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的防触电机构、断路器及配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断路器的防触电机构、断路器及配电器。
背景技术
断路器根据安装方式可以分为固定式和插拔式。传统的断路器为固定式,一般采用弹性件夹卡将断路器固定在配电器的机箱内上,取下断路器则需要用螺丝刀,操作不方便。插拔式断路器则可通过简单插拔操作即可实现断路器在配电器的机箱内的拆装。然而,现有的插拔式断路器在插入或拔出机箱的过程中,断路器有可能处于接通带电状态,断路器的安全性较低,容易造成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隐患。
因此,亟需一种断路器的防触电机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断路器的防触电机构,能够保证在断路器与配电器的机箱装配或拆卸时,断路器处于断开状态,从而实现了防触电效果,保证了断路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而保证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上述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断路器的防触电机构,包括:
移动件,设置在断路器的壳体内并能够相对所述壳体移动;
凸块,设置在所述移动件上并能够伸出所述壳体外;
驱动器,安装在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断路器的线路板电连接;
推动部,设置在所述移动件上,所述推动部位于所述驱动器的一侧并相对所述驱动器倾斜设置;
当所述断路器与配电器的机箱装配或拆卸时,所述机箱能够作用于所述凸块并将所述凸块推入所述壳体内,以使得所述推动部移动并触发所述驱动器。
可选地,所述推动部设置在所述移动件的一侧,所述推动部的远离所述移动件的一端设置有圆弧面,所述推动部的靠近所述驱动器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圆弧面相连接的推动斜面。
可选地,当所述推动部移动时,所述推动部能够推动所述驱动器的触臂沿第一方向移动,以触发所述驱动器。
可选地,所述推动部相对所述移动件倾斜设置,所述移动件相对所述壳体移动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设置。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导向结构,所述第一导向结构设置在所述移动件与所述壳体之间并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用于对所述移动件进行导向。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向结构包括:
第一导向槽孔,设置在所述移动件和所述壳体中的一者上;
第一导向件,设置在所述移动件和所述壳体中的另一者上并与所述第一导向槽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导向件能够伸入所述第一导向槽孔内并相对所述第一导向槽孔滑动设置。
可选地,还包括第二导向结构,所述第二导向结构设置在所述推动部与所述壳体之间并沿所述推动部的倾斜方向设置,用于对所述推动部进行导向。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向结构包括:
第二导向槽孔,设置在所述推动部和所述壳体中的一者上;
第二导向件,设置在所述推动部和所述壳体中的另一者上并与所述第二导向槽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导向件能够伸入所述第二导向槽孔内并相对所述第二导向槽孔滑动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向件设置在所述推动部与所述移动件之间,所述推动部的第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侧面,所述推动部的第二侧设置有第二限位侧面,所述推动部的第一侧与所述推动部的第二侧均位于所述推动部与所述移动件之间,所述推动部的第一侧与所述推动部的第二侧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限位侧面沿所述推动部的倾斜方向设置,所述第二限位侧面沿所述移动件的移动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导向槽孔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所述第二导向槽孔包括第一限位侧壁和第二限位侧壁,所述第二限位侧面与所述第二限位侧壁平行设置并能够沿所述第二限位侧壁滑动,所述第一限位侧面与所述第一限位侧壁平行设置并能够沿所述第一限位侧壁滑动。
可选地,还包括弹性复位结构,所述弹性复位结构设置在所述移动件与所述壳体之间,当所述断路器安装至所述机箱到位后以及当所述断路器从所述机箱中拆离后,所述移动件能够在所述弹性复位结构的弹力下复位,以使得所述凸块伸出所述壳体外。
可选地,所述弹性复位结构包括:
扭簧;
转轴,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扭簧套设在所述转轴上;
第一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扭簧的支撑力臂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抵接;
第二限位部,设置在所述移动件上,所述扭簧的自由力臂与所述第二限位部抵接。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断路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线路板,还包括上述的防触电机构。
本实用新型再一方面提供一种配电器,包括机箱,还包括上述的断路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断路器的防触电机构包括移动件、凸块、驱动器和推动部。移动件设置在断路器的壳体内并能够相对壳体移动。凸块设置在移动件上并能够伸出壳体外。驱动器安装在壳体内并与断路器的线路板电连接。推动部设置在移动件上,推动部位于驱动器的一侧并相对驱动器倾斜设置。当断路器与配电器的机箱装配或拆卸时,机箱能够作用于凸块并将凸块推入壳体内,以使得推动部移动并触发驱动器,以使得驱动器能够发出信号给线路板,线路板获得该信号后控制断路器断开,从而保证了在断路器与配电器装配或拆卸时,断路器处于断开状态,从而实现了防触电效果,保证了断路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而保证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配电器的机箱与断路器装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移除上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的防触电机构与上壳体之间的装配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的上壳体与第二导向槽孔、第一导向件以及第一限位部之间的装配示意图;
图8是图7中B处的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移动件、第二导向件以及推动部的装配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的防触电机构与上壳体之间的装配示意图。
图中:
1、壳体;11、上壳体;111、第一通孔;12、下壳体;
21、移动件;211、凸块;212、推动部;2121、圆弧面;2122、推动斜面; 213、第一导向槽孔;214、第二限位部;215、第二导向件;2151、第一限位侧面;2152、第二限位侧面;22、驱动器;221、触臂;23、弹性复位结构;231、扭簧;232、转轴;233、限位件;234、第一限位部;24、第二导向槽孔;241、第二限位侧壁;242、第一限位侧壁;25、第一导向件;
100、机箱;110、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请参考图1-图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断路器的防触电机构,包括移动件 21、凸块211、驱动器22和推动部212。移动件21设置在断路器的壳体1内并能够相对壳体1移动。凸块211设置在移动件21上并能够伸出壳体1外。驱动器22安装在壳体1内并与断路器的线路板电连接。推动部212设置在移动件21 上,推动部212位于驱动器22的一侧并相对驱动器22倾斜设置。当断路器与配电器的机箱100装配或拆卸时,机箱100能够作用于凸块211并将凸块211 推入壳体1内,以使得推动部212移动并触发驱动器22,以使得驱动器22能够发出信号给线路板,线路板获得该信号后控制断路器断开,从而保证了在断路器与配电器装配或拆卸时,断路器处于断开状态,从而实现了防触电效果,保证了断路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而保证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可选地,推动部212设置在移动件21的一侧,推动部212的远离移动件21 的一端设置有圆弧面2121,推动部212的靠近驱动器22的一侧设置有与圆弧面 2121相连接的推动斜面2122。通过在推动部212的远离移动件21的一端设置圆弧面2121,当推动部212推动驱动器22时,圆弧面2121首先接触驱动器22 的触臂221,然后逐渐推动触臂221运动,直至触臂221越过圆弧面2121与推动斜面2122抵接,然后由推动斜面2122继续推动触臂221运动至预设位置。圆弧面2121的设置,能够使得触臂221能够顺利滑落至推动斜面2122上,从而保证了在断路器与配电器装配或拆卸时,断路器断开的灵活性。
可选地,推动部212设置在移动件21的第一侧,凸块211设置在移动件21 的第二侧,移动件21的第一侧与第二侧相对设置,并且,移动件21设置在靠近壳体1侧边的位置,移动件21的第二侧靠近壳体1的侧边设置,壳体1的该侧边开设有第一通孔111,以便于凸块211经由第一通孔111伸出或缩入壳体1。
可选地,当推动部212移动时,推动部212能够推动驱动器22的触臂221 沿第一方向移动,以触发驱动器22。
可选地,推动部212相对移动件21倾斜设置,移动件21相对壳体1移动的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设置,当移动件
21沿第二方向移动时,推动部212逐渐作用于触臂221,进而推动触臂221 沿第一方向移动,以触发驱动器22。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导向结构,第一导向结构设置在移动件21与壳体1之间并沿第二方向设置,用于对移动件21进行导向,以保证移动件21能够始终沿第二方向移动,进而保证防触电机构的运行稳定性。
可选地,第一导向结构包括第一导向槽孔213和第一导向件25。第一导向槽孔213设置在移动件21和壳体1中的一者上。第一导向件25设置在移动件 21和壳体1中的另一者上并与第一导向槽孔213对应设置,第一导向件25能够伸入第一导向槽孔213内并相对第一导向槽孔213滑动设置,以实现对移动件 21在运动过程中的导向效果,使得移动件21能够始终沿第二方向移动,从而保证防触电机构的运行稳定性。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孔213开设在移动件21上,第一导向件 25设置在壳体1内壁。
可选地,壳体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围合形成容置腔,防触电机构设置在容置腔内。其中,第一通孔111开设在上壳体11 的侧边。
进一步地,第一导向件25设置在上壳体11的内壁。
可选地,第一导向结构设置有多组,以进一步保证移动件21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可选地,还包括第二导向结构,第二导向结构设置在推动部212与壳体1 之间并沿推动部212的倾斜方向设置,用于对推动部212进行导向,进而保证推动部212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使得推动件能够在移动过程中始终沿第一方向运动,进而保证触发驱动器22的稳定性。
可选地,第二导向结构包括第二导向槽孔24和第二导向件215。第二导向槽孔24设置在推动部212和壳体1中的一者上。第二导向件215设置在推动部 212和壳体1中的另一者上并与第二导向槽孔24对应设置,第二导向件215能够伸入第二导向槽孔24内并相对第二导向槽孔24滑动设置,以实现对推动部 212在运动过程中的导向效果,使得推动部212能够在触臂221的反作用力下始终沿预设方向移动,从而保证防触电机构的运行稳定性。
可选地,第二导向件215设置在推动部212与移动件21之间,推动部212 的第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侧面2151,推动部212的第二侧设置有第二限位侧面 2152,推动部212的第一侧与推动部212的第二侧均位于推动部212与移动件 21之间,推动部212的第一侧与推动部212的第二侧相对设置,第一限位侧面 2151沿推动部212的倾斜方向设置,第二限位侧面2152沿移动件21的移动方向设置,第二导向槽孔24设置在壳体1的内壁,第二导向槽孔24包括第一限位侧壁和第二限位侧壁241,第二限位侧面2152与第二限位侧壁241平行设置并能够沿第二限位侧壁241滑动,第一限位侧面2151与第一限位侧壁242平行设置并能够沿第一限位侧壁242滑动,从而实现对第二导向件215的导向效果。
可选地,还包括弹性复位结构23,弹性复位结构23设置在移动件21与壳体1之间,当断路器安装至机箱100到位后以及当断路器从机箱100中拆离后,移动件21能够在弹性复位结构23的弹力下复位,以使得凸块211伸出壳体1 外。
可选地,弹性复位结构23包括扭簧231、转轴232、第一限位部234和第二限位部214。转轴232设置在壳体1的内壁上,扭簧231套设在转轴232上。第一限位部234设置在壳体1的内壁上,扭簧231的支撑力臂与第一限位部234 抵接。第二限位部214设置在移动件21上,扭簧231的自由力臂与第二限位部214抵接,以使得移动件21始终有一个沿顺时针方向(即图6中箭头D所示的方向)运动的趋势。
可选地,弹性复位结构23还包括限位件233,限位件233与转轴232可拆卸连接,用于将扭簧231限定在转轴232上,避免扭簧231从转轴232上脱出。
具体地,限位件233为螺母,转轴232与螺母螺纹配合连接。
可选地,上壳体11与第二导向槽孔24、第一导向件25以及第一限位部234 一体成型设置。
可选地,第一导向槽孔213、移动件21、第二导向件215以及推动部212 一体成型设置。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扭簧231、转轴232以及第一限位部234均设置在移动件21的远离接线端子的一侧。
请参考图10,可选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扭簧231和转轴232也可以设置在移动件21的靠近接线端子的一侧,并使得扭簧231的支撑力臂直接与上壳体11的侧壁抵接,以使得上壳体11的侧壁能够作为上一实施例中的第一限位部234使用,从而减少零件的设置,简化了结构。在该实施例中,移动件21能够在扭簧231的弹力下始终具有沿顺时针方向(图10中的箭头E所示的方向) 运动的趋势。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断路器,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线路板,还包括上述的防触电机构。
本实用新型再一方面提供一种配电器,包括机箱100,还包括上述的断路器。
可选地,机箱100上开设有第二通孔110,第二通孔110与第一通孔111对应设置,当断路器安装至机箱100内时,断路器沿图1和图3中箭头C所示的方向安装至机箱100中,或者从机箱100拆离。当断路器安装至机箱100中时,机箱100挤压凸块211,使得凸块211被机箱100的侧壁压入壳体1内,直至第一通孔111滑入至与第二通孔110配合处,此时凸块211在扭簧231的弹力下从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10中弹出。当凸块211缩入壳体1内时,断路器断开,当凸块211从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10中伸出时,断路器闭合。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