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23408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723408U CN215723408U CN202122124807.4U CN202122124807U CN215723408U CN 215723408 U CN215723408 U CN 215723408U CN 202122124807 U CN202122124807 U CN 202122124807U CN 215723408 U CN215723408 U CN 2157234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cooking appliance
- shell
- heat insulation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9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1168 barbecu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09 b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0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45 mica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18 mica group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67 mil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080 mil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36 milk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的容置腔内的导风板、隔热片、电源板、隔热圈、加热件、散热风机,壳体的内底面、导风板与隔热片围合形成一端具有第一开口的第一风道,电源板设置在第一风道中,至少部分隔热片、隔热圈与加热件的底面围合形成一端具有第二开口的第二风道,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散热风机设置在进风口处,散热风机用于对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通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能提高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防止烹饪器具中包括加热件、电源板在内的各电子元件的温度过高,提高烹饪器具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厨房家电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电加热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加热电器被人们使用,例如,电陶炉。电陶炉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一种炉灶设备,具有渐进式温升、三重热均衡、无局部高温等特点,不易出现糊底盘、假沸腾等情况,可煎炒、火锅、爆炒、热奶、烧烤等。对锅具无特殊要求,也无电磁辐射危害。
在电陶炉中具有加热盘和电子元件等发热部件,而一般的电陶炉中采用散热风扇统一为加热盘和电子元件等发热部件进行散热。
但是,这种散热方式散热效果较差,尤其对于大功率电陶炉而言,其散热无法满足要求,容易导致电陶炉内部过热,甚至烧坏,严重影响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能提高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防止烹饪器具中包括加热件、电源板在内的各电子元件的温度过高,提高烹饪器具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容置腔内的导风板、隔热片、电源板、隔热圈、加热件、散热风机;
所述导风板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底面上,所述隔热片设置在所述导风板上,所述壳体的内底面、所述导风板与所述隔热片围合形成一端具有第一开口的第一风道,所述电源板设置在第一风道中;
至少部分所述隔热圈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底面上,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隔热圈中,至少部分所述隔热片、所述隔热圈与所述加热件的底面围合形成一端具有第二开口的第二风道;
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散热风机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处,所述散热风机位于所述第一风道中;
所述隔热片上开设有通风口,所述散热风机通过所述通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散热风机向第一风道中通风,可将电源板散发的热量从第一开口吹出,并从出风口吹向机体外,散热风机通过通风口向第二风道中通风,可将加热件滞留在容置腔中的热量从第二开口吹出,并从出风口吹向机体外,并且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之间设置有隔热片,使得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中的热量互不影响,有利于提高烹饪器具的散热能力,解决烹饪器具中热量过高,影响烹饪器具的工作性能甚至导致烧坏的问题,从而保障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和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并且,加热件位于隔热圈中,可防止加热件产生的热量引起壳体高温或者壳体受热变形的情况。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部分所述隔热圈设置于所述隔热片之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隔热片上的所述隔热圈与所述隔热片之间具有间隙。
如此,间隙可协助第二开口对第二风道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
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靠近所述间隙的一端。
如此,第一出风口设置在壳体靠近第一开口的一端,第二出风口设置在壳体靠近间隙的一端,有利于热量的及时排出,并且,第二出风口还可协助第二出风口进行散热,提高烹饪器具的散热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面上,如此,可减小烹饪器具的体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通风口位于所述散热风机的上方,且通风口中具有隔热件,所述隔热件与所述隔热片相连,所述隔热件设置在所述散热风机的电机上。
隔热件可减少散热风机的电机进入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中的热量,减少容置腔中的温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风板上或所述壳体的内底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柱,所述隔热片对应所述限位柱处开设有限位孔;
所述导风板上或所述壳体的内底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柱,所述隔热片对应所述固定柱处开设有固定孔,所述隔热片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所述固定柱上。
如此,在隔热片的装配过程中,将限位孔套于限位柱上,使用螺钉穿过固定孔将隔热片拧紧在固定柱上时,由于限位柱的存在,可防止隔热片打转,导致装配时间延长。
所述壳体的内底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架,所述支架用于固定所述隔热圈。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的内底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套设有弹性件,所述加热件上具有支撑环,所述支撑环套设在所述支撑柱上,且所述支撑环与所述弹性件连接。
如此,当加热件装配完成后,加热件具有可在烹饪器具的上下方向上弹性位移的能力,装配承载锅具的面板时,面板可将加热件按下,并使得加热件与面板的下底面抵接,保证加热件对于锅具的加热能力,另外,也可防止加热件的热量逸入容置腔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外壳以及盖合在所述外壳上的面板,所述面板与所述外壳围合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外壳的材料为塑料。
如此,一方面可降低烹饪器具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可减轻烹饪器具的整体重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圈的上顶面与所述面板的下底面之间的距离介于1mm-5mm之间。
如此,一方面,可防止所述隔热圈的上顶面与所述面板的下底面之间的距离过大,导致容置腔的内部空间多余,另一方面,可防止所述隔热圈的上顶面与所述面板的下底面之间的距离过小,使用时,隔热圈与面板剐蹭导致面板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截面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去除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烹饪器具;
10-旋钮;
20-壳体;
201-外壳;
2011-上外壳;
2012-下外壳;
202-承载面板;
21-容置腔;
22-第一风道;
221-第一开口;
23-第二风道;
231-第二开口;
24-进风口;
25-出风口;
251-第一出风口;
252-第二出风口;
26-间隙;
27-限位柱;
28-支架;
29-支撑柱;
30-导风板;
31-固定柱;
40-隔热片;
41-通风口;
42-隔热件;
43-限位孔;
44-固定孔;
50-电源板;
60-隔热圈;
61-卡接缝;
70-加热件;
71-支撑环;
80-散热风机;
81-电机;
200-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可以是具有加热功能的厨房用具,比如:电磁炉、电陶炉等,本实施例以电陶炉为例进行说明。
作为现代家庭中一种常用的烹饪器具,烹饪器具主要包括电磁炉和电陶炉等,通常情况下,在烹饪器具中除了加热件外还包括电源板等为加热件提供电能并具有控制功能的电子元件,加热件和电源板等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热量累积会使烹饪器具内部温度过高,影响烹饪器具的工作性能甚至导致烧坏,严重影响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和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相关技术中,一般采用散热风扇统一为加热件和电源板等发热部件进行散热,虽然能起到一定散热作用,但是对于大功率的烹饪器具而言,其散热仍然无法满足需求。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在烹饪器具中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其中,第一风道用于对电源板等发热元件进行散热,第二风道用于对加热件进行散热,两风道之间采用隔热片隔开,使得两风道中的热量互不影响,有效提高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可以是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任意形状,在此,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形状不做限制。
在烹饪器具的一侧面上可以设置有旋钮10(参考图6所示),旋钮10可对烹饪器具的功率进行调节,当然,在烹饪器具的侧面上还可以设置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显示面板可显示时间、功率及功能等信息,触控面板可由旋钮10控制转换为触摸控制。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止于此,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的截面立体图,参考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包括:壳体20以及设置在壳体20的容置腔21内的导风板30、隔热片40、电源板50、隔热圈60、加热件70以及散热风机80。
具体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其中,导风板30设置在壳体20的内底面上,隔热片40设置在导风板30上,并且,壳体20的内底面、导风板30和隔热片40围合形成一端具有第一开口221的第一风道22,电源板50设置在第一风道22内,通常情况下,电源板50设置在第一开口221处,有利于电源板50的散热。
另外,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3所示,其中,至少部分隔热圈60设置在壳体20的内底面上,加热件70设置在隔热圈60中,并且,至少部分隔热片40、隔热圈60与加热件70的底面围合形成一端具有第二开口231的第二风道23。
结合图1至图3所示,在壳体20上还开设有进风口24和出风口25,散热风机80设置在进风口24处,其散热风机80用于对第一风道22和第二风道23进行通风。例如,可以将散热风机80设置在第一风道22中,并在隔热片40上开设通风口41,散热风机80可通过通风口41与第二风道23连通,使得散热风机80能同时向第一风道22和第二风道23中通风。
一般情况下,出风口25设置在壳体20的靠近第一开口221和第二开口231的一端,有利于热量的及时排除。
需要说明的是,若烹饪器具100中还具有其他发热件,也可以设置在第一风道22或第二风道23中,尤其可以设置在第一风道22中。
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通过散热风机80向第一风道22中通风,可将电源板50散发的热量从第一开口221吹出,并从出风口25吹向机体外,散热风机80通过通风口41向第二风道23中通风,可将加热件70滞留在容置腔21中的热量从第二开口231吹出,并从出风口25吹向机体外,并且第一风道22和第二风道23之间设置有隔热片40,使得第一风道22和第二风道23中的热量互不影响,有利于提高烹饪器具100的散热能力,解决烹饪器具100中热量过高,影响烹饪器具100的工作性能甚至导致烧坏的问题,从而保障烹饪器具100的使用寿命和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并且,加热件70位于隔热圈60中,可防止加热件70产生的热量引起壳体20高温或者壳体20受热变形的情况。
其中,加热件70可以是线圈盘或是发热盘等,比如,当烹饪器具100为电磁炉时,加热件70为线圈盘,当烹饪器具100为电陶炉时,加热件70为发热盘。隔热片40和隔热圈60可采用云母片等耐高温绝缘材料。
继续参考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由于散热风机80可能体积较大,为了减小烹饪器具100的体积,可以将进风口24设置在壳体20的底面上,此时,散热风机80可以位于第一风道22中,并且在隔热片40上开设通风口41(如图3所示),其通风口41用于将散热风机80的风导入第二风道23中。
可以理解的是,散热风机80也可以设置壳体20的侧壁上,只要保证散热风机80能同时向第一风道22和第二风道23提供风量即可。并且散热风机80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在此,对散热风机80的数量和设置位置不做限制。
如上,参考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散热风机80设置在壳体20的内底面时,其通风口41可以位于散热风机80的正上方,可避免将第一风道22中的热量带入第二风道23中。另外,在通风口41处还可以设置隔热件42,其隔热件42可以与隔热片40相连,当然,隔热片40也可以与隔热片40一体成型,“一体成型”是指,两个部件一起加工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中,隔热件42设置散热风机80的电机81上(如图2所示),可减小散热风机80的电机81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进入第一风道22和第二风道23中,从而减小容置腔21内的温升。
继续参考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减小烹饪器具100的体积,合理布置容置腔21中的布局,可将部分隔热圈60设置在隔热片40上。
并且,还可使部分位于隔热片40上的隔热圈60与隔热片40之间形成间隙26,间隙26可用于热量排出第二风道23,协助第一开口221进行散热。
继续参考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25可以包括第一出风口251和第二出风口252,其中,第一出风口251设置在壳体20的靠近第一开口221的一端,也即壳体20的靠近第二开口231的一端,如此,有利于容置腔21内热量的及时排出,第二出风口252设置在壳体20的靠近间隙26的一端,第二出风口252可协助第一出风口251排出热量。
需要提到的是,第一出风口251和第二出风口252一般不设置在壳体20的具有旋钮10、显示面板或是触控面板的一端,防止从第一出风口251和第二出风口252排出的热量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参考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导风板30或是壳体20的内底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柱27,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在壳体20的内底面上设置有四个限位柱27,相应的,在隔热片40对应限位柱27处开设有限位孔43。
并且,在导风板30上或是壳体20的内底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柱31,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在导风板30上设置有三个固定柱31,相应的,在隔热片40对应固定柱31处开设有固定孔44,隔热片40通过紧固件,比如螺钉等固定在固定柱31上。
应理解的是,在隔热片40的装配过程中,将限位孔43套于限位柱27上,使用螺钉穿过固定孔44将隔热片40拧紧在固定柱31上时,由于限位柱27的存在,可防止隔热片40打转,导致装配时间延长。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参考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壳体20的内底面上设置至少一个支架28,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在壳体20的内底面上设置有六个支架28,其支架28用于固定隔热圈60。
例如,支架28可以为与壳体20相连的片状体,在隔热圈60上开设卡接缝61,并将片状体的支架28卡接于卡接缝61中来实现隔热圈60的固定。当然,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举例,只需保证隔热圈60可固定即可。
继续参考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0的内底面上还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撑柱29,其支撑柱29用于装配加热件70,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在壳体20的内底面上设置有四个支撑柱29,四个支撑柱29分别设置在加热件70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保证加热件70装配后的稳定性,在支撑柱29上套设有弹性件200,并且在加热件70上设置有支撑环71,支撑环71套设在支撑柱29上,且支撑环71与弹性件200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当加热件70装配完成后,加热件70具有可在烹饪器具100的上下方向上弹性位移的能力,装配承载锅具的面板时,面板可将加热件70按下,并使得加热件70与面板的下底面抵接,保证加热件70对于锅具的加热能力,另外,也可防止加热件70的热量逸入容置腔21中。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去除承载面板202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6和图7所示,壳体20可以包括:外壳201以及盖合在外壳201上的承载面板202,其承载面板202与外壳201围合形成容置腔21。
由于加热件70设置在隔热圈60中,并且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散热能力,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外壳201的材料可以由塑料制成,降低烹饪器具100的制造成本,并减轻烹饪器具100的整体重量。
为了方便容置腔21中部件的装配,还可将外壳201分为上外壳2011和下外壳2012,上外壳2011和下外壳2012相互对合形成外壳201,承载面板202盖合于外壳201的开口处。
继续参考图7所示,还可以将隔热圈60的上顶面与承载面板202的下底面之间的距离H设置在1mm-5mm之间,比如,H为1mm、2mm、3.5mm、5mm等,最优方案,将H设置为1mm。如此,一方面,可防止H过大,导致容置腔21的内部空间多余,另一方面,可防止H过小,使用时,隔热圈60与承载面板202剐蹭导致承载面板202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0)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20)的容置腔(21)内的导风板(30)、隔热片(40)、电源板(50)、隔热圈(60)、加热件(70)、散热风机(80);
所述导风板(30)设置在所述壳体(20)的内底面上,所述隔热片(40)设置在所述导风板(30)上,所述壳体(20)的内底面、所述导风板(30)与所述隔热片(40)围合形成一端具有第一开口(221)的第一风道(22),所述电源板(50)设置在第一风道(22)中;
至少部分所述隔热圈(60)设置在所述壳体(20)的内底面上,所述加热件(70)设置在所述隔热圈(60)中,至少部分所述隔热片(40)、所述隔热圈(60)与所述加热件(70)的底面围合形成一端具有第二开口(231)的第二风道(23);
所述壳体(20)上开设有进风口(24)和出风口(25),所述散热风机(80)设置在所述进风口(24)处,所述散热风机(80)位于所述第一风道(22)中;
所述隔热片(40)上开设有通风口(41),所述散热风机(80)通过所述通风口(41)与所述第二风道(2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隔热圈(60)设置于所述隔热片(40)之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隔热片(40)上的所述隔热圈(60)与所述隔热片(40)之间具有间隙(2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25)包括:第一出风口(251)和第二出风口(252);
所述第一出风口(251)设置在所述壳体(20)的靠近所述第一开口(221)的一端;
所述第二出风口(252)设置在所述壳体(20)的靠近所述间隙(26)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24)设置在所述壳体(20)的底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41)位于所述散热风机(80)的上方,且所述通风口(41)中具有隔热件(42),所述隔热件(42)与所述隔热片(40)相连,所述隔热件(42)设置在所述散热风机(80)的电机(81)上。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30)上或所述壳体(20)的内底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柱(27),所述隔热片(40)对应所述限位柱(27)处开设有限位孔(43);
所述导风板(30)上或所述壳体(20)的内底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柱(31),所述隔热片(40)对应所述固定柱(31)处开设有固定孔(44),所述隔热片(40)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所述固定柱(31)上。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0)的内底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架(28),所述支架(28)用于固定所述隔热圈(60)。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0)的内底面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支撑柱(29),所述支撑柱(29)上套设有弹性件(200),所述加热件(70)上具有支撑环(71),所述支撑环(71)套设在所述支撑柱(29)上,且所述支撑环(71)与所述弹性件(200)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0)包括:外壳(201)以及盖合在所述外壳(201)上的承载面板(202),所述承载面板(202)与所述外壳(201)围合形成所述容置腔(21);
所述外壳(201)的材料为塑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圈(60)的上顶面与所述承载面板(202)的下底面之间的距离介于1mm-5mm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124807.4U CN215723408U (zh) | 2021-09-03 | 2021-09-03 | 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124807.4U CN215723408U (zh) | 2021-09-03 | 2021-09-03 | 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723408U true CN215723408U (zh) | 2022-02-01 |
Family
ID=80014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124807.4U Active CN215723408U (zh) | 2021-09-03 | 2021-09-03 | 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72340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21810A (zh) * | 2022-02-24 | 2022-05-24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烹饪电器 |
-
2021
- 2021-09-03 CN CN202122124807.4U patent/CN21572340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21810A (zh) * | 2022-02-24 | 2022-05-24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烹饪电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723408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1155189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8128040U (zh) | 底板组件及烹饪装置 | |
CN217064391U (zh) | 一种烹饪器具电控系统冷却结构 | |
CN217013641U (zh) | 烹饪隔热结构及烹饪装置 | |
CN214387172U (zh) | 微蒸烤装置 | |
CN214387173U (zh) | 微蒸烤装置 | |
CN211408604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1650362U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204534713U (zh) | 微波炉 | |
CN218186364U (zh) | 一种烹饪器具 | |
CN116784656A (zh) | 烹饪装置 | |
JP3931821B2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CN219661497U (zh) | 一种加热均匀的空气炸锅 | |
CN209863485U (zh) | 一种电烤机 | |
CN222616962U (zh) |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磁炉 | |
CN220494858U (zh) | 空气炸锅 | |
CN222068593U (zh) | 一种新型电磁炉 | |
CN216724204U (zh) | 一种风扇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13605938U (zh) | 空气炸锅 | |
CN220572013U (zh) | 烹饪器具 | |
CN222086096U (zh) | 一种防护性能好的烹饪电器 | |
CN218528529U (zh) | 一种卧式空气炸锅 | |
CN218606233U (zh) | 一种空气炸锅 | |
CN211155323U (zh) | 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