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44217U - 一种自适应调节平衡悬挂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适应调节平衡悬挂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244217U CN215244217U CN202121001203.4U CN202121001203U CN215244217U CN 215244217 U CN215244217 U CN 215244217U CN 202121001203 U CN202121001203 U CN 202121001203U CN 215244217 U CN215244217 U CN 2152442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cylinder
- adjusting
- adjusting device
- piston rod
- dou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5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适应调节平衡悬挂装置,属于汽车领域。包括双头活塞杆、驱动装置、可变电阻开关、重力锤垂摆、上支油管、左调节装置、右调节装置和车架下横梁,左调节装置和右调节装置对称设置并且结构相同,左调节装置包括滑架、滑轨、车架上横梁、下支调节油缸、减震油缸、下支油管和上支调节油缸,滑架滑动设置于滑轨上,减震油缸安装于滑架上,双头活塞杆的两端分别位于左调节装置和右调节装置的上支调节油缸内,下支油管的两端分别与上支调节油缸和下支调节油缸连通,上支油管的两端与上支调节油缸连通,重力锤垂摆的指针位于可变电阻开关内,驱动装置与可变电阻开关电连接并带动双头活塞杆往复运动,该装置具有较好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适应调节平衡悬挂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看到使用的三轮或四轮小型代步车辆,其中,三轮或四轮小型代步车辆由于车身较窄,底盘悬挂支撑短而且总体偏硬,导致车辆在颠簸路面、倾斜路面行驶或者车辆行驶过弯时驾乘舒适性差,车身还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倾斜,严重时车辆还会失控侧翻。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适应调节平衡悬挂装置,具有较好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自适应调节平衡悬挂装置,包括双头活塞杆、驱动装置、可变电阻开关、重力锤垂摆、上支油管、左调节装置、右调节装置和车架下横梁,左调节装置和右调节装置对称设置并且结构相同,左调节装置包括滑架、滑轨、车架上横梁、下支调节油缸、减震油缸、下支油管和上支调节油缸,滑架安装于车轮并滑动设置于滑轨上,滑轨的一端与车架上横梁连接,另一端与车架下横梁的一端连接,车架上横梁的一端与下支调节油缸连接,减震油缸安装于滑架上,下支调节油缸设置于减震油缸上方,下支调节油缸与减震油缸之间通过活塞杆连接,下支调节油缸和减震油缸之间依次设置有缓冲弹簧、法兰盘和减震弹簧,减震弹簧的下端与减震油缸连接,上端与法兰盘连接,缓冲弹簧下端与法兰盘连接,上端位于法兰盘与下支调节油缸之间,双头活塞杆的一端位于左调节装置的上支调节油缸内,另一端位于右调节装置的上支调节油缸内,下支油管的一端与下支调节油缸连通,另一端与上支调节油缸连通,上支油管的一端与左调节装置的上支调节油缸连通连通,另一端与右调节装置的上支调节油缸连通,重力锤垂摆的顶部安装有指针,指针位于可变电阻开关内,驱动装置与可变电阻开关电连接并用于带动双头活塞杆从左调节装置的上支调节油缸向右调节装置的上支调节油缸的方向上做往复运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包括调节电机和内嵌齿条,调节电机的传动轴上安装有与内嵌齿条相啮合的齿轮,内嵌齿条安装于双头活塞杆上,调节电机与可变电阻开关电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内嵌齿条嵌设于双头活塞杆内。
减震油缸减震油缸减震弹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适应调节平衡悬挂装置的有益效果是:
(1)使用自适应调节平衡悬挂后尽管轮距很小,也可以让车辆在行驶过弯时,自适应主动调节功能使车身姿态保持平稳过弯而不发生向外侧倾斜或侧翻;
(2)当车辆在颠簸路面上行驶时,悬挂会自适应切换和选择进入主动或被动调节,让车辆在不同路况下都能从容应对,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又提升驾乘舒适性;
(3)当车辆发生倾斜,自适应进入主动调节状态,让车身处于一个合适的行驶姿态,也能在车身未发生倾斜时电机调节功能处于备用状态不需要消耗能量而更加节能;
(4)自适应调节平衡悬挂除了可用于小轮距车身上,也可以在大轮距车身上使用,虽然大轮距车身较宽,不需要调节平衡功能,但它可以让车辆在直线行驶时获得更好的舒适性,也可以在车辆转弯时给车身转弯外侧强力的支撑,抑制车辆高速过弯的侧倾。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适应调节平衡悬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自适应调节平衡悬挂装置;200-双头活塞杆;300-驱动装置;310-调节电机;311-传动轴;320-内嵌齿条;330-齿轮;400-可变电阻开关;500-重力锤垂摆;510-指针;600-上支油管;700-左调节装置;710-滑架;720-滑轨;730-车架上横梁;740-下支调节油缸;743-缓冲弹簧;744-法兰盘;745-减震弹簧;750-下支油管;760-上支调节油缸;770-车轮;780-减震油缸;790-活塞杆;800-右调节装置;900-车架下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适应调节平衡悬挂装置100,其包括双头活塞杆200、驱动装置300、可变电阻开关400、重力锤垂摆500、上支油管600、左调节装置700、右调节装置800和车架下横梁900。
其中,左调节装置700和右调节装置800对称设置并且结构相同。
左调节装置700包括滑架710、滑轨720、车架上横梁730、下支调节油缸740、减震油缸780、下支油管750和上支调节油缸760。
具体的,滑架710安装于车轮770上并滑动设置于滑轨720上,滑架710可以在滑轨720上自由上下滑动,滑轨720的一端与车架上横梁730连接,另一端与车架下横梁900的一端连接,车架下横梁900的另一端与右调节装置800中的滑轨720连接,车架上横梁730和车架下横梁900共同起到固定滑轨720的作用,车架上横梁730的一端与下支调节油缸740连接,减震油缸780安装于滑架710上,下支调节油缸740设置于减震油缸780上方,下支调节油缸740与减震油缸780之间通过活塞杆790连接,下支调节油缸740和减震油缸780之间依次设置有缓冲弹簧743、法兰盘744和减震弹簧745,减震弹簧745的下端与减震油缸780连接,上端与法兰盘744连接,缓冲弹簧743下端与法兰盘744连接,上端位于法兰盘744与下支调节油缸740之间,双头活塞杆200的一端位于左调节装置700的上支调节油缸760内,另一端位于右调节装置800的上支调节油缸内,下支油管750的一端与下支调节油缸740连通,另一端与上支调节油缸760连通,上支油管600的一端与左调节装置700的上支调节油缸760连通连通,另一端与右调节装置800的上支调节油缸760连通,重力锤垂摆500的顶部安装有指针510,指针510位于可变电阻开关400内,驱动装置300与可变电阻开关400电连接并用于带动双头活塞杆200从左调节装置700的上支调节油缸760向右调节装置800的上支调节油缸的方向上做往复运动。
进一步的,驱动装置300包括调节电机310和内嵌齿条320,调节电机310的传动轴311上安装有与内嵌齿条320相啮合的齿轮330,内嵌齿条320安装于双头活塞杆200上,调节电机310与可变电阻开关400电连接。
进一步的,内嵌齿条320嵌设于双头活塞杆200内,目的是为了不影响双头活塞杆200的左右运动。
自适应调节平衡悬挂装置100主要通过重力锤垂摆500感应整个装置所处的状态是左倾斜还是右倾斜,当车辆行驶在倾斜路面或转弯时,重力锤垂摆500因为重力和离心力的共同作用而发生偏移,重力锤垂摆500上方指针510就会触发可变电阻开关400使调节电机310通电。当车辆右转弯时,重力锤垂摆500因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向左偏移,上方的指针510触发可变电阻开关400的右边开关使调节电机310正转,通过调节电机310正转带动传动轴311正传从而带动齿轮330正传,齿轮330带动内嵌齿条320向左运动,通过内嵌齿条320向左运动带动使双头活塞杆200向左运动(也即是从右调节装置800的上支调节油缸向左调节装置700的上支调节油缸760的方向上做运动),双头活塞杆200向左运动使左边压缩,在经过上支油管600和左调节装置700的上支调节油缸760的油路出入口后阻断上支油管600的连接通路,此时左调节装置700内的下支油管750和右调节装置800内的下支油管7500内的油因为双头活塞杆200向左运动,左调节装置700的下支调节油缸740的活塞杆790伸出,右调节装置800的下支调节油缸740的活塞杆790收缩,实现左调节装置700的滑架710和车轮770向下运动,右调节装置800的滑架710和车轮770向上运动,实现平衡车身目的。反之车辆左转弯相同的原理使电机反转,实现反向调节平衡。
当车辆在左倾斜路面行驶时,重力锤垂摆500向左偏移,上方的指针510触发可变电阻开关400的右边开关使调节电机310正转,通过双头活塞杆200使左调节装置700的下支调节油缸740的活塞杆790伸出,右调节装置800的下支调节油缸740的活塞杆790收缩,实现左调节装置700的滑架710和车轮770向下运动,右调节装置800的滑架710和车轮770向上运动,实现平衡车身目的。反之车辆在右倾斜路面行驶相同的原理触发调节电机310反转,使车身趋于平衡。
当车辆没有倾斜时,重力锤垂摆500的指针510指向中间位置不触发可变电阻开关400,此时双头活塞杆200处于左调节装置700和右调节装置800中间,双头活塞杆200的两头分别处于上支油管600和上支调节油缸760油路出入口中间,左调节装置700的下支调节油缸740和右调节装置800的下支调节油缸740经过上支油管600形成通路,此时调节系统处于被动调节状态,当某一侧的车轮因受到颠簸路面的较大起伏挤压时,受到较大挤压的一侧车轮会把该侧下支调节油缸740的油压到另一侧,使得车辆在颠簸路边行驶时悬架减震自由伸缩表现得更柔软,也不会因为一侧受到突然挤压带来的车身剧烈摇晃,进一步提高舒适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自适应调节平衡悬挂装置,具有较好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自适应调节平衡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头活塞杆、驱动装置、可变电阻开关、重力锤垂摆、上支油管、左调节装置、右调节装置和车架下横梁,所述左调节装置和所述右调节装置对称设置并且结构相同,所述左调节装置包括滑架、滑轨、车架上横梁、下支调节油缸、减震油缸、下支油管和上支调节油缸,所述滑架安装于车轮上并滑动设置于所述滑轨上,所述滑轨的一端与所述车架上横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架下横梁的一端连接,所述车架上横梁的一端与所述下支调节油缸连接,所述减震油缸安装于所述滑架上,所述下支调节油缸设置于所述减震油缸上方,所述下支调节油缸与所述减震油缸之间通过活塞杆连接,所述下支调节油缸和所述减震油缸之间依次设置有缓冲弹簧、法兰盘和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减震油缸连接,上端与所述法兰盘连接,所述缓冲弹簧下端与法兰盘连接,上端位于所述法兰盘与所述下支调节油缸之间,所述双头活塞杆的一端位于所述左调节装置的所述上支调节油缸内,另一端位于所述右调节装置的所述上支调节油缸内,所述下支油管的一端与所述下支调节油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上支调节油缸连通,所述上支油管的一端与所述左调节装置的所述上支调节油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右调节装置的所述上支调节油缸连通,所述重力锤垂摆的顶部安装有指针,所述指针位于所述可变电阻开关内,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可变电阻开关电连接并用于带动所述双头活塞杆从所述左调节装置的上支调节油缸向所述右调节装置的上支调节油缸的方向上做往复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调节平衡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调节电机和内嵌齿条,所述调节电机的传动轴上安装有与所述内嵌齿条相啮合的齿轮,所述内嵌齿条安装于所述双头活塞杆上,所述调节电机与所述可变电阻开关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调节平衡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嵌齿条嵌设于所述双头活塞杆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001203.4U CN215244217U (zh) | 2021-05-12 | 2021-05-12 | 一种自适应调节平衡悬挂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001203.4U CN215244217U (zh) | 2021-05-12 | 2021-05-12 | 一种自适应调节平衡悬挂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244217U true CN215244217U (zh) | 2021-12-21 |
Family
ID=79455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001203.4U Active CN215244217U (zh) | 2021-05-12 | 2021-05-12 | 一种自适应调节平衡悬挂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244217U (zh) |
-
2021
- 2021-05-12 CN CN202121001203.4U patent/CN21524421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77184A (zh) | 一种麦克纳姆轮全向移动机器人独立悬架结构 | |
JP2005526663A (ja) | 車両のための懸架装置 | |
CN113460156A (zh) | 一种与线控四轮90度转向系统匹配使用的汽车悬架结构 | |
CN105501017A (zh) | 导出式单承点独立悬架 | |
CN110801353B (zh) | 减振底盘结构、减振装置及轮椅 | |
CN215244217U (zh) | 一种自适应调节平衡悬挂装置 | |
WO2005030508A1 (en) | Forward extending wheel suspension system | |
CN117341408B (zh) | 一种缓冲悬挂系统及机器人 | |
US7354051B2 (en) | Independent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wheeled vehicle | |
CN210416861U (zh) | 平衡车 | |
CN217198515U (zh) | 一种摩托车摇架式减震装置 | |
CN217554075U (zh) | 一种用于自行车座鞍随动缓冲滤震的附加装置 | |
CN216300703U (zh) | 车辆以及用于车辆的后悬挂组件 | |
CN113183704B (zh) | 一种智能车辆后轴悬架系统及舒适性匹配方法 | |
CN211222945U (zh) | 一种汽车独立悬挂式减震器 | |
CN210970587U (zh) | 扭力梁悬架结构及车辆 | |
CN115139718A (zh) | 一种应用于赛车的挂载式悬架 | |
CN218453421U (zh) | 一款新型的大功率越野电动车 | |
CN208306294U (zh) | 一种双横臂油气弹簧越野车前悬架 | |
CN207712203U (zh) | 一种车辆减震装置及车辆 | |
CN221914494U (zh) | 四连杆电动车减震车架及减震电动车 | |
CN220053720U (zh) | 一种轮上后减震的车架 | |
CN211869578U (zh) | 电动平衡独轮车 | |
CN217294176U (zh) | 一种钢板弹簧悬架支撑结构 | |
CN110843443A (zh) | 拖拉机双托架减振前驱动桥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28 Address after: No. 24, Section 1, Xuefu Road, Southwest Hanggang Street, Shuangliu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200 Patentee after: Sichuan Weny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610000 Guijin Road, Xindu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Patentee before: Yang Fuwen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