的分体式镜头;以及
感光组件,其中,所述分体式镜头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
31.一种分体式镜头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第二镜筒、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和包括第一光学透镜的第一镜头部分,其中,所述第二镜筒具有自所述第二镜筒顶部向内延伸的承载部,所述承载部的内径沿着光轴方向自下而上渐缩,其中,沿着所述光轴方向自下而上指从像侧朝向物侧的方向;
以倒装的方式自下而上地自所述第二镜筒的底部将所述至少一第二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以形成第二镜头部分,其中,位于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适配地卡合于所述承载部,以使得最顶侧的所述第二光学透镜的上表面被完全地暴露于所述第二镜筒的顶部;
沿着光轴方向预定位所述第一镜头部分、第二镜头部分和感光组件;
以主动校准的方式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
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固设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以形成所述分体式镜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901223.8A CN112540437B (zh) | 2019-09-23 | 2019-09-23 | 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901223.8A CN112540437B (zh) | 2019-09-23 | 2019-09-23 | 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540437A CN112540437A (zh) | 2021-03-23 |
CN112540437B true CN112540437B (zh) | 2023-04-25 |
Family
ID=75013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901223.8A Active CN112540437B (zh) | 2019-09-23 | 2019-09-23 | 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54043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46245B (zh) * | 2022-12-27 | 2024-06-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鏡頭與電子裝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221136A (ja) * | 2010-04-06 | 2011-11-04 | Tamron Co Ltd | 組合せレンズ、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装置、及び組合せレンズの連結固定方法 |
CN106461901A (zh) * | 2014-04-10 | 2017-02-22 | Mems启动有限公司 | 微型透镜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207249220U (zh) * | 2017-03-24 | 2018-04-17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
CN208636510U (zh) * | 2018-08-07 | 2019-03-22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镜头模组 |
CN109856753A (zh) * | 2019-03-19 | 2019-06-07 |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小型镜头及屏下光学组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341882A (zh) * | 2012-04-12 | 2013-10-16 | Altek Corp | 鏡頭結構及其攝像裝置 |
-
2019
- 2019-09-23 CN CN201910901223.8A patent/CN11254043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221136A (ja) * | 2010-04-06 | 2011-11-04 | Tamron Co Ltd | 組合せレンズ、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装置、及び組合せレンズの連結固定方法 |
CN106461901A (zh) * | 2014-04-10 | 2017-02-22 | Mems启动有限公司 | 微型透镜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207249220U (zh) * | 2017-03-24 | 2018-04-17 |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 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
CN208636510U (zh) * | 2018-08-07 | 2019-03-22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镜头模组 |
CN109856753A (zh) * | 2019-03-19 | 2019-06-07 |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小型镜头及屏下光学组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540437A (zh) | 2021-03-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092174B2 (en) |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image pickup lens | |
US10437004B1 (en) |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 |
CN112394465B (zh) | 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 |
CN210442561U (zh) | 分体式镜头、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 |
CN210323547U (zh) | 屏下摄像组件、摄像模组和光学镜头 | |
CN113204105B (zh) | 分体式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相应的组装方法 | |
US10785391B2 (en) |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 |
KR101218656B1 (ko) | 촬상 렌즈, 촬상 모듈, 촬상 렌즈의 제조 방법, 및 촬상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 |
KR100918140B1 (ko) | 화상 픽업 장치 | |
US10809492B2 (en) |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 |
CN210323546U (zh) | 屏下摄像组件、摄像模组和光学镜头 | |
CN210534409U (zh) | 分体式镜头、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 |
US10809485B2 (en) |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 |
TWI774845B (zh) | 光學成像模組 | |
CN112540437B (zh) | 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 |
JP4032291B2 (ja) |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 |
CN210323536U (zh) | 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 | |
KR102185047B1 (ko) | 카메라 모듈 | |
US10816749B2 (en) |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and system with multi-lens fr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112731610B (zh) | 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 |
CN112444936B (zh) | 屏下摄像组件、摄像模组和光学镜头及其制作方法 | |
CN112612096A (zh) | 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 |
CN112578524A (zh) | 分体式镜头、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 |
TWI769317B (zh) | 光學成像模組 | |
TWI774824B (zh) | 光學成像模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